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建筑藝術賞析論文范文

2023-03-11

建筑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建筑藝術建筑文化木結構石材結構建筑保護

建筑可以算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藝術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藝術,它是形成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筑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筑藝術也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建筑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中外建筑藝術都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制約。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外國建筑體系是以石材結構為特色的獨立建筑,屬于磚石結構系統,中外建筑體系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中外建筑藝術,都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收當今世界上建筑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建筑藝術的產生大約在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后,中國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許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遺跡。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的興隆洼遺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這里發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譽為 “華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而引人注目這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干闌式建筑遺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條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結構,并已具備多種榫卯類別。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和杭州灣地區的木結構已經達到驚人的技術水平,這一時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國土木相結合的建筑體系發展的技術淵源。夏代和商代是這一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兩代不僅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在旁土臺上的大殿,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為主材料,注重結構設計,以大屋頂為特征,利用斗拱結構和支柱來分散屋頂壓力,結構優良,抗震性極好。中國古代木構架的結構體系到東漢時期已經明確形成臺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基本形式,南方許多地區經常采用臺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層、鋪作層、柱網層的組合為特征的結構復雜的殿堂形構架非常盛行,木構架建筑體系可以說在唐代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中國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別的也是最具特色結構構件是斗栱,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擴大了柱頭支座的受力面積,增加了支點,減少了梁的彎矩和剪力,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構架中,斗拱的結構作用十分明顯,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磚墻代替土墻,墻體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過大的挑檐,斗拱的結構作用逐漸簡化,斗拱的數量也由少變多,它已經成為裝飾性和等級標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筑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以北京故宮為代表是典型木制宮殿建筑群,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東方的印度建筑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建造的,屬于磚石結構體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頭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藝術與法老的絕對權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對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關系,埃及人確信,人死后將到另一個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個暫短的過度,只要保存好尸體讓靈魂有所歸宿,修建一個永恒的棲身之地——陵墓,才能讓法老順利升天,所以陵墓成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磚”來建造,后來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掘,開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頭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來的梯字形演化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經過了漫長的過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簡單,但內部卻充滿著神秘,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讓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臘的建筑以神廟為代表,最初的神廟是長方形帶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紀圍柱式的石建筑才成為希臘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臘神廟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間的關系都有定型的做法,這種梁柱結構體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臘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為代表,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礎,并對歐美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羅馬在公元前一世紀末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出現了一系列的偉大建筑,以萬神廟和斗獸場的建筑為代表,展現了古羅馬建筑技術的巨大進步,由于新技術(拱門、拱頂)和新材料(混凝土)的應用,羅馬人在運用空間方面有了新的創造,可以說劵栱技術是羅馬建筑的最大特色,為實現開敞的室內空間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古羅馬的萬神廟、斗獸場、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等,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間布局存在著差異,而且體現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裝飾上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中國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較濃重,相比起來,南方的園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宮和蘇州園林分別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國古建筑構建所采用的顏色很多情況下取決于居住者的等級,比如皇宮,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筑用藍色,綠色較多。在清代,黃色是最尊貴的,明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或寺廟才能實用,官員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則就是欺君之罪?;蕦m建筑中的彩畫也是黃色或貼金的居多。盡管如此,在皇宮內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級,大體上可以根據檐的形式,吻獸的數量,顏色等來區分,比如重檐比單檐的高貴,黃色比其它顏色高貴,吻獸數量越多越高貴。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運用相對簡單一些,從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對單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紀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別是教堂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頂外部帶有黃色、橙色、紅色、綠色、等色彩的變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視建筑內部的裝飾,基本上以壁畫為主,而壁畫內容多以圣經故事作為主要題材,多用油彩進行描繪,經過特殊處理,持久性能較好,在西方建筑當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風格,必然會融入、體現文化在形成淵源與緣由、發展邏輯和空間、構建理念與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從根本上應理解為中西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同時西方文化重視不同時代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派的個性特質。西方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求新求變,并用科學的理念進行分析演進,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劵、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專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講究并存與一體性,中國的建筑是相對保守的,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變,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經歷的時間較長、崇尚內斂、同時也與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盛產木材有一定的關系。中西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蘊涵的建筑特色、藝術形式、發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異,都能從中西方遺留下來的歷代建筑物反映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的古建筑藝術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藝術價值,都是人類建筑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時代,保護、維修好這些文物古建筑,恢復歷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繼承、弘揚傳統建筑文化最基礎的工作,在當今變得十分重要。在中國特別是近幾年的古建筑保護工作過程中,成績是顯著的,已經逐漸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保護古建筑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古建筑的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擺正城市開發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和發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為城市建設而破壞古建筑的現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卻不斷涌起,致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幾乎喪失殆盡。其次還沒有真正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體系,在許多有一定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繕后,原有建筑外形與內部結構改動過大,原有歷史與文化信息被修復得蕩然無存。在發達國家中,大量的歷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們有很強的文物建筑保護意識,在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國外許多建筑院系都設有建筑保護專業,以便培養高層次的文物保護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歷史建筑數據庫、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與國外相比,我國古建筑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技術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維修改造工程是在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復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較成功。

