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行政法律方法創新論文范文

2023-10-04

行政法律方法創新論文范文第1篇

創新方法是創新學者根據創新思維發展規律和大量成功的創造與創新的成功案例, 總結出來的一些原理、技巧和解決創新問題的實施步驟。創新方法的運用既可以直接產生創新成果, 同時也可以強化創新者的創新意識, 啟發創新者的創新思維, 提高創新者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的實現可能性。

一、創新方法的分類現狀

日本的《實用創造性開發技法大全》總結了300多個形式多樣的創新方法, 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約有100種左右, 適用范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約30種左右。這些方法和程序對于從事創新實踐的人群來說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對于創新初學者更是應該做到全面掌握綜合運用。各種創新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局限性和適應范圍。為了便于創新者學習使用創新方法, 廣大創新理論研究者對創新方法進行了不同標準的分類, 分類的方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

(一) 三分法

菊池誠博士在擔任日本創造學會會長期間潛心研究創新方法分類, 以他為代表的創新創造學派把創新方法分成三個類別: (1) 創新意識培養方法, 這類創新方法都是一些為解決各種問題而培養創新意識的創新方法。 (2) 擴散發現方法:主要是基于發散思維基礎上的一些尋求問題所在, 再提出創新設想的創新方法。 (3) 綜合集中方法:主要是收集與創新項目相關的各種情報、材料, 或者直接用于依照順序來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

(二) 二分法

(1) 個人方法與集體方法。

(2) 擴散方法與集中方法。

(三) 按發明創造的過程進行階段式創新方法分類

發明創造過程一般包含三個階段:選題確定創新具體目標、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完成創新項目三個階段。發明創造過程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創新方法。

(1) 試錯法。這類方法是通過不斷選擇各種解決方案并模擬實施或真實實施, 通過實踐來檢驗各種方案的解決問題效果最終確定用何種方案解決問題。 (2) 發散法。這類方法自由度很高, 他建立在想象和聯想的思維基礎上來進行, 最主要特點是:讓思維處于高度自由狀態做到無拘無束, 從而大量新穎的解決問題的設想應運而生。 (3) 推理法。這類方法以分析問題和邏輯推理為基礎進行創新措施的設計, 是目前很多領域比較常用的創新方法之一。 (4) 程控法。程控法是通過科學嚴密的措施, 控制創新者的創新思維進行的方向, 讓其思維過程按著嚴格的程序或步驟去解決創新問題。

二、基于創新過程的創新方法分類

基于創新過程的創新方法分類是按創造發明的創新過程進行分類的, 該分類方式針對學生課堂創新接受的不同階段順序來服務學生創新實踐全過程。該分類是把創新的過程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 即創新團隊搭建為主的前期準備階段、尋找用戶痛點的提出問題階段、用戶痛點實質性探索的分析問題階段和消除痛點的解決問題階段。在前期準備階段, 此分類歸納了以智力激勵法為特點的頭腦風暴會議法、默寫法、卡片法、專家函詢法和三菱法。在提出問題階段收納了以設問檢查為特點的奧斯本檢核表法、5W2H法和和田十二法。在分析問題階段收納了以列舉分析為特點的特性列舉法、缺點列舉法和希望點列舉法。在解決問題階段, 根據問題的具體特點把一些具體的創新方法又分了兩類。第一類針對簡單的問題收納了以物與物的組合為主要技術特點的創新方法, 主要包括二元坐標法、主體附加法、形態分析法和焦點法等等;第二類針對復雜的問題收納了以轉換為特點的創新方法, 包括重點轉移法、還原分析法和缺點逆用法。經過這樣的劃分, 就形成了四階段五大類的創新方法分類。本分類的優勢在于能使學生掌握的具體創新方法更加體系化, 對每一個創新方法的學習都可以從創新的四階段來進行定位, 使學生更有目的性的掌握每一個創新方法。

(一) 創新前期準備階段的創新方法——智力激勵法

智力激勵法又稱頭腦風暴法、Brain Storming (BS) 法, 1939年美國著名創新者A·F·奧斯本先生首次提出此法、1953年正式發表。智力激勵法是世界上最早被實踐的創新方法之一, 時至今日美國很多領域還是經常使用智力激勵法。約有70%的日本公司在對職工進行教育時, 采取智力激勵法的形式。智力激勵法20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 目前已成為中國很多企業創新的首選方法。智力激勵法經各國創新專家和創造學研究者的實踐和改進, 已經形成了一個智力激勵發明技法群, 包括了奧斯本智力激勵法、默寫式智力激勵法、卡片式智力激勵法等。此類方法適合多人進行, 發揮集體智慧, 相互配合、相互啟發、相互彌補, 團隊配合, 有分工有協調, 創新前期準備階段搭建創新團隊, 確立創新項目必不可缺。

(二) 提出問題階段的創新方法——設問檢查法

能很好的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就等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好的設問可以啟發想像、開闊思路、引導創新。設問檢查法給創新者提供了一張提問的單子, 使創新者針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逐項對照檢查, 以達到從各個角度更為系統、周密地進行創新思考, 探求更好的具體創新方案。為了更為準確地把握創新的目標和方向, 促進想像思維創新結果的形成, 美國哈佛大學的狄奧教授提出了檢查單法, 也有人將它譯成“檢核表法”、“輯核表法”、“對照表法”, 還有的學派稱此法為“分項檢查法”。這種方法也是設問檢查法的一種具體體現。目前, 創新者已創造出多種各具特色的設問檢查法, 奧斯本檢核表法、和田12法和5W2H法等, 重點是要掌握運用其設問的思路與技巧。

(三) 分析問題階段的創新方法——列舉分析法

列舉分析法是一種借助對一具體事物的特定對象 (如特性、特點、優點、缺點等) 從邏輯上進行分析并將其本質內容全面地一一地羅列出來以發現創新突破口的手段, 用以啟發創造設想, 找到發明創造主題的創新方法。列舉分析法的主要作用是使創新者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克服感知不足和因思想被束縛而引起的障礙, 迫使創新者以一種新奇感為牽引將事物的細節統統列舉出來, 迫使人們時時處處去想某一熟悉事物的各種缺陷, 迫使人們盡量想到所要達到的具體目的和指標。這樣做, 比較容易捕捉到所需要的目標從而進行發明創造。列舉分析法的初衷并不僅在于一般性的列舉, 而是從所列舉出來的項目中挖掘出創新的主題和啟發出創新性的設想。列舉分析法涵蓋廣泛, 具體包括缺點列舉分析法、特性列舉分析法、希望點列舉分析法等常用創新方法。

(四) 解決簡單問題的創新方法——組合創新法

美國發明家肖克萊說:“所謂創造, 就是把以前獨立的發明組合起來。”日本科學家菊池誠博士對組合也有自己的認識。他說:“我認為發明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全新的發明, 第二條是把已知其原理的事實進行組合。”有人做過統計分析:二十世紀重大的發明創造成果500多項, 前50年非組合成果尚占有一定比例, 后50年比例明顯降低, 而組合成果占80%以上。有些組合很簡單, 但效果往往是巨大驚人的;有些組合功能很直觀, 卻又顯得很奇特??梢? 組合可以形成新理論、新學科、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可以產生更多新功能??梢钥隙ǖ卣f:“組合就是創造!組合就是創新!”由組合去創新, 以組合促創新, 用組合求創新, 已是當今世界科技進步, 社會發展的基本形式和必然趨勢。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就是組合的產物。所以, 以主體附加法、二元坐標法、三元坐標法為主的組合創新法對簡單問題的解決非常行之有效, 必將成為主要的創新方法。

(五) 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方法——多向轉換法

人們在思考復雜問題時, 一般習慣根據常規、常理、常識進行正向思考;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習慣于抓事物的主要方面, 而忽略了其對立面, 這樣在頭腦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勢。如果長時間在這一思維定勢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特別是當事物發展、變化的時候, 依然抓住原來單一因素冥思苦想, 就會陷入僵化, 限制了思路, 很容易進入死胡同, 使問題難以解決。而運用逆向反轉法、問題轉換法、缺點利用法等多向轉換法, 即換個方向思考問題, 不循常規、標新立異、欲進反退, 其結果往往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真理, 獲得出人意料的創造創新成果。圖1:基于過程論的創新方法分類體系圖

三、創新方法的選擇技術

基于創新過程論創新方法分類提倡創新的開放性, 不嚴格限制各創新方法類屬。在具體教學過程中, 教師不能將一個創新方法的定位定得太死板, 要引導學生掌握創新方法的靈活運用, 必要時可以打破四階段分類限制, 靈活運用創新方法。

四、結束語

創新的主體是廣大民眾。創新方法是民眾創新的利器?;趧撔逻^程的創新方法分類是民眾全面掌握創新方法的有效措施。只有打好萬眾創新的基礎才有大眾創業的局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勢必實現創新型國家。

摘要:本文是作者以十幾年創新思維與能力課堂教學實踐經驗為基礎, 結合學生學習創新思維特別是學習具體的創新方法過程中對創新方法難掌握難定位難運用的問題, 總結出的一套根據創新過程前期準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體階段劃分具體創新方法類別的新穎創新方法分類標準, 更有助于創新方法教學的實訓和實踐。

關鍵詞:創新思維,創新過程,創新方法,分類

參考文獻

[1] 莊壽強.普通創造學[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001 (8) .

