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才培養下的財政學論文范文

2023-09-16

人才培養下的財政學論文范文第1篇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家基金項目“政府會計與地方政府行為交互作用機理研究:基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視角”

(項目編號:71172064);財政部全國會計科研課題“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報標準與信息披露模式研究”

(項目編號:2015KJB009);江蘇大學大學生科研立項資助項目“基于政府績效評估視角下的政府會計

信息披露研究”(項目編號:13C175);感謝江蘇省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工程項目的支持

摘要:近年來,為滿足地區經濟發展和政治競爭的訴求,地方政府通過投融資平臺等方式舉借了大量的債務,超過財政支付能力的債務規??赡芙o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風險?;诖?,文章以財政風險為視角,選擇政府負債信息披露為研究對象,在界定政府負債概念及其分類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政府會計改革進程中會計計量、確認和報告現狀,對引起政府負債信息披露匱乏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最終,論文從健全政府負債信息披露會計核算體系、加快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機制建設和提升政府負債信息披露質量水平三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風險 政府會計 會計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國家實行分稅制體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失衡現象。1994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預算法》,規定: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為滿足地區經濟發展和政治競爭的需求,地方政府通過投融資平臺發行債券等方式舉借了大量的債務,據審計署公布的《2013年第32號公告: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披露: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21萬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約3萬億元,債務規模龐大,地方政府面臨巨大的償債壓力。為此,國家于2014年修訂《預算法》, 并出臺《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旨在“修明渠、堵暗道”,從行政規制角度管理政府的債務行為,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但是地方政府債務行為的約束不能僅依賴于政府內部行政規制的效果,還需健全政府負債信息披露機制發揮“外部人”的市場監督作用,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政府向公眾等利益相關者披露其債務規模、期限、結構和經營狀況等方面的信息,提升債務透明度。

已有文獻關于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側重于其理論介紹、框架搭建、影響因素、作用效果等方面,本文則從財政角度對政府負債信息披露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二、政府負債的事項界定及其風險評述

(一)政府負債的概念及其分類

政府負債的概念界定是運用負債會計對政府債務進行確認和計量的前提,也是財政風險防范的重點對象和范圍,我國政府關于負債的定義主要存在于會計準則中。2015年10月,財政部審議通過《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負債是指政府會計主體過去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資源流出政府會計主體的現時義務。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比?,地方政府債券、國家債券(公債)等,其就是政府向債權人(公民或投資者)通過借款方式籌集的資金,作為稅收制度下財政收入的補充來源。政府會計準則中負債的定義與企業會計準則存在相通之處,但政府不僅擔負著自身營運管理,還肩負著社會行政管理之責,其會計主體不同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主體,將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責任”納入政府負債管理范疇是履行政府問責程序的有效路徑(李敬濤、陳志斌,2015)。因此,政府負債是一個“廣義”的范疇,傳統以貨幣方式計量的政府負債無法全面和準確判斷我國出現的債務問題。著名銀行經濟學家Hana Olackova Brixi通過風險矩陣將政府負債分為顯性負債和隱性負債,其中又可以細分為確定負債和或有負債。其中顯性負債包括國債、各種借款及應付款項、BOT & PPP項目中形成的負債、政府間各項承諾和擔保;隱性負債主要指代社會保障基金缺口,政府存在隱性兜底現象的不良資產(如城投債)等。

(二)政府負債:財政風險的主要“元兇”

現階段,造成地方政府財政風險的主要推手是政府的債務當量以及當其“資不抵債”時可能引起的債務風險,如政府各種隱性擔保的負債就加劇了政府的財政風險。這種“當量”可能基于政府龐大的債務規模,也有可能指代政府較高的債務融資成本,而提高政府財務信息透明度能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和信任,因而能顯著地降低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成本。即使政府沒有明確承諾具有償還該筆債務的義務,但在債務到期時可能會誘發財務風險或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將迫使政府作為“最后貸款人”實行強制干預,從而對政府自身的運營和績效帶來巨大壓力。具體體現在:一是地方政府債務期限結構的錯配現象。為規避法律的硬約束,滿足政府經濟發展和政治競爭的需求,地方政府通過依靠投融資平臺發行了大量的城投債,當這部分資金用于“借新還舊”時,就可能引起當期資產與負債的配比出現較大的差異,造成資產小于負債的現象,可能會誘發債務危機。二是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大、還款期限長短不一。據中債資信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城投債發行規模約1.4萬億元,是2013年的近兩倍,發行規模大,品種結構以企業債券、中期票據和(超)短期融資券為主,且整體發行期限較長。相對于短期債券,規模較大、期限較長的城投債的再融資期限較長,投資人對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約束力較差。投資者的購買行為使得其手中的現金流變少,信用風險也隨之增加(韓立巖等,2003),對債券價格和收益的敏感程度也較高。三是政府的隱性擔保、或有負債事項下政府負債計量缺失。四是政府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考量,尤其是負債信息的披露方面。我國財政預算的各級政府主體、行政單位預算的各級行政單位主體、事業單位預算的各級事業單位主體,缺乏系統地反映整個政府財務狀況的綜合財務報告,政府財務信息披露不能完全反映政府的資金變動情況,不利于形成對政府的業績評價體系。

三、政府會計改革進程中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委托代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規?;止にa生的,受托責任源于委托者對資源的托付,受托人在接受委托的同時負有合理使用資源的職責。在公司制下,基于財產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委托代理問題主要出現在大股東與小股東、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王明琳、周生春,2006),也就要求經營者要定期向所有者履行盡職報告。這體現在政府層面,就是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滿足公眾、投資人等利益相關者的信息訴求,緩解信息不對稱現象,解除政府受托責任。2007年4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深化政府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政府信息披露責任和范圍、規范政府會計行為提供了指引。但我國現階段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之間仍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信息披露以預決算報告為主要形式,信息使用者的范圍較窄,對政府財務信息,尤其是負債信息的披露仍顯不夠。債務透明度作為財政透明度的一部分,債務信息的合理與及時披露有利于政府債券投資者根據財務信息進行經濟決策,發揮市場對資金合理配置的效用,緩解政府盲目舉債行為,一定程度上規避財政風險。

