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普法宣傳研究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21

農村普法宣傳研究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博弈使原有的農村法文化出現了明顯的失范現象,并直接導致了一系列農村社會問題的生發。農村法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文化承載力、文化發展力和文化張力為理論基礎,對農村法文化進行重構將在新農村建設中凸顯出重要的社會作用。

關鍵詞: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 農村文化 國家法文化 法文化重構

文化是人類歷史最可寶貴的積淀,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巨大影響。文化的作用機制必然要通過人類群體的外部性行為來實現。法文化作為人類文化中最穩定和最具張力的部分,其適當型構和流暢運行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凸顯出相當重要的作用。目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法文化在各種因素的博弈中呈現出比較嚴重的失范狀態。我國絕大多數土地在農村、絕大多數人口是農民,因此客觀面對社會轉型期農村法文化的博弈失范并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農村法文化進行重構,藉以加快我國農村的法治化進程是非常必要的。

一、農村法文化的法理學解讀

文化(Culture)是人類超越自然的創造物,是歷史地積淀的人類本質的對象化。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文化是根植于人類內心深處的思維源泉,而其他社會科學則是這一深刻底蘊的外在表達。有關法和法律的群體性文化認識構成了法文化(Legal Culture)的基本內涵。目前學者對法文化的理念多有紛爭,如有人認為,具有定勢化的有關法和法律生活的群體性認識、心理狀態、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即為法文化?;蛘哒f是“人們對法以及法律制度所持的態度、價值觀、理解以及期待”。還有人認為,法文化是人為了實現其絕對意義的全部本質,而在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領域中,從歷史和思辨中凝結出的相對意義的合理的生存方式。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所謂法律文化是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的作用下,由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所創制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以及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態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及學說理論共同構成的復合有機體,是對不依人們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的物質的社會關系的反映,也是人們維持自身生存和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也就是說,大多數學者認為,法文化作為社會本質的思維外顯,將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穩定到了幾近自覺的程度。

我國8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因而農村法文化在我國法文化型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農村特有的區域性、結構性、傳統性特征,農村法文化表現出了與城市法文化既相互分野又密切聯系的諸多特點。首先,農村法文化是農村文化的區域性和法的整體性的協調統一。農村法文化在不同區域內生長出不同的文化理念,而這些文化理念又在國家立法以及整個社會對法的理解和認同中獲得協調發展。其次,農村法文化是農村的結構性與文化的群體性的協調統一。農村社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結構性,并在文化層次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同。這一認同在農村法律觀念和法律思想上體現為法律對農村文化的結構性和群體性的確認以及農村文化對法及法律的促進和發展。再次,農村法文化是農村傳統文化和現代法律文明的協調統一。根植于傳統的社會結構之中,農村傳統文化本身具有相當的穩定性。然而,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劇烈沖擊之下,農村傳統文化基點開始發生漂移,中國農村社會開始進入轉型期。20世紀中國社會的迅速轉型和巨大變化為中國社會現代法治的最終確立奠定了深厚和堅實的基礎。在社會轉型期這一歷史背景下,農村傳統文化與來自于城市乃至西方社會的法律文明在激烈碰撞中將最終得以相互交融。

農村法文化型構并非確定的社會制度供給。然而由于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現實性,農村法文化同樣表現出了相當的類制度特征。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農村的發展已經體現出了明顯的現代性,并在農村法文化這一類制度領域內得到長足的凸顯?,F代性的制度性維度主要包括經濟運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層化、公共領域的自律化以及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等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通過作為農村現代法文化主要部分的農村先進文化和法律精神的靜態契合和動態互促,農村現代法文化得以形成和進一步彰顯,必然會在類制度層面上促進農村經濟運行更加理性、管理更加科學、公共產品供給進一步增加、農民權益通過適當社會主體的行為得以維護并最終大大加快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治進程。

二、農村法文化運行的博弈失范

“失范”(anomie)的原意是指一種無規范狀況,或者是社會準則的缺乏和含混不清?,F代社會學通說以為,失范主要是指目標與手段的背離或形式與內容的不一致。農村法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永恒的哲學范疇,其根本動力來源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辨證博弈,而直接動力則來源于文化的實然性和應然性的辨證博弈。在農村法文化運行的發展進路中,各元素之間的不對稱博弈往往會導致農村法文化呈現出失范的特征表象。因此,博弈失范是農村法文化發展的必然現象,而合范則是農村法文化發展的起點和歸宿。法律除過可以作為解決糾紛的手段和技術外,同時也可以作為體現價值和目的的一種符號。文化視野中的法所體現的不同目的和價值之間的相互博弈,使目前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農村法文化呈現出相當明顯的失范狀態。農村法文化運行中的博弈失范在西方法文化與東方法文化、傳統法文化與現代法文化、民間法文化與國家法文化的交錯與碰撞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傳統法文化與現代法文化的沖突是導致運行中農村法文化博弈失范的首要原因。農村法文化的現代性轉型是與農村經濟體制的現代性轉型相輔相成的。作為一種類制度的社會認知,法文化的發展必然要經歷從實然到應然、從傳統到現代的博弈過程。法文化轉型的核心動力淵源來自于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轉型。就我國農村經濟體制而言,在以城市為中心的現代性經濟輻射作用之下,原有的自給自足的區域自然經濟體制已經開始解體,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組成部分的社會化農業生產體制開始逐步確立,農戶之間的系統性分工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就我國農村社會結構而言,在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轉型的巨大拉動下,農村人口的社會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農村人口絕大多數為農業人口,其從事的主要活動為低生產率的人工農業生產,且主要是糧食生產。農村社會結構轉型期間,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機械化程度加強,大量農村人口從農業人口中解放出來,進入城市或留在農村從事制造業、服務業以及其他非農業生產活動。農業生產的產品也開始從單一的糧食生產向以糧為主多種經濟作物種植、多種經濟動物養殖全面發展的生態農業轉變。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同,我國城市缺乏對農村流動人口的足夠承載力。因此,農村人口中的農業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必然引起農村非農業人口的大量增加并進而改變農村的社會結構。農村經濟體制的轉型和農村社會結構的

