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一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文

2023-04-14

高中一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文第1篇

1.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是運動、發展和變化的物質世界。

2.天體:宇宙間物質存在形式的統稱。包括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其中最基本的天體是恒星和星云。彗星、流星體、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號”飛船、航天飛機是天體,而飛機、隕星(隕石和隕鐵)、以及發射前的“神州七號”飛船不是天體。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距離地球最近的衛星(自然天體)是月球,這兩種天體也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天體。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天體系統: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構成的系統。 4.天體系統的層次:

5.太陽系:中心天體是太陽,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彗星的軌道扁長。

6.八大行星運動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類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遠日行星有天王星、海王星。 7.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叫1個天文單位)。

8.太陽:是一顆熾熱的氣體球,太陽大氣從里向外依次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其中肉眼可見的是光球層。

9.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直接為地表提供光能和熱能,維持地表溫度,為生物繁衍生長、大氣和水體運動等提供能量。太陽能可再生、穩定、廉價、無污染。

10.太陽活動:光球層的太陽黑子(暗黑斑點——因為溫度低于周圍地區、周期11年,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色球層的耀斑(與光球層的黑子具有相關性,周期也是11年,能量的強烈釋放導致突然的增亮現象,也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

11.太陽活動的影響:⑴對無線電短波通信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導致無線電短波通信出現暫時中斷;⑵磁暴現象:干擾地球磁場,使指南針搖擺不定;⑶對氣候的影響:太陽黑子相對數與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關性,有的地方是正相關,有的地方是負相關,有的地方有時正相關、有時負相關。 12.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地球既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其普通性主要是指:從運動特征來看,它與其它7大行星具有三個共性特征;從結構特征來看,它與類地行星有許多共同之處。其特殊性主要是指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1.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3、經線的特點:半圓;長度都相等;所有經線都相交于兩極;指示南北方

向。

14、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所有緯線都平行;指示東西方向。

15、經度: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向東的180°為東經(E),自西向東度數由小變大;向西的180°為西經(W),自西向東度數由大變小。

16、緯度: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為0°緯線,從赤道向北的90°為北緯(N),自南向北度數由小變大;向南的90°為南緯(S),自北向南度數由小變大。

17、南北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18、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的經線圈劃分東半球和西半球,20°W以東、160°E以西以東經度為主,為東半球;160°E以東、20°W以西以西經度為主,為西半球。

19、高、中、低緯度的劃分: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20.地球的自轉:周期(1個恒星日,為23時56分4秒),方向為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規律:角速度除了兩個極點為0以外,其余各地相等,為15°/h;線速度是赤道最大,自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0(緯度60°為赤道的一半)。同緯度地區,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

21.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產生晝夜交替、產生時差和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發生偏轉。

22.晝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任何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3、晝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轉。晝夜交替的周期為1個太陽日,時間為24小時。

24.晨昏線:晨昏線是指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總是平分地球并垂直于太陽光。晨昏線分為晨線和昏線,判斷方法:按照地球自轉的方向,由夜半球到晝半球的線為晨線,由晝半球到夜半球的線為昏線。

25、晨昏線上的信息:①根據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可知晨線、昏線與地球自轉方向、晝半球和夜半球、南北極。②晨線與昏線(晨昏線)只有在春分或秋分日與經線(經線圈)重合(即經過極點),但晨昏圈總是平分赤道。③晨線上各地正在日出,昏線上各地正在日落,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及其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是6:00,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及其在的經線)的地方時是18:00。④晨昏線上各點的太陽高度都是0°。 ⑤晨昏線如果與極圈相切,說明極晝或極夜的范圍達到最大,也即是夏至或冬至。⑥根據晨昏線判斷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90°-與晨昏線相切的緯度。 26.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較東的地方時刻較早。經度相同地方時相同,經度每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

27地方時的計算: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兩地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8.區時:一般采取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該時區的區時,如:北京時間不是北京的地方時,而是東八區的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29.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赤道上不偏轉,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面向運動方向)。

1.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30.地球的公轉:周期為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方向自西向東;軌道為黃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1月初在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在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與赤道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3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是365日5時48分46秒,叫做1回歸年。移動規律如圖所示

3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同一時刻,自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同一地點①夏至日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地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②冬至日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的各地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③春分日和秋分日時,除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2.晝夜長短:有極晝、晝長夜短、晝夜平分、晝短夜長、極夜等5種情況。同一地點晝夜長短隨著太陽直射點位置移動而變化的,只有赤道上晝夜終年等長,其他地點只有在春分日或秋分日晝夜等長。根據晝長可以計算出日出和日落時刻:日出時刻=12:00-晝長×1/2,日落時刻=12:00+晝長×1/2。同一緯線上各點當日的晝長是相等的。南北半球緯度相同的兩條緯線,晝夜長短是相反的關系,即北半球的晝長=南半球的夜長。

3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在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即太陽直射北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北極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最大值,

極晝范圍也達最大(整個北極圈以內)。北半球在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陽直南半球)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短,北極附近出現極夜。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長達一年中最大值,極夜范圍也達最大(整個北極圈以內)。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34.四季的更替:氣候上,夏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

季節,春、秋二季溫暖宜人。天文上: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介于冬夏之間。

單元活動辨別地理方向

35.地圖上辨別方向:①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示北;③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6.使用羅盤的步驟:照準——保持儀器水平——讀數,如果記作NW則表示西北方向、NE則表示東北方向、SE則表示東南方向、SW則表示西南方向。

37.利用手表定方向: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點刻度線之間所成較小夾角的角平分線方向為南方(要注意時針應是指的當地的地方時時間)。

38.利用北極星定方向:北極星位于正北方。北極星屬于小熊座,可以利用大熊座(北斗七星——勺子形)或者仙后座(W形)來找出北極星。

2.1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

39.地球的圈層結構:自外向里依次為:外部圈層(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地核)。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

40.地殼:是地球表面莫霍面(平均深度17Km)以上、由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度不均(大陸地殼比大洋地殼厚,高山地區比平原地殼厚)。

41.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下2900Km)之間,其上部有一個由塑性物質組成的軟流層,一般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

42.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一下的地球內部,溫度很高,壓力和密度很大。 43.巖石圈:是地球表面由巖石組成的圈層,包括地殼的全部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不含軟流層)。巖石圈中的巖石有三類:巖漿巖(又叫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44.巖漿巖:巖漿上升或噴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巖石,包括侵入巖(花崗巖)和噴出巖(玄武巖)。

