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開發范文

2024-04-01

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開發范文第1篇

城市具備的基本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城市化包括:人口職業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

城市化進程的表現特征: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及其他行業的比重不斷變化城市化水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僅是建立在

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結果

城市外延擴展的主要發展形式: 中心向外圈層式擴展、單中心沿交通干線放射發展、中心城與周邊衛星城發展、多中心開放組合式發展、以中心城為核心形成緊密聯系的城鎮群形態。

城市規劃面臨城市發展趨勢的挑戰 城市全球化、空間市場化、信息網絡化、全球城市化

城市規劃的作用:作為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

編制城市規劃應遵循的原則: 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原則,歷史環境與未來環境相和諧的原則,城市環境中各社會集團之間社會生活和諧的原則

城市規劃工作的特點:綜合性、法治性、政策性、地方性、長期性和經常性、實踐性

城市系統的特性:整體性、綜合性、層次性、結構性、動態性、環境聯系性

城市系統的構成: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空間系統、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系統

城市社會系統的構成:政治系統、文化系統、人口系統

城市產業系統:第

一、

二、三產業。

城市產業:主導、配套、服務性產業

城市用地的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經濟屬性、法律屬性。

城市用地分類

一、居民用地

二、公共設施用地

三、工業用地

四、倉儲用地

五、對外交通用地

六、道路廣場用地

七、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八、綠地

九、特殊用地

十、水域和其他用地

城市用地分類的作用: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在不同規劃方案直接可進行比較;便于規劃指標的定量和統計。

城市用地適用性評價:城市與自然環境分析、自然環境條件分析、城市用地適用性評定(一類、二類、三類用地)

用地選擇的原則:國家有關土地利用的規定、開發選址滿足空間與環境需要、用地工程地質條件評估、生態環境、文化的保護

用地選擇的影響因素:建設現狀、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文化遺存、社會問題

城市自然條件的分析的方面:地質,水文,氣候,地形

城市問題:環境惡化、交通擁塞、住宅及基礎設施嚴重不足

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的關系 城市功能是發展的動力因素,結構是構成城市的主體,形態是城市空間形式的表象。

城市交通構成與現代交通特征: 高效益和高效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道路系統必須滿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及城市環境整潔、寧靜、美觀的要求。

按交通性質區分分類 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

城市環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主要方面以及噪聲污染、氣味污染、光干擾、電波干擾等。從城市規劃工作看,最主要的是

水污染問題。

城市給水(系統)規劃包括:取水、凈水、輸配水規劃(工程)

污水的處理工藝:沉砂、沉淀、曝氣、生物過濾以及消毒等

加檢查井的條件:排水管線管徑大小變化、線路方向改變、坡度發生變化

排水管斷面銜接方式:管頂(最優)、管底和水平面銜接?

排水工程:污水處理廠、排水管道系統。

排水管道:雨水管、污水管。

排水制度:分流制、合流制。

給水管道包括 工業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給水管道

排水溝管包括工業污水(廢水)、生活污水、雨水、降低地下水等管道和明溝

居住區組成要素:物質(包括自然和人工兩大要素) 精神(社會制度、組織、道德等)

居住區組成內容:建筑工程室外工程

居住區環境組成:內部居住環境、外部生活環境

居住區規劃的任務要求:舒適、衛生、安全、寧靜、優美和節能

居住區規劃的設計要求:使用性、衛生性、安全性、經濟性、美觀性、節能性

居住區的用地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綠地

居住區規劃結構的基本形式: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區+居住組團、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

居住區規劃設計基本原則、觀念:“以人為本”注重人與自然和諧以及可持續發展

噪聲防治:“避”“隔”合理布局、利用綠化、利用地形、利用人工屏障

住宅群體平面組合的基本形式:單元形式:基本式,不等長,等長,轉角,鋸齒,曲線,混合組合形式: 行列 、周邊 、混合 、自由式

住宅群體的組合方式:成組成團的組合方式;成街成坊組合方式;整體式組合方式

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相關的因素:日照間距、自然通風、住宅朝向、噪聲防治、消防要求

居住區道路功能分級:通勤、生活、服務、應急

居住區道路分級:居住區級、小區級、組團級、宅前小路

居住區道路系統的基本形式道路的基本形式:貫通式、環通式、盡端式、混合式系統的基本形式:人車分行、人車混行系統(含人車共存系統住用地組成與分類用地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用地、綠地。

影響居住用地選擇的因素:城市規模,城市性質,自然條件、用地標準。

住宅類型:①供以家庭為居住單位的建筑稱為住宅; ②供單身居住的建筑稱為單身宿舍或宿舍。

工業布置的基本要求用地自身要求、交通運輸要求、防止工業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工業區與居住區的空間關系

城市三大可持續發展途徑:控制人口數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再生資源的開發

城市規劃層面:戰略層面、戰術層面居

城市規模通常以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來界定。

城鎮體系規劃包括:“一化二系三結構”,即城市化水平;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系統和區域生態環境系統;人口規?!镜燃壗Y構】能分工【職能結構】城鎮空間布局。

城市更新方式:重建或再開發、整建、維護

城市中心的構成:由各類建筑物、活動場地、道路、綠地及設施等

城市設計的作用:將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融為一體。

城市:城市是指一定規模及密度的非農業人口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層級地域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中心,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城市化:農業人口及土地向非農業的城市轉化的現象及過程。

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人類為了在城市的發展中,維持公共生活的空間秩序而作的未來空間安排的意志

城市系統:指構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總和。

城市空間系統:是城市范圍內社會、生態以及基礎設施各系統的空間投影及空間關系的總和。

水資源:指人類可以利用的額那一部分淡水資源

城市用地:規劃區范圍內賦以一定用途與功能的土地的統稱。

居住用地:承擔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動的場所,稱為居住用地。

空間組合:運用建筑空間構圖的規律以及建筑空間構圖的手段將住宅、公共建筑、綠化種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機地組成完整統一的建筑群體。 城市性質:城市在一定區域、國家、甚至更大的范圍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負擔的主要職能。

