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研究生職稱論文范文

2023-09-16

研究生職稱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德育現狀;成因探討;探討對策

1 軍工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德育現狀

(1)從總體上看,研究生隊伍的思想主流是積極向上的。研究生德育是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德育階段的累積結果,他們熱愛社會主義,擁護黨的基本路線,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他們政治素質較好,黨員比例明顯比本科生、??粕?。研究生大都學習刻苦認真,努力鉆研,積極進取。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思想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有的研究生一年能發表數篇學術論文。有的很有研究潛力。每個研究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方面,他們善于思考,愛鉆研,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和領域,偏愛某些學科,有時還非常執著。這些都是研究生有別于本科生的地方。

(2)研究生德育的整體狀況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個人本位主義抬頭。功利主義滋長

有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趨于主觀,危機和競爭意識強烈,從注重知識的價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上的享受,認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識的同時,也需要金錢和物質享受。在工作中不交往、不溝通,合作意識薄弱,我行我素,缺乏交叉,很難出優秀的科研成果。對集體利益漠不關心,功利性卻很大。在涉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時,總是過分強調個人利益,遇事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和集體利益,缺少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漠視生命的尊嚴和價值。這與他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是極不相稱的。

1.2 學習風氣浮躁。

少數學生滿足于一般學習,不刻苦、不努力,只求一知半解,混張文憑,缺乏研究能力,特別是缺乏創新的研究能力,按部就班,不愿吃苦、不肯動腦,只做重復別人的研究,在學術研究上出不了成果。

1.3 價值觀模糊。

該贊美的不去贊美,該批評的不去批評,對學雷鋒,見義勇為等行為雖在觀念上認同,但卻不能積極轉化為自己自覺的行動,把馬列主義裝進手電筒——照人不照己。

1.4 極少數心理不健康

研究生們的心理狀態從主流上講是健康正常、積極向上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好的,但少數研究生在心理上的確存在某些缺陷,主要表現為意志上的消沉,精神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言行上的偏激等,容易陷入自我評價、人際交往、家庭生活、社會行為、學習研究等各種類型障礙之中而不能自拔,影響他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有序進行。研究生心理問題如不能及時得到疏導、解決,就可能發展演變成各種變態心理和異常行為,這不僅會給研究生本人帶來悲劇、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損失,而且會浪費國家教育資源,影響研究生教育的社會聲譽:

(1)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正常學習,心理健康疾病成為研究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

(2)研究生心理疾病,如果不加疏導而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癥,給導師、同學增加很大麻煩。同時研究所公費醫療費有限,住一次精神病院的費用就需萬元以上,給社會造成經濟負擔。

(3)研究生心理疾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癥給研究生本人及家庭帶來極大的傷害。2科研院所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成因探討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受到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已迅速蔓延至科研院所,這一切對尚在成形期的研究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研究生的人生價值觀,直接影響著研究生的成長。

(2)缺乏德育教育的個人修養。目前研究所招收的基本上是定向研究生,畢業后基本留所工作,因此有的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思想,認為反正工作是找到了,于是得過且過,混個文憑就可以,缺乏刻苦努力精神,怕吃苦。

(3)輕視德育教育??蒲性核难芯可囵B究其根本是為研究所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少數領導、導師認為只要是學生學識水平高,就是人才,意識不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4)研究生的來源構成卻復雜行多,年齡、身份、培養類別、黨派差別等。他們由于個人經歷,經濟背景,家庭環境,社會關系等的懸殊,必然帶來個性修養,思想認識,道德水平,政治覺悟,精神狀況等等的巨大差異。然而現有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式單一、守舊,缺乏切實有效的操作方法和模式。

(5)少數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1、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與心理失衡。

(6)學業上的壓力在心理上產生的諸多焦慮。

(7)人際關系不協調引起的恐懼憂慮。部分研究生渴望與人交往、但又特別害怕與人交往。

(8)異性交往和戀愛中的心理問題。

3 提高德育探討性的對策

3.1 重視德育工作

今年來我們開始不斷加強研究生德育方面的工作。首先,我們認識到一個強有力的研究生工作隊伍的重要性,我所加入了省里的研究生德育教育研究會,派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員參加了各類研究生德育管理知識培訓,在十五期間,擴充了研究生導師隊伍,一批學術過硬,具備嚴謹治學態度的導師開始帶學生,這些都為加強研究生德育工作創造了人員上的條件。

3.2 堅持更新教育觀念。創新德育工作方法

把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作為突破口,讓研究生在活動中獲得主觀體驗,用活動影響學生心靈,進而提高認識水平,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育人質量。一是利用各種活動,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愛所精神,開展“忠、孝、雅、誠”教育,讓學生在莊嚴的氣氛中接受洗禮,凈化心靈,做到忠貞愛國,孝敬父母,行為高雅,誠實守信。二是在德育中滲透國防教育,增強學生熱愛國防科研事業的意識。研究所把國防知識教育講座、優秀人物事跡演講、觀看保密安全教育錄像等作為國防教育的主陣地,促進學生國防意識和國防精神的強化和鞏固,樹立為國防科研事業奉獻的信心,使他們認清我國與世界強國的差距和面臨的威脅,增強國防建設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組織研究生進行拓展訓練,提高團隊協作意識。

3.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會處于轉型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研究生必須有很強的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才能迎接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吨袊胀ǜ叩葘W校德育大綱(試行)》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學位課、必修課的基礎上,可以鼓勵學生選修心理健康課程。要求研究生工作人員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了解他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動態,保持和他們的溝通聯系,重視開展學生的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長久的和平。目前我國的國防軍工事業又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希望更多有志于國防軍工事業的優秀學子到科研院所來建功立業。

研究生德育教育,任重道遠。我們要努力探索并正確把握新時期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明晰思路,科學決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德育工作方法,把研究生德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研究生職稱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研究生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黨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部分,努力拓展新形勢下研究生黨建教育是加強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督逃筷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加強研究生黨建工作,如何對研究生進行有效的黨性教育、充分發揮研究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在研究生的黨建教育工作中,已越來越引起高校的深度思考。研究生黨校建設正是高校研究生黨建工作新的依托平臺,因此,針對新時期研究生思想狀況和特點,加強研究生黨校建設研究,開拓研究生黨校建設的途徑和方法就格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研究生黨校建設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

研究生黨校教育是高校研究生黨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黨員是研究生同學的優秀力量,研究生黨校工作在研究生黨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高校研究生黨校建設工作存在以下薄弱環節。

1.研究生黨校學員入黨動機功利化,政治理想不夠堅定

研究生黨校的學院一般由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正式黨員組成,每期研究生黨校學員的主體通常情況是由入黨積極分子組成。有一部分研究生入黨積極分子入黨動機功利性太強,只是把入黨作為自己就業的一個敲門磚。部分學員對黨的理論學習并不充分,政治理想信念模糊,注重自己的個人利益,這樣的學員一旦入黨后,不但沒有起到戰斗堡壘作用甚至將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影響并作用到其他的同學身上。研究生黨校的教育的作用就會由于學員的自身功利性而大大減弱。

2.研究生黨校建設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常被忽視

高校重視本科生的黨員教育及入黨積極分子教育,但是很少將研究生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和黨員教育納入到高校黨建的重要位置,有的高校即使開展高校黨校教育,也未將研究生單獨培訓,和本科生黨員一起集中性學習,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沒有創新,效果不理想。在研究生規模較大的高校,研究生黨校通常隸屬于研究生院,研究生黨校建設相對發展較好,但是在研究生占全??側藬当壤^小的高校,研究生黨校建設較滯后,甚至為零。研究生黨校建設重視力度普遍不夠,這與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性形成強烈的反差。