45.沉積巖:巖石經過外力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如石灰巖。沉積巖中含有化石(包括生物的遺體和遺跡),被稱為記錄地球歷史的“文字”。

46.變質巖:巖石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如:石灰巖→大理巖。 47.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從巖漿到各類巖石,再從各類巖石到新的巖漿的物質循環過程。如右圖。根據右圖判斷各類巖石和巖漿的方法是:先判斷巖漿 巖,即來向只有一個箭頭的是巖漿巖,因為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凝而成;而沉積巖可以由巖漿巖和變質巖轉化而來,變質巖可以由巖漿巖和沉積巖轉化而來,巖漿可以由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轉化而來。

48.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49、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溫度、流水、風化、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趨于平坦。

50.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引起巖層的變形和變位。主要有褶皺和斷層。 51.褶皺:是因為巖層受到水平擠壓力而形成一系列彎曲變形,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前期背斜形成山嶺、向斜形成谷地;后期,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裂隙發育,易被侵蝕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擠壓,巖層緊實,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52.斷層:巖層受到壓力或者張力作用,使巖層發生斷裂,出現斷裂面,并且在斷裂面兩側的巖層有錯動和位移。巖層下降會形成谷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巖層上升則會形成斷塊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國的華山、廬山和泰山)。

53.研究地質構造對找礦、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設的指導意義:石油和天然氣多儲存于背斜構造中,地下水往往儲藏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庫、鐵路等工程建設應盡量避開斷層,隧道還要避免建在向斜內部,應選在背斜構造中部。

54.重要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流水堆積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在河口形成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現為侵蝕和搬運,在下游表現為堆積)。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風力堆積作用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表現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谷(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歐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特別注意:黃土高原的形成是風力堆積作用,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的形態是流水侵蝕作用)。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也很大影響。

2.2 大氣圈與天氣、氣候

55.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氣、氧氣、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氧原子――吸收紫外線)、水汽和固體雜質。

56、大氣的垂直分層:根據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溫度、密度及運動狀況自下而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對流層集中了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特點:對流層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對流層依靠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平流層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臭氧吸收紫外線保護生物)、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天氣晴朗(適于飛機高空飛行)。高層大氣空氣密度很小,其中的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短波,對無線電短波通信有主要意義。

57.太陽輻射:太陽輻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熱源。包括紫外線(波長小于0.4um)、可見光(波長0.4—0.76um)和紅外線(波長大于0.76um),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見光部分,屬于短波輻射。

58.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到達地球大氣層后,高層大氣中的氧原子和平流層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流層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紅外線,對能量集中的可見光吸收很少;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增溫,通過地面輻射(紅外線)向外放射能量,絕大部分被大氣吸收。因而,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

59.大氣逆輻射:大氣受熱后以大氣輻射(紅外線)的形式向四面八方釋放能量,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

60.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二氧化碳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儲存能量;二是大氣逆輻射將能量傳給地面,對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起到補償作用。

61.溫室效應原理: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可以絕大部分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到達溫室地面,使溫室地面增溫,而溫室地面產生的長波輻射很少能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使大部分的熱量保留在溫室內。 62.大氣的運動:分為上升和下沉的垂直運動(對流運動)和水平運動(風)。 63.氣壓:單位面積空氣柱的質量。同一地方,海拔越高氣壓越低。近地面,氣溫越高氣壓越低、氣溫越低氣壓越高(冷高壓、熱低壓),高空相反。 64.等壓線和等壓面:氣壓相同各點的連線叫等壓線。氣壓相同各點連成的面叫等壓面。在氣溫相同的情況下,等壓面與地面平行。

65.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地面受熱,氣流上升,近地面氣壓降低,高空氣壓升高;地面受冷,氣流下沉,近地面氣壓升高,高空氣壓降低。在同一水平面上了氣壓差異,引起大氣從高壓向低壓的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熱力環流。

66.常見局部地區的熱力環流:①城市熱島效應:城區人口集中、工廠林立、車流密集,氣溫高,氣流上升,近地面氣壓降低;郊區氣溫低,氣流下沉,近地面氣壓升高;近地面吹郊區風。②海陸風:海水的熱容量大、升溫降溫慢,陸地的熱容量小、升溫降溫快。白天,陸地氣溫高,氣流上升,氣壓降低;海洋氣溫低,氣流下沉,氣壓升高;近地面吹海風。夜間,陸地氣溫低,氣流下沉,氣壓升高;海洋氣溫高,氣流上升,氣壓降低;近地面吹陸風。湖岸風(河岸風)與之相似,白天吹湖風(河風),夜間吹岸風。

67.水平氣壓梯度力:水平面上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叫水平氣壓梯度力,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原動力)。方向是垂直于等壓線從高壓指向低壓。

68.地轉偏向力:地球自轉引起地表水平運動偏向的力。方向始終垂直于風向,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69.摩擦力:風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反作用力。方向與風向相反。

70、風向:高空,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平行于等壓線。近地面,風向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個力的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斜交。風向判斷:面向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偏90°,近地面偏40°-50°

71.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赤道地區受熱多,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極地地區受冷,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帶; 高空氣流由赤道上空流向兩極,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在緯度30°上空偏轉成與等壓線(緯線)平行, 不斷堆積,產生下沉氣流,在緯度30°附近的近地 面形成了副熱帶高氣壓帶,近地面的氣流從副熱帶 高氣壓帶向赤道和極地流動,流向赤道的氣流補償 赤道上升氣流形成低緯環流。流向極地的氣流在緯度60°附近與從極地流過來的較冷氣流相遇抬升, 在近地面形成了相對的低氣壓帶,即副極地低氣 壓帶,在緯度60°附近的高空,氣壓相對較高,氣流流向極地和30°上空,形成高緯環流和中緯環流, 這樣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了三個環流圈,即低緯環流、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在近地面各形成四個氣壓帶和三個風帶。如右圖。

7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但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幅度沒有太陽直射點移動幅度大。

73.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北半球的海陸對比顯著,1月,亞洲高壓(蒙古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壓);

7月,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帶,使副熱帶高壓帶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壓)。南半球海洋占絕對優勢,氣壓帶基本保持帶狀分布。

74.季風: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共同作用下冬夏風向相反。

75.氣團的分類:按照氣團溫度與到達地區的溫度對比分冷氣團和暖氣團。冷氣團性質是冷干,通常從高緯地區吹向低緯地區;暖氣團性質是暖濕,通常是從低緯地區吹向高緯地區。

