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言文翻譯范文

2023-09-20

文言文翻譯范文第1篇

書杜襲喻繁欽語后①〔清〕林 紓

吳人之婦有綺其衣者②衣數十襲③屆時而易之而特居于盜鄉盜涎④而婦弗覺猶日炫其華繡于叢莽⑤之下盜遂殺而取之盜不足論而吾甚怪此婦知綺其衣而不知所以置其身夫使托身于薦紳⑥之家健者門焉嚴扃深居盜烏得取唯其瀕⑦盜居而復炫其裝此其所以死耳天下有才之士不猶吳婦之綺其衣乎托非其人則與盜鄰盜貪利而耆殺故炫能于亂邦匪有全者杜襲喻繁欽曰子若見⑧能不已非吾徒也欽卒用其言以免于劉表⑨之禍嗚呼襲可謂善藏矣欽亦可謂善聽矣不爾吾未見其不為吳婦也。

注釋:①杜襲:字子緒,漢末戰亂時曾投奔荊州牧劉表,認為劉表不值得輔佐,離去。后仕魏,官至大中大夫。繁欽:字休伯,以文章才辯得名,和杜襲同依附劉表。②綺:有花紋的絲織品。此作動詞,使美麗。③襲:一套衣服。④涎:唾液。比喻垂涎般貪婪。⑤叢莽:草木叢雜之地。此指盜賊出沒之地。⑥薦紳:同“縉紳”,高級官員的裝束,代指官宦。⑦瀕:靠近。⑧見:通“現”。⑨劉表:字景升,東漢遠支皇族。漢末軍閥混戰時任荊州牧,后病死,其子劉琮降于曹操。

二、閱讀《求乞者》(選自魯迅《野草》),回答問題

求乞者

我順著剝落的高墻走路,踏著松的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露在墻頭的高樹的枝條帶著還未干枯的葉子在我頭上搖動。

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一個孩子向我求乞,也穿著夾衣,也不見得悲戚,近于兒戲;我煩膩他這追著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一個孩子向我求乞,也穿著夾衣,也不見得悲戚,但是啞的,攤開手,裝著手勢。 我就憎惡他這手勢。而且,他或者并不啞,這不過是一種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無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給與煩膩,疑心,憎惡。

我順著倒敗的泥墻走路,斷磚疊在墻缺口,墻里面沒有什么。微風起來,送秋寒穿透我的夾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著我將用什么方法求乞:發聲,用怎樣聲調?裝啞,用怎樣手勢?…… 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

我將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將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煩膩,疑心,憎惡。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將得到虛無。

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1、“高墻”、“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分別象征什么?體現了魯迅怎樣的生活經歷?

2、“布施”有何含義?“布施”與“求乞”體現了人與人的什么關系?

3、魯迅為何不愿做個“受施者”與“布施者”?這體現了他怎樣的世界觀與思想命題?

4、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一、

吳人之婦,有綺其衣者,衣數十襲,屆時而易之。而特居于盜鄉,盜涎而婦弗覺,猶日炫其華繡于叢莽之下,盜遂殺而取之。盜不足論,而吾甚怪此婦知綺其衣,而不知所以置其身。夫使托身于薦紳之家,健者門焉,嚴扃深居,盜烏得取?唯其瀕盜居而復炫其裝,此其所以死耳。天下有才之士,不猶吳婦之綺其衣乎?托非其人,則與盜鄰,盜貪利而耆殺,故炫能于亂邦,匪有全者。杜襲喻繁欽曰:“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也。”欽卒用其言,以免于劉表之禍。嗚呼!襲可謂善藏矣,欽亦可謂善聽矣。不爾,吾未見其不為吳婦也。

參考譯文:

吳地有個婦人,喜歡穿花衣服,縫制了幾十套花衣服,到時候就換一件衣服。只是她住

在盜賊出沒的地區,盜賊貪圖她的漂亮的衣服,可是婦人卻沒有覺察,還是每天在盜賊出沒的地方炫耀她的衣服,盜賊于是殺了她而掠奪了她的衣服。盜賊的行為不值得去討論,我只是奇怪這個婦人只知道炫耀她的衣服卻不知道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假使她依附官宦之家,有健壯的武士把守大門,嚴密地封鎖門閂,住在深深的宅院里,盜賊哪里可以得到她的東西?正因為她臨近盜賊的居所卻又炫耀自己的服裝,這就是她死于非命的原因。天下那些有才干的士人,不正像吳國婦人縫花衣裳一樣么?如果不和好人相處,而與盜賊相鄰,盜賊貪圖錢財又殺人成性。所以在亂世中炫耀自己才能的,沒有能夠保全自身的。杜襲告誡繁欽說:“你若是不斷地展露自己才能,就不是我的徒弟。”繁欽最終聽了他說的話,避免了劉表之禍。唉!杜襲可以說是善于藏身的,繁欽也可以說是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不然,我不見得他們的結局就不會像吳國婦人那樣悲慘。

二、

1、“高墻”、“灰土”、“各自走路”的人,既是20世紀20年代北京街巷中的實景,又有象征性。“高墻”象征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人之間冷漠,人們充滿戒心,難以相融相知。“灰土”象征社會污濁,也象征作者灰暗迷惘的心態。全文反映出作者不愿成為權貴、強者,也不愿成為奴才、弱者的兩難境況,揭示作者在猶豫、彷徨、苦悶中孤獨前行的情感經歷。

