<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市場范文

2024-05-04

科技市場范文第1篇

正是由于這樣一批科研工作者不斷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我國煤礦機電領域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瓶頸,在絕大部分裝備上不落后于國外,某些關鍵技術甚至領先于國際水平。榮譽得來非造化!吳淼教授科研團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他們先后獲得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余項省部級科技獎勵。吳教授個人也得到了“政府特殊津貼”、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原煤炭工業部“業務拔尖人才”等榮譽。

一支充滿活力的創新團隊其發展不能僅靠外部引援,更需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吳淼教授高屋建瓴,始終準確把握科技發展方向,站在國際學術前沿:并組織眾多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建立起多支研究隊伍攻克亟待解決的科技難題。在取得顯著科研成果的同時,許多綜合素質高、科研能力強的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如薛光輝、郝雪弟、田劼等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已能獨當一面,使得吳淼教授倍感欣慰,同時也使科研隊伍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

煤礦安全重于山

這些年來,我國現代化高產高效礦井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年產千萬噸的工作面已不鮮見。煤礦生產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其機械化、自動化、集約化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煤礦高產高效關鍵影響因素之一是其關鍵設備的開機率,歸根結底是這些設備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該問題在“一礦一面”、流水線作業的現代化礦井中尤為突出。煤炭采、掘、運、提等環節的某一關鍵設備一旦發生故障將導致整個工作面甚至全礦井停工停產,嚴重影響煤礦的生產秩序,甚至引發一些安全事故,造成人員的傷亡和企業巨大的經濟損失,社會影響極壞。因此如何提高煤礦關鍵設備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日益受到關注。

實踐證明,采用現代故障診斷技術。開展煤炭生產關鍵設備的狀態監測和健康診斷,建立以設備技術狀態為基礎的預防維修體制,是提高其可靠性和可維修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薛光輝博士指出:國內外設備狀態監測與健康診斷技術發展迅速,在許多行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煤炭生產時常面臨著瓦斯、水和粉塵等惡劣而苛刻的環境。煤礦安全重于山,要求在煤礦井下使用的電氣設備必須取得煤礦用電氣設備安全標志證書,地面普遍使用的儀器設備不能也不允許在煤礦井下使用,使得在地面已經較為成熟的技術難以在煤礦井下推廣應用。

為適應煤炭行業的迫切需求,在吳淼教授的帶領下,該科研創新團隊開展了“煤礦大型關鍵設備狀態監測和健康診斷研究”。他們認為該項研究的難點和技術瓶頸是如何獲取設備關鍵狀態數據,提出了三種解決思路和方法。

其一,利用便攜式儀器采集記錄煤礦井下設備的原始狀態數據,帶至井上進行分析處理。針對煤礦井下的環境特點,成功研發了YHJ(A)、YHJ(B)和YHJ(c)三代便攜式礦用數據記錄儀及相應分析軟件,實現了包括振動在內多種信號的獲取。在冀中能源、潞安、晉煤等多個礦井得到了應用,效果良好,為在煤炭行業推廣普及簡易故障診斷技術,開展精密故障診斷奠定了基礎。

其二,采用機載數據記錄裝置獲取煤礦井下設備的原始狀態數據。該科研創新團隊研制的礦用大容量機載數據記錄裝置,使煤礦采掘設備也有了自己的“黑匣子”,可以跟蹤、記錄和分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電壓、電流、溫度、壓力等各種狀態數據。特別是多路振動信號。薛博士透漏采煤機和掘進機用的樣機已經開發成功,目前正在積極開展工業性試驗研究,利用該技術將可獲得煤礦采掘設備使用過程中的第一手數據和資料,為煤礦機械設備的設計、開發、制造、使用和維護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準確把握技術發展方向是優秀創新團隊的必要素養。吳教授團隊認為,基于網絡的遠程故障診斷是設備故障診斷技術重要發展趨勢和熱點之一,煤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為其提供了重要的應用平臺和基礎。目前,該團隊已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建立了煤礦井下大型設備關鍵狀態參數遠程傳輸試驗平臺,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網絡把煤礦井下關鍵設備的狀態數據傳輸到遠程客戶端,再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該技術若獲得突破,可在地面建立設備遠程狀態監測和健康診斷中心,甚至在整個集團與大學或研究機構成立聯合設備健康診斷中心,將專家和現場技術人員的優勢相結合。建立現場簡易診斷與遠程精密診斷的二級設備預防維修體制。

薛光輝博士介紹:在吳教授的帶領下,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的探索得到了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等多個縱向資金的支持,與國內主要的煤機生產和使用企業開展了多層面的服務與合作,取得了省部級科技獎勵1項,申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技術升級建功勛

煤礦自動化和少人甚至無人采掘工作面一直是國內外采煤行業追求的目標。發展煤礦采掘裝備自動化和遠程監控核心技術,提高井下自動化水平,將對保障我國煤炭資源安全高效開采,減少事故隱患,促進煤炭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雖然巷道掘進機已在各主要產煤國得到廣泛應用,但工程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綜掘工作面環境惡劣,空間狹小,黑暗潮濕,粉塵水霧大,危險程度高。掘進機作業條件差,空間狹小,司機視野嚴重受限,司機手動操縱掘進機截割定位定向困難。掘進效率難以大幅提高,工人勞動強度大,掘進安全性低。手動控制極易造成超挖欠挖,截割斷面成形質量差,截割臂擺速自動化控制程度低,掘進成本難以降低。掘進機雖可借助巷道激光指向儀指示掘進方向,但無法進行自身定位定向,運行姿態出現偏差時手動糾偏無精確依據且操作困難。上述諸多問題使得巷道掘進速度與回采速度不匹配。采掘失調問題突出。研發掘進機自動控制系統,提高掘進機的智能化水平,成為煤炭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也是實現煤巷掘進自動化的必經之路。

