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醫藥法范文

2023-09-21

中醫藥法范文第1篇

1從中醫病因病機角度分析

DPN屬于中醫學 “痹證”、“痿證”范疇,其病因病機主要為消渴日久,氣陰兩虛,營衛不調,氣血運行不暢, 血行瘀滯,痹阻脈絡,致使氣血不達四末,筋脈失養,麻木不仁,四肢失于溫煦,故可見四肢厥冷。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曰:“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經主氣,絡主血……”“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病久痛久則入血絡”。 并提出了著名的“久病入絡”及“久痛入絡”理論。 仝小林[4]認為久病入絡,久病必瘀,瘀由虛致,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位在絡,病機虛實夾雜,治療當標本兼治,以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為基本治法。 郭寶英[5]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導致的絡脈損傷,多因本虛且邪客絡脈,絡中運行之氣郁滯, 氣行則血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澀滯,致使絡虛不榮則麻則痛,久病入絡,絡脈疲阻,不通則痛。

朱丹溪云:“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氣血兩虛,則麻木不仁,總體來說本病是因虛致瘀,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瘀又影響氣血的循行,因此治療上應以益氣活血、行氣通瘀為總的治療原則。

束悗推拿法是通過手法按壓暫時性阻斷動脈血流的一種古老的按摩術。 《靈樞·雜病篇》記載有:“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 病已止”。 束悗療法中,“束”是束縛、約束,“悗”是約束、阻滯,先通過手法按壓約束氣的流動,暫時阻滯氣行,待氣聚于患處,再進一步加重按壓手法使血液通行受阻, 待氣血充盈于患處后松手, 則原有絡脈虛瘀之處經氣血充盈后再由氣帶動血而達于四末,以達益氣活血、行氣通瘀之目的,故能對該病起到治療作用。 《素問·舉痛論篇》曰:“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束悗療法既是疏通之法,也是濡養之法,同時達到了通、補的作用。

2從西醫解剖學角度分析

束悗療法治療該病的手法施行部位為腋窩、腹股溝、 腘窩,均有豐富的血管、神經、淋巴走行。 如腋窩處有腋靜脈和貴要靜脈,有腋神經、肌皮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和前臂內側皮神經,此外還有腋動脈和腋窩外側群淋巴結。 腹股溝處有股動脈、股靜脈、大隱靜脈、股神經及腹股溝處的淺群淋巴結。 腘窩處為腘動脈、腘靜脈、脛神經、腓總神經、腘窩淋巴結及股后皮神經終末支、隱神經等。 手法作用于施術部位,使該處的血管及淋巴通路被暫時性阻斷,使管腔內血流勢能增高,等到手下有規律增大的搏動感時迅速松手,使血流繼續向前并向遠端動、靜脈血管網沖擊,患者感覺有一股熱流由上而下。 動脈血流阻斷后放通,肢體末端的血氧濃度瞬間增加, 可改善神經組織的營養,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 淋巴回流短時間人為受阻后再放通,可促進淋巴回流,從而減輕外周循環阻力,有利于改善微循環,減輕肢體麻木、疼痛癥狀。通過壓迫近端神經干,能暫時阻滯疼痛信息的傳導,減輕對肌肉組織的刺激,使肌肉組織因神經傳導暫時阻滯而得到放松,恢復局部的血流供應,改善肌肉組織缺血缺氧狀態,從而減輕疼痛。 以上諸方面共同作用, 最終達到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目的。

3從中醫經絡理論角度分析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內聯臟腑,外絡肢節, 以通為用,不通則痛、則麻。 故治療DPN時通過經絡經穴增加臟腑與外周體表及肢節的聯系。十二經脈中,手之三陰三陽經脈循行于上肢內外側,足之三陰三陽經脈循行于下肢內外側,而每條經脈又與體內臟腑有固定的絡屬聯系,其經脈之氣還結聚散絡于經筋,并布散于皮部。 這樣,體表的筋肉、皮膚等組織與臟腑之間,通過十二經脈內屬外連的聯系而相互溝通。 故《靈樞·海論》說: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