2、“布施”是主子、強者對弱者的施與。“布施”與“求乞”是人之間存在隔閡、缺乏真誠的主與奴、強與弱的關系。文中兩個求乞的孩子,其實是作者“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的鋪墊,是作者內心求乞的演示,作者亦是求乞者。作者由已及人,推想自己求乞的結果,得出不去求乞,也不施與的結論。

3、魯迅在文中前一部分以兩個小孩為例,寫了“受施者”必會以犧牲自尊放棄自己的思想去磕頭、哀呼,實不悲戚卻又裝作悲戚。而魯迅“厭惡他這聲調、態度”,所以不愿作“受施者”,也不愿做使對方失去自身尊嚴的“布施者”。這體現了魯迅反對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堅守人格獨立、思想尊嚴的世界觀,與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思想命題。

文言文翻譯范文第2篇

15、翻譯下面文中畫線的句子。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堅直廉正,無所阿避。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v其父,還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王曰:“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16. 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①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②之。”(《論語•公冶長》)

注:①“輕”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懷:歸依。

17.翻譯下面文段。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國語•周語》)

18.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

季文子相宣成①,無衣帛之妾②,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國語•魯語》)

注:①宣成:指春秋時期魯宣公和魯成公。②妾:指婢女。

19.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 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寵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戰國策•魏策二》)

20.翻譯下面文段。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独献?bull;第八十章》

21.翻譯下面文段。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諸侯養禽獸的地方。

22.翻譯下面文段。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①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②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咻:喧嘩打擾。②莊岳之間:指齊國國都臨淄著名的鬧市和居民區。

23.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語句。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莊子•雜篇》)

24.翻譯下面文段。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而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5.翻譯下面文段。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①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②盜糧者也。(《史記•李斯列傳》)

注:①黔首:秦稱百姓為黔首。②赍(jī):送東西給別人。

26.翻譯下面文段。

列子學射,中矣,請于關尹子。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報以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列子•說符篇》

27.翻譯下面文段。

王元澤(即王雱,王安石的兒子)數歲時,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籠以問雱:“何者是獐?何者為鹿?”雱實未識,良久,對曰:“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客大奇之。(沈括《夢溪筆談》)

28.翻譯下面文段。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歐陽發《歐陽公事跡》)

29.翻譯下面文段劃線語句。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宋•阮閱《詩話總龜•推敲》)

30.翻譯下面文段。

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甚得。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僧笑令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詡詡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于即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技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挪,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聊齋志異》)

文言文翻譯練習參考答案

15. 石奢,是楚昭王的國相,他為人剛強正直廉潔公正,既不阿諛逢迎,也不膽小避事。一次出行屬縣,恰逢途中有兇手殺人,他追捕兇犯,竟是自己的父親。他放走父親,歸來便把自己囚禁起來。他派人告訴昭王說:“殺人兇犯,是為臣的父親。若以懲治父親來樹立政績,這是不孝;若廢棄法度縱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該當死罪。”昭王說:“你追捕兇犯而沒抓獲,不該論罪伏法,你還是去治理國事吧。”石奢說:“不偏袒自己父親,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責,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則是為臣的職責。”于是石奢不聽從楚王的命令,刎頸而死。

16.【文段參考譯文】顏淵、季路兩人陪侍著孔子??鬃诱f:“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意把我的車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壞了也沒有什么不滿。”顏淵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問孔子道:“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說:“我的志向是,對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對平輩的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對少年人,使他們歸依懷念我。”

17.【文段參考譯文】周厲王暴虐,京城里的人指責厲王。邵公告訴厲王說:“老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厲王大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人,叫他監視批評的人。只要把批評的人告發,就殺掉他們。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說話了,路上碰到,互相使個眼色。厲王高興了,告訴邵公說:“我能消除批評了,京城里的人竟不敢說話了。”邵公說:“這是堵塞住它啊!封閉人的嘴,比阻擋洪水更危險。河水堵塞而使河堤決口,傷害百姓一定很多,人們的嘴被封閉也象這樣。因此,治理河水的挖開河道使它暢通,治理人民的引導他們讓他們說話。„„老百姓在心里考慮而在嘴里說出來,考慮成熟了而自然地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它呢?如果堵塞他們的嘴,那幫助你的人能有多少呢?”周厲王不聽從。于是京城里的人不敢說話了。三年以后,就把厲王驅逐到彘地去了。

18.【文段參考譯文:】季文子任魯宣公和魯成公相國,沒有一個穿絲綢衣服的婢女,沒有一匹吃糧食的馬。仲孫它勸諫他說:“您擔任魯國的上卿,輔佐了兩代國君,婢女不穿綢衣,馬不吃糧食,人們或許會認為您是吝嗇的,況且這樣又使國家不光彩啊!”文子說:“我也愿意那樣。然而我看到國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長吃著粗糧又穿著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節儉。人們的父老兄長吃粗糧穿破衣,而我讓婢女和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輔助君主的人該做的事吧?況且我聽說憑借道德顯榮才可以為國爭光,沒有聽說因為婢女穿得好和馬匹吃得好可以為國爭光。”

