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重癥肺部感染流行病學范文

2023-09-16

重癥肺部感染流行病學范文第1篇

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Vo1.28 No.1 Feb.2009 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控制 趙繼英

(開封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科,河南開封475001) 關鍵詞:lCU;氣管切開;肺部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8例,男28例,女l0例。年齡8~78 歲,平均42.3±2.11歲。風心二尖瓣狹窄4例,肺癌 9例,食管癌8例,_蘋= 顱腦外傷17例。本組并發吸 入性肺炎3例,導管脫}H 1例,縱隔氣腫2例,氣胸1 例。 2 護理

2.1 氣管切開常規護理

[占j定導管的紗布帶要松緊適當,以能容納一手指 為度,導管與呼吸機管道相連后適當支撐管道,不把 重力 于導箭,以免壓迫氣管而造成壞死。切口周圍 的紗布要每口2次定時更換,保持清潔干燥。若使用 金屬帶套導管,其內套管每日取出煮沸消毒2次,氣 管切開導管拔除后應注意竇道分泌物的清除,經常更 換紗布.使竇道逐漸愈合。 2.2 吸痰技術

使川機械通 者,吸痰時應兩人合作,與呼吸機 呼吸同路連接處 消毒后脫開再吸痰,吸痰時由淺而 深,禁忌一插到底,以免將氣道外部的痰帶人氣管。 拔出氣管套管或氣囊放氣前要充分吸凈口腔內和咽 部分泌物 。根據報道.氣管切開的患者有69 出 現胃內容物誤吸,并常在氣管切開后72 h內發生。 2.3 氣道的護理

氣管切圩患者應充分濕化氣道,每4 h注入濕化 液.每8 h行霧化吸入 。還要根據患者El腔pH值 選用口腔清洗液。 2.4 定時做痰細菌培養

文章編號:1672—7606(2009}O1 0076 01 取帶有橡皮塞的無菌試管l根,消毒橡皮塞后, 插入兩根l2號無菌注射針頭,1根接負壓引流瓶,1 根接吸痰管,將深部痰液收集到無菌試管中送檢細菌 培養。如檢出有致病菌,濕化液內加敏感抗生素,每 日3-4次,氣道內連續使用3 d后再做痰培養。 3 討論

ICU 內肺部感染是指進入ICU 72 h后發生的院 內感染。它發生于有基礎疾病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免 疫受損,多為機會性致病菌引起,多數耐藥。在醫院 獲得性感染中,肺部感染占15 ,僅次于泌尿系感染 居第2位,但病死率卻高達25 ~50 居首位””]。 ICU病人因基礎病更為嚴重,使宿主防御功能嚴重 受損,多個易感者集中相對窄小的空間內,發生感染 的機會比其它病房增加2~10倍,而且耐藥菌的耐藥 程度更加嚴重。因此,對ICU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 要求護士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高度的責 任心,本組病例因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減少了 氣管切開后肺部感染的發生,使患者恢復順利。 參考文獻:

El;王萍.氣管切” 病人的護理進展[J].t{t華護理雜志, 2006,41(6):556 558.

E2]蘆良花,孫明明,孟輝.氣管切開兩種濕化法效果比較 [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5):336.