參考文獻: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長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護/創造中國特色現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規劃與交通網,2010.

(金雅慶:吉林長春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

建筑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建筑藝術建筑文化木結構石材結構建筑保護

建筑可以算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藝術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藝術,它是形成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筑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筑藝術也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建筑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中外建筑藝術都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制約。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外國建筑體系是以石材結構為特色的獨立建筑,屬于磚石結構系統,中外建筑體系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中外建筑藝術,都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收當今世界上建筑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建筑藝術的產生大約在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后,中國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許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遺跡。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的興隆洼遺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這里發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譽為 “華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而引人注目這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干闌式建筑遺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條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結構,并已具備多種榫卯類別。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和杭州灣地區的木結構已經達到驚人的技術水平,這一時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國土木相結合的建筑體系發展的技術淵源。夏代和商代是這一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兩代不僅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在旁土臺上的大殿,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為主材料,注重結構設計,以大屋頂為特征,利用斗拱結構和支柱來分散屋頂壓力,結構優良,抗震性極好。中國古代木構架的結構體系到東漢時期已經明確形成臺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基本形式,南方許多地區經常采用臺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層、鋪作層、柱網層的組合為特征的結構復雜的殿堂形構架非常盛行,木構架建筑體系可以說在唐代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中國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別的也是最具特色結構構件是斗栱,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擴大了柱頭支座的受力面積,增加了支點,減少了梁的彎矩和剪力,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構架中,斗拱的結構作用十分明顯,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磚墻代替土墻,墻體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過大的挑檐,斗拱的結構作用逐漸簡化,斗拱的數量也由少變多,它已經成為裝飾性和等級標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筑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以北京故宮為代表是典型木制宮殿建筑群,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東方的印度建筑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建造的,屬于磚石結構體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頭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藝術與法老的絕對權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對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關系,埃及人確信,人死后將到另一個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個暫短的過度,只要保存好尸體讓靈魂有所歸宿,修建一個永恒的棲身之地——陵墓,才能讓法老順利升天,所以陵墓成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磚”來建造,后來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掘,開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頭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來的梯字形演化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經過了漫長的過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簡單,但內部卻充滿著神秘,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讓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臘的建筑以神廟為代表,最初的神廟是長方形帶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紀圍柱式的石建筑才成為希臘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臘神廟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間的關系都有定型的做法,這種梁柱結構體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臘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為代表,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礎,并對歐美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羅馬在公元前一世紀末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出現了一系列的偉大建筑,以萬神廟和斗獸場的建筑為代表,展現了古羅馬建筑技術的巨大進步,由于新技術(拱門、拱頂)和新材料(混凝土)的應用,羅馬人在運用空間方面有了新的創造,可以說劵栱技術是羅馬建筑的最大特色,為實現開敞的室內空間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古羅馬的萬神廟、斗獸場、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等,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間布局存在著差異,而且體現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裝飾上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中國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較濃重,相比起來,南方的園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宮和蘇州園林分別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國古建筑構建所采用的顏色很多情況下取決于居住者的等級,比如皇宮,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筑用藍色,綠色較多。在清代,黃色是最尊貴的,明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或寺廟才能實用,官員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則就是欺君之罪?;蕦m建筑中的彩畫也是黃色或貼金的居多。盡管如此,在皇宮內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級,大體上可以根據檐的形式,吻獸的數量,顏色等來區分,比如重檐比單檐的高貴,黃色比其它顏色高貴,吻獸數量越多越高貴。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運用相對簡單一些,從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對單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紀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別是教堂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頂外部帶有黃色、橙色、紅色、綠色、等色彩的變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視建筑內部的裝飾,基本上以壁畫為主,而壁畫內容多以圣經故事作為主要題材,多用油彩進行描繪,經過特殊處理,持久性能較好,在西方建筑當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風格,必然會融入、體現文化在形成淵源與緣由、發展邏輯和空間、構建理念與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從根本上應理解為中西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同時西方文化重視不同時代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派的個性特質。西方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求新求變,并用科學的理念進行分析演進,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劵、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專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講究并存與一體性,中國的建筑是相對保守的,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變,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經歷的時間較長、崇尚內斂、同時也與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盛產木材有一定的關系。中西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蘊涵的建筑特色、藝術形式、發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異,都能從中西方遺留下來的歷代建筑物反映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的古建筑藝術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藝術價值,都是人類建筑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時代,保護、維修好這些文物古建筑,恢復歷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繼承、弘揚傳統建筑文化最基礎的工作,在當今變得十分重要。在中國特別是近幾年的古建筑保護工作過程中,成績是顯著的,已經逐漸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保護古建筑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古建筑的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擺正城市開發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和發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為城市建設而破壞古建筑的現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卻不斷涌起,致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幾乎喪失殆盡。其次還沒有真正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體系,在許多有一定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繕后,原有建筑外形與內部結構改動過大,原有歷史與文化信息被修復得蕩然無存。在發達國家中,大量的歷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們有很強的文物建筑保護意識,在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國外許多建筑院系都設有建筑保護專業,以便培養高層次的文物保護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歷史建筑數據庫、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與國外相比,我國古建筑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技術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維修改造工程是在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復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較成功。

