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流域水環境政治學論文范文

2023-11-26

流域水環境政治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分析長江流域水資源節約保護面對的新形勢、新要求以及目前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并從落實生態流量全覆蓋管理、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謀劃水生態修復工程等多方面提出創新水資源節約保護的具體工作舉措。

關鍵詞:水資源;節約保護;長江;長江保護法

中圖法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1.02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示,長江經濟帶要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大保護的重要指示、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為國家意志,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上升為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共同遵從的行為準則,《長江保護法》為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標志著長江大保護進入依法治理保護新階段。

1  長江流域水資源節約保護新形勢新要求

1.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長江流域水資源節約保護做出全面部署

(1)堅持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對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美好向往,增進人民福祉。(2)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管理機制,以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管理,構建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服務于新發展格局的大局。(3)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用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引導和倒逼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減少入河污染物總量;實施河湖水系整治,加強水資源保護,維護河湖健康,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水資源節約保護要服務于長江上游西部大開發、中游中部崛起、下游現代化進程,為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布局,提供堅實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支撐保障。(5)貫徹綠色發展戰略,要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節水改造,加強節水減排約束指標管理,全面實行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加強重要河湖濕地生態保護治理,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6)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安全,要著眼于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加強水資源安全風險預警防控,確保飲用水水源和水生態安全可控,守住供水安全底線,筑牢水安全屏障。(7)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把水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守護底線,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上限,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控制紅線,不斷完善江河湖泊保護監管體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1.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為長江水資源節約保護提供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1.3  《長江保護法》為長江水資源節約保護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和道路

《長江保護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突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基本要求。具體規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門取用水總量和消耗強度控制管理、用水效率目標管理、河湖生態流量水位管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下水資源保護、河湖水系連通修復、控制性水工程生態調度、長江河口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等多項水資源節約保護重要職責。依法治江護江的目標更明確,責任更重大,任務更艱巨。

2  長江流域水資源節約保護存在的短板

2.1  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方面

長江流域部分河湖生態流量保障不足、飲用水水源保護不夠,水生態修復保護不到位、監測能力和信息共享亟待提升。(1)生態流量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部分河段還存在間歇式脫水,部分水工程對河湖生態流量保障不夠重視,部分生態保護對象的生態需水滿足難度大。對水工程生態流量落實不到位的行為,缺乏應急保障和責任追究制度。(2)飲用水水源保護仍需加強。部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尚不能達到全年水質均合格的要求,存在污染問題和水質安全隱患,部分城市水源地單一,未建立應急備用水源等。(3)水生態修復任重道遠。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通江湖泊數量和面積銳減,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缺乏統籌協調,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還不健全等。(4)監測能力和信息共享亟待提升。綜合監測能力不足,監測站網斷面布局亟待優化,監測頻次較低,突發水污染監測預警能力薄弱,信息交流共享渠道不暢通,共享機制不健全,試驗基地、平臺、站網和人員不足等。

2.2  促進綠色發展方面

長江流域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尚不健全、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有待加強、節水標準和政策制度仍需完善、節水計量監測與統計還待提高。(1)水資源剛性約束尚不健全。節水管理考核對地方和用水戶的震懾作用不強,重開發利用、輕節約保護的慣性思路還未完全改變,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仍然廣泛存在,取用水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管理制度還待強化實施,節水評價制度還需深入推進實施。(2)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有待加強。農業用水效率較為粗放、工業用水效率不高,離《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確定的用水效率目標管控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高耗水行業和重點用水單位節水技術改造仍需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需要持續高質量推進。(3)節水標準和政策制度仍需完善。部分節水標準距差異化精細化管理尚有明顯差距。流域各地用水定額發布及修訂形式各異,效力強弱不一,節水標準強制性不足,用水定額應用執行存在困難。節水激勵政策機制仍需完善,財政資金投入缺口大,用水戶節水改造積極性不高,社會資本難以參與節水投入的現象長期存在。(4)節水計量監測與統計還待提高。農業用水計量難以全面推進,工業企業計量監測設施、監測信息傳輸、系統平臺不夠完善,數據準確性、可靠性不高,難以支撐高質量節水管理需求。節水統計體系尚未建立,統計數據分布于不同部門,統計口徑不一,數據互通共享困難。

3  長江水資源節約保護的工作思路和舉措

3.1  理清總體工作思路

在水資源保護方面,按照重保護、嚴管控、促治理、保安全的總體思路,以維護河湖水生態健康、水質持續向好為目標,以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和飲用水水源安全為重點,強化生態流量保障管控,推進實施三峽水庫消落區、長江河口等重點區域水生態修復,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著力提升水生態、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和信息共享,促進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

在水資源節約方面,推進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取用水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管理,落實用水效率目標管控,完善節水標準和政策制度,提升節水計量監測能力,開展節水用水統計,為把長江建設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堅實支撐保障。

3.2  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

3.2.1  落實生態流量全覆蓋管理

全面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要求,明確跨省河流和重要湖泊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制定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方案,建立健全生態流量監測體系及保障機制,實現長江流域重要河湖生態流量監管全覆蓋。(1)建立健全生態流量管理體系,根據流域水系水文、水生態、水環境特征和工程分布,制定重要跨省河流和重要湖泊主要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加強對流域內?。ㄖ陛犑?、自治區)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協調指導,合理確定各個斷面保障措施,形成流域上中下游、干支流目標協調,措施兼籌的保障體系。(2)強化監督管理與考核,抓緊制定《長江水利委員會生態流量監督管理辦法》,明確生態流量管理要求、監測及信息報送、調度保障、預警處置、監督檢查和考核等。建立長江流域生態流量監控管理平臺,對重要控制斷面和主要水工程生態流量實現實時在線監測和預警,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和督導管理,建立健全生態流量監督管理機制。(3)重視生態用水的調配和保障,強化生態流量保障落地實施,將生態流量調度納入流域年度水量調度計劃管理,加強水工程水量調度管理,督導水工程運行管理單位將生態流量納入日常調度規程,建立常規生態調度機制。(4)加強生態調度實施效果監測,重點針對長江干支流產漂流性卵魚類自然繁殖以及三峽庫區產黏沉性卵魚類自然繁殖等生態調度開展效果監測。(5)加強基礎研究,加大生態調度、敏感生態流量研究力度,保障魚類產卵、防治水華等生態敏感期用水需求,研究長江河口咸淡水平衡保障等敏感目標生態流需水保障措施。

3.2.2  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

完善長江流域飲用水水源地名錄管理制度,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保障飲水安全。(1)加強長江流域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管理,明確名錄動態調整的程序和要求,及時啟動名錄復核調整,提出長江流域重要水源地準入與退出機制,建立臺賬,動態掌握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數量、分布、管理單位等情況。(2)強化水源地保護。繼續督促做好《長江經濟帶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及應急水源規劃》落實工作,積極推動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加快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不斷提高城鄉供水保障和應急能力,科學布局沿江飲用水水源,保障水源安全。(3)積極推進《長江經濟帶水資源保護帶、生態隔離帶建設規劃》實施,重點推動開展重要水源地生態隔離帶建設,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大力開展庫區面源污染和庫灣富營養化水體治理,保障水質安全。(4)繼續規范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評估,完善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評估制度,建立水源地安全保障問題通報和整改銷號機制,推進飲用水水源取用水精細化管理,確保供水安全。

