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生物學科活動范文

2023-09-20

高中生物學科活動范文第1篇

1合理安排時間、選好活動內容

參與生物課外活動的同學, 需要占用大部分課余時間,作作業和任務也比其他同學重, 很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和家長的不不滿。這就要就教師在安排實驗時,綜合各種客觀條件,合理安排排時間,達到“輕松學習、快樂實驗的目的”課外活動時間的安排排要根據學生班級的常規教學時間來合理安排,要綜合各學科活活動時間表,列出生物課外活動時間,選出最佳時間段,征求學生生意見,減少與其他學科活動的沖突,保障學生每次都能參加活活動,尊重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種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生學習興趣和積極向上心態,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課外活動要根據目的確定活動內容,力求確保每次活動的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學內容,而生物課外活動內容繁多,涉及面廣,很容易造成與課堂堂內容脫節,這就要求生物老師在組織課外活動時,緊密聯系教教學大綱,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進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在每次課課外活動中都能有所收獲,提高學習興趣和拓寬生物視野。例如如開展校園植物調查活動。筆者曾多次帶領生物課外活動小組學學生對校園內和學校周邊的植物進行種類調查,從2008年開始,經過4次調查,基本查清學校植物種類的名稱和分布,并對木木本植物根據其特性和喜好進行掛牌。通過調查得知,學校內外外有木本植物11種,草本植物15種。2012年學校擴大占地面積,綠化面積也進一步增加, 又新增了許多盆栽草木和草坪等,為為生物科技調查活動提供了條件, 我們的課外活動也將繼續下下去。

2突出學生主體,做好過程指導

課外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 在活動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根據自己的創新思維設計針對性的活動, 讓學生自己豐衣足足食、完善自我,自主提出問題和深入研究,教師在活動中指導學學生出現的問題,并及時糾正所犯的錯誤。課外活動富有開放性、實踐性、互動性,對促進學生自由發揮有重要意義,對教育學生生素質發展有很大影響?,F在的教材,無論內容怎么豐富,還是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另外, 教師可以根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 設計他們力所能及的科學實驗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開展了枝芽嫁接、酸雨對農作物物的影響、膝跳反射、望梅止渴等實驗,做出各組的實驗報告,然后進行小組交流,最后證實實驗結果。在實驗活動中,學生分工合作,既發揮各自才能,又增強團隊合作的觀念。教師在活動中輔導學生使用正確的科學原理和操作方法, 將課堂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理,牢固學習效果。通過這種課外活動方式,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思維想象力,也能在實踐中得到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培養良好的習慣,拓展活動視野

生物課外活動是重視實踐和猜想的自然學科。通過生物課外活動,可以把傳統理論知識變得豐富多彩,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 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養成學生自主活動的習慣,進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探究“蚯蚓的爬行”活動之前,筆者給課外活動的小組提出了幾個問題:(1)如何尋找蚯蚓? (2)蚯蚓的生活環境有什么特點? (3)蚯蚓養殖有什么要求? 以上幾點可以幫助學生在做蚯蚓爬行實驗前做好課前準備,也可以引導實驗步驟的進行。當講解蚯蚓生存環境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出蚯蚓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如蚯蚓運動可以松動土壤,它的消化運動可以給土地造肥等。并引出實驗中新的問題:蚯蚓靠呼吸氧氣分泌粘液,在土壤中生存保持身體濕潤度,下過雨后,土壤的水分增加,蚯蚓紛紛爬出來呼吸氧氣, 那么陸生蚯蚓能利用水中的氧氣在水中呼吸嗎? 能在水中生存多久? 帶著這些問題做實驗,使實驗活動更有意義,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生物課外活動過程中,學生能夠利用課堂所學知識,在實踐中促進自主學習習慣養成,產生成就感。例如:在“植物識別”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照活動計劃中所提示的植物名稱、特性和圖示,在周圍環境中尋找出來。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那些學生聽著熟悉,卻不知“真身”的植物,讓學生“恍然大悟”,激發學生繼續研究探索的興趣。學生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利用課外時間收集相關的資料,利用互聯網查閱更多相關的植物信息,利用各種客觀條件去收集植物圖片、樣本,梳理知識,然后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相互提問,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展現收集來的相關資料, 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植物信息、開闊眼界, 在開拓視野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并提高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

