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勞動教育的核心范文

2023-09-21

勞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靈魂作用,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全會《決定》突出強調的一個重點。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這個根本。

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和實現價值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所謂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長期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起主導作用的價值觀念體系。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價值體系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施加著巨大深刻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整個社會主義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構建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才能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保持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文化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任何文化都是它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與承載這些精神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傳播形態的有機統一。文化的精神價值是文化的“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體現,是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力量源泉,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承載文化精神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傳播形態是文化的“體”,是文化實現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基本依托,決定著文 1

化精神價值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當代中國文化的“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的“體”則包括國民教育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事業和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以及各種形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等。“魂”與“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統一于文化建設的實踐中。離開了“魂”,“體”就沒有了精神價值的支撐,就會空洞無物,失去吸引力、影響力,甚至偏離正確方向;離開了“體”,“魂”就無所依附,難以傳播,文化的精神價值就不可能實現。理清文化“魂”與“體”的辯證關系,對于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具有重大意義。它有助于廓清在文化改革發展一系列問題上的迷霧,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文化的雙重屬性、兩個效益的關系,理解我們黨為什么要強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什么要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等問題,從而進一步增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都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本質、最重要的部分。在這個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提供的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社會思想觀念越是多樣化,就越是需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這個價值體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代表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方向,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這個共同理想的旗幟下,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

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都應當得到尊重、保護和發揚。在這個價值體系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著強大精神力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最能激勵中華兒女銳意進取。發展和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從祖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中汲取營養,又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

2伐,體現時代和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既要以開放的心態面向世界,虛心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長處,又要自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和尊嚴,決不妄自菲薄。在這個價值體系中,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根本要求,為在社會生活中確定價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斷提供了基本準則,發揮著引領風尚的作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既鼓勵先進,又照顧多數,把先進性和廣泛性結合起來,樹立了鮮明的社會道德導向。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和認真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就能夠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應該是相對穩定的,要長期起作用;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必定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這個價值體系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應該是開放的,必須要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這個價值體系需要在全社會宣傳推廣,為廣大社會成員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所掌握。要在全黨廣泛深入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理論導向、輿論導向、政策導向、利益導向和法制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非一日之功,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又是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轉化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勞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1. 音樂審美教育的含義與起源

所謂音樂審美教育主要是指以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為介質, 以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為核心的教育實踐活動。世界的音樂教育是以“實踐—審美—實踐—實踐+ 審美”這樣一個趨勢發展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 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實踐, 也就是學習音樂的目的在于表演, 在于技巧的提升, 這種思想無疑讓音樂教育的審美屬性被踐踏在塵埃里。 所謂的審美, 實際上就是一種音樂當中作者與聆聽者之間的一種情感交流, 也就是一種通過情感交流而產生的情感教育。如今, 各國在音樂教育方面都提出了“審美+實踐”的理念, 這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全新發展階段。

2. 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

音樂審美教育本身的內涵和價值比較豐富。

從人文價值來看,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人類寶貴的文化寶庫, 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 只有具備優良的審美素質, 才能從浩瀚的音樂海洋中感受到人文力量。

從審美價值來看, 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發掘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審美是一把啟迪人類智慧的金鑰匙, 而音樂審美不僅可以陶冶情操, 還能激發創造的激情和活力, 發現生活中的美, 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實踐價值來看, 音樂教育中包含欣賞、演唱、演奏等多種實踐形式, 從審美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實踐能力, 從審美實踐中可以讓學生直接獲取審美經驗, 這種直接經驗往往比間接經驗更加深入人心。

二、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要求

1. 新課標規定的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

我國音樂教育由實踐轉向審美的節點就是2001 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實驗稿) 》的頒布, 在這一版本中, 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闡述如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 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 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 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p>

而在2011 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是這樣闡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教育理念的:“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 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 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不斷提高音樂素養, 豐富精神生活?!?/p>

在對比中可以發現, 如今對音樂審美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 也越來越注重審美教育中審美和實踐的統一, 同時也提出了用興趣引導學生培養審美素質。

2. 日常音樂教學中對教師審美教育的要求

其一, 日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需要教師具備合格的審美能力。審美教學需要引導, 而教師自己的審美能力是決定課堂上對學生審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具有良好審美素質的教師, 自己首先能發現音樂中的美, 對音樂審美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才能引導學生開展審美學習。

其二, 日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需要教師能運用多樣化的審美教育方式。音樂審美教育不同于音樂知識教育, 可以通過簡單的講解法、演示法就能達到目的。審美教育也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心靈的溝通, 只有通過適當的、多樣的審美教育方式才能全面塑造學生的審美素質。

三、審美教育在現實操作中存在的缺失

1. 審美性與實踐性之間的矛盾

審美教育中的審美性與實踐性之間的矛盾有兩種:

其一, 審美教育的成果是隱性的, 作用也是潛移默化的, 這就使得經過審美教育之后, 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素質雖然已經大大提高, 但是在沒有一定機會和時間的條件下, 這種隱性的教育成果很難被發現。而在教育評價上, 審美教育的評價也無法用量化的標準來衡量。