轉變必然要求作為配套機制的農村文化尤其是農村法文化隨之轉型。然而,法文化作為文化見諸于法律的外部表象,與經濟轉型和社會結構轉型相比較具有相當的滯后性。這一滯后性表現為農村經濟發展、社會構成開始呈現出劃時代的現代性特點,而農村法文化仍然停留在傳統法文化的相對原始階段。農民一方面開始從事農業合作化生產和非農業經濟生產,同時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穩步上升;另一方面卻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不懂得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解決問題,更不懂得通過法治手段管理農村社區乃至更大范圍的空間區域。在某些農村,甚至有不少農民對法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諸法合體、以刑為主”的封建“王法”階段。農村法文化發展相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結構發展的滯后性導致了運行中應然的農村現代法文化與實然的農村傳統法文化之間的激烈博弈,實然的農村傳統法文化在博弈中呈現失范狀態在所難免。

民間法文化與國家法文化的碰撞是引發運行中農村法文化博弈失范的重要原因。由于法律天然的即時性和文化固有的承繼性特點,一國現實立法確定的國家法文化與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民間傳統法文化之間必然會產生一定沖突。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因而這一沖突表現得更為激烈。沖突中傳統法文化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得以明確凸顯,而其民間法文化的優秀部分則容易為人們所忽略。這就造成民間法文化難以承載現代社會的立法內容,從而呈現出典型的失范現象。由于地緣因素等特點,我國農村民間法文化保存比較完整且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因而農村法文化在與國家法文化的博弈中其失范特征更加凸顯。諸如“權大于法”、“父債子還”等與國家法相沖突的農村民間法理念難以擔當規范農民日常行為的任務,而在農村建立新型現代法文化體系的任務尚未完成。農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遵循農村民間法文化對法律規范的理解,而出現糾紛時則不得不用國家現行立法解決問題。這就導致了諸如“秋菊打官司”之類民間法文化與國家法文化碰撞的出現。

西方法文化在東方法文化中的移植是導致運行中農村法文化博弈失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法律移植(Legal Trans—plantation)是在近代各國立法中頻繁使用的方法,指的是以某一國外法律文本為范本,并以其中的概念和制度為基礎制訂新法的過程。目前我國立法體系基本上秉承大陸法系,然而在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的今天,我國在制定法中移植了大量的普通法系立法內容。這些立足于英美法律思想的普通法系立法內容在生長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與東方文化的沖突。同時,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法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新發展也對我國長期生長起來的東方法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這就在法律移植的過程中引發了西方法文化與東方法文化的激烈博弈。西方法文化與東方法文化的博弈沖突在農村法文化上主要表現為民主、自由、法治思想與本土的東方倫理道德的博弈沖突。大陸法系的西方法文化發端于崇尚民主的古羅馬帝國,并在工業革命時期獲得了巨大發展。普通法系的西方法文化更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而逐步成型的。西方文化往往認為法治社會的內核就是涵義廣博的民主和自由,西方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維護這一法文化所標榜的民主和自由。然而,在我國農村占主導地位的法文化思想則主要立足于本土倫理道德,認為法律不應當于我國的本土倫理道德標準相違背。我國封建社會歷時較久。儒家學派的文化影響十分顯著。這就決定了我國保持歷史文化原貌最為完整的農村必然要以本土文化為基礎融合移植過來的法律制度,而不是以移植過來的法律制度為標準去變更本土文化。因此,在法律移植固有的局部性和不適應性的影響下,被作為西方法律思想精華移植過來的立法內容,在與農村本土東方文化博弈的環境中表現得難于生長。

三、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現代法文化構建的動力分析

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法文化、構建以農村先進法文化為主的農村現代法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必由之路?!霸谏鐣晤I域,民之所本者,乃是民權,其他的都是靠不住的”。對農村法文化的構建動力進行系統分析,可以以作為農民權利核心的生存權、發展權為基礎,明確影響農村現代法文化型構的主要因素,并進而為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現代法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從農民生存權、發展權的基本理念考量,農村現代法文化構建的動力主要包括農村法文化承載力、農村法文化發展力以及農村法文化張力三個部分。

農村法文化承載力是實然狀態下的農村現實法文化對期待狀態下的農村經濟、社會、生活發展的支撐作用力。價值合理性是良法的核心要素。在農村法文化發展過程中,其承載力是制定良好的法律的價值合理性的切實體現。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村社會從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結構向比較合理的三元結構轉變,這一轉變必然需要適當的法文化基礎去承載。農村法文化的形成、發展具有長期性且與國家立法相比具有相當的滯后性,這就導致了現實的農村法文化無法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無法對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發生的經濟、社會、生活轉型有效承載?,F實農村法文化的承載力不足嚴重阻礙了新農村建設進路,并進而導致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思想、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脫節。表現在現實中,則有部分農村經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而農民在思想上法治意識淡薄、法律觀念陳舊,拜金主義、金錢萬能等腐朽思想泛濫,甚至孳生賭博、吸毒、斗毆等惡習。要切實通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要切實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就必須考慮農村現實法文化承載力不足的問題,大力構建以農村先進法文化為主的農村現代法文化,使農民樹立有法必依、依法辦事、文明守法的現代法治觀念,有效承載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生活問題。

農村法文化發展力是實然農村法文化向應然農村法文化發展過程中的自在內趨力。事物的發展主要由其內因決定,農村法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農村法文化的發展力主要集中在對傳統法文化精華的傳承發揚和對先進法文化理念的現實表達兩個方面。中國傳統法文化是5000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秀的民族傳統,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對于傳統法文化應當本著傳承發揚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立足本土法文化的基礎上推動現代農村法文化的發展。先進法文化理念是農村現代法文化的主要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在文化領域內的中國化成果,引領著農村法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實然農村法文化向應然農村法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內在地確立農村先進法文化的主導地位并對農村先進法文化理念進行現實表達,是農村法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只有在對傳統法文化揚棄和對先進法文化表達的過程中,農村現代法文化才能在強大內趨力的作用下協調、穩定、可持續地

