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2023-05-20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西方的交流在文化層面上的交流不斷加深。外文影視作品以其多元化的內容、發人深省的劇情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深受中國觀眾歡迎,電影字幕的翻譯越來越受重視。然而,各個國家或民族之間的文化存在差異性,使得影視字幕翻譯經常出現文化缺省現象,造成觀眾理解困難,從而影響觀眾的觀賞體驗。本論文以《三塊廣告牌》為分析對象,分析影片中出現的文化缺省現象,并在翻譯補償策略下針對其采用的翻譯進行相應的分析,以此進一步將原字幕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讀者。

關鍵詞:字幕翻譯;文化缺省;翻譯補償;《三塊廣告牌》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也越發頻繁,越來越多的國外優秀電影在中國電影院陸續展出。電影字幕作為觀眾欣賞電影的重要形式,無疑在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然而,國外優秀電影制造者為了提高交際效率和引起觀眾共鳴,通常采用文化缺省策略,電影劇情往往都承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因而使得電影字幕常常出現文化缺省現象,這對譯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挑戰。電影字幕作為傳遞文化信息的一種方式,需忠實地再現原文信息,填補電影中出現的文化缺省現象,完善觀眾的觀賞效果,促進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因此,電影作品中的文化缺省現象必須受到字幕譯者的重視,只有譯者對其進行了有效的翻譯補償處理,才能使文化成功地傳遞。

本文主要探討美國優秀電影作品中的文化缺省現象,選取《三塊廣告牌》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分析影片中出現的文化缺省現象和其提供相應的翻譯補償是如何在不影響觀眾觀感的情況下,準確傳遞文化信息,使觀眾快速地理解劇情,欣賞西方的文化魅力。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這一概念的來源,首先可以追溯到布朗和于勒(Brown & Yule)的《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書中。在此書中,他們提出:

“這一認識是人們解讀話語的基礎……在展示人們對世界的知識是,某個場景在通常情況下所包含的一些……可以被認為是缺省成分。在讀者或是觀眾沒有得到特殊說明或告知的情況下,人們假設這些缺省成分是顯而易見,不言而喻的?!?/p>

因此,“缺省”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約定俗成的一類知識。1997年,國內語言學者王東風(1997:55)從語用學的角度正式提出“文化缺省”概念。他認為:

“這種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與語篇內信息有關,就叫做‘語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有關的,便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p>

王大來(2004)認為缺省有三種類型:情境缺省、語篇缺省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對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在此基礎上他還總結了文化缺省補償原則:要讓譯文讀者能夠獲得文化探索的享受。譯者在翻譯文化作品時,其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適度地將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傳遞給讀者或觀眾,在進行文化信息補償的過程中也不能使讀者失去探索文化的機會。

同時,文化缺省現象是以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為依托呈現的,貝克(Baker 1992)認為文化負載詞是一種可抽象亦可具體的概念。當源語詞匯表達的概念在目的語文化中完全不存在時,這種概念對于目的語文化來說是一種“文化特色”。奈達(Nida 1993)提出可以分為五種子文化,即:生態文化(ecological culture);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語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通過歸類分析英語電影里面的文化負載詞,譯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其背后包含的意義,從而提出有效的翻譯補償。

(二)翻譯補償

中外翻譯歷史上,對于翻譯補償(compensation)的研究比較有限。國外研究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翻譯補償問題進行了研究。奈達和塔伯(Nida & Taber 1969)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書中開始涉及對翻譯補償問題的探討。斯坦納(Steiner 1975)提出翻譯是由四個步驟組成的一個闡釋過程,這四個步驟分別是信賴、侵入、吸收以及補償。紐馬克(Newmark 1991)對翻譯補償理論的研究非常注重文本類型和功能。他提出了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的概念。紐馬克的翻譯補償思想實質上是以文本功能為基礎,其后再按照文本類型以及其主要功能分別采取不同的翻譯補償手段。哈蒂姆和梅森(B.Hatim & I.Mason 1990)認為翻譯補償指譯者在進行翻譯轉換的過程中遇到難以直接傳譯的詞句時,借助譯入語特有的語言表現手段彌補譯文語言效果方面的失真與缺失,以使譯文達到與原文大體相同的效果。他們把翻譯概念看作是交際性話語,由此,他們將翻譯補償視為在翻譯行為中,通過使用等效替代的手段對某種交際性損失進行彌補的翻譯手段。

中國翻譯補償研究則相對滯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才出現翻譯補償研究。王恩冕是最早涉足翻譯補償領域研究的學者之一。王恩冕(1988:12)對補償的界定是:“用譯入語語言形式補足在轉化原文語言形式時造成的語義損失”??缕降姆g補償理論則以現代符號學和語言學為基礎??缕剑?988)認為,導致翻譯損失的原因主要是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之間差異。他提出,翻譯補償的目的是按譯語規范在特定語境中確保最重要意義的最大等值。同時,柯平對一些翻譯補償手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進行了探索。屠國元(1996)認為,由于各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物質、社會、宗教和語言存在著差異,因此,各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有所不同,這些文化差異給起著交流媒介作用的翻譯構成了障礙。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處理文化個性時必須兼顧目的語語言規范和源語文化信息的傳達。

三、案例分析

電影《三塊廣告牌》因影片中因時代背景的特殊性,美國小鎮文化程度的局限性衍生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并以習語、俗語等形式呈現,構成文化缺省現象,為本文的研究分析提供了豐富的語料。本節將結合電影劇情、英語字幕的翻譯特點和三個翻譯策略方法分析電影中出現的文化缺省現象,并對其作出翻譯補償,有效地傳遞文化信息。

