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加強稅收征管范文

2023-09-16

加強稅收征管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國稅收征管改革在其建立、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大體經歷了制度、模式和體系三個較大的發展脈絡。每個發展階段都凸顯其時代烙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其不同的特點。從20世紀50年代的全職能、粗放型的管理制度到90年代末期的稅收征管模式的提出與實施,從2003年的豐富了稅收征管模式的內容到正在構建的現代化稅收征管體系建設,闡明我國稅收征管制度與模式的確立是一個嬗變過程,對我國稅收征管模式實施效果不佳展開理性分析,并積極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稅收征管體系,以進一步促進稅收職能作用的充分發揮。

〔關鍵詞〕稅收征管改革;稅收征管制度;征管模式;征管體系

我國稅收征管改革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這個變化過程由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循環系統中發揮其職能和作用。共和國成立之初和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在稅收征管方面實行過多種征管制度安排和征收方式。在新形勢下,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稅收征管改革的需要,應對之進行較為深刻的變革和創新,才能更好地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指導稅收的征管工作。

一、我國稅收征管制度與模式的確立與嬗變

一般來說,制度是“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或行動準則”。[1]稅收征管制度包含著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征納雙方應共同遵循的稅收征管方面的法律、法規、法令、政策等涉稅規程和行動準則。而模式“一般指可以作為范本、模本、變本的式樣?!茄芯孔匀滑F象或社會現象的理論圖式和解釋方案……”。[1]稅收征管模式是把解決征管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圖式和解釋方案,即是征管模式。我國稅收征管改革,除離不開其經濟發展水平、財政管理體制、稅收制度、征管對象的選擇等外,更與稅收征管制度與模式密不可分。凡是范圍和規模較大的稅收征管改革,都直接或間接滲透著稅收征管制度的調整與完善、稅收征管模式嬗變與梳理的過程。

1建國初期的稅收征管制度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了恢復國民經濟、穩定金融物價、平衡財政收支,國家采取統一稅政,對稅收實行統一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稅收管理體制。1950年公布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明確規定全國統一征收的14種稅,其管理權都集中在中央。這種高度集中的稅收管理權限是當時特殊歷史條件下所必須的,對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之后,由于受“大躍進”和“文革”的影響,處于“放權”與“集權”的游離不定之中。當時,為了適應統一財政體制和稅收管理體制,在稅收征收模式上,對納稅人特別是國有企業推行“專管員進廠,各項稅收專管,征管查集于一身”的征管模式,稅收管理的主要目標是適應當時的國家政策的需要。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對私有經濟和公有經濟就采取“寬嚴不同,繁簡不同”的措施,減少公有制企業的繳稅程序,對私有企業也按照其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態度,采取了不同的稅收管理辦法。由于當時的稅收制度與稅收政策雖有所調整,但一般來說仍比較單一,稅收的主要課征客體是占公有制絕大部分的國營企業,由于國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中央政府調控,采取統收統支,企業少繳稅的情況也比較少。由此可見,稅收制度單一,征收對象范圍較窄,而且偷、逃、抗、騙稅現象較少,稅收管理的任務側重于“征”和“管”,相比較來稅,稅務稽查的工作量和征管要求較少,“專管員進廠,各稅歸口管理,信息不對稱、征管查集于一身”,存在專管員“一言九鼎”、權力較大的弊端[1]。

上述稅收征管制度雖然在推行時,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但是,20世紀50年代的稅收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稅收征管模式變化缺乏“頂層設計”,使征納雙方對新的征管形勢很難適應;科學化、規范化程度及征管質量也難以提升;稅收管理機制不能走出“重征管、輕稽查”的傳統方式;稅收專管員直接開票的稅款征收方式,也不利于提高納稅人自覺納稅的意識和合法的稅收權益的保護,使稅收征管中的權利義務關系處于“不合理”狀態,同時也弱化了稅務干部人員配置,淡化了稅務稽查工作職能,使稅務機關主要業務部門之間出現工作效率低下的非均衡現象[2]。

2改革開放后的稅收征管制度與模式

改革開放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對當時的稅收征管模式進行反思并推動其改革。20世紀80年代初,先后實行了二步“利改稅”,實行新的工商稅制,稅收收入在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穩定增長,納稅人與政府的稅收分配關系也逐步規范。但是,納稅人偷、逃、抗、騙稅現象卻增長較快,如果采取以前“專管員進廠”的模式明顯不能符合新形勢下的稅源變化,創新稅收征管模式已是大勢所趨。在一些地方試點后,提出了“征收、管理、檢查三分離”或“征管、檢查兩分離”的管理方式[3],逐漸形成了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系的稅收征管新體制,解決了傳統征管體制暴露出的不利于經濟發展和中央財政收入增長的問題,為隨之而來的稅收管理變革奠定了基礎。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又確立了“申報、代理、稽查”三位一體的征管模式。旨在放棄稅管員戶管制度,把納稅人申報納稅、中介機構的稅務代理和稅務機關的稽查管理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的整體[4]。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發展,我國稅收征管改革實行了“建立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征管模式”。在2003年,為適應當時征管改革的需要,針對征管工作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責任”問題,突出了“強化管理”的內涵,實施了“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5]的征管模式。這就是現行的“34字”征管模式。

3對我國稅收征管模式的評介

從現行征管模式實施的實際情況看,與以往的稅收征管制度和模式相比,“34字”征管模式的內容有以下不同。

(1)提出了納稅人自行申報繳稅的法定義務。在傳統的稅收征管改革實施過程中,一般由稅務干部上門征收稅款,對一些單位尤其是重點納稅大戶,都有專管員負責直接管理?!?4字”模式取消了專管員戶管制度,規定納稅人按照稅法要求,自行或委托中介機構申報納稅。其初衷是要劃清征納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逐步提高納稅人按期申報的納稅觀念。與此相適應,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稅務代理組織體系,稅務代理機構和從業人員發展迅速[6]。

(2)確立了為納稅人服務的現代治稅理念。在稅收征管模式中,突出建立服務型政府或機關是與時俱進的理念。作為稅務部門除了國家公布的稅收法律、稅收行政法規外,還要及時發布稅收行政規章和稅收其他規范性文件,要持續地宣傳、輔導和答疑納稅人提出的有關涉稅審批、辦稅流程和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的涉稅信息和問題,按照集中、實用、方便納稅的原則為納稅人提供高效的辦稅服務場所,充分發揮實體辦稅服務廳和網絡辦稅服務廳各自的作用,使登記、申報、繳納稅款、咨詢、發票管理和復議訴訟等涉稅事項可以集中辦結,不斷地為納稅人提供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服務。

(3)運用稅收信息技術,逐步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為適應征管改革的要求,總局組織設計開發金稅一期、二期工程,現正在試點運行和開發金稅三期工程。就征管模式提出的“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以建立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計算機稽核系統,達到充分遏止利用增值稅專用發票犯罪的目的,杜絕增值稅的流失,有效保障現行增值稅制度。同時,各級稅務機關都自行開發、使用一些稅收征管軟件,進一步防止稅收流失,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

(4)利用人機結合的稅務稽查資源,持續加強稅務稽查力度。原有的稅收征管工作存在著重征收、輕稽查的做法,在稅務機關組織內部形成了強征收、弱稽查的格局?,F行征管模式強化了稽查功能。各地稅務機關利用人機結合的稅務稽查力量,為稅務稽查工作配備了素質更高的人員和優良的辦公環境以及辦案設備。在稅務稽查部門內部,按照選案、檢查、審理、執行等環節設置職能,按崗位分工協作、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逐步實施和完善稽查工作責任制、雙查制和稽查錯案責任追究制等各項制度,稅務稽查工作力度不斷增強。

(5)突出從源頭治稅,強化管理職能。為對原“30字”征管模式進行糾偏,凸顯從源頭緊抓稅源,提出強化管理的工作內容?!皬娀芾怼钡某踔允菫閺浹a原“30字”征管模式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因為原模式只強調“征收”與“稽查”,缺少“管理”的相關內容。新模式的提出,不僅僅是補充了原模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發展和完善了新形勢下稅收管理的基本內涵。既是對稅收管理方面的總要求,貫穿于稅收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也是從征管查分工合作的基礎上闡述的。稅收征管要實現科學化、精細化的戰略思路逐步形成。

二、對我國稅收征管模式實施效果不佳的理性分析

我們對稅收征管模式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認識和理解消化的過程。如實行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發揮稅務代理的作用、重視稅務稽查工作等。但是,這個模式實施狀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直接對提升稅收征管質量和征管效率產生影響,最終表現出來的效果遠遠沒有實現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1“34字”征管模式未能明確體現納稅人自主申報的主體地位

“34字”征管模式只是單方面強調“自行”,而不是“自主”,沒有完全體現稅收上的“主人翁”地位,即納稅人在納稅申報上的“當家作主”地位。在稅務機關任務緊、工作量大、管戶多且納稅人不及時申報的情況下,由于存在著對稅務干部準期申報率的內部考核,往往有替納稅人申報之嫌疑;未能明確促進稅法遵從的根本目標,過于強調完成稅收收入任務目標;未能整體體現信息化對征管的支撐作用,各自開發自己的外掛征管軟件,信息化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而且也增加了征納雙方的稅收成本。

2“集中征收”未能明確強調依法征收

“集中征收”原意是指辦公場所(主要指辦稅廳)的集中,是特指場所和管理事項的集中。隨著信息化發展,電子申報和繳稅的普及,場所集中的概念已經淡化 。此外,“集中征收”是納稅人自行繳納還是稅務機關上門征收?這里的 “征收”是大概念還是小概念等,存在著模糊認識。我們認為,就其實質來說,這里的“征收”是征管程序中的具體概念,不是稅收征收的大概念。而在國際上,具體征管程序中的征收一般是特指經評估和稽查后的強制征收。在操作上,在確定了“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的征管模式后,在具體的征管過程中,納稅人自行申報繳納的稅款占整個稅務機關征收稅款的絕大多數份額。在新型的征納關系和信息化條件下,以稅務機關為主體的征收概念發生實質性的轉移?,F征管模式中將納稅人自主繳納的行為定義為征收,本身與以納稅申報和優化服務為基礎的提法存在矛盾。因此,不得不說該提法仍保留了以稅務機關為主的管理理念的痕跡。

3“重點稽查”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問題

“重點稽查”旨在集中征收后,稅務機關主要任務是實施稅務稽查,并規定稽查人員要達到一線人員的一定比率(或40%)及以上[7]。但經過十幾年的征管實踐,這一要求不僅未能實現,而且暴露出一些諸如國地稅重復稽查、大征管中的評估與稽查如何銜接與定位等問題??傊?,稅務稽查的威懾力還未充分發揮。

4體現“強化管理”的兩項主要措施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稅收管理員“一人管多戶、各稅統管”的屬地化管戶制度已不能適應納稅群體日益增長、經營方式日漸復雜的需要,尤其是難以對跨國、跨地區經營的大企業集團管理到位。稅收管理員過多地承擔了大量事務性工作,真正用于評估等稅源管理方面的時間、精力有限。此外,由于管理員長期固定管戶,也不利于從機制上消除“吃拿卡要報”的現象。二是對納稅評估定位不夠準確、程序不夠規范,至今也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納稅評估工作規程之內容的評估規范性要求,仍然是難以突破“摸著石頭過河”的傳統思維和做法,未能有效發揮引導和促進稅法遵從的作用。