[2] 理查德·福布斯創新者的工具箱[M].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4 (5) .

[3] 黃保強.創新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7) .

[4] 周延波.創新思維方法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 (8) .

[5] 彼得·斯卡金斯基.創新方法——來自實戰的創新模式和工具[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6 (3) .

行政法律方法創新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法律方法;法學教育;知識;能力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08-02-21

作者簡介:房文翠(1964-),女,遼寧沈陽人,廣東商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在法律方法漸成學術熱點問題之時,學界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研究的視角由靜態的規則設計層面轉向動態的規則適用層面上來。學術研究的這一轉型,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法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即從宏觀的研究范式向微觀研究范式的轉換,從以立法為中心的研究視角向以司法為中心的研究視角的轉換;另一方面反映了法學這一實踐性學科的本質要求和司法實踐對法律方法的迫切需求。法律方法作為連接法律規則與法律實務的紐帶,是法律職業人必須嫻熟掌握和運用的方法。因此,從法律職業者的內在素質來看,法律方法應當成為考量法律職業人素質高低的判斷標準之一。從法律人這一視角來研究法律方法,其便與法學教育勾連起來。法學教育作為法律職業的“守門人”,一直在理論與實踐即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技能的訓練的困境中尋找瓶頸的突破口。筆者認為,法律方法教育是法學教育擺脫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困境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一、法律方法內涵解讀

(一)關于法律方法基本內涵的定位

近幾年來,隨著法律方法研究成果的陸續問世,學界對法律方法內涵的認識越來越豐富,其內涵和外延的界限也越來越清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1)法律方法一般是指站在維護法治的立場上,根據法律分析事實、解決糾紛的方法。其內容大體上包括思維方式、法律運用技能和一般法律方法三個層面[1]。(2)法律方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法律方法是得出解決法律問題的正確結論的方法;廣義的法律方法是指法律人解決法律問題的獨特方法,包括法律思維、法律技術、法庭設置、法律程序設計等,其中法律思維是法律方法的核心內容[2]。(3)法律方法是尋求法律答案的技術、程序和途徑。它告訴我們獲取法律答案的一般途徑和路線,而不是告訴我們獲取法律答案的具體細節[3]。上述觀點,盡管對于法律方法內涵的看法不完全相同,但對于法律方法的基本定位是一致的,即法律方法是關于法律運用的方法,是由成文法向判決轉換的方法,是把法律的內容用到裁判案件中所運用的方法。筆者也是基于以法官裁判為中心這一定位來使用法律方法這一概念的。

(二)關于法律方法的屬性

關于法律方法的屬性的研究,學界的觀點主要涉及法律方法的研究是屬于“法律自身知識系統的構造”,還是超越法理學的領域而進入“關于法律的知識領域”的問題。陳金釗教授認為,法律方法的研究秉持法教義學之理念,致力于狹義的,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學知識,進入到法律規范和制度內部,謀求法律自身知識體系的構造,因此,法律方法概念應當具備以下幾個要素。1.法律方法是法律共同體的職業性思維與技術;2.法律方法所要處理的是事實與規范對立與緊張的難題;3.邏輯與經驗、理論與實踐是法律方法的基本向度;4.法律方法的具體構成要素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技能、職業倫理等方面。5.法律方法所要追求的是法律決定與法律判斷的合法性與正當性[4]。筆者認為,法律方法構成要素中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技能是屬于不同經驗層面的問題,前者屬于間接經驗的范疇,表現為關于法律方法的經驗總結與表達;而后者屬于直接經驗的范疇,表現為法律職業主體運用間接經驗的實際操作能力。從這一角度來分析,法律方法其實可以歸結為兩個層面:知識的層面和能力層面,即法律方法兼具有知識和技能的雙重屬性。

什么是知識?“知識從表現形態來看,是一種符號性的體系結構;從起源來看,是人類長期探索世界與自我而邏輯地積累起來的經驗表達;從本質上看,按波普爾的說法,是人類自我構造出來的卻又獨立于人類主體與自然客體的‘第三世界’;是人類對世界理解的對象化、形式化的意義凝固。它蘊涵著人類對世界進行理解的方式、路徑與結果。”[5]法律方法作為基于司法裁判實踐經驗的理論表達,凝聚著人們對法律世界特別是司法裁判的方式、路徑和結果的理解和智慧,是法律人自我構造出來又獨立于法律人的客觀知識體系。英國哲學家賴爾曾把知識區分為命題性知識、技能性知識、傾向性知識,也可稱為“知什么”(know that)、“知如何”(know how)、“知道”(know to)。如果按照這一分類,關于法律方法的理論和學說顯然屬于技能性知識的范疇。

什么是技能?一般而言,技能是指在練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規則或操作程序完成某種智慧任務或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法律技能就是法律職業所要求的、從事法律職業的人所應具備的按照特定的規則和程序完成法律職業工作的能力的總稱。法律技能來源于知識,是對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是技能與知識相聯系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知識與技能是不同的,不能將知識特別是技術性知識等同于技能。技術性知識往往表現為一套明確闡述的技術規則,它是可以言傳的,是那種能在書本中發現或找到,并具有可檢測性即通過紙筆測驗可以檢測。而技能往往不可能作為一套明確的規則闡述出來,它往往是不可言傳的,僅能以實際操作的方式加以表演或演示[6]。因此,記住技術性知識僅僅是法律技能形成的前提,而恰當、自如地將知識運用于實踐才是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外在于法律人而獨立存在的法律方法知識,是人們所認識并能夠通過傳授來獲得的;而作為內化于法律人主體之中的按照法律程序完成法律規則向個案判決的轉換的任務的能力,是無法通過傳授來獲得的。

現 代 法 學 房文翠:我國法律方法教育的反思

基于對法律方法這一基本定位,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將法律方法區分為兩個層次,即關于法律方法的理論和學說,它屬于知識范疇,具有客觀化的屬性;另一個是法律人在司法實踐中運用這些方法的能力,它屬于經驗的范疇,具有主觀化的屬性。二者的關系表現為法律方法知識是法律技能的基礎或必要的知識儲備;法律技能是法律方法知識的主體內化,是法律方法知識研究和學習的根本目的,因此,重視法律方法知識的研究,關注法律方法的知識體系構造的智識努力對于認識法律方法的客觀屬性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努力也正是當下學界對法律方法研究的標識。而對于經驗層面的技能,尤其是對于法學教育能否完成以及怎樣完成法律技能訓練的任務這一問題較少有人關注,即使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也沒有涉足過多的筆墨。那么,經過法學院的學歷教育,完成的只是法律知識的系統傳授,還是應當同時承擔起法律職業技能訓練的任務呢?

