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流域經濟的區域經濟論文范文

2024-03-15

流域經濟的區域經濟論文范文第1篇

(長江經濟帶區域結構:“核心一邊緣” 視角 于濤方甄峰吳溢)

長江經濟帶概念的提出已越20 余年, 前后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4一1985年間, 首先由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提出了“長江產業密集帶”之說。指出以長江流域若干超級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 通過其輻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聯結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廣大農村組成的經濟區; 第二個階段是1990年代始, 隨著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 特別是1992年6月中央召開了“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規劃會議”提出了發展“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 第三個階段是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 要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及沿江地區經濟帶。至此,“ 長江經濟帶”的聯合開發已被提上國家和沿江省市的議事日程。 (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意志和戰略重點吳傳清)

盡管長江是中國第一大內河,但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歷經了一個長期的思想醞釀過程。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該書部分內容于1918年單獨發表,1920年全書英文本出版,1921年全書中文本出版)一書中最早從振興中國實業的戰略高度,系統闡述了長江流域經濟開發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的水利建設、防洪防災、交通運輸事業發展。但直到改革開放后,國家智庫機構學者才提出長江經濟帶戰略構想。重要代表人物一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馬洪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我國“一線(沿海一線)一軸(長江)”戰略構想,隨后,中國生產力經濟學會提出“長江產業密集帶”戰略構想;二是中國科學院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我國“T”型開發戰略構想(即由沿海軸線、沿長江軸線構成國土開發格局),這一主張曾被《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草案)》(1987)、《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1990)采納。長江經濟帶首次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實踐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浦東開發、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國家提出發展“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戰略構想。標志性事件主要有:1.1992年6月,國務院召開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座談會。2.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3.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再次明確提出,“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4.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要“以浦東開放開發、三峽建設為契機,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條貫穿東西、連接南北的綜合經濟帶”。上述“長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區”概念的地域范圍指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上海七省一市。

長江經濟帶第一次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側重點是從流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以浦東開放開發、三峽建設為契機,發揮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托沿江中心城市建設長江經濟帶。由于國家率先啟動了沿海開放戰略,實質上并未全國動員式地啟動長江流域的整體開發。

長江經濟帶再次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契機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十一五”時期啟動編制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于2010年12月21日由國務院頒布實施,提出到202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時,經濟布局更趨集中均衡,“使經濟增長的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人口和經濟在國土空間的分布更趨集中均衡”。該規劃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強調了長江流域地區在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沿長江通道是“兩橫(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三縱(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中的重要發展軸;長江流域農業主產區是“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中的重要農業主產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是“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的重要生態屏障;長江三 角洲地區是國家層面的三大優化開發區域之一,江淮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含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名列國家層面的18個重點開發區域之中。

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后,長江經濟帶正式定位為國家重點發展戰略區域。2012年12月,李克強副總理視察江西九江,強調重視長江地區發展。2013年3月,李克強總理視察上海,勉勵上海港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龍頭作用,輻射帶動沿江港口和中上游腹地發展。2013年7月,總書記視察湖北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2013年9月21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發改委呈報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開發,再向內陸地區梯度推進,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請有關方面抓緊落實,深入調研形成指導意見,依托長江這條橫貫東西的黃金水道,帶動中上游腹地發展,促進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支撐帶”。2013年9月23日,國家發改委會同交通部在北京召開《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指導意見》研究起草工作動員會議,同年12月,將長江經濟帶的地域范圍擴展為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上海九省二市。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2014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推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2014年4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重慶召開長江經濟帶11省市座談會,研究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問題。

長江經濟帶第二次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側重點是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高度,“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強調“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推進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梯度發展。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實踐將重塑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格局。主要表現為:長江經濟帶將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支撐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新支撐帶;將成為推動中國東中西三大地帶協調發展、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經濟帶;將成為推動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帶;將成為完善中國區域開放格局的重要支撐帶;將成為完善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支撐帶。

主要關注的是學術界、國家層面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相關提法 (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時空意義 車海剛)

首先,從空間維度看。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史上一個重要規律,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長江作為中國的第一大河和排名世界內河貨運量第一的“黃金水道”, 自西向東連接著發達的沿海和廣袤的內陸,覆蓋了超過1/5的國土、約6億人口,其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往,我國客觀形成及重點打造的經濟區域主要為“塊狀”,而長江經濟帶這一“條狀”區域,可以串起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三大板塊,更好地實現地區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和互補、產業的轉移銜接和優化升級以及市場的整合統一。并且, 長江經濟帶將與沿海一線構成“一縱一橫”的T形格局,撐起未來中國經濟空間的主干骨架。

其次,從時間維度看。長江經濟帶從提出概念和設想到成為戰略決策, 大約歷經了30年。目前,付諸實施的條件已經成熟。一方面,中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如何有效推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發展并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目標, 必然是一個關鍵性任務;另一方面, 中國當前處于發展速度換檔器、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 階段, 亟須尋找新的發展引擎和促動轉型升級的抓手。而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正面臨相對飽和、遭遇“瓶頸”制約的現實,正與中西部內陸地區加快開發開放的需求相呼應、相契合, 橫貫東西的長江經濟帶是把這兩者對接起來的再合適不過的載體。如果說, 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所關照的是南北之間以及環渤海地區內部之間的發展不均衡,長江經濟帶所要解決的則是更為嚴重的東西發展失衡問題。以此視之,建設長江經濟帶既恰逢其時,又可謂當務之急。

最后,從國際合作角度看。長江經濟帶溯大江而上,不僅深入中國腹地,還可通過重慶等節點繼續向西延展,與正在建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連接;向東,則可借由沿海一線,與建設中的海上絲綢之路相連接。由此,能夠融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形成東西雙向,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的中國開放新棋局。

