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

2023-09-16

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很早就有以農治國的傳統。休閑農業是具有生產功能性、服務功能性為一體,利用農業生產條件、景觀資源和農民生活,發展成一種新的農業經營形態,集觀光、旅游、休閑、游玩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目前是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和旅游高速發展的時期,鄉村的休閑農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參與。市場、技術、經濟、鄉村、社會也推動著旅游與農村農業相結合的,以休閑農業為主的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關鍵詞:休閑農業  鄉村旅游  產業  經濟

一、我國休閑農業的產生和發展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有了快速的發展,解決了大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雖然收入也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目前城鄉的差距不斷的拉大,一大部分鄉村的發展越來越落后于城市,落后農村的居民又進城打工或者移居到城鎮。農村人口比例從當初的80%降到現在的50%,此后在城市強大的拉力下,還會有更多的鄉村人口移居到城鎮,在大力提升中國城市化進度的速度同時,也會給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帶來各方面的生存和生活壓力。所以政府牽頭帶領農民致富,幫助農民創收,是我國休閑農業產生的根源。從目前現存的資料和歷史記載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休閑農業有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還能帶動農村地區產業的發展,為我國農業僅僅以種植耕種為主,發展緩慢經濟效益低下,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此外不僅僅因為城鄉結構的變遷,隨著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國民消費也出現了一些改變,從開始最簡單的滿足溫飽,到衣食住行轉向了開始追求精神層次。由于節假日的增多,人們的旅游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人們可以用短期的周末時間,到城市近郊去體驗自然悠閑的田園生活。有數據表明,我國一線城市居民已經明顯有近郊鄉村旅游的趨勢,例如北京市就有40.6%的居民把休閑農業旅游作為短期旅游首選。從現在的社會形勢發展中來看,休閑產業將來必然會是經濟熱潮的組成要素,所以休閑農業的發展也會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

我國的鄉村休閑農業旅游也是現代旅游產業形式的組成部分之一,不僅帶動了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民的收入。有數據推算,2016年全國范圍內的農業鄉村接待游客21億人次,收入超過5700億元,2016年國慶長假出游人次,占總出游人次的68.98%。我國政府機關也在大力扶持休閑農業的發展,開發各種獨具地方特色的項目。已經開始經營休閑農業的村民,收入明顯高于其他的村民。要知道休閑農業的服務,是一種綜合性質的服務。涉及到一些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比如餐飲,住宿,購物,交通,娛樂等方面,這樣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包括餐飲酒店服務人員、后勤保安人員、維修管理人員等等,對農村勞動力的回流,剩余勞動力的利用,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我國休閑農業的特征和功能

休閑農業具有多功能性、鄉土性、季節性、對象性、綜合效益性等特征。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休閑農業不僅要提供觀光、采摘,還要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娛樂、文化教育,生活體驗等綜合性的服務,發揮了多功能性特點;鄉土性是休閑農業的核心,各地文化背景不同,所體現的鄉土民風也有差別,這就決定了休閑農業的項目內容的差異性和特色性;因為農產品生長的區別,而且會被水、土、溫度等自然要素的影響,決定了休閑農業的季節性特征;上鄉村來體驗休閑農業的旅游者大多數來自周邊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和返璞歸真的需求對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休閑農業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村民思想的轉變,也促進了城市居民對農村的了解,會產生一系列的經濟、社會效應等。除此之外,休閑農業還有它的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功。

三、休閑農業項目實踐

1、項目背景

關磨村位于山西省芮城縣學張鄉。位置偏僻,因村莊閉塞交通不夠便利,生產生活條件很不發達,又因收入很低,農民為了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村莊大部分年輕力壯的村民都去城市打工,在家務農的都是老人和照顧老人和小孩的婦女。關磨村地形北高南低,以小麥和蘋果種植為主,另外還有茶菊、藥菊等藥材種植。養殖業以牛、羊為主。以前因為交通問題人們逐漸從溝底向溝頂的平原地帶轉移,因此大量的窯洞建筑就被遺棄,不過現存的窯洞保存還比較完好。另外還有一下灰瓦,土黃色泥磚做的房屋也因為村民向城市移居被放棄,那些具有當地特點的門樓設計也被現代化的封閉式門樓所代替。

2、項目目標

對于當地的居民來講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吸納本村未就業成員,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而且相關旅游產業的興起也會使本村迅速發展起來,村民的收入也會大大增加,從而提高本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整體生活水平。關磨村休閑農業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目標,很多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居民想改變家鄉幾年如一日的現狀。

3、項目預期

對關磨村進行整體調研后,然后查閱資料確定了關磨村的窯洞大部分屬于靠崖式,在建造的時候會用現代式的房子與其一起把院子圍合起來。一般窯洞的個數是10個到12個,關磨村的靠崖式窯洞一般是個數在7個到9個之間。除了靠崖式窯洞還有少部分的地坑式窯洞。地坑院依據住窯洞所處的正南、正北、正東、正西不同的方位可以分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和北坎宅四個類型,這幾種類型的地坑院還涉及傳統命相理論,在考慮陰陽八卦的同時,還要考慮宅子與宅主的命相是否相生。項目啟動后可以把大量的靠崖式窯洞建筑也能很好的利用起來,對窯洞的改造要將其改造成為既具有山西當地特色和文化內涵但是又便利具有現代感的舒適居所。能逐漸使整個村莊改造成為集休閑度假、出行玩樂、居民居住、農作物生產原生態、體驗生活為主的休閑農業村莊,吸引周邊城市人群來村里游玩,緩解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

