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西方文化論文范文

2023-05-20

中西方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國航空業的迅速發展,為高職空乘專業學生就業提供了機遇,也對航空服務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當前外語教學還是以語言教學為主,跨文化交流教學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無法滿足迅猛發展的航空業對空乘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需求。

關鍵詞:空乘專業;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業形勢;高職院校

目前,我國的航空公司已經開通了前往全球51個國家和地區127個城市總計553條國際航線,全球也有57個國家和地區的114家航空公司開通了到達我國48個城市的國際航線。我國航空業的發展規??涨霸鲩L,這給我國高職空乘專業學生的發展和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對我國航空服務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專業化的要求。

一、當前我國高職空乘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和就業現狀

1. 我國民航業的快速發展,為高職空乘專業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空間。隨著我國經濟逐漸與世界經濟接軌,我國民航業已躍居世界航空體系中的第二位,我國正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轉變。在未來五年,我國將至少需要四萬到六萬名空乘服務人員,空乘隊伍的規模將是目前規模的五倍以上。此外,很多國外的航空公司為了提高自己在全球航空市場的占有份額和提升在中國航空市場的競爭力,也紛紛開始在中國招收空乘人員。因此,各大國內外航空公司對空乘服務人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急需大量高素質、專業型的空乘人員,這為我國高職空乘服務專業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選擇的空間。

2.民航業的快速國際化發展,使得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空乘服務人員時對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我國民航的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各大航空公司紛紛投入大量的大型飛機,乘客的數量每年都在不斷增長,乘客的來源也越來越復雜,他們的文化背景也趨于復雜,因此民航客艙服務的強度和難度也隨之不斷增加,這對空乘服務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也導致各大航空公司在招聘空乘人員時招聘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要求空乘服務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較好的英語溝通和交流能力,還要求他們必須掌握一定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和常識背景知識,也就是必須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有具備這樣的綜合能力,空乘人員才能及時、準確地判斷來自不同國家乘客的飲食需求、行為習慣、宗教信仰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才能更恰當地給乘客提供滿意和優質的服務,才能樹立好各大航空公司的良好聲譽和形象。

3.高職院??粘藢I學生的擴大招生和其他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加入,導致空乘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我國航空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開設空乘專業的高職院校越來越多,每個學校招收的學生也在逐年上升,而生源質量呈下降趨勢,一些不符合該專業特點的學生也被招入,加上學校的辦學水平和配套設施沒有及時跟進,實訓實習場所嚴重缺乏,具有相關實踐經驗的指導老師配備不足,導致培養的空乘專業畢業生整體素質不高、實踐能力不強,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應變能力等綜合能力不足,難以滿足航空公司對跨文化航空服務人員的要求。再加上空乘人員的專業技術含量不高,一些英語水平和素質較高、形象氣質較好的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只需要經過短期的專業培訓基本就可以達到空乘人員的專業水平,這類畢業生符合航空公司的招聘要求,并受到各大航空公司的青睞,他們的加入使得高職空乘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崗位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由此可見,在航空業國際化的過程中,多種文化和多國文明交織交融,使得跨文化交流能力成為新時代背景下高素質、專業化航空服務人才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也成為高職院校國際化空乘人才培養的重要培養目標。而在我國的高職教育中,外語教學承擔著培養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任,是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主渠道。

二、高職空乘專業跨文化交流外語教學的現狀

空乘專業是高職特色專業,也是就業競爭比較激烈的專業。高職空乘專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服務水平,還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外語語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因此,各高職院校都對空乘專業的外語教學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課時。然而實際的效果卻并不令人滿意,很多四六級考試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卻不能流利地使用外語進行交流,更不要說使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流了。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最后到大學學習外語已經十幾年,可是最后卻不能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流,可見目前高職空乘專業跨文化交流外語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