參考文獻: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長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護/創造中國特色現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規劃與交通網,2010.

(金雅慶:吉林長春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

建筑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 教學改革 網絡教學平臺

國家教育部在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教學信息化建設力度,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形成多學科、多課程的網絡共享平臺;按照教育規律和課程特點,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段鞣揭魳肥放c名作賞析》作為高校音樂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音響審美經驗和西方音樂知識,還必須培養學生的音樂分析、知識綜合與運用以及閱讀與寫作實踐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如何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與創新,構建與之相輔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展,已成為當今探討的課題之一。

一、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理念

針對本科階段的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教學,課程應緊緊圍繞“音樂作品”為中心,突出學生對音樂名作的感受、分析和解讀,在此基礎上了解西方音樂風格的演變過程及其背后的人文社會動因,提升本科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辨別能力。①課程自身包含了龐大的信息量,不僅容納了大量的欣賞內容,同時又要融入史論、分析、人文精神以及其它藝術風格等拓展性內容。因此在該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理念上,我們立足于“視聽共享”、“ 教學拓展”、“合作實踐”三個方面。

首先,利用可視化技術支持理論教學的實踐,實現課程音響資源庫的集成共享,進行教學音響、延伸聆聽、樂譜圖片、網絡資源、課程錄像等內容的網絡展示。課程資源庫中不僅要容納了各個時期經典作品的音響和影音資料,還要包含重要作品的譜例以及經典作品不同版本的演繹,以便于學生結合譜例賞析經典作品,并根據喜好選擇延伸性的聽賞內容。

其次,由于西方音樂跨越了西方各個歷史時期,參與了整個西方文化的進程,音樂作品時常與詩歌、文學、繪畫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西方音樂史課程不應僅局限在講述作曲家生平、音樂創作和音樂風格,更應與同時期其他藝術門類的知識進行橫向聯系,引領學生從音樂的視角對西方文化藝術進行全面了解。這也正是拓展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展示豐富的文獻資料、詩歌繪畫作品、著名建筑圖片以及講座視頻等信息,全方位地拓寬課程審美認知的內容。例如,在“學習園地”模塊中,除了提供任課教師的授課錄像和專題講座外,展示與課程相關的優秀授課資源,如美國耶魯大學Craig Wright教授主講的課程《聆聽音樂》、武漢大學趙林教授主講的課程《古希臘文明的興衰》、《西方哲學史》以及學術講座《基督教與西方文化》等,用影像資料激發學生學習研究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在“名家名作”模塊中展示各個藝術時期的經典繪畫與建筑作品。比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與同時期的繪畫效果有諸多相似之處。教師可展示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圣喬治殺龍》等作品,引導學生認識到畫作所體現的富麗的色彩感、奔放的運動感和夸張的戲劇性正好與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協奏曲等大型音樂作品的風格相吻合。

