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黨的理論創新范文

2023-10-06

黨的理論創新范文第1篇

[摘要] 理論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生存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只有結合實際不斷堅持理論創新,才能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永葆活力。

關鍵詞: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時俱進 實事求是

古往今來,制度更迭,理念為本。執政者的理論實踐決定著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理論來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同時又能反作用于實踐、指導實踐。理論創新是在原基礎上的提高和發展。創新理論更適應于客觀規律,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更強。理論創新能夠推動實踐活動的層次、質量不斷提高和更新,為社會創造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成果,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理論的創新、與時俱進也能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注重理論創新的黨,在八十多年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堅強有力的指導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和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

一、為什么要理論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理論創新又是一切創新的前提。馬克思哲學原理關鍵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核心是運動變化的。所以堅持馬克思哲學的政黨要有運動變化觀。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在長期奮斗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關鍵在于有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這個理論,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是我們黨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扎根實踐的偉大創造。

重視理論創新是我們黨的根本特點。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經驗。堅持理論創新是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黨在理論上的創新必將推動新的實踐不斷發展,新世紀新階段推進黨的建設必須理論創新。胡錦濤總書記說過:“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這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

擔當新使命要求改革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的偉大事業與黨的建設這一新的偉大工程是密切聯系著的,以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需要改革創新;黨要確保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必須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關于理論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每個時代的共產黨人都肩負著發展科學理論的神圣使命,都必須通過勇敢的實踐和不斷的創新,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中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新的實踐經驗、新的理論創見和新的文明成果。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的理論,在把科學理論同中國實際結合的實踐中,完整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精髓、與時俱進的品質和堅持真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要求。

二、如何推進理論創新

一個民族要站在時代的頂峰,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政黨,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創新。 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的與時俱進,要特別重視理論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為各個方面的創新提供指導。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如果因循守舊,停滯不前,我們就會落伍,我們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 實現理論創新,必須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在理論創新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

推動理論創新,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黨的理論創新需要求真務實、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黨的理論創新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是針對和解決改革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同時,黨的理論創新,惟有真正地轉化為改革發展的實踐,才能發揮其生命力和指導力,才能擲地有聲、落地生根??倳浬先沃蹙颓f重地向人民承諾,“ 責任重于泰山,事業任重道遠”,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他還提出,要攻堅克難,要敢涉險灘,要啃硬骨頭,體現出了強烈的責任意識。同時,他強調干部要有擔當意識,“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他親自擔任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一些重要小組的組長,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地狠抓落實。

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只有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掌握、只有為民族文化所認同、只有與新的時代特征相結合才是真正的理論創新,而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化和時代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過程。而要落實這一過程,就必須大力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同時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化和時代化。

三、理論創新的豐碩成果

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順利完成黨肩負的執政使命的現實需要。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把理論創新看做永葆自己生機活力的根本,而理論創新是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實現的?;仡櫸覀凕h成立九十多年、執政六十多年的風雨歷程,一部黨史就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黨的理論創新在繼承中發展,在開拓中創新。

改革開放30年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在世紀之交,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黨的偉大工程的進一步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勵精圖治、奮發進取,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隨著實踐的不斷開拓,理論也在不斷創新。十八大以來豐富多樣的理論創新成果,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一筆新的寶貴財富。中國共產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科學綱領和理論指南。歷史經驗表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一條基本規律。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

黨的理論創新范文第2篇

摘要:紅色影視資源蘊含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時代風貌,具有獨特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資源價值。在闡述紅色影視資源定義及特點的基礎上,從思想性、政治性、藝術性三個方面分析了紅色影視資源融入“基礎”課程的可行性,認為可在課堂導入、擴展和總結三個環節引入紅色影視資源,在應用時要明確目標性、突出資源的典型性和時代性,要注意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反思,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紅色影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運用;教學效果

紅色影視資源具有明確的政治導向、較高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藝術價值,形象直觀地展現我們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的史實,在歷史與現實、繼承與發揚革命傳統中體現了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所蘊含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大公無私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重要內容。將紅色影視資源引入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堂,對于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載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紅色影視資源概述

