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范文

2023-09-17

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范文第1篇

2、產業融合發展下蘇南鄉村空間轉型研究

3、區域旅游業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和影響因素研究

4、產業融合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實例研究

5、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調查與思考

6、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路徑

7、產業融合角度下的河北省鄉村旅游升級發展研究

8、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產業融合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9、即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究

10、大化少數民族旅游扶貧與農業的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11、揚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12、產業融合背景下川北地區傳統村落保護研究

13、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14、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安徽省農業與旅游業融合度研究

15、濟寧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策研究

16、產業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①

17、新常態背景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分析

18、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特點促進農村電商產業融合

19、大運河文化帶文化產業發展的省際比較與提升路徑

20、天津鄉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21、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

22、產業融合:中國農村經濟增長點

23、產業融合視角下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政府對策分析

24、關于內蒙古扶貧濟困長效機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思考

25、寧鄉市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初探

26、農村產業融合、綠色城鎮化與城鄉均衡發展的協同效應

27、對潛山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28、河南省內鄉縣農村產業融合現狀研究

29、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探析

30、基于“旅游+”的江門市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31、基于“互聯網+”探析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模式

32、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7年)

33、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民族地區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

34、《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解讀

35、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探析

36、湘潭市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

37、鄉村旅游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

38、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基于三產融合的視角

39、產業融合視角下的我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研究述評

40、全域旅游背景下賈汪區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41、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三產融合模式創新與應用研究

42、新型城鎮化建設下的旅游產業融合

43、產業融合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研究①

44、河北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45、文旅產業政策的重點場域與未來趨勢

46、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四鏈重構”

47、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48、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興模式探索

49、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范文第2篇

今天我們來到浙江省安吉縣魯家村,這里是安吉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經典樣本。亮點一:小火車和十八個農場4.5公里長的鐵路串起了魯家村18個家庭農場,小火車已經成為了魯家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點睛之筆。小火車改變了魯家村原來的樣子,也改變了很多魯家村村民的職業。魯家村的村民成為了火車司機,魯家媳婦賣起了旅游產品。亮點二:草莓和酥梨的故事背后魯家村果園摘下的草莓

三十五塊錢一斤,很好賣,游客自己會過來采摘。陜西乾縣的上陸陌村的酥梨乾縣的七旬老人賤賣酥梨,一斤梨只賣三分錢。兩個農產品同樣都好吃,為什么草莓賣的價格很高,梨賣的價格卻很低?“三農”專家張紅宇如是說張紅宇草莓賣的價格很高,說明產品已經和體驗、產品生產、體驗農業做到了一塊。梨的價格不好,因為缺乏宣傳,當地可能沒有這么個市場,沒有這么個氛圍。換句話講,產品沒有變為商品,跟現代農業絲毫沒有關系。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里邊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新時代、新農業、新業態,產業興旺是夯實鄉村振興的一把金鑰匙,發現鄉村價值,做大產業蛋糕,走一二三產融合之路。在中國這片廣袤的田野上,農業將會越來越有奔頭!延伸閱讀通過市場化實現鄉村振興 安吉魯家村的“逆襲”之路

安吉縣魯家村,有2200多位村民。村民們都說,心中最幸福的聲音,便是村中旅游小火車的鳴笛聲。“嗚”的一聲,響徹小村,聽似煩人,為何人人期盼?老百姓一語道破: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有游客,就有收入,大伙兒都是“股東”,自然有我一杯羹,能不開心嗎?

魯家小火車

村黨支部書記朱仁斌深有感觸:魯家從未像今天般心齊,今天般昂揚??捎钟姓l知道,在他上任前,這里曾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空心村,村集體收入不足兩萬元,還背負著150萬元的外債。時至今日,魯家借用“美麗鄉村”的支點,把整個村打造成景區,撬動了20億元的投資,村集體資產增至1.2億元,2016年村民純收入達到32850元。2017年8月,魯家還入圍全國首批15個國家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

說實話,魯家村實在太平凡,名人故居、名勝古跡、產業業態,一樣都沒有。盡管離縣城不遠,可路況很差,難有區位優勢。這樣的鄉村在中國遍地都是,緣何魯家能在短短幾年,成就這段從資不抵債到富甲一方的“逆襲”?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魯家村尋找“致富密碼”。

改造環境、植入產業,推進整村式發展

魯家有13個自然村,過去,一沒資源,二沒產業,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農田山林荒廢不少。在外闖出名堂的人有很多,但愿意回來的卻很少。一些村民辦豬場、養雞場,基本屬于自給自足,利潤不高,污染不小。