而如何將理論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相整合,提供給學生更多主動學習實踐的空間,也是構建網絡教學平臺過程中值得考慮的因素。例如在網絡平臺中專門設置了“實踐教學” 模塊,其中下設了“論文寫作”、“走上講臺”教學實踐、“走上舞臺”表演實踐等內容,針對音樂學和音樂表演的不同專業學生提出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方案及實踐方式。

二、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流程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網絡教學應明確服務對象,預設學習目標,通過網絡進行自學輔導、答疑交流、實踐互動等環節,實現網絡信息資源共享,并起到一定的教學評估監督作用。構建的流程主要可分為建立課程網站和教學團隊、創建完善教學資源庫、構建符合教學目標和理念的網絡教學功能模塊三大步驟。

(一)建立課程網站和教學團隊。網站和教學團隊的搭建是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的重心,需要具備合理的師資隊伍、明確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優質的教材和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其中師資隊伍應考慮團隊教師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和師資配置,能夠有效地發揮團隊教師教學科研能力,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努力將研究成果有機地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值得提到的是,教材建設也是課程建設的重心。教材應包括授課教材,參考教材以及自編教材等,任課教師對于授課教材的選擇應考慮到培養目標、教學理念以及學生的基本素養,對參考教材的選擇應以拓展學生史學視野為前提,例如可選擇保羅·亨利·朗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杰拉爾德·亞伯拉罕著《簡明牛津音樂史》、唐納德·杰·柯勞特著《西方音樂史》等。同時鼓勵教師積極開發自編教材,譬如針對授課中作品譜例欠缺情況,教師根據聽賞內容編寫相關譜例配套教材,例如《西方音樂名作主題匯編》教材。

(二)創建完善教學資源庫。網絡教學資源庫是網絡教學的基礎,必須具備大量的教學素材、課件、課程錄像、音響視頻、參考資料等內容,而且能做到及時更新,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具備開放的視野,收集歸納大量高質量的、有邏輯關聯的教學信息資源。教師利用編輯軟件和專用制作工具,對資源庫中的素材進行加工、整理后分類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在多媒體教室授課時也可直接調用網絡教學平臺上的資源實施課堂教學,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例如教學資源庫中的音響資料可包括教學欣賞和延伸欣賞兩大類,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音響,便于學生反復聆聽,加深記憶。例如古典主義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代表性的交響曲屬于必聽曲目。而后者是指代表作品的不同版本演繹,便于學生對比賞析,積累審美經驗。例如針對舒伯特藝術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展示多位藝術歌曲大師們的精彩演繹,供學生賞析。這樣能改變了學生粗略欣賞作品的習慣,提高其審美素養。

(三)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模塊。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采用模塊化結構,圍繞一個主題構建各個模塊,形成一批高質量的、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模塊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1.教學資源部分。這部分主要包括課程特色與定位、學習導言、教材與參考資料、師資隊伍、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學課件、電子教案、習題試題、 教學錄像等模塊。教師可以上傳承擔教學任務的所有課件與教案,也可以發布其他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該模塊中可以下載自主學習的相關資料。習題試題包括各章節習題、模擬試題、歷年考試題及答案。參考資料介紹本課程的授課教材、參考書目以及本學科的參考網站,并且在主頁上將高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作了友情鏈接,及時吸收當前理論界和學術界的最新成果,充實教學內容,實現了資源共享。

2.學習園地部分。這部分屬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包括課程講授、專題講座、名家名作、課外欣賞、在線學習、在線測試模塊。學生根據學習興趣與教學進度有選擇地自主學習。在線學習模塊有網路視頻、課程錄像在線觀看,文獻資料、學科前沿在線學習等。在線測試模塊為學生提供了若干套在線測試模擬試卷,學生可進行自我測試以鞏固課程的理論知識。系統可實現自動計時,在線提交答案,自動計分并提供即時的評價并反饋給學生。

3.互動實踐部分。西方音樂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多種對話關系,包含教師、學生與音樂作品、與作曲家、與歷史文本的對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等等。如何在教學中開展多元對話,并最終達到對話者的自我理解以及對話者之間的相互理解,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教學平臺開辟的網上答疑討論模塊正是一種不受時間、地點、學科的限制,開闊學生思維的對話方式。學生可以在這里圍繞學習的內容、賞析的作品展開討論,也可以對發生在身邊媒體、學術界的爭論進行交流。除此之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的能力,教學平臺專門開設了實踐教學模塊。針對音樂學和音樂表演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可分為教學實踐和舞臺實踐兩部分。以本院的教學實踐為例,學生走上講臺的實踐活動通常安排在第二學期進行,教學內容主要是浪漫主義時期和20世紀的音樂,作品欣賞內容豐富,給學生充分選擇和展示的空間。第一學期末教師在網上公布授課章節和內容,學生以三人為一組提前進行確定課題、搜集資料、集中備課、撰寫教案、制作課件。一般學生授課時長在25分鐘,剩下的時間由教師針對授課學生在備課、講課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同學們進行集體討論、分析與點評。學期末教師根據學生投票選出優秀代表進入到班級賽講環節,通過教學競賽和評選,在教學平臺上展示優秀學生教學錄像。學生在網絡資源分享中互相學習激勵,取得良好的收效。

