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icu建設與管理指南范文

2023-09-23

icu建設與管理指南范文第1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指導和加強醫療機構病理科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促進病理學科的發展,提高病理診斷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設置病理科的醫療機構參照本指南建設和管理。

第三條 醫療機構病理科是疾病診斷的重要科室,負責對取自人體的各種器官、組織、細胞、體液及分泌物等標本,通過大體和顯微鏡觀察,運用免疫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特殊染色以及電子顯微鏡等技術進行分析,結合病人的臨床資料,做出疾病的病理診斷。具備條件的病理科還應開展尸體病理檢查。

第四條 因診斷需要取自人體的組織應按病理送檢項目要求,及時完整送病理科檢查。

第五條 醫療機構內的病理科應當集中設置,統一管理。

第六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指導和監督,醫療機構應加強病理科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保證病理科按照安全、準確、及時、經濟、便民和保護患者隱私的原則,開展病理診斷工作。

第二章 執業條件

第七條 病理科應當具備與其功能和任務相適應的場所、設施、設備和人員等條件。

第八條 二級綜合醫院病理科至少應當設置標本檢查室、常規技術室、病理診斷室、細胞學制片室和病理檔案室;三級綜合醫院病理科還應當設置接診工作室、標本存放室、快速冰凍切片病理檢查與診斷室、免疫組織化學室和分子病理檢測室等。其他醫療機構病理科應當具有與其病理診斷項目相適應的場所、設施等條件。

第九條 病理科的人員配備和崗位設置應滿足完整病理診斷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其中醫師按照每百張病床1-2人配備,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的醫療機構應適當增加。病理科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按照與醫師1:1的比例配備。

第十條 病理科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有相應的專業學歷,并取得相應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出具病理診斷報告的醫師應當具有臨床執業醫師資格并具備初級以上病理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經過病理診斷專業知識培訓或??七M修學習1-3年??焖俨±碓\斷醫師應當具有中級以上病理學專業技術任職資格,并有5年以上病理閱片診斷經歷。

病理技師只能負責病理技術工作,不得出具病理診斷報告。

第十一條 病理科負責人應當具有醫學??埔陨蠈W歷和病理學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長期從事臨床病理診斷工作;三級醫院病理科負責人應當具有副高以上病理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第三章 質量控制 第十二條 病理科應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相關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并嚴格遵守執行,保證病理診斷質量。

第十三條 病理科應當加強質量控制和管理,認真開展室內質控,指定專(兼)職人員負責病理診斷質量管理。按規定參加室間質評。

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病理科的質量控制與管理,醫療、護理、醫院感染等管理部門應履行日常管理職能。

第十四條 病理科應當按照規定的檢查項目和技術方法開展病理診斷,不得開展已停止或規定范圍外的檢查項目和技術方法。新開展的檢查項目和技術方法需按規定報衛生行政部門批準。

第十五條 病理科應當加強對病理診斷報告的管理,有效保護患者隱私,并負責對出具的病理診斷報告提供解釋說明。

第十六條 病理診斷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病理號,送檢標本的科室名稱、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標本取材部位,門診病歷號和(或)住院病歷號。

(二)大體描述、鏡下描述(選擇性)和病理診斷。

(三)其他需要報告或建議的內容。

(四)報告醫師簽名、報告時間。

第十七條 病理診斷報告正副本應當使用中文或者國際通用的規范術語,其保存期限按照病歷管理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八條 病理科應當加強對病理檔案的保存和管理,其中病理切片、蠟塊和陽性涂片保存期限為15年,陰性涂片保存期限為1年,組織標本保存期限為報告發出后2周。

第十九條 醫療機構應當按照病歷管理和會診管理的相關規定,建立完善的病理切片、涂片等資料的借閱和會診制度。

第二十條 病理科使用的儀器、試劑和耗材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對需要校準的儀器設備和對病理診斷結果有影響的輔助設備應當進行定期校準。