(一)《三塊廣告牌》故事簡介

電影《三塊廣告牌》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南部密蘇里州的一個虛構的小鎮,描寫了一位受害者母親因女兒被強奸焚燒致死后仍未尋得真兇,立起了三塊廣告牌,隔空喊話質問警局局長,事情逐漸失控,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此影片戲劇張力十足,劇情連貫,一環扣一環地推動著三位主線人物之間的沖突。導演巧妙地運用大量黑色幽默和一些隱喻來暗示主線人物內心的轉變,其中的文化負載詞涉及大量美國獨有的文化背景,例如暴力問題、宗教問題、地域問題、政治正確問題、同性戀問題、女性權益問題、種族和少數族裔問題等。因此在翻譯《三塊廣告牌》電影字幕時,要注意語義背后的文化背景,及其構成的文化缺省現象,從而選擇相應的翻譯補償手段進行翻譯,做到譯文和原文風格一致的情況下,讓讀者能迅速讀懂其中劇情。

(二)英文字幕翻譯特點和方法

電影字幕翻譯由于以上三個語言特點的存在,相比于其他的文字翻譯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由于字幕只能呈現在屏幕底部狹小的空間里,使得字幕翻譯勢必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是時間限制,二是空間限制。因此在原文信息內容復雜的情況下,譯文仍需要控制在一定字數范圍內以確保最佳的觀賞效果。在文化缺省現象下,電影字幕有以下三個常見的方法對其進行翻譯補償:

1. 注釋法

注釋法是文學作品翻譯中非常常用的手法,主要以尾注或腳注的形式出現。然而在電影字幕中,為了不覆蓋主要畫面,影響觀眾欣賞影片,注釋通常位于屏幕上方、屏幕下方以及字幕上方等位置。它主要用于解釋某些專業術語、背景知識,以及字幕分析等,來幫助補償字幕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使觀眾欣賞西方獨有的文化魅力。

2.釋義法

釋義是一種直接向目標語觀眾解釋原詞語句在上下文中意味的一種手段。英文電影中有大量對白,其往往引用西方典故、習語、俚語以及俗語等文化負載詞。這類負載詞承載著西方國家歷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心理思維方式等。由于有些負載詞其中牽涉的故事情節較為復雜,采用直譯法很難重現原文文化信息,并且直譯加注釋會過于繁雜,一兩句話將很難解釋清楚具體意思。因此,釋義法雖然可能造成譯文信息與原文信息不盡相符,但卻能夠有效地向譯語觀眾解釋原詞語在上下文的意味,以求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3.增譯法

增譯法是為了補足譯文中語義空缺的部分和已與觀眾不了解的信息而在翻譯過程中適當增詞的一種翻譯手段。這意味著譯者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譯出在原語觀眾覺得理所當然,然而譯語觀眾不明所以的文化信息。由于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語系的不同,各自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增譯可以應用于英語電影字幕中語義、語法以及語義銜接等范圍上的增補,以此快速有效地傳遞原字幕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使觀眾迅速理解劇情。

(三)文化缺省視角下翻譯補償案例分析

1. 注釋法(物質文化負載詞)

例(1):

原文:

Mildred:I thought these here billboards might concentrate their minds some.

Mildred:I don’t know what the police are doing, to be honest with you.

Mildred:I do know my daughter’s burnt body is lying six feet under the ground while they are eating Krispy Kremes?

譯文:

米爾德麗德:我想這些廣告牌可能會讓他們集中精神破案。

米爾德麗德:跟你說實話,我都不知道警察們到底在干什么。

米爾德麗德:我只知道,我女兒已火化的遺體躺在地下六英尺的地方而他們卻在吃卡卡圈坊的甜點?

注釋:Krispy Kremes:卡卡圈坊,是美國一間甜甜圈大型連鎖店,也是美國第二大甜甜圈食品店。

劇情:女主米爾德麗德正在接受電視臺的采訪,她站在她立起的三塊廣告牌面前控訴警察的無能,希望以此喚起警察和小鎮人民的對此案件的重視,幫女兒討回一個公道,故而出現以上獨白。

分析:以上獨白中,米爾德麗德認為警察辦案不力,沒有投入全部精力尋找真兇,而是每日在警察局毆打有色人種,亦或是無所事事吃著甜甜圈。此處出現的Krispy Kremes,中文名為卡卡圈坊,是美國有名的甜品店,是一個物質文化負載詞。對于譯語觀眾而言,卡卡圈坊是個空白概念,看到這個單詞時,觀眾可能會好奇為什么會提及。但對于原語觀眾而言,他們對此是十分熟悉的,不用多加解釋,就能迅速理解其代表的意義。因此譯者對“卡卡圈坊”進行翻譯的補償,才能更好地使劇情連貫,從而成功傳遞“卡卡圈坊”所代表的文化信息。

2. 釋義法(社會文化負載詞)

例(2):

原文:

Dixon:Do you know what they do to fagots down in Cuba, Welby?

Welby:Wow, that’s left-field...

Welby:No, what they do to fagots down in Cuba, Dixon?

Dixon:They kill them! Which, it might surprise you to learn, I am against.

Welby:I’m not sure if they do kill fagots down in Cuba, Dixon

Welby:I know Cuba’s human rights record is pretty deplorable when it comes to homosexuality, but killing them?

Welby:Are you sure you ain’t thinking of Wyoming

譯文:

狄克森:韋爾比,你知道古巴人他們怎么對付基佬嗎?

韋爾比:天啊,這個問題可犯規了。

韋爾比:狄克森,我不知道,他們怎么對付基佬?

狄克森:殺了他們。但我是反對這么做的,沒想到吧。

韋爾比:狄克森,我不清楚他們是不是真的殺害基佬。

韋爾比:我只知道在古巴同性戀者的確很沒人權,但是因此殺了他們?

韋爾比:你確定你說的不是懷俄明州?