該方法治療時選取極泉、委中、沖門三穴。 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的起始穴,手少陰心經斜出腋下,沿上臂內側后緣,過肘中,經掌后銳骨端,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至末端,經氣于少沖穴處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沖門穴屬于足太陰脾經穴位,功能理氣健脾。 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寸處, 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 屬脾,絡胃。 委中穴在腘窩正中,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按委中穴可以祛瘀通絡,足太陽膀胱經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鉀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下行至髀樞, 經大腿后側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 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特點,選取氣血豐富、可操作面積較大、且所屬經絡均循行于肢體末端的腋窩、 腘窩、腹股溝處的極泉、委中、沖門三穴,以理氣健脾、 行氣活血、祛瘀通絡。

4驗案舉隅

患者于某,男,58歲,2013年5月初診。 主訴確診2型糖尿病15年,確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年。 肌電圖檢查:腓總神經MCV、腓淺神經SCV分別為37.23 m/s、 38.93 m/s。 就診時癥見:身體消瘦,雙下肢從足尖至足踝部皮膚呈淡紅色,雙下肢末端有襪套樣感覺減退,雙下肢有刺痛,入夜尤甚,跟腱和膝腱反射減弱,舌暗紅苔少,有瘀斑,脈細澀。治療:糖尿病基礎治療同時進行束悗推拿法治療,1次/d,同時口服彌可保,0.5 mg,3次/d,30 d為1療程。 1療程結束后,患者自述雙下肢感覺明顯恢復,刺痛顯著減輕。 肌電圖檢查:腓總神經MCV、腓淺神經SCV分別為44.73 m/s、45.06 m/s。查體:跟腱反射、膝腱反射正常。

按:該患糖尿病病程較長,臟腑功能減弱,繼發DPN, 為因虛致瘀,施以束悗推拿法治療,聚氣截血,氣至后放通,使血載氣、氣推血,氣血循行至下肢末端以濡養末端,行氣補虛通瘀,諸癥得減。

5結語

氣不通則麻,血不通則木,DPN為糖尿病日久因虛致瘀,氣血不通,四末失于濡養而產生麻木、疼痛。 筆者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因病機出發,運用行氣補虛通瘀的束悗療法治療該病取得較好的療效,可見束悗療法是符合其病因病機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且具有操作簡單、價廉效驗、可復制的優點,適合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雖然對束悗療法治療該病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客觀上能夠改善損傷的神經,提高神經傳導速率, 但其作用機理尚未研究清楚,在后續的研究中將著力于手法作用機制的研究,如手法作用的靶點研究、手法對血管內環境改變的研究等等。

摘要: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神經系統并發癥,中醫病因病機為久病陰虛燥熱,血瘀阻絡,致筋脈失養、氣血不達四末、失于溫煦,而見麻木不仁、四肢厥冷。糖尿病患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人群數量巨大,因目前對其發病機制尚未清楚,故西藥療效并不十分滿意。筆者治療該病以補虛行氣通瘀為原則,應用束悗推拿法治療,明顯減輕了患者的麻木、疼痛癥狀,并明顯促進了末梢神經功能的恢復,收到較好的臨床效果。

中醫藥法范文第2篇

馬來西亞最早成立的中醫藥組織是麻坡中醫研究所 (1924年) , 隨后各州的中醫藥公會紛紛成立。 (1955年) 聯合組成全國性中醫藥行業總會—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目前“總會”共有43個成員公會, 會員遍及全國。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的成員公會在馬來西亞各地開辦有十所中醫院校, 并與中國中醫藥大學聯辦學士課程, 為培訓中醫藥人材做出貢獻。

馬來西亞衛生部將“醫”和“藥”分成兩大塊來管理:“藥”方面早已立法, 由“藥品管理局 (Drug Control Authority) ”統一管理, 沒有另外立法管理傳統藥物 (草藥基本上不受限制) ;“醫務人員”方面, 衛生部也已立法管制現代醫藥從業員 (包括醫生與藥劑師) , 傳統醫藥執業者則不在管制范圍。

一直以來衛生部對傳統醫藥均采取“自生自滅”的放任態度, 因此, 中醫藥雖然普及, 但執業者的程度卻也參差, 當然也有混水摸魚者, 嚴重影響民眾的信賴度, 對中醫藥發展不利。

直到1996年, 衛生部決定著手管制國內傳統醫藥, 醫藥屬于專門性行業, 所有診所與藥店, 必須由該相關行業之行業總會所及衛生部認可的“合格”人士管理。因此, 傳統藥店與診所, 也必須由擁有合格證書的專業人士管理。衛生部于2000年委任“總會”進行全國“中醫師/中藥師注冊”工作, 規范化中醫藥。