1. 教學目標不明確,應試教育為主。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各高職院校往往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按照空乘專業就業崗位的特殊要求來制定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空乘專業外語教學目標。針對該專業沒有明確的外語跨文化教學目標,教師也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只能按照和其他專業一樣的要求進行外語教學。教師課上傳輸的信息主要是圍繞考試,忽視了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學生不清楚未來就業崗位的具體要求,因此無法設定適合自己的外語學習目標,最終只能和其他專業學生一樣,把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自己外語學習的終極目標,甚至有些學生僅僅想通過英語考試獲得一張文憑。在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只是應試技巧,他們的語言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跨文化交流意識和文化素養的培養根本涉及不到。這無疑放大了語言作為工具的作用,而忽略了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2.文化方面教學的缺失,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不受重視。高職外語教學長期把重點放在語音、詞匯、語法和句型以及段落的綜合理解上,主要強調外語的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的技能培養,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內涵很少涉及。即使有些教師有一定的提及,也只是在網上搜集一些資料再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單的傳授,文化教學沒有形成體系。高職空乘專業的外語教學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文化方面的教學嚴重缺失。教師的教學重點和培養重點并沒有強調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大多數教師采用的還是傳統的外語教學方式,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受重視。各種外語考試也是強調語言的正確性和語言的綜合理解能力,而在跨文化交流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文化因素和得體的語言溝通能力都被忽視了。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把精力都集中在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上,相關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內涵很少去了解,跨文化交流能力沒有得到重視和培養。

3.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學方法比較陳舊。隨著外語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近些年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逐漸被外語界所接受,它們的價值逐漸被認可。但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當前高職空乘專業的外語教學中使用的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并不多,主要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課文翻譯和語法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處于一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放、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課外語言應用和文化交流活動開展得也不多。在這種單一模式下,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跨文化交流教學的開展。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比較弱,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也沒有意識到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和重要性。

4. 外語語言環境的缺乏,跨文化交流場景不足。外語語言環境對外語和相關文化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跨文化交流場景對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們對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高職空乘專業外語教學的語言環境還是集中在課堂上,課外很少有英語學習的氛圍。在中文語言大環境下,學校和教師很難營造出英語語言環境,跨文化交流場景就更少了,跨文化教學沒有得到真正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很難將語言學習與實際語言場景、跨文化交流場景結合起來,學習興趣不高,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很難得到培養。

三、解決空乘專業學生就業與跨文化的有效措施

1.加強專業建設,提升人培養質量人オ培養是衡量大學辦學質量的核心空中乘務崗位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較高,所以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市場,適應崗位的需求特別在專業技術課程開設中,如乘務基礎實務,乘務廣播訓練、客艙溝通技巧、乘務英語聽說訓練等課程聘請具有同位經驗的乘務員擔當主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外在形象與內在函養相統一,注重職業技能和品質全面提升.同時也可以通過省、市特色專業,優勢專業建設來進一步提升人培養質量.培養適應現代民航業發展需要,具有堅實的外語基礎、較高的人文素質、良好的職業品質并掌握航空乘務基本技能,擁有較強崗位實踐能力、崗位綜合服務能力及崗位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在航空服務及高端服務業等相關行業從事服務工作的高素質職業技能型人オ.通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突破口,進面提升學生就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2.正確引導,靈活擇業

學校在該專業學員擇業之前應給予正確引導,灌輸擇業及就業的相關知識,分析就業前景及就業廣度,讓學員充分了解和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定位,以免造成期過高及擇業方向古板單一的局面另一方面,鼓勵學員學習相關的專業性知識,不斷加強專業技通訊培養,特別是根據社會市場的變化注入新鮮、適應性強的動態信息,保證學員能根據社會的動態變化找準自的定位,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增強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

3.加強就業指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學校在空中乘務專業培養人才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在空乘學生進校之后就應開展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給予正確的就業理念引導,灌輸職業規劃、擇業和就業的相關知識,分析就業前景和就業廣度,讓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自身與職業崗位的關系,找到合適的定位,以免造成期望值過高.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既鼓勵學生朝著職業目標不斷努力,又要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即使上不了機也能夠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同時,鼓勵學生學習好的專業技能,提升人文修養,特別是根據行業和崗位的變化注入新鮮、適應性強的動態信息,讓學生能根據行業和崗位的動態變化找準自己的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四、結語

當前,高職空乘專業的外語教學還是以外語語言教學為主,跨文化交流外語教學一直處在語言教學邊緣,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這無法達到當今經濟發展背景下對空乘人員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的要求,無法滿足航空業迅猛發展對國際化跨文化交流空乘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職外語教學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與時俱進,努力研究和探索適合高職空乘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模式,以期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們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并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端峰.論空乘專業學生的就業影響因素[J].法治與社會,2016 (9).

