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

2023-09-23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文明 高職 環境教育

文獻標識碼:A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它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因而要求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生態文明是21世紀重要的一種文化倫理形態。當前我國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國家已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生態文明的興起對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態文明視閾下,加強高職學生的環境教育,教導學生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必然選擇。

一、調查目的

當前全國有1000多所高職(???院校,擔負起培養千百萬國家現代化建設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由于高職學生的就業方向是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他們今后所從事的工作和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因而他們的環境素質如何,是否具備環保意識與理念,是否掌握環保知識和技能,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至關重要。當前高職學生的環境素質和高職環境教育狀況如何,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生態文明視閾下高職學生環境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開展了調查。

二、調查對象和方法

2016年至2017年,課題組向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等三所高職院校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填寫調查問卷的學生來自機械類、化工類和管理類等三個大類的十個專業,這十個專業分別是汽車智能技術、汽車服務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汽車運用與維修、鐵道交通運營管理、鐵道信號自動控制、鐵道工程技術、化妝品技術、精細化工、應用化工技術。學生主要來自即將完成一年級學業的大一下學期學生和剛剛完成兩年學業即將奔赴定崗實習的大二學生。問卷發放了220份,回收有效問卷210份,有效回收率95.45%。問卷共設計了30道題目,其中29道客觀選擇題和一道開放性主觀題,問卷覆蓋了學生環境理念、環境行為、環境道德、環境法制、環境技能以及院校環境教育開展狀況等多個方面。

除問卷調查外,我們還開展了訪談法和文獻分析法。本文數據以回收問卷的數據為主要依據,觀點則整合問卷、觀察、訪談和文獻資料得出。

三、生態文明視閾下高職學生環境意識和行為的現狀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發現,當前高職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行為既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高職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態文明和環境意識。問卷回答顯示,高職學生絕大部分具備一定的生態文明和環境意識,值得肯定。在回答“您對生態文明這個概念了解嗎?”(答案選項有不了解、一般了解和較為熟悉等三個)這個問題時,有74%的學生表示自己有“一般了解”,有21%的學生回答“較為熟悉”。在回答“您對我們現存有哪些環境問題有了解和認識嗎?”(答案選項同上),超過90%的學生選擇有“一般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回答“您是否意識到生態、環境、環保問題的嚴重性,需投入到環保的迫切性”(答案選項有感覺極強烈、感覺一般、沒有什么感覺,不關我的事)這道題目時,有76%的學生選擇了“感覺極強烈”;在回答“您是否贊同低碳生活”這一問題(答案選項有“很贊同,積極實踐”“一般,在便利的范圍內可注意”和“不贊同,生活舒適第一),有79%的學生選擇了“很贊同,積極實踐”。在回答“您認為在環保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選項有每個人、政府、環保工作人員、企業、其他)這一問題時,80%的學生選擇了“每個人”。

上述結果顯示,大部分高職學生關注到了生態文明和環境問題,并具有參與環境保護的意愿,這是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視閾下高職學生環境教育的良好基礎。

2.高職學生有較強的環境教育期待。問卷設置了一道主觀題“您對高職院校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有何建議?”,有154人做了有效、積極的回答,占總數的73%,56人未回答或是無效回答,占總數的27%。從回答人數和答案來看,高職學生總體來說對環境教育有較強期待,他們期盼學校能加強環境教育,期待生態和環境能得到好的改善。具體來說,學生的期待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開展多樣化的環境保護活動。這個回答是大部分學生填寫的,他們期待在實踐活動中既獲得參與感,又得到現場體驗,這反映出高職學生務實的可貴態度。二是開展生態和環境教育的講座。三是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既獲得系統的知識,也獲得學分。四是營造濃郁的重視環境的校園文化,不少學生希望學校多宣傳,同時把校園環境建好抓好,尤其是某些新校區院校的學生,學生認為校園環境和綠化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應該說,環境本身也是育人的載體,學生的建議是很切實的。學生積極的期待,也是高職院校開展環境教育的好土壤。

(二)存在的問題

1.高職學生環境意識和理念參差不齊。雖然從整體來看,高職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態文明和環境意識,但是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理念是參差不齊的,平均水平并不高,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是很薄弱的。在回答“您認為自己的環境意識是?”(選項有強、一般、弱)這一問題時,選擇“一般”的占43%,選擇“弱”的占9%;在回答“您是否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環境的行為表示反感?”這一問題(答案選項有非常反感、一般反感和沒有感覺”),有31%的學生選擇了“一般反感”,1%的學生選擇了“沒有感覺”。在回答“您對于當前霧霾問題的關注程度是?”(答案選項有“經常”“一般”、“很少”),70%的學生選擇了“一般”,13%的學生選擇了“很少”。如前所述,在回答主觀題“您對高職院校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有何建議?”時,56人不回答或是無效回答,占總數的27%,顯示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對環境及環境教育問題的淡漠。

