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論文范文

2023-09-24

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論文范文第1篇

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120公里濟青中線就要來了

3月31日,濟南市交通局發布《濟南至濰坊高速公路社會穩定風險分析第一次信息公示》,線路主線長162.5公里,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20公里。作為山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布局“九縱五橫一環七射多連”的“射三”濟濰高速公路修建對于提高國家運輸主通道的通行能力、加快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布局提升路網抗風險能力、強化濟南與青島和煙臺的聯系、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支撐和保障等具有重要作用。

濟南4家企業入圍國家人工智能榜單

近日,濟南市4家企業收到了國家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入圍揭榜書,占山東入圍總數量(8家)的一半,居全省第一位。

濟南4家入圍企業分別是:浪潮電子信息產業公司、山東蘭劍物流科技公司、神思電子技術公司和山東省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其中前兩家為揭榜單位,后兩家為潛力單位。

濟萊并網預演將變身“0531+7+原號碼”

為保證濟南菜蕪通信網并網成功進行,經山東省通信管理局批準同意,定于4月10日22點-4月11日6點進行升位并網預演工作。4月25日零時,濟萊通信網并網正式完成。按照工信部批復的方案,濟萊通信網并網,取消萊蕪現有長途區號0634,共用長途區號0531;萊蕪市原固定電話號碼前加“7”升為8位;萊蕪本地電話網固話號碼升位與濟南萊蕪本地網并網同時進行。

2020年濟南市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

4月2日,“精準防控疫情搶抓項目建設”2020年全市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今年全市計劃安排重點項目270個,總投資達到138萬億元,是近年來投資力度最大的一年。集中開工的6個項目,涉及醫療健康、高端物流新能源等多個領域,產業層次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必將對優化全市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能級,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濟南市防疫物資網上預約平臺”停止運行

4月3日,濟南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市場供應管理組發布公告,根據濟南市防疫物資供應形勢變化,2020年4月4日(星期六)0時起,“濟南市防疫物資網上預約平臺”停止運行。

4月10日起,14家公園風景區延長開放時間

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論表征。隨著兩會的勝利閉幕,建設“美麗內蒙古”成為熱議話題?!懊利悆让晒?,必定是天藍水清地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蒙古;必定是各民族團結和睦、邊疆穩固安寧的內蒙古;必定是人人享有優質公共服務和公平發展機會的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分析了生態文明和生態旅游的關系,并提出了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內蒙古生態旅游所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美麗內蒙古,生態旅游,國家公園

0引言

建設“美麗內蒙古”,要繼續貫徹落實“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的要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殷殷囑托,深入推進興邊富民等民族工作,共建美麗精神家園,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創美好幸福和諧生活。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自覺擔負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更大責任,建設好新時代模范自治區。

建設美麗內蒙古,要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突出問題。擴大醫療、養老、育幼、文化、旅游、會展、物流等服務供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

1  “美麗內蒙古”要與旅游業相結合

1.1  旅游業的作用

旅游業具有事業和產業的雙重屬性,即其不但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還能夠在改善民生、保護生態、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較大的作用?,F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階段,有必要發展以事業形態為主的“生態旅游”與“國家公園旅游”。

1.2  與生態旅游相結合構建“美麗內蒙古”方面

“美麗內蒙古”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體現了人民對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生態安全的需求。生態旅游強調保護和發展并重,具有綠色環保、低消耗的特點,能夠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美麗內蒙古”的主要載體之一,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重要實現路徑。

1.3  與國家公園旅游相結合構建“美麗內蒙古”方面

國家公園不但是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地,而且還被用作最重要的公益性國民游憩地?!督夜珗@體制總體方案》也明確,國家公園可以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開展自然觀光、旅游。推敲起來,國家公園旅游應該是一種體現“大綜合、大學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發展這么全、科技含量這么高的產業,不僅需要資金上的大投入,也需要建立與非政府組織、學校、志愿者等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確保其通過多方參與保證專業水平,體現全民公益性。

2  生態旅游與國家公園旅游的發展方式

2.1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方式

以生態系統保護為前提,還能夠帶動區域綠色發展的國家公園旅游,需要以國家公園體制和國家公園品牌為基礎。國家公園體制在權、錢方面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國家公園旅游生態保護和全民公益兩方面目標的實現,而國家公園品牌則有可能發展成為國家公園旅游的頂級品牌,形成綠色產業體系,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國家公園體制保障國家公園旅游事業屬性的體現。

2.2  旅游品牌價值方面

國家公園品牌增值體系的構建,是國家公園及其周邊區域生態產品價值機制的重要方面,可以實現資源環境的優勢轉化為產品品質的優勢,并通過品牌平臺固化推廣體現為價格優勢和銷量優勢,最終在環境友好和社區參與的情況下實現單位產品的價值明顯提升,意即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3  “美麗內蒙古”文化建設方面

3.1  文化在旅游業中的作用

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均為當下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兩者在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創新產業發展業態,更新管理、技術和服務理念等方面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內蒙古旅游業發展之初,立足于文化資源優勢,整合與旅游業發展關系密切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資源,以旅游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的格局,并積極拓展和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

