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幸福哲學論文范文

2023-03-24

幸福哲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以CNKI數據庫收錄的發表于1997—2019年274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領域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分析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領域的總體發展趨勢、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研究發現,該領域總體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雖然近兩年該領域發文量略有下降,但是文獻被引頻次依然較高。研究熱點上,“民族傳統體育”“武術教學”“高?!薄敖虒W改革”“套路”為研究結構中的網絡核心;研究前沿則體現為人文主義視角中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價值重塑和現實需求的平衡;未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研究可從文化價值、現實需求和教學趣味等方面,以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點為中心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熱點;CiteSpace;知識圖譜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teaching; research hotspots;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收稿日期:2020-04-0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華武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體系研究”(18BTY128)。

作者簡介:王 菘(1996- ),女,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傳統體育、休閑體育研究。

通訊作者:石振國(1971- ),男,副教授,主要從事休閑體育研究。  自1997年民族傳統體育學被正式單獨設為體育學下設的二級學科,其體系的構建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特別是隨著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愈加成熟,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愈加豐富,合理借助分析工具對該領域已有研究進行系統客觀的分析,有助于后續研究對該領域主要矛盾的把握。

已有研究成果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研究多聚集在理論構建與應用探索方面,綜述回顧類文章較少,且多采用文獻閱讀方式進行歸納,往往跟隨上位概念“教育與學科”方面的研究或作為特定需要而出現。比如齊靜[1](2017)從學校體育視角,對開展現狀、學生態度、教學效果、歸類理論四個方面進行文獻評述;楊建營[2](2015)等以浙江工業大學武術選項課教改反思為落腳點,對武術教學近20年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改革方向的研究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軟件分析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領域的研究趨勢和熱點,系統了解其發展脈絡,彌補了先前定量綜述類研究缺乏的不足,清晰呈現當下研究熱點與未來發展趨勢,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長效發展尤為必要。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為得到更精確的檢索結果,本研究以“民族傳統體育”“武術”為主題詞,并含“教學、課程、課堂、教師、教材”為關鍵詞的思路設置檢索式進行專業檢索,期刊來源類別為CSSCI,剔除“會議”“通知”“與主題無關文獻”得到1997—2019年共274篇文獻,然后將文獻檢索出的數據以“Reworks”格式導出,使其符合Citespace軟件的處理格式,下載數據時間為2020年3月5日。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計量法:從總體上分析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與研究熱點;2)知識圖譜:運用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軟件的共現分析、關鍵詞突變分析和時間趨勢分析等功能,繪制知識圖譜,更動態與直觀地呈現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的演化路徑與主要熱點。

2 研究結果分析

2.1 研究總體趨勢分析

一個領域的階段性發文量隱含著那個時期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以此推算出特定時期的研究動態與學術熱點。人們對待新鮮事物的態度往往是經歷探索、觀望、狂熱再回歸理智的過程,我國學術界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探討也符合這一邏輯。從1997—2019年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發文量變化趨勢來看可分為四個時期(見圖1)。

2.1.1 探索期(1998—2003)

1998—2003年發文量雖始終保持在個位數,但已有嶄露頭角之勢。自1997年民族傳統體育學在武術學的基礎上被正式確立為一門學科開始[3],相關武術教學模式、教法、內容策略等初探式研究相繼出現,這一時期可稱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的探索期。

2.1.2 觀望期(2003—2012)

2003—2012年間總體浮動比較大,出現上升后又回落的特殊趨勢,其原因主要可歸結為外部環境和內部規律兩個因素。

外部影響。2004年教育部頒布武術教學指導綱要,第一次從中央層面提出武術教育改革思想;2006年國家頒布多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百項,極大地增強了學界對民族傳統體育在各領域應用的重視;2008—2010年我國圓滿申奧、辦奧給體育事業帶來了巨大發展紅利,在此階段體育領域各方面研究均得到高速發展。

內部規律。在這一階段,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教育視角”“文化傳承視角”“訓練與人體視角”三大視角中,也開始融入一些新的元素進行教學探討。但由于該階段仍處于發展初期,學者在火熱探討的同時,仍然需要時間觀望,這可能是導致2011年前后出現期刊載文量暫時下降的原因,這一時期可稱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的觀望期。

2.1.3 狂熱期(2012—2017)

2012—2017年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領域的年發文量出現峰值。經過前期研究的積淀與觀望,加之武術申奧失敗、國家對民族傳統體育后備人才明確質量要求,學者的研究熱情被大大激發。這一階段學者們的研究更加細化,結合了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發展現狀,在回顧與審視的同時尋找問題與改革路徑。秦立凱[4](2013)等指出以往的教學思想沒有體現體育傳統文化特色,教學方法上割裂了文化多元整體性,進而提出建構技術和文化并重的教學模式;劉文武[5](2015)等提出,武術教育的定位和載體、內容和需求的錯位是武術課程邊緣化的重要原因,進而提出改革操返拳、保障師資、優化師資結構等發展策略。在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文獻呈現數量多、質量高的特征,這一時期可稱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的狂熱期。

2.1.4 冷靜期(2017—2019)

2017—2019年文獻數量雖有波動,甚至呈現下降趨勢,但從圖2可見,文獻的被引頻次在逐年上升,說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依然是眾多學者的關注焦點。這一階段文獻數量平穩,關注點集中在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價值嬗變與發展路徑上,這一時期可稱為冷靜期。

