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城市一二三產業

2022-11-27

第一篇:中國城市一二三產業

城市一二三產業劃分

關于XX產業新城·非首都功能疏解區

第一二三產業的定位報告

一、概述

我國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一般將產業劃分為三大類,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除上述第

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具體可分為兩大部門:

(1) 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和倉儲業。 (2) 服務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綜合技術服務業,農、林、牧、漁、水利服務業和水利業,咨詢服務業,公路、內河(湖)航道養護業,居民服務業,公用事業,房地產業,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國家與黨政機關、社會團體、軍隊和警察等。

對于一個城市來講, 尤其是新城的發展,應該做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

一、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

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

XX產業新城位于XX縣縣城以北,南拒馬河沿線區域,占地面積85平方公里。依托區位、交通、生態、空間、政策五大優勢,總體定位智慧型產業高地。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物流業、現代教育服務產業、現代農業等類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如創新科技、電子商務、商貿會展、金融服務、總部經濟、創業孵化、商務休閑等??傮w打造以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為主的產城融合示范區。

二、產業結構劃分:

(一)、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現代農業

“我國城鎮化必須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1、現代化農業產業 1)綠色農業 ①有機美食

a生態餐廳 b大眾廚房 c果園餐廳 ②農場體驗 a青蔬農園 b養殖農場 c創意農場 ③綠色休閑 a五彩花田 b農夫樂園 c房車營地 d運動公園 ④農居生活 a開心農場 b市民農莊 c新農人農場 d企業莊園

、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新興產業

1、高端裝備制造業 1)新能源裝備 ①太陽能制造業 ②生物質能制造業 ③風能制造業 ④節能減排制造業 2)新材料裝備 ①新型建筑材料 ②新型稀土材料 ③生物醫用材料 ④新型碳材料 ⑤新型陶瓷材料 ⑥納米材料

2)休閑農業 ①生態休閑農業 ②民俗休閑農業 ③都市休閑農業 ④科技休閑農業 3)工廠化農業 4)特色農業 5)觀光農業 ①觀光農園 ②農業公園 ③教育農園 ④森林公園 ⑤民俗觀光村 6)立體農業 7)訂單農業

⑦新型復合材料 ⑧新型化工材料 ⑨電子信息材料 ⑩新型金屬材料 3)高效節能環保裝備 ①鍋爐窯爐 ②電機及拖動設備 ③余熱余壓利用裝備④節能監測技術裝備⑤家用和商用電器 ⑥照明產品 ⑦建材產品

(二)

⑧汽車 4)航空裝備 5)衛星制造與應用 6)軌道交通設備制造 7)海洋工程裝備制造 8)智能制造裝備 ①大型智能工程機械

2、生物醫藥產業

②高效農業機械 ③智能印刷機械 ④自動化紡織機械 ⑤環保機械 ⑥煤炭機械 ⑦冶金機械等

(三)、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1、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2、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游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

3、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

4、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 具體分為:

即:F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即現代物流業) 51 鐵路運輸業 52 道路運輸業 53 城市公共交通業 54 水上運輸業 55 航空運輸業 56 管道運輸業

57 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業 58 倉儲業 59 郵政業

G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60 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 61 計算機服務業

62 軟件業 H 批發和零售業 63 批發業 65 零售業 I 住宿和餐飲業 66 住宿業 67 餐飲業 J 金融業 68金融業 69 證券業 70 保險業 71 其他金融活動 K 房地產業 72 房地產業 L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73 租賃業 74 商務服務業

M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75 研究與試驗發展 76 專業技術服務業 77 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 78 地質勘查業

N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79 水利管理業 80 環境管理業 81 公共設施管理業 O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82 居民服務業 83 其他服務業 P 教育

84 教育

Q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85 衛生 86 社會保障業 87 社會福利業 R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88 新聞出版業

