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文

2023-09-24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文第1篇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客觀基礎

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是破解“三農”難題的客觀要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這個“基礎”的主體是農民。我國用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全世界總人口22%的民眾, 在全國13.1448億多人口中, 仍有56.1%的人口分布在農村, [1]農民具有的雙重身份, 是引致其收入結構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

二、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

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 農業收入仍將是大部分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土地仍將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是農民最大的物質利益所在。家庭承包經營保障農戶有一份承包地, 農民可以據此獲取穩定的經濟收益, 獲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 耕地所承擔的對農民的福利保障功能, 遠遠超越于耕地所承擔的生產要素功能。[2]因此, 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在于:在穩定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同時, 促進土地合理有序流轉;妥善處理好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穩”和土地流轉的“動”之間的關系?!稕Q定》提出了正確處理“穩”和“動”二者間的辯證關系的基本思路:一方面, 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 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就“穩”和“動”辯證關系的具體表現而言, 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的前提,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則會促進家庭承包經營的穩定。

1.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的前提

家庭承包經營在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農民集體所有的前提下, 把土地使用權承包給農戶, 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農戶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和自身經濟利益實現形式的決定權, 真正成為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經營者。土地承包經營權不是一般意義的租賃權, 而是一種優先權, 它充分體現了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 即只有社區集體內的農民擁有這種優先權, 而外來經濟主體盡管可以通過轉包享有土地的使用權, 但卻不擁有這種長期不變的承包權。[3]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允許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以轉讓、出租、抵押、入股和繼承土地經營權, 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提供了基本條件, 既實現了土地的社會福利和生活保障的功能, 又使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得到經濟利益補償, 使轉移別業的農戶能放心地讓出土地, 為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打下基礎。

2.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家庭承包經營的穩定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有利于克服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 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是吸納各種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生產和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有效媒介, 是提高農業發展市場化程度的重要途徑, 是避免土地用途的行政性調整的有效工具。大量經濟資源流向農村, 是農民憑借家庭承包經營權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保障;農民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獲得的收入越大, 家庭承包經營承載農民增收功能也就越強, 農民就越珍惜家庭承包經營權, 家庭承包經營也就越穩定。因此, 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經濟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 有助于進一步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三、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途徑

國內外經驗表明, 農業生產實行家庭經營既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也有著廣泛適應性;另一方面, 家庭承包經營又無法避免農民占有土地規模小、農業分散式經營所固有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近年來, 土地承包制度運行也暴露出導致“農村土地流動性較差”、“農民土地使用行為的短期化”[4]等問題, 如何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謹慎決策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 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一是要著力擴大家庭經營規模, 以適應現代農業的規?;洜I要求;二是要促進農戶聯產與集約經營的有機融合, 以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三是要促進家庭經營和統一經營雙向互促互動, 以保障農業生產經營制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1.著力擴大家庭經營的規模

家庭承包制與農業經營效益低下的矛盾, 其原因不是家庭土地承包制本身, 而是土地小規模分散經營。保持農村家庭承包制的穩定, 需要從家庭土地承包規模的變動中求得整體制度的穩定。[5]著力提高家庭經營的規模, 提高農業邊際收益, 是有效緩解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的重要途徑, 是鞏固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內在要求。擴大家庭經營規模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單個家庭土地集約經營規模的內涵型擴張;二是以家庭合作為基礎的內涵與外延混合型擴張。

《決定》指出, “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 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 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 這就為家庭經營規模實現內涵型擴張指明了方向。實現內涵型擴張, 主要通過加強高級要素投入、強化農業生產流程管理, 促進家庭經營農業向精致農業、效益農業方向發展?!稕Q定》還指出, “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這就解除了農民增加土地經營的投入、實現經營規模內涵型擴張的后顧之憂。在今后的農村改革發展中, 一是要加強農村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加大對家庭經營的技術支持;二是要著力培養懂技術、能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提高家庭經營的組織管理水平;三是積極改善農村金融環境, 加大對家庭經營的金融支持, 以支持家庭經營規模的內涵型擴張。