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掘進機自動化發展的進程。2005年掘進機科研團隊在吳淼教授的帶領下,與冀中能源集團公司和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精誠合作,歷時3年研發了“掘進機智能型恒功率自動成形截割與定位控制系統”,經同行專家鑒定為“國際

領先”水平。

田劫博士介紹說:該項目已經成功應用于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的主打產品EBZ160、EBZ200、EBZ300型掘進機上,井下工業性試驗效果良好。截割誤差小,滿足煤巷技術考核指標。能實現截割自動成形和懸臂擺速自動控制及掘進機全無線遙控。其中EBZ200型掘進機在內蒙古準格爾旗官板烏素煤礦投入生產運行,在半煤巖巷道煤巖硬度f≤7、斷面20平方米的作業環境下,應用掘進機自動截割成形技術,創造月進尺過千米的新紀錄。

正是基于這些前瞻性的研究基礎。2008年該團隊聯合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冀中能源集團公司、中煤裝備集團公司和中國礦業大學(徐州)等單位組成了集產、學、研、用于一體的科技創新體系,以較高競爭優勢奪得了“十一五”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煤礦井下采掘裝備遙控關鍵技術”的研究任務并具體負責課題1“掘進機遠程控制技術及檢測系統”。該團隊重點負責其中“掘進巷道斷面自動成形控制、截割頭自適應PID牽引調速控制、掘進機位姿自動檢測以及掘進機定向掘進控制”等四個關鍵技術研究,解決掘進機位姿自動檢測、煤巷掘進斷面自動截割成形、截割懸臂自適應牽引調速控制、掘進機定向掘進自動控制、掘進機全無線就地遙控等技術瓶頸,促進煤礦綜掘設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的整體提高,使得我國掘進機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將來實現井下少人甚至無人掘進工作面奠定基礎。目前該課題已獲得省部級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審發明專利3項,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

節能環保顯神通

當“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綠色環保”、“低碳經濟”這些術語日益為人們耳熟能詳時,吳淼教授團隊已經為黏稠固廢的綠色處置忙碌了十年。工業生產中往往會產生一類黏度高、顆粒細、難以沉降、極易污染的工業副產品或廢棄物,吳淼教授命名為“高濃度黏稠物料”,涉及20多個行業,如果無法有效消納和處置則不得不四處堆積或拋棄,成為“高濃度黏稠固體廢棄物”,屬固體廢棄物中極特殊且難以處理的一種。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黏稠固廢產量日益巨大,2006年我國煤泥年產量即達約7500萬噸,脫水污泥約2000萬噸,赤泥3000萬噸以上,電石渣1200多萬噸。廢棄物實際上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些黏稠固廢同樣也是巨大的潛在資源,如煤泥仍具有相當大的熱值。燃燒發電是煤泥的最佳出路,對此國家投入巨資研究。

然而廢棄物變成資源并非易事,仍以煤泥為例,盡管低熱值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燒技術早已成熟,但如何將數量巨大的煤泥送入鍋爐卻是技術難題。傳統的皮帶機、刮板機和運輸槽車等敞開式輸送方式不能適應鍋爐燃燒工藝,輸送本身跑冒滴漏現象嚴重,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長期以來煤泥不能大量工業利用,不得不丟棄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土壤、水體等環境的嚴重污染,成為全國煤炭行業節能環保最為嚴重的老大難問題。

國內外實踐證明,采用管道是輸送煤泥入爐燃燒發電的最佳方式。然而煤泥具有濃度高、黏度大,常溫常壓下不具有流動性,高壓管道輸送時呈濃密膏體狀,管道輸送阻力極大,超越了傳統漿體管道輸送理論的研究范疇,屬國際固體管道輸送前沿研究領域,理論與技術依據匱乏,成為煤泥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瓶頸。

針上述現狀,吳淼教授科研團隊深入研究煤泥特性和鍋爐燃燒煤泥對管道輸送的各種要求,一方面研究膏體管道輸送理論,一方面進行工程應用的關鍵技術攻關。研發了服務于高濃度煤泥資源化利用的管道輸送技術及成套裝備,使其資源化利用得以實現,并成功推廣到城市污泥、電石泥、化工污泥等十幾個行業黏稠固廢的處置與資源化利用。

有專家評價:該項目適用范圍廣泛,應用簡便,在煤泥等黏稠固廢管道輸送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均明顯優于國外同類技術。

郝雪弟博士介紹該項目的主要創新點時認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項目以煤泥膏體高壓管道輸送技術為核心。將煤泥的‘預處理一管道輸送一處置’等環節一體化,創立了基于管道輸送的煤泥資源化利用新工藝:(2)通過建立國內唯一研究高濃度黏稠物料管道輸送的專業化實驗室,研發多種專用測試裝置,開展大量基礎理論與實驗研究,建立了濃密膏體管道輸送的理論框架;(3)解決了高壓長距離泵送、單管輸送多點給料、在用系統與備用系統切換等主要難題,攻克了11項關鍵技術,為煤泥等長距離管道輸送的工程應用奠定了基礎:(4)研發高濃度黏稠物料一體化管道輸送與潔凈儲運的成套裝備,成功推廣至其他黏稠固廢的焚燒、填埋、資源化利用等多種處置方法中,將黏稠固廢的產生、管道輸送、儲存和最終處置有機結合,全過程不落地、無污染。

