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范文

2023-10-10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 餐桌禮儀一直都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但是, 由于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傳統文化、行為方式以及生活習慣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文化也具有較大的差異, 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 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文化沖突及尷尬現象, 影響中西交往的順利進行, 因此, 學習和分析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文化方面的差異對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中西方餐桌禮儀簡介

中國餐桌禮儀最早出現的是食禮, 這與古代的祭祀禮和祭神儀式密切相關, 有相關文獻記載原始社會的居民將豬肉放在石頭上烤制, 而后獻給神仙, 以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后來隨著人際交往越來越密切和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 古人這一簡單的食禮逐漸形成了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 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 在周代時, 中國就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飲食禮儀制度, 首先由主人發請柬, 并按照約定時間在門外迎客, 賓客到時相互問候, 專門有人負責引入客廳后進行小坐, 先飲茶, 客人來齊后導入客席, 客席其中一座位上是為首席, 相對首座為二座, 首座之下為三座, 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之后由主人, 敬酒敬菜, 而客人則以禮相謝, 另外在敬酒時也有講究, 應先敬長者和主賓, 最后再敬主人, 宴會結束后, 主人引導客人進入客廳小坐, 飲茶、熱聊, 直到辭別, 這種傳統的禮儀制度在我國大部分仍保留至今。

而西方餐桌禮儀文化最早起源于法國的梅羅文加王朝, 發展到羅馬帝國時, 這種餐桌禮儀更加復雜, 帶有濃厚的專制味道, 皇帝在餐桌中必須坐最高的椅子, 在餐桌開飯之前有奏樂, 王公貴族必須交剛傳上來的菜肴先傳到皇帝手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 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特點的餐飲文化, 例如羅馬人一般躺著進食, 法國人從小習慣將雙手放在桌上, 而英國人在不進食的時候將雙手校方在大腿上, 時至今日, 西方國家的餐飲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特點, 西方的兒童一般在四歲時就學會了用餐的所有禮儀, 比如餐前擺好餐具, 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2.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2.1 飲食文化方面的差異

中國一直以來就是禮儀之邦, 對餐桌上的飲食文化也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例如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币虼酥袊藢τ诓妥赖娘嬍呈种匾? 在宴請客人時, 主人都會予以非常高的重視, 對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非常的精致, 而且講究葷素搭配, 在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家庭之中, 甚至連菜名也具有特殊的含義, 而西方國家在餐桌飲食文化上則更加注重珍惜時間, 做事一向以高效率為基本原則, 因此, 快餐店能夠在西方國家大行其道, 就算是西方人在宴請重要賓客時, 主人也一般都會準備幾道數量不多, 但是十分珍貴的蔬菜。

2.2 餐桌用語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的餐桌飲食文化中, 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瑯滿目, 十分豐盛, 宴請的主人也會說如有招待不周之處, 還請大家多多擔待, 而西方的主任宴請賓客時一般會說請自便, 自己隨便吃些蔬菜, 顯得十分隨意, 與此同時, 中國的主人在宴請賓客時總是習慣往客人碗里加菜加飯, 將客人到碗加的滿滿的, 這種行為在西方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甚至會被認為是客人沒有受到尊重, 自己的意愿沒有得到滿足, 另外, 中西方餐桌文化上的氣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人宴請賓客時經常在餐桌上高談闊論, 而在西方人的眼中, 吃飯時高談闊論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在西方人在整個就餐過程中應該講求是十分安靜的, 舉止也十分的優雅

2.3 座位排序的方式不同

在中西方的餐桌文化中對主人及賓客的座位的排序都是十分重視的, 中國人在傳統的思想中, 年紀大的長者、宴請賓客的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需要坐在餐桌的主要位置, 其他的客人則應按照順序入座, 而在西方國家宴請賓客的過程中, 卻習慣用長桌, 主人會坐在桌子的兩端, 客人按照次序依次入座, 這種座位排序方式都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思想的差異, 例如中國人喜歡幸福圓滿的感覺, 因此, 大部分中國人會挑選圓形的桌子, 而在桌子形狀的采用方面, 西方人一般都采用方形的桌子, 他們主張的是個性的張揚。

參考文獻

[1]張文娟.淺析中西方餐桌禮儀存在差異的原因[J].現代商業, 2009, (4) :283.DOI:10.3969/j.issn.1673-5889.2009.04.196.

