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馬克思主義概論論文范文

2023-05-12

馬克思主義概論論文范文第1篇

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高度自覺地秉持我們黨的政治信仰,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樹立高尚的政治品質品格。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求,共產黨員要做完全徹底的無神論者,不能信仰任何宗教。這源于我們黨是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具有共產主義信念和徹底無神論精神的先鋒戰士。毛澤東同志早在《關于農村調查》中就指出:“我們是信奉科學的,不相信神學”。中共中央《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中明確要求:“一個共產黨員,不同于一般公民,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成員,毫無疑問地應當是無神論者,而不應當是有神論者。”毋庸置疑,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與宗教唯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尖銳對立的世界觀,無法被同時擁有,否則將成為思想的混亂者。此消彼長,如果共產黨員背棄政治信仰,其精神世界必然被宗教所占據,甚至被封建迷信所侵襲。正如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朱維群同志所言:“如果允許黨員信教,將使我們黨從思想上、組織上自我解除武裝,從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蛻變為一個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為此,共產黨員要增強黨的意識和信仰意識,站在黨內團結統一的高度,自覺堅持黨的指導思想、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執行黨的基本宗旨,不斷淬煉堅定的黨性、鑄造高尚的精神。

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積極穩妥地處理有神論和宗教問題,貫徹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促進社會的和諧團結穩定。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求,共產黨員要積極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針對一般群眾而言的,不能信仰宗教則是對共產黨員在思想上的基本要求,兩者不但不矛盾,還應該相互理解、相互促進。1958年第五次全國宗教會議提出,中國宗教具有群眾性、長期性、國際性、復雜性、民族性??梢?,宗教問題是極其繁復和敏感的問題,如果處理得當,就能夠提升我們黨在信教群眾中的認同度,促進社會的和諧團結穩定;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降低我們黨在信教群眾中的影響力,甚至可能引起社會的不安混亂動蕩。共產黨員要增強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以客觀審慎的態度認識到宗教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根源和規律,尊重和保護廣大人民群眾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提升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弘揚文明的社會道德風尚。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求,共產黨員要鮮明地區分宗教與邪教的本質,堅決抵制偽科學和封建迷信。雖然宗教與偽科學、封建迷信都屬于唯心主義,崇尚超自然的力量,但宗教的本質是勸人向善、凈化靈魂,封建迷信的本質是騙人愚人、迷惑群眾。為此,我們黨對待宗教的態度和對待封建迷信的態度截然不同。胡錦濤同志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論述中就曾提出“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當前,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冒用宗教的名義,掩人耳目、誘騙群眾,吹捧偽科學和封建迷信的所謂神靈、所謂宿命、所謂風水、所謂大師,甚至有些邪教組織妖言惑眾、控制成員,嚴重破壞了社會文明風尚的形成。共產黨員要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站在創建文明風尚的高度,積極主動地宣傳科學和人文精神,率先垂范地堅決反對各種偽科學和封建迷信特別是反人類、反政府、反社會的邪教組織。

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堅定不移地宣揚無神論和黨的政策,凝聚宗教力量的共同理想,助力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要求,共產黨員要做無神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員、講解員、引導員,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注意力凝聚到民族復興、國家建設上來。應該講,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有神論者或無神論者,廣大人民群眾不是天然地支持哪個政黨和組織,也不是天然地認可哪種理論和學說,而是需要用科學的理論去積極引導和盡力爭取。1990年12月,江澤民同志在與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代表座談時曾指出:“共產黨員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必須要向人民群眾宣傳無神論、宣傳科學的世界觀。”這是共產黨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也是對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提出的更高要求。共產黨員要增強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義不容辭、理直氣壯地向人民群眾宣傳無神論,特別是要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團結和引導廣大宗教界人士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建功立業。

(作者單位:省委宣傳部理論處)

馬克思主義概論論文范文第2篇

(一) 馬克思主義“三化”視域的定義

具備了真理性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在我國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了最正確的指導, 幫助我國從重重困難中走了出來, 走向新中國的繁榮復興。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以及時代的不斷發展, 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的“三化”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以及熱情研究。