(一)紅色影視資源的定義

紅色影視資源是指以電影及電視節目形態,反映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歷史,體現革命精神和優秀革命傳統的影視藝術資源。紅色影視資源作為展現黨的歷史、精神和傳統的載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歷史價值、思想價值以及政治價值,在展現和弘揚中國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紅色影視資源的特點

一是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和濃厚的政治色彩。紅色影視資源是一種書本、課堂之外的黨史、國史、國情教育資源,主要展現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體現黨捍衛國家主權、民族獨立,為人民謀幸福等方面的主題思想,其弘揚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體現著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二是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特殊的美學力量。紅色影視資源以電影電視的形態,集合了文學、繪畫、攝影、戲劇、建筑、音樂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其表現的時空非常廣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豐富,能夠綜合、全面和形象地展現歷史人物、事件和主題思想。建國以來,我國藝術家創作了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經典紅色電影、電視劇,如《鐵道游擊隊》(趙明,1956)、《亮劍》(張前、陳健,2006)、《密查》(王兵,2019)等,這些紅色影視作品藝術地再現歷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崇高的美學力量。

三是主體內容與思想體現著典型性與先進性。紅色影視資源不同作品的精神內涵側重點存在差異,但其人物、情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典型性。無論是反映革命時期的英雄人物張嘎《小兵張嘎》(崔嵬,1963),還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典型人物石光榮《激情燃燒的歲月》(康洪雷,2001),都體現著人物的典型性、先進性,反映著不同時期民族精神的內涵,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影響力,能夠給受眾帶來感染和啟迪。

二、紅色影視資源融入“基礎”課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一)紅色影視資源的思想性決定了其教學價值

“基礎”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為培養具有時代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特征的高素質人才服務。紅色影視作品在弘揚中國精神、堅定民族認同、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其思想性賦予紅色影視資源一定的教學價值。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任何教育都要強化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實際與教育的內容聯系起來,才能打破封閉、僵化的教育模式,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內在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鮮活、形象的紅色影視資源引入“基礎”課程,能夠豐富教學的手段和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發揮積極的影響。

(二)紅色影視資源的政治性決定了其政治教育價值

由于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從沒有停止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取得了輝煌的革命戰爭勝利和豐碩的經濟建設成果。紅色影視作品表現的有血與火的戰爭,也有汗水與智慧交融的砥礪前進征途,體現著鮮明的政治導向和堅定的立場,蘊含著深厚的政治價值。將紅色影視資源融入“基礎”課程,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培養他們對黨和人民的感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紅色影視作品中蘊含的公仆意識、民主觀念以及犧牲精神等的傳播,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對黨的性質宗旨、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理解,這對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紅色影視資源的藝術形式契合當代大學生的訴求

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復雜、價值取向多元,認知方式偏重直觀化、個體意識趨于強化,對“基礎”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紅色影視作品作為政治與藝術、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通過畫面、音響、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等表現形式展現革命與建設的歷史、英雄(典型)人物及重大歷史事件,具有形象性、豐富性、審美性、思想性等特性,是抽象思想與具體形象之間的“橋梁”。引入優秀的紅色影視作品能使“基礎”課程教學實現從抽象到具體的跨越,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大學生樂于接受課程的內容,從而達到內心認同,對大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基礎”課應用紅色影視資源的要點及具體措施

(一)要點

紅色影視資源的來源主要有:蘊含思想政治信息的新聞聯播等電視欄目(如紀錄片欄目、軍事專欄、歷史專欄)、影視劇頻道播放的紅色題材電影、電視劇,騰訊、愛奇藝等視頻類網站,國家主流媒體拍攝的紅色題材微視頻,等等?!盎A”課程授課教師遵循教學需求和一定的原則進行遴選,建立紅色影視資源素材庫,應注意把握以下要點。

