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范文

2024-01-09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范文第1篇

一、雙鼻式鼻塞吸氧的應用 【目標】

病人經鼻塞吸氧后,低氧血癥得到糾正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及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一下容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連接氧氣流量表與氧源

(2) 打開氧氣流量表,按醫囑調好流速以供給鼻導管 (3) 將鼻塞置入鼻孔。

(4) 將兩根塑料管分別固定在病人的耳朵上及下巴(頦)下。 (5) 輕柔調節塑料管上的滑片,固定好鼻導管。

3. 觀察病人以下的任何異常變化 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體征和總體狀況。 4.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正確給氧。

2. 病人的PAO2或SAO2/SPO2水平提高 3. 準確記錄

二、氧氣面罩的應用 【目標】 病人經氧氣面罩吸氧后,低氧血癥得到糾正。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及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容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連接氧氣流量表與氧源

(2) 打開氧氣流量表,按醫囑調好流速以供給面罩。 (3) 選擇合適的面罩戴在病人的嘴巴及鼻子上。

3. 觀察病人以下的任何異常變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體征和總體狀況。 4.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正確給氧。

2. 病人的PAO2或SAO2/SPO2水平提高 3. 準確記錄

三、持續脈搏血氧含量監測 【目標】

病人經持續脈氧監測后準確測得動脈血氧含量,以反應氧合狀況。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選擇合適型號的感應器。 (2) 把感應器至于有足夠血流灌注的位置并定期更換部位。 (3) 觀察波形,注意是否有人為干擾或出現低灌注狀態。 3. 注意觀察并記錄病人的氧合狀況及臨床表現。 4.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動脈血氧含量得到持續準確的監測。 2. 早期發現潛在并發癥并采取相應的適當措施。 3. 準確記錄

四、口咽通氣道的置入 【目標】

病人被安全有效的置入口咽通氣道,維持氣道開放。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通過測量嘴角到耳朵中部的長度,選擇合適型號的口咽通氣管。

(2) 持口咽通氣管彎曲末端,置入口咽部。

(3) 往舌根后繼續插入口咽通氣管的2/3,或插入直到其凸緣與病人的鼻子平行為止。

(4) 旋轉口咽通氣管180度,使其尖端指向喉嚨處。 (5) 把通氣管的余下部分推入病人口內,使其咬合處在病人上下牙齒之間即可。 (6) 用帶子固定好通氣管,確保安全。 3. 如果需要,可經口咽吸引。

4.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1)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2)呼吸模式。3)分泌物的性質。 5.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措施。

6. 必要時或每2小時更換1次口咽通氣管的位置。 7. 每4~8小時,做口腔護理1次 8. 每天更換口咽通氣管1次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氣道安全開放。 2. 準確記錄。

五、氣道插管的置入 【目標】

病人被正確插入氣管插管,維持氣道開放。 【標準程序】

1.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選擇合適型號的氣管插管,檢查是否漏氣。 (2)確保喉鏡以及其他必需儀器的功能完好。 (3)取出病人義齒。

(4)準備好可能需要的鎮靜劑及肌松劑。 (5)給病人吸入純氧。 (6)給病人取適當體位。

(7)必要時,在病人的環狀軟骨上施壓。 (8)持續監測SaO2/Spo2。

3.驗證氣管插管位置正確后,確保其固定在位。 4.必要時吸痰。

5.觀察病人的呼吸及血流動力學狀況。 6.在病歷上記錄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正確置入氣管插管。 2. 持續病人氣道開放。

3. 無并發癥發生,如吸引所致氣道損傷。 4. 準確記錄。

六、氣管插管的護理 【目標】

需氣管插管的病人維持人工氣道開放,并使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減少至最少。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定時觀察刻度標記(正常成人一般女性:氣道開口至平門齒處20~22cm,男性:為24~26cm,評估氣道插管的位置或通過其他的方法如拍攝胸片來確定。 (2)用固定帶固定氣管插管,防止其移位和脫出。

(3)根據需要通過口咽或氣管插管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和清潔。 (4)定期 或必要時檢查氣囊壓力。 3.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 (1)呼吸模式。 (2)SaO2/Spo2水平。 (3)分泌物的性質及量。 (4)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 4.應早期觀察

(1)氣管插管并發癥的征象:扭曲、阻塞、移位。 (2)嘴角或舌部的壓力傷。 5.在病歷上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維持病人氣道開放。

2. 并發癥的發生減少至最少,如嘴角的壓力傷、氣管插管的移位阻塞。 3. 準確記錄。

七、氣管切開 【觀察要點】 在24小時內

1. 有無出血、皮下氣腫、氣胸。 2. 氣管切開套管有無移位。 24~48小時后 1. 切開處是否感染。

2. 有無氣道阻塞、吞咽困難、氣管食管瘺。 3. 病人全身情況,有無呼吸困難、聲嘶、面色等。 4. 氣道痰液性狀、量、顏色及氣味。 5. 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及傷口情況。 6. 有無咳嗽,能否有效咳痰。 7. 病人心理狀況,對疾病了解情況。 【護理措施】

1. 適宜環境

病室安靜、清潔、空氣新鮮,室內保持在18~22°C,濕度保持50%~60%,氣管套口蓋2~4層紗布,定時消毒室內空氣。

2. 術后體位

抬高床頭30~45度,使頭部舒展(全麻下行氣管切開者應去枕平臥6小時)。要經常轉動體味,防止壓瘡。給病人翻身時,應使其頭、頸、軀干處于同一軸線,防止套管旋轉角度太大,影響通氣而窒息。

3. 飲食護理

術后進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 4. 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