第二十一條 病理科應當對開展的各種技術或檢測項目進行室內質量控制,出現質量失控現象時應當及時查找原因,采取糾正措施,并詳細記錄。

第二十二條 病理科應當制定病理診斷差錯的識別、報告、調查和處理的程序,及時發現差錯,分析產生的原因,防止再次發生。

第二十三條 病理科應當建立質量管理記錄,包括標本接收、儲存、處理、病理診斷、報告發放以及試劑、耗材、儀器使用和校準,室內質控、室間質評結果等內容。質量管理記錄保存期限至少為2年。

第四章 安全管理

第二十四條 病理科應當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等規定,做好危險化學品和生物安全管理。

第二十五條 病理科應當對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前的安全教育,并定期進行危險化學品、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培訓。

第二十六條 病理科應當按照生物防護級別配備必要的安全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保證工作人員能夠正確使用。 第二十七條 病理科的建筑設計應當符合有關標準,并與其危險化學品、生物安全防護級別相適應。

第二十八條 病理科應當按照衛生部有關規定做好和加強有害樣品損害的預防與控制工作。

第二十九條 病理科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妥善處理醫療廢物,并按照規定處理有害化學液體。

第三十條 病理科應當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險品、危險設施等意外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預案。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一條 衛生行政部門可以設置臨床病理質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關組織對轄區內醫療機構病理科的質量和安全管理進行質量評估與檢查指導。

第三十二條 醫療機構應當對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委托的病理質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組織開展的檢查和指導予以配合,不得拒絕和阻撓,不得提供虛假材料。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三條 本指南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icu建設與管理指南范文第2篇

衛辦醫政發〔2010〕1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進一步加強重點部位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導并規范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降低發生醫院感染的風險,提高醫療質量和保證醫療安全,我部組織制定了《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和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以及《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F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

(試行)

外科手術必然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污染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手術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術方面?;颊叻矫娴闹饕蛩厥牵耗挲g、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健康狀況等。手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術前住院時間、備皮方式及時間、手術部位皮膚消毒、手術室環境、手術器械的滅菌、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手術技術、手術持續的時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針對危險因素,加強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術切口的分類

根據外科手術切口微生物污染情況,外科手術切口分為清潔切口、清潔-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潔切口。手術未進入感染炎癥區,未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潔-污染切口。手術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顯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術進入急性炎癥但未化膿區域;開放性創傷手術;胃腸道、尿路、膽道內容物及體液有大量溢

出污染;術中有明顯污染(如開胸心臟按壓)。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

二、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定義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分為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淺部組織感染。手術后30天以內發生的僅累及切口皮膚或者皮下組織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 切口淺部組織有化膿性液體。

2. 從切口淺部組織的液體或者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 3.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痛,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淺層組織。

下列情形不屬于切口淺部組織感染:

1.針眼處膿點(僅限于縫線通過處的輕微炎癥和少許分泌物)。

2.外陰切開術或包皮環切術部位或肛門周圍手術部位感染。

3.感染的燒傷創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燒傷創面。

(二)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深部軟組織(如筋膜和肌層)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但膿液不是來自器官

/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或者由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同時,患者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熱,腫脹及疼痛。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探查、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或者其他感染證據。

同時累及切口淺部組織和深部組織的感染歸為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經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無須再次手術歸為深部組織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術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膿液。

2.從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組織中培養分離出致病菌。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器官或者腔隙膿腫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證據。

三、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要點

(一)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制定并完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并嚴格落實。

2.醫療機構要加強對臨床醫師、護士、醫院感染管理專

業人員的培訓,掌握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工作要點。

3.醫療機構應當開展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目標性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嚴格按照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有關規定,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5.評估患者發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做好各項防控工作。

(二)感染預防要點。 1.手術前。

(1)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

(4)消毒前要徹底清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污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臵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范圍。

(5)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鐘—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

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

(6)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

(7)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

(8)重視術前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

2.手術中。

(1)保證手術室門關閉,盡量保持手術室正壓通氣,環境表面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

