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

2024-03-11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面對高質量發展新的形勢與要求,認真梳理了長江流域水利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從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統籌加強流域綜合管理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水利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水利;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

中圖法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8.0302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源頭到入東???,干流全長6 300余km。長江流域面積約180萬km2,涉及我國19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30%,生態作用突出、綜合實力較強、戰略地位重要、發展潛力巨大[1]。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快速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在武漢主持召開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肮沧ゴ蟊Wo、不搞大開發”,“科學、綠色、可持續”發展內涵更加清晰,流域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明確。水是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準確把握新形勢要求,加強水利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1 流域水利發展態勢

1.1 生態優先要求加強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黨的十九報告將生態文明上升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把美麗中國納入國家現代化目標,提出了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堕L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流域發展的首要任務。水生態環境是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是生態空間重要載體。加強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長江,既是維系流域優良生態的重要抓手,也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體現。

1.2 高質量發展要求強化水安全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工作在流域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以流域為單元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強化防洪供水安全保障、以水資源水環境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1.3 治水護水協同要求強化流域綜合管理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統籌加強流域管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國家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指導意見也強調在河湖管護中發揮流域機構指導、協調、監督和監測作用。治水護水協同要求加強流域綜合管理,強化跨行業跨區域涉水事務協調,聯合多部門力量開展綜合執法,嚴厲打擊違法水事行為,加強河湖管護,健全長效機制,不斷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2 流域水利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經過多年的建設,長江流域水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立、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初步形成、水資源與水生態保護體系逐步構建、流域綜合管理體系不斷加強,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與當前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2.1 水生態環境保護有待加強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難題逐步破解。長江流域已初步建立起有效的水資源與水生態保護體系,水環境綜合監測站網逐步建設,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逐年增加。據《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資源公報(2016)》,全年期評價河長的82.6%符合或優于III類水。但當前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局部水域污染嚴重。主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存在污染帶;重點流域支流如岷江、沱江等污染嚴重;重點湖泊如滇池、巢湖、太湖等富營養化問題突出。水污染隱患加大。入河污染物負荷基數仍較大,農業及農村污染源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水污染突發事件時有發生,沿江化工產業集中使得潛在污染風險增加;應對重大突發水污染事件能力較薄弱。水生態系統功能受損。人類活動導致生態系統結構不完整、功能下降的趨勢日益明顯。水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有待加強。流域內各自然要素之間、各行政區域之間的系統性、協同性保護不夠等。

2.2 防洪減災體系仍然存在薄弱環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98年大洪水之后,國家加大了對長江流域防洪治理的力度,大規模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初步形成了以堤防為基礎,三峽工程為骨干,干支流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治理相配套的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構成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長江中下游防洪能力顯著增強。但是,近年來洪澇致災現象依然頻發,洪澇災害仍是制約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心腹之患,如2016年發生的長江中下游大洪水、2017年發生的中游型大洪水等,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長江防洪體系存在著薄弱環節,如連江堤防防洪能力偏低、山洪災害防治薄弱、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滯后、河道崩岸威脅河勢穩定與防洪安全、蓄滯洪區建設滯后、防洪非工程措施仍不完善等。這一方面是由于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災害天氣出現頻繁,另一方面,小流量高水位、易災區向長江上游、支流、中小河流轉移、病險水庫安全隱患等成為洪澇致災表現的新特點。

2.3 水資源配置格局有待進一步優化

長江是我國重要戰略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占全國的35%。通過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三條紅線”的約束作用,流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不斷強化,水資源過度開發、用水浪費、水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得到改觀,水資源要素在流域經濟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中逐漸成為重要的約束性、控制性、先導性指標。

但是,水資源短缺仍是我國的一大基本國情,流域內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問題同時存在。局部地區如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黔中、湘南湘中、贛南、唐白河、鄂北崗地等,供用水矛盾較為突出;下游一些沿江城市和部分湖泊存在水質性缺水問題;農村飲水安全、城鎮應急備用水源等保障能力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下、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這些與我國當前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創建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不相適應。

2.4 流域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法規明確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管理和監督等方面實行分行業管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多年來的治江實踐表明,這種管理體制總體上是合理的,使得流域水安全總體可控,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

但是,現行的涉水事務管理體制機制仍然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現行針對長江的涉水事務管理并非水利部門一家,在當前共抓大保護的新形勢下,有必要通過立法明確各地區、各部門的管理保護職責,統籌各類保護規劃,為長江流域統一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在流域層面開展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監測、統一監督的職能不強,綜合執法能力有待加強;高層次、高效率的議事程序和爭端協調機制尚未建立,難以形成強約束、高權威的決策力和執行力;水利行業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往往導致資源浪費、管理“內耗”;水利公共服務有待專業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公眾參與涉水事務管理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

3 主要舉措

水利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在維系優良水生態環境、保障防洪供水安全、協同推進水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8年,長江委提出了由開發中保護向保護中發展轉變,實現以保護為前提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時期治江思路,明確了“安瀾長江、綠色長江、和諧長江、美麗長江”建設目標[3]。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統籌推進“四個長江”建設,不斷加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水利支撐與保障。

3.1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嚴格水功能區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強化陸域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減排,優化入河排污口布局,推進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

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強三峽、南水北調等重要水源地保護,開展安全保障重點抽查和監督監測,切實保障供水安全。實施長江流域重要水源地安全警示、隔離防護、水源涵養和修復措施,大力推進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

加強水生態修復。抓緊完成長江流域及重點水域水生態及水體富營養化狀況調查與評價等基礎工作,積極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規劃編制。推進水資源保護帶、生態隔離帶建設,實施江河湖庫水系與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連通性恢復工程,改善河湖生態環境狀況。

加強生態調度。加強水工程生態調度,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提高水環境容量。開展三峽、向家壩等重點水庫生態調度試驗監測和調度效果評估。推動長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庫群聯合調度,統籌生態保護與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增加枯水季下泄水量,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

3.2 完善防洪減災體系

加大崩岸及河道系統治理力度。著力推進長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加緊實施三峽后續工作規劃的宜昌至湖口河段崩岸重點治理項目和湖口以下崩岸重點治理項目,研究建立崩岸預警和應急搶護長效機制。積極推進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系統治理,維護河勢穩定、堤防安全。

加強蓄滯洪區建設。抓緊開展蓄滯洪區安全設施和圍堤達標建設,重點加強錢糧湖、共雙茶、大通湖東垸、洪湖東分塊等重要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加快實施武漢附近蓄滯洪區、洪湖、華陽河蓄滯洪區圍堤建設。

加快災后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洞庭湖、鄱陽湖防洪治理,加快開展岷江、嘉陵江、漢江等主要支流段堤防建設及中小河流治理。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完善和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加快洞庭湖區、江漢平原區、鄱陽湖區、安徽沿江圩區等重點澇區排澇、蓄澇工程建設。

加強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完善長江防汛指揮系統,將現代先進技術應用于暴雨洪水監測預報、洪水調度、防洪決策、防洪工程管理。推進洪澇災害社會化管理,制定蓄滯洪區和洲灘民垸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洪水保險機制。

