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范文

2023-09-24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金融危機和經濟全球化讓金融市場的競爭十分強烈,也讓金融行業的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和機遇。對銀行和保險而言,傳統的單一發展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背景,只有銀行與保險共同合作,才能在新時期獲得新發展,滿足新需求,并為未來金融一體化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針對我國商業銀行與保險合作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對策,有助于加深我國商業銀行與保險的合作,提升商業銀行與保險的合作服務水平。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保險公司 銀行保險 合作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銀行和保險公司主導著我國的金融服務業,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單一的銀行業務和單一的保險業務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消費者的金融需求,也不能滿足當前金融業的發展需求。在未來,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業務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將是大勢所趨,而在此之前,銀行同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將不斷加強,為未來的金融一體化模式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銀行同保險公司在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上的差異,使得二者在合作過程中,矛盾叢生,問題不斷,嚴重影響了銀行與保險合作的效果。有鑒于此,探究我國商業銀行與保險合作的問題與對策迫在眉睫。

一、銀行與保險合作的內涵

銀行與保險合作往往被認為復雜且有風險。因此,最主要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它們合作起來是否比單獨成立的公司更有價值?”從金融業的角度來看,銀行與保險合作能產生相對較高的收益和降低風險,答案是肯定的;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這種合作產生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方式來服務客戶,答案同樣是肯定的。為了更好地方便下文的論述以及讀者的理解,本文針對商業銀行與保險的合作提出了“銀行保險”的概念,以此解釋銀行與保險合作的內涵。

金融中介職能由各種類型的公司執行,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經紀中介、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般y行保險”是對銀行與保險合作過程的概述,指代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基礎上,運用銀行的銷售渠道,進行保險產品的銷售與服務。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主要充當純粹的中介職能,在市場的需求方和資本市場之間提供了一條渠道;在金融服務方面,商業銀行主要通過使用衍生產品使客戶能夠對沖諸如利率風險、商品風險和外匯風險等,從事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為銀行提供利用這些技能為所有者創造價值的機會;與此同時,銀行在提供銷售渠道的基礎上,借助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與服務,豐富了銀行自身,增加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這種合作在本質上是一種“互補雙贏”的模式,銀行和保險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是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在不斷發展的市場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因素。

二、商業銀行與保險合作的問題

(一)合作單一

隨著我國改革的推進,金融行業結構不斷調整,我國商業銀行同保險公司迎來新一輪的發展。與之相比,商業銀行與保險的合作模式就過于單一了些。盡管看起來商業銀行推出了眾多的保險產品和保險服務,同時,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的聯系也愈加緊密,但是,究其本質,主要的合作模式依舊是銷售協議的模式,而沒有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突破。[1]最簡單的例子,在一些金融業發達的國家中,銀行與保險的合作已經上升到相互控股、共同提供金融服務和保險產品的程度,我國據此尚有距離,并且,這種單一的合作模式,極易引發雙方運營上的矛盾,導致銀行與保險分道揚鑣,不利于進一步的融合。

(二)管理缺陷

風險管理是銀行與保險合作過程中十分重要的需求方驅動力。傳統上,銀行將與保險有關的風險管理職能與財務和業務風險管理職能分開。保險風險管理者負責購買針對可保危險的保險。[2]隨著市場的發展,保險風險管理人員也開始負責通過自我保險計劃和成立專屬保險公司來管理風險。這些與保險有關的職能通常與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貨幣和商品套期保值計劃以及銀行的資本結構、股息政策和其他公司風險管理決策分開。這種管理方式在最大程度上能夠確保銀行的穩定發展,但是,由于職能劃分不清,使得銀行與保險合作過程中,銀行的執行能力受到極大地限制,最終管理效率下降,帶來隱患。銀行保險的退保率居高不下、銀行保險投訴頻發,這都是管理存在缺陷帶來的惡果。

(三)監督不良

銀行與保險的合作究竟是一家銀行加上一家保險公司,還是整個集團間的合作,對于金融監管機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保險、銀行的管理服務,傳統上是分開監管的。這對投資者也很重要,因為傳統上,投資者可以通過檢查歷史收益、預測收益增長、比較同行的市盈率來估算一家公司的價值。[3]本文的觀點是,銀行與保險的合作不僅僅是一些獨立的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而是更有效地資本利用。例如,銀行保險的客戶數據庫,通常包含以下類型的數據:關于客戶的主要人口統計信息(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地址、收入水平);客戶以前跨公司業務范圍購買的產品;與銀行保險的聯系,例如地址變更、資產變更等。銀行保險銷售的分銷成本較低,直接導致了所有各方(特別是客戶和股東)的競爭優勢,因為這增加了每位客戶購買的產品數量,以及現有業務的高利潤率。通過成功地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銀行保險能夠在經濟有效的基礎上獲得并保持了客戶更大的業務份額?,F階段銀行保險的監督主要依靠外部審計,然而,外部審計無法實現銀行保險的垂直監督,進而發揮監督的作用。

三、有效解決銀行保險問題的對策

(一)深化合作模式

相對于獨立銀行或獨立保險公司(尤其是在零售業務方面),銀行保險最明顯的優勢或許是能夠在客戶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提供產品和服務。事實上,銀行保險能為客戶帶來廣泛和多樣化的市場知識,它就能更容易地認識到客戶需求的多樣性。[4]與其把客戶關系看作是提供銀行、保險或資產管理的產品,銀行保險不如建立適應情況不斷變化的特殊解決方案,從而為長期合作創造環境。當然,如果銀行保險要做到更好,就必須能夠提供物有所值、及時服務、基于實際需求分析的適當產品等等。將現有的協議關系轉換為伙伴關系,深化銀行與保險的合作模式,補充或平行于保險市場的機構,以及擴展或改編傳統保險合同形式,以涵蓋新風險。前一類包括專屬保險公司以及其他由買方贊助的計劃;后者包括擴展傳統保險的產品,例如,允許時間分散、基于多個事件觸發因素還清,為融資和風險補償目標服務。

(二)完善管理制度

認識到風險管理功能的分離是促使銀行保險改革管理的主要動力。在此過程中,分段或“單獨”的風險管理方法無法識別銀行保險內部的分散風險。因此,此類細分策略可能會由于無法識別銀行保險的“自然對沖”而導致過多的套期保值支出,或者由于未能識別風險之間的不利關聯而使銀行保險面臨過多的風險。對此,銀行保險管理應認識到需要在保險類對沖與針對外匯、商品和其他風險的金融對沖之間進行協調,創新金融工具的發展,以實現合規性或利潤最大化目標。對于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發展來說,其經營管理的關鍵和根本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治理結構,完善的治理結構包括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和具體的員工。[5]

