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西方文化論文題目范文

2024-02-06

中西方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中西方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摘要:本著“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的旨歸,本文在分析中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異質性形成機理的基礎上,辨析中西方文化互鑒交融的歷史軌跡,客觀評價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互鑒中的地位,探求當今時代背景下民族異質文化交流互鑒、互補共生的路徑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異質文化;價值體系;融合互補;交流互鑒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在農耕文明時代曾經長期領先影響著世界文明的進程。17世紀中葉以后中華文明喪失了領先地位,中西方文化交流在坎坷中前行,總體上依然是在滲透中互補、在借鑒中發展、在揚棄中融合的發展趨勢。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廣泛深入的形勢下,客觀評介中西方異質性文化的價值,探索交流互鑒融合的成功范式,推動世界各民族的異質文化融合進入“和諧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①的發展軌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中西方文化異質性的形成機理

(一)中國“仁愛和諧”文化生發的源流

中國幅員遼闊,地質形態豐富,地形地貌差異性強,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聚合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具有形成自成一體的獨特文化傳統和文化體系的優勢。中國文化起源于遠古的原始“共產主義”文化,成熟于農耕經濟為主體的血緣氏族文化。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氏族大家庭,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無私產、無等級、無壓迫、無剝削,雖然在自然災害和野獸的侵襲下,人們必須面對嚴峻的生存危機,但在精神世界里是平等的自由的,這種文化元素猶如DNA根植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中。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文化長達兩千年在中國文化中居絕對主導地位。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②是在繼續延展上古原始民主和人道遺風以及周禮宗法思想基礎上建立的以“仁”為中心命題,以“禮”為表現形式的文化,是注重實踐、注重道德、關注人的命運、關注血親人倫、追求社會穩定的文化體系,雖然其中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但是,其核心本體具有協調人際關系、化解矛盾沖突、和諧社會氛圍的積極的現實意義。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顯著特征是主張效法自然天人合一?!独献印芬粫袕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自然法則是人類進行一切創造活動所必須遵守的最高法則,主張反璞歸真的“樸”文化。源自印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并引伸發展形成了自成體系的以“善”文化核心的中國佛學,推崇個性修煉、清心寡欲,與自然融為一體,超越現實矛盾,超越生命之苦,追求思想、精神和心靈自由的境界,與中國古文化血脈相通,是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遠古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在封建社會激勵農民起來反抗壓迫的是“等貴賤、均貧富”的渴望,從晉代詩人陶洲明筆尖飄出的“桃花園”世界,讓千萬太平教徒趨之若鶩的“太平天國藍圖”,近代維新派康有為想用來啟迪民智的“大同世界”,孫中山殫精竭慮奮斗終生的“天下為公”宏愿,乃至偉人毛澤東激勵億萬中國人醉心神往、為之流血奮斗的共產主義社會,這個在本質上相通貫穿于中國精神文化的主線,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國人數千年以來孜孜不倦的追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這種精髓從各個層面體現在儒道互補、儒釋道三元同一的傳統文化中,曾經長期以儒家的“禮”文化、道家的“樸”文化和佛家的“善”文化為表征。[1]其突出特征為推崇天人合一,個體修練,群體和諧。

(二)西方人本自為文化的生成機理

西方文化生成的重要源頭之一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屬于奴隸制度的精神產物,這一點原本與中國文化具有相同性。但是中國奴隸社會古文化的積淀遠不能與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成就相比擬,而古希臘羅馬的奴隸制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卻影響深遠。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臘的文化創造達到了人類文明的第一個高峰。古希臘的奴隸制文明催生了手工業、商業與農業并駕齊驅的混合性經濟模式,與之相伴的是移民浪潮,以及為爭奪航線、商站、金銀、土地、市場而爆發的連綿不斷的戰爭。古希臘的混合經濟模式是希臘人求生存的必然產物,與希臘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希臘位于巴爾干半島的狹小平原和山地,狹小的城邦和自然生態造就了希臘的人性和文化特征,不同于中國人在家庭合作的農業生產基礎上產生的強調等級與和諧的文化,希臘更多的是狩獵和捕魚以及手工業制作的個體勞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是個體本位和“自為”的價值思維取向。公元前2世紀古羅馬征服希臘,希臘文化發展中斷。古羅馬的農業經濟也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古羅馬的奴隸壓迫是人類歷史上人與人關系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頁,它給原本閃爍著民主文明光輝的古希臘文化注入了貪婪、掠奪和更多爭戰的元素。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西方的智慧》一書中,對西方近現代文明的產生形成進行了深刻地闡述:“中世紀的觀念在14世紀開始消沉之際,一些塑造當今世界的新生力量逐漸露頭?!盵2]這些新生力量一是發生在15和16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二是動搖了中世紀封建社會結構的強大的商人階級的崛起;三是改變了中世紀世界的宗教改革力量;四是實驗科學的復活和成就。正是這幾股力量塑造了“哲學運動與科學傳統并駕齊驅”的西方近代文明。