(2)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達到滅菌水平。

(3)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范。

(4)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者手術時間長于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

(5)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避免形成死腔。

(6)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

(7)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

(8)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臵合適的部位進行臵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

3.手術后。

(1)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

(2)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

(3)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醫師、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物培養,結合微生物報告及患者手術情況,對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時診斷、治療和監測。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

(試行)

留臵血管內導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實施特殊用藥和治療的醫療操作技術。臵管后的患者存在發生感染的危險。血管內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導管留臵的時間、臵管部位及其細菌定植情況、無菌操作技術、臵管技術、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狀態等因素。

一、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定義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簡稱CRBSI)是指帶有血管內導管或者拔除血管內導管48小時內的患者出現菌血癥或真菌血癥,并伴有發熱(>38℃)、寒顫或低血壓等感染表現,除血管導管外沒有其他明確的感染源。實驗室微生物學檢查顯示:外周靜脈血培養細菌或真菌陽性;或者從導管段和外周血培養出相同種類、相同藥敏結果的致病菌。

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要點

(一)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并落實預防與控制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工作規范和操作規程,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職責。

2.醫務人員應當接受關于血管內導管的正確臵管、維護

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的培訓和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操作規程。

3.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當建立靜脈臵管專業護士隊伍,提高對靜脈臵管患者的專業護理質量。

4.醫務人員應當評估患者發生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預防和控制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醫療機構應當逐步開展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目標性監測,持續改進,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預防要點。 1.臵管時。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臵管時應當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臵管部位應當鋪大無菌單(巾);臵管人員應當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

(2)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并戴無菌手套后,盡量避免接觸穿刺點皮膚。臵管過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損應當立即更換。

(3)臵管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等醫療用品和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

(4)選擇合適的靜脈臵管穿刺點,成人中心靜脈臵管時,應當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避免使用頸靜脈和股靜脈。

(5)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皮膚消毒劑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自穿刺點由內向外以同心圓方式消毒,消毒范圍應

當符合臵管要求。消毒后皮膚穿刺點應當避免再次接觸。皮膚消毒待干后,再進行臵管操作。

(6)患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進行臵管操作。

2.臵管后。

(1)應當盡量使用無菌透明、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穿刺點,對于高熱、出汗、穿刺點出血、滲出的患者應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

(2)應當定期更換臵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為:無菌紗布為1次/2天,無菌透明敷料為1-2次/周,如果紗布或敷料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3)醫務人員接觸臵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

(4)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劑進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5)告知臵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

(6)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的24小時內或者停止輸液后,應當及時更換輸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靜脈臵管后,應當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進行常規沖管,預防導管

內血栓形成。

(7)嚴格保證輸注液體的無菌。

(8)緊急狀態下的臵管,若不能保證有效的無菌原則,應當在48小時內盡快拔除導管,更換穿刺部位后重新進行臵管,并作相應處理。

(9)懷疑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感染,或者患者出現靜脈炎、導管故障時,應當及時拔除導管。必要時應當進行導管尖端的微生物培養。

(10)醫務人員應當每天對保留導管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不需要時應當盡早拔除導管。

(11)導管不宜常規更換,特別是不應當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

(試行)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是醫院感染中最常見的感染類型。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導尿管臵入與維護方面?;颊叻矫娴奈kU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狀況等。導尿管臵入與

維護方面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導尿管留臵時間、導尿管臵入方法、導尿管護理質量和抗菌藥物臨床使用等。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方式主要為逆行性感染。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針對危險因素,加強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

一、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定義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臵導尿管后,或者拔除導尿管48小時內發生的泌尿系統感染。

臨床診斷: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者有下腹觸痛、腎區叩痛,伴有或不伴有發熱,并且尿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插導尿管者應當結合尿培養。

病原學診斷: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一)清潔中段尿或者導尿留取尿液(非留臵導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cfu/ml。