89 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 90 文化藝術業 91 體育 92 娛樂業

S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93 中國共產黨機關 94 國家機構

95 人民政協和民主黨派

96 群眾團體、社會團體和宗教組織 97 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T 國際組織 98 國際組織

第二篇:中國一二三四線城市劃分

l 一線城市5個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 天津

l 二線發達城市8個 杭州 南京 濟南 重慶 青島 大連 寧波 廈門 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直轄市,西部中心城市 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全國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全國經濟中心

經濟發達,中國第三大城市 經濟發達、特區城市 重要經濟大港

l 二線中等發達城市15個 成都 武漢 哈爾濱 沈陽 西安 長春 長沙 福州 鄭州 石家莊 蘇州 佛山 東莞 無錫 煙臺 太原 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經濟強市、中國地級市經濟最強市 經濟強市 經濟強市 經濟強市 經濟強市

經濟強市、地級市省會

l 二線發展較弱城市 合肥 南昌 南寧 昆明 地級市省會 地級市省會 地級市省會 地級市省會 溫州 淄博 唐山 l 三線城市: 烏魯木齊 貴陽 ???蘭州 銀川 西寧 呼和浩特 泉州 包頭 南通 大慶 徐州 濰坊 常州 鄂爾多斯 紹興 濟寧 鹽城 邯鄲 臨沂 洛陽 東營 揚州 臺州 嘉興 滄州 榆林 泰州 鎮江 昆山 江陰 張家港 義烏 金華 保定 吉林 重要的經濟城市 重要的工業城市 河北經濟強市

新疆自治區首府 貴州省會 海南省會 甘肅省會 寧夏自治區首府 青海省會 內蒙古首府 福建經濟第一強市

內蒙古第一大城市,經濟第二強市 江蘇經濟強市 黑龍江經濟強市 江蘇經濟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江蘇經濟強市 內蒙古經濟第一強市 浙江經濟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江蘇經濟強市 河北經濟第三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河南經濟強市、古都 山東經濟強市 江蘇經濟強市 浙江經濟強市 浙江經濟強市 河北經濟強市 陜西經濟第二強市 江蘇經濟強市 江蘇經濟強市 全國百強縣第一名 全國百強縣第二名 全國百強縣第三名 浙江經濟強市縣級市 浙江經濟強市 河北經濟強市 吉林經濟第二強市 鞍山 泰安 宜昌 襄陽 中山 惠州 南陽 威海 德州 岳陽 聊城 常德 漳州 濱州 茂名 淮安 江門 蕪湖 湛江 廊坊 菏澤 柳州 寶雞 珠海 綿陽 l 四線城市: 株洲 棗莊 許昌 通遼 湖州 新鄉 咸陽 松原 連云港 安陽 周口 焦作 赤峰 邢臺 遼寧經濟第三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湖北經濟第二強市 湖北經濟第三強市 廣東經濟強市 廣東經濟強市 河南經濟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湖南經濟第二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湖南經濟強市 福建經濟第四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廣東經濟強市 江蘇經濟強市 廣東經濟強市 安徽經濟第二強市 廣東經濟強市 河北經濟強市 山東經濟強市 廣西經濟第二強市