所謂馬克思主義“三化”即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其中三者各有側重的同時又有著緊密的聯系, 三者通過相互的聯系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從三者分別來看, 中國化, 指的便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進行充分而又合理地結合, 從根本上為我國相關問題作出正確的指導。時代在發展, 科技在以一種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更新, 人們的生活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一個快速更迭的時代, 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才不會落后。所以, 為了讓馬克思主義更好地指導我們, 結合時代特點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 正是彰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的客觀需要。同時也顯示出了馬克思主義旺盛的生命力。大眾化則是指的讓更多人的人接觸、了解、學習馬克思主義, 將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推理性的馬克思主義進行通俗易懂的解讀。使得不論是我國在校大學生還是社會一般人士都能夠理解這一偉大的思想。

(二) 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開設情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一門課在大學是一直開設的課程, 用馬克思主義來武裝我國未來的接班人, 讓他們深入學習理解這一偉大的思想。也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教育需要, 滿足大學生對于了解國家社會發展現狀的渴求心態。而這一門課的作用并不僅僅限于此, 大學生的思政工作一直是教育界重點關注的對象。通過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 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思政問題。

為此, 許許多多的教育學者對于“三化”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進行了深入而透徹的研究。并且也提出了很多經典的理論, 但是經過不斷的反思總結, 我們發現:盡管各大高校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三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在實踐中學生的吸收效率卻并不盡如人意。

(三) 當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情況

通過走訪調查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 我們發現, 教師的教授方式普遍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同時學生也對于這門課程缺乏必要的興趣。課堂毫無生氣, 枯燥無味, 課堂效果并不理想。盡管最后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通過考試, 但是在教師的當堂抽查或者是提問的時候, 暴露出學生對于對于課堂內容的吸收效率之低。

這是當下在各大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深淺程度不同而已。這就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曾經指導我們國家從無數苦難中走向繁榮昌盛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不能在當代大學生的面前展現其思想的魅力?為此, 我們將從三化視域下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吸收效率的逐步分析。

二、造成學生對于課程吸收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 新時代全民媒體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時代, 具體說, 是一個媒體時代, 再往下細致, 是自媒體時代。每天人們都被各種信息圍獵。在這個時代, 所有的信息都附加上了發布者的意圖。所有的發布者都在想方設法的搶奪你的注意力。人們現在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已經和上個世紀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了, 這是時代的特征?,F在由于全民自媒體的浪潮, 新媒體的不斷涌現, 導致信息具有偏差性、開放性、隱蔽性的特點。信息的流通速度非??? 以至于傳統的媒體已經望塵莫及, 更遑論作為教學用的教材等。同時, 由于媒體平臺之多, 很多具有不利影響的信息無法在第一時間被屏蔽處理, 這就導致了一些不良信息會在網絡中流竄。同時, 由于信息發布者的別有用心或者是水平的參差不齊, 信息具有偏差性。

而當代中國大學生, 無疑是接觸網絡最多的一批。由于生長環境的不同, 他們對于信息的獲取偏向于網絡而不是更新很慢的傳統教材。大多數的大學生尚不具備足夠的思辨能力, 在面對一些不良信息時, 不能有效甄別。久而久之, 就會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

其一, 對于社會轉型認知的不足。很多大學生在看到一些平臺發布的信息之后產生偏激的認知, 對于自身的發展做出錯誤的選擇。其二, 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網絡媒體的進步, 全球各國的文化價值觀在網上匯聚, 產生激烈的沖突, 這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三, 市場經濟中的功利主義的影響。由于社會人群基數占比的不同, 占據了社會人群總數的大部分的從業者的聲音被放大。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叢林法則, 功利主義的影響。

自媒體時代的這些問題, 對于大學生的思維有著強大的, 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的教材以及課堂教學很難將這種影響抵消, 或者是掩蓋掉。各種媒體對于大學生注意力的掠奪直接導致了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低下的吸收效率。