(二)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養的細菌菌落數≥10cfu/ml。

(三)新鮮尿液標本經離心應用相差顯微鏡檢查,在每30個視野中有半數視野見到細菌。

(四)經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有尿路感染證據的。

3

54患者雖然沒有癥狀,但在1周內有內鏡檢查或導尿管臵入,尿液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cfu/ml,應當診斷為無癥狀性菌尿癥。

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要點

(一)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并落實預防與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工作規范和操作規程,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職責。

2.醫務人員應當接受關于無菌技術、導尿操作、留臵導尿管的維護以及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的培訓和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操作規程。

3.醫務人員應當評估患者發生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預防和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醫療機構應當逐步開展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目標性監測,持續改進,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預防要點。 1.臵管前。

(1)嚴格掌握留臵導尿管的適應征,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導尿。

(2)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導尿包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不應當使用。

54(3)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尿道等情況選擇合適大小、材質等的導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損傷和尿路感染。

(4)對留臵導尿管的患者,應當采用密閉式引流裝臵。 (5)告知患者留臵導尿管的目的,配合要點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項。

2.臵管時。

(1)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后,戴無菌手套實施導尿術。

(2)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原則留臵導尿管,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粘膜。

(3)正確鋪無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無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適的消毒劑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粘膜,棉球不能重復使用。男性:先洗凈包皮及冠狀溝,然后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的原則清洗外陰,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后會陰、肛門。

(5)導尿管插入深度適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無菌水,輕拉尿管以確認尿管固定穩妥,不會脫出。

(6)臵管過程中,指導患者放松,協調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應當重新更換尿管。

3.臵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彎曲,保證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觸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裝臵密閉、通暢和完整,活動或搬運時夾閉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應當使用個人專用的收集容器及時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時,要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觸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標本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時,應當消毒導尿管后,使用無菌注射器抽取標本送檢。留取大量尿標本時(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可以從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開導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應當常規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溶液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以預防尿路感染。

(6)應當保持尿道口清潔,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后還應當進行消毒。留臵導尿管期間,應當每日清潔或沖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應當把導管浸入水中。

(8)長期留臵導尿管患者,不宜頻繁更換導尿管。若導尿管阻塞或不慎脫出時,以及留臵導尿裝臵的無菌性和密閉性被破壞時,應當立即更換導尿管。

(9)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時,應當及時更換導尿管,并留取尿液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

(10)每天評估留臵導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時盡早拔除導尿管,盡可能縮短留臵導尿管時間。

(11)對長期留臵導尿管的患者,拔除導尿管時,應當訓練膀胱功能。

icu建設與管理指南范文第3篇

在我的學生時代我聽說醫院有一個特殊的大病房--急診ICU(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里面的病人病情都特別重,里面的護士都是精英,素質都非比尋常。于是我夢想著有一天我也能走進這里向這里的前輩們請教和學習。

2013年7月22日,我和四個新來的同學來到了急診ICU。這里是我們離開學校后的第一站,帶著學生時代的青澀和稚氣的我們將在這里完成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蛻變。

剛走進這個科室的時候心里充滿了好奇和恐懼,這里有我從未見過的很多儀器,這里的病人病情很重,需要你細心觀察,發現他們的需求、不舒適等。面對這一切我心里有很大的壓力,正當我在為這一切憂心忡忡的時候,我的老師蔡慶玲無微不至的幫助讓我有信心面對這些工作,這里的老師親切的叫我們“寶貝”這個只有媽媽才會叫我們詞,生活在這里的我們像是在家里一樣溫馨。

每天看看著我的老師們在各種儀器和各個危重病人間來回穿梭,盡心盡力維護著脆弱的生命。每位住進急診ICU的患者所有的治療、護理、喂飯、喂水、擦拭身體、大小便等生活照料全是由護士來完成,她們通過各種儀器對患者進行實時觀察和嚴密監護,能及時捕捉和判斷患者生命體征的細微變化,從容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對重癥患者進行無微不至的生活護理,甚至心理診療。ICU儀器繁多,各種儀器運作聲,報警聲混集,護士們耳朵最靈,對聲音特別敏感,生怕錯過每次的儀器報警沒及時發現,造成病人痛苦,久而久之每當聽到儀器報警聲她們都能明確分辨、定位,及時處理。