4、項目計劃

首先在原有的基礎上從房屋建筑(廢棄的窯洞,土磚墻房屋)、雜亂的交通道路進行整體規劃、景觀植物搭配、生活環境等方面進行改進,對各個區域進行細致的功能劃分,使其達到最優的效果。

作為游客居住體驗的窯洞參考的是西兌宅的格局進行布局的,主窯設在正西面墻的正中間位置,廚窯設在院子的西北角,西南角和正東方向中間為客窯,東南角為衛生間,正南方向的兩口窯分別是牲口窯和雜物窯,正東方向上是起到圍合保護作用的現代式的房間。廚窯也會配置有現代化的廚房用具和電器。

生態農莊采摘園是整個村莊規劃的核心區域,位于村莊的入口區域,面積大概為5萬多平米的,從這個區域進行規劃改造?!耙赂幌刃蘼贰痹谠瓉淼闹鞲傻缆飞蠈⑵鋽U寬部分面積使其達到標準的道路寬度,在村口處設有兩個咨詢處方便來旅游的顧客咨詢。此區域東區設有果蔬自助采摘園、休息亭、蔬菜水果交易市場、大型的購物超市,呈直線性依次分布,讓游客們親身體驗和城市不一樣的生活,大型購物超市的位置一方面方便來此地旅游的客人們購物,另一方面也為鄰近的村莊購物提供了方便。西區設有大型的停車場、農家主題特色餐廳、假日賓館、放牧區、農作物區、小型的面粉作坊、大型的交往廣場。放牧區處在偏中心區域,其他的幾個區域圍繞在其周圍,道路相互貫通,方便人們的觀賞游玩。在農家主題特色餐廳,餐廳里使用的蔬果食材等都來自采摘園,肉類來自放牧區,面粉類來自小麥作坊,原料來自農作物區。假日賓館分布在西北角區域,遠離交往廣場和嘈雜區,前方是農作物種植區,外圍有大型喬木與道路隔開,環境清新寧靜,是放松心情緩解壓力的好地方。

此次關磨村休閑農業項目計劃的發展是村政府占主導地位,號召社會廣泛參與。細化關磨村內的生產、生活、服務、產業等各個區域板塊的功能定位,提前明確垃圾污水、廁改綠化照明交通等各個項目的建設時間和要求。因地制宜,首先尊重關磨村原有的自然美,再挖掘文化地域內涵,扶持本村旅游產業,打造適合居住游玩的鄉村環境。尊重本村居民的意愿,專家引導群眾討論,公開使得村民有主動權,讓村民滿意。

綜上所述,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產業形式,打破了傳統農業在之前發展中形式單一的局限性。從多個角度比如旅游功能、文化功能、教育體驗功能等促進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趨勢。而且不僅拓寬了農業的各項功能,還延長農業生產產業鏈,開辟了農村新型服務業,促進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供給新農村建設良好的經濟基礎。未來的休閑農業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實踐來進一步檢驗。未來休閑農業的縱向和橫向發展研究,也是今后有關這方面理論研究需要繼續深入的。

參考文獻:

[1]吳理財,吳孔凡.美麗鄉村建設四種模式及比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

[2]王衛星.美麗鄉村建設:現狀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

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融入旅游業的相關要素,把農村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民風以及文化體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新型產業。休閑農業是農村發展的新動力,是實現農民收入增長的創新型途徑,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方向。休閑農業是農業產業功能的延展和創新,是現代農業和第二、三產業有機結合形成的朝陽產業,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在發展農村經濟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不可忽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尊重傳統的民俗民風以及農村文化,實現休閑農業規?;?、規范化、持續化的發展。休閑農業將城鄉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城鄉統籌;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4-hg-069)階段研究成果之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休閑農業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的重要途徑,是一項一舉多得的經濟戰略。發展休閑農業,不僅能促進人才、技術、資金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流,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改善農業經濟結構,早日實現新農村和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同時也能加強區域經濟融合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能力。

1休閑農業的概念及其特點

休閑農業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利用農業的生產環境和農村的景觀優勢,發展休閑、旅游、體驗以及農業周邊產業的一種新型經營形式。它不但重新發掘了農業的產業潛力,優化了傳統農業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增加了農民收入,為促進農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其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服務的全面性

以自然環境和農業景觀為依托的休閑農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探究,經營范圍已經不僅僅是觀光性旅游和果園采摘體驗的服務,還同時為游客提供了農院食宿、鄉鄰娛樂、生態體驗、田園勞作、農耕歷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風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務,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閑農業完成了從過去單一到現階段全面性服務的轉型。

1.2文化內涵的豐富性

在現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沖擊之下,許多鄉村文化在還沒有進行甄別的情況下就被淹沒了。然而,休閑農業的發展,為想要體驗“慢生活”和想要了解傳統民俗民風文化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途徑。而如《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也為休閑農業的宣傳出了一份力,鼓勵人們回到故鄉,找回童年的那一份鄉土人情和傳統民俗文化。

1.3發展的科學性

休閑農業作為多個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不但為旅游產業開辟了新的領域,更提高了農產品的綜合效益,開發了一種由農業、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在內的多產業融合的新模式,為傳統農耕注入了現代科學發展的新內涵和新動力。

1.4效益的綜合性

休閑農業作為產業鏈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興產業,不但為傳統的農業和旅游開辟了新的利益空間,更為我國積淀深厚、豐富多彩的農業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個途徑。

