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論文范文

2023-09-23

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論文范文第1篇

20世紀20年代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創新是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包括新產品的開發、新生產方式或者技術的采用、新市場的開拓、新資源的開發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組織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廣義的經濟發展中的創新。對于金融創新,本文的界定為:金融業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具體是指金融管理當局或金融機構為追求宏觀效益或微觀利益而對其機構設置、業務品種、市場結構及制度安排等方面進行的創造性變革和開發活動。金融創新的具體內涵包括:金融業務創新、金融市場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

一、金融創新所產生的風險

(一)金融創新改變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由此給銀行體系注入了不穩定因素。由于銀行傳統業務的贏利性下降,商業銀行被迫尋找新的有潛在風險的表外業務來保持其贏利水平,表外業務是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業務,包括與傳統信貸相結合的業務,如承諾、擔保、承兌等,以及與有價證券衍生工具買賣相關的業務,如買賣金融期貨合約、安排掉期和互換等,這些業務的開展增大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風險。

1.金融創新風險的形成原因。(1)金融創新通過影響貨幣供應量而使通貨膨脹成為可能。商業銀行的新型負債賬戶、可轉讓存單、證券化貸款等金融創新創造了新的貨幣供給。而現代金融業電子化的進程加快,電子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從而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2)金融創新弱化了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金融創新,一方面,導致金融監管的領域擴大,對象增多。除了對于傳統機構的監管,監管機構需要對投資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準金融機構監管;另一方面,由于表外業務規模的擴大,表外風險隨時都能轉化為真實的風險,對于表外業務的監管難度也在增加。

2.金融創新風險的構成。金融創新風險可以細分為以下各種風險。(1)設計風險。即由于金融創新設計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而使金融創新措施未能如期出臺,甚至流產的可能性。(2)市場風險。即市場價格變動而導致金融衍生產品價格變動而產生的風險。這里的市場價格,主要是指基礎資產的價格。(3)信用風險。即衍生交易的一方不按合同條款履約而導致的風險。(4)流動性風險。即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市場上找不到適當的對手,只能以低于市場價格的價格,將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風險。(5)操作風險。指由于內部控制系統或清算系統失靈而導致的風險。(6)法律風險。即由于交易合約內容不符合法律規范,交易合約不具備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而給交易主體帶來的風險。(7)聲譽風險。即由于操作失誤,不按時履約,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或其他原因,而給組織創新工具交易的機構或交易中的一方的聲譽帶來的不良影響。聲譽風險這種無形損失,經過一段時間后一定會轉化為有形損失。

二、防范金融創新風險的對策建議

1.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的法律支持體系。金融監管的有效運行依賴于健全的金融法律體系。監管者要有效履行金融監管職能,除了主體法律體系外,還需要一套較為完整的與之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對立法環境尚未成熟、近期不易立法的有關金融行業,先制定過渡性的暫行條例。

2.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建立和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金融監管信息系統,在條件成熟時建立金融監管信息中心,專門從事監管信息的收集、整理、發布、分析、研究,保證信息共享的長期性、穩定性、安全性,達到防范金融風險,提高金融監管效率的目的。

3.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監管。市場準入監管是防范創新工具交易風險的第一道關口。監管當局對準備上市的創新工具,各種交易機構的注冊、審批,交易所會員及經紀人資格的批準等都要嚴格審查,把握交易風險和交易總規模,控制金融創新風險,確保金融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

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論文范文第2篇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在新的發展階段,要準確研判宏觀經濟形勢特點和形勢變化,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摸清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高度重視并做到對癥下藥、防范化解,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從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我國經濟金融領域存在的主要風險

我國經濟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主要有產能過剩、房地產風險、債務風險、股市風險、匯市風險和互聯網金融風險等。

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一大痛點。根據國際標準,產能利用率79%時為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75%時為嚴重過剩。新常態下我國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幾個行業是鋼鐵行業、煤炭行業、平板玻璃、水泥行業以及電解鋁。2015年,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6.99%,煤炭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8%,平板玻璃產能利用率69%,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60%。

房地產風險。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諸如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很大程度上與房地產的發展有關,可以說,直接或間接由房地產市場的過冷或過熱所致。當前,我國房地產風險主要表現為房價泡沫風險和庫存風險。統計局公布的70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房價整體呈現上漲趨勢,4個一線城市全年均保持上漲(24.8%),大多數二線城市全年房價上漲(17.94%)。據國泰君安2015年的測算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庫存水平有高有低。結合實際情況,部分城市甚至需要短期“補庫存”。二線城市庫存水平適中。多數城市的庫銷比在4.4-5.4之間,個別城市庫存水平較高,結合實際情況,有消化潛力和空間。但三四線城市庫存水平明顯偏高,庫銷比均在7.5以上,庫存問題最嚴重。

債務風險。衡量債務風險的主要指標是赤字率、負債率和債務率。國際上衡量債務風險比較認可的警戒線是《歐洲聯盟條約》劃出的,其要求赤字率不得超過3%,負債率不得超過60%。目前,我國的債務風險主要集中在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我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企業債務問題比較突出。2016年底,我國企業債存量規模已超過4.4萬億。

股市風險。股市的暴漲暴跌會牽動整個經濟神經,沖擊金融穩定。歷史上主要的幾次金融危機都與股市有關。股市的反復震蕩在外部事件導火索的促發下極易引發股災,致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因此,防范股市風險,尤其是抑制股市暴漲暴跌尤為重要。

匯市風險。外匯市場劇烈波動,勢必會影響資金的流動性,從而對我國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當前,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國際競爭力較強,金融體系穩健,在當前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期,這樣的基本面狀況都當屬強勁之列,足以保證外匯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信心和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互聯網金融風險。目前,政府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關注重點在于防風險。一是信用風險?;ヂ摼W金融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2016年,全國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共受理互聯網金融非法集資案件9500余件。二是網絡安全風險?;ヂ摼W金融行業整體環境和風險水平雖逐漸趨好,但網絡安全問題依舊突出。由于網絡技術上的漏洞和缺陷,仍需加強客戶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防護服務。

二、新常態下風險的防控與政策取向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金融體系中存在的主要風險,雖然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重大的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脫實向虛”。因此,解決新常態下各種風險和問題,關鍵是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建立符合我國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措并舉,提高綜合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