劇情:警員狄克森和廣告公司老板韋爾比正在打桌球。因為韋爾比將廣告牌租給女主米爾德麗德,因此在狄克森眼里韋爾比是在公然和警察作對,他故意挑釁韋爾比,與其談論同性戀話題(極可能因為韋爾比是一名同性戀者)。由此產生了以上的對話。

分析:上述的對話生動地體現了韋爾比和狄克森之間緊張的關系。狄克森因為韋爾比出租廣告牌的事情而懷恨在心,他自身對少數族裔和同性戀帶有歧視,他講話字里行間的囂張跋扈,引得很多人不滿。首先,文中的“fagot”一詞作為同性戀的一種稱謂,并不僅僅是代表同性戀的意思,而是對同性戀的一種蔑稱,在這里fagot是一個社會文化負載詞。與下文中韋爾比正經回答狄克森所使用的“homosexuality”形成對比,在這里如果僅僅將“fagot”譯成“同性戀”并不能體現原文傳遞的文化信息和對比手法。因此結合上下文語境和劇情需要,在這里可以采用釋義法,將中文當中的“基佬”一詞來表達對狄克森的歧視和對韋爾比戲謔地挑釁,這樣的翻譯手法既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又能有效地傳達文化信息。

其次,文中的“left-field”是體育術語,指的是美國棒球中的“左外野”,從而引申出站在局外的位置,具有非傳統的、獨特和奇怪的思想等意思,在這里同樣是一個社會文化負載詞。根據上下文,“left-field”在文中可能表示狄克森提出的問題不是常規、主流的談話內容,甚至可能對韋爾比來說有點冒犯的意味。因此結合實際的語境和“left-field”原本帶有的體育用語色彩,在這里譯者選擇了釋義法作為翻譯補償,將“left-field”譯為“犯規”。盡管在此目的語并不能保留源語言的語言特色,但卻能夠快速有效地傳達“left-field”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相比注釋法能夠更快捷迅速地讓譯語觀眾了解劇情及其背后蘊含的文化信息。

3. 增譯法(社會文化負載詞)

例3:

原文:

Dixon:Hey! What the hell is this?

Mexican:Que?

Dixon: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 What?

Mexican:What?

Dixon:How come what? What?

Mexican:What?

Dixon:Listen, you fucking beaner, I better start getting straight answers outta you.

譯文:

狄克森:喂!這是什么鬼?

墨西哥人:啥?

狄克森:威洛比警長怎么回事?什么怎么回事?

墨西哥人:什么?

狄克森:什么怎么回事?

墨西哥人:啥?

狄克森:聽好了,你這個墨西哥雜種,最好快點給我講清楚是怎么回事。

劇情:警員狄克森發現女主米爾德麗德掛出的廣告牌,上面寫著:“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長?”進而向刷廣告牌的墨西哥人詢問這是怎么回事。從而出現了以上對話。

分析:以上對話中,墨西哥人回答不出所以然,進而狄克森說了“beaner”。首先,“bearner”這個詞本身表示的是墨西哥人或者墨西哥口音。但在此情景下,根據狄克森的所說的“beaner”是帶有貶義的,羞辱人的。根據對白,原語觀眾能立即反應出狄克森想表達的意思,但假如漢語只是譯成“墨西哥人”,可能觀眾會無法理解這個詞背后的意思。因此在譯文中,譯者采用增譯法補足了對白中的意思,使觀眾直觀地了解狄克森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結語

英文電影制作者在創作時往往為了提高交際效率,推進故事情節,埋下劇情伏筆,采用文化缺省策略。而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缺省信息對于原語觀眾是可以直接傳遞的,而對于譯語觀眾則會造成理解上的缺失甚至誤解。電影字幕作為欣賞英文電影的重要形式,其任務就是忠實地傳遞原文信息,填補對話之中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缺省現象,使觀眾理解劇情。本文以此為研究方向,以電影《三塊廣告牌》為案例,討論了在不同文化缺省現象下,使用不同的翻譯手段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使觀眾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電影作品。本文著重分析注釋、釋義和增譯三種翻譯手段是如何在電影《三塊廣告牌》中補償缺失的文化信息。筆者在分析過程中發現,想要完善文化信息必須了解電影中文化負載詞的含義和引申義,應依據上下文判斷該詞在此情境之中的含義并選擇相應的翻譯手段進行文化信息補償。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基于原文信息,也要判斷譯語觀眾的接受能力。作為譯語觀眾的譯者,有時必須進行權衡,例如選擇放棄部分原文意思,旨在轉播對等的文化信息。綜上所述,譯者需要靈活地運用翻譯補償,填補文化缺省現象,從而使西方獨有的文化更有效地傳播。

參考文獻

[1]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2]Brown, G. & Yule.G.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Hatim, Basil & 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0.

[4]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0.

[5]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6]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7]陳青.電影字幕翻譯特點及策略分析[J].電影文學,2008.456(3):123-124.

[8]柯平.文化差異和語義的非對應[J].中國翻譯,1988(01):9-15.

[9]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38-40.

[10]麻爭旗.論影視翻譯的基本原則[J].現代傳播,1997,(5):81-84.

[11]屠國元.翻譯中的文化移植——妥協與補償[J].中國翻譯,1996(02):10-13.

[12]王東風.1997.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06):55-61.

[13]王大來.2004.從翻譯的文化功能看翻譯中文化缺省補償的原則[J].外語研究(06):68-77.

[14]王恩冕.翻譯補償法初探[J].中國翻譯,1988(02):11-15.

[15]楊森.華語電影的英文字幕翻譯──以電影《風聲》為例[J].濱州學院學報,2011,(2):113-116.

[16]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50-53.

