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范文

2023-09-23

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范文第1篇

2009年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方案

為摸清動物疫病發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掌握本地區主要動物疫病的發生規律,科學評估動物疫病的發生風險和流行趨勢,為動物疫病預報預警提供技術儲備和支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結合農業部、吉林省有關文件要求,按照目標明確、系統規范、科學有效的工作原則,制定本方案。

一、職責分工

(一)梅河口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科負責全市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技術指導工作,制定和發布全市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方案;成立由梅河口市畜牧業管理局防疫科和梅河口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科工作人員組成的市級動物疫病流調隊,組織實施畜禽和寵物疫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定期向通化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報送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情況。

(二)各鄉鎮畜牧獸醫站負責轄區內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依據本方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本轄區具體工作方案;并組建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工作隊,由專人負責,具體實施轄區內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定期向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科報送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情況。

(三)村級防疫員負責所轄行政區域內動物飼養和動物疫病發生情況的日常統計和巡查工作,認真填寫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表和動物存欄調查表,并定期上報鄉鎮畜牧獸醫站。

二、流行病學調查范圍

梅河口市的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覆蓋面要求達到100%,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調查區域

涵蓋全市21個鄉鎮,其中梅河口市城區以寵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為主;其它鄉鎮以畜禽重大疫病和常發病調查為主、寵物疫病調查為輔。

(二)調查對象

包括養殖場/戶、動物診療機構(含畜牧獸醫站)、屠宰場、等。

(三)動物種類

包括雞、鴨、鵝、豬、牛、羊、馬、、犬、貓等。

(四)疫病種類

1、重大傳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瘟、雞新城疫、豬偽狂犬、豬藍耳病、布病、結核病、馬傳貧、馬鼻疽、炭疽、瘋牛病、癢病、狂犬病、布魯氏桿菌病、弓形蟲、等。

2、常發疫病。包括:豬圓環病毒病、禽白血病、衣原體病、細菌性疾病、犬瘟熱、犬細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狀病毒、貓瘟熱、貓白血病、貓傳染性腹膜炎等。

三、工作內容

(一)市級流行病學調查

1. 流行病學抽樣調查

隨機選取有代表性的流調點,通過部分實際調查結果來推斷整個動物群體的一種

統計調查方法。

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星期到2個鄉鎮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每個鄉鎮負責4個養殖場及10個養殖農戶的聯系和確定工作。流行病學調查采用填寫流調表、臨床解剖、采集病料并開展實驗室檢測等形式進行,診斷結果和防治建議于7-10個工作日內反饋。

2、流行病學定點調查

通過有代表性的定點抽樣調查,更準確地了解梅河口市動物疾病的流行狀況,定向監測動物疫病流行的變化情況,為宏觀和科學分析評估、預警動物疫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各鄉鎮畜牧獸醫站在本轄區內設立豬、雞、牛、羊四種動物各一個飼養場做為市級定點調查對象,負責日常疫病動態觀察,每周填寫《養殖場疫病流行病學調查表》,并按規定時間上報;每月至少收集和留存病例樣品四份以上(同畜種或不同畜種),以備市獸醫實驗室及時接樣診斷。

3、流行病學緊急調查

當梅河口市區域懷疑或確認重大動物疫病發生、瘋牛病和非洲豬瘟等外來動物疫病出現、豬瘟等主要動物疫病流行特征出現明顯變化、牛瘟等已消滅疫病再次發生時,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將緊急啟動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程序,組織實施現地調查,填寫緊急流行病學調查表。根據調查情況,流調隊要描述動物疫情現狀(空間、時間和群間分布等),分析疫病來源,判斷疫情發展趨勢,提出控制措施建議,形成調查評估報告。懷疑疫情擴散時,應在高風險地區開展追蹤調查。

4、流行病學專項調查

圍繞特定目的,靈活設臵的調查項目。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根據全市動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問題影響因素,適時開展各種專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二)鄉鎮級流行病學調查

各鄉鎮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采取隨機抽樣和定點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月至少對豬、禽、羊、牛養殖場各2個,開展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關于緊急流行病學和專項流行病學調查,各鄉鎮要根據本方案要求,制定流行病學調查預案或方案,并根據需要積極配合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相關工作。開展常規流行病學調查時應包括以下信息來源:

1、畜禽養殖場:地理特點、飼養數量、疾病種類、發病數、死亡數、發病率、治療情況、損失程度,免疫情況等信息;填寫《養殖場流行病學調查表》。

2、 動物診療機構(包括鄉鎮獸醫站):通過對轄區內動物診療機構的調查,了解動物疫病的發生情況,填寫《動物疫病診療機構畜禽疫病流行病學調查表》和《動物疫病診療機構寵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表》。

3、 屠宰場:通過對屠宰場檢疫過程中,發現疾病的流行情況并填寫《動物屠宰場動物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表》。

4、 動物飼養數量動態調查:通過對轄區動物的引入和轉移情況進行跟蹤調查,了解轄區內動物的飼養情況并填寫《動物存欄情況調查表》。

四、分析評估與信息交流

(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轄區動物疫病風險評估工作機制,結合本地畜牧業生產、流行病學調查和監測數據,定期評估疫情發生風險。

(二)在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對疾病診斷結果及時反饋養殖場,指導畜牧生產,要及時與各調查點交換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意見。

五、其他工作要求

1、各鄉鎮獸醫站于每月十五日前將流調情況報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2、市動物疫控中心于每月二十日前將流調情況報通化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范文第2篇

.各型唇炎的臨床特點 .唇炎治療的共同原則

.萎縮性舌炎的臨床表現,與全身系統性疾病的關系 .梅羅綜合征的臨床特點

.灼口綜合癥的病因、臨床特點和治療原則 .干燥綜合征的診斷方法 .各期梅毒在口腔的表現

.與艾滋病相關的最常見的口腔表征及其對艾滋病診 斷和預后的意義

.認識系統性疾病的口腔表現對口腔臨床工作的意義

唇炎

.一組在唇部及唇周皮膚有相對獨特臨床和病理表現的黏膜疾病(cheilitis) .不包括OLP等疾病的唇部表現 .分類: –按病程: 急性/慢性

–按臨床特點: 糜爛性/濕疹性/脫屑性

–按病因病理: 慢性非特異性/腺性/良性淋巴增生性/肉芽腫性/光化性/變態反應性

一、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 1. 病因對日光中紫外線過敏 2. 臨床表現 (1) 多見于下唇 (2) 急性:

暴曬當日急性發作

灼熱感明顯,伴劇烈瘙癢

唇紅部水腫、充血、水皰、糜爛、結痂 (3) 慢性: 反復發作

唇紅部黏膜增厚、干燥、皸裂、鱗屑 口周皮膚色素失禁,形成帶狀皮炎 可并發皮膚日光性濕疹

長期不愈者-局限性唇紅黏膜增厚-疣狀增生 -鱗癌(癌前狀態) 3. 病理學改變

細胞內與細胞間水腫、水皰形成, 基底 細胞空泡變性

上皮下膠原纖維嗜堿性變(日光變性)