陜西第二大城市、經濟第四強市 特區、廣東經濟第十強市 四川第二大城市

湖南經濟第五強市 山東經濟第十五強市 河南經濟第四強市 內蒙古經濟第四強市 浙江經濟第八強市 河南經濟第五強市 陜西經濟第三強市 吉林經濟第三強市 江蘇經濟第十二強市 河南經濟第六強市 河南經濟第七強市 河南經濟第八強市 內蒙古經濟第五強市 河北經濟第七強市 郴州 宿遷 贛州 平頂山 桂林 肇慶 曲靖 九江 商丘 汕頭 信陽 駐馬店 營口 揭陽 龍巖 安慶 日照 遵義 三明 呼倫貝爾 長治 湘潭 德陽 南充 樂山 達州 盤錦 延安 上饒 錦州 宜春 宜賓 張家口 馬鞍山 呂梁 撫順 臨汾 渭南 開封 莆田 荊州 湖南經濟第六強市 江蘇經濟第十三強市 江西經濟第二強市 河南經濟第九強市 廣西經濟第三強市 廣東經濟第十一強市 云南經濟第二強市 江西經濟第三強市 河南經濟第十強市 廣東經濟第十二強市 河南經濟第十一強市 河南經濟第十二強市 遼寧經濟第四強市 廣東經濟第十三強市 福建經濟第五強市 安徽經濟第三強市 山東經濟第十五強市 貴州經濟第二強市 福建經濟第六強市 內蒙古經濟第六強市 山西經濟第二強市 湖南經濟第七強市 四川經濟第三強市 四川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遼寧地級市 陜西地級市 江西地級市 遼寧地級市 江西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河北地級市 安徽地級市 山西地級市 遼寧地級市 山西地級市 陜西地級市 河南地級市,古都 福建地級市 湖北地級市 黃岡 四平 承德 齊齊哈爾 三門峽 秦皇島 本溪 玉林 孝感 牡丹江 荊門 寧德 運城 綏化 永州 懷化 黃石 瀘州 清遠 邵陽 衡水 益陽 丹東 鐵嶺 晉城 朔州 吉安 婁底 玉溪 遼陽 南平 濮陽 晉中 資陽 都江堰 攀枝花 衢州 內江 滁州 阜陽 十堰 湖北地級市 吉林地級市 河北地級市 黑龍江地級市 河南地級市 河北地級市 遼寧地級市 廣西地級市 湖北地級市 黑龍江地級市 湖北地級市 福建地級市 山西地級市 黑龍江地級 湖南地級市

湖南地級市、湘西第一大市 湖北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廣東地級市 湖南地級市 河北地級市 湖南地級市

遼寧地級市、中國口岸第一大市 遼寧地級市 山西地級市 山西地級市 江西地級市 湖南地級市 云南地級市 遼寧地級市 福建地級市 河南地級市 山西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四川縣級市 四川地級市 浙江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安徽地級市 安徽地級市 湖北地級市 大同 朝陽 六安 宿州 通化 蚌埠 韶關 麗水 自貢 陽江 畢節 l 五線城市: 拉薩 克拉瑪依 庫爾勒 昌吉 哈密 伊寧 喀什 阿克蘇 石河子 晉江 增城 諸暨 丹陽 玉環 常熟 崇明 余姚 奉化 海寧 瀏陽市 大理 麗江 普洱 保山 昭通 西昌 雅安 廣安 山西地級市 遼寧地級市 安徽地級市 安徽地級市 吉林地級市 安徽地級市 廣東地級市 浙江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廣東地級市 貴州地級市

西藏自治區首府

新疆經濟第二強市,地級市 新疆第二大城市,縣級市、州府 新疆縣級市、州府

新疆縣級市、地區行署所在地 縣級市、州府

新疆縣級市、地區行署所在地 新疆縣級市、地區行署所在地 新疆兵團第一大城市 福建經濟發達縣級市 廣東經濟發達縣級市 浙江經濟發達縣級市 江蘇經濟發達縣級市 浙江經濟發達縣 江蘇經濟發達縣級市 上海經濟發達縣 浙江經濟發達縣級市 浙江經濟發達縣級市 浙江經濟發達縣級市 湖南縣級市 云南縣級市、州府 云南地級市 云南地級市 云南地級市 云南地級市 四川縣級市、州府 四川地級市 四川縣級市 廣元 巴中 遂寧 天水 酒泉 嘉峪關 武威 張掖 石嘴山 吳忠 北海 百色 虎門鎮 長安鎮 鰲江-龍港鎮 四川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四川地級市 甘肅第二大城市 甘肅地級市 甘肅地級市 甘肅地級市 甘肅地級市 寧夏地級市 寧夏地級市 廣西地級市 廣西地級市

