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馬克思哲學原理論文范文

2023-04-07

馬克思哲學原理論文范文第1篇

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2.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1)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就能夠體會到規律的積極意義。一旦違背客觀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能夠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馬克思哲學原理論文范文第2篇

一、 哲學: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世界觀是方法論的根據,二者是相互統一的。

二、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問題,也就是物質和意識

的問題。

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堅持物質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

唯心主義:凡是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堅持意識是第一性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論認為:人的意識是世界的本質,客觀世界是人意識的產物。 客觀唯心論認為:物質世界是由某種非人類、超自然的“客觀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產生的為主觀,非人產生的為客觀。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是時代精

神的反應,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四、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沒有不運動的物質;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馬克思哲學原理論文范文第3篇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世界觀和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個方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舊唯物主義的成就和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多樣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意義。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3.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和能動作用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的主觀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意識的能動性及其主要表現。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途徑和條件。

(二)唯物的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是關于聯系和發展的科學。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從普遍聯系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世界是永恒發展的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

2.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

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量、度。掌握適度原則的重要意義。

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基本形式。量變和質變的相互關系。

4.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三)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1.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

實踐的含義和基本形式。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以及認識的目的。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認識的辯證運動

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

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辯證運動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群眾路線的重要哲學基礎。

3.辯證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意義。

辯證思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4.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價值的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的關系。

5.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一致性。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線是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四)歷史唯物論 1.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復雜的有機整體。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于思想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3.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準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4.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歷史觀上的唯意志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眾是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馬克思哲學原理論文范文第4篇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是以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之間的辯證互動為主題的?;谶@種互動關系,馬克思將人本目標不僅看做是一個終極目標,而且落實為一個當下目標,即通過創造二者的良性互動來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我們必須反對將馬克思的終極關懷無限期懸置,而在現實中違背這一原則的理論與實踐,必須將終極關懷的價值目標落實為現實關懷,在現實中具體探討實現終極關懷的途徑,從而實現一種“全程”關懷。

[關鍵詞]終極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

劉仁營(1977—),男,江西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裘白蓮(1981—),女,華東交通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哲學。(江西南昌330022)

本文為江西省2008年十一五規劃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的經濟哲學與科學發展觀”(項目編號:08ZX14)重要成果。

一、馬克思經濟哲學的基本問題

馬克思經濟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之間的辯證互動問題。在馬克思看來,經濟增長、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有利于人的自由和發展的進步,但從現實的層面看,可能導致人的異化和發展的倒退。在階級社會里,生產力的發展,“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這個階級”。也就是說,經濟效率、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關系、人的自由和能力的發展之間,可能是一種正向的促進關系,也可能是一種反向的阻礙關系。這樣就存在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種具體的“阻礙”關系如何轉化為一種根本的“促進”關系呢?人們應該通過創造“阻礙”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而在最終突然質變的基礎上實現一種歷時態“促進”關系呢?還是應該通過逐步化解“阻礙”關系,而在一種良性互動的基礎上實現相對地“同時、同步”發展?這實際上涉及如何處理對人類的局部關懷與整體關懷、當下關懷與終極關懷之間關系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人們通常認為有兩種針鋒相對的立場:一種是“改良”說,一種是“革命”說。顯然,對這個問題的任何絕對化的結論都是不合時宜的。

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立足于馬克思經濟哲學的基本原則,堅持共時態的矛盾辯證法與歷時態的社會進化論,并在現實實踐中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找到具體答案。整體來看,對人的關懷是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核心內容,它既包括對人的終極關懷,也包括對人的當下關懷;既包括對人的發展狀況的直接關懷,又包括對人的生存方式的本質關懷;既是具體的、目前的、局部的關懷,又是全面的、長遠的、徹底的關懷。因此,我們既不能片面地強調終極關懷,將終極關懷無限期地懸置起來,而在當下做違背人本目標的事情;也不能拋棄對人的終極關懷,只顧[前的短暫利益,安于點滴改良,對人的發展采取盲目的機會主義的態度;而應該在實踐中具體探討化解“阻礙”關系的機制和途徑。終極關懷理應是具體的、現實的終極關懷,而不是抽象的、神秘主義的終極關懷。