流域經濟的區域經濟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是有形和無形能力的融合的系統概念。本文將闡述物流能力的概念,深入探討物流能力的特點特性并系統總結分析影響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發展的因素,提出建設性的促進供應鏈整體物流能力提高的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物流能力;特性;影響因素

物流能力這一概念能夠較為綜合地反映企業的物流狀況和水平,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概念更傾向于將分布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上的物流設施、物流設備的能力進行整合,由整個供應鏈決定能力的大小而不是由某一環節設備設施的能力能直接改變。

一、供應鏈下物流能力的含義

1.物流能力的內涵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文化發展日益繁榮,昔日的“能力”一詞已經不單單是指人類或個體完成一項工作內容所具備的心理生理的素質、力量和條件,已經有了更廣義的延伸,由人類、個體擴展為人、活動團體和機械設備等作為活動的主體,由活動主體按要求順利完成所規定工作內容的本領和才能,統稱為能力。本文所指的物流能力,是在能力延伸意義上定義的物流生產主體在整個物流的系統中順利完成物流活動中信息處理、流通加工、包裝、運輸、倉儲、配送以及過程中的搬運等環節所具備的管理、設施設備的條件情況,綜合的評價定義為物流能力。這種物流能力是狹義上的定義,現代物流的內涵既包括上述狹義物流的要素能力也囊括物流的運作和競爭情況,是一種廣義的定義,能有效反映供應鏈的綜合物流水平。

2.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

供應鏈環境下要求物流能力是客觀設備設施與主觀能力,這種物流能力體現在以企業為核心,嚴格把控好原料的采購、制品、銷售、配送到客戶手中這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中每一項物流服務都能順利完成,實現物流成本最小化和顧客價值最大化的目的。

二、供應鏈環境下物流能力的特性

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有著其獨有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物流能力具有紛繁復雜性

復雜性是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一個明顯的特點,因為會有多個多類型的企業甚至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物流企業參與到供應鏈物流的系統運作之中,這些企業或作為主體或作為節點企業提供設備設施,正因為不同層次企業的參與使得在進行物流能力的分析時顯得比之前的單個物流企業進行物流能力的評價時紛繁復雜得多。

2.物流能力具有整體系統性

在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相互促進協調,以合理的結構共同存在構成一個整體,因此作為物流行業的發展情況和績效情況晴雨表的物流能力也是一個整體系統的評價指標。在評價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時候要進行整體系統的分析,不能執著于其中單一的要素,更不能將各要素的情況機械相加,應充分將其整體系統性深入研究并得以利用。

3.物流能力具有動態時效性

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物流行業相應的管理理念、設備技術等都在不斷革新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因此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行業中的有形無形的資源都在與時俱進,不斷變化,物流能力也就隨之不斷調整,處于動態之中具有時效性。

4.物流能力具有相對穩定性

雖然供應鏈下的物流企業處在不斷的變化動態之中,但是當其適應市場的變化,調整的波動不再劇烈、物流系統中的各項管理和運作都趨于穩定時,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就會獲得一定范圍內的動態平衡,有小幅變化。因此,又可以說物流能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5.物流能力具有差異性

物流能力中的差異是一個較為抽象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供應鏈環境系下物流能力中質與量存在的差異。因為物流的整體系統中實際操作的情況、物流要素的組成變化和結構變化、物流系統地運作差別確實存在,使得作為物流系統重要屬性特征的物流能力具有差異性。

6.物流能力具有交叉性和集成性

物流能力的交叉是因為在供應鏈的大環境下,同一的節點企業可以分屬于不同的供應鏈,使得多條的供應鏈會交叉在一起,使得物流整體系統也會受供應鏈交叉結構的影響,物流要素在多條服務鏈上服務,因此產生了交叉性。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不僅具有交叉性,在交叉的同時又具有集成性。交叉與集成并不矛盾,在對物流能力進行評價時,要對這些交叉的要素進行統一的綜合評價。物流能力恰好就是物流管理水平以及其各大要素綜合集成評價的結果,集成水平的高低也將直接影響到物流能力的高低。

7.物流能力具有增值性

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不僅實現物品的供應到客戶的傳送,更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價值增值。原材料等在供應鏈上被加工、制造、輸送、存儲等,在物流系統的載體上實現價值的增值。因此,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具有增值性。

三、供應鏈環境下物流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的高低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大致可以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深入分析物流能力的影響因素有利于從根本上加強對物流能力的認識,找到提升物流能力的關鍵。

1.影響物流能力的外部因素

(1)物流行業規定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

國家對物流行業的政策和地方的政策法規等就是物流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也是影響物流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將為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法制環境,促進物流行業內的企業平穩發展,在良性競爭中互相促進,推進物流系統運作能力的協調性發展,為大眾提供更優質的物流服務。在供應鏈環境的大背景之下,國家和政府積極制定相關政策促進物流行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物流系統的升級換代及物流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供應鏈環境下物流能力對供應鏈所在地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很大的依賴,換言之,物流基礎設施的配備好壞情況將直接關系到供應鏈物流系統能否平順運作以及當地物流服務質量的好壞和物流能力的升降。物流的基礎設施通常是指某一地區在物流的供應鏈環節上或是在供應鏈的整體運作中能夠提供的滿足供應鏈組織需求或管理需求的綜合內容,這些內容中可以是場所或組織等,可以是鐵路、公路、碼頭、港口、倉庫等。物流基礎設施在物流系統的發展中起到載體的作用,為物流行業的暢通提供保障。因此,當地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是制約當地物流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3)物流需求的上下波動