日照間距:指前后兩排房屋之間,為了保證后排的住宅能在規定的時日獲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須保持的距離。

日照距間系數:根據日照標準確定的房屋間距與遮擋房屋檐高的比值。

公共空間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

城市規劃的任務任務:根據國民經濟計劃和城市既定的經濟發展戰略,確定城市的性質和規模,落實國民經濟計劃項目,進行各項建設投資的綜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需要,保護和修復人居環境

編制原則: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原則,歷史環境與未來環境相和諧的原則,城市環境中各社會集團之間社會生活和諧的原則

城市總體規劃的任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空間發展狀態;統籌安排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項基礎設施;處理好遠期發展與近期建設的關系;指導城市合理發展

城市系統構成:指構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總和

城市綠地的功能與作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態質量、有利于環境保護、提高城市生活質量,調適環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學效果、增加城市經濟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災

城市總體布局的基本原則:整體協調,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城鄉融合、力求系統綜合、時空發展有序增強區域城市觀念、重在區域整體發展,體現政策、突出重點、帶動全局

方案比較的內容:土地及利用、居住用地與工業布局、交通及基礎設施、舊城改造及文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

城市道路系統布置的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地形、減少工程量及投資費用,考慮城市環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滿足敷設各種管線及人防工程的要求,在合理

的城市用地功能分布的基礎上組織完整的道路系統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運輸對象分為客流與貨流兩類;交通的流動路線、流動數量隨時間而變化,而且具有一定規律性;交通工具(方式)不同,對道路系統要求不同;城市道路交通(車流人流)的交叉組織是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重點;靜態交通(包括公共交通??空?、停車場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組成部分,必須在城市道路系統規劃中統一考慮

城市工程管線綜合布置的一般原則1各種管線的位置采用統一的城市坐標、標高系統 2管線綜合布置與總平面布置、豎向設計和綠化布置統一進行3管線內的布置應與道路或建筑紅線平行4必須在滿足生產、安全、檢修的條件下節約用地。5當規劃區分期建設時,干線布置應全面規劃6綜合布置地下管線產生矛盾時,應按避讓原則處理(壓力管讓自流管;管徑小的讓管徑大的;易彎曲的讓不易彎曲的;臨時性的讓永久性的;工程量小的讓工程量大的;新建的讓現有的)⑦工程管線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以及工程管線之間水平、垂直凈距,應符合有關規定

管網布置原則:盡可能減少路線的長度和埋深,充分利用地形,處理好污水處理廠的進口和主干管末端的銜接,盡量采用重力自流形式、避免提升,管道減少與河流、山谷、建筑物交叉,管道盡量避免在快車道和窄車道下布置,順暢、直線布置,與建設周期同步布置

城市用地豎向規劃 目的:將城市用地主要的控制標高綜合考慮,使建筑、道路、排水的標高相互協調 基本內容:①結合城市用地選擇。②綜合解決城市規劃用地的各項控制標高問題③使城市道路的縱坡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滿足交通上的要求④合理地組織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⑤合理地、經濟地組織城市用地土方工程,考慮填、挖方平衡 ⑥適當地考慮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環境的立體空間美觀要求

給水水源的選擇:① 要有充沛的水量,能滿足城市近期及遠期發展的需求,要綜合考慮工農、生活用水的總量及分配。② 要有較好的水質,處理過程可簡化,即可降低成本。③ 水源地的選擇要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布局,與城區的距離要適當,既防止遠距離供水,也要便于水源地的保護。④ 可以用一個水源,也可以多個水源,城市布局分散,可多個水源。

排水制度概念和優缺點① 分流制:用管道分別收集雨水或污水,各自獨立成系統,污水管專門排污水,有些工業廢水要單設管道系統。(管網分離);優—污水處理率高,長期進行受益;缺—工程量大。②合流制:只埋但以的管道系統來排除污水和雨水;優—投資少工程量小;缺—污水處理率低,改造資金難度大。注:不完全分流制:兩套管網都可處理污水,雨水量大則分流(閘門)雨水量小則合流。

居住區規劃的內容:1選擇、確定用地位置、范圍2確定規模,即確定人口數量和用地大小 3擬定居住建筑類型、數量、層數、布置方式4擬定公共服務措施的內容、規模、數量、標準、分布和布置方式5擬定各級道路的寬度、斷面形式、布置方式,對外出入口位置,泊車量和停泊方式6擬定綠地、活動、休憩等室外場地的數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擬定有關市政工程設施的規劃方案8 擬定各項技術經濟和造價估算

影響居住區規模的因素:①公共設施的經濟性和合理的服務半徑②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響③居民行政管理體制方面的影響④住宅的層數對居住區的人口和用地規模都有很大的影響

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開發范文第2篇

1 城市環境污染的研究

對于城市是的環境污染有著廣泛的研究領域, 由于單體污染的介入會造成微尺度和區域尺度之間的污染物進行傳輸, 在一定環境下, 容易造成嚴重危害, 特別是城市的點、線、面的污染通過物理和化學多種因素的影響, 造成較高程度的污染, 這使得污染物進行城郊以及周邊地區的遠近交替傳輸和擴散。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地區, 城市密度較大, 會造成污染區域性的大范圍擴散、混合現象。導致例如酸雨的現象出現, 酸雨中含有大量氣溶膠等有害物質, 經過大氣的環流等作用, 造成區域空氣的二次污染。城市大氣邊界層中大氣的物理和化學的反應涉及許多復雜問題, 不少研究者對此問題進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討[2]。