二、對人的終極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理論宗旨

將對人的當下關懷引向對人的終極關懷,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問題的基本立場,是馬克思區別于形形色色的改良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的根本特征?,F實主義的立場使馬克思總是從對人的當下關懷出發分析問題,但馬克思的[光卻并沒有僅僅停留在當下,為當下而當下,而是將對人的當下關懷看作人的整體解放過程的一個環節,從當下關懷中感受和發現人的發展趨勢和可能性,并將這種現實趨勢和可能性與人的最終解放聯系起來,從而將對人的當下關懷引向對人的終極關懷。馬克思既立足對人的當下關懷,又超越對人的當下關懷,走向對人的終極關懷。

在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理論的各種文本中,我們幾乎到處可以看到這種分析問題的基本思路。例如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和世界市場背景下,人的全面的生產能力的訓練、世界性的全面的交往關系的形成,以及在全面的生產實踐和交往實踐中形成的全面的知識,這些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的生存特征和生存方式,發現了一個由自由和全面發展的人聯合組成的社會到來的可能性;馬克思從資本主義必要勞動時間的不斷減少,而剩余勞動時間不斷增加的事實中發現,單純地從自由時間這個人的解放的必要條件來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實現程度取決于勞動時間的長短,因為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呈此消彼長的關系,勞動時間越短而自由時間越多,人的自由程度就越大,人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步伐就越快;馬克思從對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的考察中發現,隨著勞資之間和資本家之間的競爭的加劇,生產資料越來越從勞動者手中轉到資本家手中,越來越從多數資本家手中轉移到少數資本家手中,資本占有的集中程度越來越高,從而以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小生產的占有方式和管理方式便在整個社會化了的生產力中難以發揮作用,于是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占有的個體化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最終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爆發,勞動者重新占有勞動資料和勞動成果,重建以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前提的個人所有制;馬克思還從資本主義企業股份制和簿記制度的發展中發現,隨著個體生產的計劃性和組織性的逐漸加強,一種以整體理性為基礎、個體理性為動力的生產組織方式的萌芽正在資本主義范圍內自發生成,這種萌芽的發展壯大將為整個人類生產從無政府主義的盲目狀態中走出來提供可能,為人對自己的生產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自覺調節提供現實條件,等等。這些都是馬克思自覺地將對人的當下關懷引向終極關懷的例證。

然而,在馬克思去世后成立的第二國際的一些理論家例如伯恩斯坦那里,馬克思對人的終極關懷的維度遭到了粗暴的批判和拋棄,只剩下了對人的當下關懷維度。我們今天重溫這段理論史,對于正確理解馬克思的理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伯恩斯坦指出,“何謂最終目的?我認為運動即過程的連續就是一切,反之,預先詳細地決定了最終目的,無論怎樣的目的,對于運動都是不重要的。在關于運動發展的先見的理論中認為在原則上決定了運動的方向和性質的,正如一般的預先決定了的目的那樣,是必然常常陷入空想論的境地,并且到了某一時期,恐怕可能妨害運動的真的理論和實際的進步?!盵1](P150)

按照伯恩斯坦的理解,馬克思的理論存在一個邏輯論證上的循環:馬克思理論的基本命題和公式是馬克思的著作所要論證的結果或結論,但馬克思在論證這些結果或結論的過程中,又將這些結果和結論當作論證的前提。因此,在伯恩斯坦看來,馬克思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論證是不成功的,他的理論并沒有最終成為一種科學,而是被他所接受的空想論的教義所困惑。馬克思從空想論那里繼承來的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不可靠的。我們的現實行動不能以空想論指出的最終目的為指導,而應該從無產者的現實利益要求出發?!安还芴幱谌魏伟l展階段上,不足以滿足勞動者當前的利益的理論或主義的宣布,總是應該放棄的?!盵1](P159)所以,對人的任何終極關懷都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

針對伯恩斯坦公然拋棄終極目標的做法,盧森堡和普列漢諾夫等人提出了針鋒相對的觀點。盧森堡認為最終目的是最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如果無產階級政黨只滿足于日常改良工作,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目的,就和資產階級政黨沒有什么兩樣。針對“最終目的算不了什么,運動就是一切”的公式,她指出,“如果運動不和最終目的聯系起來,運動作為目的的本身是算不了什么的,對我們來說,最終目的才是一切?!盵2](P25)

