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產業化旅游管理論文范文

2024-05-06

旅游產業化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生態旅游產業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文章基于利益相關理論,分析了生產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的關鍵條件,取決于旅游資源當地居民的參與、生態承載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因為,為了促進該產業的發展,政府應該在制度的設計上,注重調動當地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引導生態旅游產業的聚集和跨區域之間的合作。

【關鍵詞】 生態旅游產業 社區參與旅游 產業集群 區域合作

生態旅游產業是一個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尤其當經濟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約束時,各個地區越來越注重生態資源的保護,紛紛將生態文明考核指標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之中,為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大別山地區地處中國中部,跨鄂豫皖三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我國連片特困區。依據國家主體功能區的建議要求,屬于限制開發區域。因此,大別山所覆蓋的各個縣市在產業發展的選擇上面臨著極大的約束,而生態旅游產業則成為大別山地區實現發展的最佳路徑。

一、生態旅游產業的內涵及模式

生態旅游產業是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無煙”產業。當旅游業面臨著過度開發、不均衡開發、生態退化、文化入侵等等問題時,大眾旅游正在被生態旅游所取代。生態旅游通常是以參觀由政府、環?;蚩茖W組織、私人或企業所設立的保護區為主體,再輔之以其他旅游服務的產業。生態旅游產業是將自然和文化資源置于計劃和發展之前而不是之后的產業。眾多國外學者強調生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密切關聯的,在開發與保護中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國家公園是當前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主要模式。McAllister(1999)統計發現大量的生態保護區采取了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模式,超過130個國家采用這一模式設立保護區,占接近全球版圖的五分之一。這一模式不僅僅促進了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對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和保護。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得到了眾多國際商業協會和國際組織以及全球范圍的非政府機構的支持,例如太平洋亞洲旅游協會、世界銀行、世界旅游組織、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世界生態資源保護組織等等。

同時,國外眾多的學者研究發現對于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落后地區而言,生態旅游產業既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又能實現對自然資源保護。因為對生態旅游產業的開發僅僅需要較少的投資,對于缺少資本而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言,該產業是增加就業獲取收入的重要來源,由此減少或消除貧困。

自然資源是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根本,所以將獲取的旅游收入轉化為對保持生物多樣性的自然資源的投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雙贏”選擇。正因為如此,生態旅游產業最好被稱之為“方式”,與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動相比,生態旅游產業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層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續性和內容上的專業性等突出特點。

二、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條件

1、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注重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根據Honey(1999)“利益者相關”理論:人們將保護那些可以使他們從中獲得價值的自然資源。所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平衡當地居民利益、游客和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關系。否則因為被劃定為保護區,周邊居民因為得到的太少而不得不離開或者是偷獵而導致保護區生態惡化。因此,如果沒有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健全的生態保護是無法實現的。國內外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社會人口特征以及空間分布、社區歸屬感和經濟依賴程度四個特征,是影響旅游地居民態度和感知的重要因素。Wunder(2000)則從生態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與支出結構以及旅游從業人員的分布,分析了當地居民的參與方式,基于此設計了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激勵措施。

2、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閥值”是生態旅游承載力

盡管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實現發展與環保的“雙重”目標,但是對該產業的開發會受到生態旅游承載力的限制。熊鷹(2013)這樣界定生態旅游承載力(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簡稱ETCC)是指一定時期某一旅游地的生態旅游活動在對其生態環境狀況及系統結構不發生對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影響變化,并能維護旅游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維持的能力,它所能承受的旅游開發強度的極限值,也是旅游者與旅游地雙方充分受益時旅游地所能容納的最大游客數量極限值。所以,生態旅游承載力通常表現出“閥值”的概念,即超過了旅游地的“閥值”就會影響到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以及維持。生態旅游承載力是生態旅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復能力,也就決定了生態旅游活動的最大開發強度,是進行生態旅游開發的上限,對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構成了客觀的限制。

熊鷹(2013)從四個方面概括了影響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因素:(1)資源空間因子,包括旅游地的資源空間面積,游步道長度和旅游服務設施數量;(2)環境管理因子,主要是指旅游景區自然環境的管理能力及旅游活動的協調組織能力;(3)社會經濟因子,主要是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各種經濟社會因子;(4)社會心理因子,也就是旅游者對旅游地環境的認知感受和當地居民對旅游所持的態度。對生態承載力的判斷應該采取“木桶原理”或者“短板原理”,依據資源空間、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和社會心理的最小值來確定其值。

3、生態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核心競爭力是生態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來源。核心競爭力在生態旅游產業的表現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分別是:旅游產品核心競爭力、景區核心競爭力、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

對于構建湖北黃岡大別山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既需要具有競爭力的旅游企業、較強的景區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然景觀,更需要塑造出獨具文化特征的旅游產品。因為生態旅游是一種滿足游客對獨特文化訴求的旅游形式,所以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是生態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大別山地區具有獨特的“紅色文化”——“大別山精神”——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這是發展黃岡大別山生態旅游產業的靈魂,也是該產業核心競爭力塑造的關鍵。

三、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1、調動當地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當地居民積極有效地參與到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是其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墨菲(1983)首次提出“社區參與旅游”,強調當地居民在旅游開發中全面而有效地參與到旅游經濟活動中,同時也參與到旅游的規劃、旅游地環境保護、旅游地社會文化維護和社區利益分配等多個方面。因為當生態旅游地的當地居民成為旅游發展中環境、文化、社會的負面承受者時,從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中更多地獲益更能體現其公平性。當前大別山地區大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當地居民缺乏參與的技能、人員和資金,旅游客源較少等因素都制約著當地居民有效地參與。目前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經濟活動處于初級階段。