2 馬來西亞中醫教育

目前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共有43個成員公會, 會員遍及全國。“總會”只接受國內有代表性的團體為會員, 保持總會的代表性;堅持“團結全國中醫藥同業, 捍衛同業基本權益, 發揚中醫藥”的宗旨;堅持以“搞好中醫藥教育, 提升中醫藥水平”為目標;以國民的醫療保健利益為依歸;與國內友好組織保持良好關系, 攜手共進 (與另外兩個衛生部委任的團體組成“會長級”協調委員會) ;與官方保持緊密配合, 與世界中醫藥團體保持緊密聯系。

除此之外, 總會也發動全國成員公會支持個別成員公會主辦的學術大會, 如:馬來西亞中醫師公會主辦的“世界針灸大會”、霹靂近打中醫骨傷推拿學會主辦的“世界骨傷科學術大會”、柔佛州中醫師公會承辦的“馬新中醫藥教育工作研討會”、雪隆中醫學會承辦的“第九屆亞細安中醫藥學術大會”及全國43個屬會每年主辦的各類型學術研討會、周年慶典和院校畢業典禮等, 以便能促進本區域中醫藥良好發展前景。

在馬來西亞形成中醫師的途徑約有以下幾種: (1) 自學的; (2) 師帶徒的; (3) 祖傳的; (4) 函授班或網頁函授的; (5) 學院短期課程的; (6) 華人醫藥總會統考 (5個科目) 及格的; (7) 5年制學院。馬來西亞已有不少中醫學院, 主要課程是5年制的中西醫課程, 包括20多個科目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等科目。

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的成員公會在馬來西亞各地開辦有10所中醫院校, 并與中國中醫藥大學聯辦學士課程, 為培訓中醫藥人材做出貢獻。

3 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發展前景

在馬來西亞的大城市中, 華人的所占的比例高達80%以上, 這對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各方面發展打下了一個穩固堅實的基礎。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潛力很大, 尤其是中國有名望的藥廠生產的藥品更是供不應求, 象六味地黃丸、烏雞白鳳丸、牛黃清心丸等滋補腎陰腎陽的藥物在民間十分暢銷, 我國同仁堂藥廠生產的藥品在馬來西亞備受青睞, 十分暢銷。另外隨著中醫從業對中醫專業文憑越來越重視, 愿意進行中醫專業學習和深造的人數日漸增加加上中馬兩國的交往交流不斷增加, 學術交流使馬來西亞的中醫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與中國院校聯合辦學的形式, 讓學生先在馬來西亞學習2~3年基礎課程, 再到中國進行l~2年臨床實習, 這樣一來學生畢業時可以達到大學本科水平。也可以進行在職中醫藥人員的培訓, 系統學習一些中、西醫知識。如果能將中醫藥介入西醫領域, 必將對促進中醫藥的臨床、科研起到推動作用。

馬來西亞中醫藥的社會效益的不斷增加也是馬來西亞政府越來越認識到中醫藥的重要性, 并且馬來西亞的中醫師中藥師受到新中國中醫藥事業迅速發展的鼓舞, 通過到中國學習進修, 學術交流等方式, 不斷吸收中醫藥精華, 這樣一來會使中醫藥在馬來西亞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增強了。

摘要:中醫藥雖源于中國, 但已在馬來西亞得到了廣泛的影響和應用, 由于馬來西亞氣候環境比較特殊, 愿意使用中醫藥進行治療并且得到不錯療效的人越來越多, 所以中醫藥教育在馬來西亞也已經開始形成一定的規模并采取了多種培養形式, 為培養中醫藥人材做出貢獻。馬來西亞政府也已經認識到中醫藥的重要性, 鼓勵馬來西亞中醫師進行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進修學習, 以促進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中醫藥,馬來西亞,中醫教育,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遲永利.初識馬來西亞中醫藥[J].山東中醫雜志, 2002, 21 (10) :627~628.

[2] 鐘秀美.馬來西亞中醫事業的發展[J].中醫函授通訊, 1993, 172:28~29.