二、腺性唇炎(cheilitisglandularis) 1. 病因不明 2. 臨床特點

(1) 唇部彌漫性肥厚、腫大

(2) 晨起后上下唇粘連,有粥樣粘性薄痂分布 (3) 唇黏膜見紫紅色顆粒狀唇腺導管口突起 (4) 擠壓時稀薄或淡黃色粘性分泌物溢出 (5) 可觸及多個黏膜下唇腺呈粟粒狀小結節 (6) 據是否出現繼發感染分為: 單純型/淺表化 膿型/深部化膿型 3. 病理學改變

唇腺腺體增生、腺管肥厚擴張 4. 診斷

臨床特點、病理學改變

三、良性淋巴組織增生性唇炎(cheilitisof benign lympholasis) 1. 病因不明 2. 臨床特點

(1) 好發于青壯年女性, 下唇唇紅正中1cm內 (2) 病變循環

局限性淡黃色損害→陣發性劇烈瘙癢感→咬唇 或搔癢→淡黃色稀薄液體流出→瘙癢緩解→重 新結痂、形成損害→劇烈瘙癢→組織增生 3. 病理學改變上皮下特征性淋巴濾泡形成 4. 診斷下唇劇烈瘙癢性損害、病理學改變

四、肉芽腫性唇炎(granulomatosacheilitis) 1. 病因不明 2. 臨床特點

(1) 癥狀不明顯, 多見于上唇

(2) 反復發作, 每次發作消退后不能恢復上次形狀 (3) 唇部彌漫性腫脹、外翹, 見瓦楞狀縱形溝紋, 觸診富彈性感

3. 病理學改變非干酪化類上皮細胞肉芽腫 4. 診斷臨床特征、病理學表現 腺性唇炎

良性淋巴組織增生性唇炎 肉芽腫性唇炎 性別年齡 中年

青年女性

青壯年

臨床表現

唇腫

唇內側可見針頭大 小顆粒狀突起,擠 壓間黏液滴

唇腫

滲出伴陣發性劇烈 瘙癢

巨唇

腫脹不易消退、 無糜爛

病理特點

小黏液腺增生

上皮下結締組織中 間淋巴濾泡樣結構

非干酪化類上皮 細胞肉芽腫

腺性唇炎、良性淋巴組織增生性唇炎、肉芽腫性唇炎鑒別要點

腺性唇炎 良性淋巴組織增生性唇炎 性別年齡

中年

青年女性

青壯年

肉芽腫性唇炎 臨床表現

病理特點

唇腫

唇內側可見針頭大小顆粒狀突起,擠壓間黏液滴 小黏液腺增生

唇腫

滲出伴陣發性劇烈瘙癢 上皮下結締組織中間淋巴濾泡樣結構

巨唇 腫脹不易

非干酪化

五、漿細胞性唇炎(cheilitisplasmacellularis) 1. 病因不明 2. 臨床特點:

(1) 邊界清楚的局限性暗紅色水腫性斑塊, 表 面涂漆樣光澤

(2) 口腔其他黏膜可同時受累(漿細胞性口炎) (3) 也可發生于眼、外陰、肛門黏膜 3. 病理學改變密集成團漿細胞 4. 診斷活檢

六、超敏反應性唇炎(allergic cheilitis) 唇血管神經性水腫 接觸性唇炎

詳見變態反應性疾病章節

七、慢性非特異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 不能歸入上述有相對特征性改變或病因的唇炎 1. 病因不明 2. 臨床特點

(1) 慢性病程, 時輕時重

(2) 慢性脫屑性唇炎: 干燥/開裂/脫屑 (3) 慢性糜爛性唇炎: 糜爛/滲出/結痂 (4) 可出現唇周皮膚色素失禁 3. 病理學改變非特異性炎癥

八、唇炎的治療 1. 共同原則 (1) 局部處理

濕敷: 消毒防腐制劑/皮質激素制劑

局搽: 激素類軟膏/抗生素類軟膏/保濕制劑 局封: 皮質激素 物理治療: 微波治療 (2) 全身用藥

對癥處理: 抗組胺藥等

干燥脫屑性損害: 羥氯喹/增生平/維甲酸等 糜爛滲出性損害: 羥氯喹/小劑量皮質激素等 2. 各型的治療

光化性唇炎: 氯喹類藥物

腺性唇炎: 10%碘化鉀10ml, 32P貼敷

良性淋巴組織增生性唇炎/漿細胞性唇炎: 32P貼敷 肉芽腫性唇炎: 抗過敏, 局部激素, 整形性切除 慢性非特異性唇炎: 氯喹類藥物, 增生平等

舌疾病

各種疾病引起的舌黏膜萎縮性改變的總稱

1. 病因貧血、煙酸缺乏、干燥綜合癥、白色念珠菌感染 2. 臨床表現

(1) 好發于有系統疾病背景的中老年婦女

(2) 絲狀乳頭-菌狀乳頭-全部乳頭-舌肌-舌體-其他口腔黏膜依次萎縮 (3) 萎縮的黏膜面光滑絳紅如鏡面

(4) 伴或不伴口干、燒灼感、味覺異常/喪失、疼痛等癥狀

(5) 全身疾病背景: 貧血、煙酸缺乏、干燥綜合癥、白色念珠菌感染等萎縮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 3. 診斷臨床特征 4. 治療