在我的老師蔡慶玲和一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交流的時候,我看到病人眼角流下淚水,突然間我的眼里噙滿淚花,她春風化雨的言語帶給病人安詳和希望,讓我懂得急診ICU護士擁有的那顆愛人的心。

都說ICU的護士力大如牛,每次看著尕吉措毛老師為病人更換體位時我很佩服她瘦小的身體傳遞出來的那股強大的力量。都說ICU的護士心細如發,李貴君老師看到他的一位雙手被約束的病人有些煩躁,不停的晃動她的手,他走過去仔細的檢查發現這位病人是由于約束帶使用引起的疼痛,他用自己那雙有力的雙手握住老奶奶顫動的手,為她按摩,直至奶奶安然入睡,那一刻我感覺到我眼前這位男護他好偉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到醫護這個職業的神圣,我希望我能盡快成長起來,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

在工作的過程中我的老師蔡慶玲慢慢的教會了各種儀器的使用和故障處理,從輸液泵、微量泵到呼吸機,她的耐心和細心讓我感動。從手衛生,到為病人剪指甲、洗臉、吸痰,每一個細節她都會嚴格要求,讓我一刻都不敢怠慢。我的老師對我說現在的我們像是一張白紙,需要我們自己去繪制圖案,作為我的老師不允許這張白紙上留下任何瑕疵。我的護士長告訴我,我們像是她的孩子,正在成長,需要她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我們。因為她們的細心愛護和教導,我們的成長過程沒有痛苦,有的是感謝和感動。沒有豪言壯語,不求回報對我們,對病人,對家屬都是,因為那是她們的希望和使命。

因為肩負使命,她們從老不會抱怨工作的臟、累、苦、壓力大,動力的來源就是看著病人健康的走出去。每當夜深人靜大家都憨憨入睡的時候她們會放下自己的孩子,來到病人身旁,關心他們的睡眠,關注他們的病情,就像關心自己的孩子。當家屬有種種誤解的時候她們不會說自己的委屈,總是微笑著解決問題,總是那么恰到好處,看著家屬安心離開我很震驚。我想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好的口才,更重要的是愛心和專業的知識。我眼中的急診ICU護士是偉大的,因為她們從事著普通的工作;她們是我眼中最可愛的人,因為她們給了普通另一種詮釋。

icu建設與管理指南范文第4篇

一、總則

第一條 為指導和加強中醫醫院兒科規范化建設和科學管 理,突出中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總結中醫醫院兒科建設與管 理經驗,參照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本指南旨在指導中醫醫院及其兒科管理者加強科 室中醫特色建設與管理, 同時可作為中醫藥管理部門開展評價工 作的參考和依據。

第三條 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兒科參照本指南建設和管理。 第四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主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 應用藥 物和技術開展疾病診療工作, 注重突出中醫特色, 充分發揮中醫 優勢,繼承和創新發展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不斷提高診療水平。 第五條 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中醫醫院兒科的 指導和監督, 中醫醫院應當加強對兒科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 保 證中醫特色優勢的保持和發展, 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保證醫 療質量和安全。

二、基本條件

第六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具備與醫院級別、 科室功能相適 應的場所、設施、設備、藥品和技術力量,以保障診療工作有效 開展。

第七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開設普通門診, 三級醫院應當設 置急診、有條件的可以開設專病門診、中醫健康咨詢門診、普通 兒科病房、新生兒病室或病房,有條件的可以開設兒科 ICU 。 第八條 中醫醫院兒科門診應當設置候診區 (有條件的可以 設置兒童活動區域 、診室、隔離診室、中醫外治室(推拿、針 刺、灸療、貼敷治療、藥浴等 、霧化吸入室等,各區域布局合 理,就診流程便捷,保護患者隱私。建筑格局和設施應當符合醫 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據兒童特點注意設施應該保護兒童安全。 中醫醫院兒科病房應當設置中醫外治室。