二、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屬性與地位

(一)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屬性

1.作為知識形態的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屬性

“ 如果說近代大學是一座知識的動力站,那么一個國家的發達的高等教育系統就是一個規模大了很多倍的智慧力量的中心。……它們都是制造知識、修正知識和傳播知識的中心。”[7]可見知識的創新與傳遞亦是法學教育的基本功能。作為知識形態的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具有研究對象和知識傳遞對象的屬性。

2.作為技能形態的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屬性

作為技能形態的法律方法屬于直接經驗范疇。它形成于法律實踐這一具體化的、情景化的語境之中。法律技能“僅存在于實踐中,并且獲取它的唯一方法是通過學徒制來掌握,這不是因為師傅能教他,而是因為這種知識唯有通過持續不斷地與長期以來一直實踐它的人相接觸才能獲得。”[8]既然法律技能依賴于人們在法律實踐中的逐漸領會、以致精熟,那么法律技能就不可能成為法學教育中的知識傳遞的對象;但是法律技能又是法律職業從業者的必備素質之一,所以法學教育也不可能忽略它的存在。相反,法學教育一直把法律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之一。

(二)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現代法學教育中必須重視并著力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1.法律方法是法學教育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從知識分類的角度來說,法律方法屬于方法知識。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曾將知識分為規范知識和方法知識兩類。如果我們將法學知識也借用這種分類進行歸類,法律方法無疑屬于后者,而以法律規則為核心的部門法學知識則當屬規范知識。規范性知識在法學教育中,尤其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但法律方法知識同樣也應當成為法學教育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因為,“最可能成為有創造力并像領導者一樣起作用的并不是那些帶著大量詳盡信息進入生活的人,而是那些有足夠的理論知識、能夠作出批判性判斷和具有迅速適應新的形勢和解決在現代世界中不斷發生的問題的各種學科知識的人。”[9]學生自如地應對日益暴增的規則知識,就必須掌握吸收和思考規范知識的方法,否則即使學生接受教育時的規范知識無論如何周密,將來都不足以應付知識變化速度的需求。“因此,除使受教育者‘知其然’的法條疏義之外,訓練‘知其所以然’的知識方法更應該列為法學教育的重點。”[10]

從法律方法功能的角度來看,法律方法是法治理論之中的應有內容。根據德國法學家伯恩·魏德士的研究,法律方法論具有如下功能:(1)法律約束力作為憲法要求——方法論有利于權力的分立;(2)平等對待與法的安定性;(3)說明與批判——方法論有利于對法院裁決進行批評性研究;(4)方法作為自我認知,對法律工作者而言,對法律方法的忠誠起著自我監督的作用;(5)法治國家屬性,法律方法對“法的內在道德屬性”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前提[11]??梢?,法律方法論中蘊含著法治所要求的權力分立、公平正義、防止法官濫權以及提升法院裁決的公信力的價值。法學院作為培養法治事業專業化人才的機構,必然要將法律方法論納入到研究與學習的范疇,這是法律方法論必然成為法學教育研究與傳授內容的充分理由。

2.法律方法是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

美國學者博西格諾曾指出:“法學院是法律職業門庭的守門人。對于那些有志于成為法律職業者,但又缺乏財源或法律天賦的人而言,法學院就像卡夫卡筆下的守門人一樣是通向法的障礙。對那些被允許進入法學院的人來說,法學院是法律職業的入場式——所有法律人都要身歷的儀式,職業共同體的基點。”[12]博氏的觀點揭示了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內在聯系:法學教育培養法律職業所需要的具有特定素養的專門化的人才,即“將他們從法律的外行轉化為法律人的新銳。法學院為他們提供了運用法律規則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對自己有一種全新的作為法律專業人士的概念,忠誠于法律職業的價值觀,取得一種費解而神秘的被稱為‘法律人思維方式’的推理方法。”[13]因為法律職業不僅需要專業化的法律知識,更需要將法律規則運用于實踐的法律技能。因此,法學教育目標的設定就不能不將法律方法即主觀層次上的法律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目標。美國律師協會法學教育與律師資格部下設的關于法學院與法律職業特別工作組的報告即《麥考利特報告》對法律職業基本技能的規定,(注:參見:《法學教育與職業發展——一種教育上的連續統一體》,節選自《麥考利特報告》,楊欣欣《法學教育與診所式教學方法》,法律出版社,2002:6-9)顯示出法律技能在法律人才素質中的核心地位。“法律方法是法律人生的經驗總結,是建立在概括技巧基礎上的經驗智慧,但這種智慧被總結出來并不是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它同時又以‘前見’的角色去重新闡釋、解讀司法過程。同時,這種理論化的經驗又可能成為一種標準,去評判司法實踐。掌握法律方法的法律家的思維是一種批判性思維。”[14]法學教育應當對學生進行法律方法的自覺訓練。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方法素養,掌握法律適用之‘道’”,并使其可以在未來的法律適用中運籌帷幄和應付自如,可以提升法律適用的境界,增強法律適用的宏觀駕馭能力,開闊法律適用的視野[15]325。進而滿足法律職業對于人才素質的需求。

3.法律方法教育是貫穿于法學教育發展始終的焦點問題

如何才能實現訓練學生法律技能的目標一直是困惑法學教育發展的瓶頸,也是各國法學教育面臨的一個難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技能之于法律職業的不可或缺性,法學教育就不能不將法律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技能屬于直接經驗范疇,它形成于法律實踐這一具體化的、情景化的語境之中。由此就引起了學者們的爭論,即作為學院化的法學教育是否有必要承擔起法律技能訓練的任務?對此,理論上形成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實踐技巧應該在畢業通過司法考試后再獲得;另一種觀點則堅持在法學教育階段就應對學生進行技能的訓練,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前一種觀點即法學院沒有義務培養出一畢業就可以從事法律實踐的畢業生,可以依靠通過司法考試后的培訓來達到上述目標的想法是一種“典型的在馬跑之后才把馬廄的門鎖上”的做法,也就是說這如同給一個只接受了部分教育、未經任何訓練的律師以執業執照[16]。這也如同“如果你知道一個醫生所受的唯一培訓就是閱讀外科書籍,那么你還讓他為你做手術嗎?”[17]

就法學教育實踐層面來看,域外很多國家的法學教育一直進行著一種制度性的探索。從目前來看,可將這種實踐探索模式歸納為兩種:其一,在法學教育期間完成法律技能培養的模式,例如美國。美國自19世紀后期開始,學徒式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方式逐漸被現代大學所取代,法律技能訓練的任務就由各大學的法學院承擔。美國大學法學院自建立起來就與法律職業密切聯系在一起,并在1829年法官斯托里任哈佛大學第一內森·戴恩教授職位時起,法學院就成為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的機構[18],美國的法學教育亦成為舉世公認的法學實用教育或職業教育的典范。因此法律技能的訓練是法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法學院承擔起法律技能培訓的全部任務。法律診所教學即為學生提供將理論知識和實務技巧結合起來場所的教學模式,于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并得到快速發展。其二,在法學教育之后的法律職業訓練期間集中進行法律技能訓練。在德國,法學本科教育以理論教育為核心,在第一次國家司法考試后,進行實務性的“司法研修生”教育,亦即在不同階段,分別在法院、律師事務所、行政機關或企業進行研修。至于實務教育部分,同樣以國家司法考試為終結即第二次國家司法考試。通過第二次司法考試的法律人員,獲得了“法官任職資格”,也直接獲得了從事有關司法職業和執業律師的資格。但是在德國本科專業教育階段,也一直嘗試著關于法律技能訓練的改革。德國學者米夏埃爾·馬廷內克總結了德國法學教育改革的趨勢,認為:在歐洲一體化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教師已經認識到,專業實踐的能力和熟巧在大學的法律教育即應予以傳授,而且應與人文和社會科學平等待之。越來越多的德國大學法學院成功地致力于在其教育內容中補充在實務和職業上具有重要性的材料,還舉辦了諸如模擬法庭、就契約做成公證證書的演習,企業締約談判演習,學習律師辯護策略和資產對照表的分析的項目小組,還有聯系執行和形成政治和行政任務的學習小組活動[15]325。

在我國,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法律技能訓練也一直是法學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如果從法律技能訓練模式角度來看,我國既不屬于美國模式也不同于德國模式。也就是說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本身側重于理論素養教育,而在從業前亦無專門的法律技能訓練機制。因此,造成了目前法科大學所培養的法律人才法律技能低下的狀況。面對法律實踐部門對法學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素質屬于“半成品”的責問,法學教育機構也一直在設法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近年來法律診所的興起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法學教育機構試圖從強化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訓練方面尋找改革與發展的路徑。

三、關于我國法律方法教育的反思與對策

(一)我國法律方法教育現狀的反思

1.法律方法知識的研究與傳授:一個新興的領域

在我國法學界,乃至中國的律學傳統中,關于法律方法的研究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相關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少。對于法律方法的學理研究也只是近些年的事情。據學者研究,梁慧星于1995年出版的《民法解釋學》是我國關于法學方法論中較早的研究成果。隨著臺灣學者楊仁壽和德國學者拉倫茲《法學方法論》在國內的出版和傳播,法律方法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葛洪義教授、陳金釗教授、林來梵教授、鄭永流教授等對法律方法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研究,也出版了一系列的成果,填補了我國法學理論中關于法律方法研究的空白。但是,嚴格說來,法律方法論研究在我國仍然屬于一個新興的領域,還有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有待于學界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與法律方法論研究的進程相比,法律方法作為知識進入法學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則是更晚的事情。在我國法學教育的知識體系之中,規則和原理一直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法律方法被排除在課堂知識傳授對象之外。隨著學界對法律方法研究的深入,法律方法重要性的凸顯,法律方法論作為知識傳授對象才陸續進入課堂,一些法學院開設了法律方法論課程。但總的來看,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還與其學術上的重要性不相稱,它在法學教育知識體系中的價值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在絕大多數法學院的必修課體系中還沒有它的一席之地。