5. 保持呼吸道通暢

及時吸出氣管內分泌物,鼓勵、教會病人咳嗽、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和套管阻塞。床邊放置吸痰盤,(盤內備無菌有蓋罐兩只,一直放無菌紗布數塊,一直放無菌生理鹽水;無菌持物拑一把、彎盤、棉簽、濕化液等),吸痰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吸痰前高濃度給氧2~3分鐘,用聽診器聽痰鳴音,確定痰液位置,然后快速、準確、輕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將吸痰管上下提插。一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兩次至少間隔3~5分鐘,壓力為33.2~53.2kPa,吸痰盤每日更換,備好搶救藥品、吸引器、氧氣、監護設備等。

6. 妥善固定氣管套管??厶坠艿目噹删o適宜,以通過一指為宜,以防套管脫出而導致呼吸困難。

7. 帶氣囊的氣管套管,注意就置后損傷氣管粘膜,至氣管壁壞死,導致術后氣管狹窄。遵醫囑定時放氣或更換金屬套管。 8. 加強氣道濕化,遵醫囑滴入濕化液、霧化吸入等。

9. 預防局部感染

金屬內套管每班取出清潔消毒,先用過氧化氫浸泡軟化干痰痂,徹底洗凈,然后用消毒液浸泡,再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方可使用。經常檢查創口周圍皮膚有無感染或濕疹,每班消毒并更換紗布墊,保持清潔干燥,遇污染隨時更換。

10. 術后遵醫囑,酌情使用抗生素。

11. 心理護理

病人經氣管切開后不能發聲,需專人訓練其用手語和筆談等方法表達其需要,常見事物可使用語言牌,以利于溝通交流,預防病人因煩躁而自己將套管拔出,必要時用約束帶固定雙手。

12. 拔管前需試行堵管,注意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如發聲正常,呼吸平穩,可于24~48小時后拔管,拔管后繼續觀察1~2日,傷口處以蝶形膠布拉緊皮膚,一般不需縫合 【健康教育】

1. 向病人講解手術前后注意事項及手術進程中如何與醫務人員配合。

2. 指導長期使用呼吸機的病人加強自我呼吸鍛煉,爭取早日脫機,早日拔管。

3. 促使病人加強營養,多飲水,避免到人多或空氣污染重的地方,防止肺部感染和套管阻塞。

4. 告知病人及家屬不可用手拔掉氣管套管,以防套管脫出而導致呼吸困難。

5. 對出院病人,應教會家屬每日清潔氣管內套管;防止分泌物結痂、阻塞套管;分泌物咳出及時擦拭,保持清潔。

八、氣管插管套管的氣囊檢測 【目標】

病人的氣管插管套管的氣囊應適當充氣。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應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 在檢查氣囊壓力之前先評估病人的狀況如SaO2/Spo

2、BP、脈搏。

(2) 經氣管插管套管或口咽徹底吸除分泌物。 (3) 運用最小閉合量(MOV)技術檢測氣囊壓:1)連接注射器與套管的瓣膜;2)把聽診器至于氣管區域聽氣道呼吸音的變化;3)抽空氣囊直到可從嘴巴及鼻腔聽到氣流聲為止;抽空氣囊后,可聞及粗糙的干羅音;4)注入空氣直到聽不到干羅音為止。

3. 如發現高壓氣囊,尋找原因,并給以必要的干預。

4.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

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體征和總體狀況。 5. 在病歷上記錄護理干預。

6. 每天或必要時隨時進行氣囊壓力檢查。 【結果標準】

1. 在檢測病人的氣囊壓力的過程中使病人的不適減至最小。 2. 無并發癥發生,如漏氣或氣管黏膜壞死。 3. 準確記錄。

九、經口—咽和鼻—咽吸引 【目標】

病人經口—咽和鼻—咽吸引保持上呼吸道通暢開放。 【標準程序】

1. 評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要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3. 尋求并認定的合作使其咳出氣道內分泌物。 4.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需要吸痰時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時導致低氧血癥。 (2) 維持適當的吸引壓力。 (3) 插入吸痰管時勿吸引。 5. 病人猛烈咳嗽時停止吸痰。

6.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質。(4)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 7.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上呼吸道通暢清潔干凈。 2. 準確記錄。

十、經氣管插管/套管內吸引(傳統技術) 【目標】

病人經氣管插管/套管內吸引保持氣道清潔,并使其發生并發癥的危險降至最小。 【標準程序】

1. 評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需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3.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需要吸痰時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時導致低氧血癥。 (2) 選擇合適的吸痰管。 (3) 嚴格遵守無菌技術。 (4) 插入吸痰管時勿吸引。 (5) 維持適當的吸引壓力。

(6) 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0~15秒。

4.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質。(4)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 5.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氣道維持開放 2. 準確記錄

十一、經氣管插管/套管內吸引(密閉系統技術) 【目標】

病人經經氣管插管/套管內吸引保持氣道清潔,并使其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將至最小。 【標準程序】

1. 評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需要。

2.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3.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需要吸痰時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時導致低氧血癥。 (2) 置入吸痰管至標定的刻度,然后壓住調節瓣開始吸引(適度)。

(3) 輕輕地完全退出吸痰管。

(4) 沖洗吸痰管:1)在10ml注射器內準備沖洗液(生理鹽水);2)連接注射器與沖洗口;3)將注射器內液體緩慢推入沖洗口內;同時壓往調節瓣;4)持續沖洗吸痰管至清潔為止。

4.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質。(4)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 5.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氣道維持通暢開放。 2. 準確記錄。

十二、無創機械通氣(MVM裝置) 【目標】

病人經無創通氣支持后獲得足夠的氧氣及氧合。 【標準程序】

1. 評估病人及機械通氣的要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3.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選擇合適型號的面罩,并配置好合適的BVM裝置通路。 (2) 確保氧供通暢開放。