[2]曹順,王哲.空中乘務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

[3]袁夕娣.國際人才背景下高職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

中西方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跨文化交際與合作中常常會產生誤解甚至沖突,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高等教育愈來愈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大學文化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中西方交流中,應注意兩種文化間的差異,避免在交際中出現誤區。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中西方 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一個籠統概念,無論是其內涵還是外延都極其廣泛。西方大學誕生于中世紀黑暗的背景之下,經歷了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運動的洗禮,從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學于意大利誕生起,猶如雨后春筍般在西方各國相繼生根。

中國大學則誕生于內憂外患之際,經歷了抗戰及“文革”的沖擊。在中國封建專制統治下,直到1898年的戊戌變法中,中國第一所大學才正式誕生??梢哉f,由于誕生背景、成長環境及歷史的巨大差異,導致中西方大學在文化的形成上的巨大差異。本文從幾個有代表性的方面簡要說明,以期從這幾個方面折射出部分中西方大學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方大學中思想文化的差異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不僅在于大學是一個傳播較深層次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更在于經過了近千年的發展,它已成為各種不同的思想誕生、發展、傳播的一個自由空間,為不同思想之間的交流、碰撞提供了一個平臺。

在西方,大學之于人們,就好比一所教堂,而大學生活就是接受各種思想洗禮的全過程,思想自由是大學文化之精髓。西方大學之所以屢屢出現諾貝爾獎得主,自由的思想是一個重要前提。無論何種理論、學說、主義,只要是合理的,在西方大學中都會有其一席之地。

中國大學建立的初衷是為了培養貴族紈绔子弟極為滿清政府服務的各種人才。直到蔡元培在北大劃時代地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口號,中國大學才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建國之后,在“以階級斗爭為綱”口號下中國的大學思想近乎枯萎。改革開放后,存在主義、精神分析等學說潮水般涌入中國,大學作為思想文化的先鋒率先將其吸收。在今天的中國大學,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狹隘國家主義大行其道,很多學生思想浮躁,對知識的認同也是似是而非,人云亦云,這是中國大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中西方校園文化根基的差異

中西方大學在校園文化根據上的差異是最顯而易見的?!靶@”狹義上是指學校所在的地區。中國大學的校園一般是由圍墻或柵欄圍起來的,出入口也會有保安限制人員的隨意進出。而西方的大學基本上是沒有圍墻的,即便有,其大門也是永遠向外敞開的。世界聞名的牛津、劍橋等大學更是有機地融入到了當地的小鎮中,完全沒有了校園的界限,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學城。

表面看來,中西方大學這種校園文化的差異是由于管理理念的不同形成的,其實不然,深究起來,這其實是中西方大學不同辦學理念的一個縮影。西方的大學教育立足于“平民教育”,自然要融入到社會中,換句話說,這是西方人一直強調的“一種開放文化”。中國的大學則一直強調“精英教育”,自古以來,中國便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看作是讀書的一種最高境界,用一道圍墻將大學與其周圍的社會分隔開,更是對古代教育理念的一種詮釋。

中西方大學這種理念的不同是導致中西方大學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根源。

三、中西方大學學習文化的差異

學習是全世界學生亙古不變的主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學習都是大學的首要內容。上課、自習在中國、西方是相似的蔚然成風,然而,透過表面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方學習文化的巨大不同。在西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自主的學習,教師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西方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比較高。