中醫藥法范文第3篇

一、切實加強了中醫藥重點工作的的組織領導

今年,我院在龔學全院長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層層落實,切實加強了重點工作的領導。由醫務科專人專管,各科室配合,從而加強組織建設,保障中醫藥重點工作順利進行。

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本院中醫藥資源

按照年初計劃,今年我們對我院中醫醫療資源進行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到2011年底,經過合理配置,我院設立臨床及醫技科室12個,中醫皮膚性病科、風濕疼痛科、口腔科、婦產科、中醫內兒科等特色科室改造完畢。切實加強了我院中醫藥服務工作的力度。

三、中醫工作檔案實行規范化管理

2011年我院對中醫藥工作的各項檔案實行了規范化管理,涉及的內容包括中醫藥人員花名冊、中醫藥人員基本情況匯總表、中醫科室登記表、中醫藥工作統計表、中醫藥業務收入統計表、中醫藥學術論文登記表等各項登記表,并且有專人進行統計和分析。

四、加強基礎建設,強化???、專病建設 今年,根據中醫藥重點工作通知要求,切實加強了中醫藥各項工作,加強了中藥房、風濕疼痛科、皮膚科、急診科的建設,投入200余萬元用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必備設施的投入。同時,加強內涵建設,加大新項目、新技術的引進與利用,提高危重癥的救治能力。強化???、專病建設,我院風濕疼痛科開展有普通針刺、電針、天灸、穴位注射、中藥熏蒸、蠟療等10余項非藥物中醫治療項目。該科室業務開展穩步發展。據統計我院2010年1月-10月門診總人次為38728人次,其中針灸科門診人次3696人次,占到當年門診人次的6.96%。醫院經過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人員培訓,下一步該科室將在非藥物中醫治療方面拓展業務范圍,力爭辦成我院的省級重點???。

五、加大中醫藥臨床使用獎懲力度

經過我院建立的促進中藥制劑和中藥飲片使用的獎勵長效機制的激發,我院中藥制劑和中藥飲片的使用成增長的態勢。據統計我院2010年1-10月份處方總數43928張,中藥飲片處方17054張,占門診處方總數的38.82%,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六、加強中醫藥人員培訓

我院的中醫藥人員培訓做到有計劃、有目標。2011年,我院投入9萬余元培訓經費,使中醫藥人員通過院外進修、短期培訓、院內講座、網絡遠程教育等方式逐步提高了我院醫務人員的中醫藥專業知識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并制定了對住院醫生的系統化培訓方案,使我院醫生能夠得到系統化、長期性的培訓。

七、加強中醫藥科研能力。 2011,在培訓人員的基礎上,完成了突出中醫藥特色的研究、科研立項和成果應用,其中《葛根、天麻素配牽正散治療梅尼埃病》獲得地區科研三等獎,《補腎安坤膏配耳穴貼壓治療陰陽俱虛型圍絕經期綜合癥臨床研究》已經立項。同時積極將科研成果用于對臨床中醫醫護工作的指導,促進了我院中醫、中藥雙發展。

八、規范經營管理,降低醫藥費用

1、降低藥品價格,控制藥品收入比例。在臨床用藥中 堅持合理用藥,醫務科每月進行“醫師四排隊”、“醫療機構八排隊”的統計工作,定期結果進行公示,一旦發現違規行為,立即對責任醫生和相關科室給予處罰。對醫保、合療患者使用自費藥品和貴重藥品必須由患者簽字同意。

2、嚴格執行藥品掛網招標政策。根據今年甘肅省藥品掛網招標政策的要求,召開藥事委員會制定招標辦法,然后召開各臨床科主任會,通過臨床大夫遴選,科主任上報,最后由藥事委員會確定藥品的品種,整個過程由紀檢組長參與并全程監督。

九、弘揚中醫藥文化建設,提升我院外部形象。

1、我院認真學習、貫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以及《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的規定。

2、依據文件要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了《玉門市中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我院開展了中醫藥及健康教育、建成中醫養生宣傳文化墻、散發中醫保健宣傳冊等方法來宣傳中醫藥保健知識,為更好的宣傳我院中醫文化特色奠定了基礎。醫院將文化建設列入各科室考核目標,定期檢查督導,根據調查信息統計及反饋的結果進行階段評估,重點對理念的認同情況、行為能力的程度、表象文化建設的進度和效果作出評價,制訂必要的獎懲措施,切實把這項有利于事業發展,有利于體現醫院價值觀念的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