其二, 現代音樂實踐的要求不僅僅是歌唱得好或者某種樂器的演奏技巧過關, 而是追求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意性。以《唱臉譜》這首欣賞曲目為例,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學習欣賞音樂是如何將京劇與流行歌曲曲調相融合的, 還要教會學生對不同藝術種類如《唱臉譜》中的美術、戲劇的鑒賞。學生的音樂實踐應該是以自己的審美理解來重新對《唱臉譜》這一課進行創新演繹, 從中能夠體現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能力。而遺憾的是, 現代日常課堂中, 教師沒有這個機會、場地和資源來讓學生進行這樣一場審美實踐。

2. 教學時機與審美體驗之間的矛盾

審美教育的引導需要時機, 如果時機不對或者沒有抓住適當的音樂審美教育時機, 那么輕則會打亂學生自我審美體驗的過程, 重則直接剝奪學生自我審美的機會。以《七子之歌》為例, 有不少教師在進行審美教學時, 喜歡將歌曲的背景故事闡述一遍, 講述一下這首歌曲作者聞一多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 再講解一下節奏、五線譜等相關音樂知識, 在這種基礎上再讓學生去審美。這樣, 可能剝奪了學生自我審美體驗的機會。新課標所選用的曲目是該年齡段學生可以自行去鑒賞的, 而老師在審美教育的方面應該起到升華與展開大局面的作用。若教師事先就給學生講解了歌曲背景, 那學生從自身出發體會“孩子”與“母親”之間的情感聯系的機會實際上就被剝奪了, 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審美感受就扼殺了學生自我探究的機會。

四、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應注意的要點

1. 對審美教育結果予以耐心, 注重審美與實踐的結合

審美教育的結果是隱性的, 為了片面追求審美教育的效率而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顯然是不可取的。對審美教育結果, 學校和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耐心, 重點不是通過評價方式來體現審美教育的成果, 而是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 為他們創造實踐的場地、資源, 鼓勵他們將審美教育的結果注入實踐結果。以《唱臉譜》為例, 有條件的學??梢蚤_展相關實踐活動, 邀請或者組織學生觀看一場真正的京劇表演, 然后在學校開展“我心中的唱臉譜”活動,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審美體驗對該曲目做一些創造性的表演或者改編。

2. 抓住審美教育的時機, 注重興趣引導

審美教育的時機稍縱即逝,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審美教育時要注重引導的層次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一些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難以理解和鑒賞的曲目可以多講述一些背景知識, 而對于一些學生有能力自我審美的曲目, 要著重對學生興趣的引導, 一步一步分層次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曲目的“形式美、曲調美、精神美”上。以《七子之歌》的審美教育為例, 在不介紹任何背景前提下, 單純欣賞《七子之歌》, 學生根據歌詞可以自行體驗到作為一個普通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和愛, 然后教師再講解歌曲背景, 可以讓學生在初次鑒賞的基礎上升華為澳門這個“孩子”與大陸“母親”之間的情感聯系。這種方式就是抓住了審美教育的時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讓學生學會自我審美才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代百生.“音樂美育”的內涵與實質[J].美育學刊, 2012, 3 (4) .

[2]郭聲健.藝術審美并不等同于藝術欣賞——由“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理念引發的思考[J].美育學刊, 2012, 3 (5) .

[3]孔穎.審美音樂教育理念在中小學課堂實施的局限性探究[J].音樂時空, 2012, (8) .

[4]朱裔文.中國近代 (1840—1949) 音樂審美教育意識的發展歷程及對音樂教育的啟示[J].藝術百家, 2013, (2) .

勞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圣經·舊約》提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即為正義;而在《圣經·新約》中又講到“打你的左臉,把你的右臉也伸過去”這一訓誡。那么,究竟何為正義?顯然,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說法。

“正義”(即justice)一詞由來已久,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中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時期。蘇格拉底提出“公正以及所有別的美德都是明智”(1),在他看來正義是美德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他強調獲得“善生”的途徑是追求“真知”和不行“不正義”之事,正義是最高的善,將正義與個人的善相結合。柏拉圖對正義做了哲學上的規定,提出“正義就是善”(2)?!罢x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3),每個人執行最適合自己天性的職務并獲得應當的報答;個人正義是全德,居四德之總,協調其他三部分“三個部分服從理智的指導,各自發揮自身的德性優勢,使靈魂全體和諧一致”(4)。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是社會性、政治性的品德,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5)正義關系到他人,為實現正義所代表的中道與平衡,正義就當把各人應得的給個人。查士丁尼看來“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以其應得的東西堅定而恒久的意志”(6)。托馬斯·阿奎那把正義看做一種習慣,在這種習慣的基礎之上,人們可以獲得應得的東西,做意愿之內的事。神學家布倫納認為正義不管以何種形式存在,只要使人獲得其應得的東西,就可以稱之為正義。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將人類社會系統比作大廈,以一個公正旁觀者的身份指出“正義則是支撐整個大廈的頂梁柱。倘若這頂梁柱被折斷,人類整個系統……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7)。休謨從物質和人性的角度出發指出正義是人為之德,“正義緣起于人類物質財富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局限性”(8)??档聫睦硇灾髁x的角度出發指出“一個人的意志得以同他人的意志依自由的普遍法則相統一的總合狀態,謂之公正”(9)。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以詞典式次序排列,他在自己的理論體系內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是要優先于其他社會價值(如效率、穩定)而被人們考的?!?10)