3.2.3  積極謀劃水生態修復工程

推進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和湖泊的河湖水系連通,制定實施長江河口生態環境修復、綜合監測及壓咸措施,開展重點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1)組織編制長江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修復技術研究。(2)推動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河湖水系連通、河湖再自然化等修復工作,積極推進原通江湖泊生物通道恢復項目的立項實施。(3)開展河湖健康評估與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完善河湖健康和河湖生態系統狀況評價體系。(4)推動和開展長江河口綜合監測、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等工作,按照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的要求,以維護長江河口良好生態功能為導向,研究長江河口生態環境修復措施。(5)推進丹江口水庫、三峽水庫等重點庫區消落帶保護與修復工作,增強水質凈化和水源涵養能力。

3.2.4  提升水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和信息共享深度

依托水文、水生態站網體系,充分發揮長江流域水質監測中心和水生態監測中心平臺作用,拓展水生態環境監測覆蓋范圍、優化監測站網、豐富監測要素、提高監測頻次,在已經建立的臺站和監測項目基礎上,健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和監測信息共享機制。(1)加強對飲用水水源水質和水量實時監測和評價,提升水質監測及實驗分析和監測預警能力。(2)優化長江流域干支流和湖庫水生態水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對藻類、底棲動物、魚類等水生生物的長系列調查監測,積累基礎數據資料。(3)強化地下水水環境質量監測,掌握地下水資源質量。(4)整合長江流域內各種監測資源,推進水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多層面全方位共享,努力將各類監測信息納入國家長江流域協調機制信息共享系統。

3.2.5  建全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

(1)強化取用水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管理,深入推進推進省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按河流水系、河段、水源等分解工作,嚴格流域用水總量指標管理。(2)加強水資源用途管制,統籌協調好區域、流域、河段以及建設項目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使水資源按用途得到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3)加大計劃用水管理力度,提高應納入計劃用水管理用水戶的覆蓋率,強化用水計劃限額管理,有效發揮對用水戶的剛性約束作用。(4)深入實施節水評價制度,堅持從源頭把好節水關,高質量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爭取將節水評價(估)、節(用)水審計、水效對標等納入流域內各類開發區園區綠色發展評估體系。

3.2.6  強化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

(1)落實用水效率目標管控,進一步明確“十四五”長江流域取用水總量和消耗強度控制要求和農業、工業用水效率目標。(2)加大節水技術推廣力度,鼓勵和支持實施重點行業和重點用水單位節水技術改造,同時以計劃用水和用水定額管理為手段,倒逼重點用水行業和重點用水單位開展水效對標和節水技術改造,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3)做好流域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監督管理,制定完善國家、省、市三級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強化重點監控用水單位計劃用水管理、用水定額管理,引導和督導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建立用水在線監控平臺,安裝內部用水計量設施,提高節約用水監控評估能力。(4)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推進節水型灌區、企業、公共機構、居民小區等各類節水載體創建力度,不斷增強全民節水惜水護水意識。

3.2.7  完善節水標準和政策制度

(1)強化節水標準管理,加強用水定額評估,規范用水定額的制訂與發布,全面加強用水定額應用,確保用水定額對綠色發展的導向和約束作用。(2)加強節水標準體系建設,針對農業灌區、工業企業、公共服務機構、居民小區等各類節水載體,研究建立分級分類、指標明確、便捷可行的節水評價標準體系。(3)創新節水政策激勵機制,強化全面財稅引導和激勵,財政投入、稅收減免、金融支持三方面同時發力。發揮稅收減免政策對節水技術研發、企業節水、水資源保護和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支持作用,通過“節水貸”等創新措施促進金融資本進入節水領域,推動設立節水改造專項激勵資金或者納入國家綠色發展金融體系。在水資源稅費現有體系內,探索按容量、計量分別計征的管理辦法,激發內生動力促進水資源節約。(4)加大節水考核力度,加強國家節水行動落實情況監督考核,重視監督檢查發現問題的整改,推動省級節水目標任務落實到位。

3.2.8  提高計量監測與節水統計能力

(1)開展用水計量和監測設施建設提升行動,加大資金投入,擴大農業灌溉用水計量比率,實質性提升取用水在線監控的可靠性、覆蓋面以及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推動建立完善節水統計制度,健全用水報告制度,制定節水統計指標體系,規范統計方法,保證用水單位用水量、節水指標等統計數據的客觀真實。(3)加強與統計等部門溝通合作,推動用水節水數據統計口徑協調一致,加強用水節水數據互通共享,使用水統計有章可循,節水管理有據可依。

4  結語

長江水資源節約與保護工作,必須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長江經濟帶發展總體布局、“十四五”水利工作全局,按照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求,不斷提高政治站位,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為契機,不斷豐富“安瀾、綠色、和諧、美麗”四個長江建設內涵,深入推進“綠色長江”和“美麗長江”建設,著力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堅持保護優先,節約優先,守住長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安全邊界底線紅線,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Thoughts on Innov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Liu Lianbing

(Bureau of Water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hangjiangr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Wuhan 430010,China)

流域水環境政治學論文范文第2篇

1當前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過去我國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 政府缺乏對流域水環境的保護意識, 未構建規范統一的流域水環境監測機制, 水環境監測體制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使得流域水環境監測工作無法形成有機的整體, 未充分涵蓋整個流域水環境, 不利于進行科學有效的水環境質量管理工作。

1.1監測體制不完善

當前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體制具有不夠完善的問題, 不利于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各項工作的正常展開, 抑制流域水環境監測體制的完善發展。由于當前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部分按照不同行政區域對流域水環境進行監測管理, 流域水環境監測部門機構過于龐大臃腫, 無法充分發揮流域監測部門的職能, 導致監測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同時, 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部門仍歸屬政府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部門的影響, 常常出現同一個流域受到多個監測部門的管理, 監測部門工作范圍定位不準確, 不利于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

1.2質量控制不完善

當前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體制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主要由于水環境監測管理認證缺乏有效的質量控制手段, 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人員偏重于水質監測質量管理, 未采取有效的監測質量控制措施, 導致流域水環境水質監測指標不夠全面合理, 無法充分反映水環境水質問題。同時, 流域水環境監測認證標準不夠完善, 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主要由國家環保部門進行測定, 而水環境監測工作內容繁多, 涉及范圍廣, 不同地區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因此為環保部門的水質監測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需要充分結合不同地區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實際情況, 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水質監測標準, 保證水質監測系統的正常進行。在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過程中, 仍存在監測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的問題, 不同流域采用不同的水質監測標準, 未形成統一化水質監測管理工作機制, 缺乏相應的監測管理責任制, 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督體制。此外, 由于部分地域水環境質量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網絡監控平臺建設, 使得國家水環境監測部門無法有效掌握不同流域水環境水質監測管理信息, 因此需要水環境監測部門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水環境監督管理工作充分結合, 構建全國范圍內的水環境質量控制與監督管理機制, 保證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2構建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的措施

當前我國現行水環境監測管理體制不符合環境管理部門提出的監測管理要求, 水環境監測與質量控制體制不夠完善, 不利于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的發展。我國環境監測部門需要重視完善環境檢測與質量管理工作體制, 構建法制化、科學化、統一全面的流域水環境監測與質量管理制度, 保證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的可靠性與權威性。水環境監測制度包括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規范、相關政策條例及工作體制等內容, 根據我國《環境檢測人員上崗考核規定》等法律條令對水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職責及范圍、工作內容、經費管理、工作人員結構及評價考核機制進行嚴格規定, 充分保證水環境監測與質量管理體制的有效落實。