家庭合作大致分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家庭與企業、社會中介等社會經濟組織之間的合作兩類。前者主要依靠個體農民的個人信用, “不同農戶自發聯合”、“核心農戶+骨干農戶”是其最主要的實現形式。通過農戶家庭之間的合作, 拓展單個家庭經營的信息、資金、技術獲取渠道, 優化家庭經營農業的要素投入結構, 提高家庭經營農業的管理水平, 以實現1+1>2的效果。后者除了農民個人信用外, 更需要有效的合作制度供給。就我國農村當前的發展情況看, “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重要的合作制度供給。在這些合作制度安排下, 農戶直接以土地經營權或勞務等方式入股, 或通過農業合作組織入股, 農民的角色由小生產者變為投資人;制度正常運行的關鍵在于, 公司、基地、農戶間的權責劃分與利益分配。內涵與外延混合型擴張, 既依賴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致的土地規模經營, 又依賴于土地規模經營中的要素投入結構優化?!稕Q定》指出, “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這就為家庭經營規模的內涵與外延混合型擴張指明了方向, 掃清了障礙。

2.農戶聯產與集約經營的有機融合

農戶聯產與集約經營的有機融合的核心在于:以家庭為基本細胞, 以土地自愿流轉為前提, 以家庭承包的土地為基本資源, 以在一定區域內對土地及生產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和整合為基本形式, 以土地適度調整為保障, 通過經營的聯合, 有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促進資源的最大效益化。一是可以采用土地出租, 在一定區域內所有農戶把所承包的土地出租給公司或種植大戶, 進行規模種植。二是可以采用土地入股, 在一定區域內所有農戶將其承包的土地進行入股, 由公司或種植大戶經營, 按入股比例進行利益分配。三是采用統一規劃, 分戶經營, 在一定區域內就發展某一產業進行統一規劃, 各戶根據規劃要求發展同一產業。推進農戶聯產與集約經營的有機融合, 旨在通過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農民收益, 以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要保護農民的利益, 一是要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 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實現土地經營的流轉;二是要妥善化解不愿參與集約經營的農戶對集約經營造成的影響, 在充分保證這些農戶的承包經營權和利益的前提下, 將其承包的土地調整到集約經營區域以外;三是充分發揮農民協會、技術協會等組織在經營管理決策、農民利益保護中的重要作用?!稕Q定》指出, “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 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就為農戶聯產與集約經營的有機融合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3.家庭經營和統一經營雙向互促互動

我國農村內部差異很大, 這決定了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的多樣性。家庭經營和統一經營雙向互促互動的核心在于:通過二者不同形式的組合, 不同程度的融合, 尋找最適宜區域發展環境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模式, 并通過組織模式的動態調整, 充分體現雙層體制在統分結合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上的靈活性, 真正實現“宜統則統、宜分則分”。

家庭經營和統一經營互為參照樣本, 二者相互間的比照, 可以發現各自的優劣勢, 為未來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依據。家庭經營和統一經營雙向互促互動主要通過規?;蛯I化、農業分工和農業合作的互促互動來實現。要實現互促互動, 既需要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又需要營造良好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正常流轉 的環境。家庭憑借土地承包經營自主選擇的權利, 可以自主發展生產, 也可以自主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 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可以與其他市場主體實現產前、產中或產后各環節的對接, 也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合作?!稕Q定》指出, “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 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 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 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 這就為家庭經營和統一經營雙向互促互動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錫文.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J].求是, 2008, (12) .

[2]許經勇.在深化改革實踐中豐富發展家庭承包制理論[J].經濟經緯, 2006, (06) .

[3]李中華.論穩定家庭承包經營與土地流轉的關系[J].北方經濟, 2004, (06) .

[4]胡永.土地家庭 (聯產) 承包制度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 2008, (04) .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文第2篇

1 自強素質練精兵

一座由變壓器臺架、高低壓上下排線路及四基線桿組成的“營配實訓基地”, 每個星期, 該所都會組織員工在這里進行練習和操作?,F在, 所里外勤員工全部掌握了高低壓線路、配電變壓器安裝等項目操作標準流程, 現場安全、作業質量得到了雙保障。2013年, 轄區開始安裝智能電能表, 面對新工藝、新要求, 該所在實訓基地中重新安裝了智能電能表和配套專用電能表箱, 每周組織員工進行實操演練, 很快, 員工熟練掌握了安裝技巧。為了更好地保障現場安全和質量, 創新推出了“工作現場勘察單”, 工作票下達前一天, 工作負責人提前到現場實地勘察, 根據現場存在的危險點, 制定危險因素控制措施, 有效提高了作業現場的安全性及標準化作業水平。10年來, 該所未發生一起人身責任事故、安全事故、設備事故。