(3) 觀察機械通氣的效果:1)BVM裝置不漏氣。2)充分吸入氣體。3)明顯的胸部運動。4)SaO2/Spo2水平提高。 4. 準備好氣管插管。

5.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氣道保持通暢。 2. 病人氧合狀況得到改善。 3. 準確記錄。

十三、間歇正壓通氣(IPPV)病人的管理 【目標】

行IPPV病人得到足夠的通氣,并發癥較少至最小。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病人的安全:1)進行吸機功能檢測。2)對潛在的氣體、氧氣及電危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3)保持氣管插管及呼吸機管路安全在位。4)設置適當的報警范圍。

(2) 氣管插管的護理:1)維持病人氣道通暢。2)充分濕化。3)保持氣管插管的位置正確。4)必要時隨時檢查氣囊壓力。

3. 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呼吸模式和力度,機械通氣和氧合狀況。

4. 記錄設置的呼吸機參數和病人的呼吸周期特點。

5.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如 1)通氣不足、通氣過度。2)血流動力學的不穩定。3)持續氣道高壓。4)低潮氣量。5)精神狀態的變化。 6. 注意呼吸機的功能失常。 7.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通氣及氧合狀態得到提高。

2. 在IPPV期間無并發癥發生,如過度通氣/通氣不足或氣壓傷。 3. 準確記錄。

十四、支氣管鏡檢查的配合 【目標】

給病人行安全有效的支氣管鏡檢查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采用無菌技術準備支氣管鏡及附件。 (2) 處理分泌物時采取妥當的預防措施。 (3) 遵醫囑調節氧濃度。

(4) 遵醫囑使用鎮靜劑或采取局麻。 (5) 需要時使用咬合器(牙墊)。 (6) 在行支氣管鏡檢查時配合醫生。

3. 在整個過程中觀察血流動力學及呼吸狀況的變化。 4. 適當隔離器械。

5. 需要時適當分隔標本并貼上標簽。 6. 在病歷上記錄下該程序。 【結果標準】 1. 給病人實施安全有效的支氣管鏡檢查。 2. 發現并發癥及時治療。 3. 準確記錄。

十五、胸腔引流管置入的配合 【目標】

胸管被安全置入病人的胸腔,正確接入引流系統。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評估病人的配合情況及對該程序的理解水平。 3. 注意一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準備好置入部位。

(2) 在置入過程中配合醫生操作。

(3) 采用無菌技術連接胸腔引流管與引流系統。 (4) 如果需要可將引流系統與吸引器連接。 (5) 用無菌敷料覆蓋住置入部位。 4. 確保胸腔引流管安全在位。 5. 確保引流系統功能完好。

6. 置入胸腔引流管后行胸部X片檢查。

7.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

1)生命體征2)引流物的色與量。3)漏氣。 8. 記錄下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病人被安全置入胸腔引流管。 2. 引流系統連接正確。 3. 整個過程無并發癥發生。 4. 準確記錄。

十六、胸腔閉式引流管理 【目標】

經胸腔閉式引流系統將病人胸腔內的氣及(或)液體安全有效地引流出來。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保持引流系統功能正常,如果需要可遵醫囑連接吸引器。 (2) 確保病人體內的引流管安全在位。 (3) 維持水封瓶的密閉性。

3. 處理血及體液時采取全面防范措施。

4. 定時輔助病人做咳嗽及深呼吸運動。 5. 評估病人的疼痛水平,需要時給予麻藥。 6. 評估病人的呼吸模式。

7. 觀察、記錄、報告引流物的量及性狀. 8. 觀察并發癥并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結果標準】

1. 病人胸膜腔內的氣液體被有效的引出。 2. 維持水封瓶的密閉性。 3. 準確記錄。

十七、胸腔引流管的拔除 【目標】

采用無菌技術安全舒適的拔除胸腔引流管。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評估病人的疼痛水平,需要時可使用麻藥。 (2) 采用無菌技術輔助醫生拔除胸管。 (3) 教會病人在拔除胸管前立即呼氣后摒棄。 (4) 用無菌敷料封住傷口。 3. 處理體液時采取全面預防措施。

4. 觀察,記錄和報告拔除部位的狀況,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出現情況的原因、發病過程及可能的并發癥。 5. 記錄引流物的量和性狀。 6. 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及呼吸狀況。 【結果標準】

1. 整個過程使病人的不適感減到最小。 2. 早期發現并發癥并積極治療。 3. 準確記錄。

第二節

循環系統

一、 持續心電監護 【目標】

使用心電監護儀持續監測心動活動,保持早期發現心率和心律的變化。 【標準程序】

1. 確定需要行電生理監測的病人。 2. 評估病人生理、心理狀態。

3.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4.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必要時擦洗病人的胸部皮膚。

(2) 在病人的適當部位放置電極片并與心電監護儀的到連線連接。

(3) 正確設置報警線。

(4) 使用心電監護儀時注意對可能發生的電危險采取防范措施。

(5) 檢查電極片必要時重新更換。

5. 觀察心律和心率,定時或需要時記錄心律和心率。 6. 對威脅生命的心律失常立即采取措施,并報告醫生。 7.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心電監護得到持續監測。

2. 無意外并發癥發生,如放置電極片處皮膚的 刺激及破損。 3. 準確記錄。

二、 十二導心電監護 【目標】

正確使用十二導心電監護儀監測病人的綜合心電活動。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必要時擦洗病人的胸部皮膚。

(2) 正確放置電極片,并與十二導心電監護儀連接。 (3) 確保皮膚與電極片的完全接觸。 (4) 對可能發生的點危險采取防范措施。 3. 選擇最能代表心電活動的盜鏈記錄心律。