在實際的物流行業運作中不難發現物流需求具有不確定性,物流服務對象不斷變化、完成標準的更新和時間空間的改變都會帶來物流需求的上下波動,影響物流能力的發揮,物流能力必須根據這些波動情況不斷做出及時及效的調整,使其成為符合實際的物流供應鏈中需要的物流能力。

2.影響物流能力的內部因素

(1)供應鏈上物流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

供應鏈下影響物流能力的重要內部因素之一就是員工的綜合素質,供應鏈上的員工將直接參與到物流系統的操作和物流系統的管理中,因此員工的素質將影響到物流服務質量和物流整體活動的進行。優秀的員工往往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能夠合理安排好需要處理的工作,合理利用資源,懂得團隊的合作,結合實際情況隨機應變處理能力強。因此應加強對物流行業員工的管理定期進行培訓,使每一位員工都能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投入到靈活多變的物流工作中,提高物流服務質量,提高物流能力。

(2)物流行業內部的現代化水平

物流行業內部的現代化也是影響物流能力發揮的重要因素之一。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系統主觀因素由上面提到的員工的素質影響,客觀的因素則主要來自于物流機械和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如果這些設備和機械不斷出現故障甚至出現不可恢復設備的問題,將對物流能力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應積極更新物流行業設備,及時檢查并排除修整故障,避免帶來巨大損失,保證物流能力水平的平穩。

(3)物流企業現代技術的應用

如今各種先進技術飛速發展并逐漸應用到各個行業,物流行業應積極引入大數據、云存儲、云計算和信息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科技水平跟緊時代的步伐。先進技術的引進比如大數據的應用,將大大加快物流系統有效分析海量數據并進行存儲,不僅能夠加強與客戶的聯系為客戶提供更貼心的優質服務,更能充分調動物流能力,提高供應鏈環境下對物流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行跟蹤處理。將現代的信息技術運用到物流系統的管理運作中,能夠實現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將各物流企業各部門的經濟行為協調能力最大化,優化利潤與成本的格局,將直接提高產業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

(4)物流系統的管理水平

無論在哪個行業,想要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都離不開高水平的管理。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流系統管理水平的制約。較高水平的物流管理能夠使物流基礎設施資源得到有效的分配利用,使物流服務能夠更加快速高效,加快物流系統的優化升級,打造更適合時代潮的現代物流企業,不斷提高物流能力。相反的無序的的管理,任意的決定,缺少明確的管理條例就會使物流系統的運作中雜亂無章,供應鏈的運作中會出現紊亂甚至間斷的現象。因此,物流系統的管理能力通過對物流資源以及供應鏈環節的影響,影響到物流能力的變化。不斷改善物流行業的管理方法,優化管理模式,是物流行業提高物流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四、提高物流能力的建議

物流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簡單總結出提高物流能力的建議。首先,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提高,就是供應鏈的競爭能力得到提高。物流的競爭能力中主要就體現了成本與服務的關系,單方面壓縮成本或單方面提高服務質量都不能得到滿意的競爭力。掌握了物流能力的影響要素,在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系統中很好的分配資源,壓縮物流成本,贏得成本優勢。以顧客需求為本,提升顧客的存在感,得到更多客戶的青睞。其次,應訓練素質過硬的員工隊伍,高素質的員工是供應鏈物流系統順利平穩運行的技術保障。培養有技術、懂管理、合作意識強的員工投入到物流系統的運作中,將帶來物流能力的全方位增長。另外,應積極投資新興的技術,建立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萍际瞧髽I進步的不竭動力,積極采用先進科技既能鼓勵創新又能提高企業效益。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減少員工的直接操作量,提高物流系統的智能化自動化能力,減少不必要的人工失誤,提高物流服務質量。最后,制定完善的戰略計劃,逐步提高物流能力。物流系統的整個流程的工作實施都在供應鏈物流的戰略計劃里。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系統集成度高,作業流程清晰。供應鏈的管理者應站在較高的角度,統籌供應鏈中各物流企業和節點企業的資源配置,均衡它們的物流利益,充分發揮供應鏈的優勢,在高效的作業流程中,合理利用資源,挖掘發揮供應鏈物流系統的潛力。供應鏈下的物流系統競爭能力和運作能力都會得到質的突破,全面提高物流能力。

五、總結

物流能力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將物流發展成為一種核心的競爭優勢,符合物流企業的整體戰略發展。本文通過分析供應鏈環境下物流能力的特點以及影響因素,為供應鏈下的物流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支撐。將為實際物流行業中物流系統的優化升級提供理論指導,使供應鏈上的物流企業能從周圍的影響因素入手,不斷提高供應鏈物流能力,進而推動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文.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計劃模型與決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2]丁晶.供應鏈物流能力的體系構建與評價系統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3]趙婷婷.基于供應鏈類型的物流能力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4]許靜,吳宇.供應鏈環境下的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初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32(2):36-38.

[5]江成城.基于DEA方法的物流服務質量評價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32(4):54-56.

[6]覃燕紅,張學勇.關于應對供應鏈運作風險的柔性策略研究[J].江蘇商論,2011,(1):114-116.

[7]馬士華,陳習勇.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構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學報,2004(1):107-111.

[8]譚清美,馮凌云,葛云.物流能力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3(8):22.