重癥肺部感染流行病學范文第2篇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甘肅省鎮原縣第一人民醫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外部重癥患者76例, 本組患者均符合腦外傷重癥監護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性39例, 女性37例, 年齡在19~76歲, 平均年齡 (31.8±12.6) 歲, 其中高空墜落傷為12例, 出車禍受傷的為16例, 摔傷的患者18例, 腦挫裂傷的為20, 其他為10例。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 (各38例) , 其中實驗組患者男性20例, 女性18例, 年齡在19~75歲, 平均年齡 (32.5±11.6) 歲, 對照組中患者男性19例, 女性19例, 年齡在20~76歲, 平均年齡 (31.6±12.3) 歲,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1) 正確的臥位, 對必須臥床休息且血壓正常的患者, 要抬高床頭15°~30°, 便于減輕腦水腫, 對于腦外傷的患者要及時為患者更換臥姿, 避免患者由于長期保持一個姿勢而造成其他部位的感染。2) 病房環境的保持, 對于重癥監護的患者環境一定要干凈衛生, 避免由于環境污染, 或者氣流不暢導致患者肺部或者其他部位的感染。另一方面, 病房要遠離嘈雜的地方, 保證患者心情輕松穩定, 無不良情緒, 以幫助患者更快的康復。定時通風, 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3) 預防并發癥或感染的護理, 腦外傷的重癥患者, 一定要做好外部傷口的換藥, 注意保持換藥時的衛生, 對于一些過敏的患者, 要注意其他防護措施實施。還要加強皮膚的清潔護理, 為患者一些容易發生感染的部位, 容易出現并發癥的地方, 做好防護措施, 以免發生感染。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綜合干預的護理方式, 具體方法如下:1) 健康教育, 重病癥患者的衣食住行都要按照醫生護士的指導進行, 所以要給予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讓患者及家屬認識到疾病有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或感染, 一定要讓患者按照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每一項活動。另一方面對于治療的注意事項以及在病房應該采取的防護措施, 讓患者及其家屬銘記在心, 同時也是為下一步臨床治療奠定基礎。2) 教會患者保持正確的呼吸方式, 教給患者采用平靜的方式, 通過鼻子進行呼吸, 以一種放松暢快的感覺吸氣, 然后慢慢的呼出氣體, 保持這種模式均勻的呼吸。3) 心理護理, 腦外傷重癥患者其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是不可否認的, 醫護人員一定要對患者及家屬做好心理疏導, 及時開導患者, 為患者緩解壓力, 及時為患者講解勵志案例, 為患者樹立自信心, 在患者內心建立起一種戰勝病魔的信念, 同時告知患者家屬積極配合醫生和護士進行更全面的護理, 以幫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療。4) 營養食譜, 患者在重病癥監護的過程中, 要提供必要的營養和維生素, 保證患者腸胃功能的健康。在治療和監護過程中對于患者出現的不良癥狀要及時反饋給醫生, 并及時給予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肺部感染發生情況。其中護理滿意度主要采用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分析,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和滿意率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 兩樣本率采用x2進行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觀察兩組患者接受兩種不同護理后效果的比較見表1, 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體統計學意義 (P<0.05) 。數據顯示實驗組中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為4例, 故實驗組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為10.53%, 對照組中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為16例, 其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為42.11%, 實驗組中患者的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總的感染率 (P<0.05) 。

注:與對照組相比, #P<0.05, 差異具體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 重癥監護和急救醫學水平的發展, 很多之前難以挽救生命的患者得以存活, 但是很多患者存在一些并發癥,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 加強對重癥監護患者的護理和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常規的護理模式只是從患者的治療效果來進行護理, 不能對患者起到最佳的效果[4,5,6,7]。而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生活、心理、生理等全方面的做出一些規劃性的護理方案。不僅能夠有效克服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和精細化的護理, 此種模式能夠有計劃、有規律、有針對性的落實各項護理工作, 從而使患者得到更加人性化、標準化、精細化以及專業化的護理, 最終實現提高護理質量, 降低患者化療中不良反應, 提高患者滿意度的效果[8,9]。有研究顯示[10], 當前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 不僅僅局限在治療的效果上, 還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本研究結果表明, 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實驗組中患者的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總的感染率 (P<0.05) , 研究結果顯示, 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肺部感染的有一定的效果。綜上所述, 臨床對重癥腦外傷監護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不僅能夠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同時對預防和控制患者肺部感染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白萍.預見性護理對腦外傷重癥監護患者療效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 2013, (04) :66+96.

[2]胡英軍.綜合護理干預對重癥監護病房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效果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 2014, (17) :2662-2663.

[3]任珂.護理干預對重癥監護病房患者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21) :199.

[4]王鳳, 鄒春梅, 吳翠平, 等.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11) :1241-1242.

[5]劉素珍.護理干預對神經外科重癥監護患者院內感染控制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 (自科版) , 2013, (33) :69-70.

[6]劉紅霞, 呂炎英, 江桂連.48例顱腦外傷的急救措施與優質護理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 2010, (20) :98-99.

[7]楊紅, 劉欣菊, 許蓉.優質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評價[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 (06) :76-77.

[8]盧明云.顱腦外傷患者中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外醫療, 2012, (03) :65-66.

[9]楊鑫.顱腦外傷患者的急救及優質護理體會[J].求醫問藥 (下半月) 2012, (11) :54-55.

