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16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是近年來水利事業的重要研究方向,這樣的研究特點使得工作人員在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對新型的建設管理方式和水利工程改進模式進行探究和創新,方能增強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水平?;诖?,文章研究了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意義,并根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現狀及對策

1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意義

1.1有助于降低水利工程的施工風險

建設單位牢固樹立水利安全發展理念,強化安全紅線意識,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認真履職盡責,確保水利安全生產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事先做好相關的水利工程現場施工建設管理工作,能夠確保施工現場的施工人員處于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下進行施工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確保所建設的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具有更高的質量和更安全的施工保證。

1.2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施工效率

水利工程建設中最重要的是工程建設的安全,如果水利工程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施工人員在實際施工時會出現恐懼和不安,將會影響施工人員的實際配合能力,從而嚴重影響水利工程建設的實際施工效率,進而使水利工程的實際建設質量出現大打折扣的現象。因此,建設單位做好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工作,能夠提高實際施工人員的配合默契度,有助于提升整個施工團隊的凝聚力和施工效率。

1.3有助于降低建設單位的施工成本

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工作需要將工程施工中的重點資源和關鍵資源進行最大利用率的改進,建設單位可以通過將資源進行整體優化,從而確保建設單位花費較少的水利工程施工成本,進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高質量保證。

2水利管理存在的問題

2.1對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重視不足

當前水利工程建設數量開始增多,這些水利樞紐工程對促進地區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部分地區未能做好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思想。此外,還存在著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由此埋下了安全隱患。

2.2施工管理體制不健全

當前的水利工程存在管理體制不健全問題,其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權屬混亂導致,水利工程存在質量問題不能及時得到修復。其二,上級管理單位的管理體制不健全以及基層管理單位的人員素質偏低,都影響了管理效果。其三,在各流域的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著應急措施制定不完善情況,由此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其四,在施工方案的制定上受復雜地理環境的影響,而方案也存在著審查不深入的問題,最終影響了水利工程的如期完成。

2.3監督管理力度不足

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工作需要監理單位發揮其應有作用,然而部分水利工程施工期間,監理單位未能全面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很多監理人員缺乏責任意識,未能及時指出和處理施工不規范行為,導致工程存在質量隱患。

2.4施工質量無可靠保障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在啟動施工后,所涉及的環節眾多,不同環節的施工技術工藝水平都可能影響到整個工程的建設質量。工程中一些項目的施工人員技術專業水平低,從業經驗不足,在應對不同施工環境與操作異常情況方面能力不足,這些問題將大大降低施工進度,為施工質量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無法保障工程質量達到標準,可能增大投運后的維護經濟成本,縮短工程生命周期。

2.5后期運行管理經費嚴重缺乏

政府一直重視水利工程投資而忽視建成工程管理,只想著一紙協議書移交村組或農戶就不管不問,形成了對水利設施只建不管、重建輕管的現象。在建設水利工程時,往往未將建成后管理機構和管理經費落實,對水利工程維護管理重視不足,資金投入較少,從而造成了一年建設五年壞的現象,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

3建設及運行管理對策建議

3.1高度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工作

對于基層水利工程項目來講,在做好工程建設管理的同時也需要全面加強維護管理,這是確保水利工程發揮效益的關鍵。新時期要積極貫徹和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加強水利工程維護管理,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的建設。與此同時,需要各管理部門更新思想,全力保障水利工程發揮其應有效益。

3.2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制度

針對當前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需要全面加強制度建設,推動管理體制改革,由此明確水利工程產權,細化各單位的職責。比如在防洪責任落實期間各單位需要定期安排人員進行水利工程安全檢查,落實人員責任,而水資源管理工作中也需要在體制改革后充分意識到該工作的重要性,最終推動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專業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3.3深入加強工程建設質量監管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要始終將施工質量監督管理作為重點,主動增壓,建立對質量監管工作人員的考核評價機制,推動監管落實。要管控好生產材料質量,梳理材料采購、接收、使用等流程,確保每一環節不出差錯,做好品質檢測與安全評估。要加強施工人員隊伍管理,施工人員應認真接受施工技術培訓,提高施工技能,自主實現對工藝質量的把關。施工人員之間可圍繞典型施工問題進行討論反思和總結提高,保障工程建設取得更高質量。

3.4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水利工程建設中需要監理單位發揮其應有作用。然而部分監理單位規模偏小、資質不足,無法保障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質量,因此新時期要求監理單位全面加強人員培訓,提升其專業素質,之后定期進行人員考核。此外,還要做好現代化設備的引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由此減少人力投入,進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設質量。

3.5加強基層水利服務建設

相關水利工程沒有一個基層水利服務站所,加之水利隊專業技術人員人數極少,大多為90年代的工人身份,技術力量薄弱,不能全方位的頂控各區域內的水利工程,做不到技術服務到位,監管到位。同時,管理人員幾乎沒有任何業務能力,往往導致工程出現損毀。

3.6提升監理人員的素質

為了提升監理人員的素質,有關部門需要定期組織監理人員進行業務知識能力培訓、業務考核、實行掛牌上崗等,監理人員需要嚴格地進行工程質量、工期安排、投資的控制,切實地提升施工單位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積極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監理單位體制改革的推進工作,有助于提升監理企業的活力。

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最終會影響到社會發展,需要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此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維護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特征,所以今后需要繼續完善管理體制,提升管理人員素質,通過多項措施保障水利工程建設質量。

參考文獻:

[1]賀成吉.鄉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以常州市武進區嘉澤鎮為例[J].黑龍江科學,2021,12(18):134-135.

[2]劉洪梅.遼寧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與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9,47(12):252-255.

[3]李寒松,劉剛,李宏偉.安康市小型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陜西水利,2019(05):109-111.

[4]汪利亞.淺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與完善策略——以隴西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為例[J].居舍,2021(14):135-136.

[5]朱震東,王義坤,程宇.江蘇省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劃定成果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研究[J].水利建設與管理,2020,40(10):50-58+49.

[6]陳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目標管理中強化監理內部管理的路徑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17):215-216.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農業用水效率低下及水資源在工農業兩部門間的結構性短缺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中面臨的主要資源問題之一。如何優化配置水資源,實現工農業兩部門的“雙贏”是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基于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對二元經濟結構體制下水資源流轉過程進行系統性的經濟學闡述,進而得出水資源在工農業兩部門中的流轉是從無限供給狀態到體現稀缺性的過程。并結合1949-2009年中國水資源的利用情況,對中國水資源在兩部門經濟中的流轉進行了階段識別和趨勢研究,即“余水”流轉、“低效水”流轉和“競爭性用水”流轉,從而為水資源流轉的實際操作提供了學理性解釋,并據此提出通過建設引水工程基礎設施、完善用水額度和稅費標準法律規范,健全水資源流轉的農業補償機制和加強農業生產部門節水意識宣傳,以完善我國水資源流轉制度的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水資源流轉;二元經濟;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優化配置

水資源是一種稀缺的戰略資源。在整個20世紀中,伴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全球水資源的消耗量上升了約7倍。至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將增加30億,為此,需要增加80%的水資源供應才能滿足需求。我國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值的26.6%,居世界110位,被列為全世界人均水資源最缺乏的13個國家之一[1]。

2011年國家首次以水利建設與水資源管理為主題頒布了“中央一號文件”并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試圖讓每一滴水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由此可以預計,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成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戰略中的主要目標之一。水資源流轉是促進水資源合理利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即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之中,水資源在地區與地區之間,國與國之間,部類與部類之間的轉移。因此,研究水資源流轉問題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十二五”計劃具有指導意義。

1 文獻回顧

國內外對實現水資源合理流轉,促使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已有不少成果。而資源流轉的問題最先被用于土地使用權交易等相關問題的研究,車裕斌等[2]認為土地流轉在理論含義上可區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土地流轉。狹義的土地流轉是指附設于土地之上的各種權利在不同權利主體之間轉移的現象或行為過程。廣義的土地流轉除包括土地權利的流轉外,將各種土地功能的轉變(主要是土地用途改變)視為流轉的一種形式,即廣義的土地流轉包括土地權利流轉和土地功能流轉。錢忠好[3]等認為農產品價格、土地經營非生產性收益、生產性成本和非生產性成本及土地經營的使用成本、交易成本等對農地承包經營權的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既有正向作用,又有反向作用,“不愿多種地又不能不種地”是農民基于現實條件的理性選擇。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不斷加劇,水資源流轉問題開始被人們所關注,其主要表現形式為水權的流轉。智利1981年水法規定,用水戶所持有的水權不僅可以自由買賣,而且還可以逐步作為抵押品和附屬擔保品[4]。這就表明,智利存在著水權市場,用水戶可以將個人的用水權限做抵押,有關金融機構用抵押款進行工程建設。周霞[5]等認為,“水權一般指水資源使用權?!边@樣,把本是復數的水權(Water rights)修改成單數的水權,而在產權經濟學上是不存在單數的產權的,產權指的是一組權利束,水權也是如此。

在水權流轉界定的基礎上,促使水資源流轉的內在動因開始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楊彥明[6]等通過對寧夏的水權轉換案例說明了通過有序管理之下的行業間水權轉換,可以兼顧新增工業用水需求和農業用水需求,以結構調整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這正是水權制度建設的主要目標,也充分顯示了水權制度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巨大潛力。此外,它拓寬了灌區投入渠道,通過渠道襯砌提高了用水效率,降低了農民水費負擔。同時,水資源在農業部門利用率低下也是促使水權流轉的主要動因。山東省近幾年的用水總量約在210億到220億m3之間,其中農業用水比例一直在65%左右,其他部門的用水約為35%左右。目前我國的農業平均用水效率僅為0.4左右,遠低于一些節水效率較高的國家(節水效率為0.8左右),這意味著在其他投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達到目前的產量可減少一半的用水量[7]。同時,工業部門對水資源的利用率要高于農業部門。姜東暉[8]等以山東省位山灌區為例,對該區農業灌溉用水和電廠用水的成本和收益做出對比,并得出工業部門用水就經濟收益而言高于農業部門。