3.2  內蒙古文化資源

內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資源,樹立起了內蒙古旅游業的主題形象,在國內占據了突出的地位 ,是進一步確立內蒙古自治區未來旅游業發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資源載體。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三少民族風情等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性。這一切都為內蒙古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

結語

黨和國家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大力推進生態旅游 發展,以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美麗中國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 等各個領域的融合與落實。因此需要在生態旅游的發展內涵與理念基礎、生態旅游的資源環境支撐途徑、生態旅游空間模式優化與新型產品、生態旅游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生態旅游者行為與客源市場、生態旅游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理念傳播功能等方面加強研究,以豐富中國旅游生態學與生態旅游理論研究體系,更好地為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鐘林生,周睿.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與引導途徑研究——以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例[J].旅游科學,2017,31(03):1-13.

[2]趙智聰,彭琳,楊銳.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背景下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構[J].中國園林,2016,32(07):11-18.

[3]周彬,張夢瑤,鐘林生,虞虎.內蒙古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耦合協調度測評[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04):203-208.

[4]戴永吉,胡德斌,周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對自然資源管理的影響——基于對內蒙古自治區的調研[J].中國土地,2018(09):43-45.

[5]閆欣.內蒙古自然保護地現狀及對策建議[J].北方經濟,2018(09):56-59.

[6]楊銳.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三大理念[J].生物多樣性,2017,25(10):1040-1041.

[7]鐘林生,王朋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生態旅游研究展望[J].旅游導刊,2019,3(01):9-20.

[8]歐陽志云,徐衛華.整合我國自然保護區體系,依法建設國家公園[J].生物多樣性,2014,22(04):425-427.

[9]周睿,鐘林生,劉家明,唐承財,孫雷剛.中國國家公園體系構建方法研究——以自然保護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6,38(04):577-587.

[10]烏鐵紅,張捷,李文杰.地域文化差異對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響——以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旅游地為例[J].旅游學刊,2010,25(06):66-72.

[11]蘇紅巧,蘇楊.國家公園不是旅游景區,但應該發展國家公園旅游[J].旅游學刊,2018,33(08):2-5.

[12]劉家明.生態旅游區旅游用地碎片化及其整合[J].旅游學刊,2017,32(07):9-11.

[13]黃瑩.揚帆起航再出發  建設美麗內蒙古[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9(01):13.

[14]高冉,王國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自覺演進[J].理論探索,2019(01):48-53.

作者簡介:包力爾(1993—),男,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籍貫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職務:無,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生態環境與旅游

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論文范文第3篇

歷史文物保護與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漁陽里、一大會址、二大會址、龍華烈士陵園、宋慶齡故居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偉大起點。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在上海留下了遍布全市的歷史文化遺址、革命紀念遺跡和名人故居等豐富的紅色資源,為上海發展紅色旅游奠定了基礎。

看會址、購文創、感受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一代,將紅色文化轉為城市景觀、生活美學文旅融合為城市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保護紅色遺址、塑造紅色文化品牌,整合紅色旅游資源,強化紅色文創產品的開發,無疑將為上海市民帶來新的居住體驗,也將為國內外游客留下關于這座城市的深刻記憶。

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現象,飲食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它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要,促進旅游地的經濟發展,在旅游產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峽地區飲食文化資源類型齊全、知名度和文化品味高、富有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了深入開發三峽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策略。

[關鍵詞]飲食文化;旅游資源;三峽;旅游開發

一、飲食文化的旅游資源功能

王仁湘先生談到:“飲食及與之相關的活動,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前提,也是人類進化的必要條件,同時是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痹诼L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飲食早已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存在,而是演變成為一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結合的社會文化現象。所謂飲食文化,也即指人類于飲食活動中所展現的社會文化現象,既包含有形的食料、菜品、飲料、器具,也包含無形的飲食制作技藝、飲食習俗以及與飲食有關的文學創作等。

旅游地獨特的飲食文化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是一種旅游資源。我們將客觀存在于一定地域,對旅游者具有某種吸引力,能滿足人們旅游需要的飲食產品以及與之有關的社會文化現象,稱之為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飲食文化的旅游資源功能,及其對當地旅游產業發展之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可滿足旅游者口腹之欲

“食”作為旅游活動六要素之一,對旅游者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旅游活動作為具有異地性特點的一種人生經歷,必然要求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攝取相應的飲食,以滿足其生存和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的需要。其次,旅游地的地方飲食,不乏美味,旅游者對這些美酒佳肴的消費,可滿足其口腹之欲,獲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悅,從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動中的積極體驗。從旅游資源的角度,我們更看重飲食上述功能的后者。

(二)地方特色飲食可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和好奇的心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種與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體驗,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動機。旅游地的飲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難以得見,即便有人移植而來,或多或少都出現了變異,遠不如原產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對這些地方飲食充滿新奇之情。加之許多地方飲食知名度頗高,旅游者早知其名,這無疑會激發人們希望一探究竟,以償夙愿的心情。在三峽地區,重慶火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外地人到重慶,除游覽觀光以外,必吃火鍋,甚至有人專程前來品嘗,此時的重慶火鍋,就成為了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資源。