2休閑農業的發展對城鄉統籌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穩步增長,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在這個階段中,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巨大壓力。2014年,第一產業在我國GDP總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隱藏在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國超過6億的農民。在農業GDP如此低的情況之下,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必然是一個讓人憂心的問題。如何實現農民收入增長以及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將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兩極化將越發明顯,這種情況不但抑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更拖延了城鎮的發展?;凇澳就啊痹淼姆治?,如何解決現階段城鄉統籌發展難題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融入旅游業的相關要素,將農村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民風以及文化體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新型產業。此外,休閑農業將傳統的農業資源作為基礎,經過現代旅游產業的融入,其目的是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并為農民提供較高的經濟效益。這種基于我國國情的創新型舉措,通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滲透和互動,帶動了制造業和建筑在內的諸多產業,為實現傳統農業朝著效益型農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同時也為旅游業在內的多個產業開辟了新的利益空間。從某種層面上,發展休閑農業正好解決了我國農業問題和城鄉兩極化的問題。概而言之,休閑農業的發展對城鄉統籌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調整產業經濟結構。發展休閑農業是積極響應國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的號召,是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探索,更是對農業經濟的不同詮釋。其作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的產物,不但改造了傳統農業的單一經濟結構,增加了服務業、旅游業甚至制造業的比重,在實現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二,推動農業發展。休閑農業是傳統農業通過整合旅游業的相關要素而形成的創新型產業模式,它推動了城鄉之間的科技、人才以及資金的交流,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產銷模式,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范圍,優化了農業的資源配置。通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為農民謀求高收入的同時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三,推動旅游業發展。休閑農業是把現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農業的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將鄉村生活、鄉村傳統建筑風格、鄉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豐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內容,并賦予其文化內涵。并以強大的市場需求為動力推動了現代旅游業的發展。

第四,推動城鄉文化交流?!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碧諟Y明描述的田園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閑農業正好提供了這一平臺?!案赊r活,住村屋,體驗鄉村文化”也成為當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鋼筋水泥間彌漫著現實主義的城市里,激發了人們對田園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發了對民俗民風的濃厚興趣,極大地推動了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和鄉村文化的傳承。

第五,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休閑農業作為橫跨三個產業的創新型產業模式,利用城鄉之間的差異作為引力,更加緊密地聯系城市和農村,使城市的資金、技術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閑農業當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因此,發展休閑農業是促進城鄉統籌的戰略舉措,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農民收入擴大了農村就業,使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更取得了增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城鄉交流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意義。

3城鄉統籌的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1對休閑農業的認識不足

由于部分經營者對休閑農業的概念認識不夠,導致目標不明確,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觀光型,并沒有更好地體現出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價值。農產品僅供觀賞的行為也讓休閑農業流于表面,沒有體現出文化展示的內核。這樣單一的產業鏈條模式使得休閑農業產品總體競爭力和吸引力不足?;诖藳r,休閑農業應當根據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市場需求狀況,充分體現出當地的歷史民俗風格和自然農業景觀來形成品牌特色。以農業為基礎,以文化為內核,開擴經營思路,注重農業生產能力的發展和農村文化的傳承。

3.2休閑農業的服務人員素質不足

因為目前我國的休閑農業區多為私營,以最大的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將廉價的勞動力和親友作為服務人員,這就造成大部分休閑農業服務人員上崗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休閑農業服務技能的培訓,諸多管理和服務的問題隨之出現,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閑業和旅游業從業的技能和專業的態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應有的服務,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糾紛和權益侵害,這樣竭澤而漁的態度勢必影響長久發展從而影響總體經濟利益。因此,建議加大政府扶持,開立相關的培訓機構,專項提供專門的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體系,將經營和管理的先進經驗教給經營者,并構建全方位的休閑農業管理服務體系,健全省、市、縣三級休閑農業協會組織,強化協會服務功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3.3經營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現階段大部分農業休閑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問題。由于成功經營者的示范效應,導致后續的經營者缺乏創新的思路,休閑農業區的發展形式單一、功能區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項目開發雷同。最終,部分市場已經飽和至低價競爭,另一些市場仍未被開發。同樣,由于經營者對休閑農莊缺乏營銷意識和缺乏合理的規劃,導致經營者忽視了品牌建設,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來開拓市場,導致農莊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因此,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宏觀的經營管理是針對管理經營理念存在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這就要求廣大院校開設專門的科目來培養??迫瞬?,用以解決現有的經營者管理不合理的問題。在同一類型的休閑農業區設立門檻,減少過多的休閑農區擠占同類項目,導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發展規劃的同時,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前提,要對地區的文化和自然環境等提供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國休閑農業的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僅在2015年1月4日,農業部辦公廳成立了第一屆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專家委員會,為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臺完善的相關法規。大多省、市并沒有相關的政策來維護旅客和經營者的關系,導致出現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加上相對滯后的財稅政策和投融資政策也是制約休閑農莊發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國休閑農莊的發展一直處于一個過于寬松的境況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當盡快成立專門監督管理部門,改變現有的多頭管理局面,成立專門的引導機構,協同其他部門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權責統一,更要配合專門的、規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其行為,這樣才能做到有條不紊的持續發展。而財政部門應該成立專項基本用以作為休閑農莊發展的資金支持,并通過給予貼息支持來促進休閑農莊的發展,對符合條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貢獻的休閑農莊采取獎勵或者項目貼息、資金扶持的政策。

4結語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橫跨三個產業的新興產業模式,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優化產業培植,為農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為旅游業的發展開辟新領域,持續推動我國城鄉統籌的發展。但是由于其發展時間還比較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經營管理理念不足,休閑農業的發展還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個人根據各地的不同農業自然環境,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政策法規到管理創新以及特色產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關海玲,陳建成.都市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證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李國良.一座城市的記錄與思考[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謝瑞武.成都:改革實驗區的探索[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區營造的意義及構建方式[N].中國旅游報,2010-01-25.