客觀地講,伯恩斯坦提出“運動就是一切”,是要人們從對人的解放的空想中走出來,立足人現實,面向人現實,采取有利于人的發展的現實的策略。伯恩斯坦反對對人的解放的空想主義和教條主義,主張關注現實的人的發展問題。就伯恩斯坦強調對人的當下關懷這點來看,他堅持了馬克思的理論,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但他為了強調對人的當下關懷而完全拋棄對人的解放的終極關懷,則是對馬克思理論的背離。他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是“二元論”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對人的終極關懷是立足于對人的當下關懷的,而對人的當下關懷又蘊含著超越當下而追求進步的終極關懷維度。我們上面提到的《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關于從現實關懷到終極關懷的分析思路,伯恩斯坦并沒有真正領會其現實意義,他僅僅提到了《共產黨宣言》中被現實證明是不科學的結論。所以,他實質上是抓住了馬克思理論的一些過時的具體結論大做文章,而沒有從馬克思理論的本質層面上來分析問題。

而盧森堡的觀點則正好相反,她強調了馬克思對人的終極關懷的方面,這是其合理之處。她堅持馬克思的真理而不隨波逐流的態度也是十分令人欽佩的。但她因為當時革命重點的需要,還沒有來得及強調對人的當下關懷,這不能成為我們批評她的理由。盡管筆者在這里僅僅是將這種說法推到極端,但這決不是單純的邏輯推論。因為這種只追求抽象的終極關懷,而忽視現實的人道目標的行為,的確在后來的蘇聯哲學那里達到了頂峰。如果說伯恩斯坦忘記了終極目標和終極關懷,那么斯大林的哲學就是忽視了現實目標和當下關懷。而馬克思本人的觀點,是兩者之間的具體的、現實的、歷史的統一。

三、對人的當下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理論基石

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所有理論的根本宗旨。這一宗旨應該是由許許多多具體的歷史的目標構成的,而不是一個“一錘子買賣”式的神秘主義的結果。馬克思對人的當下關懷,是從人本價值和客觀必然性兩個維度展開的:一方面從現實人道的角度批判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又從對人的當下關懷中尋找人的自由解放的客觀依據,而不是將一個抽象目標強加給現實。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人的存在三種基本狀態作了集中論述;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直接以大量的現實資料和較長的篇幅來闡述勞動者,包括工人、農民、婦女、兒童的生存狀況,對資本主義經濟生產所造成的勞動者喪失生產資料過程的被迫性、出賣勞動力過程的表面的自由平等、進入工廠之后的被壓迫和剝削以及對他們走出生產過程后的一貧如洗,進行了深刻而具體的揭露;而在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中,則以更多的精力和興趣來關注俄國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解放道路,等等。這些都是馬克思對人的發展過程的直接關注的文本依據。立足于人的生產勞動這個存在方式,從具體的現實的角度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是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深刻之處。那種認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人學空場”的觀點,其實是將唯物史觀的誤解形態——生產力實體論當作了其合理形態,才得出的錯誤結論。

必須指出的是,馬克思對人的關注并沒有停留于對人的存在狀態的現象層面的描述,他還抓住了從根本上制約著人的存在方式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這一“命根子”,從關注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的角度,從生產勞動的發展的角度,關注人的發展趨勢。因此,馬克思對人的關注并沒有囿于人本身,他從人與生產勞動的相互作用的角度來闡釋人的發展,從而為人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現實性的具體的分析框架。例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依次考察了人的生產關系的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以及資本主義所有制幾種形式,并考察了生產方式從封建行會到工場手工業,再到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過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將社會經濟形態劃分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幾種形式;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則把人的占有方式區分為“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和“共同占有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三個階段,并具體考察了以資本雇傭勞動為組織方式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具體過程。乍一看,馬克思的這些理論并不是在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而實際上,這正是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最具有現實性和深刻性的關注。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人在其現實性上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社會關系。因此,馬克思對人的關注不僅是現象層面的直接的關注,而且是本質層面的根本的關注。馬克思對人的關注的現實態度和唯物主義立場,使得馬克思擺脫了抽象人性論的膚淺,從而與那些批判馬克思理論是“人學空場”的抽象人道主義劃清了界限。