14世紀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是西方近現代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開創了思考“人的尊嚴”的新視野,以人為思考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自由,人的潛力,人的創造性和發展成為關注的焦點,反對中古時期抹煞人性否定此生的來世觀念和禁欲主義,力促人的思想、情感、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17、18世紀席卷整個歐洲的啟蒙運動則強有力地驅散了籠罩著西方世界的迷信思想的陰霾,同文藝復興一樣,在本質上推崇熱愛人和自然,崇拜自由。這種崇尚理性,反對宗教,重視人生體悟,注重理性與實際相結合的文化傳統,為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提供了以理性思維為內涵的思維模式和思維方法。 根植于西方文化中的崇拜自由,崇尚理性,引導鼓勵人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思考問題,支配行動。其中雖然彌漫著“叢林文化”過度競爭導致的種種弊端,但是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光輝對于我們客觀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二、中西方文化交融互鑒的軌跡與反思

16、17世紀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的延伸,以及宗教改革的深入,出現了以基督教文化傳播為主要內容的第一輪中西文化交融潮涌。西方傳教士將異質的西方文化及其科學精神,注入到中國文化的母體之中。他們“習華語,學中文,做皇帝的上賓,做士大夫的密友,翻譯西書,制作儀器,實為中西交流開辟了一個新的世紀,使開明的中國人士凜然于六藝九流之外,尚有學問,而之浚發,乃似過我,于是想急起直追,企圖維新”,[3]傳教士以其所熟悉的文化作為參考體系學習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并在二者之間尋求一致或相同點,盡量回避掩飾二者之間的本質不同和深層沖突,但是,這種一鱗半爪式的輸入不能抵擋中國文化阻止“以夷變夏”所迸發出來的對西學的強大排拒力。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意氣風發地向資本主義高歌猛進,而中國則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國”的夢幻世界?!皡擦治幕迸c“和諧文化”的本質差異,導致以中英鴉片戰爭為開端的一系列列強入侵中國的戰爭和接踵而至的一份份喪權辱國的城下盟約,中華民族在苦難中進入了畸形發展的近代。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中國一批又一批的有識之士奮起抗爭,同時重新審視歷史和文化,主動地了解西方,學習西方文化。這個時期一方面是西方文化伴隨著帝國主義的炮艦涌入中國,一方面是中國人主動汲取西方文化,形成了西學強烈沖擊中國文化的歷史新階段。這個時期,既有思想家的理論闡釋,新式學堂的教學傳授,專門機構的翻譯出版,也有政府組織的考察引進,更有一批批留學人員的赴西汲取,還有各種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現身說教。然而,如此廣泛的喧囂鼓呼和精心模仿都沒有使中國擺脫屈辱貧弱走向自立,實現富民強國的夙愿。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諧特色在外部沖擊和來自內部的批判中依然閃爍著光輝??涤袨?、嚴復、梁啟超等許多曾經站在潮頭鼓呼西學的代表人物最終也由反傳統而回歸傳統,在復歸中完成了他們的文化追求和價值歸宿。

20世紀初葉西學中的馬克思主義被中國的先進分子引入中國,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從而把馬克思主義這個西方舶來的文化,成功地移植、嫁接、整合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在半個多世紀里,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居于絕對主導地位,中西學之爭退居中國文化舞臺之后。毛澤東思想以其鮮明的實踐性、深刻的哲理性、濃郁的民族性,成為中西文化融合的最經典范例。

20世紀80年代,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求富求強的腳步,也巧和著西方發達國家“和平演變共產主義運動”的戰略鼓點,在中國出現了新一輪中西文化融合的高潮。剛剛走出短缺經濟困境的中國人,帶著富國富民的強烈愿望,如饑似渴甚至囫圇吞棗地從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全方位汲取西方文化,短短30來年,超過了歷史上所有西學引進成果的總和,中國經濟較長時期迅猛發展,也引發出諸如掠奪性濫用資源,生態環境破壞、公共道德危機等許多令國人痛心扼腕的負面問題。

三、中西方文化特質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鑒中的價值地位

“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薄拔拿魇嵌嗖实?,是平等的,是包容的?!薄拔覀儜搹牟煌拿髦袑で笾腔?、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習近平2014年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演講中,從當今時代發展的高度評介民族文化的優秀特質,指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中的方向和路徑,④對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說“中國最三綱,而西方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國貴一道而同風,而西人喜黨居而州處;中國多忌諱,而西人眾譏評。其于財用,中國重節流,而西人重開源;中國追淳樸,而西人求歡虞。其接物也,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舒;中國尚節文,而西人樂簡易。其于學也,中國夸多識,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災禍也,中國委天數,而西人恃人力”。[4]陳獨秀在《吾人之覺醒》和《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等文中也有相近的論說”。 [5]從中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無絕對的優劣之別。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第一,中國“仁和”文化對優化社會生態環境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緩解當代緊張的社會文化沖突和對立的人與自然關系。第二,儒家倫理文化對社會人際關系的倫理調節具有較強適應性,有利于克服現代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相脫節、物質富有與人格缺失相矛盾等問題;第三,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是人類善待自然珍愛地球觀念的思想源頭,有利于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克服現代文明造成的人與自然的對立沖突;第四,中國佛學與世界其他宗教派別一樣都有使人在對人生彼岸的幻想中超越現實矛盾,忽略現世人生之苦的麻醉功效,但是現代文明和文化帶來的主要危機是人對權力、物欲的狂熱和渴求,對自然過度地破壞性攫取,以及由此導致的人類的貪婪、攀比、浮躁、失衡、神經張弛失調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佛教文化倡導的克己求善理念,是未來文化全球化交流互鑒中重要的價值理念之一。

注釋:

①溫家寶總理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學的演講詞。

②《禮記·中庸》。

③《老子》第25章。

④習近平2014年3月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總部的演講詞。

參考文獻:

[1]田文棠.中國文化源流視野[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2](英)羅素.西方的智慧.[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3]侯外廬.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1993.