城市的地形以及周邊的環境往往對城市大氣污染物的擴散產生重要影響, 例如蘭州的河谷地形, 它已成為當下城市發展及城市環境的熱點話題。北京的地形是北邊依靠高山, 南面接連平原的“馬蹄型”。北京的郊區和周邊的地區就是典型的污染物的遠近距離間的傳送和擴散現象, 其山谷風等作用, 對北京郊區污染物的傳輸與擴散有重要的影響, 北京的地形對北京城市的污染有著重要的聯系。另外北京的城市規劃, 例如環城高速公路以及兩邊的高樓大廈, 在不同的天氣特征下, 對其大氣污染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北京的氣候, 盛行風的方向以及城市的建筑布局和所處地形, 都對城市大氣的污染造成持續不斷的影響。根據北京特殊的地理環境, 城市布局的特點對城市及周邊進行大氣污染監測, 為大氣污染的防治提供了有力證據, 為改善北京大氣環境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2 試驗設計

BECAPEX與城市邊界層污染因子進行同步實驗, 通過衛星遙感技術進行對地面的觀測, 通過點面結合的觀測方式來對北京的空氣污染以及大氣結構的變化進行跟蹤與分析, 結合大氣運動的規律對北京大氣污染進行科學有效的觀察和探究。

3 以北京市沙塵暴為例進行研究

對于北京市春季沙塵暴的過程的出結論, 北京市春季沙塵暴的發生與春季的冷空氣在城市的活動有著密切聯系, 同時與北京市土壤特征有關, 北京土壤干土層面積較大, 另外, 地面與風場的摩擦異常, 這都是導致北京沙塵暴的云隱。這項研究成果對于我國對沙塵暴的防治與預報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4 三維結構研究

三維立體結構的研究是將城市南北作為剖面主線與觀測大氣污染的系統相互配合, 建立激光探測, 大氣探測, 等自動觀測的儀器觀測, 并且與地面的空氣檢測系統進行配合, 例如系留汽艇, 雷達、以及各種氣溶膠探測儀器等成套的觀測儀對大氣污染進行檢測。進而對北京的城市邊界層進行科學有效的觀測與探究, 了解北京大氣層中的三維結構, 初步提出城市邊界層大氣化學三維結構模式, 對不同的城市建筑格局以及邊界層的不同影響和每種格局下的同步演變的規律, 揭示了城市“空氣彎隆”的分布特征和濃度的分布規律。為大氣污染的防治與預警提供了進一步的科學依據[3]。

5 未來研究

由于首都的地形呈“馬蹄形”分布, 加之北京城市的建筑格局, 對城市邊界層的大氣流動和大氣熱力產生重要影響, 北京的地形和建筑格局使得對環境的整治進入瓶頸, 北京的大氣污染不僅僅來源于本地的污染物排放, 周邊地區例如唐山、河北等地的污染源, 對北京的大氣污染同樣有著一定的影響。通過對北京以及周邊地區的檢測和實驗, 運用綜合的研究手段, 可以對北京的周邊污染進行定量測試, 對周邊的污染物進行評估和研究, 結合城市以及周邊大氣的熱力和動力對污染物的傳輸和擴散功能, 對北京大氣污染進行進一步的了解研究, 為北京未來的環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運用相應的辦法對其它城市進行研究, 給未來環境保護提供幫助。

6 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也在不斷的上升, 當今人來的物質水平不斷上升, 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們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不斷的得到滿足。然而我國的自然環境不斷遭到破壞, 特別是城市環境, 城市的大氣污染日益嚴重, 導致人類的健康遭到威脅[4]。保護環境, 低碳生活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主題。本文圍繞北京的大氣污染進行論述, 對大氣污染原理以及應對措施進行闡述, 希望對應對城市大氣污染有一定的幫助。

摘要:二十一世紀人類最為關注的課題就是環保, 工業革命革命后, 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日漸嚴重, 隨著降級的發展, 人類生活水平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 人來給環境造成的破壞不可估量, 近年來, 政府對環境保護尤為重視, 先后提出許多相關條例以及法律, 即便如此, 我國的環境仍然不容樂觀, 特別是城市污染尤為嚴重, 這給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關鍵詞:大氣污染,研究

參考文獻

[1] 潘竟虎, 張文, 李俊峰, 文巖, 王春娟.中國大范圍霧霾期間主要城市空氣污染物分布特征[J].生態學雜志, 2014, 12:3423-3431.

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開發范文第3篇

一、二線城市而言,臺州作為三線城市,經濟總量和消費人口相對有限,對于“城市綜合體”的開發經驗非常缺乏,并且占地面積相對較大,所涉及物業類型多、開發周期長、投入巨大、開發及商業運作難度高,同時又關系到臺州中心城市區域的地標形象和區域發展,所以必須要用新的商業地產開發思維進行精心策劃,以期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商業開發效益的最大化。

臺州中心城市的城市綜合體功能空間組合選擇及規模,應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規模相適應。大型城市綜合體適合經濟發達的區域中心城市和省會(即

一、二線城市),這些大型的城市綜合體一般由高星級酒店、高檔寫字樓、酒店式公寓、大型綜合購物中心、獨立商鋪及街區、市民廣場及大型高尚居住社區等組成,而與地級市等三線城市相適應的城市綜合體,其功能空間組合相對少一些,規模也會小一些。一般來說,酒店功能或者寫字樓跟購物中心功能是城市綜合體最基本的組合,但考慮到臺州這個城市綜合體是在一個相對人口集中度不高,且位于三個城市中間的位置,因此如何匯聚人氣應該成為最關鍵點。

商業地產的金科玉律:“人氣定生死。”結合城市綜合體位于臺州綠心核心地帶,配合東山湖——飛龍湖區塊整體的建設規劃和臺州市重點打造旅游城市的規劃,可以重點發展以自然景色和購物公園結合,集休閑、居住區為主要載體的城市綜合體,而不去建設一般

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開發范文第4篇

摘要:旅游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伴隨著旅游業和城市化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對國內有關旅游城市化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分別從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界定、動力機制、模式及特征、影響以及旅游城市化的實證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旅游城市化;研究綜述;中國