由此可見,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關鍵在于完善水權流轉的相關制度和構建水權流轉的相關的方法與措施。從而促進農業生產中超出灌溉基本要求的水資源流轉向具有高效率的工業生產部門,形成“雙贏”的社會經濟效應。張春玲[9]等從經濟理論角度分析了水資源恢復補償問題的必要性,提出利用經濟手段緩解資源危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從經濟角度就水資源恢復補償的經濟理論進行初步分析,為解決水資源問題尋找合理有效的途徑。唐曲[10]等通過對水資源轉讓條件的分析論證了采取清晰的初始水權界定、提高新水權獲取價格、加強公共服務等方式有助于水權的順利流轉。袁風歧[11]等在水資源“農轉非”的大背景下對節水技術進行了研究,論證了經濟補償和技術補償是實現水資源“農轉非”的關鍵環節,進而使水資源的流轉得以實現。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可見,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權由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的必要性、經濟效益及相關產權保障,而對于這種流動關系背后的經濟學本質尚缺乏學理性解釋,筆者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對水資源的流轉制度進行系統的學理性概述,研究二元經濟體制下水資源流動與人力資本流動的異同,并將最初研究農業勞動力向工業勞動力轉移的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用于研究水資源的流轉問題,從而揭示出水資源在二元市場化經濟結構中流轉的內在機理。

2 基于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的二元經濟部門水資源流轉分析

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最初被用于研究勞動力流動問題的相關研究,而勞動數量與用水量之間存在著相似之處:①兩者都是工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要素。②農業勞動力數量與農業用水量都經歷著由無限供給到體現完全稀缺性的過程?;诖?,筆者通過分別建立勞動力用量與實際工資和勞動力用量與邊際勞動生產率間的關系闡釋了農業勞動力向工業生產部門轉移的內在經濟學機理,并就此總結出水資源流轉的三個階段,其過程即是水資源由農業部門中的無限供給到達到工農業兩部門間用水的均衡狀態的動力過程。

2.1 農業部門水資源向工業部門流轉的動力過程

2.1.1 水資源流轉體制下工業部門的兩階段動力分析

在整個二元市場經濟結構下,社會水資源的總量是一定的,而在起初,由于工業相對落后,水資源幾乎完全流向農業生產部門。如圖1所示,橫軸表示用水量,縱軸表示實際用水費用或邊際產出,我們把工業部門的流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OA表示農業生產部門維持最低生產水平的實際用水費用水平,在OW的工業部門的實際用水費用水平下,農業生產部門水資源的供給是無限,即可以用WS表示水資源供給曲線。假定最初工業生產部門初始階段的資本固定為K1,在此水平下農業部門生產者逐漸增加水資源的投入,按照報酬遞減規律,邊際生產率將逐漸降低,即用D1D’1曲線(工業生產部門對水資源的需求曲線)自左上至右下傾斜表示。根據利潤最大化和供求關系表明,F點為利潤最大化得均衡點,此時的用水量為OL1,而剩余產出量D1WF加之工業創新,生產者愿意擴大投資進行生產。由于投資量的增加,邊際生產率將隨之提升,于是工業生產部門對水資源的需求曲線由D1D’1右移至D2D’2。據此類推,工業生產部門對水資源需求需求曲線最終會右移至D3D’3。而在S點之后,工業部門的水資源流轉進入了第二階段,水資源不再是無限供給工業部門,此時表現為出現彈性,即供給曲線SS’和需求曲線D4D’4所示。但即使水資源工業部門的供給曲線上揚,導致用水價格上升和邊際產出遞減,但只要產出所帶來的受益不小于用水費用增加所帶來的成本上揚,抑或是用水量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出不等于零,這種工業部門的資本擴張就不會停止。

2.1.2 水資源流轉體制下農業部門的三階段動力分析

在二元經濟結構體系下水資源流轉對農業部門所帶來的變化亦不可忽視。在圖2中,原點在右上角,橫軸OA表示農業用水量,縱軸OB表示農業總產出。ORCX為農業部門的總產出曲線。此曲線有兩部分組成,CX是水平的,代表邊際產出為零。ORC是凹向上,表示隨用水量增加,邊際產出遞減??梢?,在CX段由于邊際產出為零,那么把AD量的農業用水抽離到工業部門,對農業的產出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稱AD量的農業用水為“余水”。再假設農業總蓄水量為OA,農業總產出量為AX,則每一單位的用水量帶來的平均產出為AX/OA,將平均產出連起來即得到OX。邊際產出為ORCX的一階導數,即曲線ORCX的斜率。我們一定可以在ORCX上找到一點R,R點的切線斜率等于OX的斜率,在此之前,ORCX的斜率一定小于OX的斜率。由此可得,只要農業部門存在“余水”,其邊際生產率就低于平均產出。雖然,在總蓄水量中AP量的用水量所帶來的邊際產出小于PO量的用水量,但我們假設由于習慣、制度等原因導致每一單位的水資源都是等價且效用一致。由此可得到一個農業用水的價格水平,參考拉尼斯和費景漢對于勞動力的定義,我們把這個價格水平稱之為“不變制度水價”。P點以后的AP量的農業用水稱為“低效水”,因為其所帶來的邊際產出將低于不變制度水價。低效水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AD量的農業用水,也就是“余水”,其邊際產出為零;另一部分為DP,這部分用水量所帶來的邊際產出大于零但小于不變制度水價。

圖3更好的反應了 “低效水”、“余水”以及“不變制度水價”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原點設在右下方,橫軸OA表示農業用水量,縱軸OV表示邊際產出和平均產出,VUDA為邊際產出曲線(總產出曲線的一階導數的連線),其由兩部分組成,負斜率部分VUD和水平部分DA。我們對比圖2當中的ORCX(總產出曲線)可以發現兩者反應的情況基本一致,即當農業用水量逐漸增加時,邊際生產率遞減,總產出以遞減速度增加,當農業用水量增加到D點以后,邊際生產率為零,總產出不再增加。圖3中,SU’為不變制度水價??梢岳斫?,其與橫軸的距離h等于圖2中OX的斜率,即每單位水帶來的平均產出。

綜上所述,在工農二元經濟結構體系下水資源流轉的三個階段可總結為:第一階段是邊際生產率等于零的“余水”(由DA線段表示)從農業部門流出到工業部門;第二階段是邊際生產率大于零但小于不變制度水價的用水量(DP線段表示)從農業部門流出到工業部門,流出的DA與DP之和為PA,即農業部門中的“低效水”;第三階段是“低效水”流出后余留下來的農業蓄水量的動向,即“競爭性用水”的流轉階段其邊際產出在價值上大于不變制度水價,工農業兩部門對水資源的利用呈現出競爭態勢。因此,農業部門要利用余留下來的水資源,就必須按照邊際產出的價值,即高于不變水價而給予相應的使用費用。于此同時,工業部門要要利用更多的水資源就要提高用水支出,此時,水資源的稀缺性被完全體現而成為競爭市場的商品??傊?,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化,農業部門的水資源的動向經歷著上述階段的變化,其價格水平最終由市場力量所決定。

2.2 農業剩余對水資源流轉作用的影響

農業剩余同樣是影響水資源在兩部門間流轉的重要因素。農業總剩余是指農業產品總產出與農業部門自身消費之差,我們認為其是供給工業部門消費的可能性。從圖2中可以看出,如果GA的農業用水量流入工業部門,則農業總剩余為FJ,即農業總產出GF與農業部門自身消費GJ之差。在農業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農業總剩余與農業部門流出的用水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圖2說明,農業總剩余等于OX線與ORCX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但是,這事在第一、二階段時的情況,當農業用水量流動進入第三階段,即“低效水”完全流出以后,由于按邊際生產率決定水價高于不變制度水價,農業部門自身消費水平提高,農業總剩余將小于OX線與ORCX的垂直距離,即OuQ與ORCX之間的垂直距離。換句話說,工農兩部門之間對水資源會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農業平均剩余同樣影響著水資源的流向。我們首先定義此處的平均剩余即農業總剩余除以農業總用水量,例如,從農業部門流入工業部門的用水量為GA,農業總剩余為FJ,則農業平均剩余等于FJ/GA。我們用圖3中的SYO曲線表示農業平均剩余。例如,當流出的蓄水量為DA時,農業平均剩余為YD。從圖3可以看出農業平均剩余在三階段的變化情況。在第一階段,邊際生產率為零,任何蓄水量的流失,不會使農業總產出減少,農業平均剩余與不變制度水價相等,在圖中表現為在SY線段農業平均剩余與不變制度水價相吻合。進入第二階段后,由于邊際生產率為正數,當水資源流出時,農業總產出就會減少,但農業部門消費不變,于是農業平均剩余就低于不變制度水價,在圖中表現為農業平均剩余曲線的YO部分在不變制度水價線YU部分的下方。進入第三階段后,農業邊際產出的價值越來越高于不變制度水價,農業消費也提高了,其導致農業平均剩余將更快的下降,在圖中表現為農業平均剩余曲線ZO部分與不變制度水價線UU’部分相距更遠。

3 基于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下中國水資源流轉階段識別與發展趨勢分析

基于上述經濟學闡述,通過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資料,對1949-2009年水資源在工農業的利用與轉移情況進行了研究,據此對我國水資源流轉的現狀及趨勢做出分析。

表1反映了自1949-2009年期間我國水資源的總用量以及水資源在工農業的利用量和在總用水量的所占比例。筆者據此得出如下三點:①在建國后60年間,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水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其稀缺性越發明顯。②農業用水比例占用水總量的比例越來越小,在2000年以后趨于平穩。③農業用水比例占用水總量的比例越來越大,在2000年以后趨于平穩。④工業用水量較之農業用水量而言,相對較低。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對水資源流轉進行階段識別:中國的水資源流轉在2000年以前農業部門不斷的將本部門的水資源流轉入工業部門。此期間,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其經歷了農業部門水資源無限供給至農業部門“低效水”近似完全流出的過程。即上述第一、二階段的流轉過程。但在2000年以后,水資源用量在工農業中的所占比例趨于平穩,可以看出,水資源商品的稀缺性完全體現,農業部門的水資源再也不是無限供給狀態,水資源被完全市場化,任一部門對水資源的利用都必須依據供求關系和市場價格。與此同時,工業部門在此基礎上若想利用更多的水資源則需要支付高于農業部門的用水費用。此階段對于工農業兩部門而言,水資源的利用體現出上述第三階段的“競爭用水”的流轉過程。

