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館檔案管理論文范文

2024-01-02

文化館檔案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博物館,建立起文化產業的平臺,應用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結合當前文化產業結構,構筑文化管理的系統工程。借助企業管理的模式,文化體制創新發展的思路,通過整合資源,提升管理服務手段、從物化到人性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營銷策劃等文化創新管理模式逐步引導受眾、吸引受眾、到公眾參與,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功能。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創新;管理

J·V·紐堡(Joseph veach-Noble)作為美國博物館協會杰出的主席,在《博物館通訊》上發表《博物館宣言》已經整整20年了。在《宣言》中,他把博物館所擔負的基本職能簡明地概括為五點,即收集、保存、研究、說明和展示。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見證,已經成為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啟迪和審美功能。如何擔負起博物館的職能,在我國發展博物館的短短幾十年,如何發揮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事業成果展示的平臺,通過先進的創新管理機制,將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管理職能運作到博物館中,文化創新管理模式顯得更為重要。

長期以來,博物館的管理還是沿襲著自己的傳統模式在運轉,管理意識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還較低。博物館要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不斷發展壯大,必須引進現代化管理機制,實施文化管理創新。

一、要做到文化上的創新首先應當整合社會文化資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博物館,建立起文化產業的平臺,應用管理理論與方法,運用文化創新體制,構筑起文化管理的系統工程,同時要借助企業管理的模式。拓展文化體制創新發展的思路,通過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手段和方法逐步引導受眾、吸引受眾、將公眾注意力吸引到博物館中來,通過整合文化資源,如“公共媒介、文化經營管理學、公共文化管理、互聯網新聞與信息編輯”等,將文化藝術、文博考古、新聞采編、文化經營與服務、網絡文化等多個文化產業資源整合,通過各種信息管理系統將社會文化資源整合,鏈接到傳統的文化遺產管理學和博物館等各個方面,提升受眾審美情趣、文化膠著點和美譽度。

二、整合并實施實行制度、文化、管理方面的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

加強大眾傳播、品牌建設、提升服務功能。運用企業管理的創新機制,建立ERP管理系統、分配管理權限給博物館的文物管理、行政辦公、安全防范等各個職能部門。由信息編輯人員發布給后臺網絡權限人員,建立國家政策、文博法規、信息公告、文博動態、鑒賞等頻道板塊。發布公告、新聞、動態信息要及時更新、內容完整真實、論壇發布系統要吸引受眾,同時要在平面媒體、門戶網站、行業網站上要大力宣傳博物館網站,吸引公眾參與熱情,集思廣益,引起關注,引發討論。同時將公眾的意見和建議要及時反饋,通過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平臺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加強博物館之間相互合作或互通信息,隨時相互查詢相關資料或通報信息。如文物信息鏈接、博物館鏈接,提供最新的考古發掘的情況報告等信息共享系統。開展業務交流等。

博物館網站信息內容的豐富程度、信息準確性、教育性、文化性和娛樂性新穎程度也決定受眾真正走人博物館,立足于文化遺產實體帶給觀眾真實的體驗,這也是博物館存在的價值,把傳統作為創新的基石,文化遺產信息采集要做到真實性和全面性,這就使得博物館的信息化系統管理和數字化更好地突破了時間和空間轉換平臺,真正做到從社會中來、回歸于社會。

三、藏品數字化管理以及文物展陳營銷和宣教技巧方面要有所創新

針對現有的博物館的藏品,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為不同用戶提供數字化的輔助決策、科學研究、展覽展示、文化交流、教育培訓和游戲娛樂等服務的綜合信息系統。同時開展有重點、科學的藏品征集品類、為以后的各種主題展覽做鋪陳。同時對藏品品類的專業研究,編撰各種宣傳品,運用多媒體技術用聲音、圖像、動畫等手段將互動、體驗式的教育模式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筛鶕鞣N服務對象,比如學生、殘障人士、老年人、外國人等不同群體開展不同的宣傳計劃和宣教手段。印制經濟實惠的陳展文字冊頁等多種資料,為觀眾提供語音導覽器、博物館概況及館藏文物介紹觸摸顯示屏語音系統等配套服務設施、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滿足不同類型的觀眾需求。在策展方面,要提高展陳技巧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定期舉辦展覽、競賽、對話、會議、科學沙龍等多種形式,激發公眾對藏品和科學技術領域的好奇和參與熱情,向最廣泛的公眾展示自然科學和藝術成果。

博物館發展還要統籌好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博物館的內部因素包括收藏、專業人員、館舍、設施、資源、組織體制、管理制度、發展戰略規劃等,外部因素則有社會發展狀況、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社區人口、自然環境、用戶需求等。隨著博物館日益被社會有意識地作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工具,博物館與社會的聯系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復雜,外部環境條件對博物館發展的影響會越來越突出。博物館工作者一定要切實將博物館發展置于社會、經濟、文化的大環境中,結合文化需求熱點進行創新,不能囿于自我發展需求的小圈子里設計博物館的特色。

管理是一種文化的過程,是從制度到文化,文化滲透于制度,再上升為組織文化的交互過程。制度與文化的滲透并融合,體現著管理從以約束人為中心的“物化”管理向以人為中心的“人陸化”管理的轉變。

博物館的文化建設需要文化管理人才,這也是當前文化體制改革方面重要的一環,各種制度執行的關鍵是人,將真正適合的人才配置到適合的崗位發揮應有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F代文化體制下的人才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對文化人才的開發、激勵、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一是科學定位,對組織戰略、部門職能、崗位職責進行定位;二是建立科學的人才測評、選拔機制,將合適的人放到適合的崗位上;三是建立績效考評機制,組織、領導、控制其工作行為;四是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體制,激勵人才的工作熱情;五是建立合理的人才開發體系,只有讓人才永遠保持與崗位要求相匹配的工作能力,作為博物館這樣的文化事業才會獲得蓬勃與持續的發展。