[4]嚴復.論世變之亟[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5]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J].新青年,1919(5).

作者簡介:杜一寧,文學碩士,西安財經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李直)

中西方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2、淺談中外幼兒教育的差異

3、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及啟示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德育中的現實困境及對策分析

5、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

6、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禮儀文化教育的思考

7、讓“創意寫生”在小學中高段美術教學中發揮作用

8、時代 家學 傳統——論潘公凱的理論思考與藝術探索

9、淺談民辦教育中的英語德育問題

10、西方文化滲透下的中學英語教學

11、跨文化交際視角下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異

12、視覺文化背景下中小學美育教育中的攝影教育

13、困境與突破:中國學校教育精神的現代性分析

14、運用“心育”提升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

15、妙用評價,讓閱讀真正發生

16、從教育與環境的矛盾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協同

17、程序和互動誰更重要?

18、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現象的分析研究

19、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

20、文化教學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21、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方人文精神的思考與借鑒

22、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電影《推手》

23、中西方教師角色“園丁說”的比較研究

24、基于網絡時代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路探索

25、TESOL教學模式和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比較

26、《在共和國決策關頭》等137則

27、跨文化角度下對小說《喜福會》的解析

28、將德育靈活地融入政治課堂

29、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探究

30、儒家教育中的主體自覺精神及其現代路向

31、英語語言文化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方法探析

32、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文化育人困境和培養機制研究

33、公益教育的概念、內涵與特點

34、張愛玲離散譯介中的三維忠實觀解讀

35、從《絕望的主婦》看中美婚姻觀和家庭觀的不同

36、新時代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及培育路徑淺析

37、中西方教育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研究

38、跨文化理解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39、藝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路徑研究

40、把握好英美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尺度

41、《毛澤東預言》等137則

42、淺談小學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現狀及策略

43、提高閱讀能力,讓學生快樂前行

44、托育機構家園共育工作的研究與思考

45、試論外來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46、中國家長應向西方家長學什么

47、德行論視域中的中國儒家倫理與品格教育

48、淺析中西方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49、高中英語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中西方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論述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特質和價值取向,剖析中西方體育文化融合下現代大學體育呈現出的體育文化異化、博弈與融匯互補、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面臨生存焦慮等現象,提出基于文化自覺與自信中國大學體育發展的思路.指出革新武術教學注重武德教育、武術技擊性和攻防自衛的實用性;將太極拳同質異構新形態運動項目柔力球引入大學體育;大學體育倡導紅色體育文化,憶苦思甜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質增進文化自信等弘揚中國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現代大學體育;中西方體育文化;博弈與融匯互補;發展思路

體育文化是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特殊文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體育文化的最典范代表,它與西方體育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人類發展中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和價值體系,雖然兩者發源同宗,但因其文化思想、表現形式、價值觀念、追求目標等差別,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兩朵奇葩.體育運動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縮影,其運動表征的背后凸顯著特定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強調以倫理道德和以人為本,追求養心健體和道德培養的價值觀,漠視爭奪淡化競爭.西方體育文化強調個體本位思想,追求挑戰人類極限,好身體外在表現,少內心修煉,注重競爭與奪標.兩種文化都是人類優秀文化,并無孰優孰劣之分,兩種文化在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博弈與融匯互補.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體育文化強勢流入中國,中國本土傳統體育項目受到沖擊,大學體育基本被西方體育項目壓倒性占據,本土傳統體育項目被擠為邊緣角色,隨著中國步入新時代,如何客觀的認識和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如何對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傳承和保護將顯得尤為重要.

1 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特質及其價值取向

中西方體育都具有以身體活動為載體的共性,但在其運動形態的發展流變中,卻呈現出風格迥異的文化特質和價值取向.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天人合一”為主導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相和諧,注重身心合一、內外合一、人心一統的整體觀,講求內外雙修的道德修為.在中國古代甚是崇尚情感倫理和道德修為,這一思想在體育運動范疇也獲得了充分的體現,潛在規約著人們的體育行動和價值觀念,調和著體育運動的氛圍.儒家“中庸”思想,要求人們在處事上謙遜持重,辦事適中圓融,不提倡固執與極端,道家的“處下、無為、不爭”思想和孟子的“大丈夫論”對人們的文化養成和處事方式也產生著重要影響[1].所有這些思想觀念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體現出以道德倫理和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出養心健體和道德培養的價值取向和內斂性品質.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重倫理與教化,少競爭意識,注重節奏與神韻,偏傾于含蓄美和體態美,滿足于身心愉悅,不刻意追求身體局部的過度發達而損害人體健康,不刻意求取單純的指標量化以評優劣,注重自然法道,注重人際和諧,倡導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從而淡化了體育的競技性和競爭性[2].