重癥肺部感染流行病學范文第3篇

1 資料和方法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05年2月~2006年10月腎移植術后重癥肺部感染病人30例,年齡為25~50歲,平均35.5歲,男22例,女8例。均采用環孢素、霉酚酸脂、強的松或FK506、霉酚酸脂、強的松的聯合免疫抑制治療方案治療。肺部感染發生在腎移植術后<6個月20例、>6個月7例、>1年3例。重癥肺部感染根據America Thoracic Society(ATS)的診斷標準[1]:呼吸頻率≥30次/min;低氧血癥:呼吸指數≤250;胸片示雙肺葉受累或入院后48 h內病變范圍擴大超過50%。入選患者符合以上診斷標準[2]。(1)臨床表現:發熱、體溫多>38.5℃;氣促明顯,平靜呼吸>30次/分,伴咳嗽、咳痰、紫紺。(2)體征:肺部可問及干、濕呀羅音,出現肺實變,呼吸音減低。(3)實驗室資料:外周血WBC(1.0~26.0)×109/L,胸片特征:疾病早期胸片僅表現為肺紋理增粗,類似于支氣管肺炎表現,但2、3 d后病變進展迅速,表現為廣泛的彌漫性病變,呈斑片狀、毛玻璃狀?;颊唠S機分為兩組。試驗組PN+EN 15例,其中需呼吸機支持治療10例,對照組TPN 15例,其中需呼吸機支持治療12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的PN液,均在超凈臺內(采用3L袋混合配置,能量供應為30~45 kal/(kg·d),氮量為0.15~0.20 g/(kg·d),非蛋白質熱氮比為100~150kcal∶1 g;糖和脂肪占非蛋白質的熱量比為6∶4或5∶5。成分為20%脂肪乳劑、18種氨基酸液、水樂維他、50%葡萄糖、5%葡萄糖鹽水、10%氯化鉀、安達美等。全部液體經頸內靜脈或股靜脈穿刺置管輸注,經上、下腔靜脈進入血液循環,療程為10~14d。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PN,占總氮、總熱量的70%,EN液占10%~30%,采用有限公司研制的能全素或公司研制的瑞素,能量密度4.184 kJ 1kcal/mL,逐漸加量補充。對照組采用單純TPN營養支持10~14 d。兩組的成分之比及總熱量大致相等。

1.3 觀察項目

兩組病人均在營養支持前及營養支持10~14 d后,早晨采集空腹血標本測定:(1)營養指標:總蛋白、清蛋白、血紅蛋白。(2)免疫功能指標:總淋巴細胞計數TLC;CD4/CD8;采用投射比濁法測定IgA、Ig G、IgM。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觀察項目采用SPLM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進行配對t檢驗,組間進行兩組比較的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營養指標變化的比較

兩組間總蛋白和清蛋白及組內營養支持前、后差異,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血紅蛋白營養支持后均明顯升高P<0.05,而兩組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注:各組營養指標支持治療后與支持治療前比,P<0.05

2.2 兩組病人淋巴細胞總數及免疫球蛋白變化的比較

試驗組TLC和IgG營養支持后及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余指標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見表2。

注:1)與支持前比,P<0.05;2)與對照組比,P<0.05.

2.3 兩組病人T細胞亞群變化的比較

試驗組CD4/CD8營養支持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3。

注:1)與支持前比,P<0.05;2)與對照組比,P<0.05.

3 討論

腎移植術后重癥肺部感染病人往往處于嚴重的免疫功能減低狀態及高分解代謝狀態,所導致的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可促使病情急劇惡化,易并發二重感染和全身衰竭,使之成為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5]。由于重癥病人蛋白質-熱量營養不良,機體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營養素缺乏,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為補體生成、激活受損,粒細胞趨化和對細菌殺傷力降低,對細菌調理能力低下,TLC總數下降,OT試驗陽性率下降。因此,開展營養療法,改善營養狀況,已成為提高危重癥病人存活率和生活質量研究的重要課題。重癥病人營養支持的目的:是糾正已存在的營養不良,阻止進行性蛋白-熱量的消耗,調整和改善病人的代謝狀態,包括液體和電解質,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縮短住院天數。因此,在積極搶救治療的同時,應堅持三大營養素同步參與的治療原則,以期達到補充血容量、滿足組織的氧輸送、積極防治氧自由基損傷、糾正內臟缺血即隱匿性代償性休克、保護腸黏膜、防止細菌和內毒素移位。單純TPN易導致腸通透性異常、腸道菌群失調、細菌移位[3],造成腸源性感染率增加,進而損害機體的免疫功能[4]。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機體多處于循環超負荷狀態,心、肺負擔加重。早期腸內營養可大幅減少靜脈補液量[5];減少長期靜脈營養可能產生的并發癥。如導管感染、心功能衰竭、肺淤血加重低氧血癥等。而單純使用EN,在病情危重的狀態下,大多不能補充足夠的熱量,故危重癥病人應用營養支持往往是PN和EN互相配合、取長補短。本研究比較了PN+EN與TPN對危重癥病人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給予營養支持治療后,TLC和IgG較對照組均有明顯提高。提示PN+EN較TPN更能改善危重癥病人的體液免疫功能。正常狀態下,T細胞亞群中的CD4和CD8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6]。因此,CD4/CD8比值可作為衡量病人免疫抑制程度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CD4、CD4/CD8比值與對照組比較,均有明顯升高。提示PN+EN較TPN更能改善和增強危重癥病人的細胞免疫功能[7]。其機制可能為EN可以維護腸道淋巴組織功能,以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避免腸道菌群失調和移位,并提高T淋巴細胞對有絲分裂原的反應性,刺激T淋巴細胞的增殖,調節細胞因子分泌,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全身性內毒素血癥。近年來,對腎移植術后重癥肺部感染病人進行有效營養干預的進展之一,是大大減少了病人的并發癥,降低醫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縮短住院天數,降低病死率。本研究表明PN+EN營養支持比普通TPN更有臨床應用價值,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

參考文獻

[1]SHIMON K,RAFAEL M.Infectious complications.In shapiro R,Simmons RL,Starzl TE,eds.Renal Transplantation[M].Stanford,Appleton&Lange,1997:315322.