(1) 原則對因治療、控制癥狀、免疫調節 (2) 全身治療

貧血缺鐵性: 補鐵

巨幼細胞性: 葉酸、VitB12 再生障礙性:??铺幚?煙酸缺乏補充煙酰胺或煙酸 真菌感染氟康唑等

干燥綜合征環戊硫酮、必嗽平 免疫調節斯奇康、胸腺素等

(3) 局部治療: 消炎防腐/抗真菌/緩解疼痛/緩解口干 發生在唇舌部三種綜合征

神經-皮膚-黏膜疾病, 以復發性口面部腫脹、復發性面癱、裂舌三聯征為特點 1. 病因不明 2.臨床表現

(1) 20歲以下青年多見,男多于女 (2) 唇損害-肉芽腫性唇炎 舌損害-溝紋舌,常伴地圖舌 神經損害-外周性面神經麻痹

3. 診斷三聯癥(完全型/不完全型)梅-羅綜合癥 4. 治療對癥支持療法 面癱: 皮質激素肌注/口服

肉芽腫性唇炎: 皮質激素局部注射

裂紋舌: 消毒防腐制劑/抗真菌制劑局部含漱

是一組口腔頜面部感覺異常的癥侯群 特點:口腔黏膜燒灼樣疼痛舌部為主 無臨床體征 無病理學改變 灼口綜合征

一、病因

不明,可能與下述因素有關 1. 口腔局部因素

過敏充填材料義齒材料

局部刺激不良修復體殘根冠等 飲食習慣吸煙喝酒口香糖 感染亞臨床白念感染

不良習慣舌部微循環障礙肌過度緊張等 2. 系統因素

性激素改變更年期綜合癥

系統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 醫源性因素抗生素降壓藥 3. 精神-心理因素

個性及人格改變

恐癌癥、焦慮癥、抑郁癥 4. 神經系統病變

2. 臨床癥狀 (1) 口腔主癥狀

口腔黏膜燒灼樣疼痛,表現為 異物感脹痛感針刺感 粗糙感麻木感發癢感

舌﹥義齒承托區(腭)﹥唇﹥頰 (2) 口腔伴隨癥狀

口干、口渴、味覺異常

特點主訴部位與檢查部位分離

(3) 全身癥狀

失眠、易怒、疲乏、頭痛、發熱、 多汗、注意力分散、性欲降低等

3. 體征無,多伴對鏡自檢和過度伸舌 4. 病理學檢查無改變

三、診斷

排他性診斷,注意: 排除其他口腔頜面疼痛

排除引起口腔頜面疼痛的外科疾病 辨認口腔黏膜正常結構及變異

四、處理及治療 1. 對因處理

消除局部刺激因素 停用可疑藥物 治療更年期癥狀

戒除對鏡自檢和過度伸舌習慣

2. 對癥處理止痛抗抑郁緩解口干癥狀 3. 心理治療解除恐癌癥心理狀態 詳盡的解釋和暗示治療 主訴部位病理檢查 必要時轉??浦委?/p>

干燥綜合征Sjogren’ssyndrome) 發病機理

遺傳背景+病毒 腺上皮細胞凋亡 表達自身抗原 淋巴細胞浸潤 靶器官的持續破壞

剩余上皮細胞分泌功能受損 無免疫階段 免疫階段

2. 臨床表現 (1) 癥狀及體征

口腔表現口干/味覺異常/萎縮性舌炎/猖獗性齲 無唾液分泌/唾液腺腫大

主要外分泌器官眼/鼻/外陰/咽喉/皮膚干燥 其他外分泌器腎小管功能不全/萎縮性胃炎/ 肝腫大/胰腺炎/假性淋巴瘤

非外分泌器官關節炎/末梢神經炎/血管炎 多發性肌炎/重癥肌無力/甲狀腺炎

結締組織病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2) 診斷檢查 口腔檢查唇腺活檢 唾液流量測定 唾液腺造影 核素功能測定

眼部檢查Schirmer試驗

玫瑰紅染色(干燥性角膜結膜炎) 免疫功能IgG、IgM、IgA、RF 抗SS-A、抗SS-B、ANACD

3、CD

4、CD8C

3、C

4、CRP 唇腺活檢分級標準(Greenspan)` Schirmer試驗

3.診斷干燥綜合征國際分類標準(2002) (1)口腔癥狀≥ 1項

1) 每日覺口干持續>3個月 2) 腮腺反復或持續腫大

3) 吞咽干性食物需用水幫助 (2) 眼部癥狀≥1項

1) 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續>3個月 2) 感到反復的沙子進眼或磨沙感 3) 每日需用人工淚液3次或以上 (3) 眼部體征≥1項

1) Schirmer試驗(+) (≤5mm/5min) 2) 角膜染色(+) (≥ 4, van Bijsterveld記分法) (4) 組織學檢查小唇腺淋巴細胞灶≥ 1 (5) 唾液腺受損≥1項

1) 唾液流率(+) (≤1.5ml/15min) 2) 腮腺造影(+) 3) 唾液腺核素檢查(+) (6) 自身抗體抗SSA或SSB (+) (雙擴散法) 原發性SS的診斷無任何潛在疾病情況下

a. 符合條目4條或以上,但至少組織學或自身抗體陽性 b. 條目3~6中任何3條陽性

繼發性SS的診斷有潛在的疾病(如任何一種結締組織病) a. 符合條目1或2b. 同時符合條目

3、

4、5中任意2 * 條無論原發或繼發性,必須排除: 頭頸部放療史、丙肝感染、AIDS、淋巴瘤、結節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抗乙酰膽堿藥病史 4.治療

尚缺乏理想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 .改善癥狀, 控制和延緩因免疫反應而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害的進展及繼發感染 .局部采用替代品保持口腔、眼、鼻腔、皮膚、陰道的濕潤 .口服乙酰膽堿能受體激動劑藥物刺激內源性分泌

.嚴重系統性病變患者需要糖皮質激素或細胞毒性藥物

(1) 對癥治療

1)膽堿酯酶受體激動劑

毛果蕓香堿(匹魯卡品片), Cevimeline2)環戊硫酮或必嗽平 3)人工唾液

(2) 預防及控制感染見白念感染章節 (3) 對因治療轉內科進行免疫治療 (4) 中醫中藥治療

性傳播疾病及艾滋病的 口腔表征 梅毒(syphilis) 蒼白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傳染病

一、病因及傳染途徑

病原體:蒼白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TP) 傳染途徑:后天梅毒直接接觸 先天梅毒胎盤傳染

二、后天梅毒口腔表征

一期 二期 出現時間 感染后3~4周 特征性口腔損害 硬下疳, 無痛性軟骨樣質感的單個潰瘍 血清試驗 ++++ 傳染性 極強

三、先天梅毒口腔表征 哈欽森三聯征:

哈欽森牙 神經性耳聾 間質性角膜炎 五治療 ??浦委?/p>

口腔用藥: 消毒防腐局部制劑

六、注意事項

硬下疳和黏膜斑傳染性較強 體征檢查時應作好個人防護 按國家相關規定及時上報

三期 感染后7~10周 梅毒性黏膜斑, 灰白、光亮、微隆的無痛性斑塊 +++ 強 感染后2年 間質性舌炎白斑

樹膠腫

+/- 弱/無 艾滋病

一、幾個基本概念

1.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 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2.艾滋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virus, HIV), 逆轉錄科慢病毒屬 .侵犯及損傷CD4細胞

.在血液存活數周, 100℃10分鐘滅活 .體外一般消毒劑5分鐘滅活 .對紫外線和碘酒不敏感

3. HIV感染者感染HIV者, 可以出現或不出現癥狀和體征 4. AIDS患者出現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符合確診標準的感染者

二、傳播途徑

性接觸傳染75%~85% 體液傳染血及血制品傳播概率為100% 醫源性單次暴露傳播概率為

母嬰傳播胎盤、產程血性分泌物、哺乳 傳染條件皮膚及黏膜破損、一定數量的病毒 成人平均約2.5年、兒童平均約1年

三、臨床分期及傳染性

感染HIV后至死亡均有傳染性

急性期(I期, 3~14d)、發病期(III-VI期)傳染性強, 相對持續時間短

無癥狀期(II期, 2~10yr)傳染性相對較弱,但持續時間長

四、HIV感染和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1. 口腔病損的意義

在HIV感染和AIDS者中,6%以口腔病損為首發臨床表征 具有提示診斷和預后作用

相關口腔病損共34種,以口腔念珠菌病和毛狀白斑最常見 血清陰性高危者 無癥狀HIV感染期 口腔病損發生頻率

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范文第3篇

做好登革熱疫情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對于指導疫情的預防和控制至關重要,其主 要原則要求為:

(一)首先要核實疫情。接到疫情報告后,立即核實登革熱疫情的真實存在性,掌握疫情波及范圍和影響因素。

(二)對患者要及時進行個案調查,查找可能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三)對疫點范圍內的可疑發熱患者進行及時、主動和全方位的搜索,防止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和蔓延。

(四)對疑似患者要采集血標本,及時送檢和進行核實診斷。

(五)需對疫點或疫區登革熱的流行因素和流行趨勢進行快速且客觀的評估。

二、現場調查前的相關準備工作

(一)疫情處理交通工具的準備應配備專門的疫情處理車輛隨時處于待命狀態,一旦出現登革熱疫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集結出發到達疫情現場。

(二)疫情處理箱常備物品的準備應配備專門的登革熱疫情處理箱,箱內應包括以下物品:登革熱疫情現場調查的相關表格(包括《全國登革熱監測方案》中的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個案調查表、登革熱病例調查一覽表/登革熱發病情況入戶調查登記表、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孳生地調查登記表、登革熱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調查表、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離送檢登記表、疑似登革熱病人檢材送檢一覽表和病原學檢測結果一覽表等表格),宣傳小折頁,紙,筆,蚊幼采集容器,塑料吸管,防蚊油,手電筒以及盛裝蚊幼的容器等。

(三)現場采樣箱的準備登革熱疫情調查現場調查時,必要時會對可疑病例,密切接觸者或疫點(疫區)內的健康人群進行血標本的采集,因此需要準備現場采樣箱,配備必要的調查用具、采樣器材等。采樣箱內應包括一次性針筒,一次性手套,干燥試管,消毒棉簽,橡膠帶等,所有物品可按50~100人份準備。

(四)個人一般物品和防護物品的準備登革熱的調查現場環境一般較復雜,同時還要避免被疫點(疫區)的蚊蟲叮咬等,因此參加現場調查的人員要求盡量穿戴

長袖衣服,帶上防蚊油或防蚊霜,工作服,工作證,雨傘或遮陽帽等。

(五)準備相應的防蚊、滅蚊的設備及藥物:噴霧器、煙霧機等設備和敵敵畏、溴

氰菊酯、馬拉硫磷等殺蟲劑及有關生物、微生物滅蚊的制劑。

(六)通知相關醫院準備好治療登革熱中、西藥物及對癥、支持治療藥物、設備等

物資。

(七)實驗室應準備好分離登革病毒試劑、設備及進行各項血清學檢查試劑、器材

等,便于現場采集的標本能夠得到及時檢測。

三、登革熱現場調查的內容

(一)基本信息收集和分析

進入現場后,第一步就是確認、核實上報登革熱疫情狀況,判斷疫情性質及其程度??刹扇∫韵鹿ぷ鞣绞剑?/p>

(1)聽取有關方面的情況介紹,尤其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的介紹。

(2)組織多部門、多層次的座談會。

(3)查閱當地有關登革熱歷史資料及自然和社會因素情況,初步了解影響登革熱流行的有關因素。

A、自然因素:自然地理資料(包括人口、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氣溫、降雨量、土壤等)、既往登革熱流行情況。

B、社會因素:人員流動情況、供水及儲藏情況。

(二)對登革熱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并核實診斷。包括對病史、表現、各案例之間的關系、活動范圍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等調查核實;對登革熱發生、流行前15天之內外來人員進行調查。

(三)分布及特點調查。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區、年齡、性別、職業、發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確定疫點、疫區范圍和流行特點。

(四)傳染源和傳播軌跡追蹤。追蹤首例或首批疑似登革熱病人。

(五)媒介調查。流行期間,隨時對伊蚊相、孳生性質、種類、幼蟲密度進行調查,計算布雷圖指數、房屋指數、容器指數。有條件時也可對室內棲息率、成蚊叮咬/停留率、季節消長、對殺蟲劑抗藥性進行調查。

(六)病毒監測。及時采集病例或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捕捉伊蚊分離病毒,鑒定型別。

(二)登革熱現場入戶調查

登革熱疫情發生時,疫情處理人員應到居民區、單位入戶調查。入戶調查主要可歸納為:“問、查、看、翻、教、滅”六方面。

1、問:入戶詢問

入戶調查人員應登記居民戶內居住人數,了解家庭成員近期有無類似患者,發現可疑現癥病人,應登記并勸其住院治療。

2、查:檢查居民戶內外水生植物和積水情況。

檢查居民戶內外有無種養富貴竹、萬年青等盆景水生植物;

檢查居民戶(院)內、陽臺、天臺種花的花盆托盤是否有積水;

檢查居民戶(院)內外是否還有其他的積水如:露天棄置的盆、罐、垃圾等容器、輪胎、竹節、樹洞、溝井、地面等積水。

3、看:查看積水是否有伊蚊蚴蟲孳生,登記有伊蚊蚴蟲孳生的積水數。

4、翻:翻盆倒罐,清除各種不必要的積水。

5、教:開展宣教工作:

(1)登革熱是蚊子傳播的;

(2)傳播登革熱的蚊子生長在種養水生植物的花瓶、花盆托盤,及其他水缸、水盆、罐、等小積水容器中;

(3)清除各種積水、倒置小積水容器,種養的水生植物每隔3-5天洗缸換水,可以控制蚊子,預防登革熱。

(4)給水生植物換水時應清洗容器和植物根系;

(5)睡覺掛蚊帳,或使用其他防蚊滅蚊措施防止蚊蟲叮咬。

(三)登革熱現場調查注意事項

1、入戶應注意禮貌,先表明身份說明來意,尊重受調查對象和風俗習慣,防止損壞物品,以取得居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到疫點調查時,應該做好個人防護,噴涂防蚊藥水或驅蚊劑。

3、入戶調查人員應依門牌號挨家挨戶上門調查,不在家的應記錄并及時返回調查補上,以覆蓋全部住戶。

4、翻盤倒罐要徹底。

5、注意對空置房屋或長期外出的住戶的調查處理。

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范文第4篇

全國包蟲病流行情況調查方案 基線調查方案

包蟲病是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傳染病之一。全國疫情報告數據顯示,2004~2010年,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包蟲病病例報告,其中98.2%的報告病例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甘肅、寧夏、內蒙古等7個省(自治區),但目前流行狀況仍不太清楚。按照《防治包蟲病行動計劃(2010~2015年)》要求,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包蟲病的流行范圍和程度,特制訂本方案。

一、調查目的

進一步了解我國包蟲病的流行范圍和程度,為制定防治計劃、實行分類指導、進行效果考核和全面推進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二、調查范圍

(一)有中央補助地方包蟲病防治項目支持的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甘肅、寧夏、內蒙古7省(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項目省)的流行縣(指各省曾組織調查明確的);

(二)項目省流行縣之外2000年以來有包蟲病病例報告的縣;

(三)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2000年以來有包蟲病本地感染病例報告且存在包蟲病傳播條件的縣。