在西方其文明源于古希臘,希臘多山地且不夠肥沃,希臘人為了生存與發展靠航海業經營起家,這種受海上兇惡環境影響,發展起來的充滿自信與競爭精神的海洋文化,表現出對利益的積極向往.西方文化提倡個人自由,認為人是社會發展的主宰,只有個人得到充分發展時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在這種以個體為中心的本位思想影響下,西方人從事體育活動純屬個人愛好,講究在平等基礎上開展競爭,追求開發最大潛能,爭奪錦標是其競技性特質.西方傳統哲學講究天人相對,強調人類征服與超越自然的能力,勇于開拓爭做第一,形成了以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為價值取向的體育文化[3].西方人注重體格,盛贊力量,以肌肉健壯為美,強調身體的外部運動,其比賽項目多是以展示體能為主的角力、拳擊、摔跤、投擲、跳躍、賽跑等體育項目,同時西方人提倡科學與規范,注重知行分析,體育運動項目均有明確的比賽規則和量化標準,這些都與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存在著明顯差異.

2 中西方體育文化融合下的現代大學體育

2.1 呈現出體育文化異化現象

由于形態各異的體育文化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展,中國大學體育具有張力的同時又不乏保守性和惰性,最終還滋生出重智育輕體育的境況,歸因是突出表現大學體育的競賽成績和體育活動的集群性參與,看重體育的政治功能,忽視了體育的育人功能,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德育教育并未得到實質性發展.當前中國大學體育從內容、形式、組織體系等方面普遍效仿西方,在形式上披上了西方體育的衣裳,卻并未把握其神.如大學運動會當前在中國高校中基本成為傳統,但真正理解校運動會的功能和價值的大學生占極少數,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校運會的重視度和參與激情,具體表現在運動會開幕式體育場全場滿員,若非違背學生意愿施行紀律約束,接下來的比賽看臺上將是寥無幾人,凸顯出校運會僅是設置給極少數人的體育賽事,并未激發起全員參與體育運動的后期效應.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大學運動會在政治功能上雖然實現了大學管理階層的意志,培養了大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意識,但是透過現象究其本質,對于大學體育教育工作者來講,運動會并未達到喚起全員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目的,并未解決體育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大學生人人付諸行動進行體育運動的窘境.當前中國大學體育未能像西方國家大學那樣,西方國家大學生基本都是積極主動的投身于體育運動大潮且樂此不疲.如英國牛津大學有89個體育俱樂部,牛津大學44個學院的學生都有自己一個或若干個體育俱樂部,學生在業余時間去參與運動,這在牛津大學成為學生每天生活的重要內容.劍橋大學有54個體育俱樂部,每個俱樂部保守估計人數2500人,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參與不同的俱樂部,其中劃槳項目是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必然參加的運動項目,31個學院均有劃艇俱樂部,每個年級學生分別參加著10個級別的劃槳運動[4],這也許就是當前中西方大學體育精神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中國大學體育將中國傳統思想人心一統的整體觀思維與西方體育文化的個人本位主義混淆了,將西方人人富有激情的參與體育實踐活動,移植為中國大學生集群性參與圍觀成看客,并未從根本上激發起學生投身到體育運動的實際行動中來,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學生體育參與率低,學生體質明顯下滑的原因所在,這一現實問題甚是值得廣大教育者深思.

再如中國大學組隊參加校外體育比賽,諸多體育項目存在選材困難,通過大海撈針式的選拔挑選出學?!跋∮小比瞬?,經過1-3個月短期培訓后,成為所謂學校的“精英”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獲得成績校方對參賽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并未采取實質性措施借力體育競賽促使在校學生積極投身體育運動中來.反觀西方國家大學生體育選材,從優秀的學生群體中選拔更優秀,從更優秀中選出一定數量的精英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目標是在比賽中奪取錦標為校爭光,如耶魯大學有48個體育俱樂部、35個校級運動隊,耶魯大學未開設體育必修課,但85%以上的學生都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和比賽.牛津85個運動隊、劍橋有52個運動隊、哈佛大學40個運動隊,這些學校每年都會開展一系列校內外體育賽事,學生在比賽中培養公平競爭意識,培養頑強拼搏、團隊協作精神以及鑒賞力,通過參加比賽豐富自身的課余生活[4],這一現象也是中國大學照抄照搬西方體育文化繪形誤神的結果.

2.2 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博弈與融匯互補

中西方體育文化作為人類體育文化中的兩朵奇葩并無絕對優劣之分,但具有各自的文化個性,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不僅注重運動技術的內部結構,更強調身心并育的整體功能,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正如儒學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體育不但看重動作技術和注重征服與超越自然的能力,更強調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西方體育文化在世界名片奧運會的強力推動下,體現出全球性和開放性.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各民族、不同地域體育文化交匯的結果,盡管其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內斂性和排他性,但從本質上來講也是開放性的,體現在通過國內外群眾體育活動的交流,推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5].大學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陣地,是文化傳播與交流、文化育人的主力軍,是中西方體育文化碰撞融合的最佳平臺,中西方體育文化在大學得以融匯與互補,可以促使中西方體育文化彼此吸取營養,彌補彼此不足.