2.1完善流域水環境監測體制

流域水環境監測體制主要包括流域水環境監測與質量控制體制、流域水環境監測認證資質管理、流域水環境監測與質量事故行政責任制度及流域水環境發布報告與檢測信息制度。其中流域水環境檢測與質量控制體制主要對流域水環境監測部門及質量控制工作內容進行規定??缡×饔蛩h境監測管理部門需要充分按照該省水環境保護部門的規定, 構建合理的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與質量控制機制, 加強對周圍水環境現狀、監測機構、監測人員設置、監測標準、監測設備使用狀況、水環境樣品運輸及采集工作及數據等內容的監測與控制。對于國家環境保護部門制定的流域水環境監測部門, 需要在該部門管轄區域內, 避免地方行政部門對水環境監測部門管理工作的干預, 形成以該部門管轄流域為中心的流域水環境管理系統。水環境監測部門需要充分按照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要求, 與流域水環境質量控制技術部門加強合作, 為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流域水資源質量控制技術部門主要在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領導下, 為不同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及監督。

流域水環境監測認證資質管理主要通過該流域水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對水環境監測部門的業務水平進行認證, 使水環境監測部門業務工作符合國家環境保護部門規定, 保證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部門的服務質量, 同時對流域水環境監測服務承擔相應的責任。流域水環境監測與質量事故行政責任制度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對水環境監測服務水平的管理, 避免出現流域水環境監測工作出現質量事故的情況, 從而有效的反應出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實際, 有利于相關部門開展水環境保護工作。流域水環境發布報告與監測信息機制主要在國家環境保護檢測總站的引導下, 對水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方式進行規定, 以免出現水環境水質質量信息產生混淆的情況。

2.2構建流域水環境內部監測及質量管理體系

流域水環境監測部門需要構建內部監測與質量管理體系, 重視對水質監測部門的監測樣品分析與管理工作, 保證流域水環境水樣品的質量。水環境監測部門需要充分按照該流域水環境實際狀況, 開展各項水質監測工作, 嚴格開展水質樣品的采集、檢查、分析及驗收工作。水環境監測部門內部管理體制是水環境監測管理與質量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監測部門需要加強對部門內部監測人員、監測機械設備、監測樣品管理及監測信息發布等內容的管理, 并定期對該流域水環境監測工作進行審核, 加強對部門內部監督與管理工作, 避免出現水質監測質量事故。同時, 水環境監測部門需要嚴格制定水質質量監測記錄, 構建監測自我審核與監督機制, 保證水質監測信息的可靠性。

3結語

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對加強水環境水質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主要表現為水環境監測體制不夠完善, 水環境監測管理質量控制措施不夠成熟, 缺乏有效的流域水環境監測認證指標與制度, 且未形成統一的水環境監測管理制度, 不利于保證流域水環境水質監測管理工作效率, 因此我國需要加強水環境監測管理制度的建設, 不斷完善水環境監測管理制度, 完善監測認證標準與監測責任制度, 構建全國化水環境及監測管理網絡平臺, 促進流域水環境質量管理體質的發展。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社會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工業產生廢氣廢水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且污染物類型較為復雜, 不利于水環境檢測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時常發生水污染事件, 對人們日常生活用水質量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政府部門逐漸重視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 增強對流域水環境的質量監測力度, 但在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本文根據當前我國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為完善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 肖德林.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的構建[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13, 02:53-55.

[2] 胡冠九, 袁力, 李國剛, 等.構建流域水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初探[J].三峽環境與生態, 2011, 04:59-62.

[3] 夏新, 杜佳, 朱紅文, 等.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中國環境監測, 2011, S1:53-58.

[4] 李娜, 趙宇, 郭煒.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的構建[J].科技與企業, 2015, 13:115.

[5] 徐鑫.南四湖水環境安全預防保障體系及生態補償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 2014.

[6] 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形成新模式[J].治黃科技信息, 2014, 01:17-18.

流域水環境政治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傳統的初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學手段還是教學內容,都很難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很難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初中政治課堂中。因此,在當前的初中政治知識體系建設過程中,教師應滲透思想圖景,以培養學習型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綜合素養,促進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了利用思維導圖構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的方法,希望能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政治;益智知識體系

一、思維導圖的基本特征

(一)主題焦點

在繪制思維導圖之前,應該確定主題。所有分支的內容都基于此主題。在繪制思維導圖時,主題融入了內容的本質。在初中思想政治課的主題選擇上,要因勢利導。

(二)內容發散,層次明顯

思維導圖可以提高內容層次,在主題的前提下增加相應的子主題,這樣的子主題可以更好地拓寬主題內容,思維導圖可以讓子主題在下一階段增加子主題,有利于理清層次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和記憶政治知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涉及的知識內容很多,每個板塊都有許多細分的知識內容。學生往往有太多的政治大綱內容,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政治課堂學習中去。在構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引入相應的思維導圖,可以使沉悶的政治課堂變得活躍、輕松。確定的層次關系顯示了政治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激發了學生深入學習政治知識的欲望。

(三)制作簡便

在思維導圖制作的時候可以使用手繪方法與電腦繪制方法,現階段,教師要學會使用電腦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這是衡量教師教學的主要指標。思維導圖的制作程序十分簡單,教師經常使用百度腦圖這樣的軟件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其也是教師展開課堂教學的理想工具。

二、用思維導圖構建初中政治益智知識體系的策略分析

根據思維導圖所具備的特點,教師在構建初中政治益智知識體系的時候,可以將思維導圖方法運用其中,這樣能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與綜合素養。

(一)創設生活情境,運用思維導圖歸納知識

在構建初中政治益智知識體系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教學至關重要,過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僅僅根據政治課本內容展開教學活動,雖然某些教師把政治知識和實際生活進行關聯展開講解作業,但是教學方法較為傳統,難以長期集中學生的學習焦點,所以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當中引進思維導圖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初中政治課堂的氛圍。一方面,政治知識主要來自實際生活,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應根據實際生活的額具體情況著手,選擇學生可以接觸的實際生活情景當作是主要切入點,讓學生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另一方面,合理的生活情景屬于課堂貫穿的主要線索,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能依照實際生活情景和教學主線拓寬政治知識,選擇一個良好的實際情景,之后展開初中政治課堂的教學。

(二)展示學生作品,激發學生政治學習熱情

在過去政治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與學生之間難以展開良好的互動以及交流,經常是教師進行提問,而學生進行回答,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沒有辦法和現代化課堂教學實際需求相符合。根據研究表明,教師可以學生之間的問答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教師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使用其它教學手段。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政治學習的成果,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這樣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挖掘出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欲望,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教師也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導圖作品,而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樣的活動不僅僅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也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多政治知識,提升學生的演講能力與水平。

(三)思維導圖在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思維導圖幫助初中生快速理清各政治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其思想政治知識網格,引導初中生從不同的層面與不同的方向來學習理解和掌握運用新知識點,從而提高了初中生思想政治課前預習能力與預習效果。例如,在講解《人格不可辱》相關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加快初中生知識網絡體系的建立速度,可以先羅列出個人不可辱與姓名、名譽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即將講解思想政治知識的主要內容。隨后,老師可以詳細的講解姓名與名譽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初中生了解名譽權的詳細內容,加深了初中生對該知識點的印象與理解。另外,老師在講解完該課程所有知識點之后,還可以和初中生一起總結并畫出該課程的思維導圖,幫助初中生更好的復習鞏固所學習的思想政治知識,必要的時候,老師還可以將與該知識點相關的知識融入該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初中生思想政治知識網絡的完整性、科學合理性以及清晰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政治學科屬于文科性質十分明顯的課程,要求學生突破對初中政治課程的傳統印象,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轉型,在初中政治益智知識體系建設過程當中運用思維導圖,能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使初中政治課堂環境與氛圍更加活躍,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被越來越多的初中政治教師所重視。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教師在構建初中政治益智知識體系的時候,應將先進教學方法運用其中。本文研究了用思維導圖構建初中政治益智知識體系,期望經過此方法更好的優化初中政治課堂。

參考文獻

[1]蘇娟娟.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以粵教版九年級《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一課為例[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6).