作者簡介:楊曉娜,經濟學碩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城市經濟與區域旅游發展。

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揭示了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是農村小康建設的戰略指導思想。本文從哲學、經濟、政治及觀念四個層面分析了“兩個飛躍”思想對農村小康建設的戰略指導作用。

[關鍵詞]“兩個飛躍”農村小康建設戰略

1990年鄧小平就“國際形勢與經濟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sup>①這“兩個飛躍”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前進方向與基本步驟,是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戰略指導思想。其戰略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哲學、經濟、政治及觀念等四個層面上。

一、哲學上的辯證發展戰略觀

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表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邏輯上升的過程。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基礎,第二次飛躍是第一次飛躍的辯證發展。他指出,第一次飛躍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不變,第二次飛躍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是很長的過程。這是對我國國情和農村、農業發展現狀作出的一個科學判斷,反映了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滯后且不均衡的特點。它從哲學上為當前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提供了戰略指導。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據統計,到2000年末,我國鄉村人口仍有8.1億,占總人口的64%。到2000年末,盡管農村居民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與全國水平相比,農村小康實現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而且農村不同地區小康實現程度差異較大,2000年我國東部12?。▍^、市)農村小康綜合實現程度達到97%,而西部地區農村小康綜合實現程度只有68%,距離全面進入小康生活的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現在所達到的農村小康水平,發展很不平衡,未來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也將具有發展不平衡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戰略的過程中要樹立辯證的發展觀,根據各地農村實際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這里的不同是指側重點的不同,是指各地農業產業化、規?;某潭群退俣鹊牟煌?,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的不同。而各地農村發展戰略中都應包含不同發展層次、不同發展階段的內容,即既要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又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步驟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采取不均衡的辯證發展戰略。

二、經濟上的規模發展戰略觀

鄧小平在第二個飛躍思想中指出,要適應科學種田和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和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經濟戰略指導思想。我國的國情現狀告訴我們,沒有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就沒有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沒有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沒有全面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這促使我們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然而,現實情況是,從1997年起,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已連續6年低速增長。近兩年農民收入雖然呈現恢復性增長,但基礎不牢固,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并未消除。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沒有形成規模經營,農民增收渠道較窄,主要體現在:大多數農戶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農業產業結構極不合理,糧食生產比重過大、效益較低,相當部分農戶的生產工具幾代人未變,農村隱性失業者較多等等。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證明,通過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將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聯結起來,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競爭力,擴大農業產業聚合規模,產生新的經濟增量,提高農業的整體規模效益,也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降低交易成本,避免農業利益的過度流失,從而使農民能分享部分附加值收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這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小康建設的必要舉措。當然,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起步的側重點和切入點都不大相同,因此,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農業產業化和規?;洜I必須要走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發展模式,穩步有序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政治上的穩定發展戰略觀

鄧小平在第一個飛躍思想中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長期堅持不變。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是保持農村穩定的基礎,也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政治基礎。這是由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發展滯后的國情決定的。為此,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在繼續落實好延長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礎上,搞好土地承包的規范化、法制化管理,確保農民得到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這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事關國家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指導原則。

鄧小平在第二個飛躍思想中指出,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里的適度不僅僅指要遵循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選擇符合各地農村實際的發展模式,更是指要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保農民得到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以保持農村的穩定。他還指出,要發展集體經濟。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離開公有制為主體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經濟。而公有制經濟在農村主要體現為集體經濟。在農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于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有利于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強化村級服務功能,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維護和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保持農村經濟和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發展集體經濟,是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確保農村持續穩定發展的戰略基礎。

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揭示了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其思想實質是,通過實現“兩個飛躍”以不斷加快農村和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發展保持農村的穩定,在穩定中發展農村和農業。因此,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須堅持確保農村長期穩定的政治發展戰略。

四、觀念上的以人為本發展戰略觀

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主要在于:其一,他提出“兩個飛躍”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以體現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二,他提出要科學種田。這里的科學主要是指農民學習和運用的先進知識、技術和經驗,它凸顯了現代化農民的重要性。而現代化農民的先進知識、技術和經驗的掌握離不開一定途徑的習得,這就要求要不斷加強農村各級各類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以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其三,他還提出要適度發展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從管理學角度講,規模經濟要求有相匹配的技術素質和人員素質,這反過來也就要求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以適應農業產業化、規?;洜I的需要。

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要求我們在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建設農村小康社會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但關鍵是調動人的因素。事實表明,農村人力資源的低質量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深層原因。在去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提出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快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這當然包括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這是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戰略指導原則。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

②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2-2003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223頁。

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4篇

經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表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聯系當地的實際對實施農業產業化的實踐意義和政策措施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實施農業產業化的實踐意義