流域經濟的區域經濟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經過近30多年的發展,中國房地產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房地產業已成為我國的基礎性、支柱性和先導性產業。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房地產業的發展,而反過來房地產業的興起又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只有充分把握兩者的關系,才能夠實現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房地產業 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

一、房地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帶動效應是指一個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項生產要素直接或間接引起的對其他產業的拉動。在區域經濟中表現為,房地產業及其直接或間接產業的經濟技術關系,即房地產業的發展對其他產業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連鎖反應,從而對區域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產生影響。這一帶動效應主要包括三個層次:(1)房地產發展對區域經濟相對后向產業的帶動;(2)房地產發展對區域經濟前向產業帶動;(3)房地產發展對區域經濟的旁側帶動。

(一)房地產發展對區域經濟相對后向產業的帶動

這一帶動效應又稱向關聯效應,是指房地產業發展對其直接或間接提供生產要素產業的帶動,如金融業、建材業、冶金業、建筑業、勞動力等。房地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產業為其提供原料基礎。而就某一具體地區看,若房地產業的發展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則該地區的這些產業必然產生繁榮發展的景象。相反,若房地產業發展萎靡,則該地區的這些產業則會相應的產生衰退。

(二)房地產發展對區域經濟相對前向產業的帶動

亦稱房地產業前向關聯效應,是指房地產業發展對直接或間接需求本產業產品或服務的產業產生的影響,如裝飾裝修行業、廚房設備行業、衛生設備行業等。盡管房地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建筑業、建材業等為其提供基本生產要素,但由于現代化市場經濟的需要,房地產業的發展對裝飾裝修、廚房設備等行業的需求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房地產業的旁側帶動效應

旁側帶動主要指的是由于房地產業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對區域內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產生的較大影響。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房地產市場的良好發展對消費者的生活形成有利保障。從而對改善區域內的人口素質、社會制度、消費結構等提供可能性。

房地產業正是通過以上三種形式的帶動效應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能簡單的看作是積極的,同時這種效應也有自身的限度。由于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健全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加之我國不同地域具有的較大區域性差異,使得房地產由滿足人類基本生活所需的必需品,逐步演變成可以增值的投資理財產品,尤其是在大中城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這一方面說明,房地產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有效動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區域經濟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也給區域經濟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二、區域經濟對房地產業發展的推動效應分析

房地產業通過帶動效應,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反過來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也推動了房地產業的發展。這一經濟現象表現為區域經濟對房地產業的推動效應上。

(一)國民收入增長對房地產業產生的推動效應

有關學者研究表明,國民收入與房地產業之間存在著倒U現象,即在人均收入較低的發展水平下,由于住房難以成為大眾化消費物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房地產業所起作用就很??;但隨著收入的增加,住房需求則不斷擴大,國民經濟中房地產業的促進作用則增強;而到后期,由于住房高度普及化,區域經濟對房地產業的推動效應則變弱。由此可見,房地產業一味的突飛猛進并非能完全促進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只有把握好兩者的發展比例關系,才能夠實現兩者合理發展的關鍵目標。

(二)區域經濟內投資水平對房地產業產生的推動效應

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內投資水平之間保持著及其密切的關系。表現為兩者之間正向相關的關系。增加區域經濟的投資水平,尤其是增加對固定資本的投資力度,會直接刺激房地產業的發展。相反,投資水平的降低,特別采取相關措施抑制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業的發展則會出現收縮。但這種關系并非絕對,而是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三)區域消費水平對房地產業產生的推動效應

消費水平與房地產業之間往往保持著正相關的關系,一個國家或地區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房地產的需求則會變大;反之則會縮減對房地產的需求。同樣,這種推動效應的前提是,消費水平的提高與房價的變動保持在一定的合理比值上。如果,房價過高或由于消費水平的變動而導致邊際消費傾向發生顯著變化時,區域經濟的消費水平則會對房地產業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此外,像信貸規模、利率等對房地產業同樣產生較大影響。投資量大、收益率高、投資風險大等特點,使得房地產業開發對于信貸規模和利率變化極為敏感。通常情況下,信貸規模擴大、信貸門檻降低時,有利房地產業的發展;同樣,利率的降低一方面不但降低了房地產的開發成本,同時另一方面低利率信貸間接擴大了市場需求,進而推動房地產業的發展。

三、結語

從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相互作用看,房地產業都是一個具有較強區域性特點的基礎性行業,在經濟發展中往往起先導性作用。但國民經濟的區域性特點使得并非每個地區都適合把房地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甚至支柱產業。相反,房地產業發展過程當中產生的區域性差異又反作用于區域經濟,因此只有正確研究、把握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內在規律,才能夠實現區域經濟與房地產業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順全.房地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及作用[J].產業經濟,2010(6):77-79.

[2] 魏巍賢,原鵬飛.房地產業關聯關系與地位度量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5).

作者簡介:盧小濤(1986-),男,山東省博興縣純化鎮人,碩士,上海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

(責任編輯:陳岑)

流域經濟的區域經濟論文范文第4篇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教學重點:南方商業的繁榮。教學難點: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學

1、為提高糧食產量,從______引進的優良品種__________,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__,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_______,_________”的諺語。_______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_______。棉花的種植,由____、______擴展到長江流域。

2、宋時,南方絲織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________。宋時棉織業由發展到東南沿海。

3、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浙江______燒制的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_________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時,地區已成為制瓷業重心。

4、宋代最大的商業都市是和。出現了和。

5、宋朝時,_______、______是世界聞名的大商港。宋朝的海外貿易,近至和,遠達和。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______,管理對外貿易。

6、前期,地區出現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時,紙幣發展成為與銅錢并行的貨幣,叫。紙幣的產生。

7、從_________開始的經濟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材料一:

材料二:朝遷在故都(東京開封)網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江蘇)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豐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經濟有哪些發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重大的變化?