(三)飲食文化可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

地域飲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當地的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歷史事件、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飲食文化,其實是地域文化在飲食生產、制作、習俗、禮儀等方面的表現,可以說飲食文化是探悉地域文化的一個最佳切入點。正如張光直(K.C.chna曲先生在《中國文化中的飲食——人類學與社會學的透視》中所言:“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甭糜握咄ㄟ^對地方飲食歷史、典故、傳說的了解,對飲食制作程序的參與及對飲食的品嘗,對飲食禮儀的模仿,可以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聞,還獲得了精神上和文化上的極大享受。同時,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現象,本身就充滿了文化性和藝術性。中國人對精制飲食的追求,造就了中國獨特的“飲食美”,評價一道菜品飲料,除了滋味以外,造型、色彩、氣味、盛器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標準,甚至菜品飲料的命名,都是煞費苦心,既要形象貼切,還要富有詩意并能表達吉祥的祝愿。于是,飲食就具有了藝術品的特點和功能,給旅游者以全方位的美的感受。

(四)很多飲食產品可以作為旅游購物品

在中國各地林林總總的土特產中,飲食產品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名茶、名酒,再如各種糕點小吃之類。這些飲食產品不僅可在當地食用,還可以供旅游者攜回,作為旅游體驗的延續,或者作為禮品贈與他人,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旅游經歷。而旅游地將這些土特產加工為旅游購物品,不僅提升了產品自身的價值,還延伸了旅游產業價值鏈,更好地發揮了旅游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有利于增加當地的收入。并且,這些飲食產品就是旅游地的名片和標志物,游客將之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無疑會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這是對旅游地信息的傳遞和推廣。

二、三峽地區飲食文化資源評價

三峽地區自古即為巴楚文化交匯之地。該地農業發端較早,物產豐饒,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雖受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但又因其獨特的地理經濟條件,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飲食文化。三峽飲食大體上可歸為川菜一系,但又受到了楚菜和土家族等民族飲食的深刻影響,具有嗜食辛辣,重味輕形,粗獷豪爽,善于制作腌漬食品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重慶火鍋、渝派川菜與土家飲食的迅速崛起,三峽飲食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一)類型齊全

三峽特色飲食產品,種類繁多,類型齊全,從菜肴小吃,到糕點果品、名茶名酒,應有盡有,僅就食品而言,較為知名的就有:重慶火鍋、江湖菜系列、涪陵榨菜、三峽烤魚、城口老臘肉、各色牛肉干等菜品小吃;宜昌三峽苕酥、磁器口麻花、合川桃片糕等糕點;忠州豆腐乳、重慶飯遭殃等調味品;三峽柑桔、全國三大名柚之一的梁山柚、野生獼猴桃等果品。

(二)知名度高

三峽地區是我國茶葉栽培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華陽國志-巴志》中提到巴國向周王室納貢的土特產中就有茶葉。三峽地區氣候、地質等條件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因而歷代皆出名茶,如唐時的仙人掌茶、夔州香雨和峽州碧澗、明月,宋代巴東的真香、遠安縣的鹿苑茶,元代秭歸的清口茶,清代的恩施玉露,開縣龍珠,城口雞鳴茶等,這其中許多都曾是貢茶。到了現代則有在羅馬世界食品評選會上獲金質獎章的重慶沱茶、被譽為“湖北第一名茶”的采花毛尖、暢銷海外的三峽紅茶,以及峽州碧峰、西農毛尖等名茶。

三峽也出好酒?!端涀ⅰそ酚涊d了巴鄉清酒:“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碧拼霈F了云安(今重慶云陽)曲米酒,為一時之名酒,及至到了明代,馮時化仍在其《酒史》中將“云安曲米酒”列為全國名酒之一。當代重慶的詩仙太白、宜昌的稻花香也是全國白酒行業中的佼佼者。詩仙太白1959年被指定為國慶十周年國宴用酒,現在是重慶市政府接待專用酒。稻花香近年來異軍突起,多次榮獲各種榮譽,深受各地消費者的喜愛。

在食品方面,重慶火鍋風靡全國、享

譽海外,可謂家喻戶曉。重慶江湖菜十幾年來紅遍大江南北,深受各地食客的青睞。其代表菜品如泉水雞、水煮魚、香辣蝦等,在全國遍地開花,單單一個水煮魚,就引爆了京城美食市場。涪陵榨菜和三峽老臘肉,作為三峽腌漬食品的代表,暢銷不衰。其他如三峽烤魚、土家炕洋芋等,近年來也在全國美食市場上嶄露頭角,積聚了不少的人氣。