2、促進旅游產業集群程度

當前越來越多的旅游區朝著產業集聚的方向發展,通過集群的方式提高旅游業的整體競爭力。例如,長三角旅游協作區、珠三角旅游圈、環渤海旅游帶等。旅游產業集聚作為旅游產業發展新的維度和載體,通常決定著旅游產業所在地區的比較利益,進而決定旅游產業長遠的發展。生態旅游產業集群依賴于其自然資源稟賦。旅游業不同于工業資源和工業產品的自由運輸特征,旅游資源通常是分散的和不可移動的,這就決定了旅游活動只能在具有旅游資源的目的地進行,消費者也只能到旅游目的地進行消費,無法像工業產品可以進行運輸。因此,旅游產業的產業產生集群的動因也不同于制造業。趙書虹(2009)分析發現生態旅游產業所形成的是資源依賴型的產業集群,在資源富集區域形成,同時逐步發展其它輔助產業部門,形成圈層,最終結成固定和完整的網絡系統。劉會燕(2008)以浙江中部兩區、四市、三縣為例,指出浙中地區要以“群”的合力提升旅游規模,凝聚旅游產業發展的力量。

伴隨著旅游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的發展,旅游產業的邊界快速擴張,多元化的旅游產業構成了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維度。楊勇(2011)認為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維度是旅游業寬度的拓展,也就是旅游產業形態在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擴展程度,是針對旅游消費者的特定需要,旅游業所能夠提供的產業形態的產品線寬度。限于旅游統計數據的缺失,他基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給方面的統計現狀,構造了刻畫旅游產業多樣化的工具,使得對旅游產業的多樣化水平的度量成為可能,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多樣化而非專業化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3、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

要促進一個地區的旅游產業的發展,應綜合分析旅游發展條件、市場競爭態勢、旅游產業定位和產業總體布局等相關因素。因此,基于對黃岡大別山地區的旅游資源稟賦的研究,采用差異化市場競爭戰略,確定紅色生態旅游的市場定位,然后從生態旅游產業系統的角度研究如何促進該產業在黃岡大別山地區的發展。

培育生態旅游產業集群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核心企業、旅游關聯企業和旅游輔助企業以及相關部門為了共同的目標,基于優勢旅游資源在一定地域空間聚集,通過密切聯系、協同合作形成較強的區域競爭優勢。通過旅游產業集群,可以促進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來提高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劉佳等,2013)。而楊勇(2011)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旅游產業的多樣化對該產業規模擴張的作用與由產業集群而產生的專業化的集體效率的改進的作用更加顯著,所以主張政府制定促進旅游產業多樣化的政策,同時分析也發現專業化和多樣化均可以促進旅游產業要素效率的提升,因此也主張構建協作網絡,促進核心旅游企業與關聯企業的聯系,推動旅游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

生態旅游產業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的正的外部性。黃岡大別山在湖北境內,鄰近安徽和河南所屬大別山,因此,地區之間的協作對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三個地區在地理上的鄰近、資源上的同質,可能會導致其在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上出現同質化,出現低效的資源配置。各個鄰近的地區應該積極地展開合作,制定一個統一的開發規劃,塑造統一的旅游形象,既高效又塑造各個地區的旅游特色,又增強區域的旅游競爭力。

(注: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大別山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4001203;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大別山旅游觀光農業發展戰略研究:2014000504。)

【參考文獻】

[1] Sven Wunder:Ecoturism and Economic Incentives-an Empirical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

[2] 熊鷹:生態旅游承載力研究進展及其展望[J].經濟地理,2013(5).

[3] 趙書虹: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及演化[J].統計與決策,2009(24).

[4] 劉會燕:基于旅游產業集群的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J].社會科學家,2008(10).

[5] 楊勇:專業化、多樣化與旅游業發展——基于中國當前統計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1(2).

[6] 劉佳:中國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經濟增長關系的空間計量分析[J].經濟地理,2013(4).

旅游產業化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開發模式若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區的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沒有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特色創新的發展模式是不行的,競爭力遠遠落后于已經發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創意產業,所以不僅要勇于探索學習其他地區的開發模式,還要植根于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發展現狀、經濟自由、創造力、競爭力、良好生活質量社會背景下,放膽創新出獨具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模式。

關鍵詞:創造力;革新度;生活質量

“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是指分布于四川的北川縣、安縣、平武縣、松潘縣、茂縣、汶川縣、理縣等區域的處于川西丘陵與高海拔山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漢羌山地村寨主要由漢族、羌族的村民,漢族與羌族的建筑以及實體環境構成,漢羌山地村寨文化是村民長期積累約定俗成的、自然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藝術、生活習性、生產方式、經濟收益等規范準則,并透過這種獨到的文化生態系統,反過來作用于生活在這個區域內的廣大民眾,以人本和諧的文化特色陶冶民眾情操,教化塑造淳樸向上、寬容平和的民風,營造構建合乎生態自然規律的,適宜本地區資源環境特色的和諧環保循環持續、經濟人文的民族村寨文化。由于漢羌山地村寨地區長期的封閉和游離于社會發展主流,生產方式落后、生活質量不高,而近年來外界經濟、文化、價值觀的無序入侵,漢羌山地村寨文化已經面臨消失的危害。

在全球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如何搶救性發掘和保護當地村落舊址和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尚未過多地涉及“文化的可持續傳承問題”,以及如何開發特色旅游產業,突出挖掘其旅游價值,存在“重發掘輕保護、重利用輕傳承”的不良傾向。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那就要走現在全球都在大力發展的方向文化旅游創意產業路線了,因為“文化強,則轉型成,漢羌山地村寨則文化興”。2014年4月,國務院發布《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這是我國首個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系統性文件,標志著發展設計服務促進轉型升級這一戰略舉措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包括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活力、創造力、涵蓋性和驅動力空前活躍,帶動了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如交通、通訊、物流、餐飲、住宿等幾乎所有產業。文化旅游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通過漢羌山地村寨文化旅游創意產業來使漢羌山地村寨文化可以持續的傳承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當今,“創意經濟”觀念,已經成為全球在后工業時代繼第三波產業、信息工業社會、網絡經濟和智能材產權生成應用的經濟之后,時代發展下先進的思維。[1]

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開發模式若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區的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沒有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特色創新的發展模式是不行的,競爭力遠遠落后于已經發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創意產業,所以不僅要勇于探索學習其他地區的開發模式、還要植根于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發展現狀、經濟自由、創造力、競爭力、良好生活質量社會背景下,放膽創新出獨具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模式。