立足現實,關懷蕓蕓眾生。在《共產黨宣言》發表至今的160多年里,發生了許多馬克思所無法預測的事情,這些事情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類在進步,世界在進步,但馬克思當年所批判的根本問題卻依然存在:一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生產力的發展速度甚至超越了自然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另一方面,世界財富的分配更加不合理,發達國家的少數世界富豪壟斷和占用了世界大部分資源,而有超過14億的人口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令人欣慰的是,社會主義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保持了很長時間的經濟發展的快速勢頭,已經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并正在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方向努力。但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最近幾年,中國經濟也表現出一些不健康的現象: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教育、醫療、住房體制改革過程中,許多人上不起學、醫不起病、住不起房;制度和體制改革又直接帶來了分配方面的問題,社會分配差距越來越大,基尼系數已經超過國際警戒線。針對這些新的情況,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及時地調整了原來的政策,為中國經濟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及時的指導。但有某些經濟學家,受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禁錮,仍然堅持和宣揚生產至上論、效率至上論的發展路線。因而,從根源上批評拜物教式的經濟價值觀,是目前意識形態領域十分緊要的事情。

四、終極關懷結合當下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的實現途徑

在馬克思的邏輯中,對人的終極關懷與當下關懷是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對人的當下關懷是通往終極關懷的必由之路;而對人的終極關懷是統領當下關懷的思想靈魂。如果說對人的當下關懷實現的是人的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個“量變”,那么對人的終極關懷,即人的徹底的完全自由和解放就是人的發展道路上的“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前提條件,量變只有朝向質變的方向發展,并超過“關節線”,才能達到質變。這里所謂的量變的主體實質上是人類的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即生產的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只有保證社會生產與人的發展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我們才能保證社會生產勞動在發展的根本方向上是朝向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的。因此,這里所講的為質變準備條件的“量變”,不是任意的量變。一方面要求這種量變在根本方向上不背離根本目標,因為實現根本目標的過程如果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無論如何是無法想象它能最終有利于根本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這種量變必須是“結構內的和諧量變”,因為如果這種量變的單方面發展影響了其他要素的發展,使得其他要素向背離最終目標的方向倒退,那么這不僅無益于最終目標的實現,甚至可能導致對最終目標的破壞和背離。因此,質變的實現要求量變朝向合理的方向發展,對人的終極關懷必須具體落實為一個個符合人的發展要求的當下關懷。沒有這樣一些具體的現實的環節和過程,人的徹底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就只能淪落為抽象的烏托邦。

如果說對人的終極關懷需要當下關懷來實現,那么當下關懷的具體展開又需要終極關懷這個靈魂來統領。對人類的最終命運的立場不同,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所有理論和所有行為的方向朝向哪里。馬克思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者,而且是一個偉大的人本主義者?,F實主義與人本主義在他那里是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整體。馬克思的深沉的人文關懷理念,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他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盵3](P7)他決心學習那些高尚、偉大的人物,“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3](P7)。

馬克思創立和踐行了自己的辯證的經濟哲學,而當代中國共產黨立足現實、與時俱進,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的經濟哲學。她不僅繼承了馬克思經濟哲學的價值主旨和精神實質,而且具體探討了將終極關懷與當下關懷結合起來的方法論原則和具體途徑??茖W發展觀不僅追求經濟進步與人的發展之間的“歷時態”意義上的統一,而且追求二者之間的具體的、內在的、“共時態”意義上的統一,從而繼承了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現實主義精神??茖W發展觀主張,“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既著[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著[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笨茖W發展觀反對將對人的終極關懷當作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懸置起來,要求將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具體化、操作化、現實化,把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看作一個實現的“全過程”,并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具體實現這一目標。這樣,對人的終極關懷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信念,而是具體的可以身體力行和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

科學發展觀繼承了馬克思經濟哲學的辯證思維,創造性地探討了實現終極關懷與當下關懷相結合的途徑問題,提出了系統的“統籌兼顧”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人的發展與經濟建設、人的發展與社會關系、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人的發展與核心價值觀等各個方面。其中將“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辯證結合是其最核心內容??茖W發展觀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互動的無止境的歷史過程。經濟社會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條件,沒有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沒有了基礎和保障。而人的全面發展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離開了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就失去了目標和動力。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

因此,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經濟哲學的基本原則,尤其是其當代形態——科學發展觀,將對人的終極關懷和當下關懷歷史地、辯證地結合起來,通過對人的當下關懷來實現終極關懷,通過對人的終極關懷來統領當下關懷,從而將“終極”關懷的思維轉化為一種“全程”關懷的思維,才能走出歷史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二律背反,走向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

[參考文獻]

[1]第二國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7.