旅游城市化起源于福特制(fordism)時期的高工資和大眾消費,成熟于20世紀70年代,即后福特制(postfordism)時期的大眾享樂消費(mass consumption of pleasure)的興起[1]。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城市綜合實力的增強、城市環境的全面改進及城市各種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大中城市在原有經濟、文化、交通、政治等功能之外,旅游功能日趨完善??梢哉f旅游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伴隨著旅游業和城市化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

一、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認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紀后期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基于后現代主義消費觀和城市觀(注重享樂,pleasure)的一種城市形態,是一種建立在享樂的銷售與消費基礎上的城市化模式[1]。國內已有學者對中國的旅游城市化現象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對旅游城市化概念進行了界定。黃震方將旅游城市化定義為:旅游區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轉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在人們的旅游活動中作用逐漸增大的現象[2]。王冬萍認為,旅游城市化是以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積聚和擴散,從而帶動城市地域的不斷推進和延伸的過程,它包括使城市規模擴大和使城市質量提高兩方面內容[3]。李鵬在黃震方等人定義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旅游城市化還包括旅游景區景點的人工化和城鎮化傾向[4]。陸林從城市化角度,認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為推動城市化的一種動力,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從消費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為滿足人們由傳統的日用型消費向現代享樂型消費轉移,提升城市功能的過程。旅游作為現代享樂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過程是一種新的城市化模式[5]。朱竑界定的旅游城市化不僅僅是旅游業促進城市發展的一種結果,更主要是一種動態發展的趨勢和演變過程。包括:(1)旅游城市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旅游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增強和城市旅游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2)旅游城市化是城市旅游角色的變化,是城市從旅游客源地向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綜合體轉化的過程;(3)旅游城市化也是旅游促進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個動態過程[6]。李璐芳則在王冬萍所定義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礎之上,進一步對旅游城市化的含義作了如下描述:將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來建設,以更好地發揮城市的旅游功能,促進城市建設,繁榮城市經濟[7]。安傳燕將旅游城市化定義為:把旅游作為一種推動人類社會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文化重構的動力來促進區域城市化的一種過程和現象。內涵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城市的景區化和景區的城市化 [8]。

二、旅游城市化動力機制

黃震方將旅游城市化的形成機制總結為以下幾點:(1)城市化進程的帶動;(2)城市本身的載體作用;(3)旅游者對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選擇行為;(4)政策機制;(5)旅游業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完善 [2]。李鵬從內在拉動力和外在驅動力兩個方面對旅游城市化動力進行了研究,認為旅游活動在本質上符合城市化進程的內在動力和規律,具體來說,旅游需求拉動旅游城市化,旅游供給推動旅游城市化。一系列旅游政策的出臺與實施也促進了旅游城市化進程。此外,與旅游相關的活動以及旅游行業本身在城市化進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4]。丁娟以九華山為例,對當地旅游城市化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認為旅游城市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產生。除了城市化進程的帶動因素外,旅游城市化形成的動力機制還包括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者的行為規律和偏好、政策制度以及區位交通等因素[9]。吳國清認為,城市旅游的發展促進了旅游城市化的進程。一方面,城市的食宿、娛樂、休閑、通訊、購物等設施比較發達,為旅游活動的實現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受閑暇時間、經濟支付能力、交通等因素影響,多數城市居民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仍將目標鎖定在城市或城市近郊[10]。

三、旅游城市化模式及特征

李鵬將中國的旅游城市化模式總結為黃山模式、曲阜模式和以武陵源為代表的旅游景區景點城市化現象。他認為,黃山作為一個由旅游催生的城市,代表了為旅游活動提供支持的一類城市,其旅游城市化進程極具典型性。曲阜的旅游城市化與黃山模式不同,從時間上看,曲阜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呈現出一種共生關系;從空間上看,在曲阜城市就是旅游地,旅游地即城市,景區景點則分布在城市(旅游區)內部,曲阜旅游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他還從武陵源這一景區景點城市化現象的典型例子中,概括出了這一現象產生的一般原因:包括經濟利益驅動,景區景點行政管理條塊分割,行政支配旅游經濟,景區景點與居民村落連為一體,以及當地居民對景區景點的依附關系[4]。

吳國清將長三角旅游一體化發展模式總結為多核心+網絡化模式,作為中國城市化發育最快的地區,長三角已初步形成了由多城市區連綿而成的多核心城市密集地域系統。同時,一個網絡化的經濟環境和地方政府間關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國內區域性合作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長三角區域旅游必然會形成區域內城市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態勢,而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亦使得區域內的旅游經濟中心趨于分散化[10]。

四、旅游城市化實證研究

王冬萍以新疆吐魯番市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現象在吐魯番城市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認為旅游城市化可以使城市規模擴大,城市質量提高。旅游城市化使吐魯番城市地域擴大并延伸,推動了吐魯番的城市化進程;同時也促進了吐魯番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城市特色的鮮明化[3]。

朱竑以桂林為例,指出旅游城市化與城市旅游化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認為城市旅游化是城市旅游供給方面為迎合旅游需求做出的適應性舉措。隨著大眾旅游逐漸向休閑度假旅游的轉化,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享受城市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文化休閑娛樂設施以及完善的綜合服務配套,人們的這種需求帶動了旅游城市化的進程;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的到來,在服務設施的使用上,市民與游客發生了沖突,城市原有的比較優勢弱化。因此,城市就需要進行旅游化建設,為旅游發展做好必要的改進和完善(如在城市的標示系統、城市的人性化服務設施配套、城市的風貌保護等方面),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優化城市的旅游形象。同樣,旅游城市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城市從旅游客源地向旅游接待地和旅游目的地轉變的過程,而城市的旅游化建設則是城市為了樹立和強化旅游目的地形象而采取的必然措施。桂林的旅游“城市化”正是桂林城市“旅游化”的必然結果。而桂林在完成了城市的旅游化建設之后,隨著城市形象的極大改觀,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旅游的城市化[6]。