總之,通過生物課外活動可以加深和鞏固,促進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提高學生對事物觀察、記憶、想象、大膽猜測的能力,鞏固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基本實踐技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鍥而不舍的探求意志, 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理論、實踐的互相補充和理解,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有所感悟,全面提高生物課教學效果。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生物課的教學模式也隨之深刻變化,生物課外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和補充的地位日漸突出。生物課外活動有助于調動學習激情,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在不斷完善的課外活動中發現自我、不斷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求異思維和探究意識,還能有效地開拓他們自我探究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欲望。

高中生物學科活動范文第2篇

隨著信息技術及網絡的發展,一些教師在生物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與應用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徑與方法,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就當前情況來看,生物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和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專題不專,知識與資源簡單堆砌,缺乏針對性;評價單一,過程與結果不夠統一,缺乏多樣性;技術瓶頸,發布與反饋不夠靈活,缺乏互動性。

出現上述這些問題,多與教師的思想觀念、技術水平有密切關系。教師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轉變學習方式為起點,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并將這樣的思想融入網站設計之中。

一、設計效果取決于教學設計系統化程度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在對教學系統中的各種要素(教師、學生、教學目標、內容、教學媒體等)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課程資源,運用現代學習心理學理論,設計規劃學習的程序、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及學習結果的評價標準。具體而言,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理念、學科內容、師生特點、實際環境,進行目標設計、問題設計、情境設計、活動設計、實驗設計、語言設計、媒體設計、課程資源設計、評價設計、板書設計等,最終達到學的最優化與教的最優化的統一。

在評價設計時,要既重視過程性評價,又重視終結性評價;既重視基礎性評價,又重視發展性評價;既重視自我評價,又重視他人評價等。例如《毒品不是兒戲》專題學習網站中的評價方式就初步實現了多樣化(表1)。

二、科學建構生物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內容框架和結構框架

在設計專題學習網站結構時,要注意在網站性質、結構、框架、內容、功能、資源利用等方面進行規范操作,建成的網站要便于開展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在設計專題學習網站內容框架時,把專題學習網站分成六大模塊,即情境模塊、任務模塊、資源模塊、過程模塊、評價模塊、總結模塊等。其中,任務模塊、資源模塊、過程模塊和評價模塊是重點。

界面清晰、圖文并茂、鏈接合理、互動便捷的專題學習網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愿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一般來說,專題學習網站的結構包括結構化知識、擴展性資源、討論區和評價區。

結構化知識指的是通過收集整理并開發建設的與本專題相關的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按一定的教學策略進行分類和組織,并以網站形式予以展示。本部分應該構成專題學習網站的主干知識,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幫助學生克服難點。擴展性資源體現出與專題相關的其他擴展性綜合知識,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獲得發展性知識。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結構化知識還是擴展性資源,都必須與網站的“專題”密切相關,要注意科學性、層次性、時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要堅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堅持“預設性與生成性相統一”的原則,建設交互性強、內容豐富、質量上乘的生物學科專題學習網站,逐步建立起以學生及其學習活動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

討論區要能夠引導學生根據學習專題,構建網上協商討論、答疑指導和遠程討論區域。評價區便于展示各項任務的評價標準,構建基礎性強、覆蓋面廣、難度適宜的題庫,收集與專題相關的思考性問題、形成性練習、總結性考查等資料,讓學生能夠進行網上自我學習評價。學習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不僅包括基礎知識,還包括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從而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與人文精神。

三、精選平臺,幫助教師擺脫網絡技術的束縛

生物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與應用,脫離不了網絡技術。尋求先進的教學軟件和網絡平臺,發揮其功能優勢,能夠幫助教師擺脫網絡技術的束縛。

華東師范大學-蘇州工業園區教育技術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發的數字化教學平臺,提供模板式教學設計、向導式教學設計和自主式教學設計等多種現代教學設計功能,提供多種模塊。利用這樣的平臺,可以設計基于網絡的實時交流響應、數據統計分析、即時評價反饋等專題活動(表2)。

對于生物學科而言,數碼生物顯微鏡及其網絡系統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能讓教師擺脫光學顯微鏡的局限,方便地將微觀現象轉換成圖片、視頻等,實時展示到大屏幕上,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輕松而細致地對微觀世界加以定點觀察、分析、測量等。