相關資料顯示,該項目應用效果非常顯著。至2009年底,已有299套輸送煤泥累計約1.23億噸,用戶燃燒發電直接經濟效益約140億元。還有96套成功應用于市政、造紙、化工、石化、冶金、制糖、電力、建材、有色金屬、印染等十幾個行業,資源化利用與處置污泥、電石泥等累計約0.27億噸。產品幾乎占有國內全部市場,并實現了出口。

吳淼教授告訴筆者,該項目獲得過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與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稱號,獲得過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擁有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包括已獲得授權專利31項,正在實審中專利14項(11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以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6項。該項技術已經成為黏稠固廢處置與資源化利用輸送的首選方式,有2項有關國家標準正在編寫之中。“四會”人才做棟梁

在簡短的采訪過程中,我們就發現吳淼教授培養的這三位學生都具有極高的素養,反映了該團隊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培養人才上也不落人后。吳淼教授一直按照自己獨特的“四會”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深受學生愛戴。1993年至今,已有59名研究生畢業(其中碩士43名、博士13名、博士后3名)?,F在仍有碩士生1g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1名在吳教授門下深造。

所謂的“四會”人才指的是“會想、會做、會寫、會講”。吳淼教授認為: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層次教育,科學研究是其最主要培養方式。課題人人不同,來源廣泛,要求多種多樣。按照“四會”要求對研究生進行針對性較強的綜合訓練才能有利于在個性化教育中抓住主要矛盾和共性因素,培養出研究生較高的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專業能力和工作能力,使之成為高素質高水平人才。

簡而言之,“會想”是指努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全面、深入、系統地思考問題,及時了解發展趨勢和動態。“會做”就是要求學生數學能力、專業能力、計算機能力、外語能力、研究能力、各種實驗操作能力和與人溝通能力等都要提升到過硬的水平,而且具備自信與勇敢的精神。“會寫”就是具備極強的文字表達能力。無論實驗報告、中英文學術論文、立項申報書、鑒定材料、學位論文、研究筆記等都能做到熟練準確。邏輯性強,旁征博引,信手拈來。他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培養制作留存影像資料、做好筆記、經常整理各種資料的習慣。倡導學生用1/3時間學習+實驗+工作,1/3時間思考,1/3時間整理各種成果。“會講”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講話絕不啰嗦,開門見山,緊扣主題,注重技巧,過程結論調理清晰。訓練學生做各種報告都要精心準備,做到概念清楚、條理清晰、口齒伶俐,并擅于博證旁引,精準掌握時間,同時善于傾聽、提問和回答問題。還特別強調要高度重視PPT制作。使其成為“再創作、再凝練、再提高”的過程。

“積極迅速積累經驗”,“善于總結發現規律”,“在規定的時間里面做規定的事”,“要讓思維充滿創意”,“若無熱情則無大志”,“先宏觀,后微觀:先綜合,后分析:先發散,后收斂”,“會應用知識,才會產生力量”,這些都是吳淼教授經常對研究生說的話,看似簡單,卻濃縮了吳教授研究生教育的思想理念。他說,只要研究生按照以上“四會”去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課題,都會達到較高的研究生培養標準。不管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會有較高的素質和較好的基礎,會有寬闊的事業前景和迅速發展的潛力。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有了這樣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我們相信吳淼教授希望學生達到的勇于創新、善于創新、事業成功、生活幸福的目標也一定能實現!

科技市場范文第2篇

摘 要: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圍繞科技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掃除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打通科技向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重點突破制約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本文主要總結了縣域貫徹執行“一法一條例”的具體情況,從而從科技體制改革的角度為政府實施創新服務職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起到了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一法一條例;設想

作者簡介:夏其中(1986-),男,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學士學位,建湖縣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機械工程領域研究和知識產權管理工作。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新思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舉措,近年來,建湖縣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貫徹“一法一條例”,努力營造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社會氛圍,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市場化機制,促進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取得良好成效。

一、全縣科技成果轉化基本情況

“十二五”以來,我縣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創新中重要環節來抓,進一步破除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科技成果在本縣企業轉移轉化,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取得了很好效果。

建湖縣成為全國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全省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縣,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0%,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42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h高新技術產業區升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區;擁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建湖縣石油裝備產業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建湖民營科技創業園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縣高新區未來科技城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縣開發區創建省級節能電光源科技產業園,近湖、建陽、上岡等3個鎮被認定為省創新型試點鎮。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6.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數190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9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45家。全縣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15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5項。

二、貫徹實施“一法一條例”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問題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導向,著力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1)制定科技成果轉化扶持政策。一是資金支持引導科技成果轉化。先后出臺《關于產業升級科技支持政策的意見》、《建湖縣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關于“聚力創新”促進科技體制改革的激勵意見》等文件,設立產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等專項資金,給予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全方位支持,對企業購買科技成果、技術咨詢服務等,給予專項支持,累計為100多家企業提供425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二是風險共擔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政府與銀行合作的模式,設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明確風險承擔比例,鼓勵企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共計為45家企業提供2.5億元的科技貸款支持;三是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廣泛宣傳知識產權保護法,開展知識產權保護資助,面向全縣對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費、授權費用給予資助,為參加知識產權國際訴訟案件提供專項資金,累計發放知識產權補助資金800多萬元。

(2)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先后成功舉辦了三屆“科技與人才節”,吸引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吉林大學等100多家高校院所帶著最新科研成果受邀來湖,發布科研成果1560多項,達成科技成果合作意向近100項,吸納40多人來湖創新創業。全縣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初步形成“百家高校院所支撐百億產業、百名專家教授支持百家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笆濉逼陂g全縣成功轉化科技成果165項,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55項,承擔國家“863”計劃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15項、省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項。