在總體防控思路上,一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從根源上化解風險。二是在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防風險,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在區間調控基礎上,抓好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四是切實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特別是提高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均衡的匯率政策以及不斷調整的外資政策四個政策問的協調配合能力,提高風險協同防控水平。

防控產能過剩風險方面:一是淘汰落后產能與嚴控新增產能并舉,重點化解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為清潔能源發展騰出更廣闊的空間。二是淘汰落后產能與嚴控新增產能要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按照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執行。三是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推動生產要素從產能過剩的產業向優勢和新興產業轉移,加快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的淘汰速度。四是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讓創新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五是積極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的善后政策,充分發揮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做好人員安置工作。一方面,轉崗培訓是拓寬職工分流安置的根本渠道。相近富余崗位非常有限,就業能力差轉崗難度就更大,通過就業指導、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拓寬職工就業和再就業渠道;另一方面,失業救濟、低保救助是托底幫扶的有效補充。六是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對外開放,與沿線國家加強戰略對接、務實合作,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有序向外輸出、轉移一批過剩產能。

防控房地產風險方面:一是防控房地產風險的重點是抑制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泡沫風險和化解三四線城市庫存風險問題,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基本定位,既要抑制住房投機性需求又要滿足居民“住有所居”的需要。二是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范開發商、銷售商以及中介等主體行為。一方面,政府要加強信息引導,合理引導市場預期,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加大對一些利益集團參與炒房、哄抬房價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抑制住房投機性需求。三是要把防控房地產風險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通過加強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三四線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一二線城市的住房供需矛盾,有效遏制一二線城市房價泡沫化;另一方面可以帶動三四線城市發展,幫助三四線城市加快去庫存。四是繼續擴大房地產稅試點城市。征收房地產稅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它不僅可以為地方政府尋求一個可持續的稅收來源,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還可以弱化“土地財政”,改變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市場現行的利益關系。

防控債務風險方面:一是在繼續保持債務水平總體可控的同時重點解決企業債務問題。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逐步將企業負債降到合理區間。二是降低企業杠桿率的主要手段是減輕企業負擔。一方面要減輕企業稅收負擔。下調企業所得稅,直接給企業減負。全面推進營改增試點政策,取消對企業的重復征稅。另一方面要降低企業非稅負擔。完善多層次股權融資市場,加大股權融資力度,推動企業發展直接融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使企業輕裝上陣。三是對于實質性的企業債要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行債轉股,推動企業早日扭轉經營困難局面。四是政府可適當加杠桿。政府適當加杠桿可以避免因全社會債務收縮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幫助企業去杠桿的作用。五是繼續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嚴禁各級政府違法違規舉債。

防控股市和匯市風險方面:一是防范股市、匯市風險的重中之重是加強股市、匯市制度建設,提高對股市、匯市的監管水平和能力。因此,要繼續深化股市、匯市制度改革,要運用改革的辦法防控股市、匯市風險,確保股市、匯市穩定良性發展。二是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機制,完善貨幣、匯率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市場配置效率的同時,確保資金在國內、國外的合理流動性。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要積極調整貨幣和匯率政策,防止股市、匯市風險、交叉感染,以減少對我國金融與經濟發展的正面沖擊。三是大力培養機構投資者入市。相比較散戶投資者而言,機構投資者不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機構投資者具有專業優勢、資金優勢、時間優勢以及技術優勢,更能夠準確把握形勢、甄別風險,及時作出投資調整,從而不導致股市大幅波動。四是加強對投資者風險意識宣傳和教育,豐富投資者投資經驗,強化投資者風險意識。

防控互聯網金融行業風險方面:一是加強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包括明確互聯網金融經營主體的業務范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交易規則,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準入和退出等內容在內的法律法規的立法、修正和完善。二是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包括加強網絡信用監管機制建設和網絡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完善信息交換、共享機制以及網絡信用黑名單制度。三是鼓勵和支持網絡融資平臺兼并重組。既可以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資信水平,增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公信力,又可以促進客戶信息共享,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既能增強融資平臺整體實力,提高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又能便于對融資平臺的監管。四是加強網絡技術建設?;ヂ摼W金融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持,因此,要筑牢網絡技術基礎,才能織就安全保障網。五是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制定出臺互聯網金融監管規則,整頓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秩序,確?;ヂ摼W金融行業合規和安全。

(作者單位:內蒙古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康紅波

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我國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企業如果在不能把握好全局,完善各方面工作,將會面臨著金融風險的危機。為適應這一發展形勢,企業必須不斷完善自身,尤其要完善對內部控制的管理方法,提高對財務風險的規避能力。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財務風險;防范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發展,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不斷深入,企業的內部財務風險控制越來越重要。制定以財務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發掘企業的發展潛力,同時可以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本文主要通過對企業的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進行解釋分析,并論述怎樣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規避財務風險,促進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企業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防控

全美反舞弊性財務報告委員會(簡稱COSO)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草案)(簡稱ERM)對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有著深遠的意義。COSO指出,內部控制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必要手段,可以幫助企業減少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也就是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保駕護航”。并表示內部控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測活動等五項要素構成。而其提出的企業風險管理基本框架包括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等八個內容。

內部控制是企業為了保證自身的財產安全,實現其經濟目標,提高經濟效益而在經濟活動中建立一種相互制約的職責分工制度和業務組織形式,是隨著企業的經濟發展而發展的,對企業的管理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企業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與投資活動中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如企業流動資金的使用、籌資與投資等,若是這些因素沒有得到嚴格的規范與管理,會對企業的經濟運轉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阻礙企業的發展。而財務風險控制則是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利用特定手段及有關信息,對上述因素進行調節管理,以規避財務風險。

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其財務風險防控制度的基礎,是企業風險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財務風險的防范則是內部控制實施的目的,二者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相互作用。COSO發布的這份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涵蓋了內部控制,并且成為現行規則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因此這份文件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定義和框架依然有著一定的有效性。

二、企業財務內控的重要意義

第一,企業的財務內部控制可以對企業內部的資金走向及經營活動進行及時有效的調節調整,并將有關信息反饋給高級管理人員,使其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經濟形勢,并采取相應的財務措施進行管理與決策,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第二,科學有效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協助相關財務部門,從而確保財務管理圍繞企業的經營活動展開,切實發揮財務監督監管職能。第三,企業通過實行財務內部控制,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優化投資結構,拓寬資金渠道,增加企業的經營利潤,發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另外,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財務風險是最為嚴峻的問題,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發展,若是不能及時預知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對其加以防范,企業將會面臨巨大的發展障礙。