教師要及時了解這些先進的教學軟件與網絡平臺的功能與特點,并靈活自如地運用于網絡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李克東.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的目標和方法[DB/OL].http://202.116.45.198/xxjsjy/webcourse/ztyx1.htm

[2]王永勝,沈雁主編.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初中生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高中生物學科活動范文第3篇

【摘 要】 農村課程資源是指農村地區所擁有的、在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不同環節可利用的一切物力、人力、思想、知識和活動的總和,其具有原生態性、親和性、離散性、地域性、待開發性等特點。農村課程資源開發需要堅持立足鄉土與引進借鑒相結合、直接利用與改良提升相結合和發展校內與開發校外相結合等原則。農村課程資源開發還需要解決好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主體和策略等問題。

【關鍵字】 農村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 原則 開發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課程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廣大教育研究者對課程資源的內涵與特點、課程資源的種類、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途徑、方法、模式等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理論指導。對農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運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一般性理論作指導,結合農村各地教育的具體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自身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方法或模式。本文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農村課程資源的內涵及其開發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農村課程資源的內涵與特點

1.農村課程資源的內涵

目前雖然沒有一個關于課程資源的公認定義,但一般認為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①另有觀點認為,“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雹诮梃b以上觀點,我們把農村課程資源界定為農村地區所擁有的、在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不同環節可利用的一切物力、人力、思想、知識和活動的總和。

2.農村課程資源的特點

農村課程資源除了具有多樣性、價值潛在性等一般課程資源所具有的共同特點③之外,相對于城市課程資源而言,還具有原生態性、親和性、離散性、地域性、待開發性等特點。

(1)原生態性

農村課程資源的原生態性(或原始性)是針對城市中具有現代化氣息的課程資源而提出的。農村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比較落后,不像城市中小學可以利用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現代化設施作為課程資源,農村課程資源很少受到現代工業文明以及科學技術的洗禮或“修飾”,仍保有原始性或具有傳統農業社會的特征。例如,農村中自然地理資源,作為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天然的、未加修飾的,可以作為生物、地理等有關課程的素材。農村社會中民間文化資源豐富,作為傳統農業社會的產物,其內容和內涵世世代代被傳承下來,保持著相對穩定。農村課程資源的這種“原生態性”,一方面對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有相當的親切感;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如果缺乏改造提升,又容易因落后于時代而被拋棄。

(2)親和性

農村課程資源的親和性(或易接受性)是指農村課程資源具備一種貼近師生生活、易于被師生接受的“氣質”。無論是自然景物,還是文化習俗,師生耳濡目染,早已成為他們生命、生活的一部分。農村課程資源對于廣大師生和家長來說,都十分熟悉,具有很強的親和力,也易于接受,只不過沒有把它們提升到課程資源的高度予以認識。

(3)離散性

農村課程資源的離散性是針對城市課程資源相對集中而提出的,離散性是指農村課程資源比較分散。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雖然課程資源在整體上非常豐富,但具體到某一個地方的某一個學校,手到擒來的課程資源還是比較短缺。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地區地域廣闊,具有課程價值的資源分布不集中;另一方面農村學校比較分散,難以達到課程資源的共享。農村課程資源的離散分布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會造成許多不便,會加大其開發與利用的成本。

(4)地域性

課程資源的地域性指的是在不同的農村地區,課程資源的種類和特色各不相同。我國農村地區占國土面積的80%以上,北方與南方、沿海與內地、城市郊區與偏遠地區的農村,不管是自然條件還是人文歷史,地域色彩非常明顯。因此,不同地區課程資源一定會有本區域的特色。

(5)待開發性

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間文化資源以及豐富的生產勞動資源,④其中有許多素材和內容可供課程教學利用,是農村地區十分重要的課程資源。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農村中許多富有課程資源價值的事物、思想、知識和活動未能進入學校的課程活動,處于潛在的、待開發的狀態。

二、農村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

廣大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課程自然資源、課程民間文化資源和課程生產勞動資源,但缺乏高素質的人力課程資源、現代化的物力課程資源和先進的思想和知識類課程資源。因此,農村課程資源開發需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我們認為應堅持原則:

1.立足鄉土與引進借鑒相結合

立足鄉土,就是在開發的過程中,把具有農村鄉土特色和生活氣息的課程資源作為首選,使所選的課程資源不離本土。這樣不僅可以降低課程資源開發的成本,而且可以增強課程資源的時效性。農村地區雖然在課程自然資源、課程民間文化資源和課程生產勞動資源方面比較豐富,但現代文明成果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課程資源集聚在城市,農村兒童對這類課程資源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然而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具有時代氣息的課程資源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必不可少,農村學校在能力范圍內盡最大努力引進一些城市課程資源還是十分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地區可以借鑒城市中小學對現代文明成果進行開發的方式。例如,城市中有博物館、科技館等場所作為一種課程資源,農村學校同樣可以把身邊的大自然、村居民宅作為農村的科技館和博物館,只不過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或者提前做大量相關的查找、收集和整理等方面的工作。引進借鑒其它地區的課程資源和課程資源開發的方式,也必須立足于自身情況。

2.直接利用與改良提升相結合

農村地區有些課程資源自然天成,無須加工改造就可以直接拿來為課程教學所用。如農村學校附近的山坡草坪,可以直接用作學生校外活動的場所,進行身體鍛煉或作為學生體驗大自然的陣地,讓他們探究自然的神秘,陶冶凈化心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程資源都可以直接拿來利用,其中有許多內容需要進行改良提升,尤其是民間文化資源。民間文化中有許多內容是封建社會遺留下的產物,其中蘊涵的價值和意義與當今的時代精神格格不入,在課程教學時對于此類的課程資源,要堅決予以批判和拋棄,或者作為反面教材加以利用。對于有些課程資源需要凈化、改良和提升,使其富有時代教育意義。

3.發展校內與開發校外相結合

由于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落后,農村學校相對薄弱,大部分學校沒有圖書館、實驗室以及語音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師資缺乏也是農村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這種情況下,農村課程資源的開發缺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撐。大力發展農村學校的建設,包括物力和人力兩方面,為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基礎和條件是農村學校的重要任務。校內課程資源的建設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把農村課程資源開發的重點放在校外這個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的資源庫上,充分利用校外富有課程價值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資源。這既是考慮到農村課程資源的優勢所在,也是節約課程資源開發成本的要求。另外,農村社會發展需要農村教育關注農村、農業等方面的問題,開發校外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鄉土方面的教育、培養熱愛農村之情、建設農村之志和鍛煉農村生產生活之技是十分必要的。

三、農村課程資源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1.有效與實用——農村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

開發課程資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任何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服務并服從于具體的課程目標。課程資源本身只是一種媒介和手段,并非目的,在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不能為了開發而開發。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可行性條件下,尋求合適的媒介最大限度地實現課程目標。農村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也不例外,但農村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不應該僅限于此??紤]到農村教育中一些特殊情況,農村課程資源開發要肩負起額外的一些任務,具體來說,有以下兩點:其一,把農村課程資源的開發納入到農村鄉土知識教育之中,為農村課程資源開發賦予更大的價值和意義。所謂鄉土知識教育,就是以家鄉的歷史、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等與家鄉建設直接有關的各方面問題為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樹立為家鄉而努力的雄心壯志,繼而增進愛國之情,確立報國之志的教育。⑤鄉土知識教育近年來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農村課程資源開發正好為其提供了素材和途徑。其二,農村課程資源開發要與農村學生的前途聯系起來,為那些升學無望的學生開發一些有利于他們將來就業的課程資源,從而為農村的建設培養實用性人才。例如,有些農村地區農民以種桑養蠶為主要農業生產活動,這就為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重要素材,同時教師可以引進一些現代桑蠶種養的科技知識,培養學生的現代農業科學意識,為他們以后從事桑蠶業奠定一些知識基礎。