(一)政府負債會計計量、確認與報告現狀

我國政府負債核算分為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三部分,財政總預算會計將政府負債分為應付及暫收款、應付政府債券與借入款項和應付轉貸款;行政單位會計的負債核算分為應繳財政款、應交稅費、應付職工薪酬、應付賬款、應付政府補貼款、長期應付款和委托代理負債等;事業單位會計將政府負債分為借入款項、應付及預收款項、應繳款項和應付職工薪酬。以財政總預算中的應付政府債券為例,其下設應付國債、應付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和應付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一級科目,應付本金和應付利息明細科目。當政府發行債權時,收到的融資金額借記“國庫存款”科目,貸記“債務收入”科目,二者之間的差額計入有關支出科目。在到期償還債券時,僅確認債務支出,未形成權責發生制下政府部門的負債事項,政府財務報告也沒有顯示出真正的債權債務關系?;谖覈斦贫缺尘?,政府負債主體、形式皆具備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政府負債的概念界定范疇仍然較窄,缺乏對政府債務的分類、性質和成因等方面的描述,債務發行、使用和償還單位也存在不一致現象。如中央代地方政府發行城市建設債券,發行主體為中央,資金卻投向地方。以城投債為例,它是政府創新融資下的產物,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由政府注資成立,具有企業法人實體資格,負責發行債券為政府融資,從法律權屬關系角度來說,城投公司是投資人的債務人,它承擔了大量應由政府財政資金承擔的債務。而在財務報告方面,一方面,對于存在的預決算報告、會計報表附注只作了簡略的提示,未作詳細的統一規定;另一方面,預算會計體制下的財務報告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等報表,尚沒有關于政府資金運營情況的現金流量表、反映總體財務狀況的整個政府的綜合財務報告,財務報告較為單一。

(二)造成政府負債信息缺失的原因分析

1.從行政法律法規角度來說,1993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中央和地方稅收體系,分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并且根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層次支出范圍。事權和財權的劃分為地方政府經濟建設積累了更多的資金,但是地方政府的資金缺口也變得大了起來。迫于舊《預算法》的規定,地方政府設立投融資平臺發行債券籌集城市建設資金,本質上屬于企業債券,政府以其自身信譽為其擔保,類似還有地方政府用自身資產向銀行抵押貸款等。因此,資金缺口較大、法律對地方政府融資行為的約束性行為是造成其“暗地里融資”的原因之一,這部分“負債融資”便游離于政府會計的統計范圍之外。

2.從會計核算角度來說,政府會計體系的不健全造成負債類信息統計缺失。在會計核算基礎方面,收付實現制為主體的會計核算制度已不能滿足多元化政府主體的核算需要以及現代會計的要求。對于負債定義的不足,政府負債不能僅等同于貨幣性資金形式表示的政府債務,還包括非財政資金衡量的隱性負債。對于會計主體界定模糊,政府層面的報告主體是財政部門非其本身,部門層面的財務報告為其所屬單位的會計報告的匯總而非政府財務報告?!敦斦傤A算會計制度》規定各級政府部門作為本地區財政收支管理的實體部門,有定期披露財務報告的要求;同樣,《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財務報告主體分別為各級行政單位、各級事業單位。

3.在負債信息及其風險管理方面,政府債務管理體制的缺位也不容忽視。政府債務管理是集發債目的、發債規模、發債方式、發債程序、統計核算、績效評價等環節為一體的制度體系。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水平仍然薄弱,關于政府負債的管理傾向于財政部門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顯性債務,對其他籌集資金的負債的統計和計量還比較欠缺,甚至不同部門之間的會計統計口徑也存在差異,給負債信息披露帶來困難。此外,政府審計部門對地方政府債務信息的披露監管不足,如對投融資平臺發行的債券就處于“無章可循”的狀態。

四、基于財政風險視角下政府負債信息披露的路徑選擇

(一)健全政府負債信息披露的會計體系

既然傳統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預算會計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負債的真實情況,對預算會計進行改革,建立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的政府會計成為必然。

1.明確政府會計改革目標。FASAB(1993)在其概念第1號中提出了預算完全性、運營績效、管理責任和系統與控制四個方面的主要目標,FASAB(2006)在其概念公告中涉及政府受托責任解除、提供財務信息來源和使用信息方面的目標確定。(1)預算完全性要求政府提供的財務報告真實完整,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資產負債情況。(2)運營績效是披露政府資產負債的融資來源狀況,反映政府資產負債管理水平,以及利用資金所取得的成就。(3)管理責任要求,其應當提供有助于報表信息使用者評價政府管理層未來發展方向的信息,可能代表著執政黨未來執政的重點。(4)系統和控制,其要求政府通過會計手段實現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的需要。目前,我國政府會計的目標主要有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個方面,對報表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方面的滿足較少、較難滿足政府內部控制的需求,應考慮建立信息供求博弈下政府會計反饋機制。

2.明晰政府會計的主體界定。美國聯邦政府的財務報告主體包括政府各部門及其單位、具有公共職能的非營利性組織、政府直接運營的國有企業等。州和地方政府的報告主體也可以大致分為政府單位和具有公共職能的非營利組織(如公立高等院校、公立醫院、公立事業單位、公立福利公司等)。既然政府作為公共的委托方管理公共資源,負有定期報告其履職情況的責任,那么借鑒美國政府主體的范圍界定,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編制政府整體層面的財務報告,具體應當包括納入本級政府管理范疇之內的財政部門、行政職能單位、公共事業單位、政府出資并控股的國有資產權利及其應承擔的負債義務等。

3.完善政府負債核算的范疇。首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會計核算基礎,拓寬原本現金收支的核算方式。將屬于政府承擔的,以貨幣形式計量或可進行合理估算的債務統一納入政府負債的核算范圍。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方面,借鑒FASB和國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引入審慎性原則,準確評估政府負債規模。其次,完善政府負債的會計核算科目,如參照現行企業會計準則,設立政府“應付企業債券”“短期(長期)借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預計負債”“專項應付款”和“未確認融資費用”等。再次,編制三個不同層次的政府負債信息披露報告:(1)編制“資產負債表”主表,結合《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關于負債的定義,將政府負債分為流動負債、非流動負債分別進行列報,密切關注政府負債的總量和時間長短要求。(2)編制“政府負債信息財務報表附注”,定期披露政府的隱性負債(或有負債)事項,包括政府可能存在的兜底現象,擔?;虺兄Z事項。(3)編制“政府負債情況明細表”,內容涵蓋融資金額、融資方式、融資利率和成本、融資期限、投資人、其他要求或承諾事宜等,提供政府負債的進一步細化信息。