泥巴路、土坯房,房前屋后的臭茅坑,全村1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沒有一個垃圾桶。一到梅雨天,村道污垢不堪。魯家溪是村里的母親河,可河床里滿眼垃圾,碰到連續大雨經常發洪水。眼見村莊日漸衰敗,許多人連家庭聚會都放在了城里。

作為土生土長的魯家人,朱仁斌同樣長年在外經商,可心里仍然念著村莊。2011年換屆,他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準備用行動來改變落后面貌。幾天后,縣里開大會,公布187個村的衛生檢查結果,魯家竟然全縣墊底!會上會下,朱仁斌滿臉發燙。

魯家未來路在何方?依靠工業經濟顯然不可能。安吉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發源地,朱仁斌馬上想到能否借此機會,先把基礎條件改善好??梢凰?,創建美麗鄉村的精品村需要1700萬元的資金。盡管政府有部分補助,但對于負債累累的魯家來說,差距遙不可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怎么辦?朱仁斌決定采取多種方法搞籌資:首先,盤活土地資源,籌得500多萬元;緊接著,整合美麗鄉村建設補助金和各項涉農項目資金。最后,實在太窮,朱仁斌就到處籌錢,甚至還個人作擔保去借款。個中艱辛,難以言說。

魯家村

就這樣,一邊籌錢一邊干。修建辦公樓,添置籃球場;鋪了水泥路,再予亮化和綠化;通了自來水,每個自然村又建了化糞池和污水處理池……才幾個月工夫,當年,首批4個自然村都通過了縣美麗鄉村精品村的考核。有了示范帶動,剩下的自然村紛紛效仿。兩年后,魯家成功獲得“美麗鄉村精品村”的稱號。

光有好環境還不夠,朱仁斌明白,想要可持續發展,“造血功能”必不可少,這就得植入新業態。正當躊躇不定之時,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這令朱仁斌眼前一亮:村里有1萬多畝低丘緩坡,發展農場再合適不過!

關鍵是怎么把美麗鄉村和家庭農場結合起來?這時,朱仁斌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出資300萬元,聘請高端專業團隊,對全村按4A級景區標準,進行綜合規劃和設計;再設置18個家庭農場,根據區域功能劃分,量身定制各自的面積、風格、位置、功能等。

盡管在今天看來,村里高價做規劃不算新鮮,但那時,人們普遍不具有這一理念,自然頗為不解,甚至當面潑冷水??芍烊时髨猿终J為,這錢花得值。那時,美麗鄉村在安吉已遍地開花,何以另辟蹊徑?他認為,傳統的點狀、局部發展,或者單一優勢產業已不再受用,必須立足全局,轉為整村發展,把田園式建設推向更高層次的花園式建設。

縱觀整個規劃,“差異化”是核心詞:18個家庭農場各有側重,錯落分布在東南西北四大區塊,再用一條長達4.5公里的軌道列車,將這些農場有機串聯,再融入休閑農業、民宿餐飲等經營業態,整個村子變成了一個旅游區。

小火車穿梭在一個個家庭農場之間,把魯家村串成了一個大景區。

從招商到選商,村集體與企業聯姻

規劃解決的是頂層設計,具體還得看落地。2015年新春一過,朱仁斌便開始著手招商。一開始,為了吸引投資,招商前,朱仁斌也用了些“招數”:先是把在外開酒店的弟弟、弟妹請回來,“下令”認領農場帶頭干;后又動用人脈,讓老朋友參與其中;最后,他還拉著一支十多人的隊伍,專門前往臺灣考查農場經營。因此,在大規模招商前,魯家已有三四家農場入駐。

不過,經過幾個月的試運行,問題也開始隨之浮現。“萬竹園”老板陳賢喜過去一直從事景觀竹的經銷,2013年看中魯家村的規劃后,準備再延伸到一產直接搞種植。盡管按照設計,18家農場不存在直接競爭,但他發現,畢竟大家都屬于小型規模,競爭力相對有限,光靠一己之力,很難成氣候。

能否聯合經營、抱團發展?朱仁斌的想法恰好與浙北靈峰旅游公司不謀而合。2014年,靈峰公司與魯家村合資組建成立安吉鄉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前者以51%的股份控股,后者以上級部門項目投資和美麗鄉村建設補助資金入股。

如此一來,兩者權限清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公司負責全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面上的統一運營;村集體則把握方向,提供土地流轉等中介服務,并為公司和農場爭取政策和項目上的優勢。