[2]劉佩弦等.第二國際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龔劍飛】

馬克思哲學原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馬克思實踐哲學不同于“解釋世界”的西方傳統形而上學與經院哲學,它是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實踐形態”的哲學體系。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創建路徑是:由經濟學轉升到哲學。即:由經濟學范疇“勞動”上升為哲學概念“對象性”和“實踐”。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實踐哲學各范疇,尤其是“主體”、“客體”概念的本質含義,并對其相互關系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從而形成了實踐唯物論、實踐認識論、實踐價值論、實踐主客體辯證法、實踐唯物史觀合一的實踐哲學體系,標志著馬克思實踐哲學創建的完成。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創建在哲學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把握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創建路徑及其整個體系架構,對于我們今天,返本開新、構建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哲學;創建路徑;體系架構;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李世忠,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馬克思實踐哲學以“改造世界”為己任,立足于現實生活,致力于世俗世界的改造,這決定了它不同于旨在“解釋世界”的西方傳統哲學。

馬克思開創的是實踐哲學,不再單純解釋自然、人或社會各自是什么,而是以主體人與客體的自然、社會的交互作用的“活動”為其哲學的考察點和奠基點。馬克思實踐哲學定位于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因而它是否定性、批判性、革命性的,是行動中的哲學。

馬克思實踐哲學是以什么路徑創建的呢?

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回憶說:“1842年——1843年間,我作為《萊茵報》的編輯,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萊茵省總督馮·沙培爾先生就摩塞爾農民狀況同《萊茵報》展開的官方論戰,最后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官稅的辯論,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終動因?!卑凑蘸诟駹枃?、法等都是普遍理性的體現,可現實物質生活卻并非如此?!盀榱私鉀Q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瘪R克思正是從物質利益這種經濟關系人手進入了對黑格爾法哲學的分析性批判,這種批判使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創建成為可能;但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并沒有使馬克思轉入真正意義上的實踐哲學,使馬克思真正轉入實踐哲學的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正如《手稿》的題目:經濟學——哲學,即由經濟學轉到哲學,正是這種轉向使馬克思開辟了實踐哲學的路徑,《手稿》成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誕生地。

哲學史上,黑格爾哲學致力于解決實體與主體、存在與精神抽象對立的二元論,絕對精神的對象化、外化或異化產生出實體存在,以求存在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這是黑格爾的功績。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主客體統一的思想,借用并區別了黑格爾的對象化、外化、異化、對象性等重要概念,闡述了他的實踐哲學?!妒指濉芳任×撕诟駹柊褎趧涌醋魅说谋举|的合理思想,又揚棄了他對“勞動”的唯心主義認識;既吸取了費爾巴哈把人看作異化主體的合理思想,又揚棄了他對人的直觀理解;既吸取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中勞動創造價值的合理思想,又揚棄了其對勞動和勞動者割裂的錯誤,進而把勞動和異化結合起來,形成了異化勞動這一概念。異化是哲學概念,勞動是政治經濟學范疇。在對異化勞動的考察中,馬克思在區分對象化、外化、異化的同時,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外化就是生產勞動,即實踐的最基本形式。

《手稿》首先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而這些分析始終貫穿著“勞動”這一核心概念。國民經濟學指出勞動創造價值,但實際生活中卻是越勞動,越將自己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反而自己越貧困,“勞動者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能力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馬克思從這個“現有的經濟事實出發”,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不是對象化的確證,對象化變為異化,這就從經濟學的批判分析轉入了哲學領域的探討。

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深刻分析,馬克思把對象化、異化的主體、客體進行了全新的理解和規定,通過這種規定,馬克思把對象化活動改造為自己的“實踐”概念,奠定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礎。