科學發展。

農村法文化張力是農村法文化對農村發展乃至社會發展的拉動力,是農村法文化正外部性的彰顯。發展農村法文化的目的在于通過農村現代法文化的構建,有效承載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效地拉動農村經濟轉型、社會結構轉型和文化轉型,從而在社會主義法治下最終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法文化張力正是農村現代法文化這一正外部性作用的切實表達。在農村現代法文化發展比較成熟的背景下,尊老愛幼、克己奉公等中華民族傳統法文化美德得以傳承發揚,現代法治、社會民主、自由的優秀法文化精髓得以切實體現。農民在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文化環境下工作、學習和生活,農村法文化張力才能夠獲得比較充分的表達,才能最終達到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的客觀要求。

四、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法文化重構的實踐

法律制度的內容雖然復雜多端,總不外是法律支配生活所形成的秩序。農村法文化在西方法文化與東方法文化、傳統法文化與現代法文化、民間法文化與國家法文化的博弈中,在國家法律、社會生活秩序以及文化背景的交融與沖突下呈現出比較嚴重的失范現象,造成農村現實法文化對農村社會轉型的承載力不足、發展力缺位、張力缺失。法文化對農村、農業、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制度層面的導向性作用。在現實農村法文化已經難以為新農村建設、農民生產生活和農業發展提供文化范式的嚴重問題面前,必須對農村現實法文化深刻反思,并在新農村建設的理念下對農村現實法文化進行重構與實踐。當前,我國農村文化轉型不應采取“自發自為”、任其自然的消極態度,而應采取一定的積極措施,包括改造政治、經濟結構和機制等措施,“自覺”促進農村文化轉型。進而使實然狀態下的農村現實法文化向應然狀態下的農村現代法文化轉變。

首先,要大力推進農村先進文化與現代法律精神的靜態契合與動態互促,構建農村現代法文化發展機制。以農村先進法文化為主體的農村現代法文化是新農村建設中能夠適應生產力發展,能夠適應新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型構的應然農村法文化。農村現存的法文化則是建立在舊有的農村文化與民間法律意識根基之上的實然農村法文化。由于中國幾千年文化思想的紛繁以及歷史上刑民結合以刑為主的中華法系傳統法律意識的影響,實然的農村法文化難以與現代社會的法理念、法價值有機交融。因此,要構建農村現代法文化發展機制,就必須在理念和價值層面上大力推進農村先進文化與現代法律精神的靜態契合與動態互促。農村先進文化主要來源于對農村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發揚和農村現代文化的自身發展兩個方面;現代法律精神主要包括東方法律道德與西方法律思想兩個部分。比較法研究的優勢在于可以拓展學術視野,借鑒歷史的或其他國家地區不同法系的經驗,以完善自我。釗在農村先進文化與現代法律精神的靜態契合上,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強比較法研究,既要注重發掘農村傳統文化思想、傳統東方法律道德的先進內容,又要加強農村現代文化的自身發展及其與西方法律思想的有機融合。在法律移植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外來資源在本土環境中發生排異反應,從而達到本土資源與外來資源很好地結合,既保留傳統文化的優良品格又包含現代理性的法治精神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在農村先進文化與現代法律精神的動態互促中,既要立足我國農村實際普遍吸收全人類的先進文化內涵,又要切實體現以人為本、平等自由、和諧發展的現代法律精神。政府應當積極發揮其主導性作用,促進農村先進文化與現代法律精神靜態契合與動態互促的良性循環。其他有關部門也應當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從理念研究、制度供給、資金支持、物質幫助等方面大力推進農村先進文化與現代法律精神的靜態契合與動態互促,構建以發展農村先進法文化為主體的農村現代法文化發展機制。

其次,要發展以社會中間層組織為主的表達主體,構建農村先進法文化生態表達機制。農民權益之所以在某些方面得不到保護,農民利益之所以存在喪失和被侵蝕現象,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民利益表達主體缺失。作為農村現代法文化的主要內容,農村先進法文化必然要求能夠獲得充分、及時、有效的表達,必然要求有適當的表達主體為之而努力,有適當的表達機制與之相適應。農村現代法文化的表達主體應當能夠真正代表農民的利益,應當獨立于政府并具有國家立法賦予的、農民個人不可能具有的一定法文化表達權力。農村先進法文化表達機制應當是內生于本土文化而外化于先進法律文明的,應當是立足廣大農民根本利益而著眼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或者說,應當具有能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約束、自我創新的生態性?,F實的農村法文化主要通過農民自身對法律和文化的理解來體現,具有分散性、不確定性和非系統性的特點,難以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指引、評價、教育等規范性作用。構建良好的農村先進法文化生態表達機制,要求我們必須突破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結構框架,突破舊有的市民社會——政治國家的二元社會法文化表達機制,通過社會中間層主體的法律表達切實維護農民的生存權,通過社會中間層主體的先進文化表達切實維護農民的發展權。發展社會中間層主體是農村先進法文化生態表達機制構建的天然基點,是縮小城鄉差距、扭轉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法文化比較劣勢必然的路徑選擇。

再次,要強調農村現代法文化構建主體的多元性、客體的普遍性和內容的同向性,構建農村現代法文化權力運行機制。在考慮使用法律權力時,并不是每一個未用的、行使法律權力的機會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那些人們所期待的權力的行使才真正重要。解決實然農村法文化的博弈失范、構建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現代法文化體系,不僅關系到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解決,更直接關系到全社會的穩定運行與和諧發展。要確保農村現代法文化體系的有效運行,就必須從國家權力行使的層次出發,通過立法、執法、司法手段,構建適當的權力運行機制。在立法、執法、司法活動中,要強調農村現代法文化構建主體的多元性,讓政府、企業、社會中間層組織等多元主體充分有效地參與到農村現代法文化構建中來??腕w的普遍性是農村現代法文化影響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現代法文化建設涵蓋了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道德等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客體(農村現代法文化所保護和服務的對象)以農民為主但并不僅限于農民。只有農村現代法文化普遍性客體的生存權、發展權獲得充分保護和發展,農村的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由于涉及的社會關系比較復雜,農村現代法文化的不同內容之間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異質性。因此,確保不同內容之間的同向性非常重要。在農村現代法文化構建的社會關系博弈中,要堅持同質內容之間的同向性和異質內容之間的同向性,避免同質異向或異質異向問題的出現。只有農村現代法文化權力運行機制能夠良好地運行和發展,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現代法文化建設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農村普法宣傳研究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1.問:請介紹一下教育系統“八五”普法規劃出臺的背景。

答: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普法工作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吨醒胄麄鞑?、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全民普法工作,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進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機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這對教育系統普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方向。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法治宣傳教育的相關工作部署,進一步提升教育系統普法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引導干部師生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迫切需要結合教育工作實際,制定教育系統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為此,我們在深入開展調研、認真聽取相關單位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規劃》。

在起草過程中,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注重把好方向,做到旗幟鮮明講政治;注重結合實際,根據普法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需求統籌指導、分類實施;注重聚焦重點,強化課堂實效,加強法治實踐教育,不斷提升法治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協同創新,加強與相關單位溝通合作,努力形成多方共同參與的普法新格局。

2.問:教育系統“八五”普法有哪些主要任務?