2.法律方法技能的訓練:一個實驗性的領域

我國傳統法學教育一直是以重視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而著稱的。而在各種能力培養之中,最重要的能力即法律技能的培養又是最缺乏的。我國法學教育在素養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問題上,存在著觀念性的誤區。誤區之一是把成文法則的講授看成是教學的中心,將法律知識的傳授作為核心任務,由此導致了對法律規則背后精深原理和法律規則創造方法的學習和與法律相關的人文知識教育的缺失。誤區之二是把對規則的注釋和案例的證成當成了學生實用技能的訓練,以實習這種“自我體驗”的方式當成訓練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此種觀念之下的法學教育模式既不能達到對學生理論素養教育的目標,也不能實現法律職業技能的訓練目的。這種教育模式與孫曉樓所描述的清代幕府中的師徒傳授方式,在觀念上極為相似。“他們(師爺)所教授的不外以大清律例為教材,教授的方法,只限于法律專門名詞之用法,律文意義的講解,和裁判方法的大要;他們那種教育的目的,只在期望他們的徒弟似的學生,能夠造成咬文嚼字的辦理訴訟案件的刑名師爺罷了。”[16]164近年來,為了走出這一誤區,我們也進行了一些技能訓練模式的實踐,即將美國的診所教學模式引入法學教學體系之中,作為法律技能訓練的主要途徑。但是,診所教學也僅僅屬于法律技能訓練的一個實驗性的方式。一方面,由于資金、場地等原因,這種方式只在一些示范性法學院推行,并沒有在我國法學教育中全面展開;另一方面,診所式教學是移植來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怎樣與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相嫁接,還是一個探索中的問題。

上述兩方面情況說明,我國法學教育至今既沒有重視法律方法知識在法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也沒建立起較完善的訓練法律技能的有效機制。法律方法教育對于我國法學教育而言,是一個新興的知識領域,一個技能訓練的實驗性的領域。這種狀況已不能滿足法律職業對法律人才素質的需要和法學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

(二)完善我國法律方法教育的對策

法律方法教育關系到法律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能夠實現,關系到法學教育能否成為法律職業的合格的“守門人”,進而關系到法學教育是否完全實現了它的職責的問題,所以,它就不能不成為我國法學教育必須給予充分重視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法律方法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法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中心,為此,我們應當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1.轉變重規范知識傳授輕法律技能訓練的觀念

卡多佐曾說過:“你們所獲得的知識,不僅是一些純粹有關原則、規則和先例的知識。這些東西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即便你們利用現代法學院的全部設備以及你們為了掌握它們而展示出全部勤奮和熱情,最終還是會發現只能觸及它的皮毛。你們學到的更為重要的東西,是以法律方式思考問題的能力——對司法過程借以運行的方法和技術的理解力。事實上,它是一個令人著迷的過程,撲朔迷離,變幻莫測,它的外表千變萬化、類別繁多,而且它對胸懷寬廣、雄心勃勃的年輕人的心靈、意識和精神的吸引力,也是千差萬別。一代又一代新人給他們自己帶來新問題,新的問題呼喚著新的規則,需要按過去的規則把它們模式化,但又要適應彼時彼刻的社會需要和正義。你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規則表述得條理清晰,我們雖已盡力做好,如今也只能卸下這副重擔了。只有集歷史學家和預言家于一身的人——把這兩種品質融為一個完美的整體——才能圓滿完成這項任務。”[17]相對部門法知識來說,法律思維方式、法律實踐技能對于法科學生來說,屬于法律人的“內功”,而部門法知識好似“招式”,“若功力不深厚,則招式不會有力度,法律適用的能力和水平就會大打折扣。只有嫻熟地運用法律方法,才會在法律適用中游刃有余、融會貫通和如虎添翼。”[12]11因此,法律方法論若是對一位只想追求當一名目光如豆的“法匠”、而不想當法律家的人而言,必定會被他認為是沒有必要加以重視的學問;而他也永遠不可能知道,這種基礎法律涵養對培養一個風骨卓然的法律人及偉大而有深度的法律文化具有何等的重要性[18]。

因此,法律方法教育對于法學教育來說,不是一個“當不當為”的問題,而是一個“怎樣為”的實踐問題。目前,法學教育應當更新觀念,重視法律方法知識教育及法律技能訓練,即重視對學生法律適用的理念和哲學的教育和法律適用能力的教育,將法律方法素養作為法科學生的必備素質和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

2.改革現行課程體系,增設法律方法和法律倫理課程

在我國法學教育課程體系之中,法律方法課程還沒有取得其應有的地位。且不論還有很多院系尚未開設法律方法課程,就已經開設該課程的院系來說,該課程也不屬于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因此,應當改革現有課程體系,確立法律方法論的核心課程地位。

首先,開設法律方法課程,傳遞法律適用的理念和哲學。從法律方法的知識屬性角度來看,開設法律方法論課程是訓練學生法律技能的理論前提。法律技能與其他一般生活技能不同。法律技能又不僅僅是“會做”或“能做”什么的問題,還是一個“知道如何做”的問題。英國學者C·貝利認為,“知道如何做”意味著一個人不光是多次正確地做出了某種適當的行為,而且還意味著他對自己所做的行為有所了解,他具有適當的證據來證明自己行動的正確性[6]3。這就意味著法律技能是一種理智的操作,受到一個在先的理智活動的指導,而且在活動中包含著對規則的遵守或對準則的運用。在當代,世界大多數國家之所以把接受相當的法學教育作為從事法律職業的必要條件,就是因為其能為法律職業技能的形成提供理論基礎。只有將法律方法論作為法學專業必修課程,系統傳授法律方法知識和理念,法學教育才能滿足法律職業對其從業者的知識需要,學生才可能形成對法律規則的理智操作,即形成特有的職業化的法律技能。

其次,開設法律倫理課程,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防止法律方法的異化。法律職業的維護需要專業化的知識、獨特的法律技能、共同的法律思維方式,即所謂的“技術理性”,但法律職業的維護更離不開法律職業道德。德國法學家魏德士曾說過:“純粹的法律技術對法律和社會是危險的。只有那些對法的基礎和作用方式以及對可能引起法適用的原因和適用方法后果有所了解并對其思考的人,才能在法律職業的領域內盡到職責的要求。”[10]1

雖然法律方法論自身存在著阻止法官恣意、維護法治合理性的功能,但法律人的良好的法律價值追求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確是防止法律技術不恰當運用的必要保障。從這個角度來講,開設法律職業倫理課程,通過傳授法律職業倫理知識,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也是提高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學問或技術愈高,愈會損害社會。學法律的人若是沒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學愈精,愈會玩弄法律,作奸犯科。”[16]164可見,培育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修養,就是培養學生正確駕馭知識和技能的態度。

3.改革教學方式,創設技能演練的模擬場

通過前述可知,法律技能只能在法律實踐的具體化、情景化的語境中,在學生的親歷親為的實踐活動中熟練掌握,因此,創設技能演練的模擬場是法律方法教育的關鍵問題。

從目前我國法學教育的情況看,很多法學院系都在這個方面做了嘗試。其中法律診所教學方式開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做法。雖然診所式教學是被美國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的教學方式,但在我國的推廣卻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首先診所式教學需要很高的成本,其中首要的就是資金和場地的問題。因而除了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而較早開展診所教學的院系外,大部分的院系還沒有能力開展這種教學方式。其次,診所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有著極強教學技巧和自身規律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診所教學中師生的關系如何?學生與當事人的關系如何?診所教學在哪一個時間進行比較妥當?診所教學應該選擇哪些課程比較合適?診所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的關系如何?怎樣建立診所教學的有效評估體制?這些問題的解決既依賴于我們進行系統的診所法學教育的研究,也有賴于法學教育體制的改革。如何在我國本土法學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診所教學,以達到對學生法律技能訓練的目標,是我國法學教育走出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相脫節,學生法律技能訓練缺乏問題的關鍵。

總之,法律方法論不僅是一個純學術的問題,更是法學教育所面臨的一個實踐問題,是關涉人的素養教育的問題。學術界法律方法意識的覺醒確實令人欣慰,但法學教育中的法律方法意識的覺醒更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這不僅關乎法律方法論研究的未來,也關乎法律職業的未來。由此看來,我國法學教育應當重新審視法律方法在法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并為此進行從觀念到制度、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方式的全面改革。

參考文獻:

[1]陳金釗.法治與法律方法[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198-206.