(三)建立監督體系

商業銀行的委托代理關系是一種特殊的關系,代理人往往因為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委托人的利益,從而容易出現風險和懈怠。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賦予代理人索賠權和控制權,以實現對經理人的長期激勵,盡量避免惡意作業風險事件的發生,有效地避免銀行員工因作業風險而帶來的短視行為。此外,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要正確認識監督的地位和作用,根據監督部門反饋的信息,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對不足的地方及時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銀行體系的正常穩定運轉。

結論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銀行與保險的合作尚處于初始階段,相比較國外銀行與保險的深度合作,我國商業銀行與保險的合作開發程度較淺,合作空間很大。但是,也應看到由于合作的不夠深入,使得商業銀行與保險之間的合作問題不少,亟待解決。本文分析了商業銀行與保險合作存在的問題后,提出有效解決銀行保險問題的對策,即深化合作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和建立監督體系,從內向外、從模式到體系逐步完善現有的合作關系,促進健康的合作,為進一步發展商業銀行與保險的合作提供堅實的基礎,為從業人員的實踐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芮曉鷗.銀保合作共促資管行業轉型——獨墅論壇2020銀行與保險資產管理峰會側記[J].中國金融家,2019(12):51-52.

[2] 黃威.我國銀行系壽險公司營銷策略研究——以工銀安盛人壽保險公司為例[D].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3] 王如菂.四川省“農業信貸+農業保險”互聯模式對農戶信貸決策意愿的影響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4] 林樂芬,何婷.鄉村振興背景下銀保合作金融創新研究——基于江蘇涉農貸款保證保險試點情況調查[J].學海,2019(01):178-187.

(作者單位: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責編:紀毅)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港口物流作為對外貿易活動的重要運輸方式,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時高速的經濟發展也助推著港口物流的發展與完善。本文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法,以江蘇省為例,分析了省內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間的內在關聯性。研究結果表明,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間存在較強關聯性,各經濟因素中,第一產業產值與港口貨物吞吐量的關聯性最強,其次分別是第二產業產值、外貿進出口總額、江蘇省經濟總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對此,本文根據灰色關聯分析結果及江蘇省港口物流現狀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港口物流;經濟發展;灰色關聯分析

1 引言

港口物流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地理位置優勢,以信息技術為支柱,開展的一系列以臨港產業為基礎的物流運輸活動。港口物流是物流活動鏈中不可替代的關鍵環節,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是聯結公路、鐵路、水路、空運等交通運輸網絡的關鍵節點,其物流能力也是一個城市經濟貿易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之一。江蘇省作為臨海城市,一直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智慧化的港口物流,為開啟“十四五”新時期,江蘇省再次提出“物流現代化目標”,旨在以港口物流推進經濟發展,本文對于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間內在聯系的探究對其協調發展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2 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為我國貿易活動的拓展提供了大量優質的平臺,江蘇省作為臨海城市,得益于“一帶一路”等國家重要戰略,既鞏固了與我國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系,也拓寬了對外合作的道路,因此港口物流發展極為迅速。2019年度,江蘇省港口貨物通過能力、貨物吞吐量、萬噸級泊位數量、億噸大港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省內10個港口有7個港口的吞吐量超2億噸,可見江蘇省港口物流發展態勢良好,潛力巨大[1]。

港口物流的發展與經濟建設息息相關,江蘇省港口的飛速發展同樣也拉動了GDP的增長,同時促進了經濟活動的內沿外伸,尤其是省內旅游業的發展。但港口物流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港口信息化水平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港口技術人才缺乏[2]等。

3 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

3.1指標選取與數據收集

為探究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聯性,本文選取灰色關聯分析法為研究方法,以2010-2019年為研究區間進行分析。港口貨物吞吐量作為港口物流的統計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港口物流活動的規模大小,因此選取貨物吞吐量X0作為參考序列,記作。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受港口物流影響,還受市場、資源、國際貿易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選擇江蘇省經濟總產值X1,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X2、X3、X4,外貿進出口總額X5作為比較序列,記作,用以反映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4],經整理后的2010-2019年江蘇省港口物流及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數據如表 1所示,數據來自《江蘇省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

3.2數據處理

考慮到本文所選取的六個指標量綱不同,會對灰色關聯度計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為保證分析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本文選用初值化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按公式(1)處理后的數據如表 2所示。

3.3關聯度計算

灰色關聯度是灰色關聯分析法的核心要素,能夠通過數值大小反映研究對象間的關聯程度,并按數值大小對影響因素進行排序,灰色關聯度越大,關聯性越強,灰色關聯度越小,則關聯性越弱。為體現10年內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聯性,對灰色關聯系數進行算術平均,得出綜合灰色關聯度,按公式(2)計算出的灰色關聯系數及關聯度如表 3所示,其中為分辨系數,常取為0.5[3]。

3.4 結果討論

由表 3可知,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各指標之間的關聯度由高到低分別為第一產業產值X2、第二產業產值X3、外貿進出口總額X5、江蘇省經濟總產值X1、第三產業產值X4。結果顯示,在衡量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的各因素中,每個因素與港口物流的灰色關聯度都高于0.6,說明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其中,第一產業產值與港口物流的關聯性最強,高達0.930,說明港口物流與第一產業間存在積極的互相推動作用,其次是第二產業產值、外貿進出口總額、經濟總產值,關聯性最弱的是第三產業產值,灰色關聯度僅為0.616,說明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尚不存在緊密的聯系,并沒有較為明顯的內在拉動力,其協調發展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4 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協調發展建議

4.1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第一二產業建設

“十二五”時期,江蘇省順利實現了產業結構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也因此成為綜合實力提升最快的省份,隨著“十三五”的深入、“十四五”新時期的到來,第三產業成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發展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一個地區的現代化水平和發達程度。因此,為推進江蘇省的經濟發展,江蘇省應當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以港口物流為基礎向第三產業拓展,帶動第三產業的活躍度,并利用兩者的內在關聯性實現互惠互利。對于關聯性較強的第一、二產業,江蘇省應當繼續發揮其促進作用,同時利用港口物流推動第一、二產業,尤其是特色產業的發展[6]。

4.2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由灰色關聯分析結果可知,外貿進出口總額與港口物流的關聯度為0.766,說明兩者的關聯性比較強,即存在較強的互相推動作用。江蘇省作為“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建設的關鍵參與者,應當把握對外交流合作的機會,提高沿線的對外貿易服務水平,拓寬對外貿易的的渠道,合理利用港口優勢推動省內經濟活動的開展[8-9],促外貿進出口額的增長,實現貿易活動和港口物流的協調發展。

4.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

通過灰色關聯分析結果可知,江蘇省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間關系緊密,一方的發展對另一方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進一步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應當加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完善港口物流運輸鏈條,建立信息化系統,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將經濟活動與物流信息結合起來,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運輸鏈條,將物流運輸信息化、智慧化,提高港口物流整體的服務水平,為經濟建設提供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做到港口物流與經濟活動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宇,丁勝,張濟桓.“一帶一路”背景下連云港港口物流競爭力的波特五力淺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02):10-12.