三、積極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稅收征管體系

針對多年來圍繞稅收征管模式爭論不休的實際情況,有必要進行反思。如果新的稅收征管思路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思維定式而沒有實行“頂層設計”;如果沒有把稅收征管系統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仍片面追求用多少字推行稅收征管工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般認為,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而構成的一個整體[1]。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稅收征管體系就是要厘清新形勢下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確立現代化稅收征管體系的目標和基本內容,把稅收征管視為一個系統工程不斷完善。

1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來,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稅務系統“自上而下”大力推行稅收專業化、信息化管理,開展稅源專業化管理試點和信息管稅工程建設。各級稅務機關“自下而上”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實施了一系列加強管理的新方法、新舉措,稅收工作面臨新的形勢,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1)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對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逐步形成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稅收征管體系建設,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要求,形成納稅人自主申報納稅的主體地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稅收方面的體現就是構建新型的和諧的稅收征納關系,使稅收征管改革融入加強社會管理和創新之中。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必須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促進稅收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服務。

(2)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是適應稅源狀況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稅源狀況產生了重大影響。稅源狀況的深刻變化集中反映是納稅人的數量急劇增長。據統計,截止2012年第一季度,全國稅務登記的納稅人3 353萬戶,全國稅收管理員277萬人,人均管戶數量在100戶以上,沿海發達地區甚至達到人均1 000戶以上[8],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相繼涌現。納稅人的經營方式、經營業務不斷調整、日益復雜,納稅人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涉稅訴求多樣化、服務需求個性化的趨勢日漸明顯。這些都給稅收征管工作理念、管理方式、資源配置等帶來深刻影響。

(3)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是順應現代信息革命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當前,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為我國依托現代技術手段加強稅收征管提供了重要機遇,也對稅收征管工作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企業經營和管理的電子化、智能化趨勢日益明顯,規模龐大、交易復雜的電子商務飛速發展,使稅收征管的復雜性越來越強。雖然近些年來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但信息管稅水平不高,現有信息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來源渠道還不通暢,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狀況日益加劇。

(4)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是推進我國稅收管理國際化的必由之路。稅收征管是稅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與世界經濟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引進來”和“走出去”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稅源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跨境稅源管理成為新課題。

2確立稅收征管體系的目標

確立現代化稅收征管體系的目標是全面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具體來說就是要提高稅法遵從度和納稅人滿意度,降低稅收流失率和征納成本 2012年7月,全國稅務系統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工作會議在安徽合肥召開,會議提交并討論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方案》。。

(1)提高稅法遵從度。提高稅法遵從度是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稅務機關率先遵從稅法,依法行使國家賦予的稅收管理權力,促使稅法得到公正執行;納稅人依法誠信納稅,提高自主申報納稅的質量。通過提高稅法遵從度,既要減少納稅人的稅法遵從風險,也要減少稅務機關的執法風險和廉政風險。

(2)提高納稅人滿意度。稅務機關通過優質服務、規范管理,切實保障納稅人合法權益,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樹立稅務部門良好的社會形象,增進納稅人對稅收工作的理解、支持和滿意,提高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服務與管理行為的認可程度。

(3)降低稅收流失率??s小稅收實征數和法定應征數之間的差距,提高稅收征收率,確保稅收收入隨著經濟發展實現平穩較快增長,體現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遵從稅法的程度,同時也反映稅務機關服務和管理的水平。

(4)降低征納成本。降低納稅人的遵從成本和稅務機關的征收成本。在征管工作中,落實“兩個減負”,即減輕納稅人的辦稅負擔和基層人員額外的工作負擔,并提高稅務行政效率。

3規范稅收征管體系的基本內容

在稅收征管目標確立后,針對現征管模式存在的不足,結合征管實際情況,應加強稅收征管體系基本內容建設。

(1)進一步明晰稅務機關和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按照市場經濟發展中“經濟人”的要求,清晰界定征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確定相應的法律責任,確立稅收征納雙方法律地位的平等,使遵從稅法既是對納稅人義務履行的要求,也是對稅務機關義務履行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行征管制度設計,開展征管活動。真正把納稅人看做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負有依法履行自主申報納稅的義務,享有稅務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權利。稅務部門的主要職責是依法征稅,不能從事“保姆”式管理,更不能“越俎代庖”,而應通過建立稅收征管程序,做好服務和管理工作。

(2)強化稅收風險管理。把風險管理貫穿于稅收征管的全過程,不是獨立強調“集中征收”或是“重點稽查”,而是實行稅收風險分析監控,依托信息技術平臺,通過對涉稅信息進行分析比對,識別可能存在稅收流失風險的納稅人,進行風險等級排序后推送到相關部門進行應對,并對應對結果進行管理和評價。對稅收風險不同的納稅人可采取風險提示、納稅評估(稅務審計)和稅務稽查等應對手段,識別和消除納稅人的稅收風險,有效防范和避免稅收流失。

(3)大力推行稅收專業化管理。對納稅人進行科學分類,對稅務機關和稅務干部的管理權限、職責進行合理分工,對管理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稅收管理的集約化水平?!?4字”征管模式強調的“強化管理”更多關注的是“源頭”管理和屬地管理,而對征管流程中易出現的稅收“跑、冒、滴、漏”沒有從專業化管理的視角加以足夠重視,因而應加強分類分級管理。分類管理是在按納稅人規模、行業,反避稅、出口退稅等特定業務的基礎上,對不同風險等級的納稅人按照納稅服務、稅收分析、評估與稽查等涉稅事項實行管理;分級管理是將管理職責在不同層級、部門和崗位間進行科學分解、合理調配,并相應設置專業化的機構,配備專業化管理人員。

(4)進一步推進稅收信息化建設。稅收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的先進生產力改進稅收工作,實現稅收管理的現代化[9]。在稅收征管改革的過程中,應統一規劃,克服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信息孤島”,發揮信息技術的整體優勢,即準確把握信息革命發展趨勢,充分應用信息技術科學發展成果,大力推進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為稅收征管提供有力依托,解決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提高稅收征管水平,不斷提升稅收征管效能。此外,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業務引領作用,堅持征管業務與技術的協調發展,推動稅收征管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2231596274

[1] 楊撫生,李樹林稅務管理教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54

[2] 錢冠林,王力中國稅收30年(1978—2008)[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96

[3] 倫玉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稅收征管的基本經驗及改革展望[J]稅收經濟研究,2011,(5):28-33

[4] 國家稅務總局教材編寫組稅收管理員操作實務[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61

[5] 大連市國家稅務局課題組稅收征管模式的創新與完善[J]稅務研究,2013,(2):63-66

[6] 徐立新,牛其林稅源專業化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涉外稅務,2013,(1):73-76

[7] 陳金艷稅收征管改革與稅收制度的協調[J]稅務研究,2012,(9):70-72

[8] 李林軍專業化管理的探索之旅——稅源專業化管理與深化征管改革的思考[J]中國稅務,2012,(7)

[9] 王雯婷完善信息管稅提高征管質量[J]中國稅務,2012,(4):36

[10] 孫開,金哲論環境保護視角下消費稅改革的再次深化[J]財經問題研究,2013,(1):66-72

[11] 張雅君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推進《稅收征管法》修訂[J]涉外稅務,2012,(11):45-48

[12] 朱國平對基層稅收征管體系改革的探討[J]涉外稅務,2012,(9):64-68

(責任編輯:韓淑麗)

加強稅收征管范文第2篇

摘 要:互聯網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結合,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在“互聯網+”時代的潮流壓力下,稅收征管的革新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嚴格實施“互聯網+”,能夠推動稅制的不斷革新,也是提高稅收管理水平趨于現代化的關鍵方式。本文主要討論“互聯網+稅收治理”革新與改變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互聯網+” 稅收 征管 改革

1 稅收征管改革發展至稅收治理的過程

簡單總結稅收征管成長過程,對于當今“互聯網+”潮流沖擊的認知具備重要價值。

1.1 新中國稅法的建立及稅收征管起步階段

“一五”階段,是我國稅收管理改革的初步發展時期,主張“保障需要、簡化稅制、區別對待、合理負擔”的稅收基本準則。20世紀50年代初的《全國稅收實施要則》作為那個時期的基礎稅法[1]。我國也在那一個階段開展了極其集中的財稅管理制度,成立并補充了一套具有稅種類多元化、以及重復征收特點新的復稅制度,開始建設起了我國的稅收征管體制。

1958年~1978年這個時期,我國稅收管理改革逐步處于擱淺的狀況。于1975年修訂后的《憲法》取締了1954年我國第一部憲法中僅存的“公民有依法交稅的責任”的稅收條例,作為世界上罕見的完全不包括稅收相關條例的憲法之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逐步發展至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82年制定的《憲法》還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法繳稅的責任”的稅收條例?!胺嵌愓摗钡睦砟罱蓮氐妆粵_破,稅收的用途被大眾再次評價與關注,稅法體制的革新也逐漸開始。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稅收征收管理暫行條例》使我國稅收管理具有單獨以及一致法令法規,該舉措被當做我國稅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證明我國稅收管理逐步與法律接軌[2]。1991年,我國開始正式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相互限制、互相協助的“征管查”三分離的稅收征管形式,繳稅人自覺申報交稅和稅務代理的試行工作逐步開展。

1.2 分稅制革新推動稅收法制建設的完善時期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本質以及改變的目的更加清晰化。從1990年代開始,依據稅法一致、合理分配關系等主導思想的的帶領下,我國成立了流轉稅法,該稅法是以實施全面的增值稅為關鍵,消費稅以及營業稅作為輔助稅法,對《個人所得稅》以及《企業所得稅的暫行管理條例》做出了修訂,是一次全新而又系統的改革。于1992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證明我國的稅法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對于稅法的實施做出有力的保障。為順應分稅管理制度的需求,把所有的稅種進行分類,主要包括中央稅、地方稅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稅三種,而且設立國家稅務總局和地方稅務總局兩類管理機構。國家級的稅務局主張“推動征管查的互相協助,以及專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全方位進行深化管理”,其稅收征收的形式是繳稅人主動申請交稅,而不是稅務人員上門征收,每個階級的稅務管理機構都配備計算機互聯網裝備,地方稅務總局還只是初級發展階段。于2001年《稅收征管法》和《實施細則》的再次修改,對依法納稅的工作目標再次強化,推動依法稅收的法律化進程[3]。

1.3 全方位推動財稅體制革新后的新進步時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推動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水平的現代化,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保障市場統一、推動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達到國家長治久安層次,對強化稅制革新作出全方位安排,也為稅收的現代化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為稅收在服務發展中的展現用途指出了道路。稅收體制是現代財政體制的核心組成要素,表現和承擔著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等多角度的基礎聯系。2014年中央政府通過《財務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1994年分稅制革新成果不斷強化,并在此前提下進一步作出理論的改變以及應用的創新,也為稅收制度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了發展方向。