3.3 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

大力實施節水行動。堅持節水優先方針,推進實施重大農業節水工程,發揮水價、水資源稅等調節作用,促進節水減排、節水減污。加強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促進沿江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利用轉變。

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和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逐步建成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加快實施滇中引水、黔西北調水等水資源配置工程以及貴州夾巖、重慶藻渡等重點水源工程;積極推進渝西水資源配置、引江補漢等工程前期工作。做好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水量調度,加快后續工程前期論證。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完善城鄉多水源供給系統,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加強流域水量統一調度。加強流域水資源科學調度,提高城鄉供水保證率。繼續推動金沙江、沅江等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積極推進長江干流宜賓以下、湘江、贛江等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加強水量統一調度。

3.4 統籌加強流域綜合管理

創新流域協同管理機制。適應國家機構改革和流域管理新要求,探索建立流域區域行業管理新機制。探索建立由相關部委、流域管理機構、流域省級人民政府參加的長江流域管理與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建立崩岸應急守護體制機制,研究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采砂管理、長江岸線保護與開發利用長效機制。加快建立江河源頭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河湖生態修復、水土保持、重要蓄滯洪區等不同類型水生態補償機制。發揮流域區域行業協商合作機制作用,強化協同管理。

健全流域法規制度。加快推進《長江保護法》立法及水資源保護、水工程聯合調度、岸線利用等相關配套法規的出臺實施,為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實現長江大保護提供充分的法治保障。強化入河排污口監測監控和論證審批等政策措施,建立形成長江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體系。推進長江流域涉河建設項目監督管理辦法制定出臺,加強長江岸線保護和利用管理。

嚴格水行政審批與執法監督。嚴格取水許可、河道采砂、岸線利用等行政許可審批。推進聯合執法,加強與交通、環境保護等部門的聯合監督執法,嚴厲打擊亂排、亂占、亂挖等各種涉水非法行為。不斷深化長江干流河段采砂管理合作機制和排污口聯合監督檢查機制,不斷完善丹江口、三峽水庫執法聯動機制,繼續健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

提升流域管理能力。強化統一監測,加快推進流域水量水質泥沙水生態綜合監測站網建設,強化長江流域控制性斷面建設與管理。加強基礎問題研究,重點就河勢變化規律、生態基流、水資源承載能力等基礎問題,以及控制性水利工程聯合調度、蓄滯洪區分類調整、江湖關系、河湖水系連通等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加快推進智慧長江建設,建立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數據庫、長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綜合調度系統、長江流域河湖保護與管理綜合信息系統、長江經濟帶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平臺等。

4 結語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重大戰略之一,強化水利支撐與保障意義重大。新的時代背景下,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統籌加強流域綜合管理,為保護一江碧水東流,推動長江經濟帶科學、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參考文獻:

[1]馬建華.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水利支撐與保障[J].人民長江,2014,45( 5):1-6.

[2]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R].武漢: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2012.

[3]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行動方案及三年行動計劃[R] .武漢: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2018.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是目前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赑SR模型對漳衛南運河流域三個年代(20世紀80年代、90年代、21世紀初)的流域生態狀況進行了健康評價,在分析其生態健康演變趨勢的基礎上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法識別了主要的人為驅動因子。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漳衛南運河流域的生態健康呈現由好變差又略微轉好的趨勢;急劇增加的人口壓力、水土保持措施的開展以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影響流域健康發展的主要的人類活動驅動因子。

關鍵詞:PSR模型;生態健康;景觀格局;子流域;人類活動;驅動因子

16721683(2014)05006705

Ecological health evolution analysis in the Zhangweinan river basin

TAN Juanjuan,DONG Zengchuan,FANG Qing,FU Xiaohua,XU Wei

(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

Key words:PSR model;ecological health;landscape pattern;sub basin;human activity;driving factor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流域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威脅,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已開始惡化[13]。為了尋求流域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點,人們努力尋找一個適合于流域生態系統特征的健康評價方法。

20世紀90年代早期,Costnza[45]提出了生態健康的度量標準,包括組織(多樣性)、活力(新陳代謝)、恢復力、平衡能力,主要是自然因素。隨后,Rapport[6]進一步完善了生態系統健康的度量標準,將人類視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并同時考慮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健康狀況和滿足人類需求的程度。國外針對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的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構:以流域水質評價最為核心[7];以流域土地利用為核心[8];“壓力狀態響應”[9]模型;“自然條件限制因子流域生態健康指標因子人類活動影響因子”[10];“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流域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在我國流域生態環境健康評價尚處于探索階段,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也逐漸成為一個研究熱點[1116]。

漳衛南運河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流經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和天津市,也是海河流域最南部的防洪骨干水系,水資源缺乏居海河流域之首,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流域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流域的健康發展。因此評估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健康演變過程,并定量分析人類活動對流域健康演變的影響,對于保障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1 資料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資料包括:漳衛南運河流域1∶25萬數字高程模型(DEM);漳衛南運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90年代、21世紀初三期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即土地利用/覆蓋圖,來源于美國Landsat衛星TM影像數據;漳衛南運河流域行政區劃圖(包括各地市及縣);指標體系數據來源于海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水資源保障規劃、漳衛南運河流域三次水土流失調查報告、流域水文年鑒以及河北、山西、河南省和流域各市統計年鑒。

本文研究區流域總面積37 700 km2,山區、丘陵區面積25 466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68%;平原面積12 234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32%,包含九個行政區:邯鄲、長治、晉城、晉中、新鄉、安陽、焦作、鶴壁以及濮陽市,其行政區劃及縣界見圖1。

2 研究方法

2.1 流域生態健康演變分析方法

(1)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流域作為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其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受自然環境背景和人類活動程度的雙重影響。PSR(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用于分析流域生態健康評價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關系:人類活動對環境施加一定的壓力,從而環境狀態發生一定的變化,而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應當對環境的變化作出響應,因此被廣泛使用于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中。

由于研究區流域面積比較大,直接以整個流域作為評價

單元無法體現流域內不同分區生態健康演變的差異性,因此

需要對流域劃分評價單元。小流域是具有相對完整的自然過程的區域單元,以小流域作為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分析單元,便于人們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態恢復等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然而在具體評級過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社會經濟數據,而這些數據通常是以行政區為單元統計的??紤]到子流域評價指標獲取的難度以及流域資料的詳盡程度,確定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見圖2,其中:壓力指標反映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壓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流域人口的不斷增長,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土地資源及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嚴重影響了流域生態的健康發展,因此將人類活動給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健康帶來的壓力分為土地壓力和人口壓力。

狀態指標反映生態系統在各種自然、人類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表現出的一種狀態,即其生態功能現狀。從景觀生態學[17]的角度選擇活力、組織、恢復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四個指標來反映生態系統自身的結構和功能。

響應指標是對生態環境所受壓力的反應。生態系統受到干擾時,會導致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個方面的變化:在自然方面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功能弱化,社會經濟方面表現為流域的生產能力變差。

(2)指標權重確定。

指標權重反映各個指標因子對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貢獻差異。目前權重的確定方法較多,如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18]、熵權法、神經網絡等方法??紤]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本身是一種主觀判斷,主觀賦權法更為合理,本文選擇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結果見表1。