3.研究生黨校制度建設滯后,專業化指導教師配備薄弱

部分高校研究生黨校工作只是簡單仿照本科生黨校的組織活動形式開展工作,沒有針對研究生群體的學習工作特點形成創新性的教育工作制度,針對研究生黨校教育的投入經費的缺少也一定程度上導致研究生黨校建設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在目前多數高校的研究生黨校工作中,沒有配備專職的教師指導黨校工作,指導教師流動性大,這就使得從事研究生黨校工作的教師很難對工作進行系統地分析設計,更難提升自身的業務指導水平,使研究生黨校建設工作停滯不前。

二、加強研究生黨校建設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生黨校做平臺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努力拓展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大力加強研究生黨建工作,使黨員教育與研究生的實踐需求相結合、與研究生的學術科研相結合、提升研究生黨員教育的有效性。但是隨著研究生多年的招生規模擴大,研究生黨員數量和入黨積極分子數量的增加,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壓力不斷增加,使研究生的入黨動機功利性、從眾性問題也日益突出。這都會給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研究生黨建工作是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撐,研究生黨校又在研究生黨建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設研究生黨校,不但有利于加強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將促進研究生黨建工作的開展。

2.研究生學生群體的特殊性需要研究生黨校教育的全方位滲透

研究生學生群體組成結構復雜、學科專業分散、學科之間的學習特點相去甚遠,研究生往往更重視學術研究,忽視思想政治培養。研究生群體年齡跨度大,學習經歷及學科背景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往往很難利用一種教育方式來影響學生。對于研究生的黨員教育不能通過普通的大班課堂進行,研究生群體自身的特點給研究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更多的困難,而結合研究生教育特點、注重黨校教學的學術性、創新性、研討型的學習方式的研究生黨校教學,此時成為提高黨組織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黨員的黨性和覺悟的有效方式。

三、研究生黨校建設工作的困境突破

1.優化研究生黨校設置模式

研究生學習和工作有著自己的特點,例如文科生通常沒有專門的學習組,專業分散,專業的人數較少;而理工生有專門實驗室,每個實驗室的時間安排不盡相同,管理分散。這種情況下,研究生黨??梢栽诿科诘膶W習中,按照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不同特點,設立學習小組,文科生按年級設立學習組,理工科生按實驗室、課題組設立學習組。針對不同的學員構成,安排具有專業特點的黨員教育活動,將黨性教育融入專業學習中。合理的黨校設置模式有利于研究生黨校更好地發揮教育作用。

2.開創研究生黨校網絡教育平臺

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研究生越來越習慣在網絡上進行信息的交流與獲取。依托網絡平臺,拓展黨員教育空間,也許是開辟研究生黨校建設工作的新陣地。利用網絡資源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建立適合研究生黨員特點的論壇,建立規范化管理的BBS、QQ群,提供時事政治的正確解讀,將黨的方針政策、學術交流、道德模范人物典型事跡等上傳學習空間,組織黨員參與網絡知識學習與競賽,鼓勵優秀黨員擔任網絡管理員,展示研究生黨校學習的豐富活動,設立網絡黨校,將積極分子培訓、預備黨員培訓、黨校主題活動、黨校理論學習搬到網絡黨校上去。建設網絡黨校不僅能全面便捷地掌握積極分子和黨員的思想動態,有效提高研究生黨建成本,更能夠培養出一批掌握網絡黨校建設的專業化研究生黨校指導教師。

3.創新研究生黨校課程設置

激發研究生黨校學習的積極性,就要以研究性黨校課程設置為基礎,創新研究生黨校教育的實踐性。很多高校黨校沒有將研究生和本科生進行區分,對研究生黨校未單獨開設課程。黨校課程以集中性培訓居多,灌輸式講課為主,沒有互動性及研討性學習支撐。只有將研究生黨校教育與本科生進行區分,建立研究性教育教學內容設置,增強研究生黨校教育的實踐教育,才能提高研究生黨校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將研究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成長中遇到的危機事件納入黨校研究分析的內容中。研究生黨校教育的課程設置既要精心講授黨章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基本知識,更要積極互動探討,幫助研究生正確對待價值觀成長遇到的各種困惑。將實踐環節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促進研究生黨校學員知行統一。

4.建設優秀的研究生黨校指導教師隊伍

高??梢酝ㄟ^民主選舉與組織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將政治立場堅定、工作作風扎實、有工作熱情、學識淵博、思維活躍的研究生導師或研究生輔導員選聘為專業的研究生黨校指導教師。研究生黨校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個別談心的方式,來了解研究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狀況、研究生黨校在學生群體的地位,探索研究生黨校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生黨校指導教師參與到研究生黨校的日常管理、課程設置、監督考核,評獎評優的工作中去。對研究生黨校指導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并將研究生黨課做成精品課,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公開評比,擴大研究生黨校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鵬.高校研究生黨建工作面臨的三大現實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Z1).

[2]郭峰,李正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求實,2008(S2).

[3]王浩淼.新時期加強高校研究生黨支部建設的探索創新[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3).

[4]李立峰.新形勢下研究生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24-26.

(責任編輯:宋 佳)

研究生職稱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維,對體育學概念當下的研究現狀予以觀照,對體育學概念的發展思路予以梳理。研究認為體育學是一個研究身體活動專門的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對體育學概念的理解應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重意蘊”進行分層解讀,回避本質主義造成的概念漩渦。

關 鍵 詞:體育學;體育科學;體育學科;體育知識

Key words: kinesiology;sports science;sports discipline;sports knowledge

誠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1]所說:“真正的科學運動是從修正其最基本的概念開始的?!钡珜τ谥袊w育學界來說,“體育學”概念的修正過程過于漫長且沒有明確的修正方向,特別是隨著體育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體育實踐的快速發展,各種冠以“體育學”之名的論文、著作、教材陸續出現。雖然,理論探索有助于學術的進步和繁榮,并推動體育學自身從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但另一方面卻對“什么是體育學”這一概念的理解人云亦云,對“體育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見仁見智,通常出現“此體育學非彼體育學”的尷尬。由于在“體育學”概念對話中的失衡,繼而引發學界對體育學與體育學科、體育科學、體育知識體系,甚至民族傳統體育等相關概念之間曠日持久的爭辯與反復商榷。就中國30余年體育概念發展史來看,無休止的紛爭從未得出過某種較為統一的概念認識,而這種亂象反映在體育實踐中,使得體育學科專業的劃分與命名,以及體育學術組織的名稱均出現極大隨意性。