當今,具有大眾傳播、策劃能力的復合型文化管理人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博物館顯得更為稀缺。復合型人才必須有專業文化知識,懂得文化藝術產品的衍生過程和規律,還要懂得現代管理科學知識和管理的能力,包括決策能力、規劃能力、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文化管理人才應該具備商務管理、組織心理學、傳媒學、設計等能力。

文化管理是一門創新科學。通過文化管理人才高超的資源整合的能力,利用宣傳手冊、報紙平面媒體、電視廣播、門戶網站等多種媒體形式、文化產業、民間組織等方面的協會以及其他有效文化資源聯合、集成創新,這也為文化管理人員適應新形勢下的文博發展需要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強的要求,通過文化管理人才敏銳的眼光、靈活的頭腦、市場的敏銳度和整合資源的能力。進行市場化的營銷管理模式,將文化產業鏈條延伸。與成熟的文化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營銷模式,適合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新的文化產業機制與新的管理模式,確立博物館新的發展空間和競爭優勢,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的文化擔當作用和公共先進文化服務的陣地作用,更好地為民生和社會服務。

責任編輯 李繼鋒

文化館檔案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自黨的十六大特別是2003年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效,政府文化職能也在改革中逐漸轉變。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競爭力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而這與我國的文化體制尚未改革調整到位,政府文化職能轉變并未完全實現有著密切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目前,無論是文化體制改革,還是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政府文化職能的轉變。文化體制改革中政府文化職能的轉變表現在管理觀念、管理職責和管理方式等各個方面,其根本的立足點在于建立符合國情的服務型政府的現實要求,不斷滿足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文化體制改革與轉變政府文化職能

政府職能在文化領域內的體現是政府的文化職能,文化職能是政府職能體系中的基本職能。政府的文化職能是指文化管理機構依法對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等社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管理。實際上,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歷程也是政府文化職能轉變的過程,政府職能轉變與文化體制改革之間具有內在的相關性。

1.政府文化職能轉變有利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完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機制,形成多元參與的文化產業格局,以及開放競爭的現代文化市場。實現文化體制改革的上述目標有賴于政府文化職能的轉變。一方面,政府文化職能重心的轉變能夠解放文化生產力,滿足社會文化服務需要;另一方面,政府文化職能方式的轉變能夠推動文化管理體制的創新與完善。政府文化職能方式的轉變,要求始終堅持“精簡、統一、高效、透明”的原則,積極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調整與規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進我國文化體制的創新。

2.文化體制改革規定現階段政府文化職能轉變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替代計劃經濟體制,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文化產業興起。當前,在全國各地紛紛提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只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才能整合資源,加快發展,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據此,文化體制改革規定了政府文化職能轉變的方向,即文化資源開發、配置和整合,應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下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利用市場化手段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

3.政府文化職能轉變和文化體制改革統一于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現實要求。構建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內在要求,其主要內容在于逐步完善現有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增進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和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需求。政府在整個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承擔主要責任,而在文化領域就要求轉變政府文化職能,即強化政府的文化的公共服務職能。同時,文化體制作為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保障社會成員的文化權利為價值準則,以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為目標導向,面向社會公眾提供高效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顯然,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與服務型政府建設在內容上是一致而吻合的,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已然成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切入點與著力點。由此,政府文化職能轉變和文化體制改革在構建服務型政府的過程中實現了有機的統一。

二、政府文化管理的觀念更新

觀念影響行動和結果,因此管理思想和觀念的更新是管理創新的前提。當前,轉變政府文化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同樣離不開觀念更新。政府文化管理觀念更新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樹立有限行政管理觀念?,F代政府是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當前,我國在新的社會轉型期中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其主要內容,而服務型政府奉行有限政府理念。因此,我們要變全能行政管理觀念為有限行政管理觀念。轉變政府文化職能,要樹立有限政府觀念,政府在文化管理中不能代表市場規律,政府的角色定位是進行宏觀調控,彌補、糾正市場和社會的功能缺陷,而不是政府對文化建設和管理的大包大攬。認識到政府文化管理的有限性,就能給政府文化管理廓清思路,從而轉變政府文化職能和管理方式。

2.樹立政府文化服務的觀念。轉變政府文化職能要牢固樹立政府文化服務的觀念。一方面,將文化服務的觀念貫穿于政府管理行為的各個環節中,需要立足于政府部門本身,將面向社會成員提供文化服務的觀念貫穿于政策議程、績效考核和財政投入等各個環節之中,以更好地符合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將文化服務的觀念擴及整個文化體制中,使以政府為中心的理念轉變所產生的乘數效應,能夠帶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完善以及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增值。歸結為一點,樹立政府文化服務意識的關鍵在于實現由傳統政府本位向以人為本轉變。政府在文化管理過程中,應問需于民,主動了解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方面的信息與水平;應問計于民,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文化體制建設中的有益功能:還應負責于民,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并不斷提升人民享受文化服務的滿意度。

3.樹立依法行政管理觀念。依法行政是各級人民政府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法律實施的活動。依法行政管理是現代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質要求。政府文化管理人員必須變人治行政管理觀念為依法行政管理觀念,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樹立文化管理守法意識。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文化管理活動的程序、條件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同時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做好執法監督和執法檢查,避免主觀性和隨意性,防止行政權力的濫用。

4.樹立創新的文化管理觀念。創新是建設服務型政府“靈魂”,是文化體制改革和轉變政府文化職能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要在創新中完成文化職能轉變,并在職能轉變中創新。加快政府文化職能轉變,通過破除因循守舊的消極封閉文化管理觀念,樹立創新的觀念,對政府文化職能的思路、模式和舉措進行創新,以推動職能轉變進程。

三、轉變政府文化職能的主要路徑

所謂政府文化職能轉變,就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管理的職責、作用、功能的轉換、變革和發展,包括管理職責、權能的改變,管理角色的轉換,管理手段、方法及模式的轉變等?,F階段加快轉變政府文化職能主要有四條路徑:

1.廓清政府文化職能。新一輪改革,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要準確卡位政府文化職能,并賦予整個政府文化管理體系以新的面貌和氣質。當前,政府文化職能中有幾項亟待廓清:一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既是實現文化服務的題中之意,也是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落實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迫切要求;二是制定宏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發展戰略。政府在制定文化發展戰略中,要注重文化發展戰略體系完備性,做到文化發展戰略體系制定的系統性、精細化和可操作性:三是文化發展信息與文化統計信息服務。當前,我國社會和文化團體對文化信息的需求正在急劇增加,政府決策也越來越需要信息支撐,這些科學數據、動態信息的提供對政府文化管理部門來說責無旁貸:四是推進文化管理立法進程。目前,我國的社會生活各領域,文化領域的立法即使不是最少也是較少的。所以,文化管理立法顯得尤為緊迫。文化的發展需要社會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在這種情況下,部門規章、條例往往無法實現協調多個部門統一實現某一文化目標的作用,許多關系文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單單就某一個文化管理部門來說,很難進行統一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法律的制定就顯得尤其重要。

2.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當前,我國轉變政府文化職能的改革也要抓關鍵、抓突破口,這個關鍵和突破口就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到簡政放權。一是合理設定審批權力,清理審批事項和范圍。凡是市場能調節的,凡是法律和經濟政策能調節的,凡是社會中介組織可以管好的,凡是文化企業經營自主權范圍內的事項,政府便不應再審批,而必須放松對文化企業、文化商品的管制,節約使用行政審批,減少對資源的壟斷及資源的行政配置;二是對保留下來的審批事項,嚴格規范行政審批程序。必須以“簡化””公開”和“規范”為原則,加強審批程序控制和制度化管理;三是重新配置行政審批權力,主要是使審批權與檢查處罰權相對分離。未來的行政部門多數是審批權與檢查處罰權分離型的,有些行政部門綜合行使審批權,而有些行政部門則綜合行使檢查處罰權。一些傳統的既行使審批權又行使處罰權的行政部門將讓位于新型的行政部門。這種審批權與檢查處罰權之間強弱關系的變化是審批制度改革帶來的政府行為模式轉換的顯著標志。

3.明確政府文化管理職責。新一輪改革,轉變政府文化職能的目效率。一是進一步完善政府綜合文化行政責任主體。當前,要注重調整、合并和精簡的文化責任主體,以提高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二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門要從經辦文化事業中解脫出來,不再擔任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單一直接供給主體,而是將這部分權限下放、轉移給經營性的文化企業。另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門把主要精力放到制定政策、做規劃、抓監管上來,轉到依法行政、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上來。理順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三是培育和發展公共文化機構的行業組織。政府文化管理部門要培育公共文化機構的行業組織并促其健康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組織功能,提高對整個行業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以及文化領域的多元化趨勢,轉變和增加政府文化管理手段勢在必行。新一輪改革,政府在文化管理中應綜合運用行政的、經濟的和法律的手段。一是文化管理的行政手段。文化管理行政手段的運用能夠直接、快速地對文化生產領域進行調節:二是文化管理的經濟手段。文化管理的經濟手段是按照文化生產經營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以物質利益為動力,充分發揮價值規律對文化生產和流通的調節作用調控市場,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三是文化管理的法律手段。政府文化管理部門運用法律的手段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通過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有機結合,能夠避免文化體制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政府失靈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文化館檔案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企業 文化建設 文化管理

一、企業文化建設

1.什么是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形成、塑造、傳播企業文化相關的的過程。多強調口號的吶喊,內容的宣傳。其核心反映在文化的建立上面,企業文化是一次基于策劃學、傳播學范疇的實際應用。

2.企業文化如何進行建設:(以公司五色文化為例):

2.1頭腦風暴10分鐘。頭腦風暴10分鐘是指員工每天上班前10分鐘聽公司領導講解五色文化。

2.2定期做思想小結。按照公司五色文化的核心思想,將五色文化推崇的行為與自己的實際行為做對比,定期做思想小結,進行自我評判,發現自己做到了五色文化要求的哪些行為,以及不足點該如何改正。

2.3實施文化理念的“視覺化”工程。實施文化理念的“視覺化”工程就是將五色價值觀、使命、愿景、戰略導向和相關要素等標語化,文化畫與話,用可視可聽可講的形式展示文化理念和文化成果。

2.4選樹典型。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頭作用,使員工在活動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2.5培訓活動。通過舉辦學習培訓、征文演講、知識競賽、傳授互動等活動,“槽刻”五色文化,構建同心文化。

二、企業文化管理

1.企業文化管理?,F代企業管理工作當中一個突出的地方就是企業文化的管理。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本,把培養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作為企業員工自身價值體現的核心價值觀。企業文化管理工作做的好,不僅可以提高企業內部員工的凝聚力和責任感,還可以增強企業的外部競爭力,在經濟發展的競爭大潮中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2.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管理兩者之間的差異。

3.怎樣從企業文化建設邁入企業文化管理。

3.1由策劃改為深度學習。企業文化管理不是對企業文化進行一次次地策劃,創造新的企業文化內容,其實質是利用企業文化去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提升企業文化的利用價值。

A、全面找出價值驅動要素;B、分析得出關鍵價值驅動要素:C、分析其潛在價值驅動要素;D、確定企業激勵目標;E、對于事務性服務工作效率的高低用成本效率進行衡量,分析每個員工對于企業成長的價值貢獻。

3.2對價值創造進行全方位解析。

A、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正確看待人力資源部的變革和成長; B、對公司業務進行全方位的學習;C、把人們的關注點更多地吸引到寫作與創造方面,摒棄舊有的單一的控制工作;D擁有一顆創新的靈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3.3制定新的戰略與標準。

A、因為人具有個體性,根據個人特點制定成功標準,從而共同影響公司的發展;B、建立一套鼓舞人心的薪酬方案; C、對公司戰略進行宣傳講解;D、正確看待培訓;E、與公司員工進行密切溝通,了解公司發展細節。