[2]REN JZ,MING ZL,ZHU YH.Clinic diagnosis&treatment for renal transplantation patient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J].Journal of Nephropathy&Dialysis,2001,106109.Chinese

[3]盧味,方仕,卓淑雨,等.營養支持在肝移植病人中的應用[A].中國熱帶醫學,2006,15041506.[3]LU W,FANG S,ZUO SY,et al.Application of nutritional sup-port in live transplantation[A].China Tropical Medicine,2006,15041506.Chinese

[4]LI XB,CHEN XH,DENG CL.Changing of the complication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resulted from the sequential individual-ized stage nutritional support[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7,17(4):475478.Chinese

[5]LUI DG,GONG LJ,WEI L,et al.Parenteral nutrition,glutamine&human growth hormone recombinant retrieve hypoproteinemia after live,renal transplantation[J].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2003,10:103105.Chinese

[6]許風雷,買蘇木,董旭南,等.危重癥病人營養支持對免疫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A].腸外與腸內營養,2006,221223.[6]XU FL,MAI SM,DONG XN,et al.Clinic study for effect of nutritional support on immune function in crtical patient[A].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2006,221223.Chinese

重癥肺部感染流行病學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行氣管切開術的重癥監護室患者140例, 所有患者均具有氣管切開術相應手術指征, 且均由經驗豐富的手術醫師展開操作。28例于術后并發肺部感染, 其中男19例, 女9例, 患者年齡為35~63歲, 平均年齡為 (53.4±2.1) 歲;自進入重癥監護室至氣管切開時間為7~11 d, 平均 (8.6±1.1) d;切開氣管后氣管套管保留時間為7~43 d, 平均 (32.1±2.3) d;患者病因:顱內血腫5例, 硬膜外血腫9例, 硬膜下血腫14例;患者GCS平均為4~8分。28例患者在氣管切開術后7 d左右, 切口附近出現不同程度紅腫與滲液癥狀, 痰量增多且粘稠, 對其痰液進行采集與送檢, 確診是肺部細菌感染。

1.2 護理方法

1.2.1 一般護理

將肺部感染患者妥善安置于重癥監護室中, 確保室內安靜整潔, 室溫控制為22~24℃, 濕度控制為60%以上。為室內開窗通風至少2次/d, 每次通風15~30 min, 確保病房中微小氣候為宜居狀態。利用紫外線對空氣進行1次/d消毒, 在消毒時對患者進行適當、有效保護。

1.2.2 心理護理

重癥監護室并發肺部感染患者一般病情相對較重, 患者承受著重大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 存在呼吸障礙, 同時其活動與睡眠也會受到不利影響。因此, 患者容易出現擔憂、焦慮、煩躁、悲觀等不良心理。護理人員應主動和患者展開經常性溝通, 為其講解不良心理給治療效果造成的不利影響, 通過列舉成功治療案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 給予患者充分關心與鼓勵, 使之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

1.2.3 抗生素應用

早期要展開痰培養, 對致病菌展開藥敏試驗, 以藥敏試驗結果為依據給予患者相應致病菌敏感性抗生素, 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充分的營養支持治療, 增強其機體免疫力, 防止患者出現二次感染。

1.2.4 呼吸道管理

在對患者鼻腔、口腔中分泌物進行吸取與展開氣管內吸痰時, 應采用兩套不同的吸痰管, 防止交叉感染現象;對氣管切開套管與切口加強護理, 局部換藥2次/d, 保持切口處干燥潔凈。協助患者取平臥位, 頭向身體一側偏, 適當抬高床頭, 確保呼吸道暢通;若患者有腦脊液漏與意識障礙, 則應協助其取側臥頭高位, 防止造成呼吸事件。盡可能將氣管切開套管及早拔除, 促使呼吸通道恢復正常。

1.2.5 其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腸外、腸內營養支持, 促使其胃腸道功能盡早恢復正常;早期可給予患者適當益生菌, 對起腸道中正常菌群予以補充;對氣道濕度降低、神經源因素、順應性下降、咳痰無力與膨脹不全等原因引發的原發性肺損傷、肺水腫、痰痂阻塞、換藥及吸痰操作不當等問題予以充分重視。通過扣背、吸引器協助患者排痰, 若痰液粘稠無法咳出, 則可給予霧化吸入稀釋痰液, 促使患者積極排痰。