那么公司和農場間,又是什么關系?“鄉土農業”運營總監唐永前告訴記者,簡單說,就是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模式:統,由公司負責統一的基礎設施配套、運營管理、市場推廣,以及統一指導所有農場的產品銷售和定價;分,則是農場具體的施工建設,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營銷等,由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旅游公司負責專業化運營,聯合后,整個村就是一個大平臺,大家統一規劃、平臺和品牌,實行資源共享、融合發展,從而達到共贏。”朱仁斌坦言,以一村之力,去建設和經營規模如此浩大的旅游區,難免力有不逮,“這種經營機制,則恰好解決了落地困難。”

有了規劃,有了機制,魯家村馬上有了資本集聚的“洼地效應”。到2016年4月,家庭農場的招商引資任務宣告圓滿結束,還比預期多了3個農場,總投資超過了20億元。

記者看到,名單中,有蔬菜農場、果園農場、紅山楂農場、萬竹農場、野豬農場等。每個農場盡管規模不大,介于100畝至300畝之間,但投入卻不小,像花海世界的投資是3.4億元,中藥農場的投資是兩億元,最大的養老項目投資高達10億元。

現在,運營方還在不斷“頭腦風暴”,思考如何創新內容,來吸引和留住更多客人。2017年“十一黃金周”,盡管還未正式對外開業,卻已有5萬多名游客慕名而來。朱仁斌說,有了這個大平臺后,現在的魯家村,已從“招商”變為“選商”,仍常有投資客拋出“橄欖枝”。

魯家村又要打造高科技房車營地

美麗變生產力,6筆收入促共富

“魯家的未來,村民最多將會有6筆收入!”談起“致富密碼”,朱仁斌認為,“三農共富”最為重要。怎么個共富法?6筆收入又分別是啥?記者好好盤點了下。

首先是租金收入,全村7000畝流轉土地,平均每戶的租金約為8000元。第二是就業收入,目前已解決700人就業,2016年發放工資2000多萬元,預計正常運行后還將更多。第三是創業收入,如今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有30余戶人家將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開門迎客后,預計每戶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第四是分紅收入,根據測算,旅游區每年可迎來30萬游客,按照人均消費200元計算,將產生6000萬元營業額,除去成本和農場主的分成,魯家村在公司所占的股份能分得600萬元。而隨著景區不斷完善,游客不斷增多,村集體經濟也將逐年倍增。

最后兩筆收入更有意義,也最難估量。2016年底,魯家成立了美麗鄉村“兩山”培訓學院,并成為浙江省委組織部和省委黨校千名好支書的現場培訓基地。“未來的培訓收入將十分可觀,隨之衍生出來的模式化輸出,還將為外地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從建設、設計、技術到資本的全方位服務,因此,最后一筆收入就是模式收入。”

“三農共富”有啥好處?安吉銀元家庭農場老板娘張小華認為,農旅融合離不開資本投入,但現實狀況是,農民自身發展能力弱,無論資金還是技術,或者人才都相對短缺,而工商資本參與其中,能聚集更多現代要素,補齊發展短板。不過,資本下鄉不能光讓“老板樂”,關鍵得帶著老鄉一起樂,因為農民才是農村的主人,農業才是發展主體,不能代替老鄉,更不能剝奪老鄉。

“利益共享,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內涵之一。這條準則堅守住了,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朱仁斌解釋說,說到底,魯家村的創新模式就是農村、農業、農民的高度融合,從而實現共贏共享。

根據國家田園綜合體試點方案,未來3年內,魯家村還將至少投入4.5億元,這注定又將是一次飛躍。而發展好了,就能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與主人翁意識。游客來村里游玩,如同回到老家般,熱情與好客成了所有村民發自肺腑的情感。

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范文第3篇

一、培育特色鄉村文化產業鏈

為了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 在鄉村產業中加入優秀的鄉村文化元素是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的內生動力。文化創意的來源需要鄉村文化作為支撐, 挖掘鄉村特色文化是進行文化創意的必要條件, 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鏈是利用文化創意推動產業振興的必經之路。在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鏈的過程中, 主要是依賴鄉村本身的文化資源, 挖掘文化產業的多種功能和潛在的價值為基礎, 將文化產業與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等相關產業有機結合, 實現具有鄉土本色的文化產業鏈擴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提供了新的機遇。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文化創意與鄉村特色文化相融合產生符合消費者需求, 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的創新性結果。一方面, 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特色文化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橫向融合, 形成更具現代特色的文化從而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對文化資源進行多次的開發與利用, 然后運用到不同的產業中, 不僅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也為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動能。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產業的“二次開發”, 特色文化產業是對同一文化資源進行多次的開發與利用, 然后運用到不同的產業中, 不僅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也為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在這一過程中, 不僅發揮鄉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產品深受大眾喜愛和向往刺激消費, 還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 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特色文化的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的縱向融合。通過文化創意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 促使特色文化發展達到質的飛躍, 內涵更加豐富, 文化更加集聚。培育鄉村特色產業文化鏈, 作為產業振興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形成過程中, 通過對特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 摒除之前文化良莠不齊的現象發生, 將特色的鄉村文化資源升級為不同形態的產品和服務。

