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情景領導力提升課程范文

2023-10-11

情景領導力提升課程范文第1篇

一、如何提升個體領導力

企業區分被試者的目的,在于通過區別他們之間潛力與培養價值的高低,實現因材施教。

1.領導者的個體類型

個體領導者主要分成四個類型:

淘汰型領導者

這一類型的領導者一旦被調到別的崗位,就無法勝任新的工作,因而缺乏開發的價值。

呵護型領導者

這一類型的領導者的開發價值極其有限。對于這類人,應采用短期培訓的策略。

潛質型領導者

這一類型的領導其開發價值很大,只要經過簡單的訓練,就會立刻產生價值,達到特定的素質水平。

標桿型領導者

這一類型的領導者是最理想化的類型,企業應該投入主要精力進行持續開發。 總之,企業重點關注的對象應當是潛質型領導和標桿型領導。

2.個體領導力的提升方式

個體領導力的提升方式主要有四種:

組織:集中式培訓

對于素質不足的領導者,企業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培訓的方式實現其特定素質的提升。

自我:個人學習

管理者個人通過積極地學習知識、提升自我,也能實現個體領導力的提升。

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強化

優秀的領導者主要是通過實踐而非培訓鍛煉出來的。

主管:輔導和督導

作為管理者的直接主管,也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輔導和督導。

3.基于情景模擬的領導者的管理能力開發

小組命名、選舉環節

在小組命名選舉環節,管理者六個人被分為一組,然后對小組命名,并選出負責人和帶頭人。通過這一環節,每個人的角色認知能力都會得以展現。

分發資料環節

在分發資料環節,每個組員都被分發到部分資料,然后依據對手中資料的深入分析,判斷出自己被漏發了哪一部分。在情境模擬測試中,這個環節被稱為事實發現或事實搜索的技術。通過這一環節,參與者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會得到詳細展現。

獨立作業環節

在獨立作業環節,參與者運用給定的資料來完成某種任務或某一方案。這一環節需要管理者基于案例分析任務,從而完成獨立作業。

無領導小組討論環節

在無領導小組討論環節,所有人完成個人作業后,召開集體會議。

分別談話環節

在集體會議過程中,管理專家與每部分工作的落實者和負責人分別談話,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點評,幫助他們有效提升領導力素質。因此,這一環節同時起到了角色扮演的作用。

4.個體領導力提升計劃

從時間角度來說,個體領導力的提升需求可以分為短期需求、中期需求和長期需求;從改變難度上說,個體領導力的提升需求可以分為比較容易改變的、不太容易改變但能改變的以及不太容易改變的需求。

依據個體領導力的不同提升需求,企業需要制定出相應的個性化領導力提升計劃??傮w而言,提升計劃分為三個步驟:首先,讓管理者達到團隊群體的水平,不能掉隊;其次,讓其達到組織要求的水平;第三,為管理者制定未來的標準,即持續改善的水平。

總體而言,個體領導力提升計劃包括:

① 讓管理者達到團隊群體的水平,不能掉隊;

② 讓其達到組織要求的水平;

③ 為管理者制定未來的標準,即持續改善的水平。

具體來說,個性化的領導力提升計劃包括以下方面:

尋找不足的素質指標

以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管理者為例,其要想通過領導力測評過程,就要首先查找自己不足的素質指標。

反思導致素質不足的行為類別

假如一個人的溝通能力存在不足,其在素質剖面就反映為傾聽技巧的缺乏。

確定改進目標

想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制定詳細的計劃和具體的改進目標。

確定改進方式

確定改進方式的辦法有兩種:

第一,基于領導力模型,與主管教練進行有針對性的談話。也就是說,根據自己的測評資料和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中的具體表現,與主管教練進行溝通。

第二,自我訓練。這主要是指管理者在跟人溝通過程中,要刻意加強自己弱勢方面的訓練。

確定改進周期

根據個體領導者類型,制定出相應的改進周期。

確定改進責任

一般來說,個體領導者的改進責任主要由其本人及其直接主管負責。

進行改進效果評估

通過模擬面談,個體領導者可以實現評估改進效果的目的。

確定評估周期和評估人

確定評估周期長短和評估人,主要是指什么時間進行評估、由誰評估的問題。

5.個體領導力提升的原則

個體領導力的提升是有規律可循的操作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原則:

針對性原則

強調要針對具體的不足素質及其素質剖面進行提升。

高效性原則

在個體領導力提升過程中,要選擇高效的提升和改善方法。

計劃性原則

強調提升計劃要能落地、要有責任人,即明確和實現目標的方式、制定所需要的時間、確定最終進行評估的人員以及明確素質提升的責任人等。

持續性原則

強調提升計劃要循序漸進、形成習慣。持續性原則強調周期性,主張通過某個特定周期來實現素質改善的目標,使提升過程循序漸進、輕重有別。

要點提示

個體領導力提升原則:

① 針對性原則;

② 高效性原則;

③ 計劃性原則;

④ 持續性原則。

二、如何提升群體領導力

在提升群體領導力時,需要注意三點:第一,根據素質的具體表現,將管理團隊最終的測試結果轉換為提升其需求的培訓計劃。第二,根據培訓計劃,制定出相應的課程體系。第三,在進行培訓計劃時,培訓項目的先后順序由需求的緊迫程度決定。

1.培訓課程設計與實施要點

一般來說,企業需要制定出非常嚴謹的領導力課程體系。在制定領導力課程體系時,一定要把課程對應到具體的勝任素質指標方面。

在設計和實施培訓課程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培訓對象與目標

在進行培訓課程設計時,一定要明確培訓的對象和目標。

培訓方式與師資風格

在對個體領導力進行培訓時,一定要找到最有效的培訓方式,如講授法、討論法等。值得注意的是,確定培訓方式必須基于長期的對管理人員的培訓經驗。

培訓形式的選擇決定了師資的培訓風格。例如,采用講授法進行培訓,就需要采取講師授課的方式;采用討論法,則不需要講師的參與。

編制大綱

編制培訓課程大綱時,要堅持由淺入深的原則,要依據指標的操作定義來進行編制,同時要具體到素質剖面和典型行為上。

采集案例

了解了培訓的重點和目標后,就要進行相應的關鍵事件和具體案例的采集工作。

編寫課件、設計練習、試講、調整

對測評結果進行個性化設置。編寫課件、設計練習、課程試講及調整是比較專業化的工作過程,因此必須對管理人員的測評結果進行個性化設置。

領導力測評數據。在設計所有培訓課程時,必須關注群體管理者在每個指標的素質剖面上的表現,這種表現通常以五分制的形式體現。實踐表明,如果群體在每個指標的素質剖面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60%,就意味著其還存在非常明顯的提升空間。