凡對象化、異化都一定有其主體和客體。對象化、異化都有主體的活動指向外在的客體使客體發生改變的含義。然而,不同的哲學家對主體、客體卻有不同的理解。黑格爾的主體是唯一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絕對精神,客體是消極的被動的物質存在;費爾巴哈的主體是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客體是宗教(上帝)。費爾巴哈的進步在于把主體還原為自然的人,這是唯物主義的一個勝利。馬克思揚棄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主、客體思想,對對象化活動的主體在《手稿》中理解為具有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勞動)本質的人,在《提綱》中進一步深化了對作為對象化主體的人的界定,這一界定是對主體的本質規定?!短峋V》第6、7、10小節批判了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的主觀性、抽象性,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痹谶@里,馬克思闡明了對象化活動的主體的真正本質,即實踐主體的本質內涵。

在《手稿》和《提綱》中,馬克思也揭示了對象化活動的客體的本質含義。黑格爾認為:自然(客體)是由絕對精神創造的,是絕對精神的外在化。因此,它帶有它的創造主的神秘印跡。費爾巴哈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但他作為一個人本主義者,只把自然當作人類感覺、直觀的對象,而不是當作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對象?!八麤]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痹凇妒指濉分旭R克思指出,處在原始狀態下的自然界是不符合人的目的,只是在把自然界加以改造過之后,它才變為人的存在物。所以,自然界對人說來并不像動物那樣直接存在著,而是按照它被人們改造過的那種狀態存在著。他說:“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瘪R克思還通過考察工業發展的歷史,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經過勞動和工業改造過的自然界,并不是單純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霸谌祟悮v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敝挥羞@種人化自然界才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現實客體。對客體的深刻的、關鍵性的闡明是在《提綱》中:“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

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M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边@里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說,人的活動是感性的人的活動、是“對象性的活動”,并要把客體“從實踐的主體方面來理解”。所謂客體,是實踐主體進行對象性活動的客體。其二是說,客體不是脫離主體而存在,客體是由主體的對象化活動而賦予的,客體從屬于主體,沒有主體便沒有客體?!短峋V》第三節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人的對象性活動(即“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的客體是“環境”和“自我”。主體的對象性活動所指向、所改變的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自身。主體既改造了大自然,又同時改造了社會和人自身。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

1.對象化活動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得以創立的第一個邏輯起點,也是打開和理解馬克思實踐哲學的一把鑰匙,而這一邏輯起點,首先是在《手稿》中剖析并展開的?!妒指濉肥邱R克思“實踐”范疇的萌生地,由它直接通向了《提綱》,從《手稿》到《提綱》一直貫穿著對象化活動這個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入門概念。對象化一對象性活動轉升為實踐的邏輯思路,誕生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皩ο蠡笔邱R克思實踐哲學生成的關鍵詞,也是理解和解讀馬克思實踐哲學內在結構的鑰匙?!短峋V》把《手稿》中的對象化活動、異化勞動“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并對實踐的主、客體作了不同于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全新的理解和規定,從而宣告了馬克思實踐哲學,包括:實踐唯物史觀、實踐認識論、實踐辯證法、實踐唯物論、實踐價值論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系架構創建的完成。

2.《提綱》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主體、客體以及兩者關系作了全面的、綱領性的、本質上的規定,是整個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系的核心內容?!短峋V》是整個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系的寫作大綱。

3.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性的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物質生產的人,這就宣告了英雄史觀、精英史觀、宗教創世觀等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觀的破產。馬克思《手稿》認為: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1845年的《神圣家族》中,馬克思譏諷堅持英雄史觀的青年黑格爾派鮑威爾等人是“神圣家族”,指出:歷史“并沒有在任何戰斗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恩格斯也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講到:“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須由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這個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是由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開始的?!本o隨《神圣家族》之后的《提綱》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瘪R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建立在社會性的人的物質生產的實踐基礎上,是實踐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從屬于馬克思的“實踐的唯物主義”。

4.馬克思對實踐主、客體的本質規定,同時宣告了馬克思實踐認識論的誕生。馬克思把認識論納入“實踐”視野,實踐主體就是認識主體、實踐客體是感性客體、是屬于主體的客體。這種主、客體規定,徹底終結了近代哲學由于認識不到主、客體相互關系(即對象性關系)而導致的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相互駁難,也徹底駁倒了不可知論和懷疑論。社會性的個人獲得的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可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和修正。只有作為實踐的社會性的人才能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馬克思在《手稿》中認為“我的普遍意識也不過是以現實共同體、社會存在物為生動形式的那個東西的理論形式”。認識的客體就是實踐客體,客體是人化自然,具有屬人性,是“從主體方面來理解”的客體,這就說明客體能夠被主體所反映,馬克思實踐哲學是能動的反映論、是可知論。