(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峽飲食不僅味美,還具有極高的文化性和藝術性。歷代文人多有吟詠三峽茶、酒的佳作留世。如詩仙李白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陸游在《三峽歌》中描寫了夔州香山茶。杜甫在三峽居留較久,他在《人日二首》、《送十五弟待御使蜀》、《聞惠二過東溪特一送》等詩中則分別提到了柏酒(柏葉酒)、巫峽酒,竹葉(竹葉青)酒。又如白居易為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時,于《荔枝樓對酒詩》中提到了燒酒,于《春至》中描寫了時下人氣頗著的咂酒等。在茶葉的飲制上,今天湖北恩施所出之玉露茶,仍保留著唐代蒸青的工藝,所用器具古老。而土家罐罐茶的飲法,則保留了三國時期出現的“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的形式。二者皆是研究我國茶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重慶火鍋和江湖菜則將重慶市井文化和碼頭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重慶火鍋誕生于碼頭街巷,眾人不分高低貴賤,在同一口鍋里取食,充分展現了三峽人民質樸豪爽,耿直重義的人文品格。重慶人在盛夏街頭甩開膀子大吃火鍋的壯觀景象,也給外地人以強烈的視覺和文化沖擊。江湖菜來自于民間,以味取勝,最能體現三峽飲食重味輕形、豪爽粗狂的特點。其他如流水席、八大碗等民間宴席形制,殺豬飯等農家特色宴席,也散發著濃濃的鄉野氣息。

(四)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三峽一帶還是土家族聚居地。隨著人們對原生民族文化的喜愛,土家飲食也日漸受到追捧。土家罐罐茶、咂酒、以及酸魚酸雞等土家菜品,近年來知名度迅速提升。在飲食習俗上,土家人喜食包谷、高梁、洋芋等雜糧,好客喜飲,凡有客人來訪,則以大碗酒、大塊肉招待,眾人圍坐火塘,主人家頻頻勸飲,場面熱烈歡快,樸素自然,于日常生活中難得一見,對都市人群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三、三峽飲食文化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思路

雖然飲食文化是一種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但和自然美景、文化名勝等傳統旅游吸引物相比,其吸引力受距離影響相對較大,也即隨距離的增加其吸引力加速衰減。在開發飲食文化資源時,要客觀看待其地位和作用。飲食文化資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對中長線游客而言,飲食文化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動機,因此必須要強調旅游資源之間的有機契合。在現階段開發飲食文化游專線產品,也應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將之作為一種特殊的休閑游產品。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筆者對三峽地區飲食文化資源的開發提出如下思路。

(一)推進區域旅游合作,實現三峽飲食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

長江三峽分屬重慶湖北兩省市,沿江十幾個區縣,在三峽旅游中一直存在著條塊分割、地區封鎖的現象。比如三峽美食節,宜渝兩地每年都在分別舉辦,結果使外地游客要么以為三峽飲食就是土家飲食加宜昌地方菜,要么以為三峽飲食就是重慶火鍋和渝派川菜,造成優勢資源的人為割裂和弱化。深入開發三峽飲食文化資源,首先就要打破地區封鎖,加強宜渝二地的旅游合作,對三峽飲食文化資源統一挖掘整理,共同界定三峽飲食文化的內涵和特色,統一三峽飲食的典故、傳說,以維護和提升三峽飲食文化的形象。在開展飲食文化旅游項目時,也要做到合理規劃、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相互拆臺的局面。例如三峽美食節可采取聯合舉辦的方式,在主辦地的選擇上,可以兩地輪流,每屆的主題,由兩地協商確定。

(二)推出飲食文化旅游專線產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活動具有了頻繁消費和追求舒適享樂的特點,加之法定假日的調整,短途休閑旅游在旅游經濟中所占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三峽地區幅員遼闊,區內有重慶、涪陵、萬州、宜昌等四座大中城市,市場規模較大,開展區內旅游、吸引本地游客大有潛力可挖。區內游客對周邊的景觀一般都較為熟悉,與外地游客相比,他們更注重旅游過程中的休閑和享樂,而對純粹的觀光興趣不大。針對現代都市人群追求回歸、崇尚健康、樂于嘗試的偏好,圍繞三峽飲食文化資源,開發富有鄉土風味和民族特色的飲食旅游專線產品,有利于促進區內旅游市場的發展,拉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具體而言,可推出以下飲食旅游專線產品。

1 土家民族飲食風情游。該產品主要面向區域內城市居民,屬周末休閑游產品。石柱、恩施、長陽等土家族自治州(縣)可依托重慶、宜昌等大中城市開展,具有較好的市場基礎和前景。

2 鄉村飲食民俗游。農家飲食最能體現原生態的三峽飲食文化,很多在城市里銷聲匿跡的飲食習俗,還在農村地區得到完整的保留。這條線路充盈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滿足了人們休閑回歸的需要。該線路也屬短途休閑游產品,主要在區內大中城市周邊郊縣開展。

3 重慶火鍋——江湖菜專線游。該線路以重慶主城為核心,結合重慶都市風情游及郊縣觀光休閑旅游,讓游客品嘗名牌火鍋和江湖菜,了解其加工過程和典故。同時,游客還可體驗山城特有的火鍋文化、市井文化和碼頭文化。

4 食療保健度假游。三峽地區東北部城口、巫溪、神龍架一帶,海拔較高,森林密集,盛產各種山珍、中藥材和茶葉。這些產品綠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可在此基礎上搜集、整理、引進各種民間菜品、藥膳的技法,結合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開展食療保健度假游項目。