2 結果

經對28例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后, 27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氣管切開套管均成功拔除, 之后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惡化而死亡, 死亡率為3.57%。

3 討論

目前, 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發生率不斷增高, 且在我國諸多醫院的醫院感染中占據首位, 其中重癥監護室內危重病人在氣管切開術后出現的肺部感染是重要原因之一[3]。行氣管切開術后, 患者下呼吸道將與外界直接連通, 在外環境與內環境多種因素作用下, 氣道很容易受到細菌感染, 引發肺部感染癥狀。因此應做好氣管切開術后護理工作, 盡可能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

該院在對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患者進行護理時, 主要從一般護理、心理護理、抗生素應用、呼吸道管理及其他綜合護理措施等方面出發展開護理工作。對重癥監護室進行基本的環境消毒, 為患者提供一般護理是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的基礎環節, 在氣管切開手術操作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 對患者氣道予以充分濕化, 可有效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在術后合理給予患者抗生素, 可有效預防肺部感染。待患者病情好轉后, 應及時轉到普通病房中繼續接受后續治療。

在該研究中, 經對28例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后, 27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氣管切開套管均成功拔除, 之后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惡化而死亡, 死亡率為3.57%。由此可見, 重癥監護室病人行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較高, 及時給予綜合性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 對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極為有利。

參考文獻

[1]任節, 舒適, 馬耀, 等.24例ICU重癥患者經皮氣管切開術的臨床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 2013, 6 (1) :175-176.

[2]趙士靜, 董立亭, 張秀云, 等.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氣管切開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 (6) :9-10.

重癥肺部感染流行病學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4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老年病區收治的60例≥60歲的老年重癥肺部感染患者,排除發病前或發病時原有腹瀉及其它消化道疾病者,男35例,女25例;年齡63~90歲,平均年齡(72.45±14.41)歲?;颊呖股叵嚓P性腹瀉符合2001年衛生部發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的診斷標準[5]。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1例,其中女性13例,男性18例,平均年齡在75±12;對照組29例,女性15歲,男性14例,平均年齡在74±10;兩組在性別、年齡上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給藥方法

兩組患者均為老年患者重癥肺部感染使用廣譜抗生素,根據病情選用美洛培南或比阿培南,治療療程在10~14d左右,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予口服或鼻飼給予復合乳酸菌膠囊0.66gtid(生產廠家:江蘇美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84;規格:0.33g×12粒),療程10~14d。

1.2.2 觀察方法

兩組分別于抗生素使用后5、10、15天觀察患者排便情況、糞便性狀并采取糞便進行常規檢查、隱血試驗、菌群培養分析。

1.2.3 糞便檢測方法

標本收集:取新鮮糞便約1g,加入9ml的PBS緩沖液,充分震蕩混勻5~10min,10 000r/min離心5min,去清,加0.1ml的蒸餾水,以1%TnitonX-100破碎菌體,煮沸10 min,放入冰水中冷卻備用;PCR引物設計:利用Primer express5.0引物設計軟件,在各細菌屬16SrRNA序列特異性區域設計上下游引物;熒光定量PCR:50ul的反應體系包括:10×緩沖液5ul,4×dNTP 1ul,上下游引物各1ul,模板5ul,Tap酶0.5ul,熒光染料SYBR green I 1ul,水35.51ul。

采用ABI7500熒光定量PCR儀(ABI公司生產)進行菌群擴增和分析,94℃變性3min后,各細菌循環參數:乳酸桿菌94×20S,58×20S,72×20S;雙歧桿菌94×20S,60×1min;大腸桿菌94×20S,55×25S,72×30S,40個循環,各取準確定量的腸道細菌DNA,做系列稀釋后同時進行PCR反應,作為標準曲線。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腸道菌群變化

對照組中,在抗生素使用5天后,腸桿菌、乳桿菌數量都明顯下降(P<0.05),在抗生素使用10天和15天時,腸桿菌數量上升,雙歧菌、乳桿菌數量明顯下降,尤以15天時明顯。在治療組治療與對照組比較,腸桿菌數量在15天時為下降,乳桿菌和雙歧菌在第10天均有上升,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P<0.05)。

注:與未使用前比較t=7.009、5.101、3.245、7.050、7.021、5.295、4.048、6.164、4.453、2.329、8.150①P<0.05,與使用5天比較t=5.199、6.176②P<0.05,與使用15天比較t=4.298、7.426、6.278、5.296、4.034、3.381、7.350、4.256③P<0.05,與對照組比較t=3.342、9.021、5.109、7.160、8.541、2.329④P<0.05。