2.3 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面臨生存焦慮

鴉片戰爭后落后的清王朝看到了西方的強大,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尚武重軍以力御敵,在此思想影響下中國傳統體育形態逐步被軍事和奧運競技所主導,出現一路向西的局面,時至今日中國大學體育基本被西方體育項目所占據,中國本土體育項目面臨生存焦慮.大學體育課程以球類、健美操、體育舞蹈、游泳、瑜伽等項目備受學生歡迎,本土體育項目武術基本游走于大學體育的邊緣.盡管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和現今的教育部都曾試圖將武術列入學校體育必修課,但事與愿違還是出現了趕鴨式的教者發令學者強應的不盡人意境況.為了引起學生重視,教育專家和武術學者開始強行修剪武術動作,在學校體育推行簡化式武術套路教學,除傳統武術在學校體育中被簡化外,在其申奧的道路上為了迎合西方主導的奧林匹克審美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武術也被不斷地分割和肢解著,突出表現在對中國傳統武術形態進行競技化改變,不斷修改武術比賽規則,使中國傳統武術形態朝著體操式的“高、新、難”方向演變[6],折射出人類嚴重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危機.

3 基于文化自覺與自信,中國大學體育發展的思路

體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其中分支,具有同傳統文化一樣的性質,事物的優勝劣汰規律表明,強勢文化的壯大和弱勢文化的消退是不可避免的.近百年來,西方體育文化以其體育運動的競技性、規范性、觀賞性、組織性、娛樂性等特點取得了強勢文化優勢,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和影響,使中國傳統體育文處于弱勢地位,這一點從中國的學校體育便可直接得到反映,當前中國大學體育基本被西方體育項目所占據,本土傳統體育項目面臨生存焦慮,如何對本土體育項目加以保護,對其文化進行弘揚與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3.1 革新武術教學,注重武德教育,重視武術技擊性和攻防自衛的實用性

傳統武術要得以發展,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武術精神和武術文化,沒有文化精神充饑的社會是空感的,沒有文化思想充實的人類是空洞的,要一改過去武術教學只注重動作傳授的授課樣態,不但有動作要求更重視武德教育,不再是花拳繡腿,而是重視技擊性和攻防自衛的實用性,技術上突出技擊實用攻防有用[7],動作簡單易學易推廣,激發和調動學生上課學、下課練、貫穿于實際應用的積極性,逐步樹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武術教學應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公平正義、誠信友善、見義勇為和社會愛心等道德教育.當今社會存在著一些與和諧社會構建不相吻合的現象,如老人摔倒無人敢扶,遇有社會不良現象卻少有正義之人挺身而出.傳統武術學習可以改變人的心態,大學生學習武術不僅僅是掌握攻防自衛的本領,更重要的是武德,武德教化著大學生應具有的責任感和社會公德,學習武術不是為了爭強斗狠,武德教育將促使現代大學生如何更好地立身處世和做人做事,實現更好的約束自我和發展自我,體現健身修心和文武俱修,這些正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道德培養的思想.

3.2 將太極拳同質異構新形態運動項目柔力球引入大學體育

中西方體育文化有其個性,同時又具有人類的共性,人類共性使中西方體育文化進行著交流與涵攝.根植于中華民族土壤的傳統體育文化,在其歷史演進中形成了獨特的運行軌跡,隨著社會的發展可能受母體文化的影響,同質性異構出新的運動形態,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的一個典型例證,就是近年來中國新興的一項運動——柔力球,柔力球是一項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其運動以太極思想為精髓,借鑒了羽毛球、乒乓球、網球及武術的技術特點,運動中以其太極哲理之奧妙、音樂之韻律、舞美之造型、詩歌之意境影響著練習者的情操與體魄,其人、球、拍三位一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給人以無窮的聯想和享受,堪稱體育文化創新之典范.柔力球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同時又融合了西方現代體育元素,該運動已在中國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深受國內中老年群體、中年群體的喜愛,現已在德國、俄羅斯、日本、匈牙利等近30個國家得到傳播和發展,當前已被北京體育大學、西安體育學院等體育類專業院校列入專修或普修課程,2017年柔力球被正式列為中國全運會群眾比賽項目,當前柔力球正逐步被引入大、中、小學體育課堂,吸引著廣大學生們的眼球.柔力球舞出了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展現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大學體育課程引入柔力球項目,對于傳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與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3.3 大學體育倡導紅色體育文化,憶苦思甜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質增進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紅色文化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充分傳承、創新和發掘紅色資源的體育特質,闡釋其賦予的精神價值,提煉其教育功能,將紅色體育文化作為高校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現途徑.紅色體育文化超越了時空的局限,以其充滿激勵和引領時代風尚的精神內核,很好的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取得勝利和砥礪前行最深刻的記憶.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哲學組組長陳先達教授指出,文化自信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化口號,而是基于中華民族苦難和奮斗史的文化自覺與自豪,是中華民族尋找偉大復興之路的文化史展示,是一種熱愛自身民族文化又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8].紅色體育文化的發展,正是基于海納百川的中西方文化包容精神而發展快速,它取材于中國革命戰爭年代的戰斗和生活,吸納了西方體育項目特點,創設出不僅具有時代印記又符合現代體育活動與比賽的獨特模式,如搶收南瓜賽、抬擔架比賽、獨輪車比賽、單腿比賽、手雷擲遠等紅色體育項目.紅色體育不僅僅是一種身體運動,更是一種教育手段和生活方式,充當著體育文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目的在于傳承文化、增進身心健康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紅色體育文化以其傳承產品的創新性,不同于一般載體的革命性、導向性、教育性、涌現性、凝聚性和激勵性,展現出紅色體育文化的傳承優勢.大學作為文化和人才資源爭奪高地,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和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使命,大學體育傳承創新紅色體育文化,有利于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在中國特色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重塑“求真育人”大學精神,有利于憶苦思甜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增進文化自信,推進高校素質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西方體育文化通過交流與融合,使得人類文化體現出全球共享性,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思辨,要善于處理好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的關系,文化的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同質化,我們務必要認同自身民族獨特的體育文化價值.大學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主陣地,大學體育要確保本民族文化特性不被西方主導的體育價值觀所西化,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理論支撐,在不改變民族文化本色的情況下進行傳承與創新,同時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精神,彰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梁啟超.儒家哲學[M].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