《辭?!泛汀冬F代漢語詞典》中正義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一種精神,是人格修養的道德范疇、執法評價的價值范疇、既合規律又合目的的倫理范疇。在國內,最早對正義的解讀文獻可以追溯到《尚書·洪范》,在論述王道思想時提及不偏不陂,公平正直?!抖Y記·孔子·閑居》在講正義之時將正義比作天、地,天地均為無私的象征。綜合二者,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對正義的理解即為:公正無私,不偏不陂。萬俊人教授在探討正義之道時指出正義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而言具有“假言命令”的性質,在他看來:“正義的實質內涵體現為權利與義務的對等交換。說得再直接簡明一點,所謂正義,就是相互性基礎上的利益交換?!?11)何懷宏教授在歸納總結了古今中外的正義解釋之后指出正義更多的是指社會德性,但其主要任務是有原則、有法律、持之以貫、均衡相稱的進行權益的分配。簡言之:“正義就是把個人所得的給個人,使個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值?!?12)

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當中蘊含著正義的相關思想,在對資本主義社會不公平的分配機制進行批判的過程中體現了公正、公平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指出:“公正就視為一定的道德體系所認可的對社會成員之權利和義務的恰當分配?!?13)

如上所述,正義是從古至今人類普遍向往的道德理想,也是社會制度的一種內在道德要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是我國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二、正義作為道德教育核心的價值分析

道德教育發展至今,它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地擴展變化,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魯潔教授認為:“道德教育從其根本旨歸來說是成人(使人成為人)的教育,就其具體目標來說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14)在她看來道德教育的具體目標就是德性的培養。抓住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實現德性培養的關鍵,那么什么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呢?如前所述,“正義”是個人道德的理想,是社會道德的內在機制,故而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下面從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兩個層面對正義作為道德教育核心的價值進行分析。

(一)正義:社會道德的核心內容。

正義更多的是與我們的社會群體相關聯。從柏拉圖各司其職、互不僭越的正義制度到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正”這一社會層面的價值訴求,無一不是把正義作為社會道德進步與發展的核心內容。

1.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第一美德

《正義論》的開篇,羅爾斯便申言:“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第一美德,如同真理之為思想的第一美德?!?15)在羅爾斯看來,不管一種社會制度是多么行之有效、治之有序,如若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革和廢除。在反對功利主義“高效率價值”的模式中,羅爾斯更看重社會正義?!霸诹_爾斯的正義理論框架內,社會正義優先于社會效率。盡管效率和正義都屬于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16)。羅爾斯認為正義的基本內涵就是社會對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公正平等分配,社會生活中一旦出現了累積不公,為實現社會“基本善”正義社會就應當通過社會制度的調整重新分配。我們國家所采取的注重公平、分配與再分配制度與羅爾斯的“分配正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批判羅爾斯“分配正義”的過程中。諾克齊的“持有正義”也受到許多人的關注?!爸Z克齊與羅爾斯爭論的正是經濟領域中自由與平等誰更優先的問題”(17)。諾克齊的理論是基于權利觀念認為自然分配的便是正義的,“持有正義”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平等是正義得以實現的前提,只有滿足這樣的前提,社會的正義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人們才會擁護這樣的制度正義,進而使之成為社會制度的第一美德。分析過后,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分配正義”和“持有正義”意見相左,但其落腳點都歸結于: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第一美德。

馬克思是站在階級分析的立場上強調社會制度的正義,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壓迫與剝削的批判反思,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實現正義,其發展結果必然是反社會正義的。進而表明,只有以公有制為基礎進行社會制度的建設與發展才能實現全社會的公平正義。我國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追求和探索社會制度正義的過程,從改革開放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到家庭聯產承包制的自由放權再到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無一例外地體現正義是社會制度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 正義是現代社會道德的基礎

道德是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傳統倫理學以人格、德性、至善為中心,而現代倫理學的主流則以行為規則、正當、正義為中心”??梢姷赖碌暮诵囊舶l生相應的變化。亞當·斯密指出:“與其說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正義是這種基礎。雖然沒有仁慈之心……不義行為的盛行卻肯定會徹底毀掉它?!?19)這里的“它”是指社會,斯密從正義與仁慈的對比中得出了正義在現代社會的核心地位。羅爾斯、哈貝馬斯、諾克齊等對道德的探討受康德的影響,逐步轉向關注正義的方向。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遷使得以仁愛為基礎的社會道德觀念失去其主導性,具體體現在它難以很好地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皬碗s的社會不能單靠情感(比如同情和信任)來加以維系,因為情感只在小范圍內有效。對待陌生人的道德行為,要求有‘人為的’德行,特別是正義的秉性”(20)。在同質化的人際關系中,人們之間最主要的價值是相互尊重,既自尊又尊人,這就要求每個人“得其所應得,失其所應失”,而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同樣是這樣的規定。在調節當下的社會關系中,正義具有更主要的作用,是現代社會道德的基礎。