2.2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熱點分析

熱點分析有助于某一領域內研究動態與未來趨勢的把握。由于關鍵詞是學者對文章內容的精煉,因此研究領域中的高頻關鍵詞可作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6]。通過關鍵詞聚類和共詞軟件分析,得到圖3聚類時間線圖譜:

2.2.1 研究結構熱點

根據1997—2019年關鍵詞共現圖譜與高頻詞統計可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在研究結構上主要有五大熱點較為突出:

聚類1標簽詞為“民族傳統體育”,初現時間為2004年,并貫穿截選時段始終。相關研究主要針對于結合學校教學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適當開發和應用。

聚類2標簽詞為“武術教學”,1998年初現,在整個研究時段都取得了較高關注。該標簽突出了武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正確認知和健康人格培養,強調教學過程中施以文化關注。

聚類5標簽詞為“高?!?,2000年初現,中心度為0.14,相關研究以技理實踐和干預效果為主,聚焦于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主陣地的高校專業人才培養。

聚類7標簽詞為“教學改革”,初現時間為2008年,主要基于過去20年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實踐的經驗教訓,分析教學改革體系的建設成效,并指明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

聚類8標簽詞為“套路”,1998年初現,并于2000年后主要以“武術套路”出現。主要探究在輕套路、強應用的改革背景下,武術套路技擊性、文化性與方法性共同發展的持續優化過程。

2.2.2 研究內容熱點

結合圖3與表1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內容進行分析。1997年以來,學界主要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三個方面對該領域展開探討。

例如在教學模式上,吳明冬[7](2017)等充分肯定了“一校一拳”教改模式的價值取向,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課程開發規劃,建立交流評價機制??蹈晡鋄8]等(2014)通過對武術段位制教學指導方案的研究,對該教學模式的具體展開進行了實驗性探討。

對教學方法上的研究多集中在1998—2017年之間,近兩年熱度稍減。在這近20年間,學者從理論基礎和實踐反饋兩方面檢驗了強化教學法[9]、莫斯頓互惠分組法[10]、多功能組合式教法[11]和“功套用”一體化教學法[12]等具體教學方法,對新時期的教改評估提供助益。

從教學內容來看,既有項目技理的深入研究,也有思想高度的整體審視。例如,李剛[13](2001)等對講解、演練動作攻防含義的教學效果作了比較性研究,并通過生理和心理角度的雙向探討,指出此項內容安排在套路教學中存在優越性和可行性。張繼生等(2017)運用現象學方式,以具身認知視角提出現代武術教學呈現出“生命性、具身性、身心統一性”[14]的具身意蘊。

2.2.3 研究方法熱點

由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實踐性和傳承性較強,學界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主要以實證研究和質性研究為主。

1)以武術散打教學實證研究為例,王宏(2010)通過對比試驗發現,運用反饋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15];梁亞東等(2015)提出CDIO工程理念的合作互動型教學模式[16],并在武漢體育學院進行武術散打專選課教改加以驗證。

2)在質性研究中,王智慧[17](2007)分析了古今習武的基本程序及規律,提出現代武術教學中存在價值把握和系統性不足等問題。鄭佳薇[18](2008)從民族學、文化學、民俗學等多視角審視珍珠球運動,詳細闡釋了珍珠球運動入選高校選修課的優勢及可行性??梢?,相關學者的研究以理論為基,以實踐檢驗,二者的結合有力促進了這一領域理論化和實踐性的共同發展。

2.3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前沿和發展趨勢分析

一段時間內,關鍵詞突現即表明其受關注度突增。因此,對這類關鍵詞的分析能夠幫助揭示該領域的熱點前沿和發展趨勢。如圖4所示,通過CiteSpace突變檢測算法得出突現強度前12的關鍵詞突現網絡圖譜。

由圖4可以發現,“學校武術”和“武術教育”在研究時段的后期產生并延續了突現現象,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受到較大關注。歷經二十余年的經驗積累和理論完善,當前以武術為主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主要著眼于路徑突破和價值重塑兩方面。

2.3.1 路徑突破

面對學生需求變化和供給錯位的實際狀況,王穩(2019)等提出,從供給內容、方式、形態和結構模塊構建“互聯網+”時代“學校武術教育供給體系新生態”[19]。高旭(2019)等編制了《中學生武術文化認同量表》,并提出可參考中學生武術文化認同的結構特征與維度含義,構建相應的教學內容與方法[20]。而劉文武[21](2019)等通過實地考察發現,當代武術課堂存在被動習練、技術“復習”缺乏豐富性等問題,強調要平衡武術發展和學生需求,增強課堂教學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2.3.2 價值重塑

面對當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所遭遇的文化意義弱化狀況,更多學者越發重視從文化價值視角審視當前出現的新問題。段麗梅[22](2018)等明確指出,“以量化指標為特征的知識中心教育使體育教育中學生越來越失去自我,成為數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應’話語下,學校武術表現出實踐性本體教育缺失的‘去中國’化異化現象”。而徐衛偉(2019)等認為,新時代太極拳課程的價值發生了嬗變,要建設多元化課程體系,挖掘太極拳課程的健康價值和文化價值[23]。潘蘭芳[24](2019)等也認為,在桂西北“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中,要“跳出體育本體,內化文化精神”。

3 研究結論與展望

3.1 研究結論

本研究基于文獻計量法和知識圖譜分析法,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對自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確立以來的相關教學文獻進行分析,在CNKI上檢索到1997—2019年CSSCI發表的高度相關文獻共274篇。得出以下結論:

3.1.1 發文總體趨勢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經歷了探索期(1998—2003),觀望期(2003—2012),狂熱期(2012—2017)和冷靜期(2017—2019)四個階段。雖然近兩年該領域的發文量出現波動后下降態勢,但根據文獻共被引的分析來看,被引頻次呈現逐年增加、近年穩定的特征,表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依然是一個重點研究領域。

3.1.2 研究熱點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研究可從三個視角分別展開:第一,研究結構熱點。通過分析圖表提取出“民族傳統體育”“武術教學”“高?!薄敖虒W改革”“套路”五大聚類標簽詞,明確研究結構中的網絡核心。第二,研究內容熱點。將相關研究歸納為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三個方面。第三,研究方法熱點。發現該領域以實證研究和質性研究并重,以二者互相驗證促進理論化和實踐性共同發展。

3.1.3 研究前沿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領域的研究前沿體現為人文主義視角中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價值重塑和現實需求的平衡。一方面,針對新科技利用和學生興趣開發等現實需求進行大膽改革;另一方面,致力于個體和項目本身的文化價值發掘,試圖從根本上挽救其文化意義弱化的頹勢。

3.2 未來展望

通過本研究發現,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現有研究多以武術項目的教學改革與路徑突破為主體,對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教學中的實踐與推廣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認為,隨著民族傳統體育學的愈發成熟,未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研究可從文化價值、現實需求和教學趣味等方面入手,以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點為中心,借鑒20多年來武術教學的研究經驗成果,構建針對性教學理論并扎根現實困境進行改革探索,以期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呈現“多點開花,百花齊放”的格局,為我國體育強國與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貢獻科研力量。

參考文獻:

[1]齊靜.回顧與展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研究20年[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7-80.

[2]楊建營,邱丕相.浙江工業大學武術選項課教學內容改革的反思[J].體育學刊,2015,22(5):92-97.

[3]邱丕相,楊建營,王震.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發展回顧與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12-20.

[4]秦立凱,黎小龍,趙先卿.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113-117.

[5]劉文武,杜杰,胡海旭.學校武術教育——定位、現狀、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9):64-68.

[6]邱均平,溫芳芳.近五年來圖書情報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基于13種高影響力外文源刊的計量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7(2):51-60.

[7]吳明冬,李政,張萍,等.“一校一拳”教改背景下中小學武術校本課程開發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10):145-149.

[8]康戈武,洪浩,馬劍,等.《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學校教學指導方案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10):62-69.

[9]劉殿國.對武術教學采用“強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8(3):47-49.

[10]張偉霞,李群林.武術課教學中應用莫斯頓互惠分組模式初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8(4):83-85.

[11]艾澤秀.武術套路運動技能教學改革研究——多功能組合式教法的創新模式[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5):64-66.

[12]楊華莉,武冬.武術專項技術課“功套用”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J].北京體育大學,2016,39(5):79-85.

[13]李剛,李波.攻防技擊性在武術套路教學中的應用性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3):60-61.

[14]張繼生,周惠新,譚騰飛.身體、情境、認知:武術教學的具身性及其哲學探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1):67-71.

[15]王宏.反饋教學模式在散打教學中的構建與實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4):97-100.

[16]梁亞東,崔英波,劉國立,等.基于CDIO理念的合作互動型教學模式在散打專選課教學中的構建與實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12):66-69.

[17]王智慧.傳統學武程序與現實教武現象悖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4):86-88.

[18]鄭佳薇.珍珠球列入高校體育選修課程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8(6):106.

[19]王穩,蔣德龍,李曉華.“互聯網+”時代學校武術教育供給體系構建研究——基于供給側改革理論視角[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5):123-131.

[20]高旭,柴嬌,孟宇.中學生武術文化認同:結構、量表及特點[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4):99-107.

[21]劉文武,戴國斌.武術教育改革三題:文化·興趣·掌握[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8):138-147.

[22]段麗梅,戴國斌.學校武術的傳承異化與教育人類學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10):139-145.

[23]徐衛偉,李英奎.新時代我國高校太極拳課程價值嬗變與發展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8(7):112-116.

[24]潘蘭芳,孫慶彬,周家金,等.論桂西北“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2):207-210.

幸福哲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尼采是有史以來被人們討論最多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的西方思想文化影響極深,而且也強烈地影響或改變了許多名人的思想及生活。本文將對尼采哲學的存在主義和超人哲學思想進行分析,探討其對現實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尼采、信仰、超人

一、解決信仰“滑坡”

尼采早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現代社會里,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可是人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沖動,現代文化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癥,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

我國進入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穩步實現,但是不能忽視的是西方已經經歷過的那種人的異化、精神的匱乏、道德的淪喪已經初露端倪。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我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也伴隨而至。對金錢的過度崇拜導致了人們道德的淪喪,對物質利益的片面追求造成了精神的空虛。人們在信仰上出現了斷裂,傳統的價值觀念不再完全適應當前的形勢,人們在精神上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狀態。面對這種精神上的危機,精神文明建設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流,而如何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西方的現代化進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前車之鑒。尼采的人生哲學雖然在很多方面過于極端化,但是貫穿于他的人生哲學始終的那種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表現在:它賦予人生以積極的意義,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宏揚了人的主體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頌揚了人的創造精神;體現了人的自我超越性、自我完善性;他對基督教倫理、對傳統道德、對理性主義的尖銳批判,是對價值重估的偉大嘗試。所有這些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都不無借鑒之處。今天,我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借鑒一下尼采哲學的合理成分,對于解決人們信仰上的滑坡危機,不無益處。