成分分析法和典型相關分析法兩種。當變量間的相關關系較小時,主成分分析是沒有意義的,而典型相關分析有利于綜合描述兩組變量間的典型相關關系,表示所得的自變量能夠充分解釋相應的標準變量的分布。因此,本文選用典型相關分析法來識別流域生態環境演變的驅動因子。

3 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健康評價

3.1 子流域劃分及指標數據提取

本文運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塊(Hydrology Model),基于數字高程模型提取流域的特征信息,將漳衛南運河流域劃分為64個小流域。

社會經濟指標(如土地墾殖指數、人口密度、人均生產總值等)一般是以行政區為單位進行統計的。本文按照均勻疊加法運用ArcGIS中的疊加分析功能將漳衛南運河流域內九個行政區以及其各縣1985年、1995年以及2005年統計年鑒數據折算到各個小流域上。景觀指數的獲取是按照子流域的大小對土地利用圖進行切割,通過景觀指數分析軟件Fragstats計算而得,其中生物第一潛在生產力利用邁阿密(Miami)模型計算獲得。

3.2 子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綜合評價結果

在指標數據確定的基礎上,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漳衛南子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并采用ArcGIS制作專題地圖來實現評價結果的可視化表達,采用不同的顏色渲染不同健康等級的子流域,20世紀80年代、90年代、21世紀初漳衛南運河子流域的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結果見圖3。

從圖3(a)可以看出,漳衛南運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的總體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較好;而平原區的生態健康狀況較差,有部分子流域已處于病態水平,集中在邯鄲市、安陽市以及鶴壁市。從圖3(b)來看,20世紀90年代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惡化,近一半的子流域處于病態水平;漳衛河山區屬于長治市的子流域2、11、26由20世紀80年代很健康狀態變為20世紀90年代的病態,子流域13、25、22、32的生態健康狀況也有所惡化,漳衛河平原地區屬于新鄉市的大量子流域變為病態,比如子流域29、52、56、60和62。分析人口壓力指標數據可知: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流域人口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水資源開發利用較大,生態環境受人類活動壓

迫急劇增大,生態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從圖3(c)來看,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較90年代有所改善,上游山區生態健康有所改善的子流域主要為2、5、6、13、15、16和25,平原地區有所改善的子流域主要為29、52、55、56、62、63和64。這主要是由于2000年以來針對漳衛南運河流域采取了積極有效的生態環境修復措施,分析自然及社會系統響應指標數據可知: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林草地面積增大,水土流失狀況改善,同時該區的經濟狀況的到較大改善,也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有利因素,子流域的活力因此增

加,系統的恢復力得到加強,相應的組織結構的不合理狀況得到改善,使得漳衛南運河流域的生態健康有了一定的提高。

4 人類活動驅動因子識別結果

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法對漳衛南運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間的生態系統健康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其中,標準變量組Y代表各種生態健康狀態指標變化,用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兩個時段的狀態指標差值表示;自變量組X代表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同樣用兩時段差值計算,各變量的數據長度為64個,具體變量見表3。

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根據計算結果可知前3個典型變量對結果分析有效。從典型相關分析中分離出的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態變化與驅動力因子的典型相關分析結果圖(圖4)可以看出以下結果。

第一組典型變量將混布與并列指數(-0.610)、綜合彈性度(1.706)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1.687)的變化從其他類型中分離出來,自變量組中相應的解釋變量主要有土地墾殖指數(0.818)、人口密度(-0.713)、林地覆蓋率(-1.107)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率(0.684)。人口密度變小,林地覆蓋率增大,生態系統的彈性度會增大,而生態服務功能及混布與并列指數反而會降低,但土地墾殖指數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的降低能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及混布與并列指數。

第二組典型變量把蔓延度(-0.710)和彈性度(0.827)的變化從其他類型中分離出來,相應的解釋變量主要是化肥施用強度(0.521)、林地覆蓋率(0.558)和人均區域生產總值(0.532)。說明生態系統的彈性度與林地覆蓋率與人均區域生產總值呈正相關關系,化肥施用過多會降低生態系統彈性度,但對蔓延度反而其積極作用。

第三組典型變量將多樣性(1.856)和均勻度(-1.909)的變化從其他類型中分離出來,其驅動力因子主要是降雨氣溫值(0.697)和土壤侵蝕度(0.689)。表明漳衛南運河流域降雨量氣溫值增大、土壤侵蝕程度減輕,會提高景觀的多樣性,但會降低景觀均勻度。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確定:影響漳衛南運河流域景觀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主要人類活動因子是人口增長、水土保持(即耕地和林地變化)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減少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整治,注重林地保護,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開發水資源,促進流域生態系統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5 結論

(1)漳衛南運河流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健康狀況呈現出由好變差、再由差到改善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處于病態的區域集中在漳衛南運河流域的平原地區。

(2)影響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近30年來漳衛南運河流域城市化發展迅速,人口壓力持續增加。20世紀初針對漳衛南運河流域采取的生態環境修復措施,使得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加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強,因此漳衛南運河流域的生態健康有了改善,但持續增加的人口壓力以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使得流域的生態健康仍處于臨危狀態。

(3)影響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主要人類活動因子是增長的人口、水土保持的開展以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口壓力是造成流域生態健康變差的主要原因,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也會對流域的生態系統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水土保持的開展對流域的景觀生態格局起到積極作用,流域內林地與草地面積有了明顯的增加,流域生態健康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受資料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本文提出的流域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仍不完善,而且通過典型相關分析法得到的相關性結果的有效性還有待驗證,今后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蔡燕,王會肖.生態系統健康及其評價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5(2):184187.(CAI yan,WANG Huixiao.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evaluation research progress[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7,15(2):184187.(in Chinese))

[2] 魏曉華,孫閣.流域生態系統過程與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WEI Xiaohua,SUN Ge.The processes and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 ecosystem[M].Beijing:The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9.(in Chinese))

[3] 羅躍初,周忠軒,孫軼,等.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J].生態學報.2003,23(8):16061614.(LUO Yuechu,ZHOU Zhongxuan,SUN Yi,et al.Watershed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method[J].Acta Ecologica Einica.2003,23(8):16061614.(in Chinese))

[4] Costanza R,Norton B G,Hashell B D.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2:1125.

[5] Costanza R.Predicators of ecosystem health.In:Rapport D J R.Costanza,P R.Epstein,C.Gaudet & R.Levins eds.Ecosystem health.Malden and 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240250.

[6] Rapport D J.Dimensions of ecosystem health.In:Rapport,D J,R Constanza,P R Epstein,C Gaudet & R Levins eds.Ecosystem Health.Malden and 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3440.

[7] M B beck.Vulner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in intensively developing urban watersheds[J].Environment Modeling& Software,2005,20(4):381400.

[8] Tenley M Conway,Richard G Lathrop.Alternative land use regul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assessing future land use in n urbanizing watershe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1(1):115.

[9] Rainer WALZ.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ystems:experiences from German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5(6):613623.

[10] Ralph W Tiner.Remotelysensed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natural habitat” in watersheds:an application for Delaware’s Nanticoke River watershed[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4,4(4):227243.