作者簡介

謝佩蕓(1996年2月2日),女,漢,廣西百色,研究生在讀,外國語言文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541006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各行業與國際間的合作越來越多,英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國家交流合作中,英語是一門世界通用語言,對于英語的掌握可以便于國際間的經濟往來,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發展。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其能否成功開展,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至關重要。但是在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對此進行研究,以期提出改善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英語 跨文化教學 問題 對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各行業與國際間的合作越來越多,英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國家交流合作中,英語是一門世界通用語言,對于英語的掌握可以便于國際間的經濟往來,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發展。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跨文化教學開展的是否成功,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一、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概述

語言是人們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實現互動。同時,語言還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文化可以以語言的形式來進行傳播,通過語言還可以與其他文化進行著互動與融合。英語作為語言的一種,也具有上述的各種特征,所以,要想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水平,我們不但要從英語的基礎知識入手,還應該注重英語語言背后的西方文化,所以就有必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跨文化教學。大學英語的跨文化教學就是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但要注重英語基本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在掌握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掌握英語知識背后的西方思維、風土人情、習俗和習慣等西方文化,從而提升學生運用英語、掌握英語的能力,從而實現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

二、跨文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跨文化教學,從定義上來講是指在教學中能夠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通過語言的學習,能夠進行交流,并掌握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可以較為準確地使用所學語言本身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并作出回答,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文化與語言是不能夠割裂來學習的,跨文化交際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1.教學理念落后,對跨文化教學重視不夠。在研究中我們發現,目前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制約仍然比較普遍,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對于跨文化教學還沒有引起重視,認識不到位。所以,教學觀念上的陳舊,會很大程度上阻礙構建新型的跨文化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師在學生的英語學習中,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學中,大多數的教師仍然將教學重點放在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上,注重學生詞匯量的掌握,語音理解能力的提高,對于跨文化教學的內容不夠重視,甚至直接忽略,部分教師將跨文化知識作為學生課下學習內容,不加以引導和解惑,這不利于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不理解語言的文化環境,無法真正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在實際工作中無法應用語言知識,不利于職業生涯發展,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也就有所喪失了。

2.教材內容有限,涉及跨文化教學內容不多。眾所周知,教材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中起到重要的指導引領作用,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依據教材來制定教學計劃,開展教學。通過研究近些年使用的大學教材,可以發現教材偏重于說明性與科技性的文章,涉及語言文化的內容不多,在課堂教學中大學英語跨文化知識的教學自然就會減少或者不多。受到教材內容的影響,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也會對于詞匯學習、語法學習更加偏重,對于語言文化教學簡單介紹,因此,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的積極性也就不高,學習的效果也很不理想。除此之外,在目前的高校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如何使用英語表達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很少提到,這也會阻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比如,大學生都熟知西方各種節日的表達方式,不管是圣誕節還是感恩節,亦或是情人節,萬圣節等等都可流利表達,而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如何用英語表達就知之甚少了,像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極少有大學生可以用英語表達的。

3.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實施困難。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標準中,對于跨文化教學的教學要求有提到,但是教學標準模糊,規定范圍也不明確,這就會出現教學中無明確目標的現象,教師很難把握跨文化教學的范圍、重難點,教學實施起來也就比較困難。部分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將聽、說、讀、寫能力作為英語學習的重點,將英語文化學習簡單帶過,或者讓學生自主學習,忽略其對于學生語言學習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英語文化的傳播。介于跨文化教學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在實施教學中缺乏相應的教學指導和教學規范,教師難以把握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程度,學生在英語文化學習中產生較大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英語交際和整體學習質量的提高。

4.教學與實踐相脫節,應用不廣泛。隨著跨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不斷加大,中外文化的差異對于跨文化交際逐漸顯示出明顯的影響。但是中外文化的巨大差異,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向仍然以詞匯、語法為主,跨文化教學與實踐應用是相脫節的,應用也不廣泛,學生的學習效果十分不理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英語思維模式與語言邏輯講解較少,比如在剖析英語文章的結構時,教師很少進行邏輯上的解釋,出現知識的斷層,學生明白詞匯意義,但不明白為什么是這樣,就會導致學習的興趣大減。同時,學生不明白英語的語言邏輯,就無法理解文章中語序和語意之間的邏輯關系,難以進行深入研究,在對外語言交際時就容易出現語序顛倒,語意錯誤的問題。學生交際中的錯誤會打擊其學習的信心,也會對語言學習失去興趣和積極性。在對外商務活動中,與國際友人交流中,必須要學會使用語言目的國的思維模式,和原有的溝通方式,語序和語氣都很重要,這樣才能在交流中更加順暢和有效。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意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價值,教學內容不可以與實際應用相脫節,注重文化差異的講解,才能將語言知識落到實處。

三、跨文化教學中問題的解決策略

1.轉變教學理念,重視跨文化教學。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對跨文化教學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高校應進行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轉變教學理念,增強跨文化教學意識,重視跨文化教學對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在現代化教學中對于教師的培訓,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學技能的培訓,更重要的是樹立新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將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學實踐中,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英語文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2.完善英語教材,更新知識結構。目前的英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忽略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部分,中西文化差異的體現較少,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解決英語跨文化教學問題實首先需要解決教材的問題。對于大學英語教材的完善,需要側重完善本國文化在其中的比例,增加中西文化差異的部分,更新各個板塊的知識結構,進而改善跨文化教學現狀。另外,跨文化教學內容編寫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難度不可過高或者過低,達到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目的。教師在使用教材開展教學過程中,也要結合實際,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中,善于將文化差異的細節進行對比,比如,“4”這樣一個數字,在中國文化中認為其不吉利,商業活動中一般不愿意選擇4號或者避免提到這個數字,而在西方文化中這個數字沒有特殊的意義,而13則是一個不太吉利的數字。這些文化差異,也會體現在語言上,所以教師在跨文化教學中注重語言和文化的平衡,拓展貫通,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框架,引導學生進行語言交際的能力的培養。

3.為學生實踐搭建平臺,提倡學以致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學生學習的知識很少應用到實踐中,在較少的實踐活動中容易出錯又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目前的教學中需要增加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交際的平臺,一方面通過學習幫助學生培養西方國家的思維模式和語言邏輯,具備相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增加交際活動的機會,多練習多使用,熟能生巧,長期練習避免一些簡單的語言邏輯的失誤??缥幕虒W僅僅依賴英語課堂的練習,練習時間遠遠不夠,因此可以在英語課堂之外開展第二課堂,引導學生設置語言交流情境,比如商務談判等,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得到鍛煉。語言的學習,包括語言文化的學習都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通過教師的理論引導,學生的實踐練習,將知識學以致用,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會有較顯著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連穎.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3).