二、追求個性和創造力

自文藝復興的浪潮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人們的自由、個性、人文主義也開始廣泛覺醒,并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愈演愈烈。到了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社會,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甚至是當代人價值觀的默認選項,我們主張每個人追求獨立自主的個性,挖掘每個人的潛力,推崇民主和自由,講究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等等。而這些思想的背后,正是18,19世紀,在西方世界這次思想轉向的結果,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都是思想的主流,理性主義不再一枝獨秀。歐洲的主流哲學思想開始向多元化發展,以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薩特等為代表的存在主義;以羅素、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以胡塞爾的現象學派、以邊沁、密爾為代表的功利主義等等開始出現,而這些思想和理性主義思想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開始關注人類自身的情緒感受、快樂和幸福??梢哉f從外部自然世界,轉移到了人類自身。

西方世界思想的這個轉向,從關注大自然到關注人類自身,正是從叔本華和尼采開始的,叔本華看到了人悲觀消極的一面,而尼采看到了人積極的一面。叔本華說,人生就是痛苦,我們似乎沒辦法改變,而尼采認為,生命存在無限可能,我們應該積極去改變和創造。就像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永遠無法擺脫自由。自由是人這個存在,所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我們無法擺脫,人任何艱難和無助的情況下,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而尼采想要告訴人們的是,不要盲目迷信所謂的知識或真理,不要盲從宗教或道德權威;個人一定要有創造力,根據自己的心性發現事物的本來面目。尼采生活在19世紀后半葉,正值西方文明發生轉變的重要階段,尼采哲學體現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特點——追求人的個性和創造力,不斷地否定前人和推陳出新。

三、尼采的超人哲學

尼采哲學思想中有超人哲學的內容,超人哲學的一個前提是“上帝死了”。談到尼采的“上帝死了,我們理解為上帝不死,超人就無法存在,而上帝死了,人類就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尼采看來,上帝本身就是有人創造的,“是人類的作品與人造的瘋狂”?;浇汤蒙系酆瓦@樣的奴隸道德來麻痹群眾,使人們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彼岸,而尼采所要批判的正是這樣的觀念,他要宣告上帝的死亡,要宣揚大地的力量,要人們拋棄彼岸,把希望放在人類本身。除了上面所說的這樣之外,我理解上帝和超人還有一個本質的區別,雖然上帝和超人都是一種信仰,但是,上帝是永遠不可超越的,是高高在上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上帝是“圣化了的精神”,而超人正是不斷的超越,而且超越的不是任何外在的東西,而恰恰是人類自己,這也是對人類自身的一種肯定。尼采的超人哲學的現實意義非常深遠。從西方現代哲學角度分析,它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也給整個世界帶來影響。

首先,尼采所說的超人中的“超”不是超級,而是超越,這個超越其實就是超人哲學一個很重要的特征,超人要超越人類,要超越自己。尼采的超人哲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種方向,或者也可以說成是一種信仰。超越是一種永遠不會停止的狀態,超人也永遠不會僵化,甚至可以說,超人也是一種狀態,什么時候超人自我滿足,停滯不前,覺得自己已經是萬能的,而且不可再超越的時候,那么超人就死了,上帝就又復生了。通過看尼采的超人哲學,我們拋開外在因素可以把超越自我看做是一種人的基本屬性,人永遠都不能滿足現狀,安于現狀,人的一生就應該是不斷的、反復的完成對自我超越的過程。當尼采不得不停止超越的時候,他已經失去理智了,所以,有很多人都把1889年作為尼采人生的終結。同樣,當我們作為人在還可以超越,而卻主動停止超越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對人的屬性的自殺。

其次,尼采本就是一位始終保持著生命張力的哲學家,他的批判鋒芒和超越精神始終不曾消退。尼采精通語言學,喜愛音樂,具有詩人的語言和氣質,這些都體現在他的哲學著作里,不難想象,他的著作永遠都充滿著力量和爆發力。很多人都說尼采是悲劇的哲學家,但是他絕對不是悲觀的哲學家,這兩者有根本的區別。尼采批判的就是在基督教衰頹的道德觀念下產生的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雖然尼采也可以說是虛無主義的哲學家,但就像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虛無主義有雙重意義:消極的和積極的。前者可視為叔本華的歸宿,而后者則是尼采的目標。尼采正是把人的生命理解為“一種沖動、沖創和創造力”,而我的理解,這就是生命的張力。而這點對于我們現在這個有些頹廢的社會和世界,應該是一劑酷烈的良藥。

最后,尼采有著深深的貴族情結,這一點無論是從他的生活還是他的作品中都有很充分的體現。我覺得他的哲學思想也是一種貴族的哲學思想。雖然他一生并不富裕,不是真正的貴族,但他始終都是精神的貴族。這種精神貴族的表象和我們古時候的文人墨客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追尋的是更崇高的理想信念。貴族這個詞我覺得本身不是一個貶義詞,而尤其是對于我們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大學生來說,做一個精神貴族應該是個好事。精神貴族不同于物質上的貴族,不需要豐厚的外在的物質條件,需要的是自己的精神和思考。在現在這個充斥著通俗文化的時代,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不能被通俗文化所侵蝕,可以抱著旁觀的態度去觀賞,可以理解,但不能沉溺,因為在精神上的淪陷比在物質上的缺失更可怕。