全國第一大鎮、廣東東莞市建制鎮 廣東東莞市建制鎮,全國人口經濟大鎮 浙江建制鎮、浙最南端中心城市

以及其他省份的地級市及經濟強縣縣級市 l 六線城市:

除以上以外的所有縣級市和經濟強縣、城市規模大縣。(中國城市論壇)

天津23家富豪榮登胡潤富豪榜

第三篇:一二三產業融合總結

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結報告

一、企業基本情況

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梨樹縣經濟開發區霍家店經濟園區內,是一家專業致力于電子商務、果蔬食品生產、研發、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

公司總共有兩個場區,其中:加工廠區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綠色生態產業園區15萬平方米??偨ㄖ娣e19245平方米,總資產6620萬元,固定資產4285萬元,年銷售收入5667萬元,稅金150萬元,稅后利潤451萬元。企業產品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和QS認證,年加工速凍蔬菜、凈菜、保鮮菜能力20000噸,其中:主營產品加工能力7200噸。

公司為了增強帶動能力,先后成立了華利電子商務中心、華利食品研發中心、華利職業技術培訓學校、金正農產品批發市場、綠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梨樹創業孵化基地等六個獨立實體。公司內部組織機構健全,現有職工132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6人,種植類和食品類技術員35人。公司采取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帶動農戶發展生產,截止目前,基地發展社員1326戶,分布于全縣8個鄉鎮的52個村,帶動社員果蔬種植面積3000畝,年銷售果蔬2萬噸。帶動基地社員增收達2萬元以上。 公司主要以生產加工農產品為主,產品有速凍豆角、粘玉米,保鮮蔬菜、凈菜等10余個品種。產品主要供應國內超市和連鎖店。近兩年,企業生產經營業績呈顯著上升態勢。企業注冊商標2個,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產品認證,為 。。。。。。。。。。。省級龍頭企業、。。。。省。。。。示范單位。

二、三產融合發展現狀

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探索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程生態化,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物流、農村廣大用戶為平臺,推進農產品業綠色增效開展試點示范,建立以農產品加工為目的主導產業。以生產基地、加工為主體,創建生態型企業,推進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實現地域范圍內的復合式循環。

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推進農場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主要是以種植基地帶動種植業,以種植業帶動加工業 ,以農產品加工業帶動冷鏈服務業,有效的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產業: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縣X個鄉鎮XX個村布局種植產業,自建規模種植基地XX個,帶動基地XX多個,主要開展糧食、蔬菜種植。截至目前。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種植基地XXXXX畝,基地著力構建糧蔬兼顧、循環發展的新型種植結構, 二產業: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擁有。。。。。機器(農產品加工),年可生產XXX,加工XXXX。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始終堅持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推進種、加、貿工農一體化,建立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程生態化,時間地域范圍內的復合式循環。

三產: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有X個萬噸級冷凍冷藏庫,擁有冷鏈配送車X輛,每日配送農產品XXXX公斤,覆蓋吉林省四平地區XX個鄉鎮。農產品速凍品冷鏈配送發往哈爾濱、北京、天津等全國各城市。

三、下一步實施計劃及存在的問題

(一)下一步實施計劃

1、“稻鴨共養”、“魚鴨混養”和林下養殖等生態循環模式的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在高標準水稻種植區推廣實施“稻鴨共養”、“魚鴨混養”和林下養殖等生態循環模式,生態循環養殖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設施建設、防疫體系、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范制定。

2、畜禽養殖、屠宰加工、飼料加工、定點銷售的產業建設:“稻鴨共養”、“魚鴨混養”、“豬-糞-沼-草-魚”等多種生態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合的模式。家禽無害化處理和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購置。病死家禽及糞便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建設無害化處理和有機肥加工設施,購置無害化處理設備和有機肥加工設備等。

3、電子商務平臺及互聯網建設:利用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試點建立聯合體電商館。