2.領導力培訓的要點

在進行領導力培訓時,要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選擇可以短期改善的行為

選擇行為改善方法時,一定要首先選擇可以短期改善的行為,其次再考慮需要一段時間改善的行為,最后考慮需要長時間改善的行為。

目標與內容要腳踏實地

領導力的改善是一個復雜、持續的過程,因此培訓的目標和內容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

形式多元化,符合受訓者特點

在領導力培訓過程中,要注意符合受訓者自身的特點,實現培訓形式的多元化。

【案例】

用實際案例培訓店長

和其他企業讓店長坐在教室里聽專家講課的培訓方式不同,某超市采取的是讓

其店長走進賣場,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培訓方法。

這家超市的具體做法是:先將三人分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不同的區域,

如三人負責生鮮區,三人負責電器區,三人負責服裝區……一旦在營運過程中發生問題,這一組中的三個人要及時討論和溝通,最后拿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

從實踐來看,這一獨特的店長培訓方法效果不錯。

這家超市的做法實際就是通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然后用實例來培訓員工解決問題能力。

【案例】

蒙牛的培訓方法

蒙牛老總牛根生是一個非常擅于學習也非常強調下屬學習的人。

在日常工作中,牛根生經常贈送下屬書籍、光盤和DVD,敦促下屬加強個人

學習。在牛根生的帶動下,整個蒙牛集團形成了非常濃厚的學習氛圍。

蒙牛的培訓辦法是高層帶動、監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師資構成多元化,著力培養內部講師

領導力培訓一定要注意師資構成的多元化,著力培養企業內部講師。

聘請知名講師或專家學者對員工進行專門時間、固定地點的培訓辦法固然不錯,但如果對方講述的內容與構建自己企業的領導力模型無關,也就失去了培訓意義。

培訓效果側重于受訓者實際變化

在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時,評估的重點不應放在對培訓講師的評估上,而要側重于被試者在培訓前后的變化、是否有改善的空間等內容。

效果評估要跟后續培訓目標相結合

培訓師的開發。企業應著重培養內部講師隊伍。在培養內部講師隊伍時,應把握三個原則:第一,側重于企業各層級的管理者,這類人往往對企業內部員工的成長負有直接責任;第二,側重業務表現優秀的員工,這類人能起到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上的示范性作用;第三,側重有行業背景的外部講師,這類講師傳授的內容往往會比較貼近行業實際。

要點提示

內部培訓師的開發三原則:

① 側重企業各層級的管理者;

② 側重業務表現優秀的員工;

③ 側重有行業背景的外部講師;

內部培訓師的培訓。在挖掘內部培訓師時,企業會遇到一些能力和潛質都具備但缺乏相關經驗的人。對于這類人,企業要進行相關培訓技巧的強化。這種強化被稱為內部培訓師的培訓,即TTT的課程。

嚴格管理內部培訓師。企業要對培訓師的資格進行嚴格管理,強調管理者的責任,取消一年內沒有教課任務的培訓師的資格。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建立激勵機制,目的是在培訓師之間形成內部競爭機制。

情景領導力提升課程范文第2篇

我們能感受到, 在課程建設中, 校長是課程開發的組織者、課程改革的領跑者、教育實踐的引領者。當校長把自己定位于實踐者、研究者、學習者時, 校長就會善于學習, 大膽實踐, 妥善處理和化解矛盾, 在課程改革實踐尤其是在校本課程實踐中提升和證明自己的課程領導能力, 在課程引領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從而成功實施課程領導, 進而把學校的整體建設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實現教學質量和團隊專業能力跨越性地提高與升華。

我校在近幾年的課程建設實踐中, 校長作為“頭羊、領頭雁”, 舉全校之力, 帶領學校教師團隊, 就如何以校本課程建設為軸心, 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建設與改革, 在嚴格貫徹執行了國家課程、實施和拓展地方課程的基礎上, 努力規劃和開發校本課程并作了較為深入的艱難探索, 雖然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卻也收獲了一份初步成功和喜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一、思想引領厘清育人目標

校長對課程改革的領導, 不僅要體現在組織管理上, 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思想的引領上。曾家巖小學在課程建設實踐中首先強調了“以生為本”, 而非以“知識為本”, 以“部分學科為本”。本著以學生發展的根本, 所以在課程建設中, 學校遵循教育規律, 把握課改精髓, 明確的知識與技能, 重視過程與方法、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期達到挖掘學生向善向上潛能的目標。

在這方面, 我校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曾家巖小學是一所秉承紅色文化的百年老校, 學校與著名的曾家巖50號周公館相毗鄰。周恩來總理曾戰斗在在曾家巖小學的土地上, 留下了革命的足跡。至今在史料上還有據可查!周總理的人格光輝和革命精神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升華的典范, “恩來精神”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和教育意義, 它所蘊含的“勤奮好學、艱苦奮斗、勇于創新, 敬業奉獻、求真務實, 團結協作、自律修身”等核心精神, 已作為教育和引導學校師生價值取向的重要內容。為此, 我們以傳承為抓手, 采取多種形式、開辟多條路徑將學校獨特的理念系統融入師生的思想和行動上, 這些獨特的理念包括——校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辦學宗旨:“讓今天成就明天”;辦學目標:“培育有素質的小公民”, 以曾家巖小學前身明誠學校的校訓“真善美圣”為核心, 起轉承合, 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三風”——校風:真誠真知真理;教風:善學善導善思;學風:美體美德美行;

為使以上的辦學理念植根于師生心中, 我們在課程建設中不斷探索出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樂于參與的有效途徑。學校組織力量深入挖掘校史文化和恩來精神, 結合自身優勢和學生成長需要擬定出《曾家巖小學德育年段目標》, 匯編成教育素材, 利用德育陣地課, 學科教育的有機滲透, 從三個年段切入進行相應的主題教育。通過扎實開展特色學校創建活動, 把周恩來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同時也用恩來精神感染、激勵學校的教師團隊, 促使他們勤奮進取, 開拓創新, 用敬畏教育的責任心和行動力推動學校發展, 書寫自己的青春。幾年下來, 地理位置的不便并沒有成為學校的發展的障礙, 學校連續幾年都獲得了區教育質量一等獎的好成績。

通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 我們感到, 以上目標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符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 而且特別明確具體, 能用可操作化的語言進行界定。此外, 校長無數次地通過民主程序和廣泛宣傳, 正逐步將學校教學發展、育人目標轉化成所有教職工、學生乃至家長的共同愿景, 激勵各方相關者協調一致, 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二、精心組織整體推進新課程

曾家巖小學在正確的教育理念引領下, 精心組織教師整體推進實施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 并在過程中抓住教學環節中的主要矛盾, 進行動態分析, 不斷研究如何改進教學過程、教學方法, 在減負增效、提高課程實施的有效性上下了很大功夫。