我們可以預測:在中國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由于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化,糧食緊缺問題的日益嚴重,中國水資源流轉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上述模型中所描述的第三階段,即“低效水”完全流出后的競爭階段。因此,如何做到水資源在二元經濟部門中的優化配置,防止兩部門由于水資源進而引發的惡性競爭將會成為未來水資源流轉的關注焦點。

4 水資源流轉對策建議

由于我國水資源的利用情況已進入上述的第三階段,對于水資源的流轉問題,如果僅僅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終只可能釀成經濟發展的重大危機。因此,為防止工農業兩部門之間由于水資源利用而引發的惡性競爭,實現兩元部門之間水資源的合理流轉就必須在政策保障和節水、引水設施的建設上給予相應的支持,從而達到工業、農業協調發展的最佳水資源利用狀態,具體建議如下:

(1)建設與引水工程相關的基礎設施,確保農業水資源向工業水資源順利流轉。由于勞動力可以受自我意識的支配,自發的在工農業二元經濟部門中移動,因此,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促使勞動力流轉。但是水資源不同于人口資源,其流動沒用自主意識。因此,水資源的順利流轉則需要建設一系列的合理的配套設施,人為的引導水資源流轉,從而為水資源流轉提供良好的渠道以及物質基礎。

(2)完善關于用水額度和稅費標準的法律規范制度,防止發生由于搶奪水資源而發生的經濟摩擦。政府行為通常是水資源流轉的決定性動因,在南水北調的大背景下,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規范的約束,侵權用水的現象會屢見不鮮。完善相應的法律規范,不僅可以規范水資源流轉的實際操作中出現種種問題,同時還能對“上流對下流截水”、“如何合理分配水資源”、“流轉多少”、“收益多少”等問題學理性的回答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3)健全水資源流轉的農業補償機制,以政府為導向,促使工業部門反哺農業部門。水資源由農業部門轉移到了工業部門和城市,是農業和農民用水權益的轉讓。一般而論,對于水資源流轉模式,應該有所補償。如果補償不到位,有益的水資源流轉可能適得其反。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化,水資源利用量的不斷加大,政府應該完善相應的農業補償機制,出臺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促使工業部門在資金、實物和水權三方面給予農業部門合理的補償,以防止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而導致糧食供給出現問題。

(4)加強農業生產部門節水意識宣傳,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引導更多的水資源流向工業部門。我國的灌溉水的利用率大約為0.4左右,農業用水浪費現象極為嚴重,推行合理的節水技術為促進水資源流轉的有效的保障。雖然以往關于農業節水技術推廣的研究表明,經濟效益降低是農戶不愿采納農業節水技術的主要影響因索。然而,在給予農戶經濟補償的基礎上推行農業節水技術的投入不僅能夠促進增產,而目節約下來的水資源也變得更有價值,農業節水技術的選用將變成關于技術本身及其適應性的理性選擇[12]。

5 結 語

本研究成果充分表明,水資源的合理流轉對工農業兩部門的良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水資源的流轉問題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問題,制定相關政策需要站在長期、發展、可持續的角度且要綜合工農水資源的實際利用與供給情況。其次,農業用水轉換為工業用水所涉及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用何種合理的手段既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邊際產出又不威脅到糧食安全。

水資源的流轉是個動態的過程,其流轉過程會在工農業兩部門間反復進行。政府配合工業部門給予農業部門合理的經濟補償,從而防止惡性競爭的發生,從而使農業部門所節約的水資源順利用于工業部門的高效生產。屆時,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短缺問題將得到更好的解決。

(編輯:王愛萍)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郭久亦.應對水資源短缺[N].人民日報,2010.7.[Guo Jiu-yi . Deal with Water Shortage [N]. People’s Daily, 2010.7.]

[2]車裕斌,韓桐魁.WTO背景下的中國農地流轉制度建設[J].經濟論壇,2004,(17):104-105.[Chen Yubin, Han Tongkui.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WTO [J].Economic Forum,2004,(17):104-105.]

[3]錢忠好.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理論與實證分析:基于農戶層面的經濟分析[J].經濟研究,2003,(2):83-90.[Qian Zhonghao. Analysis on Character and High-frequency Estimation in China’s Stock Market [J].Economic Research,2003,(2):83-90.]

[4]J Bauer C. Bringing Water Markets down to Eart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ter Rights in Chile 1976-95[J].World Development, 1997, 25(5):639-656.

[5]周霞,胡繼勝,周玉璽.我國流域水資源產權特性與制度建設[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1,(12):11-15.[Zhou Xia, Hu J S, Zhou Yuxi. Water Resource of China’s Drainage Area: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s and System Establishment [J].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01,(12):11-15.]

[6]楊彥明,王曉娟.水權轉換與我國水權制度建設的路徑[J].水利經濟,2008,26(2):18-21.[Yang Yanming, Wang Xiaojuan. Water Rights Transfer and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Water Rights System[J].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 2008,26(2):18-21.]

[7]王學淵,趙連閣.中國農業用水效率及影響因素:基于1997-2006年省區面板數據的SFA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3):10-17.[Wang Xueyuan, Zhao Liange. Agricultural Water Efficiency and Causal Factors: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1997-2006[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8,(3):10-17.]

[8]姜東暉.對水資源“農轉非”現象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29(3):21-26.[Jiang Donghui. Economics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Water Resources’‘Agriculture Transferring to Non-agriculture’[J]. Chines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08,29(3):21-26.]

[9]唐曲,姜文來.水權轉讓的條件分析:以農業水權向工業水權轉讓為例[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9):48-51.[Tang Qu, Jiang Wenlai. An Analysis of Conditions for Water Right Transactions [J].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08(9):48-51.]

[10]張春玲,阮本清.水資源恢復補償經濟理論分析[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3,9(1):3-5.[Zhang Chunling, Ruan Benqing. The Economy Analysis on Water Resources Restoration and Compensation[J].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3,9(1):3-5.]

[11]袁風歧,周玉璽.水資源“農轉非”背景下的農業節水技術選擇問題[J].水利發展研究,2011,(3):31-35.[Yuan Fengqi, Zhou Yuxi.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Technology Selection Problem in the Context of Agricultural Water to Industrial Water [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2011,(3):31-35.]

[12]王學淵,韓洪云,鄧啟明.水資源“農轉非”對農村發展的影響:對河北省興隆縣轉軸溝村的案例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7,24(1):131-137.[Wang Xueyuan, Han Hongyun, Deng Qiming. Diverging Water from Countryside to Urban Use and Its Impact on Rural Development:A Casge Study of Zhuanzhougou Village, Xinglo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7,24(1):131-137.]

Water Transfer of Dual Economic Model in China

LAI Chen-fei TIAN Gui-liang

(Business School of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China)

Low agricultural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structural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i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will be one of the major resource issues to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e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how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chieve win-win for both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ectors. This article,based on Lewis—Fei—Ranis model, makes a systemic economic description of water transfer in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system,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water transfer in the dual economy is a process from unlimited-supply state to scarcity. What’s more, taking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09 into account, the article gives stage identification and trend research to the water transfer in the dual economy of China that is the circulation of ‘excess water’, ‘inefficient water’ and ‘competitive water’. Thus, we provide a r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water transfer 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in China through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of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 perfecting the water-use quota and legal norms for tax standar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water circulation and reinforcing awareness campaign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ctor.

Key words water transfer; dual economy; Lewis-Fei-Ranis Model; optimal allocation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內容提要:四川災后重建不能就工業論工業、就農業論農業,四川經濟的發展與岷江水資源的保護息息相關。鑒于岷江上游水資源安全對成都平原的特殊意義,我們應充分利用這次災后重建之機,把過去因習慣和利益的阻撓而難以推進的岷江上游水電建設調整、水資源保護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我們提出的對策措施包括:源頭控制,系統規劃;適時調整水電開發思路;實行最低流量生態管制;統籌管理流域水資源;建立技術性重大公共決策機制等。

關鍵詞:岷江上游;水電開發;災后重建

四川省“5·12”特大地震過去半載有余,災后重建正在全面深入展開。此次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根據國新辦2008年9月4日發布的數據,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451億元,其中四川最嚴重,占到總損失的91.3%,甘肅占5.8%、陜西占2.9%。在這次地震中,作為四川龍頭、在四川經濟版圖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成德綿經濟帶遭受重創,許多知名企業損失慘重。受地震影響,四川五六月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出現負增長,主要經濟指標明顯回落。但總體而言,大震未傷四川元氣,四川生產能力沒有遭受全局性損害,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沒有遭受根本性損失,7月以后全省經濟出現明顯回升態勢。隨著恢復重建深入展開,投資規模和消費需求將顯著擴大,四川將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四川經濟有望較快恢復到災前水平,走上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災后重建涉及很多領域,本文旨在對岷江上游水電開發、水資源安全與四川災后重建的之間的關系提出一些初步思考和政策建議。

1 岷江上游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災后重建的保障

1.1 災后重建是包括水資源保護在內的系統工程

災后重建是一項專業性、系統性很強的工程。這項工程,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不僅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生態的。就災后的產業發展而言,不少官員提出四川應借災后重建之機實現產業升級;蔣巨峰省長也指出,重建規劃不是“克隆過去”,而是要在原有基礎上升級,體現前瞻性;災后重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使重建后的災區成為率先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生態文明的新區。這些觀點都較好地體現了災后重建思路的科學性和現代性。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巨大進步為補償的?!边@句蘊涵深刻歷史經驗與豐富哲理的名言,依然適用于這場地震災難。任何一次自然災害都是巨大的挑戰,也是學習和轉折的契機。我們看到,在隨后頒布的《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地震和自然環境因素得以充分考慮。事實上,四川災后重建不能就工業論工業、就農業論農業,四川產業的發展與岷江水資源的保護息息相關。鑒于岷江上游水資源安全對成都平原的特殊意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次災后重建的機會,把過去因習慣和利益的阻撓而難以推進的岷江上游水電建設調整、水資源保護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1.2 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主要供水來源