19.【文段參考譯文】龐蔥跟太子到邯鄲去當人質。龐蔥對魏王說:“如果有一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不相信。”“有兩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我懷疑這說法了。”“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我相信它了。”龐蔥說:“集市上沒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個人一說而成為有虎了?,F在邯鄲離大梁,比到市場遠得多;而且議論我的人,將超過三個人了,希望大王能夠明察他人的議論。”魏王說:“我自己能夠識別的。”于是辭別而去。而毀謗龐蔥的話早就到了。后來太子不再作人質回國,龐蔥果真不能再見到魏王。

20.【文段參考譯文】要使國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什么地方要陳放它。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人們以他們所吃的食物為甘美,以他們所穿的衣服為美好,以他們所住的房子為安適,以他們的風俗為快樂。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

21.【文段參考譯文】齊宣王問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獵場,方圓有七十里,有這回事嗎?孟子回答說:“在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說:“象這樣狩獵場大嗎?”孟子說:“老百姓還認為小呢。”宣王說:“我的狩獵場,方圓只有四十里,老百姓還認為大了,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文王的狩獵場方圓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獵取野雞和兔子的人去那里,與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認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嗎?我剛到齊國邊界的時候,打聽了齊國的重大禁令,這以后才敢進入。我聽說齊國國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殺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殺人罪。那么這方圓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國內設置了一個陷阱。老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應該嗎?”

22.【文段參考譯文】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賢明嗎?我明白告訴你。這里有位楚國官員,希望他的兒子會說齊國話,那么,找齊國人來教呢,還是找楚國人來教呢?”載不勝回答道:“找齊國人來教。”孟子說:“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很多楚國人干擾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說齊國話,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帶他在莊、岳鬧市區住上幾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說楚國話,也是不可能的。你說薛居州是個很好的人,讓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里,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誰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宮里,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誰去做好事呢?一個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樣呢?”

23.【文段參考譯文】莊周家中貧窮,所以去向河監侯借糧。河監侯答應說:“行。我將得到封邑內的租稅,得到后借給您三百金,好嗎?”莊周聽了后氣憤得變了臉色,說:“我昨天來,道路中有呼喊的聲音, 我回頭一看,是車轍中有一條鮒魚在那里。我問他說:‘鮒魚,來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說:‘我是東海波浪里的魚。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嗎?’我說:‘行。我將到南方去游說吳、越的國王,引發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好嗎?’鮒魚氣憤得變了臉色,說:‘我失去了平常的環境,我沒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說這樣的話,還不如早早到賣干魚的市場里去找我。’”

24.【文段參考譯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兒子哭著要跟她去。孩子的母親說:“你回去,我返回來后給你殺豬。”妻子到集市后回來了,曾子想要捉豬殺豬。妻子阻攔他說:“只是與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孩子不是好跟她開玩笑的。孩子是沒有知識的,是跟父母學的人,聽取父母的教育?,F在你欺騙他,這是在教孩子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信任他的母親,不是用這種方式能教育成的。”于是就殺掉而且燒熟了那只豬。

25.【文段參考譯文】我聽說土地廣的糧食多,國家大的人口眾,軍隊強盛的士卒勇敢。因此泰山不排斥細小的泥土,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揀擇細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廣;統一天下的君王不拋棄小民,才能顯揚盛德。因此地方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分本國的外國的,一年四季都充滿著美好,鬼神就會賜福給你: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F在大王卻要拋棄百姓來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來使其他諸侯成就功業,從而使天下有見識的智士退縮不敢西來,止住腳步不再踏入秦國的國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借兵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26.【文段參考譯文】列子學習射箭,已經能射中了。才去向關尹子請教。關尹子說:“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緣故嗎?”列子回答說:“不知道。”關尹子說:“還不行。”列子回去繼續學習了三年。又把學習的情況報告了關尹子。關尹子說:“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緣故嗎?”列子回答說:“我知道能射中的緣故了。”關尹子說:“可以啦,要牢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輕易地丟掉。不僅學習射箭是這樣,治理國家和修身做人也都應是這樣。”

27.【文段參考譯文】王元澤不幾歲的時候,有個客人把一只獐和一只鹿同裝在一個籠里來問王雱:“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王雱其實不能識別,過了一會兒,他回答說:“在獐旁邊的那一只是鹿,在鹿旁邊的那只是獐。”客人對他的聰明非常驚訝。

28.【文段參考譯文】先祖歐陽公四歲就死了父親,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把書上的字教給他。還教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學作詩。到他年紀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到村中讀書人家借書來讀,有的書讀完了便抄下來,沒有抄完,已能背出來了。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一味專心致志地讀書,從小所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那樣高的水平了。

29.【文段參考譯文】賈島初次赴考,住在京城里。有一天,他在驢背上得了兩句詩,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地琢磨不定,坐在驢背上吟詠,伸手比著推 和敲的姿勢,看到他這樣子的人都很驚訝。這時韓愈正代理京兆尹,帶著車馬出巡;賈島沒有發覺,直撞到第三節的儀仗隊里了,還不停地比畫著手勢。于是一下子就被左右的侍從推擁到京兆尹面前。賈島便把得到的詩句都告訴了韓愈:“‘推’字還是‘敲’字沒選定,想得出了神,就沒覺察到要回避。”韓愈停住馬想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敲’字好。”兩人于是并排地騎著馬回府,一道探討寫詩的方法,留連忘歸,一連好幾天。韓愈就這樣跟賈島結成了好朋友。