2 強固網架惠百姓

末端電壓不穩是困擾當地居民正常用電的主要問題。為此, 該所進行了大范圍走訪、普查, 分析成因后, 分臺區、擇輕重進行整治。2009~2010年, 累計排查農村客戶2 341戶, 投入41萬元資金治理低電壓, 新增、改造10 k V配電變壓器7臺, 新建、改造低壓線路21.3 km, 二線改四線10.7 km, 改造低電壓客戶349戶。以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建設為契機, 投資36萬元對兩個高損臺區、兩條高損線路進行整改。芝角村二臺區原先線損率高達20.6%, 更換110塊單相電能表和7.2 km絕緣導線后, 臺區線損率下降到7.3%。經過整治, 該所所轄51個臺區綜合線損率由21%降至7.4%。

3 傾心服務暖人心

自2005年12月建立了“特殊檔案”, 6年時間里, 該所將12戶孤寡老人、五保戶、軍烈屬客戶確定為幫扶對象, 每個月都會有工作人員上門了解用電和生活需求, 遇到惡劣天氣或重要節假日, 還上門檢查線路、維修電器、打掃院落、打水劈柴。為方便聯系, 該所還專門印制“真情服務聯系卡”發放到客戶手中。推行特別服務工作制、執行停電公示制、實行所長接待日制度和不定期所長走訪日等制度。

轄區內旅游風景區藏山因“程嬰藏孤”而聞名, 每年的“五一”、“十一”、“藏山廟會”期間, 游客紛至沓來, 保電任務繁重。該所每年都提前對景區設備、線路進行仔細巡查, 派員輪流蹲守保電。

在規范事故搶修制度和搶修值班記錄的基礎上, 建立電力故障報修服務單制度。每月召開一次優質服務例會, 定期開展走訪重要客戶、特殊客戶活動。設立了舉報電話、投訴箱, 公示搶修、投訴、舉報電話。建立了搶修值班室, 實行專人24 h搶修值班的準軍事化管理。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文第3篇

一、《西方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還處于起步階段,還遠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科學的教學體系。從我國普通高?!段鞣浇洕鷮W》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和部分教師的教學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分別體現在教和學兩個方面,教的方面有: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教學內容不夠全面,偏重主流經濟學而忽視非主流經濟學;教學技巧缺乏或運用不熟練等。學的方面有:有的學生聽不懂、有的學習吃力、有的沒有學習興趣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既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

1、產生問題的客觀原因

首先與《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300多年的歷史相比,我國高校20多年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時間太短,整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在我國高校中目前還是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科學的教學體系。

其次《西方經濟學》內容廣泛而且經典理論與前沿動態理論相脫節?!段鞣浇洕鷮W》的知識包括了微觀經濟理論和宏觀經濟理論以及這些理論、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運行機制和方法、調控的手段。在世界經濟運行全球化的、信息化的今天,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現代經濟發展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針對這些新問題西方經濟學理論也在不斷更新發展,是一門發展較快的學科。教師在講解教材中的基本的經典理論知識時,還應該站在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前沿,跟蹤經濟學的最新動態及最新研究成果,在課堂上有重點的補充介紹當前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課程的學習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經濟運行中所需的環境、條件以及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的正確方法,培養學生理解經濟理論,觀察和解決經濟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密切聯系實際是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再次《西方經濟學》課程中的數學模型較多?!段鞣浇洕鷮W》的分析工具有三種:文字、圖表和數理分析。因此需要應用到高等數學同時需要建立大量的圖表進行演示和分析,學生學習時不易理解,覺得內容過于抽象枯燥而不易掌握。

最后《西方經濟學>課程的邏輯性和系統性較強?!段鞣浇洕鷮W》在分析經濟現象時往往需要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進行,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較為抽象,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課程內容廣泛,知識點相互聯系緊密,系統性很強。所以在教學中必須以清晰的邏輯作為線索,使學生的學習有條理性、系統性。

2、產生問題的主觀原因

一方面由于進行《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教師經驗不足。這些教師大部分是剛從大學畢業碩士生或者博士生,盡管有自己的優勢,自身的知識結構合理、專業對口,但是他們絕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的訓練。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對教學內容把握不準,對教學方法選擇不當、對教學技巧運用不熟練等問題。