(二) 馬克思主義原理自身高度的思辨性造成了理解上的難度

與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的獨特性就在于其本身具有的思辨性。馬克思主義原理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的理論性與邏輯性, 同時由于其思想的深邃與系統, 理解起來, 必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內容高度抽象化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概括性, 這一特點直接導致了對于馬克思主義原理有著深刻了解的教師和理解不深的學生之間溝通的困難。往往教師呈現出來的內容過于學術化, 過于枯燥, 學生感受不到這門課程的實用價值?,F在一些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得到學分, 進而為了考研, 或者是為了入黨。在這一動機驅使下的大學生, 并不會利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來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產生了這門課程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的感覺, 無法調動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 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這門課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思辨能力, 對于思維有著更高一層次的要求, 但是大學生學習課程的時間以及精力是有限的。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 只能用學習專業知識余下的精力進行學習, 這也導致了低下的吸收效率。

(三) 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實踐非常缺乏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在實踐上的缺乏也是導致吸收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谏鲜稣撌? 從大眾化的視角進行分析, 提高這門課程的吸收效率, 革新教育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 大多數學者們都認為課程的實效性指理論課教學對大學生的思想或者是行為產生的影響, 包括直接或者是間接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無疑是受到吸收率的影響的, 低吸收率一般并不可能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通過反向推導以及相應的教育研究成果我們能夠知道, 實踐性教學對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吸收率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的。

當代大學生的思政課教學缺乏實踐性, 并沒有做到走出課堂, 投身到社會實踐當中去。所謂實踐, 并不是一定要回到最初始的環境條件當中去。比如說, 在講到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國革命的指導性的時候, 并不是就要讓學生去革命紀念地等。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思考, 主動學習, 主動地去運用知識。實踐教學突出的是學生的主動性以及探索性在教學中的根本地位。反觀現在各大高校這門課程的教學狀況, 實踐性幾乎為零, 只有寥寥無幾有實力的高校能夠開展一定的活動。這門課程本身具有的強烈思辨性, 與學生天然的感性認知方式, 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因而, 對相關的概念進行推到, 演繹, 理解, 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這, 就叫做實踐, 但是很顯然, 在教學中是缺乏這一部分的。于是, 我們可以看出, 由于教學過程中實踐性的缺失, 導致了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一課程的低下的吸收效率。

三、總結

通過以上基于“三化”視角的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 媒體時代對于大學生注意力的掠奪, 學時以及學生精力的限制, 教學實踐的缺乏, 導致了當代中國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低下的吸收效率。這些因素, 都是教學過程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 需要相關學者進行大膽而又創新的研究。而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 則需要他們充分調動師生之間的主動性, 鼓勵并支持學生與教師共同學習, 共同研究相關的學術著作。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進行大膽而又合理的嘗試。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 近年來基于“三化”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掀起了一股熱潮。在這個視域下, 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學術界以及教育界在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績的同時也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大學生對于《馬克思基本主義原理概論》的吸收效率的問題, 逐漸地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關鍵詞:“三化”視域,實踐性,吸收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明丹.馬克思主義“三化”視域下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研究綜述[J]沈陽體育學院.2018, 11 (7) :21.

[2] 劉福州.也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5 (10) :70-72.

[3] 宋進, 王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理念和建設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研究, 2007 (1) :10-15.

馬克思主義概論論文范文第3篇

1原理課程教育過程與傳播過程的相通性

認知,本是一個心理學上概念,認知心理學之父奈瑟認為,所謂的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簡單地說就就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活動。”[2]對于學生的認知體體系而言,就是指大學生通過學習將該門課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本觀點、基本方法內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的過程。而所謂的信仰仰是指:“對某種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準則。”[3]學生的信仰體系則是學生在形成認知的基礎上,將其上上升為行動的準則??梢?原理課程教學要轉化為學生的認知體體系和信仰體系,就是一個知識接收和知識提升的過程,也是原原理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原理課程教育作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育的重要方面,它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會實踐活動”。[4]眾所周知,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這樣幾幾個核心要素:即教育者(教師)、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及途徑和載體、受教育者。也就是說,原理課程教學向學生認知體體系和信仰體系轉換實際上是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原理課程的的觀念和知識,并成為指導行動的指南。