[2]陳琳.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及對策[J].家教世界,2012(14):74-75.

[3]何聲鐘.大學跨文化英語教學結構模式和實踐模式[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01):72-76.

[4]李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英語教學[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

[5]李早霞.大學英語文化體驗教學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6]李楠.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英漢文化雙向導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7]李湘慧.淺議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現代交際,2011(4).

[8]張潔君.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9]馬菡,尹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以中西節日文化為突破口[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1):161-163.

[10]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11]張冬梅.新課改背景下西藏自治區中學英語課堂跨文化教學現狀調查與研究[D].拉薩:西藏大學,2013.

作者簡介:宋蕾(1982-),女,漢族,河南舞陽人,碩士,講師,現為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外語系教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英語教學。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3篇

文化修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修養的高低,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素質,還直接影響著個人的觀念利意識,其中既包括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同時還影響著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每個人自身的文化修養,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人類之所以能夠創造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類能夠不斷地總結自身發展的歷史,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接受慘痛的教訓。從而推進人類自身從低級向高級,社會從野蠻向文明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可以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啟迪。

在文化進程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沿著時間的長河,此消彼長,又各具特色。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平衡和現實主義

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即平衡與現實主義,也反映了民族間觀念、意識的差異。而這兩種基本的文化特征,在具體的文化現象和文學藝術作品中,又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即中國傳統文化以穩重、平和、和諧及寫意為特色;西方傳統文化則以個性化鮮明、寫實性強為特點。

1.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平衡,以穩重、平和、和諧為特征

追求平衡.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小形成的—種特定的觀念、農業生產受季節變化和作物生長規律的制約,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農業生產隨時面臨自然災害的威脅,需要人們團結合作,建構一種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農作物生長需要的自然氣候條件,各種氣象因素:光照溫度、防水等,都需要適宜,即“無過不及”。中國的傳統武術太極功,強調剛柔并濟,古人認為天地,陰陽,晝夜,都是相對,要保持他們的平衡。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

孔子對“為人之道”提出“中庸”的思想:“君子中庸,小人反小廟”。明代理學家對“中庸”作了解釋:“中者,不偏不倚,元過不及”。即為人處世個能左、右偏激,需沿著正直的方向發展和前進。這種為人處世正直的認識,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由此也養成了中華民族堅持原則,是非分明的優秀品德。

中國的傳統飲食則具有“平衡”的特點,而且多為經驗型的。在古代,人們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將各種食物分為溫、熱、涼、寒,四種“屬性”,又稱“四氣”,且按味道分為辛、酸、甘、苦、咸等“五味”。中國傳統飲食的“平衡”,就是根據各種食物的“屬性”和“五味”,將不同的食物相搭配,使之實現“四氣”和“五味”的“平衡”。

與之相比較,因為西方生活工作節奏快,方便快潔的就餐方式和缺什么營養補什么營養成為主旨,也表現了現實主義在飲食上的差別。 2. 西方傳統文化的特色:現實主義

西方民族受畜牧業生產的影響,而形成了許多特有的觀念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是現實主義,即注審現實。 2.1 現實主義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反映

現實主義的觀念在西方的社會生活中.是十分明顯的。反映在西方民族審視社會、處理人際關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是以現實作為基礎。

西方民族在消費理念上的“超前消費”,即先消費,后還貸的作法,就是從現實出發.先考慮眼前的實際需要,滿足人們對現實的需求。至于下一步的還貸,也是根據現實的需要決定的,所以西方人常出現重復借貸的現象。

現實主義的觀念在西方民族及社會的文明發展史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世界近代歷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發明,近代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基本上是歷史上曾是游牧民族的后裔的貢獻。

在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中,也體現了現實主義的觀念。“圓桌會議”,最早便出現在歐洲的政治舞臺上。在舉行國際會議或國內外政治派別的談判時,用圓桌可以避免座次的尊卑、貴賤.亦無主、次之分,使與會各方感到地位平等。 2.2 現實主義在西方文化藝術中的反映

西方文化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傳統以基督教文化為核心,同樣現實主義的觀念,在西方傳統文化藝術中體現得十分充分。

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真實、直接反映作者所處時代和社會生活的內容很多。如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等,英國作家狄更新的《老古玩店》、《雙城記》等,法國作家大仲馬《基督山伯爵》、《三劍客》等,小仲馬的《茶花女》等諸多的文學作品,還包括丹麥作 家安徒生、德國作家格林創作的童話故事,都以現實為題材,或謳歌贊美.或批判、諷刺。

戲劇作品也是如此。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哈姆雷持》、《奧賽羅》、《李爾王》、《麥克佩斯》)、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都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

西方文學藝術中的現實主義,還表現了作品真實地、直接地抒發感情。人的喜怒哀樂,喜好與厭惡的情感,直接流露于作品中。

二、中西方文化的關系——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東方比西方早進入封建社會,它的文化比西方文化先進,有許多輝煌燦爛的發明與創念,所以河東的東方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墒俏鞣胶髞砭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先在西歐出現,并逐漸取代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就是這一歷史變革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當時科學、文學和藝術空前繁榮,涌現一大批時代的巨人.資本主義的文化亦隨之取代封建文化成為時代的主流,即所謂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讓位于四十年河西的文化。這次讓位是人類文化的一次偉大發展,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進步。