[2]翁雨薇,貝淑華.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背景下港口物流發展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41(06):8-9+19.

[3]王圓,貝淑華.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江蘇省物流發展經濟因素影響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11):56-57+36.

[4]張佳紅,寧亮亮.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灰色關聯度——以河北省為例[J].物流科技,2012,35(07):6-10.

[5]盛永財,孜比布拉.司馬義,買合木提.巴拉提,等.基于灰色關聯模型對烏魯木齊市PM10濃度的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7,34(6):714-723.

[6]張濤,劉維,田李,陳喜娟,周超予.海洋強國戰略下連云港市海洋經濟特色發展的內涵與路徑研究[J].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8(04):28-33.

[7]朱思凡,喬玉洋. 基于PEST分析的綠色物流發展對策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09): 81-83.

[8]顧佳敏,姚惠芳.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江蘇省物流需求預測[J].電子商務,2020(06):4-5+90.

[9]雷雨,喬玉洋.我國食品冷鏈物流現狀及問題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 (06): 141-143.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遼寧擁有著較為豐富的科技旅游資源,具有發展科技旅游的比較優勢,但由于剛剛起步,尚未形成系統的科技旅游產品。本文通過對遼寧科技旅游的SWOT分析,結合理論與實際,提出有效的營銷策略。

【關鍵詞】遼寧 科技旅游 市場營銷 策略

一、遼寧科技旅游發展現狀

遼寧科技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沈陽、大連、鞍山等大中型城市,其中以大連發展的最好。從類型上看,主要分為科技場館、自然現象景觀、科技園區三大類。具體情況如下:

(一)沈陽地區

科技場館主要有沈陽科學宮、“九一八”紀念館、遼寧省博物館等;自然現象景觀類主要有怪坡、隕石山公園等;科技園區主要有沈陽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沈陽植物園、野生動物園、海洋公園等。

(二)大連地區

科技場館類主要有大連自然博物館、旅順博物館、大連市青少年宮等;自然現象景觀類主要有金石灘、鳥島、莊河冰峪溝等;科技園區主要有圣亞海洋世界、大連珍奧生命園、極地世界、老虎灘極地館等。

(三)鞍山地區

科技場館類主要有二一九公園、鞍山博物館等;自然現象景觀類主要有千山、湯崗子溫泉等;科技園區主要有鞍鋼、鞍山網戶屯村、西鞍山古礦洞遺址等。

(四)撫順地區

科技場館類主要有雷鋒紀念館、撫順博物館等;自然現象景觀類主要有元帥林等;科技園區主要有三塊石森林公園、海洋公園、西露天煤礦等。

二、遼寧科技旅游SWOT分析

(一)優勢

1.環境優勢。國家確定了科教興國的戰略,社會各界對科技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由此產生了科技旅游的相關需求。另外旅游消費者相對成熟,必然促使旅游市場的細分和加速旅游產品的專業化進程。

國家制定“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科技先行的策略將有助于推動科技旅游的發展。發展科技旅游既能普及人們的科學知識,又有利于優化地區的產業結構,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诖笮…h境優勢,遼寧科技旅游前景看好,機遇無限。

2.資源優勢。有利的地理位置使遼寧進行對外交往活動十分便利,緊鄰朝鮮與日本,對外貿易往來便捷、順暢。既有各具特色的海濱風光,又有草原為主的自然景觀,可提供各種旅游環境和有利資源,占據科技旅游的自然環境優勢。

另外,遼寧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新樂遺址等文化遺址顯示了遼寧原始社會末期繁榮景象,顯示出遼寧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增加了人們對其探究的積極性和考察的迫切性,形成了遼寧科技旅游的人文資源優勢。

(二)劣勢

1.宣傳力度不足,科技旅游專業人才緊缺??萍悸糜涡枰膶I人才是既要掌握過硬的旅游專業知識,又要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而目前的科技旅游導游人員,僅僅通過普通的解說詞講解是無法達到科技旅游的真正目的,滿足不了科技旅游者的求知欲望。另外,參與科技旅游項目的相關開發者、管理者由于缺乏創新意識和超前意識,無法及時捕捉到消費者感興趣的前沿信息,在產品開發、管理理念上也無法創新,適應不了科技旅游的特殊要求。

2.地區項目分布不均,發展不平衡。層次較高、規模較大的科技旅游項目主要都集中在沈陽、大連等城市,分布相對集中。其他地區雖然也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但仍未得到應有的發展。如鞍山等地的工業園區旅游還有待于開發。地區之間差距大不利于科技旅游的穩定性發展,也影響了其真正作用的發揮。

(三)機會

1.符合科教興國戰略,政府政策扶持。當前的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以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社會各方面對科技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加之政府相關支持政策的大力扶持,給科技旅游創造了有利機會,提供了有利平臺。

2.創新教育體制致使科技旅游者的需求快速增長。在創新性教育體制的影響下,中小學生出于對科普知識的好奇心理及探求知識的求知欲望,對科技旅游存在著經常性的需求。高層次的學術人員及科研人員,由于對針對性項目存在各種調研需要,對科技旅游的考察需求也日益提升。

(四)威脅

1.科學技術更新速度較快,科技旅游產品內容相對陳舊??萍悸糜闻c自然風光旅游不同,它不能靠四季更迭的自然風光來吸引游客,只能靠科技展品的不斷更新來提升游客興趣。然而,目前的科技旅游產品的更新速度無法跟得上科技發展的進程,一成不變的展品及毫無創新的展示方式會逐漸讓游客喪失新鮮感,最終造成客源流失。

2.旅游者品位不斷提升,需求變化莫測。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消費者獲取信息渠道的擴展,眾多旅游者經常用國外先進的理念及方式來品評和比較國內的專題旅游服務??谖兜筱@,需求變幻不定,對科技旅游的服務標準要求甚高且變化節奏很快,在一定時期內缺少必要的客戶忠誠度。