2.學生環境知識和技能普遍欠缺。調查顯示,學生雖有一定的生態文明和環境意識,但環境知識和技能普遍欠缺。在回答“您知道溫室效應是怎樣的嗎?”,有11%的學生表示僅聽說過這個名詞,64%的學生表示大概知道是怎樣一回事,只有25%的學生選擇清楚其概念和原理。問卷的第8題是“臭氧層破壞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84%的學生錯選了降酸雨。對“世界環境日是每年的幾月幾日?”這一問題,有30%的學生錯選了5月5日和7月5日。在“在您的專業學習中,是否學到了本專業方面的環境技能?”這個問題中,16%的學生表示沒有學到,70%的學生表示學到了一點,只有14%的學生表示學到了較多。結合問卷和觀察來看,高職學生的環境知識以及在生活與專業中的環境技能都是較為欠缺的。

3.環境保護行為的踐行程度較低。在調查中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高職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理念,但是行為的踐行程度比較低。在回答“當發現有損于環境保護的現象發生時,您的做法是?”(選項有積極制止、知道不對但不多管閑事、覺得沒有關系)這個問題時,有46%的學生選擇“知道不對但不多管閑事”,還有4%的學生選擇“覺得沒有關系”,即選擇“不管閑事”的學生共計有50%。問卷中31%的學生對“您丟垃圾會作分類嗎?”的回答是不做,69%的學生表示會給垃圾做分類,但根據我們的觀察,實際上會對垃圾做分類處理的學生要少得多。重復利用塑料袋、及時關燈、節約用水、不亂丟垃圾、少用一次性的餐具等良好的環境行為并沒有得到普遍踐行,很多學生更愿意選擇便利,比如只有42%的學生選擇自己有盡量少用一次性餐具的習慣,只有52%的學生表示自己會重復利用塑料袋,有18%的學生不及時關燈與節約用水,只有69%的學生保持了不丟棄垃圾的好習慣。這反映出“知易行難”的規律,在環境與便利之間,不少學生還是在行為上(下轉第196頁)(上接第192頁)選擇了便利優先。

四、生態文明視閾下高職學生環境意識和行為結果的原因探析

高職學生環境意識和行為為什么既有值得肯定的方面,還存在上述問題呢?這和以下幾方面的原因有關:一是高職院校的環境教育較為薄弱。當前高職院校更多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的培養,對生態文明和環境素養的重視不夠。大部分高職院校除了環境專業外都沒有開設環境教育的課程,在所開設的課程教學中也較少教授生態和環境教育。二是校園生態和環境文化欠缺。在問卷調查中,在回答“您所在學校是否經常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及相關的其他活動,例如講座或實踐活動”時,54%的學生回答“偶爾開展”,16%的學生回答“沒有開展”,只有30%的學生回答經常開展。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并不精確,但大致反映了校園環境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是較為微弱的。不少學生提出校園的軟硬環境上還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三是學生的環境道德和法制素養不足。在回答“您是否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時,只有14%的學生表示了解,70%的學生表示聽說一點,還有16%的學生表示沒聽說過。部分學生既沒有對破壞環境行為的反感,也沒有愛護環境的習慣,更不會去制止他人有損于環境的行為。這顯示了環境道德與素養不足。四是社會多元文化和不良現象的影響。當今社會上存在多元文化和觀點,也存在一些貪圖、攀比奢華物質享受的不良現象,這些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一些學生,甚至出現以浪費資源和過度消費為榮的錯誤觀念,這與生態文明要求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背道而馳。

五、生態文明視閾下高職學生環境教育的對策探討

針對調查反映出的狀況,高職院校的生態文明視閾下的學生環境教育的對策和建議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環境素質教育納入到專業教育中,在專業課程和專業實訓中加強環境教育。二是建設愛護環境重視環保的校園文化,校園廣播、板報畫廊、標語口號、主題講座、環境知識與技能競賽等都是建設環境校園文化的載體。三是開展多樣化的環境教育實踐活動。走出校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帶給學生更直接的環境見識和體驗,當然這些活動需要有好的策劃和組織。四是建立合理的考評機制。通過專業考核和素質考核來評價學生的環境素養,給予適當的激勵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提高自身的環境素質。五是增強跨學科建設和研究,各專業要加強本專業學科和環境學科的跨學科建設和研究,提高教師的環境教育水準,這是提升高職院校的生態文明視閾下的學生環境教育質量的基本。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生態文明視閾下高職學生環境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XJK015CZY04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健.高校大學生環保意識培養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2)