在20世紀,魯迅、茅盾等人接受了尼采的超人理論,即“人們總是必須跨越他們的前輩”。他們從尼采的哲學中得出的結論是,它席卷了社會上的各種頹廢,并積極創造了具有前瞻性的英勇戰士。他們為人民的麻木和固執感到難過。他們深感“民族氣質的下降已到了極點”,并希望使用尼采的超人學說來改變沮喪的民族特征。如今,大學生已經繼承了魯迅等人的意志,他們也希望利用超人理論來改變人們的自卑感。一位大學生說:五四運動以來的歷史證明,僅依靠傳統的中國自我更新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尼采的精神可以攻擊非侵略性和穩定的適度和慣性,并完成從傳統人到現代人的轉變。此外,一些大學生還將“超人”與人格自我完善和成功斗爭聯系在一起。他們將超人理解為具有強大創造力的人,生活中的堅強人,在不利的環境中成長的堅強而偉大的人。人們。一些學生甚至將“超人”與馬克思的“全面發展者”進行了比較。一些學生認為“超人”意味著超越自己,與時俱進,超越監禁并樹立民主,獨立,平等和公民意識。

四、結論

綜上,尼采的哲學思想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沖擊力,打破了我們衰弱的神經,帶給我們沖擊與新生。他向世人發出了“上帝已死”的呼聲,宣稱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必須徹底摧毀,提出重新評估一切價值體系,主張以人自身作為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基礎。尼采提出的“超人”英雄主義的哲學人生觀,提醒我們不做沒有個性、沒有創見、沒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張揚自己的個性,最大限度發揮個人的潛能意志,去開發創新人生。

參考文獻

[1]尼采.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4-5.

[2]尼采.反基督教[M].臺北:志文出版社,1986:24-25.

作者簡介:陳捷帆(1997年-),男,漢,黑龍江省安達市,在讀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外國哲學。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幸福哲學論文范文第3篇

5月,幻想文學的出版重鎮——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隆重推出法國當代作家貝爾納·韋伯(Bernard Werber)代表作《螞蟻帝國》三部曲中文版?!段浵伒蹏啡壳?991年問世以來,吸引了全世界數億讀者對于地球上的螞蟻文明,以及它們與人類文明和其他物種文明之間關系的熱切關注,被國際書評界奉為“幻想文學巔峰之作”“偉大的史詩小說”“改變讀者世界觀的天才作品”。該系列作品全球銷量千萬冊,被翻譯成了30多種語言文字出版。此次中文版的推出被列入中法建交50周年暨“2014中法文化之春”的文化交流項目之一,成為中法文學交流的一件盛事。

應出版方和法國駐華大使館的聯合邀請,貝爾納·韋伯于5月21日至28日訪問中國,并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螞蟻文明和人類文明

《出版人》:12年來,你一直在觀察螞蟻,螞蟻的世界為什么如此吸引你?

貝爾納·韋伯:我從小就開始關心螞蟻文明了。小時候在祖父母家院子里玩耍時,我發現眼前有一個巨大的城邦,城邦里面居住著人類完全不了解的居民。螞蟻雖然很小,但它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就是這樣一種在人類看來卑微到直接無視的小生靈,竟然在漫長殘酷的物競天擇中生存了下來,而且繁衍得越來越龐大,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它們能夠建立起有500萬居民的城邦。城邦里面非常和諧,它們也有農業、畜牧業、教育業,有嚴密科學的社會組織分工,有精密威猛的武器,當然也有戰爭。它們有著完善的信息傳播方式,有很強的感應能力,能夠感知到其他螞蟻所做的事情。一個城邦即使非常大,城邦一端螞蟻所感受到的東西和感覺,也能夠讓很遙遠的另一端的螞蟻感知到。城邦里的螞蟻非常團結。螞蟻最神奇的一件事情,就是對別人的關愛,它們之所以去關心自己旁邊的螞蟻朋友,是因為它們有一種很神奇的生態制度,我把它稱之為“社會喂”,就是給其他正在挨餓的螞蟻喂食。螞蟻社會是非常民主的社會。在螞蟻社會里沒有等級制度,也沒有元首,每只螞蟻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它們和地球和平相處。因為如果它們要搬家的話,它們會把整個城邦全搬走,不會留下任何的污染物。

《出版人》:《螞蟻帝國》三部曲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斑斕多彩、厚重深邃的螞蟻文明。螞蟻的智慧與力量被人類正視并認可,并和人類文明相提并論。你在作品中是如何連接螞蟻文明和人類文明的呢?