稅收征管水平完整的展現了國家對稅收治理的水平,對國家的治理有著更深遠的影響。稅收制度的不斷革新和深化,稅收征管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也是當務之急[4]。國家稅務局主張建設完善的規范稅法制度以及完整的稅務制度系統,不斷使服務體制更加方便快捷,建設強大穩定的信息系統以及高效廉潔的組織團體,力爭在2020年初步完成稅收現代化體系的任務。2015年9月“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稅務總局的有關文件表示,用更加開放包容的胸襟、改變與革新的勇氣、協作雙贏的理念,全面推動互聯網與稅收管理的結合。

2 “互聯網+稅收治理”改革的進展趨勢

2.1 創新思維作為指導,明確稅收治理的定位

“互聯網+稅務”高度結合,必須全方位審查稅收工作,以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為原則,主動實現“互聯網+”的乘數效果,完成稅收工作全面轉型創新。

(1)革新跨界協作,完成“行業+”?!盎ヂ摼W對傳統行業”成立的新興商業形式、全新的營銷模式,也表明新的經濟業態、新的經濟稅源的出現。稅務部門能夠改革體制制度,沖破現存的層級阻礙,充分使用互聯網資源,以完成跨界協作。上下部門之間資源的內外整合(不包括國家稅務與地方稅務之間),尋求跨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及媒介機構與軟件公司、電商平臺、物流集團等協作,全面了解納稅人互聯網時代交易狀況、支付形式、交易模式等數據資源,合理納入稅收監控范疇,為深化稅源治理、稅收風險預測、稅務稽查選案及稅收政策的改變提供信息基礎[5]。

(2)改變交易平臺,完成“三維+”。一直沿用的辦稅方式是由納稅人主動到辦稅服務廳排隊叫號窗口服務實施納稅,改為到自助終端裝備查詢納稅,在轉變為自己登錄稅務機關網站進行申報的流程。不管是辦稅服務廳“一窗式辦理”或者“一站式處理”,或者“同城辦理”、銀行受理轉賬,都會受到地區、時期和形式的制約。推動“三維+”,關鍵是為了沖破這些制約,創造出多元化、沒有時間空間等條件制約的納稅服務平臺,把互聯網當做行政業務辦理的一項基礎裝備,依據電腦、移動智能終端、APP軟件等服務終端設備,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運用的前提下,讓納稅人可以像自助購買火車票、充值話費、自助存取款一樣便捷地繳納稅款及相關業務的辦理,完成從稅務登記管理、稅款申請繳納、電子發票的應用、交稅憑條的開據等全面的多功能的電子稅務局。

(3)改革納稅服務,完成“人文+”。為納稅人供應便捷的服務是稅務機構的法定責任,同時也是創建服務型稅務機構的必備要求。完成“互聯網+稅務”最核心的一個要素就是讓納稅人認可。依據“起步于納稅人需要、以納稅人滿意為基礎、結束于納稅人遵守”的規定,完成“人文+”,一方面要提升納稅人的認可度,另一方面要提升辦稅人的幸福指數。強化優質的納稅體驗,以納稅人需要為核心,不斷補充政務信息公開化、稅收法規政策庫及辦稅流程模塊,使其更加完整。研發簡便操作的辦稅操作體系,使用電腦等移動互聯網終端完成發票檢驗和審查、無線數據輸送、在線尋求幫助、納稅人認可度調查等,讓納稅人可以快速辦稅的同時,也實現稅務人員移動辦公。

2.2 嚴格實施規劃,推動稅收治理的發展歷程

(1)不斷補充稅收立法,確定政策依據。在法定程序下制定《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條例》,帶動電子商務穩定可持續發展。第一,尋找創建電子稅務登記的新登記形式,完成新辦納稅人登記管理網絡與信息化,簡化行政審理與批準的標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網絡經濟進步。第二,拓展發票管理方法范圍,確定電子發票的法律意義。使用數字證書、二維碼等手段,創建統一的電子發票數據文件準則,高效縮減征納雙方發票審批印刷、采購運送、儲存銷毀等資金投入,逐漸完成紙質發票到電子發票的改革。第三,推動數據開放,確定第三方涉稅信息互換和稅務審查獲取電子證明的合理性。在法律方面確定有關機構的責任和義務以及違規的懲罰等,依據法令制度的權威性對其進行限制,創建合理的電子稅務系統。第四,推動產業革命的發展,制定符合社會發展的優惠措施,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推動責任的調整,深化征管的革新。加強稅收的威脅管理,提升繳稅人的服從度。首先要明確“互聯網+”時代的稅收制度與管理體制的誤區,推動線上線下的稅收遵守,以大數據平臺為基礎,形成相應的體系。使稅收的執法更加合理,強化對電子稅務的審查。要清楚認識到稅務審查的現代化發展對于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與治理的重要性,從思維模式、法規制度等方面進行改變與提高,模仿并創新西方國家的互聯網監督手段,不定期抽檢,以推動公平合理發展,完成稅收職能的作用。

(3)強化對信息化的建設,保障網絡安全。信息管稅是對稅收征管的一項關鍵舉措,信息化技術手段能夠實現網絡信息準確、安全。此外,加大對互聯網的管理與監督,對大數據平臺要嚴加監管,避免出現漏洞以及病毒的共計,創建信息提取體制,與網絡運營商進行密切溝通與協作,保障網絡信息安全。

(4)實施業績評估,不斷加大對人才的建設。第一,模仿美國國內入署高效的業績評價制度,不斷加大對稅務人員的考核以及稅務系統的考核,不斷完善互聯網+稅務的考核標準,提升稅務體系的執行水平。第二,建設稅收信息搜集部門,成立信息統籌風險治理與督查,提升對互聯網+稅務的最新信息的判斷能力。第三,不斷革新理念思想,借助于稅務系統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外腦的智力幫助,創造出互聯網+稅務的作用和帶動力。

2.3 借助社會合力,參加國際稅收協作

(1)以政府為核心,實現多元管理的合力。改革是帶動發展的首要驅動力,也是實現發展主旨的基礎要求,互聯網時期電子政務云的創建使政府每一個部門間的聯合管理以及合作分工變為基本的工作模式。政府簡化政權,對所屬部門下放一定的權利,職能和結構的調整以及改革創新等角度開展,推動社會誠信體系的創建,對互聯網+具有更大的包容性。(2)共同協作,提升國際稅收的作用?,F階段稅源的稀缺,使競爭日趨激烈。在“互聯網+”時期新經濟逐步與國際競爭結合中,需要充分認識到市場的各個主體間的競爭與協作,依據國際經濟協作和發展組織的的優勢,不斷完善我國逃稅體系監控的系統,增加我國在國際的影響程度。

參考文獻

[1] 袁顯朋,趙聯果,王玉.基于“互聯網+”的電子發票發展探析[J].財會通訊,2017(04).

[2] 劉潔,蔣衛東.“互聯網+稅務”新模式探討[J].財會研究,2016(11).

[3] 崔晨濤,崔玉亮.“十三五”期間促進縣域電子商務發展的稅收治理政策展望[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

[4] 張茜怡.稅收征管業務流程再造研究[D].云南大學,2016.

[5] “互聯網+稅收治理現代化”專題征文啟事[J].稅務研究, 2015(12).

加強稅收征管范文第3篇

隨著我省推進工業化發展戰略和南昌打造中部地區重要商貿物流基地戰略的實施,全市商貿物流業日益繁榮,尤其是專業市場如雨后春筍,茁壯成長。2012年,全市已形成153個專業市場,商品交易額達到781.73億元,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從稅收貢獻度看,全市專業市場年繳納國地稅僅占全市稅收總額的1.5%,這與其經濟地位極不相稱。最近,地稅部門對專業市場組織了一次調查,其中暴露的一些稅收征管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專業市場地方稅收征管存在的問題

(一)戶籍管理薄弱,未辦證的戶數多。

從這次調查的情況看,專業市場地稅戶籍管理力度薄弱,許多經營業戶未辦理稅務登記,漏管率平均達到20%。此外,還有不少專業市場因為種種原因至今未納入地稅征管。

(二)稅源監控乏力,核定稅負難度大。

專業市場的經營業戶大多不需要使用發票,稅務部門無法監控其真實銷售收入,傳統的“以票控稅”機制不堪一擊,核定稅負只有避重就輕。如某城區商貿城:有經營業戶626戶,其中地稅納入管理387戶,但僅有2戶在地稅繳納了稅款,其余經營業戶均在起征點以下。又如某大型市場擁有A、B、C、D四個區共5 560戶經營戶,未達起征點的就有4 570戶,剩下的990戶2012年繳稅295.56萬元,平均每戶月納稅才248.8元,遠未達到按月銷售額2萬元應納地稅372元的最低標準,稅負明顯偏低。

(三)執法環境不佳,調高稅負阻力大。

在專業市場內,經營業戶往往對調整稅額有抵觸情緒,有時還會集體上訪和罷市,使得稅負多年停留在低水平上難以調高。以前面所述大型市場為例,該市場商品交易額從2000年到2012年增長了266%,但單個經營業戶稅負還普遍停留在2000年左右的水平,除了2011年11月國、地稅起征點提高后大量經營業戶不再繳稅外,十多年未調高稅負。2007年,該市場國、地稅征管機關曾經打算調高稅負,最后因市場經營業戶集體攔堵城區主干道而作罷。

(四)市場經營不善,稅收貢獻度低下。

調查人員走訪了幾個專業市場,有不少經營狀況很不景氣,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稅收貢獻也乏善可陳。以作為城市副中心的某區為例,在該區的9個專業市場中,有2個市場至今未開征,而建材、家具、汽配等4個市場共有777戶經營業戶,2011年入庫稅款僅29萬元,平均每戶年納稅額398元,2012年又因為國、地稅起征點調高、市場裝修等原因,這4個市場全年沒有繳納稅款。

二、專業市場地方稅收征管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地稅部門內部原因。

1.稅收征管“孤軍奮戰”。

基層地稅部門沒有與市場的管理方和工商、國稅等執法部門形成管理合力,導致執法力度薄弱。從調查情況看,工商、國稅、地稅都是各自辦證,各管一攤。很多經營業戶在地稅部門上門宣傳辦理稅務登記證時抵制情緒非常大,甚至圍攻地稅干部,稅收執法顯得非?!叭鮿荨?。

2.調整稅負“無計可施”。

在調查中,不少基層干部反映,國、地稅起征點調整后,稅負核定工作到了束手無策的地步。原先起征點在每月5 000元時,每戶最低地稅稅負大多在每月100元左右,專業市場內經營業戶普遍都能接受。2011年11月國、地稅起征點調高后,即使按月銷售額2萬元計算,地稅最低稅負也要372元,使他們趨利避稅的動力進一步增大,普遍宣稱自己銷售額較小,而核實其銷售額猶如“霧里看花”,導致核定稅負難上加難。

(二)外部環境原因。

1.市場建設的層次不高。

由于專業市場布局不夠科學,導致同質性市場多、層次良莠不齊。以南昌市為例,建材市場在西湖區就有喜盈門建材市場、洛陽路建材市場,青云譜區有省建材大市場、市建材大市場、華東建材市場、熱心村陶瓷市場,青山湖區有解放路香江商貿城,數量太多。一些市場內部規劃不科學,缺乏前瞻性眼光,比如洛陽路建材市場、五華大市場、萬壽宮商城等,經營秩序比較混亂。