三、遼寧科技旅游市場營銷策略

(一)產品策略

1.開發具有吸引力的科技旅游產品。產品內容要豐富多樣,形式要新穎多變。完善自然現象景觀游、人工科技場館游、會展科技游、現代科技園區游等產品的開發,著重增強游客的參與性,使游客以科學家等體驗者的身份深入參與其中,親自參與相應的科學試驗,從理論到現場試驗均實現親身經歷。具體的、互動的產品項目將對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2.針對客源市場,開發主題性科技旅游產品。在科技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注重主題性產品的開發與宣傳,如“沈陽未來之旅”、“大連海洋之旅”等,把相對應類型的科技場館予以結合,共同打造主題產品。深度發覺主題產品的內涵,尋求主題產品的差異化,突出產品特性,提升游客的興趣感和關注度。

(二)定價策略

1.建立統一的科技旅游市場價格管理系統。在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物價管理部門和旅游管理部門的指導與監督下,遼寧科技旅游市場的企業應根據遼寧科技旅游市場的發展變化,適時地調整價格方案,建立合理的、統一的市場價格。公開、透明地產品價格呈現在科技旅游者的面前,維護旅游者利益的同時增加客戶滿意度。

2.采取差異化定價策略。針對不同的客源市場采取采用不同的價格策略,比如針對學生市場出售學生半價優惠票;針對特殊職業市場如軍人、教師評有效證件享受折扣優惠;本地游客評身份證在節假日享受票價優惠等。在維持相對穩定客戶群的同時,保證了科技旅游市場的穩定收入。

(三)渠道策略

1.加強網略營銷渠道的建設和完善。隨著社會進步,網略營銷在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遼寧科技旅游

市場可以充分利用網略營銷的優勢,通過廣闊有效的交流平臺,大力發掘潛在消費者,讓游客更全面、真實、快速、有效地了解遼寧科技旅游市場的信息。

2.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遼寧科技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旅游中間商的通力合作和協助,處理好旅游企業與旅游中間商的關系,加強與國際旅行社等大型旅行社及地區型小旅行社的通力合作,既有效發展了遼寧科技旅游項目,又間接提升了旅行社的競爭力,實現“雙贏”的效果。

(四)促銷策略

1.廣告促銷策略。首先,利用好各大知名報刊雜志、電視、電臺等媒體介紹遼寧科技旅游產品,

讓更多人熟悉遼寧科技旅游項目;其次,在周邊高速公路等路段加強戶外廣告的宣傳,吸引過往行人的注意;第三,借助網略資源,在各大旅游網站宣傳科技旅游組合產品。

2.公共關系策略。首先,充分利用名人效應,邀請國內外文物專家、旅游界知名學者等人來遼寧參觀考察,也可舉辦各種研討會,發揮名人的口碑宣傳作用,讓更多人向往遼寧;其次,借助重大事件,策劃大事件、大新聞,間接吸引游客前往事發地。第三,積極籌辦各類節慶活動,比如冰雪節、美食節、科技文化節等,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多途徑吸引游客。

參考文獻

[1]王慧.遼寧科技旅游發展現狀、條件及對策探析[J].商業研究,2006/21

[2]金艷春.遼寧科技旅游開發方式創新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07(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推進遼寧省科技旅游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L13DJY09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歐陽慕嵐(1982-),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就職于沈陽工學院,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蘇聯解體對蒙古國教育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在社會轉型期,蒙古國積極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教育改革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不斷與國際接軌,以應對全球化挑戰。然而,蒙古國教師專業發展短期內不得不面對諸多現實困惑,從現行的教育體系來看,蒙古國教師專業發展難以擺脫“溫水煮青蛙”的殖民效應。我國與蒙古國同根同源,應重視對蒙古國的教育援助,以消解蒙古國對華的敵意與防范心理。

關鍵詞:蒙古國;教育;教師專業;研究

蘇聯解體對蒙古國教育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20世紀90年代初,民主黨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拋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改為“民主主義政治”,經濟上推行私有化,教育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與發展。在社會轉型期,蒙古國教育積極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教育改革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不斷與國際接軌,以應對全球化挑戰。然而,蒙古國教師專業發展短期內不得不面對諸多現實困惑,無論從現行的政治、經濟體制,還是從教育體系來看,蒙古國教師專業發展難以擺脫“溫水煮青蛙”的殖民效應。

1 蒙古國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1.1 制定國策,尊師重教

1989年蒙古國各層次教師有3萬多名,到1993年時只剩1.94萬名[1],在社會轉型初期,教師待遇偏低,大量教師棄教從商,步入市場經濟大潮之中,教師優質資源不斷流失。1991年6月,2600多名教師在烏蘭巴托舉行集會罷工,呼吁國家關注教師,提高教師待遇,以保證教育的持續發展。一次全國性罷工威脅后,蒙古國政府采取措施,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和社會聲望。

師資水平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師資力量中處在高端的是高校師資,更廣泛的是基礎教育師資。1991年蒙古國政府在《蒙古國國家教育發展綱要》中確定了優先發展教育戰略,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教育體系。

1996年11月15日,蒙古國召開第六次教師代表大會,代表討論并通過教師的社會保障方案,大會制定出《蒙古國教育發展綱要》《蒙古國教師法》,出臺保障教師的工資、明確教師職責、權利、社會評價等多項提案。

2009年,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任蒙古國總統,他先留學蘇聯,后又留學美國。1998年,額勒貝格道爾吉任蒙古國總理時就致力于推行政治、經濟以及政府體制和許多社會議題的改革,并推行開放的外交政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與中國總理溫家寶積極磋商教育政策、法規。他在任的2011年出臺政策,決定從2012年2月1日起中小學教師工資增加8萬圖格里克,5月1日再增加23%,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教師被納入公務員系列。[2]

蒙古國出臺一系列鼓勵和優惠政策來推動師范教育,增加師范院校在校學生的數量。2009-2010年,來自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畢業生為3.42萬;商業和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占25.1%,師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學專業畢業生占14.7%,工程專業畢業生占9.5%,法律專業畢業生占6.0%。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師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比例僅次于商科學生。[2]

實行教師準入制。蒙古國法律規定,國家教師由師范大學培養,非師范類大學畢業生欲從教必須參加師范類大學的培訓,并有一年的教育實習后方可取得教師資格,沒有大學學歷不可能參加教師資格的考試。2007-2008年,高等學校教師中博士占21%,碩士占66%。而70至80年代,蒙古國高等學校教師20%以上擁有學位。[1]由此可見,蒙古國教育不斷發展,教師學歷大幅度提高。

1942年,蒙古國開始了現代教師的資格證書制,社會轉型期這一制度得到強化。

社會對教師專業的承認與支持是教師專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蒙古國教育有了良好的發展,正規院校的師范畢業生爭相進入教育系統工作,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氛圍越來越濃,教師專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不斷改善。