三、我國正在面臨的財務內控問題

(一)內控人員素質能力不足,風險意識不強

當今世界國際信息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資本互通越來越便捷,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我國財務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化仍落后于發展潮流,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經濟信息,尤其是培養不出新型的財務管理人才。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我國財務管理人員只掌握理論知識,缺乏實踐能力,財務管理專業技能也得不到提高,不能在實際中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缺乏對國際經濟形勢的正確分析,導致領導人對財務管理的決策失誤,對企業的經濟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二)企業內部發展不平衡,資金利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有力的監管力度,我國大部分企業領導人在決策過程中單方面追求經濟效益,因而采取不當的發展措施或經濟手段,造成企業內部財務問題的產生。同時部分管理人員挪用或占用企業資產,以提高自身或本部門的經濟利益,導致其他部門得不到自己應得的資源或資金,使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經濟或人才等發展不平衡,阻礙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缺乏專業的風險管理部門,財務統計數據不一致

企業的風險管理部門具有專門處理企業內部的財務和資金管理問題的職能,負責制定風險管理、信貸管理辦法和操作規范等,并建立和維護全行風險控制體系。我國有些企業并沒有設立專門的財務風險管理部門,造成進行財務工作時無相應規章制度可循,人員職責混淆,部門間財務關系混亂。同時,由于網絡化財務管理方式的不普及,企業內部預算的統計數據數量與質量差別大,產生并堆積了很多財務問題,使企業蒙受巨大損失,不利于企業的經營管理。

(四)財務管理經驗不足,管理理念落后

我國大部分企業領導人員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能等不能夠勝任決策工作,眼界狹隘,不能站在相當的高度提出對策解決問題,缺乏相關企業管理經驗等,導致企業產生了嚴重的財務后果。另外,有些企業部門實行封閉式管理,不能及時了解外界信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導致企業發展越來越落后。

四、如何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一)強化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與能力。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必須要及時更新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處理突發事情的能力,還必須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保證財務工作依法進行。因此,企業應當重視對這類財務人才的培養與吸納,加強工作人員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掌握,只有建設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企業內部財務,提高經濟效益。

(二)企業必須建立健全預算制度,實行多種財務策略,確定最優的資本結構,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并樹立風險意識。另外,健全完善的財務預警系統可以對企業的資金流通及走向進行全面跟蹤監督,及時分析并解決經濟上出現的問題,使決策者及領導者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確保企業投資的有效性。

(三)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建立科學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茖W合理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最佳途徑。首先,在完善的內控制度下,工作人員職責分工明確,可以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其次,科學的企業財務內控制度,可以保障企業內部資金和財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時做到防微杜漸,提高企業風險防范能力。

(四)完善企業信息系統,建立獎懲機制

信息系統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財務會計人員信息、經濟信息等,有助于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掌握準確的會計信息,及時對財務統計工作進行分配與收集,同時便于工作人員精準采集企業財務管理和經濟形勢的有關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必要準確的依據,使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和經營管理有序進行。建立健全獎懲機制有利于明確獎勵與懲罰制度,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財務工作效率。

結語

企業在其經營管理過程中必定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財務風險,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在完善自身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上,加強對財務風險的防范意識,實施及時有效的管理措施,對財務風險進行規避或轉移,以此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促進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作者單位:重慶拓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梁勇,加強企業財務內部防控,防范企業財務風險[J]中國商貿.2014(31)

[2]董凌,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及會計內部控制探析[J]現代營銷.2015(08)

[3]楊蕓,供電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及會計內部控制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22)

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發展綠色金融”是當前的工作重點。對碳金融資產泡沫、次級碳風險、碳金融資產證券化及利益沖突等風險產生的原因和發生路徑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防范碳金融資產價格過度波動制度、完善第三方認證機制制度、防范碳資產證券化風險及全覆蓋式碳金融等監管制度,為完善現代碳金融監管體制提供參考,并為推動碳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提供相應思路。

【關鍵詞】碳金融;風險形成機理;泡沫;次級碳;風險監管制度

一、引言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未來的工作重點是“發展綠色金融”,為了響應這一政策,上海、北京等城市陸續建立了碳交易市場,其目標是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并推動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1]。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屬于一種新型金融交易體系,與2008年的次級貸款一樣容易誘發金融危機并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崩潰。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混亂的碳交易行為及監管不力可能引發下一個“次貸危機”并引起金融系統的紊亂。雖然目前世界各國在積極制定和發展碳金融與交易的新金融法規,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能防范碳金融資產泡沫風險、次級碳風險、碳金融資產證券化風險及利益沖突風險[2]。這主要是因為現行的監管制度無法適應高風險的碳排放權交易,這必然會導致利益沖突風險難以緩解[3],比如我國當前的分業監管模式就相對忽略了碳金融市場中的弱勢投資者群體。因此,如何構建一個能防范風險的碳金融監管制度就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擬從碳金融風險產生的路徑及原因出發,提出碳金融監管制度建設的思路,以期為碳金融交易相關機構進行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提供有益參考,也為推動碳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提供思路。

二、碳金融風險發生的路徑

(一)碳金融資產泡沫發生的路徑

2008年發生的次貸危機導致次貸泡沫完全破裂,這是由于泡沫的生成和膨脹都需要大量資金進行不斷維護,一旦資金供應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泡沫破裂,從而爆發金融危機。而次貸危機是由過度信貸引起,貸款人瘋狂借貸并將抵押物循環抵押,最終引起金融市場崩盤。為了嚴格限制次貸危機繼續發酵,諸多國家制定了更嚴格的金融管控法案。

碳排放權交易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即碳交易市場也會經歷發展與衰退這個經濟周期。近年來,新興的碳金融市場蓬勃發展,碳排放權及其衍生產品的交易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爭先運作的金融產品之一,如2010~2011年碳金融產品的收益額增長70%。這一方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另一方面也因產品的虛擬性帶來了較大的泡沫[4]。Perdan、Azapagic[5]提出,碳金融發展非常迅速,類似當年的金融資產泡沫化發展的情況很可能再次發生,而目前市場中的投機氛圍及泡沫效應已經開始擴張,可能引起新的金融危機。這與過多的熱錢追逐少數的盈利資產有關,并最終使虛擬資產轉化為不良資產,從而產生泡沫。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似,新興的碳金融資產和商品價格也會快速擴張和膨脹,如果不加以監控,則可能會引發下一次金融危機。