二、促進鄉村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

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利用鄉村文化促進產業振興的有益途徑。首先, 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 通過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的創造力, 將挖掘出來的優秀鄉村文化與農業的生產、生態和生活資源整合在一起, 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含有文化內涵、創意思維、科技創新等, 這樣的方式方法提升了農村產業的附加值、提高農村經濟效益、拉長農村產業鏈, 實現了農村的資源優化配置的新型發展方式。當下, 農村存在田園綜合體、休閑農場、鄉村營地、農業莊園等發展模式, 這些發展模式就是典型的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特色發展起來的以農業為基礎, 將鄉村文化注入到產業中, 為產業賦予文化價值, 并且以市場為導向, 以現代企業為依托, 以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為手段, 堅持產業引領發展, 突出產業融合的理念, 這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要求高度契合。

其次, 鄉村文化創意使農業發展中的產業結構的素質及效率都有所提高, 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將鄉村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發展, 是當前中國農業發展的需求, 鄉村文化創意為農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創意和設計, 同時也將農村的文化、科技、生態、旅游與農業融合起來。當前的休閑農業園區就是通過農業與鄉村文化的創意和設計, 在建設的過程中加入農耕體驗、田園觀光、教育展示、文化傳承這些特色促進文化與農業的共同發展。鄉村文化創意與農業各類產品的深入結合, 將農業產品、農事景觀、環保包裝、鄉村文化等創意和設計更直接的展示出來, 使農產品附加值提升, 是鄉村建設更加具有特色。

最后, 鄉村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 是大數據在農村的最大化應用, 通過發展田園綜合體、休閑農場、鄉村營地、農業莊園等使數字文化產業日益優化, 它又充分體現出一種創新精神。為了更有效地保證產業振興,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意見》中明確提出推進數字文化在農業領域融合發展, 利用“文化+”給農業賦予相應的文化內涵, 推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為鄉村居民增加創業創新的機會。利用數字文化的特點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創新性發展, 將“互聯網+”與鄉村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起來, 使鄉民循序漸進的接受數字文化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利用文化創意促進產業振興, 數字文化與農業產業結合是文化創意參與振興產業的重要途徑?,F在的數字文化是一種打破邊界得的文化傳播新路徑, 通過數字技術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鄉村, 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外來的投資者。利用數字文化, 讓鄉村發展起來, 富起來。

三、鄉村文化創意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

鄉村旅游是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的重要載體, 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而鄉村文化創意不僅是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的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智力資源和技術手段, 它不斷地重塑鄉村形象、更新產品服務。鄉村旅游中加入鄉村文化創意, 主要是通過優秀的文化創意豐富當地農產品的文化意義, 形成適應當前消費者的新型供給模式, 將過去以商品消費的模式轉變為體驗當地文化特色的情感消費從而符合當前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在鄉村文化創意的影響下鄉村旅游模式的轉型, 是將旅游要素依賴到鄉村文化創新的驅動, 是從粗放型到集約化轉型的改變, 是實現了鄉村旅游質的飛躍。

一方面, 鄉村文化創意是體驗經濟和注意力經濟的在鄉村發展的一種體現, 主要是將產品賦予文化情感, 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 增加消費者的情感認同, 通過鄉村文化創意理念與創新實踐吸引旅游, 從而拓展鄉村消費領域。這種模式也符合當前消費者的價值需求。另一方面, 鄉村文化創意的通過運用多維視角和多元手段, 挖掘具有地域性的鄉村文化內涵和象征符號, 充分演繹屬于當地的鄉村文化特色的主題形象和鄉村品牌, 使鄉村更具吸引力, 這樣更有利于構建鄉村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橋梁, 使消費者更能體驗通過鄉村文化創意塑造出來的鄉土文化情懷和鄉村生活魅力, 從而帶動鄉村旅游。