一、創意核心吸引物(創造力模式)

創意是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形成的基礎,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文化旅游產業生命力所在。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產業需整合地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圍繞文化主線打造創意性旅游項目,聚集人氣,引爆區域,形成對廣域旅游市場的持續吸引。

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可以把該地區文化特色鮮明的元素和應用藝術類型產業結合,例如以羌笛為例,它可以和流行音樂、服裝設計、廣告與平面設計、影像與廣播制作、游戲軟件設計、微設計等結合,予以做成多樣化展現。接下來以該創意核心物支持周邊產業與上訴產業之相關部門,如展覽設施經營、策展、專業展演經濟活動規劃、出版、營銷、廣告企劃、流行文化包裝等。將文化創意作品推廣而致眾所周知。以“我們漢羌村寨有文化”為核心理念,以多層次的合作,為文化藝術作品加值,使創意能量更為豐富,衍生出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創新產業模式。

二、創新旅游體驗(革新度模式)

傳統文化旅游產業開發以文物古跡和靜態展示為主,缺乏體驗性和深度游覽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需求的多元化,現代人對于文化旅游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賦予傳統的文化以生命力,強化文化旅游項目的競爭力需將文化與世界級品牌、科技和資本的高效對接,引進高新科技作為技術手段,采用情境體驗、動漫形象、創意理念、游戲玩法、影視場景、特色商品、建筑景觀及豐富演藝將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產業活化,呈獻給游客完美的深度文化體驗。

創新旅游體驗就是把“旅客”帶到創意產業跟前。以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品開發為例,個性化的市場需求為體驗旅游創新產品的開發設計也帶來更高的挑戰。例如:可以利用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中羌繡的獨特性,針對喜歡這種工藝的旅客進行體驗旅游產品創新性開發設計,先細分目標市場、確立鮮明有創意的主題,再以羌繡技法結合創新性圖形設計運用在產品包裝上。加強市場調查能推動旅游者感官體驗的旅游產品開發,例如:把漢羌山地村寨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與時下流行元素結合進行創新開發。創新開發時需特別注意傳統和現代所占的革新度,革新度失衡創新開發模式就會失敗,所以要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的革新度。

三、吃、住、行(生活質量創新模式)

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以生活質量為創新模式時,主要體現在吃、住、行的創意開發上。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應該開發自己的特色飲食,可以打造創新與傳統并存的本地區特有美食文化。比如土豆宴、臘肉宴、核桃宴、櫻桃宴、蘋果宴等特色餐飲的打造。漢羌山地村寨地區也應該開發自己的特色住宿文化,可以打造羌樓風格的村房特色住宿文化,住宿建筑設計外觀上以傳統羌族建筑外觀為主,內部以現代化的服務設施為主來開發。這樣能既能滿足旅客對漢羌山地村寨地區建筑文化的體驗的需求,也能滿足他們對舒適住宿服務的需求。漢羌山地村寨地區也應該開發自己的特色交通文化,例如可以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穿云云鞋云中漫步”的主題活動策劃,來推動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四、結語

在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對文化有強烈的訴求,并且文化是人文旅游資源的靈魂。在進行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模式研究時,要將當地的文化和現代的休閑形式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做出的開發模式才是“接地氣”的創新,從而產生文化和旅游的緊密結合,使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帶動其他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在消費上起到了乘數效應。

漢羌山地村寨地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模式的創新,意在講求“知識產權”(非物質文化傳承與發展)保護、生成與應用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下,其所仰賴倚附的正是重視經濟自由、充滿創造力、核心競爭力、具備良好生活質量,所謂多樣、變化、學習和適應的“創業生態”(創意產業生存狀態),亦需要居住在一個多元開放、有變化、居民可充分學習的社會。[2]

參考文獻:

[1][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大賞》編委會編.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大賞[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7.

作者簡介:

姚伊,女,本科學歷,學士,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民間文化推廣。

旅游產業化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秦嶺—淮河線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2009年,國家測繪局批準,在江蘇省淮安市設立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就此淮安成為國家認可的南北分界的城市。

作為淮安市歷史遺存、文化元素較為集中的區域,清江浦加快文旅項目籌備,促進商業中心建設,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商圈質態和集聚功能,在強化“娛在清江浦,購在清江浦”的同時,也將淮安獨具的文化內涵、商業價值、地域形象以區域特色項目全面展現。

建造最美市區

清江浦區域匯集了最有歷史、最有韻味的淮安。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沿著悠悠運河林立,形成了清江浦的輝煌夜景和恢弘水景。乘坐畫舫,河邊的燈光點燃了千年芬芳,月色里可見御碼頭,國師塔樓,清江浦樓朱顏不改,清江大閘氣勢如虹,溫柔月色拂過十里畫廊。

這是詩詞戲文里有過的淮安:春來江水綠,魚米白如脂,古人行舟栽紅豆,小巷深處有酒香。而“東方迪士尼”的西游記樂園、逐步呈現的中國漕運城、占地數百畝的文旅集聚區等,則是古人在詩詞里沒有描述過的。

在目前的規劃中,清江浦區擬打造“三中心一街區”四個空間板塊:即“閱讀中心”項目、“御碼頭運河文化中心”項目、“運河文創中心”項目、“清江浦1415街區”項目;四個文旅特色:即文化內涵、地域特色、商業價值、地域形象;四個建設策略:即“理水、營城、聚人、興文”。清江浦著力建設以歷史為根基、文化為核心、商業為動力的綜合功能區,將遺留下來的文人氣韻和故事傳奇、現代文明與實際發展融合成一片魅力獨特的區域。

構筑別樣風情

“三中心一街區”作為四大空間版塊和特色區域,構成了清江浦的重點工程,也是文旅集聚區的核心項目。

閱讀中心項目—文化綜合活動空間。

偉人英靈澤被之地,千年書香傳承之地,閱讀中心項目以周恩來總理童年讀書處為核心,最是可以徜徉于煙柳畫橋、風簾翠幕里的天地。

浸潤細雨的朗朗書聲,沿著街巷的輕風鉆入耳里,拂開彌散的霧氣,身著長布褂的少年懷揣書本穿過雨霧,遺留在身后一圈圈綿延的漣漪。故去的老人可能見過這個眉眼清秀的少年在門前跑過,后來也在報紙里見過、在廣播聽過,他淡定從容鞠躬盡瘁為國為民。