3.4加快速度進行結構調整。

A、利用網絡建立起員工、客戶、供應商和業務伙伴之間的合作關系,提高工作效率;B、培養公司員工的團隊精神,提高員工團隊發展的責任心。

4.由落地走向深植。從近些年中國企業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來看,企業文化存在兩種典型的發展方向:一種是企業把自身的企業文化捧得很高,內容非常地先進,緊隨時代的潮流。但在實際的執行當中,很多企業文化所要求的思想或行為成為了空話,企業文化也就像是一個擺設一樣,根本發揮不出其實際作用;另一種是企業員工的真正執行,由于企業文化沒有充分地深入到每個員工的心里,導致企業員工執行度不強,企業管理起來復雜而困難。這主要是因為企業文化宣傳地不夠到位和深入,加之企業員工整體的職業文化素質低,使得企業文化的員工接受文化的核心思想偏弱,沒有形成強烈的心理契約。同時,企業員工自律能力較差,使得整個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對于企業文化的管理工作,重要的是加大對企業文化的滲透工作,讓員工自覺地建立起心理契約,行為由他律走向自律,把企業文化深植入每個員工的心里,共同努力,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

5.建設企業文化發展為管理企業文化?,F在,企業文化是促進一個公司發展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重視自身企業文化的建設和管理。對于以前存在的“重理念”、“輕深植”的情況,各企業紛紛做出努力進行改正。將企業文化管理工作做為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核心,對企業文化做出正確的管理。不但追求理念的創新,更要將創新后的企業文化與當今實際情況作對比,實事求是,用企業文化真正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和問題背后的問題。

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上,很多公司都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很多公司的企業文化都不能很好地與公司的戰略、人力資源、生產、經營、營銷等管理工作進行匹配。企業文化所反映出的核心價值觀,是企業每位員工的一種“道德績效”衡量標準,員工以此價值觀作為行為導向,將個人行為與企業發展緊緊結合在一起,將個人目標作為實現企業大目標的關鍵因素,主動承擔起企業發展壯大的責任。另一方面,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日常管理的一種參照,是一種理性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實現企業想要達到的功利目標。

企業文化管理工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企業文化綱領的擬定僅僅是企業文化管理工作的一個開端,它的主要工作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確定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這主要取決于企業家與企業家群體。企業家和企業家群體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是企業文化的最初締造者,也是企業文化貫徹實施的先行者,其擬定出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往往就決定了企業以后的發展,也反映出自己希望企業向哪個方向發展的意志。同時,企業家和企業家群體要充分商討企業今后的具體發展方向、發展戰略、主要發展領域,以及商業運作模式,找出自身企業發展的優勢和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文化,企業領導是企業文化最初的追隨者和傳播者。通過一次次地講解,一層層地傳遞,使每個企業員工都能充分理解自己企業文化的真諦,以文化促行動,切實發揮每個人的個人價值。(2)企業文化的建設重要的進行有效地管理,這主要就依賴于企業的核心人才和中堅力量,換句話說除了企業高層進行統籌把握外,企業文化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層管理者承擔。其工作內容包括:一、總結各層發展情況,發表個人意見,與企業高層要共同參與企業文化的制定。二、總結各部門業務經驗教訓,尋找解決辦法。三、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往往是真正接觸員工,深入員工內部的人,對于企業文化的講解和宣傳,他們是最最重要的力量。因此,要鼓勵中層與企業員工之間多多接觸,將企業核心價值觀深植入每個員工的心中。用企業文化做指導,進行員工的管理工作,一旦員工擁有自覺性和責任感后,這將大大減少企業的內部管理成本。

企業文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是現代企業管理工作的發展新趨勢,也是玉溪礦業公司創新構建五色文化體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站在企業文化管理新的更高的起點上,堅持不懈,大膽探索,用心踐行五色文化,精心打造文化軟實力,解放文化生產力,為精心打造“綠色循環持續 國內一流礦業”公司而努力奮斗。

文化館檔案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一、醫院文化建設與醫院文化管理的區別

醫院文化建設是指醫院文化相關理念的形成、塑造、傳播的過程,突出在“建”字上,主要涉及文化傳統、文化實態、文化策劃設計、文化體系、文化理念、醫院精神、行為規范、文化發展綱要、文化灌輸、文化傳播、文化認同、文化落地。醫院文化建設基本有著自己的一套運作模式,并借鑒和采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模式。醫院文化建設對于醫院管理的探究深度不夠,一般搞文化征集、文化理念用語的頭腦風暴會,或者一些演講等文化活動,稍深點的醫院文化建設也談及“文化要入腦入心”,并舉辦一系列的入心活動,也取得了“文化認知率”和“文化認同率”,但由于很難與管理融合,員工的實際工作行為變化并不大,尤其是管理者的變化不大。

醫院文化建設一般會關注認知度和認同度的考評,衛生主管部門將其納入精神文明評比范疇,不能涉及整個醫院的系統調整,不會由所有管理者共同鮮明提倡并深度力行,所以無法引領醫院的系統變革,整個建設看似熱火朝天,大張旗鼓,但其實與醫院管理提升關系不大。醫院文化管理是指醫院文化的梳理、凝練、深植、提升,實質是在于“用”,醫院文化管理牽系管理的所有層面,不僅僅關聯到戰略、組織、人力、流程等職能序列面,也關聯到醫院上至最高決策層、下至普通員工管理的等級序列面,還涉及醫院各醫療、醫技、行政科、室、部、辦序列面。

不僅僅要看整體的同一性和統一性,還要考察每個序列面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并通過有效的指導、協助各個序列提升各自的價值,從而實現整體價值的協同提升。醫院文化管理的本質是人本管理,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強調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實施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以人為服務對象,以人為工作主體,解決人的需要,強化人的合作,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在醫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二、醫院文化建設與醫院文化管理的關系