鄉村文化創意融入鄉村旅游的首要功能是凝練出鄉村文化的主題以及鄉村文化的活態化, 這也是鄉村旅游的核心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文化創意與鄉村旅游融合的發展將文創農業通過對文化主題的凝練, 發展各地特色民宿的例子:苗栗的客家風情民宿, 宜蘭的田園鄉村風格民宿, 墾丁的南洋異國休閑風民宿。將文化創意的創新思維與發展模式融入鄉村旅游中, 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創新傳承, 激活了鄉村發展的新要素, 推出具有鄉村味道的新產品, 促進農業產業現代化, 提高農業附加值, 增加了農民在家鄉的機會, 使鄉村人才聚集更好地促進鄉村的發展, 也讓優秀的鄉村文化發展下去;通過構筑“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良性新生態, 實現鄉村振興。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下, 發展鄉村不單是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 還要為鄉村產業“鑄魂”, 利用文化創意推動農業發展轉型, 促進鄉村各地區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興旺。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明確把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作為保障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 在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過程中鄉村文化創意與傳統生產要素一樣, 是一種新興形式的生產要素, 也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振興

參考文獻

[1] 李佳.文化創意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探究[J].大慶社會科學, 2018 (05) :94-97.

[2] 林瑋.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的資源開發與鄉村實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5, 15 (05) :89-94.

[3] 卞靖.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要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J].中國經貿導刊, 2018 (06) :60-62.

[4] 王笑容.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田園綜合體發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 2018.

[5] 鄭蕾.文化創意驅動農業發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 2016, 37 (06) :120-124.

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范文第4篇

要堅持以“多規合一”為引領,對全市農村進行深入調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按客觀規律辦事。在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群眾發展意愿的同時,加強對村容村貌建設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環境、歷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風格,堅持保護、治理和建設“三位一體”,對村莊規劃布局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完善總體和專項規劃,實行分類指導,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體現農村特色,將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好美麗新X。

每年選定一批條件較好的村開展規劃建設管理的試驗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從細節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個性,彰顯魅力,打造以生態文化為主題的多元化鄉村,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建設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進,形成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片區。

(二)文化建設先行,在鄉村文明上見行動。

要把文化建設充實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深層次挖掘村莊文化元素,提升村莊的文化內涵;充分利用舊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歷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注意挖掘文化資源,利用好村里現有的文化陣地,傳承文化,宣傳文化,傳播正能量,提升鄉風文明程度;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組織開展道德模范宣講、家風家訓征集、曬曬我們的好家風、家風故事會等活動,以好家風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宣傳活動,堅持“除陋習”、“樹新風”相結合,從整治喪葬陋習入手,從禁止“黃賭毒”著力,向優秀傳統文化借力,強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強孝善教育、家風教育,推進農村文明誠信建設,推進鄉村文明大行動,力促移風易俗、鄉風文明。

(三)產業優化先行,在轉型升級上花心思。

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亮點,走特色發展之路,堅持以文化為魂、以水系為韻、以花卉為媒、以投資為要、創新為最,大力發展熱帶高效農業,使農業品牌成為“別人沒有我有、別人有我大、別人大我好、別人好我精、別人精我極品、別人極品我唯一”。把產業培植當做美麗鄉村發展的動力源,讓X特色變為現實。

要抓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休閑養老、文化創意、文明公益等新型業態,并結合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全域旅游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形成全域化的旅游產品和業態,做好旅游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休閑農場、觀光農業、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讓農村產業的發展愿望變成現實;按照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的要求,加快構建扶持小農戶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拓寬小農戶增收空間,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使小農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脫貧攻堅為契機,抓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美麗經濟,有效解決村美和民富的關系,逐漸引導美麗村莊變“輸血”為“造血”,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四)人才建設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參與。首先,優化發展環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決后顧之憂,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去。其次,大力培養鄉土人才,通過制定一些務實、具體的政策措施,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進大學生村官、在外就業的大學生、外出務工的人員、成功的本土企業家、退伍的老戰士等回鄉發展產業。第三,通過產業吸引人才,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支持,好的產業有豐厚的利潤,就會吸引資金進入,人才就會隨著資金流動而進入。第四,鄉村振興幫扶,機關單位、院校主動介入,結幫扶對子,對鄉村振興開展針對性指導和幫扶。第五,激發內生動力。通過教育、培訓、宣傳、典型引導、邊干邊學等方式,幫助農民增強生產、經營、管理的本領,提升參與村級事務決策、協商、監督的能力和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五)生態建設先行,在綠色發展上求實效。

要把農村垃圾、污水、綠化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環節抓實抓好;借鑒外地經驗,開展農村五水共治、農村環境治理行動,圍繞推行垃圾分類和建設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開展工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處理管網的,要接入污水處理管網進行處理;不能接入污水處理管網的,要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