1.2 實踐專業化的教師發展理念。

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地、持續地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能”。教師的地位意味著他們的職能和執行教育的能力、職業聲望、物質待遇應同醫生、律師一樣得到欣賞和尊重。有關教師地位及其專業化發展的問題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關于教師專業發展有許多定義,劉萬海認為:教師專業發展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即“教師專業”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前者指教師職業與教師教育形態的歷史演變,強調的是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主要涉及教育制度和教育體系方面。后者則強調教師由非專業人員轉變成為專業人員的過程,它關注教師的個體的發展,強調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性的提升,關注教師的專業特性。[3]

蒙古效法蘇聯教育模式時期,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政府控制型模式。今天,蒙古擺脫蘇聯教育模式,積極推進教育西化進程。蒙古國在援助國、基金管理機構和國際專門機構的支援助下,已經啟動了現代教育研究范式的理論試點研究,1987-2000年,蒙古國獲得教育學博士、副博士學位的已有200多人,蒙古國教師教育發展迅猛,教師教育領域擁有一定的高層次人才儲備,為教育改革的實施予以保障。蒙古國教師教育已與國際接軌,開始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教師專業化即從教育、社會、個人基礎方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為配合西方教育理論試點研究,蒙古國2003年將蘇聯模式的10年義務教育制改為11年制,2008年9月將11年制基礎教育改為12年制。在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課程評價上,課程管理上,改變了以往國家集權的局面,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同時,蒙古國轉型期社會的人才需求總量與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客觀上要求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要確保教育質量,促使教師提高素質。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大、中、小學教師都要與過去的教學方式一刀兩斷。

現有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制定具有個性化的課程計劃,自已設計學習方案,選擇與組織課程內容和實施多元化評價策略,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本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信息技等綜合性素質,創造性地工作,正所謂:學者未必良師,良師必為學者。這種旨在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專業素質、專業精神的一系列教學改革,必將促動蒙古國每一位教師。從理論上說,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學習和創造的過程,其目的是促進學習、探究知識。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教師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而是自主的專業實踐者。

但事實上,在蒙古國現行國情下,許多教師根本就不能達到要求。古人云:欲速則不達,物極而必反。

1.3 改革在職教師培訓體制

1998年、2001年蒙古國政府起草并頒布了關于教師教育法令,實行在職教師培訓的教育券改革,教育券改革是蒙古國教師教育的根本變革。

蒙古國在職教師培訓的改革,明確規定除國家唯一投資的專門培訓在職教師的教育發展學校外,允許多邊國際組織、非政府機構或私人、地方企業、大學機構參與教師培訓,并將教師教育券培訓制納入蒙古國在職教師培訓中,取代蘇聯模式的培訓制度,創建終身學習體系,實現教育制度的分權化,打破國家壟斷,并立足于教師的個人需求,教育券法令的核心是賦予教師“選擇權”。獲得教育券的教師可以先閱讀各個培訓機構的公告,然后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培訓機構。[4]

1969年蒙古國政府出臺《提高教師專業知識水平的辦法》,規定指出教育主管部門每年要組織教師進行培訓,教師每5年要進行一次集中培訓。該《辦法》中融入了終身學習理念。而教育券改革則廢除了以前由國家負擔的、蘇聯模式的5年一次的教師培訓機制,所有教師都享有的在職培訓權利和義務被取消,機會均等的思想已消失。新式培訓是每個教師和校長的“分權制”培訓機制,即學校和地方水平上的短期培訓。

蒙古國教育部于1990年后構建起一種新的教師在職培訓體系,它包含三種培訓方式,即國家統一培訓、地方培訓、校本培訓。同時在首都、省會、縣城建立“教育文化中心”,作為教師培訓組織機構。教育券法明確提出教育部與財政部每年聯合確定第二年教育券的數量,定出每種培訓形式的份額,由各級“教育文化中心”直接交給教師或管理人員。1998年教育券法規定了教師和行政人員在職培訓中券的管理、分配核算的具體程序,確定了三種培訓形式,即中央研討班、省級研討班和正規的獨立學習。教育券培訓的三種形式是1990年創立的培訓體制的延續。而校本培訓則改為在職教師的獨立學習形式,學習材料由“教育文化中心”提供。

蒙古國20世紀60至80年代十分重視校本培訓。各學校不定期召開研討會,組織教師們進行教學方法的交流,制定教學大綱的、理解教學內容。教師的科研,尤其是校本教研,將教學研究的重心放在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提高教學實踐水平為目的,注重學科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統一,有效促進了蒙古國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育券改革后形成“垂直型”的培訓模式,即先由中央的著名專家培訓省級的教學法專家,然后再由他們將所學到的內容傳授給農村教師。以前農村教師可以到首都烏蘭巴托直接參加培訓,改革后,農村教師很難拿到教育券,只好選擇獨立學習這種培訓形式。很顯然,這種培訓形式的特點是教師知識來源于外來專家的研究,教師專業發展以學習、接受這些知識為目的,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主要是專家講座或獨立學習。

教師信息技術素質是教師專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教育部2008年第72條指令關于“提高學前教育和中小學基礎教育機構的教師、領導人員技術能力的規則”,每年從國家預算中撥出??钭鳛榕嘤栙M用。

受蒙古教育部委托,蒙古國教育大學的信息技術計算機學院與國際組織合作承擔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任務。把信息技術有效地整合于課程之中,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改進教學方法。2008年,高等和基礎教育的28100名教師參加了提高信息技術知識的培訓,是全國教師的67.8%,其中45%是基礎教育教師,此后,參加培訓的人數逐年增加。[5]聯合國教科文化組織以及德國等西方國家陸續在蒙古國建立信息技術培訓中心,在省會、縣“教育文化中心”投放設備,蒙古信息化教育網絡得以建成。

信息素質的提高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在教育券分配中普通教師難以拿到培訓券,參加由專家面授的教學法及教學內容的培訓,網絡為在職教師提供了獨立學習的可能,這種在職教師的獨立學習的培訓形式已成為教師無奈而普遍的選擇。

實際上,開辟網絡在職教師獨立學習的培訓形式也是解決教育券財政不足另類措施。蒙古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世界通脹率最高的十個國家之一,教育投資明顯不足。

2 蒙古國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困惑

2.1 文字改革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蒙古國文字作為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體系,是適應游牧經濟的發展需要而創造并得以使用起來的表音文字。這種文字因政治、外交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其文化載體作用在蒙古國的教育發展過程中被忽略。目前蒙古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種語言同時使用三種文字的國家。這三種文字分別是傳統文字(回骼蒙古文)、西里爾蒙古文和拉丁蒙古文。

傳統文字(回骼蒙古文)屬阿爾泰語系,它的書寫方式與其他文字不同,(至上而下,從右向左)與由左至右的文字書寫形成了強烈的反差,1946年1月1日,蒙古正式用西里爾文取代了原有的回骼蒙古文成為官方文字。