1 體育學概念研究的現狀

對于“體育學”概念的闡述,可以從體育類的著作中找到各種的答案。如《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認為:“體育學是研究體育科學體系及其發展方向的一門學科。其主要內容研究體育科學體系結構、層次及其演變;應設置的學科;學科之間及相關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與綜合發展的關系”[2];熊斗寅[3]認為:“體育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主要是通過身體練習充分提高身體的運動能力,以推動人類健康水平的提升。并且,廣義的體育學是體育科學的總稱,狹義的體育學是體育科學下的一門學科?!彼拇ń逃霭嫔绯霭娴摹扼w育學》指出:“體育學是形成中的新學科,是研究人的身體全面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科;體育學是從宏觀上研究體育的一門學問,它從整體上認識體育過程的一般規律,抽象地反映出體育的主要特征,準確揭示其本質?!盵4]王續琨[5]則認為:“體育學只是體育科學的一門核心基礎學科,用來分析體育運動中出現的種種理論問題”;張巖[6]卻指出:“體育學是體育運動本質和規律研究成果的系統化?!濒旈L芬[7]在辨析“體育學”、“體育科學”、“體育學科”概念之后得出:“體育學是體育學科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學科,又指導著各分支體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變化?!狈泊朔N種,對“體育學”概念的認識雖有分歧,但亦有共識——體育學是以研究體育現象、發現體育規律、探尋體育本質為己任,但這種僅有的共識也無法遮蔽不斷分化的概念分歧,而其中最大的分歧則在于對“體育學”與“體育科學”關系的理解上,也就是聚焦于“體育學”是否科學?從某一方面講,這似乎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對于“科學”而言,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一種組織化的知識體系;一種社會建制、教育主題、文化源泉等”[8],體育學當然也是科學的一種。目前大多數研究者把體育學認為是一種綜合科學,既有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等自然科學,也有體育文化發展、運動競賽組織等社會科學。但這是否就可以把“體育學”與“體育科學”等同,學界還是存在極大的爭議。如果按照魯長芬[7]在《體育學、體育科學與體育學科辨析》一文中的結論“體育學是體育學科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基礎性學科”來看,“體育學”與“體育科學”完全是兩碼事,且出現了層次分明的等級差距,也就是體育科學是體育學的上位概念,而體育學僅是體育科學的組成之一,即呈現出“科學—體育科學—體育學”的邏輯關系。誠然,這種理解并非沒有根據,可能受到《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闡述的“教育學是教育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9]的影響,將這種認識移植到體育學科中來。但“不可能存在一個教育學之外的教育科學,或者教育科學之外的教育學”[10]的分歧,這些學者認為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物理學即是物理科學或經濟學即是經濟科學一樣。研究認為體育界有必要將“體育學”與“體育科學”關系問題擱置,因為百家之言莫衷一是,誰也無法拿出令所有體育學界都能信服的理由。無論是為體育學冠以“科學”之名,還是繼續力挺體育學是正宗,由于研究者的認識和立場不同,即哲學解釋學中常提到的“前見”,對學科劃分、知識結構、項目設置等問題上都失之偏頗,并不能使真理越辯越明,只能讓學界徒增煩惱。

過往的種種概念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體育學的研究對象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是對體育學概念外延的一種限定,也是對體育學范疇的一種規約?;卮疬@個問題切忌用各種體育運動現象進行無限列舉,籍此以說明體育學研究對象“是什么”。但這種“是什么”只是表明這種運動形式或規律當下的存在狀態,并沒有回答它是體育學研究對象的原因所在,在邏輯上沒有與體育學建立嚴格的聯系。這也是多數學者通常想當然地為體育學下定義所出現的紕漏根源。此外,體育學研究對象范圍的大小直接決定體育學概念外延的大?。喝绻雅c人相關的所有運動現象和體育問題都稱之為體育學,那么這里的體育學就成為非常宏大的絕對上位概念,它將成為所有體育學科體系總和的代名詞;如果只是將體育學看做是體育科學的一個下位基礎學科,那么此時的體育學將僅僅是一門體育理論學科,通常被稱之為“體育理論”,這種狹義的體育學概念是無法表述當前應有的體育現象和問題的。另一方面,體育學究竟應當如何定位?這是關乎體育學內涵本質的追問,也是體育學如何“定性”的問題。學界有“自然科學論”、“教育科學論”、“人體科學論”、“人的科學論”、“綜合科學論”、“技術科學論”、“人文與社會科學論”等不同見解[11]:有的將教育學上升到“人學”[12]的高度論說體育學的知識架構,有的就把體育學只當做單一的基礎學科,甚至有將體育學僅僅作為高等體育院校的一門課程,呈現出三級分化的樣態。

從當前體育學概念的研究方法上來看,多拘泥于抽象的邏輯分析,不斷討論誰是上位概念,誰是下位概念。這種對體育學概念的邏輯探究通常會使理論淪為一個沒有現實內容的概念群,不僅非??斩辞也灰桌斫?,更不能有效地指導實踐。因此,正確使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來研究體育學概念是當前應當采取的研究方法,邏輯分析必須以邏輯發展為基礎,而歷史的描述必須以邏輯為依據,二者不可偏廢。一方面,從體育學概念產生的歷史起點開始,審視體育學及相關概念產生的歷史與社會環境,強調對概念語境的分析。另一方面,在描述體育學概念歷史過程中需要用邏輯分清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對體育學概念演變脈絡的梳理并不是簡單歷史自然進程的白描,而是為揭示概念的發展規律。只有將體育學的概念放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視野中,辯證審視體育學概念發展的語境及其規律,才能夠真正還原“體育學”的本來面目。

也有學者對體育學的發展歷程進行過梳理,如魯長芬[7]、孫晉海[13]等。但是,就當前對體育學概念的歷史分析來看,呈現出兩個方面的局限性:其一,將“體育學”概念史研究等同于“體育學”的研究,通過“體育學”對古今文獻進行檢索。比如,將中國“體育學”最早的研究著作聚焦在由中華書局于1924年10月出版的羅一東先生的《體育學》一書;將西方的“體育學”等同于對“kinesiology”的研究。這種中規中矩的研究確實沒有什么錯誤,只是過于狹隘,就如同研究“中國史”的學者僅將視野局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歷史一樣。其二,對“體育學”的歷史分析中帶有明顯的“學科前見”,在論述過程中常出現“在‘體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之類的述說,所反映的則是作者對“體育學”概念的壓縮,僅把“體育學”作為一門學科進行梳理,使所謂的體育學發展歷程簡化為一門學科發展史,而沒有真正去考證什么是真正的“體育學”,因而失去體育學的“學”之本義。

體育學之所以稱之為“學”,并非僅指一種結構化的“學科”,而指的是體育學問或知識。因此,基于知識視角下的體育學,就是一種體育知識按照某種內在聯系整合在一起的知識體系。理性主義認為,知識是人類理性認識客觀世界的結果,是人們對事物本質的反映和表述;后現代主義者從知識的價值意義出發,知識被看做是在進行某種解釋活動,要把握的是對象意義。但是,并不是任何知識都是科學知識??档略凇蹲匀豢茖W的形而上學起源》中給科學做出一個較為寬泛的解釋:“每一種學問,只要其是按一定的原則建立一個完整知識體系的話,皆可被稱作科學?!盵14]基于康德這一標準,那些經驗性的、默會的、零散的知識則不屬于科學知識,那些僅對事物的外部特征進行主觀描述的知識也不稱為科學知識。也就是說,科學知識是在特定的知識領域中,經過長期的觀察、實驗、實踐、反思而生成的可經實踐檢驗的客觀存在;是專門知識的總匯,是專門知識條理化、規范化的表現形態。這種反映客觀實在的知識不以人、時、地為轉移,具有客觀性、體系性、專業性等特征。所以,對體育學概念演變脈絡的考究應當以“體育科學知識”的發展為主線,而非拘泥于“體育學”的史料整理。

2 體育學概念的演變

傳統哲學似乎已經將這一問題解答:“一個概念反映的就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性質、特點,它是通過人們對個性中的共性的分析、抽象、概括、綜合等思維過程而形成的?!盵15]但是,微觀物理學的研究有了這樣的新發現:同屬一個類別的任何兩個粒子中都找不到共同的東西[15]。也就是說,在傳統哲學的概念對象所說的共相或共性根本沒有其本體論的存在,只是表現出類似于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論中,家族成員的某些相似性的性質。也正因這種家族相似的模糊性,使得概念的起源研究變得撲朔迷離,反映在體育領域則是體育的“勞動起源說”、“游戲起源說”、“戰爭起源說”等諸多觀點,繼而干擾了追問“體育是什么”的體育本體論的研究方向。同樣,對于體育學的概念而言,應當規避體育本質研究的漩渦,把體育學視為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的知識體系,是人們所積累的有關體育現象的知識達到了體系化、專業化程度的產物。