[2] 黃三平.論生態文明視域下高職學生環保素質教育[J].學理論,2014

[3] 王秀玉.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環保意識與行為的培養[D].遼寧工業大學,2012

(作者單位: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1)

(責編:呂尚)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2篇

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新論述,高瞻遠矚,立意深遠,是十七大報告的一個亮點。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把生態文明納入到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使得我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內涵越來越豐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又一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任務,是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生態建設的新目標。

生態文明是對既往文明的反思,是在人類具有強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運用自己能力的文明。顯著特點是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摒棄以征服自然并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理念,倡導一種新型的生產與生態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觀,并在經濟行為上追求經濟和生態雙重目標,“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聯系林業工作實際,生態文明建設賦予了林業光榮而艱巨的重大使命。林業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和紐帶,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承擔著生產生態產品、物質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的重大任務,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著重要使命,不僅要承擔起生態建設的重任,更要做生態文化的先鋒,盡可能地創造出豐富的生態成果、物質成果和生態文化成果,努力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引導者、組織者、實踐者和推動者。

構建現代林業三大體系,為建設生態文明再立新功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省林業工作總的思路是: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現代林業的要求,充分拓展和開發林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功能,通過全面實施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林業產業、科技應用推廣、基層基礎建設、林業職工生活水平,積極構建森林生態、林業產業和森林文化三大體系,為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新貢獻。

——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動力,激活林業發展活力。根據十七大

報告“改革集體林權制度”的要求,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展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林農得實惠,生態受保護”的要求抓好試點探路實踐。加快制定出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關政策性文件,正確引導和規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切實保障林農的利益。圍繞拓展提升林業功能、發展林業生產力、提高林業綜合效益、調動全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積極性、增強生態約束機制、理順林業管理體制等方面積極探索改革創新。

——以提升災害防控能力為目的,完善林業災害防御體系。根據十七大報告中“堅持安全發展,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要求,在切實加強防御宣傳教育、健全落實責任制的基礎上,建立預警和防御體系,從根本上掌握防御林業災害的主動權。一是建立和完善林業災害的預警系統,包括森林火險預警系統、森林病蟲害預警系統、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預警系統。二是建立和完善林業災害的抗御體系,包括抗御森林火災體系、抗御外來有害生物體系。建立健全以森林防火組織機構與現代化森林防火應急指揮中心相結合的森林防火組織指揮體系和通信體系,進一步完善林火阻隔體系,提升森林火災的抗御能力;根據疫情特點采取綜合治理,結合林分改造工程及時清除疫點疫區,從根本上消滅外來有害生物對森林的危害。

——以實施林業生態工程為重點,構建綠色生態屏障。根據十七大報告中“要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建設,促進生態修復”的要求,抓好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的生態體系,滿足全社會對生態產品的巨大需求。重點抓好水源涵養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及紅樹林工程、綠色通道及農田林網工程、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工程、生態防災減災工程、城市林業及森林公園工程、森林生態監測及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商品林工程、濕地工程等九大重點工程,建成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穩定、安全的生態屏障。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切實推動城市森林建設,大力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啟動巖溶地區石漠化生物治理工程。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促進節能減排;加大以生物措施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加土壤的儲碳功能。

——以加快發展林業產業為途徑,促進新農村建設。根據十七大報告中“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加快林業產業的發展,建立起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組織實施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做大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優第三產業,第一產業重點發展商品林、林木種苗與花卉業、推廣種植鄉土珍貴樹種,提高地生產力水平,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創造綠色財富。第二產業重點發展人造板工業、木竹家具業、木地板業、木竹制品業、漿紙業、林產化學工業,第三產業重點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進一步增強林業的經濟功能,加大木材、林副產品等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力度,提高林業綜合效益,為發展循環經濟作貢獻。努力滿足全社會對自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3篇

(2)人事管理是人事部門的事。在企業里通常的觀念是, 一談起人事管理,大家往往一下子就同人事部門聯系到一起,即那是人事部門的事,與我關系不大。正是這種指導思想使得企業人事管理的作用很難真正發揮出來。這使得人事管理通常以一套員工管理行為的面目出現,缺乏內部統一的結構,無法體現出企業的中心目的。同時由于缺乏做出政策決策時所需的內部統一的結構,在塑造企業與員工的關系時,人力資源管理更多的是事后反應性的而非事前反應性的。