〔2〕楊弢,姜付高.中西方體育文化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6〕賈成波,田啟銘.異構極化與同工融合: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的困境與出路[J].體育與科學,2015,36(3):57-61.

〔4〕于可紅,張俏.世界一流大學生與體育文化互動發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5〕洪美玲,馮先妹.對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性的探索[J].湖北體育科技,2009,28(1):20-22.

〔7〕安汝杰,胡玉璽.中西方武技比較與互鑒——以中國武術和西方拳擊為例[J].中華武術,2012,1(8):121-124.

〔8〕陳先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北京:人民日報,2017-11-21.

中西方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摘  要: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以對比的視角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英語實用能力的提高,需要結合高中公共英語目前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充分認識在英語教學中應用文化對比教學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策略,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及英語綜合能力的同步提高,為學生將來實現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文化對比;實施策略

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也表現在思維與語言層面,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表征,而文化是語言的本質。因此任何語言無不打上其文化背景的烙印。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語言思維的不同,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學習時,關注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思維及其語言結構習慣,就成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明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對漢語語言思維與英語語言思維的差異有更深切的理解,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更好的理解英語語言結構,從而有效提高對文化認知。目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存在著“文化失語”現象,雖然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與國際經濟一體化逐漸加深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認識,但依然問題很多,如只注重英語基礎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文化比較,學生通常以漢語思維來審視與學習英語語言邏輯結構,導致中式英語問題。因此,高職教學應該瞄準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以中西方文化比較的視角,在對比中加深對英語思維的理解,在促進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同時,增強學生通過英語窗口宣傳中華文化傳統的能力,為學生實現職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高職公共英語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1重英語文化、輕本國文化

在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重英語文化輸入而輕本國文化輸入的情形??v觀英語教學課堂,學生所接觸到的都是英語國家文化,而對于中國文化的接觸相對偏少。例如學生學習的教材多是來自于英美出版物,內容幾乎全是西方國家文化內容,而在這些內容學習中,中國文化卻很少涉及。盡管獲取中國文化的渠道較多,但是學生持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現象與英語教學的片面引導有密切關系,英語教學中充斥著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介紹,而中國學生很少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公共英語要發揮好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作用,英語課堂教學不僅要了解西方文化,還要重視中國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學會利用英語語言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1.2教師需提升自身文化素質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英語與漢語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文性社會背景的產物,因此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傳授渠道也是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比較而實現價值引領的場所,這也對教師的文化素養,中西方文化的全面了解情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狀況是,教師文化素質的不高嚴重影響了其對學生的引導,影響了中西方文化的滲透教育效果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文化知識不能勝任文化比較教學,對于中西方文化習俗及習慣了解甚少,其中的文化信息來自于零碎的道聽途說,并且很大程度上會接受相關錯誤文化信息與偏見。此外,教師缺乏系統的文化學習與整合也是造成其文化素質較低的重要原因。

1.3文化滲透方式與評價單一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著教學模式相對滯后的問題,重知識技能培養而忽視文化滲透的高職英語教學很難使學生受到文化的熏染,文化失語也往往使英語教學單調乏味。教學中詞匯的講解、閱讀的解析等知識技能方面內容充斥課堂,學生缺少文化學習的機會,文化素養難以提升。評價是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目前的終結性評價形式成為英語教學重要評價手段,著重于對學生知識技能的評價,對文化比較教學的評價還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導致學生對文化比較的忽視,也必然阻礙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2.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應用中西文化比較的重要作用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以文化的視角了解二者的差異性。進而了解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性,了解中華文化傳統產生的歷史土壤及其傳承的必要性,同時,對西方文化價值觀進行客觀思考與對待,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文化價值的區別。通過二者的對比,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思維的差異性,以及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觀點,對處理事物的方法的差異。通過二者的對比,了解中西方語言結構的差異性,了解中式表達與英語表達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比較是一種尋找邏輯關系的過程,也是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通過比較學生可以快捷地分析兩種文化的差異,以加速知識的內化與應用,提高對文化的敏感度,促進學生對語言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學生掌握了比較的方法,才能形成英語思維模式,在學習過程中善于以文化的角度來分析語言,對比語言,可以實現對語言知識的有效鞏固與內化。