任何一個醫院的管理都離不開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管理理論和方法。而管理的進步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現象,管理同樣屬于文化的范疇。然而,僅有文化建設已難以滿足醫院管理的需要,因為文化建設下進行的一系列載體確定、體系建立等舉措,還較易于形式化,它還無法觸及醫院文化存在于醫院的最終目標,也無法達成醫院管理靠文化力的高度。因此,它還需要在適當的文化載體下,在相應的文化體系中,將文化進一步深化、內化,將文化真正地融入醫院管理之中,從而形成醫院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在醫院文化的引領下,匹配醫院戰略、人力資源、醫療、護理、醫技等管理模塊的管理活動,它最大限度豐富了醫院管理的文化內涵,提升了醫院管理的文化品位,實現了醫院管理的本質躍升。文化管理由高層強烈傳達核心價值觀的信號,并圍繞核心價值觀從醫院最關鍵的問題著手,并展開戰略、架構、人力、流程等各個關鍵環節的調整,從而進行醫院系統的變革。如變革醫院的軟件以帶動硬件的整合、優化就診流程、臨床路徑,不僅旗幟鮮明,而且對每個員工的影響深刻并深遠。文化建設只有走到文化管理階段,才能把醫院文化的效能真正發揮出來。否則,只有文化建設沒有文化管理,相當于醫院文化只有起飛沒有落地,醫院文化始終是空中樓閣、霧里看花。

三、從文化建設邁向文化管理

優秀的醫院文化,具有振奮醫院精神、提高員工素質、塑造醫院形象,凝聚群體意志的重要作用,將會對醫院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從醫院文化建設邁向文化管理,必須從醫院內涵建設入手,以文化建設促文化管理,以文化管理發展文化建設。

1.立足實際,培育核心價值觀和醫院精神

精神文化是醫院文化的核心層,是決定醫院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根源所在。首先,要提煉出適合本院發展需要的價值觀念,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競爭觀、效益觀和發展觀。其次,要充分尊重員工利益。醫院要視人才為醫院的第一資源,堅持以人為本,共同成長的準則。善待員工,在確立全體員工的共同信念和準則時,充分尊重員工的價值和愿望,保證員工與醫院共同發展,實現共贏。再次,采取人性化的宣傳和學習方式。比如,樹立良好的領導干部形象、發揮先進人物的示范作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和新穎的團隊培訓、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以及加強與員工的溝通交流等。

2.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要把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服務方向作為目標和根本任務。始終圍繞“以高超的醫術救人,以高尚的醫德感人,以良好的行為準則回報病人”來實施,把正確的價值觀、服務理念貫徹到醫院戰略決策中,落實到醫院的全部醫療經營管理中去。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要從改善醫患關系,強化醫患溝通入手。要學習應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行為學和語言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研究醫患之間的信息傳遞,以使醫患雙方都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關正確理解對方,以取得最佳療效。

3.培養和造就一支優秀的醫院管理者隊伍

文化管理是一種高層次的管理。必須要有一支優秀的醫院管理者隊伍。優秀的醫院文化與優秀的醫院管理者是相輔相成的,優秀的醫院文化也必然是在優秀的醫院管理者的重視和參與下創建起來的。

首先,在管理人才培養的機制、體制上下工夫,使優秀人才有平等的機遇參加競聘,建立能夠使優秀的醫院管理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育人和用人機制。其次,在選人用人方式上實行公開化、建立人才管理新機制。在人才的使用中做到選人用人程序化和規范化。通過建立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管理運行機制,調動管理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再次,人才資源管理趨向柔性化,構建起具有凝聚力的管理群體,明確每個成員在實現群體發展總目標過程中的角色作用,協調成員間個體發展的相互關系。要有愛才之心、求才之情、用才之術、容才之量、育才之行和舉才之德。

4.加強醫務人員的素質,重視人才建設

醫務人員是醫療服務的主力軍,提高醫務人員的素質,是醫院文化建設的關鍵和重點。高素質的醫務人員又對醫院文化建設起著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醫院要關心醫務人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況。從關心醫務人員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提高醫務人員的生活水平;鼓勵醫務人員參與學習培訓,積極為醫務人員提供學習機會,提高自身醫療水平。

同時要注重醫務人員的醫德培養,使醫務人員通過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增強責任感,明確工作目的和意義,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氛圍,激發人們的創造力,鼓勵職工積極創新,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培訓體系,完善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年度學習和培訓制度,對一些業務突出的優秀人員,要從財力、物力方面大力支持,努力造就一支有影響力的專家隊伍。

總之,醫院文化是一個醫院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種以實現自我價值、提升醫院競爭力的文化力量和資本效果。從內涵上來說文化建設與文化管理屬于醫院文化的兩個階段。從外延上來講文化管理涵蓋了文化建設。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的管理,通過共同價值觀的培育,在醫院內部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使全體醫護員工全身心觸入醫院的總目標,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約束,在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也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促進醫院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編輯 趙曼)

文化館檔案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大學教學的管理始終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公眾的持續關注。通過對大學教學管理的科層制組織、控制性技術、功利化目標等特征現象進行分析,對文化的含義及其與大學教學管理之間交互機制進行闡述。我國大學教學管理需要回歸文化的邏輯。運用文化的力量調適行政性、技術性、社會性因素,從文化的維度促進大學教學管理轉型升級。

[關鍵詞]大學;教學管理;文化

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通知》頒布實施以來,高等教育走內涵式發展之路逐步形成共識,高校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與大學教學的基礎地位得以重申與強調。大學教學工作是實現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和主體內容。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全國本??乒舱猩?21.40萬人,在校生2547.70萬人,畢業生659.37萬人。顯而易見,在大學教學規模如此龐大的當今社會,大學教學的質量攸關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敗。

相應的,對大學教學的管理始終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公眾的持續關注。目前的大學教學管理體系,是自新中國成立初對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初步奠定高等大學教育基本格局以來,在多重復雜社會歷史與文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逐步形成的。這一體系對大學教學的快速發展,對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滿足現代化建設需求的大學人才發揮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然而,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它還存在哪些與時代發展不盡“合拍”的缺憾與不足,如何對其進行優化升級以提高管理水平,進而助推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這是需要廣大高等教育學界與實際工作者不斷反思,并作出有效回應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命題。