(3)搭建產業技術創新載體。政府層面:分別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建湖航空裝備產業研究院、與中國石油大學共建建湖石油裝備研發中心、與復旦大學共建建湖節能電光源研發中心、與東南大學共建建湖節能電光源研究所、與西安石油大學共建建湖石油機械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共建建湖生物技術聯合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林業研究所共建建湖現代園藝研發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建湖現代農業研究中心、種苗繁育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園區層面:縣經濟開發區與南京工業大學及鹽城師范學院,縣高新產業區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岡產業園與上海交通大學,建湖石油裝備產業園與常州大學、建湖民營創業園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別建立了公共研發平臺。企業層面:通過積極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緊密合作,共建成國家級研發中心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6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7家、省級企業研究生工作站11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多家,實現了大中型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90%以上。

2.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核心,全力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

(1)引導企業引進科技成果。通過政府補貼、科技計劃資助引導各鎮區(街道)根據主導產業發展需求,以骨干企業為龍頭,有針對性對接高校院所,引進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產業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已形成高校院所專家教授來湖參與企業研發、科技成果優先來湖轉化的良好局面?!笆濉币詠?,通過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企業研發人員在專家教授的培訓和指導下,共計培養本土在職碩士研究生20多名,企業研發能力顯著增強。

(2)完善技術轉讓商業化機制。逐步建立健全技術成果價值評估、許可、交易的商業化機制,強化科技成果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企業轉移集聚。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讓競爭和后續監督機制,力爭實現科技成果的商業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3.加大組織保障力度,全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1)縣、鎮(區)協同推進。加大對產業研發、技術轉移、平臺建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重點推動開發區、高新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的科技成果轉化,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考核機制??h委、縣政府牽頭制定政策,縣、鎮(區)按比例共同扶持技術成果應用和產業化。

(2)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科技支持政策,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以金融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金融擔保體系,積極開展科技銀行、科技保險、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科技金融新產品,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平,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技術轉移轉化活動。

(3)積極培育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科技中介在企業技術需求與科技成果轉化之間紐帶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務組織體系。重點發展提供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鼓勵個人、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開辦專業性、行業性的技術轉讓服務機構。

(二)主要存在問題

一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還不通暢。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與企業實際需求對接的效率較低,企業購買科技成果的成本高、轉化風險高、形成產品周期長,精準支持力度還不夠。二是企業對引進科技成果的主動性還不高,政府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引進等支持力度還需加強。三是專利結構需要調整,全縣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占專利總量的比重過低,發明專利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權益保護的重要保障,需要進一步優化。

三、深入推進“一法一條例”貫徹實施的措施和建議

(一)鼓勵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

1.加大對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支持

我縣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先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撐、民間資本為依托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繼續執行科技“一法一條例”對科技創新成果獎勵政策,進一步明確科研成果完成單位必須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約定優先”的原則,規定與科技人員約定獎勵的方式。沒有規定或者約定的,按照法定標準不低于凈收入50%的比例給予獎勵。

2.加大科技創新成果獎勵力度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應用轉化研究和技術轉讓兩個重要階段,分別制定具體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完整的政策鏈,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應用轉化研究階段,圍繞新特產業需求,通過機構和平臺建設、共性技術研發等,扶持應用型科研機構把基礎研究向應用研發轉化。技術轉讓階段,以企業為主體,扶持將商業化潛力大的技術在企業進行產業化應用,將創新成果推向市場。

(二)鼓勵知識產權創造

1.提高知識產權獎勵補助額度

2017年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聚力創新”促進科技體制改革的激勵意見》,進一步支持企業知識產權創造力度,優化全縣知識產權結構,對新獲得國家授權的發明專利每項獎勵2萬元,獲得國際發明專利每項獎勵20萬元。

2.落實推進標準化、品牌戰略的有關政策

落實省市縣科技創新券政策,重點支持企業推進品牌化和標準化戰略,全面提升企業品牌化、標準化水平。

(三)鼓勵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1.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

始終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嚴格執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扶持政策,深入落實科技型企業研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稅收減免政策。

2.支持企業研發機構建設

認真落實研發機構建設獎勵政策,支持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院士工作站、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研發機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四)鼓勵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培養

1.落實高端人才引進政策

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在整合現有人才政策的基礎上,出臺《“515”建湖人才引進三年行動計劃》,圍繞全縣新特產業需求、不同層次人才的特點,精準定位,引進高端人才來湖創新創業。

2.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獎勵

出臺相應的人才培養政策,發揮縣委黨校、建湖縣石油機械研究所作用,拓展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范圍,鼓勵企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企業將研發骨干人員送到高校院所深造鍛煉給予相應補貼。

(五)鼓勵科技服務業發展

1.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

加快建設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業發展的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其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進一步完善涵蓋研發設計、技術交易與科技咨詢、科技查新、知識產權、檢驗檢測技術、農村科技超市、科技金融等七大領域的科技服務體系。

2.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

科技服務業是面向社會開展技術引進、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服務行業,對科技成果在各類創新主體與市場之間的流動和轉移發揮重要促進作用,能夠有效降低轉化成本、緩解轉化風險、提高轉化效率。面向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培養一大批復合型技術轉移服務人才,建設一支懂專業、懂管理、懂市場的專業科技服務隊伍。

[ 參 考 文 獻 ]

[1]楊東占.重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從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談起[J].中國高??萍?,2015(11):7-11.

[2]牛芳,李蘇華.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情況的報告[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06(6):5-8.

[3]孫潔.細化政策成果轉化更給力——解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J].中國農村科技,2016(5):22-25.