一是明確應用的目標性。紅色影視資源進入課堂不僅僅是為了活躍氣氛,而是要發揮其工具作用,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在一堂課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如何采用紅色影視資源,要解決什么現實問題,預期目標是哪些(創設情境、提供佐證,化抽象為具體,抑或其他等)。圍繞這些問題,甄選出符合要求的紅色影視資源,再進行“基礎”課程教學設計。只有這樣,紅色影視資源的價值才能充分發揮。

二是突出資源的典型性?!盎A”課程一般是大課教學,學生人數眾多,授課時間有限,紅色影視資源的豐富性與授課的約束條件形成了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關注資源的典型性。教師在甄選紅色影視資源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最具代表性、與課堂內容聯系最為緊密的影視片段。在必要的時候,可對多個影視資源進行拼接組合,以集中反映問題,從而實現紅色影視資源的最大化效用。

三是注意資源的時代性。紅色影視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不同的時代其創作也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要充分發揮紅色影視作品對學生的感染力,就要遵循時代性這一特點。教師在甄選紅色影視資源素材的時候,要根據本學科發展的新動向以及高校學生的特點,選擇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思想聯系最緊密的紅色影視資源,以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代入感和感染力。

(二)具體措施

一是應用于課堂導入。利用紅色影視資源進行課堂導入,對于快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迅速進入飽滿熱情的學習狀態,激發對課堂內容的好奇和思考,具有顯著優勢。在導入環節,教師首先要對紅色影視片段的背景等進行概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看懂影視片段的主要內容、了解其反映的思想,順理成章地進入授課的情境中。比如,在《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學的課堂導入,可以播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奧運圣火傳遞過程中西方敵對勢力阻撓、“一帶一路”特輯的微視頻《共同命運》,引導學生對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的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特性進行思考,這有助于學生結合教材深刻理解愛國主義,在時代召喚下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二是應用于課堂擴展。將紅色影視資源引入“基礎”課堂,其本身就是對教材內容的擴展。如何通過應用紅色影視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化對思想政治和法律知識的理解,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要充分發揮紅色影視作品藝術化抽象思想為具體表現的優勢,增強“基礎”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新授知識的理解。比如,應用中央媒體推出的《大國崛起》《身邊的感動》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影視作品,加強學生理性思辨能力和愛國情操的培養,提升高校學生的精神境界,這有助于高校構筑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家園。

三是應用于課堂總結。課堂總結能夠幫助高校學生梳理歸納授課要點,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在“基礎”課程總結階段播放串聯本節課主題思想和能夠引發課后思考的影視片段,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授課內容,并進行思考。比如組織觀看《永不磨滅的番號》《我的兄弟叫順溜》《走向共和》等優秀影視片段,以感性來激發情感、觸動心靈,喚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獲得理性判斷,對其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產生正面影響。

四、紅色影視資源應用于“基礎”課教學的實效與反思

(一)教學實效

一是豐富“基礎”課程的教育資源。紅色影視資源具有其他教學資源所沒有的隱性教育功能,通過運用紅色影視資源有助于大學生在還原歷史情境中理解其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通過引入紅色影視資源,“基礎”課程的教育資源得到極大的豐富,這有助于大學生了解黨帶領全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反動派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深刻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這為提高教師授課成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增強“基礎”課程的教育實效。傳統的灌輸式的大學思想修養課程教育模式不能滿足新時期大學生的需求。運用紅色影視資源能再現當年的歷史環境和歷史人物,以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縮短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感,并有效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感,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創新的教學環境下投入“基礎”課程的學習,增強“基礎”課程的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得以提高、情感心靈得到觸動,這對于提高他們的精神品質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在“基礎”課程中運用紅色影視資源,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有助于他們全面繼承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內涵高度和理想信念的堅定程度。在“基礎”課程中運用紅色影視資源,能夠幫助大學生明確大是大非,強化道德意識,防止陷入拜金主義等低俗思想和消極文化的陷阱,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辨力。紅色影視資源通過藝術地再現歷史事件和人物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使他們明確自己在實現“中國夢”的責任擔當,從而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