[2]朱娥,徐家玉,陳紅.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實踐[J].昭通學院學報,2018,40(4):116-119.

流域水環境政治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文化息息相關,兩者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標,具有內在本質的契合。在物質環境中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在人際交往中體現審美價值,在文化傳播中實現審美行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審美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 教育途徑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語境中的教育教學活動,離開文化語境和文化的傳承而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句空話。而在文化的探究中,審美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學者就曾指出,“美,作為一種奇特的社會現象,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智力發展、個性完善、道德純潔、體魂健全更有著特別深刻的影響。對大學生所追求美的天地進行分析,并加以正確引導,是十分必要和十分緊迫的?!眥1}所以,在審美文化中、在美的追求中探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不僅意味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創新,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更高層次的必然要求。

“審美文化”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出自于席勒。在席勒看來,審美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理想文化,是一種融真善美為一體的最高境界之文化。吳國玖則認為,第一次明確使用審美文化這一概念的應該是英國學者斯賓塞。德國美學家馮克斯·德索認為,審美文化主要是指“生活的美化”,指“演說與寫作、體態與服裝、房屋與花園”之美。{2}顯然,他的這種解釋更側重于指涉日常生活現象的層面,具有了現代意義。德國思想家阿多諾也在文化批判的基礎上認為,審美文化應涉及人類個體文化素質、文學藝術以及自然文化景觀等。在審美文化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對于“審美文化”這一理論的內涵,至今仍未達成統一認識。聶振斌認為,“審美文化”這一概念并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中國學者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特別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之后提出來的,并以此來闡釋新時期所出現的文化、藝術、審美現象。毫無疑問,審美文化是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后的產物,但是聶振斌認為審美文化是一種闡釋新時期出現的文化、藝術和審美現象的手段卻是值得商榷的。葉朗認為,所謂審美文化,是指人類審美活動的物化產品、觀念體系和行為方式的總和。毫無疑問,盡管葉朗對于審美文化的定義涉及到審美文化所涉及到的審美意識、審美行為方式等問題,但卻有寬泛之嫌,是一種廣義的審美文化。根據這種認識,筆者認為,所謂“審美文化”,意指通過自然、社會、人際等各個方面呈現出來,以大眾文化、視覺文化、媒介文化等為載體而進行傳播的,以現代藝術為核心的審美意識、審美價值、審美行為等。

可見,審美文化既包含著豐富的精神要素,并通過物化產品和日常行為而體現,它尋求人與社會的協同發展,以人的發展和人的詩意存在為基本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文化在對人的培育和發展中,具有內在本質上的契合性。換句話說,審美文化的建設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在物質環境中確立審美意識,奠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審美意識是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文化的建構,審美意識的確立是首要條件。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處于社會物質環境之中的自由自覺的主體,因此,物質環境、審美意識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某種本質的內在聯系。如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物質環境是為審美意識發展的存在條件,共同指向學生和教師主體的發展。所以,在物質環境中確立審美意識,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社會自然環境中培養審美意識?!皩⒆匀蛔鳛榄h境,就意味著,它與人的內在關系。這種關系,如就自然對人的意義來講,它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環境是人的生存之本與力量之源,也就是說,是環境造就了人,成就了人;第二,環境是人生活場所,安身的空間;第三,環境是人的活動對象,生產對象;第四,環境是制約人、控制人的根本力量?!眥3}大自然的生命感、秩序感,大自然的崇高、優美,或是使人敬仰、震撼,或是使人憐愛、動情,無不與人的審美意識密切相關。中國古代歷來有“君子比德”之說,所謂“比德”,也就是將某種自然物質同人的品德結合起來,以物來喻人,將自然物的品德賦予于人身上。這既然對自然物的贊美,也是對人品德修養的一種要求。如中國古代便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說,這其中體現的是中國古人對大自然時間秩序的一種深刻體驗,更是對這些自然物身上所承載的生命和道德意義的感悟,將自然屬性上升到思想政治道德的層面,這種提升的途徑當然是依靠審美的方式。梅的高潔和傲岸,蘭的空靈和雅靜、竹的虛心和正直、菊花的清貞和冷艷,這一花一草,一木一石,說的分明不是花草樹石,而是活脫脫的審美人格。在中國文化傳統的積淀之中,這自然之物已經慢慢脫離了其本來的物質屬性,而上升為一種審美品格和人的精神品性。所以,有學者就指出,“在中國傳統的美育學說體系中,自然美以其天放廣闊、自由無待的形式與神韻,對人類的主體性進行感召,使人格在禮法社會中穿越世俗的束縛,在回歸天野中獲得解放,高揚個性。自然美對人格的培養,較之藝術美育,在某種程度上更為高遠與深邃?!眥4}所以,人面對自然山水時,其實是主體客體通過審美意識而結合在一起,作為社會當中的主體,人通過這種面對自然的審美活動而獲得社會的思想政治觀念,培養審美意識,獲得審美感受的同時,也完成了自然美對人格美的陶鑄。所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自然環境對學生的熏陶。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并以自然物之美為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在文化傳統之中。實現由自然之美到大學生思想品格培育的升華。

其次,在校園環境中培養審美意識。如同自然環境一樣,學生所在的校園環境同樣也與人的發展密切關聯。大學校園物質環境所承載的文化傳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與此同時,優美可人的環境,也使人賞心悅目,使人在和諧愉悅的氛圍當中實現自我的發展。所以,大學校園物質環境同樣充滿著人文關懷的審美韻味,也是審美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來說,校園物質環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大學校園的物質環境,應該充滿著和學校特色相結合、和學校的發展歷史相結合的人文氣息,通過教學樓、圖書館、體育場館等標志性建筑物,通過各類校園之中的亭臺樓閣、人文景點、樓道、墻壁等來激發廣大師生的審美情趣,使其在這種高雅、具有藝術感和美感的物質環境中,去品位歷史、感受人文氣息,從而在提升學生對大學、對自我的認同感,在審美文化的氛圍中,使“美”彌漫于校園之中,以語言美、行為美為導向,開展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習慣,不斷提升自我的個性品格修養。