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供水來源,被稱為是“天府之國”生命的源泉,具有唯一的、難以替代的戰略地位。以岷江上游來水為主要水源的都江堰工程,提供了成都平原主要的農業、工業、城鎮生活、環境功能用水,其供水量占成都市用水總量的90%左右。但是,由于岷江上游總體水量的逐漸減少,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水電開發過度及水體污染加重,導致岷江上游可利用水量減少,成都平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岷江水資源的保護對四川重裝產業的發展亦至關重要。岷江是德陽重裝基地大件產品運輸的重要通道。德陽作為全國重要的重型機械裝備工業裝基地,其大件產品運輸多年來依賴于樂山至宜賓段的岷江水道。由于冬季岷江上游來水減少,航道通過能力下降,使其大件產品的運輸受到制約。在岷江枯水季節,大件產品運輸只能借道成都方向陸路運輸,從而增加了協調、運輸成本。若能實現岷江下游樂山至宜賓段河道渠化,將有力促進德陽重裝基地的大發展。這就要保證岷江上游有較為豐沛的來水量。

岷江上游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成都平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對岷江上游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過于注重其能源價值,忽視了其生態價值和綜合環境價值,由此帶來一系列生態難題。由于岷江上游高山峽谷地貌利于水電開發,岷江上游成為密集型開發的極端,從干流到支流遍布電站。目前岷江干流上有10座主要水庫,支流有19座水庫,還有許多小規模的水庫。這些水庫一個梯級接一個梯級,層層截留江水,改變了岷江上游徑流的天然屬性。尤其在枯水季節,人工引水造成沿江河段河水消失,河床裸露,呈現出人工割裂的破碎情景。電站施工也使岷江兩岸的環境顯得格外脆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頻發生,造成河道淤積、抬高,徑流量減少,含沙量增加,以至出現斷流。

2006年四川遭受罕見伏旱。大旱之下,維系成都平原生命的岷江水流量減少50%,在汛期出現了數段長達十多公里的干涸無水河道,大片裸露的河床和大塊突兀的石頭觸目驚心。雖然岷江斷流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專家認為,造成岷江斷流及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水電站大壩截流工程過多,水資源開發利用嚴重透支。

岷江數處河段頻繁“脫水”,已直接影響到依靠岷江供水的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特別是水環境容量減小,加重了岷江水污染和水環境的惡化。有專家預測,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岷江下游可能變成季節性河流,這又勢必影響到岷江下游樂山至宜賓段德陽重裝基地大件產品的水上運輸,從而使四川重裝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難以打破。

1.3 “5.12”地震加劇了岷江上游水電站隱患

“5.12”地震不但帶來了巨大災難,也給岷江上游水電站留下了深重隱患。上游岷江附近本身就是地震活動帶,震后一些電站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沿江電站設施雖然沒有嚴重損害,但面臨的地質條件更加惡劣,施工建設對地質災害的誘因急劇升級,電站恢復重建面臨一系列重大難題。而根據相關規劃,2009年底前四川將全面完成災區小水電災后恢復重建,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災區大中型水電站災后恢復重建,雖然規劃指出原則上受災特別嚴重或恢復投資太高、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部分小型水電項目將不再復建,但面對岷江上游次生災害頻發和水電過度開發等一系列嚴峻現實,岷江上游水電建設是否應做進一步的調整,如何停止對岷江上游水力資源的掠奪式開發,為成都平原的經濟社會人文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水資源環境,確保天府之國的安寧、繁榮,需要我們對岷江上游的水電開發及其后果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議。災難或許難以完全避免,但卻可以通過災難留下的經驗、遺憾與思考進一步完善制度,把災難帶來的

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2 岷江上游自然社會經濟特點與水電開發現狀

2.1 自然特點

岷江發源于松潘境內的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流經四川盆地西部,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3.3萬平方公里,天然落差約3560米,多年平均流量約每秒2830立方米,年水量近90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約1332萬千瓦。岷江上游以都江堰為界,穿行于高山峽谷,比降大,以發電為主;都江堰至樂山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與沱江水系及人工河網組成都江堰灌區,為典型扇狀水系;樂山以下為下游,入丘陵地區,接納大渡河和青衣江后,水量大增,以航運為主,水運年貨運量居四川各河流第4位。岷江在青神、樂山間切穿龍泉山余脈,于宜賓和金沙江相匯后始稱長江。

岷江上游自然條件錯綜復雜,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頻發,巖體破碎,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地震是該區地質災害產生的重要誘因。1933年8月25日疊溪Ns7.5級地震誘發滑坡,堵塞岷江數十處,造成6865人死亡,1925人受傷的嚴重危害。降水也對滑坡、崩塌、泥石流起到明顯的誘發作用。岷江上游降雨集中在5~10月份,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在此期間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占該地區年度地質災害總數的90%以上。

2.2 社會經濟特點

岷江上游包括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黑水縣,民族分布以羌族、藏族、漢族及回族為主,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12”地震前,該區域以旱作農業、林業和牧業為主導產業。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是我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松潘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地處邊陲的軍事重鎮,有“高原古城”之稱?!?.12”地震之后,作為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該地區頗具優勢的旅游業和水電業受到沉重打擊。

2.3 水電開發現狀

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電開發最超前的支流,也是我國水電開發起步最早的流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岷江水電開發的規劃工作就開始了,1956年,完成了《岷江上游綜合利用規劃報告》,60年代完成了《岷江上游規劃補充報告》。1972年岷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水電站映秀灣水電站建成。改革開放以后,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對電力需求的不斷增加,帶動了岷江流域水電的更快開發。另一方面,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岷江上游豐富的天然林資源被大量采伐,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1998年,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小型水電站取代伐木場,成為地方政府投資的主流。到目前為止,岷江上游河段已建成大中型水電站29座,在較小的支流還有許多小型電站約100多座,水電總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岷江上游的阿壩州成為四川水能電源基地,地方電網除滿足阿壩州地方用電要求外,大量的余電送入四川主網。岷江上游的水電開發程度80%,遠高于全國20%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上對河流水資源開發40%的控制程度。對岷江水資源高強度、掠奪式的開發,勢必造成整個生態環境的破壞。

從干流開發現狀看,岷江干流都江堰以上至較場河段規劃的10個梯級電站,除觀音巖電站擬建外,其余皆已竣工發電。它們分別是:天龍湖(18萬千瓦,2004年竣工)、金龍潭(18萬千瓦,2006年竣工)、吉魚(10.2萬千瓦,2005年竣工)、銅鐘(5.7萬千瓦,2001年竣工)、姜射壩(12.8萬千瓦,2006年竣工)、福堂(36萬千瓦,2004年竣工)、太平驛(26萬千瓦,1995年竣工)、映秀灣(13.5萬千瓦,1972年竣工)、紫坪鋪(76萬千瓦,2006竣工)。在這些梯級電站中,除紫坪鋪為高壩大庫外,其余均為引水式電站。紫坪鋪電站的規模最大,但并不是為了發電,而是根據水資源的調度需要而建,目的是確保成都平原供水。

岷江上游支流主要包括雜谷腦河、黑水河、草坡河、漁子溪。雜谷腦河是岷江右岸的一級支流。雜谷腦河流域電站梯級建設是原國家電力公司規劃“十五”期間開發的“六大一小”水電工程中的“一小”。規劃采用以獅子坪龍頭水庫為首的九級開發方案,總裝機容量60.72萬千瓦,開發任務均為發電。梯級電站自上而下為獅子坪(18萬千瓦)、紅葉二級(7.5萬千瓦)、理縣(3.3萬千瓦)、危關(2.5萬千瓦)、甘堡(3.05萬千瓦)、薛城(9萬千瓦)、古城(11萬千瓦)、下莊(1.17萬千瓦)、桑坪(4.8萬千瓦)水電站。其中,理縣、甘堡、下莊、紅葉二級、桑坪、獅子坪電站已建成,其余均停留在規劃階段。除獅子坪電站為混合式開發外,其余電站均為引水式開發。獅子坪龍頭水庫電站為年調節,理縣、薛城及古城電站為日調節,其余電站均無調節能力。

黑水河梯級開發的任務是發電和供水,按照“流域、梯級、滾動、綜合利用”的模式建設電站,其干流按“兩庫五級”進行開發,總裝機容量為85萬千瓦,自上而下分別為馬橋電站(9萬千瓦)、竹格多電站(8萬千瓦)、毛爾蓋電站(40萬千瓦)、色爾古電站(16萬千瓦)、柳坪電站(12萬千瓦),供電四川主網。

草坡河主要有沙牌電站和草坡電站。漁子溪電站采用兩級梯級開發,即漁子溪一級、漁子溪二級電站。該電站僅為發電,無綜合利用效益。

此外,根據《四川省岷江上游及供水區水資源綜合規劃報告》(2007),岷江上游較場以上干流河段,由上而下還規劃有10多座水電站。

3 岷江上游水電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其后果

3.1 岷江上游水電開發的背景

我國水能資源世界第一,西部尤豐,故有“世界水電在中國,中國水電在西南,西南水電在四川”之說。水電作為可再生清潔、高效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場競爭優勢。水電是目前中國唯一能大規模商業化開發的可再生清潔能源?!笆濉逼陂g國家制定了新的能源發展政策,明確了優先開發水電是今后電力發展的方向。四川省是水力發電大省,全國規劃的13個水電基地中有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位于四川境內。全省河流密布,各大中小型河流流域水電站星羅棋布。2007年底四川省水電裝機容量1880萬千瓦,占全省總裝機容量比例約62%,占全國水電總裝機比例約13%,是全國水電占比最高的省份。

2002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新一輪的快速增長周期,與此同時,我國出現全國性的煤電油運緊張局面,煤炭、電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電力缺口高達2000多萬千瓦。在經濟高速增長、電力需求激增及巨大利潤的驅動下,我國水電開發呈不可阻擋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川的水電開發受到各方資本的空前青睞,岷江上游的水電開發再次達到高潮:不僅包括五大電力集團入川“跑馬圈河”,外資、民營資本都開始把聲勢浩大的“圈河”運動從中西部的大江大河延伸到更多的中小河流,對全流域進行無節制、超負荷的開發。