科技市場范文第3篇

摘 要:農業科技是突破資源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在回顧浙江省寧波市近十五年來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具體舉措的基礎上,總結其成效和制約因素,結合區域資源現狀,從“人、財、環境”三個角度提出政策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提交寧波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提供參考,同時也為沿海地區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較快穩定增長提供指導。

關鍵詞:農業科技;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現代農業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作為農產品生產保供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北娝苤?,農業科技創新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市場機制無法保證農業科技的持續創新。因此,如何在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農業科技發展規律(生物規律)基礎上,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力、科研機構的技術驅動力和市場(農戶、企業)引力,成為農業科技創新成敗的關鍵。寧波是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工業化和城鎮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資源約束,現代農業發展明顯滯后,成為經濟發展短板。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縮短差距、提高農業生產率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為此,寧波市委市政府從戰略上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的環境,聯合寧波市農辦、科技局、農業局、林業局、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整合長三角地區涉農科研院校中堅力量,組織實施重大(重點)農業科技專項,協同攻關,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诖?,本文通過梳理近十五年寧波市在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舉措和做法,總結其成效,剖析制約因素,結合區域資源現狀,從科技創新的“人、財、環境”三個角度提出政策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推進寧波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提供參考,同時也為沿海地區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較快穩定增長提供指導。

一、具體舉措與做法

自2001年以來,根據農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寧波市委市政府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為構建“三位一體”(科研、教育、推廣)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供保障。

(一)協同創新,加快農業科技發展方式轉變

首先,針對現階段寧波農業科技現狀,依托“兩院三校十中心”( “兩院”指寧波市農科院、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三?!敝笇幉ù髮W、浙江萬里學院、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十中心”指寧波市稻麥育種中心、航天育種試驗研究中心、寧波市水產苗種繁育中心、國家海洋技術轉移寧波中心、寧波市畜牧工程技術服務中心、禽病診療研究中心、寧波市創匯蔬菜工程技術中心、林特良種技術開發服務中心、林特良種繁育工程技術中心、生態農業工程技術中心等),協同攻關,促進傳統優勢農業產業實現技術升級,在良種培育、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重點突破。其次,支持科研院所組建科技創新團隊,給予五年500~1 000萬元經費支持;引導農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給予20萬元科技經費補助。再者,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對列入省、市重點實驗室的由財政一次性補足100萬元和40萬元,逐步形成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開發體系。

(二)創新產、學、研模式,促進農業技術成果轉化

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探索適合本區域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服務模式。一是“院地合作”模式,即依托科技特派員,以項目合作、人才培訓等方式,把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植根農村,形成“專家(及團隊)+公司+農戶”的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為先進科技服務于區域農業主導產業“導航”;二是科技園區帶動模式,按照“核心區—專業園”的“一區多園”建設模式,促進農業創新資源集聚和有效配置,充分發揮園區的科技示范帶動作用;三是星火示范基地轉化推廣模式,按照“企業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以培育和壯大地方特色產業為目標,以83家星火示范基地的技術核心區為載體,輻射帶動周邊產業,推動整個產業基地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2014年轉化推廣應用技術305項。

(三)科技特派,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科技特派,為廣大農民提供農村政策、農業生產動態、農產品供求和市場價格、農業科技、災情、疫情等農業信息服務,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寧波已選派自然人科技特派員1 102人、法人和科技特派員團隊133個深入農村一線,覆蓋全市11個縣(市)區每一個村鎮,實施各類科技開發項目348項,引進、推廣農業農村適用新技術812項,農業新品種767個,7 236戶農民實現增收,解決了20 603人就業,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四)培育和扶持發展社會化農技服務組織

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全面落實農技推廣制度,逐步構建基層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成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31個,跨鄉鎮專業性區域站4個,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多元化的科技研發推廣機構。

(五)搭建平臺,為農業技術有效傳播提供便捷途徑

一是搭建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平臺。組織專家、技術人員成立科技培訓團,以及選送優秀農民赴高校和科研機構進修培養等方式,培訓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科技干部,培養專業戶和農村致富的帶頭人。二是建立農業科技信息平臺。以“便民、高效、優質”為服務宗旨,通過農技110、星火12396科技服務熱線,與農業專家就農事、病害等進行交流溝通。三是搭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整合農業公共服務資源,搭建以現代農業展示區、農產品檢測區、數字化信息區、科技培訓服務區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31個,跨鄉鎮專業性區域站4個,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形成合力推廣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新農村建設。

二、主要成效

(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初步建成了以“兩院三校十中心”為依托,以農業科技型企業和現代農民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慈溪、象山農業科技園區的科技示范帶動作用日益顯現,促進了農業創新資源的集聚和有效配置,促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推動“園區—企業—農戶”的協同發展,提高了區農業技術創新和示范推廣能力,促進區域現代農業發展。作為農業技術與農戶需求對接的橋梁——農村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民營農技機構的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基本滿足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皩幉ㄌ厣喜水a業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寧波慈溪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寧波鄞州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先后獲批國家級創業鏈、創業基地和創業培訓基地,為寧波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動力支持。

(二)農業技術儲備能力明顯提高

關鍵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其中“甬優系列”水稻、“慈抗3號”棉花等6個品種通過了國家級品種審定;寧海土雞1號、“慈蠶1號”蠶豆等21個品種通過了省級品種審定(認定)。區域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庫(包括種子基因庫、微藻種質庫、微生物菌株庫、魚貝類精子庫)技術水準領先于國內同行水平。農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達到新高,其中授權發明專利達94項。農業科技成果突出,累計39項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種養業良種覆蓋率達到94.67%。