76.鋒面系統:鋒面是冷暖氣團交界的面,有冷鋒、暖鋒、準靜止鋒。 77.氣旋與反氣旋:

78.鋒面氣旋:鋒面與氣旋一般聯系在一起形成鋒面氣旋。鋒面出現在氣旋的低壓槽線上。

2.3 水圈和水循環

79.水圈的組成:地球表面大約71%被水覆蓋,有“水的行星”之稱;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占)。淡水僅占2.526%,其中冰川占68.72%,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淡水,比重很小。 80.水循環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按發生的領域分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上內循環。 81.水循環的環節:蒸發(含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徑流(含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只有海陸間循環環節齊全。

82、水循環的意義:聯系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四大圈層;對全球的熱量傳輸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促進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特別是海陸間循環使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流水侵蝕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態,使巖石圈的化學物質發生遷移。

83.河流的補給方式: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對河流徑流有調節作用。

84.洋流的概念:海洋水沿相對穩定的方向作大規模運動的現象。潮汐、海浪不是洋流。

85.洋流的類型:根據洋流的水溫與流經海區水溫的對比把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一般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寒流通常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根據成因把洋流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水平補償流和垂直補償流,其中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

86.洋流的分布規律: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逆時針);南緯400附近海域形成環球性西風漂流。

87.洋流的地理意義: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寒流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實例: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秘魯寒流使秘魯沿岸荒漠帶直逼海岸并向赤道延伸)。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域形成著名漁場(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上升流海域也形成著名漁場(秘魯漁場)。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加快了污染海域的凈化,擴大了污染范圍。對海洋運輸的影響——順流快,逆流慢。

單元活動:分析判斷氣候類型

88.分析氣候類型成因的方法:對比不同緯度的不同氣候類型,差異主要是氣溫,得出太陽輻射是形成氣候的基本因素;對比同一緯度的不同氣候類型,差異主要是降水量和季節分配,得出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對比同一緯度、同一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地區,氣溫和降水都有差異,得出下墊面狀況也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 89.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1)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90.根據氣候資料判斷氣候類型:(1)根據氣溫判斷氣候帶:最冷月平均氣溫>15℃為熱帶、>0℃為亞熱帶(含溫帶海洋性氣候)、<0℃且最熱月平均氣溫>15℃為溫帶。(2)根據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判斷雨型:年雨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冬雨型――地中海氣候,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3)綜合考慮氣溫和降水→氣候類型。

3.1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91.自然帶:是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其組合的差異形成的呈帶狀分布的景觀。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拔位置不同→水熱狀況及其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不同→景觀不同。其中,自然植被能較明顯地體現自然環境特征,因而用植被類型命名自然帶。

92.氣候類型與自然帶的對應關系: 9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9

4、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帶譜的主要因素:山體的緯度位置—垂直地域分異與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非常相似,緯度越低,自然帶越多。山體的相對高度—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越多。山體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應足夠高才會導致水熱差異足夠大,從而形成地域分異。

3.2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95.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96.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圣誕節前后發生于秘魯太平洋沿岸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在厄爾尼諾年,來自赤道附近海區的暖水大量向南入侵,抑制了上升流,導致表層海水溫度升高,造成海洋表層營養物質減少,致使浮游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進而造成海鳥饑餓致死。同時,沿岸荒漠洪水泛濫,全球各地氣候異常。 97.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①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的協調一致;

②“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個要素發生改變,將會導致其它要素的改變;

③全球地理環境也是一個整體,某一區域的環境發生改變,也會影響到其它區域的環境。

98.地球圈層間的能量交換(以海洋水與大氣之間為例):①海洋水與大氣之間在一刻不停地進行熱能和動能的交換,海洋水把熱能輸送給大氣引起大氣運動,大氣運動帶動海洋水運動;②大氣和海洋水之間還存在著勢能的傳輸與交換,在高壓控制下海平面降低、在低壓控制下海平面升高

99.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在水圈、巖石圈和大氣圈間的碳循環、氧循環和水循環。

10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物循環)促使物質和能量在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間遷移和流動,聯系無機界和有機界。改變地球原始大氣的成分:CO

2、CH

4、H

2、NH

3、H2O→N

2、O2。改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陸地的水分狀況。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3.3 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01.喀斯特作用的實質: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即 溶蝕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淀積作用:Ca(HCO3)2= CaCO3↓+CO2↑+H2O

102.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分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叢、孤峰,以及溶蝕洼地和落水洞(主要是化學溶蝕作用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地下河和溶洞(溶蝕),溶洞內有石鐘乳、石筍和石柱(淀積作用)。

103.桂林“山水”的原因:

單元活動3 學會應用地形圖

104.等高線:海拔相同各點的連線。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海拔相同。不同的等高線不能相交,在陡崖處可以重合。 105.等高線地形圖: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海拔差(等高距)相等。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緩。一組等高線彎曲突出表示山脊或山谷。

106.地形剖面圖:直觀顯示地貌的起伏情況。橫軸為地面上的點,比例尺一般與等高線地形圖一致;縱軸為海拔,要根據高差選擇適當的垂直比例尺。 107.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步驟:①繪剖面圖的水平基線,一般將等高線圖上的剖面線平移。②確定適當的垂直比例尺,畫出縱坐標,規定剖面基線所代表的高程。③從等高線圖上的剖面線與等高線相交的點分別向水平基線作垂線,根據各點對應的高度對照剖面圖的縱坐標,標出各點的高程。④將這些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

108.地表形態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山區的聚落規模小、密度小,多呈條帶狀散布在河谷、山前沖積扇;平原地區聚落規模大、密度大,在河流較密的地區沿河分布,在河流較少的地區多呈團塊狀。

109.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山區地表起伏大,鐵路、公路等多選建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或河谷地帶,且要迂回前進,彎曲度較平原地區大。山區交通線路的密度較平原地區小。

4.1 自然資源與人類

110.自然資源的概念: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它具備兩個屬性,即自然性(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和經濟性(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用)。常見種類有: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