無序的水電開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為關注。

2003年,岷江上游“楊柳湖工程”和“怒江水電開發規劃”引起了全國范圍的激烈爭論。這些爭論反映了中國專家學者和公眾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不再僅僅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問題,中國的水電開發在經歷了資金約束、市場約束時期后,開始向生態環境約束時期轉折?!皸盍こ獭币蛭<爸亩冀弑蝗∠?,“怒江水電開發規劃”也暫時擱置。但從總體上講,這次大爭論并未影響到岷江上游的開發熱潮?!笆濉逼陂g,岷江流域仍有大量“四無”小水電蜂擁上馬?!笆濉逼谀?,岷江上游的水電開發與利益格局已基本形成?!?.12”地震之后,岷江上游、西南地區的水電開發之爭再次白熾化。

3.2 岷江上游水電開發存在的問題

反思岷江上游水電開發,存在諸多問題,既影響了其水電績效,也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首先,由于總體規劃的失誤,上游調節型龍頭水庫的缺失,使其梯級電站群和等量水體的能源價值大打折扣??茖W、高效的梯級開發方案應為上游具有大型水庫,通過其年或季調節能力,改善徑流的自然分配模式,為下游各梯級電站提供均衡流量,保證整個梯級實現削峰填谷、防洪興利。美國重要的水電梯級開發規劃,如新政時期的科羅拉多河規劃、田納西河規劃、1944年的密蘇里河規劃等都非常重視在河流的干流及主要支流的上游修建大庫容龍頭水庫。美國還在一些流量較小的溪流上游修建了一些專用調節水庫,只蓄水不發電,為下游電站服務。這種“一庫多用”的水電規劃模式,既保證了全流域水電出力達到較高和較均衡的水平,又避免了建設一連串的高壩大庫造成的環境、移民代價,無疑是一種水電開發與環保兼顧的優化發展模式。

在岷江上游原來的水電規劃中,擬定了沙壩龍頭水庫及紫坪鋪控制性水庫,但沙壩電站由于資金需求量大、需要進一步論證等原因至今不能上馬(實際已取消),新建的紫坪鋪水庫位置又太靠后,起不到梯級控制作用,導致岷江全流域梯級防洪能力、發電效益都很低。

第二,在進行水能開發時,只考慮了人類社會的需求,忽略了河流的生態需求。我國的水利開發觀念基本是改造自然,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在開發中沒有采取足夠的環境和生態保護措施,恢復河流生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尚不足以限制不合理的開發行為。在岷江的“梯級開發”、“滾動式開發”中,在利益驅動下,大部分水電站實行“竭澤”式引水,大壩之下是河床裸露、干涸的脫水區,有些干脆把河床卵石作為建筑材料加以開采,破壞了多空隙的河床質,將來即使有了水,水中昆蟲的幼蟲無法生存,魚類沒有餌料也將無法生還,由此造成對魚類生境的毀滅性打擊。

第三,水電開發急功近利,資源利用方式單一,忽略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岷江上游應該是發電、調蓄洪水及調節枯水期工農業、生活用水等多目標開發。但岷江上游水電站以單一發電為主,無防洪、灌溉等綜合利用要求。而美國西部旱區的科羅拉多河諸樞紐都是大電站兼大水源,有關各州都成立科羅拉多河委員會,對發電用水、農業用水、河沿各州水量分配進行統籌安排。岷江上游單一的、惟功利的資源利用方式,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民間資金大量進入,管理失控,開發處于無序狀態。由于2.5萬千瓦以下小型水電站項目的審批權掌控在地方政府手中,在豐厚的水電效益、國內電力供應缺口日益加大、發展地方工業等因素的驅動下,各地紛紛招商引資,上馬小水電,導致水電開發失控。這些小水電在建設時沒能執行嚴格的抗震標準,并且大多都沒在水利部或電監會大壩中心注冊,只由當地政府管理甚至鄉鎮一級政府管理,致使地震后受災信息統計困難。而過度開發的水電必然要為電力資源尋找出路,于是,引進高污染、高能耗企業成為絕大多數地區的選擇,這又加劇著河流的污染。

民間資金的涌入,投資主體的日趨多元化,也導致利益沖突時有發生,電站蓄水、取水不規范現象較過去更為突出。由于梯級電站之間的水力聯系,下游電站的運行方式對上游電站存在很大的依賴性,但各電站分屬于不同的企業管理,因而在發生利益沖突時,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防洪安全非常不利。

第五,水電開發利益分配不平衡,地方所得太少,不足以彌補生態環境方面的損失。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投資看,岷江上游梯級開發的巨額投資僅用于水電開發而沒有投入到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極少用于該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少部分農民也僅靠賣砂石、搞運輸等手段而致富,尚不能有效帶動岷江上游社會經濟發展和水土保持工作;二是從結果的公正性看,流域水電開發中對流域產生的不利影響,需要通過科學、公平的評估,在水電開發取得的利益中將需要補償的費用留下來,用于流域的環境和生態補償及修復,既保證所開發流域的可持續發展,也保證流域內居民從開發中得到利益。但現實是利益集團將水電開發的利益帶走,而給流域留下很多生態問題,留給地方政府的也僅是所占比例很少的稅收和財政收入。

岷江水電開發之所以失控,很大程度上與目前的分級管理體制有關。從項目的審批、建設和管理來看,25萬千瓦似下的中小型水電站大多數都掌握在地方手中。各地從GDP增長和財政收入、發展經濟和脫貧致富考慮出發,開發失控自然難免。

管理體制上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水電分家、“多龍治水”。目前水電規劃由電力部門編制,水利部門只是提供意見。隨著水電投資主體和渠道的多元化,水利部門在不能全方位掌握項目立項、投資審批權的情況下。對整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難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且,水電開發作為專項規劃應該服從流域綜合規劃,而我國流域綜合規劃明顯滯后于流域水電開發,對水電開發難以起到制約和指導作用。岷江上游原有的水利開發規劃僅僅是一個行業規劃,對生態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考慮不足,即使這樣一個規劃也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成為造成無序開發的基本原因。

3.3 岷江上游水電開發的影響

水電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雙向的。主要的正面影響為:一是在遭遇嚴重洪災和持續干旱等生態環境災難時,大壩蓄水對減輕嚴重洪災和持續干旱有重要作用。大壩在防洪、灌溉、供水方面的作用,本質上就是減輕和防止生態環境災難的發生。從這一意義上說,大壩工程本身就是生態工程。二是水力發電可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氣質量。我國是一個空氣污染嚴重的國家,根據UNDP《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1年全球20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我國占16個;根據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中國將為燃煤污染導致的疾病支付3900億美元的費用,相當于當時GDP的13%。因此,優先發展水電對我國意義重大。三是可以改善局部小氣候和生態環境。某些高壩創造了大型人造湖泊,改變了當地環境和景觀。許多水庫都已成為著名的風景區,某些具有廣闊水面的平原水庫成為非常美麗的公園和鳥的棲息地;同時,還可以利用水庫蓄水向濕地、干枯的湖泊補水,改善生態環境。

但是,毫無疑問,水電建設必然要改變河流的自然

狀態,改變河流中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從而帶來生態效益的負面影響。岷江上游水電開發是一個大規模的梯級電站群體,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相當復雜。水電站的修筑,對水生生物和陸生生態都將產生沉重的打擊。電站的影響絕不僅僅是毀滅幾種魚類,而將對一個山區環境產生立體的負面影響,比如會引起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人從河谷遷到坡地,為了生存,又會自然地砍伐辟地,破壞水土涵養地,形成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鏈。

岷江上游水電開發改變了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導致生態系統的紊亂。其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可以具體歸結為:阻斷了河水的流向和水量,致使下游河道斷流、濕地萎縮甚至干涸;改變了物種的生存條件,導致流域生物多樣性銳減;減緩了水流速度,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泥沙淤積抬高了河床和河水水位,加重了洪水威脅;已建電站大多未采取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措施,形成了獨特的岷江上游棄渣污染帶,危及行洪安全;電站蓄水以后,對兩岸有一個再造過程,可能會誘發地震和地質災害;移民搬遷加劇了庫區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大壩建設增加了發生重大生態事故(潰壩、潰堤)的危險;大壩修筑給區域生態景觀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消極影響。

4 岷江上游水資源合理開發的保障措施

4.1 源頭控制系統規劃

首先應該從源頭控制,對水資源的開發進行系統規劃。水電開發要承擔人與自然和諧的責任。對岷江上游水能資源進行適度的開發,使岷江生態保護和水電開發得以協調,應是一條可行的路子。為此,應打破行業壟斷和行政區劃,重新審視和制定與全流域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的發展規劃,強化流域開發利用規劃環評;不僅僅考慮單個項目的影響,要從全流域的角度出發,對所有的項目疊加起來之后的影響統籌考慮;建立項目運行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水資源的綜合規劃是政府行為。目前我國流域規劃已落后于水電建設,許多“十五”、“十一五”擬建項目,尚無流域規劃可依。流域規劃是合理開發的核心,是實現區域發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政府應加快流域規劃,賦予流域規劃以法定性、權威性和約束性。在規劃時應因地制宜、因生態制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充分考慮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生態保護等多種因素,控制流域水電布局,促進有序開發,肩負起河流保護者的責任,成為河流生態系統的代言人。

4.2 適時調整水電開發思路

岷江流域水電站被稱為“地震帶上的水電站群”。岷江上游處于新華夏構造體系的龍門山斷裂帶,地質活動頻繁。根據水利部公布的數據,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國水庫出險2380座,其中四川1803座,四川出險的水庫中有潰壩險情的69座。全國發現堰塞湖共35座,其中四川34處。全國水電站受損803座,其中四川481座。這些震損水庫潛藏水患威脅。由于地震之后岷江河谷地質環境更加惡劣,地質安全形勢進一步惡化,在災區水電站的恢復重建中,一方面應加強監測,建立岷江全流域水電工程地震監測臺網,確保水電工程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做好調查和評估,對于已失去基本功能,或因經濟、安全原因不宜再運行的小壩、老壩,要有計劃的廢置、拆除;對震損嚴重而又需復建的水電站,要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計復核,將中央財政對受損水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給予的投資補助資金用到刀刃上。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戰略、區域經濟戰略不僅僅要依靠經濟學檢驗,還應受到地質地理學的約束。西南地區是我國規劃建設的重要水能基地,國家規劃的13個水能開發區,西南地區就占了7個。目前中國西南的水電開發,有許多建成或在建的高壩大庫都是在有強烈地震活動的斷裂帶上,許多重點水庫與地震帶交錯甚至重合,如位于鮮水河地震帶、安寧河地震帶上的大渡河、雅礱江的梯級電站、馬邊——昭通地震帶上的金沙江中下游梯級電站等。對此,應盡快組織專家對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等地的水電開發項目從地質、地震、建設、環境等方面做一次重新審視,反思這次地震中水電站出現的問題,按照國家《防震減災法》的規定,加強地震安全性評估;適時調整水電開發思路,結合規劃環評,按照開發與保護并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新確定西南地區的可開發水電資源量,對西南地區密集、高強度梯級水電開發的整體布局做出必要調整,切忌在重大問題未落實前草率上馬,讓子孫后代為我們做出的錯誤抉擇而感到遺憾。