(三)農業優勢產業技術體系逐步形成

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推廣,使得全市農村經濟基本形成了以創匯蔬菜、榨菜、藺草、水果、竹筍、茶葉、花卉、水產品、生豬、畜禽等十大農產品為主導產業;以雜交稻制種、瓜菜工廠化育苗、水產全人工繁育為主要特色的生物苗種繁育技術體系;以水產品、果蔬、竹材為主要特產資源的加工技術體系,農產品加工率達60%以上;以海水飼料加工、生物活性物質利用、生物農藥、生物有機肥開發為主要特色的農業生物技術體系,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有22家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了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其中余姚天邦、慈溪海通2家公司的企業工程技術中心被列為國家認定的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鄞州開誠等5家農業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

(四)農業質量安全水平有提升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業規?;?、企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為實施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迅速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了“三品一標”農業發展(“三品一標”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標志性指標。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考核指標中,“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40%以上為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50%以上為全面實現現代化),“主要食用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比率”達到60.37%,排名全省第一。據寧波市綠色食品辦公室《寧波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專題報告》數據顯示,慈溪市“三品一標”在寧波各縣市區處于領先水平,其中無公害農產品數量、綠色食品認證數量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分別為273個、65個、2個,占寧波的30.7%、32.7%、33.3%,居寧波首位。

(五)新型的農技推廣體系初步建成

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技需求為目標,以整合資源、提高效能,強化公益性職能、發展社會化農技推廣隊伍為原則,以優勢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農機水利事業為依據,全市建立起以首席農技推廣專家為龍頭,農技指導員為骨干,責任農技員為基礎,社會化農技推廣人員為補充的服務直接、聯系緊密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目前,全市基本完成了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建設,各級農業部門聘用首席專家92名,農技指導員556名,責任農技員927名。876名農技人員參與各類科技服務活動,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517期,培訓農民3.13萬人次,培育新型農民1 820人,培育科技示范戶3 700余戶。有371名大學生享受農業領域創業就業補助,118個鄉鎮(街道)建成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

(六)要素產出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生產增效顯著

在2002—2014年期間,勞均農業增加值(即勞動生產率)以年均14%幅度快速增長,從2002年11 225元/人提高至2014年達53 830元/人;每公頃糧食產量穩定在5 500公斤/公頃(2013年為5 469公斤/公頃,2014年為5 800公斤/公頃)。同期,每公頃種養面積產值(即土地產出率)則從29 540元/公頃提高至125 465元/公頃,年均增幅為10.28%;資本產出率(農業增加值與農業生產資本投入的比例)保持在180%左右,達到并超出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150%的水平(2014年為180%,其中農業為290%、林業為191%、牧業為80%、漁業為142%、服務業為159%)。農民人均純收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從2000年5 069元/人增長到2014年24 283元/人,年均增長11.84%,已連續十余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三、制約因素

雖然寧波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與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科技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突出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農業科技投入水平偏低、投入結構不合理

一是雖然寧波農業科技經費投入能基本滿足省委明確規定“各地科技三項經費中用于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工作的比例必須達到1/3”的要求,但科技三項經費基數低,從而導致農業科研和推廣經費相對不足。二是因為計劃單列市得不到省政府相關經費支持,從而農業科技投入總量長期偏低。三是由于部門條塊分割的問題加上財政預算科目設置不盡合理,導致農業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復浪費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二)農業科技發揮效用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與現有人力資源沖突

一是農技推廣隊伍不能滿足當前產業發展需求,突出表現:(1)年齡老化現象普遍,這些農技專員雖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知識結構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2)專業結構失衡,79.3%的專技人才集中在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等人才嚴重短缺。二是農業從業者素質偏低,影響農業技術需求與應用效果。目前,在寧波市市區及各縣市務農的農業勞動力大都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占2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8%。農業勞動力素質低下,不僅影響其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認知與了解,而且影響采用與效果,進而影響購買需求,最終導致認知少→了解少→采用少→采用效果差→購買少或不認知→不了解→不采用→不購買的惡性循環。

(三)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科技配置不平衡

目前,寧波種植業和畜牧業中產值億元以上的產業鏈有15條,其中,慈溪蔬菜、鄞州藺草、余姚榨菜等產業年產值均在10億元以上。然而受限于昂貴的資金投入,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無法實現新的突破,從而使得很多農業龍頭企業只能止步于傳統的產品市場,在產業鏈的中低端徘徊。與此同時,產業行業協會發展緩慢,科技研發創新能力仍較弱。

(四)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系統間集成與融通

寧波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基本覆蓋農業全產業鏈。但由于各系統間缺乏協同與集成,信息化應用“碎片化”現象嚴重,如生產領域中的信息化,缺乏與農業基礎設施、農機裝備技術和農藝的深度融合。同時,各部門按自身需求僅對生產中的某一階段或過程進行“監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消費者、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流通與反饋不暢,仍存在“信息孤島”現象。

(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造成農業科技源頭創新與實際應用的脫節

農業科技中的有效科技成果和綜合性成果推廣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成果浪費現象嚴重,對農業的貢獻率不高。據統計,發達國家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份額為70%~80%,而寧波僅為65%左右;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一般為60%~80%,寧波市平均轉化率只有40%,與世界農業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相反,熟悉市場環境和需求情況的農業科技型企業實力薄弱,主體地位尚未確立。

四、政策建議

(一)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激發創新動力

農業科技創新離不開資金投入,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提高資金供給水平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保證。第一,要強化政府投入的主體作用。各級政府首先要嚴格執行《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保證支農資金增長速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把農業技術推廣作為支持的重點,大幅度地增加農業科技推廣預算支出,兩項經費投入額度務必達到科技三項經費1/3的要求。第二,在原有經費落實的同時,根據農業科技創新現時發展需要,適當增加農業科技三項經費基數,達到并逐步超過國家平均水平。第三,積極吸納民營資本,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不斷完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信貸擔保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風險補償機制,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流向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等多種形式參與投資發展農業科技事業。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科技不斷進步。