(3)人事管理者素質低。在傳統觀念中, 人們往往認為人事管理無專業可言,什么人都能干,企業的人事部門成了“無專長人員的收容所”,這導致人事管理人員的素質與組織中其它職能相比是較低的,是無關緊要的。他們只知道處理例行日常事務,機械被動,不做研究、分析,管理憑經驗,不了解業務,有的人在企業人事管理部門工作了好多年,卻不了解企業的業務流程及對業務人員的資格要求,難以起到支持業務發展的作用。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4篇

摘要 從生態旅游資源系統、環境承載力、環境污染等方面分析了烏江畫廊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脆弱性,認為造成其生態旅游脆弱性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合理有效的規劃、粗放經營、管理缺位、游客綜合素質低、投入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強調科學規劃,發展循環經濟,嚴格環評執法管理,加強生態旅游宣傳和環保教育,恢復生態景觀。

關鍵詞 烏江畫廊;旅游資源;脆弱性;保護措施

Vulnerability of Eco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Wujiang Gallery” and Its Protection Measures

YI Xian-li, FU Qi-mi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Chongqing 408100)

Key words “Wujiang Gallery”; Tourism resource; Fragility; Protecting measure

烏江畫廊景區地處渝東南黔東北結合部,自然風景奇幻秀麗,分布有烏江峽谷、喀斯特間歇泉、溶洞、暗河、瀑布、天生橋、盲谷等多種自然資源。烏江在沿河境內形成一百多千米的天然山水畫廊,兩岸翠綠蔥郁,山巒疊嶂,奇峰對峙,各顯神姿。自古以來就有“烏江兩岸山連山,烏江河中灘連灘”的民諺流傳。烏江碧若琉璃,暢游烏江,有“船在畫中行,人在畫幅中”之感。近年來,伴隨烏江畫廊生態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烏江畫廊的生態旅游資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破壞,長久以往會導致生態系統失衡,生態旅游資源脆弱。筆者從分析烏江畫廊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脆弱性入手,探討了造成其生態旅游資源脆弱性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1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脆弱性

1.1 系統的易干擾性

自然界生態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協調,通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以達到生態平衡的目的。目前,烏江畫廊沿線還分布有眾多水泥廠、小煤礦、煤礦運輸渡口等工業設施(政府一直在推動實施“關停并轉”,減少了一些),嚴重破壞著烏江生態系統資源平衡。此外,小田溪墓葬群、武陵山大裂谷、御泉河水上漂流、觀光步行道的開發對烏江畫廊生態旅游資源也造成了嚴重沖擊,破壞了其生物多樣性,致使生態旅游資源處于失衡狀態[1]。

1.2 環境承載力限制 景區的旅游容量即為景區的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特定的時間條件下,旅游資源空間范圍內所能承載的各類旅游活動的總和。據相關資料統計,2015年重慶市涪陵區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885萬人次,同比增長16.9%,旅游收入突破47億元,同比增長23.02%。伴隨著烏江畫廊旅游資源開發以及旅游設施項目的展開,烏江畫廊承接游客的數量呈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每年5—10月為烏江畫廊景區的旅游旺季,游客人數劇增給景區帶來巨大的環境承載壓力,如果超出景區環境承載力,將導致生態旅游資源的嚴重破壞。

1.3 垃圾、廢水和廢氣的污染

旅游景區的水體污染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中有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廢棄垃圾;旅游接待設施,如野營地、賓館、公廁,直接向水體排放廢水,導致水體污染。烏江畫廊兩岸現存大量已廢棄或即將關閉的水泥廠及煤窯,各類工業建筑沿河分布,工廠廢水、廢氣排放對烏江畫廊生態旅游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烏江畫廊有些景點遠離城鎮,如小田溪墓葬群、武將赤壁觀景臺、武陵山角邦寨、大木花谷等距離涪陵城區較遠,游客在景區的游覽觀光過程中通常攜帶大量塑料包裝的食品和飲料,這些塑料包裝袋(瓶)通常都是由難以降解的材料制成,游客吃完食品以后隨處亂扔,造成景區內水體、土壤的嚴重污染。