2.1 體育學萌芽期

在人類文明的最初階段,各種“類體育”的活動就已經以勞動、戰爭、宗教、樂舞、保健等形式出現。但是,人們對這種體育樣態活動的認識大多是針對某一具體的身體活動形式進行描述,并沒有形成一個專門、完整的體育知識體系。古希臘時期關于體育的知識比較豐富,但是并不能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體育學。比如,荷馬史詩中描述的葬禮競技項目有:戰車賽、拳擊、摔跤、賽跑、格斗鐵餅、射箭、標槍。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以音樂和體操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義理念,強調用跑、跳、標槍、鐵餅、拳擊、摔跤與角力、駕車和騎馬比賽、五項運動等活動,使青年人練就健美的身體、堅韌的意志、高超的技藝和優秀的品德以適應保家衛國的軍旅生活。此外,作為古希臘青年和哲人們訓練與辯論的Gymnasium是一大塊方形的場地,四周陳列著許多神像和優勝運動員的雕像,青年們在這里從事各種競技運動和修辭學的訓練[16]。這時人們對各種身體活動的認識還尚未有總的概念表示體育,也并沒有形成對體育的科學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到古希臘、古羅馬后期,伴隨著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帕西安運動會、依斯米安運動會、內米安運動會等四大祭神運動會的日趨興盛[17],運動訓練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們已經發明了水中跑步的訓練方法,借助水的阻力提高運動員的腿部力量。古希臘和羅馬時期對身體活動認識水平最高的學者當屬蓋倫(Galen,A D 130-200),他不僅對當時身體活動的動力學進行經驗總結,還著有《論小球鍛煉》(On exercise with small ball)[18]。這一時期的體育研究者對身體活動的認知多停留在經驗的總結,還上升不到專門、系統的科學知識水平,更沒有對體育現象及運動規律進行抽象概括的形而上學。

2.2 體育學成長期

15—19世紀,自然科學領域得到全面的突破,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知識才開始形成。體育科學知識首先在教育領域得到有限的表達。1733年杜博斯所著的法文原版《詩畫論》成為較早探究體育教育知識的文字載體,并開創性地使用“education physique”表示一類可與智力教育、藝術教育相提并論的體育教育[19]。從表面上看,體育知識已有專屬的類概念,體育學的種子在教育的沃土中不斷發展壯大,近代體育從此開始。之后,1762年盧梭在《愛彌兒》中用虛構的人物情節表達自然體育思想;1859年斯賓塞[20]曾在《智育·德育·體育》一書中闡明快樂體育思想,“體育”逐漸成為教育家們或哲學家們的常用語之一。另外,競技體育在西方近代教育系統中的發展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產生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德國體操、瑞典體操和英國的戶外運動”被稱之為現代體育的三塊基石。1890年,瑞典學者波西(Baron Nils Posse)出版《瑞典的教育性體操》(The Swedish system of educational gymnastics)是一本非常有代表性的體育學著作,并在1901年第3次出版的時候更名為《教育性體操的專門動力學》(The special kinesiology of educational gymnastics)[18]。書中用力學和解剖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體操動作,并提出按照解剖學原則、力學原則、生理學原則和心理學原則科學指導練習。將這本書與古希臘學者蓋倫所著的《論小球鍛煉》相比,體育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及操作性都有極大的提高。由于當時人們對身體活動的科學認識大多通過肌肉骨骼的力學原理,這也是之后較長一段時間里人們把kinesiology理解為“動力學”或“運動技能學”的緣故。從科學知識發展的角度看,這也反映當時人們對體育科學知識的認識水平。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發達國家很快從工業社會步入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體育活動形式變得多種多樣,體育科學知識分類研究也更加精細。體育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綜合性科學知識的出現,使體育科學知識綜合性和整體性趨勢更加突出。學校范圍內以培養體育教師為職業定向的傳統體育概念physical education已經無法涵蓋現代體育學的全部,體育表演、健身指導、休閑體育等多種非教育類型的身體活動表現形式日趨成為現代體育的主流。

2.3 體育學獨立期

1964年美國加州大學的富蘭克林·亨利[21]在全美大學體育協會年度學術會議上發表“體育教育:一個學術性學科”中指出:“以前的體育教育主要考慮可以為人們做什么,而現在應考慮拓寬該領域的知識體系;以前完全從職業考慮的體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開始向學術性、理論性知識體系建構轉向?!焙嗬挠^點在美國體育界引發巨大的反響,進而掀起一場美國體育的“學科革命”。從此,體育管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動作學習與控制等一大批與身體活動有關的專門知識迅速聚集起來,形成較為完備的有關體育活動和體育現象的科學知識群,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學”概念應時而生。

美國學者現在通常使用kinesiology一詞來表達“體育學”的含義,認為它已經超越最初“人體運動學”[22]局限,而可以更有效表示當下比教育更多內涵:它是一種包括鍛煉科學、競技管理、運動訓練、運動醫學、競技運動的社會文化研究、競技和鍛煉心理、體能訓練組織、體育教育-教師教育和有關身體理療、職業治療、用藥和其他與健康有關領域的職前培養及其它相關領域的學術性學科[23]。kinesiology一詞是隨著人們對身體活動和體育現象認識不斷深入發展到科學化程度而產生的,是對各門體育科學知識的綜合表達,是體育學知識積累到具備內容的專門性、對象具有成熟性、研究方法具有科學性的反映,尤其是在大學教育和研究語境中,表示知識分科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時使用。

3 體育學概念的反思

美國體育學術界在“學科革命”之后逐漸認同kinesiology這一概念指代體育學,這也代表體育學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趨勢。但是對于當下的中國體育而言,鑒于中國特殊的體育學術環境,暫時還不具備進行中國體育學科革命的條件,如若此時貿然套用美國式的“體育學”概念,其結果只能是東施效顰。所以,我們的體育學研究應當站在世界體育學歷史發展的高度,兼顧中國體育學的研究現狀,對當前中國的體育學概念進行反思,也為體育學概念賦予更適宜的名稱和定義。

首先,在宏觀上談體育學,就是指整個體育學體系的總稱,也只有在這一維度上才是真正的“體育學”。因為體育學本就應當是研究人類活動中所有體育現象、規律及本質的科學知識體系,也必然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從而共同形成“體育學”家族。這種“學科群(簇)”是社會發展和學科演進的必然結果,賦予體育學應有的時代意義。至于當前研究者提出的“體育學”、“體育科學”、“體育學科體系”等概念,表達的實質都是宏觀意義上的體育學,是同一回事。誠如張巖[6]所說:“拘泥與糾纏于‘體育學’與‘體育科學’的字面差別,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不能把問題弄明白,反而會適得其反?!贝嬖诘蔷唧w來看,則極大分歧:熊斗寅[3]認為體育學(體育科學)應當包括“體育自然科學類、體育社會科學類(含人文科學和行為科學)、體育管理科學類”;周西寬將體育學劃分為3個等級層次,高層次學科指導低層次學科,而具有統籌指導的一級學科包括“體育哲學、體育學、比較體育學、體育未來學、體育史”5大類[24];1997年國家專業目錄調整后,體育學成為教育學科門類下1級學科,并在研究生專業中設“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學”4個2級學科:邵偉德等[25]按照實用、可行、方便的原則提出“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自然科學、體育管理科學和運動技術科學”4大類;魯長芬[26]則認為“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學的兩個重要的基礎支撐學科,“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兩大學科則需要進行重大調整,并建議將“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健身休閑學”作為體育學的主體部分;劉一民等[27]基于體育行為的視角,將體育學分成“競技運動學、身體教育學和健身休閑學”3個2級學科。中國的體育學經歷幾十年的發展,關于體育學科分類的分歧始終存在,但是無論怎樣劃分,學者們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人類體育活動中存在的理論或實踐問題,都在從不同的學科視角思索“體育是什么”、“體育應當是什么”以及“體育應當做什么”等問題。盡管不同的學者觀點存在差異,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視角,看似彼此獨立、自成體系,卻又殊途同歸,共同組成一個大“體育學”。