111.自然資源的性質分類: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性是指其形成需要漫長的地質時期,相對于人類的歷史來說是不可更新的,也即人類對它的消耗速度遠遠大于其更新速度。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均是可再生資源,它們或可再生、或可更新、或可循環。 112.自然資源的共性特征:①分布的不平衡性:自然資源的分布存在著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平衡性,也存在著數量和質量的不平衡性。通??稍偕Y源受水熱影響明顯;而不可再生資源受地質作用的制約,例如金、銀、銅、鐵等內生礦多分布于巖漿巖地區,煤、石油等外生礦多分布于沉積巖地區。②資源間的聯系性:各種可再生資源之間往往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在資源開發利用中要注意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③數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內,資源的數量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因為它們的再生、更新或循環是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數量在一定時間和地區內也是有限的。不能認為可再生資源就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在開發利用中要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和循環利用。④利用的發展性: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范圍和途徑將進一步拓展、對資源的利用率也不斷提高。因此,在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對那些還沒有完全清楚其用途和開發利用途徑的不可再生資源,最好不要開發,以免造成浪費或為今后開發利用帶來困難。

113.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114.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適度開發—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利益兼顧—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保護環境—實現科學利用和保護的統一;公眾參與—充分調動廣大公眾的積極性主動性。

4.2 自然災害與人類

115.自然災害的概念:在自然界發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危害的事件。包括氣象災害--臺風、寒潮、洪水、干旱等,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必須同時具備兩個屬性:自然性(自然界的事件)和災害性(對人類構成危害)。

116.洪水:河流水位超過河灘地面出現的溢流現象。原因有:①徑流量陡增,如強降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②河道堵塞,如冰凌、滑坡、泥石流;③堤壩潰決,如自然或人為因素;④流域的匯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流域匯水速度取決于地面坡度、土壤的含水率和植被的覆蓋率;排水速度取決于河谷順直程度、通暢程度和縱向坡度。人類的不合理活動會誘發或加劇洪水:植被破壞不僅加快了流域的匯水速度,而且還加劇了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積,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減小,導致排水速度變慢。圍湖造田使湖泊對洪水的調節作用減弱。占據河道的物體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分洪區的占用給分洪帶來困難。

117.洪災的形成:包括兩個基本環節,即洪水的形成和對人類造成損害。如果洪水發生在無人區,不會給人類帶來損害,就不會形成洪災。洪水發生的區域,人口越密集,致災的可能性越大;經濟越發達,損失就可能越嚴重。 118.洪水的危害:直接損害—沖毀房屋、道路和橋梁,淹沒農田、村鎮和工廠,造成人畜傷亡,甚至引起瘟疫和傳染病等,間接損害—造成水、電力、交通、能源等供應中斷及城鄉商業活動停止和生活秩序紊亂等。

119.洪災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興建水庫,退耕還湖;修筑堤壩,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開辟分洪區,開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做好對洪水的監測和預報;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嚴控亂砍濫伐,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建立統一的減災防災管理體制,將減災防災納入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發展計劃;建立統一的抗洪搶險指揮管理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設置防洪保險基金和加強洪泛區土地管理;加強災前水利建設投入與減災科研投入等。

4.3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120.全球氣候變化:從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看,當前正處在溫暖的間冰期;從人類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看,當前正處在溫暖時期;從儀器觀測時期的氣候變化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氣溫又逐步回升,并呈現加速態勢。 121.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一方面,大量燃燒礦物燃料,排放溫室氣體(CO2和CH4),另一方面,亂砍濫伐導致森林面積銳減,吸收CO2的能力大減,使大氣中CO2濃度逐年增加。 12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①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和某些脆弱性物種的滅絕。②導致海平面的上升,造成沿海低地被淹。③可能導致干旱、洪澇、暴雨等災害性事件的增加。④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會增加。

122.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①減少燃燒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大面積植樹造林,降低CO2濃度;③開發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④發展技術,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⑤加強國際合作,全球共同行動。

單元活動4 遙感技術及其應用

123.地理信息技術:是對地理信息進行獲取。分析和應用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其核心技術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

124.遙感:在離地球較遠的飛機、飛船、衛星上,使用光學儀器和電子儀器,接收地面物體發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形式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征。最重要的儀器設備是傳感器,它接收并記錄電磁波信號。

125.遙感的優點:探測范圍大、獲取資料快、受地面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量多。

126.遙感影像的判讀:直接解譯標志--湖泊的邊界圓滑,人工建筑工程的邊界棱角明顯;道路的寬度不變,河流的寬度從上游到下游逐漸變寬。間接解譯標志—與湖泊相連的線狀地物多為河流、河渠,與村莊相連的線狀地物則多為道路。

高中一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文第2篇

高中必修一生物知識點總結

1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依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

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鏡觀察: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為: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①原核細胞:無核膜,無染色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藍藻

②真核細胞:有核膜,有染色體,如酵母菌,各種動物

注:病毒無細胞結構,但有DNA或RNA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無素:C、H、O、N、P、S、K、Ca、Mg

②微量無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鮮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為蛋白質。

10、(1)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可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脂肪可蘇丹III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IV染成紅色);淀粉(多糖)遇碘變藍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2)還原糖鑒定材料不能選用甘蔗

(3)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與雙縮脲試劑不同,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于R基的不同。

1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1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1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折疊方式千差萬別。

15、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16、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1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發、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信息,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18、氨基酸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水,如圖: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

219、DNA、RNA

全稱: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

染色劑:甲基綠、吡羅紅

鏈數:雙鏈、單鏈

堿基:ATCG、AUCG

五碳糖:脫氧核糖、核糖

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體、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質:糖類

細胞內良好儲能物質:脂肪

人和動物細胞儲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質:ATP

21、糖類:

①單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

②二糖:麥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纖維素(植物細胞)、糖原(動物細胞)

④脂肪:儲能;保溫;緩沖;減壓

22、脂質: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膽固醇、固醇(性激素: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生殖細胞形成)

維生素D:(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質,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組成單位依次為:單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劑;參與生物化學反應;提供液體環境;運送

24、水存在形式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

結合水(4.5%)

25、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哺乳動物血液中Ca2+過低,會出現抽搐癥狀;患急性腸炎的病人脫水時要補充輸入葡萄糖鹽水;高溫作業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鹽水。

26、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和少量糖類組成,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細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和選擇透過性。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27、細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

28、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具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29、制取細胞膜利用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因為無核膜和細胞器膜。

30、葉綠體:光合作用的細胞器;雙層膜

線粒體:有氧呼吸主要場所;雙層膜

核糖體:生產蛋白質的細胞器;無膜

中心體: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無膜

液泡:調節植物細胞內的滲透壓,內有細胞液

內質網:對蛋白質加工

高爾基體:對蛋白質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體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種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32、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協調。