所謂的傳播,就是指“人的信息的流動過程”。[5]一個完整的的傳播過程包括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受眾。傳播,究其其實質而言就是共享信息, 是傳播者與受眾在相互理解的基礎礎上,通過傳播內容的交流,彼此共同分享信息的過程。這樣原理理課程教學過程與傳播過程兩者之間的相通性就顯示出來,我們們可以將原理課程教育過程的幾個因素與傳播過程的幾個因素素相對應,其實,教學過程就是教育者(傳播者)將原理課程的基基本原理和知識脈絡等教育內容(傳播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手段、途徑和載體(傳播媒介)作用于教育對象(受眾)。實際上,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特殊信息傳播的過程, 就是要把原理課程內容作為信息有效地傳遞給受眾———大學生,使信息進入學生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

綜上,原理課程教學具備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是一種特殊的傳播現象, 教育過程的最終目的與傳播過程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原理教育可以并且應該遵循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規律。原理課程教學向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轉換,就是對教育對象(受眾)作用的過程,因此,以傳播學的受眾理論作為切入點,用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審視原理課程教育,這就為研究原理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2構建“共通意義空間”是原理課程教學向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轉換的前提條件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傳播過程的成立只有通過交換,才能產生社會互動的效應,因此,“傳”“受”雙方必須具有差不多相似的溝通和交流的平臺,這個“平臺”在傳播學中就是“共通的意義空間”。傳播學認為,信息的傳播要以某種符號為中介,信息的傳播過程包括傳播者對信息符號化過程與接收者對符號的解讀過程,也就是傳播者的“編碼”與接收者“解碼”的過程。共通意義空間的意義恰恰在此。所謂共通意義空間有兩層含義,“一是傳播中對使用的語言,文字符號含義的共同理解;二是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如果沒有這個“傳”“受”雙方能夠溝通和交流的共通意義空間,信息傳播就會因為彼此不能理解而失敗根據這一理論,我們發現,構建共通意義空間是保證原理課程教學有效性也就是向學生認知體系與信仰體系轉換的必要條件沒有這樣的一個共通意義空間,教師(傳播者)的教學就是一場“自說自話”,無論教師的講課如何精彩 ,也無法將有用的信息傳遞到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

如何構建傳播者(教師)和受眾(學生)共通意義空間呢? 當然,這就需要傳播者(教師)了解自己的受眾(學生),尤其了解受眾的心理。

對于受眾而言, 接收哪些信息或者不接收哪些信息是具有選擇性的,在傳播學受眾理論中被稱為“選擇性心理”。所謂受眾的選擇性心理是每個受眾都具有本身特有的“意識框架”和“人格圖示”,這種差會造成對傳播內容等持有不同的態度。他們會“根據本身的背景來理解信息的內涵意義。他們會依據以往的經驗、文化素養、需要、心境與態度等進行選擇性理解。 他們對于信息還進行選擇性接受和選擇性記憶。”[6]比起一般的傳播內容,原理課程要傳播的信息更具抽象性和理論性的特點, 它更趨向于加固或改變受眾(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道德信念等深層次的思維內容, 比起一般的信息傳播更具艱巨性。而成長在大眾傳媒,娛樂至死時代的當代大學生,對這類傳播信息往往會難以引起共鳴。因此,傳播者(教師)與受眾(學生)就更難構建共通意義空間。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就需要傳播者(教師)在進行信息傳播的時候,關注到受眾的選擇性心理,盡量使傳播內容聯系傳播者與受眾,形成共通意義空間。當前,原理課程教學“一刀切”現象比較嚴重,在教學中不分專業,不分學生的知識結構背景,所有班級幾乎都按事先準備的內容講授, 因為共通意義空間重合度不大,所以,受眾即便是認真聽課,也只是根據自己本身的知識結構來理解信息的內涵意義, 根據自己的經驗等進行選擇性接受和記憶,因此,很難將信息內化為認知體系,更談不上形成信仰體系。這就需要傳播者根據現實情況,不僅要關注受眾的選擇心理,更要注重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原理課程教學不存在整齊劃一的受眾(學生),傳播者(教師)一定要善于了解并利用來自受眾(學生)的經驗、態度和立場等。這似乎要求進行“因材施教”,但是,以當前大學的教育資源而言顯然無法實現。但“因專業施教”似乎是一種嘗試的方向。傳播者(教師)結合受眾(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興趣、關注點、思維方式,以及對特定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進行信息傳播,構筑共通意義空間。當然,這也為傳播者(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避免“沉默的螺旋”,發揮 “意見領袖”作用是原理課程教學向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轉換的有益嘗試