(二)整合社會資源,開創產學研合作新局面

實踐證明,產學研是促進自主創新、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有效途徑。因此,充分利用已經搭建的“兩院四校十中心”科研平臺,由市科技局牽頭,聯合農業局、質量監督局等相關農口部門,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工程,瞄準產業發展中關鍵技術難題,以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共性問題實施重點攻關依然至關重要,但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技術的市場需求以及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和產生的效益,選擇和激勵農業科技園區或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參與研發和試驗,試點成功后逐步推廣,以點帶面,并給予相應主體物質獎勵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待遇。

(三)搭建橋梁,不斷充實農技推廣人才隊伍

人是第一生產力。在當前農民文化知識相對薄弱、對農業技術理解有限的情況下,農技推廣隊伍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因此,針對當前農技推廣員專業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的弊端,突破原有框框,定期或不定期地選拔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到農業類大學或相關專業進行在職培訓,以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技能。同時隊伍的力量,搭建溝通交流橋梁,為農業科技切實植入農村提供保障。同時,通過賦予行業協會必要的管理權限和職能,給予相應政策扶持,引導行業協會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四)共建共享,助推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

互聯網改變了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投資模式,也為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實時管控提供了條件,實現精準農業,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和效益。因此,搭建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勢在必行。同時,輔以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以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網絡系統為支撐點,提供從網上交易、拍賣、電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打開農資產品的銷售空間。借助于自媒體應用大眾普及特點,拓展農技110、農民信箱功能,開通微信公眾號,以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供求為出發點,融合科研、推廣、教育于一體,有步驟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解宗方,李?,F,李錦輝.農業科技創新模型及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9):290-293.

[2] 葉班.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推進農業科技創新[N].科技日報,2014-01-20.

[3] 科學技術部專題研究組.國外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典型做法與經驗借鑒[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4] 賈敬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5] 楊艷紅,王義輝,張咸益.浙江省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95-297.

[責任編輯 吳高君]

科技市場范文第4篇

摘  要: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圍繞主導產業,構建科技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觀念新、生產技能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科技示范戶,從而提高了廣大農民科技應用能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該文主要介紹了肥西縣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的一些經驗和措施。

關鍵詞:農業科技入戶;科技創新;成效;肥西縣

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根據安徽省農委有關文件精神,肥西縣種子農藥管理站在肥西縣上派鎮三崗村、三河鎮木蘭村、官亭鎮張祠村等3個村開展了農業科技入戶服務,制定了《科技入戶示范實施方案》,在縣農委的精心組織領導下,于2014年3月初開始分別在上述3個村組織實施“包村科技入戶專項服務”,根據示范村的主導產業,確定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推進技術入戶,實施物化技術補貼。筆者現將肥西縣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的有關情況和措施介紹如下。

1 領導重視,成立組織

肥西縣委、縣政府對科技入戶工作十分重視,分管農業副縣長非常重視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多次關心和支持科技入戶工作,并成立科技入戶工作領導組和專家組,領導組組長由縣政府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擔任,縣農委、縣畜牧水產局、縣林業局、縣財政局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下設辦公室在縣農委。組建成立科技入戶專家組,專家組組長由具有高級職稱的農業科技人員擔任,專家組成員由技術指導單位選聘農業科技人員擔任,并于縣、鄉鎮、村三級分別確定了負責人、聯絡員。選定農業科技專家和技術指導員,合理選擇農業科技示范戶,每個技術指導員負責聯系10個科技示范戶。

2 制定方案,重在落實

科技入戶組織技術指導單位,認真研究制定了《科技入戶示范實施方案》,認真落實有關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多次組織農業專家、技術指導員認真學習文件精神,研究實施方案,抓好組織落實,重點圍繞主導產業,確定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上派鎮三崗村主導產業為苗木花卉,主推品種為桂花、香樟、廣玉蘭、臘梅、紅葉石楠、紫薇、美人梅以及鮮花、盆景等,推廣應用設施栽培、無土栽培等。三河鎮木蘭村主導產業為水產養殖,主推品種為優良草魚、鰱魚、魴、鯉、鯽等一般性經濟魚類,推廣鱖魚、斑點叉尾魚、大口鯰、黃顙魚等名優魚類,推廣應用常規精養、名優魚類養殖、稻田養蟹、稻田養蝦和稻田養魚等。官亭鎮張祠村主導產業為果蔬菜,主推品種為優質甜油桃、優質蔬菜等。推廣應用甜油桃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推廣應用設施農業栽培技術、反季節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等。

3 推廣技術,入戶服務

組織農業技術指導員對科技示范戶開展技術指導、咨詢和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品種、技術、農資、信息和政策等。技術指導員經常進村入戶指導,對技術服務和生產情況跟蹤記錄和指導服務,及時幫助示范戶解決生產實際難題。在生產關鍵季節、關鍵技術環節,隨時接受科技示范戶的技術咨詢,及時編印發放技術資料、科技明白紙等,進行技術指導到生產現場,做好對科技示范戶的技術培訓,同時填寫好《技術指導員手冊》、《科技示范戶手冊》,及時反映技術指導服務情況和科技示范戶的意見及建議。