二、在社會人際傳播中呈現審美價值,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審美文化最終要通過人的主體行為表現出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人的行為的完善和人綜合素質的提升為目的的。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人的存在即意味著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人際交往是人主體行為表現的必須途徑?!叭酥挥袑λ约赫J為是美的事物才能愉快地接受,和諧的人際關系需要彼此相互認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和接納他人之美的過程,也是向他人展示自己之美并被他人接納的過程,因此,學會審美是大學生實現良好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眥5}也就是說,人際交往和人際傳播的過程,其實就是借助于審美價值的傳播而實現的思想交換的過程??梢?,在培育審美意識的基礎上,在社會人際傳播中呈現出審美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主體的發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方面,從校園內外結合的人際傳播來看。人際傳播,簡單來說就是不同主體之間借助于各種語言或其他媒介形式所進行的一種思想、文化交流活動。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信息的接受主體首先從信息的傳播主體獲得審美感知。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由于現代傳播媒介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其接受社會信息資訊、感受社會物質環境的途徑被大大拓寬,與校園之外的人際互動隨著大大增多。因此,作為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敏銳地把握大學生與社會人際的關聯,了解其通過交流對象而獲得的形式感知,是判斷大學生思想走向的重要標志。在經過此階段之后,學生有可能將這種審美感知融入到主體的想象活動之中,也就是說,人際傳播會慢慢從形式階段進入到主體的審美活動當中,將外部世界和內在審美追求結合起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人際傳播的這種審美文化屬性,在具體的工作中,了解學生與社會物質、精神環境的互動及對這些現象的認知和情感態度,在其中判斷學生在與社會人際交往和傳播中的位置、感受及可能對其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只有如此,方能判斷學生審美價值的尺度和方向。在此基礎上,教師就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在學生與社會的人際交往和人際傳播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度的審美引導,使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相契合。

另一方面是校園之內的人際交往和傳播。校園之內的人際交往和傳播,相對于學生與校園外部的人際交往和傳播來說,價值的取向差異性相對來說要小,但是因為涉及到學生群體內部的諸多復雜關系,所以也當引起重視。

當代青少年,個性突出,思維敏捷,因此,在對待事物和處理事件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看待和處理事物往往具有自己個性化的觀點和方法。面對同樣的校園物質環境,不同的大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審美意識,因為也會形成不同的審美價值判斷。如因某種要素引發學生之間的意見相左,甚至因為獎學金、評先評優或生活瑣事的矛盾,這種審美價值判斷的差異就會彰顯無疑。如果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便很容易堅守在自身的價值判斷中,而無從考慮他人的審美體驗。所以,從思想工作者的角度來說,還是應掌握青少年作為群體和個體在校園之內的人際交往和傳播方式,搭建合適的平臺,使每個個體有機會通過恰當的方式和媒介表達自己的審美取向、向同學和老師傳遞自己的審美價值取向。這樣,通過拓寬交流和傳播渠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便可以相互理解、和諧共處。通過借助審美價值的導向作用,以審美文化為共通的媒介,通過校園內部的各類文娛活動,人與人之間的審美體驗得到分享,整體的“和諧”便能輕易達成,廣大師生既得到了高雅的審美享受,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三、在文化傳播中實現審美行為,達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大學生是當代社會的精英,承載著社會文化傳承和時代文明傳播的重任,尤其在當前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通過培養精英的知識分子,承擔文化傳播的重任,以美的方式,弘揚社會價值,培育健康積極的社會文化氛圍,更顯重要。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前社會“電視、電影、畫報、網絡、燈箱、招貼、櫥窗、裝潢、商品包裝、公共建筑甚至人體等媒介構筑了一個巨大的、無處不在的形象空間,急遽膨脹的形象包圍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審美活動跨越高高的精神柵欄,化為快感漫溢的視覺形象,人們的審美趣味體現出‘物化’的傾向?!眥6}換句話說,在現代社會,審美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被一種視覺體驗的快感所替代,文化傳播的精神內涵正在逐漸被湮沒于純粹的形式感的追求之中,視覺快感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物質形象本身的功能性要求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外在形式感和對主體外在感覺的刺激追求,使文化傳播走到了一種尷尬境地。從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一方面正處于并經受著這種文化語境的擠壓,另一方面,他們在從求學再到走入社會之中,也必然是社會文化的傳播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社會文化的傳承之中,培養健全的人。所以,復歸文化傳播的審美屬性,通過審美化的行為來承擔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的責任,亦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對此,有研究者就曾指出,文化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相互耦合,具有以下功能:文化傳播具有促進人的政治社會化的作用、具有社會整合功能以及社會調適作用。{7}

正因此,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便應以文化傳播為載體,塑造學生的審美行為,實現文化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和審美行為的多元結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文化傳播是其理論的立足點,審美行為是其實踐的歸宿點。首先,這要求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關注社會文化現象及其傳播規律,既有感性的體驗過程,也有理性的分析構成,擇其精華,以審美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學生在體驗中體認文化。其次,要以審美價值為導向,引導學生剔除文化傳播中的消極現象,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逐步、科學地建立文化選擇機制,將此和個人自主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發展相結合,以審美化的方式,以文化為平臺,搭建個人和社會的結合方式。再次,尋找文化傳播的思想屬性,并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文化的傳播過程具有審美屬性,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的傳播僅僅是一個感官的娛樂過程,如前所述,這正是當前文化傳播所面臨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思想性是文化傳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面。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養有思想、有道德的社會主義建設新人,因此,要善于發掘文化傳播的具有優秀文化價值的信息,無論是歷史中的傳統文化、時代文化還是外來文化,還是時代橫斷面中的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文化傳播的視野,以審美關懷的眼光,加以領會、理解和接受,并不斷影響師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行為習慣和方式,在更高的層次上,改變著人們的認知、創造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接受者,在文化傳播中體現審美行為,體現著人的發展的更高目標,體現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精神。

注釋:

{1}金緒澤,唐娟.試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審美途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9(1):94-96

{2}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2

{3}陳望衡.論自然環境美[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5-42

{4}袁濟喜.自然之美與人格培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6):87-92

{5}王大賢.“美美與共”是實現大學生人際關系和諧的審美要求[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11):103-105

{6}梅瓊林.視覺文化傳播時代的審美化生存[J].文藝研究, 2008(6):13-20

{7}張天祥.試析文化傳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功能[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105-108

(作者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作者簡介:湛霞英(1976—),女,湖南岳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若佳)

流域水環境政治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政治生態環境是政治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之間存在著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政治生態環境是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現實需求與內在推動力,另一方面,女性公務員職業順暢發展能促進政治生態環境的優化。而政治生態環境不良,將導致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制度虛置化與失靈,使女性公務員從政意識淡薄。為此,要進一步優化政治生態環境,必須筑牢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文化基礎,完善女性公務員選人用人制度,加強對“一把手”的黨性意識教育與有效監督。

〔關鍵詞〕 政治生態環境;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

近年來,“政治生態”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處于一個相對“井噴”的階段,作為政治生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生態環境,也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關注,并逐漸引入相關領域展開研究。女性公務員的職業發展受制于政治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一個早已為業內人士所熟悉的問題,特別是在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阻滯日益明顯的今天,這種判斷已成定論并具有廣泛共識 〔1 〕。本文將政治生態環境的理論引入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中,在厘清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或內在邏輯的基礎上,提出暢通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政治生態環境優化路徑,以給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政治生態環境與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互為聯動

政治生態環境從政治生態的角度來講,指的是社會風氣、政氣、黨風在政治生活、領導活動和干部隊伍建設等領域的綜合體現,構成因素主要包括制度、政策、規則、輿論以及道德判斷、價值追求、用人導向等,通常以“制度安排”“文化傳統”或“風俗習慣”等軟硬環境形式表現出來。栗戰書同志曾在如何營造好的政治生態講話中提出,“政治生態環境應該包括干事創業的環境、求真務實的環境、團結和諧的環境、風清氣正的環境、艱苦奮斗的環境等等” 〔2 〕。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是女性公務員職業順暢發展的根本之策,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女性公務員的職業發展,反之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順暢又反作用于政治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