一、大學教學管理的現狀特征

(一)管理主體:具有典型的科層制組織特征

20世紀初,以美國的弗里德里克·泰羅(F·W·Taylor)、法國的亨利·法約爾(H·Fayol)、德國的馬克斯·韋伯(M·Weber)為代表人物的科學管理運動興起,并逐步移植到教育領域。我國大學教學管理組織體系具有典型的現代科層制組織特征,管理層級多,層級之間等級分明,各職能條線之間分工明確,至今已形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各省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高等教育處(中央直屬高校無此層次)—各大學高校教學管理部門—高?;鶎咏虒W單位(學部、學院或系)教學辦”的縱向多層級行政管理組織體系。有些高校內部的二級教學單位為學部,則在學部之下設置學院、系與教研室等組織,教學組織與管理的層級更多。

一般來說,教學管理組織的設置與變遷主要由行政權力主導,而從提高教學質量角度對管理組織進行“頂層設計”并不多見。教學管理的機構設置與職能劃分主要考慮與上級部門對口,基層管理組織還要與人才培養的特定領域、教學過程的特定環節相對應。相鄰職能條線之間界限分明,壁壘森嚴,缺乏橫向的有效溝通與協作。工作任務下達、指令發布、政策出臺、活動實施、檢查評估等依靠各職能機構的“紅頭文件”進行層層部署。雖然隨著信息網絡與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普及,教學管理效率有所提升,但對照日益發展變化的時代要求,這依然顯得有些僵化刻板,不夠靈活。

相對于教學行政管理組織,以各級各類“教指委”為代表的學術管理機構,在組織架構、經費投入、人員配置、運行機制等方面不盡完善,且受到行政管理部門的強力支配和控制,因此所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在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配置上,前者始終凌駕于后者之上,諸如專業與課程的建設改革等本應由學術權力發揮主要作用的領域,經常受到行政力量的過多干預。

在現實中,人們普遍從宏觀行政管理角度看待大學教學。過去規模宏大的五年一輪的本科教學評估的正式稱謂為“普通高等學校大學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針對的是高校的“工作水平”。這種總體化的指謂充斥于大學教學各領域主體的言語交流、思想意識以及政策文本之中,遮蔽了大學教學作為充滿文化與生命運動與交互的特殊人類活動形式所具有的豐富文化內涵,阻礙了人們從宏觀、中觀、微觀多重視角理解“大學教學”。

(二)管理手段:注重運用信息技術加強控制

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學教學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不斷提升。各類功能強大的管理信息系統、網絡教學平臺、配備遠程視頻監控與無線屏蔽設備的標準化考場、高清全程錄播教室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廣泛應用,這使得管理人員對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能夠進行實時的全程監控。

在“幕課”風暴的席卷之勢下,各級管理部門在實施各類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時,對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以及網絡進階課程等項目建設給予了更大的經費支持和政策保障。在信息化教學平臺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有些功能強大的課程中心平臺甚至能夠讓管理人員對學生網上學習的答題數、正確數、錯誤數、答題總時長等細節信息了如指掌。

信息技術“從改造人類的知覺和行為模式開始,改變傳統的時間空間概念,社會的動作方式,倫理道德和法律”。[1]不可否認的是,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它的過度使用,在造就出一個“高效”、技術化的嚴密教學系統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大學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品位,使得人才培養過程有異化為工業流水線上各類工序流程的危險。

(三)管理目標:追求對外部需求的即時響應

近年來,面對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與生源競爭壓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眾多高校為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吸引優秀生源報考,推崇“招生-教學-就業”聯動政策。教學管理部門在專業設置與調整、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內容設計上緊跟行業、產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技能的需求,迎合對某些“熱門”專業的非理性追捧,甚而有時將此作為管理工作的亮點大力宣揚。

這種試圖在大學教學和社會需求之間建立同步聯動、即時響應關系的做法,從長遠看必然導致對大學教學內在規律的忽視。專業與課程淪為高校追求社會工具價值的載體。事實證明,前些年不少“跟風”建設,曾一度“炙手可熱”的專業,其中不少現已淪為學生最難就業的專業,成為現行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的控制布點專業。而有些所謂的“實用”課程,經不起長期的實踐檢驗,最終在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被刪除。

二、大學教學管理的文化分析

(一)簡析文化

“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指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的意思,用以表達特定歷史時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也用來說明具體社會、部落、民族的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的特點。狹義的‘文化’特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機構等?!盵2]“文化”的法文德文“kultur”,也源于拉丁文“cultura”一詞,本義指“耕種”、“敬神”、“動植物培養”和“精神修養”等意思。

文化本身并非是一個固定的、僵死的形態,它是一種流動的形態。與技術不同,“文化是在情境性及多重目的性上建立起來的”。[3]文化的個性與內涵,由于每個時代、每個民族的主體對它的理解而愈加豐富了。[4]西方的“culture”更多地將物質生產活動引入精神生產活動,與我國“文化”自古以來較偏重精神教化不同。

《教育大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是,“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綜觀各類概念定義,“文化”一詞與“自然”相對,含有人類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兩方面內涵,是人類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文化是人類能動實踐的成果,這種成果反過來又對人的精神生理產生影響,“文化即人化”。文化對人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需要主體將其內化為自身自覺的觀念意識。從語義學上說,“化”顯示出一種漸進的浸潤、滲透或彌漫的作用方式(例如,教化)。文化培養要促使那些本身實現的東西完全展開。

不可否認的是,在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逐步取代傳統農業文明之后,與社會財富日益繁榮相映照的是,道德的、倫理的、價值的領域受到物質的、經濟的、利益的因素侵蝕。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文化的價值、意義、思維模式與傳統經常被棄置一隅。

(二)文化與高等教育的關系

根據高等教育外部關系規律,高等教育與社會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上述四者對于高等教育在聯系方式、影響維度、作用強度等方面呈現出豐富多元性。它們極少單獨發生作用,也不是以平行、并列、整齊劃一的線性方式發揮作用,而是通過彼此間復雜的非線性交互作用產生對高等教育的整體效應。