在中國,雖然學生也忙忙碌碌,但更多的學生是為了應付作業、應對考試。各種各樣形式迥異的考試是中國大學生一根無形的指揮棒,很多學生淪為考試的奴隸:抱著平時上課去不去聽不重要,考試之前搞一下突擊,考場上抄襲一下,只要考試能通過就萬事大吉,考試之后還能記住多少并不那么重要。中國大學的這種學習文化培養出來的不是會學習的學生,而是會考試的學生,中國大學學習文化的進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中西方大學社團文化的差異

社團文化是展示大學課余生活的一扇窗口。西方大學社團建立在共同的興趣、共同的愛好基礎之上,由于西方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學生可以有大量的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西方大學社團的參與者經常會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做出一定的成就:如西方大學的天文愛好者發現小行星的為數甚多,而中國僅清華、北大的天文愛好者曾獲此殊榮。

中國大學社團建立的基礎也是共同的興趣、愛好。但在社團發展過程中,功利主義思想滲入社團使很多社團逐漸有些變質。中國一些學校以是否加入社團作為評定學生素質的一個方面,社團干部在評優評獎、入黨等事情上有往往一些優勢。學生在不情愿的加入某個社團后,或者對加入的社團毫不關心,或者只是想著如何能成為社團的干部,在這種情況下,社團的發展舉步維艱,個人的興趣愛好也難以得到發展。

以上是中西方大學文化的四個側面,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中國大學相對于西方大學仍有很大的差距??s小這種差距,需要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學生、教師共同努力,為實現中國大學的崛起而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中國的大學文化會日趨完善,大學生活會愈發美好!

參考文獻:

[1] 《走出象牙塔》,德里克·博克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 《耶魯的故事》,非非 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3]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梁柱 著,北京大學出版

[4] 《世界名校精英榜》,恩雅 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5] 《愛因斯坦與大科學的誕生》劉悅笛 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西方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對比

中西方的在文化上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從為人處事、法制觀念、思維模式、民主觀念、道德觀、飲食禮儀等方面體現出來。

中國人內斂、自省,看重修身養性,推崇中庸思想,西方人熱心于公益事業,更傾向于外在體現自己;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進行約束,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法制”;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角度看待問題,在對人和人,人和自然,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思考,西方人更加注重從物質世界入手,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質;中國人傾向于等待有一個好官出現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西方人認為政府的職權是人民賦予的,政府行使的是一種公權力;中國人提倡全體本位,西方強調個體本位;中國人喜歡很多人聚在一起吃飯,愛熱鬧,西方人則喜歡優雅、安靜的環境,時刻都保守禮儀。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從大的方面說就有以上這幾個部分,在這些部分中又可以細化出許多小部分出來。下面,我們將通過幾個小細節來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顏色的對比

顏色是一種很客觀的概念,與人的視覺有關。在經歷了歷史長河的洗禮后,顏色也逐漸具有了特殊的含義。西方從文明開始,就注重科學理性的教育和科學的發現,對客觀世界和客觀人采取的是現實的科學態度。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顏色的象征意義比較直接,一般是用客觀事物的具體顏色來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義。但是在中國,由于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以及教育落后的影響,顏色的生成具有很強的神秘色彩。

(一)紅色

紅色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崇尚色,它體現了中國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追求,象征著吉祥、喜慶,比如: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紅娘”,新人要穿紅色的吉服,新房要布置成紅色,在喜慶的日子里要掛紅燈籠、貼紅對聯,把熱鬧、興旺叫做“火紅”。在革命時期,最初的政權叫“紅色政權”,最早的武裝叫“紅軍”。在現代社會,人成功了叫“走紅”,得到很多的關注叫“紅人”,送的禮金叫“紅包”等等。

在西方的文化中,紅色卻是一個相當強的貶義詞,是“火”和“血”的聯想,象征著殘暴、流血。如:(1)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殘殺和暴力統治(2)red revenge 血腥復仇,(3)a red revolution.紅色革命(4)red activities 激進活動。紅色同時也象征危險、緊張,比如:(1)red alert 空襲報警;(2)a red adventure stor y 一個令人緊張的冒險故事;(3)a red flag 危險信號旗; 它還象征著放蕩、淫穢,如(1)a red waste of his youth 他那因放蕩而浪費的青春;(2)a red lightdistrict 花街柳巷( 紅燈區)。