文言文翻譯范文第3篇

原文:

不怕鬼

曹司農竹虛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揚州,途經友人家。時盛夏,延坐書屋,甚軒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強居之。夜半,有物自門隙蠕蠕入,薄如夾紙。入室后,漸開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③。忽披發吐舌作縊鬼狀。曹笑曰:“猶是發,但稍亂;猶是舌,但稍長,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況無首也。”鬼技窮,倏然④。及歸途再宿,夜半,門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輒唾曰:“又此敗興物耶?”竟不入。

譯文或注釋:

不怕鬼譯文:

司農曹竹虛說:他的族兄從歙縣去揚州,途中經過朋友家。此時正是盛夏時節,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書屋中,覺得這間屋子十分愜意涼爽 。天色晚時想要住在這里,友人說:“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這里的。”此人不管,強要住下。深夜,有東西從門縫間慢慢進入,像夾帶 的紙一樣薄。進入房間后,便展開化為人的模樣,原來是個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了頭發吐出了長舌,變成吊死鬼的樣子。 曹笑著說:“同樣是頭發,只是有些凌亂;同樣是舌頭,只不過稍稍長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頭摘下來放到桌子上。 曹又笑著說:“有頭的我尚且不怕,何況你這沒有頭的東西!”鬼的招數出盡了,便一瞬間消失了。待到曹從揚州回來,再次住到這里,深 夜,門縫再次有東西蠕動。剛露出它的腦袋,曹便唾罵到:“又是那個倒霉的東西嗎?”鬼竟然沒有進去。

不怕鬼注釋:

①曹司農竹虛言:曹竹虛司農說。司農,官職名。

②歙(sh ):縣名,在安徽省。

③殊不畏:一點兒也不害怕。

④倏(sh )然:很快地。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見了。

二鵲救友原文:

二鵲救友

某氏園中,有古木,鵲巢其上(17),孵雛將出。一日,鵲徊翔其上,悲鳴不已。頃之(4),有群鵲鳴漸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鵲對鳴,若相語狀,俄而揚去。未幾,一鸛(ɡuàn)(1)橫空而來,“咯咯”作聲,二鵲亦尾其后。群鵲見而噪,若有所訴。鸛又“咯咯”作聲,似(15)允所請。鸛于古木上盤旋三匝(zā)(2),遂俯(16)沖鵲巢,銜一赤蛇吞之。群鵲喧舞,若慶且謝也。蓋(3)二鵲招鸛援友也。

譯文或注釋:

二鵲救友譯文

某人的花園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樹,喜鵲在上面筑巢,母鵲孵出來的小鵲都已經快長成幼鳥了。一天,一只喜鵲在巢上徘徊飛翔,不停地發出悲傷的嚎叫。不一會兒,成群的喜鵲都漸漸聞聲趕來,聚集在樹上,兩只喜鵲仍然在樹上對叫,好似在對話一樣,不一會兒又揚長而去??墒怯诌^了一會兒,一只鸛從空中飛來,發出“咯咯”的聲音,兩只喜鵲像尾巴一樣跟隨在它后面。喜鵲們見了便喧叫起來,好像有話要說。鸛又發出“咯咯”的叫聲,似乎在答應喜鵲的請求。鸛在古樹上盤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鵲巢沖了下來,叼出一條赤練蛇并吞了下去。喜鵲們歡呼了起來,像在慶祝,并向鸛致謝。原來兩只喜鵲是去找鸛來救朋友的啊!

二鵲救友注釋

(1)鸛(guan):一種兇猛的鳥。

(2)匝(za):周。

(3)蓋(gai):原來是。

(4)頃之(qing zhi):在原文中等同"未幾"'俄而',一會兒的意思

(5)已(yi):停

(6)作(zuo):發出

(7)雛(chu):變成幼鳥(名作動)

(8)集(ji):棲止。

(9)巢:筑巢(名作動)

(10 )俄而:一會

(11)尾:在后面跟

(12)逐:就

(13)翔:飛翔

(14)徊:徘徊

(15)作:發出

(16)俯:俯身

(17) 上:上方

韓琦大度

作者或出處:

原文:

韓琦大度

韓魏公①在大名日,有人獻玉盞二只,云耕者入壞冢而得,表里無纖瑕可指,真絕寶也。公以百金答③之,尤為寶玩。乃開醇④召漕使⑤顯官,特設一卓⑥,覆以繡衣,致玉盞其上,且將用之酌酒⑦,遍勸坐客。俄為吏將⑧誤觸臺倒,玉盞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將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動,笑謂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時。”謂吏將曰:“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寬大重厚如此。

譯文或注釋:

韓琦大度譯文

韓琦管理北都,(他的)表兄弟有中獻給他一只玉杯,說是耕地的人進入在修的墳墓得到的,(玉杯)從里到外沒有一絲斑點,果真是絕無僅有的好東西。韓琦用百兩金子答謝他(弟),特別視為珍寶(很喜歡)。于是打開好酒召集負責水運糧食的官員和顯要官員,特意準備了一桌飯菜,用繡著花紋的臺布覆蓋著,把玉杯放在上面,并準備用它來進(飲)酒,不一會被一個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杯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驚愕,那個武官趴在地上等著發落。韓琦卻不慌不亂,笑著對那武官說:“東西也有它破損的時候。”又對那個武官說:“你是不小心觸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韓琦的度量寬大就是這樣。