農業產業化就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從總體上組織、改造和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使之和市場接軌,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從我市的實踐來看,實施農業產業化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引導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不少地方集體經濟實力和基層組織凝聚力一度削弱和減弱。實施農業產業化以后,通過龍頭企業把千家萬戶帶入了產業鏈,用經濟利益把他們與集體聯在一起,集體經濟組織以龍頭企業為抓手,幫助農民及時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高質量高效率提供社會服務,使其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特別是把一些落后和困難戶帶動起來,讓他們共同參與到一體經營中去,縮小了經濟收入差距,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廣大農民感受到集體經濟的優越性。而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發展龍頭企業,增加了經濟收入,壯大了實力,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還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從而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

(二)促進了城鄉結合、工農結合,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經營

實施農業產業化,促進了一大批農副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的迅速崛起,并呈現出相對集中的發展趨勢,逐步改變了農村單一的生產結構,使大量農民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加快了勞動力轉移和小城鎮的建設步伐。同時由于龍頭企業的作用,使城鄉之間的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一二三產業實現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海陽市的毛衫加工業,近幾年已發展成為優勢產業,加工企業470多家,個體加工戶3000多家,毛衫從業人員達10萬人,占總人口1/7,60%以上的農村婦女勞力和80%以上的下崗女職工在毛衫加工業中找到就業機會。

(三)促進了規模優勢的形成,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加快了主導產業的膨脹,形成了一條條具有規模優勢的經濟隆起帶,使農村經濟總量大幅度增加。海陽市近幾年畜禽養殖,蔬菜種植等產業的迅速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盤石店鎮是海陽市東北部一個山區鄉鎮,他們立足山地多、草多的優勢,大力發展長毛兔生產,戶均收入6000多元,目前全鎮養兔專業村達到30多個。里店鎮是海陽蔬菜第一鎮,幾年的時間發展大棚2萬多個,大棚蔬菜占糧田的1/4,菜農戶均收入4萬多元,成為鎮支柱產業。

二、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政府的責任是支持、引導、統籌、協調,但不能用行政手段過多干預,更不要一哄而起,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穩妥實施,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一)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創立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支柱,創立主導產業必須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立足于當地優勢,按市場需求發展趨勢來規劃,把區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具體途徑有:一是鞏固現有的傳統產業。通過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擴大生產能力,充分利用資源,把傳統產業轉化成優勢產業;二是發展新的支柱產業。對資源優勢突出,經濟優勢明顯,技術優勢比較穩定的項目,重點培育,加快發展;三是在創特色、名牌上下功夫。例如發展別具特色的畜禽和特色水產品養殖,特種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及相應的精加工和包裝等,形成新的增長點。為確保主導產業的發展,在組織領導上,應采取一體化管理方式,海陽市實行了“四個一”的管理模式,即每個主導產業都有一個班子,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套實施辦法。每個班子都由黨委、政府的領導、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科技人員組成,統一負責政策、規劃的制定實施,在資金、物資、技術投入上,實行傾斜政策,重點培植。

(二)改、擴、聯、建一齊上,著重抓好龍頭企業建設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構造是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其中龍頭企業是關鍵環節。如萊陽市在龍大、魯花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大大提升了食品產業優勢。龍頭企業應當具有“大、高、強”等特點。即企業規模大,這樣功能齊全,帶動力大;技術水平高,能夠不斷創新,推出名牌,占領國際市場;組織化程度高,可以依靠完善的組織系統、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強有力的管理階層,發揮巨大的開發能力,高效率完成產供銷全部環節一體化進程。從目前海陽市的實際情況看,筆者認為應通過以下途徑發展龍頭企業:一是膨脹規模狀大龍頭。對基礎較好、有一定發展前景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重點傾斜,促其盡快擴規模、上檔次,成為龍頭。二是引進外資造龍頭。通過合資、獨資項目,使外商的資金優勢與本地資源優勢有機結合,形成新的龍頭。三是改組聯合建龍頭。將同一個行業或產品相近、利益相關的企業組織起來;將產品無市場、發展前景不好的企業,通過調整,轉到農產品加工上來??傊?,要抓住機遇,多層次、多成分、多形式發展龍頭企業,逐步形成層次高、規模大、覆蓋廣、拉動力強的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群體,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完善營運機制,優化經營環境,為一體化經營提供動力和保證

一是培育市場主體。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塑造高效率的市場主體,使每一個加入一體化的企業和農戶既有積極性,又有較高的應變能力??梢园凑兆栽富ダ脑瓌t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引入企業一體化經營系統。二是健全約束機制和利益調節機制。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形成互惠互利,共興共衰的關系,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在動力,要按市場經濟規律搞好生產加工與銷售諸環節之間,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城鄉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簽訂合同契約,確定有關各方面的責權利,特別要維護生產者的利益。三是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市場是商品流通的有效載體,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場體系建設要以初級集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建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網絡。還要積極發(下轉第126頁)展資金市場、勞務市場、技術市場和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市場,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創造一個較好的外部壞境和平等競爭的條件。

(四)抓好科技推廣

農業產業化是一種新的運行機制,它的完善和發展,既要靠政策、靠投入,更要靠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和科學管理。為適應農業產業化對科學技術的要求,首先要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加快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使新技術、新成果及時滲透到產前、產中、產后每一個經營環節中去。其次,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按照確定的主導產業和實施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在農村各職業學校里,以傳統農經專業為基礎,增設生物技術、食品加工、市場營銷等專業,并立足于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打破專業界限,堅持多專業培訓,真正做到產業化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再次,積極探索農業技術管理體制的改革。對各類農業科技人才的管理,要打破部門所有和部門管理,按每一個產業的各環節的技術要求,把科技人員組織到各農業產業化體系內,做到用其所長,展其所能。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是建設新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只有堅持把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工程來抓,在培育主導產業上下功夫,在壯大龍頭企業上下功夫,在建設商品基地上下功夫,在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上下功夫,在科技興農上下功夫,善于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服務等多種手段,就能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

