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范文

2023-09-23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范文第1篇

方言作為民間通俗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民眾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方言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地理移民遷移和文化特色。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地區廣播傳媒的興起,方言的傳播與發展跟傳媒緊密聯系。其實早在中國電臺建立之初,就有方言文藝節目的出現,發展到至今,方言節目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方言節目在所有電視欄目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普通話節目仍是目前廣播電視媒體中絕對的主流和大數。

在推普的大時局下,人們努力尋找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本文通過對廣東方言(以粵語與潮汕話為例)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對社會的雙面影響,以及方言節目興起的原因,所產生的背景,傳媒傳播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和對方言存在發展的作用等進行梳理,特別通過比較研究,文獻分析等方法研究傳媒,推普與方言之間的微妙關系,探討出方言現在面臨的困境與問題,為人們敲醒警鐘。

關鍵詞:傳媒;方言節目;推普;方言保護;平衡點

目 錄

一.引 言 .............................................................. 2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 3

2.1何為方言 ...................................................................................................................... 3 2.2方言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和社會影響 .................................................................. 4 2.3廣東方言的概況簡述(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主) ...................................................... 6 三. 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概述 ................................................ 8

3.1我國方言節目的溯源和發展 ...................................................................................... 8

3.2當前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所呈現的特點 ...................................................................... 9

3.2.1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 9

3.2.2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 .................................................................................. 9 3.2.3 主持個性化 .................................................................................................... 10 3.2.4 新聞敘述故事化 ............................................................................................ 10 3.3傳媒傳播方言對方言的影響 .................................................................................... 10 四.國家推普政策的發展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 ................................ 11

4.1國家推普政策產生的原因 ........................................................................................ 11 4.2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的發展 .................................................................................... 12 4.3推普政策對社會的影響(以《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引起的反響為例) ........................................................................................................................................... 14 五.當前方言發展遭遇的困境及問題 ........................................ 14

5.1與外來文化進入對本地方言的影響 ........................................................................ 14

5.1.1 文化全球化對方言的影響 ............................................................................ 14 5.1.2 人口遷移帶來的外來文化對方言的影響 .................................................... 15 5.2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 16 5.3國家推普政策的實施對方言的影響 ........................................................................ 16 5.4傳媒限用方言 ............................................................................................................ 18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 19 5.6方言總體弱化的趨勢及地域文化的萎縮 ................................................................ 20 結語: ................................................................. 22 參考文獻 ............................................................... 23 致謝 ................................................................... 24

一.引 言

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過:“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及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的變化和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理差異明顯,由于地域地理、歷史的差異、移民的遷徙、社會經濟的發展等原因,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方言。而方言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地域的發展及區域文化的多樣性。猶如自然界中,物種的多樣性維持了生態平衡;方言的多樣性也維持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及傳承,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個性差異。目前我國方言根據語言特點可分為七大方言種類,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各方言之間相互

影響,相互滲透,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

為了加強民族的團結,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方便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交流,我國一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長期的推普造成了方言生存空間的萎縮、方言逐漸弱化的局面。任何書面或媒體的語言表達都要用普通話,而地區人們平常的口頭語言以地區方言為主,這就使得方言與普通話的摩擦越來越大。推普與保護方言之間形成一個相互牽制的關系。

近幾年來,方言在傳媒領域發/迅猛,在大眾傳媒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各種方言節目層出不窮,而且類型多元化。但與此同時,國家對傳媒的用語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要求傳媒節目嚴格使用普通話。如2000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對廣播電視播音用語作出了明確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如確實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和對臺港澳的廣播等),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的批準。①2005年國家政府先后發布了《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自律公約》以及《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不僅要求電視節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話,不準模仿港臺腔,外語及方言,也要求電視劇不得使用方言,這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在傳媒領域加強普通話的推廣工作。2011年12月份廣東政府出臺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中第十一條對傳媒使用方言傳播的方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和規范。這些無一不表明了方言與普通話在傳媒領域中互相排擠的局面,同時也顯示了國家政府推普與地區保護方言之間的矛盾。

本課題以廣東政府公布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為引子,進一步挖掘推普與保護方言之間的矛盾以及二者和媒體傳播的關系,探討出方言當前面臨的困境及問題,并尋找出國家推普與保護地方方言的平衡點,如何在推普的時局下,實現方言與普通話的雙贏局面。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2.1何為方言

“方言”這一術語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但漢語的‘方言’不是一個以嚴格的結構語言特征為內容的語言學概念, 而是一個以可追溯的文化淵源為內涵的歷史文化學或

人文地理語言學概念。[1]對它的認識正確與否,必然會影響到我們對于下列一系列問題及現象的探討。在現代方言學中的“方言”(dialect)一詞,據說源自于古希臘語,意為一個地方居民的話。據英國語言學家R•哈特曼和F•斯托克合編的《語言與語言學詞典》[2]對dialect一詞的解釋,認為它是指“一種語言的地區、時間或社會的變體,這些變體無論在發音、語法和詞匯上與標準話都有不同。”這個定義不僅代表西方語言學界普遍接受的看法,也與中國學者對方言的定義的看法大體相近,但中國學者更注重于地域變體這一方面。他們認為,方言是民族共同語的地方變體并服從于民族共同語。方言有與共同語大體相一致的語音、詞匯系統和語法結構,彼此又有一定的差別。在本質上,他們認為方言與地域密不可分。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挖掘方言與地域的關系。

2.2方言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和社會影響

在提及方言的歷史源頭時,我們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戰國前,周王室的一百余個分封諸國多在北方。戰國時期,唯有楚國屬南方。在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權更換頻繁,但語言上還是用北方漢語作為通用語言。北魏鮮卑政權廢鮮卑語,說燕語就是個典型例子。隨后民族融合不斷加速,形成了漢語的大小諸方言。到先秦兩漢時期,共同語已經出現,但各地方言仍然存在,主要是北方方言和南方的吳楚越方言。到了漢末三國,閩方言又逐漸形成。直至隋唐,逐漸形成的各方言區都相對獨立了。在明清,各地發展繼續發展,形成了現代漢語的八大方言和北方話的五大次方言。

方言之所以能在我國源遠流長地繼承下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方言對于我們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和地域分支。它能自然地表達各種文化的地域特色,它的更替興衰,更直接地體現了地域文明的發展演變。

其次,方言也是語言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反映著所屬地域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年代和思維方式。維持著他們自身的地區情感和歸宿感,使之比其他的精神紐帶,更持久更強. 再者,從文化遺產角度看,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范圍進行了闡釋,它包括五項,首先強調指出的就是“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語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作為語言組成部分的方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成分。

最重要的是,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保留著一個民族的記憶,保留著一種語言的歷

史資料.但方言不僅僅是一種語言, 它更是中國地域文化的載體, 是反映民風、民情和民俗的一面鏡子, 是總體文明的土壤。方言中的大量諺語、成語和俗語、歌謠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也是研究地域文化特點不可缺少的素材。方言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基礎, 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 具有相當高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方言我們可以發現民風、民俗和許多古代文化的信息, 方言中存留著古代語言的化石, 刻下了語言和方言間接觸的印跡, 對古音的構擬以及古文化的考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它的語言學價值自不必說, 許多語言現象的解釋都可以在方言中找到理論依據, 它對于語言發展史的意義重大也是為學術界所公認的。 方言的存在同時又提供了文學作品多樣性的前提。文學作品要反映某地的民俗和生活習慣, 尤其是要使用當地的一些方言土語和口語詞匯, 要使用有本土特色、有別于它地的具有個性化的方言。胡適先生曾說“從文學的廣義著想, 我們更不能不倚靠方言了。”⑨作家選用方言進行創作, 是出于展示地域文化的自覺選擇, 因為方言能全方位地折射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更深地反映歷史文化底層, 使作品有更加濃厚的地域文化意蘊。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 多方言才能多視角, 多文化才能多色彩, 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激勵和競爭, 就是我們文明長盛不衰的內在機制。方言背后, 蘊含著這種文化多樣性的精髓。

既然方言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也必定是重大的。 從經濟角度來說,經濟決定文化,但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方言的使用在經濟意義上可以視為一種取得經濟效益的商品。在通過利用方言打廣告,做宣傳的過程中把方言包裝起來,使其能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一種促進作用。但是,過分的方言使用會導致在買賣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不同而造成貿易壁壘,從而影響經濟交流。

從政治角度來說,文化語言的統一,有利于官方政策的有效傳達和實施,維護穩定的政治環境。但是,方言的發展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的政治決策。面對我國眾多的方言,國家要做到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就必須從政治上保證方言具有足夠的傳承空間。對于多數使用方言的國民,更需要在決策中考慮國民的感受。

從文化角度來說,方言能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播,豐富人們的生活,在全球化和移民浪潮中,方言能更大程度地提升人們的歸宿感。當然,我們需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從消極方面來說,在日常生活的習慣用語中,人們很容易得方言情結。認為自己的地方語言高于其他一切語言,抵制新語言的流入。

2.3廣東方言的概況簡述(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主)

廣東方言,指廣東境內漢民族使用的漢語方言,在全國漢語七大方言中廣東就占有3種,分為粵語、客語和閩語(等三大類。其中粵方言是廣東的代表性方言。[4]對此,我們將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例來簡述地方方言的概況。

粵語,也稱廣東話,當地人稱為白話?;浾Z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廣東作為改革的前沿,經濟發展迅速,在全國城市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國內的發達地區,各地人們來到廣東尋找工作機會等,并都以學習粵語為豪。因此長久以來,廣東的當地人亦以會講粵語為榮和自豪,粵語成為占絕對優勢的交際語。然而,這也不能充分說明粵語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對粵語做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得出結論。

首先,粵語的歷史悠久,其由來能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后,南??の沮w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王朝南越國(南粵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粵)和平雜處,互相通婚,與南越語混合,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越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到近代,粵語已發展到更為鼎盛的時期。

其次,粵語屬于方言的一種,具有語言學價值?;浾Z保持大量的古漢語,與吳越語言有許多相近之處,成為眾多語言學家的研究對象。

再者,粵語具有音調音節比較豐富,特殊詞語多,吸收外來語成分多,結構特殊,語法顛倒,喜用民間俚語等特點?;浾Z聲調一共分為九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浾Z常用詞語有很多,例如:佢(他、她)無、冇(沒有) 俾(給) 睇(看) 咗(了) 揾(找) 著(穿) 攞(拿) 企(站) 嗰(那) 咪(不要) 點(怎樣)等等。在日常用語中,更突顯不同,如:謝謝!-唔該!多謝嗮! 對不起/不好意思 -對唔住/唔好意思。因此,許多粵語歌,粵語電視劇,粵劇等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現在新生廣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他的歌取材于廣州民俗,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這么多的粵語特色,讓多少人在茶余飯后得到了樂趣,讓多少人從中得到共鳴,讓多少人為粵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了一生的力量!