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正義不僅存在于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代際、種際與國際間同樣需要正義。在國際關系中諸如戰爭與和平、全球政治、外交和經濟秩序的合理安排離不開正義;在代際關系中例如代與代之間的資源分配、財富儲存率、是否為子孫留余地等問題的探討需要正義作為中堅力量;在種際關系中比如人與其他動物、其他生命形式乃至整個自然界的關系處理需要正義作為評價標準。

縱觀當下社會道德的評價范圍,小到社會關系的處理,大至全球道德倫理,都離不開正義,所以正義是現在社會道德的基礎,社會道德的核心。

(二)正義:個人美德的主要內容。

1. 正義是個人“善”的核心

蘇格拉底將正義與美德相并列,在他看來正義是最好的善也就間接地告訴我們正義是最好的美德。蘇格拉底認為“惡”是由人的無知導致的,“個人的‘善生’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自我‘正義’行為的追求和實現”(23)。人們可以通過不行“不正義”而趨向“正義”從而獲得善生,顯然,這種實現個人善的思想是被認可的。

“對于亞里士多德而言,公正意味著給予人們所應得的東西給予每個人所應得的東西”(24),這體現了亞里士多德認同的“回報的公正”,當一個人有了正義的善行時,就會得到應當的尊敬獲獎勵,這種善行在“回報的公正”陽性激勵法的作用下會逐漸形成個人的德性?!罢x”是理智德性的一種,可以由習慣而生成,久而久之便內化為個人善的理念,由此觀之正義是形成個人善的核心。

在我國古代,正義被視作個人的美好品性,包含正直、無私、公平公道的道德品質?!掇o?!芳啊稘h語詞典》中的解釋也指出其本質為個人品格修養的范疇。當我們談及一個人的善惡時,會提出其是否正義,如果不正義我們會認為他的品格修養不夠好,不會把他(她)歸結為善,反之則可??梢?正義是評判善惡的一個標準,是個人美德的重要部分。

2. 正義關乎個人的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平衡

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是關乎中道的把握,將個人應得的給個人。這與我們所強調的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相結合有相近寓意。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強調“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與正義是相吻合的,從根本上說就是權利與義務的等價交換。萬俊人教授便指出:“正義的實質內涵體現為權利與義務的對等交換。說的再直接簡明一點,所謂正義,就是相互性基礎上的利益交換?!?/p>

正義體現了在承認個人應得的道德權利的同時要承認對社會和他人應盡的道德義務,包含了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特征?!罢x感或公正感把別人的權利看作等同于自己的權力,更高的道德感就在這個廣泛而必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5)。正義在平衡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同時促使一個人的道德水平進一步提升,它是個人美德發展的關鍵。

三、以正義為道德教育核心的路徑求索

從對正義的道德價值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它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促進正義對道德教育核心價值功能的發揮。

(一)實現制度正義,創造良好環境。

如羅爾斯所言,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第一美德。從道德的本質看,正義的制度是良好道德風尚形成的前提,沒有公正的制度,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無獨有偶,慈繼偉在《正義的兩面》一書引言中這樣闡述:“如果社會上一部分人的非正義行為沒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來具有正義愿望的人就會在不同程度上效仿這種行為,乃至造成非正義行為的泛濫?!?26)正義如果沒有規范的制度、正義的制度作為保障,則將會孤掌難鳴甚至走向其相悖面。實現制度的公正,創造良好的環境,方能有效實現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教育。

在制度的正義中首要確定的是法律制度的公正,它是法治社會的道德底線;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不僅“蛋糕做大”更要分好,公正的分配制度是經濟制度正義的基礎;教育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形式、道德培養的中堅力量,教育制度的公平更不可忽視。從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三方面考慮,實現制度正義,為道德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正義制度有力地推動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又可以推動制度的進一步公平公正,二者相得益彰,實現雙贏。與此同時,正義的制度作為一種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助推正義社會道德的形成。發揮正義在道德教育中核心作用的關鍵是實現制度正義,創造良好環境。

(二)培養正義情感,提升正義意識。

正義意識的提升需要培養正義情感。正義情感可以調節正義認知、強化正以意志、支配正義行為。沒有深厚的正義情感,事實上不可能有深厚的道德情感,那么道德教育也就只能流于表面,難以得到真正的實現。

正義情感的培養在傳統的理論宣傳、知識講座、書籍傳播等形式的基礎之上可以融入時代的因素,互聯網時代可以借助微博、博客、微信推送等形式開展。在文字傳遞信息的基礎上配以生動的圖畫,將理論轉融入現實事例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更有利于培養正義情感,提升大眾對正義這一核心道德內容的認同。

(三)實踐正義理念,強化實際行動。

“正義的實踐中存在著一種合宜性,因此它應該得到應歸于合宜性的全部贊同”(27)。從正義自身出發,作為被大家認可接受的道德內容,它是一個實踐性的名詞。正義環境的創設、正義意識的提升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踐行正義。而正義,也只有運用于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對象時才能充分顯示其作用。