1.4 土壤和植被遭到破壞

游客在景區游覽的過程中會留下各種游覽痕跡,如游客的徒步旅行、休憩、野炊、玩耍會對植物造成踐踏,導致植被破壞。生態景區內各類賓館、酒店、娛樂設施的修建也會對植被造成影響,輕則導致植被覆蓋面積減少,重則導致植物種群、群落減少。游覽痕跡的影響還包括過度踐踏致使道路變寬,導致地表植被減少和土壤表層被破壞。

1.5 野生動物的脆弱性

游客的觀光活動可能引起野生動物改變原有的筑巢地,甚至引起大批野生動物的遷徙。游客在生態景區內的各種行為都會對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物種多樣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最終導致物種數量減少。

2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脆弱性的原因

2.1 缺乏合理有效的規劃

烏江畫廊涪陵段沿線產業以工業為主,且工業發展對烏江生態旅游的開發形成較強限制。眾多工業廠區集中分布于烏江西岸,而東岸景觀則保持著原生態,造成兩岸景觀不協調。工業建筑嚴重影響了烏江畫廊兩岸景觀質量,大大削減了烏江畫廊的美感度。由于沒有健全的旅游接待設施,娛樂活動單一,只有在春夏兩季天氣炎熱時娛樂項目較多,游客多到此進行漂流、攀巖,形成旅游旺季。秋冬兩季天氣逐漸轉涼,供游客游玩的娛樂項目較少,旅游接待設施不健全,游客較少。旺季淡季游客數量差異巨大,存在季節性矛盾[2]。

2.2 景區經營者粗放經營

涪陵烏江畫廊沿岸風景區經營者經營方式粗放,經營管理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御泉河中泰重慶旅游經濟園和洪海洋度假村等景點經營規劃缺乏合理性,供游客游玩的項目較少,夏季只有漂流、攀巖等簡單項目,游覽項目趣味性低,特色不突出,同質性較強,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弱。至于冬季,沒有任何可供游客游玩觀賞的項目,造成季節性短期經營的現狀。因此,景區旅游設施接待功能不健全,可游玩項目少;娛樂設施建筑缺乏特色,廣告宣傳投入少,知名度低。

2.3 政府管理不到位

烏江畫廊生態旅游的管理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包括林業、農業、旅游、水利等。由于各政府部門之間職能劃分不明確,責任落實不到位,出現旅游景區多頭管理的現狀。烏江畫廊除作為旅游景區外,在白濤街道轄區內還存在煤礦開采等項目,政府部門為了實現地區經濟效益,發揮最大潛力挖掘轄區內各類資源,也對生態旅游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生態旅游區管理分工不明確,加上各類工業企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致使烏江畫廊生態旅游在景觀質量上大打折扣。

2.4 部分游客綜合素質低

游客的素質良莠不齊,加上景區對不文明現象的監督力度不夠,部分游客對自身的不文明行為沒有深刻認識,景區內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景區內管理人員較少,無法對游客的不文明現象及時加以制止。有些游客不將垃圾扔到指定的地點,隨意踐踏景區內植被,忽視景區內文明標語,對自己的不文明行為缺乏深刻認識,這些都對生態旅游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2.5 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投入不足

政府部門和景區經營者大都只顧追求眼前利益,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旅游資源的環境保護得不到政府部門領導層的充分重視,生態保護資金和環境建設投入不足,甚至還會有專項資金被挪用的情況。在治理過程中不斷累積的問題使生態環境系統越來越脆弱,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烏江畫廊白濤街道境內由于化工企業等各類工業廢水廢氣的排放,導致部分水體已被輕度污染。各類經營者為降低經營成本,采用就地掩埋的方式處理垃圾,對生態旅游資源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政府和經營者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對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的投入往往不足[3]。

3 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措施

3.1 科學規劃,合理分區,凝練主題 旅游規劃需注重生態保護,因此烏江畫廊旅游景點的建設要遵循生態旅游的發展觀念,科學合理規劃,充分考慮生態與環境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拆遷工廠并進行綠化改造,以恢復原生態,美化景區風景。烏江畫廊生態旅游資源的科學規劃應在不破壞生態旅游資源的原則下,規劃出烏江畫廊旅游資源的功能區,同時重視生態資源的保護,讓各類參與者提升自身的意識,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生態旅游資源的環境保護中去。在環境規劃上,可將烏江畫廊劃分為時尚烏江、文化烏江、生態烏江3個主題。時尚烏江的區域范圍為烏江游起始碼頭至三門峽,以創意產業為支撐,集藝術創作、展示、休閑商業等功能為一體。文化烏江區域范圍為三門峽至白濤滟,是以枳巴文化為主的烏江歷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和體驗區。生態烏江區域范圍為白濤滟至武隆,主要為展現烏江的生態文化及特色民俗的觀光旅游區[4]。