(一)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是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當前,在女性公務員的職業發展現狀中“職業倦怠”與“職業天花板”現象表現得尤其明顯。究其原因,多數女性公務員認為,目前的政治生態環境不利于其在公務員隊伍中發展,即使準備入職的女性同志也感到存在公務員入職難、職業發展可持續難等問題。首先,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官場文化、特權思想、裙帶關系”等不良政治生態環境,嚴重影響著干部人事制度,尤其是影響涉及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等相關制度的改革與推進。其次,有些地方的“官場潛規則”勝于法律法規,一些干部將公務員干部隊伍建設當作家族事業來經營,并沿著血緣、地緣、業緣、學緣、姻緣、官緣等多重關系網從低到高結成“蜂窩狀關系網” 〔3 〕。再次,在女性公務員入職與職位晉升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少數人選人”和“在少數人中選人”的現象,這樣勢必導致準備進入女性公務員職業崗位的同志望而卻步,進而另辟蹊徑。同時,還使已經入職的女性公務員要想獲得職位的晉升,不得不一門心思做一些討好上級的事情,對于與晉升無關的事情敷衍了事。因此,要想使更多的女性同志參與到公務員隊伍中,提高女性參政議政的能力與水平,必須進一步優化現有困擾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政治生態環境,或者說,政治生態環境的優化是保障廣大女性公務員職業健康、有序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是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毋庸置疑,女性公務員職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女性公務員執政能力的提升,會受到諸多因素限制,如自古以來形成的“男權主義思想”認為,女性就應該相夫教子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由女性公務員自身所處的政治生態環境狀態所決定。

近年來,盡管我國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不斷完善,但由于少數領導存在男權主義思想并在女性公務員入職選拔中濫用權力,形成性別歧視,甚至將女性就業者排除在重要崗位之外。特別是在女性公務員職業崗位晉升中,女性公務員面臨的困難明顯多于男性,使得一些工作能力強、職業道德良好的女性公務員因種種原因而難以得到職務晉升,從而失去職業發展的內在激情。因此,要想使更多的女性參與并投身公務員隊伍建設,提升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優化政治生態環境無疑是當務之急。

(三)保證女性公務員職業持續發展能有效優化政治生態環境

女性公務員的職業發展總體上可以分為“外在與內在”兩個層面:外在的職業發展指的是入職招聘、在職崗位技能培訓、崗位或職務晉升以及解聘和退休等不同階段的職業途徑;內在的職業發展指的是通過自身價值與個體特征所決定而形成的職業發展途徑與規律 〔4 〕。在現有的政治生態環境下,女性一旦進入公務員隊伍,并成長為相應級別的領導干部時,與男性公務員或相應級別的男性領導干部相比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首先,大多數女性的領導力風格明顯傾向于采取民主型或參與型,并且樂于授權。女性公務員或女性公務員干部的民主型傾向對于現有政治生態環境中部分存在的集權、專制現象可起到相應的抑制作用。其次,女性公務員或女性公務員干部具備與男性公務員或男性公務員干部無法比擬的溝通能力。她們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表現為表達能力出眾,善于演講,而且也表現在出眾的交際能力上,親和力較強。再次,女性公務員或女性公務員干部特別注重社會福利與關注民生,這對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能力建設,切實改善民生可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5 〕。因此,女性公務員職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實現政治生態的“平衡性、開放性、互動性”,糾正政治生態的結構失衡,改變不合理的人身依附關系,確保一律平等,使權力進一步受到約束 〔6 〕,而且能進一步優化政治生態環境,提升執政能力與水平,進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政治生態環境不良阻滯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

政治生態環境主要由政策環境、法治環境、輿論環境、用人環境和廉政環境等構成 〔7 〕。綜合目前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中政治生態環境不良的表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生態環境不良,導致女性公務員從政意識淡薄

輿論環境和文化環境是政治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好壞決定了政治生態環境的優劣。調查研究表明,在現有的輿論環境和文化環境下,女性從政意識淡薄。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我國傳統文化對女性公務員自我認知的影響。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人民的自我主體意識特別是女性主體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包括現任職的女性公務員依然受到“男尊女卑、女主內”以及“生兒育女”等傳統意識的影響,從而導致女性在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時,在職業發展的黃金期全部承擔“生兒育女”以及“贍養老人”的義務。這些女性在其政治職業生涯中,競爭意識淡薄,熱情不高,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對于政治地位與崗位的追求自始至終保持遠離態度,這也是女性公務員從政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輿論錯誤引導。在一些人心目中,女性獲得的職務晉升往往會被認為是女性通過與領導的“私交”而獲得的,并不認為是女性公務員工作努力與成績出眾而獲得提拔的,一旦某位女性公務員獲得提拔,流言蜚語頓時滿天飛。與此同時,在與上級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很多女性公務員明顯落后于男性公務員的表現。在這種生態環境的影響下,女性公務員通常面臨兩難選擇,既不能與男性領導或男性公務員接觸太多,又不得不與男性公務員或男性領導接觸,久而久之,女性公務員會感到內心抑郁,工作主觀能動性降低,進而導致從政意識淡薄。

(二)政治生態環境不良,導致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制度虛置虛化與失靈

在女性公務員整個職業發展過程中,政治制度生態環境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制度方面,入職、職務晉升、崗位技能培訓及薪酬發放等等都有相關制度,現有制度盡管在運行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有個別制度沒有起到制度本身制定時所期望帶來的效果,在現實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符合規定的怪象。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中政治生態環境不良是其總根源。政治生態環境不良,直接導致一些相關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制度失靈和虛化。首先,關于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規章制度自身存在問題,一是現有制度中大都缺少針對女性職業發展的相關規定,二是現有制度缺乏柔性,沒有綜合考量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與“雙角色”之間的沖突問題。其次,相關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制度不完善,即現有制度本身存在明顯的漏洞,給一些人可乘之機。再次,一些規章制度執行受阻,在實施和運行過程中,由于缺乏配套的民主與監督機制,制度虛化,可有可無,制度執行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中政治生態環境優化的基本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凈化政治生態同修復自然生態一樣,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綜合施策、協同推進” 〔8 〕。誠然,從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層面來分析,影響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政治生態環境要素包括女性公務員個體特征、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安排、社會結構、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這些影響因素是政治生態環境的常量,但是政治生態環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9 〕。鑒于此,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中政治生態環境優化的基本路徑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筑牢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文化基礎,形成與政治生態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社會風貌

營造一個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文化是先導,社會風貌影響著政治生態環境的未來動向。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阻滯表明,一些落后的觀念和風俗習慣在現有的政治生態中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為此,要優化政治生態環境,形成女性自信的職業價值觀,確保女性公務員職業順暢發展。

首先,要強調文化導向和文化教育功能。通過先進文化的正確導向與教育,不僅能消除中國傳統文化或風俗習慣中對女性公務員自我認知的不良影響,而且可以逐步轉變男性公務員對女性公務員的認知,徹底消除人們對女性的偏見,提升女性公務員對先進文化的認同度,積極引導女性參與公務員隊伍建設,并持之以恒地推動政治文化建設。其次,要建設女性公務員精神家園,提高現代政治文化影響力和覆蓋力,豐富和創新風清氣正和從政清廉的政治文化,滿足女性公務員精神內需,形成女性公務員良好的公務倫理文化氛圍。再次,要建立健全公務員內在與外在的激勵文化,引領女性公務員堅定理想信念,使其對政治地位與崗位的追求自始至終保持積極健康的態度。最后,要創新社會良好風貌。社會風貌是在長期特定的文化思想、結構模式、風俗觀念等基礎上形成的 〔10 〕。在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過程中,社會風貌會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她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政治生態環境的動向。同時,社會風貌也會不斷接受政治生態環境的改變。創新社會風貌有利于女性公務員樹立正確的工作價值觀念,有利于女性公務員積極投身先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活動,有利于培養女性公務員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與民主意識。