高等教育系統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要載體?!敖逃c文化的關系是基本關系,處于基本層次,教育與其他方面的關系只是教育與文化關系在不同背景下的投射或特定形式”[5],可以說,文化對于高等教育的影響更為直接、廣泛與深刻。文化成為高等教育更具包容性和超越性的外部因素。大學是高等教育系統的最重要的主體,從文化的角度其社會功能可以解釋為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和對社會的文化引領和服務支撐。從歷史上看,高等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比與經濟、政治、科技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悠久的傳統。文化與高等教育的關系是全面的、綜合的?!拔幕仁墙逃耐獠恐萍s因素,又是教育內部的構成要素”[6],文化因此成為溝通高等教育內外的橋梁紐帶。高等教育則通過文化知識的傳播、創造與應用,發揮自身的文化功能。

(三)文化視域下的大學教學管理

大學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基礎功能性活動,在現代社會勞動分工與職業門類不斷細化、人才培養層次、規格、標準不斷分化的背景下,成為一種特定化的“文化化人”活動形式。為了給大學教學一個全景概貌式的描述,從活動主體、主體的實踐活動、主體從事實踐活動所憑借、運用的“有形”與“無形”的各類要素加以考察,大學教學涉及因素包括學科與專業基礎(大學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制訂);大學教學的學校環境(大學教學理念、教學硬件與軟件條件、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與機構、教師評聘制度與教師隊伍、學科群及其結構等);大學教學的內容載體(大學專業課程方案、多級課程體系和具體各門課程的內容);大學教學的主體活動(大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準備與實施,大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實驗、實習、作業、考試、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等活動,大學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人員對教學和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與監控,校外實習基地指導教師的指導活動等)。

大學教學活動包含大量復雜的、在人的作用下文化知識和人的運動過程。無論從產生的歷史淵源、演變的社會背景、自身運作機制,還是從發展現狀與趨勢,與外部社會的聯系等方面來看,它都已呈現出自身獨特的“質”的規定性,越來越與其他層次類型的教育管理活動顯示出區別。以教學活動為貫穿主線,將師生、管理者與服務支撐人員等主體要素、與文化知識、教學資源等非主體要素包含在內的社會復雜巨系統,即為大學教學系統,其基本要素為師生主體與文化知識,基本單元為一個個“教師-文化-學生”共同體。教師是掌握高深文化知識,從事復雜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大學生是具有較好文化基礎、朝氣蓬勃的青年。除了少數重點院校在大學高年級設置的拓展性課程會涉及尚待人類探索解決的學科專業未知領域與前沿問題外,大學教學系統中的文化知識基本上為人類已經掌握的文化成果。院校、專業、課程是大學教學系統獲得自身“質”的規定性以區別于其他社會系統的影響因子,對系統結構和功能以及各要素運動發展的方式趨向有著決定性影響。大學教學系統實質上是一類特定化的文化系統。大學教學管理活動無論從指向對象、主要內容抑或是所處環境來看,都具有比較強的文化性、精神性與人文性。

三、用文化的力量推動大學教學管理轉型升級

激發大學教學管理組織和管理者主動積極運用文化的邏輯開展管理實踐的內生動力。他們不單是優良教學管理文化的被動承受者,更是這一文化的主要建構者和創造者。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希冀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坝捎谖幕陨硇纬傻臐u進性與變化的緩慢性,這種影響只有通過相對漫長的歷史時期才能清晰看出?!盵7]

(一)加強管理組織文化建設,落實“以師生為本”的管理理念

長期以來沿襲的單一、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亟須轉變。各級大學教學管理主體需要將自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性與規制性作用,有效地轉化為對廣大教師、學生價值追求與理想信念的引領示范力量,用良好的管理作風帶動教風學風向好的方向發展,推動形成優良育人文化氛圍,使“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蔚然成風。

厘清行政管理職能和學術權力的邊界、各自適用范圍以及發揮效用方式的差異。堅持以師生為本理念,尊重師生作為文化個體的個性化需要,將“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文化理念融入大學教學管理中,讓管理活動貼近教學一線,回歸生機勃勃的文化傳承的實踐。在行政機構設置與職能設計上,應注重考慮如何更好地服務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學習過程當中的個性化需要。

行政權力主要發揮資源保障和服務支撐的作用,保證教學活動順利規范開展,行政管理的制度規范只是守住教學質量的底線。并且,制度本身屬于廣義文化的范疇,是大學教學系統文化發展的產物。只有當教師、學生將管理政策、方針內化為自身的自覺意識和行動準則,形成倡導“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制度文化時,大學教學行政管理的效率效果才會得以彰顯。

為適應教學質量提升和內涵建設的更高要求,需要激發和釋放師生主體投身教學活動的熱情與活力,完善專家組織的運行機制,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學術性事務交給學科專業的專家教師自主管理。此外,引入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管理也是驅動管理創新的重要渠道。目前,國內正在開展的專業認證活動顯示出這種發展傾向,這為推進大學教學在質量標準、教學理念、培養模式、目標內涵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深化完善,形成各具個性特色的院校文化、專業文化、課程文化奠定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

(二)保持管理文化與技術之間的適度張力

在文化的視域下,“技術并不只是物質現象,而且也是精神現象”,它“不再外在于人和文化,本身正是社會發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大學教學管理者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效率的同時,對技術產生的文化和哲學層面的問題應該加以反思。師生主體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所面對的世界是“由電子媒介的自指性語言所構型的新型語言和符號世界”[8],遠程管理系統也讓管理者和師生之間不再依賴傳統的交流渠道。這些勢必造成教師、學生、管理人員之間的交往互動方法模式的變革,他們擁有了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雙重自我。

大學教學活動作為文化之流和生命之流的多向交互運動,充滿著在個體、群體、社會不同層次上的教師-學生、學生-學生、教師-教師不同主體之間以文化知識為媒介的文化傳承活動。管理者應防止技術從手段上升為目的,窒息大學教學系統本應具備的生機勃勃的文化活力。對信息技術發展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功能應加以反思研判,看其是否有助于作為系統最重要文化主體的教師、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他們對各具特色的院校文化、專業文化、課程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的理解、認識與闡發。只有在文化與技術之間保持好適度的張力,維護好動態的平衡,大學教學系統結構功能的不斷優化與良性發展才能實現。