2.多元參與——農村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

參與課程資源開發的人員和機構都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具體包括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和相關研究人員、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會人士以及教育科研機構和學校。對于農村來說,缺乏教育科研機構和人員,也難得有課程專家到農村學校指導工作,所以課程資源開發的重任主要落到了廣大一線的教師身上。實際上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就本該擔此重任。教師不僅要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善于從自身以及身邊環境出發,捕捉各種的課程資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引導并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在社會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另外,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及學生家長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主體作用,要鼓勵學生和學生家長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踐。學生作為課程的學習者和構建者,應當學會自覺、自發地利用可用資源,為自身學習、實踐、探索性活動服務;家長由于與社會接觸面廣,有其自身優勢,也應當積極配合,帶領孩子進行課程資源開發活動。例如,歷史教師就可以發動學生及學生家長搜集本鄉、本土的文物和參觀當地遺址、遺跡,以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功能。需要指出的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往往也可以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農村不少學生家長或是某種農作物的種植能手,或是某種水產養殖的準專家,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農村中有不少老藝人和匠人,他們身懷某種技藝,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具體課程目標,以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為課程內容,通過一定的途徑,讓他們做一回“教師”,這樣課程資源同時變為了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

3.整合與共享——農村課程資源開發的策略

農村地區的某些課程資源可以直接拿來利用,這樣可以大大節約課程資源開發的成本;對于有些課程資源可以因陋就簡,進行適當加工改造服務于課程的教學。一種課程資源往往具備多門課程利用的價值,例如,學校附近的山坡,就可以用作體育課程中的體育鍛煉場地,也可以用于勞動技術教育中的植樹綠化;既可以在藝術教育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課中用來調查動植物的種類,這樣一來,可以通過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來充分利用一種課程資源;同時,農村課程資源有離散性特點,這就要求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整合,使農村課程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不至于閑置和浪費。

農村有優勢課程資源,也存在某些資源短缺的現象;廣大農村地區的區域差異形成了許多特色課程資源;農村地區課程資源開發力量畢竟有限,這些情況使得農村地區學校建立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十分必要。建立農村課程資源庫,實現多所學校的聯合開發,運用網絡技術實現課程資源共享,既可以降低課程資源開發成本,提高開發效率,又可以豐富農村課程內容。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的增加,農村學校在逐步實現“校校通”網絡工程,這就為農村學校之間、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之間搭建了非常便捷的平臺,資源共享變為可能。

注釋:

①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9).

②徐繼存、段兆兵、陳瓊.論課程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J].學科教育,2002(2).

③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普通高中新課程研修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5-7頁.

④陳家斌.我國農村課程資源的現狀及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4(12).

⑤陳永明.現代教師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第356頁.

(操其周: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生,241000;

段兆兵: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241000)

高中生物學科活動范文第4篇

摘要:生物學科是一門為了更好的研究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源、發現生命可貴、掌握生命活動規律而開設的學科。教師團隊以及學校均希望學生可以通過針對生物學科的學習,從而掌握生物學原理以及生物學技術,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利用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產生必要聯系,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面對世界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育界的諸多人士對于教學育人這方面投入的精力明顯變多,因此通過積極的探索與創新發現具有實用性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學生針對生物學科學習興趣的一種嘗試。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高中生物教學、實用性

引言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為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在對于人才的養成方面,不僅僅再注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創新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日漸上漲。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致使高中階段的生物課程成為了一門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而學好生物科學是對于高新技術型人才培養工作起著促進作用的一項工作。新課改中,針對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注重學生創新力和實踐力培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等方面的要求。這些要求與教師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目標是相一致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為其終身發展提供幫助。

一、高中生物教育的實用性現狀

在高中階段接觸生物學科的教材內容時,因為生物學科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知識,使的學生會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另外生物學科作為理科類的一種,通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利用一些簡單的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奧秘。在我國多數高中學校開展生物學課的教學工作時,都會利用到顯微鏡、化學試劑等先進的科學器材開展教學活動,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各種快樂的學習體驗。但是由于目前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實用性教學策略的探究,導致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時會遇到以下的問題。首先是由于大多數的學生在接觸到新知識的第一時間,習慣性的從知識庫里已掌握的舊知識角度出發,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來融合新接觸的知識。但是由于對于已經掌握的生物知識并沒有形成清晰的認知,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容易受到新接受的生物知識的干擾從而使新教兩種知識產生幻想,不利于學生的理解以及應用。