碳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如下:在碳交易市場中存在投機者、守法投資者與計劃投入發展者三種類型賣家,同時也存在守法投資者與投機者兩種類型買家。如果市場中的投機交易者過多,他們會與中介商共同串謀提高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再以超高價賣給守法投資者,從而擾亂市場秩序。同時,為了使交易者進入市場,投機者會提前承諾一定的碳減排額度,但其未必能在適當時間獲得這些額度。這就可能導致守法投資者進入碳金融市場后發現市場價格虛高,而且即使購買了一定的碳減排額度最終也無法獲取相應產品。隨著碳交易總額的不斷擴大,這種交易模式最終會形成較大的泡沫并引起市場紊亂。碳金融泡沫發生的路徑如圖1所示。

(二)次級碳風險發生的路徑

碳市場也會出現次級碳問題,即投機者不斷地出售打包的碳配額,從而產生次級碳,這將引起較大的金融風險。一方面,投機者可能并沒有真正的碳排放權,只能使用銷售承諾進行交易;另一方面,無形的次級碳(碳抵減額度是總量以外的碳抵消計劃)的風險相對更大,因為該計劃可在全球范圍內銷售且通過此種方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而投機者將這些無形的減排額度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收集并打包后形成次級碳產品并在全球發售,這使得一些碳抵減供應商必須解決“額外性”系統性風險,即必須證明一個企業除了購買額外碳減排權,沒有其他方法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然而,大約有四分之三的企業不能獲取由監管機構發出的額外性證明,因此當前多數碳抵減項目的系統性風險非常高。

同時,要想防范這種次級碳風險也存在一定難度。這是由于一般銷售碳排放權的機構都要與政府聯合開發溫室氣體排放項目,目的是通過政府的權

威性為發行碳交易金融產品提供信用擔保。隨后其推出的碳金融產品計劃要經過信用機構認證,從而使賣家了解碳信用額度及產品的適當性,即在正式出售前賣家承諾出售的碳金融產品標的物需經信用機構審核。然而,被授信的產品量遠低于銷售承諾的產品量,如歐盟碳金融交易理事會每年只給30%的產品授信,而投機者賣家的交易量遠高于被授信的產品數量。次級碳風險發生的路徑如圖2所示。

(三)碳金融資產證券化風險發生的路徑

隨著碳金融產品的不斷發展,碳金融資產泡沫風險快速增加,即便采取措施有時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2008年發生次貸危機時,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出非常復雜的證券產品,導致一系列連鎖風險產生。美國20世紀90年代開發了二氧化硫(SO2)產品,隨后引入環境金融概念并將這種產品進一步復雜化。然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往往只宣傳這種新興金融產品證券化的優勢,而未考慮其產生的其他系統性金融風險,這使得資產證券化風險不斷傳播。圖3展示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碳資產證券化(MBS)的過程。

這種證券化過程與捆綁銷售非常類似,帶來了系列碳資產混合風險。全球許多銀行均進行過類似交易,這些銀行如果不控制證券化碳質量,將會使產品更加復雜,從而導致金融系統性風險加劇。例如將購買的碳資產證券化(MBS)產品進一步衍生成碳債務抵押債券(CDO)等結構性產品,并向全球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市場投資者出售。然而,由于信評機構進行評級時使用的財務模型一般較為簡單,針對混合貸開發的專有模型較少,更加不適合分析投資組合多樣化的碳抵消模型,導致碳質量控制與分析難度較大。因此,防范這種銷售過程中的風險以及采用碳抵減模型均成為難以解決的問題。

(四)利益沖突風險發生的路徑

由于新金融產品帶來的短期效益較多,很少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管理層會質疑這些新金融產品帶來的風險,這些銀行管理層甚至會游說企業管理層與政府,使他們發布一些有利于碳金融產品交易的規定。雖然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可能會支持新興碳產品交易,但市場中仍然會出現諸多利益沖突風險。具體而言利益沖突有以下幾種:1咨詢公司與投資者的利益沖突。咨詢公司作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代表,會向公司管理層推薦碳產品并從中獲得收益。在推薦過程中,其會盡量為企業介紹產品收益而避免介紹其中的風險,這使得企業管理層更注重碳金融產品的獲利情況從而忽視了風險。2信用評級機構與銀行的利益沖突。在企業獲取了碳金融產品信息后可能會購買抵消項目,其購買的這些項目需要信用評級,而碳金融產品的復雜性導致信用評級機構難以對其進行準確評級。3銀行與投資者的利益沖突。銀行為了讓自身開發和持有的碳資產價值得到提升,會試圖推高相關碳金融產品的價格并極力銷售給投資者。這些潛在的利益沖突增加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風險規避難度,最終使其經濟利益受到損失。

三、我國碳金融市場風險發生的原因

(一)碳金融資產價格波動導致泡沫風險產生

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s)是我國企業用于抵消部分實際排放量的指標,可以在七大碳排放權交易所交易。但CCERs自2013年上線以來,價格波動一直較大。以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SZA項目為例,碳金融產品發售的時間越長,波動越大。SZA-2013項目的波動范圍在20.57~143.99元;SZA-2014項目的波動范圍在17.09~65元;SZA-2015項目的波動范圍在20.35~50元;SZA-2016項目的波動范圍在19.8~42元。SZA-2013、SZA-2014、SZA-2015、SZA-2016的收盤價走勢見圖4。

出現以上波動的原因可能是我國目前實施的是碳配額管理制度,導致稀缺資源被逐利者發展為不良資產的可能性增加。同時,2016年開始實施的《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備案暫行辦法》在時間和項目上進行嚴格限制,減少了進入碳市場的CCERs,使碳交易市場中的投機性管理公司更有動力從事投機性交易。