5.馬克思實踐哲學對主客體關系的闡明,就是馬克思的實踐主客體辯證法?!叭藙撛飙h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睂嵺`主體的對象化活動能動地作用于客體,客體又反作用于主體,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它們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既對立又統一,一則形成了矛盾關系,二則形成了主、客體的矛盾運動。矛盾關系是馬克思實踐辯證法的核心,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實踐主客體辯證法;主客體的對立統一,不僅形成了主、客體自身的變化發展,而且也形成了主、客體雙方統一的基礎——實踐的運動發展:首先是人類的基本實踐——物質生產實踐的發展;其次是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的運動發展。正是這種運動發展說明了馬克思實踐辯證法既是主客體矛盾辯證法,又是“過程辯證法”,而非理論形態的以“三大規律”為內容的自然辯證法或客觀辯證法。

6.馬克思實踐哲學既非直觀的唯物主義,更非唯心主義,即:“非心非物”,不是唯一的“心”,亦非唯一的“物”;馬克思實踐哲學又是“亦心亦物”,不是只見“人”,也不是只見“物”,而是“心”與“物”的辯證統一,是“心”與“物”的“平起平坐”,是以人為本的勞動人道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或日:實踐唯物論。

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論,本質上是實踐價值論。主體的對象化活動指向什么客體,是有價值選擇取向的,是“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馬克思對實踐主體的本質規定,說明人不僅有自然生命本質,更重要的是人還有“類本質”,即人是社會性的人。人的自然生命本質,決定了人對自然的價值選擇;人的社會本質決定了人的社會價值選擇。價值選擇的真正目的是人對人的社會本質的真正占有,是人對人自身的實現。

馬克思通過對勞動、異化勞動、對象化活動以及主、客體的分析,通過對國民經濟學“勞動”概念的分析批判,得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是異化勞動,是喪失了對象的對象化活動,在揚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關于對象化活動的主、客體及其相互關系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對對象化活動(在馬克思看來首先是物質生產的勞動)的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作出了本質上的深刻揭示。馬克思以此路徑創建了自己的實踐哲學,建構了完整的、渾然一體的、龐大的實踐哲學體系。這種體系是以實踐為核心范疇,將其內在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全面展開而建構的。

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創建,在哲學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1.馬克思實踐哲學植根于現實生活,立足于改造世界,不是經院哲學,不是理論玄談。既是對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超越,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范式

的徹底顛覆。西方傳統哲學主要有兩種范式:一是實體性哲學范式;二是主體性范式。前者追尋世界的本源和本體,是超驗的形上追求;后者是以人的自我意識、主觀理性為邏輯奠基點和理論支撐點。這兩種范式各偏執一方,都導致解釋世界的理論玄談;而馬克思以其辯證精神,將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主體和客體辯證統一起來,創建了實踐范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哲學。

2.馬克思實踐哲學是在繼承和揚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主客體思想的基礎上創建的,是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超越和升華。

3.馬克思主義哲學由馬克思實踐哲學開啟,植根于現實生活實踐。實踐不舍晝夜,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發展也永不停步。它面向未來,不自命為終極真理,不故步自封,隨著實踐的發展處在永恒的創新過程中,有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是活的馬克思、永遠的馬克思,馬克思實踐哲學是永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把握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創建路徑及其整個體系架構,對于今天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踐行科學發展觀,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波瀾壯闊,日益深入。新實踐孕育新理論,新理論指導新實踐。構建無愧于時代、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新體系,不能脫離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宗旨和精神實質,必須堅持正本清源、返本開新的原則。只有做到了正本清源,也才能返本開新?!氨尽本褪邱R克思實踐哲學之本,背離了這個“本”,任何“開新”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反動。

2.在全球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正面臨來自新理論、新實踐的雙重挑戰,深刻把握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創建路徑及其整個體系架構,對于我們迎接各種挑戰,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3.主、客體的相互生成,對立統一的實踐辯證法,使我們能夠更加堅信以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內容的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們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深刻內涵,領會其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青 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上一篇:馬克思矛盾論文下一篇:中國馬克思主義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