周恩來總理年少時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激勵了數代青年,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共同促就了閱讀中心項目的大力籌建。這里既提供高端商務場所,薈萃各界精英,開展名士雅集,曲觴流水里魏晉風度猶存;也可以獨擇一隅,輕撥檐下風鈴,潑茶遣懷,杯盞浮動起張岱詩書里的清香。

御碼頭運河文化中心項目—城市活力休閑中心。

這里獨到風情繪就的詩畫,依托十里運河,將國家級、省級重要景觀穿點成線,連接出一路風光,景色旖旎。在此可以看十里如畫文化長廊,數百畝運河文化中心,游賞“一帶兩區”旅游文化中心區域。

沿里運河北岸的“里運河文化旅游產業帶”,歷史建筑古樸,文化沉淀深厚,河水滔滔不絕,走過文化長廊;水龍局里灑滿日光,守望故去的漕運盛況;巷道故居里名人留芳,古建遺跡中鐫刻著歷史滄桑。而青磚堆砌、斑駁厚重的老壩口歷史風貌區,遺留下來的寺廟于靜靜風語中收攬無數人的情懷與期待,納入百年香爐。歷經浮沉的非遺傳承也將無數匠人的心血與智慧留傳。再一轉身,就可走入大閘口現代都市,有軌電車駛過十里長街,開辟出體現時代特色的商業街區。

運河文創中心項目—創意文化集聚中心。

這是依托千年運河文化繁衍出的一片人文土地。沿運河衍生出的集歷史氣息與現代特色的生態財富鏈,坐擁城市人文與自然景觀,展現人文新風景,開啟產業新模式,實現了產業與生態的平衡、文化與金融的碰撞。

醬醋坊文化創意產業園里百香雜陳,品不盡一曲風流,創客空間打造時尚理念,展現文化發展活力,傳承人的匠藝,生生不息的醬醋文化,新穎獨特的文創環境,構建成一個集工藝展示、消費體驗、文化創意與現代商業交融的特色藝術中心,促進了設計服務、現代傳媒、文創投資等領域的高質發展,這里還有“非遺”匠人工作室展示與交流中心,淮安老工業記憶展示中心,多種元素共同編織成一個多元化旅游示范區。

清江浦1415街區項目—歷史文化體驗街區。

作為里運河文化長廊恢弘篇章中的鳳首,清江浦區從1415年起曾是經濟文化中心,是清朝康熙皇帝在此題寫“紅燈十里帆檣滿,風送前舟奏樂聲”的地方。它以“歷史形態、文化靈魂、商業支撐”唱響盛世之音,傳承弘揚著運河文明。

運河織就百年文化,漕運開啟不朽繁榮,戲曲演繹綺麗故事,手藝見證歷史傳承。普洱香茶浸潤了明清風格建筑,賦予它們詩詞里的綽約身姿,新芽清茶,一香百年;商業文明重塑了歷史底蘊,注入現代都市的嶄新活力,時尚因素,全新體驗。這里有文廟的商業新天地,也有戲曲名家的舞臺呈現,各式文化展覽展演、品牌商店、主題酒吧、養生會館等集中布陳。1415街區集文化、商業、休閑為一體,人們在此能體驗到都市便捷、先進的現代文明。

作為淮安市委市政府重點建設項目,清江浦文旅集聚區以四大版塊,共同編織起歷史與現實、文化與創新、旅游與商業結合的美好圖景。在這里,古今穿插,新舊交替,更有充分的人間感慨和歷史情懷;在這里,景觀游覽,購物消費,共享百般姿態的和諧盛世與塵世歡娛。

樹立文旅品牌

清江浦區依托淮安特有的歷史人文資源和綠色生態景致,始終加強文化資源挖掘,打造項目文旅品牌。在旅游發展與城市經營相結合的理念下,“三中心一街區”的項目工程融合了多處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御碼頭、清江大閘、文廟、國師塔、青龍寺等,凸顯了別具一格的旅游特色。該區將會是省內著名的綜合性旅游景區和休閑基地。

在規劃建設中,清江浦充分整合特色文化資源,以淮揚美食、西游記文化、運河文化、漕運文化等核心元素,與現有的古淮河冰雪節、清江浦廟會、桃梨賞花節等節慶活動相結合,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延伸文化產業鏈條,樹立文化旅游品牌。同時展開線路品牌整合,打造出觀光游賞、文化體驗、都市休閑、商務會展、生態養生、美食享受、自駕游覽等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促進“旅游+”融合發展。

在做好文化保護、挖掘與傳承工作時,淮安也結合現代文旅等第三產業的需求,積極打造清江浦旅游度假區項目。圍繞重點領域、優勢載體、“零地招商”等多元化方式,對接優勢產業,提高優質服務,實現高端資源引進,突破項目資金瓶頸,積極探索新常態下的招商合作模式。目前與老舍茶館、蘇鹽生活家、王卿瑤戲曲館等項目合作計劃在順利開展。

有詩有遠方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7年6月4日在中辦調研室《調研報告》第48期作出重要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彪S著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的深入推進,里運河文化長廊建設也初現端容,面對關鍵的文化戰略機遇期,市委市政府加大力度統一部署,借助城市升級轉型的良好優勢。清江浦文旅集聚區作為城市文化特色街區,因集聚效應顯著、文化底蘊深厚、建筑風格鮮明、配套設施完善,將逐步成為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的絕佳勝地。

遠觀里運河萬頃夕照,又見雕閣畫舫;近聽明清巷尾人聲玲瑯,遠聞青山上佛塔曉鐘,鶯啼花落影,見景自流連。

鐫刻進古詩詞曲里的淮安顏色、淮安厚度,在青磚灰瓦中顯現,也在桃紅新綠中隱約,或許它還流動在千年不絕的運河水中,也凝固在百年不移的古樓宇里。

有酒有故事,有詩有遠方,古城只古卻永遠不老,新區有新卻從來不糙。

旅游產業化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從國內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分析入手,對桂林的旅游業發展進程進行劃分,闡明了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旅游產業;轉型;優化升級;桂林