最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廣東開啟了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走在對外開放的前沿,率先迎來了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粵語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值得慶幸的是,粵語并沒有因此而中斷發展的道路,而是被熱愛本土文化的人們視為

驕傲,也使得從四面八方而來的人們紛紛學習粵語,以說粵語為榮?;浾Z也因此成為了廣東的代表性方言。

說完粵語,我們再把目光投到潮汕話中。

潮汕話也稱潮汕方言,潮州話,潮語,是廣東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近2000萬人。潮汕方言屬于閩南語系,其鼻祖是漢唐時期的中原漢語,由于潮汕方言從古代漢語分化出來的年代較早,分化出來以后其發展、形成又較為緩慢,所以保存了古漢語的許多特點與詞匯。

潮汕話的重要性體現在它從語言角度反映了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狀況,是研究史書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話保留著古漢語的八聲讀法,八個音調分別為陰平、陰上、陽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讀法如“兮、粉、訓、忽、云、混、份、佛”。另外,有很多古代詞匯也沉積在潮汕方言中,如粥曰“糜”,掃墓曰“過紙”。再如“物”字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單獨用來做動詞了,但在潮汕話中卻仍舊存在這種用法。

潮汕話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潮汕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繼承和發揚潮汕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許多潮汕民俗文化如潮劇、潮汕音樂、潮汕諺語、歇后語、民間故事等等都是以潮汕方言為載體而存在于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其中潮劇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潮汕人中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而潮汕方言俗語、民謠在民間流傳,使用極廣,潮汕人以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地反映生活現實,不少俗語、民謠淺顯易懂又深有寓意,不僅高度地概括了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達群眾的愛憎褒貶,為人所喜聞樂誦。如“相借問” ,意為打招呼。例:“出門著個人相借問(出門在外碰上熟人要打招呼)。”其他還有諸如“相叫好”(互相和好),浮雞母皮(起雞皮疙瘩)等生動形象的俗語,包羅萬象,有濃濃的潮汕氣息。

潮汕話的重要性還在于它作為潮汕人民之間感情的一種維系,是潮汕人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增進鄉人彼此聯絡與團結的有力工具。潮汕人在外一聽到潮汕話,就會想起潮汕話中“膠己人”這一詞,更有俚語說道:“膠己人,打死無相干。”有這樣的傳聞:過去如果在外地遇到潮汕劫匪.只要用潮汕話說一聲“膠己人”就可以立即得到釋放。而且只要有一個潮汕人受到欺負,其他潮汕人馬上就會出手相助,不管原本是相識的還是不相識的。

同時,潮汕方言是潮商文化最外在的體現,如果不能講潮汕話。在許多潮汕人眼里都很難被當成是“自己人”。潮汕方言這一種獨特的語言,緊密地將潮汕地區的人聯系

在一起,也顯示除了其文化外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團結,潮汕人能做到彼此之間互相照應,一家有難大家幫。潮商講究誠信,與外界打下良好關系。當同鄉人有困難的時候.其他的潮商便會義無反顧地出手相助。共同語言的親切感,使潮商之間和潮商企業內部的關系網絡更易于建立起來。這種“非團結無以求生存,非互助無以謀發展”的團結互助的觀念.也使得潮商內部的關系網絡的鞏固和穩定得到了保證:相互扶持,共同應對風險,使得潮商之間及內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三. 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概述

3.1我國方言節目的溯源和發展

我國方言節目由來已久,有著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群眾基礎。據中國新聞傳媒學評論,方言出現在近代大眾媒體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基督教會創辦的宗教性刊物《圣書新報》,這個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寫,是中國最早出版的方言雜志之一。方言節目的興起和發展,有著其廣大的市場需求,更承載著媒介自身的文化和深深的社會烙印。

就其文化成因分析,方言節目崛起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1)方言節目自身的獨特魅力。自1956年國家推廣普通話以來,普通話節目則一直占據著媒體的主流。但是,措辭過于精致,書面語色彩濃厚的普通話節目對于大眾來說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反,方言是某一地域民俗、習慣、文化和傳統的積淀,方言節目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自然吸納了大量的民間文化元素。當方言運用于影視劇和欄目中時,豐富的文化因子滲透其中,并且為節目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其風趣幽默,生動傳神的詞匯讓方言節目更有獨特的韻味。因此,方言節目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從市場需求和群眾基礎上看,它比普通話節目更具有優勢。

(2)后現代文化基因的影響。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后,倡導多元、開化的后現代文化幾乎占據了主導文化?;镜墓沧R是后現代文化有以下特點:顛覆傳統、注重享樂、追求“短暫的快樂”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普通話節目逐漸遠離了傳媒的中心,而各地的方言節目則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形象生動、富有原生態幽默、擁有強烈的地域意識的方言節目更能滿足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新鮮的元素。

(3)商業社會中對高收視率的追求。在普通話節目越發盛行的現狀下,面對著越來

越小的生存空間,地方媒體想要與之競爭,只得走差異化道路。而方言節目最大的優勢在于能貼近群眾的生活,廣泛地表現出地方的生活特色。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廣播電臺里就有使用各地方言來播送節目的。共和國建國初期,也有不少的方言播音節目存在。80年代中期以后,在都市類報紙、電影及娛樂類電視節目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方言的參與。進入新世紀以來,方言類廣播電視節目在地市級電臺、電視臺有勃興的趨勢,甚至出現了用方言播報新聞的廣播電視節目。

在發展過程中,我國有著形成已久的方言環境,不同方言節目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因此也就造成了方言節目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問題的現狀。如一些方言節目為追求高收視,盲目跟風模仿,庸俗化嚴重;又有些為了制造笑點,出現一些低俗的畫面和粗鄙的方言等等。由此觀之,如何發展健康良好的方言節目已成為如今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方言節目是地方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到的一種突破口,又是對受眾的一種迎合。這些因素促進了方言節目的繁榮。無論是從愉悅“他者”的角度還是提升“自我”文化形象的角度,方言欄目的自我身份意識的重塑和提升都是必要的。方言電視節目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也是對受眾需求的滿足,我們需要對方言節目的數和量的把握一個合適的度,以開放的心態、發展的目光、平和的態度對待這一節目形式。

3.2當前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所呈現的特點

3.2.1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如今方言節目層出不窮,方言欄目劇,方言新聞,方言頻道,方言動畫等形式多種多樣的方言節目具有很強的固定性且地域性明顯。這些方言節目一般都是由非專業訓練過的當地民眾參演,故事情節取自真人真事,這些家長里短的情節能夠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更具有吸引力。其內容貼近現實,又不失輕松,觀眾覺得有看頭,過后也能引發一定的思考。如廣東臺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和廣州臺的《廣州人家之開心廿四味》等的方言情景劇在本地市場上受到極大的歡迎。但同時,由于方言節目的市井性過強,節目內容的質量并不高,有些節目也偏向于低俗化。

3.2.2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以新聞為例,眾所周知,國家類的新聞節目一般都是以宣

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為主旨,嚴肅的政治內容占據了新聞主導,這些過于單調的內容遠離平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不易受到他們的喜愛。因此,方言節目在內容方面就顯得更有優勢,因為方言節目更多的是關注社會百貌,人生百態和日常生活,從平民百姓的愛好點往編排新聞內容,把老百姓最關心的柴米油鹽變成電視屏幕上關注的重要領域。與此同時,這也表明了方言新聞的一個弊端就是對大民生的關注缺失,對宏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的考量,對公眾媒介素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聞媒介所肩負的教育大眾的功能因此減弱了。

3.2.3 主持個性化

主持個性化。主持可以說是一個節目的主宰,是節目的“代言人”,在一個節目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節目的主持不僅是要方言熟絡,而且需要面容富有親切感和個人特色。在節目中,從頭到尾他們的言語占了節目的大部分,或陳述事件,或進行相關評論,圖像已經成為語言的附庸,而觀眾更愿意的也是聽到自己熟悉的、幽默的地方言語。就像湖南臺的節目《天天向上》,主持風格極為放松,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不同地區的觀眾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不同的味道,并且同時也將湘文化傳播到了全國舞臺。

3.2.4 新聞敘述故事化

方言的新聞節目在播報新聞時,并不是僅僅單調空洞地敘述事件,而更多的是以故事的形式告訴觀眾事件的來龍去脈,主持人通過提問題目、巧設懸念、賣關子等方式,進一步吊起觀眾胃口;然后通過趣味十足的電視畫面、聲音解說和現場采訪或情景模擬一步一步告訴觀眾,使觀眾對故事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對新聞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的方言新聞節目《拉呱》就是“新聞故事化”的典型。

3.3傳媒傳播方言對方言的影響

“作為文化交流、革新和創新的源泉,文化多樣性對人類的必要性就像生態多樣性對自然的意義一樣重要”① 從這點上說,地方方言文化則積極地推動了國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樣性,而傳媒對此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方言是地方文化體系中重要的文化信息符號。使用方言的群體,往往借助其語言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維護群體的親近情感,增強群體的內聚力。當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時,方言也是一種文化自衛的語言屏障。”②在方言節目里,觀眾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地方的地方文化。例如上

文提及的方言節目《外來媳婦本地郎》中就展示了大量的廣州西關文化,讓廣大觀眾能欣賞到這種地方文化和粵語的魅力。

方言節目也讓人們重新確認了方言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性,喚起人們保護方言的意識。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方言文化在當今的社會中受到普通話強勢語言文化的壓力,面臨衰退和消失的尷尬局面,傳統藝術的生存危機正因方言的退化,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文化焦慮。而方言節目讓各個地方的人們對自己的方言認同的同時,慢慢認識到方言傳承的重要性,人們開始思考在如今強勢普通話節目主流的包圍下,如何保持自身方言的特色和生存狀況,開始對瀕危的方言展開拯救行動。各地區對本地方言文化進行反思和保護,在方言節目的推動下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方言節目也讓方言文化有了重新的定位。在方言中,有許多富有極其豐富的感情色彩的詞匯,像“嗲”“盞鬼”等,既富有活力,別的詞匯又無法體現出其中代表的豐富內涵。方言的文學越多,國語的文學就越有取材的數據,越有充實的內容和活潑的生命??梢娖胀ㄔ捙c方言其實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們應在推廣普通話時,不能進行去方言化,因為方言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而且它在某些時候是不可替代的。