[11] 劉國彬,胡維銀,許明祥.黃土丘陵區小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健康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1):4449.(LIU Guobin,HU Weiyin,XU Mingxiang.The watershed health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in loess hillygully regio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1):4449.(in Chinese))

[12] 宋蘭蘭,陸桂華,劉凌,等.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架——以廣東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為例[J].水科學進展,2006,17(1):116121.(SONG Lanlan,LU Guihua,LIU ling,et al.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for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6,17 (1):116121.(in Chinese))

[13] 羅治敏.基于遙感信息的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以大寧河流域為例[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LUO Zhimin.The river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D].Beijing: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6.(in Chinese))

[14] 顏利,王金坑,黃浩.基于 PSR 框架模型的東溪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資源科學,2008(1):107113.(YAN Li,WANG Jinkeng,HUANG Hao.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of Dong xi River basin based on PSR model[J].Resources Science,2008(1):107113.(in Chinese))

[15] 方慶,董增川,劉晨,等.基于景觀格局的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以灤河流域行政區為例[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2,10(63):3741.(FANG Qing,DONG Zengchuan,LIU Chen,et al.The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2012,10 (63):3741.(in Chinese))

[16] 方慶,董增川,劉晨,等.基于PSR模型的唐山地區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3,(6):2629.(FANG Qing,DONG Zengchuan,LIU Chen,et al.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of Tangshan based on PSR model[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3,(6):26~29.(in Chinese))

[17] 肖篤寧,李秀珍,高俊,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XIAO Duning,LI Xiuzhen,GAO Jun,et al.Landscape Ecology[M].Beijing:Science Press,2003.(in Chinese))

[18] 李艷利,李東艷,李艷粉.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在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中的應用[J].廣州環境科學,2009,24(3):3943.(LI Yanli,LI Dongyan,LI Yanfe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Guangzhou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24(3):3943.(in Chinese))

[19] 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景觀格局指標對不同景觀格局的反應[J].生態學報,2004,24(1):123134.(LI Xiuzhen,BU Rengcang,CHANG Yu,et al.The response of landscape metrics against pattern scenarios[J].Acta Ecologica Einica,2004,24(1):123134.(in Chinese))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從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等方面論述了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措施。

關鍵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

1 概況

1.1 基本情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石羊河流域位于古浪、涼州西南山區,西北起冷龍嶺,東南至毛毛山,總面積3 559 km2,占天??h總面積的50 %,海拔在2 400~4 800 m之間,是石羊河流域的主要發源地。源頭區域9鄉鎮77個行政村8.60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47.40 %,其中貧困人口7.29萬人(含返貧人口2.55萬人),總耕地面積0.94萬hm2,占天祝全縣耕地面積的44.40%。草原總面積17.75萬hm2,占全縣草原面積的45.40%,牲畜存欄34.11萬頭(只)。區域內共有人工林地面積13.82萬hm2,占源頭地區總面積的39.14 %;天然森林面積13.27萬hm2,占全縣森林面積的56.10 %;森林覆蓋率37.60 %。源頭區域水源6條河流,占石羊河水系的70 %,水資源年均總量為7.89億m3,年均出境水資源總量為5.68億m3。

1.2 水資源現狀

1.2.1 地表水資源天??h石羊河流域總面積為

3 529.61 km2,年徑流量6.48億m3,分屬六條支流:雜木河流域面積847 km2,年徑流量2.46億m3;金塔河流域面積840 km2,年徑流量1.44億m3;西營河流域面積340 km2,年徑流量0.55億 m3;黃羊河流域面積630.61 km2,年徑流量1.20億 m3;古浪河上游流域面積660 km2,年徑流量0.59億 m3;大靖河流域面積212 km2,年徑流量0.23億 m3。

1.2.2地下水水資源天??h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年補給量為1.52億m3,主要為大氣降水、冰雪融化水、河道渠系所補給。分為基巖裂隙水,碎硝巖裂隙巖水及山區河(溝)谷潛水。合計水資源年總量為7.995億m3,其中:年自用水資源量為0.13億 m3,年出境水資源量為7.85億 m3。目前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天??h在石羊河流域總用水量為1 280萬m3,占石羊河流域天??h轄區現有水資源總量7.995億m3的1.60 %,人均占有140 m3,其中,城鎮生活用水量為5.50萬m3,農村生活用水量為249.09萬m3(包括牲畜),生活用水量占用水總量的19.90 %;工業用水量為25.25萬m3,占用水總量的2 %;農田灌溉用水量為1 000萬m3,占用水總量的78.10 %。

2加強水資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2.1創新制度 加快依法治水進程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水資源管理,是與水的自然屬性相一致的。流域管理機構發揮作用的能力,取決于其法律地位。運用法律的形式明確流域管理機構的性質、職責、權力,建立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流域水管理體制,是迫切的任務?!端ā?、《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是管理水資源的基本依據,應明確流域管理機構在水資源管理、水土保持方面的職責。與流域管理密切相關的水資源規劃、治理、利用、配置、節約和保護等政策也應盡快制定或完善。

2.2 創新體制 實現資源統一管理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全國的水資源管理的職能應集中于中央水行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對全國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國家應側重于水法規、政策、規范、審查、監督、協調方面宏觀管理,由流域機構直接管理。流域是水資源的完整載體,一般流域多跨行政區域,尤其是我國的各大流域涉及多省。統一管理水資源流域規劃的實施,協調流域內的矛盾和糾紛。水資源的利用落實在行政區劃內。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與水質的綜合管理應在行政體系上有所體現,水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

2.3 創新機制 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在水資源國家所有的前提下,開發者和投資人應具有使用上的優先權。按照資源共享、平等協商的原則,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條件下,由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劃分水資源的權屬關系,使用范圍、方式。當流域水資源中明確了權屬關系,應積極推行有償使用水資源的政策,建立用水交易權和許可的水市場,通過經濟手段調節水的分配,促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在水資源使用的權屬分配過程中,應體現國家所有的基本方針。水資源費的征收應與水資源分配制度相對應。在申請取水許可證的同時交納水資源費,保證權利與義務一致。

2.4 創新管理 通過節約用水和調整用水結構來滿足需水要求,流域管理要從傳統的增加供水能力為主,向需水管理為主、還應開展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建立用水考核制度,制定節約用水的激勵機制,利用經濟手段實行有償使用等政策,促進高效用水。

2.5 生態移民 生態移民是一種有效保護植被的措施,建議,擴大試點范圍,通過試點創經驗,為今后更好地開展這項工作提供借鑒。在石羊河天??h源頭區域有居民8.60萬人口中,有4.50萬人居住在林緣核心區,人、畜、林矛盾突出。人類活動對生態植被的破壞程度要遠大于氣候干旱破壞的程度。因此,設置無人居住區,對深居林區的農牧民群眾實施整村(組)搬遷,對近林區的農牧民群眾采取自主自愿方式,進行部分搬遷,以減輕對護林防火和森林資源的生態壓力。規劃對涉及區域內9個鄉鎮43村(組)的居民4.50萬人進行分期分批搬遷,從而緩解源頭的生態壓力,為生態自我修復創造有利的條件。