(二)存在問題

一二三融合產業發展過程中設計到產業鏈長,帶動面廣,投資規模大,示范效應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遇到兩方面問題:一是融資難,產業發展很大部門在農村投入的基礎設施不能申請銀行貸款抵押,造成企業資金困難。二是才難求,大中專人才現在都不愿意前往農村就業,寧愿留在城市待業,造成縣域農業企業引進入才困難。

為此希望,政府加大農業農村投資的基礎建設給予實際性的政府扶持,例如根據農業生產基礎投資規模給予“先建后補”資金和政策性貸款等方面政策的支持。政府加大多人才下鄉創業就業加大予以相關鼓勵和扶持政策。

四平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第四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張天佐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發展,面臨的挑戰之大、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收入爬坡過坎實現翻番的目標,必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形成新業態、新組織方式、新商業模式和新經營機制等,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配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注重四個方面:

一是縱向延伸,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目前,我國農業產加銷連接不夠緊密,仍未形成高效完整的產業鏈條。農產品加工業起步晚、基礎差、技術裝備落后、加工轉化率低,特別是農產品產地預冷、烘干、儲藏等初加工發展滯后,產后損失嚴重。農產品流通方式落后,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現代營銷方式應用不普遍,運輸流通成本高、損失大。農業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品牌意識欠缺,大路貨多、精品少,效益不高。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就是要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在縱向上推行產加銷一體化,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鏈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城市和鄉村、現代工業和農業的有效聯結,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重點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支持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通過一系列積極行動,健全完善農業的產業鏈、就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效益。

二是橫向拓展,挖掘農業價值創造潛力。農業除了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等基本功能,還有生態涵養、觀光休閑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這一鮮明特點在大國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豐富且有特色。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觀光休閑、農耕體驗等需求日益增加,為拓展農業功能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近些年,許多地方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產業特色、歷史文化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和鄉村旅游,帶動了一方經濟,富裕了一方百姓,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新亮點。今后,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農業非傳統功能的挖掘,最大程度地提升農業的價值創造能力。要采取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資源資產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通過支持和引導,培育發展一批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業態新產業,農村的綠水青山將會變成農民的“金山銀山”。

三是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它能夠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我國探索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有益嘗試,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產業融合水平還不高,產業結構簡單化現象比較普遍,產業各主體各環節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為了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要高度重視促進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將農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提高產業發展的統一性、協調性。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化;著眼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統籌考慮產業布局與環境保護,將產業與生態有機結合起來;創新體制機制,采取政策扶持、PPP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各方主體投入農業、加強合作的積極性;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提高產業融合的規模效應;利用互聯網平臺,促進產業之間的線上融合,增進經濟效率。要通過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共同努力,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讓農業煥發勃勃生機,成為發展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

四是創新制度,讓農民成為共享利益的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立足農業、依靠農民、惠及農村,任何時候都不能剝奪農民的主體地位。多年來,我國努力探索完善農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尚未完全破題。比如,一些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后,代替了農民而不是帶動農民,導致農民在農業發展中被邊緣化。從基本國情和農情出發,一定要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要按照1號文件的要求,支持供銷社創辦領辦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密切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建立農民入股參與農業經營、合理分享收益的長效機制;探索有效辦法,實現財政支農資金幫助農民穩定分享產業鏈利益。要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農民利益作為推進產業融合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贏得農民的真心支持和廣泛參與,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五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調研報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有一個新亮點就是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件指出: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F結合實際,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重要意義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科學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根據國內外的發展實踐經驗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以農業為基本依托,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農民分享三次產業“融合”中帶來的紅利,有利于吸引現代要素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利于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有利于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新農村建設。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縣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戰略和塬區蘋果業、川道棚栽業、全縣草畜業的發展布局,確立了“園區引領、龍頭帶動、項目支撐、服務優化、產業突破”的現代農業總體工作思路。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持續實現了全縣農業經濟穩步增長。2014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同比增長6%,占全縣生產總值的21.17%。農民人均純收入8157元,同比增長14.5%。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3.65萬畝,糧食產量4.2萬噸。 全縣梨果總面積32.5萬畝,其中蘋果面積29.5萬畝,實現蘋果產量25.5萬噸,產值8.5億元,農民人均果業收入達到8500元。蔬菜種植面積達1.2萬畝,實現各類瓜菜產量13.6萬噸,產值2.1億元。全縣生豬存欄14.5萬頭、牛存欄3.69萬頭、羊存欄7.61萬只、家禽存欄32萬羽。2015年1-5月份,全縣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億元,同比增5.8%,其中農業總產值0.92億元,同比增5.7%。