焦華富以九華山為例,分別從經濟影響、社會生活影響和環境影響等方面,對旅游城市化的居民感知進行了研究,指出九華山居民對旅游城市化經濟方面的正、負影響都有明顯的感知,主要包括: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個人收入,提高房地產價格,導致物價上漲。在社會生活影響方面,當地居民對旅游城市化的正面影響感知強烈,而對其負面影響感知相對較弱,多數居民認為旅游城市化對其生活設施、教育環境、醫療條件以及娛樂活動設施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有助于提高當地知名度,促進居民思想觀念的改變,只有少數居民認為旅游城市化破壞了當地的淳樸民風,甚至導致犯罪率上升。在環境影響方面,居民對旅游城市化的正面環境影響感知較弱,但對其負面影響感知強烈,尤其是對人文環境的感知更強于對自然環境的感知[11]。

李璐芳對大連市旅游城市化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為旅游已成為大連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之一,但與此同時,大連旅游城市化進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城市化的推進使大連本地人不斷被邊緣化;城市化的推進使大連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城市規劃存在不合理因素等[7]。

吳國清認為,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趨勢是以城市為依托,實現滬寧杭旅游互動是長三角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在長三角旅游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旅游城市化將成為必然[10]。

葛敬炳對麗江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機制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與傳統的工業城市化相比,麗江旅游城市化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具體表現為:(1)在城市性質和功能上,麗江由工商業城鎮逐步向旅游城市轉變;(2)在城市空間結構上,麗江城區逐步演變成以大研古城為重心呈“扇”形發展;(3)在城市建設用地上,旅游業用地增長迅速,大量城市綠地被侵占;(4)旅游的快速發展,大大加快了麗江人口城市化過程,旅游業成為麗江市居民就業的主要渠道;(5)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麗江基礎設施建設出現了超常規發展。麗江旅游城市化機制包括:資源比較優勢、地方政府推動、民營經濟參與以及旅游消費。葛敬炳認為麗江的旅游城市化是一種典型的資源驅動型旅游城市化現象[12]。

五、旅游城市化的影響

朱竑指出旅游作為城市化的一種動力已顯示出其巨大的作用;同時,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旅游與城市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6]。李璐芳認為,旅游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環境和功能,優化城市的文化氛圍,并且是城市再生的重要動力[7]。

李蕓分析了旅游城市化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開發和保護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旅游城市化帶來巨大的人口壓力,造成旅游資源的破壞;城市用地劇增,不斷蠶食和破壞風景名勝區;城市環境質量下降,旅游環境和景區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現代城市景觀與旅游整體環境意境不協調[13]。

黃振方以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旅游資源與旅游環境問題,例如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淡化,以城市開發代替旅游開發,建設性破壞比較嚴重;旅游資源產權不明晰,開發利用不合理,缺乏整體協調機制;不當的游客行為和旅游活動使旅游資源與環境質量下降;景區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系統失調;旅游資源與環境管理和保護力度不大等[14]。

六、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旅游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社會文化現象。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的發展已成為促進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城市化已逐漸成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種模式。但從國內現有研究成果看,旅游城市化研究尚處于探索中,研究內容側重于旅游城市化的動力機制、負面影響及對策。與旅游城市化的發展實踐相比,理論研究相對滯后,旅游城市化概念尚處于構建之中,還未形成較完善的旅游城市化概念體系,研究領域較分散,研究內容不夠豐富,尚未凝煉成明確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

近年來,中國出現不少因旅游業而興,或將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的旅游城市,這些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機制值得關注。在旅游資源豐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旅游城市化對于城市化進程和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范圍內,重點研究旅游城市化在促進城市就業,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投資,帶動區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強旅游城市化的國際比較研究,充分借鑒、利用國外旅游城市化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成果。目前,國內學者對一些典型的旅游城市很少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對少數旅游城市的實證研究也只是涉及到旅游城市化動力機制、模式、影響和發展對策等單一方面。加強實證研究有利于旅游城市化內涵與外延的界定,有利于旅游城市化概念體系的確立,有利于中國旅游城市化理論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陸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進展及啟示[J].地理研究,2006,(4).

[2]黃震方,吳江,侯國林.關于旅游城市化問題的初步探討——以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2):160-165.

[3]王冬萍,閆順.旅游城市化現象初探——以新疆吐魯番市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5):118-122.

[4]李鵬.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規制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4,(4):97-100.

[5]陸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課題[J].旅游學刊,2005,(4):10.

[6]朱竑,賈蓮蓮.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J].經濟地理,2006,(1):151-155.

[7]李璐芳,謝春山.旅游城市化現象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2):166-167.

[8]安傳燕.旅游城市化內涵及動力機制研究[J].現代管理,2008,(8):223-224.

[9]丁娟.山岳型旅游地旅游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以九華山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6).

[10]吳國清.區域旅游城市化與城市旅游區域化研究——兼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旅游互動[J].地理研究與開發,2008,(1):51-55.

[11]焦華富,丁娟,李俊峰.旅游城鎮化的居民感知研究——以九華山為例[J].地理科學,2006,(5).

[12]葛敬炳,陸林,凌善金.麗江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9,(1):134-140.

[13]李蕓.旅游城市化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1,(3):22-25.

[14]黃震方.發達地區旅游城市化現象與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問題探析——以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為例[J].人文地理,2001,(5):53-57.

[15]羅彥.濱海地區旅游城市化發展模式探討與深圳借鑒[J].特區經濟,2010,(3):145-147.

[16]張建慶,李曉光.長三角旅游城市化發展背景分析[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5,(6):98-100.

[17]梁繼超,鐘揚,趙耀.淺談桂林的旅游城市化[J].中州大學學報,2007,(2):38-39.

[18]蘇建軍.基于旅游城市化視角下的城市旅游區域一體化研究——以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為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84.