韓琦大度注釋

①韓魏公:韓琦,北宋名臣。

②答:答謝。

④醇:味道濃厚的美酒。

⑤漕使:負責水運糧食的官員。

⑥卓:同“桌”。

⑦且將用之酌酒:并準備用它來進酒。

⑧吏將:指差役人員中的統領。

蹇材望偽態 作者或出處:

原文:

蹇材望偽態

蹇材望,蜀人,為湖州倅。北兵之將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錫牌,鐫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銀二笏鑿竅,并書其上曰:“有人獲吾尸者,望為埋葬,仍見祀,題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銀所以為埋瘞之費也。”日系牌與銀于腰間,只伺北軍臨城,則自投水中,且遍祝鄉人及常所往來者。人皆憐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軍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謂之溺死。既而北裝乘騎而歸,則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鄉曲人皆能言之。

譯文或注釋:

蹇材望偽態譯文: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元軍快要來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于是做了一塊大錫牌,上面刻著:“大宋的忠臣蹇材望。”而且用兩片銀片鑿出小孔,在上面寫到:“得到我尸體的人,希望為我埋葬,還希望為我祭祀,題目為‘大宋忠臣蹇材望’。這銀子是用來作為替我埋葬的費用的。”每天把錫牌和銀子系在腰間。只等待元軍到達湖州城,則自己跳入水中,而且通告每一個鄉鄰人以及平日往來的人,人人 都同情他。

丙子年正月初一,元軍入城,蹇材望已經不知到哪兒去了。人們都說他被淹死了。不久他穿著元軍的服裝騎馬歸來,才知道(他)早一天出城迎拜(元軍)了,就做了本洲的知府。鄉里人都紛紛議論他。

蹇材望偽態注釋①湖州:地名,今浙江境內。

②倅(cuì):副的,此處指副知州。

③北兵:指元軍。

④笏(hù):愿意為板,這里作“片”解。

⑤仍:還希望。

⑥題云:墓碑上刻寫。

⑦瘞(yì):埋葬。

⑧祝:告。

⑨旦日:初一。

⑩同知:職官名稱,知府。

梁鴻尚節 作者或出處:

原文:

梁鴻尚節

梁鴻家貧而尚節,博覽無不通。而不為章句。學畢,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誤遺火,延及他舍。乃尋訪燒者,問去所失,悉推豕償之。主人猶以為少。鴻曰:“無他財,愿以身居作。”主人許之。因為執勤。不懈朝夕。鄰家耆老見鴻非恒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于是,始敬異焉,悉還其豕,鴻不受。償之方去。

譯文或注釋:

梁鴻尚節翻譯

梁鴻雖然家庭貧困,然而他推崇節操,博覽群書,沒有不知曉的事情。讀完書,就到林苑放豬,曾經不小心留下火種,牽連到別的人家。于是尋訪被燒到的人,問他們損失的財物,了解后把自己的豬作賠償還給主人。他的主人還認為得到的補償很少,梁鴻說:“我沒有別的財富,愿意讓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因為做工勤奮,一個老人見梁鴻不是一般人,于是就批評主人,而稱贊梁鴻是忠厚的人。于是,主人開始敬佩梁鴻,把豬還給他,梁鴻不接受。返回自己的家鄉。

梁鴻尚節注釋

牧:放養牲畜

舍:房屋,住所

去:離開

恒:平常,普通

責讓:批評

豕(shi):豬

他:別的

曾誤遺火:曾經不小心留下火種

愿以身居作:愿意讓自己留下做事

農婦與鶩

作者或出處:

原文:

農婦與鶩

昔皖南有一農婦,于河邊拾薪,微聞禽聲,似哀鳴。熟視之,乃鶩也。婦就之,見其兩翅血跡斑斑,疑其受創也。婦奉之歸,治之旬日,創愈。臨去,頻頻頷之,似謝。月余,有鶩數十來農婦園中棲,且日產蛋甚多。婦不忍市之,即孵,得雛成群。二年,農婦家小裕焉,蓋創鶩之報也。

譯文或注釋:

農婦與鶩翻譯

從前安徽南部有一個農婦,在河邊撿柴時,隱隱約約(不經意間)聽到了鳥的叫聲,好像在哀鳴(呻吟聲),仔細一看,是一只野鴨。農婦走近它,看見它的兩只翅膀上血跡斑斑,懷疑是受傷了。農婦捧著野鴨回家,治療了十天,傷口痊愈,(野鴨)臨去之時,頻頻向農婦點頭,好像是在感謝。大概過了一個多月,有數十只野鴨來到了農婦的園中棲息,并且每天產很多的蛋,農婦不忍心拿到集市去賣,就孵化了它們,孵出的小鴨成群。到了第兩年,農婦家生活小康,大概是受傷的野鴨報答的結果呀!