維持細胞內環境相對穩定生物膜系統功能許多重要化學反應的位點把各種細胞器分開,提高生命活動效率

核膜:雙層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過結構核仁

33、細胞核由DNA及蛋白質構成,與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染色質兩種狀態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指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植物細胞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質壁分離中質指原生質層,壁為細胞壁

35、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協助擴散:載體蛋白質協助,高濃度→低濃度,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36、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主動運輸:需要能量;載體蛋白協助;低濃度→高濃度,如無機鹽、離子、胞吞、胞吐:如載體蛋白等大分子

37、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38、本質: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絕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高效性

特性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成一類化學反應

酶作用條件溫和:適宜的溫度,pH,最適溫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甚至失活(過高、過酸、過堿)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

結構簡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團,~表示高能磷酸鍵

全稱:三磷酸腺苷

39、ATP與ADP相互轉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細胞內直接能源物質

40、細胞呼吸: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產物,釋放能量并生成ATP過程

41、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比較: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場所:細胞質基質、線粒體(主要)、細胞質基質

產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應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過程: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釋放少量能量,細胞質基質

第二階段: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CO2和[H],釋放少量能量,線粒體基質

第三階段:[H]和O2結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線粒體內膜

無氧呼吸

第一階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階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轉化成乳酸能量

42、細胞呼吸應用:包扎傷口,選用透氣消毒紗布,抑制細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釀酒:選通氣,后密封。先讓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無氧呼吸產生酒精

花盆經常松土:促進根部有氧呼吸,吸收無機鹽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爛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劇烈運動,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乳酸

破傷風桿菌感染傷口:須及時清洗傷口,以防無氧呼吸

43、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源頭是太陽能;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44、葉綠素a

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葉綠體中色素葉綠素b(類囊體薄膜)胡蘿卜素

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葉黃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O2的過程。

46、18C中期,人們認為只有土壤中水分構建植物,未考慮空氣作用

1771年,英國普利斯特利實驗證實植物生長可以更新空氣,未發現光的作用

1779年,荷蘭英格豪斯多次實驗驗證,只有陽光照射下,只有綠葉更新空氣,但未知釋放該氣體的成分。

1785年,明確放出氣體為O2,吸收的是CO

21845年,德國梅耶發現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1864年,薩克斯證實光合作用產物除O2外,還有淀粉

1939年,美國魯賓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水。

47、條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應階段場所:類囊體薄膜,

產物:[H]、O2和能量

過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條件:有沒有光都可以進行

暗反應階段場所:葉綠體基質

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五碳化合物

過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

3(2)C3的還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還原成糖類,部分又形成C

5聯系:光反應階段與暗反應階段既區別又緊密聯系,是缺一不可的整體,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H]和ATP。

48、空氣中CO2濃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長短與強弱,光的成分及溫度高低等,都是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外界因素:可通過適當延長光照,增加CO2濃度等提高產量。

49、自養生物:可將CO

2、H2O等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如綠色植物,硝化細菌(化能合成)

異養生物:不能將CO

2、H2O等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只能利用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自身生命活動,如許多動物。

50、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系限制了細胞的長大,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51、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減數分裂:生殖細胞(精子,卵細胞)增殖

52、分裂間期:完成DNA分子復制及有關蛋白質合成,染色體數目不增加,DNA加倍。有絲分裂:體細胞增殖

無絲分裂:蛙的紅細胞。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綞絲和染色體變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漸消失,出現紡綞體及染色體,染色體散亂排列。

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體形態比較穩定,數目比分裂期較清晰便于觀察

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現,紡綞體,染色體逐漸消失。

53、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區別:植物細胞、動物細胞

間期:DNA復制,蛋白質合成(染色體復制)

染色體復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細胞兩極發生紡綞絲構成紡綞體中心體發出星射線,構成紡綞體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細胞板向四周擴散形成細胞壁

不形成細胞板,細胞從中央向內凹陷,縊裂成兩子細胞

54、有絲分裂特征及意義:將親代細胞染色體經過復制(實質為DNA復制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在親代與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穩定性,對于生物遺傳有重要意義

55、有絲分裂中,染色體及DNA數目變化規律

56、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它是一種持久性變化,是生物體發育的基礎,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效率。

57、細胞分化舉例:紅細胞與肌細胞具有完全相同遺傳信息,(同一受精卵有絲分裂形成);形態、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執行情況不同

58、細胞全能性: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組織培養因為細胞(細胞核)具有該生物

生長發育所需的遺傳信息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細胞內水分減少,新陳代謝速率減慢

細胞內酶活性降低,細胞衰老特征細胞內色素積累

細胞內呼吸速度下降,細胞核體積增大

細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質運輸功能下降

60、細胞凋亡指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生理過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對于多細胞生物體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擾具有非常關鍵作用。

能夠無限增殖

61、癌細胞特征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癌細胞表面糖蛋白減少,容易在體內擴散,轉移

62、癌癥防治:遠離致癌因子,進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檢測;也可手術切除、化療和放療

高中必修一生物知識點總結

2(1)性狀——是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3)在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的雜交實驗中,雜種一代(F1)表現出來的性狀是顯性性狀,未表現出來的是隱性性狀。

(4)性狀分離是指在雜種后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5)雜交——具有不同相對性狀的親本之間的交配或傳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個體之間的交配或傳粉(自花傳粉是其中的一種)

(7)測交——用隱性性狀(純合體)的個體與未知基因型的個體進行交配或傳粉,來測定該未知個體能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種雜交方式。

(8)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

(9)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體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斷,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二、孟德爾實驗成功的原因:

(1)正確選用實驗材料:一豌豆是嚴格自花傳粉植物(閉花授粉),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二具有易于區分的性狀

(2)由一對相對性狀到多對相對性狀的研究

(3)分析方法:統計學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

(4)實驗程序:假說-演繹法

觀察分析——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

2、精子的形成:

3、卵細胞的形成

1個精原細胞(2n)1個卵原細胞(2n)

↓間期:染色體復制↓間期:染色體復制

1個初級精母細胞(2n)1個初級卵母細胞(2n)

↓前期:聯會、四分體、交叉互換(2n)↓前期:聯會、四分體…(2n)

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

后期:配對的同源染色體分離(2n)后期:(2n)

末期:細胞質均等分裂末期:細胞質不均等分裂(2n)

2個次級精母細胞(n)1個次級卵母細胞+1個極體(n)