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區域產業協同性將成為影響產業整個系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富民縣兩大農業產業集群特征,以協同理論為基礎,提出富民縣戰略、知識、組織作為協同子系統,并且在利益者相關性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出戰略協同互補模式、知識協同小循環模式、組織協同大循環模式。

關鍵詞 農業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模式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6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Count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Taking Fu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CHU Bo-cheng1, YI Fei1, ZHUANG Fei2

(1.Yunnan Vision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Kunming, Yunnan 650000;2.Yunnan Tongyuan Land Affairs (Group) Co., Ltd.,Dali,Yunnan  671000)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Coordinated development;Model

作者簡介 儲博程(1984—),男,苗族,湖南懷化人,高級經濟師,碩士,從事農業產業經濟和技術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4;修回日期 2021-02-20

“十四五”新形勢下的產業協同發展應是圍繞區域同一產業目標,基于國土空間環境容量,以共享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的理念,協調兩類或兩個以上產業分工,形成共同發力的目標導向,使得相關產業資源要素處于一個良性競爭的產業復合系統。

經合組織(OECD)認為,農業產業集群是指一組在地理上相互鄰近的以生產和加工農產品為對象的企業和互補機構,在農業生產基地周圍,由于共性或互補性聯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機整體[1-2]。該研究選取富民縣兩大農業產業集聚體——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和富民縣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果蔬)兩個產業集群作為研究對象,現狀資料主要來源為兩大集群在富民縣發展和改革局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1 富民縣農業產業概況

2019年富民縣農林牧漁產值21.83億元,糧食、水果、蔬菜、花卉穩步發展,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42億元,同比增長6.0%。富民縣境內海拔高差大,土地類型、氣候條件、生態條件、物種均呈多樣性,縣域盛產大米、櫻桃稻谷、茭瓜、楊梅、葡萄、冬桃等糧經作物。另外新型經營主體方面,截至2019年富民縣有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0多個,主要由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組成。

2 兩大產業集群基本特征

從核心功能看,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以單一的水果作為產業集聚核心,以水果交易、總部經濟、科研雙創、大數據為手段,賺取旅游收入、土地收益、商業收入、特許經營等收入;而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產品結構較為綜合,以高原特色農產品為主,打造的是以物流倉儲為核心的上下游全產業鏈,最終形成聯營交易、數據信息共享、電商平臺交易的盈利模式,具體特征見表1。

3 農業產業集群協同模式研究

在分析兩大產業集群特征的基礎上,探索富民縣農業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模式,即兩大集群通過特定的模式/方式實現集群要素資源共享,從農業產業協同的效應來看,降低產業集群的交易費用,提升農業創新水平,從而達到“1+1>2”的效果,實現富民縣縣域經濟整體效益最大化。

3.1 基本原理

根據哈肯協同基本理論,以及國內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3],并結合富民縣縣域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需要提出戰略、知識、組織作為協同子系統;而且利用利益相關者分析法[4],在研究尋找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提出產業集群子系統的協同模式,再總結出協同后的產業協同平衡狀態各類子系統對外表現狀態,具體見圖1。

3.2 構建模式的原則

3.2.1 利益最大化原則[5-6]。

兩大產業集群將大量聯系密切的總部經濟企業、創業團體/個人、組織、科研院所等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高度集中,并形成產業持續強勢競爭力的現象,同時參與機構之間信息、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的交互式流動,使得集群內各個經營主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實現兩大產業集群共同發展。

3.2.2 高質量發展原則。

以完善產業功能配套為手段,優化集群發展環境,提高農業產業結構的整體效率,實現縣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3.2.3 龍頭企業帶動原則。

依托富民縣資源優勢,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富民特色和都市經濟圈比較競爭優勢的農業生產集群、流通集群、平臺交易集群龍頭企業。

3.3 戰略、知識、組織協同子系統模式

3.3.1 利益相關分析。

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對區域協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甚至會決定區域協同發展的模式與方向[4]。富民縣政府、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等構成農業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利益相關者的全部(表2)。

3.3.2 戰略協同互補模式。

在利用利益相關者分析基礎上,構建兩個集群戰略優勢互補協同模式[7],首先從戰略的高度上講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更加從國際化的視角去進行一類農產品的專業化運營,強調聚焦專一性,實施“4+1”戰略——“云果大宗交易中心、云果總部經濟集群體、大數據中心、云果科研雙創中心云果4個功能模塊”+“云果B2B線上交易平臺1個門戶窗口”,即通過“云果”大宗交易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構建“云果”全產業大數據匯聚信息,聚焦“云果”全產業研發產業前沿;而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以交易為核心,打造批發交易、冷鏈物流、檢驗等為主的區域性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其產業綜合性較強,差異化戰略特征明顯。經以上分析發現,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相對于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存在著顯著的高端產業資源聚集優勢,可向農產品交易中心提供國際化營銷渠道、高端優質企業助力,可進一步提升交易中心的運營質量;而從戰略功能上講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缺少物流配套,可利用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專業化“一站式”冷鏈物流服務進行物流鏈條上的信息流聯合互動,具體戰略層面互補模式見圖2。

戰略協同互補模式效益如下:

(1)以產業戰略共享發展為基礎,實現產業集群內部分工;雙方各自利用資本、渠道、人才、技術等產業要素,賦能一個戰略優勢互補的利益體,推進協同創新一個良好發展的利益共享體,讓兩大集群主體優勢要素互補、分工明確功能協同。

(2)在渠道和互補物流服務的催化下,形成互補型創新性競爭體,使得被協同的整個系統能夠得到很好的協同升級進化,讓兩大集群產業內達到相對競爭平衡,最終使得縣域兩大農業產業集群系統保持可持續發展狀態。

3.3.3 知識協同小循環模式。

由于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與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都需要第三方物流系統的輔助支持,因此物流技術的開發為兩者共性技術開發方向,可進行知識技術要素協同共享,由于共性技術的研發成果可共享并對主導產業及相關企業產生深刻影響,與競爭者建立共性技術決策機制對于輻射和帶動集群網絡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集群內企業間在地理上的“集聚”與“擴散”效應促進企業間的技術創新溢出,提升產業集群內的勞動、資金和技術吸納效應和科技創新能力[8]。知識協同小循環模式見圖3。

知識協同小循環模式效益如下:

(1)“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農產品交易中心”可形成購買第三方知識服務的議價聯合體,能增強對第三方知識服務商的擇優錄取能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交易成本。

(2)利用技術要素賦能于兩大產業集群,幫助產業集群形成縣域知識技術循環發展新格局。

(3)知識需求端強烈的拉動作用,將使得知識服務供給端在縣域范圍發生一定的聚集,隨著相互之間溝通交流加深,將形成產業+知識技術的新高地,讓協同發展溢出效益更好地服務縣域經濟。

3.3.4 基于需求和數據驅動下的組織協同大循環模式。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是促進水果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而水果供給端適度規模經營將逐漸成為未來行業發展新形勢,如何構建一個無差別化的組織協同平臺將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國家高原云果示范區產業集群將建設一個以“區塊鏈技術+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云果產業組織互聯網協同數字經濟平臺,知識協同將以互聯網技術協同的形態出現,即免費向新型經營主體端提供水果展示區、微信小程序,經營主體可獲得水果實時價格、客戶需求、物流等信息,可獲得融資、檢驗、農業生產資料購置等各類綜合服務,云果信息化平臺與其他使用產業組織之間實現良好的雙循環,具體見圖4。

組織協同大循環模式效益如下:

(1)以從業組織主體為載體的循環類協同型發展模式對于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各類生產要素在循

環的過程中不斷產生穩定的經濟輸出。

(2)在國內外大量水果需求的刺激下無形中也將提升云南整個水果行業的數字化水平。

(3)將形成一種以市場需求為指導目標,擁有強大盈利能力的競爭型組織協同發展模式。

4 產業集群協同發展保障措施

4.1 構建縣域產業集群合作的文化氛圍

建立相互信任的共享型文化[9],是縣域集群產業進行協同發展的前提,即全部的合作是在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目標之上,求同存異;并且鼓勵兩大產業集群建立企業之間文化價值觀交流溝通機制,如舉辦員工聯誼會、定期廣泛信息溝通等,而且有效的溝通機制將成為促進集群組織運營主體友好合作的重要因素,使得由利益矛盾向利益共建、共享轉變。

4.2 加強人才有效供給

瞄準縣域產業集群協同發展人才短板,創新人才培養和用人機制,為農業產業集群提供多層次人才[10],優化人才結構,有效增強人才驅動和創新驅動的動能。完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的引進和培養配套政策,積極引進高學歷的優秀人才,以提高農業全產業鏈上各環節從業人員素質,以人才作為增強集群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基礎因素。

4.3 構建農業產業集群創新型協同發展環境

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激發創新創業活力[11-12],鼓勵各類科技機構、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進行縣域產業集群,建并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聯盟[13],以賦能整個創新環境;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新模式,建設以政府推動、企業主導的協同創新模式,并且從市場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綜合協調。

參考文獻

[1] 白孝忠.基于GEM模型的湖北省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力分析[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2,27(6):5-8.

[2] 周珊.萬州區茶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三峽學院,2020.

[3] 顧祎晛.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及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分析[J].理論探討,2013(5):95-98.

[4] 侯兵,黃震方.文化旅游實施區域協同發展:現實訴求與路徑選擇[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5(11):78-87.

[5] 黃清樂.閩臺休閑農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19-20.

[6] 賴作蓮.奶山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助推鄉村全面振興[J].新西部,2020(Z7):8-9.

[7] 李春成,楊曉敏.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模式比較研究:基于三個LED產業基地的案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5):59-63.

[8] 崔蕊,霍明奎.產業集群知識協同創新網絡構建[J].情報科學,2016,34(1):155-159,166.

[9] 張敬文,吳麗金,喻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知識協同行為及促進策略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7(10):74-82,168.

[10] 李艷玲.河南農業類高校學科建設與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研究[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7,30(4):72-77.

[11] 孔星,呂劍平.甘肅地域特色農業協同創新模式選擇與實現路徑[J].農業科技管理,2019,38(5):25-28,31.

[12] 朱春江,古龍高.基于SWOT分析的連云港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1095-1097.

[13] 李春成.產業共同體:概念模型及發展路徑[J].創新科技,2020,20(1):62-69.