4. 報告異常心律,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遵醫囑即刻采取措施。 5.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記錄一個正確清晰的十二導心電圖。 2. 迅速鑒定并治療心律失常。 3. 準確記錄。

三、 電復律 【目標】

安全及時的給病人行電復律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確保胃腸外給藥途徑靜脈管路的開放。 (2) 給鎮靜劑后觀察病人的呼吸狀態。

(3) 如果可能的話,觀察基本心電圖或十二導心電圖。 (4) 準備好所有心肺復蘇的藥物和設備。 (5) 在胸部的合適的部位上粘上導電凝膠墊。 (6) 確保選擇同步按鈕。

(7) 確保所有工作人員離開病人、病床及儀器。 (8) 評估病人的脈搏、總體狀況和反應。 3. 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病人處于適當舒適的體位。 4. 若遇到并發癥及時處理。 5. 電復律后查十二導心電圖。 6.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及時對病人行電復律。 2. 確保工作人員及病人的安全。 3. 及時發現并發癥并處理。 4. 準確記錄。

四、 電除顫 【目標】

安全及時的給病人行電除顫。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評估出現的室顫和無脈性心動過速。 (2) 平躺病人。

(3) 若可能,查基本心電圖。

(4) 準備好所有心肺復蘇的藥物和設備。 (5) 在胸部的合適的部位上放上導電凝膠墊

(6) 根據想達到的水平或使用制定好的推算方法選擇能量。 (7) 確保所有工作人員離開病人、病床及儀器。 (8) 評估病人的脈搏、總體狀況和反應。 (9) 除顫后查心電圖。

3. 如果發生并發癥,即可采取措施。 4.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及時對病人行電除顫。 2. 確保工作人員及病人的安全。 3. 及時發現并發癥并處理。 4. 準確記錄。

五、 動脈血壓監測

經動脈血壓監測持續測得病人動脈血壓,準確的反應了他或她的血流動力學狀況。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正確并緊密連接換能器與電纜線。 (2) 確保換能器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歸零。 (3) 確保整個系統無氣泡、無扭曲。

(4) 使用適當的沖洗裝置維持系統通暢開放。 (5) 設立適當的報警范圍。

3. 觀察異常,注意任何異常狀況,如:1)系統連接不良。2)動脈循環的阻塞。3)置管部位的感染。 4. 觀察波形及數值的異常。 5.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動脈血壓得到持續監測。 2. 早期發現潛在的危險并采取適當措施。 3. 準確記錄。

六、 中心經脈導管的置入 【目標】

安全置入病人的中心靜脈導管,正確連接壓力換能器。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正確并緊密連接換能器與電纜線。 (2) 確保換能器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歸零。 (3) 確保整個系統無氣泡、無扭曲。 (4) 以足夠的壓力維持系統通暢開放。 (5) 設立適當的報警范圍。

3. 觀察異常,注意任何異常情況,如:1)炎癥與感染的跡象與癥狀。2)出血及血腫。3)并發癥如氣胸。

4. 記錄并報告

1)日期、時間和置入導管的部位及刻度。2)中心靜脈壓。3)置入部位的狀況如:出血。 【結果標準】

1. 安全置入斌人的中心靜脈導管。 2. 正確連接換能器與電纜線。 3. 整個過程無并發癥發生。 4. 準確記錄。

七、 中心靜脈壓(CVP)監測 【目標】

經CVP監測準確得病人中心靜脈壓力,以反映他或他的血流動力學狀況。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對于持續CVP監測:1)正確并緊密連接換能器與電纜線。2)確保換能器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歸零。3)確保整個系統無氣泡、無扭曲。4)使用適當的沖洗裝置維持系統通暢開放5)設立適當的報警范圍。6)注意觀察異形波形。

(2) 非持續性CVP監測:1)正確緊密連接液體壓力計系統。2)確保整個系統無氣泡、無扭曲。3)使零點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測量CVP。4)觀察隨著呼吸運動壓力計內液體的水平擺動。

3. 觀察異常,注意任何異常情況,如:1)監測系統的脫落、阻塞。2)導管所致膿毒血癥。3)氣體栓塞。 4.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中心靜脈壓得到準確監測。 2. 早期發現潛在的危險并采取適當措施。 3. 準確記錄。

八、 中心靜脈壓導管的拔除 【目標】

采用無菌技術安全舒適拔除病人的中心靜脈導管。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撕開敷料,拔除導管時注意采取防范措施。 (2) 在拔管處施以人工壓力維持至少5分鐘或根據需要至血止為止。

(3) 用0.5%碘伏消毒拔管處后以繃帶或無菌紗布覆蓋。 3. 定期觀察穿刺部位,防止出血。

4. 教會病人發現任何出血應及時報告醫護人員。 5.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范文第2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該院急診重癥監護室收治中毒患者53例,其中,男15例,女38例,年齡在15~86歲之間,平均為(38.3±5.8)歲。中毒原因,41例(77.4%)、5例飲酒(9.4%)以及3例亂服藥(5.7%),4例其他(7.5%)?;颊呔鶠槭状沃卸?。

1.2 方法

統計患者的一般病理資料,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用藥情況、就診時間、中毒原因、攝入毒物的種類及途徑、中毒次數、導瀉、洗胃、活性炭應用情況、機械通氣時間、血液凈化的實施次數、心理科參與治療的情況、中毒物質的篩查情況、具體住院時間以及轉歸情況等。