三、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

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的初衷是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學生真正能從中受益。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情況往往并不樂觀。不少精品課程的訪問率較低,資源閑置現象嚴重。網絡資源利用率不足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自身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動力,更多地反映了教師在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導和有力的監管。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平臺中添加了學習過程評價模塊,公布了課程考試大綱,加大了平時成績所占比重,遵循“全程化、多元化、多樣化”原則,注重學習的全程性評價。學習過程的評價分為課堂學習評價和網絡學習評價兩方面,出勤考核、音響聽辨等環節屬于課堂學習評價,而網絡學習評價包含的內容較多,主要有學生在線學習時間、單元測試、作業成績、討論區瀏覽次數、下載學習資料、參與教學實踐排名來構成。

首先在線時間反映課后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作為考勤的依據。其次布置課后作業是引導學生自學的一種有效方式。提交作業并給出作業成績會激勵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根據作業提交的時間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是評測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方面。教師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給予分數,學生上網可以查看到所得分數以及全班的排名情況。這種實時評估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好的激勵作用。教師還應注意學習過程的量化評測,包括討論問題的次數、提交作業的次數、瀏覽和回復次數以及下載資源次數。學生平常登陸教學平臺時留下的痕跡,量化后可作為學生平時成績考核的一部分。

當今的西方音樂史教學理念和手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網絡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正經歷著不斷的更新與拓寬,因而構建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是課程改革中的重心所在。當然要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和價值,不能只借助網絡評價系統的監管,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推進網絡資源庫的建設,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在課內課外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的引導,讓學生學會使用并善于利用,從而促進信息資源與課程之間更深層次的整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基金項目: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地方高校音樂史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改革與實施》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2012099。

參考文獻:

[1]葉家艷.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平臺建設與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4).

[2]邱桂香.學什么·為何學·怎樣學——高師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課程探討[J].藝術教育,2012,(11).

[3]陳蓓.“數學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J].貴州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4).

[4]李晶.高校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6).

注釋:

①筆者贊同楊燕迪先生發表在《人民音樂》(2005年10期) 上的《現狀思考與文學史的參照:西方音樂研究和教學在中國》一文中的意見。

作者簡介:

[1]李晶,運城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建筑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舞蹈藝術;審美特征;作品賞析;舞蹈動作;情感

人類文明發展形成了很多藝術形式,舞蹈藝術形式是其中一種,且發展十分長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舞蹈藝術可以說是一種人體動作藝術,通過人體有規律、有組織的動作,將日常生活、自然狀態進行融合與演練,表現出不同的思想與情感。舞蹈藝術是一種將形、音、態結合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因此,掌握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提升舞蹈作品的賞析能力,對促進當代人類的精神文明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有著深刻意義。

一、舞蹈藝術簡析

文學作品能夠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與思想,舞蹈藝術品也能表達出舞者內心的情感與思想。通常情況下,編舞教練在設計舞蹈動作時,更注重藝術作品的美感以及藝術形式的傳達,這就需要舞蹈表演者將作品中的靈動力、感染力、情感等通過舞蹈的步伐、動作以及神態眼神等傳遞給觀舞者。但有時舞者無法正確領悟舞蹈藝術所表達的內涵,導致情感無法與舞蹈作品的內涵產生共鳴,使舞蹈藝術作品的表現不夠生動,不能積極調動觀舞者的情緒,進而無法真正展示出舞蹈藝術作品本身的魅力。情感宣泄不是全面藝術表現,所謂的情感宣泄,更多時候是人類無法把控自身理性的表現,情感表現不能與藝術情感表現混為一談。[1]比如,某個人在十分憤怒的時候,可能會做出很多出格的事,嚴重時可能還會使人丟掉性命,這種類似的情感表現必然不是舞蹈藝術的情感表現。