(三)在現有三峽觀光游中添加飲食文化元素

改造現有觀光游產品,引人與飲食文化有關的項目。游輪??恳坏睾?,除開展傳統的游覽活動外,還可以讓游客品嘗地方美食、參觀學習飲食制作技藝、學唱茶歌酒歌、了解相關的民間傳說與歷史文化名人事跡,少數民族風情等等。讓旅游者既享受了美味,又可以深入地了解蘭峽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親自的參與和特定人員的示范,也增添了旅途中的樂趣。比如在農家吃一頓殺豬飯,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到三峽人民的日常飲食,近距離觀察三峽人民的生產生活形態,還可以了解三峽民間宴席的形制、禮儀和酒令等民間習俗,感受三峽地區淳樸好客的民風。

(四)大力開發飲食類購物品

涪陵榨菜、山城牛肉干、火鍋底料、三峽柑桔等土特產知名度高,便于加工儲存,是開發旅游購物品的極佳素材。在開發時,首先要突出地方特色,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狠抓產品質量,注意培育品牌。最后,應加強與文化的聯系,通過各種渠道宣揚與地方特產有關的名人典故、民間故事,以借助名人的影響力。

(五)適當興建美食文化街

作為三峽沿線重要的景點和游輪??康?,奉節、巫山、姊歸等縣城因移民搬遷、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低下等原因,在旅游美食街的建設上還較為滯后,即便存在一定的餐飲企業集聚,也主要是面向本地食客,在檔次、地方特色上都還存在不足,這與其重要旅游地的地位不符。地方政府應做好規劃,籌措、引進資金,興建針對外地游客的美食文化街。同時積極與旅行社合作,開展品嘗當地美食的旅游項目。這樣既能豐富游客的旅游經歷,也能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

(六)做好對旅游餐飲企業的監督管理工作

飲食產品的質量事關旅游者的安全與健康,稍微的紕漏都會給三峽飲食文化資源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有關部門首先應對餐飲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管,實施旅游餐飲經營資格準入制度,對合格的經營者實行掛牌經營。其次,加強旅游餐飲從業人員的管理工作,對他們適當培訓,提升其服務意識與技能。最后,要規范旅游餐飲市場的競爭秩序,避免出現因經營者之間無序競爭而損害旅游地形象的情況發生。

[參考文獻]

[1]黃中模,管維良,中國三峽文化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何麗芳,鄉村飲食文化資源開發研究,福建[J]福建林業科技,2007,(1):167-169+186.

[3]王仁湘,史前飲食考古四題北京[J]中國歷史文物,2004,(2):32-44

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大湘西民族文化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多樣性等特點和以大湘西自然風光作依托、文物古跡作支撐,伴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使得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機遇成熟、條件具備可行。21世紀,大湘西旅游發展必將以文化旅游作為主旋律。

【關鍵詞】人文旅游資源;文化旅游;大湘西;民族旅游業;發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資源觀念中,人們更多的是從經濟增長與發展要素的角度,關注那些與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且易于感知的各種資源,而那些由人類文明所創造出來的,與經濟社會發展共生、同構、互動的人文資源卻經常易被人們所忽視。隨著旅游業的蓬勃興起,一個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旅游活動歸根結蒂是一種文化活動。據專家調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游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動機之一。各國去歐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進行文化旅游。在國內,文化旅游也因其獨具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文化氛圍而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各旅行社在編排旅游線路、組合旅游產品時,不斷推陳出新,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滿足不同游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區(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不僅是自然資源的富集區,而且也是人文資源的富集區,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這正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大資源觀念確立的基本依據和大湘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源。

二、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對大湘西民族旅游業發展的作用

所謂人文資源,就是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文化的創造、積累和延續所構筑起來的可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著名學者費孝通認為:“所謂的人文資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是人類從最早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文化、人類的歷史、人類的藝術?!?/p>

人文旅游資源是人文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亦稱“人文景觀旅游資源”,是對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過程中使用和消費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類要素,是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結晶,是民族風貌與特色的集中反映。從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規劃實踐的角度可以分為三類:實體人文旅游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觀實體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為旅游目標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鎮和村落、節慶場所、紀念地等;社會氛圍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質、行為、觀念等構成的文化氛圍部分,如器物、飲食、服飾、習俗、語言、思想觀念等;精神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指狹義的精神創造部分,如民間文化、神話、戲劇、歌舞、音樂、繪畫、工藝、哲學、宗教等部分。旅游文化與旅游和旅游業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在自然風景區,開掘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會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游業的發展。

(一)文化對大湘西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研究專家在一次抽樣調查中得知,外國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國旅游第一吸引物,認為是風光名勝的占30%,認為是民族文化的占70%。日本人來華旅游的興趣分類大體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古跡的49%,體察民俗風情的22%,觀賞文藝美術的7%,品嘗風味佳肴的17.5%,其他4.5%。在美國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數十億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業的靈魂,旅游業經營的就是文化,銷售的也是文化。從旅游者角度看,其多種多樣的旅游活動類型可歸納為:觀光旅游、尋根旅游、休閑旅游、會議旅游、探親訪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療養保健旅游、體育與探險獵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種專項旅游、興趣旅游等。那么,無論旅游者參加哪一種類型的旅游活動,其旅游目的都是了解世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壺醇酒,耐人尋味。