↓前期:(n)↓前期:(n)

中期:(n)中期:(n)

四、細胞分裂相的鑒別:

1、細胞質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減數分裂卵細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精子的形成

2、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若為奇數——減數第二分裂(次級精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

若為偶數——有絲分裂、減數第一分裂、減數第二分裂后期

3、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聯會、四分體現象——減數第一分裂前期(四分體時期)

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減數第一分裂

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減數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一側有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分裂后期

一側無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后期第三節、伴性遺傳

概念:伴性遺傳——此類性狀的遺傳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因而總是與性別相關聯。

類型:X染色體顯性遺傳: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

X染色體隱性遺傳:人類紅綠色盲、血友病

Y染色體遺傳:人類毛耳現象

一、X染色體隱性遺傳:如人類紅綠色盲

1、致病基因Xa正?;颍篨A

2、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攜帶者)

3、遺傳特點:

(1)人群中發病人數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遺傳現象(一)先判斷顯性、隱性遺傳:

父母無病,子女有病——隱性遺傳(無中生有)

隔代遺傳現象——隱性遺傳

父母有病,子女無病——顯性遺傳(有中生無)第一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知識點:

1、怎么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艾弗里實驗、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第二節DNA分子的結構

知識點: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有哪些主要特點?

1、DNA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在內側。

A=T;G=C;?

3、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A(腺嘌呤)一定與T(胸腺嘧啶)配對;G(鳥嘌呤)一定與C(胞嘧啶)配對。堿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A+G)/(T+C)=1;(A+C)=(T+G)?

一條鏈中A+T與另一條鏈中的T+A相等,一條鏈中的C+G等于另一條鏈中的G+C?

如果一條鏈中的(A+T)/(C+G)=a,那么另一條鏈中其比例也是aDNA復制的過程(DNA復制的概念、條件、特點、結果和意義)?

DNA分子復制過程是個邊解旋邊復制。中心法則: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翻譯。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流向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近些年還發現有遺傳信息從RNA到RN

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物質代謝,進而來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A(即R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RNA流向DNA(即逆轉錄),也在瘋牛病毒中還發現蛋白質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質的自我控制復制)

DNA復制的條件要相關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點是(非連續性的)半保留復制。

其意義是:保證了親子兩代之間性狀相象。

如果一條鏈中的(A+C)/(G+T)=b,那么另一條鏈上的比值為1/b?

另外還有兩個非互補堿基之和占DNA堿基總數的50%?

2、DNA作為遺傳物質的條件?

3、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的過程: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連續遺傳、世代遺傳——顯性遺傳

(二)再判斷常、性染色體遺傳:

1、父母無病,女兒有病——常、隱性遺傳

2、已知隱性遺傳,母病兒子正常——常、隱性遺傳

3、已知顯性遺傳,父病女兒正常——常、顯性遺傳

(3)交叉遺傳現象:男性→女性→男性

后期: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組染色體(2n)后期:(2n)

末期:細胞質均等分離(n)末期:(n)

4個精細胞:(n)1個卵細胞:(n)+3個極體(n)

↓變形

高中一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文第3篇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1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南水北調為例

一、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

1.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①數量上:總量多,人均少;②時間上:夏多冬少,年際變化大;③空間上: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較少

2.南水北調的原因: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長江作為水源區的地理條件

(1)我國第一大河:流域面積廣,水量大,是我國豐水區

(2)流量穩定:①年徑流量較穩定 ②季節分配較均衡

(3)貫穿東西:①流經三大經濟地帶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③中下游與最缺水的華北平原相鄰

二、南水北調的工程方案

1.東線工程(路線:從揚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運河輸水到華北地區;)

優點:水量大,可利用京杭運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資少,工期短;

缺點:黃河以南地區地勢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經地區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線工程(路線:從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出丹江口水庫,再沿伏牛山、太行山東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華北地區)。

優點:可自流供水;

缺點: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引水到黃河上游等西北地區)

優點:青藏高原地勢高于華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點:水量有限,只能為黃河中上游的西北和華北部分地區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調的深遠影響

1.積極意義:

(1)社會效益: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②緩解爭水的矛盾,利于社會安定

(2)經濟效益:大大促進調入區的經濟發展

(3)生態效益:①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改善北方工農業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2.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以東線調水區為例):

(1)長江徑流量減少,特別是枯水期,海水將會上溯,引起河口地區鹽度升高,影響下游水質

(2)還可能引起長江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

(3)對江淮沿線地區的水生物帶來不利影響

(4)由于東線工程范圍內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天然排水條件較差,調水后土壤容易發生鹽漬化

(5)由于東線工程位于長江下游,沿江工業園區眾多,輸水沿線有油田、煤礦及工業發達的城鎮,大量的污水排放會降低水質。

附1:西氣東輸

路線:一線:輪南—上海。二線:霍爾果斯到廣州、上海

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推動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優化能源的消費結構,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 ②促進經濟發展。

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附2: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2.影響因素:重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3.對區域發展的影響:a.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b.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c.改變區域地理環境:如導致產業移入區環境污染加劇d.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廠”的經濟合作模式也屬于產業轉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2

第四單元 區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30°N)

一、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自然條件)

1.自然環境:①地貌類型齊全,千姿百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和濕潤;

③長江水量居我國首位,流域面積廣,干支流橫貫我國東西,支流呈南北輻射狀

2.自然資源:①水資源居全國首位(全流域);②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量大(中游);③水能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上游);④旅游資源豐富(全流域)

二、長江流域社會經濟概況(社會經濟條件)

3.城市與人口:城市化水平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鎮較少外,宜賓以下河流兩岸的城鎮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區的城鎮密度遠高于上游地區

4.交通:宜賓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譽為“黃金水道”

5.經濟發展: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經濟區

三、長江流域的開發與整治

1.上游地區

(1)優勢:地勢懸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2)開發重點:水能資源(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供水、養殖);三峽主要任務為:防洪

(3)存在問題:①自然災害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壞嚴重,引發水土流失。主要問題為水土流失。

(4)治理重點:搞好生態環境建設

(5)措施:①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②實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③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

2.中游地區

(1)優勢:①平原面積廣,土地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農作物基地;②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金屬礦產豐富,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以發展商品農業和制造業為重點。

(2)問題: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且降水集中在春夏兩季。

②人為原因:A.過度砍伐林木,陡坡開荒,植被減少;B.圍湖造田,調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點:防治長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強和完善荊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營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峽水庫),洪水季節蓄水