1.3 統計方法

該研究數據均以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中毒情況分析

該組患者53例中,男28.3%(15/53),女71.7%(38/53),女顯著高于男(P<0.05)。分析中毒毒物的類型,33例(62.3%)為臨床用藥中毒,其中,16例為鎮靜催眠藥物,5例心血管系統用藥,4例精神疾病用藥,2例感冒藥,2例中藥,1例抗生素,1例降糖藥物,2例其他。5例乙醇中毒,3例農藥中毒,3例鼠藥中毒,2例其他化學品中毒,3例生物毒素中毒,2例CO中毒,2例不明原因中毒。

2.2 毒物的攝入途徑分析

該組有49例(92.5%)患者為經口攝入毒物,4例(7.5%)為呼吸道吸入中毒。

2.3 治療情況分析

該組53例患者中,3例有心理醫學科醫師參與治療。有8例(15.1%)接受血液凈化治療,治療次數在1~27次之間,平均為3次;6例(11.3%)患者實施機械通氣治療,機械通氣時間在10~120 h之間,平均為53 h。

23例(43.4%)患者接受洗胃治療,3例(5.7%)接受導瀉治療,1例(1.9%)接受活性炭治療。

2.4 毒物篩查

該組有21例(39.6%)患者接受毒物篩查,其中,16例患者有明確的中毒史,4例無明確的中毒史,1例患者在診治過程中接受復查。

2.5 轉歸情況

該組53例患者中,1例(1.9%)患者死亡,其中毒類型為百草枯中毒。

3 討論

急性中毒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中,約有10%以上的患者屬于重癥患者,這類患者需要進入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3]。對于這類患者,積極分析其臨床特征對規范臨床治療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3.1 急診重癥監護室中毒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

3.1.1 年齡及性別分布

該研究結果顯示,自殺是重癥患者中毒的主要原因,該組占77.4%。從性別分布來看,女性患者顯著多于男性患者,年齡最小為15歲,最大為86歲,平均為(38.3±5.8)歲。這與非重癥患者存在較大的差異,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非重癥患者的年齡大多集中在20~29歲左右[3]。因此,在臨床救治中應引起重視。

3.1.2 毒物類型

我國急性中毒毒物的種類主要包括藥物、乙醇、食物、農藥、鼠藥以及CO等,其中乙醇中毒為單項中毒的首要因素[3,4]。而該組中臨床藥物中毒占主要,其中分布最多的為鎮靜催眠藥物中毒(16例,30.2%)。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酒精中毒大多為中度中毒,臨床中較少收入重癥監護室治療,故該組乙醇中中毒的比例相對較小。而鎮靜催眠藥物中毒率顯著高于其他毒物中毒,可能是由于這類藥物容易獲得、患者存在精神、心理等問題。因此,應加強對鎮靜催眠類藥物的規范化管理。

3.1.3 毒物的攝入途徑以及治療轉歸情況

該組53例患者中,胃腸道是主要毒物攝入途徑,在重癥中毒患者中更占有顯著比例,該組占92.5%。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對于這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是進行胃腸道去污染,該組23例(43.4%)患者接受洗胃治療,3例(5.7%)接受導瀉治療,1例(1.9%)接受活性炭治療。血液凈化治療也是臨床治療重癥中毒患者的重要方式,但其對于大部分具體毒物的治療效果尚未得到確切的毒理學證實[5]。該組有8例(15.1%)接受血液凈化治療,有部分患者接受了多次血液凈化治療。經相應治療后,僅1例患者因服食大量百草枯搶救無效死亡,其余患者均治療成功。提示對于重癥中毒患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和處理,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3.2 重癥中毒患者的處理措施

3.2.1 及時清除未吸收毒物

及時清除患者體內尚未吸收的毒物是救治重癥中毒患者的重要措施。對于口服毒素者,需及時清除其胃腸道中的未吸收毒物[2,3]。目前臨床中常采用洗胃的方法進行毒物清除。通常選擇溫開水、生理鹽水或者特異性洗胃液等進行洗胃,同時應控制胃液的溫度在28~30℃左右,以促進患者的胃粘膜血管收縮,從而減少機體對于毒物的吸收[4]。進行洗胃時,應注意對患者適當保暖,并控制洗胃液的注入量,通??刂圃?00~250 m L左右為宜,以免因洗胃液過多而導致毒物隨洗胃液進入患者的腸道內。

3.2.2 予以有效的藥物治療

在救治重癥中毒患者的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中毒毒物類型、性質等適當予以特效解毒劑治療。例如有機磷農藥中毒者,可予以阿托品、氯磷定以及戊乙奎醚注射液等特效解毒劑進行治療;對于出現驚厥者,可予以苯巴比妥進行有效控制;對于心律失常者,可予以鎮靜藥物以及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3,4,5]。根據患者的情況予以呋塞米等利尿劑進行治療,可促進體內毒素隨尿液排出體外。在利尿的同時,還應注意對患者進行補鉀治療。此外,還應實施對癥治療。因中毒患者常存在腦水腫的現象,可予以20%的甘露醇進行治療。對于存在呼吸衰竭者,還應及時予以吸氧以及呼吸興奮劑等;對于心律失常者,可予以碳酸氫鈉以及阿托品等進行治療。注意維持患者的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如出現抽搐現象,則應及時予以補鈣。同時,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及時排除患者的心理問題,使患者樹立起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從而夠積極地配合治療。

總之,對重癥中毒患者,應積極調查和分析其臨床特點,促進臨床診治的規范性,在明確毒物性質的情況下,合理選擇救治方法并迅速施治,可提高救治效果,確?;颊叩纳踩?。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急診重癥監護室中毒患者的臨床特點以及處理措施。方法 收集急診重癥監護室中毒患者53例,回顧分析其臨床特征以及救治情況。結果 該組53例患者中,49例(92.5%)患者為經口攝入毒物,中毒原因為自殺(77.4%,41/53)、飲酒(9.4%,5/53)以及亂服藥(5.7%,3/53),其他4例(7.5%);23例(43.4%)患者接受洗胃治療,8例(15.1%)患者接受血液凈化治療;1例(1.9%)死亡。結論 重癥監護室中毒患者的搶救應及時明確中毒物質的名稱及性質等,并根據具體的中毒物質選擇合理有效的搶救方案快速實施搶救,可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確?;颊叩纳踩?。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急診,中毒

參考文獻

[1] 陳東蘭.急診重癥監護室中毒患者臨床救治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0):15-16.