另一方面經濟類、管理類的學生大多是文科生,文科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不習慣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文科學生普遍希望把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純粹的人文科學來學,對有關經濟學家的生平、經濟學的發展歷程等內容很有興趣,而對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則沒有興趣。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側重點的改革

從1968年經濟學正式成為諾貝爾獎項以來,獲獎的經濟學家的貢獻基本上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技術上的貢獻,一部分是思想上的貢獻。經濟學的工具與思想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被寫進教材,供人類學習,以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在大學傳播經濟學的過程中必然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是重點學習技術還是重點學習思想?是我們在講授和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通過對《西方經濟學》國內外的教材進行比較分析,我們發現由于國外的《西方經濟學》教材體系,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市場競爭,其教材層次、教材內容和習題設計把技術訓練和經濟思想結合得很好。中國的教材選擇了重視技術即用數學的方式表達經濟學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教材模式。教師選擇了以幾何的方式為主,高等數學為輔的教學模式。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在介紹經濟學技術的同時選擇介紹經濟學思想,學生們盡管數學很好,但由于沒有對經濟學思想進行過多的了解,結果許多學生掌握的經濟學似是而非。

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說:“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容器,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經濟學本身不是教條而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其結論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種思想方法、思維過程。技術與經濟學思想的完美結合才是訓練的宗旨,缺一不可。

三、《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此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實踐中需要在轉變觀念,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與措施。

1、加大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力度,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加大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啟發式教學的力度。教師講述理論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留出時間列舉大量的應用實例,啟發誘導學生運用理論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觀點。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經濟思維的觀察能力;實行分層次教學方式,培養經濟思維的分析能力。

2、運用多種教學豐段,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既可以通過對學生的眼、耳等的多重刺激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又可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案例教學通過學生對案例的閱讀、分析、討論,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認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能夠成功地縮短教學和實踐的距離,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參與教學法是課前準備,課堂走上講臺,以學生為主的一種教學方法。鍛煉學生表達思想的能力,提高口頭表達的技巧。學生們在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查閱豐富的相關資料,理清所講內容的邏輯關系。這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與學生的專業方向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

西方經濟學本身就是各門專業課的基礎,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針對學生專業方向加入一些簡單而又吸引人的內容。例如,結合案例教學就與專業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課堂討論,教師也可以以適當方式進行提問,最后進行總結。這種討論不強調要有統一答案,關鍵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尋找答案,通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

結合專業特點,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啟發教學和參與教學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去思考、分析問題,同時也使教師自身的能力與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摘要:本文從《西方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出發,從教學側重點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對教學改革進行思考,認為在教學中,應努力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葉初升:《現代經濟學思維方式及其邏輯演進》[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王洋:《學習技術還是學習思想》[J].稅務與經濟,2006(6).

[3]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文第4篇

一、縣級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的現狀

縣文化館是麗水市唯一一個有館無舍的文化館, 現租用縣會議中心附屬樓4間辦公室和一個小排練廳進行辦公;原城隍山老館舍已是危房, 并與2010年由國資局收回??h圖書館建于1987年, 建筑面積1504平方米, 近幾年省、市、縣的工作任務逐年增加, 原來的館舍場地小, 設施簡陋, 其功能布局已遠遠不能滿足目前的工作需求。目前的縣城公共文化設施已處于麗水市末位 (見附件《麗水市各縣級公共文體設施情況匯總表》) 。文化設施資源總量不足與縣城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 隨著縣城人口的增加, 公共文體設施嚴重不足, 服務功能不健全等問題也日益顯現。由此可見, 我縣公共文化設施現狀與文化強省、文化強市建設的要求差距甚遠, 難以滿足廣大群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因此迫切需要建設一個集休閑、娛樂、教育為一體的縣城文化活動中心, 從根本上解決政府性文化功能缺失問題。

二、縣級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思想觀念滯后。我縣在注重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 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與廣大群眾對文化生活新需求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我縣圖書館建于1987年, 縣博物館建于2001年。博物館建成后的十余年中, 縣城公共文化設施均未新建或改擴建。雖然兩館項目在“十一規劃”中就已經列入, 且在政府性投資項目中縣領導重點掛鉤前期項目, 縣文化主管部門也委托中介機構對兩館項目建設進行了調研, 按分開建設或合并建設分別編制了項目建議書, 并多次上報縣發改局審批, 但至今仍停留在前期調研階段, 項目立項遲遲得不到批復。