西里爾文給學校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原有的文字改為了酷似俄語的西里爾字母,西里爾文在表達意義上與俄語根本不同,發音與回骼蒙古文一樣,但原有文字已徹底消失。唯有知者才能教,一個教師要教會學生一個結構比較復雜的生字,只是懂得這個字的音、形、義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他還必須能準確地發音,正確、流利地表達出這個字音、形、義的各方面的知識。1943年前,學校既沒有西里爾教科書,又沒有新西里爾文教師,教師要從頭開始學,從頭開始教。1942年蒙古國先期培養了318名西里爾文教師,教師邊學邊教,掃盲工作不僅在學校,還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教師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文字改革上。

西里爾蒙文無論形式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與蒙古國傳統文化相脫節,這次文字改革對蒙古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育內容及教育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是蒙古現代課程改革的一個起點,這一個階段的教育改革大約持續了20年左右。

蘇聯解體后,蒙古國不斷強調要傳承民族文化,恢復使用原有的回骼蒙古文。1990年6月蒙古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作出了《關于組織全民學習傳統文字的活動》的決定。1995年又通過了(回骼)蒙古文國家計劃,蒙古國總統也強調指出,必須從小學低年級開始進一步加強回骼蒙古文的教學。在小學課程改革中,老蒙文課已經得到恢復。時隔70多年又重新使用一種文字,整整三代人本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的時空穿越,回首話滄桑,蒙古國精英們對此該做何感想?

早在1925至1941年,蒙古國就醞釀進行拉丁文字改革,目的是將書寫形式與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相統一。20世紀90年代,為了網絡通信的需要蒙古國開始選擇使用拉丁字母拼寫蒙古語,拉丁蒙古文現已在網絡普及。2003年,蒙古國大呼拉爾通過決議,公布了“拉丁字母國家計劃”。2003年12月23日,國家標準與計量委員會批準了“用拉丁字母轉寫西里爾蒙古文的標準”,并從2004年1月1日開始執行。至此,蒙古國出現了三種文字并存的局面。[6]

凱爾克特曼(Kelchtermans;G.;2004)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高度個體化的學習過程,是個體教師與空間情境及時間情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情境是指教師工作于其中的社會、組織和文化環境,教師專業發展的時間情境由教師個人生活經歷和教學生涯構成。語言改革困擾教師課堂教學、制約教師的科研,20多年西里爾文教育改革嚴重阻礙了教師專業發展,如今蒙古國又重回西里爾文字改革的老路,幾番改革,教師已經失去并正在失去專業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2.2 “溫水煮青蛙”的殖民效應

在社會轉型期,蒙古國在教育改革上體現對外依賴的高風險性。

現任蒙古政府的許多高官都曾在美國名校就讀,政府在全國普及英語語言教育,將市場化、民主化的理念融入教師教育領域。1991年亞洲發展銀行、世界銀行以及美日歐等經濟力量先后進入蒙古。這些國際援助機構,特別是亞洲發展銀行,強調蒙古教育改革應著重進行教育行政和財政的分權,其目的是為了改革蘇式的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在蒙古推行西方的管理模式。

教育的發展要依據一定共同的規律,教師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教師知識除了理論性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實踐知識,需要在實踐中通過反思而獲得。教師專業發展過程體現著教師知識結構不斷拓展,“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源”。蒙古國在蘇聯的教育模式下發展已有70多年,目前的教師知識結構能否適應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現有的教育模式已與蘇聯模式截然不同,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專業發展如何保持續性與公平性?

縱觀歷史,1900年,美國教育學領域已發展到能授予“教育學博士”的水平,而時隔近一個世紀蒙古國才有教育學博士,況且兩國教育學博士有著質量上的差距。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制約的,要研究本國教育的歷史和現實,雖不能盲目排外,但不能全部“進口”。歷史學家愛德華·多茲爾把同化的形式分成兩類:一是強制性同化,二是隨意性同化。他指出,占統治地位的特殊群體把自已的宗教文化、語言習慣、思想意識以及行為規范強加在被統治者的社會群體頭上幾乎都會引起強烈的反抗和抵制;相反,在比較隨意的狀態中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交融,形成一種具備兩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7]社會轉型期蒙古國教育改革才二十多年,西化后蒙古國新的教育特質是什么?這一過程尚在持續,結果還不明朗,但蒙古國完善的教育系統和政策體系沒有完全確立,這一點是明確的。

蒙古國早在社會轉型初期,就不得不認同援助盟友的政策話語。美國當代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密爾頓·費里德曼提出了教育券思想,即政府的教育經費以教育券的形式拔給消費者,蒙古國政府運用教育券思想,將在職教師教育納入市場化、民主化,旨在通過競爭,提高在職教師教育質量。顯而易見,美國的意愿已滲入教師教育改革中,并且正在被同化于美國模式,在職教師的培訓券改革已引發蒙古國教師不正當、激烈的競爭,這是私有化的必然結果,教育券改革最終受益者只是高級教師,普通教師很懷念“蘇蒙共產主義”時期的教師培訓體制;西里爾文字改革已經割裂了蒙古國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傳承,阻礙了蒙古國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今,蒙古國全民普及英語,推進拉丁文字改革進程恰恰是受制于西方政治影響,西方以經濟、教育援助的形式,通過文化霸權主義瓦解蒙古國民族文化教育,達到控制蒙古國意識形態領域的目的。遺憾的是,蒙古國人依就熱切希望通過英語、拉丁蒙古文走進西方世界,透過這種極端化的英語普及與文字改革的現實,展望燦爛未及的未來,尤如霧里看花。

蒙古國政治上被美國稱之為“亞洲民主新樣板”,經濟嚴重依賴西方外援,自1991年至2009年蒙古國外債已增加至26億美元,[8]教育政策與體系全面西化,作為受援國對國際組織及其西方援助國的國際教育援助產生依附。蒙古國人性格追求獨立,又習慣依賴,西化模式的教師教育改革難以擺脫“溫水煮青蛙”的殖民效應。語言的同化是超過軍事征服、異族通婚等更深層次的同化,文字拉丁化勢必加速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涌入,使蒙古國成為西亞的土爾其,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等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國家。[6]蒙古國精英們已經意識到本民族性格中的依賴性對國家發展的侵蝕,呼吁將本國的獨立發展作為頭等大事,實現民族教育的復興。

蒙古國的教師專業發展與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其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失敗的教訓要引以為戒。蘇聯曾經在蒙古國陳兵百萬,美國又在染指蒙古國,加緊文化滲透,不斷煽動蒙古國民眾的反華情緒。我國與蒙古國同根同源,應重視蒙古國教師教育,加強對蒙古國的教育援助,以消解蒙古國對華的敵意與防范心理。

[參考文獻]

[1]馮福林.蒙古國教育發展史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9.