2.管理機構設置不規范。

目前,專業市場的管理方不是開發商就是物業公司,它們在衡量協稅護稅與自身利益的天平上明顯偏向后者。市場管理方對經營業戶并沒有一個有效的管理手段,只能是一個物業公司的角色定位,自身收取市場物業費尚有難度,對協助地稅機關征稅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誠信納稅意識缺失。

一些開發商在市場建設初期,出于營銷的需要,進行了一些錯誤的宣傳,導致經營業戶對納稅義務的認識存在誤區。如某商貿城曾經許諾,凡進場經營的經營業戶三年內免交稅收,致使經營業戶主觀意識抵制納稅,至今影響尚未消除。不少經營業戶錯誤地認為“費就是稅”、“有下崗優惠證就不納稅”、“賺了錢才納稅”,還有的把國家出臺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調整政策錯誤理解為國家就是為了讓個體工商戶不納稅。

三、其他地區專業市場稅收征管經驗的借鑒

據有關資料報露,在浙江省義烏市的中國小商品城,2012年商品交易額已達到580.03億元,國稅部門在這個市場征稅10.09億元,地稅部門征稅4.31億元,稅收征繳率超過南昌任何一個專業市場(見下表)。

從以上比對表看出,雖然義烏市小商品城的稅收征管力量與管戶數量對比極其失衡,但其實際稅收征繳率接近理論值的40%,這在全國的專業市場中可謂首屈一指。究其原因,其市場稅收征管有幾大法寶。

法寶一:政府辦市場,企業管理市場。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的建設主體是政府,它沒有管委會。市場管理者是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由政府控股,這樣就從產權上保證了政府對市場的統一管理和指導。

法寶二:建立“市場稅收準入機制”。在這個市場,嚴格按照是否依法誠信納稅以及納稅多少來確認市場攤位經營權和投標權。

法寶三:執法部門聯合實施市場“清稅制度”。在這個市場,經營業戶退出市場或轉讓、轉租商位時,必須憑稅務機關出具的完稅證明到有關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法寶四:成立群眾性協稅護稅組織。該市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協稅護稅協會,目前會員已達62 000名。該協會除參與定期定額調整和超定額申報外,還參與稅收宣傳、催報催繳、漏征漏管戶清查等工作,成為稅務部門的強力“助手”。

四、加強專業市場稅收征管的對策

分析中國小商品城的成功案例,我們不難得出,義烏市之所以能將專業市場管理規范的關鍵是政府直接投資建市場的模式。這個模式雖然不可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區,但對我們加強專業市場稅收征管有很大的啟發。當前,對專業市場的稅收征管,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條途徑“多管齊下”。

(一)提升專業市場層次。

針對專業市場布局不夠科學、經營不夠規范、環境交通落后的現狀,地方政府應科學制定專業市場的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專業市場的設置。對正在建設的市場,積極借鑒義烏小商品城的經驗,實施標準化管理,力爭開業時就規范管理。對現有的老一代專業市場,應加以改造整合,實行行業扎堆、功能分區,改變過去粗放式管理,逐步升級管理模式。

(二)成立綜合治稅專門機構。

突出地方政府主導作用,聯合多部門力量,改變過去稅務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成立以政府牽頭,由工商、國稅、地稅、公安、行業協會、市場物業公司等多家單位組成的專業市場稅收綜合治理機構,指定一名政府班子成員作為負責人,合理確定各單位的職責分工,統一領導專業市場稅收征管工作。

(三)開展專項整治活動。

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適時開展全市統一的專業市場稅收專項整治活動。專業市場稅收綜合治理機構牽頭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指導原則、方法步驟、階段時限、工作要求等。在整治活動中,各部門根據分工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在整治初期應秉承“寬稅基、低稅負”的原則,保證先納入管理再逐步提高稅負。

(四)嚴格市場準入制度。

在新設立的專業市場,將經營業戶的經濟能力和誠信納稅能力作為經營業戶進入市場的參考條件。當經營業戶進入市場營業時,市場管理部門、工商、國稅、地稅實行辦理證照、登記審核、信息采集一條龍服務。經營業戶停業退出市場時,也由稅務、工商等部門依次辦理注銷手續,最后經營業戶才能結算出場,從而在源頭上堵住稅收流失的缺口。

(五)科學核定稅收定額。

建立各級工商、國稅、地稅、質監、商貿等有關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機制,搭建統一規范的交流平臺,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實現涉稅信息高度共享。稅務部門科學制定各專業市場同行業、同地段、同規模的市場稅收定額標準,根據經營業戶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稅收定額,特別是科學認定未達起征點經營業戶。與此同時,及時在市場公開稅負核定情況,在市場內設立舉報電話,暢通監督渠道,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六)全面推行委托代征。

從全國稅收征管改革的趨勢看,對個體稅源實行社會化管理、推行委托代征和發揮協稅護稅組織作用是一條必經之路。應在專業市場成立“政府領導、稅務主管、部門配合、司法保障、經營業戶積極參與”的協稅護稅組織。在管理規范的市場,采取“自愿委托,互惠互利”的委托代征模式,與物業公司簽訂“委托代征協議書”,明確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定期支付代征手續費,實現委托代征制度化。在管理還不規范的市場,采取委托街辦等基層政府代征的方式,待管理規范后,再委托市場物業公司代征。(作者單位:南昌市地方稅務局)

加強稅收征管范文第4篇

一、當前稅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基層對稅收分析的認識還有待提高

首先,稅務干部對稅收分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由于長期以來“重管理、輕分析”的傳統習慣,很多稅務干部沒有意識到稅收分析對稅收征管的重要意義,主觀上忽視稅收分析工作的開展,將稅收分析視做任務,敷衍了事,稅收分析的質量不高,對征管工作的指導作用大打折扣。其次,當前人少事多矛盾非常突出,基層分局沒有足夠人手來設置一個專門的稅收分析崗位,一般由征收崗位工作人員或者稅收管理員兼任,導致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兼顧稅收分析工作,降低了稅收分析質量;再次,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制度,稅收分析也缺乏基本的規定和要求,稅收分析人員無章可循,往往面臨“單打獨斗”局面,分析崗位和其他崗位、部門和部門、分局和分局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導致稅收分析存在“閉門造車”現象,稅收分析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征管現狀。

(二)稅收分析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稅收分析是一項業務性較高的工作,它要求稅收分析人員對宏觀經濟、稅收政策、稅源情況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對稅收分析人員的業務能力、分析能力、文字功底等都有較高要求。但是,目前稅收分析人員的能力參差不齊,遠遠不能滿足現階段分析工作的要求。一是學歷層次偏低。從事稅務分析工作的大多是一些有多年工齡的老同志,他們多為中專、高中學歷,雖然工作經驗豐富,但總結分析能力欠缺;二是綜合能力不高。有些稅收分析人員只是做一些簡單的數據統計工作,缺乏先進的數字篩選、整合和應用能力,不善于挖掘數字背后的深層次的現象和規律;有些稅收分析人員照搬企業的分析內容,缺乏調查意識和鉆研精神。

(三)稅收分析的手段有待改進

一是數據增值應用不夠。數據分析是稅收分析的基礎,稅收分析是從稅收數量變化來研究稅收發展變化規律的。因此,稅收分析離不開對稅源、稅收和稅政數據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從目前來看,數據的整合應用程度還滯后于稅收分析的要求。目前的稅收分析中數字來源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CTAIS系統中的數字。這一數字的優點在于準確翔實,但缺點是查詢緩慢,整合程度不高。二是電子臺帳的數字。這類數字整合程度較高,但數字準確度欠缺。三是監控決策系統中的數字。該數字的準確度和整合度都較高,但目前由于與CTAIS的取數口徑有差異,在分析中能用到的有效數字不多。

二是缺乏專業的分析方法。稅收分析作為經濟分析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應用專業的分析方法,包括統計分組分析法、統計對比分析法、統計指數分析法、相關回歸分析法等。用這些專業分析方法計算稅收的規模、構成、水平、速度和相互間的比例關系等,從而說明稅收政策和稅收計劃的執行情況,反映稅收的成果及其所發揮的調節作用,揭示矛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從目前來看,基層分局缺少專業的分析人才,分析方法落后于分析的要求。

二、加強稅收分析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干部分析素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建立一支既懂經濟理論知識、稅收業務知識,又熟悉經濟稅源情況變化、熟悉統計分析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稅收分析隊伍,才能保證稅收分析工作質量。因此,要加強對分析人員的專業能力、宏觀經濟掌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的培訓,多方面提高分析人員的綜合素質。

一是要開展經常性的業務培訓,充分利用內部網絡,采取專題培訓、長短期培訓結合等形式,加強對稅收分析員和兼職分析員的系統培訓。以熟帶生、以老帶新等多種形式開展學習,帶動全局干部業務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

二是定期開展分析交流會,把各自在開展稅收分析以來的經驗和體會進行講評,不斷開拓分析思路,及時總結、推廣稅收分析工作經驗,提高稅收分析人員的整體素質。另外,要通過加強責任考核和績效考核,提高干部的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和服務意識。

(二)依托監控決策系統,提高數據信息的準確率和利用率

各類數據信息貫穿于稅收征管的全過程,是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所以必須致力提高數據信息的準確率和利用率,牢固樹立數據“零差錯”的理念,并且不斷提高對基礎數據的增值運用能力,從而最大限度的從數字中發現問題,使稅收分析能夠更為真實和透徹地反映征管現狀。

監控決策系統的上線,給基層分局提供了更為先進和強大的數據檢索整合功能,同時也對分局各項基礎工作尤其是數據準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證數據信息的準確率和利用率?首先,要實行三級核對制度,嚴把數據的基礎錄入關,確保各項數據出現零差錯。形成崗位——稅收會計——股長為核心的三級數據核對制度。各相關崗位每天參照監控決策系統中的預警信息進行錯誤排查并解決。稅收會計崗位每天嚴格按照市局下發的《稅收會計征收業務電子操作手冊》核對各崗位錄入的征收信息,發現問題及時作出處理,對由于稅務登記崗位的差錯造成的征收信息錯誤及時反饋給登記崗位做出修改,確保征收信息的準確無誤。股長每月定期對CTAIS2.0中的基礎數據進行全面的核查,對發現的問題反饋給相關崗位,提出整改意見,對系統等原因產生的差錯及時反饋上級部門進行處理。其次,是探索多種方法,充分挖掘各類數據的增值運用。在原有數據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數據篩選方法來整合處理各類數據,從數據分析中找到疑點、難點和重點,更好的為稅收分析服務。建立科學有效的稅收分析模型,使稅收分析更有針對性和側重點,更好的為征管工作服務。再次,要加強協調配合,擴大信息來源渠道。真實、準確、完整的涉稅信息是做好稅收分析的前提和基礎?;鶎佣悇諜C關要主動與當地的公安、工商、地稅、電力、交通運輸、發改委、經貿委、統計等相關部門建立長期和良好的數據傳送機制,實現信息共享,以便方便快捷地從各方獲取有關納稅人生產經營、資金運轉及供銷狀況等信息數據,確保及時、完整、準確地取得納稅人的相關經濟指標數據。