(二)加快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政府負債的產生離不開其舉債行為中所規定的步驟和程序,如融資目標、融資金額和期限的確定等。政府部門越重視負債風險管理,投資人越關注資金去向和投資回報率,對于負債信息披露的訴求也會越高,因而,設計和完善政府負債風險管理的程序具有重要意義。政府負債風險管理應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與測量(包括發生風險的概率)、風險控制程序、風險效果評價四個環節。其中,債務風險識別是整個政府負債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其風險識別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風險概率的測度、以及為規避風險而設計的控制程序等,債務風險識別的技術手段在宏觀層面有外部環境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產出分析;在微觀領域有預算分析、資產負債表分析、責任與損失清單分析。該環節通過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全盤分析,找出已有負債資金投向、預計負債行為可能出現的風險。一方面,通過政府負債融資渠道,挖掘其背后興建的“在建工程”等項目,并分析其項目背景、施工進度、是否能按期交工以及預期績效,數據來源可以是政府部門披露的資產負債表中的信息;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未來可能發生的負債行為厘清資金缺口和預計負債規模,這就要求政府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提供關于政府下階段的發展規劃、融資計劃等信息。如果說債務風險識別主要針對的是政府負債行為中可能發現的各種風險類別,債務風險測量就是著手評估這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概率大?。?,是通過定性和定量二者相結合的手段將政府的負債劃分為四類:風險重要性水平高、發生概率高;風險重要性水平高、發生概率低;風險重要性水平低、發生概率高;風險重要性水平低、發生概率低。風險評估與測量需要風險數據庫的支持,促進政府部門建立財務報告數據庫、投資業務數據庫。其具體做法可以是,結合行業歷史數據,從資金需求的項目入手,分析項目的資產、預期收益和新增債務,推導出政府可能存在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固定投資金額,再推導至政府債務融資手段:銀行貸款抑或是債券發行可能性的評估,對于債券發行期限、利率、方式進行詳盡測度。風險控制程序就是政府部門設計的對負債過程中發生的可能發生的“資不抵債”風險進行補救的措施,其目的是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如控制測試,其需要提供政府部門負債管理方面內部控制方面的訊息。最后一個環節是風險效果評價,它是指當政府債務進行還本付息之后,對整個債務風險管控機制運行效率的評價,結果可能是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予以補充、修正。

基于我國特有的財政分權制度背景,地方城市建設過程中所耗費的資金龐大,且大多帶有政府隱性擔保,加之各地區政府的財政狀況參差不齊,投資人的投資風險也呈現地域差異化,加強政府或有負債的風險管控不容忽視。但我國目前債務融資的性質、規模和投放渠道等信息呈現“雜亂無章”的現象,缺乏統一的口徑核算,難以對政府債務總體情況進行詳盡的分析,需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機制,較多地披露政府的負債信息。

(三)提升政府負債信息披露質量水平

政府部門的負債信息披露不僅需要立法層面的支持,還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監督職能,以提高負債信息的披露質量水平。以政府審計為例,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認為國家審計是通過公正客觀地評價政府是否負責和有效地管理公共資源并實現既定目標的手段,審計鑒證功能包括管理鑒證和財務鑒證兩個方面。負債信息通過財務報告等形式對外報送離不開審計部門的核定,只有審計通過的財務報告才會向外界公布,才具有公信力。又如,美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就要求涵蓋“審計師報告”,加拿大的政府財務報告需經過財政部門、審計委員會和社會中介機構三方的審計后才能正式提交國會。借鑒國外的監督機制,我國的政府負債信息披露監督組織架構也可以由政府部門、第三方中介機構和可能的利益相關者(如投資者)等組成,政府部門主要是國家審計署及其派出機構、中央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方中介機構可以是會計師事務所、信用評級機構等實體;利益相關者則可能是公眾、投資者等個體或社會團體。(1)近年來,我國城投債的發行規模呈攀升的趨勢,財政風險巨大,應考慮將政府通過融資平臺舉借的債務納入政府的預算會計報告,納入人大審議流程,從宏觀上把控質量關。(2)加強政府與第三方的合作,對政府債務進行信用評級打分,對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予以及時調整,進行控制流程測試。(3)搭建政府——第三方機構——利益相關者的信息溝通平臺,緩解信息不對稱現象,降低溝通成本。

五、結束語

近年來,政府負債規模的不斷增大使得政府面臨巨大的償債壓力,而政府盲目的、不科學的舉債行為會誘發債務風險。為滿足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的政府會計目標,政府作為社會公共資源的委托人、管理者,理應披露更多的會計信息,尤其是關于政府負債方面的信息?;诖?,本文從財政風險角度對政府負債信息披露展開討論,在梳理政府負債會計計量、確認和報告現狀的基礎上,剖析造成政府負債信息披露尚存在的問題點,最終從健全政府會計核算體系、加快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機制建設和提升政府負債信息披露質量水平三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以防控可能出現的財政風險。Z

參考文獻:

[1]李建發.國際政府會計準則及其發展評述[J].會計研究,2003,(9).

[2]李敬濤,陳志斌.公共品短缺、政府問責與政府負債信息披露[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2).

[3]劉子怡,郝紅霞.媒體壓力、治理激勵與政府會計信息披露[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5,(6).

[4]潘俊,陳志斌.政府財務信息披露理論框架構筑[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1,25(5).

[5]王明琳,周生春.控制性家族類型、雙重三層委托代理問題與企業價值[J].管理世界,2006,(8).

[6]張琦,方恬.政府部門財務信息披露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J].會計研究,2014,(12).

人才培養下的財政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大數據視角下,對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大數據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從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培養方案的優化及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大數據;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改革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大數據帶來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各行各業的決策制定正從“業務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1]。在商業、經濟及其他統計金融類各領域中決策的制定越來越依賴于對大數據的統計分析,大數據的利用將成為統計金融類行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高等教育始終是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當前,國內外高等教育對統計金融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總體來說可分為兩大方面:其一,培養大數據經濟社會戰略所急需的,具備扎實的統計學、經濟學基礎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能力,具有傳承傳統統計思維和學習現代大數據統計技術的意識,能在經濟、金融、保險等行業和政府管理部門從事大數據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據處理與分析、市場研究、質量控制等工作;其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MOOC、翻轉課堂、微課堂、空間教學等[2]新型教學方式正沖擊著傳統的“課堂講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海量的輔助教學資源對教學的影響無處不在。

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未來社會”[3]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未來教室”[4]如何界定其內涵,已然成為高等教育改革首當其沖的問題。

一、大數據視閾下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將統計學、金融工程、金融數學、應用統計學、經濟統計學等相關專業統稱為統計金融類專業。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此類專業人才共同的特點是都必須面對蘊藏著豐富的信息和價值的大數據,都必須有能力處理好大數據并發掘其潛在的社會經濟價值。另一方面,此類專業多為新興專業,與國外一流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情況相比,國內此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作為一類新開設的專業,必然會面臨眾多挑戰。社會數據化高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時刻在變化,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針也應適時做出調整。很多高校由于對“大數據”為時代特征的社會需求什么樣人才缺乏深入調研,在沒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理念下匆匆開設此類專業。眾多高校意識到“大數據”行業的迅速崛起自然造成了相關行業“大數據”專業人才短缺的現實問題。因此,高校為搶占先機,紛紛開設了大數據專業或在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上添加了“大數據”,在修訂統計金融類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時也不意外地冠以“金融統計大數據”人才培養目標的頭銜。