方言節目還令政府加強和完善對方言的調整。在2000 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對廣播電視播音用語明文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如確實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和對臺港澳的廣播等),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批準。但方言節目仍大量涌現并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后,國家也默許了這些節目的存在。當方言文化發展到一個適宜的時機時,政府會調整對方言文化的政策和措施,進而提升方言文化在社會文化上的地位。如有必要,政府還可以給予方言保護提供一些特殊政策和資金支持。

四.國家推普政策的發展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

4.1國家推普政策產生的原因

從根本上,語言,作為日常人們最為重要、迅捷的交際工具,在現代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全國各地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頻繁,推廣普通話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重要性。因此,各級政府及教育文化部門都在大

力推行普通話,“推普”是政府的提倡推廣與廣大群眾的迫切需求相結合的產物。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社會人口大流動,民族共同語成了全社會需求,社會對普及普通話日益迫切。

其次,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社會層次發生了變化。多元化的交際圈也已形成。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屬于不同的交際圈,而同一個人也可能介入各個不同的交際圈。由于標準語的獨特地位,普通話成了身份的標志。人們也必然要有對標準語的追求。

另外,推廣普通話能維護祖國統

一、促進社會和諧,消除一定的各地文化隔閡,提高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是改革開放的需要。

再次,香港、澳門回歸,港澳同胞母語標準化意識不斷加強;海外華人社會以語言為民族文化認同的唯一維系物的民族意識不斷加強;海峽兩岸的封閉狀態被打破,人們看到了臺灣推行“國語”的成功。所有這些,對于大陸同胞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和鞭策。

而且,改革開放以來大眾傳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層次的大眾傳媒的大量出現,造成了對能夠適應該項工作的人員需求的矛盾。由于大眾傳媒工作人員的語文素質下降,因此,讀錯字、不懂字、發音不標準的情況大量出現,濫用方言的現象也愈演愈烈。這對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產生了不良影響。社會各界對此也表現了極大的不滿,強烈要求有關部門關注語文生活問題。

4.2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的發展

自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普通話標準之后就一直大力推廣普通話,雖然期間“推普”計劃幾經挫折(如文革等客觀原因),但80年后“推普”工作再次提到議事日程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六條、《幼兒園管理條例》第十五條等都明確規定推廣普通話,然而國家陸續公布的“推普”政策法規卻不可避免的引起社會爭議,如2004年《廣電總局關于加強譯制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管理的通知》第二條: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必須立即停播,妥善處理;2005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第一條:電視劇的語言(地方戲曲片除外)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

通話;2009年《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嚴格控制電視劇使用方言的通知》第二條:各省級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要嚴格電視劇完成片的審查,投入制作的電視劇一般情況應以普通話為主。對電視劇中不該使用、大量使用、失度使用方言的情況要嚴格把關,及時糾正,不糾正者不得播出。特別是2011年12月1日通過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其中第十一條明確傳媒限制使用方言而采用普通話的規定引起社會強烈的反響,特別是廣東地區。諸如以下言論:

“方言系一個地方最原始嘅味道,少咗佢,就等于少咗我地嘅靈魂,我地唔系抗拒普通話,只系抗拒唔俾我地講方言嘅權利”。(粵語)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既方言,每種方言都系一種文化,你厄殺緊既唔止系一種方言,連最基本既人權都無,國語憑咩系度以權獨大,開口埋口都話要統一,講粵語系咪犯左法先”。(粵語)

“世世代代講嘅粵語突然被當成“走鬼”噉趕,唔批準就唔畀出嚟。” (粵語) “廣東話是領南文化的精髓,我們有權捍衛自己的文化,自己方言都要申報的,系唔系好滑稽呢?我們有我們文化,請尊重我們的文化。” (粵語) http://pengpeng.hitvs.cn/bbs/BBSTopicRead-zhengyi-390296-1.htm “我們撐粵語并不是因為粵語有多優越,有多正宗,而是因為它是我們廣東人的母語,而且是一種有鮮明特色和古老傳統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有權利說我們的母語??傊?,有一萬個理由可以說明推廣普通話不應以消滅粵語為代價。”

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07&page=1#pid32118 “廣東人素有遷居海外的傳統,在海外的華人日益增多,講粵語也很多,在華人社區粵語通行,據說當今全球有

六、七千萬人講粵語。”

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_url=http%3A%2F%2Fcity.ifeng.com%2Fspecial%2Fyueyushiwei%2F&doc_name=%E7%B2%A4%E8%AF%AD%E5%BC%8F%E5%BE%AE%EF%BC%9A%E5%BD%93%E8%BE%89%E7%85%8C%E5%B7%B2%E6%88%90%E5%BE%80%E4%BA%8B&ishot=no&p=3

4.3推普政策對社會的影響(以《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引起的反響為例)

這一系列限制方言的規定引起了更多的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尤其受到南方地區的反感和抵制。

有學者從多元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出發提出看法:每個地域都有其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風景,地形地貌,歷史遺址,文化遺跡,著名人物,地方習俗和特色特征,特別是當地方言。這些都是地方的土特產。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使得中國文化與眾不同和充滿魅力。方言被限制意味著其會逐漸衰落,然而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種載體,方言的衰落會引起地方文化逐漸失去傳承,導致地方文化的最后滅亡,從而失去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失去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

更多的人從文化心理需求的角度,大多認為方言是與家鄉的一種維系。因為他們一出生便以家鄉話為母語,政策規定傳媒限制使用方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語言環境突然改變使他們無法接受,他們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環境中形成的文化,承載著當地的歷史和原住民的情感,最容易被當地人群接受并產生共鳴。地域特征是中國人身份認同最基本的方面,山水和語言都是我們熱愛的家鄉的一部分。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地方吸引力,每個鄉村都有獨特的文化味道。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文化點燃了人們對故鄉對家園的那份依戀之情。失去方言的熏陶,就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精髓,會使人產生孤獨感。

還有人從文化權利甚至憲法人權的高度看問題。他們說,一個國家的公民,有權利要求內部的文化多樣性,有權利要求保存和延續多姿多彩的文化,有權利接觸和欣賞地方文化并從中感受親切、驕傲和感動。同時,全體國民也有權利接觸和欣賞任何一種他喜歡的地域語言與特色文化。

五.當前方言發展遭遇的困境及問題

5.1與外來文化進入對本地方言的影響

5.1.1 文化全球化對方言的影響

自15世紀新航路開辟后,全世界在地理上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各地的經濟貿易與文

化交流日益頻繁。90年代以后,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宣布“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代”。每個國家作為世界的個體,都不能避免地卷入其中,中國亦不例外。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與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經濟貿易來往日益頻繁。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國門的日益開放,外來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我國,這給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與此同時,西方文化迅速擴張,貿易消費文化的盛行 ,文化逐漸顯示出或趨同或融合的趨勢,這給我國傳統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其中在我國土生土長的方言更是受到嚴重的沖擊。

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傳播主要借助現代的多媒體。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國內的傳媒開始接受西方傳媒大國的文化影響。傳媒中傳播西方文化的節目日益增加,關注外來文化節目的觀眾也日益增多,這不僅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人們對此節目的追捧,同時也表明了西方文化節目占傳媒節目的比重日益加重。在普通話節目盛行下,和西方文化節目的興起,使得方言節目在傳媒領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漸漸處于傳媒傳播的邊緣地區,人們對方言節目的關注度不斷降低,方言節目逐漸淡出人們的眼球,這使得方言失去了傳播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以英語為主的西方語言文化在中國大地上廣泛傳播,西方大國的經濟優勢使得人們過分關注英語的教育及發展,從而忽視了地區本土方言的傳承。人們漸漸把說英語等外國語種作為前沿、時尚的代表,而把說方言當作落后、低俗的代表,這使得年輕一代不愿意學習方言和使用方言。

5.1.2 人口遷移帶來的外來文化對方言的影響

方言作為地區文化的載體,對當地人們在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方言具有地域性和社會性,由于地域因素和社會階層等因素的影響,方言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而人口的遷移給方言帶來的變化是毋庸置疑的。通常意義上的人口移動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移動,主要分國內遷移與國外遷移。每一次人口的遷移都會為遷入地帶來新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方言文化??梢哉f方言的演變總是在移民社會中完成,并不斷進行新的更替。

首先,遷入地的方言會在移民浪潮持續有力的侵蝕下漸漸演變。特別是移民客居他鄉。新遷入的人口會將自身所帶有的家鄉文化標記帶到遷入地,遷入人口居住時間的長短影響了兩種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隨著外來人口居住時間的增加,兩種不同的文化會漸漸產生或趨同或排擠的局面。另一方面,移民集體性的影響有時也是非常強大的。這主要表現在移民家族、家庭的方言情感及其對移民的制約。例如古代三次大規

模的中原人口遷移南方,由于戰爭、自然災害、蠻夷的侵擾等原因,中原人口在永嘉叛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三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向南遷移。在人口遷移中,現代南方的方言漸漸形成。在現代,因經濟因素,落后地區的人們向發達地區聚集。這形成了新的現代化人口流動。以汕尾為例[8]它原是個海濱小鎮, 80 年代初升格成市。鎮上居民通用閩方言, 只有幾千名原籍粵西的漁民使用粵方言( 當地人稱為“咸水白話” ) . 時至令日, 該市幾乎所有的人都能聽、說白話青少年尤其兼會閩方言、粵方言、普通話。學會聽白話, 主要是看香港電視的影響, 說白話, 則主要與流動遷移人口有關。該市歷史中顯示有許多人在香港廣州等地定居謀生,解放之后,這批人有的回鄉定居, 有的回鄉辦企業, 他們,尤其是他們的后代, 在港、穗等地以粵方言為工具返鄉后仍習慣以粵方言交際, 這就使得在同他們來往時, 本地人也用起了粵方語; 另一方面, 在改革開放后,該市居民有很多外出到廣州、深圳等通用粵方言區工作、在外地習用粵方言, 回鄉后依然多用粵方言交流, 這樣,兩類回流人口有意無意間推廣了白話。