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范文第5篇

打好人才“選拔牌”,任人唯賢“尺度”清。干部人才隊伍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要把好“三關”,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選出來、用起來、留下來。把好“政治關”,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把黨性純潔、信念堅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選出來;把好“能力關”,堅持“任人唯賢、人盡其才”的原則,結合地域實際,對隊伍進行科學搭配、優化組合,發揮人才最大效能;把好“作風關”,堅持“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風,營造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氛圍。

打好人才“管理牌”,責權明確“戒尺”嚴。駐派干部不僅需要在改善農村產業布局、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上專研發力,也要成為基層黨建的帶頭人,使基層工作不斷在黨的指引下實現突破、開創新局。同時,駐派干部和村“兩委”班子共同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不僅要守好自己的“責任田”,還需做到遇事共商、問題共解、責任共擔,共謀鄉村發展。此外,要嚴格考勤、請銷假、工作匯報等要求,明確請示報批流程,讓紀律成為規范言行、強化擔當的有力手段。

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XX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通過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優勢產業,做大優勢農產品,實施精準扶貧等方式,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一)工作機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為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關于201X年加快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政策意見》《關于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進一步明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優勢產業等管理保障措施,為扎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組織保障。

(二)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三年的努力,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78.6萬畝,把雜、亂、差的田塊建設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網、溝相連、渠通暢”的標準農田,解決了灌排設施配套,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也為現代農業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機械化服務打下了基礎。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1家、省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XX市級以上龍頭企業64家。重視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科技興農行動,建成1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480個骨干科技示范戶。實施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全市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11項,新品種26個。2018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6.7%,列XX各縣市第一。

(三)產業優勢逐步形成。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稻米、高效蔬菜園藝、生態林果花卉、水產健康養殖、農業休閑旅游五大主導產業。優質食味稻米種植面積增至8萬多畝;高效蔬菜播種面積達70多萬畝;葡萄、水梨、石榴、枇杷等果樹種植漸成規模;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采摘農業、觀光農業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先后榮獲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全省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成效顯著市等稱號。

(四)農村改革不斷深入。農村改革持續深入,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XX第一,通過省級驗收。充分放大農地股份合作等試點效應,出臺實施意見和獎補政策,支持10個村試點發展新型合作農場,推進村級集體規模經營。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完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完成交易額超1億元。深入推進“三個全覆蓋”試點,出臺指導意見,擴大試點范圍,嚴格督查考核,累計土地流轉14.8萬畝,建成社會化服務聯盟26個。

(五)產業布局得到優化。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推動鄉村產業規劃布局向專而特、規?;较蜣D變,著力打造2個農產品集中加工區、“六大種養園區”,2個休閑農業園區,全面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培育優勢鄉村產業。充分激發沿海開發重點鎮、區鎮合一重點鎮和特色鎮發展潛力,推進新型城鎮建設,加快促進人口、產業、要素集聚,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已先后組織實施了規劃完善、產業轉型、民生示范、制度創新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促進了多項農村改革探索成功起步。

二、存在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盡管近年來我市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從總體上看,我市鄉村產業化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還有許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導產業優勢產品沒有培大扶強。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雖然我市五大主導產業發展格局已初具規模,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產業優勢效益并未充分顯現,對我市鄉村產業發展帶動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一是種養模式相對簡單。如我市稻麥種植面積在30萬畝以上,其中稻田綜合種養、優質食味稻米面積分別為0.2萬畝、8萬畝左右,其余均為普通稻麥品種,精力投入大,產量和價格普遍較低。加上近幾年極端天氣及病蟲害影響、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土地流轉費用相對較高,導致稻麥種養大戶種植利潤持續下滑。二是關鍵技術無法突破。如我市“四青作物”一直深受喜愛,產品銷往上海、浙江等地一直是供不應求,據了解青毛豆、青蠶豆、青豌豆、青玉米畝均產量分別可達1000斤/畝、1500斤/畝、1200斤/畝、1500斤/畝,平均利潤為500元/斤、1000元/斤、1500元/斤、700元/斤,經濟效益顯著。但由于去皮脫殼等生產技術至今仍不成熟,依然以人工剝殼為主,過大的人工成本成為“四青作物”種植面積無法擴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地域品牌少。目前我市由政府扶持,正真代表啟東特色,拿得出、叫得響的地域化品牌較少,如“呂四海蜇”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產品,因缺乏系統的生產、宣傳、銷售商業程序,沒有形成統一的地域商標,營銷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場銷售為主,產品市場占有率較低,經濟效益帶動不明顯。四是產業鏈條較短。如生態林果花卉產業,果樹種植一產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應原料為主,從產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鮮果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產品加工、儲存、銷售等環節發展滯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五是產業融合度不高。對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關系的認識還不到位,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不充分。如水產養殖資源開發不足,生態垂釣、水產休閑餐飲等項目開發基本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發展與休閑旅游產業融合度不高。此外,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采摘農業等的辦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單調等問題。產業類型重復不僅會影響項目質量,更會在本區域內形成強大的競爭阻力,分散消費能力,從而降低項目效益。