[2]葛洪義.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2) [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4.

[3]孔祥俊.法律規范沖突的選擇適用與漏洞填補[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4.

[4]陳金釗.法律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30-35.

[5]周浩波.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0-141.

[6]夏正江.論知識的性質與教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8(2):3.

[7]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7.

[8]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515.

[9]石世豪.大學法學教育應開展專業與人文雙重面向[J].(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9(1):26.

[10]伯恩·魏德士.法理學[M].丁小春,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92-294;1.

[11]博西格諾.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16.

[12]孔祥俊.法律規范的選擇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0.

[13]楊欣欣.法學教育與診所式教學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6.

[14]沈宗靈.比較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12.

[15]米夏埃爾·馬廷內克歐洲一體化對法律專業學習的影響陳衛佐,譯[G]// 鄭永流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3)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18

[16]孫曉樓法律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4

[17]本杰明·內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長[M].劉培峰,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155.

[18]林立.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

“Legal Method” in Legal Education

FANG Wen-cui

(College of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本文責任編輯:張永和

行政法律方法創新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法制社會的不斷建立,我國的法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和健全,伴隨著國民的法律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每個公民享有的權利,但是在法治觀念下的思想道德建設也同時應該不斷加強。文章主要研究在法制觀念下,職業技術院校如何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創新教學。

【關鍵詞】法制觀念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創新教學

法制觀念是人們對于法律的理解的基礎上,長期想成的一種意識,針對我國目前犯罪低齡化的現實情況,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勢在必行,而對處于青少年時期的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更應該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不僅是為了減少犯罪低齡化,更是讓學生形成健全的法律意識,成為保護自身的武器。作為大學生法制觀念教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體系尚未成熟,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與缺漏,應當從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內容等方面創新本課程的教學,并以此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法制觀念。

一、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意義

在新時期下,對于人才的培養觀念也應該適當的發生轉變,針對我國目前青少年犯罪事故頻發的情況,加強青少年的法制觀念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青少年屬于學生階段,因此學校對其人格塑造起著極大的影響作用,這些影響作用來自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另一方面,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就要結合社會的現實情況,不同時期有不同要求,不同時期有不同策略,因此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是在社會發展中的必然結果,應該引起教學者的重視。

二、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對策

1.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這個年齡時期還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在教學活動中一旦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者一味的應用傳統“灌輸式”教學,學生可能就會出現抵觸情緒,從而教學成果不顯著,法制觀念的培養就更難見成效,因此,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教師應該改革教學理念,認識到學生既是教育的出發者,也是教育的歸宿點,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來開展,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點,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形成法制觀念,從而影響學生的思想活動。

2.創新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的差異性。目前我國針對法律教育課程還是通修公共課的形式,教材也是全國統編的情況,造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課堂內容也就千篇一律,難有突破,對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完全忽視,教學成果當然也就大打折扣。對處于任何階段的學生來說,差異性是肯定存在的,教學者對于不同學生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針對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不同專業不同教學內容的方式,對于學生專業課程內涉及的法律知識進行教授并輻射到生活實際中,加強學生的印象。也可以對于不同學生關注法律熱點進行單獨或者整體講解,將課本知識引申到生活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3.改革教學方法,開展案例教學。經歷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或多或少存在厭倦情緒,因此在課堂表現出來的就是上課不認真聽講,針對這種情況,教學者應該改革教學方法,制定適合學生心理特點以及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擯棄以往的教學思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針對這門課程貼近生活的特點,教師可以開展案例教學方法,將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在課堂進行講解,并且讓學生進行討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可以走進社會現狀,了解社會現狀,并且針對案例教學,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發掘案例的方法,在課堂上隨機或者以課堂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收集身邊的案例,并在課堂進行自主討論,教師進行指導,以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培養的法治觀念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4.優化師資隊伍,施行分工授課。目前,對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存在的現實情況是:專業門檻低,師資隊伍不健全的情況,任課教師往往是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課程的教師進行,而并非專業的法律老師授課,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偏離了這門課程教學的意義,不僅會造成講解深度不夠,甚至可能還會造成知識性錯誤,對學生造成誤導作用。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引起高校領導的重視,在教師配備環節上,應該具有專業性,并且對于該課程教師的專業素養要定期進行考核、學習活動,保證教師的專業素養。另外,在法律不同內容的授課中,也應當考慮到教師的擅長點,進行分工授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學生接受到的知識的正確性,塑造他們的法律素質。

對于一個已經步人法治的社會來說,加強公民法制觀念對促進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綜上所述,法律作為保護每個公民合法權益的武器,是應該被每個公民所了解的,對于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教學者應該認識到其必要性,并且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改革,在改革中要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差異性、開展案例教學以及重視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從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全面系統的法律意識,形成法制觀念。

參考文獻:

[1]皮偉,劉先凡.探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環節新途徑[J].長春理工大學,20013(09).

[2]劉朝武.略論案例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運用[J].高教高職研究,2012(04).

行政法律方法創新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改革 創新素質 創新人才 創新教育

我國高等教育在經過轟轟烈烈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步入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高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培養目標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經濟形勢要求高等教育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同時,更要培養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使得高校教育組織模式和過程也隨之發生改變。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實現其根本又在于如何充分調動大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認知與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諧發展,使其具備即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 創新人才、創新素質與創新教育的含義

創新人才是指有區別于常規人才的一種人才類型,通常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其核心特征是創造性思維,其評判標準是創新實踐能力與能否取得創新成果。具體來說,創新人才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特征:(1)創新人才首先應是一個具有個體獨立性的人,具有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為中心自由發展的個性;(2)創新人才應該在某一領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能在該領域的應用中具備一定程度的特殊技能,而且德才兼備;(3)創新人才在創新意識方面具有很強的主動性,具有相當的創新悟性,注重對已有知識的學習、重組、應用、提升乃至創新;(4)創新人才在自我價值實現方面具有很強的進取欲,能應對挑戰,知難而上;(5)創新人才在創新實踐過程中能扼制急功近利、好高騖遠的浮躁心態。

歸納上述創新人才的特征,在這里我們認為創新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創新素質應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基礎和創新人格五個方面。

通常我們認為:“凡有利于受教育者樹立創新的志向、培養創新的精神、增長創新的才干、訓練創新性思維、激發創新熱情、開展創新性活動而進行的教育”都稱為創新教育,也就是開發每一個人或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的教育。

創新教育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創新教育環境,主要指創新的氛圍、創新的認同、創新的鼓勵、創新的條件,在高校中尤指以創新為榮、以創新為樂的校園環境,包括硬件支持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2)創新教育師資,一個合格的創新教育者能將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對受教育者進行真正有價值的創新訓練,通過他的引導受教育者能有效地形成創新意識,養成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3)受教育者,作為創新教育的主體,其創新能力的形成是衡量創新教育成敗與否的唯一標準;(4)實施體制,它包括創新教育目標、創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考評制度、創新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實施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創新教育得以開展并堅持下去的保證。

從創新人才創新素質的養成來看,創新教育的實施內容包括:(1)創新意識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不滿足現狀或現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規,敢于提出問題和探索新的問題,這是創新素質的靈魂,是創新素質的理性引導方面;(2)創新能力教育,即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基礎的教育培養,它是創新素質的基礎支撐方面。創新能力包括較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包括在大量信息中選擇、辨別知識的能力,具有關于創造的知識、技能;(3)創新人格教育,就是培養和發展有利于創新或富有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2 當前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綜觀當前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從創新人才創新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實施內容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 教育理念偏離創新教育

我國的人才培養從小學開始就在升學的壓力下注重“應試教育”,乃至于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高校教育屈服于“就業”而進行“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復習備戰考取研究生、報考公務員,或開展各種就業技能培訓、從業資質考證。使得部分高校教育忽視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造成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先天”不足。

2.2 課程設置制約創新教育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由于過分強調按學科劃分專業,按專業設計課程,一切都緊緊圍繞專業這一軸心轉,導致學生專業面過窄,教材的選用、課程的選擇、教學大綱基本呈一體化。專業教學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及教學課表剛性強、彈性弱,不能從培養學生專業創新素質的高度進行科學設置,如當前我國高校大都實行的選課制、選教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選修課的門數和權重,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由于選修課的門類、課程類型、各學期修學分數存在一定的限制,且多數仍受專業教學培養計劃制約,學生選課也只是為了完成學分,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使得選課制、選教制等制度大多流于形式。