尊重受眾的選擇性心理,并嘗試與之匹配,是構建“傳”“受”雙方共通意義空間的保障,形成了雙方的會話基礎。但是,不要以為有了這樣的共通意義空間就一定能展開有效地信息交換。共通意義空間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共通意義空間的確可以促進雙方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良好的氛圍,從而使傳播內容更好地進入受眾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但另一方面,因為雙方具有會話的平臺,而受眾也帶著原本的“意識框架”和“人格圖式”對傳播內容進行吸收和詮釋。因為了解而產生分歧,這就會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在傳播學受眾理論中,受眾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對某種觀點、立場或結論等具有抵觸情緒,進行反向思維,表示懷疑和不信任,并進而得出與原結論相反的結論,表現出相反的行為。”[7]正因為如此,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會出現碰撞。如果這種碰撞可以用適當的討論或者對話的形式展開, 這就形成了研究式教學或者討論式的基本條件,是值得鼓勵的。但是,這種碰撞本身卻會陷入傳播受眾理論的另一困境———“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論是由諾依曼最早提出來的, 大體上分這樣幾層意思[8]:首先 ,個人表達意見的行為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而人為了避免孤立,總是試圖在周圍環境中尋求支持。當個人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的意見相似,個人比較容易表達自己的觀點,反之,由于受到環境的壓力就會變得沉默或附和多數人的優勢意見,形成“從眾”;其次,意見的表達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 “沉默”會使“優勢”意見更加強大,而“優勢”意見又反過來使更多持不同意見的人轉向“沉默”。這就形成“一方面越來越大聲疾呼 ,而另外一方面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再次,信息傳播通過“意見環境”而左右和影響輿論。而這種輿論并不是公眾“理性討論”形成的,而是在“意見氣候”的壓力下形成的,從而強制公眾接受“優勢意見”,這個過程本身是不合理的。如果教育對象由于教育者(傳播者)或者優勢意見構成的群體壓力的影響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附和優勢意見或者沉默, 受教育者真實態度及其真實的思想狀態就不能被人們了解。那么看似研究或討論的教學過程,其實無法形成一個理性的信息傳遞,就談不上作用于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

怎樣才能有效地將信息傳遞給受眾, 真正進入到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呢?那就需要傳播者(教育者)在信息傳播過程(教學過程)中善于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意見領袖并不是一個新名詞, 最早是由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所謂的意見領袖是指“在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過程中少數具有影響力、活動力,既非選舉產生又無名號的人。”[9]意見領袖具有這樣的特點:他與被影響者并非上下級關系,而是處于一般的平等關系。意見領袖未必都是大人物,相反,他們是我們生活中所熟悉的人。正因為他們是人們所了解和信賴的人,他們的意見和觀點也就更有說服力;意見領袖有用廣泛的社交圈,掌握較多的信息。意見領袖通過“過濾”和“加工”傳播信息,然后傳達到自己的社交圈,傳遞個不同的個體,這樣,信息針對性更強,也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和相信。我們要知道,意見領袖不是官方授予的,在其群體成員中的地位也是相對的。所以,對于傳播者(教育者)來說,就是要在信息傳播過程(教學過程)中發現這樣的意見領袖。他們是原理教育的接收者,而同時他們又以自己掌握的信息成為自己社交圈里活躍的傳播者。當然,這些意見領袖對原理理論的理解、接受是需要正面的,這需要傳播者(教育者)積極正面地引導和關注。也就是說,傳播者(教育者)試圖對全體受眾進行有效信息傳遞可能會遇到一定阻礙, 現在只要注重發揮受眾中意見領袖的作用,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傳播者(教育者)如何發現和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則需要思考。