三、調查對象

(一)項目省的流行縣 1.人群患病調查

在每個流行縣,以行政村為單位按牧區、半農牧區、農區和城鎮進行分層,按各層人口數占全縣人口總數的比例確定分層調查人數,再根據各層調查人數確定各層調查村數,共抽取16個村,每村查200人以上(人數不足時從鄰近村補足。),全縣至少調查3200人。 2.兒童感染和患病情況調查 在每個流行縣的牧區、半農牧區、農區和城鎮各抽取1所小學,對該小學全體學生進行普查。如學生集中在縣城,則抽取該縣城所有的小學。 3.犬感染調查

在每個流行縣確定的16個人群患病調查村中,每村抽取20個養犬戶(養犬戶數不足時從鄰近村補足),每戶僅采集1條犬的糞樣,共計采集犬糞樣320份。 4.家畜宿主調查

在每個流行縣,以縣為單位,在屠宰季節選取當地繁育的1歲以上的羊1000只(或牛500頭),選定調查的牛、羊應來自本縣10個以上的村。 5.嚙齒類動物調查

在有泡型包蟲病流行的縣,在泡型包蟲病患者居住地周圍和人、犬經?;顒拥膮^域捕捉各種成年鼠數不少于1000只。 6.包蟲病防治知識和行為調查

在每個流行縣確定的16個人群患病調查村中,選取干部、農牧民和宗教教職人員等共20人;在選定學校調查4年級及以上的所有學生。

(二)項目省流行縣之外2000年以來有包蟲病病例報告的縣,以及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2000年以來有包蟲病本地感染病例報告且存在包蟲病傳播條件的縣 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即網絡直報系統)的包蟲病報告病例為線索,對報告的病例進行核實,了解當地醫院是否發現和收治過未報告的包蟲病病例;對確診和臨床診斷的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如確認其為當地感染的病例,且其所居住的村(社區)存在中間宿主和終宿主動物,則參照項目省流行縣關于“犬感染調查”、“人群患病調查”要求,對當地感染病例居住區域的屠宰家畜進行肝肺檢查,如發現存在包蟲病流行,則在該村(社區)的周圍和該縣類似的村擴大范圍進行調查。

四、調查內容與方法

(一)基本情況

包括戶主姓名、人口數、民族、養犬數量、養羊數量、養牛數量、年自宰數量、自宰時間、飲水來源等,填寫附表1。

(二)人群患病情況 根據《包蟲病診斷標準》(WS 257-2006),對接受檢查的對象進行B超檢查(疑似病例輔以血清學檢查)和診斷,填寫附表2;對查出的患者進行個案調查,填寫附表3。

(三)兒童感染和患病情況

在選定的小學,對全部學生采用B超檢查和血清學方法檢測,填寫附表2;對查出的患者進行個案調查,填寫附表3。

(四)終宿主感染情況 1.犬感染情況

對收集的犬糞采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犬棘球絳蟲抗原,盡可能開展無主犬剖檢,進行病原學檢查,填寫附表4。 2.其他終宿主感染情況

有其他終宿主(狐貍、狼、貓等)的地方,收集其糞便進行糞抗原檢測,并盡可能剖檢進行病原學檢查,填寫附表4。

(五)中間宿主患病情況 1.羊(牛)患病情況

在屠宰場檢查羊(牛)肝、肺等臟器,觸摸檢查有無囊狀物、包塊或結節,對發現的囊狀物或硬結進行剖檢和鑒別,記錄動物年齡和包囊數量,填寫附表5。 2.嚙齒類動物(鼠)感染情況

剖檢捕獲的鼠,觀察肝、肺感染情況,填寫附表6。

(六)防治知識和行為情況

以問卷形式對選定調查村的干部、農牧民、宗教教職人員和學生進行防治知識與行為調查,填寫附表7。

五、數據整理及分析

(一)數據收集上報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確定專人負責調查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完整、準確地錄入調查數據,并逐級審核、匯總、上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二)率的標準化

采用2000年全國標準人口構成,對地區分布和性別分布的感染率、血清學陽性率進行標化,用于不同省份之間及男女之間等各種率的比較。

(三)流行情況推算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匯總與分析本地區調查數據,計算各地區的流行情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負責匯總與分析全國調查數據,推算全國流行情況。

(四)統計指標

1.犬棘球絳蟲感染情況

糞抗原陽性率=陽性數/檢查糞樣數×100% 犬感染率=陽性數/剖檢犬數×100%。 2.羊(牛)包蟲病患病情況

羊(牛)患病率=棘球蚴感染羊(牛)數/檢查數×100% 羊(牛)平均感染度=包囊總數/檢查數×100%。 3.嚙齒類動物感染情況

嚙齒類動物感染率=感染數/檢查數×100%。 4.人群患病情況

人群患病率=現患病人數/檢查人數×100%。 5.兒童(6-12歲)患病和血清學抗體陽性情況

兒童患病率=兒童現患病人數/檢查兒童人數×100% 兒童血清學陽性率=陽性人數/檢查兒童人數×100%。 6.防治知識與行為合格率

防治知識與行為合格率=合格人數/調查人數×100%。

(五)既往人群查病數據的利用

流行縣2008年以來已有的人群查病數據,經省級疾控機構進行評估,符合本方案中人群患病調查要求的,予以采用;不能符合要求的,需補充調查。

六、分析總結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相關專家對調查數據進行匯總和統計分析,并撰寫總結報告。

七、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應貫穿于調查工作的始終。

(一)準備階段

1.培訓對調查專業人員進行調查方案、問卷調查、數據錄入、檢測方法和檢查技術等培訓,培訓后進行考核,合格者參與相關調查。 2.按照本方案規范調查程序和技術方法。 3.檢測試劑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統一采購,在進行檢測前須對試劑進行測試和評價。 4.調查表和數據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組織人員編制統一的調查表和數據錄入程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填寫和錄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匯總、分析、反饋。

(二)實施階段

1.抽樣的質量控制嚴格按照方案要求抽樣,確保樣本和樣本量達到設計要求。

2.現場調查的質量控制各縣安排專門人員,負責每日調查表的檢查,進行原始數據的現場核對。

3.技術指導和督查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疾控機構組織專家對調查質量進行技術指導和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隨機復檢1~5%的人血清樣品、犬糞樣品、動物病變臟器標本,符合率應在95%以上,不達標者對同一批標本進行復查。

4.數據庫檢查和驗收各縣安排專門人員負責數據錄入、核對和邏輯糾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調查的數據庫進行審核,抽取10%數據進行人工核對,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八、組織管理

(一)在衛生部疾控局的領導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開展全國包蟲病流行情況調查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當地實際,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管理,協調相關部門參與本轄區的調查;地方各級疾控機構負責制定本轄區的實施細則、工作計劃,會同相關部門具體實施。

(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負責對本次調查的省級骨干培訓、技術指導、質量控制、全國資料匯總分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疾控機構負責當地調查人員的培訓、技術指導、質量控制、本省數據匯總和分析、檢查督導等??h級疾控和醫療機構負責本縣調查的具體實施。

(三)2011年10月舉辦全國包蟲病流行情況調查培訓班,培訓省級師資,各地啟動包蟲病流行情況調查;2012年12月前各地完成調查工作并完成總結分析階段的各項工作。 附表1:調查戶基本情況 附表2:包蟲病篩查登記表 附表3:包蟲病患者個案調查表