(二)幾點反思

一是要正確處理紅色影視資源與其他教學資源的關系。對于“基礎”課程而言,紅色影視資源只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師要正確處理紅色影視資源與其他教學資源的關系,不能毫無根據毫無原則的濫用,而要根據學生實際、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實踐經驗等,有選擇地使用紅色影視資源,促進教學活動高效有序進行。需要強調的是,紅色影視資源只是教學的資源工具,并不能替代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此,“基礎”課程中的紅色影視資源引用要適時適度,不能過度依賴或者本末倒置,務求最佳教學效果。

二是要通過師生的良性互動來充分實現資源效用。教學是師生配合的雙邊活動,時代的變化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烙下深刻的時代印記,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具有鮮明的特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良性互動實現紅色影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轉化。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結合紅色影視資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地進行有序引導,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盡可能多的學習、思考、探究,從而實現思想和認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霞.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元元,邵源春,肖洪磊.“紅色資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點[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1).

[3]苑曉杰,易丹丹.紅色資源視域下高校黨建的四個維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4]梅雪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9(1).

[5]王玲,陳昱霖.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和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

[6]梅嵐,陳高華.紅色經典與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J].廣西社會科學,2018(2).

[7]黃鑫.淺談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8.

[8]崔士祥.論影視藝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傳播[J].電影評介,2018(4).

作者簡介:黃春有,單位為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姚明敏,單位為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責任編輯:王寶林)

黨的理論創新范文第3篇

首先,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員教育培訓的主要內容。黨中央明確要求我們,要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系統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以,堅持不懈地用這個理論體系武裝黨員、干部,是促進馬克思主義“三化”及推進黨建科學化的重要環節。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部門要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順應黨員、干部的意愿,把教育培訓的重點放在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為他們提供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其次,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的迫切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增強黨的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懂弄通,學以致用。盡管為黨的事業、為人民的事業奮斗是黨員、干部應盡的責任,但如果考慮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尚在不斷探索的未竟事業,目前尚有很多新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有待解決。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要學習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著力增強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

再次,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著力于確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今天,我們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呢,冬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反映、代表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同時也要在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中體現出來。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指出:“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就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來說,應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實際出發,切忌以高級階段的標準,把當下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目標盯到天花板上。要旗幟鮮明地闡明人性與黨性修養的辯證關系,使黨員明確自己的政治身份與社會角色,提倡黨員的無私奉獻與黨組織及黨的領導對每個黨員的理解支持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個方而。

黨中央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的最終目標確立為“領導干部受教育、各項事業求發展、人民群眾得實惠”,把改革開放中時間最長、規格最高、要求最嚴的一場黨內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到“群眾得實惠”上,這是黨的根本宗胃的具體體現;是革命時期總

結了“左”傾錯誤后,以“打土豪、分田地”目標激勵、動員和組織群眾的成功經驗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得實惠”就是對“分田地”的傳承,是對“以人為本”的最好讓釋。

管理社會秩序和公共事務的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處于強勢地位,在執法和管理的過程中應更多地理解和體諒處于弱勢地位的人民群眾。以人為本不應成為一句空話、套話。在日臻完善的法治社會中,應積極倡導廣大群眾,首先是要求黨員、干部率先做到他人優位、集體優位、國家優位。在政府服務人民的過程中,應自覺地以人民公仆的角色踐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體現個人優位,體現私人生活優于公共生活,自治與自律優于他治與他律。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和諧,才能確保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的實現。

黨的理論創新范文第4篇

[摘要] 理論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生存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只有結合實際不斷堅持理論創新,才能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永葆活力。

關鍵詞: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時俱進 實事求是

古往今來,制度更迭,理念為本。執政者的理論實踐決定著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理論來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同時又能反作用于實踐、指導實踐。理論創新是在原基礎上的提高和發展。創新理論更適應于客觀規律,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更強。理論創新能夠推動實踐活動的層次、質量不斷提高和更新,為社會創造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成果,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理論的創新、與時俱進也能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注重理論創新的黨,在八十多年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堅強有力的指導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和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