一、引言

在200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提出全國旅游工作的總體思路和首要任務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并提出,要努力實現中國旅游產業的三大轉變和三個提升,國家在戰略層面已經開始了由旅游大國向世界旅游強國進軍的探索之路?!奥糜萎a業轉型升級”是當前旅游界一個嶄新而內涵豐富的研究課題。從現實層面說,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推進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實現旅游業快速而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桂林旅游業在中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將對其他省區的旅游產業決策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經過30多年的開發建設,桂林的旅游產業已經具有相當規模,旅游產業在桂林第三產業中所發揮的龍頭作用越來越大。當前,桂林的旅游業正處于一個黃金發展期、產業轉型升級期和矛盾凸顯期。桂林旅游要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和跨越發展,必須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從既有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外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于歐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發展較為成熟,旅游業已經度過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一般過去時。

在國內,對于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究,由云南“旅游業二次創業”的提出開始。其中從國家層面上研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如陳玉英(2000)、楊振之(2002)、高維忠(2003)、尤慧(2006)等分析了中國旅游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優化措施;在產業政策方面,杜江(2005)、唐留雄(2006)詳細闡述了旅游發展目標的一般規律,系統分析了中國旅游產業功能與產業政策的演進過程,提出了中國旅游產業功能與產業政策調整的目標;在發展模式方面,丁宗勝(2006)、夏衛紅、劉嗣明(2008)等提出旅游業轉型,政府應繼續發揮主導作。從省級行政單位層面,為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其優化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如李志飛(2000)對湖北、岳東菊(2002)對陜西、李德明(2004)對安徽、田輝(2004)對上海、李亞兵(2005)對甘肅、李剛(2006)對遼寧、金準(2006)對浙江等的旅游產業現狀、問題及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等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從旅游要素層面,戴斌(2005)結合奧運會和北京旅游產業戰略轉型的特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空間布局、產業政策為核心的北京市飯店產業的宏觀調控思路。此后,又從理論上(2006)探討了轉型時期國有飯店產業重組的價值取向、典型模式與影響因素。吳三忙(2005)對區域旅游集團的轉型變革極其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并(2007)研討了轉軌時期提高中國飯店業績效改進路徑問題。宋子千、宋志偉(2008)分析了旅行社面向商務旅游轉型的原因,提出存在營銷轉型、產品轉型、組織轉型三個方面的內容。在飯店業方面,陳鎮、謝朝武(2003)指出加入WTO會給旅行社業帶來多重影響,必須進行格局轉型。馬波(2004)回顧了中國公共資源類景區管理制度的演進過程,并在產權管理制度、組織制度和法律三方面提出創新設想。鄭向敏(2002)、戴春芳(2008)闡述了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產品方面的轉型,并提出旅游產品的優化模型。

國內對于旅游產業轉型及其結構優化升級研究主要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到了21世紀,探索性研究迅速增加,課題的針對性明顯加強,研究方法不斷與國際接軌。但研究水平較之國外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現為主要從定性的角度分析,定量研究較;分析手段比較單一,實證研究明顯不足,較少運用系統分析與比較分析方法;側重政府視角下的發展政策與措施研究。

三、桂林旅游產業進程化評價

第一,孕育期。早在1973年,國務院就把桂林市列為24個對外開放的旅游城市之一。當時,桂林旅游以外事接待為主,景區開發大多是名勝古跡,服務較為單一。當時桂林旅游僅有一家涉外飯店,接待能力嚴重不足。1978年,中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桂林的旅游業從此開始向著“市場化”的方向堅定邁進。

第二,規范成長期。1987年,桂林市接待入境旅客首次突破50萬人次,全市共有旅游涉外飯店23家,運營客船118艘,空中航線15條。同時,桂林旅游的兩個鮮明主題——悠久的歷史文化、保護良好的生態和民族風情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以后,桂林旅游業開始了內涵拓展的轉變。靖江王城、桂海碑林、興安靈渠、龍脊瑤寨、侗族銀水寨等一批歷史人文景觀逐步得到開發。到20世紀末,桂林已經逐漸形成各類項目相輔相成的復合型旅游產品格局。

第三,快速發展期。進入21世紀后,桂林旅游的開發順應大勢,向著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融合共進的方向進一步延展。桂林著力開發的“兩江四湖”環城水系、樂滿地主題公園、愚自樂園、《印象·劉三姐》山水實景演出、恭城紅巖新村等一批旅游項目,實現了旅游結構性升級,提升了桂林山水旅游的內涵與品位。2007年,桂林全市僅導游一項,就擁有中、英、法、日、西班牙、泰語等20多種語種導游員15000余名,接待能力顯著增強。近年來,桂林不斷增加在國際市場上的亮相率,積極承辦和參與國際會議和活動,逐漸展露出現代化國際旅游城市的新風采。一組數字可表明桂林旅游的跨越式發展。截至目前,桂林擁有國家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12個、國家質量等級旅游區25個,廣西的國家5A級景區均在桂林。2007年,桂林旅游接待游客達到153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5億元,兩項指標增幅均超過200%。

第四,轉型升級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桂林旅游產業已經漸漸走向成熟,產業規模也達到了較高水平,產業素質也快速提升。桂林旅游行業以建設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完善旅游軟硬件設施,全面提升旅游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深入實施“旅游興市”戰略舉措。一系列工作使旅游經濟效益顯現,各項旅游經濟指標得到不同幅度的增長。據最新統計,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60.08萬人次,同比增長14.33%;實現旅游收入126.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59%。在所實現旅游收入中,國內旅游收入為98.08億元,同比增長32.92%;海外旅游收入28.84億元,同比增長8.88%。