正義行為是正義情感和正義意識體現的最佳形式,將之踐行本身就是正義意志的體現。只有在實踐中秉承正義理念,將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更好地促進道德教育的開展。反觀行為公正本身,它就是一種無言的道德教育,體現著正義的核心作用。

勞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普及與公平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之一。教育要保障每一個人公平的受教育權。教育改變人的命運, 教育之所以崇高和神圣, 就在于它是改變社會分層、促進社會流動、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這就要大力普及義務教育和發展教育事業。2014年, 我國義務教育已經實現了全面普及。學前教育近年來發展迅速, 毛入園率達到70.5%,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6.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7, 5%。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由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二元結構, 地區間、城鄉間、校際間的教育差距凸現出來, 因此國家明確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 并把均衡發展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 努力實現基本教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結構與質量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另一戰略重點。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性特征, 就是要由“有學上”到“上好學”, 要由“教育大國”轉變為“教育強國”, 要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提高教育質量, 就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根本任務, 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教育質量, 就要鼓勵學校辦出特色, 辦出水平, 堅持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新理念, 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戰略上面向全體, 在策略上因材施教, 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促進學生主動和生動活潑地發展, 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提高教育質量, 就要完善教育結構, 努力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各級各類教育相互溝通銜接的教育結構體系和人才成長立交橋, 努力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人人、時時、處處泛在學習環境和全民終身學習體系。

條件與保障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其一是教師, 這是教育中的第一資源。要進一步提高專任教師學歷水平, 提高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 并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研修。其二是硬件辦學條件, 這就要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 促進學校傳統基本辦學條件達標和進一步改善, 并適應信息時代要求著力提高信息化配備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其三是教育經費, 這體現政府教育投入的保障能力和努力程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今年5月在韓國召開世界教育論壇, 形成的《仁川宣言》倡導各會員國將至少4%~6%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或15%~20%的公共支出用于教育。

治理與改革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強大動力。這就要在深入推進各單項改革的基礎上, 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以推進管、辦、評分離為基本要求, 著力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政府要從對教育的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 從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 從辦教育向管教育轉變, 從管理向服務轉變。學校要努力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 讓師生參與治理, 讓家長參與治理, 讓社會參與治理。要推進科學、專業、規范的教育評價, 建立健全政府、學校、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

服務與貢獻反映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產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著眼現代化, 就要針對性提高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別是其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體現教育產出和教育質量以及教育對人力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體現高??萍汲晒?、服務貢獻以及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勞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課題組非常關注校內教育公平的教育核心價值, 這也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內容。無論是現狀研究, 還是實踐研究, 案例分析, 我們都力圖發掘校內教育公平問題所包含的教育價值。

通過研究, 我們發現, 凡是出現校內教育不公平的現象或事件, 其實是一種教育本質的缺失;凡是凡是出現校內教育不公平的現象或事件, 對學生的成長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甚至是極端的影響。因此, 校內教育公平問題, 也絕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教育公平——校與校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教育公平, 而是涉及到教育核心價值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 我們形成了實現校內教育公平的五大核心價值:成長教育——彰顯教育的本質內涵;讓每一個學生沐浴教育的光輝——公平教育的目標;過程化教育——教育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教育是踐行——最美麗的教育行動最偉大;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如何看待我們的每一個孩子?

一、實現校內教育公平彰顯教育本質的“成長教育”理念

通過研究, 課題組認為,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本質上就是關注學生的成長, 因此, 用“成長教育”來概括校內教育公平所體現出來的教育本質。

校內教育公平, 包含了深刻的教育的內涵。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必然要求我們對教育本質內涵進行更深的思考, 包括“教育是什么”“教育為什么”“教育怎么樣”等。

比如, 教育是為了讓一個人“成功”——即所謂的“成功教育”嗎?是不是我們從教育的起點開始就是要讓孩子處于追求“成功”的狀態?是不是一定要讓我們的孩子“現在”看來就很“成功”?“現在的成功”是不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比如, 教育的“功利”意味如果彌漫于校園, 很難保證這樣的學校能實現校內教育公平。因為他們關注的是升學率, 是金錢, 是短期內利益的最大化, 凡是與此相沖突的必然會被邊緣甚至拋棄。

比如, 教育怎么樣才體現教育的本質——教書育人為什么現實中往往是重“教書”輕“育人”甚至是不“育人”?為什么我們總是對教學成績升學率等孜孜以求?為什么我們很多老師總是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而無法理解“育人”的重要性?