[2] 徐勝勇,于學忠,李毅,等.138例急診重癥監護室中毒患者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2,21(7):728-731.

[3] 于立恒.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急診急救護理[J].中外醫療,2011,30(7):140.

[4] 尚春艷.急性重癥有機磷農藥中毒急診救治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35):37-38.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范文第3篇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清醒腦卒中重癥監護室患者120例, 男66例, 女54例, 年齡36~74歲, 睡眠障礙者98例 (81.67%) 。其中:失眠52例 (43.3%) , 表現為入睡困難, 睡眠時間過少, 24h總睡眠時間不足5h;睡眠間斷14例 (11.67%) , 表現為熟睡困難且易醒, 每夜醒來4次以上, 但睡眠時間無減少;睡眠顛倒26例 (21.67%) , 表現為睡眠規律改變, 白天睡眠過多, 晚間睡眠少;睡眠過度6例 (5%) , 表現為睡眠時間超過12h, 睡眠較深, 喚醒困難。

1.2 方法

在常規治療腦卒中的同時, 對于確定為清醒腦卒中重癥監護室睡眠障礙的患者 (全天嗜睡者除外) , 睡前服用阿普唑侖片4~8mg, 無效者肌肉注射地西泮針5~10mg, 同時配合心理治療, 2周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夜間睡眠>6h, 白天睡眠<2h;好轉:夜間睡眠4~6h, 白天睡眠<6h;無效:夜間睡眠<4h, 白天睡眠>8h[3]。

2 結果

患者治療2周后睡眠狀況, 見表1。

3 討論

睡眠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問題, 睡眠減少, 可造成部分免疫球蛋白、補體和T細胞亞群有下降的趨勢[4], 故而影響疾病康復。美國護理專家Henderson指出, 滿足患者休息和睡眠是護理工作的一項基本職責。在臨床工作中, 護士應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指導, 實施整體護理, 采用綜合方法, 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

3.1 做好入院宣教

入院前向患者介紹腦卒中重癥監護室環境, 簡單介紹可能使用的儀器, 講解有關疾病知識和可能引起睡眠困難的因素;并告訴患者24h均有護士在病人身邊守護, 任何細微的病情變化護士都會及時發現并處理。

3.2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要保持病房適宜的溫、濕度, 每天開窗通風, 保持空氣清新;床鋪要清潔、干燥、平整, 枕頭高度要適中, 讓患者感到舒適;病房保持安靜, 合理安排治療、護理活動, 醫護人員要做到“四輕”;定期檢修醫療儀器, 尤其是報警裝置;夜間關大燈, 開壁燈, 避免燈光刺激;要固定好各種導管, 整理好醫療儀器上的各種導線。對患者周圍

3.3 確?;颊呤孢m度

應幫助患者在入睡前進行個人衛生處置;要協助患者取舒適的臥位;保持患肢的功能位, 防止肢體受壓或下垂;對頭痛患者要指導其緩慢深呼吸, 或通過聽輕音樂、有節律的按摩等方法來轉移其注意力;指導患者臨睡前喝杯熱牛奶, 用溫水泡腳。

3.4 合理應用藥物

將患者睡眠障礙情況告知主管醫生, 以便醫生正確地選擇鎮靜催眠藥物;正確應用鎮靜催眠藥物, 即最小劑量、間斷、短期用藥、規律停藥;對伴有抑郁的患者除給予心理支持外, 還可配合應用抗抑郁藥物, 以改善入睡困難, 增強睡眠穩定性。

3.5 心理護理

給患者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 介紹一些成功病例, 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正確對待疾病, 保持樂觀情緒, 從而改善睡眠情況;要糾正患者在睡眠認識上的偏差, 指導患者養成有利于睡眠的良好習慣。

摘要:目的 分析清醒腦卒中重癥監護室患者睡眠障礙的原因, 采取對應的護理措施, 改善睡眠質量,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方法 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指導, 實施整體護理。結果 采用綜合方法, 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結論 應積極治療腦卒中, 并選擇適當藥物, 進行良好的心理輔助治療, 是治療清醒腦卒中重癥監護室患者睡眠障礙的關鍵。

關鍵詞:腦卒中,重癥監護,睡眠

參考文獻

[1] 周際.卒中患者睡眠障礙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腦血管疾病雜志, 2005, 2 (4) :173.

[2] 游國雄.腦血管病與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礙[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3, 5:426.