資本主義處于上升發展時期,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后來,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到了資本主義的后期時,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固有的基本矛盾更趨尖銳了,種種跡象表明,資本主義到了壟斷階段,文化思想出現危機。

李政道博士在“中美文化交流研討會”上,有一段發言.提到了中美文化傳統的差異問題:“中美文化傳統的區別是明顯的。中國文化傳統要求個人以社會為重,美國正相反。在個人和社會發生矛盾時,往往強調個的自由權力,這有利于激發個人的主動進取精神.整個社會充滿活力。但這種觀念也導致濫用自由?,F在美國亂象從生,不能說與此無關。”

追求物質增長和生活享受已是現代人的主要人生目標在—些人那里甚至是唯一的目標。在這樣的價值觀念支配下,—切都只是為了功利,為了縱情享樂。“文化危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虛無主義”在西方國家泛濫。

此種觀念下,自然和科技只不過是達到人們某種功利和享受的環境、資源、工具和手段,可以不顧一切后果地去利用它、掘取它。甚至于連他人也和物一樣,只不過是一種資源或手段,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系而已。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被嚴重地扭曲了。這才是上述人與自然的對立和人與人關系疏遠(或對立)急劇加深的深層根源之所在。這種短視的做法必將影響今后的發展。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人與自然,他人的和諧相處,這必然更符合社會歷史的發展。

因此,新情況下,河西文化讓位于比它先進的河東新文化,螺旋式上升,一次比一次高級,一次比一次進步,反映人類社會及其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規律。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有一個自我認識的問題。特別是當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人類更需要對自我有一個清醒的、正確的認識。人和個人既要能認識自己的大,也要能認識自己的小,要能不以大自居,不以小自卑。然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人的自我失落,大都來自與自然和他人的不融洽、不協調,而其根子則還是在于自我本身,即不是由于只見自我之小而妄自菲薄,就是由于只見自我之大而盲目尊大,也就是說,不能恰如其分地認識自我,缺乏自如之明。

儒家的這一套人格發展形態在世界文明中,有著十分獨特的價值。儒家認為,個人的完成不能離開群體大眾的完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個個人人格完成的過程,一方面,個人的精神要通過轉化社會來完成自我,另一方面要通過身、心、靈、神這四個層面逐漸深化。

中國古代儒家的修身養性理論中的—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一種與他人和社會群體和諧、協調的道德品格。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推己及人”的精神,這些是對西方文化思想危機的一種良藥。

目前世界上一股學習中國佛教的熱潮正在升起。學禪打坐不僅能治病健身,更重要的是,對于那些信禪學禪的人來說,它能在相當的范圍和程度上調解人們心理上的失衡。禪學從一個方面揭示了自我的本性,著重揭示了造成人生痛苦、煩惱的主觀自我方面的原因,并且探求丁如何讓自我從怨天尤人、授命于環境的被動中擺脫出來,而通過自我主動的努力去解除種種的痛苦和煩惱,做自我的主人翁等等。

社會主義中國的出現、存在和發展,從文化角度講,它本身說明,東方掘起了一種社會主義文化,其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以及鄧小平的建國理論,改革開放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種新文化及其指導思想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就已經顯示了蓬勃的生機、巨大的威力和高度的創造性。在它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個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有10幾億人口的大國相繼取得了勝利,創造了許多人間奇跡。

東方的思維方式,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分析。從總體上來看。從伽利略以來400年中,西方的自然科學走的是—條分析的道路。

人權觀點上,我國政府人權觀是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即人在一個社會環境中生活,就應該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權力。中國的人權觀是以社會為前提的,即以共性、整體性原則為前提,從全局和整體的利益出發,去闡明人的權利。

美國等西方國家提出的人權現,則是以西方傳統的自我中心意識為基礎的。它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權力。即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的意志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強調和突出個性和個人的需要和欲望,所以西方社會的暴力犯罪、槍擊事件不斷.以及高離婚率、老人及兒童遭遺棄等社會問題十分嚴重,且難以改變和扭轉的。

因此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汲取西方的分析方法,科學精神,豐富我們的文化,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新文明,融合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東方文化將成為更先進與西方的文化。

總之,通過比較歷史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中西方文化的關系,我將在以后學習和認識東西方文化時將更具有針對性。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4篇

馬克思說:“神話是人民的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態本身”。許多人談到神話都必引用這句話,我也不能免俗,因為概括得實在到位。個人認為,神話是伴隨著古代先民的兩種感覺而生的,這就是恐懼感和無力感。人類總是對未知的事物抱持著恐懼感。古代的先民對于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就有著敬畏和恐懼之感。因此為了克服這種恐懼感,他們需要對自然和社會的現象予以解釋。這對于處于知識和信息爆炸時代的現代人也許難以理解,但如果從現代人之于鬼魂的恐懼這一點來理解或許來得方便些。另一方面,先民們辛苦種植糧食,遇到大旱往往讓他們顆粒無收;先民們多年來搭建的茅舍,被洪水頃刻間沖毀殆盡。在這些災害面前,先民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因此他們不僅需要了解這些現象,而且希望能控制它們為自己服務。也許是某一個先民的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神游四海,嘗遍美食,左擁右抱,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仍舊躺在那個潮濕陰暗的洞穴里。從那天起,他開始認為人是有靈魂的。經過比擬類推,他認為世間萬物應該都有靈魂。泛靈論的出現也許是神話的開端,將這種比擬類推的方式逐漸擴大化,先民們就認為洪水的泛濫是因為有河神,而且是河神如人一般發怒而導致的后果。這樣的類推方式有兩個優點:合理和可操控,而后者尤其重要。因為有了河神,先民們就能贊頌他,向他祈福;當河神發怒,還能通過獻祭的方式平息他的憤怒。因此神的出現,對于先民們的恐懼感和無力感是一種有效的釋放。具體談談這些神話故事。不論是庫恩版《希臘神話》還是斯威布版,其中的故事都可以分為兩類:關于神祇的和關于半人半神的英雄的故事。其中許多故事除了人名和地名不同,內容大體是一致的。神話的特點是隱喻。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標注了一些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能體現出當時先民的智慧和思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其中一部分故事對于當今社會也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潘多拉的故事:由于普羅米修斯激怒了宙斯,宙斯造了一個大災星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透斯,欲降禍人間。普羅米修斯多次警告他的弟弟不要接受宙斯的禮物,但厄庇墨透斯貪圖潘多拉的美色,將她娶為妻子。最終潘多拉打開了神秘的大匣子,導致各種各樣的災禍降臨人間,唯獨把希望關在了大匣子的底層。這個故事體現了先民們對于“人禍”的反思,他們認為欲望乃是萬惡之源。但反過來欲望又是萬樂之源。幸福與罪惡,快樂與災禍相伴相隨,也就構成了希臘悲劇意識和喜劇精神。