2.2 益生菌對老年重度肺部感染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影響

病例共計60例,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16例,發生率為26.67%,其中實驗組為4例出現腹瀉,大便次數>3次/日。大便常規示黃爛便和黃色稀便,對照組為12例,5個為黃色稀便,7例為黃水樣便或蛋花樣便,治療組AAD發生率顯著降低(P<0.05),出現腹瀉的時間與腹瀉持續天數兩組均有差異。

注:與實驗組比較*P<0.05

2.3 不良反應

所有腹瀉病例大便常規未見紅細胞與膿細胞,隱血“-”,糞便培養未見致病菌。治療組未觀察到不良反應。

3 討論

隨著人們年齡增加,腸道菌群的穩態狀況容易出現失衡,一些優勢菌如雙歧菌數量明顯減少,甚至測不出。而抗生素在抑制和殺菌的同時,也影響了腸道的正常菌群,因此老年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時容易發生AAD,通常在使用抗生素后4~6天發生,少數可至停用抗生素后3周才出現,表現為黃稀便、水樣便或蛋花樣便,極少數可有隱血陽性或血性便,有腹痛、發熱、白細胞上升,但全身癥狀不明顯,其中80%病人有下腹痛,常在腹瀉前或同時發生,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6]。有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時間>6天的患者較<6天的發生菌群失調的機率明顯增加,而>14天的患者發生率最高,而在抗生素使用方面,應用碳青霉烯類或第3代頭孢菌素類最易導致菌群失調,而應用2種抗生素的患者發生菌群失調明顯高于單用抗生素者[7]。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中,應注意積極防治AAD的發生。目前關于AAD的主要治療有抗菌藥、微生態制劑、中醫藥等方面[8],隨著腸道微生態生態系統在危重癥患者中應用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危重感染的防治不應單純地抗感染和對已發生衰竭的臟器維護,還應重視調節和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9,10,11]。

1994年德國召開的研討會上將益生菌定義為“含有足夠數量的非致病菌性的特定活菌微生態制劑,經口及其他黏膜途徑給藥,旨在改善黏膜表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異性免疫機制”[12]。臨床上常見的有乳酸菌,包括乳桿菌、腸球菌和雙歧桿菌。尤其是乳酸桿菌,作用于小腸上皮細胞和腸屏障,防止腸毒素與小腸上皮細胞黏附,并調整小腸內環境[13],能選擇性地促進結腸內有益菌的生長或活性,改善腸道功能。其主要作用有:①維持生態平衡,促進內環境的穩定;②增加腸道免疫力,參與機體的防御屏障,直接抑制腸道致病菌的侵襲;③造成厭氧菌生長的微環境,保障常駐厭氧菌的生長;④作為非特異的免疫調節因子,激活宿主免疫細胞;⑤發揮特異性免疫功能,促進B細胞產生抗體;⑥促進多種維生素,維生素K和維生素B族的合成和吸收,促進機體消化吸收與代謝;⑦產生抗菌物質,對大腸埃希氏菌、鏈球菌、難辨梭菌、脆弱擬桿菌和沙門菌等多種致病菌發揮抵制作用[14]。乳酸菌在人類口腔中濃度約107CFU/ml,在陰道分泌液中濃度約為107~108CFU/ml,在腸道中濃度大于108CFU/ml[15]。有研究示,益生菌能降低院內肺炎的發生率34%[16],而在使用乳酸桿菌制劑時出現腸道感染的風險為0.001%[17]。

本研究顯示,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使用抗生素,腸道內的有益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在抗感染治療初期,乳桿菌數量下降,在后期所有厭氧菌普遍下降,在使用10和15天時,乳桿菌、雙歧菌、擬桿菌數量明顯下降,以15天尤為明顯。而在治療組的觀察中,乳桿菌、擬村菌的數量在10天和15天時有所上升,、雙歧菌在5天和10天時上升,條件致病菌下降,使腹瀉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因此,通過研究證明,益生菌(復合乳酸菌)在老年肺部感染應用抗生素患者中使用,可糾正腸道抗生素使用的菌群失調,有效保持腸道菌群穩態,從而降低AAD的發生率,干預治療無論在早期,抗生素使用同時,還是使用抗生素后均能有效改善腸道菌群,可以在高危人群中早期、長期使用,無明顯不良反應事件。但用于免疫缺陷患者須謹慎,可能會增加機會感染的[18]。在干預同時,也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盡量縮短抗生素使用時間,一旦明確病原微生物,應盡量選用窄譜抗生素,避免長時間從腸道排泄、容易引起腸道菌群紊亂的抗生素[8,19],減少AAD的發生。有選擇地應用腸道微生態制劑,作為危重癥感染防治的有益補充,具有降低抗生素選擇壓力,減少抗生素使用時間,降低住院時間,減少醫療費用的優勢[20],降低AAD的發生,作為老年危重感染防治的優化手段,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摘要:目的:觀察益生菌制劑在預防和治療老年重癥肺部感染中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于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間選取≥60歲的6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與對照組(29例),均使用廣譜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治療組加用益生菌制劑(復合乳酸桿菌)。觀察和分析兩組患者發生腹瀉的情況,及使用抗生素前及使用后第5、10、15天大便常規、菌群狀況。結果:對照組在使用抗生素后10天后腸道有益菌(乳桿菌、雙歧菌)明顯減少,而腸桿菌明顯增加(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腸桿菌數量在15天時為下降,乳桿菌和雙歧菌在第10天均有上升,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P<0.05),治療組AAD發生率為12.90%,相比對照組的41.38%有差異(P<0.05),出現腹瀉的時間與腹瀉持續天數兩組均有差異。結論:在使用抗生素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腸道內的有益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而益生菌(復合乳酸菌)的應用,可糾正腸道菌群失調,有效保持腸道菌群穩態,對預防和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重大意義。