二、 新課改背景下增強高中生物教育實用性的策略

(一)構建合理有效的知識結構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開展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會無形的構建一張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并且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以及日常生活里靈活的應用知識網絡中所包含的所有知識點。為了有效的提高生物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實用性,學生要根據現階段的學習情況,構建出一張合理有效的知識網絡,確??梢詫⒃摼W絡中的知識點,靈活自如的應用。舉例來說首先需要用清晰的生物學概念構建知識網絡的框架。在高中階段接觸生物學科的過程中一定會接觸到大量的概念,而這些概念的了解則需要學生通過充分的討論和學習才能真正的掌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學生可能通過努力仍然無法及時的掌握生物概念,當這種情況產生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對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生物概念進行深入剖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其次學生需要對已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比較通過對比發現各知識點之間存在的區別和相同點將容易產生混淆的知識點進行類比分析,經過探討,準確的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特征,以此確保在后期的應用過程中發揮實用性的效果。

(二)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

高中階段等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時會具備一定的學習思維方法,但是由于其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其學習思維略有欠缺。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啟發學生的抽象性思維,誘導學生利用正確的學習思維開展學習活動,對涉及到的每項知識點做到具體的分析,通過表象的內容去剖析事物的本質,再鼓勵學生將發覺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保持獨立學習,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在高中階段開展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實踐的重要性,通過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和用逆向思維與正向思維交替的學習方法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高中階段的學生在他們自我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生物學科的趣味性而激發求知欲望并且調動學習興趣,從而以最高的熱情應對生物學科的學習工作。為了更好的提高生物學科的實用性,無論是從教師角度還是從學生方面都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面對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引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手段來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更好的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確保學生的思維較為靈敏,切實提高實用性。

(三)布置相關作業,確保實用性得到開發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為學生預留作業的類型大多是通過抄寫、謄撰完成的。在最新提出的課程改革要求中明確指出需要為學生減壓減負,因此為學生所預留的作業不在僅僅關注于數量,而是需要關注其準確性,是否有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布置有效的作業。教師為學生預留作業的宗旨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并且做到融會貫通的應用,因此在針對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根據其自身學習情況布置精準的作業是提高實用性的有效舉措之一。

結語

高中階段所接觸的生物學科不再像初中階段那樣局限于概念,相較簡單了他對學生的要求明顯提高,注重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傳統的教育模式與當下的社會,以及明顯脫軌,因此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開展高中階段的生物教育,注重教學實用性并對此進行創新探索是現階段教師團隊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只有注重實用性的教學活動,才能確保學生對于生物原理的掌握,以及對于生物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為他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打下扎實的生物學基礎。

參考文獻

[1]鄧杰.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實驗探討[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 710(10)

[2]張克鳳. 生活實踐在高中生物翻轉課堂中的應用[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 710(10)

高中生物學科活動范文第5篇

1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可從學科教育價值關系中的主體(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和客體(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屬性)來分析。

1.1社會需要與個體需要

就生物學科來說,社會需要體現在中學生物學科設置和生物學科教學總體要求上。從中學生物教學具體情況而言,生物學科的教育目標應放在人與自然的開放系統中,要從生物科學自身發展、生物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角度,提出體現當代社會需要的生物學科教育的知識、能力、技能、情感、德育等目標。

生物學科教育的個體需要則來自于個體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內在需求對生物學科教材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只有當中學生物學科的教育誘發了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了探究的興趣和欲望,習得了分析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這種內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發出無盡的學習力量。

1.2教育價值屬性

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學與人及自然界的緊密聯系,生物學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學教育,尤其是科學價值觀培養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屬性。

2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

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學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2.1 培養生物學科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習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2.1.1唯物的觀點

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

生命起源的物質性一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

生命構成的物質性——C、H、0、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

生命現象的物質性——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2.1.2辯證統一的觀點

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如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分別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統一;脊椎動物的結構與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統一,魚的形態結構適于水中生活,家鴿的形態結構適于飛翔生活,等等。

細胞和生物體自身結構的統一性——這些自身結構各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點,但同時又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生命活動的辯證統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一。

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

2.1.3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

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

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

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2.2培養科學的價值觀

生物學科教育在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學中的方法、精神在社會中的運用其實就是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理念。

傳統的唯科學主義的科學教育認為,科學技術能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和問題,它強調征服自然,強調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對象化。這些片面的觀念和行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出人對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表現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并由此導致了某些社會問題。因此,完整的科學教育,在強調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學習、理解和掌握的同時,更應重視科學精神(客觀精神、理性精神、實證精神等)和科學價值觀的培養。

科學價值觀,是人們對于科學價值的基本看法,即解決科學有什么用、怎么用的問題。生物學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2.2.1 重視生物學科教育社會目標的達成