其次,中觀維度上的體育學概念,是指作為單一學科的“體育學”,通常被稱之為“體育原理”、“體育哲理”或“體育基礎理論”,其中“體育原理”的使用更為普遍。體育原理作為單一學科的體育學,其價值在于從整個體育學體系的宏觀視野中,探尋不同理論視域下的體育現象和體育問題之間的關系,并尋找體育學體系中最具普遍性、共性的問題及存在的意義,還肩負著維系體育學各分支學科內在聯系的作用。如同教育體系中的“普通教育學”一樣,“體育原理”探究的就是體育領域中最一般原理、方法和規律,還需要明確體育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厘定最基本的體育術語和體育概念,是體育學體系中最基礎的一門學科?!绑w育原理”與“體育學體系”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與其它分支學科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體育原理”在體育學體系中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由于體育學是研究人類體育現象和規律的知識體系,而人的問題的復雜性又勢必需要多學科的知識進行解決,使得體育學體系中的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發展越來越快。體育分支學科愈發膨脹,使得人們更希望探究所有體育學科體系中的共性,以及最基礎意義上的“體育原理、規律和一般方法”,它不僅要回答“體育是什么?”問題,還要回答某些體育新學科“是不是體育”的問題。體育原理一般不會直接指導具體的體育實踐,只是告訴最普遍對待體育的態度和方法。另外,根據學者們對中國體育學演進發展的考證看,“體育原理”是中國體育學發展的雛形,宋君復、方萬邦、吳蘊瑞、江良規均出版書名為《體育原理》的基礎著作,有機建立起體育與哲學、教育學、醫學、生理學、解剖學、衛生學、歷史學等多門學科之間的聯系,為體育學科的分化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最后,微觀維度上的體育學概念,主要是指在體育類院系所開設的入門級課程的“體育學”,通常稱之為“體育概論”、“體育學導論”或其它名稱,其中“體育概論”課程通常面向大學體育專業學生,而“體育學導論”課程大多面向體育專業的研究生。如果說中觀維度的“體育原理”尚且在學科層面提煉體育學體系的共性問題,而微觀維度的體育學概念則將目光聚焦到課程層面,直接應用在體育的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們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形成對體育學的基本認識:了解體育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一般規律,掌握體育學體系中各學科的發展脈絡和最新的研究動向,以及體育專業未來的就業前景和學生可操作的職前準備?!绑w育概論”或“體育學導論”是“體育原理”學科的課程化展現形式,一方面是體育基礎知識的理論教學,側重體育規范意識的培養;另一方面體育職業能力的實踐指導,側重體育實踐技能的提高。這門課程主要是為告訴學生“體育學應當做什么”以及“體育學在實踐中具體怎么做”等問題,并藉此為體育專業的學生們提供更多可選擇的發展方向。

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由于不同的體育院校所開設的課程名稱和所選教材的差異性,使得“體育學”、“體育概念”、“體育原理”、“體育基本理論”、“體育學導論”等課程名稱同時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界對體育學在中觀維度與微觀維度意義上的混亂。這種意義的混亂使得體育學課程的內容成了“體育原理”的壓縮版,很可能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中觀而沒有微觀”、“重視理論傳授卻忽視實踐引領”,缺少體育學自身最不可缺少的操作性和能動性。這種觀念性的錯誤反映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不僅可能會讓體育專業的學生失去學習體育理論的基本興趣,還由于缺乏體育實踐能力的鍛煉而喪失其賴以生存的專業競爭力,以至于最終不被社會所認可和接納。

從科學史角度看,任何概念都有意義不斷演變的進化過程。這種進化表現可能是概念內涵深度的增加,積累概念理論的厚度;也可能表現出概念外延廣度的拓寬,吸收了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賦予概念的意義,更新人們對概念的認識。但無論是概念的深化還是更新,都能夠找到概念發展的歷史軌跡,而對概念所有曾經的歷史意義的尊重是進行學術研究最起碼的科學態度。就體育學而言,以一個學科名詞形式出現的時間尚且短暫,但以體育科學知識體系的形式出現已然久遠,并且一些舊的概念意義現在依然適用。在當下的認識中,根據不同的語境,體育學概念還可以呈現出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不同維度的意義??偠灾?,體育學作為以體育現象和體育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知識體系,不僅包括歷史上任何體育科學知識的縱向傳承,還涵蓋了當下不同地域間的橫向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們在探究體育學及相關概念的時候,一定要真正厘清這個概念所處的具體語境和意義維度,并盡量在同一體育學概念維度內展開有效對話,盡可能地擱置自己的“前見”,采用解釋學的方法來尋求不同理解方式之間的共同點,才有可能使體育學概念越辯越明。

參考文獻:

[1]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M]. 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三聯書店,2006:12.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體育》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12,361.

[3] 熊斗寅. 初論體育學的科學體系[J]. 中國體育科技,1983,19(2):18-26.

[4] 周西寬. 體育學[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

[5] 王續琨,劉永振. 體育科學的學科結構初探[J]. 體育學刊,2002,9(1):4-8.

[6] 張巖. 什么是體育學——兼與《體育學》和《體育方法論的思考》等作者的商榷[J]. 體育與科學,2004,25(5):25-28.

[7] 魯長芬,羅勤鵬. 體育學、體育科學與體育學科辨析[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285-288.

[8] 約翰·齊曼. 元科學導論[M]. 劉珺珺,譯.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5-7.

[9]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部.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81.

[10] 胡德海. 關于什么是教育學的問題[J]. 中國教育科學,2013(2):31-55.

[11] 張巖. 元體育學是對體育學的超越[J]. 體育與科學,2004,25(6):36-39.

[12] 鄧廷良. 體育學即“人學”[J]. 體育與科學,1987,8(2):1-3+16.

[13] 孫晉海. 我國高校體育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4.

[14] 漢斯·波塞爾. 科學:什么是科學[M]. 李文潮,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11.

[15] 趙小娜,高新民. 概念起源問題的新問題及其解答[J]. 江海學刊,2014(3):42-50,238.

[16] DEBRA H. Bodily art:rhetoric and athletics in ancient Greece[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4:12.

[17] ALLEN G. From ritual to record—the nature of modern sports[M].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21.

[18] SYNTHIA S S,KARL M N. The philology of kinesiology[J]. Quest,1990,42(1):283.

[19] 郭紅衛. Physical Education和Education Physique出現時間考[J]. 體育學刊,2013,20(1):20-23.

[20] HERBERT S. Education:intellectual,moral and physical[M]. A L Burt Company,Publishers,1989:235.

[21] HENRY F M. Physical education—an academic discipline[J].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 Recreation,1964,35(1):32-33.

[22] 朱為模. 人體運動學(Kinesiology)——北美體育專業及院系的新名稱[J]. 體育科學,2003,23(1):138.

[23] KARL M N. Physical activity,knowledge types,and degree programs[J]. Quest,1990,42(3):251.

[24] 富學新,楊文軒,鄧星華,等. 美、英、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對我國體育學科體系建設的啟示[J]. 體育學刊,2007,14(6):7-11.

[25] 邵偉德,馬楚紅. 體育學科分類體系的科學性探討[J]. 中國體育科技,2004,40(1):62-64.

[26] 魯長芬,楊文軒,羅小兵. 對體育學科分類的分析與調整建議[J]. 體育學刊,2009,16(4):6-10.

[27] 劉一民,房蕊. 體育學的邏輯起點及其學科體系重建:體育行為觀視角[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5):404-407.