[2]圖門其其格,李鶴.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分析與展望[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2(4):31-39.

[3]劉萬海.教師專業發展:內涵、問題與趨勢[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4]Gita Steiner-Khamsi.Vouchers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Mongolia:Transitonal,Postsocialist or Antisocialist Explanationa[J].Chigago Journals,2005,49(2):148-172.

[5]Nanzaddori Erdenetsogt.蒙古國社會轉型時期義務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6]齊心.蒙古國文字:一個文化傳承與政治取向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9):50-54.

[7]蔡永良.語言·教育·同化——美國印第安語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42.

[8]文虎.蒙古經濟發展現狀及困境[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1(4):31-35.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主場外交是目前國際外交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多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象的主場外交活動。中國通過積極的主場外交活動,不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同時,也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推進作用。本文簡要對主場外交進行了分析,并分析了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的關鍵性,探究了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中主場外交的作用。

關鍵詞:經貿開放;世界經濟;對外開放;主場外交;作用

主場外交對于中國來說,是發展自身經濟并推動世界經濟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中國在世界經濟領域發展與建設中扮演好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要途徑。通過主場外交的積極影響,讓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較為落后的國家經濟實力逐漸獲得提升,這是實現世界經濟穩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主場外交簡析

主場外交通常是指在本國領土上召開的各類外交活動,能夠充分展示主辦國綜合國力,并最大限度利用好本土開展的這一主場優勢,在帶動本國健康發展的同時,增強與國際上其它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貿合作,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向好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程度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也徹底讓中國做到了“走出去”,也切實讓其它國家和地區“走進來”,中國在經濟領域的主場外交越來越多,每年中國的主場外交整體水平都在不斷進步,影響力和實際價值也都在持續提升。比如“博鰲亞洲論壇”、“上合峰會”、“中非合作論壇”、“G20杭州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主場外交活動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二、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的關鍵性

我國陸陸續續開展了多次主場外交活動,這充分展現了我國的新形象、新氣象,同時也充分展示了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與擔當。當前的世界經濟正處于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諸多挑戰的復雜環境中,這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較為明顯的阻礙,不僅不利于本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同時也不利于世界經濟的良好發展。在進行世界經濟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始終保持開放型的理念和態度,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界經濟建設觀,世界各國攜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1]。

個別西方國家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負面主義思想并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建設與發展,相反會在破壞本土經濟的同時,對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較為明顯的阻礙。我國在多次的國際性經貿會議多次提出,要積極推進“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建設,這在國際領域中獲得了比較大的共鳴和相應。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出現比較明顯的低迷問題,很多國家都面臨著“抗疫”和處理經濟問題的困境中,急需通過世界經濟發展來實現本國經濟的復蘇。從這一突發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來看,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各國經濟也不是獨立存在的,世界各國與地區要共同建立命運共同體,加強團結協作,實現合作共贏,不僅突出體現了做好世界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客觀性和必要性,也更加明確人類需要對世界經濟建設與發展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的緊迫性。

每個國家和地區對于經濟建設與發展存在爭議和分歧是十分正常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正是解決這些客觀存在問題的正確途徑,也是必然措施。在開放型世界經濟條件下,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活動更加頻繁,而且始終保持同一個目的,都致力于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在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中,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權利、義務、機遇都是公平的,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大量發展經濟機遇的基礎上,始終保持正確的競爭方式和意識,堅持貫徹執行公平競爭和良性競爭,這讓世界各國都愿意積極參與到共同發展經濟的行列中,也真正可以做到以大局為重、以集體利益為核心,致力于構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三、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中主場外交的作用分析

(一)展示中國發展實力,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四十余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明顯提升,無論是在經貿領域中,還是世界整體形象上都發生了巨大轉變。通過我國積極開展的各項主場外交活動,讓世界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真切的感受到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帶來的巨變,一方面通過主場外交活動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當前的發展實力,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重心,另一方面也通過主場外交向全世界“講中國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在國際領域積極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從而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以及國際上的話語權。借助主場外交這一主場平臺優勢資源,向全世界分享中國在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先進經驗和堅定決心[2]。

博鰲亞洲論壇是目前非常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組織,在成立的近二十年中,中國作為東道主國家,積極向組織各國宣傳中國在這些年發展經濟過程中的先進經驗,也始終致力于向世界各國講述中國改革開放的各種措施與策略,這不僅使我國在亞洲范圍內的形象與地位得到了明顯提升,同時也讓我國在國際領域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正面形象,無論是亞洲各國還是世界上其它區域的國家都希望與中國展開更多經濟貿易合作。從整體效果上來看,每個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各個國家都對在中國進行的論壇會議有著比較高的期待值,而且在論壇舉辦期間,每個參與國家都會共同向一個目標進行邁進。以“2019博鰲亞洲論壇”為例,論壇提出了“多邊合作”、“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等多個關鍵詞,這對于促進中外雙邊友好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我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我國改革開放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同時也是堅持經濟發展走“對外開放策略”的集中體現。我國青島、杭州、上海等城市承擔舉辦各類論壇、會議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展示我國的整體發展水平,和中國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時所展現的積極態度,讓世界各國都真切看到中國在實施“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策略所獲得的積極效益,以及中國在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時肩負起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二)始終保持開放姿態,促進世界經濟交流整體水平

我國通過大量主場外交活動,加深了與世界其它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互動,也通過“一帶一路”方針政策,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使世界經濟始終在公平、安全、穩定的環境下進行發展。中國在主場外交活動中所扮演的東道主角色,比較好的發揮出了東道主作用和價值所在,根據當前世界經濟現狀問題,提出相關會議議題和論壇關鍵詞,合理安排會議地點,并促進各國深化落實項目交流合作,真正使世界各國經濟在中國的積極努力協調和推進間加深了合作。

“一帶一路”是我國根據我國國情和當前世界經濟實際情況所提出的世界經濟建設思路,“一帶一路”無論是給我國國內經濟還是世界經濟建設發展都帶來積極作用?!耙粠б宦贰睂崿F了世界經濟的多邊合作,打破了西方個別國家在建設世界經濟時的“單邊主義”禁錮,向世界各國積極宣傳中國在建設世界經濟時始終保持開放的姿態,絕不贊同經濟貿易保護主義思想,做好世界經濟貿易開放發展這一建設工作,積極推進世界各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通過“一帶一路”政策帶來的積極影響,讓我國經濟發展有了更多機遇,同時也給世界經濟建設與發展帶來了新的能量,形成了多條“一帶一路”世界經濟建設道路。