農婦與鶩注解

1.于河邊拾薪 薪:柴火;

2.熟視之 熟視:仔細看;

3.婦就之 就:靠近;

4.婦奉之歸 奉:通“捧”,捧著;

5.治之旬日 旬日:十多天

6 .頻頻頷之 頷:名詞作動詞,點頭;

7.婦不忍市之 市:賣;

8.得雛成群。雛: 雛(chú)生下不久的;幼小的(多指鳥類):~雞、~燕;

9.旬日:十多天。

10.鶩:(wu,第四聲)野鴨子。

11.蓋:大概。

12.治:治療。

秦西巴縱麑

作者或出處:

原文:

秦西巴縱麑

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

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 譯文或注釋:

秦西巴縱麑譯文

魯國孟孫氏打獵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帶回去烹了它。母鹿跟著秦西巴叫喚。秦西巴不忍心,放開小鹿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回來后,問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說:“小鹿的媽媽跟在后面哀啼,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過了一年,又把他召回來,讓他擔任兒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讓他擔任您兒子的老師,這是為什么?”孟孫氏說:“他對一只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

秦西巴縱麑注釋

①縱麑(ní):放走小鹿。麑,小鹿。

②竊:私下,謙辭。

③傅:任輔導責任的官或負責教導的人。在文中指老師。

④使:派,命令,讓。

⑤獵:打獵。

⑥烹:燒,煮。

⑦啼:啼叫。

⑧忍:忍心

⑨居:過了

⑩安:哪里

11.誠:的確

少年治縣

作者或出處:

原文:

少年治縣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齊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齊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譯文或注釋:

少年治縣翻譯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齊君說:怎么看得出?”追趕的人說:“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里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井井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于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少年治縣解釋

阿:地名,即今山東阿縣

治:治理

反:通"返",返回

既而:后來,不久

遣:派

共載:同車

白首:老年人

夫:句首語氣詞,用以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義

決之:決斷政事

耕器:農具

倉:倉庫

廩:倉庫中的糧食

賑:救災

私兵:私人武器

倉廩:儲藏糧食的倉庫

孝丐

作者或出處:

原文:

孝丐

丐不如其鄉里,明孝宗時,嘗行乞于吳。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貯直之竹筒中。見者以為異,久之,詰其故,曰:“吾有母在,將以遺之。”有好事者欲窺其究,跡之行。行里許,至河旁,竹樹掩映,一蔽舟系柳陰下。舟雖蔽,頗潔,有老媼坐其 中。丐坐地,出所貯飲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舉杯,乃起唱歌,為兒戲,以娛母。母食盡,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無所得,憊甚。有沈孟淵者,哀而與之食,丐寧忍餓,終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數年,母死,丐不知所終。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譯文或注釋:

孝丐譯文

一個乞丐的生活狀況不如他的同鄉人。明孝宗年間,這個乞丐曾經在吳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數都不吃,把它儲存在一個竹筒中??匆姷娜硕紝@件事感到很奇怪,時間長了,就有人問乞丐這是為什么,乞丐說:“我還有老母親在世,但是已經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著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邊,在一片柳陰下系著一葉小舟,雖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凈。有一個老婦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儲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親吃的時候,他唱歌作樂,使母親高興,等母親吃完了才作別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沒有乞到,很郁悶,有一個叫沈孟淵的看他可憐給他食物,但是乞丐寧可餓著也要先給母親吃,這樣過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親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聽說乞丐說自己姓沈,當年三十歲左右。

義士趙良

作者或出處:

原文:

義士趙良

趙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惡如仇。一日,途經謝莊,聞有哭聲,遂疾步入茅舍,見一少女蓬頭垢面,哀甚。義士詢之,乃知為某村二惡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義士怒不可遏(â,控制),徑自詣(yì)某村,索二惡少,責之曰:“汝等何故凌辱無辜少女?”一惡少虎視眈眈曰:“何預爾事?”義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獸耳!”未及惡少出劍,義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惡少伏地求恕,義士斬其耳以示眾,儆(jǐng,警告)其不得為非作歹也。

譯文或注釋:

義士趙良翻譯

趙良,是河北一帶的人。漂泊在江湖上,疾惡如仇。一天,路過謝莊,聽到哭聲,就快步進入茅草屋里,看見一個女孩蓬頭垢面 ,看起來非常悲傷。趙良問她怎么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兩個惡少欺負侮辱,痛不欲生。趙良怒不可遏,徑直到了那個村莊,尋找到了兩個惡少,責問他們:“你們為什么欺凌、侮辱沒有過錯的女孩?”一個惡少虎視眈眈地說:“關你什么事?”趙良瞪大眼睛罵道:"你不是人,只是只禽獸。”還沒等惡少拔出劍來,趙良的白劍已經插進了他的心臟,立刻倒地了。另一個惡少跪地求饒。趙良割下惡少的耳朵以警戒眾人,并警告他不能再為非作歹了!