4.3 實行最低流量生態管制

如何在水電開發利用中更好地保護好環境,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既涉及觀念和理念問題,也有技術和方法問題。真正的水電進步,不只是表現在水電裝機的增多和水電發電量的增加,還表現在水電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上,表現在水電企業勇敢地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上。在暫時無法改變現有電站布局結構的情況下,應遵循科學、適度、合理、可持續原則,強制規定保證河流水體生態的最低流量,禁止將全部天然徑流引用為發電流量。實行最低流量生態管制,也有利于促使工程項目業主采取更多的生態補償措施,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緩解水電建設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同時保證下游河段的供水需要。

4.4 統籌管理流域水資源

水資源的天然分布是以流域為系統的,加強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水資源科學管理的基礎。美國早在1908年就提出了流域管理的概念,認為流域水環境是一個整體,在管理上應統籌考慮,并在1933年成立了全流域統一開發管理的行政機構,進行全流域的綜合治理,以追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整體效果,緩解不同部門之間的沖突,提高流域水資源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我國現行流域水資源管理涉及水利、電力、土地、林業、農業、環保和交通等部門,基本上屬于分散型管理體制?!岸帻堉嗡钡慕Y果,人為地割裂了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優化配置體系。只有建立起對河流水資源治理開發負全責的統一管理機構,才能真正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為此,必須加快四川水電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強化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在此,我們再次呼吁設立岷江流域管理機構,或由四川省水利廳統一管理岷江流域的開發與保護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加強流域總體規劃,徹底解決目前存在的管理多頭、開發無序、監管不力等問題。

4.5 建立技術性重大公共決策機制

評價任何一個水電建設項目都應該以實現長遠的、根本的、可延續的人類綜合福利為目的,都要做到經濟上的有效性、社會上的公平公正性和環境上的可持續性的統一。由于大型水電建設甚或跨流域調水等問題的論證涉及環境、地質、水利、生態等多門學科,任何單一專業領域的專家都無法全面掌握所有方面可能產生的問題,因此,對大型水電項目的論證除了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科技條件,關鍵還要建立一個現代、文明的技術性重大公共決策機制,對發展的需要和被選方案進行科學、深入、廣泛的論證。同時,還應建立一種可以調節重大公共決策中的各種利益訴求的機制,用制度保證科學決策、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使公共決策既能有效地制衡開發商、最大程度地符合公共利益,同時又不會阻擋任何真正有利于國計民生的重要工程。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發源于云南,流經貴州,在四川注入長江,總長約436.5千米的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唯一沒有在干流修建水壩、水庫的一級支流。雖有山川之隔,云貴川三省沿線群眾長久以來同飲一江水,如何一起守護具有獨特自然生態系統、優美自然人文景觀、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赤水河,是三省面臨的共同考卷。2021年5月,云南、貴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會分別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于7月1日起同步實施。

作為我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三省“決定+條例”的“立法套餐”有何特別之處、將為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哪些新變化,如何看待這種新的立法模式?筆者進行了采訪。
從“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開啟共保赤水河新局面

“作為長江流域唯一保持自然流態的一級支流,赤水河是長江上游眾多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對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義?!比珖舜蟓h資委法案室主任歐琳介紹,近年來,云貴川三省在長江流域率先建立第一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但是,由于各省行政區域內的流域功能定位、產業布局、保護方式和執法標準等存在差異,“分河而治”帶來的流域管理難題還較為突出,需要以系統觀念和法治思維推進共同保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三省“決定+條例”立法應運而生。在歐琳眼中,赤水河流域保護共同立法作為全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開啟了三省共同保護赤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

“從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的角度,聚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產業布局、發展需求、環境準入、污水排放標準、環境監管執法等不一致帶來的難點焦點問題,著力于跨行政區域的協調配合、聯防聯控,以系統性思維和法治觀念完善三省協同保護機制,形成上下游聯動、干支流統籌、左右岸合力?!辟F州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勇表示,三省在立法工作中以赤水河全流域保護一盤棋的戰略思維,推動省際間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共同治理,構建起赤水河流域共抓大保護新格局。
兼顧共性與個性,為跨區域聯合保護生態環境開辟新路徑

查閱三省共同決定以及各省條例可以發現,共同決定主要圍繞赤水河流域保護中的共性問題,諸如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責任、統一防治措施和聯合防治協調機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由三省作出承諾;各省條例則側重細化和落實,體現地方立法特色和可操作性。比如云南條例對生態保護補償問題規定較為全面,而四川條例則有“文化保護與傳承”專章規定,將四渡赤水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與教育培訓、鄉村振興和旅游發展相結合。

這種“基礎套餐+個性化定制套餐”的立法組合,被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楊筠認為是“地方立法內容銜接的創新”——共同決定對重大問題作出共同承諾,同時在各省條例中細化措施,既強化流域共治、又體現各自特色,既有剛性規定、又有合理措施,“必將為依法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三省在制定共同決定時,找準赤水河流域保護共性問題,就赤水河流域保護重大問題作出共同承諾、分別承諾,突出立法整體性;以共同決定的原則和規定為遵循,再通過各自的保護條例細化保護赤水河流域的防治措施、法律責任等內容,著力解決本省行政區域內如何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問題,突出立法針對性?!崩钣卤硎?,“決定+條例”這種創新模式兼顧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方式的共性和個性問題,為立法保障跨區域聯合保護生態環境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流域區域共同立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探索創新

2020年1月,京津冀三地同步制定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2020年9月,江浙滬同步作出關于促進和保障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2020年12月,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長江保護法審議通過,專門規定支持地方開展流域共同立法……近年來,流域區域共同立法越來越多走進公眾視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說:“通過加強立法推動流域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當前立法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p>

近年來,我國各地地方立法不斷取得新突破的同時,一些單一行政區劃無法解決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河流、大氣、山川具有流動性或跨區域性,與之相關的生態環保等問題也具有共性和聯動性,各地“單打獨斗”立法難以“自掃門前雪”。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和權威的前提下,畫好立法同心圓,打好法治組合拳,流域區域共同立法日漸增多。

“共同立法是地方開展流域區域立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探索創新?!睔W琳表示,共同立法解決了國家層面難以為每個流域專門立法的問題,推動地方治理協同合作,依法協調利益沖突,促進共同保護水環境,強化共同的法律責任,共同破解流域生態保護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共性難題,為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經驗。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受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海河流域水文循環過程產生影響。通過對降水量過程、徑流量過程和入海水量等進行分析,降水量呈遞減趨勢,導致徑流量和入海水量也呈遞減趨勢。遞減原因除降水量減少因素外,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及水資源影響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對環境變化下海河流域水文循環時空分布影響分析,為今后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提供參考依據,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關鍵詞:環境變化;水文循環;時空分布;海河流域

Hydrological Cycle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Haihe River Basin

WANG Qing-ping1,JI Zhi-heng2,WANG Xi-cheng3

(1.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Bureau of Tangshan City,Tangshan 063000,China;2.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Bureau of Baoding City,Baoding 071000,China;3.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hange;hydrological cycle;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Haihe river basin

地球上的水循環體現為在太陽輻射能的作用下,從海洋及陸地的江、河、湖和土壤表面及植物葉面蒸發成水蒸氣上升到空中,并隨大氣運行至各處,在水蒸氣上升或運移過程中遇冷凝結而以降雨的形式又回到陸地或水體。降到地面的水,除植物吸收和蒸發外,一部分滲入地表以下成為地下徑流,另一部分沿地表流動成為地面徑流,并通過江河流回大海。然后又繼續蒸發、運移、凝結形成降水。這種水的蒸發→降水→徑流的過程周而復始、不停地進行的過程,成為自然界的水文循環。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人類活動改變了水循環自然變化的空間格局和過程,加劇了水資源形成與變化的復雜性。在海河流域,水文循環機理比較復雜,它不僅與陸地表層系統中各種自然地理要素時空分布密切相關,而且與農業開發、都市化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直接相聯。通過對海河流域降水量、徑流量、入海水量等水文循環要素變化特征分析,環境變化下海河流域水文循環變化顯著。開展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循環及對水資源安全影響的研究,對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降水量時空分布特征

根據海河流域1956年-2005年降水量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30 mm,多數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介于400~600 mm之間。由于燕山、太行山對來自南和東南方向的水汽起著阻擋作用,降水量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帶性差異,總的趨勢是由多雨的太行山、燕山迎風區,分別向西北和東南兩側減少。

1.1 降水量年際變化

用變差系數Cv值和極值比Ka表征降水量年際變化幅度。計算公式為:

Ka=xmaxxmin(1)

式中:Ka—極值比;xmax—最大年降水量(mm);xmin—最小年降水量(mm)。

Cv=∑ni=1(Ki-1)2n(2)

式中:Cv—變差系數;Ki—降水量模比系數;n—樣本個數。

Ka值或Cv值越大,降水量年際變化越大;Ka值或Cv值越小,降水量年際變化越小,降水量年際之間均勻。海河流域年降水量極值比統計見表1。

從分區降水量分析,各水資源分區降水量系列Cv 值大多介于0.20~0.30之間,降水量系列Ka值大多介于2.0~3.5之間。

表1 海河流域年降水量極值統計

水 系變差系數最大降水量極值和出現年份最小降水量極值和出現年份

年降水量/mm出現年份年降水量/mm出現年份極值比

灤河及冀東沿海0.167901959年4052000年2.0

海河北系0.197321959年3371999年2.2

海河南系0.246641990年3371997年2.0

徒駭馬頰河0.241 0061964年3431968年2.9

1.2 降水量年內分配[1]