在此背景下,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不以使用碳抵減額度或守法投資為目的的投機性資產管理公司,其與CCERs出售者合謀使用各種碳金融投資組合,誘惑守法投資者與投機者進入市場,并以期在上漲的碳交易價格中實現超額收益,而不是試圖幫助企業獲得合格的碳排放抵減產品用以達到碳排放標準。當市場中的投機者越來越多時,出售者與中介資產管理公司合謀就成為常態,其會勾結信用機構提高碳資產評級等級以提高碳抵減項目產品的價格,從而刺激碳泡沫的產生及次級資產的發展。此外,更惡劣的情況是投機性管理公司可能還會采取過度承諾未來碳抵減信用額度而不提供真正碳抵減項目的方式來吸引投資者交易。與2008年的次貸危機一樣,過度投機交易行為和過度寬松的市場價格波動范圍會導致碳金融資產價格嚴重背離真正的價格,并引發碳金融資產泡沫的破裂和碳金融市場的崩盤。

(二)認證機制不成熟導致次級碳信用風險加劇

碳市場交易的“額外性”次級碳信用風險,是指主要來自投機性資產管理公司(投機中介方)沒有出具必須使用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證據,而相關監管機構尚未核實該證據就對其授信用于碳交易而導致的風險,一般來說這種風險是碳資產管理公司與第三方認證機構合謀所致。在我國,碳資產管理公司會在獲得碳信用額度前向投資者承諾碳交易額度,隨后再聘請第三方信用機構對企業擬出售的碳減排額度進行核查,并將核查的信用額度提交國家CDM項目管理機構審批。這種做法會將系統性信用風險全部轉嫁給投資者,這是由于中介方碳資產管理公司在國家CDM項目管理機構審批額度前,或審批信用額度過程中,或溫室氣體排放標的已經減少而無法獲得信用額度時,就利用第三方認證結果承諾出售碳標的物而造成的。而當碳資產管理公司沒有取得能進行交易的碳信用額度時,其就會將碳信用額度組合成次級碳用于交易??梢?,第三方認證機制的不成熟會加劇系統性信用風險。

隨著碳交易市場規模不斷增大和碳金融衍生性產品的復雜程度不斷增加,次級資產所造成的系統性信用風險將會增加,即市場中的投機者會利用我國不成熟的碳減排認證機制多次進行投機操縱行為。產生碳認證機制不成熟的原因有:1第三方機構能力不足。我國第三方碳信用認證機構較多且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一些認證機構對CDM項目的規則不理解,致使我國企業在實施國際CDM項目時被拒絕或報批多次返工。2監管體系尚未健全。我國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由國家CDM項目管理機構監管,而該項目管理機構需要負責碳交易、碳市場、碳認證等系列工作,并未針對第三方機構制定認證指南,特別是沒有規定定期監管程序與匯報制度,致使監管機構無法了解當前碳金融市場的風險程度。3尚未復核第三方認證結果。我國監管機構基本完全信任第三方認證結果,尚未建立類似于銀行風險控制系統的自動復核機制,這將會加劇第三方機構與碳資產管理公司的合謀行為。如果存在對交易雙方、信用核查機構違規行為進行控制的體系,將會極大降低系統性信用風險。

(三)資產捆綁導致的證券化風險形成

近年來我國碳金融規模的增長為碳資產證券化提供了豐富的標的資源。2016年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交易量占全球發行量的33%。對于投機者資產管理公司來說,其會將世界各國各個階段的抵減碳項目捆綁在一起,并將資產依照不同的風險水平分割和銷售,最終帶來未來的碳交易風險和碳資產混合風險。此外,由于我國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能力有限,對這種復雜的碳捆綁項目也很難進行質量分析,導致碳資產證券化的風險難以監督。而2016年我國建立了CCERs初期現貨交易市場,且未來活力將僅次于碳債券市場,該市場將會成為碳債券市場的有利補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產捆綁導致的證券化風險。

在“十三五”規劃發展碳金融的要求下,我國將著力完善以CCERs為標的的碳金融資產捆綁創新體系。在完善該體系時應考慮到如下問題:1難以鎖定初始責任人。根據2008年房地產次級貸款的經驗,多次捆綁次級貸將最終導致貸款分類混亂,從而使監管機構無從調查最初責任人。碳資產捆綁銷售也存在相同問題,即證券化鏈條過長,即使出現了泡沫風險也無從尋找相關責任源頭。2缺乏監管制度。由于我國碳市場政策還不穩定且碳證券仍是風險較大的新興產品,這導致先前的金融市場監管制度不能較好地控制碳資產捆綁導致的證券化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資產管理公司的投機行為。3缺少碳資產捆綁評級模型。碳資產證券化的復雜程度較高,對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評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多數國內機構常依賴的財務模型不是針對混合貸開發的,也尚未開發出用于合理分析投資組合多樣化的碳抵消模型,因此難以對成千上萬的碳資產組合貸款進行有效評級。

(四)分業監管模式導致的利益沖突風險難緩解

在碳金融交易中,咨詢公司與投資公司、第三方機構與銀行、銀行與投資公司之間均存在利益沖突。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使交易中投資者處于劣勢地位,需要監管機構提供相應的保障制度。而目前“一行三會”的監管模式不利于保護碳金融市場投資者的利益[6]。我國的銀行、證券、保險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監管,具體到碳金融市場,大型商業銀行具有多種碳金融產品且早已形成混業經營,如綠色信貸、碳債券、碳保險等,在這些產品中,綠色信貸由銀監會監督,碳債券由證監會監督,而碳保險由保監會監督。一旦銀行與購買碳配額的企業發生利益沖突,很可能出現不同的監管方“推諉扯皮”的現象??梢?,目前分業監管模式不利于降低碳金融交易中出現的利益沖突風險。

這種分業監管模式導致的利益沖突風險難以緩解的具體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分業監管模式使監管機構的投資者保護意識不強。由于銀行、證券、保險分別有相應的監管機構,這些監管機構既要對其行為進行監管,又要保障相應的交易業績,導致監管機構的監管目標還是以市場競爭為主、政策培育為輔。而在碳金融市場中投資者是弱勢群體,這種目標顯然忽視了其利益。另一方面,分業監管模式無法滿足碳金融監管的多種需求。當前我國實施的綠色信貸、碳債券、碳保險等產品分業監管,很容易造成監管混亂,也相應會忽略對第三方認證機構等系統的監控。因此,建立一個獨立綜合、以監管目標為導向的碳金融監管模式迫在眉睫。