因此, 課題認為, 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就非常重要了。

要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必然要求我們對教育的本質進行思考。什么是教育?真的很難表達。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應該是對教育本質提示的最形象化的語言, 也可能是最佳闡釋。從中文“教育”一詞來說, 也許教育的“育”更能體現教育的內涵和本質。“育”, 會意, 上為“母”及頭上的裝飾, 下為倒著的“子”, 像婦女生孩子;其本義正是讓“子”得以孕育新生成長, 正是這一意味, 讓教育者盡顯母愛風范, 受教育者飽嘗成長的快樂;于是可以這樣來描述教育:

就像母親孕育孩子,

就像農夫播種莊稼,

就像園丁培育花木;

母親希望每一個孩子沐浴著愛,

農夫祈求每一棵莊稼都能獲得豐收,

園丁期盼每一株花木美麗成才;

教育者就像母親,

就像農夫,

就是園丁,

那種熱烈的希望,

那種誠摯的感情,

那種無私的奉獻,

那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生就是孩子,

就像莊稼,

好比花木,

都受到呵護,

都得到澆灌,

都沐浴陽光,

都歷經風雨,

都充滿希望……

因此, 教育始終是孕育, 是哺育, 是培育;教育者始終是母親, 是農夫, 是園丁。

在這樣對教育的理解的前提下, 我們始終認為, 教育, 就是要讓學生健康成長, 這是我們對教育最基本的理解, 也是最本質的理解。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是教育最重要的價值觀, 體現了教育的核心價值, 它將教育公平體現于鮮活的學生身上, 讓每個學生享受到愛、關注、成長的快樂, 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這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夢想, 也是一種教育使命, 教育責任!更應該是一種教育行動。教育, 就是培育那些的成長中的生命。愛, 是教育的核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關注, 體現了教育者的教育言行傾瀉, 向每一個學生傾瀉;所有這一切, 就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成長教育就是要在整個的教育過程中, 走近學生, 走進學生, 走進學生的心靈, 在教育踐行中體現成長教育的思想:愛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教育的滋潤, 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感受到:“我沒有被放棄, 我被愛著, 被關注著, 我在成長”。

只有這樣, 教育, 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教育!教育, 就是要讓學生健康成長!

二、實現校內教育公平就是要讓每一個孩子沐浴教育的光輝

通過研究, 課題組發現, 校內教育公平問題, 實質上與我們所謂的“教育公平”并不是同一回事, 校校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教育公平, 更多的是分配不公, 而校內教育公平突出的是“每一個”,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就必然是讓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就是要讓每個孩子享受到愛、關注、成長的快樂, 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 “每一個”是教育追求的目標, 正是這“每一個”才真正體現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一談到教育公平, 往往強調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不公, 而忽略了校內教育不公平。而恰恰是這種校內教育的不公平, 直接對學生心靈產生影響, 影響學生的成長, 影響學生的發展, 影響學生的一生。沒在校園內的教育公平, 就沒有和諧校園, 就不可能是讓校園充滿愛。實現校園內的教育公平, 我們不是做不到而是不為。

教育者的責任是教書和育人, 而事實上前者被無限放大了, 往往是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一個教師為了少數甚至是幾個他們所謂的優生而放棄或犧牲絕大部分學生, 為此往往還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極具激勵機制的獎勵辦法。這樣就造成了如下后果:放棄了很大一部分學生, 這些學生受到歧視, 被打入另冊, 被界定為差生, 感覺不到希望, 有的甚至誤入歧途;同時, 也使一大批教育者成為教育的旁觀者, 或者無所事事, 或者消極怠工, 因為他們沒有希望, 沒有成績, 沒有獎金, 受到另類待遇。

這些學生失望地感到:我們都被看成是差生, 我們沒有希望!

這些教師消極旁觀地說:名利都是別人的, 我們是多余的!

下面是主研人員原榮昌昌元中學的校長親歷的典型案例。

榮昌昌元中學的校長上任不久, 一封學生來信擺在我的辦公桌上。信中說, 她是一個初一新生, 懷著對新學校的憧憬, 滿懷希望來到昌元中學, 但老師給她說的第一句話卻是“這是一個B班, 你們都是差班的學生”。無疑這讓一個天真充滿希望的幼小心靈受到無情的打擊。也許這是他們遭遇的人生最大的挫折, 而這種挫折, 在他們那個年齡, 在他們那種處境, 幾乎無法改變!甚至會改變他們一生的命運。

開學一個多月, 一個家長到我辦公室質詢我:別的班都要月考, 為什么他的孩子卻不考試?孩子回到家感到特別委屈, 不吃飯, 不睡覺, 傷心落淚。原來, 這個孩子在初三B班, A班月考了, B班因為升學壓力不大, 學生基礎較差, 年級組就沒有安排B班月考。家長說, 我們知道孩子的成績不好, 但你們哪怕是題出得很簡單, 甚至是做做樣子, 也應該一視同仁考考啊!他們的要求是多么的低啊, 僅僅是要求給孩子一個所謂的“公平”, 不要傷害到孩子成長中的心靈和對未來的希望!我知道, 這是我們不對, 我們錯了!要知道, 這是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的傷害, 是對一個孩子希望的扼殺!我們還不知道這種行為會對孩子們的未來人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另一件事情更是令人震驚, 一個畢業不久的學生卻成了搶劫強奸殺人的死囚犯。這個學生初一入校時各方面并不是很差, 僅僅因為成績不好而不斷地更換班級, 受到歧視, 最后誤入歧途。盡管不能說這全是學校的責任, 但作為學校, 作為教育者, 首先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要明白, 我們的言行可能因此改變學生的一生!