一、為什么要理論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理論創新又是一切創新的前提。馬克思哲學原理關鍵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核心是運動變化的。所以堅持馬克思哲學的政黨要有運動變化觀。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在長期奮斗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關鍵在于有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這個理論,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是我們黨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扎根實踐的偉大創造。

重視理論創新是我們黨的根本特點。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經驗。堅持理論創新是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黨在理論上的創新必將推動新的實踐不斷發展,新世紀新階段推進黨的建設必須理論創新。胡錦濤總書記說過:“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這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

擔當新使命要求改革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的偉大事業與黨的建設這一新的偉大工程是密切聯系著的,以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需要改革創新;黨要確保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必須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關于理論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每個時代的共產黨人都肩負著發展科學理論的神圣使命,都必須通過勇敢的實踐和不斷的創新,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中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新的實踐經驗、新的理論創見和新的文明成果。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的理論,在把科學理論同中國實際結合的實踐中,完整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精髓、與時俱進的品質和堅持真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要求。

二、如何推進理論創新

一個民族要站在時代的頂峰,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政黨,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創新。 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的與時俱進,要特別重視理論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為各個方面的創新提供指導。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如果因循守舊,停滯不前,我們就會落伍,我們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 實現理論創新,必須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在理論創新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

推動理論創新,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黨的理論創新需要求真務實、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黨的理論創新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是針對和解決改革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同時,黨的理論創新,惟有真正地轉化為改革發展的實踐,才能發揮其生命力和指導力,才能擲地有聲、落地生根??倳浬先沃蹙颓f重地向人民承諾,“ 責任重于泰山,事業任重道遠”,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他還提出,要攻堅克難,要敢涉險灘,要啃硬骨頭,體現出了強烈的責任意識。同時,他強調干部要有擔當意識,“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他親自擔任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一些重要小組的組長,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地狠抓落實。

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只有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掌握、只有為民族文化所認同、只有與新的時代特征相結合才是真正的理論創新,而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化和時代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過程。而要落實這一過程,就必須大力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同時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化和時代化。

三、理論創新的豐碩成果

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順利完成黨肩負的執政使命的現實需要。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把理論創新看做永葆自己生機活力的根本,而理論創新是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實現的?;仡櫸覀凕h成立九十多年、執政六十多年的風雨歷程,一部黨史就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黨的理論創新在繼承中發展,在開拓中創新。

改革開放30年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在世紀之交,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黨的偉大工程的進一步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勵精圖治、奮發進取,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隨著實踐的不斷開拓,理論也在不斷創新。十八大以來豐富多樣的理論創新成果,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一筆新的寶貴財富。中國共產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科學綱領和理論指南。歷史經驗表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一條基本規律。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

黨的理論創新范文第5篇

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同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結合起來,才能不斷凈化執政、從政環境,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防腐倡廉制度。

一、看西方國家的廉政文化

西方國家的廉政文化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中形成的,充分體現了西方政治文化的特性。其明顯的特點有以下兩點。

一是把對人性惡的認識,與政治制度的設計聯系起來,提出了“無賴假定”。即認為:自私是人的本性,它總是伴隨著一切人,不論他們有什么樣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在談到憲政制度的設計時,18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休謨就提出:“在設計任何政府體制和確定該體制中的若干制約、監控機構時,必須把每個成員都設想成為無賴之徒,并設想他的一切作為是為了謀求私利,別無其他目標。”

二是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斗爭中,逐步形成了以“天賦人權”、“主權在民”、“公民基本權利神圣不可侵犯”、“自由主義”和“權力制衡”為核心內容的一整套政治理論。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國家權力進行分權與制衡的思想。

“文化是制度之母”,西方的政治理論,一方面為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其異常重視以權力約束權力,設計并建立起權力監督制衡的體制模式,并在政治實踐中不斷完善。