四、構建我國碳金融監管制度的建議

(一)防止碳金融資產價格過度波動

1.實施價格柔性機制。碳排放剛性額度導致碳交易價格升高,于是有賣方投機者開始銷售空頭碳排放權。對此,企業可從全球其他地方購買碳配額來滿足自己生產排放的需求[7],這樣既能穩定碳交易價格,也能防止空頭碳交易擾亂金融市場交易秩序。但需要注意的是,監管機構應防范少數大型碳資產管理公司儲備大量碳配額從而操控碳交易價格的可能性,因為這違背了價格柔性機制的初衷。

2.審核碳泡沫發生的可能性。來自碳市場交易的排放限額中偽劣的抵減項目價格(次級碳價格)可能會像房地產市場泡沫循環那樣無限擴張并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為了防止次級碳價格過高,建議金融監管機構成立或委派一個獨立的專業機構負責初始次級碳資產價格審查與定期價格增量核查,以監控碳金融資產泡沫發展速度及發生的可能性。在經過初始次級碳價格核查與定期監控后,核查機構有責任將任何可能發生的碳泡沫風險匯報給金融監管機構,以便立即采取措施應對碳泡沫風險的發生。

3.建立碳基金自查機制。銀行、保險公司及碳基金等金融服務公司一般都有專業的碳金融資產評估團隊,他們在執行業務時如果能有效實施自查機制就可防止風險發生。但由于中介方銀行與買方企業間存在利益沖突,而我國的保險公司目前還未開展對各類碳金融資產提供保險的業務,因此銀行與保險公司都不適合作為碳價格過度波動風險的自查機構。而政府建立的碳基金的盈利目標一般低于銀行發行的碳基金,與買方企業間存在的利益沖突不嚴重,從而能夠在碳交易前就發現價格過度波動風險,更適合自查碳泡沫風險。

(二)完善第三方認證機構

1.規范第三方認證機構退出制度。目前我國第三方碳信用認證機構的水平不高,導致企業在實施國際CDM項目時常被拒絕或報批多次返工。因此,監管機構亟需制定第三方退出制度,即劃分認證機構級別并對社會公布,對認證出現問題的機構實施降級或取消資格處理;還要定期對其進行質量控制檢查,對沒有采用國家認證標準執業、違反職業道德準則的機構予以公布、處罰,嚴重時可取消資格。此外,碳交易所作為買賣雙方的交易場地,需要審查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認證結果,如果審查時發現其存在合謀行為,可以向監管機構提出處罰建議。

2.制定第三方認證工作指南。目前國家CDM項目監管機構并未針對第三方機構制定認證指南,致使監管機構無法規范它們的信用審查程序,也無法測量已實施CDM項目認證的質量。因此,監管機構應盡快組織專家與國際認證權威,協助其制定第三方認證工作指南,即制定第三方認證機構接受業務委托、制定認證計劃、實施認證程序、出具認證報告、匯報異常風險等規范。由于我國認證機構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還可制定核查計劃表、核查報告格式、核查抽樣表、核查問題記錄等具體實踐需要的工作底稿,以使不同水平的認證機構在證據數量與質量上盡量達到統一。

3.建立自動復核系統。目前監管機構尚未建立對第三方認證結果的復核機制,這可能會導致其與碳資產管理公司合謀,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個類似銀行風險控制機制的自動復核系統。當交易發生時雙方需將材料提交給該系統,然后由其自動進行信用審核。該審核可包括交易雙方的信用情況、是否曾經發生碳交易欺詐、提交企業的碳排放額度是否與相同規?;蛳嗤袠I企業類似等基本內容,目的是篩查第三方認證結果偏差。在審核時,如果發現第三方認證的碳排放額與系統自動復核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系統會使用授權立即停止交易并將結果反饋給交易雙方、第三方認證機構與監管委員會。情況嚴重時,監管機構還可對第三方認證機構做出處罰。

(三)防范碳資產證券化風險

1.設置實名認證。當銀行捆綁碳次級金融產品后,很可能無法找到次級碳的源頭,導致無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對此,可設置實名認證制度,即雙方在進行碳交易前必須向金融監管機構提交身份材料、額度審批材料、第三方認證材料、報價材料等。這為尋找碳金融資產交易路徑奠定了基礎,也能為后續跟蹤檢查提供幫助。但實名認證會產生信息披露過度問題,交易雙方在提交材料時可選擇要求監管機構遵守保密性原則。

2.設置碳金融產品使用不當處罰條款。由于碳金融產品的價格波動性大、資產組合復雜性高,之前的金融市場監管模式在碳金融監管方面不適用,因此監管目標應轉變為以投資者保護為導向的新金融風險監管模式,針對性地設置碳金融產品使用不當處罰條款,在維護碳金融市場穩定的同時減少相應的欺詐交易行為,這對限制金融巨頭利用碳金融債券捆綁銷售進行欺詐的行為尤其重要。

3.研發新型碳資產捆綁評級模型。當前第三方認證機構常用的模型主要是針對單一類型投資,很難測量多種組合風險并對證券化的碳資產進行評級,我國第三方認證機構也難以開發針對多目標對象的復雜模型。因此,監管機構需要聘請金融專家研發統一的新型碳資產捆綁評級模型,以幫助第三方機構提高信用額度評級的權威性、一致性。

(四)構建全覆蓋式碳金融監管制度

針對當前的分業監管模式導致監管的“推諉扯皮”現象,應從投資者保護目標出發建立綜合監管模式,如圖5所示。

從圖5來看,應由中央銀行統一管理所有金融監管委員會,包括碳金融綜合監管委員會。該委員會需以投資者保護為目標設立下屬風險控制委員會、第三方認證機構監管委員會以及利益相關者保護委員會等。其中:風險控制委員會主要負責監控碳金融產品與市場風險,如碳金融資產價格過度波動風險、碳資產證券化風險等,其目標是防范碳金融資產泡沫、規范碳金融市場行為,并將出現的所有金融危機跡象報告給碳金融綜合監管委員會;第三方認證機構監管委員會主要負責規范第三方認證機構退出制度、制定第三方認證工作指南、建立自動復核系統,其作用是通過行政手段處罰違規機構以達到減少系統性信用風險的目標;利益相關者保護委員會主要以保護投資者為己任,負責向投資者提供風險警示、對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提供保護及處理利益相關者投訴,其目標是降低碳金融交易中出現的利益沖突風險,從而維護市場的和諧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許崇正,李從剛.碳金融本土化與中國碳金融體系的構建——2012~2014年中外碳金融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15(3):138~147.