下一步我院將按照上級的要求把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工作列為醫院的一項重要任務來長期抓緊抓好。端正態度,強化管理,堅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導為主,自我整改,自我提高。實行責任制及追究制,邊查邊糾,建制立制鞏固效果。在醫院今后的工作中,重點抓中醫特色優勢,不斷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提供優質及人性化服務,全面促進醫院建設,使我院管理水平、醫療質量、文化內涵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玉門市中醫院

中醫藥法范文第4篇

主講人:劉建軍 時

間:2016.10.15 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癥狀,應與流感相區別。

2.上呼吸道感染屬中醫感冒范疇。中醫認為感冒之疾,四 季可患,在治療上應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標本兼顧,每每收到針對性強,立竿見影的效果。

【預防與保健】

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鮮蔬萊、瓜果。同時常用蔥、大蒜、姜、食醋亦有預防作用。

2、起居方面:注意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保持居室空氣流通、新鮮,勤曬被褥;室內溫度不要過低過高,最好保持在16。左右;不要讓空調冷風口吹身體.不要開著空調睡覺。

3、運動方面:加強運動及鍛煉,經常用冷水洗臉,增強體質。

4、注意和患者保持距離,減少感染機會。

5、上感高發季節適當服用預防藥物。據研究口服用預防藥物后可使感冒發病率降低50%左右。主要藥物有貫眾、大青葉、板藍根、鴨跖草、藿香、佩蘭、薄荷、芥穗。不過隨著季節變化藥物亦有區別如冬春季用貫眾、紫蘇、荊芥。夏季用藿香、佩蘭、薄荷。時邪毒盛,流行廣泛用板藍根,大青葉,款冬花,金銀花。

中醫藥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小兒泄瀉 八穴推拿治療 八穴 中藥湯劑治療

小兒泄瀉乃小兒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以大便次數增多,糞稀溏甚至瀉出如水樣、質如蛋花、小便短少為主癥,多因感受外邪,內傷飲食,穢濁傷中,脾胃虛弱引起。

筆者近幾年來采用小兒八穴推拿配合中藥湯劑治療小兒泄瀉168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68例中,男92例,女76例;年齡最大者2歲,最小者3個月;病程最長者2個月,最短者2天。

2 治療方法

2.1 取穴 推上三關、揉內外勞宮、揉臍摩腹、推上七節、揉龜尾、捏脊、按揉足三里。

2.2 具體操作 男推左手、女推右手,以3個月大的小兒為基數,每個穴位操作100次,小兒年齡每增加1個月,推拿次數則增加10次。推拿治療小兒泄瀉步驟:推上三關、揉內外勞宮、揉臍、逆時針摩腹、推上七節、揉龜尾、捏脊2次、按揉足三里。

2.3 中藥湯劑基本方由葛根、藿香、六一散、茯苓、訶子、芡實、石榴皮、炒苡仁、炒砂仁、炒麥芽、焦楂等組成,臨床隨癥加減。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食欲正常大便成形;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食欲明顯好轉、排便質與量接近正常;基本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精神狀態良好,大便仍稀薄或不成形;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 按照中華中醫藥醫學會療效標定標準:痊愈156例,占92.86%,好轉12例,占7.14%。無效,本病2天為1個療程,效果明顯者1個療程痊愈,效果最慢為3個療程。

4 典型病例

4.1 患者陳某,女,周歲,便瀉水樣,9天未止,納呆尿少,舌苔白膩,脈濡、證系脾虛濕勝之小兒泄瀉。治療:用上述小兒八穴推拿手法治療4次。中藥湯劑止瀉基本方加用蒼術、廣木香、炮姜炭、煎湯口服4劑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泄瀉痊愈。

4.2 患兒張某,4個月,于六月間泄瀉20余日,經市直醫院輸液6天治療,瀉減而未止,1日仍下3-4次,前鹵及眼眶俱陷,肌膚甲錯精神萎靡,不時煩渴,舌紅降無苔,大便檢查白細胞(一),無粘液。診斷為脾胃陰虧之小兒泄瀉。治療:用上述手法治療3次,中藥湯劑止瀉基本方加用吳茱萸、淮山藥、附子煎湯口服3劑后,怠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食欲正常大便成形。痊愈。