(三)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稅收分析制度

明確各股的稅收分析職責,建立由稅收會計扎口負責、各管理股信息共享、分工合作、優勢互補、齊抓共管的稅收分析運行機制和分析成果反饋機制。并且在各股之間、各崗位之間進行任務分解,將稅收分析工作按照業務分工不同細化為稅源調查、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因素分析、報告整理、分析成果運用等環節,結合各環節業務特點和崗位要求,明確其工作規范及數據資料傳遞反饋流程。同時,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監督考核體系,使稅收分析工作標準有據可依,工作優劣有獎有懲。要建立稅收分析報告和分析通報制度,按月進行稅收分析報告和通報,按季召開專題會議分析,不定期開展稅源專題分析,及時準確地反映稅收收入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當某行業或某企業收入發生異常波動或出現重大問題時,要及時進行分析并向上級報告。

(四)改進稅收分析方法,拓寬稅收分析內容

開展稅收分析就是要通過對經濟形勢、稅源情況的分析和了解,從而發現征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因此應始終堅持從征管上找原因,從主觀上找不足,拓寬稅收分析內容,完善稅收分析方法,實現稅收分析由稅收進度、增減情況等簡單對比分析,向宏觀稅負、增長彈性等反映征管質量情況分析的轉變。結合稅源特點,運用多種方法,由表及里地進行綜合分析。對經濟與稅收工作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注重稅收負擔、稅收彈性、稅源質量與稅收產出關系、各稅種收入與相關經濟指標的相關關系分析,不斷提高分析質量。

一是綜合運用各種分析方法。稅收分析方法包括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數理統計分析法。

(1)對比分析法。通過各項稅收指標之間或者稅收與經濟指標之間的對比來描述稅收形勢、揭示收入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規模、結構、增減、進度、關聯稅種等稅收指標的對比分析來揭示征管現狀,采用稅負和彈性兩種方法來反映稅收與經濟是否同步。

(2)因素分析法。從經濟、政策、征管以及特殊因素等方面對稅收、稅源進行分析。其中,經濟因素包括經濟規模、產業結構、企業效益以及產品價格等變化情況;政策因素主要是指稅收政策調整對稅收、稅源的影響;征管因素主要包括加強稅源管理和各稅種管理、清理欠稅、查補稅款等對稅收收入的影響;特殊因素主要是一次性、不可比的增收、減收因素。

(3)數理統計分析法。運用一元或多元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數理統計理論和方法,借助先進統計分析工具,利用歷史數據,建立稅收分析預測模型,對稅收與相關影響因素的相關關系進行量化分析。

二是不斷拓寬稅收分析內容。稅收分析內容具體包括稅負分析、稅收彈性分析、稅源分析和稅收關聯分析等。

(1)稅負分析。分為宏觀稅負分析和微觀稅負分析,宏觀稅負分析包括地區稅負、稅種稅負、行業稅負等分析,如地區稅收總量與地區生產總值對比,工商業增值稅與工商業增加值對比,企業所得稅與企業利潤對比,行業稅收與相關經濟指標對比等,反映宏觀層面的稅負情況;微觀稅負分析是針對企業層面的稅負分析,通常采取同行業稅負比較的方式,揭示企業稅負與同行業稅負的差異,查找稅收征管漏洞。

(2)稅收彈性分析。分為總量彈性分析和分量彈性分析??偭繌椥苑治鍪菑娜珖?地區)稅收總量和經濟總量上做彈性分析,分析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是否協調;分量彈性分析是從稅種、稅目、行業以及企業稅收等分量上與對應稅基或相關經濟指標進行細化的彈性分析,分析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是否協調。要注意剔除稅收收入中特殊因素的影響,以免因特殊增收減收因素影響真實的彈性,掩蓋稅收征管中的問題。

(3)稅源分析。通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投入產出和稅負率等指標的分析對企業財務核算和納稅申報質量進行評判。利用工商、銀行、統計以及行業主管等外部門數據,細致測算判斷企業稅源狀況。通過對宏觀經濟數據的分析,開展稅種間稅基關系的研究,開展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主要稅種的納稅能力估算,從宏觀層面測算分析各地稅源狀況和征收率,減少稅收流失。

(4)稅收關聯分析。對有相關關系的各種稅收、稅源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包括發票銷售額與申報表應稅銷售額,申報應征稅收與入庫稅款和欠稅,增值稅與所得稅,宏觀經濟和企業財務經營狀況與稅收、稅源等關聯數據分析,有效地發現企業納稅申報、稅款征收和入庫中存在的問題,加強稅收管理。

三是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

(1)宏觀分析反映全國或地區、稅種、行業稅收總量等宏觀領域稅收與經濟總量的關系,包括稅收與經濟關系研究、稅源測算、納稅能力估算等。運用稅負比較、彈性分析等手段從宏觀層面揭示稅收增長與經濟發展是否協調、稅源管理和征收情況是否正常。

(2)微觀分析反映微觀領域稅款征收入庫情況。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監控分析、與同行業平均稅負比較以及納稅評估等手段,及時發現企業財務核算和納稅申報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發現征管的薄弱環節,進而提出堵塞漏洞、加強征管的建議。

四是常規分析和專題分析相結合

(1)常規分析。主要反映當期(月、季、年)稅收收入的總體情況和形勢,其主要內容有:準確判斷和客觀描述稅收收入形勢;深入透徹分析稅收增減變化的原因,進行各主要稅種、行業的稅收與相關經濟情況的對比分析;發現稅源變動、征收管理以及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預測收入趨勢,提出加強稅收管理、完善稅收政策的措施建議。

(2)專題分析。主要對稅收中特定問題或現象進行分析,通常包括:對問題或現象進行客觀描述;對問題或現象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對發展趨勢做出預測;提出改進的措施建議。

在實際工作中,要將以上各種方法和手段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宏觀看微觀、通過客觀看主觀、通過行業看企業、通過問題看管理,全面、完整地反映稅收和稅源狀況,及時、準確地反映稅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全面分析,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

加強稅收征管范文第5篇

征管部分

一、征管基礎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戶籍管理存在的問題

1、在辦理開業登記、變更登記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

需辦理臨時稅務登記的納稅人,大廳受理時是否隨時辦理,既然納稅人屬于臨時經營或未取得營業執照,是否需要納稅人出具房租合同或產權證明。

2、登記信息采集、錄入的完整性、準確性上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

開業登記信息采集不完整、不準確。一是納稅人聯系電話不完整,應把聯系電話由非必錄項改為必錄項,同樣問題的有總機構(分支機構)信息的錄入和投資方信息的錄入;二是國標行業的錄入不準確,例如納稅人主行業為營業稅征管范圍的,在錄入國標行業時,“國標行業(主行業)”為本身所屬行業還是國稅所管行業;

3、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軟件)的備案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

納稅人使用的財務軟件不便于備案,由于納稅人使用的軟件大體都是同樣幾類如用友、光碟等,建議財務軟件不用備案,納稅人報備財務軟件名稱即可。

4、停復業登記辦理、非正常戶認定、重新稅務登記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 一是納稅人月末最后一天辦理停業時,由于省局提前提取了應申報數據,會發生重復扣款現象;二是納稅人復業解封存發票時,應點擊[解封存]按鈕,如果前臺操作人員誤點擊“發放”按鈕,需要省局修改。非正常戶解除時,對已作流失的發票領購簿,未先行繳銷處理,誤點擊“發放”按鈕,同樣需要省局修改處理,建議下放此權限;三是未達點戶,由于平常不產生應申報信息只有匯總申報產生應申報信息,如果發現納稅人失蹤后作非正常戶認定,一旦納稅人重新恢復經營,由于無未申報信息相關違規處理信息,容易導致執法系統出現過錯;DL四是小微企業為了享受國家補貼,長期零申報或不申報,也無法找到該企業法人,只有轉為非正常戶,給管理帶來一定的風險。GP五是重新稅務登記辦理后,系統自動恢復了納稅人的機內信息,包括主管稅務官員信息,管理局并不知道是否辦理重新登記,建議完善軟件,需要補錄的信息跟新辦戶一樣空著。

5、企業及其他納稅人注銷稅務登記時,在注銷程序、繳銷發票、清算稅款等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工作流程未明確規定企業注銷清算的范圍、具體要求、方法等,對于經營期較長的企業,比如三年以上,是否需要從開始經營之日到終止日把賬全部查一遍,建議明確清算期間;二是注銷報告是否要求必須列明所有發票使用情況和納稅申報情況;三是大部份企業在注銷時均需要向稅務機關就財產處置等事項進行清算申報,到目前為止仍無清算申報表,造成管理環節不能及時進行注銷處理;四是由于需要納稅人重新到稅務機關辦理清算申報,影響納稅服務質量,部份納稅人不來申報造成其信息長期掛在機內無法處理,影響管理質量。DL五是對清算注銷是否必須由中介機構出具審計報告請予明

2 確。SH六是納稅人注銷時存貨較大,存在風險。部份納稅人生產經營期間進項留抵大,不納稅或納稅少,待進項留抵抵完后,立即注銷,再成立小規模納稅人銷售之前注銷時留下的存貨,規避納稅;七是目前注銷流程不經過區縣局領導審批存在風險,為規避風險,建議大型企業或重點稅源在注銷前必須經過納稅評估。

6、漏征漏管戶的清理存在什么問題,與工商登記信息交換和比對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我局個體工商登記信息從綜合治稅辦獲取,其中信息據包含地稅信息數據等,由于數據量較大,加之崗位人員同時兼有其他工作,無力對大量的數據信息進行清分和比對,導致此項工作操作粗放,效果不明顯;二是工商登記數據信息不準確,無法查找到納稅人,如部份企業委托辦證代理辦理營業執照,其預留的地址、電話等與實際不符;DL三是部份納稅人變動頻繁尤其城郊結合部,增長較快,以現有管理力量很難消除漏征漏管;DL四是個體環評不過關的,無法辦到工商營業執照,導致工商登記信息交換和比對存在問題。GP

7、在稅務登記違法處罰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 營改增初期,對營改增納稅人進行稅務登記錄入開業時間時,大部分納稅人都超期辦理,但又不符合逾期辦理稅務登記受處罰的納稅人,于是不得不登記制作不予處罰決定書,產生大量的無效工作。

8、外出經營活動證明開具與管理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

一是報驗繳銷證件均不按時,絕大多數的外出施工企業是到了需要發票 3 報賬時才匆忙申請開具《外管證》,或才持早已申請到手的《外管證》到經營地主管稅務機關進行報驗登記。一旦發票開具到手,對《外管證》的繳銷就不再放在心上,往往是管理員多次催促或企業需要再次開具發票時,才又匆忙地到經營地辦理注銷回開手續,然后持逾期的《外管證》回機構所在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繳銷手續。二是超期限仍續開與法不符。工期比較長的,一個重大項目往往需花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建成。征管法規定,納稅人在連續的12個月內外出經營累計超過180天的,應當向經營地稅務機關申報辦理稅務登記。如果一個項目工期超過180天,外出經營納稅人應在經營地全額納稅。