針對水土流失治理宜在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對水土保持措施進行配置,在坡耕地上進行坡改梯,對于條件較好,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在目前的條件下可實行保土耕作;在荒山荒坡進行造林種草,在植被較好的地方進行封山育林(草),對疏林進行補植。在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在溝道布設谷坊、溝頭防護等工程措施,以防溝頭延伸、溝岸擴張、溝底下切等現象。對腦山植被條件較好,降雨較豐富的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從今開始,至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293 km2。

3結語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和治理,流域內水土流失可得到控制,減少河流輸沙量,保證下游河道重點工程的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增強水源涵養能力,使“綠色水庫”的蓄水能力大大的提高,有效地挖掘農業的內部潛力,極大地提高該區域生產水平,人口、資源、環境達到協調發展。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三峽水庫蓄水水位已達165米,其水環境性質為半封閉型的緩流水體,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庫區次級河流水質的狀況直接影響著三峽庫區的水環境與生態安全。在分析庫區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現狀與發生條件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河流整治的生態觀念和思路,對庫區次級河流污水生態工程治理技術進行了的初步探討。

關鍵詞:三峽庫區;次級河流;富營養化;生態工程

水體富營養化是指緩流水體中營養物質達到某一限值,在其他相關自然、水文條件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水體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復雜變化,并導致水生生態系統失衡的過程。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目前已蓄水至165m水位,在其防洪、發電、航運和旅游等方面帶來的經濟效益正逐步體現的同時。隨著干流水環境特性的改變,其水污染過程和自凈機制等方面都發生著顯著、深刻的變化。庫區次級河流的水質狀況成為直接影響三峽庫區的水環境質量與生態安全的關鍵因素。筆者在分析庫區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的現狀、發生條件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治河的生態觀念與思路,提出了庫區河流小流域生態整治的技術思路,并對次級河流污水治理適宜的生態工程技術進行了討論。

一、三峽庫區次級河流富營養化污染特性

(一)庫區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現狀

庫區次級河流流域多為廣闊、起伏綿延的山地,實施污水收集和治理工程代價昂貴而且困難,加之次級河流流域現存的眾多工、農業排放點污染源,以及流向眾多次級河流的緩坡地面徑流形成的面源污染,使庫區次級河流的水環境問題特別突出。三峽庫區蓄水后,次級河流水體局部河段的水文特征、地質條件、水環境容量及納污特性等隨之改變,主要表現為回水段流速顯著降低、水體自凈能力下降,納污容量降低,庫區許多典型次級河流局部回水區域水質與底質惡化,并顯現出浮游生物種類減少而個體密度加大,魚類減少甚至死亡等水體富營養化征兆或爆發潛勢。近兩年的監測結果表明,重慶市境內的70條主要次級河流的172個監測斷面中,不能滿足相應水域功能的斷面比例約30%以上。龍溪河、小安溪河、瀨溪河、梁灘河、苧溪河、龍寶河、五橋河、梅溪河等許多庫區次級河流污染嚴重。主要超標污染物中,總磷、總氮濃度普遍偏高,總磷達劣Ⅴ類的斷面所占比例超過30%,為藻類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營養鹽,水體富營養化潛勢較高。此外,由于三峽水庫次級河流的開放性特征,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存在較明顯的地域、區域分異現象,其回水區富營養化的狀態或潛勢相對更為嚴重,許多河流入江回水區曾一度出現了長度從幾百米到上千米不等的水華帶。

(二)庫區次級河流富營養化條件分析

從營養鹽輸入的角度分析,工業污水、村鎮生活污水、農田徑流、農產品加工廢水、養殖廢水等任意排放,次級河流沿岸的農村生活垃圾、農作物秸桿、人畜糞便形成固體廢棄物、大氣濕沉降等,是流域營養鹽面源污染負荷的主要來源。據統計,庫區典型的15條次級河流中,TN年排放量超過3.14×105t,TP年排放量超過1.76×104t。根據河流流量作靜態粗略分析,并結合現狀監測值,庫區十余條典型次級河流營養鹽輸入量已遠超過“水華”的臨界濃度,支流回水段TP平均濃度為0.148mg/L(最大濃度達到1.368mg/L),TN平均濃度1.90mg/L(最大濃度達到10.06mg/L),都遠遠高于湖庫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的TP和TN臨界濃度0.02、0.2mg/L。庫區支流回水區藻類生長具有充足的營養基礎,因此,次級河流水體營養鹽的輸入和有效削減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從水體富營養化的作用機制分析,隨著三峽庫區水文條件的顯著改變,同時受水庫回水頂托的影響,次級河流河口一定長度的江段形同緩流湖泊,次級河流流態特征(尤其是河口水文條件)改變,污染物生化降解反應特性等也隨之變化。主要表現為,河口區域水體擴散能力變差,水體稀釋自凈能力和生化反應能力減弱,河口回水腹心區生化反應器水力停留時間增長,污染物尤其是營養鹽積存而易于形成水體內源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的潛勢增加等。另一方面,河流富營養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環境生態體系,由于庫區眾多次級河流具有的相對開放特性,藻類爆發生長所涉及的因子就更為復雜。除營養鹽負荷這一重要因素外,次級河流回水河段特性與回水水量、氣候、水溫、鐵錳微量元素含量等因素,也是影響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優勢藻種比例、“水華”發生或消亡、發生區域擴張或收縮的重要因子。

二、庫區次級河流富營養化生態控制技術對策

國外對城市河流的開發和整治先后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從初期工程治河階段對河流系統簡單人工化,到污染控制與水質恢復時期側重于以人工措施治理工業及生活污染,再到現階段的可持續管理利用時期的生態修復、河流自然化與功能多樣化。以生態學觀點為指導,采取多學科綜合整治的策略,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流域生態整治技術的總體思路。

(一)庫區次級河流流域生態整治技術思路

從庫區次級河流水環境與污染防治現狀來看,點源污染的截污、治污與營養負荷減排仍然是一項十分必要的措施,但從非點源污染表現出的產生隨機性、影響滯后性和影響因子復雜性的角度,應該通過環境科學、水力學、生態學、園林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和原理,實現在截污基礎上河流水體的自凈功能和生態學功能最大化,并引導生態系統向草型生態系統方向發展,恢復次級河流與河岸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再現一個自然的、能自我調節的生態平衡系統。結合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從“認識與理解”、“城市河流內涵與外延”、“河流功能”、“次級河流整治”以及“整治系統的技術體系特征”等幾個方面,提出三峽庫區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綜合整治對策的總體思路(表1)。

結合三峽庫區次級河流的普遍特點,認為尤其應從小流域的角度考慮次級河流水污染的綜合整治;對小流域進行不同河流河段的確定功能定位,針對不同河流的污染和生態環境現狀、水文水力條件、流域經濟發展水平,按照生態型河道構建和河流的生態系統修復的原則,科學建立小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的評價指標體系,遵循再生循環的生態原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組織、自我調節能力,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進行小流域不同區域的生態修復重建。對于城市河段應采用截污、生態型河道構建等作為主要的治理措施;對于農村河段,則應考慮發展生態農業,注重控制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水土流失及污水的生態工程控制。庫區次級河流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路線為:污染源調查一污染物轉移擴散分析一污染負荷削減與污染物治理一河流生態系統自凈一流域生態平衡。