3.2 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提倡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理念,依靠資源的循環和高效利用進行生產,減少景區內工廠、娛樂場所、賓館等廢棄物的排放,降低污染,以達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雙重目標。明確處理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二者之間的關系,要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原則,爭取以最小的干擾方式對烏江畫廊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3.3 制定專項法律法規,嚴格環評執法管理

3.3.1 立法保障。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切實保障烏江畫廊生態旅游的發展。針對烏江畫廊生態旅游的特點,從綜合管理的視角出發,制定完整規范的法律保障體系,以此規范景區的生態旅游;制定專項的烏江畫廊法律法規,可借用我國憲法、環保法、草原法、森林法以及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條文中的相關規定;制定具體的生態旅游管理條例,貫徹生態旅游法,使之更具針對性、實用性和操作性。

3.3.2 執法監督。建立健全烏江畫廊生態旅游景區的法規之后,加強執法監督是最重要的環節。只有保障生態法律充分發揮其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法律監督的職能才能得到切實的體現。對于違法經營和蓄意破壞生態旅游資源的不法分子,必須嚴懲不貸。加大對違規人士的懲罰力度,從外力制止人為因素對生態旅游資源造成的二次破壞。

3.3.3 嚴格環評。對于烏江畫廊各個景點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應充分考慮整個烏江畫廊地區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保證旅游資源的開發不超過景區環境可接受的最大限度,注重烏江畫廊生態旅游景區的環境評估,對環境進行長期監測,把對環境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烏江畫廊作為一塊正在持續開發的新型旅游資源,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發展可持續循環經濟,通過合理規劃旅游布局,注重旅游資源的保護,走出一條穩健的旅游建設道路。同時可借鑒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資源的成功案例,發展烏江畫廊獨有的生態旅游線路。

3.4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游客素質

游客素質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門、生態景區、旅行社和游客的共同努力。提升游客素質對保護烏江畫廊生態旅游資源而言勢在必行。為此,政府部門應加強生態旅游宣傳,向市民提出:“文明旅游、文明生態、文明烏江”的口號,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工作,號召廣大群眾參與到文明旅游的隊伍之中。

生態景區要創設較高質量的旅游環境,使游客進入生態景區時,感受到景區內優美的環境,會自覺約束自身的不文明行為,不忍對生態景區造成破壞。生態景區還可以定期舉辦生態旅游公益活動,邀請游客積極參與其中,提高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讓游客感知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參與過活動的游客還可以對周圍其他人產生積極影響,擴大生態教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旅行社方面要有明確的生態保護意識,培養旅行社內導游的生態資源保護意識,由導游影響游客。導游可對進入生態景區的游客進行事前教育,提高游客對烏江生態旅游資源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在提高游客的素質方面,除了政府部門、景區和旅行社的宣傳教育手段之外,游客也要加強自身文明素質的建設,以尊重自然、尊重生態、尊重烏江為行為準則,尊重烏江畫廊生態旅游景區的地域文化,自覺愛護景區的旅游環境,約束自身的不文明行為[5]。

3.5 加強環境保護,恢復生態景觀

加強烏江畫廊生態景區環境保護的當務之急是恢復景區資源的原生態,恢復景區生態資源的原始面貌。政府旅游規劃部門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對破壞烏江生態旅游資源的工廠和各類建筑物進行拆遷。分批遷出核心規劃區內的工廠,關閉小型資源開采企業,恢復烏江畫廊左岸自然生態景觀效果,盡量避免臨江建筑,控制永久性建筑建設,建筑選擇生態材料,有效融入周邊的環境。建筑設施布局選址以集約化開發為總體原則,弱化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對生態的破壞。強化烏江及大溪河、御泉河等水系沿線的排污管理,不允許新的工業企業進入水域保護范圍內。對已破壞區域進行必要的設施拆除和生態恢復,繼續實現烏江沿線現有工業企業的清退。對已退出,但有遺留廠房的廠區進行生態景觀再造,實現廠區環境的生態化。采用立體化等方式,對暫時無法退出的工業廠區進行景觀優化,實現與周邊生態環境的協調與融合。

參考文獻

[1] 閆景麗,楊剛,楊新.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測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20):171-173.

[2] 戴德寶,趙敏.綠色生態類網絡資源分類分布研究[J].生態經濟,2013(5):44-46.