(3)網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五、達標拓展

1、宋朝時,優良品種占城稻是從哪里引進的?()A、日本B、越南C、朝鮮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東京,可能會遇到下列哪幾種情況?()①使用交子買東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用上景德鎮的瓷器④晚上蓋棉被睡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3、南宋最大的商業都市是()A、開封B、廣州C、臨安D、泉州

4、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

A.北宋的四川地區B.南宋的四川地區C.北宋的汴梁地區D.南宋的臨安地區

5、北宋興起的()后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A、杭州B、蘇州C、景德鎮D、明州

6、經濟中心南移到何時最后完成()A、唐朝中后期B、北宋C、南宋D、元朝

7、南宋時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運載一批貨物到泉州銷售,他抵達泉州后辦理有關手續應到

A.蕃市B.市舶司C.蕃學D.蕃坊

8、在一次拍賣會上,人們見到了一件珍貴的拍品,專家鑒定它是出自當時浙江范圍內的一個名窯,距今近千年。它應該出自()A.越窯B.哥窯C.邢窯D.景德鎮

9、北宋末年,一個大商人從四川到南方采購貨物,他會攜帶的貨幣是()

A.交子B.鐵錢C.信用卡D.支票

六、構建知識網絡:

1、“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來,動得百十萬緡,皆寬民力也。”

流域經濟的區域經濟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研究城市化加速發展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并模擬預測,便于掌握地區土地利用變化的特點及發展規律,使地區土地資源利用與配置更合理。文章以蕪湖市鳩江區為例,引入CA-Markov模型,模擬預測此地區2000~2026年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變化進行。結論認為,CA-Markov模型模擬準確度高,適用于模擬分析多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演化,可為區域土地與城市規劃、管理和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城市化加速地區;CA-Markov模型;土地利用變化;模擬;鳩江區

土地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生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會受到它利用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進而影響區域或全球的環境變化。因而,研究土地的利用變化,非常重要。當前,學者們研發出眾多對土地利用變化進行分析和模擬的模型,當中,CA-Markov模型以突出的優勢脫穎而出。兩者相結合,使得Markov模型空間預測上劣勢得到補償,又可發揮元胞自動機模擬繁雜空間系統時空動態演變的優勢。CA-Markov模型擁有在復雜空間系統變化中,進行模擬及長時間預測的能力,能合理模擬與預測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

當前,國內外有關學者在不同區域的土地利用變化分析與模擬研究中,引入CA-Markov模型。在國外,Darrel Jenerette利用 CA-Markov模型分析模擬了亞歷桑那州菲尼克斯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與城市擴張和人口增長有關;Andersson利用CA-Markov模型模擬了城市聚落的演變發展。在國內,何丹等以滇池流域為研究對象,研究點明了滇池流域水質退化與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密不可分,而未來該流域的水環境和水生態壓力會隨著土地不合理利用的擴大而增加;周浩等用此模型模擬研究撓力河流域土地利用的變化,研究表明未來該地區土地利用程度不斷擴大,人類活動對該流域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強;由此可見,在現有研究的土地利用變化中,學者們江河流域內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逐年增多,但關于城市化加速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較為少見。在城市化加速地區,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不斷加速,地區經濟社會發生巨變,土地利用變化愈發顯化,對土地的過度開發利用,使得區域內人與土地之間矛盾激化,人地問題突出,牽制著城市協調發展。因而,對該區域的土地科學的研究值得重視。

蕪湖市位于長江下游地區的沿江平原上,緊接經濟發展強大的長三角地區,近年來,在其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下,工業和城市發展進程加快,土地資源利用格局變化幅度較大。故本文以蕪湖市鳩江區為例,把2006年與2016年兩個時期的遙感圖像作為基礎,在GIS中對其作空間分析, 研究其十年間的土地利用格局變化,并用MCE模型定義CA的轉換規則,結合IDRISI軟件提供的CA-Markov模型來預測鳩江區2026年土地利用變化的方向,希望為該地區未來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及耕地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一、研究區與數據

(一)研究區域

蕪湖市的市區是鳩江區,長江穿越該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23分、北緯31度22分,是城市的政治、文化和金融商業中心。鳩江區總人口58.91萬人,覆蓋面積約為820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著開發區、加工區、碼頭。近年來,鳩江區經濟發展迅猛,國內生產總值在近二十年間增長近百倍,鳩江區是我國城市化加速地區的代表之一。

(二)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在中科院地理空間數據云平臺(http://www.gscloud.cn/)獲取了遙感影像數據與DEM(高程)數據,從Landsat-5 TM和Landsat-8分別獲取的2006年和2016年兩期影像,為滿足解譯需要,研究區影像選取質量較好。在ENVI5.2軟件中對遙感影像進行解譯,再參考中國科學院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分類體系與區域內土地利用現狀及研究區具體實際,確定研究區2006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類型為5大類:“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水域”。

二、研究方法

(一)土地利用變化空間特征模型

土地在空間格局上的變化特點信息分別用單一土地動態變化度和綜合土地動態變化度表現。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Kt.i=××100%(1)

Kt=××100%(2)

在(1)、(2)式中,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i的空間變化單一動態度用Kt.i表示;全部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變化綜合動態度用Kt表示;從變化初始年份a到變化年份b期間土地利用類型i轉移生成其他類型土地的面積用ΔSc,i表示;而其他土地利用類型i轉移到類型的面積用ΔSd,i表示;土地利用類型i在變化初始年份a的面積用Sai表示;土地利用變化初始到結束的年份用T表示;研究區域內全部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用n表示。

(二)CA-Markov土地利用變化模擬預測模型

CA模型對屬性意義上的其他地理位置也無法描述,很難真實地反映局部的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關系,且在局部演化規則上也稍顯遜色,導致CA模型在地理系統模擬方面略有不足。兩個模型融合,既具備CA模擬復雜時空變化的能力,又發揮Markov模型長時間預測的優點,有利于提高模擬預測的精準性。因此,文章將運用IDRISITerrSet17.0軟件中的CA-Markov模型,獲取到2006、2016年兩期數據,2006~2016年土地利用面積轉移矩陣及概率轉換矩陣用IDRIS軟件中的Markov板塊生成,土地利用適宜性圖集是將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多標準評價(MCE)模塊、集合生成器(Collection Editor)工具結合生成,并將上述有關參數導入CA-Markov板塊,模擬預測2026年鳩江區的土地利用的發展方向。