西方的政治理論另一方面也深深地影響著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廉政建設,使其注重對國家公職人員的道德教化,以凈化人性的“惡”。例如: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政府道德法》,1989年國會又通過了《道德改革法》,1992年聯邦政府道德署再次頒布《行政部門雇員道德行為準則》。同時,設立道德署,作為聯邦政府的道德建設指導機關。聯邦政府各部門都有道德官員辦公室,地方各州、市也設立了道德署或道德委員會。規定其主要職責就是制定、修訂公務員道德準則;開展道德教育和培訓,讓公務員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逾越的邊界;接受道德咨詢,公務員遇到疑惑可隨時通過電話、郵件或傳真向道德署咨詢,避免因不了解道德界限而違法等工作。這樣的道德教化,增強了公務員的廉潔自律意識。

近年來,我們注意到,在透明國際清廉指數排行榜上,北歐的一些國家數年高居榜首,這些國家之所以能不用重典依然廉政,主要原因在于十分重視廉政文化的建設,注重培養公民的道德意識,使公民養成了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氣。如在芬蘭,人們把貪污受賄、侵吞社會財富等行為看成是和偷盜搶劫一樣的卑鄙骯臟之舉,是遭人唾棄的。這樣的廉政文化氛圍對公務員的廉潔自律、對凈化執政從政環境意義重大。

二、看洲國家的廉政文化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各具特色。在廉政文化建設中也如此,而且同樣可以發揮有效的作用。在近年來透明國際每年發布的廉潔指數排行榜上,新加坡穩居前五名,連續執政的人民行動黨政府被公認為高效廉潔的政府。在東南亞這個腐敗高發的地區,它成了一個例外。其成功經驗中的一條便是“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貪”。所謂以德倡廉,是指通過道德教育倡導廉潔之風,樹立廉潔意識,從而在思想上抵制、鏟除貪污的念頭,最終達到使人不想貪的效果。

在新加坡,自1959年人民行動黨上臺執政伊始,李光耀等黨的領袖就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要致力于建立一個清廉和有道德的政府。在新加坡長期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文化是儒家文化。人民行動黨執政幾十年來,就以倡導儒家價值觀而聞名于世。李光耀將儒家道德歸結為最重要的“八德”: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在大力倡導的同時,賦予其時代性。

比如說“忠”,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忠君思想,而是賦予其現代意義。由過去的忠君轉化為忠于國家,有國民意識。具體內容包括:一是歸屬感,即每個新加坡人都應意識到自己是新加坡人,歸屬于新加坡;二是國家利益第一,即新加坡公民應忠于國家、熱愛國家,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以國家利益為先;三是群體意識,要求新加坡公民認識到新加坡的成就是集體協作得來的,個人和群體不可分割。由于忠就意味著忠于國家、公家、群體,這些內涵是與利用公共權力謀取一己之私利的腐敗水火不相容的。因此,對于維護廉潔、防止腐敗無疑有積極意義。

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這樣一來,儒家道德便成為維持新加坡政府廉潔的思想糧倉。當然在繼承和倡導儒家核心價值的同時,人民行動黨政府還非常注重吸取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如民主意識和法制精神,為新加坡的可控民

主發展和法治的建立奠定基礎。新加坡作為現代化的后發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遏制腐敗,是與人民行動黨政府高度重視廉政文化建設分不開的。持續不斷的努力,使人民行動黨的執政、從政環境不斷凈化,這也是人民行動黨一黨長期連續執政,又能保持清正廉潔的公眾形象的經驗所在。

三、全面理解基層黨組織覆蓋面問題

無可否

認,實現基層黨組織對基層社會的有效覆蓋面,是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形成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前提條件。

為解決覆蓋面,不少地方大力開展了黨組織覆蓋面擴展工作。但實際情況是,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數量是如此之多,變化又是如此之快,即使我們做了巨大的努力,也難以達到“消除空白點”的目標。