研究生職稱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必要性,然后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從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方面介紹了如何提高此群體自主學習能力的技巧和方法。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研究生 自主學習

我國現階段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典型的問題是課堂學生人數過多,專業背景不同,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和學校,有著不同的中學和本科英語學習經歷,因此,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英語水平用“參差不齊”概括最為準確,對此群體的英語教學亦對英語教師構成了極大的挑戰。而培養和發展這個群體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非英語專業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應該思考如何為此創造條件。

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屬于一個特殊的語言學習群體,他們經歷了中學和本科的學習階段,積累了大量的學習經驗,包括英語學習的經驗,因此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學生主體的研究認為,在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后,自主學習的意識對提高語言水平起著關鍵作用。但教師應意識到自主學習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自學”,它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學習的內因,它決定了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科知識的可能和限度。自主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后天培養和訓練的。

我們研究的目標是使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達到自主學習的四個特征的要求:一是要有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的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二是要有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三是要有建立在掌握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四是要有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在這樣目標的指引下,我們從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的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對傳統的研究生英語教學進行了改革,引導學生管理自己的英語學習,擺脫傳統的精讀、泛讀和聽說教材,教學重點轉移為指導學生“用英語”,而不是帶領學生“學英語”,加強口語和書面實踐,側重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加大授課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分量,激發學生使用現代的網絡來實踐英語,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真正實施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教學模式。鑒于研究所的教學管理靈活度大,在征得有關負責人的同意下,我們課題小組選取了中科院下屬研究所的一個研究生班進行了試點研究。

就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管理方面,我們做了如下工作:

(1)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英語學習動機,制定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學習目標;同時幫助學生學會監控和評估英語學習,學會檢查學習計劃是否科學、學習方式是否得當。英語學習的動機可分為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在中學和本科階段,受應試教育弊端的影響,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為工具型動機,主要是應付考試。大多數人學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經過很多年的英語學習后,仍普遍存在說不出、寫不出的困境,產出性技能很差,根本無法和講英語的人士進行交流。實際上,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通用語言和一種重要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在歐洲大陸,幾乎每個國家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都能用英語進行交流。研究生是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他們必須具備很強的外語能力尤其是英語能力,才能應付與日俱增的英語信件、技術交流、國際會議等。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詳細講解英語學習的不同動機,嘗試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融合型動機,幫他們逐個制定適合自己和未來需要的英語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并階段性地舉行測試,組織學生監控評估自己的英語學習,幫助他們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計劃。

(2)幫助學生選擇研究生英語學習策略,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學習計劃。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學習策略是可以學會的,具有可教性,學習策略是鑒別會不會學的標志,是衡量個體學習能力的重要尺度,是決定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在課上概括地向學生介紹學習策略的有關知識,并推薦相應的網上文章讓他們課下閱讀。一般認為學習策略由三方面構成:認知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制策略和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元認知指的是對認知的認知,包括計劃策略、監視策路和調節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學習環境管理和意志管理)。其中,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核心成分。另外,一些對英語學習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運用方法也可較為具體地向學習者進行了推薦。比如諧音法、表象法、縮句法等如何能幫助記憶;圖示法、符號轉換法等如何能幫助理解。在對學習策略有一定的了解后,我們幫助英語學習者針對自己的基礎、需求、客觀條件與環境,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學習計劃。

就教學內容上,我們從改善學生產出性技能與接受性技能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出發,擺脫傳統教材的束縛,強化輸出練習,主要從中西文化的輸入、學術研討會的模擬以及應用文寫作的教授等方面加大產出性訓練,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語言形式。但同時,我們也進一步加大了語言的輸入,不過主要靠學生課下自覺完成。

(1)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輸入。我們認為中西方文化的輸入應該并重,交際法的教學模式重視介紹西方文化,但忽略本族文化。而中國學生必須加強中國文化的英語表述能力,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這樣才能在信息對等的基礎上和外國人交往。我們在示范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后,將學生分成三人或四人一組,讓每組自行選擇中國或西方某一文化專題,并針對該專題收集圖片和信息,作成PPT,然后向全班同學匯報。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及現代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的口語練習改變了機械似的操練,學生們制作的PPT聲文并茂,對文化風俗的介紹栩栩如生,激發了學生們英語表達的愿望,使他們變得“想學”。

(2)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模擬。國際學術會議的模擬適合研究生的智力水準和心理特點。多數研究生英語話語能力薄弱,語言交際不得體。學術交流是研究生在學習期間以及畢業后應用英語的主要形式。所以,我們先組織學生觀看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實況,了解學術會議的程序,介紹發言稿的格式和語言特點。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專業特點自主選題,四人一組寫好發言稿,做好PPT并在課上模擬學術會議。使用英語在研討會上進行學術性專題發言,學生們相互間進行專業介紹和交流。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擴展了學習空間,訓練和培養了學生以英語為工具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樣既鍛煉了他們口語和寫作能力,激發了他們學英語的興趣,又提高了他們英語學習的自信心,這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自主語言學習方式。

(3)應用文寫作的訓練。許多研究生只熟悉課本英語和課堂英語,不會查找英文專業文獻和寫英文摘要,甚至不會填寫英語表格和寫英文信函。因此,我們從實際出發,先給出英文賀卡、請柬、履歷、申請信、邀請信的范文,再讓學生仿寫。學生們通過互評,完全輕而易舉地學會了這些文體的英文寫法。另外,我們在教學中還強調了論文英語摘要的寫作。目前,學位論文或主要學術期刊的論文基本都要求提供英漢兩種文字撰寫的論文摘要。因此,我們向學生介紹了英文摘要的分類,不同類型摘要的語言特點等相關的知識,并引導他們做適當的摘要寫作練習。

(4)英文報刊、雜志選讀和聽力材料的自學。根據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是導致語言習得的關鍵。只有在接受足夠的輸入的情況下,才可能有較好的輸出。所以研究生階段還應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和聽力量,但基于課時有限,加之理工科研究生已掌握了語言的基礎知識和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因此,我們布置給學生一些報刊、雜志上的閱讀材料以及網絡上的聽力材料。最后,通過答疑、組織討論、聽力測驗等多種方式幫助和督促學生增加語言的輸入。這樣既養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也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材料,為語言輸出打下堅實的基礎。

就教學手段上,我們既注重合作學習,又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拓寬學習渠道,做到課堂滲透與課外指導相結合。學生們在模擬學術會議和介紹中西方文化時,都是小組合作學習完成的。這樣就營造出學生主體自覺參與的氛圍,他們可以群體交流學習心得,分享學習體驗,成為語言學習的中心。另外,語言是變化的,所以我們鼓勵和指導學生收聽、收看英語廣播和電視節目,閱讀英文報刊,適當接觸一些適宜學生水平的原文報刊、書籍及原聲帶的影視節目,利用網絡收看遠程英語教育節目。我們還把電子郵件當作英語寫作教學的輔助手段。在這種寫作形式中,學生之間可以對自己喜愛的話題和交談對象加以選擇,并且會得到即時的反饋。

我們課題組在兩年的教學實踐中,著眼于提高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虛心地聽取學生們對教學的反饋,不斷地調整授課的方式和內容,使這門公共課深受研究生們的喜歡。當然,我們的試點研究涉及學生人數不多,研究的時間和廣度都有所欠缺,教師自主問題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材料也不夠充足。這些問題都有待將來進一步解決和完善。但鑒于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教學狀況,英語自主學習應該成為此群體的必然趨勢。

研究生職稱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情況

近些年來,隨著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增加,給高校培養預防醫學實用型人才提出了新挑戰;新的醫學模式對預防醫學理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疾病譜的轉變,使預防醫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公共衛生工作的范疇明顯擴大。因此,只有保證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尋求合理的預防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動預防醫學專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才能適應醫學模式與疾病譜的新變化與要求。