5 體會

5.1 小兒泄瀉是小兒常見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夏秋為盛。臨床上所見以濕熱瀉與寒積泄瀉最為常見,有日瀉20-30次者,偶有失治或治不得當,每有水液外脫、晴陷、神疲等危重證侯且易導致慢性泄瀉。

5.2 八穴推拿治療小兒泄瀉療效確切,通過穴位補瀉,能調節胃腸蠕動,改善胃腸功能,健脾和胃,促使炎癥消散。

5.3 中藥湯劑止瀉基本方加減治療小兒泄瀉,健脾化濕,升清降濁,收斂酸澀,益氣和胃,利尿止瀉,能起到良好的止瀉作用。

5.4 筆者認為在當前小兒推拿加中藥湯劑療法治療小兒泄瀉仍然未被大力推崇及作為首要治療方法的現實情況下,中藥湯劑與小兒推拿手法并用可以大大縮短小兒泄瀉療程,減少西藥治療副作用的影響,值得推廣應用,是治療泄瀉的理想方法。

中醫藥法范文第6篇

中西結合:“可樂杯里泡枸杞”

我們的專業課程有理論也有實踐,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思想,也就是以五行、陰陽、六氣為基礎。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同時結合西醫的人體解剖學,了解各個臟器的功能,為日后學習打好基本功。我們也會學習中醫診斷學,學會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進行分析看病,根據中藥學和方劑學開方治病。既然是中醫養生,我們也學習一些健康方面的課程,比如針灸、推拿,還有藥膳學、營養學、老年病學,了解預防一些疾病發生的知識。

與西醫相比較,中醫原本就擅長未病先治,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很多經驗豐富的老中醫,通過四診中的一診,就可以判斷疾病的病理和所處的部位,并且可以提出預防方案和治病方法。中醫養生學在這方面涉及很多,熟練掌握望聞問切,觀察舌象、脈象就可以初步診斷病處,從而對癥下藥。

養生,不僅僅是打太極

在學習人體解剖時,我們也會穿著醫學生標配的白大褂,進入解剖實驗室,觀察人體骨骼,撫摸光滑的骨面,仔細觀察骨骼中的小間隙。我們還會觀察被玻璃包裹、被福爾馬林浸泡的人類器官標本。我們也會跟隨解剖老師進入尸庫,觸摸大體老師(對遺體捐贈者的敬稱)紋理清晰細膩的肌肉,還有腹腔中的各種臟器。我們還會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實驗室里,和各種器官切片問好,認識人體各種組織的形態和細胞組成類型,在這些組織和細胞中,我領悟了人體內部的精妙之美。

在課余時間,我們會學打八段錦、打太極,學校里也有各種研究太極、武術的社團。平時我們也會格外注意身體健康,按時吃飯、早睡早起。發現自己身體不適時,我們還會根據所學知識泡中草藥喝。按摩、推拿、艾灸、針灸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癥狀,如果你因久坐導致肩膀酸痛、腰酸腿疼,也可以向學姐學長“賣萌”尋求幫助,還是完全免費的哦!

弘揚傳統文化,繼承中醫精神

在醫古文課上,我們在學習中醫歷史的同時,會聽到各種有趣而深刻的古代醫家故事,領略中華文化的美。正是這些歷代名醫,奠定了中醫的基礎?!秱s病論》《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中醫醫家經典,都是我們上課用的課本。我們不僅學習醫術,而且學習古代醫家的思想和道德品質,歷代醫家不懼艱辛探索醫理的精神,深入到我們心中。例如,《丹溪翁傳》中丹溪翁(朱震亨)的做人思想“執心以正,立身以誠”,就成了我的座右銘。

同時,現代中醫診斷的實踐也是我們的必學課程。學校斥巨資配備的模擬人體脈象的把脈儀,可以供我們深入探索每種脈象的要素;學校還會在暑假舉辦下鄉義診活動,或者組織我們去醫院體驗觀察,以了解現代中醫的發展進程。

中醫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神農嘗百草到《黃帝內經》,再到《中醫臨證備要》;從華佗到秦伯未,再到屠呦呦……中醫于華夏,從來不止一門學科這么簡單。在學習和實踐中,我越來越慶幸自己選擇了學醫,選擇了中醫養生學,不僅可以治病救人,還可以未病先治,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上一篇:學習成功經驗總結范文下一篇:以細節為話題的作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