9、其他稅務登記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登記信息中地址、電話、財務人員等信息不準確,極大地加大了管理難度,使非正常戶快速增長。DL

10、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二)申報征收存在的問題

1、一般納稅人申報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2、小規模納稅人(建帳)申報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征收期最后一天申報成功,但催報清冊中仍然存在;二是辦理了延期申報,仍然存在于催報清冊中;

3、個體雙定戶申報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4 一是帳戶有足額存款,但扣款不成功,導致逾期未申報;GP二是征收期最后一天申報成功,但催報清冊中仍然存在;三是個體雙定戶匯總申報中對代開專票部分是否需要進行補稅。

4、申報表及附列資料、財務報表等申報資料的填制、類型選擇、報送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建議完善征管軟件系統,納稅申報時主表和財務報表必須同時申報,系統才認可申報成功;XG二是申報時軟件自動提示納稅人哪些報表資料還未報送;三是既有按月申報增值稅又有按季申報所得稅的納稅人在申報財務報表時,納稅人報了月報還用報季報嗎,如納稅人已報所得稅月報而未報季報,財務報表完整率考核提取數據時仍會提出此戶。

5、納稅評估是否均通過補充申報,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按屬期進行補充申報。

6、滯納金加收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7、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匯繳申報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

8、“營改增”納稅人申報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

一是納稅人存文化事業建設費未申報,是否納入考核;二是建議完善系統,廣告服務的納稅人只有同時申報主表和文化事業建設費時,才提示申報

5 成功;

9、稅票開具、稅款上解、入庫銷號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收核科)

“一稅一票”設置不合理。代開一張發票最少需要開具4張稅票(包括增值稅、教育費附加、教育費附加、價格調節基金,還不包括地稅征收的稅收),這樣即增加了稅務人員的工作量、又增加了納稅人等候的時間、也增加了征稅成本,建議實行“一票多稅”。

10、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價調基金、廢舊電子基金、文化事業費征收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1、催報催繳方面、逾期申報、逾期納稅處罰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辦理延期申報的納稅人仍存在催報清冊中;二是征收期最后一天申報成功,但催報清冊中仍然存在;

12、延期申報辦理、預繳稅款核定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3、延期繳納稅款辦理、審批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4、欠稅管理、公告存在什么問題?(稅源管理單位)

15、其他申報征收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6、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三)發票管理存在的問題

1、稅務機關內部發票計劃、調撥、領用、保管、監督盤點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

2、發票資格認定、具體票種核定以及領、用、存有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發票票種評定時,經辦人員可以選擇其他人員,而不是登錄的實際操作人員,一是評定錯誤,無法追究到具體操作人員。

3、發票驗舊供新、發票交舊領新、發票繳銷存在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發票領購是采取驗舊供新還是發票交舊領新方式?具體說明理由。(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部分納稅人用票量不大,半年驗舊發票,增加了稅務機關的工作量,也造成空白發票的浪費,增加了納稅成本和征稅成本。建議百元版、千元版發票由現在的半年驗舊延長到一年一次;GP、XG二是建議實行發票交舊領新,大廳應當場收繳并保管驗舊過的發票XG;

4、發票開具金額錄入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 (1)定額發票不能按月錄入,無法比對開票金額和申報收入。

5、發票開具金額與納稅人申報收入比對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發票交舊驗舊管理”模塊中‘開票金額和申報收入比對’功能中開票金額的數據來源?部份與發票驗舊日報表中‘每月發票開票額’不一致。

6、代開發票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納稅人在稅務機關預繳稅款代開發票時,特別是對增值稅和改征增值稅的業務,征管系統無法實現對預繳稅款所代開的發票內容所屬稅種進行監控

7 比對。根據代開發票內容來看,納稅人應申報繳納的稅種的預算級次有可能和預繳的時的稅種預算級次不一致,造成混級混庫;實例:如納稅人在預繳稅款時,稅種為增值稅,征收品目為商業,征收率為3%;然后代開發票時實際業務為廣告費或鑒證費。對此種情況系統無法監控。

7、企業自印發票管理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8、發票的日常檢查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9、發票違章行為處罰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貴州省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實施標準,丟失發票10份以上按規定處罰1萬以上的罰款,個體戶一但丟失發票就是一本,由于罰款數額大造成征納雙方矛盾大,特別是驗舊過的發票;XG

10、其他發票管理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1、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四)稅款核定征收存在的問題

1、個體定額核定以及個體定稅軟件使用中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務分局)

問題:定額項目未及時增加,導致在定額核定時無定額項目。建議:定額項目應根據需要及時調整增加。GP

2、個體定額調整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務分局)

(1)問題:現在的定額調整只能調高不能調低,調低定額需要調查報告,

8 建議:應該實事求是,按照納稅人的經營情況具體定額。舉例:四面山時代電器店(GP)N (2)建議對季節性強的行業定額調整應有變化。如賣皮衣和羽絨服裝的個體戶。另營該增的個體戶定額調整機內無法采集,只能手工錄入。(XG)N

3、個體定額核定(調整)流程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務分局)

(1)實際操作中并未執行“定額公示”程序。

4、個體發票金額超定額補稅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務分局)

(1)問題:發票驗舊開票金額和申報定稅額進行比對時,系統不能自動彈出發票超定額需要補稅的提示。建議:一是升級征管軟件系統,發票驗舊時能自動彈出提示信息,并自動生成《催繳稅款通知書》,方便稅收管理員催報催繳;二是如果納稅人不補繳稅款,發票發售模塊會自動鎖死,停止對其發售發票。待稅源管理部門處理并追征了稅款后,發票發售模塊才自動解鎖,發售發票。

5、個體發票金額連續三個月超定額50%以上,是否進行定額調整,進行定額調整時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務分局)

問題:個體發票金額連續三個月超定額50%以上的,系統缺乏自動監控提示功能。建議完善軟件功能,自動計算,便于管理分局及時調整定額,提高工作效率。GP

6、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存在什么問題?房地產企業所得稅核定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

7、其他稅款核定征收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

8、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

(五)征管文書資料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1、征管文書的種類、使用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2、紙質資料收集、傳遞、時限、接收、整理、歸檔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3、其他征管檔案管理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4、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二、 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的問題及建議

1、專業化改革實踐中上下銜接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2、系列間劃分、協調配合存在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存在納稅人管理信息斷裂的情況。如由于檔案集中管理,各類資料的傳遞減少,導致一些納稅人管理信息鏈條斷裂,一定程度導致后續管理的脫節現象。二是存在各系列協調配合不到位的情況。納稅人到稅務機關辦理涉稅事項不再只是簡單的辦理,更多的是各類疑難雜癥問題的解決。而由于稅源專業化改革將事項進行專業化分工,導致納稅人的問題不容易在一個崗位就能解決,需要多部門的配合。三是為適應市局各領導和職能部門的分工情況,區局的班子分工依然采取職能部門的分工方式,未按照稅源專業化改

10 革的五大系列進行分工,導致各系列領導職權的交叉,從而影響到系列間的銜接脫節情況的發生。

3、后臺支持前臺,前后臺之間銜接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4、稅源分類管理,行業稅源管理機構設置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源管理單位)

建議由一個分局專司個體的管理,兩個以上稅源管理專司納稅評估,其他的專司事項管理,可以減少納稅人排隊等候的時間。(XG)

5、其他稅源管理部門內部分工怎樣比較合理?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6、專業化崗責體系在崗位設置、職責劃分、崗位銜接、工作量匹配等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7、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縣市區局風險監控部門是成立專門的機構還是崗位?具體說明理由。(稅源管理單位)

8、納稅評估是由專門機構負責,還是分散由稅源管理部門負責?具體說明理由。(稅源管理單位)

我局5名專職評估人員,其余43名為兼職,主要是管理分局的人員。但運行情況相反,專職評估人員的納稅評估成效從稅款入庫上來看遠遠大于兼職人員。區局將稅源管理一科職責調整為專司納稅評估工作,配備了五名區局的業務精英和評估能手,專業化評估成效顯著。

9、專業化改革后,如何繼承和揚棄稅收管理員制度?具體說明理由。(稅源管理單位)

10、即辦事項與非即辦事項劃分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1、征管質量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有何建議?具體說明理由。(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2、其他專業化改革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13、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三、行業稅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各地在探索行業稅源管理,提煉、總結稅收管理的方法、模型、經驗以及編寫指南中存在什么問題?具體舉例說明。(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對編寫稅源管理方法、模型以及指南,沒有相應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導致稅務人員既無動力也無壓力;

2、貫徹省、市局行業稅源管理指南,在實踐中存在什么問題?具體舉例說明。(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存在行業稅源管理混亂的現象,專門管理軍工企業的稅源管理單位存在其他行業;二是存在管理人員既管理個體又管企業的現象;三是存在重點稅源的管理人員缺乏對重點稅源的管理能力。建議:一是依據行業內在規律和行業規模,分別確定各類行業標準,并確定重點管理行業;二是對分類管理中確定的重點行業,分行業設立不同的管理組,組織專業管理人員實施專門管理;三是分行業培訓稅收管理員,建立專業型稅源管理人才;四是建議個體工商戶專門由一個稅務分局進行管理;

3、對行業稅源管理的激勵和評價機制建立有何建議?(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平臺,通過軟件平臺實現對稅收管理員工作質

12 量和效率的過程監控和績效評價;二是實施分行業的稅源管理考核評價體系。分行業確定稅源管理的考核指標,既要確立對稅收管理員的考核標準,也要建立對稅源管理部門的考核標準,而且要可量化;三是可以先行試用市局征管十率考核指標規范稅收管理員的管理工作流程,制定考核辦法,實施經濟懲戒,實現稅源管理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4、其他行業稅源管理問題?具體列舉說明。(稅源管理單位)

5、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稅源管理單位)

四、征管狀況分析考核

1、征管狀況指標設置存在什么問題?具體舉例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普通發票驗舊繳銷半年不科學;二是普通發票票種核定準確率,未達點評定百元版無任何意義;三是發票開具金額錄入,定額發票不能按月錄入;四是準期申報率不應考核稅務機關,應還責于納稅人;

2、征管狀況指標取數口徑、計算方法、考核時間段存在什么問題?具體舉例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3、其他征管狀況分析考核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4、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建議取消“準期申報率”,考核“逾期申報責令限改率”、“逾期申報處罰率”,以全面衡量納稅申報管理的過程和結果。“準期申報率”作為考核結果的參考指標。

五、綜合征管系統存在問題

1、綜合征管軟件操作和運維存在的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信息中心)

一是對使用普通發票的納稅人發票驗舊情況與申報情況系統沒有提供批量的查詢比對功能,需從不同模塊在不同地方單戶查詢人工比對,不利于稅務人員進行常態化的比對管控;二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在注銷稅務登記前必須取消相關資格,建議CTAIS操作此類注銷時可在機內登記受理;三是建議修改綜合征管軟件流程,對未達起征點個體戶,經調查后,可認定為非正常戶。