[3] 路科.生態脆弱地區的特殊旅游環保模式研究[J].草業科學,2011,28(8):1572-1577.

[4] 劉麗梅.生態旅游資源的脆弱性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10(5):30-24.

[5] 張麗謙.北京山地森林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5篇

王教授從“生態的定義”出發,闡述了“水生態”的重要意義。目前,國內水環境形式依然嚴峻,河道水污染,湖泊富營養化,生態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水生態修復”,即建立有效穩定的生態系統,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凈化功能,達到凈化水體、改善水質的目的。

講座會上,王教授詳細介紹了“生態浮床”、“人工濕地”和“河道生態修復”等技術,包括這些技術的原理、適用范圍、注意要點等,并以太湖、滇池等為例說明國內“水生態修復”的現狀,要點及難點。在“河道生態修復”過程中,首先要減少外源污染,其次是針對不同水質、不同水深的河道,采取適用的生態措施,利用各種生物的不同特性,逐步修復水生態,增加水體自凈能力。同時,“水生態修復”也助力于水景觀的改善。新時代的水利工程,人與水環境的互動尤為重要。“水生態修復”恰好契合了人們親水愛水的本性。

這次講座歷時近三個小時,王教授以“生態修復”技術為中心,并結合我院水利設計工作,針對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等,談了研究心得,講述了全國各地生態工程經驗體會。王教授的講課讓我們認識到了生態修復的廣大市場,生態水利工程將從目前局部河段單純的結構性修復,向河流系統整體結構、功能與生態過程的綜合修復發展。

農村生態現狀范文第6篇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形成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和制度架構, 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綠色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在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污染日漸加劇、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今天, 樹立綠色生態文明發展理念,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努力建設精美江蘇的必由之路。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資源配置的樞紐, 在綠色發展中承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江蘇省綜合經濟實力在中國一直處于前列, 必須重視綠色金融對生態經濟發展的影響, 充分發揮其對生態經濟發展的支持與促進作用。

二、江蘇生態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 江蘇省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 環境保護與建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 進一步提升江蘇省科學發展水平, 根據環境保護部《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 (環發[2008]126號) 》、《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工作的意見 (環發[2010]16號) 》和江蘇省《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意見》、《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行動計劃》,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為科學有序地推進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 江蘇省組織編制了《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2011-2020年) 》, 作為指導江蘇省建設生態文明、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綱領性文件, 旨在將江蘇省建成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低碳之城、健康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近年來, 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 綠色發展進程明顯加快, 循環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環境空氣質量逐步向好, 地表水水質狀況總體改善, 生態系統退化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城鄉人居環境逐步改善。

三、綠色金融體系

雖然目前對于綠色金融的具體定義尚未達成一致。但綠色金融總歸應當具備以下特點:1.綠色金融本質是經濟活動和金融服務。綠色金融是在金融行為基礎上充分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 通過產品創新, 吸引資金并集中投放于環境保護等可循環的綠色產業, 以達到促進自然、經濟和人類社會協調發展的目的。2.綠色目標是促進環境與資源協調共進。綠色金融將資金引向綠色產業, 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 綠色產業得到壯大后資源的利用便會更加高效, 從而達到環境與資源協調共進的目標。3.綠色金融的手段是通過金融體制安排和產品創新來引導社會資源。綠色金融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建設綠色標準體系和數據體系、引進綠色金融模型、開發更加豐富的綠色指數、完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綠色金融市場準入標準及法律法規, 進一步形成完整的綠色金融體制, 使綠色發展落到實處, 從政策性指引逐漸過渡發展形成制度化、體系化。

四、綠色金融促進江蘇省生態經濟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 我國高度重視綠色發展, 江蘇省作為經濟增長較快、開放程度較高的省份之一, 積極探索適合江蘇省情的綠色發展道路, 把綠色金融作為江蘇省生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補足環境問題導致的生態經濟發展短板, 以綠色金融支持我省經濟發展生態化。

2017年6月5日, 江蘇省環保廳舉辦首屆“綠色金融論壇”, 聚焦綠色金融發展。江蘇銀行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發展政策, 逐步構建的綠色金融專營體系。近年來, 江蘇銀行多層面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不斷創新推出“能效貸款”、“光伏貸”等具有特色的產品。2013年至2016年, 綠色信貸四年間增長了6倍, 綠色信貸占比增長了4倍。