此外,在課程內容上過于專業化,缺乏通識性、實踐性,讓學生發揮個性化的內容較少,使得學生對課堂以外的知識,沒有精力也沒有興趣學,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理論素養差、知識面窄、綜合能力弱等缺陷,不利其創新基礎的積累和形成。

2.3 教學模式滯后創新教育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照單收”的教學方法缺乏濃厚的創新意識,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中,養成了學生以獲得學分為目標的機械性、服從性學習的特點,這種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也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發揮。

此外,盡管我國大多數高校已經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提出了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和“課外素質拓展與創新能力培養”為目的的三步驟環節,來彌補傳統教育的缺陷。但在實際的運行中,由于受到學校管理體制的科學性、學科建設框架合理性以及教學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制約和影響,創新性教學環節的設計、實施與目標實現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2.4 考評制度束縛創新教育

一方面,從創新教育的構成要素來看,我國高校當前對受教育者及教育師資的評價考核存在局限,嚴重束縛了創新教育的開展。高校當前對學生的考核往往以統一、硬性、簡單的要求居多,缺乏靈活性和寬容度,學生往往照搬教科書,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評價考核主要以分數、考試為指揮棒,層層的過級考試使學生疲于應付,而犧牲了創新基礎構建的知識積累時間;另一方面,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使得教師對研究急于求成不注重積累,不能以身示范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在教師管理方面,重視整齊劃一和效率的剛性管理,缺乏靈活的、個性化的柔性管理,既壓抑了教師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開發,還會造成學術浮躁和學術腐敗,不利于學生創新人格的養成。

3 創新教育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為保證有效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創新人才,發揮其在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結合創新教育的構成要素我們認為必須從教育理念、培養體系、考評機制和師資培養等角度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

3.1 創新教育理念的重構

高校開展創新教育的前提是本科教育理念的重構問題。所謂教育理念的重構既包括對教育教學目標的重新確定,也包括對教師和學生以及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問題。就高校教育改革而言,通過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基礎和創新人格應為大學教學的重要的教學目標。

在實現人才培養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要樹立以培養創新人才創新素質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轉變專業對口的教育觀念,樹立綜合素質教育的觀念,以創新素質培養為核心,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的總體要求來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樹立重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基礎和創新人格的教育教學觀,將大學生創新素質的養成融入整個教育過程。

3.2 創新教育的培養體系建設

培養體系是保障高校學生創新能力養成的基礎。在培養體系中,應明確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基礎和創新人格的要求。一般培養體系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組成,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職責,但其共同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因此,培養體系建設與實施過程中,要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系統地分解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求教師應該是在系統介紹本學科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將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課堂,引發學生的討論和質疑,建立新思維,形成新的觀點和理論,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的創新精神,要求教師能始終站在學科的前沿角度將學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對未知進行轉化、應用和探索的過程中。

培養體系建設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緊密結合課程實踐或課題研究,使學生從書本和課堂中解放出來,多參加點實踐,多接觸點問題。

3.3 創新教育的考評機制優化

創新教育的評價考核機制應體現創新人才創新素質的特點,體現培養創新人才崇尚自由、鼓勵創新、勇于實踐和彰顯個性的精神實質,因此,評價考核機制應具備靈活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

首先,應考慮考核形式的多樣化,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素質的評價,推進考試制度改革,強化課外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提高專業基本能力與綜合素質;其次,重視過程監督與考核,引導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過程和知識的積累,重視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整體把握;同時,推行多種成績評定方式,實行結構化成績,采取主考教師評定、考評組評定、團隊考評、學生參與評定、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等多種成績評定方式,以結構化成績形式綜合考核學生的創新成績。

3.4 創新教育的師資培養

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教師全面更新自身素質,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科研實踐能力。具體來說要求教師有更寬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更強的專業適應能力,樹立創新人才的教育理念、課程觀和教學觀;要求教師具有更全面、更新的教學技能,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和實踐;要求教師具有更強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能在創新教育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

提高創新人才培養師資水平的途徑主要有:一是激發教師培養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心,鼓勵其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指導學生開展學、研、產和創新實踐活動;二是加強在職培訓,通過短期培訓、經驗交流與研討、專家指導與交流、教研室活動等形式的教學研究活動,來掌握多渠道信息、創新教學方法和集體傳幫帶,以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和教學實踐操作能力;三是利用科學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改進課堂教學手段,完善創新教育的物質條件,提升創新教育水平;此外,在師資配備的數量和結構層次上做到科學化、合理化,結合創新實踐,加強與企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把創業者和各類社會創新人員引入高校創新教育體系,實現高校自有師資與社會師資兩條渠道師資隊伍的整合。

參考文獻

[1] 王秋華,向鐵元,呂艷萍.高校創新教育之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11).

[2] 謝梅,苗青.中國高校創新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以部分理工科院校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5).

[3] 劉學忠.論大學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育的教學環境[J].中國高教研究,2007(8).

行政法律方法創新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示范特征十分明顯,不僅影響著海南自貿試驗區(港)的制度安排,而且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留下諸多啟示,使海南自貿港制度創新案例特色紛呈。當然,破除海南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海南自貿港事業蓬勃開展,譜寫海南自由貿易港新政成績大單,不僅需要制度創新,更需要制度集成創新。

關鍵詞:制度集成創新;上海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港

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于2020年6月1日發布,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正式拉開了序幕。海南如何由自貿試驗區的“制度試驗者”加強升級為自由貿易港的“制度集成創新者”,就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關鍵。借鑒先行先試的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成功經驗與做法,無疑是一條快捷高效之道。

一、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示范效應顯著

(一)制度創新定位:突出“引領”兼顧“服務”“特色”相統一

上海自貿試驗區是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自2013年9月29日掛牌以來,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在政府職能轉變、投資管理制度、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等領域,形成了328項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不斷引領推高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充分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和自貿試驗區領頭羊的作用。其制度創新對各自貿試驗區加快貿易投資便利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示范效應十分明顯。

與此同時,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戰略定位還兼顧國家戰略與地方特色的制度統一。一方面,上海自貿區則以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對接“一帶一路”為己任。另一方面,上海對各自貿片區的功能布局與特色發展各有安排,如綜合保稅區重點集聚總部經濟、平臺經濟、“四新”經濟;外高橋保稅區以國際貿易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工程為主;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突出國際航空服務;陸家嘴金融片區重點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金橋開發區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工業為目標;張江高科技園區努力培育國家科技中心、新經濟科技創新公共平臺;臨港新片區致力打造產城融合、開放創新、智慧生態、宜居宜業的新區域??梢?,兼顧區域特色發展與國家一體化發展戰略是自貿試驗區制度安排的應有之義。

(二)制度創新內容:以負面清單管理倒逼貿易便利與監管改革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先后推出的328項制度創新成果中,涉及投資貿易方面的成果就達127項??梢娰Q易便利化是自貿試驗區的靈魂,創新貿易便利制度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的主線。在投資管理領域,上海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率先開展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倒逼貿易便利與監管改革,如注冊資本“認繳制” “先照后證” “多證合一” “一址多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等改革;在貿易監管領域,先后推出了“先進區、后申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貨物狀態分類監管、“一區注冊、四地經營” “十檢十放”等口岸監管服務模式;在金融開放領域,自由貿易賬戶、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意愿結匯、拓展完善金融交易平臺等數十項改革創新十分矚目;在政府職能轉變領域,“證照分離” “一業一證” “六個雙”政府監管機制、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行政許可等一大批改革試點經驗陸續形成。

(三)制度推廣途徑:堅持政府主導和三個層面甄選推廣

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制度創新管理體現了政府主導和三個層面甄選推廣路徑,即“省市級-地市級-自貿片區”三級政府的管理方式,“自貿片區-全省-全國”三個層面甄選推廣的方式。從制度創新成果的復制推廣部門和方式來看,既有國務院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集中復制推廣,也有地方政府部門自主復制推廣。如以上海為代表的各自貿試驗區在2019年7月前推出的202項制度創新成果中, “改革試點經驗”有106項由國家集中復制推廣,有53項由商務部等部委自主復制推廣,“最佳實踐案例”中有43項是由商務部分三批次印發供各地借鑒。