義士趙良解釋

①垢:臟

②詢:問

③索:尋找

④眈眈:瞪著眼

⑤仆:跌倒

⑥疾:痛恨

⑦燕人:河北一帶的人

⑧凌辱:欺侮與侮辱

9.儆:警告

童趣

作者或出處:

原文: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或注釋:

童趣譯文

我回憶自己年幼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直視太陽,也能注意到最細微的事物。(當我)見到微小的事物,必定會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聲如雷,我暗暗把它們比作成群的白鶴在空中飛舞。我心里這樣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變成白鶴了;我抬著頭看它們,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鳴叫,形成“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因此我高興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墻凹凸不平的地方,花臺旁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臺一樣高;聚精會神仔細觀察,把叢草比作樹林,把蟲蟻比作為野獸,把土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溝,憑著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適愉快十分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龐然大物,推倒山壓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它)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時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驚。我定了定神,捉住了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驅趕別的院子去了。

童趣注解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自傳體散文)。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余:人稱代詞,我。

3.憶:回憶。

4.稚:幼小。

5.張目:張大眼睛。

6.明察秋毫: 形容視力好。 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7.藐:小。

8.細:仔細。

9.故:所以

10.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13.則:那么,就。

14.或:有時。

15.項為之強(jiāng):脖子因此變僵了。項:頸,脖頸。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素帳:未染色的帳子。(或白色的帳子)

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讓。

20.而:并且。

21.作:當做。

22.觀:景觀。

23.唳 (lì )鳥鳴。

24.為之:因此。

25.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然,„„的樣子。

26.以„„為„„:把„„比作„„。

27.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28.興:興致。

29..蓋:原來

30.蝦(há)?。喊]蛤蟆。 在古文中,“蝦”相當于“蛤”(但在考試中一般不會出現)

31.方:正。

32.鞭:名詞動用,用鞭子抽打

33.之:代詞,它指蝦蟆。

34.驅:驅趕。

35.龐然大物:體積龐大的東西(后來引申為外表上強大而實際很虛弱的東西)

36.果:果真

37.林:森林

38.怡然自得: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39.私擬作:(我)暗暗把他們比作。

陳萬年教子

作者或出處:

原文:

陳萬年教子

陳萬年乃朝中重臣,嘗病,召其子陳咸戒于床下,語至三更,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讀“纏”的音))也。” 萬年乃不復言。

選自(班固《漢書●陳萬年傳》)

譯文或注釋:

陳萬年教子譯文

陳萬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經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告誡他做人的道理,講到半夜,陳咸打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你的父親口口聲聲教你,你卻打瞌睡,(你)不聽我的話,這是為什么?”陳咸趕忙跪下叩頭道歉說:“您說的話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馬屁。”陳萬年于是不敢再說話。

陳萬年教子注釋

1.咸:陳咸,陳萬年之子。

2.戒:同“誡”,告誡。

3.大要:主要。

4.乃公:你的父親

5.嘗:曾經。

6.具:全,都

7.謝:道歉

8.語:說話

9.顯:顯赫

10.杖:打

11.其:陳萬年的兒子(代詞)

12.之:代(陳咸)

13.曰:說

14.大要;主要的意思。

15.具曉:完全明白

16.復:再

17.具曉所言:您說的話的意思我都明白

18.諂(chǎn):奉承拍馬屁。

19.睡:打瞌睡。

娘子軍

作者或出處:

原文:

娘子軍

平陽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義兵將起,公主與紹并在長安,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罹后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紹即間行赴太原。公主乃歸戶縣莊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時有胡人何潘仁聚眾于司竹園,自稱總管,未有所屬。公主遣家僮馬三寶說以利害,潘仁攻戶縣,陷之。三寶又說群盜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各率眾數千來會。時京師留守頻遣軍討公主,三寶、潘仁屢挫其鋒。

公主掠地至周至、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無得侵掠,故遠近奔赴者甚眾,得兵七萬人。公主令間使以聞,高祖大悅。及義軍渡河,遣紹將數百騎趨華陰,傍南山以迎公主。時公主引精兵萬余與太宗軍會于渭北,與紹各置幕府,俱圍京城,營中號曰“娘子軍”。京城平,封為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于他主。

六年,甍。及將葬,詔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太常奏議:以禮,婦人無鼓吹。高祖曰:“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于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周之文母,列于十亂,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得無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績。

譯文或注釋:

娘子軍譯文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地位低微時嫁給了柴紹。唐高祖率兵起義,柴紹和妻子商量說:“你父親想平定混亂的天下,我想投奔起義軍,一起離開不可行,我獨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險,到底應該怎么辦呢?”妻子說:“你最好趕快離開。我一個婦女,到那時自己會有辦法的。”柴紹立刻秘密的趕往太原。于是妻子回到酃縣,拿出家里的積蓄,組建一支軍隊來呼應唐高祖,士兵有七萬人之多,和李世民(她的哥哥)一齊包圍了京城,自稱是“娘子軍”。京城攻下后,被封為平陽公主。

田子方教育子擊

作者或出處:

原文:

田子方教育子擊

子擊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去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去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⑩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 譯文或注釋:

田子方教育子擊譯文

魏文侯的公子魏擊出行,途中遇見國師田子方,下車伏拜行禮。田子方卻不作回禮。魏擊怒氣沖沖地對田子方說:”富貴的人能對人驕傲呢,還是貧賤的人能對人驕傲?“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能對人驕傲啦,富貴的人哪里敢對人驕傲呢!國君對人驕傲就將亡國,大夫對人驕傲就將失去采地。失去國家的人,沒有聽說有以國主對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沒有聽說有以家主對待他的。貧賤的游士呢,話不聽,行為不合意,到哪里得不到貧賤呢!“魏擊于是謝罪