三、結果與分析

(一)2006~2016年研究區土地利用情況分析

在IDRISI軟件中對所得土地利用數據統計分析,處理后得出鳩江區現狀土地利用格局。在研究區五大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分布范圍最大,主要分布在區域的西北部和西南部;林地和草地大部分分布在區域的東南部和東北部地區,西北部和西南部零散分布;中部是建設用地分布。隨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設用地增加速度變快,不斷地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布范圍愈發擴大,朝著區域的東北部、東南部和西北部地區擴展;水域變化甚小。

(二)2006~2016年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轉變分析

通過表1可對區域土地利用結構的空間轉變進行定量分析,掌握區域內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變化情況。在表1中,轉出面積是指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轉變為其他用地類型的總面積,轉入面積是指其他用地類型轉為該種用地類型的總面積??捎棉D入減去轉出的面積的數量差,是正數還是負數,來判斷十年間研究區某一種用地類型的轉變,是以補充為主還是流失為主。在2006~2016年間,區域內全部用地類型中,耕地轉出面積最多,為66km2,轉入面積為39.74km2,轉入面積減去轉出面積數量差為-26.26km2,耕地的面積變化以流失為主;其次是建設用地,轉出面積為30.7km2,轉入面積為51.25km2,建設用地的轉入面積為所有用地類型中最高的,轉入面積減去轉出面積之差為20.55km2,建設用地的面積變化以補充為主;林地緊跟其后,林地轉出面積是28.63km2,轉入面積是40.43km2,轉入面積減去轉出面積數量差為11.8km2,林地的面積變化是以補充為主;水域轉出面積是9.04km2,轉入面積為0.77km2,轉入面積減去轉出面積之差為-8.27km2,水域的面積變化以流失為主,;而草地由于在全部用地類型中面積占比較小,其轉入和轉出面積均較少,轉出面積為3.49km2,轉出面積為5.76km2,轉入面積減去轉出面積之差為2.27km2。

基于土地利用動態度模型的測算結果,十年間,區域土地利用空間變化綜合動態度為1.57%,土地利用變化處于較為活躍的階段。從單一動態度上來看,土地利用變化活躍程度按照高低排序,依次為林地、建設用地、草地、耕地、水域。其中,林地的動態度最大,為10.68%,位居榜首。這說明十年間,林地類型的變化活躍程度最高,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效果在該區域較為顯著;再者就是建設用地,土地利用動態度為9.52%,研究區的建設用地土地變化非?;钴S,這與研究區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密不可分,建設用地的范圍不斷擴大,大量的城市建設僅侵占耕地和草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積不斷減少,其范圍逐漸萎縮;草地類型的土地利用動態度為8.1%;耕地類型的土地利用動態度為1.75%;水域類型的土地利用變化活躍程度最低,其土地利用動態度僅為0.88%。

(三)CA-Markov模型模擬預測結果與分析

1. 模擬精度驗證結果

鑒于已有研究,本文采用全數法來對CA-Markov模型模擬結果精確度進行驗證。全數驗證方法可對參與模擬的每一個元胞單元進行模擬,優勢是可信度高,科學性更強。由于本研究區面積大小適中,數據量較合適,選用全數驗證的方法更為合理。在IDRISI軟件中模擬其2016年土地利用變化,得出CA-Markov模型的模擬精度為93.61%,模擬精度相對較高,表明該模擬結果的可信度比較好。CA-Markov模型發揮出的可靠與實用特性,較適于對區域土地利用變化進行模擬預測。

2. 未來土地利用預測結果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2016~2026年研究區的不同用地類型的面積發生較大變化,變化比較明顯的用地類型是耕地、建設用地、林地和草地。首先是耕地,其面積由534.11km2降到46.38km2,面積降低了65.73km2用地類型,耕地是區域內面積降低最多的用地類型。其次是建設用地,其面積由132.18km2增到170.59km2,面積增加了38.41km2,建設用地的面積在區域全部用地類型中增加最多;同樣林地面積也發生變化,由82.65km2增到107.3km2,面積增加了24.65km2;草地的面積也由8.47km2增到11.68km2,面積增加了3.01km2;水域的面積變化較小,十年間僅減少了0.34km2。在2016~2020年,研究區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為2.35%,與2006~2016年的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1.57%相比,研究區在2016~2026年整體土地利用變化的活躍程度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中草地、林地、建設用地的土地利用動態度分別為13.45%、12.43%、5.68%,高于耕地的動態度1.87%和水域的動態度0.01%,土地利用變化活躍程度都比較高。

圖2是基于CA-Markov模型預測結果,得出研究區2026年土地利用格局分布圖。從圖2可看出,到2026年,研究區的建設用地呈現向東北和西北方向擴張的勢頭,其范圍不斷擴大,林地向西南方向延伸,并侵占部分耕地,耕地范圍不斷縮小。未來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城市化步伐腳步不斷加快,城鎮建設需要耗費大量的土地資源,建設用地不斷占用耕地,這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耕地資源就更加寶貴,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矛盾將會進一步激化。

四、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文章把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鳩江區作為研究區,運用CA-Markov模型,對區域三個時期土地利用變化模擬預測,結論如下。

2006~2016年鳩江區土地利用結構變化顯著,整個區域的用地類型仍以耕地為主,但耕地面積急劇減少,用地比重不斷降低,分布范圍不斷萎縮;建設用地和林地的面積增加迅速,占比越來越高,尤其是建設用地占擠大量耕地,分布范圍不斷擴大;草地面積有所增加,水域面積略有減少。且鳩江區的各用地類型間的面積變化率和單一動態度差異較大,耕地和建設用地、林地的面積變化較大,土地利用變化程度活躍。