(四)制度創新效應:為經濟提升助力為創新指數賦分

近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釋放的制度紅利,使僅占上海1/50的土地面積的上海自貿試驗區,創造了上海近1/4的生產總值。在全國21個自貿試驗區(共計52個片區)中,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總體排名年年居于榜首。據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2020年7月發布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藍皮書(2019-2020)》關于“中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綜合評估,上海自貿試驗區以87.14的創新指數排在第一,比居于第二名的廣東自貿試驗區高了3.28,比排名第三的天津自貿試驗區高了5.01,比片區排名在第17位的海南自貿試驗區(港)高了10.66。

二、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帶給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啟示

(一)遵循漸進開放規律,確保國家開放戰略與區域發展有機統一

從上海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的1.0版、深化方案的2.0版、全面深化方案的3.0版和臨港新片區建設的4.0版的演進過程來看,其制度創新不僅符合漸進開放規律,充分體現自由貿易屬性,而且兼顧服務國家一體化戰略,彰顯本地發展特色。對此,海南要圍繞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這個建設目標,積極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要大力推進海南與“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打造海南-湛江經濟特別合作區,打造“瓊-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港群,促進海南成為“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成為輻射太平洋和印度洋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貿易高地。

(二)關注市場主體活力,形成由自由貿易制度領銜發展的市場格局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實踐證明,破解市場主體活力不足離不開自由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對此,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建設首要任務是要加快形成自由貿易制度領銜發展的市場格局。一是要以稅收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落實《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的稅收激勵與優惠政策,提振企業在海南市場發展的信心。二是大力營造競爭中性環境和自由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生產經營場景以及準入許可。三是加強營商環境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在不危害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投資自由化,逐步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數目,允許外資在生物醫療醫藥經營、飛機船舶租賃等業務方面擁有與中資平等的控股資格。

(三)銜接國際經貿運行最新規則,促進生產要素充分自由流動

上海自貿試驗區作為中國對接國際最新經貿規則的排頭兵,制度創新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對此,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要實現貨物、服務、資金、人員、數據等要素充分自由流動,就必須銜接國際經貿運行最新標準。一是不斷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二是盡可能普遍實行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三是健全跨境資金自由流動管理制度,促進海南國際服務消費自由兌付形成。擴大金融服務開放制度,以支持股權、產權、國際能源等交易場所運營;圍繞投資、貿易便利化,發展國際結算中心;基于現有資金貿易賬戶,建立專屬海南對外開放的功能交易平臺。四是對境外多數自由人旅行入境海南,實行落地簽、免簽策略;放寬外籍專業服務型人才的執業許可,持續更新境外優秀人才來瓊工作的優惠政策。

(四)圍繞海南發展戰略定位,聚焦重點領域與優勢產業培育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經驗告訴我們,準確的發展戰略定位是制度創新的依據與方向。對此,海南自貿港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聚焦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以制度創新激發內生潛力。一是全方位促進海南旅游業轉型升級。根據海南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從科學開發海洋旅游,出臺新政鼓勵海洋經濟、海島經濟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如讓海南漁業、海洋牧場與郵輪游艇旅游實現共同轉型升級。二是優先發展離岸貿易、國際化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三是以洋浦經濟開發區、博鰲樂城醫療服務先行區等11個重點園區為載體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南繁育種基地、國家熱帶農業基地、熱帶風情小鎮等為載體,通過科技興農,做強、做優、做精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以文昌航天發射基地和三亞深海研究所等為科研載體,培育現代航天產業和新興海洋產業。

(五)防止政策碎片化,聚焦制度系統集成與執行高效協同

上海自貿試驗區近七年的制度創新探索,成果固然耀眼,但有的成果因單領域、單部門制定帶來的政策碎片化、非系統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此,海南自由貿易港在制度創新過程中,有必要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堅持刀刃向內開展制度創新集成。一是海南要與中央相關部門密切聯系,以表達海南主張,釋放海南潛能。二是海南要加強同其他發達地區的經驗交流,力爭將其先進經驗轉化為海南創新實踐的生動范例。三是要大膽吸收境外典型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成果,為海南所用。四是要加強自身建設成果的總結,尤其是在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案例的遴選與優化,做好復制與推廣工作。五是按照“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的理念推進平臺建設,統籌海南全省資源要素和政策措施,加大系統集成,形成制度合力。

三、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案例特色紛呈

(一)獎項唯一:設立全國首個省級改革和制度創新獎

在上海等先行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啟示與影響下,海南以制度創新為重點不斷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海南自貿試驗區(港)建設蓬勃開展。為表彰已取得的制度創新成果,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中央批準海南設立 “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創新獎”。這是全國改革和制度創新領域唯一的省部級評選表彰獎項。2020年8月31日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創一流營商環境動員大會上,海南省委、省政府通過該獎項表彰了 18項改革與制度創新案例單位,樹立和釋放鼓勵改革、激勵創新的鮮明導向和強烈信號。

(二)推廣及時:十批次發布103項制度創新典型案例

截至2020年12月,海南自貿港工委辦按照“首創性、已實施、效果好、可復制”的原則,并經第三方權威機構評估確認,報國務院審批,已累計推出十批103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涉及營商環境優化的制度創新案例有85項,見表1。其推廣的及時性遠超上海自貿試驗區7年六批次發布的頻率。

(三)制度特色:既有推陳出新又有全國首例+海南特色

分析海南制度創新案例特色,既有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基礎上推陳出新,如商事登記“全省通辦”、簡化簡易商事主體注銷公告程序、國際投資“單一窗口”等10多個案例,又有全國首例+“海南特色”。居于全國首例的制度創新有:全國首單知識產權證券化、全國首創設立“候鳥”人才工作站、在全國率先實現BIM技術在招投標領域應用、成功發行全國首單省級人才租賃住房REITs產品、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督查“一張網”、在全國率先將通信基站建設事前審批改為一次性告知承諾和不見面審批、出臺全國首張不予稅務行政處罰正面清單等40多個案例。具有“海南特色”的制度創新有: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博鰲超級醫院構建了 “一個共享醫院(平臺)+若干個??婆R床醫學中心”的全新共享醫院模式、 “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椰城市民云、率先建立帆船運動旅游管理專項制度、離島免稅進口化妝品抽樣即放行、創設便捷高效的國際船舶登記程序、南繁基地植物檢疫聯巡聯檢等近50項案例。

(四)新政績效:立竿見影可圈可點

一是離島免稅被視為目前實施效果最為明顯的新政。2019年下半年實施離島免稅新政至去年12月31日,創造了日均銷售額超1.2億元紀錄,2020年,實際銷售額超320億元。二是實施“企業和個人兩個15%所得稅”政策,2020年在海南設立外資企業的國家和地區比前年增加40多個。下半年,全省共引進人才11萬多人,同口徑增長1730%。三是啟動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試點,全口徑跨境融資杠桿率提高至2.5倍。全省離岸新型國際貿易結算量是上年度的9倍。四是隨著原輔料“零關稅”政策、交通工具及游艇“零關稅”政策發布實施,2020年貿易進出口總額和產值分別增長1.3倍和1.96倍。五是便利化營商環境改善明顯。與2019年同期相比出口整體通關時間下降40.5%。國際船舶登記申請材料和審批時間壓縮60%和86%。營商環境得分77.9,其中,企業開辦排名上升到第7位,登記財產排名上升到第22位。此外,航運、航空新政和法治建設均邁上了新臺階。

(五)展望未來:制度集成創新將會更加出彩

如果說單部門、單領域、單兵突進的制度創新是以往海南制度創新案例的不足,那么,未來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會努力克服,全力推進制度的集成創新,也就是跨部門、跨領域的系統性和集成性的創新。首先,全面落實《海南省制度集成創新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的18項行動、60項任務清單,形成一批含金量高、影響力大、輻射面廣的制度集成創新案例。其次,聚焦高質量集成創新,切實提升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體驗感、獲得感。在借鑒的基礎上,對重點領域進行特色打造,推動形成更多海南范例、海南經驗、海南方案。

再者,聚焦常態化績效評估,使已發布的制度創新案例真正落地見效。最后,努力營造一種敢闖敢試、容錯糾錯的改革創新氛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商務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其他自貿試驗區施行政策的通知》[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911/2019 1102914491.shtml[2019-11- 19].

[2]張昭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產業特色與發展保障[J].對外經貿實務,2020(3):95-98.

[3]周誠君.關于我國銀行賬戶體系的若干思考——兼論FT賬戶和海南自貿港(港)賬戶選擇問題[J].上海金融,2018(11):1-6.