(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14年,全縣農業增加值由2009年的7.6億元增長至13.12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1.7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長8.5%;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加,農作物播種面積23.65萬畝,增加了5.51萬畝,糧食產量4.2萬噸,增加了0.37萬噸;梨果面積32.5萬畝,增加2.5萬畝,產量由12萬噸增長至25.5萬噸,增長2.125倍,產值由3億元增長到8.5億元,增長2.83倍;蔬菜面積達2.2萬畝,比“十二五”末1.7萬畝增加了0.5萬畝,各類瓜菜產量由4.9萬噸增加12萬噸,增加2.45倍,產值7932萬元增長到2.04億元,增長2.57倍。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優化。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級5個,市級10個。新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個,省級百強社2個,省級示范合作社3個,市級示范合作社13個。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十二五”時期,全縣加大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推進了果業、蔬菜、農機直補和農村沼氣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工程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間新建幼園4.5萬畝,建成防雹網1.5萬畝,護欄網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設沼氣池7907口、養殖小區27個、服務網點90個、服務中心1處、綜合示范基地1處、沼氣示范村6個。

(四)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任務,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2萬千瓦,農機保有量達到20930臺(輛、部)。累計建成3000噸氣調庫3座,2000噸制冷庫12座。

(五)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優質專用糧面積占糧食總面積的20%以上,玉米、豆類等作物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優質蘋果、優質瓜菜、優質花椒、優質干果、小雜糧生產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產業經營初具規模,優質高效農業快速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2013年9月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項目建成了試驗室,現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蘋果、大棚蔬菜為主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帶初步形成。

(六)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全面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探索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切實提升了農民的科技水平,增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保障了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和農村沼氣、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穩步推進。在北京、深圳、內蒙等地共開設延長蘋果直銷窗口13處,年銷量達到2.5萬余噸?;緦崿F了生產有基地、儲藏有企業、營銷有組織、流通有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格局。依托延長農業信息網和建成的村級信息服務站及時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服務。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規?;洜I程度不高。全縣現有耕地面

262496畝,受自然地理環境及農民思想認識因素影響,大量的農業土地資源仍由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利用率低??糠謶艚洜I的市場主體與全球化市場競爭,既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農民與企業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業基地對接不夠,帶動本地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加上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政策不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不大,聯系農戶有限,服務半徑小,帶動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業合作社運作程序不規范,社員聯系不緊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農戶共創品牌、搶占市場的能力也不夠,直接影響到全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場兩大風險的能力。

(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都市農業是以現代科技為基礎,與城市發展緊密融合,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現代新型農業,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近年來,雖然我縣按照省、市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于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投入不足,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知識老化、技術能力低,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等沒有根本性的改變,與發達地區相比總體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農業標準化生產相對滯后?,F代農業要求沒有標準化生產,就談不上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由于受土地經營規模的制約,農民缺乏標準化生產的熱情。近年來,雖然農業、質監等部門努力提高我縣農產品質量,但總體而言,農業標準化生產進展不夠快,難以在短期內取得長足進展,與生態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標準有較大差距。