2.教學模式急需改變

如何剖析大數據的特征及內涵,歸納出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實際問題,是國內外高校普遍關注的問題。在國內外對于高校教師數據化、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研究的文獻每年已達上百篇,許多高校開設了MOOCS、空間教學、微課等具有大數據特征的網絡教學課堂[2]。絕大多數信息技術發達國家,都經歷了相對長期的數據化、信息代教學研究,從已有的文獻中可知,國外對于教師專業的培養更多將焦點放在教師對媒體工具的應用能力、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以及教師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養,或是對大數據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方法、技術等層面的研究,其教學模式相對較成熟。但國內多數高校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雖然也在做相應的轉換,但由于起步晚、師資條件等客觀問題的存在,使得此類培養模式仍然處在相對滯后的狀態。

3.教學評估體系急需改變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模式必將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教師考評機制、學生評價機制將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當前,高校統計金融類專業的教學現狀,“大數據”時代特征的市場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距離和矛盾日益突出。以強化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導向的應用型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改革,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市場對大數據的需求能更好地對接,培養出能盡快進入合適崗位發揮作用的大數據人才,促進就業,促進“數據化”和諧社會建設。

二、大數據視閾下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內容與具體措施

大數據是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必然要接受大數據浪潮的洗禮。順應時勢,高校應當在教育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培養等層面樹立人才培養的新觀念,審析現行人才培養模式,揭示不適應大數據背景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要求的種種障礙因素,根據大數據的開放性、包容性、分析性、應用性、批判性、創新性、交流性、兼容性、差異性、技能性等特征,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探索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路徑。在大數據背景下,傳統的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這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高等學校要為完成“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的任務,就應與時俱進地分析人才市場需求動態變化,并從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過程和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確定教育教學范本。

1.根據“互聯網+大數據”的信息化時代對統計金融類專業人才的具體需要,確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

統計金融類各專業應在傳統的專業主干課程群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大數據挖掘技術、統計計量分析技術、統計建模技術、運籌與控制技術、金融經濟管理技術的專業能力;強化畢業學生從事大數據分析處理、科學與工程計算、信息處理、軟件開發、管理決策、投資優化等方面的能力。在專業培養模式中充分體現大數據時代背景,針對《2015 大數據十大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對未來行業發展方向的預測分析,結合大數據時代統計金融類各專業的培養目標,為統計金融各行業培養出研究、評估和預測的專業人才。因此,在原有培養目標下該類專業應強化以下三方面的培養研究。

(1)強化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對海量數據進行篩選、存儲、分析處理等能力,快速、科學合理地搜集、整理、分析處理能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有用的數據,因此需要掌握數據分析中常用的技術方法。

(2)強化數據建模能力的培養。企業歷史經營數據、互聯網數據及移動客戶端數據等匯聚成了“數據沙漠”,要從中淘出有用的“數據金子”,需要培養學生對各種結構化處理后數據進行建模分析的能力,快速掌握系統數據的內在規律。

(3)強化業務與數據應用能力的培養。企業對大數據應用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提升效率,幫助企業提升數據分析處理效率,降低其存儲成本;其二是對企業決策做出指導性參考意見,例如風險管理、精準營銷、反欺詐等業務。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需要綜合考慮專業業務知識與大數據應用的能力培養。

2.在“互聯網+大數據”視閾下,制定科學合理的統計金融類各專業培養方案

在大數據視閾下,要緊跟統計金融類各學科的發展趨勢,以數據化、網絡信息化為特點的社會人才市場對統計金融類各專業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優勢,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注重學生大數據處理基礎訓練和工程管理技術能力培養。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工作,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本開展專業建設。在統計金融類各專業辦學理念上,應強調在大數據能力上“強基礎、寬口徑、重實際”[5],在辦學過程中,堅持“大數據+專業→數據統計建?!惴ㄔO計→編程實現→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1)更新教學內容,培養社會適應型人才。在教學內容上豐富數據挖掘、計算金融、數學規劃、數值最優化理論、模糊規劃等相關內容,教師授課應把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雖然教科書中的例子來源于實際問題,但通常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而經過了加工、理想化假設后處理的問題,與實際問題必然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在講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應結合經濟統計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講解,以此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構建大數據特色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提高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2)課程體系安排。低年級應以基礎核心課程為主,適當添加大數據概念之類的課程;高年級充分根據大數據的社會具體需求,結合學生專業愛好發展及教師特長,進行模塊式教學。各模塊教學應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貼近統計金融類的實際工程與管理問題,培養學生解決真正統計金融類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時了解統計金融各專業方向的工程和管理領域亟須解決的最新問題及發展趨勢,使畢業生具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性。

3.在“互聯網+大數據”視閾下,探討科學、實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長期以來,教育系統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尤其是量化學習運動使數據進一步快速增長。這些數據的不斷收集、分析和應用,將有效地促進教育創新,對當前和未來教育的影響不可低估。MOOC、翻轉課堂、微課堂、空間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正沖擊著傳統的“課堂講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海量的輔助教學資源對教學的影響無處不在,利用“大數據”為教育教學服務, 構建信息化教學模式,已然成為教育信息化改革新的著力點[6]。

(1)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聯網輔助教學資源,建設“共享資源”學習平臺。充分利用開源在線視頻課程進行遠程教學。國內眾多的高校在師資力量、軟硬件教學環境等方面均有欠缺的情況下匆匆設立統計金融類專業,“共享資源”學習平臺可以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提供學習的平臺,配合數據化、社會化網絡,實現了隨時隨地的學習和討論,這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有益的補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高校辦學條件的缺陷。

(2)打破傳統教學界限,發展新媒體教學模式,倡導社會化、互助性學習。將專業學習與移動互聯網結合起來的辦學理念催生了社會化學習社區,打破了傳統意義上課堂教學的界限,將課堂討論擴展到移動互聯網中。

(3)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獲取知識的方便性、快捷性,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自由學習”的思想、行為過渡。大數據時代學生“想學”,可以在線上、線下“學”,“想問”亦可線上、線下“問”。這一學習模式,并不是不需要師生互動,相反將更注重師生互動,更強調進行師生“線上、線下”互動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學習方式的教學改革,更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問題的重要途徑。

4.在“互聯網+大數據”視閾下,制定人才培養過程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和評估機制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手段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傳統的教師考評機制、學生評價機制將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如何在大數據的視角,重構評價標準、完善評價內容、改進評價方法,實現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教、學”能力和職業能力的科學評價,是人才培養模式中必不可缺的研究內容。具體可從三方面著手:(1)探討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工作業績考評方法機制和管理方法;(2)探討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和學生成才的規律,確定合理的評價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設計完備的評價內容、應用先進的評價方法,形成適用于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本專業學生的評價機制;(3)探討畢業學生工作后的狀況,依據反饋的信息調整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三、結束語

“大數據”社會對“數據化”人才的需要是迫切的,高等學校必須從大數據的視角出發,研究分析高度數據化、信息化社會對統計金融類各專業人才的需求,結合各專業的特點,思考各專業的最終目的是為“大數據”社會服務,從而確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利用大數據對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提出科學、實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并構建一整套新的師生管理方法和考評機制。只有重視大數據社會對人才的特殊需求,同時充分認識大數據技術能高效配置教育資源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服務學生、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為大數據社會源源不斷輸送人才,才能打造出兼具智慧與活力的“互聯網+大數據”職業教育生態圈。