(二)完善女性公務員選人用人制度,以制度支撐政治生態環境優化

毋庸置疑,道德、法治、制度和紀律是優化政治生態環境的四個不同維度。對于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來講,選人用人是反映政治生態的方向標,要想營造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完善女性公務員選人用人制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著力點,通過完善女性公務員選人用人制度,以制度支撐政治生態環境優化。首先,必須完善女性公務員選人用人標準,健全女性公務員選人用人制度,規范女性公務員選人用人程序,將少數人的特權關進制度的籠子。特別是要糾正和克服性別歧視,建立對女性公務員平等、公正的評價制度。在相關制度的支撐下,實現女性公務員選人用人過程的民主化、制度化、透明化。其次,要完善女性公務員職業順暢發展所必需的政策。除了建立健全女性公務員崗位技能培訓、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建立女性公務員彈性職業生涯周期外,還要建立和完善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正向激勵制度,建立健全容錯、糾錯制度,充分解決女性公務員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的后顧之憂,讓女性公務員與男性公務員一樣,放開手腳,大膽地去嘗試、去探索一些新的思路與工作方法。這樣,不僅能有效推動女性公務員進一步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風尚,而且能形成其愿干事、敢干事、能成事的強大市場,從而進一步優化政治生態環境。

(三)加強對“一把手”的有效監督是優化政治生態環境的重中之重

這里所指的“一把手”是涉及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部門的“一把手”?,F實表明,這些“一把手”既是政治生態建設的主體,又是政治生態系統中最核心、最活躍的因素,在政治生態形成、演變過程中,居主導地位,起關鍵作用,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必須緊緊抓住這些“一把手”。部分地區或部門在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中由于“一把手”權力過分集中,并且缺乏有效的過程監督,導致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政治生態環境不良,也直接影響了女性公務員的職業發展。

要想不斷優化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必須加強“一把手”的理想信念教育與執政過程監督。首先,要加強“一把手”的黨性信念教育。對于“一把手”決不能放松群眾路線、“四風”以及黨的政治理論學習教育。必須定期學習黨的十九大的相關文件精神,開展諸如黨史教育、國家歷史發展進程教育以及新的黨章學習教育。還可以開展廉政教育活動,特別是對十八大以來陸續落馬的黨政要員的貪腐案例進行剖析。通過這些形式的教育與學習,不僅要提升“一把手”思想水平與理想信念,使其“不忘初心”,而且要增強其作為“一把手”的主體意識,全局意識,擔當意識,擔好選人用人之責,身體力行,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其次,要加強對“一把手”的有效監督。目前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過程中政治生態環境低下的深層次原因是缺乏對一部分“一把手”的權力制約與過程監控,導致他們運用權力將“公共資源”轉化為“私有財產”,隨其所欲擅權跋扈,久而久之,使得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被低下的政治生態環境所籠罩。因此,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對于重大問題提交“常委會”討論,充分發揮群體智慧作用。這樣不僅對權力進行了適度的分解,杜絕“一把手”一言堂現象,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有制度的缺陷,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腐敗土壤,優化政治生態環境。必須建立和完善現有巡視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作用,將現有的巡視檢查、意見反饋、落實整改有機結合,做到定期與不定期、長期與短期、明察與暗訪、書面匯報與實地考察等有機結合,以實現黨內關系正?;?、作風建設常態化、分工體系規范化、紀律處分嚴格化的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的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

〔參 考 文 獻〕

〔1〕陳 朋.青年公務員的政治生態映像及其系統性構建:一項實證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7(1):89-98.

〔2〕栗戰書.創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最重要是選好干部,配好班子〔EB/OL〕.(2011-03-09).http://topics.gmw.cn/2011-

03/09/content_1696906.htm.

〔3〕羅中樞,王 卓.干部隊伍建設的政治生態環境探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99-106.

〔4〕劉 醒.湖南省基層女性公務員職業發展實證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14.

〔5〕汪慶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女性黨政干部作用發揮問題〔J〕.理論建設,2013(8):103-105.

〔6〕史艷柳.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新路徑——基于政治生態理論的研究視角〔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4):43-47.

〔7〕閻德民.防止縣域官員腐敗與優化縣域政治生態〔J〕.中州學刊,2013(2):15-19.

〔8〕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03(02).

〔9〕郝宇青.“政治生態”的內涵解讀〔J〕.探索與爭鳴,2015(12):22-24.

〔10〕于海會.干部隊伍建設的政治生態環境探析〔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6):105-107.

責任編輯 李 雯

流域水環境政治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 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實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有一些大學生還存在著政治認知模糊、政治情感冷漠、政治選擇搖擺、政治踐行功利等問題。為此,要堅持國家發展、社會倡導、學校教育、家庭示范和個人內化五位一體的引導策略,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關鍵詞〕 大學生;政治認同;國家;社會;高校;引導策略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其政治行為的重要體現,是指導大學生政治價值選擇的重要依據,是促進他們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社會政治運行體系的肯定,對社會政治權力運用的信任,對社會政治價值的正確選擇,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無比信心是其政治認同的核心內容和本質要求。新形勢下,及時發現大學生政治認同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其真實狀況,探尋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策略,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證

當代大學生大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是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民族崛起和振興的使命。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不僅關系著他們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同時也關系著黨和政府執政、行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影響著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進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證。

(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

政治認同是維系政治穩定的重要基石。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一種政體如果要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必須使全邦各部分(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參加而且懷抱著讓它存在和延續的意愿?!?〔1 〕一般來說,社會成員對某種政治體系的認同度越高,那么這種政治體系的群眾基礎就越廣泛,存在的狀態就越穩定和牢固。當代大學生作為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先進分子,他們的一言一行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廣泛的示范作用。因此,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程度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整個社會的政治認同度,對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實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不斷豐富政治知識,堅定政治立場和踐行政治行為的一個持續過程,具有塑造合格公民、促進政治民主、保持政治穩定和推動政治發展的重要功能 〔2 〕。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養成、政治價值選擇、政治信仰確立和政治行為踐行是實現大學生政治生活走向成熟的重要條件。大學生政治認同既是對其政治意識養成、政治價值選擇、政治信仰確立和政治行為踐行的重要反映,同時也對大學生政治意識養成、政治價值選擇、政治信仰確立和政治行為踐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是實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三)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當代大學生要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根本前提是要對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堅定的信仰,對實現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無比的信心。曼紐爾·卡斯特指出,“認同是行動者自身的意義來源” 〔3 〕。當代大學生只有在政治上實現了高度認同,才能真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認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中去,并為之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大都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能夠自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國際敵對勢力不斷利用一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國內少數反動勢力利用網絡散布封建迷信和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使得一些大學生在政治認同的認知、情感、選擇和踐行等方面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政治認知模糊

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是指大學生對政治的基本功能、國家的政治體制、社會的政治規范、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等方面的知識具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并且對社會政治現象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客觀的分析,從而作出準確的判斷和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是提升其政治認同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對國家的基本制度、大政方針、社會政治規范等大都比較清楚和了解,但是,目前還有一些大學生由于政治理論知識掌握不足,導致其對社會主義本質缺乏全面認識。此外,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的政治權利和義務認識不到位,政治定位存在偏差和錯位,導致其在政治認知方面容易存在片面性、模糊性和盲目性。筆者認為,有些大學生政治認知模糊,影響其政治參與的熱情,使他們的政治情感無法得到釋放,從而降低了自身的政治認同感 〔4 〕。