無論是避免“沉默的螺旋”還是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都符合傳播學“社會關系論”,社會關系論是研究群體關系在傳播中的作用,關注群體壓力、合力對個人接收信息所產生的影響,并認為社會關系會左右傳播的效果。沉默的螺旋是因為群體壓力而產生,意見領袖則因群體合力而提升傳播效果。因此,善于利用社會關系論中的群體動力達到教學目的, 同時避免群體壓力帶來的弊端, 是原理課程教學向學生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轉換的有益嘗試。

綜上所述, 利用傳播學受眾理論的視角關注原理課程教學向學生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轉化,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借鑒和運用傳播學理論研究成果, 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來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與研究,只有這樣,原理課程教學與研究才能走出一條新路, 才能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的最終目的———實現其理論、思想真正地進入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

摘要:以傳播學理論作為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向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轉換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傳播過程與原理課程教學過程有相通性。傳播者(教育者)了解受眾(受教育者)的“受眾選擇性心理”,進而構建“共通意義空間”。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避免“沉默的螺旋”,善于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才能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思想、觀念真正進入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

馬克思主義概論論文范文第4篇

由于這個團隊的成員不受區域的限制, 自身在所在學校承擔著各自的教學工作。因此缺乏一定的常規模式來形成完整的組織體系, 難以實現教學任務的切實落地, 同時容易出現某些權力、責任等界限不清晰, 缺乏統一的內容評估機制等各種問題?!吨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概論》團隊建設中, 最突出的問題是成員缺乏歸屬感, 團隊缺乏凝聚力, 從而造成團隊合作不夠高效。本文試圖通過實踐探索提出建設一個教師有歸屬感的網絡教學團隊的策略。

一、貫通愿景, 明確重點工作

現代心理學研究提出, 人處理事情包含六個層次, 由低到高依次是: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身份、“精神” (指愿景) 。人最佳的工作狀態是將六個層次貫通起來。建設一個高效的團隊需要調動團隊里的每個成員, 讓成員擁有對愿景、使命、價值和能力的共同認知, 合作才能更高效。[1]因此, 建設教師有歸屬感的網絡教學團隊, 應梳理團隊愿景和行動的各個環節, 使它們保持連貫一致。為了規避開放大學遠程教育帶來的不利因素, 調動網絡團隊成員的積極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團隊在調研后, 明確了工作內容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1) 為團隊打造一個共同的愿景, 以提高教學質量、服務質量、培養人才質量為指向。 (2) 打造出來一個優秀的人才隊伍, 讓這個團隊的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業務上達到高水準, 強化團隊的合作能力。 (3) 明確團隊定位, 完成教學任務。完善評估機制, 進行實時監控, 有針對性指導提高教學質量。 (4) 實行個人責任制, 明確分工, 優勢互補。 (5) 在不同時期完成不同階段的科學規劃, 推進工作進度。規劃包括明確不同時期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 且要求目標具有具體、可衡量、可達到、與其他目標相關、有明確的截止期限等特點;制定進度表, 提出具體方案和行動步驟等。 (6) 在監測工作任務目標完成情況之后, 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 提高教學水平。

二、規劃路線, 明確執行流程

現代心理學提出路徑探尋的概念, 建議找到從當前狀態通往目標狀態的路。通過戰略規劃這種方式, 教學團隊的探索路線已初現成效。戰略規劃第一步是總體界定預期狀態和評估當前狀態, 判定這條路徑所需覆蓋的缺口。第二步是對這條路上的關鍵節點、層次因素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第三步是決定什么樣的團隊戰略最能支持團隊沿著路徑行動, 達到預期狀態。[2]實踐證明, 這些措施建立了團隊教師的歸屬感, 提高了團隊的工作效率。為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團隊提出了以下運行機制: (1) 發展機制, 將社會需求放在首位, 以此為導向對專業進行建設。 (2) 管理機制, 堅持以人為本, 把服務放在首要位置。為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在形式上設置獎勵、進出體制等機制。 (3) 建立共同合作、高效率、高融合的協作機制。在面對地理區域、成員多樣性等不可抗的客觀因素之外, 一方面搭建教師協作空間, 以精品課程為核心, 全方位圍繞打造。另一方面, 將教學研討活動制度化, 使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在日漸常態化的日?;顒又械靡越鉀Q。 (4)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彌補實際溝通交流, 兩者協作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加強教師間的電子郵件、課程論壇等通訊手段的同時, 鼓勵運用電子視頻會議、移動設備、電子教師等同步通信技術。 (5) 建立教學外部評價與內部監督相結合的質量保證機制。外部評價包括學生評價、參加比賽等, 內部監督包括過程監控、教學檢查, 兩種協作加強團隊績效評估。 (6) 持續推進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 把重點放置在教學模式改革, 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專業探索出個性化教學模式, 提高教學質量。