(二)白色

在中國文化上,白色與紅色是相反的兩個顏色,是在物質和精神上擯棄和厭惡的。在中國古代的五方說中,西方為白虎,為刑殺天神,主蕭殺之秋,所以古代常常在秋季征伐、處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無血色、無生命的表現,象征著死亡、兇兆。比如:當家中有人去世時,要設置白色的靈堂,出殯時要打白幡;投降時也要用白旗,將智力地下的人叫做“白癡”,把出力但得不到好處或者是沒有效果的事叫“白忙”、“白費力”、“白干”,把奸詐小人叫“白臉”奸雄,把沒有功名,知識淺薄的平民叫“白丁”“白身”等。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義主要著眼于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鮮的牛奶及百合花的顏色,西方人認為白色高雅純潔,所以推崇白色,認為它象征著純真無邪。例如:如(1)a white soul 純潔的心靈;(2)white wedding 新娘穿白禮服的婚禮;它又象征正直、誠實,如(1)a white spirit 正直的(精神;(2)white men 高尚、有教養的人;( 3)white hand 廉潔、誠實; 它也象征幸運、吉利,如( 1)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b's life 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2)white magic有天使相助的法術; 它還有合法、無惡意的意思,如(1)white market 合法市場;(2)white list 經過批準的合法明單;(3)a white lie 無害的謊言。

(三)黑色

古代的中國,黑色為天玄,原來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種莊嚴而嚴肅的色彩,但是由于后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一方面,它象征嚴肅、正義,就如民間傳說中的“黑臉”包公,傳統京劇中的李逵等人的黑色臉譜;另一方面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無光給人一種陰險、毒辣和恐怖的感覺,象征著邪惡、反動,比如指陰險毒辣的人是“黑心腸”,不可告人的內幕叫“黑幕”,犯罪分子的團伙叫“黑幫”,違禁的貨品交易叫做“黑貨”。

黑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體現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擯棄和厭惡。黑色在西方象征死亡、兇兆、災難。如(1)BlackMass安靈彌撒;(2)to wear black for her father 為她父親戴孝;(3)black words 不吉利的話;(4)a black let ter day 兇日;它象征邪惡、犯罪,如(1)Black Man 邪惡的惡魔; (2)a black deed 極其惡劣的行為;(3)black guard 惡棍、流氓;(4)black mail 敲榨、勒索; 它也象征恥辱、不光彩,如(1)a black mark 污點; (2)blacksheep 敗家子; (3)a black eye 丟臉、壞名聲;它還象征沮喪、憤怒,如(1)black dog 沮喪情緒;(2)The future looks black 前途暗淡;(3)He gave me a black look。他怒氣沖沖地看著我。

(四)黃色

在古代中國,黃色象征著神圣、莊嚴、尊貴、吉祥等;黃顏色是宗教人士、達官顯貴直至皇帝所用的色彩。先祖們創造的“黃”這個表意文字來源于“田”、“光”,“田”即黃土地;“光”即太陽光。太陽普照地上呈黃色,所以最早的黃顏色就是養育中華民族的中原土地和給人類以熱量和能量的陽光的顏色。黃色是中華民族的代表色彩。說到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黃皮膚、黑眼睛。這一共同的外部特征對中華兒女來說具有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黃色也是中國傳統宗教所推崇的色彩。在古代漢語中,“黃”具有大量的專有名詞。如“黃榜”指皇帝文告,也指殿試后朝廷發布的榜文;黃道吉日(lucky days),古人認為太陽繞地球運行,“黃道”便是想象中的太陽繞地球的軌道,后來借指天子所經行的道路。“黃花閨女”是用來比喻貞節的女子。“黃花晚節”比喻文人晚節堅貞。