2、網上申報操作和運維存在的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

一是電子申報軟件修改和補丁升級過于頻繁,導致稅務人員和納稅人適應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基層一線人員和納稅人在使用時不知道該軟件到底做了哪些修改,無法查找原因,引起納稅人反復往返稅務機關尋求解決辦法,納稅人登錄電子申報軟件時,如遇軟件升級,建議在登錄界面作提示,讓納稅先閱讀再做申報;二是納稅人在電子申報軟件錄入報表保存時,即使報表邏輯有誤,仍然能強制保通過,給報表數據帶來混亂,建議完善軟件,控制運算邏輯,正確保存。三是常有網上申報納稅人省局后臺提取數據不成功的情況;四是網上申報存問題,納稅人不進行抄報稅也可以進行納稅申報,建議設置控制;

3、稅庫銀系統存在的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收核科)

一是批量扣稅存在重復扣稅的情況。建議完善軟件功能,每月每戶納稅

14 人只能執行一次批量扣稅;二是存在扣款不成功的現象,納稅人必須到大廳繳納,增加了納稅人負擔和基層的工作量;三是上級要求征收期最后一天不允許發起扣款指令,而納稅人在征收期最后一天存款又是正當權利,建議完善軟件。

4、其他綜合征管系統問題?具體列舉說明。(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信息中心)

一是生產機的“數據查詢組”一直未賦其相應查詢權限,導致負責催報催繳的人員無法第一時間掌握納稅人申報信息(特別是申報期最后一天),建議CTAIS系統生產機“數據查詢”增加“申報查詢”功能,方便稅源管理單位使用;二是納稅人發生電話號碼變化時,納稅人必須進廳進行變更,建議賦予更多崗位變更其非關鍵登記信息的權限;三是建議在查詢新增欠稅模塊中加入所屬分局字段。方便及時了解和查詢各稅源管理單位的欠稅情況。

5、對上述問題的對策建議。(辦稅大廳、稅源管理單位、信息中心、收核科)

風控部分

一、職責劃分方面

1、風險識別、任務推送、風險應對、審核反饋、績效評價等各環節職責是否清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一是任務推送環節推送的任務信息未集中統一下達,導致本級承接任務信息時不夠流暢;二是審核反饋環節反饋成果信息不及時、不準確,原因是未嚴格執行考核評價制度;

2、各環節崗位是否固定,職責是否能具體落實到相應崗位?該崗位同時兼有的職責還有哪些?(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一是由于風險應對崗位兼有基礎管理崗,事項管理崗,各部門在應對結束后,不能及時將應對結果反饋風控管理崗,實現的稅收風險管理成果無法及時得到共享;二是風控管理崗也同時兼有其他工作且人員少,對風險的排查、識別往往力不從心,不能做到深入細致的分析;

3、對風險監控和風險應對崗責劃分和有何意見和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存在風險監控崗位不下達推送任務,風險應對崗就無事可干的現象,根源在于未切實組建風險監控團隊,未及時有效分析識別下達風控任務。

二、運行機制方面

1、風險管理運行機制是否順暢?各環節流程是否清晰便捷,如何體現流轉痕跡,運行中容易出現問題有哪些?(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一是由于沒有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或團隊作支撐,風險管理的導向作用不夠明顯;二是風險管理各環節其中審核反饋、績效評價環節沒有發揮各部門職能作用,風險應對的內容、方式、進程、結果,雖已逐級反饋,由于未嚴格執行制度的考核和約束,反饋的情況不細致不準確,如風險應對結束后,應對效果即稅款的入庫情況掌握不準確;三是承接上級局推送的任務信息未集中下發,不時存在本級部門間任務推送不統一;

2、對完善運行機制有何意見和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16 從根源上由于未建立專門的風控職能部門,即便制定了相關的稅收風險管理制度,基層局在實踐中也很難形成流暢的風險管理運行機制。建議組建專業的稅收風險監控部門或團隊,再配套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風險管理運行機制才有保障。

3、對各地自行選取納稅評估案件工作有何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由于本級更能有效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自行選取納稅評估案件更有針對性,層次性。區縣存在數據信息來源單

一、零散、不集中,要從大量的數據中提取有針對性的數據確實不易,加之區縣級信息技術人才匱乏,不能有效的從系統中提取想要的數據。建議市局集中信息技術力量,提取各區縣財務報表數據、申報數據,建立各區縣數據倉庫。

4、對納稅評估如何體現內部控制,有效防范執法風險方面有何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一是風險監控崗必須按規定程序和時限完成篩選工作,確保符合評估條件的企業不被漏選,不符合評估條件的企業不被列入;二是納稅評估人員能力要適應納稅評估工作的需求,與被評企業存在利害關系的人員必須回避;三是真實、完整的做好約談記錄和收集舉證材料,并按規定為納稅人提供的信息資料保密;四是必須經分管領導批準,實地調查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約談舉證需要說明的問題展開,禁止接受企業宴請和參與對公正執法有影響的娛樂活動;五是評估結果處理必須經集體研究作出的決定,符合移送稽查條件的必須移送。

三、績效評價方面

1、現行的評價體系是否健全,客觀,需要從哪些方面修改完善?(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一是完善風險特征庫。應在每個風險任務完成后,對該次任務的風險特征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對指標有效性和指向性來判斷其科學性、合理性,從而確定是否保留該指標,并及時修正完善特征庫;二是評價體系應以提高征管質效及稅法遵從度為目標。風險管理不能以收入論成敗,要看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益是否提高,看征管漏洞是否得以發現與彌補,看稅收流失率是否降低,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轉、納稅人遵從度和滿意度是否提升;三是各部門和人員納入評價體系。風險管理不再是風控部門和稅源管理部門的事,例如信息中心應提供信息技術支撐,稅政部門應提供政策服務,收核部門應提供稅收統計分析。不能把各類業務彼此割裂,而應明確各單位、各部門、各崗位的分工和職責,共同納入績效評價的對象;四是現行評價體系總體上是好的,但對風控結果的量化和評價仍需進一步完善?,F行的風控結果評價指標多從稅款入庫、進項及虧損額的調整予以反映和評價,對經核實排除風險疑點這一風險應對結果未包含在內。DL

2、對近期市局按照總局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細化的考核內容有何意見和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涉及風險管理部分總局績效考核內容:(1)風險管理運行機制創建;(2)完成上級下達風險管理任務情況(市局分解為五個指標:應對及時率、應對處理率、應對成果率、應對完整率、風險排除率);(3)風險管理工作專題報告;(4)行業納稅評估模型及案例;(5)納稅評估貢獻率。

18 建議:一是應對成果率 該指標主要針對有稅款入庫或納稅調整(包括進項稅額調整和虧損額調整)的情況。但我們認為,應對成果還應該包括對風險點的有效排除。既然是風險管理,其工作成果就應該包括對風險問題的糾正和排除兩大方面。DL 二是行業納稅評估及案例:可作為加分指標,最多只能考核到區縣一級。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行業管理模型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也不可能憑一個分局、一個科的一已之力就能做到。DL 三是評價納稅人稅收遵從度指標,包括財務數據完整指標、申報數據完整指標、繳納稅款及時指標。

四、任務管理方面

1、對風險管理任務工作量和工作統籌管理的意見和建議?是否存在風險重復推送和反復推送的情況?按事項和時間逐一舉例說明。對解決該問題的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建議:區局、市局、省局除常規調查以外的核查等工作任務由風控統一安排、統一推送,各級核查情況統一報送風控,由風控向所需各部門反饋。DL

2、如何建立風險管理任務臺帳?對實現臺帳管理的信息化有何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一是建議電子臺帳功能可以在原風控平臺系統上加以完善,沒有必要各級都建;DL二是建立的風險管理任務臺帳一定要反應應對成果的落實情況、評估稅款的入庫情況,建議任務臺帳的設置增加一欄評估稅款入庫的“稅票號碼”,以便績效評價有據可查。

3、納稅評估與稅務稽查的職責情況?對兩者職責劃分和工作銜接方面有何意見和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征管法規定稽查局專司偷稅、逃避追繳欠稅、騙稅、抗稅案件的查處。職責劃分和工作銜接方面存在如下問題:一是稅源管理單位在日常納稅評估中發現有偷稅嫌疑的納稅人,是否所有移交稽查局查處,或者涉嫌多大金額的案件才移交稽查查處,并沒有相關規定進行介定;二是稅源管理單位確定需要移交稽查的案件,稽查局未必接收,稽查環節對證據有較高的要求,證據不充分的不接受, 使部份案件無法移交而以管理環節的手段又無法進行深入的檢查;三是稽查局即使接收也未必能及時的查處;四是稽查局查處的案件部份未按規定反饋查處情況并提出征管建議;

建議健全案件移送制度,一是規定區縣局每年至少移送多少案件;二是規定達到什么標準才移送稽查查處;三是制定稽查查處案件反饋機制,反饋管理局并提出征管理建議;四是納入考核。

4、是否已建立納稅評估復核機制?對開展此項工作的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建議:一是可以建立以區縣局為主體的納稅評估復核機制,安排專崗負責,對經過相關指標分析與評估結果比較有疑點的戶進行復核或移交稽查檢查復核。DL二是市局風控中心對評估案件復核結果考核時,應直接考核到評估人員,包括經濟懲戒。

五、作用發揮方面

1、對稅收風險管理的導向作用發揮,如風險管理怎樣促進稅收征管基礎管理、促進收入質量管理、促進納稅服務管理等方面,有何具體意見及建議?

20 (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建議:稅收風險管理的目標就是要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水平、提高納稅遵從度,一是通過查找和發現風險點,對稅收征管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預測;二是通過風險應對排除或發現問題,及時糾錯,提高管理及收入質量;三是風險管理和應對,發現問題存在原因,及時進行政策的宣傳或工作流程的調整,以達到促進納稅服務質量的目標。DL

2、稅收風險管理主要流程與征管流程的銜接與融合方面有何意見與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風控部門在風險識別、數據分析中發現的問題,很可能與稅源管理部門在日常管理中發現的問題是同類問題,會造成重復勞動。建議市局風控中心完善風控平臺指標,區縣局及時獲取風險預警提示。

3、對搭建社會綜合治稅平臺,運用第三方信息開展風險管理方面,有何意見和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1)匯川區已成立了綜合治稅辦公室,但由于風控管理崗位人員少,瑣事繁多,不能有效的對第三方數據加以利用。建議組建稅收風險監控團隊,配備至少3名專職人員,承接上級局推送的稅收風險應對指令及承辦本局稅收風險的分析、識別、排序并推送應對任務。

六、其他意見和建議(稅源管理單位、政策法規科、收核科)

加強稅收征管范文第6篇

1 電子商務的特點

電子商務 (Electronic Commerce) , 是指在國際互聯網 (Internet) 上進行的商務活動, 即利用互聯網技術而形成的新的商業交易模式, 其主要功能不僅包括網上電子廣告、定貨、付款、貨物和服務遞交等電子交易內容, 而且包括市場調查分析、財務核算、生產調度、物資調配等電子商業內容。電子商務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 將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電子化和網絡化, 極大的提高了商業交易效率, 降低了商業交易成本。電子商務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 其雛形是電子數據交換 (EDI) 和電子資金傳遞 (EFT) 。進入90年代以來, 隨著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的日益發展和融合, 尤其是Internet的普及和應用, 一種嶄新的商務形式——以Internet為應用平臺的電子商務, 作為商業貿易領域中一種先進的貿易方式而風靡全球, 它必將成為21世紀最具潛力與活力的貿易載體。