[19]張玲.城市旅游與旅游城市化[J].網絡財富,2009,(4):61-62.

[20]徐娥,鐘偉,王玉玲.鄉村旅游地城市化問題研究[J].特區經濟,2010,(7):149-150.

A Study Review on China’s Tourism Urbanization

GAO Jing-ting,LI Guo-yin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 and Tourism,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hina)

Key words: tourism urbanization;study review;China[責任編輯 安世友]

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開發范文第5篇

現階段我國城市河道規劃治理水平不夠高, 此外在規劃治理城市河道時, 并未加強對河道自然面貌的保護。為提升城市河道規劃治理, 相關部門需制定相關政策, 加強對河道自然面貌的保護, 然而在施工過程中, 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城市河道規劃治理, 主要為以下幾點:第一, 存在河道被占用情況, 致使河道水面變窄, 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若未對其進行有效治理, 可能出現洪澇災害;第二, 一些城市河道被掩埋, 致使河道水面嚴重縮小, 比如:由于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某城市南部的排澇河道被開發委暗河, 河面上覆蓋了一層水泥板, 河道的功能也發生了改變;第三, 城市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較為落后, 大量污水涌入城市河道當中, 嚴重影響了河流水質, 若未完善城市污水集流、處理系統, 城市河道依然會承擔排放污水的功能;第四, 河流的生態系統被破壞, 受人為因素影響, 天然河道逐漸喪失, 食物鏈存在脫節問題, 致使河道生態系統被破壞;第五,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 城市中的大部分地面被混凝土、瀝青等物質覆蓋, 由于這些地面不透水, 致使城市出現洪災的頻率較大, 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及工作。

2 城市河道規劃治理方案

2.1 河道護岸工程規劃

在規劃城市河道護岸工程時, 需全面考慮對河岸自然環境及生態環境的保護, 需依據本地區的交通情況、施工技術條件等因素確定河道堤身形式及結構。在保證規劃方案經濟性的同時, 還需保證方案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另外, 在規劃河道護岸工程時, 還需重視河道生態平衡的問題, 依據自然規律科學使用混凝土等材料, 以保證河道護岸工程的合理性及科學性。此外, 還需科學確定河道堵口拓寬和截彎取直, 在規劃河道護岸工程前, 需進行實地勘察, 依據本地區的水文、地質、水能情況, 詳細分析河道下泄流量與可能出現的經濟損失。為充分發揮河道換工程限制水流、保護堤岸的功能, 需將其建設在重要河段中。

2.2 景觀與生態修復工程規劃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 城市中綠地面積在不斷減少, 城市河道護坡景觀逐漸成為城市與自然環境聯系最為緊密的地區, 因而, 在規劃治理城市河道時, 需充分考慮城市河道的景觀與生態功能。在設計城市河道護坡景觀時, 需依據周圍居民生活特征及需要進行設計, 同時還需充分考慮文化、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等因素。

在選擇城市河道護坡植物時, 需充分考慮植物美化環境、凈化空氣等功能, 提高河道的自我凈化能力, 保證河道的生態平衡。同時, 在規劃治理城市河道時, 還需科學制定生態環境評價制度, 詳細分析、研究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 并科學制定預防措施, 降低河道規劃治理工作對周圍居民的不良影響。

2.3 河道排污系統規劃

排污系統的建設對于整個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在規劃、治理城市河道時, 需重視排污系統的規劃及建設, 加強對周圍生活區、學校、餐廳等的監管。在鋪設排水管道之前, 需進行實地勘察工作, 在了解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污染種類與流量之后, 科學設計排污系統并合理制定施工方案。

2.4 河道疏通治理工程規劃

第一, 我們需依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 科學制定施工方案, 保證河道清淤工作可順利進行;第二, 明確河道疏通治理目標, 保證河道可實現城市供水、河道排水蓄洪等功能。另外, 還需定期清理河道中含有大量重金屬的淤泥, 避免其污染河水, 影響水資源質量。

3 開發利用城市河道需滿足相關法規及規范規定

城市河道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洪排澇, 保證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因而, 在開發利用城市河道時, 需重視河道的防洪功能, 同時還需滿足相關法規及規范規定要求。在開發、建設城市河道時, 需依據相關程序進行, 保證城市河道開發利用工作可順利進行。

城市河道的開發利用, 需嚴格依據《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等規定進行, 嚴格依據規定審批河道管理范圍中的建設項目, 針對與河爭地、與堤爭地、設障阻水、侵占水域等項目則嚴禁批準建設。依據各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與河道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并進行科學規劃。在規劃過程中, 需在保證美化環境的同時, 合理開發利用河道, 嚴禁建設影響河道防洪泄洪及河道安全性、穩定性的項目, 以免影響城市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城市河道的開發利用需在保證河道防洪泄洪要求的同時, 滿足河道治理規劃、河道岸線利用規劃及相關規范要求, 不能占用河道斷面, 不可建設影響河道防洪及水文試驗的項目。在治理與開發堤防時, 需保證堤防的穩定性、安全性, 以免出現堤壩坍塌事故, 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在加固堤防時, 需硬化堤頂路面;同時, 在堤肩與堤坡虛假種植美觀、耐旱的植物;在滿足城市防洪要求的同時, 保證防浪墻的美觀性。

在開發利用河道灘地時, 需保證灘地未種植樹木、竹林或者建設有建設項目, 因此需依據防洪要求及本地特征種植不影響河道防洪效果的草坪及花卉等植物。在開發利用河道水面時, 不僅需保證滿足防洪需要, 還需考慮上下游、岸邊居民與工廠等用水需要, 同時還需考慮其對城市水環境的影響。

4 結語

總而言之, 我國經濟及社會在發展過程中, 對河流造成了破壞, 因而, 在對河道進行規劃治理及利用時, 需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在滿足人們生活及生產需要的同時, 降低對河道的影響及破壞。此外, 在治理規劃時, 需進行全面分析, 制定符合本河道實際情況的措施, 充分利用水資源, 從而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摘要:城市河道規劃治理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很多城市為提升城提升城市形象, 推動城市合理可持續發展, 均對城市河道進行了規劃治理及開發利用。本文分析了城市河道存在的問題, 并研究了城市河道規劃治理方案, 探究了城市河道開發利用需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城市發展,河道,規劃治理,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 李洋.關于城市河道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探析[J].江西建材, 2017 (10) :38-38.