在西方,yellow表示背叛與邪惡,(1)yellow union指專門破壞工人罷工的黃色工會,是受資本家操縱的傀儡;(2)yellow常與膽小、懦弱和卑鄙聯系起來;(3)yellow dog卑鄙的人,可鄙的人;(4)yellow-livered,a yellow looks,yellow belly都指懦夫;(5)yellow streak膽怯;(6)she turned yellow 她膽怯起來。英語中用黃色作為事物的特定顏色。例如,美國有些城市的出租車上的標志是yellow而不是taxi,因為那里的出租車為黃色,Yellow pages指的是黃頁電話查號?。绹鶕煌I域,按字母順序列出商業、服務單位或產品的電話?。?,因通常被印在黃色的紙上而得名,yellow journals和漢語的黃色書刊并沒有相同的聯想含義。前者指的是利用、歪曲和夸大新聞來制造轟動效應以吸引讀者的新聞作風,yellow ribbon是美國人用來表示歡迎歸來的標志,Yellow Book黃皮書,法國等國家的政府報告,用黃封面裝幀。

(五)藍色

中國文化賦予藍色的文化內涵較少,古漢語中的“藍色”包括了“青”、“碧”、“蒼”等顏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者后人勝過前人,也可以用“青過于藍”、“青藍冰水”表示相同的涵義。由于青與藍在古漢語里可以用來代表相同的概念,所以藍青還可以用來比喻混雜或是不精純。比如:“藍青官話”,舊稱夾雜別地口音的北京話。藍衫或藍袍在古代中國常指士人的服裝或八品、九品官員的官服,這是個有趣的文化巧合。如白袷藍衫,借指尚未取得功名的士人。此外,在漢語中與藍色相關的服飾系列亦可表示官職或地位較低。如藍翎,清朝禮冠上的飾物,藍綬在漢語里表示等級較低的官吏。,“染藍涅皂”,意指胡亂涂抹。另外,在中國古代的鄉試中有藍榜或藍單,如考生的答卷不合規定,或有污損,就把它用藍筆寫出,考生被取消次一場入場的資格。藍因在漢語里與“襤”同音,可以用在成語里形成通假字,如“篳路藍縷”、“衣衫藍縷”,藍縷借指破衣服。

在英語中藍色是一個涵義十分豐富的顏色詞,具有多重聯想意義和文化意蘊。藍色經濟(blue economy)是以藍色理念為基礎的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理論。(1)人們將海洋種植業、養殖業、捕撈業形象地喻為“藍色農業”(blue agriculture);(2)對傳統漁業改造,由天然采捕向農牧化轉變,被稱為“藍色革命”(blue revolution)。藍色在英語中常用來表示社會地位高、有權勢或出身顯赫的王族。在美國英語中blue book(藍皮書)是刊載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級官員名字的書。而在英國藍皮書則是英國國會的出版物,因書皮為藍色而得名。blue ribbon 藍綬帶,成為高貴的象征,喻指最高榮譽或獎賞,該詞義源自14世紀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創立的嘉德勛章,為最高榮譽的騎士勛章。藍色還可以用在政治上代表某一政黨的顏色。在英國和加拿大,藍色是保守黨的顏色。因此藍色也有“保守、忠誠”之意。blue nose 指嚴守教規的衛道士;blue rinse 指保守派老年婦女;blue candidate 指保守黨候選人;the true blue 指政黨的忠實成員,尤其指英國頑固的保守黨人。

二、研究意義

通過以上五種顏色的對比,我們可以從這幾個顏色中窺見中西文化的差異中的一個方面,從細節出發,發現中西文化中的大不同。

顏色詞的象征意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著很大的差異。從根本上講,在中國文化中,顏色的象征是基于過去中國的封建統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狀況而形成的,所以顏色的象征意義有相當強烈的神秘化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顏色象征則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開放性及科學、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義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使其語義、詞義理據更易追蹤。不同文化之間顏色象征意義又都是在社會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它們能夠使語言更生動、有趣、幽默、親切,所以我們應該予以足夠的注意。

研究文化差異的目的是為了有利于跨文化交際。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往的增多,人類在各個領域的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多元化無處不在相互滲透和融合,越來越多的顏色詞也隨時代與顏色的發展出現在英漢文化的各個領域,文化共識的存在成為主流。因此,研究顏色詞在英漢語言中的應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慧.淺談中西文化之對比[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19

[2]曹洪鵑.英語顏色詞“yellow”和“黃色”的文化內涵對比研究[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8.25.