隨著研究生每年錄取率的增加,跨專業報考的學生也逐漸增多。本研究通過對哈爾濱醫科大學在校預防醫學碩士研究生的跨專業學習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本校預防醫學研究生跨專業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困難及需求等,以期為本校深化預防醫學教學改革,培養更多優秀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尋求新的思路。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對哈爾濱醫科大學在校預防醫學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132份,回收有效問卷128份。其中本科專業為預防醫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66名,本科為非預防醫學專業,現就讀預防醫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62名。

二、研究結果

(一)基本情況

哈爾濱醫科大學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男性18人,女性44人,男女性別比為9:22,平均年齡25.1歲;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男性為22人,女性為44人,男女性別比為1:2,平均年齡25.4歲??鐚I研究生中,本科就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所占比重最大為62.9%。在就讀研究生前有過從業經歷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占6.5%,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占6.1%。

(二)專業報考情況

基于李慧敏等人對專業認同的定義[1],“包括報考專業、專業學習及就業態度三個方面”。本文從考研前對所讀專業了解,以及學習的情況、學習態度和擇業意向等多方面進行了調查。75.8%的跨專業研究生就讀現專業的方式為直接報考,另外24.2%的則為被動調劑;而非跨專業研究生中,保送本專業的占10.6%,直接報考現學專業的占78.8%,被動調劑至本專業的占10.6%。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考研前了解所讀專業的占45.5%,而跨專業研究生了解所讀專業的則為38.7%。

(三)學習情況

56.1%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認為適合學習現在的專業,59.7%的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認為適合學習現在的專業??鐚I碩士研究生中27.4%認為自己基礎不好,有學習壓力,在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所占比例為16.7%。“確定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不是一件難事”的跨專業與非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均在50%-60%之間。64.5%的跨專業研究生認為可以靠自己而不是他人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認為可以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占54.5%??鐚I碩士研究生中的29.0%經常去圖書館翻閱所跨專業相關的書籍,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經常去圖書館翻閱所學專業相關書籍的占19.7%。38.7%的跨專業研究生總是主動關注專業最新發展趨勢,非跨專業研究生總是主動關注專業最新發展趨勢的占34.8%。96.8%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表示愿意選修課程,非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愿意選修課程的占89.4%。大部分碩士研究生認為,在研究生階段最想提升的能力有:研究能力、發表論文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等。

(四)與導師的交流

此次調查中顯示在研究生錄取時,導師對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態度積極鼓勵并優先錄取的占19.4%。在所做或將做的課題題目的設立時,62.9%的導師會考慮跨專業學生特點,而37.1%的則不會。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30.3%的學生與導師一周的交流時間超過3小時,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與導師一周的交流時間超過3小時的占27.4%。

(五)就業

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30.6%有明確的就業計劃,而非跨專業碩士研究生中有明確就業計劃的占25.8%。對于“現階段的跨專業學習,在以后的從業生涯中是否會發揮重要作用”,41.9%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認為十分重要,學科的交叉學習有助于視野的開拓與知識的靈活運用;38.7%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認為重要,畢竟多學點比不學有作用;19.4%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認為一般,學習的東西在工作中也不一定用得上,以后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更加重要。

三、結論

專業認同的研究對象大部分都是針對當代大學生的,而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狀況的研究相對較少。然而,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狀況對其學業狀況、職業規劃及未來的社會成就都具有重大影響。隨著碩士研究生學習內容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有些碩士研究生可能會感覺到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對專業的學習投入度不夠,專業學習的目標、計劃不明確等不良狀況。同時,隨著研究生的逐年擴招,“重博士輕碩士”和 “重本科教學輕研究生教育”現象的出現,研究生就業壓力增大,一些就業不理想的專業學生可能會忽視平時專業學習,就業時放棄了自己所學專業,導致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研究生的專業認同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有必要對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狀況進行研究和探討,以了解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狀況,為其專業認同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指導[2]。

本調查顯示,跨專業研究生“認為自己基礎不好,有壓力”比非跨專業研究生比例高。30.6%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認為學習有難度,感覺無從下手,非跨專業的研究生認為學習有難度,感覺無從下手的占18.2%??鐚I的研究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基本知識結構構建十分不完善,當他們進入研究生學習后,面對一個沒有系統學習過的專業,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都不明確,基礎趕不上非跨專業的研究生[3]??鐚I研究生在校學習階段面臨著三大壓力:一是專業水準要求的導師;二是基本功扎實的本專業同學;三是尋找新求學生涯的坐標點?,F在很多的用人單位,不僅要看研究生學習期間的專業成績,而且非常重視專業的連續性,把一些跨專業的研究生拒之門外[4],跨專業研究生還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本調查顯示,22.6%跨專業研究生認為自己較非跨專業研究生學習更加刻苦,而非跨專業研究生為13.7%??鐚I研究生需要比非跨專業的研究生在專業學習上的投入更多??鐚I研究生中經常去圖書館翻閱專業相關書籍的較非跨專業研究生多。

本調查顯示,非跨專業研究生中57.6%的認為確定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不是一件難事,而跨專業研究生僅51.6%認為確定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不是一件難事。從跨專業研究生自身考慮,應該學習更加刻苦,系統學習專業基礎知識,主動彌補專業上的不足,;更加主動關注專業最新發展趨勢;發揮積極能動性,與導師定期進行交流與溝通。本調查示,96.8%的跨專業研究生表示愿意選修課程,非跨專業的研究生愿意選修課程的占89.4%。目前,多數院校研究生可選修的課程數量很有限,必修、選修課結構不盡合理,這就需要在現有的教學資源下,因材施教,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大部分碩士研究生認為,學校對跨學科研究生的培養多方面需要加強:激發交叉學科優勢的教學方法,跨學科學術交流等。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大部分碩士研究生期望提升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研究能力,發表論文的能力;表達能力,寫作精神等綜合素質;就業的綜合競爭力。

跨學科(專業)的研究生日漸增多,已成一定的規模??鐚I的研究生與非跨專業的相比有一定的優勢,也有很大的不足。這就需要學校和導師能因材施教,使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更加合理。1.實行“雙導師制”,改進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優質教師資源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實現現場導師與學校導師的優勢互補,充分發揮“雙導師制”的作用,科學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2.選送部分有意愿的教師到相關部門鍛煉學習,獲取實際工作經驗[5]。同時,加大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增加實踐機會,提高他們對實際工作的認識和理解,促其更好地指導學生。3.學??梢岳矛F有的學科點,吸收其他學科的教師參加跨學科課題的研究,使研究生學習到多學科的思維方式,了解其他學科的發展動態,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6]。另外,學??砷_設具有較強應用性和實用性的跨專業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例如,市場營銷、商務禮儀,商務談判、應用文寫作等課程,以期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良好溝通、協調和合作能力的跨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李慧敏,胡成功,劉浩.法學類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

報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5).

[2]彭勝華,康武.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研究[J].社會

心理科學,2012,(8).

[3]蔣琳璽.跨專業研究生學習困境及對策研究[J].青年文

學家,2013,(2).

[4]田志超,董志云.關注跨專業調劑研究生的心理壓力

[J].中國研究生,2007,(1).

[5]劉艷青,沈洪兵,周建偉等.加強公共衛生碩士實踐能力

培養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8).

[6]盧建飛,吳太山,吳書光等.基于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創新

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1).