在學校課程的設計、編排中, 學校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課程計劃, 本著有益于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有益于學生全面個性地發展, 有益于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等原則, 科學設計制定和有效實施了學校課程計劃。根據課改要求, 從管理層面上看, 我們和其它學校一樣分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從課程的類型上看, 分有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在整體推進新課程實施過程中, 我們注重了根據校情對國家課程開齊開足, 嚴格執行規定的課程計劃、不隨意增減課時、不隨意改變教學要求。學校發揮地方課程補充和拓展的作用, 開設環境教育、公共安全、法制課, 健康安全等地方課, 實現課程價值的最大化。

與此同時, 我們注意了對地方課程進行再度開發, 力求能形成既有重慶地方特色、又有曾家巖小學特色的校本課程。我校的校本課程著力于年段的不同, 對學生進行分階段的目標培養, 在每個培養模塊中滲透德育養成教育、生活教育、恩來特色教育;比如我校在低段要求孩子們感知校園文化, 設計了“我為學校驕傲”單元, 將學校昨天、今天和明天融入圖文中, 形象生動, 讓孩子們很容易就能初步感知學校歷史文化。

在課程建設中, 校長經常提示大家明確和把握好課程執行與課程開發的關系, 分層實現, 有效實施。一是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對國家課程予以創造性的執行, 突出課程執行的規范化和實施個性化, 通過細化課程標準, 合理開發課程資源, 使各個層面的師生, 在共同的學力基點上, 實現各有所長的發展, 讓國家課程得到更有效的實施, 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精神。二是在高一層次執行的基礎上, 學校根據目標定位、辦學特色、校長的教育判斷等, 除了有效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 還能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載體, 更好地尊重老師的創造精神。

三、集中攻堅力爭校本課程出彩

校本課程的提出, 從理論上看是新的課程觀的必然要求, 國內外教育發達先進地區的教育專家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它告訴我們:學校是設計課程最適宜的空間, 是教師與學生活動最佳的實踐場。

的確, 通過實踐我們也認識到,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益和必要的補充。校本課程的開發使教師和學生參與課程管理, 學生對課程選擇權加大, 使課程更加符合學校和學生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 使教師和學生參與課程管理和決策, 是課程管理民主化的最重要體現。

在探索中我們看到, 由于校本課程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逐步完善的過程, 因此校本課程目標具有生成性特點。因而我們在校本課程的目標設計中遵循了以下原則:

(一) 人本原則

我們在校本課程的目標設計中沒有以“學科發展”為基本來源, 而以學生的發展和需要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采取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目標設計原則。例如我們在校本課程實踐研究中, 采取對學生需求的調查和評估, 以確定校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例如第一學段的《雛鷹起步快樂成長》, 第二學段的《雛鷹振翅快樂成長》第三學段的《雛鷹翱翔快樂成長》:這類課以學生的成長需求為目標, 抓住學生的需要、興趣、能力和已有經驗來作為校本教育活頁資料。對學生來說, 他們需求被納入課程目標, 意味著學生參與了課程決策, 因而這樣的學習是一個積極的過程, 在沒有外部獎懲的刺激下激發內在動機, 是有意義的學習。

(二) 目標生成性原則

我們的課程目標取向主要是“行為目標”取向, 因為它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的形式加以陳述的課程目標, 指明課程結束后學生的行為變化, 具有精確性、具體性、可操作性。以下是我校校本德育課程中段某單元的第二課時內容, 這個單元要求孩子們能夠學會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老師在內容上分層設計, 先讓孩子們知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再讓他們通過一個表格測試反思自己的行為, 樹立正確的行為形成。在過程中把目標內化在過程和手段之中, 使它形成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生長和上升的過程。這個目標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在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內生的目標, 而不是教師所強加的, 所以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亦會隨之生長。

(三) 導向性和靈活性一致原則

為體現校本課程的特點和其自身的價值。我們力求目標清晰, 使校本課程的設置具有個性化、多樣化和靈活化, 不產生目標的缺失和虛化。以我校高年級的校本教育素材為例, 我們根據目標特點設置了以下幾個單元:

同時, 我們對校本課程的目標構成也以態度、能力、知識和學校精神作為其基本維度, 貫穿學校校本課程的全部。

態度:校本課程的態度目標包含人對社會的態度、人對自然的態度、人對科技的態度等。

知識:以學科綜合的、以問題為中心的知識來代替分科知識。就是學生在學習和解決不同問題的過程中, 從多方面來建構知識的意義, 以形成自己對知識意義的全面理解。

能力:校本課程在教學方式上采取靈活多樣的研究性和社會實踐性的學習策略, 希望在探究和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精神:即“恩來精神”, 這是校本課程的特色和靈魂所在。沒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實際上已喪失了“校本”的內在價值。校本課程的開發讓師生深刻理解本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 把它內化在課程的目標當中, 把它外化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素質, 使校本課程成為學校辦學思想得以實現、辦學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載體。

情景領導力提升課程范文第3篇

一、思想引領, 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

1. 明確學校教學發展的目標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提醒管理者要經常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們的事業是什么?”“我們的事業將是什么?”“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么?”校長也要經常問自己三個類似的問題:“我校的教育教學現在怎么樣?”“我校的教育教學將會發展成什么樣?”“我校的教育教學應該發展成什么樣?”也就是校長要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現狀有充分的了解, 清楚學校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 識別學校教學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學校教學發展的長遠目標、近期目標以及各種目標的優先次序。目標不僅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符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 而且還要明確具體, 能用可操作化的語言進行界定。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曾經指出:“學校只有將目標轉化成明確的操作性定義, 才能從目標著手, 否則只能留下美麗的希望或只是一些陳詞濫調而已。”此外, 校長還要通過民主程序和廣泛宣傳, 將學校教學發展目標轉化成所有教職工、學生乃至家長的共同愿景, 激勵各種利益相關者協調一致, 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2. 更新落后的教學管理制度

課程改革要求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 重新認識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重新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 改變單一的學生評價, 整合新的教學資源, 使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過程與方法不斷創新。為了實現觀念的更新, 學校需要重新建立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 加強制度建設是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保障。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 原有的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弊端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以“分”為本, 盛行分數管理。分數從“促進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一種強有力手段”異化為“控制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一

筅浙江桐鄉第一中學

王金福

種極可怕的魔杖”, 嚴重扭曲了教學的價值取向, 教學工作被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 利益驅動代替了事業追求。二是以“章”為本, 形式主義泛濫。學校管理中見章不見人, 重章不重人, 把學生當作管教的對象, 把依法治校變成了以罰治校, 嚴重扭曲了教學的本性, 教學過程被程序化、機械化、標準化, 失去了創新和個性化。三是以“權”為本, 權力至上。一方面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學化;另一方面, 泯滅了教師工作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為了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勢在必行, 學校要結合實際, 在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改革方案、階段計劃、推進措施的同時, 在實踐中提煉好的做法、好的經驗, 依據學校實際, 建立起有活力的校本化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轉變以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 而是教師個體與所處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教師置身其中的制度和文化環境能否為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進提供一個支持性的平臺,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從這一意義上來看, 加強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是校長提升課程領導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通過多種利益相關者尤其是教師的參與, 對備課制度、教案檢查制度、教學評比辦法、聽評課制度等各種現有教學管理制度進行批判性反思, 發現制度中亟待改進的地方, 然后從細節上對制度進行改進。