第九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根據醫療需要及其工作量, 合理 配備不同類別與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

第十條 中醫醫院兒科設備設施配置, 應當與醫院級別、 科 室功能相適應,達到中醫醫院醫療設備配置標準(見附件 1要 求。

設置病房的,應當配備兒科專用急救設備及藥品等。 第十一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各項規 章制度、崗位職責、診療規范與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質量及 醫療安全。

中醫醫院兒科開展小兒推拿、小兒針刺、小兒灸療、中藥敷 胸、中藥敷臍、中藥熏洗等相關項目的,應當建立兒科常用診療 技術操作規范及其相應的管理制度。

三、人員隊伍

第十二條 中醫醫院兒科醫師中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應占 70%以上,并根據工作需要配備其他類別的執業醫師。

第十三條 中醫醫院兒科醫師隊伍中,高級、中級、初級專 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比例應當合理。年齡構成應形成老、 中、青基本均衡,應力求在不同年齡段均無人才斷檔現象。對于 本科室的優勢病種 . 和重點病種,均有連續的梯隊。

第十四條 中醫醫院兒科醫生均應接受過中醫兒科專門培 訓后掌握中醫學和兒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 能。

住院醫師經規范化培訓后應熟練掌握本科室常見病種(病 證的診斷標準,掌握本科主要病種診療方案(規范和基本診 療技能,掌握常用中藥方劑,要熟悉中藥方劑 300首,掌握 100首(見附件 2 ,掌握兒科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應當在達到住院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 對 某些病種具有較高的中醫診療水平, 對臨床常見的疑難病形成系 統的中醫診療思路,并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中醫診療工作。 中醫類別副主任及以上醫師應當在達到主治醫師基本要求 基

礎上, 具有較高的中醫理論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 具備對少 見兒科疾病的中醫診斷和應用中醫方法處理疑難、 危重病兒的能 力,具備對本科室患兒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案作出最終決策的能 力。

第十五條 中醫醫院兒科住院醫師應在完成規范化培訓中 的轉科后, 在兒科上級醫師指導下, 重點培訓兒科常見病的診斷

標準、本科主要病種的診療方案(規范和基本診療方法、兒科 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主要通過參加學習班、 進修、 跟師學習等 方式, 重點培訓疑難病的中、 西醫診療技術方法、 新技術新方法、 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等, 明確個人專業發展方向, 并掌握一 項以上中醫兒科專病或證的診療專長。

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主要通過參加高級研修班、 學 術會議、跟師學習等方式,重點培訓少見兒科病和疑難、危重病 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

第十六條 兒科主任應具有從事兒科專業 5年以上臨床工 作經歷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級中醫醫院兒科主任應當 由具備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擔 任或系統接收過中醫藥專業知識培訓(2年或以上其他類別執 業醫師擔任, 三級中醫醫院兒科主任應由具備副高級以上專業技 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擔任或系統接收過中醫藥 專業知識培訓(2年或以上其他類別執業醫師擔任。

第十七條 中醫醫院兒科執業醫師人數在 8人以上的, 應建 立學術帶頭人制度。 學術帶頭人作為本科室的學術權威, 應當在專業領域有一定 學術地位, 具有正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從事中醫兒 科專業臨床工作 20年以上。學術帶頭人負責指導本科室中醫特 色的傳承和創新及本科室的學術發展方向。

第十八條 中醫醫院兒科的學術繼承人應從事中醫兒科專

業 10年以上,二級中醫醫院應具有中級以上、三級中醫醫院應 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學術繼承人培養應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區的資 源,通過跟師學習、進修、學術交流等方式,著重進行中醫理論 素養、老專家獨特經驗、中醫兒科病學新進展等方面的培訓。 第十九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做好本科室名老中醫專家學 術經驗繼承,采取師帶徒、名醫講堂、老專家工作室等方式,整 理、傳承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