(五)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比較落實。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較差,高標準農田比例低,農機化、農業信息化程度不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夠強。這些問題都是影響和制約我縣農業發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解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現代農業基礎。一是加強優質蘋果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老果園改造,狠抓幼園管理,繼續實施“提質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養、技術管理、市場營銷三個體系建設,狠抓節水灌溉和有機肥源建設兩個關鍵,全面推廣六大技術,由按季管理向常態管理轉變。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按照布局區域化、基地規?;?、生產標準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加快完善蔬菜種苗繁育體系,著力推廣工廠化種苗,提高蔬菜種苗集中繁育和統一供應能力。全面推行棚栽產業無公害、有機化生產,提高蔬菜質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實推進糧食增量提質。堅持“穩面積、調結構、提單產、??偖a”的糧食生產總體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產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結合治溝造地項目,組織實施好糧食高產創建、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示范點,確保我縣糧食生產安全。

(二)精心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按照“園區帶基地”的發展思路,努力提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質量和水平,帶動主導產業基地建設上規模、上水平。積極謀劃建設鄉鎮示范園區,大力提倡傳統產業新型化,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區,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果業、蔬菜等產業相配套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選擇有實力、比較成熟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作為建設主體,保證園區建設要素投入和發展內生動力,建立起合作共贏的現代農業經營機制。不斷創新融資機制,增加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信貸資金投入,并通過制定優惠條件,打造招商引資平臺,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延伸和完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產業鏈條和經營體系,建立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園區的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

(三)大力加強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建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培育生產大戶和家庭農場。積極探索實踐承包土地經營權和果園、設施大棚、農業示范園區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轉方式,開展土地銀行等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建設試點,促進兼業農戶土地加快向專業大戶集中,培養一批蘋果、蔬菜、糧食生產大戶和家庭農場,促進新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支持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承擔現代農業園區、生產基地和貯藏庫建設、品牌創建及農產品營銷、加工等項目,促進合作社快速成長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四)強力推進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圍繞蘋果、蔬菜、糧食產業,整合技術力量,組建專家+技術員+試驗示范基地負責人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推廣團隊,解決我縣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問題。采取縣鄉村三級聯動的方式,加強基層農技人員培訓。認真實施好鄉鎮農技推廣站條件建設項目,年內完成所有鄉鎮站建設,實現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全覆蓋和“四有”目標。

(五)堅持不懈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繼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完成縣級檢測機構建設項目,建成9個規范化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按照《延安市有機農業發展規劃》,積極推行“三品一標”認證,切實維護品牌公信力,促進優質優價機制形成。

(六)積極推進農機、信息、生態、防災減災等農業物質裝備條件建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一是著力于農機裝備、機械化作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機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認真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深入開展農機安全監理創建活動,強化農機安全普法宣傳和培訓,確保農機生產安全。推動農業信息服務終端建設向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社、示范園區加快延伸,建設延長名優特農產品網,做好農業信息的及時采集、編排和發布,維護好網絡建設。實施好沼氣建設工程,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提高“三沼”綜合利用水平。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密切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強化災害性天氣的預警和災害防御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生物災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體系,加強蘋果蠹蛾等重大農業疫情監測和防控網點建設,推動專業化、社會化防控隊伍建設,進一步擴大蘋果防雹網和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七)突出生態服務功能,大力發展低碳農業。以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農業資源的循環集約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加快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農業資源節約體系、農業生態保護體系和農村新型能源體系等“四大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項目建設,重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切實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綜合利用和農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綠色防控等各項工作。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充分發揮現代都市農業潔、凈、美、綠的特色,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業和諧發展的環境。

(八)統籌城鄉發展,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要做好規劃。要著眼于我縣城鄉經濟、社會、自然和人的協調發展,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統籌規劃、新農村建設空間規劃,認真搞好區域村莊布局總體規劃,高標準編制集鎮和中心村、農村新社區規劃。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強化對口幫扶、小康建設、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創”、城鄉一體化試點等多個平臺的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海關出入境常識下一篇:中國古代夏季的別稱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