四、桂林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桂林旅游產業目前的發展水平不僅與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差較大,而且由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不快導致對桂林經濟的拉動力不強,進而影響了桂林發展方式的迅速轉變和全市綜合實力的快速增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領導管理體制不順。桂林地市合并的最大初衷是理順領導管理體制,最大程度地整合大桂林旅游圈的資源。然而,地市合并10年來桂林旅游產業發展的領導管理體制尚未理順。一方面,管理職能交叉,尤其是漓江旅游管理體制幾乎是30年一貫制,沒有創新,從事漓江旅游運營、管理的主體責權利不清,從而導致國有資源浪費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在旅游產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好,產業規劃、產業政策出臺滯后,從而導致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比較緩慢。

第二,旅游產業結構不合理。桂林的旅游產品開發長期停留在觀光旅游產品的層次上,而商務、會展、生態、體育、保健康復、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所占市場份額不足30%,說明桂林的旅游產品鏈有待完善。

第三,旅游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旅游消費結構的不合理。桂林旅游產業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購、娛”結構不合理,這六種要素之間的整合缺乏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說明桂林的旅游消費鏈有待增強。由于旅游娛樂、旅游購物不發達,游客在桂游覽時間相對較短,導致在旅游營業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這恰恰是制約旅游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的重要因素。

第四,城市形象整體營銷乏力。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體營銷乏力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整體包裝;二是缺乏足夠的旅游品牌的支撐;三是宣傳促銷的方式不夠豐富。同時還存在交通、高檔酒店、高級會展中心等城市的硬件建設相對滯后,旅游管理和旅游綜合服務水平不夠高,產業集聚力不強等問題。

五、桂林旅游產業轉型與結構優化升級對策

第一,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過程也就是旅游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度化和均衡化發展的過程。在調整和優化旅游產業時,必須充分考慮桂林的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優勢和潛力、開發現狀和特點,正確發揮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產業在優化旅游產業結構中的作用,正確選擇資源戰略和發展對策以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旅游產業融合。旅游產業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復合型的產業,她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個要素的產業,同時與服務業、金融業、郵電通信業,房地產業等產業密不可分,它的發展需要這些產業的支持和彼此之間的協調,同時它又能帶動這些相關產業的發展。融合化能使整個旅游產業鏈的功能得到強化。

第三,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的不便利嚴重阻礙了旅游產業的發展,這是桂林旅游發展的瓶頸之一。桂林必須實施旅游暢通工程,加快推進旅游精品線路交通干線和支線的建設,提高全市道路等級和旅游通過能力。加快建設連通珠三角以及中南、西南地區的高速公路,打通與周邊省市對接的陸路通道;全力積極推進湘桂鐵路復線擴能改造、貴廣高速鐵路建設工程,全力支持兩江國際機場的改造升級;爭取民航、鐵路部門增開國際國內航線、始發列車,增開旅游包機和旅游專列。

第四,合理利益分配模式。據調查顯示大多數居民還是很樂于參與到旅游發展活動中來,并且在對旅游發展建議方面也希望到政府的支持,希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要發展桂林旅游產業就必須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這樣才能把居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發揮居民在旅游活動中積極作用,它是旅游產業取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最后達到延續和重新構建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第五,重視旅游產品策劃。在產品經營過程中,仍然要注重旅游策劃,不定期地邀請專家或專門人士對旅游產品進行評價,并開發有創意的旅游活動。此外,旅游產品策劃過程中要突出特色。對桂林旅游而言,其特色來源于鄉村性,發展旅游必須突出鄉村性,可以和地方豐富的文化及地方美食相結合,在陽朔吃啤酒魚、龍勝泡溫泉、壯寨吃五色糯米飯、瑤寨過曬衣節等,讓游客每到一處都能感受不同特色。

第六,大力推廣養生理療服務。目前,以養生休閑為國際化大趨勢的旅游業已成為中國最熱門的產業,但尚不完善。雖然桂林目前開發了許多溫泉療養產品,如龍勝溫泉,永福養生旅游福壽節等,但這僅僅是個開頭,尚沒有形成規模,競爭力不都強。除了養生溫泉外,桂林還可以開發中醫按摩推拿和針灸拔罐等康復理療產品。開發中醫按摩推拿和針灸拔罐能夠解除來桂林觀光的游客一天的疲勞,使他們在桂林既能吃好、喝好、玩好,又能休息好,得到全身放松,產生良好的旅游體驗。相信進一步完善的中醫理療康復設施今后還會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來桂觀光旅游,為桂林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許春曉.湖南省旅游產業升級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

2、戴斌.國有飯店產業重組的價值取向與經典模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

3、杜江.論中國旅游產業功能與產業政策的轉變[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

4、謝朝武.信息化背景下的旅游產品轉型及其優化分析[J].旅游學刊,2002(1).

5、宋子千,宋志偉.關于旅行社面向商務旅游轉型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8(5).

6、羅文標.社會網路視角下企業聯盟戰略的路徑選擇[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7、王志發.當前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旅游學刊,2007(4).

8、楊竹清.重慶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初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6).

9、陳菁.向世界展示的美麗名片——桂林旅游三十年發展回顧[J].當代廣西,2009(1).

*本文屬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200809MS045、200702LX220)。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

旅游產業化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旅游業是快速發展的行業,目前處于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張掖市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實現了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等的提升,對全市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然明顯。本文以金融支持旅游業升級的可行性為前提,提出了破解當前金融業對旅游業支持意愿不足以及渠道不暢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支持 旅游業升級 旅游業發展策略

一、張掖市近年旅游行業發展概況

“十二五”期間(2011~2015),張掖市旅游產業整體實現了規模和速度雙增長,質量和效益雙提升,旅游主題形象和品牌得到雙推廣,在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顯著提高,對全市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截止到2015年末,全市接待旅游人數達到1505萬人次,與“十一五”末(2010年末)的187萬人次相比增長超過8倍;實現綜合旅游收入也由9.16億元增長到76億元,增長8.3倍左右。張掖市2011~2015旅游業收入見下圖一,從圖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張掖全市旅游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在逐年顯著提高。