數據調查表明,在人類世界中,十分之四的信息以聲音為傳播媒介,十分之一的信息將詞本身的內涵作為傳播媒介,剩下十分之五的信息是將肢體語言作為媒介。肢體語言在人類的生活中往往占據著更重要的地位,在藝術界,舞蹈這種藝術最能體現出人們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思想層次,舞者僅僅通過幾個簡單動作的展示就能與觀舞者產生情感共鳴,也可以說這種藝術表現方式是具有藝術情感表現的高級藝術。因此,舞者必須不斷調整自身狀態,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能與舞蹈作品本身的內涵達到一致,不斷改進表現形式并與內在情感進行交流,表達作品所產生的真實意義,更優美地展現出身體語言信息,為觀看者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在舞蹈藝術中,夸張的美、文雅的美、素淡的美都是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這些美可以形成鏈條一樣環環緊扣的藝術固有模式。

二、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動作性

舞蹈藝術作品是通過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將舞蹈藝術品的含義表達出來,這樣的藝術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要想保證舞蹈藝術品的完整性,還需要人聲伴奏、樂器伴奏等一些聲音的融合,才能將觀舞者的情緒帶到高潮。[2]不僅如此,舞蹈動作編排與步伐安排也同樣重要。舞蹈教練在編排時應選擇美感高級、能夠直擊人們心靈與審美視覺的舞蹈動作,利用飽含思想與情感的優美舞姿,將生活的美好之處表達出來。大多數舞蹈動作的靈感來源于人們平時生活的動作,還有一些是對動植物形態的模仿。然而,因為舞蹈動作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很多簡單動作不能被直接拿來使用,舞蹈藝術需要靈動又規矩的舞姿,在動作上有更嚴格的要求。根據一連串配合默契的動作將舞蹈形象更直觀地表現出來,一方面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另一方面正確將情感傳達給觀眾??偠灾?,動作性是舞蹈藝術審美中最重要的藝術特征,通過動作的傳達,觀眾能更立體地感受到舞蹈藝術的魅力。

(二)時空性

人類肢體構成的不同優美姿勢與線條共同成就了舞蹈藝術的魅力,所以舞蹈藝術必須包含一定的時空性。時空性更詳細地說是一種特殊的三維立體形態,存在于時間中,也為舞蹈的展現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3]有了一定時間和空間的條件支撐,舞蹈表演者才能實現整個舞蹈藝術的展示,綜合性也就有了一定的發展,使觀眾能夠通過直觀感知,了解舞蹈藝術之美,最終在情感上有了歸屬。

(三)抒情性

舞蹈藝術最初來源于人類的日常生活與活動,人們在生活與活動中融入了多種程度不同的情感。舞蹈表演者通過較強抒情性的舞蹈將人類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利用肢體語言進行傳達,將舞蹈中真實的含義抒發出來,促使觀眾產生共鳴。因此,舞蹈演員在展示舞蹈作品時,不能只是機械性地完成舞蹈動作,必須靈活地將舞蹈色彩積極表現出來。[4]

(四)節奏性

要想將舞蹈藝術完美呈現給觀眾,需要表情、動作以及節奏三方面的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動作與表情可以提高觀眾的視覺感受,音樂與節奏可以提高觀眾的聽覺感受。另外,舞蹈動作的編排也是根據節奏調整的,所以說舞蹈藝術非常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就是節奏性。

三、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實際上就是對舞蹈作品的分析與鑒賞方法。作品賞析不僅要了解作者創作的背景與意圖,還要結合不同舞種的地域特點進行分析,深入舞蹈作品的題目語言,使作品更加貼近舞蹈主題,同時結合舞蹈音樂和當下時代特色對舞蹈進行賞析。[5]民族舞代表作如《黃土黃》《雀之靈》等,芭蕾舞代表作如《四小天鵝》《茉莉花》等,兒童舞代表作如《讓我們蕩起雙槳》《荷塘月色》等,舞臺劇代表作如《白毛女》《寶蓮燈》等,這些不同種類的經典舞蹈藝術作品,能夠讓觀舞者較全面地理解舞蹈作品的意義與藝術審美特征。