答:《規劃》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相關任務部署,根據國家“八五”普法規劃工作要求,結合教育系統工作實際,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確定了教育系統“八五”普法期間的主要任務。

一是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持續提升教育系統法治素養。強調把好政治方向,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引導廣大干部師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突出以憲法教育為核心內容,要求重點宣傳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將民法典教育作為重點內容,要求重點宣傳民法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質、基本原則、基本要求和新規定新概念新精神,將民法典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二是切實增強普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推動教育系統法治宣傳教育高質量發展。將青少年普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規范化和常態化,提升法治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結合安全、防災減災救災、防范網絡詐騙等內容開展日常宣傳教育,將法治教育納入中小學課后服務范圍,深入開展法治實踐教育。重視推進教育系統精準普法,要求分類設計普法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探索開展菜單式普法,提高普法內容的適用性和實效性。關注特殊地區和特殊群體普法,要求提供相關法治服務支持,加強民族地區普法,加大對農村、邊遠等地區學校的普法支持力度等。

三是深度融入教育系統依法治理,為加快教育現代化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堅持普法與依法治理有機整合的原則,推動普法與依法治教緊密結合,將普法融入教育立法過程,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誰管理誰普法”;將普法融入學校教育教學與日常管理,體現在學生守則、教學規則、行為規范和其他管理制度中,建立健全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考察評價與獎懲機制;加強學校未成年人保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懲戒實施等相關規章文件的學習宣傳,規范和保障學校、教師依法履行職責。

3.問:在提升青少年普法針對性和實效性方面,《規劃》有哪些新要求、新舉措?

答:為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規劃》將青少年作為教育系統普法工作的重點人群,堅持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著力提升青少年普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制定出臺了一些新要求和新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一是突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兑巹潯诽岢?,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學校教育,納入高校法治理論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納入法學專業核心必修課,組織修訂法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習近平法治思想公共選修課。同時,要求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結合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開展法治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二是突出以憲法教育為核心內容?!兑巹潯穼椃ń逃鳛榻逃到y普法的核心內容,強調深入學習宣傳憲法,重點宣傳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推動憲法類教材編寫與修訂,深入開展全國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系列活動,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參與憲法網絡學習,進一步了解憲法基礎知識,樹立憲法基本理念。持續開展國家憲法日教育系統“憲法晨讀”特色活動等,推動憲法學習制度化、常態化。

三是突出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兑巹潯肪o緊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重要環節,鼓勵支持師范院校法學院(系)培養更多更專業的法治教育師資后備力量,推動高等院校在師范、法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增加法學、教育學原理等相關內容。推動地方開展教師全員法治培訓,努力讓每位中小學教師每年接受不少于5課時的法治教育培訓。推廣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加大情景模擬、案例教學等方法應用,加強教學行為指導和規范。加大學科融入法治教育力度,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法治教育資源。同時,推進學校主要負責同志普法,研究制訂各級各類學校主要負責同志應知應會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知識要點,探索建立相關法治能力評測制度等,更好地提升學校依法治理能力。

四是突出推動構建多元參與的普法工作新格局。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關心支持?!兑巹潯穼⑸钊腴_展法治實踐教育作為重要任務,提出大力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完善相關組織保障機制,將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納入社會實踐大課堂活動場所范圍,努力推動學生每年接受法治實踐教育不少于2課時。重視推進“互聯網+”法治教育,部署加強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等平臺建設,探索建立在線學法資源平臺,為干部師生學習法治知識提供便利條件。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建設,努力產出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完善法治副校長制度,加強正面法治宣傳引導,推動學校加強與人大、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單位交流溝通,共同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

農村普法宣傳研究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加強農村地區學生的法律教育,對于發展我國新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學生法律素質、保護農村學生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學生進行法律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完善與發展我國對農村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農村學生 法律教育 問題 措施

與城市公民相比 ,農民的法律知識更貧乏、法制觀念更淡薄 ,因此我國法律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農村。加強農村法制宣傳 ,做好農村普法教育首先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 ,做好農村學生法律教育工作,將法律教育納入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課教學,按照“依法治國”的要求 ,重新修訂思想品德和政治課及教學計劃 ,實現學校普法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 。

一、 對農村學生加強法律教育的意義

1、對農村學生加強法律教育是社會秩序穩定的需要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對于家庭、國家、農村社會的安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象逐漸增多,特別是農村地區青少年違法犯罪已經成為影響社會治安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好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無論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還是對社會的穩定都有著重要意義。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最重要的一條措施是加強青少年的法律宣傳教育,不斷深化法律宣傳教育的功效。

2、加強農村法律教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已經開始進入新經濟時代。提高綜合素質,已成為社會擇人和用人的必備要求,新農村建設也對農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那么,作為農村學生,如何何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去適應社會要求就應該引起重視了。如今,農村社會正向法制化、規范化邁進,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的學生們,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應成為一種共識。

3、對農村學生加強法律教育是保證學生合法利益的需要

法制教育是完善農村學生知識結構,維護其合法權益的需要?,F代農村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法律素質是現代人才素質的重要方面。農村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也是未來農村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要來源。農村學生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農村學生必須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以及憲法和基本法律常識。如搞農業的,要懂得農業法、水利法、土地法等。搞衛生工作的,要懂得衛生法。搞教育工作的,要懂得教育法、教師法等。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勝任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

4、對農村學生加強法律教育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法律賦予我們廣泛的權利,既有政治、經濟方面的權利,又有人身、財產等方面的權利;既有實體法規定的權利,又有程序法規定的權利。公民要維護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法律知識,了解權利的內容和意義。當然,公民在維護自身權利時,也必須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二、目前我國對農村學生進行法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地區法律教育的內容缺乏針對性。