(二)構建流域污染生態綜合整治的評價指標

體系

河流生態系統綜合整治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是河流生態整治的核心問題之一。近20年來,國際上對河流健康評價的方法學不斷發展,形成了一系列較為系統的評價方法。從評價原理的層面,可大致將這些評價方法分為預測模型法和多指標評價法。IBI指數(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是一種由美國開發的健康河流評價指標多指標指數,其特點是將測試點生物群落的結構、物種的組成、數量及生物量等與參照點對比,得出相應的IBI值,從而得到河流的健康情況。該指標最初用于魚類群落的評價。后來逐步推及到大型脊椎動物。歐盟開發了健康河流評價指標WFD指標(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該指標評價河流的基本原則主要基于河流中的生物(如深水大型無脊椎動物等),河流按類型劃分并與其對應的參照類型對照,分“優、良、中、差、特差”5級評價,生物元素應考慮其組成、豐度、無脊椎動物種類多樣性水平、敏感的種類與不敏感種類的比例。澳大利亞開發了河流狀況指數(ISC: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評價模式,是一種包括河流水力、物理形式、河岸帶、水質、水生動物等5種狀況在內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

近年來中國已經開始關注從河流健康狀況的視角保護河流,但緣于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異,西部地區在生態治河理念、治河技術體系方面還較為滯后??傮w而言,建立庫區典型次級河流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河流健康狀況評價方法學以及生物監測評估模式,是次級河流小流域生態綜合整治的重要技術內容?,F階段,應首先構建適合于庫區次級河流污染特征和相應水域功能定位的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形成現狀監測評估基礎數據庫。

(三)庫區次級河流污染治理生態工程技術分析

十余年來,國內外的有關專家和研究人員經過不斷探索和研究,運用現代生態學、環境科學、系統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發了一系列流域水環境生態修復和生態工程技術。結合庫區次級河流地域特點和污染特性,從著眼于外源營養物污染控制和資源持續利用的角度,認為水污染生態治理工程是庫區次級河流流域生態調控修復的較佳選擇之一。庫區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防治應遵循“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采用低投資、低運行管理費用和適應性較強的生態工程治理技術,并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

1、人工濕地技術

人工濕地法在歐洲又稱為根區法,通過模擬自然濕地,人為設計與建造的由基質、植物、微生物和水體組成的復合體,利用生態系統中基質一水生植物一微生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協同作用,將水中可沉降固體、膠體物質、BOD5、N、P、重金屬、難降解有機物、細菌和病毒等去除,實現對污水的凈化和改善,是一種具有較高生產力和較大活性的營養鹽控制的生態處理系統。人工濕地的類型主要有水平流碎石床濕地、下行流濕地、上行流濕地等。國內外工程實例資料表明,人工濕地耐污及水力負荷強,抗沖擊負荷性能好,效果穩定,處理廢水能耗省。維護管理簡便,具有相當脫氮除磷能力,并能形成多樣性的生境。人工濕地技術對于小流量及間歇排放的廢水處理以及建設次級河流河口區域生態緩沖帶等尤為適宜。但由于人工濕地系統所需要的土地面積相對較大,一般只能用于次級河流流域中用地相對不受限制的地方,也可用于流域內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深度處理。

2、人工生態浮島或浮床

生態浮島(浮床)技術是通過人工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馴化的陸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島上,植物在浮島上生長,并與微生物形成互生協同效應,通過根系吸附并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從而達到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的目的。一些浮島植物還具有良好的克藻效用,能專性地抑制相應藻類的生長。一個完整的浮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浮島載體、浮島固定裝置和浮島植物。人工生態浮島技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水體氮磷污染防治技術,在國內外具有許多成功應用的實例,和其他污水生態治理技術相比,在工程造價與占地、營養鹽去除效果、生物生態多樣性、人造景觀以及經濟效益等方面優勢明顯,是一種適宜用于庫區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防治的一種生態工程技術,尤適用于河流中氮磷濃度高且水流流速平緩的中小河道。但作為一種新興的水處理生態技術,人工浮島技術出水水質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在冬季氣溫較低的條件下,植物生長受到抑制而對處理效果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3、生態穩定塘

生態穩定塘是一種半人工的生態系統,細菌、浮游動物、藻類等水生植物、高等動物等形成多條食物鏈,構成穩定塘中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復雜生態體系,其功能主要是滯留污染徑流,循環利用水體中的營養物質,使廢水中的污染物質得到分級轉化、降解和利用。生態穩定塘進行污水凈化的占地面積相對較大,且作為一種半人工的生態系統,人為調節眾多環境因子的能力非常有限。但生態穩定塘建造成本低,操作管理容易,不僅能取得良好的BOD5去除效果,而且可有效去除氮、磷等營養物質,還原重金屬及有毒有機物等。因此,生態穩定塘不僅可以作為庫區污水營養鹽去除的一種具有競爭優勢的生態工程技術,而且也是能夠結合水產養殖的一種有效的資源化手段。

4、生態溝凈化技術

生態溝是一種凈化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系統。一般在其溝底鋪鵝卵石,中間鋪粗砂,表面鋪細沙。細沙上種水浮蓮、水芋等根系發達的植物。生態溝技術對營養物質的去除主要通過土壤的浸潤毛細作用,吸附、過濾、沉淀作用以及生物降解與土壤中生長的植物攝取作用,實現污水高效治理及營養物去除的目的。同時,溝中沙石填料構成濾床也可對污水中顆粒雜物進行過濾治理。經生態溝后處理的農村生活污水,還可直接排入農田灌溉,實現污水的資源化利用。生態溝技術污水治理成本很低,從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降低入河氮磷污染負荷的角度,很值得在庫區廣泛推廣。

三、結語

結合庫區次級河流水體富營養化現狀與特性以及過去幾十年國際上的污染河流治理經驗,從小流域的角度考慮次級河流水污染的綜合整治,削減流域面源營養污染負荷,恢復河流應有的自然物理生態結構,是庫區次級河流富營養化污染防治和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功能的最根本措施。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組織和自我調節能力,因地制宜地優化組合各種生態工程治理技術對受污染水體進行治理,是三峽庫區富營養化水體防治的最佳選擇之一,對改善庫區水環境質量、促進庫區次級河流小流域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 傅旭東)

流域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為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市委三屆八次全會精神,立足桂林實際,走農業穩市、文化立市、旅游興市、工業強市之路,全面實施科學發展三年計劃,努力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我市充分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大力配合抓好旅游農業工作,取得不錯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桂林;旅游農業;成效;建議

為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市委三屆八次全會精神,立足桂林實際,走農業穩市、文化立市、旅游興市、工業強市之路,全面實施科學發展三年計劃,努力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我市充分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大力配合抓好旅游農業工作,特別是在加快桂陽公路、機場路、桂黃公路沿線觀光農業帶建設,推進規劃實施,落實項目,抓好技術指導、服務、檢查和督促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一、桂林旅游農業概況