海河流域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冬季受極地大陸性氣團控制,氣候寒冷,雨雪少;春季受大陸性氣團影響,氣溫增高,多風少雨;夏季因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極地大陸性氣團在本流域交綏,氣候濕潤多雨;秋季東南季風減退,極地大陸性氣團逐漸增強,秋高氣爽,雨量減少。

受氣候的影響,海河流域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月-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4%~84.1%,平均為78.2%。汛期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月、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5.0%~63.0%,平均為56.4%。最小4個月(11月至次年2月或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6%~7.5%,平均4.1%。最小1個月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0.5%。有些年份,全年降水量集中在1~2次大暴雨中,如1963年河北省邢臺獐貌雨量站,最大7日雨量占全年的80%。

2 徑流量變化特征

2.1 年際變化

河川徑流量的年際變化主要取決于降水的多年變化,同時還受徑流的補給類型及流域內地貌、地質等條件的影響。

流域內年徑流的多年變化呈現出與降水量類似的地帶性差異,但由于同時受降水、下墊面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年徑流的多年變化幅度比降水量更大,地區之間的差異也更加懸殊。

從區域徑流量分析,海河流域1956年-2000年年徑流系列Cv值為0.41,各水系年徑流量Cv值大多介于0.5~1.0之間。該流域年徑流系列極值比為5.9。各水系徑流量極值比大多介于5.0~60之間。

2.2 年內分配

受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和下墊面產流、匯流條件的影響,海河流域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山區汛期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45%~75%;平原汛期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85%以上。冬季(12月至次年3月)河川徑流主要靠地下水補給,徑流所占比重較小。海河流域部分徑流代表站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月分配統計見表2。通過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馬頰河南樂站汛期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85.4%,比例最小的漳河觀臺站汛期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55.6%。

表2 海河流域部分徑流代表站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月分配統表[2]

河 名站 名

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百分數(%)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灤 河灤 縣2.12.03.73.72.04.524.431.912.16.54.32.7

潮白河密 云2.52.74.24.03.26.220.630.611.96.94.32.8

永定河石匣里3.74.512.58.05.47.013.316.410.78.55.94.1

滹沱河黃壁莊4.44.26.75.04.14.111.927.912.18.66.64.4

漳 河觀 臺4.84.65.54.04.25.312.924.712.79.26.85.3

馬頰河南 樂0.20.41.12.43.77.127.836.912.74.62.01.2

3 影響海河流域水文循環因素分析

引起降水徑流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二是人類活動因素。人類活動對徑流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河道外引用消耗的水量不斷增加,造成河川徑流量的減少。

由于工農業生產、基礎建設和水土保持措施改變了流域的下墊面條件(包括植被、土壤、水面、耕地、潛水位等因素),導致流域產流匯流條件的變化,從而間接造成河川徑流量的減少。產流方面,人類活動主要通過影響蒸發、入滲等產流水量平衡要素來影響產流量;匯流方面,人類活動主要通過改變流域調蓄作用來影響徑流過程。這種影響是漸變的過程,且影響因素非常復雜。

3.1 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

采用1980年-2000年作為現狀評價時段,該時段海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170.5億m3,年均當地地表水供水量114.9億m3,流域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為67.4%。各水系之間差別較大,海河北系開發利用程度最高,達86.2%。其次為海河南系,達70.0%。灤河及冀東沿海平原開發利用程度為49.6%;徒駭馬頰河為平原產流,在海河流域開發利用率最低,為48.5%。

海河平原1980年-2000年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140.9億m3,同期淺層地下水年平均開采量為155.6億m3,淺層地下水總體開發利用程度為110.4%。除徒駭馬頰河外,其他三個水系均處于超采狀態,其中以海河南系最為嚴重,淺層地下水開發率達到133.7%,其次為灤河及冀東沿海平原為113.5%,海河北系為111.9%,徒駭馬頰河總體上尚有一定的開發潛力,其開發率為59.4%。

1980年-2000年,海河流域水資源總體開發利用程度達98%,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分析成果

水 系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平原淺層地下水開發程度水資源總體開發程度

供水量/億m3水資源量/億m3開發率(%)供水量/億m3水資源量/億m3開發率(%)供水量/億m3水資源量/億m3開發率(%)

灤河冀東21.3042.9649.610.18.9113.553.6939.5673.7

海河北系35.6241.3486.232.2828.84111.978.2982.51105.4

海河南系52.6675.1970.093.5169.93133.7150.07164.24109.4

徒駭馬頰5.3511.0748.519.7233.3259.434.4525.3973.7

流域平均114.93170.5667.4155.61140.99110.4316.5311.798.2

3.2 人類活動加劇

人類活動影響主要包括地下水開發利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等。

3.2.1 地下水開發利用影響

地下水埋深的不斷加大,一是造成包氣帶厚度增加,使入滲路徑增長,土壤包氣帶總吸水量相應增加;二是造成毛管水帶下移,補充上層土壤水分減少,包氣帶總虧水量增加。

海河流域地下水開發利用始于20世紀50年代,而大量開采地下水是從1971年以后發展起來的。

海河流域1980年淺層地下水開采量175億m3,到2005年增加到213億m3,而基于采補平衡的多年平均可開采量只有184億m3,海河流域總體上處于超采狀態,山前平原部分地區嚴重超采,部分山間盆地也出現超采。

在山區,河川基流量和地下水開采量是地下水的兩個重要排泄量,開采量的增加勢必會造成基流量減少,進而導致河川徑流量衰減。流域下墊面引起的變化,還可增加流域的降水損失,減少地表徑流。在太行山迎風坡,最大初損由85 mm增至130 mm,由于最大初損的增加,必然會使在相同降水條件下產生的地表徑流減小。

在平原,由于淺層地下水的持續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水埋深逐漸增大,包氣帶不斷增厚,增加了降水過程中的入滲損失量,從而減少了流域的產流量。根據在河北省平原運河以東地區監測資料,在1977年汛期地下水埋深1.1 m,汛期一次降水量102 mm,產生徑流深47 mm;而在1987年汛期地下水位埋深4.6 m,汛期一次降水量189 mm,全部滲入地下[3]。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地下水開采量增加,減少了山區基流量及平原的產流量,從而導致河川徑流量的衰減。

3.2.2 水土保持措施影響

主要包括林業、梯田建設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等。

林業對徑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枝葉在降雨過程中可以截留一定的水分,這部分水分大部分要蒸發掉,枝葉截留量的大小一般隨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當降雨量達到某個限度時,達到截流量臨界值時才開始產流;有枯枝落葉層和發達根系的林地,具有涵蓄一定量水分的能力,其入滲能力比荒地大,從而增加了一次降雨過程的入滲損失量。大多數試驗研究表明,在相同氣候條件下,林地的蒸發量比荒地大,年徑流量要小,而年徑流量的減小程度既取決于降水特性、森林覆蓋率,又與樹的種類、類型及其生長發展階段等密切相關。通過對河北省坡底、西臺峪兩個小面積站年徑流量與年內降雨直接產流水量進行分析計算[4],坡底站流域植被截留率為68.78%,西臺峪站為54.67%。流域植被覆蓋率高的流域,截留率就高。根據實驗站10年監測資料分析,流域植被覆蓋率提高17.72%,植被對水量的截留則提高了14.11%。

梯田屬坡地治理措施,其形式有坡式梯田、條田、水平梯田等,中小洪水時梯田攔蓄徑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坡地改為梯田后,地面坡度降低,降雨時就會減緩水流速度,延長回流時間,增加降雨的入滲量;改造后的梯田,土壤結構和質地等方面得到改善,土壤的下滲能力會有所增強;還有,帶埂的梯田會起到小型攔蓄壩的作用,攔蓄一定量的地表徑流。

3.2.3 其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影響

除林業、梯田外,流域內還有其他的水土保持措施,按照影響地表徑流效果的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就地入滲措施,包括種草、封山治理及保土耕作等措施,其作用是通過改變地形、增加地面植被、改良土壤性質等途徑增加水分入滲量;第二類是攔蓄措施,包括水窯、蓄水池、截留溝、谷坊、塘壩、淤地壩、小水庫等,其主要作用是攔蓄徑流。

3.3 降水量減少

溫度變化對降水形成的水汽條件和動力條件都有關系。溫度梯度大的鋒帶是降水主要形成帶,因為只有鋒面活動,才能提供降水的動力條件。但是,動力條件具備能否形成降水,同大氣中含水量有密切關系,在夏季,由于南方大部分地區受溫室效應作用,大氣含水量夏季明顯偏低,對海河流域來說,形成降水的主要因素水汽輸送受到限制,從而影響降水量[5-6]。

降水形成的條件,是靠氣壓梯度力的作用。水汽輸送的動力是溫差通過大氣的作用輸送的。溫室效應的結果,將導致南北溫差減小,使水汽輸送動力條件減弱,從而影響海河流域的降水量。通過對海河流域1956年-2005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分析:海河流域1956年-1960年年平均降水量為582 mm:1960年-1970年為564 mm;1971年-1980年為543 mm;1981年-1990年為504 mm;1991年-2000年為505 mm;2001年-2005年為485 mm。2001年-2005年時段平均降水量比1956年-1960年時段平均降水量減少了97 mm。海河流域降水量趨勢變化見表4。

4 環境變化下海河流域水文循環特征分析

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雙重作用下,使海河流域水文循環過程的主要要素徑流量和入海水量明顯減少。

4.1 各年代地表水資源量變化特征

分別按1956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05年統計各水系平均年徑流量,統計結果見表5。由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時段年平均徑流量呈逐年減少的趨勢,遞減幅度遠遠大于降水量的變化幅度。