目前,我國在對農村學生進行的法律教育,主要以開設《法律常識》課程為主?!斗沙WR》課程作為學校公共必修課程,其目的主要是使學生具有法治精神和懂得基本法律常識?!斗沙WR》課程只是對我國現行的、一般的法律法規做了簡單扼要的介紹,缺乏針對性。

2、法律教育流于形式。

學校法律教育是對農村學生法律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教育應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的主導力量。但是,仍有不少農村學校把錄取率、升學率作為學生好壞的重要標準。往往只重視智育發展,忽視德育和法制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功能流于形式。

3、法律教學形式缺乏多樣性。

目前對對學生進行法律教學主要以在課堂宣講的形式為主。學生對各種駭人聽聞的侵權犯法事件,缺乏直觀的感受;對各種侵權犯罪行為的嚴重后果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學生學習法律就沒有主動性,體會不到法律與自身工作、生活的重要關系,不能自覺地運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4、法律教育師資配備缺乏專業性。

在農村法律教育中,就法律教育師資而言,缺乏專業師資力量,要么是法律專業畢業,缺乏教育學知識,不能保證密切聯系教師職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律教育;要么是教育學專業畢業,缺乏相應的法律專業知識,不能保證準確地傳授我國基本法律法規和與教師職業密切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

三、完善與發展我國對農村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具體措施

1、法律教育內容體現學生特點

學校在加強學生法制教育中課程的設置及教育教學方法改進,這是加強法制教育力度的具體表現。(1)要改革學校課程,把法制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近日聯合下發 《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逐步將法制教育納入教學大綱,納入教學計劃,真正做到計劃、教材、課時、師資“四落實”。 對尚未開設法制課程的,教育行政部門要以行政命令令其增設課程。同時確保課時到位,學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司法部門合作,結合本地常見的多發性未成年人犯罪,組織編寫鄉土教材,將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作為日常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2)要改革教育教學方法,開展多樣化的學校教育教學形式,法制課程的教學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據海南新聞網的消息:在海南 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調研中,暴力型犯罪中14歲至未滿18歲的孩子較多。大部分孩子都以為不滿18歲就不用承擔刑事責任,導致16歲至17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率較高。這充分說明,要讓其守法首先必須先讓其懂法。法制教育不僅僅是讀讀法律條文。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課堂設置應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可以采取討論、辯論、演講、講座等形式。通過“走出去”(旁聽審判、聽取未成年罪犯的反思等)“請進來”(開展法制講座、模擬法庭等)的學習方式,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識。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接受能力,對不同年齡的未成年人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小學法制教育要對學生進行法律啟蒙教育 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普及有關法律的基本常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意識、交通安全意識、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好品德;中學法制教育著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意務意識、守法用法意識,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職業學校還要突出與所學專業相關和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知識教育。有重點選擇法治教育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培育他們遵紀守法和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法律教育內容要體現農村學生特點,如深入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農業法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等。

2、用多種教育形式增強法律意識。

從目前來講,農村地區學生法制教育的形式還比較單一。在校內多是單一的課堂說教,而校外法制教育也多流于形式。所謂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也只是某個政法部門的干警到學校講幾次課,有些學校甚至出現有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卻沒有上課的情況。因此,如何圍繞創新宣傳教育形式、改進教育方法已成為當前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課題。法律教育不僅僅是采用課程學習方式,在學生畢業實習和培訓階段應分配一定的學時到看守所、法院、監獄、勞動教養場所等地參觀、旁聽,有組織地收看電視臺法制欄目、收聽法制廣播,還訂閱法律報紙、書籍、雜志等方式增強其法律意識。同時應當結合教學需要,邀請一些優秀法官、檢察官、律師、公安干警到學校舉辦法律講座,特別是做專題的法律培訓。通過這些有實踐經驗的法律人士授課、組織討論會、描述辦案心得體會,使學生意識到法律就在自己的身邊,從思想上得到重視,從而提高法律教育的效果。

3、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的法制觀念

在加強學校法制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一定要注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近年來,教師侵犯學生權利的案件時有發生.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據著名教育心理家張春興教授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學習就往往取決于教師效能。教師效能的高低來自于師者的各方面素質。特別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師德師風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應自覺接受師德師風教育,培養愛國、愛校、愛教、愛學生的良好風尚,依法治教,增強法制觀念,防止浸害學生合法權益事件的發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4、充分發揮學校團隊組織在學校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團隊組織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文明養成習慣教育的主陣地。由于傳統的課堂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對有的學生的教育收效不大,同時,由于在當前學校教育重智輕德,重智輕法的情況下,學校團隊以其自身的組織優勢和活動優勢起到互補作用。學校團隊在學校法制教育中采取“手拉手”、“雛鷹行動”、“我做一名小法官”、建立業余法制學校等活動、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群體需要,激發學校未成年人對法制教育的參與興趣。依托各類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陣地,開展生動活潑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創建社區未成年人法制學校,開辟未成年人法制論壇,組織動員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區.開展法制教育和維權活動,幫助未成年人學法、懂法、守法。不斷增強法律意識,積極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進一步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誘因。

5、法律素養考核納入學生考核體系

筆者認為,要強化學校法制教育的功效,針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現狀,應采取如下措施 (1)教育行政部門要轉變觀念,切實加強對學校領導的法律意識的提高,拋棄只重智而輕法的錯誤觀點。(2)改變一味只注重分數、高考,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一些學校雖然口口聲聲喊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學生,但行動卻是一心一意抓高考,形成“轟轟烈烈的講素質教育,扎扎實實的搞應試教育”局面,并沒有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因此,要把學生法律素養考核納入學生考核體系。法律素養的考核不同于基礎文化課的考核,在對學生的法制教育的考核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立足于整體考核,應關注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2)考核方案有其靈活性,建立一個既注重結果又注重行為的考核方案:(3)考核標準的多面性,不應只看其考試分數,而在考核中一定要考慮到情感行為、信念等因素;(4)做到定量與定性的科學統一。

參考文獻:

[1]康樹華.青少年犯罪研究十年[M].重慶出版社,1994

[2]李德芳.社會變革中的青少年犯罪[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

[3]牛建立.中學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班主任之友,2004.9

[4]鞏獻田.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農村普法宣傳研究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一、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建設農村電力系統