伊阿宋和美狄亞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希臘版的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美狄亞與伊阿宋訂下愛的盟約,為了伊阿宋,她先后背棄了自己的父親和兄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巫術幫助伊阿宋奪取了象征著幸福的金羊毛。在美狄亞付出一切之后,伊阿宋迷戀上了科林斯國王克瑞翁的女兒格勞刻。得知自己被拋棄,美狄亞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她設計害死了格勞刻和克瑞翁,在殺死了她與伊阿宋的兩個兒子之后揚長而去。失去一切的伊阿宋最后郁郁而終。這個故事最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古希臘女性女權意識的蘇醒。在狩獵文明向農耕文明逐步過渡的過程中,女性的地位也隨之漸漸喪失,而私有制的出現則使得女性淪為男性的附屬品。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性在恪守貞節的同時,還需得容忍男人的背叛和無情。美狄亞則是一個例外,她要求當自己將心完完整整地交付于戀人之后,也希望換取戀人完完整整的愛情,她對背叛是零容忍的,為了報復甚至殘忍殺子。將這個故事與貫穿希臘神話始終的宙斯與赫拉間出軌與反出軌的拉鋸戰擺在一起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希臘女性并非逆來順受的主兒,她們要求平等與尊重,她們為了愛情可以奮不顧身,為了維護愛情更可以不顧一切。特洛伊的故事。這是一場一個蘋果引發的戰爭。未被邀請懷恨在心的紛爭女神在一場

婚禮上扔下了一個金蘋果,上面刻著“給最美麗的人”。這引來阿佛洛狄忒,雅典娜和赫拉之間對金蘋果的爭奪。最終被宙斯指定的帕里斯將金蘋果裁決給了答應將賦予她世間最美女子海倫愛情的阿佛洛狄忒。當帕里斯拐走了海倫并偷走了墨涅拉俄斯皇宮的財寶之后,墨涅拉俄斯舉兵討伐特洛伊。這場希臘人與特洛伊人之間慘烈的長達十年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金蘋果象征著財富與榮譽,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人對于人禍的更深層次的思考,他們認為人禍源于人的欲望,而欲望如果不加控制則會導致災難的降臨。隨著故事的展開,西方文學史上第一個真正的“人”出現了,他就是阿喀琉斯。在阿喀琉斯之前,不論人抑或神,他們的性格都是扁平的,都是某種性格的象征符號,比如宙斯的淫蕩,赫拉的嫉妒。而阿喀琉斯在不同的情境下則體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對于特洛伊人他是殘忍無情的,對于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羅斯和老來喪子的普里阿摩斯,他是溫厚深情的,當面對阿伽門農搶奪他的戰利品和女奴時,他又是體現出了捍衛個人尊嚴和榮譽的敏感意識。而阿喀琉斯的性格三角形的核心則是對于個人尊嚴與榮譽的理解與追求。

阿喀琉斯正是希臘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阿喀琉斯在戰爭之前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命運,或是成為英雄,但會因此而喪命,或是茍活一世,而他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明知是飛蛾撲火依然奮不顧身,這就構成了古希臘文學的悲劇性因素。最終阿喀琉斯被帕里斯射中了腳后跟,也就是著名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死。阿喀琉斯在小的時候,他母親為了使兒子刀槍不入,把他浸在了神河里,她手提著阿喀琉斯的腳后跟,因此腳后跟沒有被神水浸潤,這也就成為了阿喀琉斯身上唯一的弱點。阿喀琉斯之踵一直被認為是希臘文學家們對于古希臘民族精神的一絲擔憂。個人意識的覺醒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但反過來,過分追求個人榮譽而不顧集體的利益則會導致人類極大的災難。特洛伊戰爭完全是因為貴族為了自身利益挑起的,死傷了無數的普通士兵;阿喀琉斯因為被占有了他自認為應得的戰利品和奴隸而坐觀自己的同胞被特洛伊人殺死,甚至讓母親去請宙斯幫助坑害自己的同胞,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在只顧及自身利益的可怕的結果。關于民族精神的弱點的反思還有一例,那就是那耳喀索斯的故事。那耳喀索斯是個英俊的少年,他覺得除了自己而外沒有什么值得愛的。他多次拒絕了神女們的示愛,這導致了阿佛洛狄忒的報復。他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沒日沒夜地在河邊看著自己的倒影,最終餓斃于河邊。這個故事體現了希臘人對于自我中心主義的一種批判。在阿喀琉斯和那耳喀索斯身上體現的自我中心主義即便是在如今也仍舊是阻礙著人類進步的一個隱憂。在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希臘人在對于其自身反省中所體現的極強的洞察力和思考的深度。