[2]馮心如, 徐艷萍.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對比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J].語文學刊 (外語教育教學) , 2013, (4) :92-94.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范文第2篇

一、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內涵

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作為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對國家的政治、社會生活現狀的基本了解、認識, 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的實際參與過程。2是大學生主動或動員的運用法律所賦予公民的權利, 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 對國家的政治生活合法進行參與的活動。“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 給國家定方向, 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3政治本身蘊含了政治參與的基本內涵。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中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上較高層次的經濟集團, 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并具有一定的知識底蘊, 必然會要求進行政治利益的表達。隨著生產力和時代的變化與發展, 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內涵及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在今年“變化世界中的政治參與”國際研討會中, 中共代表馮敏剛在會上強調豐富政治參與的內涵。世界需要發展中國家強有力的政治參與, 共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4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也會隨之豐富而日益完善。

二、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義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一個團體, 其政治參與在以民主政治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國家來說是不能忽視的, 其意義至少有以下幾條:

第一,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講, 政治參與有助于推動大學生政治社會化。

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 政治參與是公民進行政治社會化的一種基本實踐形式, 它試圖通過人們對政治活動的參與, 引導人們的政治熱情和政治行為, 由此達到政治社會化的目的。5

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政治實踐的主要方式, 在本質上也是公民個體外化政治文化的過程, 公民通過政治參與來體現其接受和認同政治文化的過程, 同時通過政治參與使自己的政治態度外顯為政治行為。因此就普通意義而言, 政治參與是政治社會化最通常和廣泛的實現形式。6

在校大學生只有具有正確的政治觀念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棟梁、社會有用之才。通過政治參與, 大學生可以獲得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理性面對、分析、適應社會發展, 在學校的培養與指導下, 通過各種政治參與活動, 使大學生知政、參政、議政, 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知能力, 為今后走上政治參與的實踐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 從國家發展進步的角度來講,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有助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有利于推動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內在屬性和重要目標,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發展的結果。“如果一個人對其所處社會的制度都不甚了解, 甚至一無所知, 那么要成為‘恰當評價’并‘積極參與’社會的合格公民, 顯然是無從談起的。”7

英國、德國、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國的研究表明, 教育程度與參政比率成正比。8大學生是具有較高思想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的群體, 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在具有一定的政治覺悟和政治理論的基礎上參與政治活動的。而掌握政治理論和提高政治覺悟, 增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認同感, 有助于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有助于全面、系統的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成績, 使大學生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有了清晰的再認識。

第三, 合法、有序的政治參與, 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 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上, 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 正是科學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為中國社會全體成員的普遍認同。這需要一個過程, 而青年大學生在此過程中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充分調動更為廣泛的群體來參與政治, 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

大學生的政治利益訴求和表達必須受到重視, 積極引導大學生通過政治參與, 有利于實現其政治利益的表達和民主權利的合理發揮, 更有利于推進社會政治穩定。

摘要:大學生政治參與是大學生主動或動員的運用法律所賦予公民的權利, 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 對國家的政治生活合法進行參與的活動。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一個團體, 他們政治參與程度的高低有助于推動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有助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有利于推動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 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參與,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浦幼.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74.[1]王浦幼.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74.

[2]劉芳.從大學生政治參與看高校德育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7年第10期http://qkzz.net/ma gazine/1672-2728/2007/10/1726254.htm[2]劉芳.從大學生政治參與看高校德育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7年第10期http://qkzz.net/ma gazine/1672-2728/2007/10/1726254.htm

[3]列寧.列寧文稿.第二卷, 1978年人民出版社:407[3]列寧.列寧文稿.第二卷, 1978年人民出版社:407

[4]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8-11/04/content_16706307.htm[4]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8-11/04/content_16706307.htm

[5]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5]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6]許峰, 王預震.政治參與與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化.湖北社會科學.2002.第6期.[6]許峰, 王預震.政治參與與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化.湖北社會科學.2002.第6期.