3. 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中, 校長課程領導力受到高度的重視。領導力提升既是校長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 又是學校課程實施的保障。校長面對復雜的、有時是無法預測的教育教學情況, 面對選擇、決定、調整、適應等的多重使命, 靠傳統經驗和直觀的“開藥方”式的管理方式已無法達到既定目標。及時把握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 明察學校課程發展的趨勢, 改變教師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無一不是時代對校長課程領導力的要求。所以, 校長要認真解讀國家課程標準, 對學校課程有系統的思考, 整體的把握, 能透徹分析學生的基礎、需要、特點, 深刻認識文化因素對課程實施的制約作用。校長不但要關注學校課程目標、推進策略的制定, 而且要關注課程推進機制、課程實施的實際效果和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校長的課程專業素養要重點體現在對教學的指導上, 我們走進課堂不僅是對教師“教”的情況的了解, 也是對學生“學”的情況的了解, 我們要脫離學科本身, 從一般的角度判斷課堂的整體狀態和教師的教學境界, 關注課堂教與學方式和教學效果。

二、精心組織, 加強課程實施過程的指導

1. 執行課程計劃, 形成學校特色

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可以從學校的課程計劃即學校課程的設計、編制中反映出來。校長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課程計劃, 統籌人、財、物等資源, 本著有益于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有益于學生全面、有個性地發展, 有益于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等原則, 科學設計制定和有效實施學校課程計劃。根據課改要求, 學校課程從管理層面分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從課程的類型分有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 我們要根據校情對國家課程開齊開足, 嚴格執行規定的課程計劃, 不隨意增減課時、不隨意改變教學要求。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要進行再度開發, 能形成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校長要引領教師開發校本課程, 鼓勵教師提高開發課程的能力, 確保校本課程服務于學校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學校要發展, 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根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不斷開發出新的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校長要明確課程執行與課程開發的關系。國家課程的執行有不同的層次, 基本層次的執行是學校大體上按照國家課程的基本要求去做, 學校課程安排基本符合一般規范, 但缺少對學校實際情況的深層次分析, 在實施中還缺少創意;高一層次的執行是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對國家課程予以創造性的執行, 即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這種層次的執行本身也是一種開發, 是讓國家課程得到更有效的實施;在高一層次執行的基礎上, 學校根據目標定位、辦學特色、校長的教育判斷等, 除了有效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 還能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載體。

2. 嚴格常規管理, 促進有效教學

教學常規管理指學校對教學各個環節的規范要求, 如備課、上課、布置作業、輔導學生、測驗考試等方面的具體規定。校長的課程領導力也體現在對學校教學常規的制定和落實上。落實教學常規是學校教學管理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證, 是維持正常教學秩序、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但學校教學管理是隨著課程觀念和課程設置的變化而變化的,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提倡教師教學的個性化, 要求課程目標實施要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校長不僅要為教師參與課程的編制、開發提供民主、開放、合作的氛圍, 共同探究課程問題, 也要為每一位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創設發展的機會、條件和空間。教學管理要有統一要求, 講科學、講規范, 但教學還可以有個性、有風格。要指導教師從常規教學的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五個環節入手, 切實改進教學工作。一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與要求, 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 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實踐體驗、生活經驗、學習興趣以及認知規律, 采用多樣的、切合實際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注意合理選擇講述、討論與獨立學習等不同形式, 同時要培養學生接受學習、合作學習和發現學習等不同方法, 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二要正確處理課堂中的師生關系, 營造師生民主、平等、開放的課堂氛圍, 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挑戰性, 把握好教師的教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度, 控制好學習要求的難度與思維的坡度。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其參與意識和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下, 合理、有效地組合多種教學方法。同時, 要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反應, 有效利用課堂中學生的各種生成性資源, 以彌補教學預設中的不足。三要精選課堂訓練及作業。訓練與作業內容要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 落實教學的核心內容, 以精選提高實效, 控制訓練及作業量, 并采取分層作業等多種形式, 減輕學生負擔。教師要及時有效地批改作業, 善于利用批改作業與學生進行交流, 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 既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 又從中捕捉教學信息, 進行教學診斷, 補充矯正性練習, 改善教學行為。四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 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善于捕捉學生的學習信息, 指導學生調整、完善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方法, 使評價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手段。校長一定要注意教學常規管理的系統性, 實現教學基本環節的連貫和暢通。

3. 親自深入課堂, 示范評課說課

“課, 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課, 就是創造活動的源頭, 就是教育信念的萌發園地。”任何教育教學的改革, 只有也必須在課堂上得到落實, 它才可能走向成功;任何教育教學成績的取得, 只有也必須依靠課堂教學來落實。校長對教學的領導, 要體現在校長深入課堂上。校長通過聽課, 既關注教師的教, 也關注學生的學, 關注師生雙邊活動的開展, 摸清課堂教學的真實狀況, 分析學校教學動態, 抓住主要矛盾, 從而研究如何改進教學, 使課堂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減少低效課堂, 杜絕無效課堂。校長聽課后必須評課, 校長要面對所有學科, 不同的評課視角和教師, 因而要傾向于通識性指導, 關注學校教學工作中存在的整體性和普遍性問題, 在方向上、思想認識上實現對課堂教學的管理和引領。在聽課中, 我們會發現有的老師以自己為中心, 以知識為中心, 滿堂灌的現象十分嚴重。有些老師雖然講解清晰、精練, 但是缺乏師生互動, 課堂氣氛沉悶, 學生缺乏學習熱情;有些老師教學目標模糊, 抓不住重難點。針對這些問題, 首先, 要加強課改資料學習;其次, 要開展集體協作備課活動;再次, 要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驗。校長對課堂教學的領導, 也要體現在校長上課上。校長既是教師, 又是教師的領導者, 這就向校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教學業務也要成為師中之師。校長上課是一種研究, 也是一種示范。校長不能上太多的課, 可以不上常態課, 上一點示范課, 但應常聽課、會評課, 也就是進得了課堂, 講得出名堂。