[3] 趙愛云, 楊勇.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05, 15 (17) :2703-2704.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786例病例均為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新生兒, 其中男401例, 女385例, 胎齡在37周以下308例, 37周以上478例, 住院在1周以下256例, 1周以上530例, 體重>1500g288例, <1500g498例。

1.2 方法

通過查閱患兒的臨床資料, 對其感染部位、胎齡、體重和住院天數進行統計分析, 查找與感染有關的因素。

1.3 數據處理

本組數據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通過χ2檢驗, P<0.0 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786例新生兒中感染37例, 感染率為4.71%, 感染與性別無關 (P>0.05) , 早產兒感染高于足月兒, 極低體重兒感染高于正常體重兒,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高于其他部位, 住院天數越長感染率越高, 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 , 見表1、2。

注:性別比較, #P>0.05;胎齡、體重、住院d數比較, *P<0.05

注:與其他比較, *P<0.05

3 討論

3.1 感染有關分析

新生兒由于其自身防御系統和免疫系統還不夠完善, 容易遭受多方面的影響, 而一般在重癥監護室中的新生兒抵抗力更弱, 引發醫院感染更為常見。從本次調查研究中分析, 與感染有關的因素主要有感染部位、胎齡、體重和住院天數。

(1) 胎齡與體重:從表1中可以看出, 早產兒和體重輕的新生兒感染率明顯高于足月和正常體重兒 (P<0.05) , 原因在于新生兒的體重是機體各系統成熟度和生長發育的一個外在反應[1], 一般體重輕則表示生長比較差, 各系統發育不夠成熟, 血漿Ig G水平低, 相應的免疫力也較低, 感染更容易, 因此胎齡越小, 體重越輕的新生兒, 感染率越高。

(2) 感染部位:新生兒由于抵抗力的虛弱, 皮膚和粘膜薄嫩, 角質發育尚未完全, 而皮下分布的血管比較豐富, 在局部防御功能較差的情況下, 容易造成擦傷感染, 加上皮膚功能脆弱, 且含水量高, 細菌容易滋生, 因此皮膚和軟組織感染最為常見, 本組中皮膚及軟組織感染占48.65%, 明顯高于其他部位 (P<0.05) 。

(3) 住院天數:從研究資料中可以看出, 住院時間越長, 感染率越高, 因為在重癥監護室的新生兒, 為提高其生存質量, 常會使用到呼吸機和某些侵入性操作, 比如器官插管、吸痰等程序均會增加細菌生長和感染的機會[2]。此外, 喂奶量及輸液的不斷增加, 使患兒排泄量也相應增加, 排泄物會增加病菌的生長, 造成感染。

3.2 護理

導致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感染的因素眾多, 需要護士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精湛的護理技能, 從日常的護理中杜絕感染的發生。

(1) 體位護理。新生兒的體位對其發育、減輕疼痛等方面有重要影響, 在選擇體位時要綜合考慮新生兒的狀況。剛入院的新生兒采用側臥位和俯臥位, 選擇適宜的枕頭, 讓新生兒盡可能舒適。對于需要定時觀察的新生兒采用仰臥位, 需要進行特殊操作如氣管插管, 將頭部和身體縱軸一致, 并用小毛巾墊在膝蓋下, 用長條棉布將新生兒圍成鳥巢型, 以起到保護作用。

(2) 護理人員自身病菌控制。有文獻指出, 院內感染常見的傳播途徑是護理人員的手[3], 因此在接觸患兒的前后必須嚴格對手消毒, 按照無菌操作進行護理。比如在接觸患兒前用肥皂或消毒劑進行洗手, 每護理完一名患兒都需進行消毒處理, 以免發生交叉感染, 同時要定期進行細菌培養, 以了解是否符合標準。

(3) 環境處理。由于重癥監護室密閉性強, 室內空氣流動性差, 室內溫度高于一般病房溫度, 且濕度大, 這些條件均容易增加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同時重癥監護室床位比較擁擠, 醫務人員流動性大, 在其走動的過程中, 諸多致病微生物和灰塵會隨空氣的流動而飛揚, 造成空氣污染, 因此對環境的控制是預防感染的重要環節。為確保其空氣流動, 可以使用空氣凈化器, 也可適當使用排風扇, 每日3次, 每次約為1h, 將溫度控制在24~26℃, 濕度控制在55%~65%。每日對環境進行消毒, 如用0.5%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工作臺面, 并定期進行細菌培養, 根據培養結果進行處理。

(4) 用具的護理。重癥監護室常會使用到多種設備和物件, 醫務人員在檢查和護理過程中也會使用到一些儀器, 對于重癥監護室有明確的消毒隔離制度, 因此在使用器物的過程中, 要嚴格按照相關制度進行, 比如聽診器、監護儀的導線、呼吸機的管道及有關留置管等, 均會成為感染的誘因, 因此在使用前后必須進行消毒處理, 有條件的可按床位進行配備, 以免交叉感染?;純核玫谋环?、小毛巾在使用前都必須消毒, 喂奶具按照“一人一用一消毒”的原則。

(5) 呼吸道護理。本研究中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二, 僅次于皮膚感染, 因此對呼吸道的護理也是預防感染的有效途徑[4]。重癥監護室的患兒一般需要吸氧, 為預防交叉感染, 在使用前要對氧氣裝備進行消毒, 如濕化瓶和吸氧管用0.2%的強力消毒液浸泡0.5h, 吸氧面罩用消毒液擦拭, 對于需長期吸氧的患兒, 每日更換濕化瓶, 并進行消毒, 而臨時吸氧的患兒, 使用前后都需要進行消毒處理, 以備用。需要使用呼吸機的患兒, 要按照無菌操作進行吸痰, 定時對呼吸機管道進行更換和消毒, 以免細菌沿其進入呼吸道造成感染。

(6) 其他護理。對于患兒的其他部位也應引起重視, 如眼部、口腔、臀部等, 及時清除臉部和眼部的臟物, 尤其是眼部有膿性分泌物的患兒, 必要時可采用青霉素鈉鹽水作眼結膜囊沖洗;對于口腔的護理, 用生理鹽水清潔口腔, 每天2次;病情允許下, 每日沐浴1次, 病情較重者, 在床上進行擦浴, 沐浴完后做相關消毒處理。一旦發生感染, 立即進行隔離, 及時切斷傳播。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感染的有關因素, 探討其護理對策。方法 選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786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住院新生兒進行調查分析。結果 786例新生兒中感染37例, 感染率為4.71%;感染與部位、胎齡、體重和住院天數有關, 與性別無關。早產兒感染高于足月兒, 極低出生體重兒感染高于正常體重兒,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高于其他部位, 住院天數越長感染率越高, 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 。結論 引起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感染的因素比較多, 護理過程中應從每個環節著手, 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新生兒,重癥監護,感染,分析,護理

參考文獻

[1] 趙霞.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院內感染原因分析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 2007, 13 (7) :102~103.