(二)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是大湘西自然風景區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蘊和文化含量,已經成為中外旅游業的共同行為。旅游業行家提出要抓四個注重,即:注重文化內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過程的文化性,注重細節的文化性。英國著名地理學家紐拜說:“風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類生活的交接面上?!笔郎喜o絕對意義上的自然風景,一處風景的魅力長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豐厚的文化底蘊的維系,沒有文化賦存的旅游資源是沒有生命力的。藝術大師劉海粟說:“黃山風景絕佳,我九次登臨,但缺少碑刻,歷史文化氣息薄弱,風光雖比泰山美,終輸一籌?!睂炐愕拇笙嫖鞯胤矫褡迦宋穆糜钨Y源以恰當的形式奉獻于游人,使他們充分領略其濃郁的文化氛圍,受到啟示和教育,獲得體驗和熏陶,旅游者就會得到一種滿足,就會將旅游業推向新的層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游產業化進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內涵,就會有這樣的效果:(1)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越豐富,人們前來獲取和共享知識、信息的欲望就會愈強烈,從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游消費項目,提高旅游消費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區修復寺觀廟宇向游客開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娛樂項目等,就可能會使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長。(3)開辟境外客源,發展國際旅游?!霸绞敲褡宓木驮绞侨祟惖??!睂Υ笙嫖髅褡逦幕町愡M行探索的價值情趣,是引導現代旅游業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為依托,充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旅游,會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4)民族人文旅游開發和再生產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種低耗高效的經營途徑,極有利于大湘西旅游產業化的發展。

(四)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是實現大湘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與自然旅游資源相比,人文旅游資源是一種可再生和可增質的資源,是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它具有極大的經濟開發價值。著名學者費孝通指出,開發和利用人文旅游資源不僅能產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時也能創造新的經濟價值,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種投資不多,又不破壞自然生態的朝陽產業。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勢在必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價格就愈昂貴,并且越是市場所需要的,就越具有開發利用的價值,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說是實現大湘西可持續發展的明智選擇;從大湘西自身的自然與人文條件來看,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是最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業,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續發展產業。

三、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多彩,魅力無窮,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大湘西開發利用民族人文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經過不斷的傳承和發展,并與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傳統民族文化獨具特點。

(1)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擺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氣功、吊腳樓、織綿、粘貼畫、社巴節、黑神會、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為媒、木葉傳情、玩龍、舞獅、踩鼓、椎牛古俗、賽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趕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樓、風雨橋、大歌、合攏宴等;白族的服飾、神話、傳話、寓言等,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開發利用,其吸引力將會勝于國內外隨處可見的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歌舞廳等娛樂設施。而且這種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賞到,旅游者來此既飽覽山水風光,又領略民族文化異趣。

(2)豐富多樣性。大湘西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集體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等,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如:土家族歌舞音樂文化有:山歌、儀式歌、接龍舞、勞動號子、吹牛角、嗩吶等;戲劇曲藝文化有:儺愿戲、巫戲、土地戲、陽戲、花燈、漁鼓、蓮花鬧、三棒鼓等;民俗文化有:土家服飾、禮儀、哭嫁等;工藝文化有:土家刺繡、編織、雕刻等;體育文化有:搶貢雞、爭江山、民間棋類、拳術武術等;醫藥文化有:麝針、撲灰碗、拔火罐等。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咬鏵口、撈油鍋、爬滑桿、踩雞蛋、射駑、仙人接繩、八仙脫衣、米變珍珠、玉女穿梭、仙人上天下地、口中抽腸等。如:侗族的多耶舞、琵琶歌、黑米飯、腌魚腌肉、芷江鴨、蜜餞等。如白族的冬至節、木主節等。這些極其豐富的原始性素材,是旅游文化提煉和升華的源泉,經過加工和再創作,可以滿足旅游者懷舊、尋根、求異等多層次、多樣性的要求。

(3)群眾性和可參與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來自于民間,流行于民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這個顯著特點決定了旅游從業人員和觀光旅游者都能廣泛的參與,可以自娛自樂,活躍旅游文化生活,豐富旅游活動內容。

(4)非時空局限和可調劑性。湘西民族文化以靜態形式表現的,一般可在室內供觀賞,動態形式的表演文化也可在室內進行,這樣就不受時空條件限制,根據需要調控,在夜晚,在不能上山觀景的雨霧天,都可安排旅游文化項目。旅游者來大湘西即使碰上雨季看不到自然景觀,而能欣賞到充實的民族文化,也會覺得是滿載而歸,興猶未了。

2.大湘西山水自然風光如詩情畫意,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與其他地區相比,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有世界一流的名勝風景武陵源、猛洞河、小溪原始次森林、棲鳳湖、德夯等作依托,有歷史風情鳳凰古城、王村古鎮、南方長城、老司城、不二門、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舊址、芷江和平園、里耶戰國古城等作支撐。恰當地開發和利用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山水和文化就會相得益彰,雙勝并美。