人才培養下的財政學論文范文第3篇

基金項目: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升級改造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062

在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時,高職教育必然面臨重重挑戰。學生應具備哪些新的職業能力?高職院校應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如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進行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改造?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并得出了結論。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飛速發展,將會大量替代當前人類的工作,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沖擊。根據2016年牛津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現在美國社會47%的工作在未來的10-20年之內極有可能被完全代替掉,而這個比例在中國是77%。高職院校的主要職責是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而人工智能最先要替代的,就是我們培養的畢業生。201 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國家教育部201 8年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培養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端人才,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合格的高端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電氣專業發展現狀

在我國,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且對高職院校的電氣專業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已經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年均向社會輸送近千萬畢業生。然而,目前的電氣專業設置所培養出的技能人才適應于大規模流水線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智能化時代的發展需求。作為高職院校,只有清楚地了解時代對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才能與時俱進,為我們的電氣專業建設找到更優的發展方向。人工智能對于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學生對專業的選擇、就業前景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為高職院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主動變革,才能為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找到更好的方向,為社會輸送更多優質人才。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電氣自動化專業變革的建議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更新專業定位

人工智能不是一個專業,而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復雜科技,綜合嵌入了自動化、計算機、控制學等各學科的專業技能。在智能化的今天,技能型人才培養所依附的崗位基礎受到了極大沖擊。對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來說,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專業定位應及時更新,向智能化電氣控制、智能制造設備操作維護等方向靠攏。結合人工智能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中的應用性,可開設”人工智能+電氣自動化技術”復合專業,激活人工智能與本專業相融合的發展潛力。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變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積極關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素質變化,科學設置滿足人才需求的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方面,應提供人工智能應用類課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優化課程體系,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分析進行個性化課程定制等,使學生掌握在本專業領域中應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方法。教學內容也需要深刻變化,技能中的“能”尤為重要,除了專業技術能力,應同時注重軟技能、人文素養、綜合素質等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人類本身擁有的能力的挖掘應該體現出更高價值,比如創造力、多學科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和解決沖突的能力等。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學管理的改革

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中,相關制度建設欠缺,信息化資源配置明顯不足。應注重提升本專業的信息化資源配置,并以此為支撐,實現“云課堂”及其他信息化教學模式,打破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云管理”,例如大數據、云平臺、數據驅動的教育決策機制等。此外,隨著大量傳統工作被智能產品取代,面對大量的失業人群,高職院校應當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例,可面向傳統技術失業人群進行回爐培訓、提升,成為監控、管理、維修智能設備的“新工作從業者”,重新獲得新的工作崗位。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結合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進行效果評價

教學質量診改工作,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是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是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與建設、課程體系與改革、課堂教學與實踐、學校管理與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便于我們在工作中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的一個工作過程。通過數據分析方式進行診改工作,可以提升制度設計工作效率,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提升內部質量保證工作的成效。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電氣專業變革的方法

(一)依托大數據資源對電氣專業的改造措施進行歸納總結

分析當前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行業企業對于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畢業生的需求結構變化——依托于當前的大數據資源,對從海量數據中收集到的文獻資料,結合項目組成員可提供的文獻材料,進行分析與歸納總結。對多所高職院校進行走訪調研,分析歸納其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升級改造方面所采取的積極應對方法和改革措施。并對當前人工智能行業發展進行研究,從人工智能對社會人才的需求轉變等多方面進行調研。

(二)通過走訪調研對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改革方案

分析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現有人才培養方案等專業建設體系的滯后問題,給出新的改革方案——通過對現有調研材料的整理討論、分析及歸納,經過項目組會議等方式,對各自研究結果的通報、討論、總結歸納,形成最終的改革方案。

(三)結合高校的診改方案,通過數據的分析,進行效果評價

結合高職院校的“診改”工作,進行效果評價——對多所高職院校進行走訪調研,結合各院校的“診改”工作方案,進行效果評價并反饋,總結歸納適合高職院校進行專業升級改造的有效措施。

四、結語

人工智能背景下,對于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高校來說,要緊跟時代變化,不斷改革,不斷創新,通過多種研究方法,在基于調研的基礎,形成適應當前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教學管理模式改革方案及資源配置方案,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輕工職業學院

人才培養下的財政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基礎教育改革主要是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目標,以推進教育事業為前提進行學生素質培養,關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工作開展,其中班主任工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小學班主任在新課程理念下承擔的責任,找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提升方向的暢想,提出相關對策,從而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背景下的小學班主任工作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小學班主任;工作研究

新課程理念是我國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對教育事業進步提出的新要求,通過設計改革方針政策滿足全面素質人才的培養需求,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宏偉計劃?;A教育是新課程理念實施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對新課程的理解和設計,滿足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進一步需求。小學階段是基礎知識夯實的關鍵時刻,小學班主任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體現了非常有價值的作用。本文針對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的工作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為未來教育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學班主任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中承擔的責任

小學班主任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中承擔的責任非常重要,具體的工作內容展現出小學班主任對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引導作用。首先,小學的班主任工作計劃影響到具體的新課程工作目標達成效果,只有班主任確定了班級成長和學習的主要目標,才能夠確保新課程理念的良好實施。班主任能夠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學習,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為了升學而設立的過多課外輔導班,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其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也會影響新課程理念的具體實施。班主任的言行舉止都會深刻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和談吐,只有班主任以身作則,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也深刻影響了學生的判斷能力。最后,班主任組織的實踐活動信息影響新課程理念在基礎教育過程中的實施。新課程的重要內容就是要求學生學習書本之外的知識,通過班主任組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因此,班主任合理地組織和設計課外實踐對于學生的成長有巨大作用。

二、小學班主任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中面臨的問題

小學班主任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實施的過程中也面臨了一些問題,正視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才是發展和改革的有效途徑。在小學班主任的工作中會遇到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首先是班主任在新課程理念推動下的基礎教育工作中積極性不高。由于新課程理念的推廣工作還在進行,所以許多教師還沒能夠準確地認識這一理念的重要思想,也沒有發現這一改革觀點與自己工作實際的緊密聯系程度。班主任對于實際的教育理念認識缺失導致未來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了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加上傳統教育思想的禁錮也導致班主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強,影響了新課程理念在基礎教育中的實施。

另一方面,班主任對于學生觀念的認識不夠透徹,對于發展觀念的認知存在缺失,導致班主任對待人才培養的教育觀念也存在片面性,影響了未來工作的良好開展。如班主任對于學生的體罰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心智的發展,還有班主任還認為藝術和體育課程對于學生未來的作用不大,而造成阻礙學生學習的現象,這些都屬于班主任認識上的缺失,阻礙了新課程理念的進一步拓展。

三、小學班主任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中提升的方向

小學班主任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環境下進行自我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學班主任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中的提升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班主任改革教育觀念,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和適應全新的教育觀點。其次,需要班主任學習并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參與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正確看待自己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定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班主任需要拓展自己的管理教育方式,以開放、發展的角度觀察教育事業的發展,關心學生的進步,全面實現素質教育。

綜上所述,面對小學班主任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工作問題,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同時,小學班主任也需要正視苦難和挑戰,及時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采取合理、科學、積極的工作態度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教學關系矛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小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田潤,喬虹.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班級教育中“度”的解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4):31-32.