興業銀行作為國內首家采納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 一直致力于綠色金融服務, 興業銀行南京分行根據江蘇市場的實際需要, 已建立起覆蓋南京、無錫、常州等十個地級市的綠色金融組織架構, 提供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2017年9月27日, 興業銀行與江蘇省環保廳共同打造的綠色主題銀行, 這一綠色主題銀行是興業銀行與江蘇省環保廳在今年4月達成新一輪綠色金融業務戰略合作的基礎上, 積極推動江蘇省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的又一創新舉措。

2018年2月江蘇省互聯網金融協會出臺全國首份《江蘇省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打造綠色金融管理指引 (征求意見稿) 》鼓勵網貸機構參與綠色金融?!吨敢穼W貸機構在打造綠色金融方面作出詳細規定:鼓勵網貸機構為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企業提供資金借貸撮合服務, 幫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借款企業進行節能減排, 同時網貸機構不得介入對環境有害的項目。對于企業申請的融資項目嚴格把控“環境關”, 影響生態環境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批, 要求企業整改并重新出具報告。

農業銀行江蘇分行積極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 走綠色發展信貸之路, 促進長江生態環保。比如對鐵黃沙島重新規劃, 以綠色金融助力“荒島”變“綠島”。在做好7.2億元貸款投放的同時, 該行及時跟蹤項目進度情況, 并開立工程結算款賬戶, 提供結算、理財、咨詢等全方位的服務。

五、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經濟發展具體措施

(一) 做好本地區域規劃, 豐富綠色金融產品

在深化落實全國性政策的同時, 應用符合地方特色的金融產品。從市場需求出發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及個服務對象的特點將金融產品進行劃分, 大致分為針對大型項目的綠色金融產品及服務、針對個人與小型綠色項目的綠色金融產品及

服務、綠色消費金融產品、綠色投資金融產品。

(二) 建立綠色金融市場體系的同時建立綠色金融市場服務體系

綠色金融市場服務體系起到中介服務的作用, 主要包括專業的標準體系、第三方評估機構、完善的法律制度等。首先需要對綠色金融項目進行明確清晰的分類;其次綠色資金??顚S檬潜U暇G色金融市場體系穩定的重要措施;再次政府應當鼓勵企業綠色認證, 出臺相關激勵措施, 如對符合標準的綠色環保企業減免稅、降低其貸款利率等。

(三) 利用杠桿效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作用

當政府將資金有引導性的投放于綠色金融產業, 投資者便會看到其中的利益進而增加對綠色產業的投資, 這樣便可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產業一旦發展趨勢好自然會吸引更多社會閑置資金流入其中, 形成良性循環。

(四) 借鑒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是金融機構判斷、評估和管理國際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的自愿性行業基準, 旨在通過負責任的信貸行為和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 防范環境與社會風險, 保證信貸安全, 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建設銀行于2007年完成了《中國建設銀行赤道原則研究報告》并著手赤道原則的實施準備工作。2009年, 草擬了赤道原則的操作規程和便于外部客戶實施的客戶流程指引。興業銀行是中國節能減排的先行者。興業銀行歷來重視可持續金融的發展, 積極探索著以多種方式推行銀行踐行社會責任。在興業銀行與中建設銀行的影響下, 如工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也紛紛加入赤道原則研究行列。這些現行者的寶貴經驗可以為江蘇省生態經濟發展、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參考。

(五) 培育綠色環保理念, 構建綠色消費模式

一方面, 要增強企業的綠色環保意識, 約束來自外部強制性規定, 也來自于內部企業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 自上而下的推廣綠色理念, 發揮政府牽頭作用引領消費者綠色消費, 加大綠色消費宣傳力度, 擴大綠色消費教育范圍;積極開展反對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的社會活動、全民綠色教育, 構建綠色消費模式。

摘要:經濟生態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發展綠色金融對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生態經濟都有重大意義。本文基于江蘇生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探討綠色金融促進江蘇省生態經濟發展現狀, 提出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經濟發展具體措施。

關鍵詞:經濟生態化,綠色金融,措施

參考文獻

[1] 鄭德鳳, 臧正, 孫才志.綠色經濟、綠色發展及綠色轉型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 2015 (02) :64-67.

[2] 馬中, 王若師, 昌敦虎, 馬本, 張露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建設生態文明[J].環境保護, 2018 (13) :7-10.

[3] 詹小穎.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實踐與制度創新[J].生產力宏觀經濟研究, 2018 (01) :41-48.

[4] 馬駿.綠色金融體系建設與發展機遇[J].金融發展研究, 2018 (01) :10-14.

上一篇:超市出納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庫房管理流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