田子方教育子擊詞語注釋

①子擊:魏文侯的長子,國君的繼承人。

②遭:遭遇,遇到。

③田子方:子擊的老師?!驹敿氁娤?擴展閱讀)】

④伏謁(yâ):行禮拜見。謁:拜見,請見。

⑤不為禮:不還禮。

⑥亦:副詞,只是,不過

⑦而:通“如”,如果。

⑧國:國家

⑨聞:聽說

⑩國:國君,國王

11.待:待遇,對待

12.用:需要

13.合:投契,融洽

14.履(lǚ):鞋子

15.去:離開

16.家:大夫的封地稱“家”。

17.謝:道歉

文言文翻譯范文第4篇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么”。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后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1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后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

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于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并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于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ノ?,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并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鐘于我何加焉”中的 “萬鐘”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詞組。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 2 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么„„”;“何以„„„?”換成“ 根據什么„„”。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于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于課外,仿佛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后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于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于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并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于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 3 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于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文言文翻譯范文第5篇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么”。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后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1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后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

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于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并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于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ノ?,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并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鐘于我何加焉”中的 “萬鐘”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詞組。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 2 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么„„”;“何以„„„?”換成“ 根據什么„„”。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于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于課外,仿佛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后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于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于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并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于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 3 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于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文言文翻譯范文第6篇

〔明〕王慎中

詩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從父薄游,往來荊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間,沖簸波濤,以為壯也。登匡廬山,游赤壁,覽古名賢棲遁嘯詠之跡,有發其志,遂學為詩,耽酒自放。當其酣嬉顛倒,笑呼歡適,以詩為娛,顧謂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無以為意者。其詩不行于時。屋壁戶牖,題墨皆滿,涂污淋漓,以詫家人婦子而已。貧不自謀,家人誚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墻戶,曾不可食,其為畫餅耶!”取筆硯投擲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為。君不為怒,亦不變也。

一日,郡守出教,訪所謂朱詩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問市中,莫識謂誰,久乃知其為君也。吏人至門,強君入謁。君衣褐衣,窄袖而長裾,闊步趨府。守下與為禮,君無所不敢當,長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處田坳林麓之交,終日無人跡。守獨出訪之。老亭數椽欹傾,植竹撐拄,坐守其下。突煙晝濕,旋拾儲葉,煨火燒筍,煮茗以飲守。皂隸忍饑詬罵門外,君若不聞。于是朱詩人之名,嘩于郡中,其詩稍稍傳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眾,訕疾蜂起。而守所以禮君如彼其降,又不為能詩故。守父故與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講好而報舊德耳。君詩雖由此聞于人,人猶不知重其詩,復用為謗。嗚呼,可謂窮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愜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樂,雖生死不能易,而豈有所計于外。詩之不足賈于時,以售資而取寵,君誠知之矣。若為閉關吟諷,凍餓衰沮而不厭,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詩,焉足以撓其氣,而變其所業哉!

君嘗謁予,懷詩數十首為贄,色卑而詞款,大指自喜所長,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為信也。豈其刻腸鏤肺,酷于所嗜,雖無所計于外,而猶不能忘志于區區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詩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豈以予文為足重君之詩于身后哉!

——選自《國學基本叢書》本《明文在》

詩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門世家子弟,少年時隨同父親出游,往來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陽湖、九江之間,顛簸在波濤之上,以為壯舉。又登臨廬山,游賞赤壁,觀覽古圣賢隱居逃世歌嘯詠唱的遺跡,志氣有所啟發,于是學習做詩,飲酒放浪。每當酒醉高興,呼叫歡笑,便要做詩,自得其樂,還說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們也都輕視他,不把他的詩當回事。他的詩不行于時,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墻壁窗戶上,寫得滿滿的,涂得到處皆是,以此來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貧窮得無法謀生,家里人譏笑他說:“你涂些什么東西,真討人嫌,只會弄臟墻壁窗戶,又不能吃,難道畫餅充饑!”拿起筆硯往他身上擲去,想以此激怒他,讓他別再做詩。他可不發怒,照舊做詩。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張告示,要尋找所謂朱詩人碧潭的。差人拿著告示到市里喊問,沒有人認識是誰,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門,強迫朱君去見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長下擺,大搖大擺地上了知府衙門。知府走下座位施禮迎接,朱君無所謂的樣子,作一個揖就坐上賓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點荒僻,處于田頭林尾地方,終日沒有人跡。知府獨去拜訪他。他住的幾椽老亭傾斜要倒,用竹竿撐住,讓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開鍋,撿一點儲備的樹葉,生起火來,煮幾顆筍,燒水沖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饑挨餓,在門外罵罵咧咧,朱君就像沒有聽見。于是朱詩人的名字,一府傳開了,他的詩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一個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毀謗妒忌全來了。何況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給他禮遇,并不是因為他的詩寫得好,而是因為知府的父親與朱君的父親是故舊之交,所以與朱君表示修好,報答舊日的交情。朱君的詩雖然由此為人們知曉,但是人們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詩,反而以此責備他。唉,真可說是窮到頭了!

上一篇:多元智能教與學范文下一篇:科技項目管理體制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