[2] 魯靖, 劉紅.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院內感染分析[J].北京醫學, 2008, 30 (10) :607~608.

[3] 尚少梅, 王易芝.醫院感染與洗手[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 2001, 11 (1) :78~80.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義烏市中心醫院、中醫院、稠州醫院、復元醫院等4所二級甲等醫院及以上的ICU護士165名, 女142人, 男23人, 年齡20~45歲;工作時間1~23年, 平均7.2年;學歷:中專75人 (45.4%) , 大專52人 (31.5%) , 本科及以上3 8人 (2 3.0%) ;職稱:護士6 9人 (4 1.8%) , 護師5 5人 (33.3%) , 主管護師27人 (16.4%) , 副主任護師14人 (8.5%) 。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調查量表, (1) 眼部并發癥相關知識認知情況:包括重癥患者眼部并發癥發生機制、相關的危險因素、眼部護理知識等3個方面, 包含12個條目, 均為是非題, 每個條目答對計1分, 總分12分, 分數越高表示知識掌握程度越高。根據得分對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完全了解 (12分) 、部分了解 (6~11分) 、不了解 (≤5分) 。 (2) 了解護士對危重患者實施眼部觀察及眼部清潔護理的狀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 el建立數據庫, 應用S P S S軟件對錄入的數據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護士對重癥患者眼部并發癥的認知

護士對重癥患者眼部并發癥認知狀況尚不樂觀, 對眼部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完全了解率65.4%, 而對并發癥的發生機制完全了解率僅為26.7%, 與眼部并發癥相關的護理措施有16.4%的護士完全不了解。詳見表1。

2.2 護士對一般眼部護理的實施情況

(1) 眼部觀察:按常規主動實施72人 (43.6%) , 遵醫囑實施51人 (30.9%) , 未實施32人 (19.4%) , 根據需要實施10人 (6.1%) 。 (2) 遵醫囑實施眼部清潔:實施眼瞼清潔90人 (54.5%) , 眼瞼+結膜囊清洗55人 (33.3%) , 未實施20人 (12.1%) 。眼瞼清洗時間的醫囑執行率為35.8% (59/165) , 結膜囊沖洗時間醫囑執行率為29.7% (49/165) 。

3 討論

隨著人們對就醫條件要求的提高, ICU病房醫護人員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大多數ICU醫護人員多專注于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并發癥, 往往忽略眼部并發癥的預防, 而眼部癥狀控制不佳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會造成很大威脅[1]。因此, 護士應充分了解ICU危重患者眼部護理的基本知識, 通過主動對危重患者實施眼部護理, 可以降低眼部并發癥的發生。目前, 國內對ICU病房危重患者眼部并發癥的研究較多, 但對實施眼部護理的相關報道較少[2]。本文對ICU護士掌握危重患者眼部護理知識和認知情況的調查, 旨在了解當前對重癥病房患者眼部護理的實施狀況, 為制定相關護理措施提供參考。

我們認為, 眼部護理認知程度較低的原因與相關知識的欠缺和缺乏主動意識有關。ICU病房護士要充分理解危重患者眼部護理的重要性, 掌握眼部護理的核心技能, 科室應定期組織對相關知識進行培訓學習, 增強護士對眼部護理的主動意識和操作技能。從本研究結果看, 護士對重癥患者眼部護理危險因素和護理措施的認知度相對較好, 而對眼部并發癥發生機制的認知較差。護士按常規主動觀察眼部并記錄的比率略高于按醫囑實施, 但有19.4%的護士未按常規和醫囑實施眼部觀察;多數護士能根據醫囑實施眼部清潔、眼瞼清洗和結膜囊沖洗, 但仍有12.1%的護士未能執行。由此可見, ICU病房護士對危重患者眼部護理尚需進一步強化觀念和意識, 加強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 增強主動性。

摘要:目的 了解重癥監護室 (ICU) 危重患者實施眼部護理的現狀, 旨在提高護理質量。方法 選擇該市二級甲等 (及以上的) 4所醫院165名ICU護士作為調查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 對ICU護士眼部護理知識掌握情況和護理措施實踐情況進行調查。結果 ICU護士對危重患者眼部并發癥的發生機制和危險因素的認知情況尚不理想, 對眼部護理措施的完全了解率僅為56.4%。按常規和遵醫囑實施眼部觀察并記錄者分別占43.6%、30.9%, 未實施19.4%;眼瞼清潔的執行率為54.5%, 眼瞼+結膜囊清洗為33.3%, 未實施12.1%。眼瞼清洗時間醫囑執行率為35.8%, 結膜囊沖洗時間醫囑執行率僅為29.7%。結論 護理人員對眼部護理的認知和實施不容樂觀, 在常規實施眼部觀察、嚴格遵醫囑執行眼部清潔和清潔時間的執行方面有待提高。應加強ICU護士對危重患者實施眼部護理的專業知識培訓, 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提高對危重患者眼部護理管理水平。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眼部護理,認知

參考文獻

[1]鄭文燕, 程立宏, 胡雁, 等.眼部護理循證標準在重癥監護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 (10) :903.

上一篇:急診科護理論文下一篇:婦產科護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