因此,科學地確定何為黨的基層組織的覆蓋面問題,即以什么作為基層黨組織合理的設置原則,而且以此為基礎,構建符合現實情況的基層黨組織網絡,并使這個網絡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成為一個急需得到解答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有近八千萬黨員,在人口中占有極高的比例,基本能夠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黨員。應該說,在基層社會中普遍建立黨組織,實現黨的組織的全覆蓋沒有什么大的問題。

但是,解決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并不是簡單建立組織的問題。黨組織的覆蓋,依托于黨組織的有效活動。有黨員的地方有組織,有組織的地方有活動,有活動就要有成效,才能實現黨的組織的無縫隙鏈接,這才是擴大覆蓋面的根本目的。一個社區主任說得好:解決黨組織的覆蓋面,不是簡單地插上黨組織的旗子、掛上黨組織牌子的問題,而是要栽樹子。黨組織要像參天大樹,扎根在群眾中,用自己茂盛的枝葉,為群眾遮蔭蔽日,為群眾服好務,這樣才有真正的覆蓋面。

因此,組織的覆蓋依托于組織功能的覆蓋,沒有基層組織服務功能的全面提升,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黨組織的有效覆蓋面。

借助“服務”的功能,就能夠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網絡,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通過拓寬聯系群眾的途徑,豐富服務群眾的內容,暢通群眾表達意愿的渠道,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為和諧社會的建設鋪墊堅實的組織基礎。

四、在社會治理中如何有效實現黨的領導

民主制度的精髓就在于廣泛民意的有序介入,社會治理就是這樣一種民主制度,是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一種重要途徑。

社會治理格局的建設,實質上是實現了由單一的行政集權方式向民主參與方式的根本轉變。這一轉變極大地強化了各種社會主體的民主意識、社會政策中的公正意識以及社會事務中的責任機制,因而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社會總效率,有助于各類人和各類組織得以滿足各自的需要、實現各自的愿望。

但在今天的中國,如何在社會治理的格局中,鞏固我們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課題,也是保證社會治理有序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

應對這樣的挑戰,一個重要前提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而這一格局的基礎,就是黨的基層組織“要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新途徑、新方法,不斷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

現代意義上的服務,是治理體系的最基本精神和原則。它是與多元利益關系(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聯系在一起的,與多元的利益需求(個體的、群體的、現實的、未來的、全局的、局部的)聯系在一起的?,F代意義上的服務,需要依托城鄉基層自治組織、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它需要形成多種參與方式,結合具體實際,建立像民意調查制度、信息公開制度、聽證會制度、協商談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民主化、科學化的公眾利益訴求制度,使服務能夠彌補“市場失靈”,也可以彌補“政府失靈”。

黨的理論創新范文第6篇

一、中國共產黨的性質

1、內涵: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 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五個層次,①黨的階級性,這是黨的本質屬性。②黨的代表性,兩個先鋒隊的表述,不 是對階級性的修改,而是對黨的群眾基礎的表述。③黨的功能性,在各項事業中,黨都需要 總攬全局,協調八方。④黨的方向性, “三個代表”實際上就是講黨的政治方向,⑤黨的目 的性, 在共產主義運動的現實中, 有些原來稱為共產黨的政黨, 拋棄了最終的共產主義目標, 追求所謂“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從而蛻化為社會黨或五花八門的黨,這個變化的關鍵就 是不再追求共產主義的目標了, 從而失去了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的理由, 我們黨毫不動搖 地堅持把共產主義理想目標寫入黨章,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和風尚。

二、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1、內涵: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 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十七大黨章沒有改變。

2、歷史發展:1—6 大稱馬克思列寧主義,7 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15 大確立鄧小 平理論為指導思想,16 大確立“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