(一)基本情況

桂林是廣西旅游農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近幾年來,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依托旅游名城和歷史文化名城得天獨厚的優勢,旅游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底止,桂林市創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3個,自治區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9個,數量均占全區首位。園區總數125個,規模以上3個,現代農業科技園12個,休閑農莊50個,農業觀光采摘園41個,農家樂251個,從業人員19437人,農民工15663人,資產總額9839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67510萬元,年營業收入38330萬元,實現利潤8460萬元,農民收入10425萬元,上交稅金609萬元,年旅游收入55071萬元,年農產品銷售收入3417萬元。休閑農業示范點數量逐漸增加,規模逐步擴大,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更為可喜的是,一批社會其他行業的經營者,也開始跨行業發展,進軍旅游農業。

(二)基本模式

桂林旅游農業種類繁多,全市有旅游農業示范點、農業生態示范園和農家樂等共200多家,按內容可分為如下八類:

1、新農村+特色農業 如恭城紅巖村

2、民俗文化+特色農業 如龍勝龍脊景區

3、農耕文化+特色農業 如臨桂劉三姐茶園

4、農家樂+特色農業 如靈川大圩草莓島

5、農家樂+自然景觀 如荔浦荔江灣農業旅游區

6、農家樂 如七星區龍舟休閑山莊

7、民俗文化+自然景觀 如臨桂義江緣

8、現代農業示范園 如市農科所現代農業示范園

二、發展旅游農業主要工作

為了把旅游農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局領導高度重視休閑農業,把休閑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亮點來挖掘。一把手、分管領導主動與市旅游局、市林業局、市新農辦的領導進行溝通、協商;2次主持召開市旅游局、市林業局、市新農辦等4個單位的分管領導和相關科室負責人參加的旅游農業工作座談會,5次召開局里相關科室負責人會議研究旅游農業問題:派出有關人員參加第四期全國休閑農業管理人員培訓班的培訓。經過開展一系列的工作,有效地推動了休閑農業工作的發展。

(一)與旅游局一起共同研究制定發展農業旅游措施。8月17日,市旅游局和市農業局共同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意見》,對引領休閑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抓好農業旅游示范點建設,把農業項目的安排布置與鄉村旅游的景區景點建設結合起來。在陽朔縣白沙鎮古板村委建設萬畝金桔“三避”栽培技術示范,分別在興安縣溶江鎮、靈川縣大圩鎮建設萬畝葡萄“三避”栽培技術示范;在陽朔縣遇龍河景區、桂陽公路沿線、草坪鄉等地種植冬油菜、紅花草示范1500畝,在桂黃公路全州段建立油菜示范2000畝、建立柑桔、葡萄、食用菌等作物示范3100畝。

(三)農業旅游示范點培育3個,現在正在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

(四)8月至10月與市旅游局一道共同開展桂林市十佳農業旅游示范點評定。

(五)根據桂林旅游農業資源分布特征,市農業局、旅游局、林業局、市新農辦籌劃共同向社會推出“魅力桂林鄉村農業四季游”為主題的春之花、夏之涼、秋之實、冬之雪四類二十條休閑農業旅游精品線路。

三、發展旅游農業成效

經過多年的努力,全市旅游農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發展旅游農業實現農民增收。近年來,農民增收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特別是自去年11月以來國際金融危機不斷加劇,我國沿海加工出口中小型企業受到嚴重沖擊,企業紛紛裁員,農民工就業崗位劇減,大量農民工返鄉。為了給農民工再就業創造機會,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使農民工離土不離鄉,就可以就業,增加收入。

2、旅游農業的發展,豐富了旅游產品,大大增加了旅游者的消費選擇。桂林具有豐富的旅游和特色農業資源,推出了不少旅游農業景區景點,最近市農業局聯合市旅游局、林業局正在謀劃推出“魅力桂林鄉村農業四季游”六類:春之花、夏之涼、秋之實、冬之雪、鄉村民俗之旅、休閑度假游,二十多條線路,將對桂林市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3、旅游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餐飲、休閑等服務業,也帶動了當地農村的種養業,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靈川縣大圩鎮借助周邊地區的古東瀑布、毛洲島、綠洲園、冠巖等景區,發展提子、草莓、無公害蔬菜、水果基地10000多畝,帶動周邊10多家農家飯莊。2009年實現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00多元。

4、旅游農業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旅游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恭城縣的紅巖村、大嶺山村、北洞源村、橫山村、社山村等五個鄉村旅游點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業旅游相結合的典范,這些村投入大量資金,整修人戶道路,修建高標準廁所、垃圾站、停車場,設立中英文指路牌等,極大推動了當地農家樂示范區發展;臨桂縣2009年投入3000萬元加強景區交通建設,目前,幾條通往景區景點的柏油路均已開工建設,部分已經竣工。二是發展旅游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村風文明和先進文化傳播。

5、旅游農業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休閑農業作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既帶動了旅游休閑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陽朔縣白沙鎮古板村能圍繞“綠色、安全、生態”這一主題,積極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了金桔避雨栽培基地,提高了產品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周邊農民實施標準化生產。

四、發展旅游農業的主要措施

我們堅持科學發展,依托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發展的優越條件與環境,把握泛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和中國一東盟永久落戶廣西的良好機遇,大力推進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工作,打造新亮點,增創新優

勢。

(一)政府引導,部門扶持,市場運作,農民受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市委三屆五次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大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大休閑農業發展力度,相關部門也紛紛出臺激勵措施,金融部門從資金上給予貸款扶持、工商部門在營業執照辦理上大開綠燈,旅游部門從經營上給予指導,在開發的方式上采取農戶自愿,市場運作的原則,切實保護業主利益,

(二)統一規劃,引導開發,強化管理,確保成功。在規劃建設鄉村生態景區上,在全市旅游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按照回歸自然、突出山水田園、自然風貌的開發思路,打造“大桂林農家休閑和度假觀光的旅游勝地”。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村民對“農家樂”景區的規范管理。成立景區旅游管理協會,由素質較高的村民負責協會的各項管理工作。在市場管理、旅游質量管理、投訴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制定旅游接待工作職責、安全管理制度及食、宿方面管理制度等,有力地促進了“農家樂”規范化運作,保證了旅游農業工作快速、健康的發展。

(三)深挖資源,創新模式開展休閑農業工作

1、特色農業與農業旅游相結合。恭城桃花節、月柿節、陽朔金桔節、靈川縣大圩鎮草莓提子基地、灌陽縣米珠山果園、臨桂縣劉三姐茶園、資源縣中峰鄉提子基地、興安縣溶江葡萄生產基地等特色農業帶動了旅游農業的發展。

如恭城“桃花節”從2003年開始,連續舉辦了七屆。以“整合資源、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綜合提升”的理念,與廣大商家共享平臺,共創商機,共度春天最美好的時光。桃花節期間,村民們載歌載舞,以歌舞會友,以花傳情,“賞恭城桃花,住生態家園,吃綠色食品,做快活神仙”,是游客踏青觀花,領略春天氣息的絕佳去處。節問來自國內外各地的游客數逾100萬人次,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的進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地實際、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之路。