為此, 我們吃驚地發現, 校內教育不公平, 對學生的傷害是最大的, 對學生的影響是最深的!實行校內教育公平, 就不能簡單地用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成敗。追求讓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 是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發展觀, 就要注重公平教育, 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讓學生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

因此, 我們感到,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的責任重大意義重大, 是教育的迫切需要。讓每一個孩子沐浴教育的光輝不應該只是希望只是夢想, 而應該成為現實。

三、實現校內教育公平就需要有一種全新的學生觀:學生是“成長中的人”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也需要更新我們的學生觀。如何理解孩子, 如何看待每一個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們的缺點錯誤, 如何看待孩子們的學習成績……等等, 這些都是我們實現校內教育公平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甚至是難題。

因此, 課題組對教師的“學生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們發現, 很多時候, 我們老師的“學生觀”往往是唯一的——貼標簽似的“好生差生”, 缺少發展的眼光;很多時候, 我們老師往往把學生看成是“小大人”, 用“成人”的“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學生, 有意無意間忽略了“學生還是孩子”。通過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我們用“學生是成長中的”來表述, 以體現“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內涵。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 是需要培育的生命, 這是我們對學生最核心的理解。首先, 學生是“人”;然后是“成長中的”人。往往, 我們的教育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一點;往往, 我們教育的目光忘記了這一點。

既然是“成長中的”人, 他們就需要得到呵護得到愛, 他們就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

既然是“成長中的”人, 我們就不能用“大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成長中的孩子, 就不能用成人的要求來苛求這些孩子;我們就要理性地寬容地看待這些孩子的缺點和錯誤, 在這一點上, 我們的理解與寬容必將閃爍出圣潔的光輝。

既然是“成長中的”人, 我們就要確保屬于成長中的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發揮, 就是要讓他們具有“成長中的人”的特性, 美好, 幻想, 沖動, 快活, 生氣勃勃, 頑皮搗蛋, 天真稚嫩……

既然是“成長中的”人, 就使我們對這些孩子充滿了希望, 同時我們的教育要有一種期待的心情。正是這種期待, 才體現了教育的意義與偉大。

既然是“成長中的”人, 他們就必然會“長大”, “長大”是成長的必然結果, 那是一種喜悅、驕傲、自豪, 這個時候, 會讓每一個教育者幸福而滿足。

這是校內教育公平中必然體現出來的教育價值——新的學生觀。學校和教育有了這種新的學生觀, 學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師的教育行為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四、實現校內教育公平就需要貫穿教育重在過程不是結果的“過程化教育”理念

我們的研究讓我們困惑:教育就僅僅是一個結果嗎?那些所謂的好的教育僅僅是一份好的成績單?一張高高在上的獎狀?一所人人羨慕的名牌學校?……不, 不僅僅是這些, 甚至不是這些或者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是教育過程我們給了孩子們什么, 他們是怎樣成長的, 有哪些成長的經歷……一棵樹不可能突然成為“一棵樹”, 一個人不可能突然成為“一個人”。

因此, 我們在進行校內教育公平的研究中, 提出來了“過程化教育”的理念并對過程化教育進行了闡釋并提出了要求。

教育應該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過程, 要讓學生真切地感到——我在成長!教育更應該注重教育過程而不是教育結果。

學生從幼兒園到中學甚至大學的學習經歷就是他的成長歷程, 這是一個人必不可少, 唯其這樣, 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很難想象, 突然一個十五六歲的人站在你面前說, 他已經是博士了。那他的人生產一定是不完整的。百年不衰落華德福學校崇尚的理念“學校是一段旅程”是很有教育本質意義的。

學校是一段旅程, 是需要我們一步步走的。每一段旅程都要精采, 就需要我們為學生找尋和搭建更多的平臺:學習平臺、活動平臺;班級平臺、學校平臺……要特別重視學生的成長經程, 而不只是分數分數……

為讓學生能夠在學校充分成長, 朱自清在《中等學校的學生生活》中主張建立“有效的組織”, 這種組織應該有如下特點:組織要小, 至多不過10人;學生與教職員都可加入;組織的目的要“以親切有味而為一般學生力所能及”為標準;形式多樣, 或關于學術, 或娛樂, 或服務, 無不可;時間可長可短, 以組織的目的而定, 總之, 要量力所及, 忠于其事, 不貪多務得, 力求“一成百成”。朱自清認為, 這種小組織是“最有效的組織, 是創良善的生活的一條最近的路”;它能供給自由運思和練習思想底機會;供給練習宣泄感情和培養深厚同情的機會;供給練習組織能力底機會, 并發展民治底精神。實行小組織, 學校生活自然活潑潑的, 就“生命無處不在”了!朱自清先生為我們學生的成長旅程作了多么細致的安排。這無疑讓我們想到:教育是生活, 在生活中成長;教育是過程, 是學生成長的過程。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的責任與義務在學校和教師——學校就應該是教育理想的花園;教師應該是飽含理想的園丁, 而學生正是需要培育的花木。唯其如此, “過程化的教育”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才能使教育趨于公平而偉大。

學校應該創造一種良好的育人環境, 學校應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而所有教師都是教育者, 都有承擔育人的責任和義務;不只教書, 更要育人。