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作為第三產業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旅游業近幾十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生態旅游作為生態理念向旅游業滲透的產物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結合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綜合運用各種旅游經濟模型與研究方法,分析濟南市南部山區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總結生態旅游不同經營模式的優劣,考察生態旅游群體的消費需求與行為特點,據此提出南部山區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就具有突出的理論意義與實際價值。

關鍵詞:生態旅游產業;現狀分析;發展前景;對策研究

一、濟南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隨著我國和濟南市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旅游開支逐漸增大,同時,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濟南南部山區生態旅游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各類景點日漸增多,旅游收入穩定持續增長?,F在,南部山區生態旅游產業正日漸成熟,形成了由規模景區、中小景區、農家樂組成的多層次格局,各種經營模式相互依托,共同發展,使消費者的選擇日益豐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能力逐漸增強。在發展的同時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就個別景區而言,存在著投資不足、宣傳夸大、衛生安全條件不達標等諸多問題;而對南部山區整個生態旅游產業來說,則存在著缺乏整體規劃或規劃不合理以及重復建設等問題。

二、濟南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景

宏觀上來看,旅游業的發展與各國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國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收入提高的收入效應將使我國居民更傾向于享受閑暇。而帶薪休假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也將使我國居民獲得大量的閑暇時間。在兩者共同作用下,對旅游的需求會大幅增加,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一方面,旅游產業需要大量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著我國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旅游通過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調整國民經濟的平衡做出了貢獻,國內旅游還增進了人們對共同利益的認識并推動了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發展。因而,旅游是一個有利于社會穩定,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個人和集團富裕的因素。國家對旅游行業的引導與支持將有利于其發展。

濟南仍處在城市化的進程當中,并且城市化的速度正在逐漸加快。日漸增多的城市人口將成為南部山區生態旅游產業的潛在消費群體。同時處于高速城市化進程中的濟南市民工作壓力將日益增大,快節奏的生活也會使人更加壓抑。從文化角度看,各地之間文化聯系更加密切,文化碰撞愈加激烈,人們對文化和地區歸屬感的訴求更加強烈,這種強烈的訴求將促進各種風俗文化旅游的發展。而近年來各種健康養生觀念的流行將會增加人們對健康生態旅游的需求。

南部山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配合著對南部山區自然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生態旅游產業將會向更加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不僅自然生態在得到尊重和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和利用,人文生態也將在得到保護的前提下產生出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三、濟南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

1.優選媒體,適度宣傳。南部山區景點眾多,很多景點尤其是一些中小景區知名度不大,根本不為游客所知。在南部山區生態旅游產業日漸成熟的今天,硬件的比拼固然重要,而營銷方面的競爭對效益的影響卻更為明顯。因此,景區不論大小都應進行一定的宣傳。從我們對消費者行為的調查來看,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與網絡等新興媒體都有著良好的宣傳效果,景區應綜合考慮自己的資金實力與目標消費人群優化地或適宜地選擇媒體,并精心設計廣告內容,突出自己的特色,彰顯自己的美麗。

2.加強淡季管理,樹立良好形象。在我們走訪景區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景區在旅游淡季管理出現了很多漏洞。濟南的氣候條件使得南部山區各景點淡旺季區分較為明顯,一般來說每年的3月份到10月份是各個景區的旺季,此事游人如織,景區客流量極大,對景區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景區除全部正式員工上崗外還要額外聘請一些臨時工作人員,總的來說,景區對旺季的各項工作都比較重視。景區對淡季明顯不如旺季重視,因此經營管理中就出現了一些疏漏,如園區衛生清理不及時,園林景觀沒有保持應有面貌等等。我們認為淡季更能體現出旅游景區是否以游客為中心,是否以游客的利益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加強淡季管理,做到淡季的服務水平與旺季持平是景區樹立自身良好形象進而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

3.突出特色,避免雷同。如前所述,目前各景區點的趨同現象是嚴重的,其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因此,景區或景區點在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要增加新元素,具有新功能,達到新水平;既要強化老特點,又要發掘新特色,用“新”、“奇”吸引游客,避免重復建設。

4.精心規劃設計,凸顯整體景觀優勢。南部山區不能被割裂為景觀區與非景觀區,應該對南部山區整體景觀做出規劃。[3]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勝地沒有一個是因為單獨幾個景區而名聲大噪,它們的旅游資源不是集中在某幾個景點,而是散布于整個地區。南部山區所欠缺的正是一個對于整個地區的規劃,南部山區不應作為一個旅游景點的聚集地而存在,它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旅游景點。為了實現這一點,南部山區要對地區內的方方面面進行規劃:道路綠化要與周圍山川融為一體;橋梁等基礎建設要更具藝術性;民居村落布局要更加美觀,建筑風格要協調統一。

5.制定規范,統一標準。隨著生態旅游業的日益發展,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每個景區有每個景區的標準。標準的不統一使一些矛盾糾紛無法順利地解決,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切實保障。以農家樂為例,粗略估計南部山區有農家樂2000家左右,但至今除了柳埠鎮成立了一個農家樂協會外并無其他組織,而且缺乏一個統一的衛生安全標準。生態旅游產業的繼續發展要從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開始,而對消費者權益最好的尊重就是實行統一的標準與規范,讓商家對自己的責任做出明確的承諾。(作者單位:山東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牛亞菲.可持續旅游、生態旅游及實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

[2]王守初.旅游產業發展研究[D].暨南大學,2003.

[3]凡莉,邱菊.主題旅游產業經濟發展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09.

上一篇:田野四季歌范文下一篇:新時期農村高中德育論文范文

熱門文章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