[2] 虞樂, 芮鵬志.關于江都區城市河道張綱河北段治理工程擋土墻設計的探討[J].珠江水運, 2017 (22) :87-88.

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開發范文第6篇

1 溢價回收與外部性

軌道交通“溢價回收”是對于國外“Value Capture”意譯, 城市軌道交通的國民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經濟學中統稱外部效益, 這是指的正外部性。馬歇爾最早在《經濟學原理》提出了外部性并做了最初的解釋。庇古提出通過政府征稅方式解決外部性問題, 這種稅被后人稱為庇古稅??扑固岢稣深A也會失靈, 應該從成本最小化角度出發考慮選擇市場交易和政府干預手段。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外部性研究多以“效益”, “外部性”命名, 但是考慮到城市軌道交通開發“溢價回收”更能體現軌道交通開發所產生的正外部性和外部效益回收內容, 所以本文采用“溢價回收”名詞作為分析城市軌道交通外部性以及效益回收研究。

2 城市軌道交通溢價回收文獻數量分析

通過對關鍵詞“軌道交通+外部性” (或價格、效益、溢價) 進行組合搜索, 剔除不表示城市軌道交通成本效益的內容, 經查證2002年我國就有學者研究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開發模式, 但是關于軌道交通綜合效益最早出現在2003年《長安大學學報》期刊上。經過對CNKI數據整理, 2000年—2016年11月, 關于軌道交通成本效益研究的論文共計1223篇, 趨勢如圖1。其中期刊論文660篇, 碩博論文390篇, 由于會議論文, 研究報告來源較少, 統一歸為其他類共計175篇。如圖2所示。

城市軌道交通成本效益分析中, 其中投融資、外部性、溢價回收的主題研究占比最大, 外部性主題研究主要還包括了城市軌道交通對周邊房價的影響、城市軌道交通的外部效益、地鐵與商業聯合開發模式等內容。其他類主要涵蓋軌道交通成本、盈利模式、票價設置等主題。

3 城市軌道交通溢價回收內容分析

3.1 城市軌道交通開發效益

我國對城市軌道交通外部性評價主要集中于城市軌道交通效益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三方面。郭其偉 (2003) 將軌道交通綜合效益構成分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系統效益, 用AHP法構建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并賦予各個指標的權重。

3.1.1 城市軌道交通開發與城市空間土地利用關系

軌道交通與城市土地開發利用關系大體分為兩類“人跟線走”和“線跟人走”。涉及到公共交通投資建設與社會資本之間的博弈。通常軌道交通線網設計會拉動該地區經濟, 考慮從開發程度較低地區經過, 但總是搶占先機的開發商開發建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交通建設。在軌道交通建設初期, 僅是考慮軌道交通的運輸功能, 導致大量的效益外溢。后來隨著人們對城市軌道交通高成本的關注, 軌道交通周邊土地開發才引起人們注意。

城市軌道交通也會產生明顯的廊道效益, 軌道交通站點位置更加顯著。姚影 (2009) 梳理了典型城市丹麥、東京亞特蘭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如何引導城市聚集和土地利用。分析了城市軌道交通對企業居民生產消費成本關系, 得出城市軌道交通通過降低企業居民出行成本從而產生城市聚集經濟和影響交通效率的關鍵因素是交通樞紐匹配、線路可達。因此, 他們認為應該積極放射式網絡形態軌道交通建議。

軌道交通發展導致站點周邊土地開發強度以圈層結構向外遞減。王敏潔, 徐婷婷 (2009) 等基于城市軌道交通溢價回收角度, 分析周邊土地價值和開發強度受影響程度, 提出軌道交通站點應該加大土地開發強度, 指出軌道交通站點應該通過建設節點性、網絡型地上地下一體化發開的商業綜合體形式實現土地最大會利用。

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設計要與商務辦公、住宅很好的匹配覆蓋, 才能充分發揮城市軌道交通的客流分擔作用。軌道交通的開發可以提高周邊土地的通達性, 促進土地升值, 同時土地開發利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決定了軌道交通的客流量, 反哺軌道交通客流, 所以軌道交通與周邊土地開發相輔相成。

3.1.2 城市軌道交通開發對沿線房地產增值效應

城市軌道交通對沿線房屋的增值效應研究工作主要圍繞著軌道交通對周邊土地價值的影響范圍和軌道交通對周邊房屋價值強度兩個方面展開。

大部分研究標明城市軌道交通對周圍房價起到積極作用, 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不同觀點。Kim J, Zhang M.經過研究標明導致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分市場效應。谷一楨, 鄭思齊對分市場效應做進一步解釋, 認為分市場效應是導致中心區域軌道交通對商業價格曲線梯度更陡的主要原因。該學者還對北京13號線周圍新開發樓盤數據進行分析得出13號線對昌平住宅的影響遠遠大于在城中心影響, 該結論也驗證了上述現象。段宇 (2015) 基于有購房能力的家庭的通勤和乘坐軌道交通主流群體經濟能力等因素出發, 認為研究住宅租金與軌道交通外部性更強, 利用特征價值模型分析了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周圍住宅租金規律, 得出單身公寓租金比其他戶型受軌道交通影響顯著性更強。

3.2 城市軌道交通開發溢價衡量與回收

3.2.1 城市軌道交通開發溢價衡量方法

軌道交通開發效益常用的評價方法有量本利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 (費用效益法) 和綜合評估分析法。