在上派鎮三崗村苗木田間,受田地氣候異常、旱澇不均的影響,苗木病害發生頻繁,技術指導員走村串戶現場指導農戶進行田間管理、防澇和抗旱,指導病蟲害防治。針對苗木重陽木斑蛾、國槐尺蛾、樟網蝽等害蟲發生量大,石楠白粉病、桂花生理性病害而落葉的現象,及導編印了病蟲情報,指導農戶適時防治。桂花為三崗苗木的主要品種,春秋季節常出現葉片脫落現象,影響了銷售,技術指導員通過細心調查研究,發現是因缺乏鐵元素引起的葉枯病,并根據病因對癥下藥,指導苗農使用硫酸亞鐵粉末兌水噴灑葉面,每7d噴施1次,連噴5~6次,有效地防止了桂花樹大量落葉;并推廣使用了新式低壓電動噴霧器,提高了噴灑效率,受到了三崗群眾的認可。官亭鎮張祠村通過實施科技入戶,指導10戶思想觀念新,生產技能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示范戶,帶動200戶發展瓜果菜生產,確定了以油桃、大棚蔬菜為主導產業。建立并完善了油桃協會,新建了瓜菜協會。水果主推四月紅、紅太陽系列、黑珍珠等優質甜油桃品種及高產栽培技術;蔬菜主推設施農業栽培技術、蔬菜育苗及大田栽培技術,推廣名特優品種、新型肥料、無公害生物農藥及生產資料應用。官亭鎮張祠村示范孫義銀發展大棚蔬菜1 334m2,其中秋延黃瓜面積667m2,產量2 500kg,產值10 000多元;秋萵筍面積667m2,產量2 500kg,產值10 000多元,合計產值20 000多元。

4 宣傳交流,規范實施

充分利用科技入戶專項內容加強宣傳,交流信息,編發農業科技入戶技術資料,召開現場會,利用宣傳欄、報刊、電視等多種渠道宣傳農業科技入戶。認真按照科技入戶示范村實施方案規范運作,建立領導組、專家組責任制,建立科技入戶工作定期報告制度,建立技術指導單位、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責任制,建立農業科技入戶聯系信息網,提高工作效率。每個技術指導員培育和指導10個科技示范戶,每個科技示范戶帶動10個農戶,輻射全村農戶,發揮科技示范帶動作用。建立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管理檔案,實行科技入戶工作政府給支持,部門給服務,專家開“處方”,財政給補貼,農民得收益,把一些先進的主推品種、主推技術等優先提供科技示范戶和廣大農民。例如,官亭鎮張祠村農戶孫道廣發展大棚蔬菜1 334m2,其中秋延辣椒面積667m2,產量1 750kg,產值9 000多元;大棚秋延芹菜面積667m2,產量3 000kg,產值6 000多元,共計產值15 000多元。

5 加強扶持,合理投入

加強對農業科技入戶專項計劃的投入,合理安排農業科技入戶專項經費,多渠道、多途徑籌集項目經費,項目經費主要用于建設農民科技書屋、科技示范戶補貼、技術服務補貼、項目培訓、資料、宣傳、車旅費等。在3個示范村建立農民科技書屋,配置彩電、VCD、光盤、錄音帶、科技書籍等。對每個科技示范戶給予物化技術補貼,包括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科技書籍和技術資料等。

通過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在3個村培育和選就30個科技示范戶,并帶動輻射600個農戶,實現了“以戶帶戶、以戶帶村”,提高了廣大農民科技應用能力,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示范帶動效果。同時,建議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繼續給予重視和支持,繼續深入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服務新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

6 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當前在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作中還存在著農業科技入戶工作領導監督體系不夠健全,農業科技入戶范圍較小,經費投入不足,少數地區農業科技入戶有名無實等問題。因此,要加強領導和管理,加大農業科技入戶投入大度,加快農業技術直接到戶,整合資源,提高工作效能,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為農民送技術、送信息、送放心農資服務;同時,建議上級領導各有關部門繼續給予重視和支持,繼續深入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服務新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

(責編:張宏民)

科技市場范文第5篇

查新報告編號由12位字符構成,1~3位為本查新站代號,統一為“Z08”;4~7位為該查新項目委托時的年代號,如“2007”;8~9位為東西校區區分代號,東區用“01”,西區用“02”;10~12位為委托順序號,每年從“001”開始順序編排。

2.查新報告存檔

所有完成的查新報告保存打印版一份、電子版二份。

1) 打印版存檔

打印版與查新合同一起裝訂后,按編號順序裝入檔案盒保存。檔案盒逐次編號,每個檔案盒上標明本盒中所存查新報告起訖編號、年代、盒號。

2) 檔案盒編號

檔案盒由一位區分東西區的大寫字母和若干位數字順序號構成,東區用“D”表示,西區用“X”表示,如“D50”表示東區第50號檔案盒。

3) 電子版的保存

電子版查新報告由檔案管理員在本人電腦上保存一份,保存時先在本人電腦上開辟專門空間并建立若干子文件夾,子文件夾名稱與打印版檔案盒號對應,如“D52”等。查新報告電子版按打印版順序存入對應的子文件夾中。最后以同樣方式在圖書館ftp服務器上開辟的專門空間中建立子文件夾,再另外保存一份電子版查新報告。

3.查新檔案目錄建立及維護

1)東西區完成的查新報告分別逐年建立獨立的Excel格式目錄表,目錄表中應依次著錄如下項目:a編號、b課題名稱、c委托人、d委托單位、e查新范圍、f查新類型、g查新員、h審核員、i委托日期、j完成日期、k盒號。

2)查新范圍為國內、國外、國內外、專利四種之一;

3)查新類型為科研立項、成果鑒定、申報獎勵、申請專利、技術引進、文章投稿、藥物不良反應、其他八種之一;

4)委托日期和完成日期格式統一為yyyy.mm.dd。

上一篇:普通高中教育下一篇:中學義務教育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