附表4:終宿主(犬/狐)棘球絳蟲感染調查表 附表5:家畜棘球蚴病調查表

附表6:嚙齒類動物棘球蚴病調查表

附表7:包蟲病防治知識與行為問卷調查表 附表1 調查戶基本情況

調查村編號□□□□□□□□□□ 省(自治區、直轄市)縣鄉(鎮)村 戶號

戶主姓名

人口數(人) 民族

養犬數量(只)

養羊數量(只)

養牛數量(頭)

年自宰牛羊數量(只/頭) 自宰 時間 (月份)

家庭 飲水 來源

注:飲水來源:①溝②河③井④塘⑤積水⑥泉水⑦自來水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2 包蟲病篩查登記表

調查村編號□□□□□□□□□□ 省(自治區、直轄市)縣鄉(鎮)村 編號

姓名

性別

年齡

民族

宗教信仰

職業

文化程度

居住方式

B超

是否查過包蟲病

檢查結果

陰性

陽性

注:以下選項供填寫時參考

宗教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其他、無

職業:牧民、半農牧、農民、工人、商人、軍人、干部、教師、學生、學齡前兒童、醫生、家務、宗教人士、其他

文化程度:學齡前、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 居住方式:定居、游牧、冬季定居夏季游牧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3

包蟲病患者個案調查表 編號□□□□

住址:省(自治區、直轄市)縣鄉(鎮)村門牌號:

一、基本情況(選擇項劃“√”)

1.姓名:戶主名: 2.性別:①男②女 3.年齡:周歲

4.民族:①藏②漢③回④蒙⑤維⑥其他

5.職業:①牧民②半農牧③農民④工人⑤商人⑥軍人⑦干部⑧教師 ⑨學生⑩學齡前兒童醫生家務宗教人士其他

6.文化程度:①學齡前②文盲③小學④初中⑤高中⑥大專及以上 7.宗教信仰:①佛教②伊斯蘭教③其他④無

8.居住方式:①定居②游牧③冬季定居與夏季游牧 9.你家有(可多選):①收音機②電視機③手機④以上都無 10.家庭飼養牲畜(填數字):①牛頭②羊只③駱駝峰④豬頭 11.你家牲畜屠宰方式:①集中屠宰②零星屠宰③家庭私宰

二、環境與醫療(可多選,劃“√”)

1.你家周圍有野狗嗎?①有②無③不知道

2.你家鄰居養狗嗎?①不養②有人養③幾乎每家都養 3.你家有狐皮制品(帽、衣領)嗎?

①有,買的②有,自捕③有,別人送的④無

4.你家飲水來源:①溝②河③井④塘⑤積水⑥泉水⑦自來水 5.你村有醫生嗎?①有②無③不知道 6.首次診斷為包蟲病的時間:年月

三、檢查結果

1. B超檢查

(1)病灶部位:①左肝②右肝③左右肝④脾⑤腎⑥腹腔 (2)病灶數量:個

(3)最大病灶直徑:

CM ×

CM

(4)分型:

囊型:①CL型②Ⅰ型③Ⅱ型④Ⅲ型⑤Ⅳ型⑥Ⅴ型 泡型:①浸潤型②鈣化型③液化空洞型 混合型:①是②否 檢查者簽字: 2. 血清學檢查

(1)方法:①酶聯免疫法②間接血凝法③金標滲濾法④免疫印跡法 (2)結果:①陰性②陽性 檢查者簽字:

附表4 終宿主(犬/狐)棘球絳蟲感染調查表 編號□□□□□□□□□□

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編號

戶主姓名

動物名稱

檢查結果

日期

檢查者

糞抗原檢查

剖檢

陰性

陽性

陰性

陽性(注明蟲種)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5

家畜棘球蚴病調查表

編號□□□□□□□□□□

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屠宰場名稱: 編號

家畜名稱

齒齡(歲)

檢查結果

寄生部位

包囊數量(個) 備注

陰性

陽性

其他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6

嚙齒類動物棘球蚴病調查表

調查村編號□□□□□□□□□□ 省市縣鄉(鎮)村密度:洞/100M2 編號

動物名稱

結果

寄生部位

備注

陰性

陽性

(注明蟲種) 肝

其他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7

包蟲病防治知識和行為問卷調查表 編號□□□□

姓名:性別:年齡:

問卷內容(可多選,劃“√”) 1.人是怎樣得包蟲病的:

①生吃牛羊肉②狗傳染③不知道 2.您吃東西前洗手嗎?

①經常洗②有時洗③很少洗 3.您與狗玩耍嗎? ①經常②偶爾③從不

4.你家牛、羊屠宰后的有病的肝肺怎么處理的? ①扔掉②自己吃③喂狗④掩埋或焚燒 5.如果免費為狗驅蟲,你愿意嗎? ①愿意②不愿意

注:答對3道題為合格。 調查人:

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范文第5篇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清水縣某幼兒園手足口病患兒。

1.2方法 運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調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通訊地址:清水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史文成 姚銀娣 王旭明 郵政編碼:741400

2.2發病情況 累計報告16例,波及人數674人。無重癥和死亡病例發生,首發病例裴海鑫,男,4歲,在清水縣第一幼兒園小四班就讀,于2010年4月29日發病,發病前一周內無外出史,家中其他兒童無發病史。末發病例彭瀟軼,女,5歲,在清水縣第一幼兒園中一班就讀,發病日期為2010年5月18日,診斷日期為2010年5月19日,患兒發病一周內在園內有生活接觸史。

2.3時間分布 4月29日至6月5日,37天,累計發病16例。

2.4人群分布 病例發生在三個年級11個班,其中小一班3人;小二班4人;小三班2人;中一班1人;中二班1人;中三班3大一班1人;大二班2人。年齡分布:4至6歲之間,其中4歲9例,5歲4例,6歲3例。男性9例,女性7例。密切接觸者512人。

2.5臨床表現 患兒大多在口腔黏膜、手掌心、足掌心、臀部等散發皰疹,大多有納差、惡心、嘔吐等癥狀,個別病例伴有1-2天低熱。經抗病毒藥物和對癥治療,在1-3天皰疹可退去一半,5-7天痊愈。

2.6病原學檢測 采樣送檢8份皰疹液樣標本檢測,檢出Cox A16病毒4份,其余4份為其它腸道病毒。

3.控制措施

3.1隔離傳染源 患兒居家隔離,家長負責護理,密切

接觸者醫學觀察,發現類似癥狀立即就診,幼兒園閉園2周,如再出現新發病例,再順延閉園時間。嚴格落實晨、午檢制度,掌握學生健康狀況,及時隔離新發病例。

3.2改進衛生狀況 室內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加強日常清掃和消毒工作,對所有教室、寢室、玩具等進行終未消毒,被褥在陽光下暴曬。