教學過程中,引入關于價值觀的社會爭執、科學的倫理道德等問題,如人口控制、安樂死、精子庫、克隆羊等問題,“打虎英雄”、“伐木勞?!钡脑u價問題,從而引發討論和價值判斷。

2.2.2開展生態教學活動——生態德育

教師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啟發引導學生為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著想,自覺養成關心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教師可用詳實的有關資料,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設計(調查、考察、實驗、討論、研究等),讓學生體驗到:只鐘情科學而忽視道德,僅將地球作為征服對象來設計人類的生存世界,以及違背自然規律的亂墾、濫伐、過牧、濫捕、濫漁、隨意浪費和污染等,是無知、目光短淺和危險的,從而激發其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成為環保的自覺行動者。

2.2.3 重視情感目標的達成和人文精神的培養

使學生更富于愛心,關心他人,熱愛生命,關愛自然,樂于為社會服務。

2.2.4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激情

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逐步正確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對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

乃至獻身生物科學事業的決心和精神動力。

2.3教學手段與方式的多樣

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方式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摸”,生物課將不是真正意義的生物課,其本身亦將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2.3.1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讓書面教材無法承載的或是變化、發展了的有關生物科學知識,以及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自然、社會知識、材料經過精心篩選后再進入課堂。如細胞學說的創立史、哈維和血液循環理論、克里克和沃森與DNA雙螺旋結構、達爾文和進化論、卡爾文和光合作用、關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組技術、保護臭氧層、英國瘋牛病、控制“白色污染”,等等。

2.3.2精心設計教學媒體的應用

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尤其是電視、錄像、影碟、多媒體電腦等?,F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顯的是它可以讓學生獲得書面教材無法出現的聲像信息。它可恰當地呈現大到生態系統、小到生物分子結構的圖像,也可以把復雜的或微觀的生理活動、生命現象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傊?,教育媒體,特別是現代教育媒體可以讓課堂更活起來,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3.3創設條件盡量多地開設實驗

一些基本的實驗如演示型的實驗、驗證型的實驗即可以在課堂上也可以在實驗室進行,還要適當增加探索研究型的、綜合型的實驗。

2.3.4開展各種生物興趣社會實踐等活動

讓學生到大自然、到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2.4運用相似論原理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

相似,就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同與變異的辯證統一。在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同與變異。因為只有相同,才能有所繼承;只有變異,事物才能往前發展。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相似性的問題,是以認識相似性為著眼點的。在一定意義上說,規律是寓于相似性之中。培養創造性思維先以相似性著手才是較為可行的途徑。

在生物學教學中,可以圍繞相似性大量加以運用的基本思維方法有比較法、分類法、聯系法、歸納法等。

2.4.1比較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求同法和求異法是進行比較的兩種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間相同點。如通過對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比較可以得出兩細胞器的三方面的相同點:雙層膜結構;遺傳上的獨立性;與能量代謝有關。求異法即找出不同點,例如通過對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比較可總結出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細胞壁、大液泡、質體、以及高等動物細胞特有的結構——中心體。

比較法是學習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礎,在教學中應強化這樣的訓練以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

2.4.2分類法

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有關材料進行科學分類,分類隨標準而異,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如新陳代謝從“方向上”分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從“性質上”分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新陳代謝的類型從同化作用方式上分自養型和異養型,從異化作用方式上分需氧型和厭氧型。

2.4.3聯系法

每門學科都有其嚴密的知識體系,學科內部以及不同學科間都存在著聯系。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從橫向、縱向兩方面去挖掘相關知識的聯系。如化石和地質年代表、生態系統與地理知識的聯系;滲透作用與物理學上的擴散作用的聯系;遺傳問題與數學上排列組合和概率的聯系;染色體、基因、DNA、堿基排列順序四者的聯系;遺傳規律與細胞分裂的聯系;人體的呼吸、消化、循環、泌尿、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之間以新陳代謝為紐帶而相互聯系,等等。

此外還要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學現象,做到學以致用。

2.4.4歸納法

歸納法是學生在占有學習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提綱挈領總結概括形成知識點或知識體系。歸納時思維方式可采用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歸納方法同樣也可以采用符號綱要法和主題詞法等。例如利用聚合思維可將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過程、實質、意義濃縮于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中。