從整體上看,推普盛行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全球化進一步加劇了方言的萎縮,使得方言的生存空間不斷減小,人們對方言的忽視程度加重。

5.2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社會朝著現代方向發展,國內各地區經濟貿易日益頻繁,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地區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這要求以一種“大一統”的語言來減少彼此之間的貿易摩擦和交流障礙。這時候方言就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阻礙。另一方面,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逐漸打破了各地區獨立發展的局面,逐漸將各地區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這使得地域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被打破。如現在,大批的農民工走進了城市,很多農村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外省打工賺錢,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動,地區方言依賴生存的地域框架被打破。一方面是人口的流動造成區域整體框架的解析;另一方面,發達地區的人口聚集得越來越多,各種方言有了更多的交匯,單一區域的方言使用人數銳減,各種方言的混雜,使方言不斷流變,這對地區原始的方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偟膩碚f,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5.3國家推普政策的實施對方言的影響

“方言可以說是地方文化的最突出的特征,一個地方的戲劇、曲藝、歌謠、謎語等

文藝形式都是以方言作為工具才得以表達。當然地方文化包括人情、風俗、習慣、服飾等方面,這些方面的特征有時候也會反映在方言里,方言實在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一把鑰匙。”④地區方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它記錄了該地區行政地理、交通地理、歷史發展、經濟政治、移民歷史等多方面內容。方言猶如一種語言的活化石,向我們展現了地域的發展。同時,方言也是人們對家鄉的歸屬感所在,鄉音不改是人們對故鄉的思念。

“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國家,民族56個,地方語 187種,方言近 300種。”⑤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民族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國社會迫切需要一種統一語言文化來打破各地區的隔閡來加強各地區經濟貿易的來往,地區文化的交流,保持社會的穩定,促進國家的統一。這就使得國家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來構建社會語言統一的局面。1986 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 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在強化政府行為,擴大普及范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8月7日國務院第61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其中第三十六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5年由全國推普周領導小組辦公室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2010年廣東省政府出臺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要求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指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無可置疑,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推行普通話是極其重要且必須高度重視的。此舉不僅可以消除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隔膜,還可以加深多樣性的中華文化不斷豐富并共同繁榮。”⑥在現在,推廣普通話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但是我們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 從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地區非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也應該高度關注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的保護和傳承。國家推普政策的出臺,在全社會興起了學普通話的潮流,營造了學普通話的氛圍;但另一方面,各地區政府為了響應中央的推普政策,在各地區相應出臺地區規定來推廣普通話,在教育、大眾傳媒、國家機關、經濟行業等方面限制方言的使用,這雖然有利于語言用字的規范,卻使得方言的傳播空間縮小,生存領域萎縮,方言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小.在社會“大一統”文化心理下普通話的普及對方言造成的沖

擊,使得方言越來越邊緣化。

另一方面,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就使得北方方言越來越強勢,而南方方言越來越分散與弱化,這就造成強勢方言與弱勢方言的差距越來越大。但令人擔憂的是,當前強勢方言也面臨著萎縮的局面,最典型的是北京話,基本上已經失去了

自己的地域特色,老北京話中的上萬條土語與已經退出了交際領域,逐漸被人遺忘。強勢方言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弱勢方言在推普局勢下所面臨的嚴峻局面。

此外,大眾對推廣普通話的誤解也是造成漢語方言弱化的重要因素。國家進行推普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推普并不意味消滅方言,推普只是為廣大民眾在日常交流或正式場合中提供一種更為規范,更為普遍的語言用法,而不是否定方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眾對推普政策的錯誤理解,如推普與方言之間是絕對對立的,在普通話與方言這兩種語言之間要做好取舍的決定等等。就像侯永員先生⑧所講“語言政策在宣傳推廣普通話的同時, 對方言卻缺乏明確的規定,這可能使大眾弱化方言蘊涵和承載的文化意義及言語交際的工具意義。”⑦大眾對推普的誤解使得人們不能更好的理解國家推普的真正含義,反而使方言陷入一種被孤立的局面,使得方言日益邊緣化。

5.4傳媒限用方言

傳媒限用方言的政策,2011年12月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屆82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規定中的第二章第十一條,提出粵廣地區的地方電視臺與廣播臺等大眾傳媒的相關方言節目,確保了廣東地區推普工作的進展,同時嚴格規定使用方言播音的節目,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者省廣播電影電視部門的批準才能播出。此規定在方言與傳媒之間建立了一堵隔離墻,傳媒作為一種傳承地域文化的主要媒介,而方言要想通過傳媒傳承下去必須先越過這門檻,自規定生效后,勢必會讓方言保護與推普工作對立起來。隨著推普的力度繼續加大,各地方政府都以“推廣普通話,建設先進城市”作為政績,而傳媒限用方言作為推普的一種有效手段,所以被各地方政府所采納,進而導致地方本土語言文化式微。

作為大眾傳媒的相關電視欄目與廣播電臺,一旦方言在這些傳媒上銷聲匿跡,相當于方言走出了廣大群眾的視線。規定一出,廣東粵語方言區社會爭議一片嘩然,大家很難想象,當我們打開電視不斷轉臺的時候,清一色的使用普通話的電視節目還有什么娛

樂消遣可言,若有一天就連粵劇也規定必須用普通話表演的時候,那將是一臺什么戲?每個人都需要有一條文化的根,站在廣東人的角度,這條文化的根就是植根于粵語方言文化,而傳媒的限用方言的舉措,就如同將文化根連根拔起,沒了養分的方言文化,其消亡速度迅速加劇?;浾Z方言如果消亡,以粵語方言為載體的嶺南文化也必然消失,廣東地區族群也必然解體——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提倡普及普通話的同時不能弱化甚至要保護方言的重要原因。

由傳媒限用方言引起的連鎖反應及影響,出乎我們意料。先從社會大環境看,此規定自公布起,引起社會各界熱議,網絡上的爭論最為突出,出現了“撐粵派”,甚至有網友自編歌詞錄制視頻,強烈表達了對此推普舉措的反感情緒,政府政策不得民心的結果導致了其公信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次,學術文化界也反響熱烈,引起了一股討論方言保護與推普孰更有道理的探討熱,雙方各執一詞,不爭上下。再放眼于文化傳播層面,失去傳媒支撐的方言文化也失去了原有獨特的傳承性與擴布性,外來旅游者也無法從當地傳媒中快速直接了解當地文化氣息。最后還連帶了經濟發展的微妙影響,在外來商家與本地商家業務來往時,有時一句簡單的方言問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注重歸宿感的認同,外來商家獲取的方言信息很大程度來自于本地傳媒,當經濟交流附上親切的歸宿感,交易成功也自然水到渠成。

傳媒限用方言所引起了政治、文化與經濟等一系列問題與影響中,地區文化上的沖擊是最明顯,同時間接反映了一個政策是否真正符合最廣大群眾根本利益是取決于這政策是否符合民情。傳媒限用方言是方言文化萎縮的的外部原因。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無形體現,是各地區特定的族群標志,是地方文化的載體,散發著濃厚的地方特色??v觀歷史,各地方的分散發展,總是阻礙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大一統的歷史觀念深入民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因而推普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方言的分散地區性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但也是其獨特魅力所在。

學校教育是方言教育的薄弱環節,學校是文化傳承的圣地,因而也是推普政策中的重要實施地。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優秀老師的重要標準。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人口遷移頻繁的情況下,地方學校的生源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地區,方言反而成為了知識傳播與交流的阻力,因而不被教育界接受,直接導致了方言教育在學校中的弱化。方言雖然在語文教學上有一定的輔助與翻譯作用,可以更直觀了解一些方言文化氛圍濃

郁的文學,比如山東魯語的《水滸》和京味十足的《駱駝祥子》,可是方言始終擺脫不了其服務性過于狹隘的局限。

另外,家庭教育是方言傳承的直接環節,人員遷徙也使得方言的歸屬感大為削減,進而導致父母在教導年輕一代時忽略了祖籍地方的方言教育,從而出現弱勢方言被另一種強勢方言侵蝕的現象,這也是文化傳播中的“窮學富”原則。不同地域的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方言文化交流首當其沖,不同方言文化間的爭斗也符合文化歷史發展的一般侵虐規律,先進文化總會取代落后文化,被廣泛認同使用的語言也將取代偏僻少聞的語言。方言的排他滲透性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緣由。

方言在教育上的局限,具體體現在其分散地區性,服務狹隘性與排他滲透性上,此為方言文化萎縮的自身內部原因。

5.6方言總體弱化的趨勢及地域文化的萎縮

中國有八大方言,但其使用人口每年都在減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能流利用方言進行交流的人口更是少得可憐。個別地區學校存在極端的推普方式,校方將方言列為“粗鄙,低俗”語言,甚至宣稱使用普通話才算“文明”。方言被弱化的趨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由方言弱化引起的地域文化萎縮更是明顯。以方言為載體傳承的方言音樂、戲劇等地方特色文化,也將隨著方言的弱化而大幅度萎縮,直至瀕臨消亡的絕境。

讓我們先放眼于曾經以強勢方言自居的粵語現狀,中國自1956年起開始推行全國性的講普通話運動,并在1983年重新出擊,在全國各地推行了一系列的講普通話活動。在中央的普通話政策下,學生們在學校里不能講廣東話,否則會被處罰。政府也拒絕資助以廣東話為主的文化活動。在廣州及廣東的很多主要城市,電視和電臺上目前雖然仍能聽到、看到很多廣東話的節目,這點與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基本上完全講普通話)不同,然而這樣的局勢也有了改變。國家廣電總局近日就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這紙“禁令”的出現,意味著很多電視和電臺節目將被迫重新配音,刪去方言內容。普通話在廣東卻是越來越普遍,例如廣州超過80%的出租車師傅不懂廣東話(他們很多是外省人);在廣州的天河中央商業區里,主要的交談語言是普通話。由此看來,粵語作為廣東地區主要方言總體呈弱化趨勢,推普政策在此起到了主導作用。

再來看看廣東另一極具特色的方言——潮汕話。在《揭陽日報》上關正先生曾發表了《方言毋須保護》,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地分析了潮汕話被弱化的原因,并預言潮汕話未來必然被普通話取代。他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令人震驚的是,關正先生既然