三、科研創新, 增加課程改革的持續動力

1. 建設強有力的教研團隊

校長要善于把握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 明晰學校核心價值, 倡導上下平等的合作精神, 營造學術氛圍, 注意培養教師的課程意識, 為教師創造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的空間, 共同探究課程問題, 培養新課程領軍人物, 為每一位教師創設發展的機會、條件和空間, 為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民主、開放、合作的氛圍, 組建強有力的學校教研團隊。學科教研組是學校教研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研組建設得好壞直接影響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首先, 校長要重視教研組長的選拔和培養。教研組長是一個團隊的核心人物, 他必須是學校內本學科的權威, 同時又要具備組織、策劃教研活動的能力, 能促進教研組集中精力聚焦課堂教學, 針對實際問題開展教研活動, 使教研組內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質量得以持續發展。教研組長必須德才兼備, 校長不僅要關注其專業的成長, 還要重視維護教研組長的權威性。其次, 校長要關注教研組制度建設, 要在校級層面制定出教研組工作的目標和要求, 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制度, 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實現研訓一體化, 形成以“研”促教的氛圍。再次, 校長應該關注教研組教研文化建設, 促使教研組真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共同體。最后, 校長應該為教研組的活動時間、經費、制度執行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并對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過程與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 定期檢查制度運行情況, 不斷提高校本教研工作質量。同時, 建立相關評價制度進行導向激勵。校長的工作目標, 就是促進教研組發展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 教師可以在其中獲得豐富的信息和資源, 可以對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不斷更新。通過同伴之間的互助, 引發自己對教育教學的反思, 從而獲得更寬泛、更完整意義上的成長。

2. 開設教學論壇, 加快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某校從2008年開始開設教學論壇。第一階段以教研組長為主講, 第二階段以備課組長為主講, 第三階段以學科骨干教師為主講。他們將學科教研組教學中存在的關鍵性、共性的教學問題聚焦為教研目標, 圍繞教研目標開展有機的、框架性的教研活動。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目標化聚焦:全組教師共同提出并歸納近期教學問題;目標化學習:在大家提供素材的情況下由主講人精心準備一個講座;目標化行動:圍繞教研目標進行全方位的探索與論證。每次論壇從頭至尾認真做細、做好。在整個活動中, 力求做到“三個一”:每個學期的研究貫穿一條線;每次活動圍繞一個研究主題;論壇開展有一個主講人。這樣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提高了教師對教學關鍵問題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3. 開展業務比賽, 展示風采激發活力

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 也是教師成長的場所, 只有教師個人的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才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才能把學校建設為學習型組織, 使學??沙掷m發展。作為校長, 在聚焦有效課堂時, 要搭建舞臺, 挖掘教師的潛力, 激發他們的活力, 讓每一位教師都有展現風采的舞臺、體驗成功的機會。每學年, 學校都應有計劃、有目的地舉行教師教學業務比賽, 著力構造多個層次的比武。面向新教師的“適應性”教學競賽:通過備課、說課、上課三個環節的比賽, 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新課堂, 爭取在現有條件下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可能的結果, 避免由于教學方法不完善而浪費許多時間。面向青年教師的“發展性”教學大賽:通過比賽優化他們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倡導教學個性化, 激發青年教師的教學潛能和熱情, 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促使教師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面向骨干教師的“引領性”教學展示: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 讓他們帶頭上示范課、研究課, 負責課題專題課的聽課、評課工作, 進行反思與經驗提煉, 以他們作領頭雁, 去影響、帶動教師群體, 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面向部分教師的“診斷性”聽課:聘請學校各級各類名師和教研組長有針對性地對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教學診斷, 要求聽課教師必須提出具體的優缺點和相應改進建議, 教務處同時對所在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聽課結束后, 由教務處和校長室聯合對相關教師進行情況反饋。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業務競賽活動讓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標, 也都能找到自己的自信, 促使教師在競爭中激發活力, 在競爭中獲得發展, 在競爭中提升教學有效性, 在競爭中提高教學質量。

情景領導力提升課程范文第4篇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傳統和優勢、學生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碧厣珜W校建設,校本特色課程是主載體,因此,課程的領導力也就無可爭議地成為校長所需具備的首要能力與核心能力。

然而,在具體的工作中,不斷變化的課程領導要求使部分校長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彼麄兓蛘邔φn程領導的內涵和課程領導者的角色缺乏清晰認識,缺乏課程體系的創新、課程資源的統整開發意識;或者對課程領導目標不明確,沒有認真思考過學校發展前景,沒有精心研究過利于師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或者課程領導團隊建設不力,沒有形成“互幫互助”的合作氛圍;或者課程領導制度保障不全,缺乏相應的任務激勵機制等。

看來,要落實校長的課程領導職能,就必須給予校長提升課程領導力策略上的指導。在此,筆者主要結合任職過的兩所學校(下文以“A?!?、“B?!敝复?開展特色創建工作的實例,淺談對校長課程領導力建設的理解。

一、課程領導力離不開校長的“專業感召力”

“校長發展的最成熟的方式并不是聽別人說什么,而是同別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校長的個人能力是課程領導力的核心要素,校長唯有通過自身內在與外在素質的培養與修煉,才能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引領被領導者向著共同的目標奮斗。

校長首先要更新思想觀念,增強課程領導意識。只有在觀念上做到突破和轉變,充分意識到課程領導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校長才能引領全校員工形成課程改革的教育自覺,進而達成高品質的課程實施。

同時要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增強自身的課程專業素養。唯有持續不斷地學習,把握課程的本質、功能、價值,才能增強課程領導意識,并轉化為學校的領導行為。

當校長對課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夠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對課程知識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運用;能夠在自己課程領導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和理論成果,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課程領導理論和方法,形成獨特的領導風格,全體教師才能有實施課程改革的方向感與自覺性。

二、課程領導力凸顯的是“團隊合作力”

校長的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無論校長多么優秀,總有長處與短板,不可能單獨完成課程領導活動。更何況校長如果過于看重、凸顯自身的能力與才華,忽視給團隊發揮的空間,往往難以贏得追隨者,進而喪失課程領導力。因此,課程領導的主體應該是由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社區人士等共同組成的課程領導團隊;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應該是包括校長在內的團隊成員相互作用的合力,是一種優勢互補、整合觀點的合作行為。該高調吆喝,該扛大旗沖鋒陷陣時,校長責無旁貸,但有時候同樣需要校長退居幕后,默默地為團隊提供“火種”,激發課題組成員的潛能,吸引更多追隨者,這才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真正價值所在。

三、課程領導力需要校長的“精準規劃力”

衡量校本課程開發成功與否的標準,具體而言有三條:是否體現出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個性發展;是否讓更多甚至是全部的學生受益?!靶1尽迸c“生本”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生命符號。脫離學校的現狀,忽視了學生的水平與需求,再好的課程方案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分析學校個性,全面了解校情,找準切入點,因地制宜,既是順利開展特色創建工作的前提與保證,更能顯現出一位校長的智慧與精準規劃課程的領導能力。