貝爾納·韋伯: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時候都做過用手指去壓死那些小生命,或者揭開螞蟻窩等類似事情,對我來說這就是兩種文明碰撞的開始。

小時候,我把螞蟻放進罐子里,想觀察它們,甚至培養它們。當時我想,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來到地球上,把人類關進罐子里面,就像我們對待螞蟻那樣對待我們,那會發生什么呢?所以我從8歲開始寫作關于螞蟻和其他昆蟲的故事。其實不管是螞蟻或者是其他族群的生物都一樣,當我們碰到自己不了解的另外一個族群時,第一步是觀察它、了解它,第二步開始互相攻擊和廝殺,到最后走向聯盟。所以我的三部曲也是以人類的故事和螞蟻的故事作為兩條平行線同時發展,第一部是兩種文明的相遇,第二部是兩種居民開始進入戰爭狀態,第三部是他們進入了和平共處的時代。我想探討和思考的是地球上各種文明,例如人類文明和螞蟻文明,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競爭又互相合作,最后尋求平衡的。地球生態的最高境界是平衡。

懸疑是吸引讀者的關鍵

《出版人》:你的作品融合了科幻、探險、戰爭、科學、心理學、生物學、未來學、懸疑等多種元素,你覺得令這部作品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貝爾納·韋伯:我沒有發言權,主要還是取決于讀者有沒有受到吸引。而吸引讀者的關鍵最終還是看能不能夠建立起一種懸疑。懸疑是一種藝術,這種藝術我也是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學到的。進入懸疑藝術的關鍵,就是不要一下子給讀者他想要的東西。要讓讀者被吸引,并且一直想讀下去,作品需要有足夠的張力,并且要在每一次合適的時刻重新掀起一段小高潮,這樣可以讓人繼續讀下去,并且充滿激情。

寫作就好比戀愛,都需要有刺激,充滿驚喜和驚奇,否則彼此就沒有吸引力了。在寫小說的時候也一樣,如果讀者知道在某個時刻作家會出什么招數,就不會被吸引了。在一個小高潮所經歷的驚喜以后還要繼續有這樣不斷的驚喜,這就是懸疑的藝術,作為一個懸疑小說的作家,我們面對讀者應該有的禮貌就是不停地讓他感覺到心被懸著,讓他不停地有驚喜。這就是懸疑小說的秘密所在。我在每次創作過程中,都告訴自己要不斷地提高我的技術,不斷地讓讀者還想回到我的書中來?,F在小說的特點是不再有人物介紹那樣的場景,而是直接進入到關鍵的場景中去。我認為讀者與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最本質的最有機的關系,它應該是一種直接的、良好的、愉悅的感性體驗,而不需要讀者有任何的控制和把握。

《出版人》:如果說讀者不需要控制,而是直接去體驗,那么作為創作者,你如何把握作品的節奏和風格呢?

貝爾納·韋伯:我嘗試過許多種寫作的風格。寫作的風格和節奏跟音樂很像。我寫作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就是戴著耳機聽電影音樂。我作品的風格節奏和我創作時所聽的音樂是同步的,我在書的最后一節也揭示了這一點。我列出了一系列我所喜愛聽的音樂。我覺得我的句子風格,整個段落的風格,不是說它漂亮不漂亮,而是它應該像我所聽的音樂那樣有起伏,像音樂一樣有美好的韻感。我想最好的風格可能是一種隱去的風格,當我們寫得好的時候讀者受到強烈的吸引,以至于他眼前所呈現的不再是句子,而是畫面。其實我想最理想的一種狀態是把我的大腦與讀者的大腦連接起來,把我大腦里面所出現的畫面和整部電影直接傳輸到讀者的大腦里面去。

要說有一個風格的話,我的寫作風格非常簡單明了,我盡量用最易懂的詞句寫作。因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被孩子們讀懂,我也希望我的讀者當中也有那種不是所謂的大讀者,但是知識非常淵博的讀者。所以我使用的是一種普世的語言,使得所有的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夠讀懂。這也是為什么我的作品被翻譯成很多種語言,都取得了成功,今天又來到中國。因為我的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比較好翻譯。

偏愛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

《出版人》:《螞蟻帝國》三部曲中你設置了很多中國元素,女主角——女記者蕾蒂西亞·威爾斯小姐是中法混血,舅舅埃德蒙娶了一位中國女人凌彌,還引用了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中國諺語,你還多次提到了“平衡”哲學。你對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吧?

貝爾納·韋伯:我從小就對中國充滿了好奇,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燦爛多元的文化。小時候我就閱讀過有關中國的作品,像包青天系列小說我都看過。多年來,我堅持每天早晨打太極,從太極中我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呼吸,是一種很好的身體體驗和靈修。我最初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從閱讀《道德經》開始的,我發現它蘊含了非常多的生活哲學,并且是一種充滿幽默感的哲學?!兜赖陆洝番F在還是我放在床頭柜、會經常閱讀的書。

上高中的時候,我經常問哲學老師關于中國哲學的問題,老師覺得很奇怪,告訴我說,我們不需要中國哲學,有西方哲學就足夠了。但我并不這么認為。西方哲學的一個遺憾是過于嚴肅,而東方哲學里有很多謙卑的精神并且有幽默感。西方哲學教人如何思考人生,更多的是一種腦力勞動,而中國哲學講究人和自然的關系,注重身體的體驗。中國哲學讓我最為欣賞的是“陰陽之說”,陽性的能量和陰性的能量是互補的,要達到這種完美狀態就得讓這兩種能量達到最佳的平衡,就是我們所說的和諧。

我覺得這種“陰陽之說”是解決世界上很多問題的辦法?!段浵伒蹏防镂宜枋龅奈浵佄拿骱腿祟愇拿饕苍趯で笃胶?,螞蟻的文明是陰,人類的文明是陽;螞蟻很小,人類很大;螞蟻是一種冷的能量,人類是一種熱的能量。這兩種文明的對話就是要讓陰和陽達到最佳平衡,最終達到和諧狀態。所以大家與其把我的作品稱為科幻小說,還不如叫哲學幻想小說,我認為更合適。