知道了潮汕話目前被強勢的普通話侵蝕的事實,他不但不呼吁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對潮汕話進行保護,反而提倡以一種消極的態度,讓潮汕話自動消滅。就方言本身性質而言,其消失必然有一個過程,如果能夠有意識地保護,則可以緩慢其消亡的速度。2006年,潮劇、潮州音樂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杀Wo方言并沒有形成人們的普遍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就成了空話。而實際上,潮汕話的消失不但只危及潮劇、潮州音樂,還必然引起整個潮汕文化體系骨牌式的倒塌,由此引起的潮汕地區地域文化的萎縮,又將成為中華文化多樣性價值觀的一大缺失。

綜合其內外部原因,方言總體弱化趨勢是歷史進展選擇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是否重視珍惜其自身傳統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方言與推普之間是否也應向“求同存異”的觀點靠攏呢,隨著社會歷史發展答案自有分曉。

21

結語:

推普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國家推普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全社會大力推普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對方言的保護,方言當前面臨著瀕臨滅亡的局面,這不禁讓我們更深入的思考推普與保護方言的關系,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也是我們國家乃至社會迫切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第

12、

14、16條。 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轉引自趙世林、曾茜,《原生態的文化詮釋》,《光明日報》,2008—6—4。

③ 覃光廣、馮利、陳樸:《文化學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④ 周振鶴,游汝杰. ⑤ 馬顯彬,朱城. 從推普效果看影響推普的主要因素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第27卷 第2期

⑥ 張樺 《方言播報與文化多元性——論媒體傳播在保持文化多元性的作用》景德鎮高專學報,第24卷第2期 ⑦ 侯永員《淺論漢語方言弱化因素及保護策略》 ○高校講臺○ 2007 年第14 期

22

參考文獻

[1]來自《上海話語音簡史》–劉民剛著 2004年

[2]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72年版。 [3]來自《華南精華景點游》–藏羚著自助游工作室編著 2009 [4]劉國強.電視方言節目的文化成因與文化意義 新聞愛好者 2009·6(下半月) [5]北京雄視星空影視后期培訓 國內方言節目的幾大特色分析 [6]楊柳.方言電視欄目的現狀與發展 新聞愛好者2010·9(上半月) [7]石邵軍.淺談方言節目的文化意義 今傳媒 2011 年第5 期

[8]例如對語言體制的影響。參考: 張振扛. 建議在廣東實行雙語剎. 同舟共進, 1964 23

致謝

本論文是在我們的指導教師董文桃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們。從題目的選擇到最終完成,董文桃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范文第2篇

不久,各種語言便來到了陸地。呀,外邊的世界可真漂亮?。河懈叽蟮臉欠?,有挺拔的大樹,有鮮艷的花朵,還有可愛的小動物……看著看著,各種語言便走散了,但沒關系,那些人們都很熱心,因此,各種語言很快就有了安身之地。英語來到了英國,法語去了法國,日本迎來了日語,德語的安身之地是德國……然而,到了中國的漢語卻一分為二了,出現了方言和普通話。

幾年后的一天,方言和普通話走到了一起,方言見了普通話,便無緣無故地破口大罵起來,但普通話見了方言卻大大地鞠了個躬,問:“方言老兄,近來可好啊?”方言見這情形,并沒有感到羞愧,而是驕傲地回答道:“最近呀,真是忙死了,誰叫我這樣受歡迎呢?人人開口就是我。”“是嗎?”“不信,咱們來比比。”“好啊!”普通話自信地回答:“不如我們請其它語言來當評委吧!“行!””方言爽快地答應了。他倆找到了其它語言給他們當評委。

比賽開始,評委說:“你們倆做一下自我介紹。”方言開口了:“大家好,我叫方言,是一種很愛歡迎的語言,人們一開口就是我——方言。我很普遍,人人都會說,不要學,一聽就懂……。“NO!”NO!NO!”英語用不標準的漢語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因為你說的話我大部分都聽不懂。“對!對!””其它語言異口同聲地說?,F在該普通話了,他走上臺,整了整衣領,然后頭頭是道地說起來:“各種語言們,你們好,我叫普通話,雖然現在說我的人很少,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將成為一種家喻戶曉,人人都說的語言。其實說普通話有很多好處,比如說:說普通話是一種禮貌、講文明的表現;還有,如果講普通話時想罵人,就罵不出口,因為只有講方言才會講臟話,所以,講普通話可以幫助人們改掉講臟話的壞習慣;還有,如果不會講普通話,可以看一些作文書、童話書等,一邊看,一邊讀,這樣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學會了講普通話;真的不會講,就經常試著講,如果鬧笑話也不要緊,不是有一句這樣的俗話嗎:笑一笑,十年少。講普通話的好處數不勝數,讓大家都來我——普通話吧!”話音剛落,臺下就響起了如雷般的掌聲。“第一局,普通話勝。”評委說。緊接著第二局知識競賽、第三局智能比拚、第四局體能比賽,普通話都贏了,很明顯,這場比賽普通話大獲全勝,因此,各種語言都幫助推廣普通話。不久,方言在中國已銷聲匿跡了,自然,普通話就成了家喻戶曉、人人都講的一種語言。

姓名:曾述億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范文第3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際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國存在著多種方言,且差異程度不等,在溝通過程中造成了諸多不便,使得推廣一種國家通用語言的要求應運而生,全國上下掀起了推廣普通話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國民語言素質提高。與此同時,出現了應該如何對待方言的問題,到底是消滅方言差異,還是讓方言繼續發展,方言該何去何從。

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傳承工具,方言是傳承各地獨特文化的載體,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是讓中華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話從本質上講也是來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話,不斷充實發展著普通話。所以,方言與普通話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對方言要采取保護的態度,并且這與推廣普通話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則,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發展的。

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語言起到橋梁的作用,制約著社會的發展,又受到社會的深刻影響。

我國的國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國。隨著經濟、交通、通信的發展,各地區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操各種方言的人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話,造成了諸多不便。推廣一種共同使用的語言的要求應運而生。我國的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吨腥A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而且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為依據: “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第三條 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

第四條 公民有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

國家為公民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條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

第五條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第六條 國家頒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管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通用語言文字法總則》)

推廣普通話具有深刻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進經濟先進地區帶動落后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可以說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廣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國民語言文化水平,提升國民素質,有利于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再次,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推行了統一的、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談到普通話,就不得不談到方言,兩者并非無關,而是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從北疆到南國,從西陲到東海,不僅自然環境迥然相異,而且存在著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不同的民俗風情,使漢語產生分化,這是與地域特點、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方言,從語言學角度來說,是指某種語言的地方變體。例如我國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閩北方言、閩南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動地反映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況、思想態度以及文化習俗,方言詞語生動活潑,是來自生活的口語。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積累了大量生動細膩描繪事物、動作、性狀的詞匯??梢哉f,方言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是社會生活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使中國民間思想最樸素的形式,也是含義最深刻最豐富的語態。”(《談普通話與方言的辯證關系》)

方言的內涵很豐富,它孕育了普通話,普通話的基礎使北方方言,這是因為中國歷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歷來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數占漢族總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廣。因此,普通話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但不等于說排斥普通話與其他方言的關系,它也同時從其它方言中汲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詞匯因為出現頻率高、使用人數多而被吸納進普通話中。所以普通話比其他方言更豐富,從而具有了被推廣的價值。 很明顯,普通話很重要,推廣普通話也是一件國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礎上使用普通話。在這個信息化的摩登時代,一切都在不斷地更新,瞬息萬變,我們總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潤中,但我們的精神家園卻面臨干枯,因為我們越來越偏離我們的文化內核,譬如一些鄙棄方言的觀點,認為方言過時、用處不大。這種觀點不僅不正確,而且很危險,因為它忘記了中華文明的內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獨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們今天,要重新認識方言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功能,沒有了山東話,也沒就有了山東快板,沒有了北京話,也就沒有了京戲,沒有了粵語,就沒有了粵劇,沒有了陜西話,就沒有了秦腔,沒有了東北話,也就沒有了二人轉,還有越劇、黃梅戲、滬語、評彈等等民族藝術,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脈相連,打碎骨頭連著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說出了保護方言的原因,也說出了其中的重要意義。語言的習得主要靠教育,素質教育中的語言教育,會尊重語言的多樣性,語言教育的核心目標不是識字,而是使用母語的能力,不是為了交際,而是為了傳承民族文化。方言與普通話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長期共存,互惠互利”。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范文第4篇

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是規范化的現代漢語,是全國的通用語。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進,信息產業迅速崛起,科學教育和文化事業日新月異,國際交往日益廣泛。這一切都要求社會交際語言現代化和規范化,所以大力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越來越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基礎和主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都應把推廣普通話工作作為學校的重要任務。提出明確目標和要求,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使普通話盡快成為教學語言和“校園語言”。

第一章 蠡縣方言概況

第一節 蠡縣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

蠡縣處于河北省中南部,東鄰高陽,西倚博野,南接饒陽,北連清苑。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河北方言屬于北方話的基礎,(蠡縣又屬于河北方言),這表明了蠡縣方言與普通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也說明了蠡縣人學普通話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由于歷史和社會以及地域的原因,這些獨有的條件并沒能使蠡縣方言與普通話等同起來,蠡縣方言仍然保留著蠡縣的特色,仍然與普通話存在著較大差異。

這種差異,首先表現在語音上。而語音差異又首推聲調,就調類而言,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表現為:普通話的陰平調,調值為55,而蠡縣話調值為44;普通話的陽平調,調值為35,而蠡縣話陽平的調值為22;普通話的上聲調,調值為214,而蠡縣話的上聲的調值為213;普通話的去聲調值和蠡縣話的去聲調值一樣,調值為51。顯然調值差異是蠡縣方言與普通話的主要區別所在,因此蠡縣人學普通話,改正聲調當屬問題的關鍵。