表4 海河流域降水量年際變化計算成果

流域分區

時段年平均降水量/mm

1956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05年

灤河及冀東沿海579560564522534481

海河北系565499496462463427

海河南系605588550520509506

徒駭馬頰河530626594509544547

全流域582564543504505485

表5 海河流域各年代平均地表水水資源量

水 系面積/km2

年平均徑流量/億m3

1956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05年

灤河及冀東沿海54 53074.255.259.037.150.522.7

海河北系83 42679.950.752.140.642.622.5

海河南系149 073145.1123.324.673.477.950.6

徒駭馬頰河33 0122.421.318.210.012.412.9

合計320 041301.7250.6226.8162.1183.3108.7

在1956年-2000年期間,海河流域入海水量與降水量、徑流量的年代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即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呈遞減趨勢,到90年代又有所增加。50年代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入海水量基本屬于自然外流 ,年徑流入海率約70%。從50年代后期,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用水消耗量增加。到60年代初,幾十座大中型水庫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致使70年代年徑流量入海百分率降至50%。80年代徑流入海水量降至15%左右。90年代遇到1996年特大洪水,使徑流入海百分率有所回升,達30%左右。根據各時段地表徑流量計算成果分析,2001年-2005年時段入海水量比1956年-1960年時段減少了2.8倍。

4.2 入海水量變化特征

海河流域河流入海水量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和山東三省市。灤河及冀東沿海的入海河流包括石河、洋河、灤河、陡河及河北沿海其他河流。海河北系的入海河流包括薊運河、潮白新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及金鐘河,海河南系的入海河流包括獨流減河、子牙新河、北排河、滄浪渠、捷地減河、南排河、宣惠河、漳衛新河及海河干流等,徒駭馬頰河的入海河流包括徒駭河、馬頰河。

入海水量的多年變化除受河川徑流的影響外,還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密切相關。在全流域1956年-2000年入海水量系列中,最大值為1964年的424億m3,次大值為1956年的383億m3;最小值為1981年的3.23億m3,次小值為1999年的3.46億m3;極值比為131。與全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同步系列相比,極值出現年份基本一致,但入海水量的年際變幅明顯增大。根據各時段入海水量計算成果分析,1991年-2000年時段入海水量比1956年-1960年時段減少了3.8倍。海河流域各年代平均入海水量見表6。

5 結論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開發程度提高,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及水資源產生一定的影響。人類活動影響主要包括地下水開發利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等。由于受溫室效應的作用,海河流域降水量系列也呈遞減趨勢。

表6 海河流域各年代平均入海水量

水系面積/km2

年平均入海水量/億m3

1956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05年

灤河及冀東沿海54 53067.142.742.010.721.80.96

海河北系83 42647.524.125.68.113.31.82

海河南系149 07390.877.430.53.410.25.01

徒駭馬頰河33 0121.716.611.94.419.09.50

合計320 041207.1160.8110.026.754.717.3

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地表徑流和入海水量均呈遞減趨勢。根據各時段地表徑流量計算成果分析,2001年-2005年時段入海水量比1956年-1960年時段減少了2.8倍。根據各時段入海水量計算成果分析,1991年-2000年時段入海水量比1956年-1960年時段減少了3.8倍。水文循環過程中的徑流量和入海水量的減少,對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通過對環境變化下海河流域水文循環時空分布影響分析,了解水文循環機理、水文循環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地表水與地下水交換的相互作用,為今后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提供參考依據,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 任憲韶,盧作亮.海河流域水資源評價[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2] 王喜誠,喬光建.地表水時空分布特征對可利用量影響分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9,42(5):76-79.

[3] 陳家琦,王浩、楊小柳.水資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46-48.

[4] 喬光建,檀領革,陳峨印.流域植被對減緩土壤侵蝕作用的實驗研究[J].水資源保護,2009,25(3):52-56.

[5] 張金堂,喬光建.氣候變化對海河流域降水量影響機理分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9,7(3):77-80.

[6] 何平,張廣生,邊榮英.海河流域中部地區產流理論分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1,22(1):45-49.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目前, 各級主管部門針對赤水河流域采取了多種環境保護措施, 合作解決流域環境問題的思想也進入管理決策中, 貴州省黔府發[2006]23號和黔府辦發[2008]22號文分別提出和確定建立“赤水河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并提出要積極主動加強云貴川省際間的協調和合作。流域綜合管理的思想也被提上議程。2004年,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建議選擇赤水河流域開展流域綜合管理試點工作;2005年底, 長江技術經濟委員會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思路。2004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將赤水河納入流域綜合管理試點, 這標志著國際組織的關注與參與。赤水河流域環境需要保護, 地區經濟也亟待發展。

一、赤水河流域綜合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 缺乏流域尺度的環境本底值。

赤水河流域尚未開展過全流域尺度上綜合性的環境本底調查, 流域內水土流失強度區域分布、水環境污染物及大氣污染物的分布及影響評價、流域生態退化規律和修復演替機制、生態修復的一般模式、環境退化與修復的環境效應等都缺乏系統研究。本底資料的缺乏限制了對流域環境質量及生物多樣性的評估和變化預測, 不利于提高管理決策與流域空間、資源和環境的關聯度和有效性。

(二) 生態和經濟功能管理分割。

赤水河既具水源保護區、魚類自然保護區等生態保護功能, 又有航運、納污等社會經濟功用, 各功能分屬環保、水利、農業、交通等不同的管理部門。流域經濟和生態功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職能分割, 這就不能有效兼顧資源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不可避免地出現管理交叉、利益搏弈的局面。2006年竣工的赤水河岔角至合江航運工程解決了川黔兩省的運輸問題, 但河道渠化降低了河流水文系統彈性, 河道疏浚破壞了魚類的產卵、棲息場所, 與保護魚類的要求相背。

(三) “多龍治水”降低了管理效率與效能。

赤水河流域由云貴川三省及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多家管理, 其管理可分為國家、區域、地方三個層次。此外, 流域內各個保護區彼此分隔, 由不同部門管理。各地方、各部門職權交叉重疊, 矛盾易產生。

(四) 流域管理缺乏公眾參與。

赤水河流域現行管理體制主要體現了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商與合作, 流域內缺少正式的政府、企業和公眾參與協商與決策機制, 這易造成流域管理機構難以做出有約束力的實質性決策, 使管理無法達到預期成效。

二、對赤水河流域綜合管理的建議

(一) 建立流域尺度的環境信息系統。

系統、全面地調查流域資源與環境現狀, 建立流域環境監測體系。并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手段為基礎, 建立流域資源、生態、環境與信息系統。最終目的是要掌握流域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本底狀況及長期數據, 揭示流域尺度的空間格局和變化趨勢, 為流域規劃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二) 進一步加強合作伙伴關系。

合作關系包括管理機構與非環境保護的利益相關方、非傳統合作伙伴等。因赤水河流域的特殊地理位置, 在云貴川三省政府和長江水利委員會等流域相關部門間建立合作關系非常必要, 如由三省政府組成“赤水河流域管理委員會”, 負責協調流域內水利、環保、農業、林業等部門的工作, 以及非環境保護的利益相關方在流域內的活動。與非傳統合作伙伴的合作也很重要。以美國佛羅里達大沼澤的綜合恢復計劃為例, 世界自然基金會參與其中, 促進了跨部門對話和政策協調, 有效推動公眾參與, 最終促進計劃的順利實施, 實現了經濟可行性和生態可持續性的“雙贏”。環保組織的參與是管理機構工作的有效補充。世界自然基金會現已進入赤水河流域, 管理機構應注意加強與非傳統合作伙伴的合作。

(三) 建立客觀的生態—社會—經濟指標體系。

赤水河流域在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同時, 蘊涵了大量水能資源和煤資源。流域為“多龍治水”, 一旦各方利益發生沖突, 管理部門勢必尋求一種合理的、各方認可的指標體系進行利益衡量和比較。這需要的資料有:1、衡量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質量的指標體系, 2、衡量生態系統退化/改善的指標體系, 3、衡量經濟損益的指標體系。其中, 經濟損益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資源開發項目的收益和成本, 2、污染治理、生態修復項目的收益和成本, 3、環境變化引發的社會影響及對農業、旅游業等行業影響的收益和成本。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長期的流域環境數據及各行業的基礎數據, 這也可作為以后對赤水河流域管理的研究方向。

(四) 將流域管理作為政治的優先領域。

流域是由自然、經濟、社會多種成分組成的動態的、具有反饋機制的復合系統。只有政治層面上的支持, 才能將流域綜合管理的理念變為現實。

(五) 努力提高公眾意識。

建立區域實體, 發掘在流域利益相關方中能產生共鳴的生態信息, 能讓公眾意識到采取大范圍生態系統方法的重要性, 同時這種區域實體有助于公眾理解、接受和履行流域保護計劃。如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中建設了“山區小流域綜合開發”、“濱湖濕地‘治窮治蟲’”、“水田農林復合系統”等多個典型示范區, 對公眾接納管理思想, 推廣管理措施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六) 明確流域綜合管理的目標及長期性。

流域管理的目標是通過保護生態系統來維持、提高生計及保護生物多樣性, 但生物多樣性不可能成為流域內眾多利益相關方共同關注的重點。為了有效開展工作, 有時不得不尋找和促進以經濟利益為優先、同時兼顧生態利益的解決途徑。根據赤水河流域特點, 將棲息地保護、污染防治與扶貧、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相結合, 如發展旅游業、建立農林復合系統、施行小流域綜合開發等, 這可能比追求一個傳統的保護目標更易取得成功。此外, 流域綜合管理需要有長期的資金和技術投入, 如果抱有一蹴而就的期望, 則不利于管理的推行。

摘要:通過分析赤水河流域環境特征和流域管理得失, 為完善赤水河流域綜合管理提出了幾點建議, 目的是保證流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完整的生態功能, 促進流域經濟發展和提高流域生態環境水平, 以實現公共福利最大化。

關鍵詞:可持續,合作,公共福利,流域綜合管理

參考文獻

[1] 王忠鎖, 姜魯光, 黃明杰, 等.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和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7, 16 (2) ;

[2] 范光先, 呂云懷.赤水河中上游地區生態與環境評價信息系統建立的必要性[J].釀酒, 2005, 3 (24) ;

[3] 貴州省環境保護局.貴州省赤水河中、上游水質月報, http://www.gzhjbh.gov.cn, 2009;

[4] 楊桂山, 于秀波, 李恒鵬, 等.流域綜合管理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陶藝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交際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