3.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大湘西旅游業的發展已經表現民族文化具有誘人的魅力。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懷化侗族文化城以其特有的魅力使眾多旅游者流連忘返;張家界市秀華山館以其土家雕刻家具、土家服飾、刺繡等引來觀賞的游人絡繹不絕;大湘西一大批賓館、飯店、餐館、攤販,紛紛打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的菜譜、服飾等招牌以招攬顧客。

4.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戰略決策為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和外部條件。

從國際國內環境來看,世界投資重心正不斷向經濟發展迅速的亞太地區轉移,一些富有遠見的國外投資者開始把眼光逐漸轉向我國發展潛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區,這為21世紀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我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和2004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戰略決策,不僅為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而且也說明對大湘西地區人文旅游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

四、基于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的大湘西民族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措施

1.切實加強對大湘西旅游業的領導和宏觀管理,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加快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區。

把旅游業納入大湘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旅游產業發展納入政府工作議程,加強對人文旅游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謴突蛞浦矀鹘y節日活動,如社巴節、女兒節、牛王節、祭薩、木主節等;修復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古建筑,如永順土司王城,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廟;在城區、景區等地安排適宜的民族文化旅游項目,提倡建仿古民居,仿古家庭旅館等。統籌開發大湘西地區特色人文旅游資源,形成大旅游、大網絡、大產業的發展格局,培育歷史文化民族風情旅游精品線路,重點開發吉首民俗風情旅游區和鳳凰歷史名城旅游區。以張家界為龍頭,以懷化、吉首為中心,以民俗風情為主旋律,主要開發德夯民俗風情、通道民俗風情、鳳凰歷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城、洪(江)芷(江)鶴(城)金三角侗文化旅游、芷江抗戰受降坊、鳳凰南長城、萬佛山、鳳凰山、黔中郡等旅游精品。

2.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蓪β糜纹髽I進行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實行貸款貼息,大湘西各家銀行在安排信貸規模時,應考慮對旅游業的支持。招商引資實施引資帶動和項目帶動。財政加大對旅游業的引導性投入,州、市(縣)政府應將旅游發展專項經費列入財政年度預算。扶貧開發項目資金向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傾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旅游開發專項資金、國債資金、西部開發資金,加快重點人文旅游資源項目的開發。

3.抓好大湘西民族文化資料建設。政府組織力量編寫出《湘西民族文化叢書》,以利于規范民族文化的釋義,全面系統地展現大湘西各民族傳統文化內容,促進人們對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搶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如對口耳相傳、或散藏于民間的民俗文化古籍、事實、實物文化等進行搜集、整理成書出版,或采取措施予以保護。加強大湘西人文旅游資源民族文化的研究,以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4.把豐富多彩的大湘西民族文化和奇甲天下的大湘西山水一起向外推介,加大宣傳促銷力度。

把民族文化精華部分編進旅游讀物,將文化與山水一同全面介紹,以招標或重獎的辦法,激勵人們創作出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歌曲、文學、電影、電視片等作品,豐富文化旅游內涵,增強信息輻射。三個市、州報刊、電視臺可創設民族文化研究專欄,開辦推介民族文化專題節目,以增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擴大民族文化的影響,促進民族文化向旅游產業的轉化。新聞媒體應加大對人文旅游景區、特色人文旅游項目和路線的宣傳力度,切實把大湘西文化旅游宣傳出去,讓大湘西的旅游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結語

長期以來,人類生存與發展中對各種自然資源的依賴,使許多經濟學家得出資源就是指各種自然資源的單一資源觀,他們因此也確信,只有自然資源才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相當落后的國家和地區來講,在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保護之間是一個矛盾和痛苦的選擇,其中傳統的、狹隘的資源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旅游業是大湘西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除了對傳統自然旅游資源開發外,未來大湘西旅游業發展,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是重中之重,以培育大湘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新亮點和支撐點,21世紀,基于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的大湘西民族旅游業發展意義重大,機遇成熟,條件具備可行,必將以文化旅游作為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張國洪.中國文化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2]趙惠強,洪增林.西部人文資源開發研究[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3]費孝通.人文資源在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和意義[J].文藝研究,2001,(2).

[4]楊壽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王祥玉.試論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

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社會建設日益完善,在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社會各界繁榮發展,雖然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提供了極大助力,但與此同時資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卻逐漸暴露,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倡節能減排理念,將綠化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必要內容,盡可能的還原自然風貌本相,已經初步體現成效,所以本文針對當前新疆天然草地生態保護與利用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天然草地;生態保護;利用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邊陲,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從氣候環境來看,新疆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所以海洋氣流不易到達,形成了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從地形方面來看,新疆具有荒漠、草原、草甸、沼澤在內的豐富草地類型,并且由于新疆草地質量較高,所以也成就了新疆得天獨厚的畜牧產業優勢,為了能夠保持新疆發展現狀,則需要對天然草地資源進行有效保護,結合科學化開發利用方式,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共同增長。