與傳統的貿易相比, 電子商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交易虛擬化

從事網絡貿易的貿易雙方從貿易磋商、簽訂合同到支付等, 無須當面進行, 均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完成, 整個交易完全虛擬化。電子商務的“虛擬化”帶來一定好處, 作為進行電子商務服務的企業不用擔心店址的好壞影響銷售, 不需要雇傭大量的員工, 無需過多的倉庫, 而且作為廠家也可以將貨物直接發到消費者手上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 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均從中受益。

1.2 交易成本低廉化

網上進行信息傳遞的成本相對于信件、電話、傳真的成本而言是較低的;買賣雙方通過網絡進行商務活動, 無須中介, 減少了交易的有關環節;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產品介紹、宣傳, 節省大量廣告支出;電子商務使得無庫存生產和無庫存銷售成為可能, 從而使庫存成本為零。

1.3 交易快捷化

電子商務能在世界各地瞬間完成傳遞與計算機自動處理, 而且無須人員干預, 加快了交易速度。電子商務實現“無紙貿易”、“無紙辦公”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 節省了時間。

1.4 交易效率高

由于互聯網將貿易中的商業報文標準化, 是商業報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間完成從而使各種交易在最短的時間便能完成, 依靠計算機自動處理, 原料采購、產品生產、需求與銷售、銀行匯兌、保險及貨物托運等過程均無須人員干預, 在最短的時間內便能完成。

1.5 交易透明化

買賣雙方從交易的洽談、簽約以及貨款的支付、交貨通知等整個交易過程都在網絡上進行。通暢、快捷的信息傳輸可以使各種信息彼此核對, 有效防止偽造信息的流通。

2 現行稅收征管方式應對電子商務所存在的問題

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 一方面促進了貿易, 增加了稅收;另一方面又對稅收制度及其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傳統的稅收征管制度已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電子商務對稅收征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會計記賬憑證基礎受到沖擊, 稅務審計難度加大

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傳統的記賬憑證逐漸被電子票據、電子賬冊、電子報表所代替, 而保留在計算機內的電子憑證容易被不留痕跡的修改而且可以被多重密碼保護, 使得稅務部門征管稽查的難度加大。此外隨著在線交易的發展, 傳統的發票管理制度將不再適應電子交易流程。同時, 由于難以取得合法的發票憑證, 用戶如何記賬、如何列支費用也成為一個征管問題。在目前難以實行以票控稅、以票扣稅的條件下, 要求我們根據在線交易的特點調整發票管理規程。

2.2 網上交易性質難以分辨, 征管難度加大

在傳統貿易中, 商品、勞務、特許權很容易區分。然而, 對于數字產品的在線交易, 稅務機關較難掌握交易的具體信息, 因此對交易性質及適用稅種、稅率難以確認。例如, 一個用戶要購買50本同樣的書, 可以通過從網上下載的方式購買一本數字化的原版書, 并取得復制另外49本的權利。這一交易性質是商品銷售還是特許權轉讓就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此外我們雖然可以通過銀行控管電子商務的資金流, 但卻難以認定交易的性質是商品還是勞務, 是何種商品或勞務, 從而加大了征管難度。

2.3 納稅人經營場所流動性、隱蔽性較大, 容易造成漏征漏管

在現行稅收征管制度下 (代扣代繳除外) , 通常要知道納稅人的經營場所或住所, 才能對其依法征稅。在電子商務條件下, 納稅人通過個人服務器在網上從事商務活動, 不需要固定的經營場所, 服務器很容易移動, 交易地點難以確定, 稅務機關難以從地域上進行控管, 因而納稅人可能不辦理稅務登記和納稅申報, 容易產生漏征漏管, 造成國家稅款流失。

2.4 課稅環節減少, 增大了稅收流失的風險

傳統交易下, 商業中介如代理人、批發商、零售商, 包括長設機構等有規范的稅務登記和固定營業地點, 課稅相對容易。在電子商務交易中, 產品或勞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直接交易, 在課稅環節減少的情況下, 消費難以從批發商、零售商等中介環節取得稅收;而買賣雙方均具有較高的隱蔽性, 稅務機關難以控管, 可能導致大量稅收流失。

2.5 稅源分布發生變化, 國內稅源分配可能面臨爭議

目前, 我國對網上交易的征稅地點尚未做出明確規定, 為了實際操作方便, 都以售貨方或勞務提供方所在地為征稅地點這樣造成稅源向生產地或勞務提供地集中, 從而加劇了稅源的不均衡分布。例如發達地區企業通過互聯網直接向其他地區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 其納稅地點在發達地區, 其他省市難以向過去中間環節取得收入。這樣必然導致稅源分布向發達地區集中, 使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

2.6 服務器設立地點可以任意選擇, 國際避稅問題加劇

互聯網交易是通過網絡在服務器上實現的, 而服務器的設立只需移動一臺電子計算機, 一個調制解調器和申請一種聯網方式即可, 這種便捷的方式大大促進了跨國企業集團內部功能一體化, 公司的職能可以以更便捷的網上交易的形式分散到各國的子公司??鐕镜霓D讓定價意圖也容易實現。此外跨國公司可以在避稅地設立服務器, 將網上交易的提供地或接受地轉至該地從而規避某些稅收。因此, 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發展, 傳統的轉移定價調整方法必須做出相應調整。

3 加強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工作的對策

3.1 完善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相關法律制度

3.1.1 完善稅收實體法律制度

法治社會要求依法治稅, 為了使電子商務有法可依, 更好地解決這種新的交易方式給稅收帶來的問題, 應該在現行稅法中增加有關電子商務稅收的規范性條款。在不對電子商務增加新的稅種的情況下, 完善現行稅收實體法, 重點修改與電子商務關系重大的流轉稅法和所得稅法。

3.1.2 完善與電子商務相關的其他法律

完善金融和商貿立法, 修訂我國現行的《票據法》, 或制定相應的《電子資金劃撥法》, 規范電子貨幣的流通過程和國際金融結算的規程, 為電子支付系統提供相應的法律保證, 以保證電子商務中支付和結算順利進行。

完善計算機和網絡安全立法, 以保障網絡安全和商務安全, 從而防止網上金融風險和金融詐騙、金融黑客等網絡犯罪的發生。要實現電子商務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和不可抵賴性。

完善《會計法》等相關法律, 針對電子商務的隱匿化、數字化等特點, 會導致計稅依據難以確定的問題, 可在立法中考慮從控管網上數字化發票入手, 完善《會計法》及其他相關法律, 明確數字化發票作為記賬核算及納稅申報憑證的法律效力。

3.2 構建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稅收征管系統

3.2.1 建立專門的網絡商貿稅務登記制度

電子商務的出現使企業形態將發生很大變化, 出現虛擬的網上企業, 這就要求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的單位和個人, 在辦理商貿網絡交易手續前必須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專門的稅務登記, 填寫《電子商務納稅登記表》, 并提供網址、電子郵箱號碼、電子銀行帳號等網絡商務交易的有關材料, 特別是計算機超級密碼的鑰匙備份。稅務機關要嚴格審核, 逐一登記, 并建立嚴密安全的企業密鑰管理辦法, 保證密鑰的正確使用。

3.2.2 啟用電子發票, 完善網上申報制度

電子商務發票, 是以一連串電子記錄方式表現的紙質發票的電子映像, 電子發票的啟用不僅可以極大的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而且會給整個稅收征管帶來質的飛躍。稅務機關應對企業申領發票的有關項目進行預先填寫, 以防電子發票被轉移使用;并且必須對電子發票添加防偽標識, 使企業開具完畢的發票只能以“只讀”的方式打開閱讀, 而不能以“讀寫”方式進行修改;另外企業填寫完畢的發票必須經過稅務機關備份后才能傳遞給交易方進行正常交易。

3.2.3 加快征管軟件開發, 搭建網絡稅務平臺

電子商務征稅的技術性要求很強, 必須專門組織技術力量集中攻關來研制開發的智能征稅軟件。建立網絡稅務平臺可以將有形的征管空間有效拓展至無形的網絡世界, 網絡稅務登記、網絡稅務申報、稅款繳納以及網絡稅收宣傳等網絡稅收征管功能才有可能實現。特別是建立綜合性的網絡稅務認證中心, 是網絡稅收征管的中心任務。有了這個綜合性的認證中心, 稅務機關可以對納稅人的稅務登記號、發票真實性、是否按期申報、是否偷逃稅收等一切涉稅情況進行實時的在線核查, 從而避免稅收征管的盲目性。

3.2.4 加快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 構筑信息共享網絡

立足金稅工程, 加緊稅務系統計算機網絡體系建設, 迅速增加稅務系統“信息高速公路”總里程, 抓緊形成覆蓋全國稅務系統的計算機廣域網。加強與財政、金融、外匯、外貿、統計、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管理、海關、公安等部門或行業的協調配合, 共同研究電子商務運行規則及應對電子商務稅收問題的法律法規, 并通過建立定期情報交換機制和縱橫交錯的管理信息網絡實現電子商務信息共享, 使稅源監控更為嚴格。

3.3 加強國際間的稅收協調, 防范電子商務國際避稅

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的時間概念和空間限制, 表現出全球性特征。要防止網上跨國貿易所造成的稅收流失, 一方面我國要關注世界各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稅收對策;另一方面應加強同外國稅務機關的密切合作, 在稅收的立法、征管、稽查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協調一致。運用國際互聯網等先進技術互換稅收情報和相互協助監控, 不斷加強稅收信息交流, 才能深入了解納稅人信息, 使稅收征管稽查有充分的依據。

3.4 強化現有稅務機關人員的業務素質培訓

繼續抓緊全員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和普及型教育, 以此促進全員素質的提高。采取相應措施, 穩定現有的信息技術隊伍。改革、加強培訓方式。改變過去封閉式培訓為開放式培訓, 采取“走出去, 請進來”的方式充分吸納先進經驗和知識;改變過去單一的培訓方式為全方位、交叉式的培訓方式, 以增強對稅收政策掌握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注重培養懂經濟管理、稅收業務、稅收法律、計算機、WTO、英語知識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做到培養高層次人才與專業型、普及型人才相結合;改變過去單純依靠系統內的橫向培訓方式為與之相結合依托各類院校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的縱向培訓方式。

摘要:電子商務的普及是新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 是現代企業經營發展的一大趨勢。電子商務可將一次交易過程中的數據和資料用電子方式實現, 在商業的整個運作過程中實現交易的虛擬化、無形化、無紙化, 使其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流動性和隱匿性等特點, 使企業的貿易活動往往不再需要原有的固定經營場所等有形機構來完成, 進而買賣雙方更容易隱匿或取消固定經營地點, 使稅務的審計和征管難度加大, 國際避稅的問題也日益加劇, 給稅收征管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 從而造成國家的稅款大量流失。因此, 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 結合國家的現行稅制, 以電子商務的技術特征為研究基礎, 堅持稅收公平、中立性原則, 并在不阻礙電子商務自身發展的前提下, 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現行稅收征管機制的具體內容, 以加強稅收征收和管理。

上一篇:紀律心得體會范文下一篇:敬老院發言稿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