二是項目規劃不切實際。我縣兩館項目建設重新列入“十二五”規劃。2010年縣委、縣政府規劃建設民生文化園項目, 兩館項目列為民生文化園子項目, 但該項目投資總額大, 征地等都存在較大困難, 且地理位置較偏僻, 離城區較遠, 無法積聚人氣, 項目可操作性不強, 項目規劃不符合我縣實際。

三是社會參與不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目前主要由政府和文化部門承擔, 社會參與也僅僅體現在群眾性文體活動參與上, 企事業單位雖然對文化活動贊助有較高興趣, 但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并沒有積極性, 特別是對大型文化設施建設的參與度和經營性熱情不高。

三、對加強我縣縣城文化設施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一是深化對文化的認識。文化是靈魂, 是我們建設“富民強縣, 幸福家園”的精神食糧, 文化建設是實現物質富裕, 精神富有目標的主要途徑和載體, 是提供精神動力的重要途徑, 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則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場所, 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窗口。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應更加注重文化建設, GDP的增長并不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和唯一目標。我們要切實提高認識, 努力把縣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適時安排建設, 以適應新形勢下文化發展的新要求。

二是增強工作主動性。我們要充分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研究確立全縣文化發展的戰略定位、總體目標和重大措施, 做到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協調發展。主動于相關部門溝通、協調, 并及時做好匯報工作, 盡早把縣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擺上城市發展和改善民生重要位置, 立足長遠, 統一規劃, 合理布局。在經濟實力和現實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量力而行, 加快推進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做好選址立項和規劃設計工作, 分步實施, 逐步完善縣城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三是提高項目可操作性??h文化主管部門要科學謀劃, 有序推進, 在不斷滿足城區居民健身娛樂需求的同時, 全面做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謀劃工作。明確省、市對縣級文化設施建設、文化先進縣創建的目標定位和時限要求, 并向縣委、縣政府提出可行的意見建議, 確保項目建設按期、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四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設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財政不寬裕, 其他投資項目又多, 造成了資金投入相對不足。建議嘗試轉變工作思路, 增強工作主動性, 通過冠名等形式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化設施建設, 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政府性資金主要通過補助、貼息、獎勵、購買服務等方式, 結合其他利益補償等方式, 確保投資者獲得合理收益, 從而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主管部門經營的文化設施建設投入格局。

參考文獻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文第5篇

一、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的現狀

根據法律規定國家建設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 經濟社會發展和平和老年人的實際需求, 增加來年人的社會福利。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也有具體規定, 根據特殊需求的老人, 當地政府應給予救濟。由此可以看出, 我國制定該法律時, 已經對農村老年人進行特殊保護。根據全國老齡辦的數據, 農村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 23個百分點, 留守老年人數量已近5000萬。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同, 農村的經濟文化水平發展相對落后, 農村的養老服務建設發展水平落后于城市。

我國農村養老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012年3月, 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會議提出到2015年要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 社區為依托, 機構為支持”的社會服務體系, 但在農村還存在許多問題:

( 一) 家庭養老方面

農村老人負擔過重: 對于許多農村青年, 為謀得更好的出路, 紛紛選擇離開農村去城市打工, 但他們對留守老人的經濟支撐往往有限, 以至于大部分老人還要勞動來維持生計, 男性老年人參加勞動的比例高達80% 。[2]而他們的子女就留在家中留給老人照看, 因此許多農村的老人不僅要照顧自己, 還要照料孩子, 隔代教育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 二) 機構養老方面

1. 養老機構嚴重缺乏: 農村養老服務建設依靠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但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 無法建立設施完善的養老機構以及供老年人娛樂、學習的場所。據了解, 有些鎮下轄十幾個村, 卻只在鎮中心設立一個養老服務機構。農村留守老人的數量龐大, 一個養老院無法滿足全鎮數千老人的需求。[3]

2. 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差: 由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以及政府財政支持不足, 在養老機構設備簡陋, 為老人提供醫療或輔助的設施較少, 使得農村老年人無論是物質條件無法得到滿足。

( 三) 社區養老方面

在我國農村, 社區養老基本上沒有開展。不僅如此, 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老年人護理職業基本上處于空白階段, 這不僅是社會大眾觀念上的偏頗, 認為這是伺候人的職業, 而且工資普遍不高。