3.中西方文化比較視角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途徑

我國高職英語教育要是緊密結合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日益加深、國際交流更趨頻繁的實際,針對對跨文化交際人才需求量日趨提高的形勢,實現對英語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這是時代對高職英語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高職英語教育必須直面現實需求,致力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完善與優化,探索中西方比較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有效實施途徑。

3.1確立比較目標,注重能力培養

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必要性是得到教師們認可的教學理念。在文化滲透理念下,高職英語教學形成了文化滲透教學模式與氛圍。高職公共英語課程需要重視文化滲透,同時注重學生語言技能和中西方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公共英語課程作為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科,雖然他們接觸英語十幾年,但是由于長期學習成績不優秀,有的學生屢受學習的挫折,有許多學生不善于開口說英語,這與他們英語基礎薄弱而缺乏學習自信有關。假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以灌輸英語知識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生必然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動機得不到有效激發,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也無從得以培養。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是考級,更重要的是為將來踏入職業崗位奠定堅定的英語基礎,因為這是國際經濟日益融合而對學生提出的重要素質要求。只有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才會在職業崗位上運用自如,才能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效實現溝通與交流,促進職業規劃的實現與職業能力的發展。

3.2精選學習內容,中西文化并重

教師要根據社會崗位對學生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的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對于現行的英語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根據需要對教材的順序進行重新排列甚至編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或刪減。在單元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可以根據需要采取機動課時方式,為學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全面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現行的英語教材多以西方文化的引入為主,教師要選擇與之對應的中國文化內容,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漢語文化的認知,接受中華文化傳統教育,提高傳承能力,為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打好基礎,另一方面,通過與西方文化的對比,可以讓學生了解英語語言產生的文化背景,提高學生文化敏感性與分析能力。

3.3優化教學過程,注重文化比較

傳統講解灌輸式教學模式,把學生置入被動學習狀態,教師忽視文化的滲透。如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某個英語單詞在特定背景下的內涵,而沒有引導學生了解其內在的文化背景,缺乏文化元素融入的高職英語教學學生很難對知識產生深刻印象,更關鍵是學生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而在應用時常常會出現各種錯誤,教師要通過文化的滲透讓學生認識到,英語詞匯如果按漢語思維去排列應用,可能會出現文化沖突。這就需要教師改革教學方式,強化文化滲透。如在教學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學生在具體的情情境中可以設身處地地體驗英語情境與語境,體味蘊含在英語中的文化內涵,體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譬如在詞匯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查詢相關文化背景下的各種用法與含義,并通過與漢語言的比較,形成英語思維能力,將詞匯融入情境,加深學生理解。

3.4發揮評價引領作用,語言技能與文化滲透并重

教學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對于語言技能的評價可采取終結性評價方式,對學生語言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測試量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學習過程的完善與優化。但是對于文化的評價,很難利用終結性測試的方式進行量化,因為文化具有主觀性及復雜性,給量化評價造成了一定困難,這也成為教師不樂于進行文化比較教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學中實施過程性評價可以很好的解決文化評價存在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導入、教學過程、課后學生作業及日常觀察,為學生評分,同時也參考學生小組及學生個人的評分,使評價更具客觀公正性,通過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發揮導向性作用,引導學生把語言技能的學習與文化對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3.5根據學生需求,編選相應教材

重語言技能的訓練而輕文化比較教學,是傳統公共英語教材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時只能以詞匯及相應語法為文化對比教學的切入點,這樣的文化對比教學相對零散,對于學生形成系統的文化對比知識體系不能發揮有力作用。因此,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視角出發,根據學生需求編選文化比較英語教材?;蛘邔ΜF有教材進行重編或排序,突出文化對比內容,使學生通過基于文化比較的教材,拓展文化視野,增強用英語宣傳中國文化的能力。

3.6強化英語教研,提高業務水平

高職公共英語文化對比教學,對于教師的文化素養與滲透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語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教研活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通過專題講座、網絡平臺、進修研修等活動,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融入文化元素。教師在講解與傳輸西方語言文化的基礎上,還要熟悉中國傳統文化,要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研究性學習與探討,真正使自己“學貫中西”,才能在教學中左右逢源,有效進行文化比較教學。

4.結語

高職英語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認識中西文化與傳播中國文化的窗口。高職英語教學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通過英語教學過程的文化比較,對學生實現正確的文化價值引領,促進學生對外宣傳中國文化、弘揚中國文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潔靜.中西文化比較視角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實施路徑[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02)

[2]劉霞.文化自信視閾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 (Z2)

[8]鄭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探析[J].英語廣場.2016(04)

[3]劉霞.淺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9(08)

[5]殷品.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J].求知導刊.2015,(08)

[6]夏春梅.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西部素質教育.2016(13)

作者簡介

祁慰(1976.08-),湖南益陽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對比,高職英語研究

中西方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摘 要】由于生活環境,歷史背景,傳統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社會規范的不同,中西方的酒文化呈現出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差異。本文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了解中西方之間酒文化的差異,有助于人們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差異;中國;西方;酒文化