由我國舉辦的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經濟貿易中首個以“進口”貿易為核心的主場外交活動。一方面,通過博覽會讓世界各個國家都能感受到我國在建設世界經濟時所展現的“開放型”姿態,以及中國始終踐行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另一方面,也在世界范圍內釋放中國堅決反對“單邊主義”的積極信號,為世界經濟貿易發展帶來了極為明顯的推進作用??梢哉f,通過主場外交的強大影響力,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3]。

(三)推動國際貿易自由,推動世界經濟相互合作發展

在經濟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出現了比較差的發展形勢,再加上個別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機制,使得世界經濟不僅沒有實現復蘇,反而形成了更為混亂的局面。在此形勢下,中國提出的“多邊貿易”以及開展的“主場外交”活動,實現了世界經濟建設與發展的自由化和公平化,這是推動世界經濟保持持續向好進步態勢的關鍵因素。中國的“主場外交”之所以能夠在世界領域上產生比較好的形象與作用,是中國經濟建設發展始終保持開放性態度的重要結果,也讓博鰲亞洲論壇和上合組織會議等中國主場外交活動逐漸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會議品牌形象。中國所舉辦的各種主場外交活動,比如APEC峰會、G20峰會、上合峰會等主場外交活動,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在國際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推動了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合作與發展,讓世界金融貿易合作有了更多機會,讓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能夠在建設世界經濟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保持高度一致性。

在主場外交活動中,不僅體現的是中國推動世界各國與地區經濟協調、統一發展的堅定信念和決心,以及始終堅持走“開放經濟”的基本發展思想。我國必須要堅持做好主場外交,選擇更多的城市作為主場外交活動舉辦地點,強化主場外交的開放程度,同時,根據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執行相應科學的會議方針、會議主題和關鍵詞,從而使主場外交真正對世界經濟建設帶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田野,盧玫.全球經濟治理的國家性:延續還是變革[J].探索與爭鳴,2020(03):42-49+193.

[2]趙淑萍,吳昊,槐靜.論主場外交活動與國家形象的媒介構建[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0(01):84-102.

[3]張二震,戴翔.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理論內涵、引領理念與實現路徑[J].經濟研究參考,2019(14):89-102.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數據的形式多樣化,數據結構具有復雜性特征。這標志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一時代的數據具有處理速度快、數據量大、樣本復雜但價值密度低的特點。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高校應對其產生新的認識,并根據實際狀況及時調整統計學專業的建設策略,使統計人才的培養能夠適應時代的需求。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統計學;影響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企業采用了新的策略,獲得了更多的利潤。對于統計專業來說,改變發展策略,使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能夠適應大數據背景的需求是其主要任務。目前,高校統計學專業逐漸認識到大數據時代綜合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并對專業建設進行了相關改革。

一、大數據時代對統計學的影響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現代統計專業的發展造成了新的沖擊,要確保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數據時代對統計專業所造成的影響。

(一)大數據時代使數據結構和數據性質發生變化

網絡技術以及基于網絡技術的電子商務等新的數據記錄模式標志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時代,不再依賴于抽樣調查的記錄模式,網站瀏覽、視頻監控都將形成大量數據。傳統的數據結構甚至是數據性質發生了變化。大量的數據信息對于需求者來說,如何甄別其可用價值成為關鍵。傳統的數據可以二維表格顯示和整理。但大數據時代所產生的數據具有多樣化和復雜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頻、視頻、HTML等。這要求大數據的收集具有較強的目的性,才能實現其價值。

(二)大數據時代要求統計分析方法和統計思維更新

大數據時代的主要特征為數據多且復雜,數據分析要求分析者對總體進行分析。在這一背景下,參數統計不再具有意義,假設檢驗法也隨著總體分析而失去價值。數據的復雜化對傳統大數據統計思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要求統計者具有活躍的思維。只有對傳統數據的改變進行分析,并且樹立新的統計方法。

二、大數據時代下的統計學發展新策略

為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統計學專業的發展勢必要對傳統模式進行改革。目前,多數高校統計學專業已經認識到大數據對于其發展帶來的沖擊。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夠幫助統計學取得更好發展。

(一)加強統計應用性教學

根據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總體分析特征,數據分析人員應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致力于培養實踐分析能力,提高數據和資料收集能力,并且培養其強烈的數據價值觀,使其能夠從眾多數據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對傳統模式進行改革,增加大數據統計內容,以適應時代的需求?;诖髷祿慕Y構特點,實施資料透視化教學,提高分析者對復雜數據的分析能力。

(二)培養大數據統計思維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新的統計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即強調數據分析實踐能力的提高。統計思維的培養有助于數據分析者對復雜的數據進行區分,從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數據時代,不僅要以傳統的平均思維、動態思維和變異思維為基礎,還要注重基于整體分析的大數據思維。另外,還要培養數據分者的復雜性思維,以應對復雜的數據庫??傊?,大數據時代需要數據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創新性的思維。

(三)強化基礎性統計知識

統計學自身具有復雜性,其改變多且抽象?;A的統計知識是進一步掌握大數據分析思維的基礎,可見學習基礎性統計知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為此,應該采取深入淺出的方法,利用多媒體等方式使復雜的數據統計清晰化、簡單化。結合具體的案例使數據分析者正確認識統計概念、掌握統計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數據分析不再是一種專業,而是更傾向于一種技術,這要求我們將大數據分析與統計學以外的相關知識相互聯系。注重真實相關與偽相關的講解,強調商務智能的開發和分析。只有具有堅實的基礎,才能確保數據分析者大數據分析思維的養成,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四)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

為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關鍵。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專業的數據分析能力,還要相應的具備管理以及其從事專業的技術。大數據時代,高校應建立全面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人才的數據分析能力、編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數據,懂得如何利用大數據對其所處的行業起到積極作用才是關鍵??傊?,大數據時代對綜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數據時代不僅培養的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思維,是對全新模式下的數據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教學模式的改革、對大數據時代所需教學模式的認識是高校的主要任務。

三、總結

統計學是經濟學的基礎課程,傳統的統計人才培養具有定向性。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產生的形式多樣,且具有復雜性。大數據分析不僅是作為一種專業存在,而是應以一項必備的技術而存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的統計思維和統計方法發生了改變,統計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也就勢在必行。(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朱懷慶.大數據時代對本科經管類統計學教學的影響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2] 姚壽福.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3] 孫耀東.大數據背景下統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探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6).

[4] 陶皖,楊磊.大數據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以信息系統專業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28).

[5] 朱懷慶.大數據時代對本科經管類統計學教學的影響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03).

上一篇:農村經紀人發展論文范文下一篇: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