[2]杜莉,張云,王鳳奎.開發性金融在碳金融體系建構中的引致機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3(4):103~119.

[3]張運書,張宇潤.后危機時期碳金融市場風險監管的法律思考——基于美國次貸危機的致因及治理理論檢視[J].法治研究,2012(2):96~102.

[4] Mol A.. Carbon Flows,Financial Market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J].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2012(1):89~92.

[5] Perdan S.,Azapagic A.. Carbon Trading- Current Schem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Energy Policy,2011(10):48~61.

[6]胡利琴,彭紅楓,彭意.我國銀行業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協調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74~175.

[7]張偉,王加平,李國祥.基于碳排放權交易的碳配額儲備機制探討[J].中國科技論壇,2016(6):96~101.

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各國間的金融聯系也愈加緊密。但發展往往伴隨著風險,如果一個地區的金融經濟出現了危機或是風險,將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波及范圍,影響其他地區或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為了保持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增長,減少金融風險帶來的損失應加強防范措施。本文就如何加強金融經濟風險防范措施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金融經濟;風險防范;具體措施

引言: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非???,在世界環境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且影響范圍在逐年擴大。但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其風險也在逐漸增多,所以金融經濟的發展與風險是并存的,為了有效防止金融經濟帶來的風險,應該對風險的成因進行分析并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以此降低金融經濟風險對國家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

1 金融經濟風險的主要類型

1.1 金融政策風險

為了保證我國經濟呈良好的勢頭發展,防止市場環境受到不確定的風險因素影響,政府會定期頒布相關的政策對其進行調整和控制,并在宏觀角度科學規劃其發展方向,對穩定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金融風險出現的概率。但金融政策在實際施行中,會受到國內外經濟發展、國家政策、政治因素等多種因素影響,如果不能良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甚至是存在較明顯的不匹配情況,就很容易出現金融風險或是法律糾紛問題。

1.2 金融信貸風險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目前國內存在大量的金融機構及信貸機構,這些機構的營業內容主要為對國家事業單位、私營企業、居民等社會主體提供貸款業務。但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出現業務擴張不當,對貸款人資格審查不合理等情況,在放款后就會容易出現貸款人還款不及時或根本沒有能力按時還款的情況出現。一旦壞賬情況頻繁出現,就會影響資金回流,從而引發金融信貸風險[1]。另外,由于國家監管尚存在一些漏洞,部分企業為了快速擴張,不考慮自身實際運營情況,開拓了較多超出經營范圍外的業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信貸出現的風險。

1.3 金融利率風險

在眾多金融經濟風險類型中,金融利率風險是出現頻率較高的風險之一。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社會穩定情況在實時變動,都會導致利率產生變動,而無論利率的大幅度升高還是降低都會對金融行業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影響其健康發展。對此,當金融利率呈較大幅度上升時,政府應及時采取手段進行調控,否則就會導致金融市場升值。反之,則會導致金融市場貶值,導致金融利率風險出現。如新冠肺炎的爆發就對我國的金融經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政府在打好疫情防控戰役的同時,大力開展穩定經濟民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復經濟生產,從而快速穩定了金融環境,使經濟恢復平穩運行[2]。

2 如何加強金融經濟風險防范措施

2.1 加強金融經濟風險的監管

金融經濟如何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穩定,所以,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多是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進行。而針對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來看,金融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其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對此國家應加大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對于金融市場中存在的違規操作進行有效監管,加強懲治力度,將有可能引發金融風險的因素都扼殺在搖籃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金融風險,營造良好的金融經濟環境[3]。另外,在加強對金融風險監管時,首先要嚴查金融信貸風險。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部分金融信貸企業瞄準了線上市場,而由于客觀因素監管不當導致其中混入了較多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機構,影響金融信貸市場的安定。對此想要加強對金融經濟風險防范,一定要加強對信貸機構的監督并制定更加嚴格的管理制度。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有必要讓信貸機構的業務透明化,真實化,有利于提升民眾對信貸機構信任度。

2.2 建立并不斷完善金融經濟風險評估體系制度

為了合理降低金融經濟風險出現的概率,政府應建立科學完善的風險評估系統,對潛在的風險進行預測及評估,并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為了防止一些小型金融機構鉆法律空子,不按規章制度辦事,影響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當在建立完善風險評估體系的基礎上,政府應再設定一個標準化的尺度,對其起到警示作用,從而有效降低金融風險出現的概率,有利于推動金融市場健康發展[4]。企業則應當從運營模式,員工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做到內部職責清晰,將風險防范責任落實到個人,確保相關人員工作規范化,在最大程度上規避失誤或虛報等情況出現。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金融經濟風險是無法規避的,這需要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應變能力,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以減輕金融風險造成的影響。

2.3 充分發揮利率市場化的作用

由于金融利率風險出現的概率較高,對金融經濟的影響也較大,為了降低其出現的概率,相關部門要針對利率的計算方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將利率變化與市場變化相結合。針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需求,釋放放寬金融機構在存款金額方面的要求,并簡化貸款流程,提高其服務質量。簡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小額貸款業務,促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5]。除此之外,還應該對市場金融體制進行改革,加強內部改革,以利率的變動為依據調整金融機構業務及運營模式,以此來更好的應對金融利率變動帶來的風險。

2.4 不斷完善會計監督體系,提升員工專業水準

想要對金融經濟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需要建立并不斷完善會計監督體系,并在實施中不斷優化和完善這一體系,以此來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而企業內容應合理規劃各部門的職責,避免多頭領導的情況出現,最好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另外,為了避免由于工作人員操作不當引起金融風險,金融企業可以定期開展培訓或是組織去外地學習活動,保障其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并在后續不斷實踐中提升工作能力及職業操守。實力較強的企業還可以組建專業的會計隊伍,并根據實際發展需求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和培訓,與此同時,還要重視對員工責任心及道德素養的培養,日常工作考核中將道德素質納入其中,盡最大可能規避由人員造成的金融經濟風險[6]。

結束語

總的來說,為了促進金融經濟健康發展,有效防范金融經濟帶來的風險,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金融經濟風險的監管,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經濟風險評估體系制度,保證金融市場以良好的趨勢發展。企業則要規范運營模式,注重對員工的專業培養,有效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及道德操守,從而降低金融經濟風險對企業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張鴿,張忠德.金融經濟的風險與防范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1:136-137.