3、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歷史 貢獻。 ①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與解放的科學理論和思想體 系,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科學世界觀完整的理論形態,是無產階級政黨的行動指南。馬克思 主義是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 由馬克思、 恩格斯創立的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無產階級解放 運動的理論體系, 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正確的科學思想的結晶, 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 表現。馬克思主義包括的內容極為廣泛,幾乎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一切領域。它的主 要內容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②列寧主義的貢獻提出了“一國首先勝利論”并指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列寧在領導俄 國革命的實踐中, 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與新的歷史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結合, 科學 地分析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征, 揭示了帝國主義時代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 創造性地 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國家甚至單獨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勝利的理論, 并領導俄國 無產階級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在斗爭實踐 中, 列寧還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 闡明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論, 闡明了建設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 最先回答了經濟落后國家能不 能和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議問題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1 ③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毛澤東思想有兩個基本的問題: 一是什么是中國革命的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 二是怎樣堅持中國革命的道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 毛澤東思想的歷史貢獻: 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農業大國是如何開展民主 革命并取得勝利的發展道路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④鄧小平理論的兩個基本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圍繞這兩個問題, 鄧 小平理論有 12 個論斷:一是社會主義本質論,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 達到共同富裕; 二是社會主義階段論; 二是社會主義道路論, 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四是社會主義改革論, 即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五是社會主義經濟戰略論,即通過“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到 21 世紀中葉基本上實現現代 化;六是社會主義政治保障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七是社會主義依靠力量 論,即堅持依靠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廣大工人階級;八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論,即根據中國 國情有步驟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反對照搬西方的民主制;九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十是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十一是社會主義外交戰略 論:韜光養晦,廣交朋友;十二是社會主義“一國兩制”論,實現祖國統一。鄧小平理論的 歷史貢獻解決了在當代中國如何堅持從

本國國情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道路的重大 理論與實踐問題。 ⑤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兩個基本問題: 一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 二是怎樣建設這樣的黨。 它的歷史貢獻是解決了我們黨在 21 世紀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如何繼續保持 黨的先進性,以實現黨長期執政目標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 持與時俱時,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三、全面領會科學發展觀

1、內涵: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 是統籌兼顧。

2、地位: ①理論地位——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 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一脈相承, 承在牢牢把握住了發展這個馬克思列主義的重 大主題。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本質上講就是發展的理論。它的三個組成部分就是闡明自然界、 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理論。 與時俱進,進在它對發展思想的創新發展上。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 “科學發展觀”是一 個全新的稱謂??茖W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把全面協調可持續 作為基本要求,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形成了關于發展的更加深刻、更加豐富、更加系 統的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2 ②實踐地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導方針。 首先表現為形成了科學的發展理念; 又 體現在推動科學發展的具體方針政策上, 比如提出生態文明; 這體現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的實踐性要求上, 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四條要求 (堅持 “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和改進黨的建 設) ,這四條要求既是貫徹的保證,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十七大的一個突出貢獻是:高舉一面旗幟,堅持一條道路,提高一個理論體系。

2、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面旗幟的內涵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 主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堅持通過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所有這些都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改革開放、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經濟特區、初級階段、分三步走、區域發展、讓一部分人 先富裕起來、一國兩制等,都是中國特色。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 到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經驗總結的理論, 統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理論體系。 這個理論體系的界定為什么不包括毛澤東思想?這里要澄清三個問題。 一是關于近代中國與當代中國的時限。 近代中國上限 1840 年鴉片戰爭, 下限 1949 年新中國 成立(過去為 1919 年) ?,F代中國與當代中國的時限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是個有特定內涵的歷史概念,十七大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 展進步的旗幟。 那么講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 就只能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理論。 二是關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創新理論的內涵。1986 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幾大理論成果, 可以按照實現的兩次歷史性飛躍而區分為基礎理論與創新理論。 第一次飛躍 的成果——毛澤東思想, 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 第二次飛躍的成果——鄧小平理 論和“三個代表” ,是創新的理論。因為毛澤東思想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然指當代中國的創新理論,那么就不包括毛澤東思想。當然, 不包括不等于不重要,它仍然是黨的指導思想。 3 三是關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 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毛澤東 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但不是本源。沒有從青海開始的長江源就不可能有滾滾長江向東流,但 具有

長江之名的長江,則從宜賓開始。

上一篇:博瑞公司介紹范文下一篇:低碳化學教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