此外, 我國養老服務救濟的形式過于單一, 無論是對于靠近發達城市的農村地區還是在偏遠山區都是給予經濟方面的救濟, 不能做到按需分配。

二、關于養老服務法制建設不完善 ( 一) 保障老年人的法律體系不完善

1. 我國養老法律保障體系不完善: 我國對于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律分布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民法通則》、《繼承法》、《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其他法律條文中, 分布的比較雜亂, 而且法律沒有涉及到養老服務的具體規范, 只能靠行政性文件和地方政府的規范性文件來指導工作。[4]

2. 現有法律規范規定的過于籠統: 對于專門保障老年人權益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的比較籠統, 分別從不同方面做出規定, 要求對老年人的生活環境、醫療水平、精神文化進行改善, 但沒有具體的改善方案。如今全國許多地區已制定維護老年人權益的地方性法規, 但這些法規都不能涉及到老年人的具體問題。

3. 缺乏約束機制: 在現有的國家專門性保障老年人的法律中, 只是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 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顧老人,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子女是照顧老人的第一責任人, 與老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丶铱纯椿騿柡蚶先说? 然而該法條由于缺乏約束機制, 使其在實踐中很難落實。

4. 法規存在盲區: 針對農村出現的特殊情況, 老人在家獨自撫養留守兒童或在家從事勞務勞作情況, 老年人的勞動報酬的沒有明確的規定。而且, 用于農村養老建設的經濟基礎沒有保障, 老年人的許多實際問題都得不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 二) 法律實施效果不佳

國家雖然在許多法律條文中規定了老年的權利和侵害老年人權利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但是由于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較差, 對法律法規落實程度較低。出現老年人被侵權對于贍養老人來說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1、在農村由于文化素質水平受限, 對于侵犯老人權利要受法律追責意思淡薄, 許多人對于法律置之不顧, 任意妄為。2、有許多年輕人, 明知應該贍養老人但迫于生活的壓力, 不得已外出打工將自己的孩子交給老人撫養。

對于老人自身來說在自己的兒女外出之后, 為了減輕兒女的生活壓力, 仍在繼續堅持農務勞作。許多老年人出于親情也不會與自己的孩子對簿公堂。

由于老人與贍養人自身的諸多原因, 使得制定出的法律、法規無法普遍適用。

( 三) 法制宣傳力度不夠

在農村影響法律普及的原因有: 1、受封建傳統觀念的負面影響, 總是沿用傳統的、祖宗留下來的生活習慣和做法, 難以接受新型文化教育, 守舊思想嚴重。2、受農村經濟不夠發達的影響, 部分農民的生活還處于溫飽狀態, 法律素質和法律意識普遍較低, 運用法律維權意識淡薄。三是受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單一的影響, 農民進城務工流動性大, 法制宣傳教育容易出現“死角”和“空檔”。許多農村地區, 對于贍養人的侵權行為, 本人不知已經觸犯了法律, 知情的親鄰也只能從道德的角度譴責他們, 也有許多人知道應當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被侵犯合法權益的老人, 但如何維權、去哪維權, 老人們仍然知之甚少。

( 四) 養老法務建設的專業人才

如今全國只有2至3萬的養老護理員, 而實際需求近上千萬人, 但是大多數農村老人沒有經濟條件去雇傭專業人才。養老護理工待遇低, 保障差, 收入不穩定, 加之觀念上的偏頗, 認為護理老人是伺候人的工作。而且大多數養老護理工都是本村莊的農村婦女擔任, 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 也沒有專業知識作為支撐, 使得他們所提供的養老服務與專業水平相差甚遠。

此外, 與老年人有關的財產糾紛和侵犯人權等侵權問題大多數都是結合了道德與法律, 如何權衡親情與正義, 需要職業素養相當高的法律人才。我國專門從事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律工作人員寥寥無幾, 無法設身處地的為老年人解決問題。

三、完善對養老服務的法律支持

“以居家為基礎, 社區為依托, 機構為支持”的社會服務體系在中國城市已初步形成, 但在農村地區成效并不明顯。因此對養老服務的體系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

( 一) 健全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法律規范

1. 建設系統化的養老法律規范: 應以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特殊群體權益保障原則、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作為制定系統化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基礎, [5]因為老年人作為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 應該被廣泛的關注享受更多的優待, 且為了保證我國城鄉統籌的順利進行, 對農村老年人的特殊保護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不同救濟, 是統籌我國城鄉養老服務建設的基礎。