近年來,全市旅游業搶抓“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河西走廊絲路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重大機遇,立足自身經濟實情和豐富多彩自然景觀、厚重磅礴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獨特的民族風情,順應了時代潮流。為了加快旅游產業的提速和完善升級,張掖市多措并舉,具體包括加快旅游項目建設、完善旅游規劃及產業鏈體系、深化旅游品牌營銷、探索旅游創新發展動力、培養和引進高層次旅游人才等措施。市縣落實旅游發展專項資金近6億元引導旅游產業投資和開發,主動招商引資近110億元完成景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投資近5000萬聘請專業人員編制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投入3000多萬資金開展旅游宣傳和營銷等。其中,2011年開通的張掖機場有力推動了張掖旅游消費收入的增加和旅游質量和效益的雙提升。2016年完成旅客吞吐量共117637人次,實現年平均增速達45%。截止2017年開通上海、南京、青島等華東地區8個城市到張掖的旅游直航包機126班次,比2016年增長了70%。8個直航包機的城市承接張掖航空旅游線路的旅行社達到110家左右,其間接對張掖旅游宣傳的費用投入也在800萬元以上,可以說張掖機場不僅打通了東南沿海地區赴張掖旅游的航空路線,提高了旅游便捷度、提升旅客的旅游體驗,而且通過小飛機撬動了張掖旅游大市場,深度開發了張掖旅游遠程客源市場,有效擴大了宣傳效應,推進張掖旅游宣傳營銷渠道和資源的大整合,促進了張掖旅游業的收入以及旅游業的繁榮。

二、張掖市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現狀

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金融政策能夠為旅游產業發展和升級提供資金支持,從而解決融資難問題。目前,張掖市整體上投融資渠道不暢。全市旅游投入主要是財政支持和信貸支撐,渠道單一。雖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但資金運營管理經驗不足,市場吸附能力有限。旅游發展基金、資本融資、產權融資、風險投資等金融工具和衍生品嚴重受到觀念、技術、人才和體制機制制約,社會資本進入不暢,無法對旅游形成有力資金支持,不能滿足旅游產業大投入、大市場、大發展的新常態要求。張掖市作為甘肅省地級市,同時屬于河西五市旅游聯盟成員,在省內旅游資源協同和整合效應不明顯,無法形成規模經濟。省內各市對旅游產業投資和扶持表現為自給自足、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在政策層面上,甘肅省制定了《關于金融支持甘肅旅游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旅游業的信貸支持、加快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找準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著力點,加強旅游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張掖市可以有效吸收借鑒省內各市經驗。

三、金融支持張掖市旅游業發展的策略選擇

一是建立旅銀合作機制。政府可以提高旅游公司市場準入門檻、加強旅游公司經營管理的監督和治理,地方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可以對旅游企業進行融資等級授信,根據資信狀況審批相關貸款額度。同時旅游公司可以積極推進旅游資產證券化,發行融資債券和中長期票據,在主板、中小板市場上市,借助互聯網金融渠道拓寬融資渠道,比如對于創新項目建設的工程可以通過權威平臺發起眾籌籌集資金,不僅能夠起到旅游宣傳營銷作用,還能高效便捷地籌集到項目資金。如何破解以盈利為主的商業銀行對盈利壓力大的旅游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和意愿不足問題,是解決資金來源的關鍵和核心,涉及到政府、旅游行業、商業銀行三方面主體。首先,張掖市政府和旅游部門必須堅持全域推進,全產業鏈開發,著力推進旅游業二次創業和提質增效;旅游業經營主體必須堅持景區交通、通訊先行,優先打造甘肅絲路旅游精品線路。只有政府和旅游公司通力合作,增強旅游業市場集聚和商業化程度,增加游客人均消費支出,進而提高旅游行業盈利能力才能吸引商業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對旅游業進行貸款。

二是實施旅游產業惠民富民政策,落實精準扶貧小額貸款方案,推進旅游扶貧項目開發。景區開發必須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面發展”的模式,投資大、高等級高要求的景點必須引入經驗豐富的大型旅游開發公司經營管理,大型景點周邊配套項目和中小投資規模的景點可以由地方旅游公司或者小型旅游公司來參與經營管理,扶持一批旅游創新創業示范企業,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平臺,鼓勵大學生創辦旅游周邊產品網店,在線旅游租車,在線度假預定等新業態。具體方法包括,鼓勵農商行和貸款機構向當地農戶提供貸款服務,鼓勵景區周邊農戶打造智慧民宿,提供農家樂娛樂活動,讓游客深入體驗當地民風民俗,感受西北地域獨特文化。引導貧困群眾發展投資少、風險低、見效快的鄉村旅游項目,帶動當地和周邊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脫貧致富。

三是加快建立小額信貸公司、農商行網點布局。截止目前,張掖市只有一家農商行,農村信用聯社只有幾家,小額信貸公司數量也極少,與當前經濟發展和需求不匹配,無法滿足旅游業發展對資金的支持需求。一方面,通過完善張掖市旅游業態,提高當地旅游企業盈利能力和企業信用度,降低旅游業經營風險,改善旅游業貸款難的困境;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依靠政策引導和支持,牽頭建立旅游支持發展基金,緩解旅游行業對資金的需求壓力。

四是張掖市政府要為旅游企業搭建金融服務平臺,積極發揮資金供需間的紐帶作用。商業銀行也要提高服務質量,增強金融服務功能,開設旅游服務專柜,為國外游客辦理外匯兌付業務,力爭使張掖市金融服務成為旅游配套服務的新的亮點。同時,也要加強省內區域協作,實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打造特色鮮明區域旅游聯盟版塊,統一形象,統一產品,統一營銷,增強區域旅游整體吸引力。

旅游產業化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旅游業和文化產業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國家和我省關于文化旅游戰略的提出,這兩個產業的耦合發展已然成為必然趨勢。本文以安徽省為例,分析這兩個產業耦合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安徽省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安徽??;旅游業;文化產業;耦合發展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一個新的增長點,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自然對我國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產業間的耦合發展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耦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充分利用好各自的優勢,制定合理的規劃,耦合發展必然會帶來雙贏的發展。