近年來,我國文藝行業越來越受到重視,無論哪種藝術形式都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不斷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舞蹈藝術作品,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有很多問題,如我國舞蹈行業商業氛圍越來越濃厚。一些舞蹈創作者只追求作品的數量,不更新創作技術,降低舞蹈表演標準,導致優質舞蹈作品越來越少,舞蹈藝術水平原地踏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舞蹈專業人才與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從不同角度著手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策略。從舞蹈創作角度看,舞蹈藝術作品的展示實際上就是舞蹈演員通過舞蹈動作、表演技巧,在音樂節奏的烘托下,在合適的氛圍中,將情感表達出來。同時,舞臺的設計、音樂節奏、舞蹈本身的歷史背景等都對舞蹈藝術作品呈現的整體效果有著重要影響。[6]舞蹈表演者必須精進舞蹈動作,不斷完善自身的舞蹈表演技術,通過不斷加強自身舞蹈能力與審美能力,進一步提升藝術形象的真實性,促使藝術作品足夠吸引人們眼球。從普通觀眾角度看,舞蹈藝術欣賞通常情況下被認為是一種高端精神享受,不同的人觀看同一作品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感悟。在欣賞優秀的舞蹈作品時,觀眾應該具備一定程度的綜合藝術素養,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識,還應該對與之相關的文學、音樂、歷史有一定的了解,進而加強自身的觀舞體驗。舞蹈動作已經不能作為觀眾賞析舞蹈的唯一標準,情緒共鳴、感官共鳴等也逐漸成為觀眾評價舞蹈作品的標準。一些不能帶動觀眾情緒的舞蹈作品,以及一些觀眾不能輕易理解的舞蹈作品,不符合當代觀眾的藝術審美。

綜上所述,要想保證舞蹈藝術形式在多樣化的藝術行業中占據穩定的地位,相關藝術工作者必須強調藝術審美的特征與價值,提高作品的賞析能力,在藝術作品中尋求共鳴,為后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舞蹈藝術作品提供思路,在追求數量的同時也應該優化作品質量,促使舞蹈作品在動作呈現、節奏配合、情感表達方面都更加精進。這樣才能將我國的藝術水準推到更高層次,對我國其他行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為經濟發展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艾樂.舞蹈藝術審美與作品賞析:評《舞蹈家自我修養》[J].林產工業,2019(8):66-67.

[2]黃大廣.新媒體環境下舞蹈藝術的審美與發展研究[J].北方音樂,2019(3):237-238.

[3]張維.淺談采茶舞蹈的藝術審美與文化傳承[J].福建茶葉,2018(1):66-67.

[4]馮鑠.美術作品欣賞對大眾審美能力的塑造研究[J].藝術品鑒,2019(12):66-67.

[5]蔣小剛.民族舞蹈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傳承分析[J].明日風尚,2018(23):117.

[6]蓋化雪.淺談舞美設計的藝術表達方式[J].明日風尚,2018(10):68.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建筑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5篇

《西廂記》的成功之處最直觀的體現就在于對人物的塑造可謂個性鮮明、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一) 、崔鶯鶯人物形象分析

1、美麗而多情——離經叛道, 不滿父母包辦的婚姻, 追求理想愛情

崔鶯鶯的叛逆性格主要表現在她對父母包辦婚姻的反感。他的父親在世時把她許配給了鄭尚書的兒子鄭恒, 此時她的心靈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昏睡著。直到遇到張生, 她的青春和渴望愛情的心終于覺醒了。她與張生的家境可謂“門不當戶不對”, 因此, 她便開始向封建禮教挑戰, 追求自由的愛情, 一步步走向叛逆、反抗的道路。

在老夫人賴婚那一段中, 充分體現了鶯鶯的反抗精神。老夫人讓她給張生敬酒, 她心里暗暗詛咒, 還當面把杯子給紅娘, 對老夫人安排的兄妹關系表示反抗。

2、內熱外冷——受封建禮教約束, 感情豐富而外表貞靜, 常有“假意兒”

除了敢于沖破封建束縛的叛逆與個性, 崔鶯鶯也有軟弱的一面, 常常表現為內熱外冷, 因此使了許多“假意兒”。

當她看到紅娘帶來的張生寫給她的書信時, 明明心里是十分欣喜的, 外表卻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 還責罵紅娘;在她暗暗地約張生來花園幽會, 當張生前來赴約時, 她又臨時變卦。此時她是表里不一的“假意兒”。另外, 責罵對她無微不至關懷的紅娘為賤人, 說明封建制度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她還在封建道德意識的束縛中。

這就是崔鶯鶯, 一個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叛逆者的形象, 一個反抗封建禮教, 爭取婚姻自由的青年女子榜樣。