幸福哲學論文范文第4篇

【基金項目】課題名稱: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哲學思考與研究(市級課題WW2017-129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和縱深發展,新課改理念早已深入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新課改推進到今天,關注課堂,研究課堂,創新課堂,實現課堂的高效,毫無疑問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新形勢下的必然趨勢,是當前我們教學、教研的中心工作和重要課題。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影響力較高和社會效益較好的課堂。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衡量課堂高效,一看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增長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程度;二看教學效果是通過怎樣的投入獲得的,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三看師生是否經歷了一段雙向激發的愉悅交往過程。高效課堂的本質就是,采用最適合教師和學生的課堂組織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學到知識、提高個體能力。

作為一名身在一線的教師,從教27年來,我經歷了傳統教學的風雨,也沐浴了新課程改革的洗禮,感悟頗深,體會較多,在近30年的教學生涯中,有過迷茫和困惑,有過尷尬和失落,但更多的是收獲與喜悅,成長與快樂。靜心反思,在新課改過程中暴露出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1.思想政治課功利主義色彩明顯。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高考的無形指揮,教育功利化日趨嚴重,思想政治課處境尷尬。功利化對教育教學影響巨大,作為政治教師我們要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念指導教學,通過改變自身的功利思想和管理行為來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人格和正確的三觀,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2.家長、學校、學生重理輕文思想比較嚴重。在新課改背景下,利益的驅使下,高考的指揮下,就業的催生下,重理輕文思潮來襲,尤其在理科班政治課僅作為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的配角地位存在,思想政治課可謂在夾縫中求生。態度決定高度,觀念引領實踐。如何轉變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態度,如何讓理科班的政治課上得精彩,作為教師,最重要的就是在課堂中貫徹生本教學思想,站在學生的立場,滿足學生的有效需求。3.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喜新厭舊”。我們處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但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并不排斥傳統的教學方式,所以我們在構建高效課堂時,千萬不要把多媒體運用看作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同時,也要防止由過去的“人灌”變成“機灌”,關于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應用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濫用。要充分尋找傳統與現代的最佳契合點,打造高效課堂。4.政治生活:只有政治而沒有生活。缺少生活、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經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師更應該積極走進和深入生活,觀察和思考生活,從鮮活的生活世界里汲取充盈的資源甘露。思想政治教學只有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鐵律,只有正真做到以生活為中心,才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感悟,提升能力,升華素養。5.過分關注成績而忽視了“生命”。真正的有效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本位、能力的本位、效率的本位,而更是人的本位。生命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教師要真正做到心中有“人”,要懂得人的成長與物的加工有著本質的區別,高超的教學技巧、方法和手段,只有融入了人性的溫度與力度才有意義,這種有效,才是真正的長效、高效。在彰顯生命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教學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觀。

總之,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要打造高效政治課堂,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不懈地潛心研究政治教學的方法,銳意創新課堂教學的新模式,適應教育改革的新形式,突破傳統教學框架的束縛,去功利化,關注生命,以人為本,認真設計,周密安排,妥善實施,走出一條符合政治教學規律的高效教學之路。

幸福哲學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邏輯;哲學;哲學邏輯

一、前言

邏輯學作為一門較為古老的學科,其最早的發源地是古代中國、古印度以及古希臘。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出現和飛速發展,邏輯學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且正在不斷的完善和創新著,開始逐漸從哲學當中劃分出來,并慢慢形成了一個極為龐大的、先進的學科體系。這使得人們激烈地展開了對邏輯在哲學上的應用及反思等的討論,而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的發展研究也開始吸引了許多邏輯學家的目光。

二、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的概述

(一)邏輯哲學

邏輯哲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主要的目的是積極反思一些現代邏輯中出現問題。因此,學習邏輯哲學的首要前提條件就是要了解現代邏輯的主要特征?,F代邏輯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符號邏輯的發展,即數理邏輯的發展。傳統邏輯以自然語言作為主要的工具語言,而數理邏輯的主要工具語言則是符號語言。而數理邏輯最為基礎的部分是一階邏輯,它也是在日常思維中數理邏輯最具應用價值的一個部分,與傳統邏輯的關系極為密切。一階邏輯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1)主要體現在語詞、命題的處理上,即只考慮到語詞或者命題的外延;(2)在研究命題的真值時,只考慮到真值真或者真值假的問題,通常一階邏輯認為,一個命題只存在非真即假的情況;(3)在研究一階謂詞邏輯的量詞時,認為全部的量詞都存在實際的含義,并沒有空詞項。

(二)哲學邏輯

哲學邏輯興起于20世紀初,也是一個新興的學科體系。目前關于哲學邏輯的具體涵義,無論是邏輯學家還是哲學家,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具體分為以下三種:以馮.賴特以及萊斯徹等邏輯學家為代表的一派,認為“邏輯”即哲學邏輯的主體,并且提出從根本上來說,哲學邏輯只一些非經典邏輯系統,如模態邏輯、多值邏輯等,即哲學邏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邏輯哲學;而以沃爾夫拉姆以及斯特勞森等眾多邏輯學家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哲學邏輯的主體是“哲學”而非“邏輯”,并且他們還提出,哲學邏輯的本質即對邏輯學的哲學研究以及邏輯中的哲學問題的研究。這一種可認為是語言上的哲學研究,即語言哲學;第三種理解以格雷林等邏輯學家為代表,認為才是“哲學”是哲學邏輯的主體,而哲學邏輯的本質其實就是將一些邏輯中存在的哲學問題,放到更為一般的一個哲學背景下進行研究。