目前, 雖然國家對農村發展非常關注和重視, 出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 但是農村由于長期的歷史因素影響, 發展狀況與城市地區相比一直存在較大差距, 電力建設也是如此, 很多農村地區的電力系統較為落后, 電力設備老化、電力資源不足等問題突出, 而當前農村的生產經濟發現迅速, 落后的電力系統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生產生活需求, 農村電力系統改造建設迫在眉睫。農村電力系統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而農村普遍資金有限, 電力設備購買及線路改造無法順利實施, 因此加強農村電力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加大農村電力建設的資金投入, 推進農村電力系統的改造和完善。一方面, 為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的用電需求, 農村電力建設要重點關注低壓電網建設, 投入資金配備高質量的電壓設備及監測設備等, 保證農村電壓的穩定性, 減少不必要的電能消耗;另一方面, 投入資金加快農村配電網絡建設, 不僅要檢查、維修、更換輸電線路, 保證線路布置的規范性, 還要合理布置配電網絡, 保證電力供給穩定安全。

二、重視農村電力系統的技術改造和提升

農村電力系統在建設發展之初, 由于資金不足及技術水平有限, 農村電力建設存在很多不足, 例如, 電氣設備負荷不足, 線路布置不規范等, 大大影響了農村供電的效率和質量, 農村電力系統急需進行技術改造升級。農村電力企業是農村電力管理的主體部門, 其技術和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村電力系統的完善, 但是農村電力企業普遍缺乏健全的管理機制, 在對農村電力系統的改造升級方面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 電力改造進展緩慢。要建設完善的農村電力系統, 重視電力系統的技術改造升級是必需的。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電力科技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農村電力企業要認識到現代科技在農村電力系統建設中的作用, 積極對農村電網進行技術改造升級, 例如, 使用節能型電力設備, 減少電力資源消耗;對農村原有線路進行改造升級, 解決線路不規范問題, 消除用電安全隱患;建立科學的農村電力網絡等, 通過技術手段不斷完善農村電力系統。

三、加強農村電力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

當前, 隨著國家對農村建設的重視和支持, 農村電力管理也成為了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點, 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不斷增大, 由此農村電力管理的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長期以來, 農村電力系統較為落后, 電力人員大多只負責基本的安裝和維修工作, 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 隨著農村電力需求的增加和電力系統的改造, 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為農村電力系統配備專門的管理人才, 打造起健全的管理人才隊伍。首先, 農村電力企業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 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機制, 通過各種途徑吸引優秀專業的電力人才參與到農村電力管理中;其次, 農村電力企業要改變人才管理理念和思路, 重視人才選拔, 建立人才競爭機制, 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為農村電力管理選擇最優人才。再次, 農村電力企業要重視人才儲備, 農村電力的長遠發展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 因此電力企業要不斷挑選合適的管理人才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為農村電力管理提供堅實的人力保障。

四、培養農村電力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能力

當前農村電力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一方面是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能力較低, 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因此要切實加強農村電力管理水平, 除了引進人才打造專業的管理隊伍外, 還需要對管理人員加強培訓, 提升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首先, 培養農村電力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 通過宣傳和學習使管理人員認識到農村電力管理的重要性, 更新管理人員的工作理念, 使他們樹立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其次, 重視服務技能的培訓, 農村電力企業要定期進行員工技能培訓, 使管理人員熟練掌握服務規范、服務技能等, 并定期對員工進行考核和評比, 對業務數量、管理服務水平高的人員進行獎勵, 以此激發他們的工作和服務熱情;再次, 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向個性化服務發展延伸。管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深入了解用戶的需求, 對有特殊需求的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不斷促進農村電力管理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結語

總之, 隨著農村各項建設的推進, 農村地區的生產經濟蓬勃發展, 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由此農村電力需求急劇增加, 農村電力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農村電力企業要重視農村電力管理工作, 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改造, 同時加強人才和服務建設, 不斷提升農村電力管理質量, 為農村建設發展提供充足的電力保障。

摘要:農村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 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綜合國力, 隨著我國各項建設的迅速推進, 農村已經成為國家建設發展的重點。在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 電力資源是不可缺少的支持元素, 可以很好的推動農村生產發展和生活改善, 而農村電力管理可以有效提升電力供給的效率和質量, 因此農村電力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 農村建設發展一日千里, 電力管理也面臨更大的挑戰, 因此, 加強研究農村電力管理的有效措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電力,電力管理,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杜磊, 李洪雷.農村電力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國企研究, 2015 (12) :140

[2] 曾鳴.深化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2014 (23) :62-64

農村普法宣傳研究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結合林業科普期刊在林業宣傳中的作用,找出其在林業宣傳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其解決對策,林業科普期刊是宣傳林業的主要輿論陣地,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增強林業科普期刊市場競爭力,吸引資金參與到林業宣傳與建設中,擴大林業宣傳覆蓋面,提高林業科普期刊在林業宣傳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關鍵詞:林業科普期刊;林業宣傳;問題;對策

1 林業科普期刊在林業宣傳中存在的問題

1.1 辦刊宗旨不明、視角不新、定位不準

(1)辦刊宗旨不明,導致事倍功半。林業科普期刊的辦刊宗旨不明確,沒有在“?!弊稚舷鹿Ψ?,沒有充分發揮宣傳林業發展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對當前林業發展的新形勢反應較遲緩, 對于林業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不夠。

(2)視角不新,以致缺少特色。林業科普期刊涉獵內容較多, 但總體而言沒有經常轉換獨特的選題、獨特的視角,缺乏對期刊的深入思考,從而導致期刊的面孔不常新、高招不頻出,不能爭取更多讀者。

(3)定位不準,缺乏讀者意識。讀者決定期刊的生存和發展,缺乏讀者意識使期刊不能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林業科技期刊工作者缺乏對讀者需求的調查研究,在針對不同層次的讀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方面比較薄弱。