[2]韋美艷.班主任管理的實踐與創新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5(10):136-138.

[3]梁曉俐,王曉鳳.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服務農村基礎教育——地方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89-294.

人才培養下的財政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核心素養指導下,教師在講授知識時需要滿足課程的需求,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將歷史課程進行變革,將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不斷探究和學習,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文化素養。

關鍵詞:思維導向下;高中歷史;學科關鍵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從歷史學科核心素質培養的角度出發,能夠更準確地概括出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邏輯和思路,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從品格能力、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等方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幫助學生養成正確、全面的歷史觀,使學生能夠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來理性看待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豐富的學科核心素質,是歷史教師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和難題。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界定

依據朱漢國教授對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高中學生在進行歷史探究時,學習歷史課程的具體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知識素養應包括學生對于歷史上時間和空間知識、歷史人物與史觀知識的綜合認識。除此之外,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還應當包含高中學生對于運用時間與空間觀念精確表達、理解、解釋歷史事件的能力和熟練運用歷史史料論證歷史規律的能力??傮w來看,我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基本方向都趨于對學生史料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高中學生對歷史和國家的認同感。

二、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并未理解歷史核心素養

一些歷史教師并未透徹理解核心素養的概念,在教學時出現了兩個比較嚴重的誤區,一個是核心素養的目標化,另一個是核心素養的功利化。這兩個誤區大大降低了核心素養的使用價值,導致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無法得到有效培養。因此,教師必須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二)學生在課堂中缺乏能動性

在歷史知識的講授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將素質教育貫徹到底,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讓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但是,在當前的歷史課堂中,學生缺乏主動性,只是根據考試說明學習知識,很少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和探究。另外,教師也沒有做到針對性地教學,因此不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思維導向下的高中歷史學科關鍵能力培養策略

(一)運用全新的歷史教學理念

以往我國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將教學的重點和思路都放在了學生的應該能力和實踐成績上,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進而導致高中歷史教師對于核心素養的關注度較低,使學生得不到核心素養方面的鍛煉。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就是要讓相關的高中歷史教師明確學生培養的核心,認識到核心素養對于學生歷史科目學習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歷史教學和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改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核心素養的融入,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自主探索的水平不斷得到提高,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注重“學習意義”建構,促進歷史知識獲取能力提升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知識獲取能力”是指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客觀描述世界、科學解釋世界的過程中表現的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認識世界、學會學習所必備的關鍵能力。知識獲取能力群是學生發現和解決歷史問題的基礎。就歷史學科而言,它主要包含歷史閱讀與概括、歷史理解等學科關鍵能力。例如學習“秦的統一”這一知識時,在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中,統一度量衡措施只是眾多重要措施的其中一項。在教學中容易一帶而過。然而在2020年全國1卷高考歷史試題第29題(略)考查了此項內容。該題考查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度量衡混亂的狀況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在歷史學習中,學生要重視并深刻理解認知到統一度量衡的社會意義,學生才能準確獲取該高考情境問題的歷史信息和邏輯。因而在教學中,學生不僅要了解“秦統一度量衡”的基本史實,還應引導學生從社會意義層面,結合社會實踐經驗,準確理解統一度量衡的影響,即消除了地域差異,統一了全國市場,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從“學習意義”的視角,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歷史知識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將教材內部思維知識與教材外部思維知識進行有效鏈接,從而讓教材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歷史認知。學生在遇到與歷史知識相關的陌生情境問題時,學生才能在紛繁復雜的材料信息中,迅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從而建立教材外部歷史思維關系,高質量地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科能力,提高歷史思維水平。

(三)進行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歷史課程展現了不同時代的事件,是回憶過去、展望未來的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這是其他課程做不到的。但是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其既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料,但也容易讓學生受到負面資料的影響,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學生認知歷史事件時形成誤導,不能讓學生看清歷史事件的本質,這樣也就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講授歷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在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看清事件的本質,提升學生的判斷力,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四)立足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豐富情感體驗

高中歷史教師要明確在課堂上學生情感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共同探索歷史的努力,要建立在學生堅實的歷史知識和明確的歷史課學習目標的基礎之上。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情感目標的培養,一定要以堅實的歷史知識作為依托,才可以充分體現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在對高中學生進行高中歷史學科的情感素養培養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情感素養作為一個長期的、有計劃的目標。教師應當為學生在課堂上創造濃厚的歷史氛圍,使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產生情緒上的波動。其次,教師要學會將一定歷史時期之內典型的歷史事件作為例子,將特定的歷史事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等提升到學生價值觀培養的層面探討,讓學生在歷史課題的研究中體會到中華民族積蓄起來的強大的民族力量與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情感。

(五)創新評價方式,多元評價學生,促進核心素養發展

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發展為主,關注學生本身。而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核心點就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將評價貫穿歷史教學的全過程?!墩n程標準》中有對核心素養的具體表述和學業質量水平的分層表述,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不再將考試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創新課堂評價模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跟蹤評價;改變過去單一的評價標準,著眼核心素養的發展,關注學生發展的連貫性,而不是側重某一時間點內學生達成的目標。

結束語

從不同視角出發,還有諸多提升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路徑,期待更多歷史教育同仁一同關注和思考歷史學科關鍵能力培養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明哲,金日東.基于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學科關鍵能力的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34(04):217-221.

[2]陳朝新.運用學科思維導圖提升高中生的歷史學科關鍵能力[J].教師,2020(12):101-103.

[3]駱志煌.關鍵能力視域下的高中歷史學科價值和教學策略[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04):39-43.

[4]金文彬.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課堂構建途徑探究[J].知識文庫,2020(04):146.

[5]康淑蘭.淺談高中歷史深度學習應關注的四個關鍵能力[J].學周刊,2019(06):102-103.