(二)生產社會化服務有效供給能力較低。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社會化服務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產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務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產服務體系不健全,很難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鄉鎮一級農技人員工作精力不集中,隊伍素質參差不齊,非農業專業人員比重大,專業技術人員年齡和知識老化,農技站所服務功能弱化。加之農民主動接受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大多依賴傳統經驗和習慣,致使服務效果不夠明顯。二是社會化服務體系對產業支撐和保護基礎比較薄弱。盡管我市“三農”工作資金投入較之以往有一定增加,但仍然難以滿足當前農村發展的新需求。對農業機械售后維修服務、技術服務等不完善,影響了農機化效益的充分發揮。三是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匱乏。我市各類合作服務組織雖然在提高鄉村產業效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發展中還普遍存在周轉資金困難、規模小、服務項目單一等問題。農戶與服務組織之間的關系松散,服務的普及度較低。

四是產銷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倉儲物流等設施還未實現全覆蓋,批發市場、產銷對接、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等設施相對落后,物流經營成本高。

(三)農業人才資源匱乏、科技支撐相對落后。一方面是人才資源匱乏。主要表現在農民總體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極其缺少。由于工作地點偏遠,待遇不高,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等種種原因,使得聘請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為難點。另一方面是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設備科技水平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機械化與規?;Y合不緊密,農機田間操作、維護和管理技術落后等等因素,導致我市農業生產比較落后,機械化程度整體偏低,生產效率、產品加工能力與水平還不能得到較快的提高。

(四)資金瓶頸仍是制約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因素。一是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突出。信貸資金供給渠道較為狹窄,銀行借貸門檻高、手續繁瑣,部分金融機構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存在惜貸現象,現有的鄉村產業發展融資政策得不到落實,致使經營者難以得到足夠的發展資金。二是政府資金投入績效不高。近年來,我市農業扶持資金投入一改過去的多部門、分散性惠農補貼方式,而將大部分經費集中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隨著高標準農田投入使用,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如建設規劃與實際操作存在誤差,水泵設置過少,管道設置過粗,排線過長導致水壓不足,稻田灌溉水量達不到要求。有些承包者直接廢棄不用,另外進行排設,造成嚴重資金浪費。三是財政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鄉村產業振興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惠農補貼分配管理使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益農信息社”建設等項目專項資金使用不到位,項目進展緩慢,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未按方案實施,少數涉農專項資金、省級“農作物重病蟲害監測”專項資金未達到??顚S玫?。四是農業政策性保險新型險種探索不夠。

保險覆蓋范圍較窄,部分果樹、蔬菜類產品還未納入到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農機設備的險種設置也比較落后,氣象指數保險等探索力度還不夠,沒有真正發揮出農業政策性保險的保障作用。

(五)生產資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土地分散、碎片化。近年來,市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提高。然而就我市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農村土地受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分散性、碎片化耕地仍然占主要部分,很難形成種養大戶,不利于形成規模、形成基地。此外,項目農業發展也存在用地瓶頸,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休閑產業發展土地指標審批難,制約了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是淡水水面資源浪費。我市擁有大小橫河泯溝5萬多條,是淡水養殖獨特的先天優勢,隨著我市淡水養殖業的興起,淡水蝦、扣蟹等養殖收益逐年提高。然而,由于水質環境條件、偷盜電捕、養殖技術粗放落后等等問題,導致溝河水面利用率較低,群眾養殖積極性并不高,豐富的水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建議意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我們必須要立足實際、迎接挑戰、完善政策、補齊短板,努力為鄉村產業振興創造良好的條件,增強鄉村吸引力,帶動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匯聚,讓農民看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希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把握鄉村產業振興重點,著重扶持優勢產業。堅持規劃先行,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有序推進。充分立足我市實際,盡快編制我市鄉村產業振興五年規劃,重點扶持五大主導產業,明確工作任務,設定完成時限,并給予政策傾斜,確保鄉村產業振興落到實處。注重品牌帶動,擴大啟東農產品知名度。以品牌戰略為著眼點,依托啟東海產品、四青作物等資源優勢,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市場價值優的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區域特色品牌??茖W制定扶持地域化農產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對同類產品進行整合提煉,避免因產品品牌雜散造成的無序競爭。對于有知名度但生產不易集中的特色農產品,鼓勵農戶在平等自愿基礎上通過組織專業協會,進行商標注冊,實行統一標示、標準、包裝、銷售,合作創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擔品牌經營費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經營成本,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知名度。