重癥肺部感染流行病學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討腦外科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腦外科ICU 168例患者肺部感染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 肺部感染發生率51.2%。年齡≥60歲、昏迷≥3天、氣管切開、頻繁吸痰和霧化吸入、機械通氣、吸煙史、營養狀態、空間面積使用不足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結論 強化ICU工作人員培訓教育;正確認識肺部感染,護士發揮多重角色作用;加強ICU病房管理和感染監測,嚴格落實消毒隔離制度;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和操作程序;加強呼吸道管理措施,減少不必要的吸痰、霧化吸入,合理吸痰;合理使用床位空間面積預防交叉感染,教育和指導患者的健康行為。重視ICU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加強病房管理、改善ICU工作環境是降低肺部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

肺部感染;相關因素;護理對策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XU Yan-hua, YU Mei-ding.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Surgeo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causative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Methods 168 consecutiv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51.2%. Age, lost of conscious, tracheal incis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aspiration frequently an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smoking histor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spac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ICU.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working staffs in neurosurgery ICU, management of ICU and respiratory tract, regime of degermation and isol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aseptic technique and correcting the recognition about pulmonary infection could degrade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Key words] Pulmonary infection; correlation factor; nursing strategy

重癥監護病房(ICU)是現代危重病醫學發展較為完善的治療核心場所,是醫院觀察、收治危重患者,集中而有效維持生命活動,進行強大生命支持的治療單位。我院腦外科ICU 是以收治急性腦血管病、顱腦外傷(損傷)、腦外科手術為主的護理單元。肺部感染是醫院獲得性感染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ICU 患者中,因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各項侵入性操作多,其發生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開展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關因素分析,了解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護理對策,達到有效預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發生有重要意義。筆者對ICU收治的168例患者可能發生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了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提出了預防的護理對策,結果如下。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7年3~7月腦外科ICU患者168例,男102例,女66例;年齡9~81歲,年齡≥60歲為116例。住院天數2~88天,ICU天數2~10天?;杳哉?06例,氣管插管56例,氣管切開52例,機械通氣22例。有吸煙史76例,有鼻飼營養90例。病床使用面積不足者42例。為解決呼吸道清理無效護理診斷,每日行霧化吸入、及時吸痰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

1.2 診斷標準

參考2000年制訂的院內獲得性支氣管-肺部感染診斷標準[1]。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選擇可能與肺部感染有關的11項相關因素:年齡、吸煙史、營養狀態、神志狀態、誤吸窒息、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氧氣和霧化吸入、頻繁吸痰、病床空間面積,進行單因素分析。

2 結果

168例患者中發生肺部感染的有86例,占51.2%,其中昏迷患者占37.7%,且與昏迷持續時間呈正相關,與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8分者呈負相關現象。誤吸窒息為肺部感染的極高危因素;有吸煙史、年齡≥60歲、營養狀態(鼻飼營養、未鼻飼營養)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霧化吸入和頻繁吸痰為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病床空間面積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種類型患者在86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占百分比見表1。表1 86例肺部感染患者相關因素分析

3 討論

腦外科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或顱腦外傷,病情進展迅速,存在護理診斷——呼吸型態的改變、呼吸道清理無效,并且各項侵入性操作較多,氧氣和霧化吸入,吸痰、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使氣道與外環境直接相通,特別是在易患因素年老多病、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降低情況下,細菌很容易進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2]。因此,強化腦外科ICU工作人員培訓教育;加強病房管理和感染監測,嚴格無菌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加強呼吸道管理措施;重視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改善ICU工作環境對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極為重要。

3.1 相關因素分析

上述資料結果表明。

3.1.1 年齡≥60歲,營養不良,昏迷≥3天,吸煙史均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患者年老多病各器官功能呈進行性、退行性變化特點,機體活動力減低、對外界環境適應力減退;營養不良不能滿足機體正常生理需要,使免疫能力下降,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神志不清或昏迷狀態使各種生理反射減退或消失,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長期吸煙史改變了呼吸道黏膜、肺泡、肺內環境,造成長期慢性不顯性損害。