三、正確理解哲學邏輯與邏輯哲學的真實關系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邏輯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具體體現在:邏輯與哲學理論的發展相互滲透、融合;從理論層面上看,邏輯與哲學之間的內在關聯也有了進一步的增強,從實踐層面上看,邏輯與一些哲學派系的聯系更為密切。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們一起見證了建立在邏輯基礎上的方法論帶來的巨大變革,到60年代,“哲學邏輯”開始迅速崛起。然而,短暫的崛起過后,邏輯在哲學中產生的影響開始減弱衰退。一些些哲學流派開始采取輕蔑的態度看待邏輯。并且另一方面,分析哲學以及邏輯實證主義的內部,也存在兩種對立的流派,再加上形式邏輯方法的恰當性與正確性問題的爭論,使得客觀深入研究邏輯與哲學的關系變得極為重要。以下主要從邏輯在哲學中的應用出發,思考如何正確看待兩者間的真實關系。

(一)邏輯的發展應持有一種寬廣的哲學化的歷史觀

現代邏輯普遍的發展模式認為,邏輯的主要目的就是構建從對象語言系統再到元語言系統的形式,它主要是對邏輯系統以及邏輯演算的元性質的研究,同時也是元邏輯層次的一種自我理解。這一理解主要體現在現代邏輯也就是數理邏輯的發展當中,但是縱觀上世紀邏輯的整個發展過程來看,這樣的理解只能存在于某個領域。并且這一向內的轉向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到現在也一直受到一種反向轉向的制衡。具體體現在邏輯與一些其他領域的聯系,以及邏輯對相關學科的概念在對象層次上的分析。因此,現代邏輯的發展應具備一種寬廣的哲學化的歷史觀,如果缺乏對這種發展趨勢的洞悉,就很難真正理解當代邏輯學對哲學的具體意義。

(二)防止邏輯劃分造成的誤區

目前邏輯學家們將邏輯劃分為兩個部分,即一階邏輯與高階邏輯。這樣的劃分模式從大的方向來看并沒有什么問題,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定要防止邏輯劃分造成的誤區。相關研究表明,這樣的劃分方式不僅沒有揭示問題,反而可能遮掩了問題。例如,目前的一些哲學邏輯分支總是一味去模仿一些哲學的地理坐標,思考問題時也往往將自己框定在了一個既定的思維模式中,反而忽視了一些子學科論題與方法論的一致性,這樣就極大地削弱了問題討論的邏輯維度以及哲學維度。

(三)應避免陷入“邏輯系統的牢籠”

通常邏輯學家把邏輯的結構當作包括模態邏輯、高階邏輯、一階謂詞的邏輯與命題邏輯的形式系統性的一個家族。然而若把形式系統觀點片面理解成固定的一類處理模式,也就是說對一切進行處理時皆納入系統框架內,這樣把應在更廣范圍內進行思考的那些問題局限于特定形式的系統內,最終將所處理的那些問題哲學深度進一步削弱。此外,同形式系統關聯性較大的那些邏輯哲學的問題比如蒯因一階變元的范圍內邏輯的本體論相關承諾問題,還有關于意義組合性的問題等至今亦未具有令所有人信服的那些結果存在。一些邏輯學家努力的將此類依據系統來對問題進行討論的模式打破,從其角度而言雖然缺少一般遞歸的定義以及單調性的推理等最佳詞匯表達,然而只要知道一些概念是對特定形式系統進行超越,且研究此類問題的時候是以跨系統的一類方式,這樣對邏輯哲學有更深的理解,且進步較大。

(四)避免把邏輯在哲學中的應用作千篇一律的理解

同機械學在技術中的應用不同,相關邏輯學應用在哲學問題時邏輯作用更加的間接。相關邏輯提供了形式系統,該系統利于精確交流、利于優化處理哲學話語。有時亦用邏輯學這個工具對傳統哲學論證進行分析且作出新闡述?,F實情況為邏輯對所獲結論具有的意義較不關心,然而哲學是對邏輯程序進行尋求使用,以便將問題解決。哲學對結論更加關注而邏輯是對程序進行考察;哲學更加的開放而邏輯是對具體的一些形式規定進行強調。經過邏輯處理后相關哲學論題的啟發性更強,亦會具有更清晰透明的結構,且原先的那些問題亦會出現消失的現象,同時可能以新的一類方式促使意義的改變較為微妙,亦或使問題更加尖銳與緊迫。通過邏輯形式有效分析利于對先前未觀察到的那些問題亦或概念進行有效顯示,且進一步類比此類問題與概念。

四、結束語

邏輯是時代哲學的獨特標志,對語言哲學的風格有著很大的影響,還為形而上學、心智哲學以及元倫理學等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豐富的資源,極大促進哲學分支的進步和發展。但同時,邏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哲學的制約,兩者間存在極為復雜的關系。隨著現代邏輯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邏輯與現代哲學更是相互滲透和促進,關系極為緊密,因此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關系的探究也變得極為必要。

參考文獻:

[1]祝君.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之關系考究[J].華章,2010,30(01):10-11.

[2]朱建平.哲學與邏輯:百年回眸[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3(3):3785.

[3]朱建平.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0(4):54-55.

作者簡介:宋貴臣(1955-),男,遼寧營口人,遼寧營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法律。

上一篇:價值哲學論文下一篇:哲學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