語音差異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聲母,普通話中的開口呼零聲母音節,諸如:an、en、ao、ou等在蠡縣方言中大多加上了聲母n。像普通話音節“襖ao”在蠡縣方言中就讀成了“nao”。語音差異中最復雜的是韻母,如韻母ue,蠡縣方言中大多讀作“iao”;韻母e與聲母“z、c、s、zh、ch、sh”相拼時,在蠡縣方言中常將“e”讀作“ai”如“責”,但是涉及音節的數量也很有限。因此,蠡縣人學習普通話糾正韻母錯誤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其次,蠡縣方言語匯與普通話也有不少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說法,普通話中“太陽”,在蠡縣方言中叫“老爺兒”;“月亮”叫“老母亮”等。二是方言獨有詞語,這種詞語在普通話中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詞,如“硌應”這個詞在蠡縣方言中含有“膩味、令人作嘔”等多種意義。而普通話中并沒有完全等同的詞。

第三,蠡縣方言與普通話在語法方面差異最小,主要表現在個別語句的語序差異,如普通話中的“不知道”,蠡縣方言中常說“知不道”;普通話語句“他回家了”蠡縣方言則說成“他家走了”。這種差異一般不影響交際。

第二節 蠡縣方言分區

劃分方言區的主要依據是語音特點,蠡縣方言區的劃分也自然要以此為標準,因此蠡縣方言大致分為:曲堤方言區;小陳、林堡方言區;城關方言區;南莊方言區;北埝方言區;保去方言區。

第三節 蠡縣人怎樣學習普通話

蠡縣人學習普通話有兩利:一是地理位置之利,與北京相距不遠。二是基礎方言之利。從方言的角度來看,我縣屬于冀魯官話區,這就自然拉進了我縣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距離。但是,地理位置的便利和方言的接近,并不意味著蠡縣人學習普通話就非常容易,蠡縣人學

習普通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仍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一、掌握普通話語音知識是蠡縣人學習普通話的基礎。

系統地掌握普通話語音知識,是蠡縣人學好普通話的必要保證。實踐證明,學習普通話光靠口耳是不夠的,必需要有一套系統而有效的記音符號作依據,這依據便是《漢語拼音方案》和系統的現代漢語語音知識,掌握了《漢語拼音方案》和系統的語音知識,可以了解普通話語音聲、韻、調的結合情況,可以借助工具書找出漢字的準確讀音,可以給常用易錯字注音,從而為學好普通話鋪平道路,為鞏固普通話打下基礎。

二、了解本地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是蠡縣人學習普通話的有效途徑。

學習普通話,應該掌握好普通話語音更應該了解本地方言的特點,這樣才會更有針對性,才會有效地去矯正自己的方言。掌握普通話語音知識的基礎上,學會總結蠡縣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應規律,在實踐中去認識普通話,去認識本地的方言,掌握規律,利用規律,這樣才會真正地提高學習普通話的效率。

三、實踐為基礎,反復訓練。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普通話更應該把實踐放到首位。首先把聲調改過來。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去修正聲母、韻母錯誤,只要大膽而長期地堅持實踐,每個人都可以學好普通話,用好普通話。

第二章 語音

第一節 語音概說

語音即語言的聲音,是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語匯、語法)之一,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是語義的依托,語言的交際功能主要是通過語音形式來實現的。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語音單位。依據音節里的發音動作進行分析,一個動作便構成一個音素。如:漢語音節“ba”有兩個音素(b和a)。音素可分為元音和輔音兩大類。

二、音節

語音是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發來的,每一個最容易用聽力分辨出來的語音單位就是音節。因此可以說,音節是語音的基本結構單位,也是最自然的語音單位。

漢語的音節比較容易辯認,一般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如“花兒”,雖然由兩個漢字表示,但只是一個音節。

三、聲母、韻母、聲調

音韻學的分析方法,是把一個音節分成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這種分法反映出漢語音節的特點。

1、聲母:聲母就是音節開頭的輔音。有的音節開頭沒有輔音,我們稱之為零聲母音節。在普通話中,除零聲母外,聲母都是由輔音充當的。

2、韻母:韻母指音節中聲母后面的部分。如“北京”這兩個音節中,聲母b和j后面的ei和ing都是韻母。在普通話音節中,有的韻母都是由元音構成,如“科”中的e,“學”中的ue;有的韻母由元音加上一個鼻輔音構成,如“人民”中的en和in。由此可見,韻母并不等同于元音,韻母的范圍比元音大。

3、聲調:聲調指音節的高低升降的變化。漢語的音節都是有聲調的。如“祖”讀時先降后升,“國”讀時要由較低向高上揚,這種種音高的升降變化就是音節的聲調。

第二節 聲母

蠡縣方言聲母與普通話聲母的主要差異

普通話21個輔音聲母的不同,都是由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決定的。蠡縣方言聲母與普通

話聲母相比,一是數目多少的不同,一是字音歸類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r的發音

普通話聲母“r”是與zh ch sh 發音位置相同的濁擦音。蠡縣方言中“r”的讀法是把“r”聲母讀成“l”聲母。如“褥(rù)”讀成“lù”,小陳、城關方言區比較嚴重。

二、開口呼零聲母前加“n”

普通話的“愛、恩、歐、”等都有是開口呼零聲母音節,開頭沒有輔音,而在蠡縣大部分方言區中,這類音節的前面都加上了輔聲母“n”。如把“愛”讀成“nài”,把“恩”讀成“nēn”。把“歐”讀成“nōu”等。這種語音現象在蠡縣方言區中都比較嚴重。在南莊、北埝的個別地方容易把餓(â)讀成(nâ)

三、分尖團音

尖音是指“z、c、s”這三個舌尖前音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拼合的音;團音是指“j、q、x”與上述兩呼韻母拼合的音。普通話中只有團音,沒有尖音,或者說,普通話不分尖團音。蠡縣大部分方言區存在尖團音,即方言中有團音,也有尖音。例如:精(jīng)讀成(zīng),齊(qí)讀成(cí),選(xuǎn)讀成(suǎn),酒(jiǔ)讀成(ziǔ)。

四、“zh、ch、sh”和“z、c、s”對照辯音。

把責(ze)讀成(zhai)、色(se)讀成(shai)、冊(ce)讀成(chai)等語音現象在蠡縣各方言區中都存在。

第三節 韻母

一、普通話韻母的分類與發音 普通話韻母的分類:

普通話共有39個韻母,主要由元音構成,也有的由元音加輔音n或ng構成。從其內部結構上看,韻母一般有韻頭、韻腹、韻尾之分。 由于劃分標準不同,韻母的類別也不相同。

1、根據韻母開頭元音口形的不同,可把韻母分成四類,傳統的音韻學稱之為“四呼”。 (1)開口呼:指韻頭不是iuü或全韻不是iuü的韻母,如a、o、an、en等。 (2)齊齒呼:指韻頭或全韻是i的韻母,如i、ia、ie、in等。 (3)合口呼:指韻頭或全韻為u的韻母,如u、un、ua等。 (4)撮口呼:指韻頭或全韻是ü的韻母,如ü、ün、üan等。

2、根據韻母結構成分的不同,韻母又可分為單韻母、復韻母、鼻韻母三類。

二、蠡縣方言韻母與普通話的韻母的差異

在蠡縣方言中,韻母的變化十分復雜。就其錯誤類型而言,它要高于聲母,但從總體錯誤率上看,它又低于聲母,有時一種錯誤所涉及的音節僅僅幾個,有的還難于找到規律,顯得十分零散。因此,蠡縣韻母問題,實際上是方言研究上的一個難點。 韻母差異主要表現為: (1)e變uo 如:“餓”“e”讀成“wo”這種語音現象在潴瀧河以北各方言區比較嚴重。 (2)e變ai 當e與z、c、s相拼時,蠡縣各方言區常常把e讀成ai,如“擇、冊、色”并且除韻母外,聲母也隨之有所變化,常常把這些字讀作“zhai、chai、shai”。 (3)ü

ü獨立成音節時,或與聲母q拼合時,往往個別字有變讀現象,如“去不去”經常說成“qì bu qì”,這種語音現象蠡縣各方言區都存在。

(4)uei 在蠡縣各方言區,當韻母uei遇聲母d、t時,往往失去韻頭u,使uei變成ei,于是,像“腿、對”之類的字,便被讀成了“těi、dâi”等音。 (5)üe 韻母üe在蠡縣大部分方言區中,多變讀為iao,如“約、學、覺”等字常被讀作“yao、xiao、jiao” (6)uo 在蠡縣大部分方言區,當韻母uo與g相拼合時,其讀音常變讀e,如“擴”常變讀為“ke”;當韻母uo與r相拼合時,常變讀為“ao”如“弱”常變讀為“rao”。 (7)uan 當韻母uan與聲母拼合時,常常失去韻頭u,an后面加g,如“暖”變讀為“nang”。蠡縣各方言區都存在這種問題。 (8)n+ong變成n+eng 如“弄”常讀成“neng”。

第四節 聲調

一、普通話聲調性質和作用

聲調,是指一個音節發音時高低升降的變化。一般說來,一個音節就是一個漢字,所以聲調又叫字調。

漢字字音的結構是由三部分構成的:聲母、韻母和貫穿整個字音的聲調。聲調是漢字字音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個音節,只有加上了聲調,才能具有某種含義。如音節“shu”,它是沒有表義能力的。如果給它加上去聲調,使之成為“shù(樹)”,這時,它才有了表義能力。

聲調在字音里還擔負著重要的辯義作用。

二、調值和調類

調值是聲調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實際發音,也稱作“調形”。

調值的記錄通常采用“五度標記法”,即用

1、

2、

3、

4、5分別表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個音值高度。

普通話聲調的實際發音有四種不同形式,即高平調、中升調、降升調、全降調。根據聲調的不同音高變化,四種聲調的調值分別確定為

55、

35、

214、51,而蠡縣的四種調值為

44、

22、

213、51。

三、調值辨正

在調值方面,蠡縣方言存在著二多。一上低音成分多。該升的升不上去,該降的降不到家,音高變化幅度不到位。二是彎曲成分多。蠡縣四聲調大多帶有彎曲度,有的下滑,有的拐彎。

(一)讀準普通話四聲的調值

普通話語音的聲調有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四個調類的調值有明顯的區分:一平、二升、三曲、四降,不容易相混。要矯正方言聲調的調值,首先得讀準普通話四聲的調值,排除方言聲調對學習普通話聲調的干擾。要想克服方言聲調的影響,掌握普通話聲調相對音高的結構形式,提高分辨相近但不同的聲調調值的能力,需要靠音節與音節聲調的對比練習。分別介紹辨正方法如下:

1、陰平:普通話陰平調的調值是55,而蠡縣方言的陰平調值普遍偏低,以4度為起點,因此發音時要克服調值不夠高的的問題??梢栽陉幤揭艄澢懊婕由弦粋€陽平音節,即“陽+

陰”,構成詞語練習。這是利用陽平調值末尾是5度的便利條件,聲帶不要松下來,繼續繃緊發音,輔助后一個陰平音節讀準高平調55。如“年輕、陽光、南京、迎春”等。

2、陽平:蠡縣方言的陽平調值和普通話差別最大,普通話陽平為中升調,而蠡縣不少地方卻讀作降調,因此發音時要克服調值升得不夠高,而起點又偏高的問題??梢栽陉柶揭艄澢懊婕右粋€去聲音節,即“去+陽”,構成詞語練習,如“汽油、地圖、課堂、熱情”等。

3、上聲:蠡縣方言的上聲調和普通話的上聲調差異也比較大。普通話的上聲是降升調,而蠡縣卻多不平調,且起點較高,因此發音時要克服發音中段調值高的毛病,注意顯示上聲基本是低調的特征和先低降后升的曲折形式??梢栽谏下曇艄澢懊婕由弦粋€去聲音節,即“去+上”,構成詞語練習。如:“報紙、電影、錄取、至少、字母”等。

4、去聲:蠡縣方言的去聲調調值起點偏低。并且下降不到位。因此發音時要注意克服起點不夠高的問題??梢栽谌ヂ曇艄澢凹右粋€陰平音節,即“陰+去”,利用頭尾相接時的聲帶狀態,輔助后面的去聲音節聲帶緊張,提高調值高度。如:“公共、機要、方向、經驗、松樹”等。

(二)改變調值

用方言和普通話標準音分別讀同一調類的字,凡調值不同的調類,要把方言的讀法必為普通話的讀法。例如蠡縣方言,陰平字“師方天高”讀44調,要必讀普通話的55調;陽平字“時房窮陳”之類讀者來信22調,要改讀35調;上聲字“史紡美好”之類讀213,要改為214調,去聲調值同普通話,不用改讀。

四、聲調綜合訓練

1、單音節四聲呼讀訓練

音節 陰 陽 上 去 bai 掰 白 百 拜 feng 豐 馮 諷 奉 liu 溜 劉 柳 六 chuang 窗 床 闖 創

2、詞語呼讀訓練 (1)陰平連讀

天津(tiān jīn) 機關槍(jī guān qiāng)

安心(ān xīn) 珍惜光陰(zhēn xī guāng yīn) (2)陽平連讀

黃河(huáng hã) 尼羅河(ní luï hã)

文明(wãn míng) 兒童文學(ãr tïng wãn xuã) (3)去聲連讀

旺盛(wàng shâng) 見利忘義(jiàn lì wàng yì) 慶祝(qìng zhù) 各就各位(gâ jiù gâ weì) (4)陽平+陰平連讀(陰平調練習) 國歌(guï gē) 旗桿(qí gān) 茶杯(chá bēi) 鼻音(bí yīn) (5)去聲+陽平連讀(陽平調練習)

皺紋(zhîu wãn) 配合(pâi hã) 上學(shàng xuã) 自覺(zì juã) (6)去聲+上聲連讀(上聲調練習)

辦法(bàn fǎ) 飯碗(fàn wǎn) 大腦(dà nǎo) 熱水(râ shuǐ) (7)陰平+去聲連讀(去聲調練習)

出處(chū chù) 鮮艷(xiān yàn) 歌頌(gē sîng) (8)四音節混合連讀

畫龍點睛(huà lïng diǎn jīng) 雨過天晴(yǔ guî tiān qíng) 臥薪嘗膽(wî xīn cháng dǎn)

第五節 音變

一、普通話語音的音變

我們學習普通話語音,一般是從單音節開始。作為獨立存在的單音節,都有它固定不變的聲、韻、調。但當一個個單音節組合在一起,構成詞語、句子、篇章,這些音節群體通過人的口頭表達出來時,多音節中的音素或聲調就會互相影響,產生語音變化。這種語音變化就是音變。

普通話的主要音變現象如下:

(一)輕聲

1、什么是輕聲

輕聲是一種特殊的變調現象。它長期處于口語輕讀音節的地位,失去了原有的聲調的調值勤,又重新構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聽感上顯得輕短模糊,這就是輕聲。

《漢語拼音方案》規定,輕聲音節在拼寫時不標調。

2、習慣輕聲

絕大多數的輕聲屬于習慣輕聲,表現在一部分常用的口語雙音節詞中。如:高梁、會計、巴結、活潑、意思等。

在普通話中,下列成分習慣上都讀作輕聲(用·表示輕聲): 助詞。如:走吧 好啊 行嗎 ...某些名詞后綴。如:鏡子 木頭 ..方位詞。如:地下 天上 屋里 ...趨向動詞。如:回去 進來 站起來 ....重疊動詞的末一個音節。如:走走 看看 說說 聽聽 ....作賓語的人稱代詞。如:請你 找他 叫我 ...某些量詞。如:兩個 .表名稱的重疊名詞末一個音節。如:媽媽 星星 老太太 ...

3、輕聲的調值

普通話輕聲音節的調值只是一個模糊的高度,共有四種不同形式: (1)陰平后面的輕聲讀2度:·|2 。如:

跟頭 哥哥 先生

(2)陽平后面的輕聲讀3度:·|3 。如:

饅頭 婆婆 行李

(3)上聲后面的輕聲最高,讀4度:·|4 。如:

姐姐 養活 老實

(4)去聲后面的輕聲最低,讀1度:·|1 。如:

弟弟 扇子 嚇唬

(二)變調

在詞語、句子中,音節與音節相連,每個音節的聲調或多或少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聲調變化現象就叫變調。

普通話中最明顯的變調是上聲變調和“

一、不”的變調。

1、上聲的變調

(1)上聲在非上聲前,即在陰平、陽平、去聲和非上聲變來的輕聲前,調值由214變為半上211。如:

上聲+陰平:百般 小說 老師 許多 上聲+陽平:祖國 旅行 朗讀 古文 上聲+去聲:講話 稿件 努力 紐扣 上聲+輕聲:尾巴 老婆 口袋 伙計

(2)兩個上聲相連,前一個上聲的調值由214變為陽平35。如:

上聲+上聲:手指 母語 海島 廣場

(3)三個上聲相連時,前兩個音節者會變調。

(4)四個及以上的上聲音節連在一起時,按語音停頓情況將其斷成雙音節或三音節,然后再按雙音節或三音節情況變讀。如:

遠景/美好 豈有/此理

(5)上聲在由上聲變來的輕聲前面有兩種變調格式:

調值由214變為陽平35。如:小姐 想想 調值由214變為半上211。如:姐姐 耳朵

2、“一”“不”的變調 (1)“一”的變調

“一”字單念、表序數或在詞語末尾時,讀本調陽平。如:“一層”、“五一”。在其他情況下,“一”有三種變調:

1)在非去聲前,即在陰平、陽平、上升前,調值變為51,與去聲的調值一樣。如:

“一”+陰平:一般 一邊 一端 “一”+陽平:一齊 一時 一直 “一”+上聲:一舉 一口 一體

2)在去聲前,調值變為35,與陽平的調值相同。如:

“一 ”+去聲: 一半 一度 一概

3)夾在重疊動詞中間變輕聲。如:

“走一走”、“講一講”、“學一學”。

(2)“不”的變調

“不”字單念、用于句末時本調去聲。如:“你去不去?”用于陰平、陽平、上聲、輕聲字前,即用于非去聲字前,也讀本調。如:不好、不堪。

“不”的變調有兩種情況:

1)在去聲前,調值變為35,與陽平相同。如:

不必

不信

不壞

2)夾在詞語中間變輕聲。如:

去不去

會不會

打不開

(3)去聲的變調

兩個去聲相連,前面一個去聲不讀重音的時候,調值一般降不到最低,變為半去,即調值由51變為53。如:漢字

飯店

(三)兒化韻

1、什么是兒化韻

詞尾“兒”本是一個獨立的音節,由于它在詞語中往往處于輕讀的地位,又是零聲母音節,很容易與前面的音節流利地連讀,從而使它失去獨立性,“化”到前一個音節之中,使用權兩個音節自然融合成為一個音節。我們把這種帶有卷舌色彩的韻母稱作“兒化韻”。

兒化后的音節,在書面形式上用兩個漢字表示,如“花兒”;但它并非兩個音節,口語中仍要讀成一個音節——“huar”,而不讀作“hua’er”。

少數帶詞尾“兒”的詞不讀作兒化,如:女兒、月兒。

(四)語氣詞“啊”的音變

語氣詞“啊”的單獨讀音是a,由于它總是在其他音節之后讀作輕聲,因此,常跟前面音節末尾的音素連讀產生音變。這種變化都是在a前增加一個音素,于是,語氣詞“啊”便有了六種不同的讀法:

(1)當前面音節的收尾音素是a、o(韻腹)、e、e、I、u、時,讀作ya,漢字寫作“呀”或“啊”。如:

a: 噢,是他呀(tā ya)! (2)當前面音節的收尾音素是u、o(韻尾)時,讀作wa,漢字寫作“哇”或“啊”。如:

u: 身上這么多土哇(tǔ wa )! (3)當前面音節的收尾音素是n時,讀作na,漢字寫作“啊”或“哪”。如:

n: 大家加油干哪(gàn na )! (4)當前面音節的收尾音素是ng時,讀作nga, 漢字寫作“啊”,如:

ng: 今天真高興啊(xìng nga)! (5)當前面音節的收尾音素是-i(前)時,讀作[zA],漢字寫作“啊”。如:

-i(前):要三思啊(si[zA])!

(6)當前面音節的收尾音素是-i(后)時,讀作ra,漢字寫作“啊”。如:

-i(后):是不是啊(shì ra)?

(五)蠡縣方言音變與普通話音變的差異

普通話的音變現象,蠡縣方言一般都有。其中輕聲的音變與普通話差異不算太大;差異較大的是兒化的音變。另外,蠡縣方言還存在著一些文白異讀的音變現象。

1、輕聲差異

蠡縣方言輕聲音節的韻母變化比普通話更大些,輕聲音節的韻母都發生了變化,有的主要原因變了。如:窗戶 hu>huo .