(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生產過程全覆蓋。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包括產、供、銷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的正常運行對物資、信息、資金、科技的社會化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議搭建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圍繞不同階段的生產需求,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程服務。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提供農作物統一育種出苗;培育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實行農藥、肥料等農資配送,并提供統一的收割、收購、烘干、檢測、包裝等一系列服務。建立農產品集中銷售中心,拓展銷售渠道;配備專業運輸設備,組建高效的現代化運輸隊伍,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搭建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有效連接農戶與市場、生產與技術、政府與農民,變“小規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經營為“規?;?、產業化”的大家庭經營,通過實現農業規模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此外,要加強對農業經濟形勢、氣象、病蟲害等信息的發布服務,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通過促進電子商務與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成功嫁接,加快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

(三)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一方面是促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圍繞調整鄉村產業結構和建立現代農業,依靠現有的資源、要素條件,引導農民積極適應市場競爭,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項目,實現產品增值。對青蠶豆、青毛豆等已經具備比較成熟的種植加工技術產業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在資金投入、要素流通、稅務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促進我市農業生產由簡單的種養模式向高效農業轉型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業,努力提升生產績效,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

另一方面是延伸鄉村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物流、儲運、批發,打通農業生產全過程,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堅持特色發展,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鄉村環境整治與發展特色民宿經濟、優質農產品電子商務、鄉村休閑旅游、養生健康結合起來,建設運行高效的鄉村產業鏈。加快培育鄉村產業發展新業態,推動生態資源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四)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高質量促進科技升級。積極搭建平臺,促成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在我市建立農業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實驗基地,探索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產業推廣模式。加大“引資引智”力度,進一步加大鄉村產業招商力度,積極招引國內外知名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上海農業加工貿易公司和在滬從事農產品經營的啟東籍人士,尤其是盱眙稻蝦混養等優秀企業到啟東投資,將先進的種養殖技術帶回啟東。加大農技培訓力度,做好入戶指導、田間咨詢、網絡交流等跟蹤服務。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建立農業專家熱線、農業咨詢機構、農業技術服務團等平臺,為農民提供政策咨詢、科技指導、市場信息等服務。二是高質量建立現代鄉村產業聚集園區。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創建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全、投資強度大、示范帶動強的一流現代鄉村產業園,形成融農業生產、農產品消費和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參考慈溪大學生農業眾創園模式,由政府投資,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減免稅費、小額貸款擔保、創業補貼補助等多種形式,鼓勵、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返鄉、來啟進行農業創業。三是高質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體系目標,全面深化農村土地確權,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提升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小農戶開展生產經營合作,構建緊密聯結機制。發展農合聯,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小農戶分工協作,在提升勞動技能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四是高質量發展“一村一品”示范村??偨Y推廣惠萍鎮南清河村的特色產業水產養殖,呂四港鎮海漁村的特色產業紫菜加工,南陽鎮樂庭村的特色產業蔬菜種植等“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經驗,力爭在每個行政村培育一項特色產業,圍繞特色產業建設一家網店,引領帶動全市特色產業發展、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創業致富。

(五)充分利用要素資源,實現生產規?;?、集約化。順應農村人ロ向城鎮集中的趨勢,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實現從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規?;D變。一是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引導土地依法、自愿、平穩流轉,探索長期流轉模式,簽訂中長期租賃合同,發展穩定而適度的規模經營。二是推廣土地入股分紅成功經驗。大力推廣現有的惠萍鎮東興鎮村農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經驗,鼓勵用集體土地、農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紅,用股份帶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實現土地資源保值增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機制。三是發揮高標準農田輻射效應。切實落實好高標準農田“誰來種”的問題,鼓勵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申報經營。要將高標準農田作為農村創業的重要載體,形成輻射效應,通過市場拉動、政策推動、典型帶動等途徑,吸引農業科技專家、大專院校畢業生、返鄉能人等群體創業興農。四是大力發展溝河養殖。堅持水利建設、農村水環境整治、溝河養殖利用三位一體有效結合,加強溝河水環境整治,確保水質健康。加大對偷盜電捕行為打擊力度,深入開展群防群治。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養殖品種,為養殖戶提供信息、技術、市場行情等指導,提高養殖效益,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溝河高效養殖。

(六)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確保資金投入取得實效。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產業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優化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結構和效率,統籌安排各類功能互補、用途銜接的涉農資金,實現財政支出更大力度向

上一篇:車管所查詢信息證明范文下一篇:大學生信息安全意識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