(二)政治情感冷漠

政治情感是大學生對政治對象形成的主觀性評價和態度傾向,是其對政治生活的一種內心體驗 〔5 〕。政治情感是當代大學生良好政治行為形成的內在驅動力。大學生大都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心系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現狀評價客觀、理性,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具有無比的自豪感,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能夠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是,部分大學生在政治情感方面還存在著政治意識淡薄、政治素養不高、政治責任感有待加強等問題。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的冷漠現狀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對國家和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三)政治選擇搖擺

大學生的政治選擇主要是指他們的政治價值取向,是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反映。當代大學生的政治選擇對其堅定政治信仰、增強政治責任感、參與政治生活、強化政治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提升他們政治認同的關鍵一環。首先,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潮和文化不斷涌入我國,使得一些大學生容易在政治選擇時搖擺不定、迷失自我、價值判斷失準,對我國社會當前發展的現狀產生質疑。其次,市場經濟存在逐利的弊端,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如他們有時為了實現自己所謂的夢想,逃避政治責任、罔顧政治價值、踐踏政治規矩、違背政治信仰。再次,社會發展現狀的不完善和大學生自身經驗、閱歷的欠缺,使得一些大學生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不僅在遭受挫折時,容易產生焦慮和壓抑情緒,而且容易逐漸失去社會歸屬感,進而導致他們對我國社會的政治體制和發展道路產生懷疑。

(四)政治踐行功利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踐行是衡量、檢驗他們政治認同的重要依據和評判標準。當代大學生在政治踐行方面既表現出積極參與的一面,同時也表現出政治參與功利化的傾向。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敢于批判和揭露社會不公現象,能夠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但是,一些大學生對于高校開展的以政治生活為主題的學習活動雖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但是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時卻缺乏主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此外,一些大學生雖然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但是他們要求加入黨組織的初衷并不是被黨的性質和宗旨所吸引,而是認為成為黨員后能對自己以后的事業有所幫助。

三、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策略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對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和他們自身的成長成才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當前,要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需要堅持國家發展、社會倡導、學校教育、家庭示范和大學生內化五位一體的引導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形成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合力,進而不斷提升他們的政治認同水平。

(一)國家發展: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實基礎

歷史和實踐證明,當我們國家處于平穩快速發展階段時,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就高,反之,當我們國家的發展遭遇挫折時,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就會隨之降低?,F階段,要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水平,歸根結底是要靠國家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持續進步。首先,我們黨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展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次,我們黨要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不斷提高政府績效,大力整治貪污腐敗行為,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化解社會矛盾,樹立黨和政府良好的形象,增強大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支持,以提升他們對社會政治體系和政治權威的認同。再次,黨和政府要始終關注并致力于解決大學生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如教育和就業等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歸屬感,使其認同國家的各項制度和政策,進而增強大學生對社會政治的認同感。

(二)社會倡導: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保障

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經過一個系統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才能對社會政治形成一個穩定、持續的認同。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群體,社會政治輿論氛圍對他們正確政治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首先,堅持正確的社會政治輿論導向,能夠使大學生在日常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受到良好政治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政治責任意識,堅定社會主義的政治信仰,從而產生較高的社會政治認同。其次,倡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代大學生在多元時代凝聚思想共識,形成全面、積極的政治認同指明方向 〔6 〕。再次,堅持正確的社會政治輿論導向、倡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形成政治認同,抵御西方各種錯誤社會思潮侵襲的重要保障。第四,堅持正確的社會政治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積極占領政治輿論宣傳的新陣地,掌握政治輿論話語主導權,堅持政治輿論以正面宣傳為主,積極宣傳主旋律和弘揚正能量。第五,倡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始終旗幟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定社會主義的偉大信仰。

(三)學校教育: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必要環節

為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培養合格人才是高校安身立命的基本職能。高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同時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和優良的政治品格。高校是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的前沿陣地,是實現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實現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目標,首先要高度重視理論教育。高校要充分發揮“兩課”的作用,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論知識,認清社會政治基本問題,以減少政治困惑、提高政治能力。其次要突出政治認同教育的主體地位。大學生是高校政治認同教育的主體,因此,高校在開展政治認同教育時,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選擇教育內容時要始終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現實生活、引起學生共鳴、滿足學生需要,進而激發大學生的政治熱情。再次要創新政治認同教育的方法。高校要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同教育。大學生大多思想活躍、獨立意識強烈、情感豐富、行動積極,但往往會因經驗和閱歷缺乏,導致心理素質不強、抗挫能力不高。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同教育時,要認真分析大學生的性格特征,掌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規律,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從而不斷提高政治認同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最后要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隊伍建設。高校在選拔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者時,既要看他們是否具有高水準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要對他們自身的政治素養和立場進行嚴格的把關,著力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養高、政治立場鮮明、政治信仰堅定、業務能力強的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隊伍。

(四)家庭示范: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首要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7 〕家庭是社會成員踏入社會的起點,往往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同樣,當代大學生要提升政治認同,必須發揮家庭的示范教育作用。家庭示范對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政治品格、穩定的政治立場和堅定的政治信仰。當前,要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就必須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好家庭對他們政治認同的示范引領作用:一是要發揮好家庭對大學生的隱性教育功能。每個人在家庭生活中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依賴感,相比外人,家庭成員的言行更容易得到大學生的信任,其政治認同對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家庭成員的政治認同度越高,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往往也越高,反之亦然。二是要努力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為大學生參與家庭決策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以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凹彝サ臋嗤J?,使他第一次置身于權威之下,他最初關于政治體系的看法,似乎就是這些經歷的概括” 〔8 〕。大學生在參與家庭民主決策時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規范和價值判斷,形成規則意識、樹立制度觀念、拓展政治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政治認同度。三是要注重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對他們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父母對大學生政治知識、政治經驗、政治規范和政治行為的言傳身教是塑造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基礎,對提升其政治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五)個人內化: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關鍵要素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個人內化就是幫助和引導其將正確的政治認同深深植根于他們頭腦中,轉化為正確政治認同理念的過程 〔9 〕。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水平的關鍵在于他們自身政治素養的提高和個人政治認同的內化。大學生首先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政治知識儲備,堅持以正確的思想武裝自己。大學生在強化自身的政治知識儲備時要深入學習黨的基本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綱領,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掌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自己,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培養良好的政治情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情感、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學生政治堅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實現大學生政治認同個人內化的核心內容。大學生沒有良好的政治情感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產生較高的政治認同度。再次要自覺參加政治活動,提高政治參與能力。大學生在參加政治活動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參與能力,在參與的過程中形成穩固的政治人格和良好的政治品質,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政治認同的水平。

〔參 考 文 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88.

〔2〕梁麗萍.政治社會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227-228.

〔3〕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鎮九,黃麗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

〔4〕趙躍先.政治認同:大學生政治心理的關鍵環節〔J〕.探索,2012(2):127-133.

〔5〕朱勤文,杜海坤.試論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機制及教育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4(8):93-95.

〔6〕杜海坤.新時期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3):55-57.

〔7〕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1).

〔8〕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度〔M〕.徐湘林,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56.

〔9〕戴 鈺,吳 昊.淺談提高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3):100-102.

責任編輯 芳 曄

上一篇:互動教學模式完善論文范文下一篇:剖宮產術急救護理論文范文

熱門文章

流域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