3.1.2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均為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

上述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正常防御機制被破壞,使氣道與外環境直接相通,造成了致病微生物或條件致病菌很容易進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1.3 誤吸窒息為肺部感染的極高危因素

胃內容物返流、口咽部分泌物等誤吸入肺,胃內容物的化學刺激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破壞;定居在口咽部細菌下移入肺等均造成致病菌及條件致病菌侵襲肺泡引起肺部感染。

3.1.4 ICU工作環境和病床所占空間面積不足同樣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房環境的嚴格管理和消毒隔離制度落實,護理人員配置、病床所占空間面積不足,增加了院內交叉感染機會,使病原微生物從病人到病人、或工作人員到病人的直接感染以及通過空氣、物品間接感染。

3.2 護理對策

3.2.1 強化ICU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正確認識和重視院內感染,發揮護士多重角色作用[3]

護士在醫院感染預防中角色分別為教育者、管理者、執行者、監控者、研究者、學習者。強化護士的培訓教育,不斷加強護士職業道德修養,提高護士職業素質教育,主動學習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理論知識,掌握預防院內感染的新知識、新技術,提高院內感染預防水平。

3.2.2 加強 ICU病房管理,保持工作環境潔凈

工作人員進入ICU要更衣、換鞋、戴口罩、洗手。每日定時開窗通風,室溫20℃~24℃,濕度50%~60%,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有效的空氣消毒,紫外線燈照射每日2h以上,同時紫外線燈管定期檢測其輸出強度。地面和患者物品使用0.5% 過氧乙酸消毒液噴灑或擦拭2次/d以上。對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進行隨時消毒,轉出ICU患者進行終末消毒制度。合理使用ICU空間面積,除必要搶救器械和用具外,保持環境寬敞潔凈,病床使用面積達15m2 以上,ICU 病室1~2人為宜。合理調配護理人員數量,護士:床位為3~3.5:1,避免護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發生。行政護士要堅持每周2次作空氣細菌培養,治療桌面的細菌檢測并登記。真正做到專人負責,定期消毒,定期檢查,定期監測。

3.2.3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強化消毒隔離制度

氣管插管、氣管切開護理,吸痰技術及靜脈輸液嚴格在無菌技術操作下進行并按操作規程執行;各種呼吸治療裝置超聲霧化機、吸痰器、吸氧裝置應嚴格消毒、滅菌處理;人工呼吸機回路每48h消毒1次;霧化器、濕化瓶每次用后消毒,吸氧管每日更換。一次性導管、吸痰管、換藥盒用物不能重復使用,及時銷毀處理。

3.2.4 加強呼吸道管理,減少不必要霧化、吸痰,合理吸痰

首先正確掌握抽吸的方法及技巧[4]。氣道分泌物的抽吸不作為常規操作,當患者出現氣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現時,才有指征抽吸。對神志清楚患者,護士要教會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異物痰液;如遇確實無力咳出或無法排除或昏迷患者可抽吸痰液。抽吸時應特別注意選擇合適吸痰管和患者體位。對氣管切開患者以聽診為依據確定痰液位置適時吸痰,根據痰液的性質選擇恰當方式吸痰[5]。對機械通氣患者采用密閉式吸痰辦法,使用密閉吸痰三通管在密閉環境下不間斷機械通氣進行吸痰,避免了氣管插管與呼吸機的斷開增加的污染機會。

3.2.5 加強基礎護理

對于危重癥患者尤其是GCS昏迷評分≤8分、機械通氣病人加強基礎護理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有效措施。一般腦外科病人取頭高15°~30°臥位,頭偏向一側,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吞咽困難、昏迷者行口腔護理,減少定居口咽部的菌群數量,防止細菌下移種植;根據病情變換體位、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吸引和排出。經鼻腔吸痰后用生理鹽水棉簽搽洗清理鼻腔。氣管切開護理應及時更換無菌敷料,行氣管切開護理。床單位保持清潔干燥無皺折污染,及時清理皮膚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皮膚清潔防止壓瘡的發生。

3.2.6 醫護人員有效洗手消毒,切斷醫源性傳播途徑

大量流行性病學調查證實,工作人員的手是醫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因此,醫護人員進入ICU時必須洗手,進行各項操作前后均要洗手,無菌技術操作中注意手的消毒,護理每位患者前后要洗手,不可前后對不同病人實施同項操作,或進行不同部位技術操作。同時要對ICU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經常性細菌監測,2次/周進行登記,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控制方法,以切斷傳播途徑控制肺部感染的發生。

3.2.7 合理抗生素應用和營養支持

上一篇:中央直屬事業單位名單范文下一篇:中組部干部三局魏麗莎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