3.3加強疫情報告 幼兒園實行日報告和零病例報告制度,及時掌握情況采取相應措施,控制疫情進一步擴散,醫療單位在救治的同時密切注意疫情動向。

3.4健康教育 加強手足口防治知識宣傳,倡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活動前后、飯前便后勤洗手,預防病從口入,同時讓家長手足口病和其它相關傳染病的防治知識,提高社會的防病意識。

4.討論

4.1通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結果,判斷本次疫情是一起由柯薩奇病毒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疫情,報告發病率為2.63%,本次疫情雖呈暴發流行,但發病病例均為輕癥,無重癥和并發癥發生,臨床癥狀不典型,體溫超過38.5℃僅有3例,病程短平均4天,沒有收入病房留觀的病例,所有病例均進行了居家式隔離治療,符合(《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的輕癥的治療規范,按病例發生的癥狀輕重程度進行治療,且治療效果顯著,而且預后良好。

暴發原因:①家長防治知識匱乏,意識淡薄,患兒在醫院確診后也沒通知幼兒園,致使傳染源長期在園內存留,使園內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②醫療機構防控意識淡薄,對手足口病的認識不足,報告和消毒制度落實不到位,導致直接和間接感染造成疫情的暴發流行;③兒童對手足口病無特異性免疫,普遍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也比較廣泛,有了一定的傳染源就有機會造成感染,引起暴發或流行;④發病集中在3-6歲,可能與該年齡段兒童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之免疫功能還未完全成熟有關,與5歲以下兒童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一年四季均可發?、傻囊幝梢恢碌?。

5.參考文獻

⑴李學云、石向輝、李麗康等,常州市福田區一起托幼機構手足口病暴發疫情調查,實用預防醫學,2008.12(15).1887-1788 ⑵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生部關于將手足口病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的通知,內部明傳,2008 ⑶何佳鑫、沈曉娜,手足口病流行病特點及其防治,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1,7(3):22-24 ⑷《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

⑸張愛香、李燕婷、張佳琪等,一起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疫情調查,上海預防醫學雜志 2001,13(12):587-588 4

作者簡介:1.史文成,19年月日出生,男,學歷:中專,民族:漢,職稱:公共衛生主管醫師,職業:縣疾控中心主任,醫生。從事專業:疾病預防與控制。

2.姚銀娣,1961年11月8日出生,女,學歷:中專,民族:漢族,職稱:流行病主管醫師,職業:醫生,從事專業:傳染病報告管理。

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范文第6篇

講稿 吳云鳳

學習流行病學的發展簡史后,我們知道,流行病學是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染病曾經是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最嚴重的一類疾病,例如鼠疫、霍亂、天花以及流感等傳染病曾經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染病對人們構成的威脅已逐漸減弱,但是近些年來老的傳染病死灰復燃,新的傳染病不斷出現,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脅,也給全球公共衛生提出新的挑戰。

首先給大家介紹本章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傳染病流行史簡介、影響流行過程的兩個因素;

(2) 掌握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和方法;流行過程的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疫源地、自然免疫地及自然免源性疾病等概念、傳染病的防治和計劃免疫及其評價。

第一節 概述

(一) 傳染病的定義

傳染病流行病學是研究傳染病在人群中的發生、流行過程和傳播規律,探討影響傳染病流行的因素,制定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流行的策略與措施的一門學科。

(二) 流行概況

(1) 全球傳染病流行概況

① 傳染病仍然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每年全球死于傳染病的人口約占總死亡人數的25% 。

② 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約有40多種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幾乎每年至少有一種新的傳染病被發現。

(2) 國內傳染病流行概況

① 艾滋病危害嚴重,艾滋病毒感染模式正在發生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的變化 ② 病毒性肝炎防治形勢依然嚴峻,發病率雖有下降但仍不樂觀,控制的難度仍然較大

③ 耐藥性結核病流行卷土重來

④ 新發、突發傳染病流行不斷發生,在全球出現的40種新發傳染病中,在我國出現近20種

⑤ 流感、手足口病、感染性腹瀉等常見傳染病發病率仍處于較高水平

第二節 傳染過程

首先看一下什么傳染過程? 傳染過程是病原體進入宿主機體后,與機體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過程,亦即傳染發生、發展、直至結束的整個過程。

[1] 病原體

1. 與致病相關的主要特征:

① 傳染力:病原體引起易感宿主發生感染的能力。傳染力大小可通過引發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體的數量來衡量,也可通過人群中二代發病率 (secondary attack rate) 來評價。

② 致病力(pathogenicity):病原體侵入宿主后引起臨床疾病的能力。

③ 毒力(virulence):病原體感染機體后引起嚴重病變的能力??捎貌∷缆屎椭匕Y病例比例來表示。

④ 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病原體的抗原作用于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T細胞受體、B細胞受體),促使其增殖、分化,并產生免疫效應物質(特異性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的特性。

2. 病原體的變異

① 抗原性變異 ② 耐藥性變異

③ 毒力變異

3. 病原體在宿主體外的生存力

① 外環境中的諸多因素對病原體的生長不 ② 大部分病原體在體外的生存力較弱 ③ 少數病原體在外界生存力較強,如能形成 芽孢的細菌、乙肝病毒等。

[2] 宿主:能被傳染性病原體寄生的人或動物

1. 宿主的各種防御機制 ① 皮膚粘膜屏障

② 內部屏障:吞噬作用、正常的體液屏障作用 ③ 特異性免疫反應:體液免疫、細胞免疫 2. 宿主的遺傳易感性

① 宿主的個體遺傳因素也與傳染病的感染有關 ② 已證實7個麻風病的易感基因

③ 艾滋病、肝炎、結核、腦膜炎等傳染病的易感基因也陸續被發現 ④ 傳染病遺傳易感性的研究有望從基因水平揭示感染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并為傳染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3] 傳染過程的結局 感染譜或感染梯度:

1. 定植:病原體存在于體表,組織未受侵害

2.感染:亞臨床感染或無癥狀感染,病原體侵入宿主組織,但沒有臨床癥狀和體征,也沒有組織損害的實驗室證據。

3. 持續感染:慢性感染、攜帶狀態、慢性攜帶狀態、不迅速引起發病或痊愈的感染狀態

4. 隱伏或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無癥狀感染(病原體侵入宿主組織,但沒有臨床癥狀和體征,也沒有組織損害的實驗室證據)。

5. 疾?。号R床疾病、有癥狀感染(病原體在宿主組織中繁殖,出現臨床體征、癥狀與組織損害的實驗室證據、臨床疾病又分為輕癥、重癥和死亡)。 6. 痊愈:組織中的病原體被消滅。

第三節 流行過程

流行過程:是傳染病在人群中連續傳播的過程,包括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易感者機體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個過程。

流行過程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

(1) 傳染源: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包括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

病人是最主要的傳染源。

病人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稱為傳染期。傳染期是決定傳染病病人隔離期限的重要依據。

病程可分為三期:

① 潛伏期:自病原體侵入機體到最早臨床癥狀出現這一段時間稱為潛伏期。

潛伏期的流行病學意義及用途:

a) 判斷患者受感染的時間,借此追蹤傳染源,尋找傳播途徑。 b) 確定接觸者的留驗、檢疫和醫學觀察期限 c) 確定免疫接種時間。 d) 評價預防措施效果。

e) 潛伏期長短還可影響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潛伏期短的疾病,常以暴發形式出現。