一、新疆草地概況

新疆屬于溫帶和暖溫帶荒漠地區,四周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三大山系坐落,而由于北疆山地相對濕潤,所以促成了新疆多樣化的草地生態系統形成,在牧草繁多且高質量的背景下,新疆畜牧業快速發展,成為了新疆社會經濟的主要支柱,并且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草地生態系統的質量直接影響新疆生態安全、農牧業水平和地區穩定性。草地是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生長和演變規律,但在新疆的發展歷史當中,由于草地資源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所以一些企業和牧民為了能夠謀求利益,盲目對草地資源進行侵占開發,造成大量天然草地遭受破壞,而從近些年來看,隨著新疆整體發展實力的增強,以及城市化進度的不斷深入,原有草地不斷被用于開發建設,不僅造成草地資源迅速縮減,更加衍生出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對地區安定團結以及居民生活安全造成威脅。除此之外,當前時代下新疆牧區人口數量激增,畜牧業依靠于天然草地資源而發展嗎,所以造成畜牧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產生,導致新疆絕大部分草地正在處于退化當中,推過不能及時遏制。

二、新疆天然草地生態保護

(一)確定合理的載畜量

為了實現畜牧業與生態文明之間協調發展,在畜牧業活動開展當中則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計劃,確定合理的載畜量,所以在畜牧活動前,應當展開深入的調研分析,對不同季節下的牧場草地綜合判斷,通過合理的計算,明確載畜量作為畜牧業開展的硬性標準,而在執行期間,則應當結合外界因素的變化而進行軟性調整,通過調整周期的制定,確保畜牧業能夠健康有序發展。

(二)種植人工牧草

雖然新疆天然草地儲備量龐大,但在無窮無盡的開發利用當中勢必不斷縮減,最終形成資源緊缺以至危機,所以為了保障天然草地資源能夠持續再生可循環利用,則需要有計劃的進行人工牧草種植,以替代天然資源的取用,并提高人工牧草產量,加速生產周期,在畜牧業健康發展的背景下,極大程度的保護天然資源。

(三)圍欄封育

圍欄封育屬于強制性保護措施,能夠對天然草地資源進行限制開發利用,確保天然草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所以在開展期間,應當結合草地周邊畜牧業和居民的實際使用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圍欄封育計劃,為植物提供休息空間,并對加速土壤有機礦物質和養分的釋放速度,確保草地能夠恢復生機。

三、新疆天然草地利用方式

新疆天然草地的實際價值除卻為畜牧業提供生產條件外諸如旅游業等附加產業價值同樣能夠為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有效助力,所以在新疆天然草地的利用當中,應當打造具有新疆地區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促進生態效益持續提高。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節奏不斷加速,社會公眾的生活與工作壓力持續升高,為了緩解壓力,改善生活品質,旅游成為了公眾所主要追求的休閑方式,并且在旅游當中,公眾樂于享受“慢節奏”生活,欣賞自然環境的藝術價值,豐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幸福感,所以在此背景下,新疆獨特的旅游資源成為了公眾所追求的主要目標,在一望無際的草原當中漫步,能夠帶給人們視覺享受,并提高人與自然的親密程度,不僅有助于提高公眾生態文明意識,更加能夠帶動新疆整體經濟實力的增長。新疆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包括烏魯木齊的白楊溝、菊花臺,天山天池、阿爾泰山的禾禾,博州的賽里木湖,伊犁的那拉提、松樹塘等山地草原和準格爾盆地的荒漠草地,都被社會公眾所廣泛認知,在天然草地旅游業的開發當中,第一要素則在于保持原有自然風貌,避免過度開發建設,影響自然景致的天然性,其次,新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量龐大,所以相比于我國其余城市來說,具有特殊的文化歷史特色,在旅游業的開發當中,應當彰顯當地文化特質,作為新疆獨有優勢,豐富旅游資源的同時,提高新疆歷史文化的保護力度,所以可以集中宣傳和推動新疆手工業的內涵,并通過旅游產品的開發,為游客提供紀念品。以目前新疆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大部分牧民從游牧方式轉變成為定居后,原有產業結構急需面臨調整,而旅游業的開發利用,則能夠獲取大量人力資源作為支撐,當地牧民既可以從事旅游向導等職業,又能夠以自主創業方式,建設民宿、發展餐飲業,為游客提供富有新疆特色的生活享受,在此期間,新疆本土居民在體會到生態文明的價值后,更加有助于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并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響應國家對于生態文明的號召,促使新疆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家園,為游客提供宜居、宜養的度假環境。

四、結語

對新疆天然草地資源,既應當大力開展保護工作,又應當結合適當開發利用,才能幫助人們提高認知,以及資源保護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所以在保護與利用工作開展當中,應當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新疆草原保護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成慧霞,俞敏,翟向燕.新疆天然草地生態保護與利用[J].河南農業,2016(17).

[2]韓燕,穆娟,王莉.新疆天然草地“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后的效益及鞏固措施[J].新疆畜牧業,2010(04):61-62.

[3]吳柏林,張玉宏,吳軒.天然草地生態保護與牧民定居的探索與思考[J].新疆農業科技,2008(6):58.

上一篇:公司周例會制度范文下一篇:物業管理制度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