一、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耦合發展的可行性

1.兩者存在和高度相關性

旅游業是一個為人們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服務的行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則是為人們提供文化、娛樂等服務的行業,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多交叉內容,再加上文化獨特的滲透力,兩者的耦合已然成為一個必然趨勢。文化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資源和條件,旅游產業也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其發展提供動力,兩者是不可分離的。旅游業可以利用文化資源發展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參觀項目,這樣既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旅游項目有了特色文化的增色,大大增加了該項目對游客的吸引,增加附加值,擴大利潤。兩者實現資源共享,實現雙贏。

2.人們消費需求的提升

隨著教育的發展,人們的知識水平也在同步得到提升,自然消費水平也不會落伍。消費需求由傳統的單一性向多樣化轉變,不僅僅只是停留于表面的需求,而要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對旅游的認知和要求也會提高。單純的自然山水對人們的吸引力已經不斷降低,而那些附有特色文化和文化資源的項目將備受關注,得到人民的認可。對于旅游的要求不僅僅只停留在休閑娛樂,更加渴望能在旅游的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增長知識。在快樂中學習。旅游業要想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迎合社會大眾的需求實行轉變。所以說,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耦合發展已經成為了廣大社會公眾的認可和期待。

3.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兩者耦合發展提供外部條件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等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個產業的發展都開始利用互聯網來促進產業又好又快又健康的發展;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各個產業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大大加大了產業耦合發展的范圍。旅游業和文化產業在現代科技的催化下,耦合的范圍迅速擴大,耦合程度也大大加深,甚至有利于形成新的產業?,F代科技在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耦合發展中充當著紐帶和橋梁的作用,為兩者的耦合起到強大的促進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也開始重視文化和旅游的結合發展,出臺了各種文書、意見指導等等來促進兩者更好的耦合發展,以帶動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這些無疑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耦合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安徽省也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戰略,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兩者的耦合發展成為了全省甚至全國的共識。

二、安徽省當前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耦合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安徽省近年來響應國家的號召大力發展旅游業,并且取得了一些較好的成就,形成較完善的體系。并且一直宣揚將旅游業的吃、住、行、游、購、娛各個方面與文化產業緊密結合,將旅游業融入文化,將文化業融入旅游,發展旅游文化的新常態,為市場注入新的動力和資源,促進兩者規模的擴大和體系的完善。如黃山市以“徽文化”為契機,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不僅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也把當地的特色徽文化傳播出去,讓游客領略到徽文化的魅力,在快樂中學習,提升自己。蕪湖市的各種具有特色的主題公園也層出不窮,迅速發展。銅陵市則結合當地特色的青銅文化,融合江南各種文化大力發展江南文化園,引領了安徽省旅游的新一代潮流。蚌埠的花鼓燈嘉年華也利用具有“東方芭蕾”美稱的花鼓燈特色文化,發展為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綜合性文化旅游區。皖江地區則引領了工業文化旅游的新潮流。

安徽省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以及各個市的積極配合和響應,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得到迅速發展,并取得較好的成就。2011年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數迅速上升,比2010年增長了三分之一;國內游客人數達到了22萬,增長了46%;旅游所帶來的收入達到了1892億元。國內游客接待量位于全國第10位,旅游總收入位于全國第11位,這些數據都明顯的表明安徽省的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但是安徽省在兩者耦合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都嚴重制約著兩者的發展。1.文化產業和旅游的耦合程度和范圍都不夠,導致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產品稀缺,不夠豐富。但是從整體上看,傳統的旅游項目還是占絕對優勢,特色產品比較貧乏。2.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之間的耦合規劃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旅游業缺乏特色商品,娛樂項目不夠豐富,無法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3.安徽省各個地區的發展不平衡。皖南地區旅游業處于持續升溫狀態,而皖北和皖中地區一直處于低溫狀態。4.當地產業的發展必須得到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和協助。安徽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缺乏配合兩者耦合發展的長效機制來輔助它們,這也大大影響了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

三、對于安徽省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耦合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安徽省要首先要全方位了解本省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做出詳細的規劃。結合本省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經濟狀況,以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耦合發展,實現共贏為目標,以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制定詳細的策略和規劃,從而促進兩個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1.加大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耦合的范圍和程度

加大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之間的相互融合,因地制宜的開發特色產品,加大兩者的融合。充分發掘各個區域的特色文化,將文化滲透進旅游業中,如主題公園等;也可以在文化產業中加入一些旅游項目,如影視基地等,以此實現雙贏。

2.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加大政府的扶持和協助

要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更好的耦合發展,必須有政府的協助和正確引導,才能突破性的發展。首先,政府必須科學的制定符合安徽省省情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耦合發展的科學詳細的規劃;其次,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促進規劃的實施;而且政府要大力發展成服務型政府,為兩個產業耦合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持,并且做好相關的監督工作。

3.先重點發展后分散發展,做好示范

類似于“先富帶后富”,這兩個產業的耦合發展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先集中在我省劃分的四大旅游板塊大力發展,構建皖南、皖江、皖中、皖北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做好示范作用,結合每個板塊的文化特色,突顯各自的獨特之處,為其他地區發展做好示范作用,為其他的發展提供經驗,奠定基礎。

4.打造特色產品,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發揮品牌作用

特色是一個品牌的生命,安徽省要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區域文化,開發新型產品,打造特色商品,塑造品牌優勢。加大對有發展潛力的產品和項目的扶持,加大宣傳,提高知名度,產生品牌效應。

5.有規劃的培養專業高素質文化旅游人才,提高整個產業的人才素質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大力培養旅游管理和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人才,才能確保兩者耦合發展的高質量。

6.充分利用現代科技

互聯網等現代高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的世界不斷縮小,為文化和旅游的發展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兩個產業的耦合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擴大其影響力,提高質量和成效。

四、結語

只有大力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耦合發展,才能保證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長期經濟發展增長點的常青樹,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譚穎.從旅游與文化關系談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J].商業時代,2011(1):118-119.

[2]張海燕,王忠云.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4):322-326.

[3]楊嬌.旅游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27.

作者簡介:鄧夢玲(1993- ),女,安徽巢湖人,安徽財經大學2013級旅游管理專業

上一篇:學校信息化后勤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