② 臨床癥狀期:出現特異性癥狀和體征的時期,病原體數量多,臨床癥狀又有利于病原體排出和傳播,是傳染性最強的時期。

③ 恢復期:病人的臨床癥狀消失,開始產生免疫力,對大多數傳染病來說,機體內的病原體被清除,不再具有傳染性。

病原攜帶者是指沒有任何臨床癥狀而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是帶菌者、帶毒者和帶蟲者的統稱。包括潛伏期病原攜帶者、恢復期病原攜帶者、健康病原攜帶者。

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取決于攜帶者的類型、排出病原體的數量、 持續時間、攜帶者的職業、生活行為、活動范圍、環境衛生狀況、生活條件及衛生防疫措施等。 受感染的動物作為傳染源的動物包括家畜、野生哺乳動物、家禽及野禽等。 人畜共患疾病是在動物和人之間傳播,并由共同的病原體引起的??煞譃橐詣游餅橹鞯娜诵蠊不疾?、以人為主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真正的人畜共患病。

(2) 傳播途徑: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環境中所經歷的全部過程。傳播因素包括空氣、水、食物。傳播形式有垂直和水平兩種。

傳播途徑的種類有七種:

a) 經空氣飛沫傳播 b) 經水和食物 c) 經接觸傳播 d) 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 e) 經土壤傳播 f) 醫源性傳播 g) 垂直傳播

(3)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的易感程度。

? 可引起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 新生兒增加 ? 易感人口遷入

? 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 免疫人口死亡

? 可引起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包括: ? 計劃免疫 ? 傳染病流行 疫源地:

形成疫源地的條件:傳染源的存在和病原體能夠持續傳播

疫源地范圍的大小因病種而異,主要取決于傳染源的存在時間和活動范圍、傳播途徑的特點以及周圍人群的免疫狀況。

1. 疫源地消滅的條件:傳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排出病原體;傳染源排于外環境的病原體被消滅;所有的易感接觸者經過該病最長潛伏期而未出現新病例或證明未受感染。 流行過程的表現形式與類型:

(1) 同源傳播也稱共同傳播載體傳播,指由共同傳播因素引起的暴發

a) 單次暴露:易感者同時暴露于某傳播因素而發生的流行,流行曲線呈單峰型。

b) 多次暴露:易感者分批受感染,病例可分批出現,每批病例表現為流行曲線上的一個高峰,流行曲線呈多峰型,流行時間超過兩個潛伏期。

(2) 非同源傳播,亦稱為連續傳播或連鎖式傳播。病原體在受染的人、動物、與易感者之間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潛伏期長的疾病,病例增長緩慢,流行過程持續時間長,下降也緩慢。潛伏期短的且易傳播的疾病,病例增長快,持續時間較短,但至少超過一個潛伏期。非同源性傳播的流行曲線往往不規則。

流行過程的影響因素:

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是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它們相互聯系共同發揮作用,但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會影響傳染病的流行和消長。三個環節本身及它們之間的鏈接都收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1. 自然因素

a) 對傳染源的影響 b) 對傳播途徑的影響 c) 對易感者的影響

2. 社會因素:包括人類的一切活動

第四節 預防策略與措施

(一)策略 1. 預防為主 2. 傳染病監測 3. 全球化控制

(二)措施 1. 疫情管理

2. 針對傳染源采取措施,例如病人、病原攜帶者、接觸者

3. 針對傳播途徑采取措施,主要是消毒、殺蟲以及滅蚊、繩、蚤等。 4. 針對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免疫預防、藥物預防、個人防護

(三)傳染病暴發的應急措施

1.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會、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動 2. 停工、停業、停課 3. 臨時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4. 封閉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 5. 控制或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 6. 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第五節 免疫規劃及其效果評價

(一) 預防接種

1. 人工自動免疫:有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及類毒素等免疫制劑。 2. 人工被動免疫:有免疫血清、人免疫球蛋白制劑等。

3. 人工自動被動免疫:使機體迅速獲得特異性抗體和持久免疫力

(二)免疫規劃

(1)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實行“四苗防六病”,即卡介苗、脊髓灰質炎三價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和麻疹疫苗,預防結核、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

(2)1992年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計劃免疫范疇,使基礎免疫的內容改變為“五苗防七病”。 (3)2007年12月29日將甲肝、流腦等15種疫苗有效預防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其內容包括:

? 在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種疫苗基礎上,以無細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將甲肝、流腦、乙腦疫苗、麻腮風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

? 在重點地區對重點人群進行出血熱疫苗接種;發生炭疽、鉤端螺旋體疫情或發生洪澇災害可能導致鉤端螺旋體病暴發流行時,對重點人群進行炭疽疫苗和鉤體疫苗應急接種

(三) 預防接種的效果評價 1. 接種率的監測與評價 ? 評價內容包括: ? 是否有常規接種率報告;

? 根據出生率推算接種率,并與報告接種率比較; ? 近年來本地區或鄰近地區病例發生情況及分布;

? 必要時開展抽樣調查。

? 評價的主要指標:建卡率、累計接種率。

2. 免疫學效果評價:人群抗體陽轉率、抗體平均滴度和抗體持續時間。

3. 流行病學效果評價:疫苗保護率個疫苗效果指數。

第六節 新發傳染病

首先大家了解新發傳染病的定義:

由新出現(發現)的病原體,或經過變異而具有新的生物學特性的已知病原體所引起的人和動物傳染性疾病。

突發性傳染病: 是指突然出現的傳染病爆發。

其次,重點介紹新發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1) 不確定性 即不知道會在何時何地發生何種新發傳染病,給防控的準備工作帶來困難

(2) 缺乏特效治療和免疫預防

(3) 容易造成醫院內感染的暴發流行,對醫務人員造成直接傷害

(4) 動物源性: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在新發傳染病中75%為動物源性的 (5) 人群對新傳染病缺乏免疫力

(6) 新的病原性微生物帶來的傳染是全球性的,而非局部的獨立的事件

(7) 在疫情發生初期,不能充分認識,大眾得不到有效的宣傳和教育,恐慌心理嚴重,容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8) 新發傳染病的生物學性狀、傳播因素及傳播規律等方面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傳播迅速、易形成爆發或流行、病死率高

最后帶大家看一下新發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策略與措施:

1、三級預防策略

(1) 一級預防:生態學預防(改善環境,防止污染) (2) 二級預防:加強監測與國境衛生檢疫

(3) 三級預防:流行的控制

2、防控措施 (1)加強政府領導

(2)提高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暴發的早期預警能力,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預警體系。

(3)建立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聯防聯控機制 (4)搭建突發急性傳染病科研攻關的技術平臺

(5)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建設,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成立突發急性傳染病咨詢專家組,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專家庫,組建應急反應隊伍。 (6)加強健康宣教,提高公眾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

上一篇:路長制動員會議講話稿范文下一篇:初中學校黨建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