2. 完善相關的司法解釋: 對于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律, 解釋理論化保障老人權利的原則的具體實施辦法, 細化老年人的具體權利。

3. 頒布相關的單行法律: 首先, 在老年人法律保障體系中, 主體應該包括老年人、其子女、老年服務者。此外, 要解決老年人服務者缺乏的情況, 就得提高其勞動報酬和相應的社會福利。此外, 在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律人才方面也要有所規定。目前, 由于老年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 其發生的主要是與子女的權益糾紛問題, 是在親情與法制之間的權衡, 而且由于老年人自身有限制, 在法律工作者為老年人服務的時候, 效率會比服務年輕人低, 因此需要專業法律人才解決糾紛, 才能真正保護好老年人的權益。

4. 完善不同地區的地方性法規、規章: 個地方可以根據其不同的文化習俗、經濟水平確定當地老年人在家務農, 其子女的義務。如子女可以再農忙時回家勞作, 或者在每年孩子放假時, 接老人與孩子與其團聚, 可以使老年人有機會接觸到外來文化。

( 二) 完善養老服務支持的政策

1. 鼓勵居家養老: 對于農村青年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改善生活, 各地區可以根據該地區不同的收入情況獎金過其他優惠政策鼓勵年輕人留在家中贍養老人。

2. 由于農村因為自身環境的限制, 無法擁有大量以護理為職業的專業人員, 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 對于有專業人員培訓過得村民可以兼職護理員, 上崗工作。這樣可以緩解農村家庭負擔, 也能鼓勵村民留在家里。

( 三) 加強農村法制宣傳力度

農村的經濟水平落后于城市, 其從事法律服務方面的人才也相對較少, 而其文化水平有限, 要加強宣傳力度:

1. 據了解, 現在大多數的村莊都會安裝喇叭, 以方便村維護你通知某些事物。村委會成員可以每天定時給村民播放我國保障老年人政策、法規, 以便于老年人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

2. 在每個村莊的宣傳欄上, 張貼標語, 提醒老人維護自己的權益并且警示其子女要善待老人。在一些偏遠山區或者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區可以在標語旁邊附上圖片解釋, 以便于不識字的老人理解標語的意思。

3. 村委會的成員可以定期開展一些有利于老年人精神建設的活動, 比如一游戲的方式進行法律知識的問答比賽, 回答對的老人, 可以獲得一些小獎品。以此鼓勵老人學習法律, 也豐富了老人的生活。

4. 在每個村鎮設立一個或多個法制宣講員, 在農閑是或其他合適的時間對村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 鼓勵老年人咨詢法律問題, 提高老年 人的維權 意識, 教育村民 知法守法。

摘要:由于農村本身在經濟、文化上的限制, 影響了對農村養老服務法制建設的水平,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城市與農村在養老體系建設上的差距越來越大?;诖? 在分析我國農村養老建設落后的原因后, 對于我國農村養老體系建設在法律上的調控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對我國法制建設以及我國城鄉統籌有所裨益。

關鍵詞:農村,養老服務,法律完善

參考文獻

[1]廖成麗.論我國城鄉統籌的養老服務建設體系的構建[D].南昌大學, 2010.

[2]袁金霞.淺析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思考[EB/OL].http://www.zhzlzw.com/qx/nyjs/703032.html, 2011.

[3]任祥君, 韓俊江.我國農村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EB/OL].http://www.doc88.com/p-186478972802, 2013.

[4]張建國.大上海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法律支持面臨的困境和解決路徑[J].求實, 2013, 2:91-92.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文第6篇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開展“雙聯”行動的安排部署,加快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我們制定了《關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的意見》。本《意見》共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指導思想,第二部分為基本原則,第三部分為目標任務,是本《意見》的重點,第四部分為保障措施?,F就主要內容作如下匯報: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一號文件精神,按照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以改善貧困鄉村發展環境和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滿足貧困村居民基本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幫扶對象提供,積極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二、基本原則