[3]張靜.淺談中西文化中紅白黑三種顏色詞語的象征意義[J].科技信息,2008.

[4]紀峰.英漢五種基本顏色詞匯的文化內涵之對比研究[J].讀與寫雜志,2010.8

[5]吳夏娜.中西顏色詞比較中“藍”的文化喻義及其翻譯[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30

中西方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主要論述中西方飲食文化在不同方面的差異,從中西方飲食文化不同的原因入手,引出并對比論證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具體體現在飲食對象、飲食方向、飲食方式、飲食禮儀四個方面。

關鍵詞:飲食觀念;飲食方向;飲食方式;禮儀;差異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蘊、不同的歷史發展歷程及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哲學造成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飲食差異主要包括了飲食對象、飲食方向、飲食方式和飲食禮儀的不同。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F在的中餐已開始注重飲食的營養性、健康性和烹飪的科學性;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境界發展,中西方飲食文化將在交流中發展。

一、造成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的原因

(一)中西方社會文化、歷史發展不同

中國和西方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不同造就了中西餐飲文化的差別。有人形象地說:如果說中餐大餐文化像是一首混聲大合唱,那西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如果說中餐館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那西餐廳則富有一種陰柔之美;中餐館營造的是一種公眾交友的場所,而西餐廳則是在制造私密幽會的空間,可見中西飲食文化本質的差異。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和處事哲學不同

此外,餐飲產品由于地域特征、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我們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則注重“以人為本”。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1.中國飲食觀念

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是東方古老的陰陽學說。這是一種帶有濃厚浪漫色彩的哲學,至今還在影響我們的飲食生活。中國人的飲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飲食養生”。因此,中國飲食是一種美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這種意境來源于菜肴復合味道的感覺,這其實也就體現了中式菜肴的最根本的特點——不確定性。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于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肴的形,這正是中國飲食觀念最重要的表現。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在中國,吃,遠不是為了飽,為了營養,有時吃飽了,還要吃,這是超負荷的飲食。何故?說好聽點,是欣賞烹調的藝術;說不好聽點,是不勝其“味美”的誘惑,是在盡情進行味覺享受。中國的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鼎鼎,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于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如果離開了味的不確定性,中式菜肴就毫無個性可言,而沒有這種個性就不能上升為一種藝術,也就喪失了中式菜肴的獨特魅力。

2.西方理性的飲食觀念

西方飲食觀念是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的常理為形而上學理念,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落后了,到處打上了方法論中的形而上學痕跡。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毫無藝術可言。而且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一邊放羊排,另一邊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西方人把飲食當作一門科學。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注重飲食的營養功能。西方人吃東西時,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國的美味佳肴來,簡直單調得如同嚼蠟,但理智告訴他: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說得不好聽,就像給機器加油一樣。對西方人來說,食物的味道則是次要的。如果加熱烹調,會造成營養損失,那就半生不熟,甚至于干脆生吃。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1.中國人的飲食以素食為主

由于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又加之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這主要是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2.西方人的飲食葷食為主

西方人繼承著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主,以采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動物,連西藥也是從動物身上攝取提煉而成的,因此肉食在飲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1.在中國,團團圍坐,共享一席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2.西式飲宴上,盡管食品和酒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

在飲宴上,西方人將個人的獨立、自主提到首位,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用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三、結束語

中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涵和雄厚堅實的技術基礎,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是文化、科學、藝術的結晶。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風格但同樣是無與倫比的餐飲文化。品種眾多、風味獨特的地方佳肴,香飄四海,風靡萬方,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海外愛好者。還可以說,我國的飲食功夫也是一種學問,一種特色的突出,一種交流的途徑。