第二十條 中醫醫院兒科護理人員應全部系統接受中醫知 識與技能培訓, 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三年內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 時間不少于 100學時。

第二十一條 中醫醫院兒科護士應掌握中醫藥治療常見兒 科病的基本知識, 掌握兒科常見病、 多發病的基本護理知識和方 法,掌握兒科中醫護理常規和兒科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操作規程, 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兒科病康復和健康指導, 應當按醫囑執行 中醫兒科外治治療。

第二十二條 中醫醫院兒科護士長是兒科護理質量的第一 責任人,二級中醫醫院應具備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具有 3年及以上兒科臨床護理工作經驗, 三級中醫醫院應由具備 主管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具有 5年及以上兒科臨 床護理工作經驗。

第二十三條 中醫醫院兒科鼓勵應用中醫藥方法, 促進中醫 診療水平的提高。應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將辨證論治優良率、中

成藥辨證使用率、 中醫治療率、 門診中藥飲片處方占門診處方總 數的比例、急診應用中醫診療技術、急重癥中醫參與率、治愈好 轉率等納入醫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四、服務技術

第二十四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注重繼承創新中醫傳統診 療技術, 在保證醫療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 積極探索中醫診 療新技術。

第二十五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具備常見病、 多發病中醫藥 診治的能力, 二級中醫院應能開展兒童肺系、 脾胃系等常見病證 的診療。 三級中醫醫院應當在二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基礎上, 開 展疑難及急危重癥的兒科病的診療工作。

第二十六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開展霧化吸入、推拿、罐療、 外敷等中醫特色服務項目;積極創造條件開展中藥灌腸、針灸、 藥浴、中藥熏蒸、中藥香囊等中醫外治服務項目。

第二十七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制定常見兒科病及本科室 重點病種的中醫診療方案, 并定期對實施情況進行分析、 總結及 評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為核心,不斷優化診療方案。 第二十八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根據發展方向和建設規劃, 注重引進吸收新的診療技術,并以臨床為基礎、療效為核心,在 中醫理論、技術方法、藥物制劑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應 當在保持現有傳統特色制劑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發新的制劑, 更好地滿足臨床需要。

五、環境形象

第二十九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根據本單位和本科室的實際 情況,在環境形象建設上注重體現中醫藥特色并適合兒童特點。 第三十條 中醫醫院兒科環境形象建設的重點應包括門診 走廊和候診區、病房走廊、治療室等區域。

第三十一條 中醫醫院兒科的環境形象建設, 應通過內部裝 飾, 重點傳播中醫藥防治兒科病的理念, 宣傳中醫藥防治兒科病 的知識, 介紹中醫藥防治兒科病的方法及專家特長, 彰顯中醫藥 特別是本科室防治兒科病的特色和優勢, 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 氛圍。

宣傳知識、 介紹方法和彰顯中醫特色的具體內容, 應依據季 節及突發流行疾病的變化而及時調整。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院兒科的內部裝飾,根據不同的區域、 內容,可以采用適合兒童特點的有關中醫兒科歷史人物、典故、 漫畫、卡通畫、櫥窗展柜、實物、觸摸屏、視頻網絡、宣傳折頁 等方法,內容注重突出中醫科普知識。

六、附則

第三十三條 兒科開展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 按照相關要求 執行。

第三十四條 中西醫結合醫院、 中醫??漆t院、 綜合醫院中 醫臨床科室以兒科病診療為特色的,參照本指南進行建設和管

第三十五條 民族醫醫院兒科建設與管理, 由各省、 自治區、 直轄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條 本指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 本指南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醫醫院兒科設備配備目錄