CA-Markov模型的Kappa系數為93.61%,模擬精度較高,整體來看,模擬結果可信度較高,較適用于對鳩江區2026年的土地利用演變進行模擬預測。

根據預測結果,到2026年,鳩江區的土地利用面積變化明顯。耕地雖區域的主要用地類型,但其面積不斷減少,分布范圍不斷萎縮;建設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積持續增加,建設用地向外不斷擴展,擴張幅度較大。這表明,區域未來土地資源利用變化較為活躍,其耕地資源更為緊缺,建設用地擴張加劇。研究區未來扛著耕地保護的重擔,正確處理好鳩江區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合理利用與配置區域土地資源,促進區域內協調發展。

(二)討論

本文研究結果,對城市化加速地區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的規劃調整、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耕地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本研究尚存部分問題待解決。第一、文章運用CA-Markov模型對鳩江區土地利用演變進行模擬預測,但城市化加速地區土地利用演變過程繁復漫長,受到眾多因素影響,難全面顧及;同時制定元胞轉換規則時,對退田還湖、長江沿線生態保護帶等符合地域特點的土地政策及農戶個體行為等,未作考慮。第二、本研究數據年份間隔為十年,周期較大,期間社會經濟、政策法規有較大變化,影響因素具有階段差異性,后續研究要縮短間隔期。最后對影響土地利用變化的因素,也未進一步研究討論,在后續研究中,要增加對土地變化驅動因素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后立勝,蔡運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的實質分析與進展評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4(06).

[2]何春陽,史培,陳晉,等.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和元胞自動機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5(05).

[3]劉小平,黎夏,艾彬,等.基于多智能體的土地利用模擬與規劃模型[J].地理學報,2006(10).

[4]邢容容,馬安青,張小偉,等.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青島市土地利用變化動態模擬[J].水土保持研究,2014(06).

[5]井梅秀,李晶.基于CA-Markov模型的關中——天水經濟區土地利用變化動態模擬[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

[6]周熙,馬智民,尹芳,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分析與預測——以西北五省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02).

[7]何丹,周璟,高偉,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動態模擬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6).

[8]周浩,雷國平,趙宇輝,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撓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動態模擬[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02).

[9]吳晶晶,田永中,許文軒,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烏江下游地區土地利用變化情景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04).

[10]王友生,余新曉,賀康寧,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藉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動態模擬[J].農業工程學報,2011(12).

[11]胡碧松,張涵玥.基于CA-Markov模型的鄱陽湖區土地利用變化模擬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8(06).

[12]許小娟,劉會玉,林振山,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江蘇沿海土地利用變化情景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01).

[13]楊俊,解鵬,席建超,等.基于元胞自動機模型的土地利用變化模擬——以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J].地理學報,2015(03).

[14]肖明,吳季秋,陳秋波,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昌化江流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2(10).

[15]張曉娟,周啟剛,王兆林,等.基于MCE-CA-Markov的三峽庫區土地利用演變模擬及預測[J].農業工程學報,2017 (19).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流域經濟的區域經濟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文章基于產業轉移背景下廣東高職教育人才供需情況,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問題的癥結,最后分別從政府、行業和學校三個角度探討了提升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的策略。在廣東產業轉移背景下,只有政府主導、行業協調、高校實施,多方共同努力構建新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助力并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產業轉移 高職教育 區域經濟發展 適應性

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該方案中明確提出面對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問題,要把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升到戰略層面。高職教育的發展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基礎。根據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雖然廣東省的產業轉移政策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多點支撐的產業體系尚未構建完成,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布局發展仍要繼續。在廣東省產業轉移的背景下,如何銜接高職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它們之間的適應性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

一、 產業轉移背景下廣東高職教育人才供求分析

(一)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需求分析

廣東省經濟總量已經持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2019年第一、二和三產業結構比重是4.0%:40.5%:55.5%,其中第三產業其所占比重比2018年提高了0.7%。隨著廣東省產業轉移的逐步推進,新舊動能不斷轉化,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已經向先進制造業加速轉變,這使得傳統制造業的用工需求有所下降,但隨著廣東省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類等相關產業鏈企業的人才需求也在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的用工需求增長迅速,這主要得益于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其主要集中在營銷、服務和文化教育產業。結合廣東地區就業人口的區域分布,對于第二、三產業的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占全省從業人員的80%以上,而在粵北地區該比例僅占不到6%。

(二)廣東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供給分析

截至2019年底,廣東省共有高職院校89所,主要以綜合類和理工類高職院校為主,呈多元并存的發展格局,其地域分布與廣東省經濟產業集群的分布也基本相同。從畢業生規模來看,廣東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的技術技能人才數量一直都在逐年遞增,其中2019年的高職畢業人數達到25.11萬,而直接就業的學生人數占96.12%。從專業對口率來看,理工、農業和醫學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對口率可達到70%。從就業區域和企業類型來看,學生的就業單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基層崗位。

二、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發展適應性問題的癥結

(一)專業布局與產業結構匹配度較低

從為區域經濟服務的角度判斷高職專業布局是否合理,這主要取決于其培養出的各專業人才比例是否能滿足產業轉移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需求。根據《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0)》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高職院校共開設的411個專業,19個專業大類全部覆蓋,其中隸屬于第一、二和三產業的專業開設比例分別為0.79%、43.32%和55.89%,而該比例在2016年為0.89%、44.38%和54.72%。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期限為3年,筆者在對比了2016年的專業布局數據和2019年的三大產業產值數據(4.0%、40.5%和55.5%)后,發現第一、二產業的專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匹配度較低,第三產業的專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目前較為匹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目前看來第三產業的專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匹配度較高,但隨著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的蓬勃發展,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例在未來三年勢必會繼續上升,因此2019年三大產業的招生專業布局將可能完全無法與2022年的產業結構相匹配。