借助SWOT分析法,我們對學校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可以發現A校和B校無論是所處的區域、辦學條件、生源質量、師資隊伍,社區情況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A校是一所創辦于新中國成立前的老校,地處老城區,校外資源及閩南文化歷史古跡豐富,生源大部分是本地孩子,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較合理,各級骨干分布平均且比例較高;B校則是一所開辦剛滿7年的新學校,地處廈門島東部的城鄉結合部,本地生源家庭大部分是農改居的原村民。生活環境雖趨向于城市化,但根深蒂固的農村生活方式和社會陋俗依然影響著孩子。在保證本地生源入學的情況下,學校又接收了大量外來務工子女,最高峰時近乎達到學生總數的80%。當中不少學生家庭生活困難,家長文化水平較低,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難以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學生行為習慣普遍較差,規范養成教育已經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突出問題。而教師隊伍中年輕教師多,近五年畢業的青年教師占50%,骨干教師少(只有2人是區級骨干,高級教師比例占30%),青年教師的成長缺少有經驗教師的引領。

在對校情、生情等進行全面分析后,A校積極申報成為廈門市首批“閩南方言與文化進課堂”試點校,并確定了以“弘揚閩南文化,構建多學科滲透體系”為專題的校本課程開發思路。學校依托周邊豐富的閩南文化資源,將“閩南文化”安排進課程,將閩南文化貫穿于學科教學之中,并以此作為校本課程的重點和突破口。目前所涉及的地方課程涵蓋了美術、音樂、體育、綜合實踐、品生、品社及班隊主題會等課程。每個學科的學習內容細化到了每一學期、每一課時,有固定的教材,授課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常規要求完成教學進度。學校的目標是:每個學生經過6年12個學期的閩南文化熏陶、系統學科學習,至少能掌握基本的閩南語;會唱一定數量的閩南歌謠,了解閩南重要的曲藝形式;會玩12種以上的閩南傳統游戲;掌握初步的剪紙與陶笛吹奏技巧;明白閩南的傳統美術表現形式;知曉閩南民風民俗精華及閩臺歷史。培養學生探索閩南文化的興趣,為其今后繼續學習、弘揚閩南優秀的傳統文化打下良好基礎。

“一切教育都是為了培養人的良好習慣”。很顯然,B校的學生最缺的就是養成教育,最急需的就是良好習慣的培養?;谝陨险J識,學校確定了以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作為學校特色的發展突破口,提出了“養成好習慣,成就大未來”的辦學理念。學校除了將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貫穿于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還圍繞“做人、做事、學習、共處”四大領域及“誠實守信、陽光自信、謙虛寬容、用心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真誠待人、友善合作、感恩分享”十二個習慣指標,專門制定《學生“好習慣”訓練項目序列表》、《學生學習好習慣手冊》,并成功編撰了《好習慣伴我長》校本教材(每年級一冊,每冊各分八個習慣主題)。目前,此套教材已投入使用,每個月月末各班都會安排一節班隊課開展教學實踐研究,并不斷充實教學資源。

此外,基于本校學生的興趣和運動機能優勢,并充分考慮師資水平及可利用的校內外資源。B校開發了球類校本課程,對體育學科部分年級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如一至三年級每周一節乒乓球,四、五年級每周一節“三球”選修課。如今學??梢宰院赖卣f:“熱愛運動的孩子一樣知書達禮!”

四、課程領導力依靠校長的“學習引領力”

創建學校辦學特色,必須要有一支具備較高專業素養、一定教育教學經驗和創新意識的教師隊伍。打造優良師資需要招賢納才,但更多的是依靠內部培養與教師的自我提升。這無論對開展閩南文化課題研究的A校,還是缺少經驗的年輕教師居多、骨干教師偏少的B校來說,都極具現實意義。校長課程領導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一方面,校長學習的熱情會促使教師主動學習,讓學習逐漸成為一種風氣,最終形成良好的學習型組織。另一方面,校長必須承擔起校本培訓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既要健全校本培訓的組織機構,制定校本培訓的方案和實施計劃,組織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相關技能培訓,做到培訓的組織、內容、時間、條件的四保證;更要積極參與指導、引領教師大力開展學習活動,讓問題在學習中找到答案,能力在學習中提高。

以A校為例,它雖然是閩南方言與文化進課堂的實驗校,但全校閩南籍教師只占總數的一半多,即使是閩南人,大多數的年輕教師,受成長環境的影響,閩南語水平也參差不齊,對閩南文化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更遑論非閩南籍的教師了。盡快提升全校教師的閩南文化底蘊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學校除了添置一些“閩南文化”的相關書籍提供教師借閱、學習外,還嘗試多渠道地對教師進行閩南文化專業知識培訓。參與培訓的有廈門市閩南文化的專家,如“閩南文化研究會”的陳耕會長為全體教師作“閩南文化演進史”的主旨培訓,讓教師對閩南文化的發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廈門大學周長楫教授則分三次對教師進行閩南語的專項培訓。本校的骨干教師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承擔了閩南文化課程的業務培訓工作。筆者作為學校領導、課題主持人之一,也為教師作了閩南文化專題講座,用翔實的圖文與大量的原始數據向教師介紹了閩南方言的歷史與演變,讓教師知道閩臺的歷史關系與緊密的五緣連結。為了提高教師學習閩南語與閩南文化的效率,學校還特別將教師根據閩南籍與非閩南籍進行結對,組成學習小組開展互幫互助。

此外,A校還通過開展豐富的教學研討及崗位競賽活動,以賽促練,提升教師的閩南文化專業知識底蘊。如舉行“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崗位大練兵”競賽活動時,音樂教師被要求現場抽取所教的閩南語童謠,并伴奏演唱;體育教師則現場從教給學生的12個閩南游戲中隨機抽取兩個,當堂完成示范操作。學校領導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要求學生會的,教師要先會;不但會而且還要做到精通。

五、課程領導力貫徹“制度執行力”

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提升課程領導力的保障。校長要重視建立相應的制度體系,實施制度引領和規則引領,將理念通過制度轉化為教師行為。

“正人先正己,身教勝于言傳”。教師的行為表率是推進學生道德實踐和行為仿效的榜樣。B校大力倡導“學校無小事,教師無小節”的育人觀念,從教師的自我養成著手。制定了《涵養工作好習慣,爭做學校好教師要求》《教師工作基本習慣》,針對教師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遵紀守法、愛護學生等細化規范,促使教師做到彬彬有禮,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學校還依據學科的特點,制定了《學科教學習慣要求》,分學科提出具體常規要求,甚至規范了不同學科的課前準備流程與師生課堂用語。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是校長領導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這有利于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教師的創造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保證課程實施的全面推進。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循環反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通過評價來不斷完善,評價是最重要的課程領導行為之一。

首先,校本課程,實施過程離不開教師的不斷反思。這是一種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審視與梳理的過程。教師要對自身不足進行大膽地質疑與批判,不斷地對課程進行重構與改進,使校本課程結構日趨完善。

其次,同伴教師也應積極介入實施過程的評價。同伴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觀摩與評議參與評價。這種評價不應該是批判性的,而是建設性的。而學生是校本課程實施的參與者,也是教學過程的直接感受者。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從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參與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及教學效果來進行。教師應盡量少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的評價方式,以學生體驗為主,通過學生的實踐性活動來展示。