1.2 缺乏過硬的編輯團隊、人才外流

(1)新老交替。精通業務知識、文字功底深的實踐型編輯已經或即將退休,新招收的編輯多缺乏經驗,對系統的林業技術知識缺少深入了解,對林業宣傳報道點的掌握不準。

(2)人才外流。要提高林業科普期刊的整體水平, 必須要有一支技術水平過硬的編輯隊伍。但在市場經濟下,人才流動性強、速度快,能力強的編輯在選擇更好的工作機會時,會給原編輯部的正常工作運轉帶來不便。新編輯進入其崗位,要有一段磨合期,會影響編輯部工作效率,需要其承接和改進原林業宣傳的方式、方法,增強其輿論導向作用。

1.3 網絡化轉型速度較慢,宣傳覆蓋面不廣

在信息時代,林業科普期刊正處于從傳統媒體向網絡媒體發展的轉型期,容易對自身的現狀評價過高,出現急于求成的現象,從而在考慮不周全、分析不嚴謹的情況下,輕易進入網絡化,不但沒有打出品牌,反而由于疏忽使原來的好形象受損。

1.4 市場化運作程度低,市場競爭力弱

出現市場化運作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資金少、發行量少、讀者少。由于林業期刊編輯部受人員和資金的限制,難于開展多種經營。經費緊張是制約其整體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經費不足,在讀者少的基礎上,出版發行量又少,收益就會相應減少,最終呈現惡性循環。同時,我國一些林業期刊的出版沒有仔細研究市場競爭的原則和策略,在“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受計劃經濟下辦刊模式的束縛,缺乏自主經營思想,不重視品牌效益,不適應市場規律,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同其他期刊相比,競爭力下降,導致林業宣傳工作進程緩慢。

雖然林業科普期刊在林業宣傳中存在筆者列出的以上問題,但是林業科普期刊在林業宣傳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筆者認為其作用為:(1)是傳播林業信息,促進林業發展的平臺;(2)是公開林業法制政策、展示林業新形象的窗口;(3)是宣傳林業科技政策、普及科技知識的主渠道;(4)是傳承綠色文化,傳播綠色文明的工具;(5)是林業科技推廣、增進合作與交流的橋梁;(6)是促進林業科技發展的主要環節;(7)是知識創新的向導和催化劑;(8)是培養林業科技人才的溫床。林業科普期刊在林業宣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鑒于以上林業科普期刊存在的問題和其現實作用,筆者認為,解決其在林業宣傳中的存在的問題,可以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作用,更好的進行林業宣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解決的對策

2.1 內部調整,做好展示林業的新窗口

(1)準確定位,充分發揮林業科普期刊的主導地位和作用,以普及林業科技知識為己任,做到“雜而?!?。把林業宣傳作為出發點和根本宗旨,加強黨性,認真宣傳黨和國家對林業建設所作的部署,發揮其行業期刊的權威性。

(2)當前期刊出版業競爭激烈,林業科普期刊工作者應經常轉換視角,分析自己刊物的優劣勢,努力辦出特色,轉變辦刊模式,擺脫機械地模仿與復制。不斷開拓刊物影響面, 加強宣傳力度,擴大讀者群體。

(3)林業出版是為了讓讀者了解他想知道的知識,才能爭取到更多的讀者,實現擴大林業宣傳面的目的。應體現“讀者至上”意識,與讀者換位思考,站在讀者的位置上分析其所需,明確刊物服務對象,堅持正確的辦刊方針。

2.2 提高編輯人員素質,穩定編輯隊伍

(1)加強編輯人員隊伍建設,對于招收文科畢業生的編輯部,對其進行必要的林業技術知識培訓、理論聯系實踐,提高理論素養,有利于編輯處理好來自生產線技術的稿件,使期刊整體水平上升。鼓勵招收具有專業林業知識體系的編輯,可以更加專業、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對林業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打造新興編輯隊伍,更新知識,豐富學識,提高駕馭編輯林業科技知識的能力,提高林業科普期刊綜合形象,才能為讀者奉獻出高質量的讀物,達到良好的宣傳林業知識的傳播效果。

(2)強大自身期刊,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保證編輯良好待遇,穩定編輯隊伍,努力提高整體人員素質,培養敬業精神,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為名利,默默工作,樹立奉獻意識。同時,做好后續人才培養,對編輯進行分期分批培訓,定期進行考核,對經過培訓仍不合格者應及時調離編輯崗位。主管部門應對編輯部工作的做好領導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指導。只有整體素質的提高,期刊科普期刊水平才會提升,為有效配合林業宣傳工作做好準備。

2.3 林業科普期刊網絡化,擴大林業宣傳覆蓋面

要重視應借鑒其他種類期刊的先進經驗,結合林業科普期刊自身優劣及劣勢,需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網絡化道路。建立相應的網絡版林業科普期刊,增強自身競爭力,網絡版的出現,等同于增加了發行量,擴大了林業宣傳覆蓋面。網絡版林業科普期刊的出現,使林業宣傳具有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1)不受版面、時間、限制,可以設計更有效的吸引讀者的排版、標題形式,可以每期更換背景顏色、按照每篇文章的內容,配備相應的背景音樂,也可以制作一些動畫標識框,如“你問我答”,提示讀者閱讀文章時,可以將疑問留在這個標識框里,并給出答復時限,讓讀者有興趣再把這篇文章打開,查看他提出問題的答案,增加文章點擊率,使林業信息的傳播途徑更豐富,更直接、更有效。

(2)管理員可以通過對每篇文章點擊率的統計分析,得出讀者的閱讀興趣與需求偏好,同時,可以開通互動版面,將讀者對期刊的意見及希望、想要了解的林業信息留下來,為期刊“投其所好”提供有效的信息,為編輯提高選題效率做出貢獻,從而縮短期刊出版周期,為編輯部增加盈利性收入??傊?,網絡版的出現,有利于快速提高該期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加讀者群體,吸引更多的網絡讀者關注林業,學習林業知識。

2.4 尋求新型市場化模式,注重品牌效益

在林業宣傳中,林業科普期刊應注重品牌意識、增強自我扶持意識。在研究市場競爭的原則和策略后,使期刊的編輯、發行、廣告經營等活動適應期刊市場的規律,以期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編輯部可以探索林業科技期刊組合優化,向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轉型,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開展技術咨詢、提供信息等有償服務,連結與期刊外延性質相關的實體,通過產權和經營關系結合,實現辦刊資源的優化和重組,使辦刊經費得到解決,辦刊效益增加,為出版信息含量更大、文章質量更高的期刊做好資金準備工作,實現資金鏈良性循環,提升期刊競爭力,打出品牌,占領市場主導地位,爭取做到林業宣傳的龍頭,為我國林業宣傳建設工作做好輿論平臺。