(三)構建與社會之間富有彈性的交互機制

大學教學完全不同于針對狹窄職業面甚至特定崗位的速成式技能培訓,并不追求將學生僅培養成某類工作的崗位能手。大學學生一般需要掌握較為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能力,具備專業領域內較強的發展后勁潛力與較廣的適應面。文化的邏輯就是真實的人類活動的邏輯。[9]大學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度過的一段特殊的生命過程,以及在這段生命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傳承關系。這種生命過程和文化傳承關系的復雜性、創造性、體驗性與獨特性為大學教學系統形成自身復雜運動邏輯奠定了基礎。它與外部社會之間不可能形成絲絲密合的同步聯動關系,而是以演化的方式形成一種多維度、非線性、非均衡的互動關系。鑒于此,管理者在育人理念、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畢業規格等事關大學教學文化生態發展走向的因素設計上,不應“短視”,單純迎合社會用人單位對特定崗位技能的過分要求;而應堅持適度超前性,使大學教學具備較大的靈活度以及與外部社會之間的彈性,避免社會經濟周期性波動漲落對大學教學造成直接作用。在文化“介質”的緩沖與調適下,大學教學系統與外部社會將形成一種更為和諧平衡的互動關系,系統顯現出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演進生態。大學教育事業將由此獲得更為持久而強勁的發展動能與活力。

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只有回歸文化的邏輯,才能更好地切合大學教學系統自身的內在演化規律、運動軌跡與發展趨勢。為了更好地適應高等教育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的新常態,激發和釋放師生教學主體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與活力,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將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管理體系中,運用文化的觀念意識和行為范式增強管理組織的內涵,提升文化軟實力,讓文化的張力調適行政性、技術性、社會性因素,使得大學教學管理從制度管理、技術管理、目標管理的層面上升為文化管理。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治河主編.后現代主義辭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582-583.

[2]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第6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56.

[3] [德]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紅譯.后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5.

[4] 李成軍著.價值體系的歷史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4.

[5][6] 張應強.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3,21.

[7] 韋劍劍.本科教學評價的后現代主義反思[D].蘇州: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8] 李元.知識的全球化:經濟、生態與人文——第3屆全球化國際專題研討會透視[A].王世偉等編.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11)第15輯[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42-450.

[9] 母小勇.論課程的文化邏輯[J].教育研究,2005(11):59-65.

[責任編輯:陳 明]

文化館檔案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作為一項全新的教學任務,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已經受到了很多教育人士的認同。高中英語教師需要合理進行文化意識培養,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解決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而,在現實情況中,高中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困境,需要對其進行解決。據此,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困境與路徑進行研究,主要結合了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因素,希望能為高中英語教學實踐提升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培養主要以高中英語教學為基礎,以新課改思想為核心,以具體培養方式為手段,以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習效率為目標,適合在高中階段的英語課堂上實施。文化意識培養能夠構建高中英語課堂的高效性,需要高中教師根據現實情況合理進行文化意識培養。如今文化意識培養已經成為廣大英語教師重視的教學內容,但對于我國現有的高中階段教育來說,文化意識的培養仍然屬于新型教育范疇。同時,英語這一學科一直是高中學生很難掌握的學科之一,如果不明確對學生文化意識進行培養的困境及實踐路徑,那么也就無法保證教學質量。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意義及困境

目前,對于我國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來說,其普遍存在幾種不同的極端現象。一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培養。還有一些教師比較重視針對學生的英語訓練,導致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無論是哪一種現象,都將直接影響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即便能夠在試卷上取得高分,也不能夠游刃有余地對英語知識進行運用,長此以往,其對英語的學習只限于紙面上,而其真正的英語能力卻根本沒能夠得到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必須針對現有教學的不足,對其文化意識進行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從根本上實現有效教學進而達到師生共贏的目的。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路徑

1.通過環境創設適應學生認知需求

具體地說,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保證,通過環境創設對學生的認知需求進行適應。所謂文化意識培養,重點就是將對國外語言的理性認識作為課堂教學的基礎,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施特定教學方法,最終使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能夠在不同方面進行提升,無論是情感態度方面還是價值觀方面,都需要完全的包括在其中。而環境創設,則能夠較好地達到教育目的。環境創設能夠將英語知識、學生的認知需求,以及基本的情感態進行融合并將其完全的應用于實際的高中英語教學當中,如此可以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

從現實情況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來看,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忽視了對學生的認知需求進行適應,這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進行了限制,同時還導致學生無法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對英語進行實際應用。所以,對于高中英語教師來說,其在對英語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完善環境創設,同時對學生的認知需求進行重視,增強其文化意識。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信息積累、內涵理解的復雜過程,其需要讓學生的知識和品格在感悟和實踐過程中不斷融合提升。所以,教師在對整體教學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以正確的文化意識思想為核心,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對英語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文化意識[1]。

2.明確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確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高中英語教師在對英語文化意識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主要以高中英語教材的知識點為主,以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趣點為輔,進而達成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文化意識培養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主要意義在于,降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難度,讓學生快速搭建自身的英語知識結構,更好、更快地學習英語。此外,教師圍繞學生學習過的英語單詞、語法等,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其過程始終以各單元的知識點為基礎,讓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做到知行合一,達到觀念內化的境界[2]。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設置課堂教學的基礎目標,那就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對技能的實際操作。只有明確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并將其進行合理運用,才能夠在保證學生穩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英語的運用能力。所以,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調整教學任務,同時充分活躍學生思維,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其中。

綜上所述,在現實情況中,高中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困境,需要對其進行解決。教師在對整體教學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以正確的文化意識思想為核心,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此外,教師圍繞學生學習過的英語單詞、語法等,讓學生掌握文化意識,其過程始終以各單元的知識點為基礎,讓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促進其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璟.高中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加強措施[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5):118,120.

[2]蔣次美.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困境與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2(22):60-62.

編輯 段麗君

上一篇:消費者汽車營銷論文范文下一篇:房地產消費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