(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需求吻合度不高

判斷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適應性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是否與各產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等要求相一致。如果要真正滿足產業的用工需求,那就必須在人才培養的內涵質量上達到標準。本文通過就業專業相關度來判斷高職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用工需求的吻合度。根據《2019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專業相關度為73.52%,其中相關度最低的是旅游大類(55.77%),其次是公安與司法大類(61.43%)和電子信息大類(65.38%)。從國家設置的標準專業看,高職院校專業相關度最低的是證券與期貨(44.44%),其次是會展策劃與管理(46.39%)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47.57%)。就業專業相關度低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學生自身學習能力較弱,或在報讀專業時學生對專業不了解,入學后對專業失去興趣,沒有了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是在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普遍重知識教育,而因各種軟硬件條件的不足,如雙師型的師資力量、校內外實訓室建設以及校企合作等,輕視了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這直接導致了畢業生在未來的工作中無法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

(三)辦學定位不明確,專業設置重復率高

如果高職院校辦學定位不明確,盲目開設熱門專業,這將會導致院校間專業設置嚴重趨同,最終導致人才培養的結構性失衡。2019年全省專業布點數為3105個,平均專業布點數為7.55個。根據《教育部關于公布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的數據統計,廣東省開設院校超過60所的專業共有5個,其中開設數量最多的專業是會計專業(74所),其次分別是電子商務(67所)、商務英語(67所)、市場營銷(65所)和物流管理(64所)。從上述數據可知,廣東省部分高職院校辦學定位不明確,特色不突出,在設置專業時具有趨同性,重復率高。

三、產業轉移背景下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的提升策略

(一)政府層面

1.合理調整專業布局,統籌區域內特色專業群建設。政府部門要引導各職業院校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規劃和企業的用人需求變化等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合理新增和淘汰專業,使廣東省第一、二、三產業類專業數量比例與相應的產業產值比例相吻合。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主導著專業群的建設。政府部門應根據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戰略定位,結合區域內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和支持各職業院校集中力量辦好1~2個高水平特色專業群。

2.建立統籌協調機構,深化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的,校企合作的主體主要是高校,而產教融合的主體主要是企業。關于校企合作,目前各高職院校的普遍做法是根據專業自身的發展需求自己去尋求合作企業。這種做法往往無法真正與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相匹配,更談不上實現規模效益。關于產教融合,往往是校熱企不熱,那這就需要教育部門進行協調。而真正的產教融合僅靠教育部門一家是無法完成的,必須由發改委、財政和勞動保障等多部門協同聯動去主動作為。各地各級政府應建立統籌協調機構,聯合各部門共同出臺相應的政策,對校企合作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最終實現真正的產教融合和多方共贏。

(二)行業層面

1.積極參與專業建設,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的內涵質量。隨著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新技術的使用,企業的更迭以及人才的需求都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那這就需要行業協會及時參與到相應專業建設中,將產業中的理念、技術和資源等整合到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課程標準和師資建設中。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只有在真正對接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之后,才有可能在人才培養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終形成自己的優勢。此外,行業協會也可以建立一個專門服務于教育教學活動的部門,為區域內高校建立實訓教學標準,規范校內外實訓室的建設,協調學生的頂崗實習,以保障學生的在校培養方向與企業的未來人才需求相適應。

2.充當信息中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各行業協會可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充當信息中介的角色,協調組織行業內有意愿的企業與高校進行深度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教學基地,為學生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盡可能地提供真實的實訓場所和設施。只有企業真正參與進來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校場地、資金和實訓室仿真性不足等問題。通過這種模式的合作,學校投入低、學生受益大、企業新員工培訓周期縮短,行業內優質企業的經驗也可以經過學生的學習,在本區域其它企業中得到推廣應用,產學資源配置得到充分共享,從而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三)學校層面

1.大力發展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以專業群進行大類招生。在專業布局方面,各高職院校要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結合各地區優勢產業集群,科學制定本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發展規劃。如珠三角地區高職院??梢灾攸c發展互聯網、電子通訊、機械制造、金融、生物制藥等領域的相關優勢專業群建設,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職院??梢灾攸c發展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和能源化工等領域的相關特色專業群建設??紤]到部分學生在報讀專業時對所讀專業不了解導致后期學習熱情下降的情況,高職院??梢圆扇I群大類招生,等到二年級再進行具體專業分流。學生也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規定范圍內進行課程自由選修,從而增加對專業課程的學習熱情。

2.依托當地優勢產業集群,讓師資力量貼近一線。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依托當地優勢產業集群,讓師資力量貼近生產、經營和服務一線,提升所培養人才的競爭力。首先,高校必須構建雙師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通過聘請行業內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或技術骨干進入高校在實訓類課程中擔任兼職教師;其次,高校應組織專任教師直接參加到當地企業的真實項目中去頂崗鍛煉,大力支持教師參與到企業的科研與技術研發中去,從而高效地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只有“雙師”師資力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才能真正培養出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本文系2020年廣州華夏職業學院科研課題《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適應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K20200107)。]

參考文獻:

[1] 陳婧.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下的高職專業結構優化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4(06):90-96.

[2] 瞿凡.廣西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04):50-54.

[3] 姜家雄,楊徐君.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分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22(02):34-36.

(作者單位:廣州華夏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935)

(責編:若佳)

上一篇:建筑和城市設計特色論文范文下一篇:減震技術下土木工程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