農村普法宣傳研究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通過對南疆傳統民居的調研與實地考察,結合實際項目的實踐得出南疆傳統民居的特色的理論與新農村建筑設計實踐的經驗總結。

關鍵詞:南疆民居;新農村

1 引 言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地域遼闊,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族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所以,這些地理和人文因素對當地民居建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2 南疆傳統民居的特點

天山以南的南疆盆地聚居了主要的少數民族,其民居保留得更為傳統。以喀什為例??κ蚕募救照諒?,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干燥少雨,風沙大。傳統民居多以土坯、燒結磚建筑為主。房屋平頂,屋架木梁檁鋪蘆葦席,上抹摻蘆葦桿黃土。后期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民間自建房出現了以燒結磚為主要墻體材料,木、土屋蓋的混合結構。建筑布局上,多圍合成相對封閉的庭院。這種封閉式庭院不僅有良好的夏季遮陽、冬季保溫、保濕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防風沙功能。同時,也滿足了居民的私密、安全等心理需要。

喀什居民多以農業為主。民居的庭院空間布局充分結合了農業生產的需求。庭院主要分前后院,后院是牛羊養殖和肥料、農耕器械的存放;廁所往往也會設置在后院。前院為日?;顒拥闹饕臻g,院內多搭葡萄架栽種無花果、石榴等果樹,營造了舒適的起居活動空間。

房屋多為方形,其平面布局形式主要有“一”字形、“L”形、“U”字形,以中間的主廳為中心,其他的房間圍繞主廳在兩端布置,通過外廊連接。外廊的檐下空間在一樓被稱為“蘇帕”,樓上的部分稱為“皮夏以旺”,都是是重要的起居空間。

3 南疆傳統民居存在的不足

當地居民的智慧造就了具有適應當地氣候的民居形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喀什當地的傳統民居也存在著不足。①喀什當地因地廣人稀,民居建筑普遍分布較散,多沿鄉村干道建造。不利于給排水、電、暖等市政管網及其他公共配套設施的合理規劃與利用。另外,零散的布局也不利于抵御風沙和冬季的嚴寒。②市政配套設施缺乏,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如無市政排污,民居中的廁所多為旱廁。牛羊圈養在民居庭院內,因無較好的排污條件,也給居民衛生條件造成不足。③喀什處于地震多發帶、多數地區抗震烈度在Ⅷ度或以上級別。而原民居單體建筑中并無合理的抗震設防構造措施。安全性明顯不足。

4 南疆新農村建筑設計的實踐

根據對南疆喀什地區傳統民居的研究,分析得出當地民居的特點,同時也發現了其存在的不足。下面以新疆喀什疏附縣吾庫薩克鄉安居房工程為例,對當地民居新農村的建筑設計進行探討。

(1)在新農村安居房整體規劃布局上,采用集中連片規劃、組團式規劃布局,避免布局分散。改善了原有的防風沙、冬季御寒的不足。為鄉村交通規劃、給排水、電、暖等市政管網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基礎,為配套公共設施設計提供條件。規劃設計中,將獨立的6戶或8戶組成一個方形小組團(附圖:鳥瞰效果圖),組團中心設計交往、活動的廣場。再通過小組團通過重復、對稱等方式拼接,衍生成整個居民區。為了更好地防風沙,組團間交通的道路盡量避免直通,通過適當的錯位的方式組織交通。在合適的位置設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清真寺、村委會、社區中心等公建配套。從而打造與現代化生活接軌的新農村民居。

(2)統一規劃設計市政給排水官網及區域集中供暖管網,改善原民居在這些方面上的不足。在每戶內設計沼氣池,廁所及牛羊污物可以排放至沼氣池,解決原民居中在這方面的衛生問題;同時,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可以用作燃氣使用。集中供暖改善了冬季采暖條件。

(3)在建筑設計方面,盡量保留原有民居的平面布局,包括庭院式布局及建筑的平面布局。安居房的設計對原有民居的庭院空間進行了改進,將建筑門前的葡萄園與及蔬果園、牛羊圈通過圍墻分開。每家的院子均設前后門,前院門為人的主要出入口,后院門為牛羊牲畜、農作物和農用器具的出入口,從而很好的組織了居民的起居生活與農業生產的流線,對原有民居混流的現狀進行了很好的改善,更好地營造了居民的生活空間。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自然條件和原有的文化、生活習慣,保留了傳統民居中的布局形式,通過外廊將各功能房間串聯起來,保留當地民居中重要的起居空間——“蘇帕”、“皮夏以旺”。在安居房設計中,不在后院單獨設置旱廁,而是結合廳、房設計廁所,并配上衛生潔具。而生產農用器具的庫房則與后院結合設計,靠后門就近設置。目的是為了居民生活空間、農業生產空間各自集中,分區相對獨立。(附圖:戶型平面圖、鳥瞰效果圖)

(4)建筑造型上,保留傳統民居的文脈,采用清水磚外墻。通過庭院、錯落有致的建筑的組合,營造了現代的、保留傳統建筑文脈的建筑形象。為結合當地地處高地震烈度區和當地的建筑材料和經濟水平,建筑結構采用了磚混結構,屋蓋改用鋼筋混凝土屋蓋,以增加房屋的安全性。同時按國家規范設計抗震措施,設置構造柱、圈梁、墻體拉結筋等,大大提升了當地民居建筑的安全性。(附圖:建成實景)

5 結 語

綜上所述,新疆南疆傳統民居是特定的地域性與文化性的建筑產物。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南疆民居也得到了發展。在當代建筑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讓新疆民居的魅力得到傳承,如何讓新疆民居更好地適應當代新疆居民的生活、生產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通過對南疆傳統民居的調研與實地考察,結合實際項目設計的實踐得出理論與實踐的經驗總結。

參考文獻

[1]茹克婭·吐爾等.特定地域文化及氣候區的民居形態探索》.華中建筑,2008年04期.

[2]陳震東.新疆民居.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上一篇:人壽保險個人理財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居民用電安全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