一、二級中醫醫院兒科設備配備目錄

小兒監護儀、小兒脈氧儀、小兒呼吸機、小兒吸痰器、兒童 智能測量儀、經皮給藥治療儀、小兒霧化治療儀、電測聽器、新 生兒搶救臺、嬰兒培養箱、經皮膽紅素測定儀、新生兒黃疸治療 儀、新生兒微量輸液泵、兒童智能測量儀

二、三級中醫醫院兒科設備配備目錄

新生兒搶救臺、 新生兒監護儀、 嬰兒輻射保暖臺、 嬰兒培養 箱、小兒脈氧儀、復蘇器、嬰兒呼吸機、小兒吸痰器、醫用嬰兒 氧艙、新生兒微量輸液泵、新生兒聽力篩選儀、經皮膽紅素測定 儀、 新生兒黃疸治療儀、 經皮給藥治療儀、 復合脈沖磁性治療儀、 小兒霧化治療儀、嬰兒計重計、新生兒淋浴設備、兒童智能

測量 儀、小兒多參數心電監護儀、小兒呼吸機、小兒吸痰器、膽紅素 測定儀、小兒霧化治療儀、復合脈沖磁性治療儀、經皮給藥治療 儀、兒童智能測量儀

附件 2 中醫醫院兒科常用中藥方劑目錄

1.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八珍湯(《正體類 要》 3.人參烏梅湯(《溫病條辨》 4.人參五味子湯(《幼 幼集成》 5. 三子養親湯 (《韓氏醫通》 6. 大補陰丸 (《丹 溪心法》 7.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8.大青龍湯(《傷寒 論》 9.小青龍湯(《傷寒論》 10.己椒藶黃丸(《金匱要 略》 11.王氏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12.五皮飲(《中 藏經》 13.五苓散(《傷寒論》 14.五虎湯(《證治匯補》 15.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16.不換金正氣散(《太平惠 民和劑局方》 17.牛黃清心丸(《痘疹世醫心法》 18.勻氣 散(《醫宗金鑒》 19.烏藥散(《小兒藥證直訣》 20.六君 子湯(《世醫得效方》 21.玉屏風散(《醫方類聚》 22.甘 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23.右歸丸(《景岳全書》 24.左 歸飲(《景岳全書》 25.歸脾湯(《正體類要》 26.四神丸 (《內科摘要》 27. 生脈散 (《醫學啟源》 28. 白虎湯 (《傷 寒論》 29. 百合固金湯 (《慎齋遺書》 30. 當歸四逆湯 (《傷 寒論》 31.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32.異功散(《小兒 藥證直決》 33.導赤散(《小兒藥證直決》 34.防己黃芪 湯(《金匱要略》 35.麥味地黃丸(《壽世保元》 36.杞菊 地黃丸(《醫級》 37.連翹敗毒散(《醫方集解》 38.遠志 丸(《濟生方》 39.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0.沙 參麥冬湯 (《溫病條辨》 41. 補中益氣湯 (《脾胃論》 42. 補 腎地黃丸 (《醫宗金鑒》 43. 附子瀉心湯 (《傷寒論》 44. 附 子理中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45.青蒿鱉甲湯(《溫病條 辨》 46.固真湯(《證治準繩》 47.知柏地黃丸(《醫宗金

鑒》 48.金匱腎氣丸( ) 《金匱要略》 49.金沸草散( ) 《南陽 活人書》 50.炙甘草湯( ) 《傷寒論》 51.瀉黃散( ) 《小兒藥 證直決》 52.定癇丸( ) 《醫學心悟》 53.參苓白術散( ) 《太 平惠民和劑局方》 54.荊防敗毒散( ) 《攝生眾妙方》 55.茵 ) 陳蒿湯( 《傷寒論》 56.茵陳理中湯( ) 《張氏醫通》 57.保 ) 元湯( 《博愛心鑒》 58.保和丸( ) 《丹溪心法》 59.宣毒

上一篇:綠植活動總結500字范文下一篇:馬原感想心得800字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