研究生職稱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提到互聯網的未來將會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天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在職會計人員的工作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大數據的建立,使目前在職會計人員所做的基礎性工作將會被大數據的數據挖掘、數據提取所取代。從事基礎性工作的在職會計人員將面臨轉型、失業的危機。本文從在職會計人員自身的發展出發,結合會計人員的層次結構,指出相對應的轉型提升路徑。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在職會計人員;管理會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04

1 前 言

會計行業從以算盤作為核算工具的手工記賬時代開始,經歷了以會計電算化軟件為核算工具的電腦記賬時代,現已步入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召開,使大數據對會計行業的影響加劇,在職會計人員的工作內容將會隨著大數據的發展發生重大的變革。

大數據包含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是指日常生活和管理服務過程中形成的,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采集、處理、匯總的,超過傳統數據系統處理能力的數據。大數據有量大的特點,其數據容量超越目前我們接觸的MB、GB、TB,升級到PB、EB、ZB等。大數據涵蓋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具有多樣性,從處理速度看有高速運行的特點。大數據來自于真實的社會生產生活和管理服務過程,具有真實性。大數據通過數據挖掘,數據采集把半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經過數據聚合、數據清洗變成對我們有價值的結構化數據,再利用存儲設備將其存儲起來,以備我們日后使用。未來大數據將會成為企業的信息化資產,對于企業來說具有很高的價值。

目前,在職會計人員的工作經濟附加值低,主要是對事后的單據進行基礎性會計處理。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會計的工作內容將改革,人員需求數量將劇減。對于在職會計人員而言,尋求自身的轉型發展路徑變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由于大數據的使用,會計人員轉型問題得到了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從目前國內學者對傳統會計人員向管理會計人員轉型的研究情況來看,普遍是從外部環境方面提出的。包括從企業培養人才的角度,提出企業要尊重人才,重視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從會計行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傳統會計人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管理會計人員的崛起;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提出對傳統會計人員轉型的要求和途徑。鮮見從在職會計人員自身的情況出發,結合在職會計人員本身知識結構、業務技能水平等因素的轉型發展研究。本文基于大數據時代,根據在職會計人員自身發展需求、發展定位的不同,結合實際情況,對該轉型發展設計了三個不同的層次,使在職會計人員從自身定位出發,向對應的管理會計層級靠攏,實現最小跨度的過渡。旨在適合大多數的會計人員,體現個性化要求。

2 大數據時代下在職會計人員的新知識結構體系

大數據時代下,在職會計人員僅憑原有的知識結構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要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變化,不想被行業進步而拋棄的在職會計人員必須要更新現有的知識結構體系。在職會計人員應在日常的工作之余,學習更新以下知識體系:

2.1 大數據方面的知識

學習了解大數據相關的知識,比如: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數據庫、數據挖掘、數據清洗等相關聯的知識體系。

2.2 與大數據相關的計算機應用技術知識

學會使用各種辦公軟件,學會使用可供數據分析的函數及簡單的命令語句、學習了解數據庫中SQL語句的編寫和識別。

學習進一步處理會計大數據相關的工具。例如:SQL、MATLAB 、Splunk等軟件。

2.3 管理會計及決策支持方面的知識

在職會計人員應充分利用繼續教育的機會,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與管理會計有關的知識結構和內容,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學習掌握管理會計相關的知識,比如:預算管理、成本控制、風險管理、財務控制、財務分析評價、財務決策、績效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結合管理會計工具書,著重培養管理會計以下的能力:(1)治理和風險管理;(2)戰略規劃與執行;(3)績效管理與計量;(4)規劃與預測;(5)產品和服務支持;(6)價值創造。學會使用管理會計類工具:如作業成本法、平衡計分卡,戰略地圖等。培養管理會計應具有的寫作、分析、戰略、績效評價、成本控制、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朝著成本分析師、管理會計師(CIMA)方向發展,終極目標朝著會計領軍人才、CFO進發。

3 在職會計人員的轉換提升路徑

在職會計人員轉換提升路徑應結合自身學歷、經驗、背景和對未來的定位來綜合考慮轉型問題。以下從三個層次來介紹在職會計人員的轉換提升路徑:

3.1 業務型管理會計人員

業務型管理會計人員是指在管理會計領域中從事一般業務的管理會計人員,在管理會計人員中處于金字塔的底部,應具備以下的能力:

3.1.1 分析能力

在大數據時代下,在職會計人員將精力投入到報告數據的分析和研究中去。結合大數據的數據提取、數據挖掘提供領導所需的經營績效分析、成本分析、質量分析與新業務定價分析等資料,使企業對未來的經營情況及盈利能力的預測數據更加準確。

3.1.2 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支持的能力

管理會計應將觸手深入到產品和服務中去,將工作內容拓展到生產、銷售、研發中去。為生產部門提供成本分析、為銷售部門提供銷售分析等數據,有利于公司各環節成本費用的控制,發揮監控成本費用的功能,有效實現服務管理的目標。

3.1.3 價值創造能力

價值創造能力要求管理會計人員學會使用相關的管理會計工具,例如平衡積分卡,作業成本法等。將先進的管理會計工具運用到人力資源、績效評價體系設計以及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去,發揮價值創造的功能,有效實現創造價值的目標。

3.2 主管型管理會計人員

主管型管理會計人員在業務型管理會計人員能力要求的基礎上,增加溝通、協調和領導能力。隨著國家政策一路帶一路的實施,我國的企業會更多的涉及到收購兼并、對外投資、引進投資人等國際性業務,這就要求主管型管理會計人員提供財務可行性分析,兼并收益分析等資料供領導型管理會計人才決策。

主管型管理會計人員將工作重心放在企業預測、控制、評價、稅收籌劃等發揮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動中去。

主管型管理會計人員應著眼于未來,對未來進行預測和分析,使財務數據更具有指導意義。對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進行風險點的挖掘,發現企業潛在的風險,從內部控制制度設計、財務制度設計方面規避和降低風險。

根據財務總監制定的財務戰略目標,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實現財務戰略目標。

3.3 領導型管理會計人才

領導型管理會計人才在主管型管理會計人員能力要求的基礎上,增加全局意識能力,達到CFO的能力要求。

領導型管理會計人才要有寬廣的視野,要學會跳出財務思維看待財務工作。建立全局視野,從財務結合業務、銷售、人力等多方面進行全局性通盤考慮,利用CIMA 戰略計分卡等管理工具加強企業戰略執行力。在全局視野的基礎上制定與公司經營發展相一致的財務戰略目標,制定財務戰略規劃,監督財務戰略的實施,最終實現財務戰略的目標。

結合《成為勝任的CFO》對培養領導型管理會計人才的指引。勝任企業最高財務負責人,需具備以下核心能力:財務戰略管理及制定,公司治理,財務報告,成本管理,風險管理,并購與重組可行性決策,稅收籌劃決策,價值創造與全面預算管理,審計監督與內部控制,財務分析與預測,財務信息系統,經營責任與資產管理。這些能力是自身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結構及遠景規劃決定的。

在職人員在轉型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定位,尋求最適合自己的轉型發展提升路徑。

4 與時俱進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在職會計人員,要認清行業未來的發展和趨勢,轉變我們固化的思維,從傳統的會計行業中走出來,向管理會計方向轉型。大數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職會計人員轉型勢在必行。為了更好的適應轉型,在職會計人員應結合自身知識結構、經驗積累、對未來的職位定位來綜合考慮轉型提升問題并規劃適合自己的轉型提升路徑,實現在職會計人員的跨越式發展。

根據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VR或AR等技術都將融入會計工作中,在職會計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來武裝自己,使自己在科技發展的大潮下,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為經濟發展建設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葛彩霞.我國管理會計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21):32.

[2]李守武.會計改革與發展之管理會計實踐與思考[J].會計之友,2016(19):2-6.

[3]唐勇.財務共享服務下傳統財務人員的轉型[J].財會月刊,2015(19):18-21.

[4]袁緒民,陳琦,張黎群.財務共享服務下財務人員的轉型出路[J].財會月刊,2014(3):22-23.

[5]屈濤.財務共享:傳統會計的時尚演進[N].中國會計報,2013-09-27.

[6]許金葉,許琳.關于企業會計轉型的一點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3(12):47.

[7]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成為勝任的CFO[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上一篇:造價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營銷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