三、建設團隊文化, 培育團隊精神

建設教師有歸屬感的網絡教學團隊, 不僅要求團隊有能力找到通往愿景的路徑, 而且有能力支持成員沿著路徑前行?,F代心理學認為, 組織文化能夠支撐團隊, 沿著既定道路前進或者充分發掘現有機會, 因為清晰的一以貫之的深入人心的團隊文化能讓團隊避免分歧和矛盾。[3]深厚的文化底蘊, 加上科學管理, 形成團隊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可以成為團隊精神, 它可以為每一個在這個隊伍中的成員提供最基本的價值判斷, 從而形成一種正向傳播。實際教學中, 網絡教學團隊往往難以形成這種統一的團隊價值觀, 網絡淡化了團隊合作的意識, 個人容易被放置在更重要的位置, 影響教學隊伍建設?!吨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概論》團隊注重在合作過程中形成文化氛圍, 注重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開放大學的辦學初衷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團隊的共同目標是“一切為了學習者, 一切成就學習者”?!吨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概論》團隊在文化建設方面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合作理念及精神的培養;二是激勵成員重視個人能力的鍛造;三是重視優秀領隊的選拔。利用協同機制增強團隊成員之間溝通的同時, 充分關注到個體差異, 合作中實現優勢互補, 將傳統中的優勢通過這些創新模式運用到網絡教學團隊中來, 讓教師得到更多的歸屬感, 讓網絡帶來自由變得更加有效。

摘要:網絡教學團隊建設中, 最突出問題是成員缺乏歸屬感, 團隊缺乏凝聚力, 造成團隊合作不夠高效。實踐探索中, 總結提出建設教師有歸屬感的網絡教學團隊的策略:貫通愿景, 明確重點工作;規劃路線, 明確執行流程;建設團隊文化, 培育團隊精神。

關鍵詞:教學團隊,歸屬感,遠程教育,開放大學

參考文獻

[1] 龔孟偉, 李如密.論教學文化主體的心理需求與關系建構——基于文化心理學視野的考察[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1 (3) :149-156.

[2] 楊宏宇.基于網絡的分布式課程教學團隊構建策略研究與實踐[J].中國遠程教育, 2012 (1) :74-77.

馬克思主義概論論文范文第5篇

眾所周知,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 大家普遍認為其呆板、枯燥、乏味, 脫離實際并缺乏生動趣味性。鑒于此, 模塊的設計是在以下前提下進行的: (1) 教材內容內部之間的整合。進行實踐時所使用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修訂版教材, 包括15章內容, 內容非常詳細豐富, 但顯得分散, 前后聯系不太緊密, 為了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 在實踐中將其進行了優化重組, 打破現有教材的局限, 形成了新的模塊 (詳見具體實施過程部分。 (2) 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的整合。學生實際包括政治理論素養和生活體驗, 系統科學安排后的模塊能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現、運用, 喚起學生已有的或正在擁有的生活體驗, 從而使學生進入模塊化情境并進行有效的探究, 引發共鳴, 獲得學習的興趣。 (3) 教材與教材之外信息材料的整合。有三種途徑:一是對現有的教材的基本內容進行重組、保留或適當刪減;二是在此基礎上增補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三是利用來自網絡、課外書籍、報刊雜志、電視節目等得鮮活材料, 組成新的模塊。 (4) 教師的選擇。教師非常重要, 直接關系到模塊化教學的成敗, 所以, 教師的選擇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 專業素養。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和扎實的專業功底, 如在第一部分理論成果論的講述方面, 教師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近現代史等知識, 必須對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的生平、人格魅力及偉大貢獻了如指掌, 否則很難勝任。 (2) 教師年齡。這門課時間跨度很大, 選擇教師是最好選擇經歷過建國、改革、富強、小康這一全部過程的人, 至少也應該選擇經歷祖國改革開放30年變化的教師, 可以現身說法, 避免空談的局面。 (3) 教師性格, 需活潑開朗, 善于溝通與交流, 能尊重理解學生, 具有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模塊化教學的實施過程