人才培養下的財政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是經濟新常態下的理論產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指針。它的建構有其理論依據、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其主要內涵可以從制度基礎、戰略保障、實現路徑、外部條件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這四個維度是相輔相成和有機統一的??茖W認識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有助于把握和解決新時代中國經濟向何處發展的問題,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也大有裨益。

[關鍵詞]經濟發展;實體經濟理論;新時代

[作者簡介]廉昌,男,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對發展實體經濟高度重視,他曾多次在視察調研之時就實體經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還突出強調:“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盵1]習近平同志的系列講話和論述建構了其發展實體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一、 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的基本依據

(一)理論依據

實體經濟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通信業、文化產業、商業服務業以及教育、文化、知識、信息、技術、體育等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它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虛擬經濟是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的概念,主要包括金融業、房地產業、體育經濟、博彩業、收藏業等,其運行具有內在的波動性,它的過度發展將會帶來泡沫經濟,給經濟發展釀成很多不可預計的后果。而實體經濟則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世界,小到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實體經濟都是支撐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它決定著虛擬經濟的發展,關乎整個經濟社會能否正常運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問題,他深刻指出:“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2]“我們的政策基點要放在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上,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增強實體經濟贏利能力”[3]。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為中國經濟問題“號脈診斷”,他突出強調:“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敝袊且粋€大國,而且是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要有實體經濟作為底子,絕不能本末倒置,忽視實體經濟而重視虛擬經濟,搞泡沫化經濟,從而給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歷史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明確告訴我們,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之本,尤其是國防之本和民生之本。毛澤東時代主張“兩條腿走路”,提出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要均衡發展,但是把重點放在國防工業上,由此也建立了東北工業基地,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較為突出的工廠企業就有大慶油田、鞍山鋼鐵公司、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長春的中國一汽等,這些企業均迅速地發展了新中國的實體經濟,奠定了深厚的國防工業基礎,為新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一個較為安定的外部環境??梢哉f,我們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改革開放以來,實體經濟發展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一方面堅持以重工業發展為重點,另一方面則較之前更加重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使人民生活狀況極大改善,解決了溫飽問題,進一步建設小康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也逐漸暴露出來,較為突出的就是改革之初,我們一心想迅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經濟發展方式大多是以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粗放型發展,并且不自覺地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導致如今出現了一些“后遺癥”,這些問題為我們當今的發展造成了障礙,所以必須著力加以解決。

(三)現實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局勢和國內形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經濟領域突出體現為我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的復雜交錯階段。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經濟狀況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要“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4]。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經濟挑戰,我們必須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基本方針和“中國制造2025”重大戰略部署,堅持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大力發展以產品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著力推動當前存在的經濟“脫實向虛”向“脫虛向實”的成功轉化,促進形成“虛實結合、以實為主、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經濟運行良好局面。針對當前出現的經濟增長乏力、經濟結構轉化動能不足等問題,必須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關系,積極推動“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落到實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進而向創造大國的轉變、從經濟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走出困境、良性發展和世界經濟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創造更為優越的國際環境,實現友好合作、互利共贏。

二、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的主要內涵

(一)制度基礎:“兩個毫不動搖”基本方針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致分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兩大類型。我國實體經濟一直以來之所以能夠取得長足發展,首要就得益于“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方針,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5],這為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前提。

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其經濟運行主體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牢牢掌握著一國經濟的命脈,始終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柱,國有企業在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即使民營經濟的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勢頭強勁的發展趨勢,國有企業仍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擁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盵6]近些年,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改以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之下,其不足之處逐漸暴露出來,主要體現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創新不足、競爭力差等方面。因而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新時代國有經濟還能否繼續存在下去產生了疑問,他們有些甚至認為應該盡快改變國有企業的性質,使其私有化,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三省期間再次重申了“我們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基本政策,而且態度堅決地指出,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必須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經濟的重要論述堅決地否定了懷疑、唱衰國企的思想和言論,一方面為新時代條件下國有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千斤頂”、注入了“強心劑”,另一方面為新常態下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壓艙石”。

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其經濟運行主體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扮演者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在提供就業崗位、鼓勵技術創新、繁榮商品市場、促進市場經濟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尤其是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民營企業不斷爆發出內在潛力和生機活力,為彌補原有的國有企業的諸多不足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所固有的弊病集中顯現,次生問題也衍化而來。主要體現為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和事后性等特征,具體表現為勞動產品過剩、假冒偽劣產品橫行、只顧經濟效益以及相伴而生的自然資源浪費、生態環境失衡、市場秩序破壞、忽視社會效益和人的全面發展等。同樣地,由此也出現了相當一部分人,對民營經濟頗有微詞、持否定態度,他們大多認為現在中國市場產生的種種亂象很大程度上都是民營經濟引發的,因而也極力鼓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民營企業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民營經濟是時候退出歷史舞臺了,應該把民營經濟國有化。這些言論一度在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多民營企業家更是惶惶不安,阻礙了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在這重要的關頭,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的一些重要民營企業,他特別指出,民營經濟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更是力撥千斤地強調“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保護民營經濟發展”[7]。這一提法較原有的“毫不動搖”表述更加突出了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所持的保護態度,一方面給民營企業家吃了“定心丸”,另一方面也為新時代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器”。

(二)戰略保障:“中國制造2025”重大部署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建國之基、興國之本、強國之器。工業文明以來的世界歷史特別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興衰榮辱和血淚奮斗史,都雄辯地證明了:一個國家的崛起和強大必定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基礎的。當今時代,國際產業發生著巨大的變革,中國產業形勢也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力成本不斷增長、人口紅利逐漸減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地作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的是促進中國制造的水平和質量更進一步提高,使我國由“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中國制造2025”戰略于2015年正式通過并印發執行,提出了“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爸袊圃?025”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優化結構、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其中創新驅動是實現由“制造”向“創造”轉變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第一支撐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其重中之重;質量為先,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是實體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目標;綠色發展,生態、節能、環保是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前提;結構優化,做好不同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的結構優化是實現產業升級最主要的工作;人才為本,人才是順利實現上述四點方針的根本主體。同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笆袌鲋鲗?、政府引導”,既要使市場在制造業發展中積極發揮其主導作用,也要使政府充分地展現其引導作用,以彌補市場的不足;“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一方面必須從一切實際出發,立足當前的制造業形勢和要求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必須以長遠的利益為導向,做好宏觀頂層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既要有大局意識、推進整個行業的整體發展,又要分輕重緩急、有重點的突破,以“點”的突破帶動“面”的發展;“自主發展、開放合作”,一方面要以自力更生為主、以本國為主體,另一方面還要勇于開放、善于合作,不斷地促進制造業的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爸袊圃?025”不僅在國內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實體經濟制造行業的高度贊譽,業內普遍認為此項計劃勢必為世界產業格局變革大潮下中國制造業大有可為提供可靠的戰略保障。而且在國際社會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認可,受到了德國工業4.0專家烏爾里?!ど吕盏葘W者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中國制造2025”計劃全面體現了新時代條件下工業革命的核心理念,是一個具有長遠意義的工業發展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極其重視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并多次對其相關問題作出重要論述和指示,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盵8]現代制造業的發展要以傳統制造業為重要基礎,但絕不能僅僅局限于此,必須和時代新生事物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形成“互聯網+實體經濟”“大數據+實體經濟”“人工智能+實體經濟”等新型實體經濟發展模式,在供給環節尤其是供給方式上和服務環節多下功夫,努力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經濟增長新動能。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之際再次強調:“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盵9]可見國民經濟的重心在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的重心則在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我們必須堅決按照“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重大部署要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人才為本、質量為先,著力推進裝備制造業在科技研發方面捷報頻傳,進一步占領相關科技領域的制高點和主動權、話語權,從而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基本路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現階段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突出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供需錯位”問題,即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成為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無法滿足消費的需求,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基本路徑就必須是也只能是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供給體系和需求側匹配錯位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盵10]他還特別強調:“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盵11]