總之,應充分實現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高中生物學科活動范文第6篇

摘 要:探討地方高校交叉學科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內容,生物技術專業就業單位對人才培養要求,生物技術專業就業分布,職業教育模塊設計和專業選修課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關鍵詞:地方高校;交叉學科;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

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于2004年7月,學院成立后,為社會輸送了2 500多名人才,現已成為融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一體的二級教學單位。學院下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園林及動植物檢疫等4個本科專業,同時設有動物學、植物學和微生物學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

交叉學科是指涉及不同學科相互交叉和滲透,逐漸形成交叉學科?;瘜W與生物學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學[2]。

生物技術專業主要培養農林、環保、醫藥、食品、生物檢測領域科技人才。畢業生在外語、計算機應用軟件及生物學方面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而且具有靈活應用生物技術能力。

一、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生物技術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道德修養和政治素質良好,生物科學基本理論扎實及生物技術專業理論與實驗技能系統,生物技術專業發展和前沿須明了,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農林、環保、醫藥、食品、生物檢測等行業從事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及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內容

(一)生物技術專業主干課程設置

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主干課程設置包括植物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工程、微生物生理學、生化工程、現代生物學技術、發酵工程設備、酶工程、細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植物組織培養、微生物遺傳育種17門主干課程。

(二)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26周,8個實踐環節,25學分,實踐教學(含實驗)學分占總學分的26.3%。采用認識實習(企業參觀)、課程實習(動植物野外實習)、專業方向實習、生產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專業調查(假期)、畢業論文等環節。

1.基礎實踐:大一:認知性實踐:企業參觀、專業考察等;大二:體驗性實踐:市場調研、企業實習;大三:應用性實踐:接觸性實踐課、專題調研等;大四:綜合性實踐:課程設計、技能鑒定、畢業設計、頂崗實習。

2.創新實踐:技能課考核模式改革,增設創新實踐課,實施產、學、賽結合教學法。

(三)生物技術專業職業教育模塊設計和專業選修課設置

職業教育模塊構建了現代生物學方向(主要培養基礎型人才)、食品科學與營養、生物制藥和動物生物技術四個職業方向模塊。

(四)生物技術專業創新學分、彈性學制和主輔修設置

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培養方案包括8個課外學分,課外學分可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各類獎勵、專業創新設計、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專利以及挑戰杯等方式獲得。

三、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就業分布

主要有園林、農、林、牧、漁、食品、環保和醫藥的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及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表1 生物技術專業就業分布表

四、生物技術專業就業單位對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人才培養要求

對園林、農、林、牧、漁、食品、環保和醫藥的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及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就業單位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見表2)。

五、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1.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傳授知識向提高技能方面轉變。

2.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核心培養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3.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4.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關鍵:發揮教師在教學模式改革工作中的作用:教師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第一要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動性;第二要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第三要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團隊。

5.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評價標準。五方面是否提升:(1)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2)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個性發展;(3)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4)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5)教師教學積極性和教師能力的充分發揮。

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以來一直以“為人誠實、基礎扎實、工作踏實”的原則嚴格要求在校學生,始終堅持培養敢研究、會研究復合型的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為中國生物技術行業輸送了大量合格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http://www.smkx.jmsu.cn/.

[2]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03.htm.

[3] 周俊宜,駱曉楓,顏少平,等.開放性實驗教學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1):3-4.

[4] 齊志廣,周春江,趙寶華,等.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0,(3):8-11.

[5] 陳曉歡,王穎穎,左云飛.虛擬實驗室在分子診斷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科學,2011,(1):126-128.

[6] 張偉,姜平波,劉加斌,等.“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在生物工程專業的實踐[J].醫學研究雜志,2007,(12):111-113.

[7] 余龍江,魯明波,李為.理工醫結合,培養復合型、高素質生物技術人才[J].高教論壇,2010,(9):11-14.

[8] 張俊祥,周永春,程家瑜.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及態勢[J].中國科技論壇,2005,(2):32-34.

[9] 王鏡巖,朱圣庚,錢長法.生物化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李建武,蕭能,余瑞元,等.生物化學實驗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陳麗敏]

上一篇:知識產權管理的意見和建議范文下一篇:微量蛋白尿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