同時,每年桂林市的主要春夏熟水果如南方優質梨、葡萄等的成熟上市期問,通過舉辦網上南方優質梨節,并利用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進行大量宣傳,采取現場促銷等方式,組織引導廣大市民、游客前往果園游覽觀光,摘果、品果,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體驗農業生態旅游的無限魅力。不僅為廣大市民、市外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產品選擇,還擴大了桂林市優勢水果的知名度,引來了客商,解決了春夏熟水果成熟上市期集中、量大的銷路問題,達到了產品增產增收目的。

2、地方傳統文化與特色農業相結合。恭城縣舉辦中國瑤族盤王節暨恭城月柿節。該節以“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風情,挖掘恭城瑤文化和生態資源”為主旨,向中外游客展示瑤族的“南嶺歡歌”、旅游觀光與風味獨特的恭城油茶,同時充分展示了瑤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53%的恭城,創造了聞名全國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該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典范”。

永??h充分利用福壽文化品牌,通過舉辦“永福國際養生節和福壽節”,讓嘉賓和游客體驗了該縣福壽旅游的鄉土風情、農家習俗,為打造福壽文化品牌打下了基礎,提升了永福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新農村建設與特色農業相結合。陽朔縣推出以“觀萬畝桔海,賞百里風光,品山野美味,住農家別墅”為主題休閑游線路13條,如白沙鎮涼水井生態旅游村、興坪鎮漁村總統之旅、漓江沿岸楊堤一興坪、白沙龍潭門一葡萄烏龍景區;恭城縣蓮花鎮紅巖村憑借月柿產業的支撐,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萬畝無公害生態月柿園,建成了集農家別墅、農業觀光、生態民俗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農業旅游景區,從2003年至今接待中外游客近100萬人次,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紅巖村榮獲了“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稱號和“全國十大魅力鄉村”稱號,還有恭城縣的紅巖村、大嶺山村、北洞源村、橫山村、社山村等五個鄉村旅游點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特色農業相結合的典范。

(四)推出旅游農業精品線路,多渠道向外進行宣傳推介。我市從2007年開始嘗試農業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的建設,把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納入現代(生態)農業總體規劃,并給予立項和安排項目專項資金。同時,通過開展旅游農業資源發展現狀調查,初步推出四類二十多條旅游農業精品旅游線路。這些精品線路以公路交通干道為線,把旅游農業的景點景區連接起來,景點時間季節性強,特色鮮明,分布在以桂林城區為中心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結合開展“農業生態游,體驗新農村”主題旅游活動,對旅游農業精品游線路上的重點景點景區進行重點宣傳、推介,擴大影響力。

(五)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切實加強領導。市縣兩級政府為了加強對發展鄉村旅游工作的領導,建議建立由政府牽頭的聯席會議制度:同時,由市旅游局和市農業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意見》,明確了旅游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原則、發展目標,并提出了發展措施。

五、發展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旅游農業雖然有了很快的發展,取得一些經驗,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1、旅游農業發展不平衡。旅游業原來基礎比較好的地方,農業生態旅游也搞得比較好,新區的發展有待加強。

2、資源整合不到位,各旅游點問的溝通與合作還比較松散。如農業生態旅游景點和農家樂的經營各行其事,各顯神通。

3、旅游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開發層次較低。如景點的開發包裝檔次較低,農業生態文化有待深挖提高。

4、旅游環境衛生、環保問題不容忽視,旅游農業經營行為有待規范。如景點周邊飲食店的衛生、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的處理等問題。

六、加快旅游農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發展旅游農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我市“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和“實施一大戰略,狠抓兩大經濟,做強五大產業,推進‘三化’進程”的總體思路以及“農業穩市、文化立市、旅游興市、工業強市”的戰略目標,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點帶面、立足服務、打造品牌的發展路子,以國內外旅游市場為導向,以調整農業結構為主線,以農業、旅游資源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現代農業設施為手段,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建設集農業開發、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觀光農業旅游景區,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一批高起點、高品位的農業旅游精品景點。使農業與旅游有機結合,形成相互促進、良性發展的產業格局,全面推動桂林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到2015年,旅游農業成為我市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建成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休閑度假地,建成一批規范化、規?;?、特色化、品牌化的鄉村旅游區(點)。到2020年,在桂林市建成較為完善旅游農業的產業體系,旅游農業的經濟效益明顯增長,桂林旅游農業的建設水平和服務質量居全國地市一級前列。旅游農業的發展定位:桂林市城區(含靈川、臨桂)成為桂北鄉村旅游中心,興安縣成為桂北鄉

村旅游北次中心,陽朔縣成為桂林鄉村旅游的南次中心。

(一)整合部門力量,重點建設好桂林旅游農業精品游線路,強力打造一批如龍脊風光、恭城生態家園、興安溶江“南方吐魯番”、陽朔古板金桔世界等展示傳統農耕文化、生態循環農業,現代設施農業和“三5避”技術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品牌。

(二)做好旅游農業區域布局總體規劃。桂林是農業大市也是旅游強市,發展旅游農業具有一定的優勢。要編制桂林市旅游農業區域布局總體規劃。以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基礎,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態優勢為依托,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潛在的可供利用的農業景點、農耕文化資源,確定開發重點和發展項目。

(三)做好旅游農業市場開拓

通過加強旅游農業產品公益性宣傳,推動分散的旅游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走向市場,提升產業影響力、社會認知度和產品知名度,引導休閑消費。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旅游農業和鄉村旅游行業協會等中介服務組織,充分發揮其在行業自律、市場營銷、協調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業自我服務和約束管理長效機制。積極倡導農民成立旅游農業和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或專業的旅游公司,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旅游點)”、“公司+農戶(旅游點)”等形式,整合分散的旅游點,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四)建設旅游農業示范點,輻射帶動周邊農業旅游產業開發。以農業主導產業為支撐,圍繞特色農業區域布局。建設以新村生態農莊型、休閑農莊型、科普教育型、民俗觀光型等模式的觀光農業風景區。

(五)做好旅游農業項目的對外招商引資工作。包裝一批休閑農業精品項目,向外進行宣傳推介,吸納社會力量打造旅游農業精品項目,拓寬旅游農業的增收空間。

(六)加強旅游農業和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重點加強從業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及專業人員的培訓。通過開展農業技術知識、接待禮儀、游客服務等相關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引導旅游農業的經營者和縣鄉村各級管理者更新發展觀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鼓勵各級各類農業和旅游院校、職業院校加強旅游農業專門人才培養工作,有條件的應增設相關的專業。

七、加快旅游農業產業發展需要的政策扶持建議

積極推進將旅游農業發展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涵。爭取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旅游農業公益性社會事業發展,引導和扶持一批有一定發展基礎、特色鮮明、對農民增收具有顯著帶動作用的“農家樂”、旅游農業園區、旅游觀光旅游特色村。

(一)建議各級政府把旅游農業產業發展列入工作議事日程,納入財政預算投入范疇;

(二)建議減免所得稅、工商管理費等費用;

(三)建議納入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范疇;

(四)建議各級旅游部門特別是各旅行社要把各旅游農業景點劃入旅游線路中。

責任編輯:徐潔

上一篇:模擬教學法論文下一篇:抗震理念論文

熱門文章

流域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