2.1現有教材的內容

現有的教材共有十五章內容, 第一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理論成果, 第二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四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第五章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第六章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第七章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第八章是建設中國特色經濟, 第九章是建設中國特色政治、第十章是建設中國特色文化, 第十一章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十二章是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 第十三章是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發現, 學生對內容相對不感興趣, 章節稍顯零亂, 于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將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章節組合成“理論成果模塊”, 分別講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 一并引入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的豐功偉績和人格魅力;將第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章節重組為“中國特色——‘中國模式’模塊”, 重點講述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依靠力量、領導核心以及這一模式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將十二、十三章重組為“祖國統一模塊”, 講述祖國統一的歷史、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以及中國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 中國如何處理對外關系等等;最后獨立設計時政熱點模塊。經過模塊化內容重組, 既可以使內容自稱體系, 還可理論聯系實際, 加入實踐教學環節, 特別是將時政熱點探討作為一個獨立的模塊, 引發學生共鳴, 升華了愛國自豪感和責任感, 道德素養得以提升。

2.2 教學內容模塊化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重構為三大模塊, 每一模塊下又分諸多子模塊, 總體更系統, 更嚴密, 更具有邏輯性。

3 模塊化教學實施效果

3.1 學生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 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緊密結合, 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較強, 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上課無精打采的現象幾乎沒有出現。

3.2 學生道德素養得到提高

現在的學生是在幸福優越的環境中長大, 大部分為獨生子女, 某種程度上吃喝享樂代替了吃苦耐勞, 經過一年的知識與教師人格魅力的熏陶, 愛國情感、責任感、憂患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是一個較大的成就。

3.3 教師教學手段多樣化, 學生新鮮感強, 教師隊伍信心大增, 為其他同行教師樹立了榜樣

通過多媒體、電視節目、網絡、報刊雜志、優秀案例等的使用, 同時通過實踐模塊與時政熱點模塊的出現, 學生熱情高漲, 教師信心大增, 目前, 筆者同仁已大部分開始實施模塊化教學實踐。

4“思政課”實施模塊化教學的幾點建議

(1) 配備高專業水平教師。目前, 不少院校教師不專業, 某種程度上, 思想政治理論課成了幫助解決剩余教師的課程。同時, 部分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中的作用認識不足, 認為這種課可有可無。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模塊化教學要求教師的專業水平要熟練, 專業鉆研較深, 且駕馭課本內容、駕馭學生、駕馭課堂的能力較強。 (2) 大力開發校本教材。目前的教材都是在完整的課程觀下編寫的, 講究知識的完整性, 是不太適合模塊化教學的, 這是限制模塊化教學推行的一個障礙。學校應組織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參與適合自己的教材的開發和編寫。 (3) 教師要有團隊合作意識, 講究分工合作, 經常溝通交流, 合作協調。 (4) 模塊化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要推行“無界化理念”, 實行“資源共享”。教學管理部門要做好統籌和計劃, 以免發生時間上、師資上的沖突。

總之, 模塊化教學并不是實訓性較強的專業課程的專利, 只要操作得當, 思想政治理論課亦可推行這一教學模式, 且能發揮其獨特的優勢, 大大提高教學實效性。

摘要:本文以實際進行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模塊化教學實踐為例, 探討模塊化教學在高職院校思政課中實施的前提、實施的過程、實施的效果并提出了實施建議。

上一篇:概率論論文下一篇:電大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