1.引言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飲品之一,它為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東方亞洲的中國和西方歐洲的希臘幾乎同時產生了酒這種的飲品。只是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滲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品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種種不同。

2.酒文化的起源不同

關于中國酒文化的起源有著各種的傳說,大致有以下幾種: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上天造酒說。但明間更多的是是傾向于“杜康造酒說”,相傳杜康是個放牧人,于放牧時不小心丟失裝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失而復得,他意外發現小米粥發酵而成為醇香撲鼻的瓊漿。于是杜康停止放牧,創酒坊,釀美酒,開酒肆,名揚天下,從此,杜康也成為酒的代名詞。

西方關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古埃及認為酒是由死者的庇護神奧里西斯發明的,希臘則認為酒是由酒神狄奧尼索斯帶到人間來的。在這些傳說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酒神造酒”說。酒神狄奧尼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神,相傳是眾神之父宙斯與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由女神伊諾及山林眾仙女們撫養長大,流浪于小亞細亞色雷斯和希臘,到處傳授種植葡萄和釀酒技術,酒便逐漸在歐洲大陸盛行起來。

3.酒的種類不同

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白酒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中國五谷類糧食產量大、品種多,糧食在滿足了人們食用的功能,還有剩余,這為糧食釀酒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中國的酒大多都是由糧食制成。

在西方,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生長,谷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余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因此西方人們用葡萄制酒,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西方的酒種主要是主要指的是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4.飲酒器具不同

中國酒器以青銅器、漆器和瓷器文明。中國酒器以外形優美,裝飾華麗著稱。而且中國酒器大多都是成套出現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青銅器中的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禮器一應俱全,就像現在的茶具一樣。后來的漆器、瓷器上面的花紋也是十分美麗動人。另外還有一些很奇特的酒器,如:夜光杯、倒流壺、鴛鴦轉香壺、九龍公道壺、瀆山大玉海等等。在現代,中國大多數家庭使用的酒具都是瓷器或者是西洋酒器。

西方的酒器大多數是玻璃制品,講究透明,這樣才能觀察出酒的檔次高低。西方酒器輕巧方便,現在已被大多數國家的家庭所使用。西方人注重喝什么酒用什么酒具。在歐洲,尤其是以美酒和浪漫著稱的法國,飲用什么樣品類的美酒,配用什么樣相應的酒杯。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應包括一直酒樽,一套水杯,一套香檳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至今最受歐洲人歡迎的酒杯還是純凈剔透的水晶杯。每一只不同杯口及杯身形狀,不同杯壁厚度,不同花飾及不同設計家族的水晶杯,似乎都代表一份美麗的心情。

5.飲酒禮儀不同

從飲酒禮儀上來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很大差異。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西方人飲酒重視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而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的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顯然,中國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國尊卑長幼傳統文化的影響,在飲酒過程中把對飲酒人的尊重擺在首要位置。

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鑒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再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而對葡萄酒器的選擇上,也是圍繞著如何讓品飲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來選擇的。讓香氣匯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腳杯、讓酒體充分舒展開的潷酒器、乃至為掌握葡萄酒溫度而為品飲專門設計的溫度計,無不體現出西方人對酒的尊重,他們的飲酒禮儀、飲酒文化都是為更好的欣賞美味而制定的。

6.飲酒習俗不同

中國人通常在節日里呼朋喚友,開懷暢飲,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F在幾乎每天都有慶祝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婚嫁酒俗、喪葬酒俗、生育酒俗、壽辰酒俗等等飲酒習俗。還有好多少數民族的飲酒習慣,如女真族酒宴,幺佬族重陽酒,毛南族,傈僳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在西方,不同的國家又有不同的酒俗。在澳大地亞,只有在下午6時后,才準喝酒。如果在冬天,則要向后延遲一小時,至于新年及節日,飲酒的時間要到11時才能開始。在加拿大,則因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如魁北克進餐時飲酒是被允許的,但在多倫多,則除卻在雞尾酒會之外,其它場合一律禁止進餐時飲酒。在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密西西比州,只準人們喝無甜味的酒。在瑞典,男子每月只準喝3公斤。保加利亞、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于選舉時間,會有個短暫的酒禁,其所以有如此措施,乃為防止選民因酒醉而滋事。在法國,飲酒通常不受限制,所以在周末到深夜,你可以見到許多醉鬼,歪七倒八地躺在路邊。飲酒的時間,每天長達19小時。阿拉伯國家在3000年前,就已獲得釀酒之道,但是他們現在如要喝酒,除了到地下酒吧之外,別無它法可以過過酒癮。在印度,喝酒只能在酒市時,始準一嘗“杯中物”。在德國,有許多地方,只許居民喝啤酒,其它烈酒均在禁止之列。

7.小結

中國酒文化與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異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與西方民族交往時充分發揮酒在交往中應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爭平.中國酒文化[M].時事出版社,2007.

[2]吳克祥.酒文化與酒水管理[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3]江麗容.中西飲酒文化差異探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4]王守國.酒文化與藝術精神[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陳藜月(1989—),女,陜西漢中人,現就讀于西安外事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

上一篇:兒童發展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房地產法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