實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中以下面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為重點:產業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動力結構問題、分配結構問題。第一,產業結構問題主要表現為“三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和低附加值產業在整個實體經濟產業中所占比重過高,而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所占比重過低,這樣一來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嚴重阻礙。所以,必須加快核心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成果,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金融保險制度,逐步淘汰落后產業,促使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合理。第二,區域結構問題主要表現為人口分布不夠合理,城鎮人口低于農村人口(尤其是戶籍人口),非城鎮戶籍人口相當一部分城鎮當地常住人口的福利政策都享受不到,這對于人才流動和發展都是不利的。再有,實事求是地講,不同區域之間政策的傾斜程度是不同的,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協調性甚至不公平性,有些地方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飛速發展,而有些地方則發展緩慢遲滯。因而,必須進一步大力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福利保障制度、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區劃體制等,促使區域之間協調發展、共同發展。第三,投入結構問題主要體現在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投入集中在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傳統產業要素上,導致工業產品以中低端產品居多且產品附加值低,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所以,現在必須大力推動教育體制改革、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大在科學、技術、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上的投入力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使我國實體經濟投入結構不斷優化。第四,排放結構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國排放結構中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致使我國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過大。因此,必須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改革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破壞生態環境問責追責制度,推進形成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發展模式。第五,動力結構問題主要體現為過去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三駕馬車”尤其是投資來拉動發展。但是從根本上看,這只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短期動力,經濟發展要想取得長足發展,還必須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這“三大發動機”產生的根本動力。所以,我們必須不斷深化制度變革、促進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以更加科學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產業結構、高配置的要素挖掘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動力。第六,分配結構問題主要表現在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等都相對較大,大多數社會財富集中于少數人手中,這種現狀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盡快完善和改善社會分配制度、產權制度、財稅制度,確保形成較為合理的分配結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時而生的適應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政策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將其總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盵12]當前,隨著各方面的改革進入深水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到了攻堅克難階段,較為容易的部分大都改革完成,剩下的都是改革起來有很大難度、需要下大力氣去改的部分。因此,必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本路徑,進一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實體經濟產業結構,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發展新動能,促使實體經濟實現結構升級。

(四)外部條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深受各方面問題的束縛而難以實現經濟轉型期的實體經濟較好發展?!耙粠б宦贰笔且粤暯酵緸楹诵牡狞h中央在深刻分析國際局勢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倡議,為中國以及沿線各國乃至世界經濟走出低谷、實現經濟轉型和實體經濟長足穩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發展實體經濟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第一,探尋新的經濟增長之道?!耙粠б宦贰笔窃诤蠼鹑谖C時代由以中國為首的后發國家倡議并積極參與的,是特殊時代條件下的產物,是符合沿線各國根本利益的重大倡議。在“一帶一路”落地生根的過程中,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可以把自身具有的產能、資金、人才、技術等突出優勢在沿線各國轉化為市場與合作的優勢,可謂優勢互補、一舉兩得,既幫助沿線各國建設和完善了基礎設施、為推動區域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促使當地民生條件得到改善,又為中國結交了新的經濟合作伙伴。同時,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也可以更加廣泛和更大程度的惠及沿線國家,對沿線國家盡可能的給予支持。另外,中國幾十年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也可以與他們共同分享,為沿線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國家迅速擺脫經濟困境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促進形成平等互惠型的經濟合作關系。第二,實現全球化再平衡。傳統的全球化是以海洋作為中心,導致海洋國家和沿海地區更容易獲得發展的先機條件,從而迅速崛起和騰飛,這也在世界近現代的歷史上形成了內陸落后于沿海、東方落后于西方、農村落后于城市的固有不平衡局面,國際經濟政治同樣以西方為中心。如今的“一帶一路”絕非翻版的“馬歇爾計劃”,它不是為了中國一己之利而發起的,也不是憑中國一己之力就能實現的,是旨在推進亞非歐國家以及世界經濟共同發展而發起的由各國自愿參與共同建設的重大倡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應僅僅著眼于我國自身發展,而是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盵13]“絲綢之路經濟帶”橫貫亞歐非大陸,致力于向西開放。從國內看,有利于進一步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從國際上看,為蒙古、俄羅斯和中亞、西亞、歐洲等國家進一步利用優勢資源、擴大對外開放搭建了合作平臺?!?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而且還將和亞歐非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一個閉合環形,更加能為沿海、沿線國家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這也極大地促進了形成平衡的全球化秩序和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一帶一路”一方面為中國以及亞非歐沿線國家實體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探索出了更為有效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也為沿線各國實體經濟能夠在一個相對公正平衡、和諧包容、互惠互利的環境下安心發展打造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條件。

“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對中國、對亞非歐沿線國家乃至對世界經濟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共建“一帶一路”,我們“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14],真正發揮其作用為各國人民造福。各國之間應該保持最基本的信任,努力開創發展新機遇,積極謀求發展新動力,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促進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通,建構多元的合作平臺,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開放、包容、合作、互惠的外部條件,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和產業結構的轉化升級。

三、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是習近平同志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中國經濟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經濟理論,該理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統籌協調、內涵豐富而深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在理論方面,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為新時代中國經濟向何處發展以及如何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特別是在學術研究方面,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為實體經濟的研究給予了大量的科學論斷和闡述,這些都是研究者從事相關探索的重要資料來源。2003年以來,中國知網(CNKI)上關于實體經濟的研究有23502篇文章,其中2013年以來的相關文章有16296篇,占到總數的69.3%。不僅是數量可觀,從質量上看,也出現了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文章,這些都很大地推動著實體經濟的研究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二)現實意義

在實踐方面,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為新時代中國經濟朝著正確方向持續前進作出了重要的頂層設計,即:以“兩個毫不動搖”基本方針為制度基礎、以“中國制造2025”為戰略保障、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本路徑、以積極倡導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創造良好外部條件。習近平發展實體經濟理論必將“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15]進而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雄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8]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工匠精神——中國制造品質革命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

[3][10][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7、255、50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37.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84.

[6][9]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緊扣新時代要求推動改革發展[N].人民日報,2017-12-14.

[7]黨中央毫不動搖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N].人民日報,2018-9-28.

[11]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7.

[12]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5-10.

[14]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7-5-15.

[15]王蘭軍.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N].光明日報,2017-11-28.

責任編輯:彭銀春

上一篇:水廠設備信息化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預防產生質量系統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