學生應該參與到對校本課程的評價過程中來。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信息可以通過召開座談會和問卷調查等方式來獲取。這些信息將成為學校、教師完善課程,補充、調整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

六、課程領導力追求“課堂教研力”

特色課程最終要立足課堂教學,因此,校長要走向教學的第一線,深入課堂,親自授課;深入到教師中間,去聽課、評課,和教師一起思考、一起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對課程有真正的發言權,才能真正指導、提升教師的課程執行力。

筆者是A校市級課題“弘揚閩南文化,構建多學科滲透體系”的主持人,不但承擔了課題研究的主要工作,參與“閩南文化進課堂”課程開發全過程,為各學科開展課程研究提供指導,還長期堅持從事閩南語教學研究工作,并承擔地方課程教學,教授學生閩南語。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配套鄉土教材《閩南方言與文化》更注重綜合性學習,對培養學生使用閩南語進行日常交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為了幫助師生快速掌握常用閩南語,實現基本的閩南語交流,在廈門大學周長楫老師的鼎力支持下,筆者親自編撰了閩南方言校本教材《常用閩南語使用指南》作為閩南語課程的補充教材。該教材由“課堂常用會話”與“日常閩南語”兩部分構成?!罢n堂常用會話”規范了課堂上教師教學常用語的閩南語說法;“日常閩南語”則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社會生活經驗和興趣原則,從生活、學習兩方面入手,擬定了280句常用的閩南語(一至四年級每學期20句,五、六年級每學期30句),每句話既有閩南語的說法,又附有標準注音,方便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并且每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后面還設計了相關的拓展內容,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并鼓勵學生自我提高,靈活運用。筆者就是希望孩子們通過這本教材的學習,真切體會到“學了閩南語是可以用的”,做到“現學現用”。目前,該校本教材配套的范讀音頻材料、教學案例及相關課件均已經初步收集完成并建庫。

情景領導力提升課程范文第5篇

一、校長要深化對校本隱性課程的認識與理解, 提升 課程決策力

隱性課程分為社會化課程和學?;n程, 校本隱性課程是學?;n程, 是基于學校的課程, 是學校組織開發并實施的課程, 它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非正式課程, 具有潛在性和非預期性的特征。但它一般不納入校本課程規劃中, 不通過正式的教學組織形式來實施, 通常體現在學校和班級的情境之中, 是通過滲透和感染來教育學生。它有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 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智慧, 有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校本隱性課程與校本顯性課程的區分:從學生學習的結果上看, 學生在校本隱性課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學術性知識, 而在校本顯性課程中獲得的主要是學術性知識;從課程計劃上看, 校本隱性課程是無法計劃的學習活動, 學生是在無意中學習到隱含于其中的經驗, 而校本顯性課程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活動, 學生是有意參與和選擇的;從實施策略上看, 校本隱性課程是通過學校自然環境進行的, 滲透在學校的情境之中, 而校本顯性課程則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的知識傳遞進行的。

校本隱性課程的實施渠道不是活動和課堂教學, 而是體現在學校的物質精神環境、管理文化、人際關系和學校風氣之中, 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全方位覆蓋, 能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獲得態度、動機、價值和心理狀態的成長。雖然不直接地傳遞給兒童, 但是這些非學術的教育結果比學科知識的掌握更具影響力, 從態度、愛憎等方面表現出來的間接學習比通過具體的授課內容而學習到的直接經驗更重要, 這些隱性課程實施的策略及效果取決于校長對校本隱性課程的決策力, 科學的決策校本隱性課程有賴于校長對校本隱性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二、校長要加強對校本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提升 課程執行力

校本隱性課程和校本顯性課程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做好校本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可以促進校本顯性課程的發展, 也可以補充、完善正式課程, 二者只有和諧發展, 才能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性。開發與實施校本隱性課程要立足于學校和班級的情境, 學校和班級的情境包括了三個方面, 即物質情境、文化情境、人際情境。所以, 學??梢試@學校、班級情境的三個方面開發并實施具體的課程, 以此提升校長校本隱性課程的執行力。

1.建立物質情境課程。

學校的物質情境主要指學校校舍、操場、設施、園區、綠化、標志性建筑等的情境。學校的物質情境建設要校本化的實施, 要改變“大一統”的建筑和配備模式, 要體現學生、教師、校長、教育行政部門、政府的共同意愿, 從設計到建設不但要顯示學校的核心價值, 更要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師生的發展需求, 建造具有獨特風格的物質環境, 充分發揮物質環境育人的功能, 讓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素養。

目前, 應該說多數學校的物質情境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空間都很小, 由于各種原因, 可能有些校本化意愿不能得到實現, 但也不是不能做。如:學校操場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安裝設施、噴涂圖案;學校綠化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樹種并科學種植;學校的花盆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樣式和花木;學校的標志性建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念設計與安裝……只要校長有了課程執行力, 物質情境課程開發和實施還是能得到有效落實的。

2.建立文化情境課程。

學校的文化情境主要指教室布置、廳廊布置、辦學理念、各項制度規定、各種儀式活動等的情境。學校的文化情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具有整體性、差異性、滲透性和持久性, 它是學校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的具體落實和物化, 集思想性、教育性和藝術性于一體, 在學校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潤物細無聲”,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

學校文化情境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校長提升校本隱性課程執行力的主渠道, 是實施“無痕”教育的有效策略, 是校長應該做也必須做好的工作。學校文化情境建設為校長構建學校特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是建設學校特色文化的有效抓手。如校長圍繞自己的辦學思想, 可以在教室、廳廊開辟教育園地;可以修訂各項規章制度;可以設計并實施各種教育儀式或活動……只要校長牢固樹立隱性課程意識, 并長期一貫地堅持, 就能夠有效開發與實施文化情境課程。

3.建立人際情境課程。

學校的人際情境主要指干群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風、班風、校風等的情境。學校人際情境是學校人際關系和風氣的總和,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形成良好風氣的前提。良好的人際情境有賴于個體和群體對行為準則的遵守, 個體起著決定性作用, 每個個體都要有集體主義精神, 都要是遵守準則的楷模??墒? 群體如果形成良好的關系和風氣, 它對個體也會起到一定的鞭策和感染作用。所以, 進行人際情境建設與抓好個體和群體同等重要, 二者相互作用, 并相得益彰。