(二) 、張生人物形象分析

對于張生的人物形象, 總的概括就是:志誠種——忠于愛情, 將愛情置于功名之上;才氣與勇氣——追求愛情和解決危難果斷、機智、大膽;傻角——軟弱、忠厚、傻氣。

初見的自報家門, 之后的夜吟、琴挑、以及染上相思病的過程都體現了他對鶯鶯的癡心。后來愛而不得使他身染相思病, 鶯鶯的一封書信可真是一劑良藥, 使奄奄一息的他立馬活蹦亂跳, 這一片段雖戲劇化, 卻足夠體現他對鶯鶯的癡心。這些情節體現了他的軟弱、傻氣, 更多的卻是他對愛情的忠貞。

在老夫人賴婚之時, 企圖用金錢打發張生, 而張生且氣憤地拒絕了。對于一個窮書生, 對于由金錢和權勢統治的封建社會, 不為金錢所動實在是難得可貴的。后來他考取了狀元, 前途一片光明, 他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卻還是一心想著回去和鶯鶯團聚, 足見他對鶯鶯感情的真摯與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

這就是張生, 一個無視功名利祿的年輕小伙, 對愛情執著的志誠種, 敢于反抗封建禮教的歷史榜樣。

(三) 、紅娘人物形象分析

紅娘只是個丫頭, 卻在崔張愛情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整部劇中最具反抗精神與獨特個性的形象。

1、富有正義感——不滿老夫人的背信棄義, 同情崔、張為愛情而苦惱, 成人之美。

她對老夫人的行為憤憤不平, 正義地挺身而出, 為崔張傳遞書信, 給她們以熱情的幫助。她的出發點完全是對于崔張的同情與內心的正義感, 毫無個人目的, 甚至受到老夫人的責打也毫無怨言。

2、機智——巧妙幫助崔、張, 反駁老夫人的責罵。

最能體現她的機智的, 就是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套路。她知道老夫人最在乎的就是相國的家族名聲, 于是, 她先把崔張的私情告訴老夫人, 又用“把張生告到官府必會辱沒相國名聲”來對老夫人造成威脅, 使老夫人不得不默認崔張的結合。

3、潑辣——尖銳批評張生、鶯鶯的缺點, 嘲諷鄭恒配不上鶯鶯。

她真誠地幫助著崔張, 卻對他們的優柔寡斷、矯揉造作表示強烈的不滿。她經常嘲笑鶯鶯的“假意兒”, 尖銳的指出鶯鶯的缺點, 還批評張生遇事無膽識。對于鄭恒的嘲諷是辛辣的, 也是蔑視的, 她憤憤不平地當面嘲諷他為人不正, 配不上鶯鶯, 坦白直率, 愛憎分明。

這就是紅娘, 在我國戲劇史上有著反抗的熱情與勇氣的不朽形象。

二、思想內容

《西廂記》的思想主旨用一句簡單而廣泛流傳的話概括就是:“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倡導的是自由戀愛的婚姻, 與當時“門當戶對”、“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內容完全相反, 因此其思想內容的主要表現就是反禮教反封建的反抗精神。

崔鶯鶯與張生, 他們有著兩廂情愿的美好愛情, 卻受到封建禮教的百般阻撓, 他們渴望掙脫封建社會的枷鎖, 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 合法的婚姻都要聽從父母之命。因此, 崔鶯鶯與張生的自由戀愛在當時顯然是大逆不道的, 必然會遭受封建家長的反對, 由此一來, 他們追求自由婚姻的愿望就與封建禮教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

于是, 王實甫的《西廂記》通過描寫崔鶯鶯和張生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撓, 最終沖破封建束縛, 幸福結合在一起的故事, 不僅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感情的阻礙, 還歌頌了崔鶯鶯、張生與紅娘的個性與勇氣, 并通過崔張的幸福結合, 表達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向往, 使它成為數百年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追求愛情的不朽贊歌。

摘要: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我國古代劇作的優秀典型, 曾獲得“新雜劇, 舊傳奇, 《西廂記》天下奪魁”的美譽。其曲辭優美、情節生動、影響深廣, 如滔滔江河, 在我國古代戲曲的發展長河中奔流不息。此作品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還有先進個性的思想內容。

關鍵詞:西廂記,藝術特色,反封建,人物形象,思想內容

參考文獻

[1] 《明清《西廂記》研究》黃繼鴻

上一篇:電腦藝術設計論文下一篇:藝術概論電影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