3.下游地區

(1)優勢:①發展農業條件優越:平原地形為主,河湖密布,氣候溫暖濕潤

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國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以發展農村經濟和綜合性工業基地為重點。

(2)問題:水體和大氣質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點: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4)措施:①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

②治理污染,美化環境,營造綠色空間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3

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

一、自然環境(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1.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東北地區氣候條件:(1)大部分為溫帶季風氣候 (2)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3)南北溫差大

南部為暖溫帶可種植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等;中部屬中溫帶可種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亞麻等;北部屬寒溫帶以春小麥、大豆、馬鈴薯為主。

3.土地資源豐富:(1)耕地面積廣,人均耕地多

(2)宜農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鈣土分布,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生產力高

小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1.自然條件

①土地資源豐富,平原廣闊,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布,利于農業發展 ③宜農荒地多,后備耕地資源充足 ④氣候溫和濕潤⑤山地多可以發展多種經營 ⑥草場資源:草場面積廣,利于發展畜牧業 ⑦海岸線長,灘涂面積廣,多淡水湖,利于漁業發展 ⑧林地面積廣,既保護生態又可發展林業。

2.社會經濟條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農業機械化程度高;③農場經營,便于管理 ④工業部門齊全,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為現代化農業奠定基礎

二、農業生產與布局

1.全國重要的農林基地

(1)農業結構比較完整,耕作業占主導地位。

(2)地位:①全國重要的商品糧 ②全國最大的甜菜生產基地

③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集中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三大林區

2.農業布局:A:特點: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B:具體表現:①東北地區農業自東向西的變化體現的地域性是: 以林為主的林農交錯地

帶,以農為主的農林、農耕、農牧地帶和牧業地帶;②東北地區農業自南向北的變化體現的地域性是:海洋漁業地帶、農耕地帶和農林牧地帶

三、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1.黑土的開發

A.存在問題:①生產潛力尚未充分發揮;②荒地開墾后植被破壞,表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使農作物單產和品質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實行“少耕深松、耕松結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強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尤其是秸稈還田;③植樹造林,加強對坡面、溝壑的治理,減少水土流失

2.林業的發展:

A.存在問題:①重采輕育,采伐量超過生長量②森林火災③濫砍亂伐和毀林開荒現象比較嚴重

B.措施:①堅持以營林為主,發展以落葉松和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

②合理采伐,堅持以蓄積量定采伐量,以促進珍稀樹種的更新,特別是紅松的更新

③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防治生態環境惡化

3.濕地的保護

A.存在問題:①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 ②濕地面積逐年減少 ③植物的生長環境和動物的棲息環境日益惡化

B.措施:①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天然濕地② 對已經圍墾的濕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4

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一、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1.發展條件

(1)地理區位條件: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毗鄰港澳,與東南亞相鄰

(2)自然條件優越:①地形:面積廣大,平原廣闊 ②氣候:熱量豐富,降水豐沛 ③水源:河流交錯縱橫

(3)社會經濟條件優勢:

①人口與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歷史因素:資本主義萌芽早,歷史經濟基礎好

③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地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區。 ④主要的僑鄉分布地區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

3、工業體系: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為發達

4、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經濟發展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要輕工業基地、外貿出口基地、商品農業基地。

工業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二、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城市化發展

2.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a:問題:生態環境的形勢嚴峻;

措施: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b:問題:人地矛盾加劇;

措施: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c:問題:重復建設突出;

措施:加強城鎮和區域的規劃,避免重復建設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5

第一節 認識區域

1.含義:指具有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

2..特點①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

②具有明確的區位特征

③內部某些特征相對一致,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

3.類型:①均質區: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性的區域,如:自然區、農業區、方言區等

②功能區:某些方面具有相關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如:城市經濟區、工業基地、浦東新區等

4.特征:①整體性:區域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②差異性:區域之間普遍存在差異性;但區域內部 “求大同,存小異”。

③開放性:區域之間相互聯系,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

第二節 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日本英國的區域差異:

1.自然環境比較

(1)相似形:島國、面積、北溫帶,溫暖濕潤

(2)差異性

2.經濟發展方面

(1)相似形:工業發達,均發揮島國優勢

(2)差異性

3. 我國的區域差異

①.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②名稱:A.西北干旱半干旱區,B.青藏高寒區,C.東部季風區

③界線: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與東部季風區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青藏高寒區的范圍與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吻合,大致以橫斷山脈、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昆侖山為界。

高中一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文第4篇

高中地理必修人盤點知識1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極少數原始落后地區)。

②傳統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③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②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的環境增加了壓力,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人口環境容量):

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個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最適宜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環境容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

①資源狀況。

②生產力水平。

③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人盤點知識2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1)城市規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熱帶地區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為氣候更涼爽)。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溫帶、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兩江交匯處,過河點,河口)。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資源:克拉瑪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鐵)、約翰內斯堡(黃金)。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④農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土地租金低。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

①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2)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城市化出現的問題:

①環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緊張,

④就業困難,

⑤社會治安混亂。

3、解決措施: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建立“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高中地理必修人盤點知識3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人口壓力、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高中一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文第5篇

1.基因重組只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體、病毒、細菌等不能基因重組)

2.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種堿基,8種核苷酸。

3.高血糖癥≠糖尿病。高血糖癥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驗血。

4.洋蔥表皮細胞不能進行有絲分裂,必須是連續分裂的細胞才有細胞周期。

5.細胞克隆就是細胞培養,利用細胞增殖的原理。

6.細胞板≠赤道板。細胞板是植物細胞分裂后期由高爾基體形成,赤道板不是細胞結構。

7.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加快屬于體液調節。

8.注射血清治療患者不屬于二次免疫(抗原+記憶細胞才是),血清中的抗體是多種抗體的混合物。

9.刺激肌肉會收縮,不屬于反射,反射必須經過完整的反射弧,判斷興奮傳導方向有突觸或神經節。

10.遞質分興奮性遞質和抑制性遞質,抑制性遞質能引起下一個神經元電位變化,但不會引起效應器反應。

1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種生物只有一種遺傳物質,細胞生物就是DNA,只有少數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12.在生態系統中初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初級消費者,仍屬于生產者的能量。

13.染色體組≠染色體組型≠基因組三者概念的區別。染色體組是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如人類為2個染色體組,為二倍體生物?;蚪M為22+X+Y,而染色體組型為44+XX或XY。