情景領導力提升課程范文第6篇

1. 加強干部隊伍管理機制建設

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和《現代學??茖W管理評價標準》等文件規定,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 深化教育系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明確對學校領導干部的職業要求, 規范學校提拔使用干部的程序。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聘任制等干部選任制度, 建立健全任期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完善干部管理政策文件建設, 制定教育系統校級干部管理意見、干部選拔任用辦法、年度考核方案等, 為干部的任職、任用、調整、考核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干部隊伍管理機制, 創新干部激勵機制, 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堅持每年對基層黨政正職進行全體教職工參與的民主測評, 堅持每兩年對教育系統各單位的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進行一次全面考察。實行校長 (書記) 職級制, 淡化行政級別, 充分調動校長 (書記) 在學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學管理、黨建工作中的積極性、創造性。結合領導干部網上測評, 對學校領導干部進行考核評價和目標管理, 完善領導干部述職、述廉工作, 使干部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打造一支政治堅定、開拓創新、勤政廉潔、團結協作的教育干部隊伍。

2. 發揮名校長的引領作用

成立名校長工作室、校長沙龍、校長論壇、校長發展導師團, 舉辦“名校長”辦學思想、辦學實踐研討會等校長系列論壇, 總結、提煉名校的辦學特色、教育經驗。立足于“培養一名校長、發展一所學校”的理念, 發揮名校長工作室的作用, 通過多種形式帶動名優校長隊伍建設, 不斷提高干部的教育理念、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 輻射、分享名校優質資源。帶領校長對發展中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討論, 幫助教育行政部門在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科學決策, 促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建設一支以創新思維能力為核心素質的、綜合能力強、充滿活力的專業化名校長隊伍。更新干部隊伍建設觀念, 對優質、特色發展有更高的認識, 使學校在以課程內涵式發展的路上顯出優勢和活力, 為學校特色建設構筑堅實基礎。

3. 續推名校長培養工程, 完善校長培訓體系

以名校長隊伍建設為龍頭, 不斷探索和創新干部培訓的方式方法, 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實現干部隊伍的持續健康發展, 為區域教育發展提供重要的干部人才保障。實施名校長培育工程, 加強名校長的培養, 依托師范院校的力量, 開辦黨政正職培訓班、校長任職資格培訓班、校長教育管理與領導力提升高級研修班等,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不斷提升干部隊伍的管理水平。以常規培訓和高級研修提升校長隊伍的軟實力, 開展以優化基層班子為核心的崗位研修、掛職鍛煉、跟蹤指導, 以優化教育教學能力為重心的高校代培、專項研修、聯合培訓、學歷提升、菜單課程、網上遠程培訓等培訓。

統籌區域教育培訓資源, 構建以優秀校長培養基地為依托, 以校長領導力項目研究為引領, 從基礎培訓到高端培訓多種培訓形式相結合, 多層次、全方位的校長培訓體系。任職資格培訓—名校掛職培訓—高級研修培訓—課題研究培訓, 形成逐級選拔、層層遞升的金字塔發展模式。引導干部隊伍從理論到實踐、從繼承到創新、從主動到自主, 提高校長的專業素質, 促進學校特色發展。依據干部成長周期開展分層次、跟進式全程培訓:預備期培訓實行“漸次培訓”和“掛職鍛煉”, 幫其脫穎而出;適應期培訓實行“導師制度”和“初任培訓”, 幫其順利就位;發展期培訓實行“年度考核”和“提高培訓”, 幫其持續發展;成熟期培訓舉辦工作“研討會”和“現場會”, 幫其理性升華。以校長論壇為依托, 開展以走進學校觀摩、互動研討交流為載體的現場活動化培訓, 為校級干部的展示、交流、成長搭建平臺。構建三位一體的干訓網絡, 扎實有效地全面提升干部隊伍素質, 提高領導干部的管理力和執行力。

4. 強化干部的課程領導力

整體提升領導干部隊伍的課程領導力, 提高校長的教學領導力, 引導校長回歸課堂教育教學規律研究。制定學校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持續開展校長、干部聽評課活動, 由教科研和行政部門對聽課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提出針對性建議。實行校長帶題管理, 開展“校級干部課程實施能力”的專題研究, 立足學校實際開展校本研究,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促進校長專業能力的發展。圍繞教育教學的重點工作, 統籌規劃干部培訓, 做到全員與重點結合、長期與短期結合、課堂與遠程結合、幫扶指導與案例引領結合、行動研究與專題研討結合、區內與區外結合的“六個結合”模式, 豐富干部培訓形式與內容。注重執行力、管理能力和專業服務能力培訓, 要求管理干部每學期對全校聽課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把干部的注意力引導到課程實施、課堂教學的研究上來。

5. 加強中層干部培訓, 注重后備干部培養

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引領學校全面發展。在中層干部層面, 按照分層分類、歸口管理和全員培訓的原則做好業務專題培訓, 立足于區域合作項目, 培養高級管理人才。以提升干部素質為目的, 堅持城鄉、校際之間干部交流和輪崗制度, 從相對優質學校交流到相對薄弱學校擔任更重要職務, 從相對薄弱學校交流到優質學校進行任職、學習。注重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薄弱學校, 把農村中小學校長、干部培訓擺在重要位置, 采取“送培下鄉”等方式, 深入開展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專題培訓, 重點抓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校長培訓、寄宿制學校校長培訓、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校長培訓。合理配置優質干部資源以促進分布均衡, 切實加強干部隊伍整體結構和能力素質的發展, 促進平原與山區、城鎮與農村學校之間干部的交流, 優化學校領導班子結構, 提升農村學校管理水平。

加大后備干部的選拔力度, 完善公開、公正、富于競爭氛圍的后備干部選拔與培訓機制, 建立后備干部人才庫, 形成干部隊伍的梯次結構。分層次進行全員培養、提高培養、重點培養, 全面推進教育系統后備干部隊伍建設, 形成從全員培訓到重點培養的梯隊化建設格局, 保證長期、可持續和優質發展。實施“人才強教工程”, 創新后備干部培養模式, 開展后備干部任職資格培訓、“名校體驗之旅”系列活動、到教育發達地區掛職鍛煉、異校提拔、國外考察培訓等多種方式。以全面的業務培訓大力培養后備干部, 重視內涵發展, 有效促進干部隊伍的梯隊建設, 不斷提高后備干部隊伍的整體水平。通過持續的學習、實踐和反思, 使一批起點高、素質好的后備干部在教育教學一線上接受鍛煉, 逐漸成熟并走向一些重要管理崗位, 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的培訓經費保障機制, 隨著教育事業發展逐步提高標準, 確保干部培訓經費。完善培訓經費管理機制, 不斷提高培訓經費的使用效益。堅持以提升管理能力為重點, 分層次組織干部培訓。

基礎教育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關鍵取決于中小學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 這種業務的提升必須依靠科學系統的培訓與培養, 對學校干部進行全員、分崗、分類、分層的高層次、多模式、開放式培訓。中小學干部培訓以教育法律法規、廉政建設規定、學?;竟芾?、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和諧校園建設、學校安全與衛生管理、學校經費管理與使用、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信息技術應用等為重點培訓內容, 涉及學校內部的辦學、教育、教學、教務、科研、德育、后勤、總務等各個層面的管理內容。

上一篇:全國教育大會觀后感范文下一篇:區委辦公室工作職責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