[2]薛瓊.試論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分析及其風險防范策略[J].商場現代化,2019,05:138-139.

[3]張偉.關于金融經濟的風險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2:106+108.

[4] 郭佳亮. 關于做好金融經濟風險防范工作的思考[J]. 新財經, 2019(7):41-42.

[5] 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1]. 強化全面風險管理 打好防范金融風險攻堅戰[J]. 政策, 2019, 000(001):P.37-38.

[6] 陳鋒, 徐尚朝. 關于做好金融風險防控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 金融與經濟, 2018, 000(008):9-12.

作者簡介:

鄧煥成,1999.10.1,男,漢族,湖南永州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金融學。

(武漢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

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互聯網金融系統運作時,為避免出現較大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對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則需要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安全防范系統,如金融監管機制建構、互聯網安全公司成立、金融機構完善等,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穩定有序發展鋪墊基石,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就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安全系統的構建現實路徑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安全系統;構建路徑;金融安全

引言:

為保證互聯網金融系統的整體運行可靠性,則需要了解互聯網金融體系運行的主要風險來源,并建構科學嚴謹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安全防范系統,對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進行有效規避,為社會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體現出互聯網金融系統運行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一、互聯網金融安全的基本特征

(一)互聯網金融安全是一項經濟品

互聯網金融作為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產物,屬于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品?;ヂ摼W金融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與價值,并存在一定的系統運行安全隱患。通過科學合理地開展互聯網金融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互聯網金融的運行安全性與可靠性。

(二)互聯網金融安全是一種公共品

互聯網金融安全屬于特殊的公共品,在全球互聯網金融產業的迅猛發展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與每一位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保證國民生活的穩定與可靠,則需要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建構科學可靠的互聯網金融安全保證體系,解決社會公民對互聯網金融系統運行的疑惑[1]。

二、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的結構

(一)金融監管機構

在實際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建構時,為實現預期工作開展目標,在具體工作開展時,則需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機構,細化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責、義務、權力,避免金融監管機構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監管效能,導致互聯網金融運行時,出現系統性風險。通過對當下的互聯網金融體系運行現狀可知,安全問題非常突出,而有效準確的監管工作,則可以對安全風險進行有效規避,保證互聯網金融系統的整體運行有效性與穩定性。

(二)互聯網安全公司

互聯網金融系統運行時,若互聯網的運行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證,則無法為互聯網金融系統的運行提供基石保障。由此可見,互聯網安全是互聯網金融的“生命線”,在實際工作開展時,必須不斷提升互聯網系統的運行安全系數,成立專項的互聯網安全公司。通過對傳統的金融系統運行風險進行解析可知,金融系統道德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系統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內部風險等,在互聯網金融系統中仍舊存在。在對相關系統運行風險進行防范時,為保證相關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則可以嘗試建構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實現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科學合理識別、計量、監測、控制,以保證互聯網金融體系具有足夠的流動性,可以很好地應對市場的突發變化,避免出現系統性互聯網金融風險,影響到互聯網金融系統的整體運行安全性。

互聯網金融系統的運行,對社會市場運行的支付方式進行了變革。通過對社會市場商品支付的演變過程解析可知,主要包含商品貨幣、紙幣、支票等不同的階段,而不同的支付方式都具有各自的優點與不足。如紙幣支付體系的建立,有效克服了黃金、白銀等商品貨幣的運輸不便問題。在大量的紙幣運輸時,可能存在被盜的問題,增加支付的風險。為此則創造出支票,為大額支付提供便利。在實際支票體系運行時,則需要進行異地轉移,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成本,且紙質支票的處理成本較高。通過對互聯網金融系統進行分析可知,互聯網金融系統運行時存在更多全新的風險,如黑客攻擊、網絡病毒、木馬程序等,進而非法盜取用戶的銀行賬號、證券賬號、密碼信息等。通過對相關信息的篡改,進而盜取用戶的銀行存款、操控股票價格,嚴重影響到社會運行的安全穩定[2]。

在實際互聯網金融支付體系運行時,支票清算與資金劃撥工作的開展非常重要。通過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則可以提高互聯網金融支付體系的整體運行安全性與可靠性,如提高社會金融資源的配置綜合效率,進而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因為,在互聯網金融體系運行時,一旦出現支付體系停滯問題,將對社會的整體穩定運行造成巨大影響。為此,在實際工作開展階段,應當不斷提升互聯網安全公司的保障能力,實現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及時識別,快速精準的狙擊消除風險,確?;ヂ摼W金融系統的整體運行安全性與可靠性。

(三)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作為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供給者,包含與金融服務的所有機構單位。在實際金融機構運行過程中,需要基于行業法律法規、內控制度,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管理控制。如銀行部門進行內控時,需要對借款人員進行專項的技術監督,客觀準確的區別借款人員的社會信用與還款能力,實現對道德風險造成的壞賬風險進行主動規避。通過行業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保證互聯網金融運行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在實際互聯網金融系統運行風險進行防控時,應當充分利用技術措施,建立防范外部風險的安全管控機制。為實現預期工作開展目標,則需要合理應用密碼技術,以保證數據信息處理、儲存、傳輸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避免由于金融信息泄漏、非法篡改、復制等問題的出現,影響到互聯網金融系統的整體運行安全性與穩定性。筆者認為,在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建構時,不可能出現所謂的“賭徒謬論”,即特定的某一事件連續多次出現后,后續將不會出現的錯誤認知。在實際互聯網金融系統運行時,一旦放松警惕,將會直接影響到互聯網金融系統的運行。新時期互聯網金融系統運行過程中,為保證金融機構各項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則需要嚴格審查信貸業務,對信貸風險進行有效控制,提高互聯網金融系統的整體運行可靠性與有效性,規避可能出現的互聯網金融風險。

三、結束語

綜上,筆者以互聯網金融系統為例,簡單闡述了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的構建路徑。為有效規避金融系統風險,則需要不斷對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進行完善優化,保證相關工作開展的安全與可靠。今后,互聯網金融系統優化時,需要契合我國市場發展的整體趨勢,響應國家金融戰略部署,保證互聯網金融體系建設的有效性,為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宮建華,周遠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與風險治理[J].征信,2019,37(09):89-92.

[2]王波,鄭聯盛,王兆斌.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1):77-80.

上一篇:教育與生命哲學論文范文下一篇:財政管理會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