[4]曹曉路,王崇敏.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路徑研究——以應對全球數字服務貿易規則變化趨勢為視角[J].經濟體制改革,2020(4):58-64.

[5]丁宏.新一輪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趨勢與路徑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20(4):121-127+ 243- 244.

[6]盧迪.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的演進過程與推進機制[J].當代經濟研究,2018(2):81-87.

[7]王曼.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入加速推進期[N].中國貿易報,2021-01- 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重點課題“自貿港建設背景下海南營商環境負面清單管理研究(編號Hnky2020ZD-25)”。

[作者簡介]劉萍(1966—),女,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自貿區港建設、海南旅游消費。何耀明(1965—),男,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方向:自貿區港建設、法治經濟。

行政法律方法創新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作為高校日常運行的重要環節,面臨著教育改革的沖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越來越重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做好高校服務工作,完善高校行政管理體系,對高校行政部門的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存在原因,隨之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旨在為現階段高校改革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行政管理;創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2.097

0     引 言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教學管理、學術研究、后勤保障等工作的基本保障。行政管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人才培養進度、教學質量、師生滿意度等?,F階段,社會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高校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團隊需要具備專業素質,為廣大師生服務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因此,管理人員要不斷提升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積極響應改革號召。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高校行政管理也呈現新的發展趨勢。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必須擁有危機意識,及時發現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放思想,推動行政管理創新之路。

1     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思想觀念落后

在國內很多高校,開展行政管理工作依然按照傳統模式進行,大部分的決策權利由領導唯一決定,其他人員只能被動執行,很少有話語權,缺少民主決策,往往不得民心。長此以往,必定會影響決策執行,導致決策失敗,滋生“官本位”思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須要以人為本,為廣大師生服務。行政管理過程中,不能一味強調管理的程序化和規范化,適當靈活變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存在“墨守成規”思想是行政管理改革創新的一大阻力,很多行政管理人員缺乏創新精神,總是循規蹈矩,不肯接受新鮮事物,最終導致與社會脫軌。優秀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都無法引入高校行政管理中,嚴重影響行政管理效能。同時,由于缺乏對行政管理的認識,一部分高校領導不重視管理人員的工作,嚴重影響了行政管理的效能,認為行政管理工作只是一份簡單的工作。重視教學科研,忽略行政管理,在福利待遇、職稱評聘等方面,區別對待教學科研老師。

1.2   信息技術帶來的沖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獲取速度也越來越快。其他國家剛剛發布的新聞,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能傳遍全世界。由于每天出現很多信息量,人們開始習慣淺閱讀的方式,格外關注吸引眼球的新聞和信息。但如果高校自身缺乏信息判斷力,忽視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在網絡肆意傳播,就會造成嚴重的網絡輿情危機。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經常在朋友圈、微信、QQ群轉發各種稀奇古怪的新聞,殊不知這些消息很有可能是虛假消息,存在病毒危險。由于缺乏對輿情管理的相關經驗,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在處理時會顯得力不從心,在實際工作中很難有效控制輿情蔓延。因為信息傳播很快,不良言論很快就能傳播開來,如果行政管理人員沒能及時發現制止輿論蔓延,就會對學生和教師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應該積極提升信息化水平、專業素質,加強化解網絡輿情的能力。同時,高校也可以引入信息化技術、大數據分析、輿情管理系統等。通過一系列措施,避免網絡輿論帶來的危害,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能。

1.3   缺乏專業化管理

行政管理部門效能的高低,往往與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模式有關。目前,為了順應國內外發展的新形勢,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高校應該努力轉變發展方式,高校行政管理部門亦是如此。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很多高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才時缺乏明確的標準、考察方式等,導致選拔人才良莠不齊。除了選拔不專業外,很多地方都缺乏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對新入職的人員,未經專業崗前培訓就直接讓其上崗,后期對管理人員也缺乏專業培訓。在改革過程中,高校以校企模式,在學校推廣學徒制,該制度適用于學生和教師,通過老師傅帶新徒弟,管理人員能迅速提升專業素質,適應新環境。管理模式多樣化對行政管理效能造成很大影響?,F在很多高校都出現管理權責不明、權利重疊等現象,一個部門人員往往被多個部門領導使用,出現縱向多重領導,一個部門人員可能和其他部門一起工作,出現橫向合作。

2     高校行政管理的創新措施

2.1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今的時代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高校必須重視科技的作用,將先進的技術、前衛的理念引進高校行政管理系統中?!爸悄苄@”“透明校園”“無紙校園”概念的提出,正體現了科技重要性?!爸悄苄@”指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對各種資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優化,實現教育和教務管理過程的優化、協調,實現數字化教學、數字化學習、數字化科研和數字化管理。常見的校園一卡通系統、安防監控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等都是智能化的表現。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行政管理部門的效率必然會越來越高,智能化水平會越來越高?!盁o紙校園”即實現辦公流程的無紙化,帶來的便利有目共睹。行政管理部門通過引入OA辦公系統,減少了紙質辦公流程,大部分辦公流程都實現了網絡化,極大方便了教師辦公,從而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財務系統上線,方便了教師財務查詢,標志工資條消失;審簽流程系統上線,方便了領導的批閱授權。

2.2   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行政管理人員作為高校行政部門的主體,在日常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評價一個行政管理部門效能高低,往往取決于該部門行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因此,要想提高一個部門的管理水平,關鍵還是要看人。只有行政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辦事能力才能提高,工作能力才能變強,部門效率才會提高,高校應重視行政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升。然而,有些高校行政人員本身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但思想過于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出現,不愿意提升自身能力,不學習新的管理理念和新方法,尤其是信息化技術,往往導致部門效率不高,管理人員故步自封,缺乏動力和積極性,因此,行政管理人員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堅持“終身學習”。除了思想觀念必須與時俱進外,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培訓學習也必不可少。各部門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化、個性化地制定培訓班,通過培訓班學習,讓管理人員接觸到新的管理觀念、新的管理方法,從而更好地運用到行政管理實踐中。尤其是對于新進來的管理人員,必須要參加崗前培訓,完善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工作。就像每個新教師必須學習崗前四門課一樣,這是基礎,必須掌握。此外,高校還可以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行政管理交流活動,比如專題報告、個性化指導、外出學習等,不僅能拓寬視野,接觸到不同管理觀念、方法等,還能強化自身的實踐能力。

2.3   完善監督與績效考核

高校行政管理監督的改革創新,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和改善監督方法,提供更加便利的監督手段。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可以實現日常管理的集中化、動態化、精細化等,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潛在的隱患問題。大數據分析是當下最流行的信息技術。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整合管理人員的辦事能力、執行效率等數據,最終形成個人檔案。學校領導可以通過分析個人檔案,直觀了解每個行政管理人員的個人能力、業務水平等。領導層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對人員進行崗位分配,選拔合適人才,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防止資源浪費、人才流失。建立網絡反饋機制,就像許多政府部門一樣,開通了網上投訴郵箱、電話等,接受廣大人民的監督。學校行政管理部門,也應開通網絡投訴渠道,接受廣大師生監督。在日常煩瑣的行政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員難免會犯錯,偶爾會出現疏忽問題和潛在隱患,這時廣大師生的監督顯得尤為重要。建立網絡反饋機制,能夠很好地解決這類問題。廣大師生通過微信、郵箱、電話等手段反饋行政管理部門存在的問題、改進建議等,不僅有助于行政管理部門改正自身不足,還增進了管理部門與師生之間的情誼,拉近了雙方距離,讓行政管理部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以人為本、為師生服務的部門。除了完善監督機制,學校還要完善績效考核工作,行政管理部門不同于教學部門,主要是為學校教學、學術研究、后勤服務等提供保障。因此,行政管理部門的考核內容要區別于教學部門,創新績效考核制度、流程等,結合實際情況,對不同崗位、不同級別的管理人員要有不同的考核指標。同時,引入大數據分析,對考核人進行全面考核。

3     結 語

目前,隨著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教學規模不斷擴大,高校行政管理問題日益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問題。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監督和績效考核。同時,行政管理人員需要加強自身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從而推動教育事業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鄭曉曉.新形勢下高校行政管理創新路徑分析[J].經貿實踐,2017(21).

[2]王玉琳.新時期高校行政管理創新路徑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4).

[3]羅薇.高校行政管理的發展方向與路徑[J].明日風尚,2018(8).

[4]邱思純,王靜美,黃長義.新時代中國社區養老管理制度創新之路[J].管理世界,2018(7).

上一篇:初中英語興趣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村鎮三農問題銀行服務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