14.病毒不具細胞結構,無獨立新陳代謝,只能過寄生生活,用普通培養基無法培養,只能用活細胞培養,如活雞胚。

15.用植物莖尖和根尖培養不含病毒的植株。

16.育種方法:快速繁殖(單倍體育種,植物組織培養)、最簡單育種方法(自交)。

17.秋水仙素作用于萌發的種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為二倍體);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絲分裂前期抑制紡錘體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細胞紡錘體的形成,對動物細胞無效。秋水仙素是生物堿,不是植物激素。

18.平??荚囉贸R婂e別字歸納:液(葉)泡、神經(精)、類(內)囊體、必需(須)、測(側)定、純合(和)子、抑(仰)制、擬(似)核、拮(佶)抗、蒸騰(滕)、異養(氧)型。

19.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有糖蛋白(識別功能,如受體、MHC等),載體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比較: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減數第二次分裂和有絲分裂著絲粒斷裂,減數分裂有基因重組,有絲分裂中無基因重組,有絲分裂整個過程中都有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過程中有聯會、四分體時期。(識別圖象:三看法針對的是二倍體生物)。

21.沒有紡錘絲的牽拉著絲粒也會斷裂,紡錘絲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單體均分到兩極。

22.精子、卵細胞屬于高度分化的細胞,但全能性較大、無細胞周期。

23.細胞遺傳信息的表達過程既可發生在細胞核中,也可發生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

24.哺乳動物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不產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厭氧型能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植物無氧呼吸一般產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馬鈴薯的塊莖、玉米的胚、甜菜的塊根)。

25.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動物細胞(受精卵、2~8細胞球期、生殖細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講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實例:克隆羊),胚胎干細胞具有發育全能性。

26..細菌進行有氧呼吸的酶類分布在細胞膜內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細胞膜上進行(如:硝化細菌)。光合細菌,光合作用的酶類也結合在細胞膜上,主要在細胞膜上進行(如:藍藻)。

27.病毒作為抗原,表面有多種蛋白質。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體有多種。即一種抗原(含有多個抗原分子)引起產生的特異性抗體有多種(一種抗原分子對應一種特異性抗體)。

28.每一個漿細胞只能產生一種特異性抗體,所以人體內的B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MHC受體是有許多種的,而血清中的抗體是多種抗體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環素)只對細菌起作用(抑制細菌細胞壁形成),不能對病毒起作用。

30.轉基因作物與原物種仍是同一物種,而不是新物種?;蚬こ虒嵸|是基因重組,基因工程為定向變異。

31.標記基因(通常選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檢測重組質粒是否被導入受體細胞(不含抗性)而選擇性培養基(加抗生素的培養基)的作用是:篩選是否導入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股蒯槍Φ牟皇悄康幕?,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沒有導入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

32.產生新物種判斷的依據是有沒有達到生殖隔離;判斷是否為同一物種的依據是能否交配成功并產生可育后代。

33.動物細胞融合技術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備單克隆抗體,而不是培養出動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漿細胞是唯一不能識別抗原的免疫細胞。吞噬細胞能識別抗原、但不能特異性識別抗原。

36.0℃時,散熱增加,產熱也增加,兩者相等。但生病發熱時,是由于體溫調節能力減弱,產熱增加、散熱不暢造成的。

37.免疫異常有三種: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所有細胞器中,核糖體分布最廣(在核外膜、內質網膜上、線粒體、葉綠體內都有分布)。

39.生長素≠生長激素。

40.線粒體、葉綠體內的DNA也能轉錄、翻譯產生蛋白質。

41.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指都是由受精卵分裂過來的細胞,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中,DNA相同,而轉錄出的RNA不同,所翻譯的蛋白質不同。

42.精原細胞(特殊的體細胞)通過復制后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通過有絲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細胞。

43.tRNA上有3個暴露在外面的堿基,而不是只有3個堿基,是由多個堿基構成的單鏈RNA。

44.觀察質壁分離實驗時,細胞無色透明,如何調節光線?縮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鏡。

45.抗體指免疫球蛋白,還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擾素不是抗體,干擾素是病毒侵入細胞后產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細胞分裂和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物學功能。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但切割后產生的末端要相同。

47.基因工程中導入的目的基因通??紤]整合到染色體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雜合子(Aa),產生配子時,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48.寒冷刺激時,僅甲狀腺激素調節而言,垂體細胞表面受體2種,下丘腦細胞表面受體有1種。

49.建立生態農業(?;~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傳遞效率。人工生態系統(農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關鍵。

50.免疫活性物質有: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干擾素)、抗體、溶菌酶。

51.外植體:由活植物體上切取下來以進行培養的那部分組織或器官叫做外植體。

52.去分化=脫分化。

53.血紅蛋白不屬于內環境成分,存在于紅細胞內部,血漿蛋白屬于內環境成分。

54.血友病女患者基因治療痊愈后,血友病性狀會傳給她兒子嗎?能,因為產生生殖細胞在卵巢,基因不變,治愈的僅是造血細胞。

55.葉綠素提取用95%酒精,分離用層析液。

56.重組質粒在細胞外形成,而不是在細胞內。

57.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細菌細胞壁通透性,對植物細胞壁無效。

58.DNA指紋分析需要限制酶嗎?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針檢測。

59.外分泌性蛋白通過胞吐運送出細胞外,穿過的生物膜層數為零。

60.葉表皮細胞是無色透明的,不含葉綠體。葉肉細胞為綠色,含葉綠體。保衛細胞含葉綠體。

61.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參與反應。

62.ATP中所含的糖為核糖。

63.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養型生物(如菟絲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動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蟲);蚯蚓、螃蟹、屎殼郎為分解者。

64.語言中樞位于大腦皮層,小腦有協調運動的作用,呼吸中樞位于腦干。下丘腦為血糖,體溫,滲透壓調節中樞。下丘既是神經器官,又是內分泌器官。

65.胰島細胞分泌活動不受垂體控制,而由下丘腦通過有關神經控制,也可受血糖濃度直接調節。

66.淋巴循環可調節血漿與組織液的平衡,將少量蛋白質運輸回血液.毛細淋巴管阻塞會引起組織水腫。

67.有少量抗體分布在組織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8.真核生物的同一個基因片段可以轉錄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mRNA。原因:外顯子與內含子的相對性。

69.植物組織培養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細菌及動物細胞培養,一般用葡萄糖培養。

上一篇:八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下一篇:中考地理知識重點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