堅持“過程化教育”, 就不再是唯分數論, 不再是唯名校論, 不是唯成功論, 而應該是一種更重要的學生發展學生成長的理念。這無疑會讓教育走上一個正確的軌道。

五、實現校內教育公平的關鍵是踐行, “教育是踐行”理念要貫穿教育始終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更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去實實在在的“做”, 而不是一句話, 更不是空話。事實上, 教育最根本的就是教育者的“做”——踐行。每一個教育的理論教育的理念都必須體現在教育者的踐行上, 沒有踐行, 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是空話。

教育更重要的是踐行而不是理論。沒有教育者的踐行也就沒有校內教育公平。

實現校內教育公平, 需要學校、教師真正落實到行動上、言語中——教育的過程中。教育需要每一個學校踐行, 需要每一個教師踐行。教育者的每一句話, 每一個行為, 甚至目光, 甚至微笑……都要飽含教育, 這一切都需要踐行。

教育需要踐行, 教育就是踐行。踐行比任何理論都偉大。正是從這認識出發, 落實踐行目標, 課題組及時修改研究計劃, 決定自愿的基礎上, 建立實驗學校, 吸收更多的參研教師。我們對實驗學校的提出了“實現校內教育公平的十條目標”;對參研教師提出了教育要求: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教育應該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過程;教育更應該注重教育過程而不是教育結果;教育在于踐行, 在于我們教師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同時, 課題組為參研教師特別制定了“教師實現校內教育公平的二十個開始”和“實現校內教育公平教師要做好學生的五個人”。

勞動教育的核心范文第6篇

一.學校德育教育令人堪憂

學校的教育任務, 不僅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學文化素質, 更要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多年來,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要把德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但在升學應試的壓力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 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始終處于一種比較薄弱的狀態, 過于空乏的形式和內容, 使思想道德教育沒有真正產生應有的效果??荚嚦煽兪冀K處于“一俊遮百丑”的顯要位置, 主導著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價值取向, 從而使學生的品德和人格培養在貌似重視的外表下被邊緣化, 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 明顯帶有功利化、片面化、空洞化的傾向, 從而失去了人性之美, 把人性化教育變成了一串串道德概念和符號。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 對他們成人之后, 能夠擔當多少家庭、社會責任, 我們甚是堪憂。

二.家庭養成教育不容樂觀

家庭教育一頭擔著孩子的明天, 一頭擔著國家的未來。家庭成員與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的品德、理想、志趣、個性、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v觀當下家庭, 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 已使家教如同虛設。如此教育的結果, 使孩子知行分離, 言行相悖。我們的家庭美德教育再也傷不起了。

三.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德育抓手

首先, 要抓好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是學生的偶像、楷模, 與學生朝夕相處, 一舉一動, 無不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以厚德博學影響學生, 以躬身實踐感染學生, 以傳承文明引領學生。學校無小事, 教師無小節。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人格魅力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筆者觀察, 目前我們的部分教師, 整天無所事事, 扎堆聊天, 把對孩子的心靈教育看成例行公事, 應付檢查, 過關就行;對“雙困”學生平時不跟蹤, 不問津, 不輔導, 不督促, 等出了問題, 相互推諉, 牢騷滿腹, 有一大堆的理由, 一大籮筐的借口, 就是責任與自己無關。真正地, 對自己實行自由主義, 不學習不鉆研, 把學習課程標準、鉆研教材、教學研究, 看作是搞形式。今年的一次課標開卷考試, 才知道自己到了不會拿筆的地步。請問這樣的老師:有為人師表的道德底線嗎?真是令人汗顏, 慚愧!

其次, 要抓好娃娃的養成教育。要把學校德育養成教育與家庭教育并駕齊驅。從“走好路, 講好話, 寫好字, 做好操, 掃好地, 懂禮貌, 敬老師, 愛同學, 疼父母”一點一滴地來, 從書寫規范、整潔, 衛生干凈、保持, 儀容佩戴大方、得體等細節開始, 實實在在, 一步一個腳印地做, 并以此為基點, 實施學生發展的奠基工程, 創建和諧的育人環境, 創建美麗家庭、書香校園, 文明家庭、藝術校園, 讓家庭、學校優美、幽雅的環境成為豐富的德育資源, 使學生在體驗、感悟、反省中升華思想, 規范行為, 陶冶情操,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再次, 要把學科教學作為德育大課堂。教書育人的一項任務是, 融德育于學科教學之中。這是學科教學的規律之一, 也是教書育人的本質所在。如果一味的把德育推給校長、班主任、德育組長, 那么, 學科教學也就失去了靈魂。“德育為先”的原則也無從談起。學科教學必須在以人為本的“三維目標”下, 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 不斷養成自信、自樂、自尊、自強、誠信守信、自我完善的獨立意識, 使學習者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最后, 寓德育教育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家庭、學校要緊緊抓住育人的實踐環節, 倡導學生積極參加有益的、安全的家庭和社會勞動, 接受勞動鍛煉。使孩子在勞動中體驗、領悟勞動的意義、價值, 少一些溫室效應, 多一點自然環境, 在風雨中歷練、成長。

上一篇: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計劃范文下一篇:婦聯先進個人事跡材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