陳旭 (2005) 主要從理論上闡述了條件價值法、運輸成本和地價理論在溢價衡量方面的應用, 認為前者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人們在模擬市場情境中的行為得出人們的支付意愿, 更適用衡量公共環境的社會效益;后者通過建立土地房屋價格與出行運輸成本函數, 和特征價格模型相比實操性較差, 基于特征價格模型構建武漢輕軌周圍房價函數, 缺乏數據帶入驗證過程。

張娟 (2009) 指出城市軌道交通溢價一般和人類生命健康成本有關難以量化。衡量環境服務效益常采用代替市場法 (具體分為履行成本法、內涵定價法和防護支出法) 、劑量反應法和支付意愿法。僅從理論上分析了城市軌道交通溢價衡量方式。

宋宏 (2011) 在《城市軌道交通開發溢價回收綜述》從溢價回收主要目是解決軌道交通發展所面臨的資金難問題入手, 在對軌道交通收益構成分為軌道交通初期客流票務收入、附屬資源運營收益、新增客流票務收入 (主要指周邊房地產發開對軌道產生的外部性互交效益) 、溢價回收收入四部分的基礎上, 提出了軌道交通溢價回收計量模型, 即溢價回收收益等于軌道交通運營成本與其收益前三項差值。并且該學者認為當新增客流票務收入和溢價回收不能滿足需求時, 可以實施政府補貼。該理論簡單易操作, 但是僅給出軌道交通溢價回收目標, 對如何進行溢價回收具體辦法方面研究不足。

3.2.2 城市軌道交通溢價回收的策略

政府對軌道交通的補貼按照補貼形式分為以資金補助的直接補貼和以政策稅收優惠為主的間接補貼。發達國家認為解決外部性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運用經濟學庇古稅等理論以法律手段解決, 同時也可以有效維持市場秩序。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溢價回收主要通過政府財政補貼。我國《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中明確了由于我國公共交通低票價導致的公共交通運營虧損, 政府應給予一定補貼[。

按照補貼發生的時期, 可將政府補貼分為建設期的前補貼模式和運營期的后補貼模式。王灝 (2006) 年提出了PPP模式下城市軌交通在建設期和運營期政府補貼模式, 毛保華等提出通過提高政府后補貼效率來解決由于企業自身運營效率地下導致成本增加而謊報政策性虧損問題。

政府給予地鐵公司一定土地開發權的間接補貼方式。張權輝 (2010) , 李文超 (2016) 從政府間接補貼角度出發, 整理了國外軌道交通政府補貼方式和港鐵公司運營發展模式, 細化了“軌道交通+物業”聯合開發中物業發展的操作辦法。

政府通過稅收優惠、以及通過征收物業稅再補貼地鐵公司的間接補貼方式。政府可以通過對地鐵公司運營期間免收營業稅等方式降低地鐵運營成本。此外發達國家還設置“Special Assessment District”對享受到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物業征收特別稅收來彌補像軌道交通等設施建設運營虧損。此外, 臺灣地區《工程收益費征收條例》, 《工程收益費征收條例實施細則》的施行, 在法律層面保障了針對特定對象征收費用的合理合法性。

4. 結語

通過對近十年來文獻分析, 可以看出目前關于我國對城市軌道交通外部性評價主要集中于城市軌道交通效益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三方面。軌道交通與城市土地開發利用關系大體分為兩類“人跟線走”和“線跟人走”。城市軌道交通對沿線房屋的增值效應研究工作主要圍繞著軌道交通對周邊土地價值的影響范圍和軌道交通對周邊房屋價值強度兩個方面展開。軌道交通開發效益常用的評價方法有量本利分析法、費用效益法和綜合評估分析法。政府對軌道交通的補貼按照補貼形式分為以資金補助的直接補貼和以政策稅收優惠為主的間接補貼。

摘要: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運營成本高, 雖然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仍不能有效解決軌道交通發展給中型城市帶來的巨大壓力。通過文獻分析法, 對軌道交通溢價回收相關文獻進行梳理, 得出軌道交通對周邊房價影響預測應先于地鐵開發建設, 以站點周邊房價特殊征稅和地鐵公司獲得周邊土地所有權來補償中型城市軌道交通投資, 這個結論可以為其他城市軌道交通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溢價回收

參考文獻

[1] 郭其偉, 朱瑜蔥.城市軌道交通綜合效益評價體系[J].長安大學學報 (建筑與環境科學版) , 2003, 20 (3) :63-65

[2] 姚影.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對城市集聚與擴展的影響機理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09.

[3] 王敏潔.地鐵站綜合開發與城市設計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 2006

[4] 許婷婷.基于土地價值分析的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綜合開發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09

[5] 谷一楨, 鄭思齊.軌道交通對住宅價格和土地開發強度的影響_以北京市13號線為例[J].地理學報, 2010, 65 (2) :213-223

[6] 段宇.基于公寓租金視角的城市軌道交通外部性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15, 8:36-39+51

[7] 陳旭.城市軌道交通外部性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05

[8] 張娟.城市軌道交通成本構成分析[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09

[9] 張晶.北京城市軌道交通補貼機制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10

[10] 苗啟虎, 何小竹, 費方域.城市軌道交通的外部性及其盈利模式探討[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10, 17:9-11+14

[11] 王灝.構建城市軌道交通盈利模式的研究[J].都市快軌交通, 2005.6:1-4

[12] 毛寶華, 郭繼孚等.北京城市交通發展的歷史思考[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2008, 3:6-13

[13] 張權輝.談城市軌道交通的外部性特點及發展策略[J].商業時代, 2010, 17:125-126

[14] 李文超.城市軌道交通正外部性內部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15

[15] 田振清.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補貼模式及參數研究[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2010, 10 (1) :33-37

上一篇:超市空間策劃案例分析范文下一篇:城市綠地公園景觀設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