西餐文化與中餐文化有很大的區別,西餐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其中無形地滲透著西方文化傳統的一些方面,如,“平等”、“自由”、“衛生”、“隱私”等文化內涵。

中國悠久歷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會歷程。中國有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西方國家則有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中西飲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為全人類文明起到了填補和著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汗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中西方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學生在對西方的風土人情、地理、歷史、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習慣、文學藝術價值觀、行為規范等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后,自然會對英語產生更深的理解。所以幫助學生增加對西方英語國家文化的認識,不僅有利于培養他們進行語言文化交流的能力,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世界意識。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談一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思維方式的差異

人類既創造了文化,同時又被文化所創造。文化的差異其實是來源于思維方式物化而產生的差異。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存在著諸多不同,差異也會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中華文化注重抽象,中國人偏重于精神感受,運用到實際的交流當中,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簡單的語言也可以千變萬化。而西方文化則更注重實用價值,表現在生活中態度就顯得比較具體,體現在語言文化中常常呈現出以下特點:比如英語注重形合,而漢語更注重意合;西方文化重視邏輯性、偏重理性,而中華文化卻以辯證思維為主、更注重悟性。在英語中,為求語法形式的完整,運用各種手法進行連接,使得句子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而漢語則講究隨性而發,語言即使完全被打亂了邏輯,照樣可以在經過編排后傳達出多種不同的意思。

所以,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了解這些差異,他們才能更好地在交際中轉換思維方式。

二、日常交際的差異

在中西方的日常交際中,單從民族性格上來說,就存在著種種不同。我們中國人長期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性格含蓄內斂,秉性謙虛而謹慎,西方人的性格則是直率而張揚的。比如,在日常生活和交際中,西方人往往可以坦率而大方地接受別人的稱贊,而我們中國人在對待別人的褒獎時,為了不讓人感覺驕傲自大,往往表現得比較謙卑。同樣,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在跟西方人相處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謙讓、隨和,常常以朋友的意志為首選,在面臨選擇時把決定權交給對方,并對他們說“I don’t care.”(我隨意)。而這樣的話,與你相處的朋友會覺得你并不尊重他,你這個人不負責任。

在公共場合,交際的雙方為了免生是非,如果說了冒犯對方的話,一般都會向對方說 “對不起”,意思是“我不是有意的,請原諒”。西方人經常把“Excuse me”掛在嘴邊,常常是在有不得已的行為前,比如想上洗手間的時候、需要接聽電話的時候,意思是告訴朋友:“不好意思,我有不得不去處理的事情,對不起,耽擱一會兒!” 而中國人則往往沒有這個習慣,在某些情況下,覺得這都是些令人尷尬的小事,自己私底下做就行了,沒有必要特意去交代。所以,在很多場合,為了避免這些差異引起誤會,我們有必要弄清楚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以及人們行為方式的差異。

其實,中西方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我們也只有接觸得越多,才能知道得越多,互相比較,才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風俗習慣以及飲食文化差異

中西方文化除了思維習慣的差異、日常交際中的差異外,還存在著諸多差異。比如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風俗習慣是由社會共同群體所創造的,同樣來源于文化。每一個地區人們的風俗習慣都是其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這個地區人群生活中某些行為的群體慣例,這些特殊的組成部分所反映的民族風俗往往通過語言及行為傳承。譬如中國的端午節,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而西方的萬圣節人們則會進行角色扮演、面具派對等活動。諸如此類的風俗習慣上的 差異還有很多。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還存在著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中國的飲食文化追求的是一種意境,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色、香、味俱全,就是中國飲食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而西方的飲食文化則表現出理性的特點,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注重食物中的維生素、蛋白質、熱量等。 這些飲食方面的差異,其實都是與人們各自的思維方式以及哲學體系相關的。了解風俗習慣及飲食文化的差異,能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審美、思維方式、好惡情趣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互相影響的深入,中國人、西方人的觀念都在悄悄地發生轉變,兩種文化也在不斷地融合和創新。在進行初中英語教學時,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生的文化交流的意識和知識水準,將是我們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上一篇:傳承文化論文下一篇:藝術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