1、國家扶持,自力更生。

2、統籌規劃,科學安排。

3、積極作為,注重實效。

4、公平為先,兼顧效率。

5、發揚民主,尊重民愿。

6、分批實施,全面推進。

三、目標任務

1、加強水資源管理。加強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繼續做好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實施劉家川灌區、王錄灌區、中巷灌區等重點灌區節水改造。修建嘉峪川、無日天溝、馬槽溝、南頭溝水庫,解決全縣農村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2、改善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建成“三橫二縱二延伸”為主的公路主骨架,對接交通主路網與國家路網。實現所有鄉鎮道路達到三級及以上標準;基本完成國有林區4條道路的改造,達到三級或四級公路標準。到2020年,縣境重要出口路的公路達到二級公路標準,通達中心鎮的公路達到二級或三級公路標準,通中心村和行政村的公路達到四級公路標準。

3、加快土地整治和農田改造。新修梯田9萬畝,改造

中低產田2.66萬畝,梯田面積累計達到2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9.5%。到2020年,全縣梯田面積累計達到30萬畝,達到全國梯田建設模范縣標準。

4、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5000座,太陽能灶2000個,太陽能熱水器10000個,建成大型沼氣工程5處,小型沼氣工程10處等。

5、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爭取實施用材林基地、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生態修復等項目,加強對移風溝流域、五頭溝流域、羅川溝流域、仡佬溝流域、支黨河流域6條小流域山洪地質災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到2020年,流域綜合治理程度提高到60%以上。

6、全面做好危房改造。完成全縣1.3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每戶建設3間總面積不低于60平方米的磚木、磚混結構平房或磚、石拱型結構房。到2020年,完成3萬戶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基本消除危房。

7、加快電網升級改造。完善農村電網改造,加快宮河110千伏變電站、35千伏羅川變-永和35千伏變線路、330千伏良平變-宮河110千伏變線路及10千伏以下農網完善工程,徹底解決農村居民用電問題。

8、提高防汛抗旱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能力。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紅土窯水庫除險加固、抗旱水源項目。全面查清重點防治區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和重點治理項目。建成覆蓋全縣的防災減災應急體系、公共氣象服務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和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力爭2020年前,完成5個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高炮作業點建設。

9、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快周家工業集中區應急信息和縣城工業集中區應急信息平臺建設,完成94個行政村扶貧有線寬帶及20個基站建設。實現光纖接口到社區、達鄉鎮、通行政村,完成“三網融合”,基本實現鄉鎮通光纖率100%。

10、推進公共基本教育。積極爭取實施黨校學員培訓樓及中小學危改、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一中爭取創建星級高中,三中爭取達到市級示范高中要求,5所初中、20所小學積極爭取市級示范學校達標。到2020年,普及學前教育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實現跨越,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7年,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或超過10.8年。

11、促進就業公共服務。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3500

人,指導和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27.36萬人,創勞務收入21.48億元。到2020年,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帶至少建立50個有規模、有影響、相對穩定的勞務輸入基地;在全國其它經濟發達的地區建立勞務輸入基地30個。

12、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完成正寧縣老年公寓、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老年文娛活動中心等社會福利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到2020年末,縣社會福利機構床位達到1000張,逐步提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水平。

13、提高基本醫療保險水平。加快縣醫院、中醫院整體搬遷步伐,新建縣婦幼保健站、疾控中心業務樓及合管辦業務樓建設項目,完成周家、宮河、湫頭等10個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及94所標準化衛生室配套設施建設。到2020年,全縣衛生服務體系建成規范設置標準的住院部、門診樓、預防保健室和產科,實現醫療、護理和藥房三室科學分離。

14、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計劃生育特別扶助三項制度。完善和落實城鎮獨生子女父母年老獎勵制度。對城鄉65歲以上無子女家庭老人和獨生子女父母實行養老護理津貼制度。

15、強化民政基本服務能力。建設縣老年公寓、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和新5所集五保供養、老年福利服務、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為一體的農村鄉鎮中心敬老院。到2020年,城市低保人數達到4700人,月補助標準達到306元,農村低保人數達到1.94萬人,人均月補助標準達到186元。

16、加快公共文化體育體系建設。到2015年完成1000公里光纜干線工程,有線電視實現從模擬信號到數字傳輸的整體平移,全縣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6萬戶,寬帶網用戶達到1.5萬戶。

四、保障措施

1、科學制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2、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資金投入。

3、創新農村基礎設施管理機制。

4、明確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體。

5、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一體化。

6、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力度。

上一篇:公安優化營商環境總結范文下一篇:煤氣安全知識考試題庫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