最后來談一下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一個悲劇,他無意中殺死了一個蠻橫的老人,就是他爸;他為了拯救忒拜城,猜出了斯芬克斯之謎,成為了忒拜的國王,娶了原國王的妻子,就是他媽。這個做任何事都出于善良初衷的好人卻給忒拜城帶來了災難。因為有個弒父娶母的國王,忒拜城被神詛咒,瘟疫蔓延,而這個可憐人還要追查弒父娶母的惡賊究竟是誰。最后他才發現,自己才是那個帶來瘟疫的魔鬼。拯救忒拜城的救世主成為了忒拜城的禍主,正義的就是邪惡的,聰明的就是愚蠢的,天使亦是魔鬼。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深刻的命題:一個追求純潔的人可能變成污濁的人。再說說斯芬克斯之謎,還記得小時候聽少兒神話磁帶,給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數斯芬克斯之謎了。這個故事的謎底一般人都知道,就是“人”。這個關于“人”的故事體現了先民們對人以及人的命運的思考。命運無常,即便是奧林波斯的偉大的眾神們也受著命運女神的控制與支配。當俄狄浦斯被刺瞎雙目,到處行乞的時候,他對于命運的強勢應該懷著深深的無力感吧,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5篇

在日常行為習慣中,中國的家族本位與西方的個人本位差異比較明顯。例如姓名,中國人習慣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氏即代表家族,放在第一位,而西方人的姓氏,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姓,然后才是族姓,放在首位的是自己;再如,日常中對親人的稱呼,中國人格外注重家族,其語言表現是親屬稱謂系統的繁雜精細,不僅輩分上,而且平輩之間也區分明顯,如“大哥”,“二哥”。但英語中一個詞“uncle”,就代表了伯父、叔叔、舅父、姑父等與父母同輩的所有男性,“aunt”代表了中國姨母、姑母、伯母、嬸母、舅母等所有女性,并且平輩之間不會出現“first brother”這樣的詞。

從傳統婚姻觀念來看,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愛情的歸宿,締結婚姻的目的是為了讓雙方長相廝守,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個人的私事,婚姻要符合自己的利益【2】,所以,西方人在選擇伴侶時,注重的是感情的有無,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聲望。恰恰相反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傳統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會家長制度的價值觀,這不僅在禮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認可和鞏固,中國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禮記·昏義》”,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廣家族、繁子孫,同時用來維護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會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為成員,所以男家在選擇媳婦方面特別嚴謹,以免有辱家聲,家族娶媳婦遠比個人娶妻子來得重要?;橐霰灰暈榧彝サ囊?,而非個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間的愛情并不能作為婚姻的首要依據,這主要也是受家族本位思想的影響。

從家庭觀念來看,中國人家庭觀念非常強,父母對子女的付出也是最大的,這一點令西方人無法想象。而在西方,一旦成年,都會自食其力,不需父母過多付出。中國人一般都與父母住得比較近,即使到外地工作,一般也要把父母接到身邊??鬃诱J為:“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孔子不贊成父母健在時兒子離家遠游,如果因故非遠游不可,必須有明確的方向??鬃舆@種思想是怕老人無人照顧。西方人一般不這樣,幾乎找不到“四世同堂”,甚至連二世同堂也不多見,子女以脫離家庭獨立生活為榮,一旦有了固定的收入就購買房屋從家里搬出去,父母對子女的態度都是平等和尊重,而不是要求絕對服從。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互相付出的差異,也部分地解釋了中西方在財產繼承方面的不同。在中國,父母的財產是由子女繼承的,這可以不需要任何書面的證明,子女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西方人則通過遺囑決定財產的歸屬,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財產給任何人或機構,甚至給自己的寵物,而他們的子女也不會覺得不可接受。中國人的家族本位觀念注重以親子關系為主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造就了豐富的孝文化,而西方個體本位使西方人更加看重個體的價值,有些社會學家甚至稱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為“離群”,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國人那樣在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上花大量的精力。中國人強調不能絕先祖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時至今日這種傳統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這是數千年來形成的一種民族心理【3】。西方人強調自由,為了自由可以選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甚至獨身。一位上聽說

課的外教曾探討過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社會養老體系那么薄弱,比如養老院都不多見?”我當時的回答就是:“中國人十分講究‘孝’,除孤寡老人外,一般都是子女贍養,所以社會養老體系并未迅速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族本位觀念的核心是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強調個體在群眾中的義務和責任【1】。這種觀念要求父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通過尊祖敬宗,天倫和諧達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和有序。從家庭本身而言,家族本位表現出的家庭成員間的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讓許多西方人羨慕不己。如果從把這種思想推而廣之,從家族到民族、從國家到世界,乃至廣闊的宇宙空間,如果都能強調團結和協作,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這對人類的并生共存、和平與發展都是極有現實意義的。西方的個體本位思想,強調以個人為主,強調自由、平等,強調個體的獨立意識和創造意識,這對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個體創造價值的實現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二者均有缺點。中國家族本位思想不利于甚至嚴重地制約了個體主觀能支性的創造和發揮,個人的個性受到壓抑,甚至摧殘;其次,在家族血緣的群體關系中,不平等關系被自然親情的面紗遮掩,中國傳統法律體系缺乏私法內容,疏于對私權保護,在群體利益面前,個人利益可忽略不計【1】;再者,在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中,法律制度根本無法貫徹執行,隨即出現人治。在中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非常普遍,造成一系列腐敗問題。而西方明顯地淡化了家族親情和集體精神,不利于民族的凝聚力的強大,也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統一。

中西方各民族都有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正在彼此影響、互相吸收。中西方文化比較的目的更多的在于通過比較,從而更好的借鑒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并加強中西的溝通和理解,推動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文明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課堂筆記

【2】薄潔萍.《上帝作證——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學林出版社2005年版

【3】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介紹與摘要[J].《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3期

【4】閻江,肖妮妮.《中西方文化比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中西禮儀文化差異論文下一篇:日本便當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