2、兒化差異

兒化音的讀音與普通話不同,該鼻化的不鼻化。普通話中以ng收尾的韻母,兒化后的讀音是將主要元音鼻化,同時加上卷舌動作。如ang>ãr 而蠡縣的辛興、百尺等地的方言ng尾韻兒化時是將ng尾丟掉,主要元音不鼻化,加上卷舌動作即成。這樣,ang、eng、ing等韻母兒化后就大致成了ar、er、ir,與以a、e、i等收尾的韻母兒化后的讀音幾乎相同。如: “方兒(fangr)”近似“法兒(far)”,讀作far; “秧兒(yangr)”近似“芽兒(yar)”,讀作yar; “瓶兒(pingr)”近似“皮兒(pir)”,讀作pir; “梗兒(gengr)”近似“個兒(ger)”,讀作ger;

3、文白異讀現象

蠡縣方言中有許多文白異讀字,同一個字書面語和口語讀音不同??谡Z讀音地方色彩很

濃,不同程度的影響普通話的學習,正音時要克服文白異讀現象。如: 去qu/qi 尾wei/yi 避bi/bei 撞zhuang/chuang 唾tuo/tu 摸mo/mao 學xue/xiao 筆bi/bei 冊ce/chai 澤ze/zhai 叔shu/shou 約yue/yao

第六節 語音的規范

一、輕聲和兒化的規范

在輕聲、兒化的規范問題上,我們可以遵循這樣的原則:首先掌握有區別詞義和詞性作用的輕聲詞、兒化詞。如東西(dōng xi)、地道(dì dao)、信兒、蓋兒。其次掌握雖無辨義作用但習慣上都讀輕聲、兒化的詞語。如巴結、面條兒。

二、異讀詞

異讀詞是指一個詞或詞中的語素有兩種或幾種讀音。異讀詞是受方言的影響,尤其是受北京話的影響而產生的。有的詞本身就是文白兩讀如“單薄”的“薄”,口語讀báo(誤讀音)書面語讀bï(正確讀音)。有的是由于口語變讀產生的分岐。如“波浪”的“波”讀作pō(誤讀音)或bō(正確讀音)。有的則是形聲字的“聲旁”誤讀產生的兩讀。如“酵母”的“酵”讀作xiào(誤讀音)或jiào(正確讀音)。

第三章 朗讀與說話

一、朗讀

朗讀就是在用眼看、用心想、從中領悟文中豐富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基礎上,用嘴把靜態的書面語極其規范地有聲有色有味地讀出來。

(一)朗讀的基本要求

朗讀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準確無誤;二是要清晰響亮;三是要自然流暢;四是要有情有味。

準確無誤是朗讀的前提,自然流暢是朗讀的保證,有情有味是朗讀的根本。“動人心者,莫先乎情”

(二)朗讀的基本技能

朗讀的基本技能由四要素構成。一是掌握朗讀內容,二是確定朗讀目的,三是分清朗讀對象,四是把握朗讀技巧。四要素綜合訓練,方可提高朗讀效果。

(三)朗讀的注意事項

1、 朗讀時不能漏讀、增讀、換字、重復、顛倒等。

2、 朗讀時語調要自然、流利。不能由于割裂詞語、肢解句子,而造成停頓錯誤。不能由于理解不正確造成岐義的停頓錯誤。

3、 朗讀時聲調幅度、輕重格式要得當,音變要自然,個別音節不能拖長腔或過于短促,語調的輕重、快慢、高低、停連的配置與變化要依據語感整體把握來確定。

4、 朗讀時語速要得當,不能過快或過慢。

二、說話

1、 說話時要使用普通話,語音要標準,不能摻雜方言語調。

2、 說話時詞語、語法要合乎規范并且詞匯要豐富,使用準確。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范文第5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際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國存在著多種方言,且差異程度不等,在溝通過程中造成了諸多不便,使得推廣一種國家通用語言的要求應運而生,全國上下掀起了推廣普通話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國民語言素質提高。與此同時,出現了應該如何對待方言的問題,到底是消滅方言差異,還是讓方言繼續發展,方言該何去何從。

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傳承工具,方言是傳承各地獨特文化的載體,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是讓中華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話從本質上講也是來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話,不斷充實發展著普通話。所以,方言與普通話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對方言要采取保護的態度,并且這與推廣普通話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則,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發展的。

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語言起到橋梁的作用,制約著社會的發展,又受到社會的深刻影響。

我國的國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國。隨著經濟、交通、通信的發展,各地區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操各種方言的人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話,造成了諸多不便。推廣一種共同使用的語言的要求應運而生。我國的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吨腥A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而且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為依據: “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第三條 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

第四條 公民有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

國家為公民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條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

第五條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第六條 國家頒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管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通用語言文字法總則》)

推廣普通話具有深刻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進經濟先進地區帶動落后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可以說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廣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國民語言文化水平,提升國民素質,有利于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再次,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推行了統一的、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談到普通話,就不得不談到方言,兩者并非無關,而是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從北疆到南國,從西陲到東海,不僅自然環境迥然相異,而且存在著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不同的民俗風情,使漢語產生分化,這是與地域特點、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方言,從語言學角度來說,是指某種語言的地方變體。例如我國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閩北方言、閩南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動地反映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況、思想態度以及文化習俗,方言詞語生動活潑,是來自生活的口語。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積累了大量生動細膩描繪事物、動作、性狀的詞匯??梢哉f,方言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是社會生活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使中國民間思想最樸素的形式,也是含義最深刻最豐富的語態。”(《談普通話與方言的辯證關系》)

方言的內涵很豐富,它孕育了普通話,普通話的基礎使北方方言,這是因為中國歷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歷來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數占漢族總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廣。因此,普通話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但不等于說排斥普通話與其他方言的關系,它也同時從其它方言中汲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詞匯因為出現頻率高、使用人數多而被吸納進普通話中。所以普通話比其他方言更豐富,從而具有了被推廣的價值。 很明顯,普通話很重要,推廣普通話也是一件國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礎上使用普通話。在這個信息化的摩登時代,一切都在不斷地更新,瞬息萬變,我們總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潤中,但我們的精神家園卻面臨干枯,因為我們越來越偏離我們的文化內核,譬如一些鄙棄方言的觀點,認為方言過時、用處不大。這種觀點不僅不正確,而且很危險,因為它忘記了中華文明的內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獨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們今天,要重新認識方言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功能,沒有了山東話,也沒就有了山東快板,沒有了北京話,也就沒有了京戲,沒有了粵語,就沒有了粵劇,沒有了陜西話,就沒有了秦腔,沒有了東北話,也就沒有了二人轉,還有越劇、黃梅戲、滬語、評彈等等民族藝術,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脈相連,打碎骨頭連著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說出了保護方言的原因,也說出了其中的重要意義。語言的習得主要靠教育,素質教育中的語言教育,會尊重語言的多樣性,語言教育的核心目標不是識字,而是使用母語的能力,不是為了交際,而是為了傳承民族文化。方言與普通話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長期共存,互惠互利”。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范文第6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際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國存在著多種方言,且差異程度不等,在溝通過程中造成了諸多不便,使得推廣一種國家通用語言的要求應運而生,全國上下掀起了推廣普通話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國民語言素質提高。與此同時,出現了應該如何對待方言的問題,到底是消滅方言差異,還是讓方言繼續發展,方言該何去何從。

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傳承工具,方言是傳承各地獨特文化的載體,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是讓中華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話從本質上講也是來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話,不斷充實發展著普通話。所以,方言與普通話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對方言要采取保護的態度,并且這與推廣普通話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則,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發展的。

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語言起到橋梁的作用,制約著社會的發展,又受到社會的深刻影響。

我國的國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國。隨著經濟、交通、通信的發展,各地區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操各種方言的人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話,造成了諸多不便。推廣一種共同使用的語言的要求應運而生。我國的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吨腥A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而且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為依據: “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第三條 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

第四條 公民有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

國家為公民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條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

第五條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第六條 國家頒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管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通用語言文字法總則》)

推廣普通話具有深刻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進經濟先進地區帶動落后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可以說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廣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國民語言文化水平,提升國民素質,有利于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再次,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推行了統一的、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談到普通話,就不得不談到方言,兩者并非無關,而是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從北疆到南國,從西陲到東海,不僅自然環境迥然相異,而且存在著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不同的民俗風情,使漢語產生分化,這是與地域特點、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方言,從語言學角度來說,是指某種語言的地方變體。例如我國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閩北方言、閩南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動地反映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況、思想態度以及文化習俗,方言詞語生動活潑,是來自生活的口語。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積累了大量生動細膩描繪事物、動作、性狀的詞匯??梢哉f,方言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是社會生活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使中國民間思想最樸素的形式,也是含義最深刻最豐富的語態。”(《談普通話與方言的辯證關系》)

方言的內涵很豐富,它孕育了普通話,普通話的基礎使北方方言,這是因為中國歷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歷來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數占漢族總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廣。因此,普通話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但不等于說排斥普通話與其他方言的關系,它也同時從其它方言中汲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詞匯因為出現頻率高、使用人數多而被吸納進普通話中。所以普通話比其他方言更豐富,從而具有了被推廣的價值。 很明顯,普通話很重要,推廣普通話也是一件國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礎上使用普通話。在這個信息化的摩登時代,一切都在不斷地更新,瞬息萬變,我們總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潤中,但我們的精神家園卻面臨干枯,因為我們越來越偏離我們的文化內核,譬如一些鄙棄方言的觀點,認為方言過時、用處不大。這種觀點不僅不正確,而且很危險,因為它忘記了中華文明的內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獨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們今天,要重新認識方言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功能,沒有了山東話,也沒就有了山東快板,沒有了北京話,也就沒有了京戲,沒有了粵語,就沒有了粵劇,沒有了陜西話,就沒有了秦腔,沒有了東北話,也就沒有了二人轉,還有越劇、黃梅戲、滬語、評彈等等民族藝術,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脈相連,打碎骨頭連著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說出了保護方言的原因,也說出了其中的重要意義。語言的習得主要靠教育,素質教育中的語言教育,會尊重語言的多樣性,語言教育的核心目標不是識字,而是使用母語的能力,不是為了交際,而是為了傳承民族文化。方言與普通話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長期共存,互惠互利”。

上一篇:六年級上下冊必備古詩范文下一篇:廉政風險防范工作培訓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