[7]R.E.G.佩林頓 (英) .英國公司法.上海翻譯公司.1984:221.[7]R.E.G.佩林頓 (英) .英國公司法.上海翻譯公司.1984:221.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范文第3篇

摘要:中西兩家因為深受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和各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從而導致兩種不同文化的產生,餐桌禮儀文化業因此應運而生,餐桌禮儀文化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每種民族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的透露著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著重論述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文化上的差異,剖析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和淵源。

關鍵詞:餐桌禮儀 文化 差異

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深受中西哲學思想及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 共趣 的氣勢。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 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 相互讓菜 勸菜 ,再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 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而西方這個主要以面食為主的群體,餐桌禮儀的細節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所用的餐則是分餐制,個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

綜上,中西禮儀千萬種,以下是我對餐桌禮儀的一些淺析方法。

一. 出席時間的差異,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西方人是單一時間觀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嚴格遵守日程安排,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參加宴請時,這一差異顯得較為突出,一般說來,時間多樣化模式的中國人更傾向于„遲到?。往往在規定的時間半小時之后到達,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準備,通常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安排些其他節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讓一些„先到?的客人們消磨時間。對于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者不禮貌的行為。在西方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很不禮貌的,正式的宴會要求準時到達,十分鐘后不到者,將會被視為不合禮儀,是對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 座次安排的差異。中國的宴會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為上,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觀念,„南?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至高無尚德象征,代表了權利,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見到一些食客在宴會上推推讓讓,面紅耳赤,原來只是為了謙讓座位次序的緣故,在中國的大多數宴會上,為高權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這是因為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在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后,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則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 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作為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把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據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詳細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參加宴會,則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須將男女賓客分列成兩個名單,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與女主人正對面,男主人的左右兩側為女主賓,接著按順時針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異。兩種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選擇也不同,中國人使用

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國由于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由于反對侵略。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喜歡爭強好勝,和樂于冒險,中國人在用餐時喜歡用圓桌,用筷子吃飯體現了-----團結與和氣;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則給人一種殺氣沖沖的野蠻之感。

不過,隨著中西經濟交往的發展,餐具的使用已沒有明顯的分別,很多西方人學著使用筷子喜歡吃中餐,而中國人也常入西餐廳和使用刀叉了。

四. 進餐禮儀的差異。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表示宴會開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當有新菜上來,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追求,整個進餐過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悅目、悅耳。首先,不但要衣著整齊,往往還要求穿禮服并要求坐姿要端正,其次,進餐時不能發出不悅耳的聲音,相互間交談要輕言細語,不能高聲喧嘩。在西方的餐桌上,還有那么一些細節是中餐桌上無法得到體會的。如:

1.使用刀叉進餐時,應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將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時,刀叉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形,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叉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拿在手里而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勢時應該把刀叉都放下,千萬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揮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紙,也不可一手拿紙巾一手取菜,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 端放在盤內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若湯過熱,可先等稍涼再喝,千萬別吹湯。喝湯時,用湯勺將湯從外向內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肴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余少量食物時,不要用叉子插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卷起再放入口中。

4.面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塊再放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面包去咬,抹黃油或果醬時也要先將面包分成小塊再抹。

5.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為貴。吃雞腿時應先將骨頭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后要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再吃下層魚肉。要切一塊吃一塊,切不能切得過大或將肉都切成片。

6.中國餐桌上動,西方餐桌上靜。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勢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食客發自內心的歡快。這種“鬧”能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中國人家庭溫馨,鄰里睦和,國人團結。而西方人一坐到桌上便是專心致志的去靜靜的切割自家的盤中餐。進餐時可以與左右客人交談,但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先自我介紹。別人講話時不可搭嘴插話。音量 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中國人一般遵循“貶幾尊人”的原則,而西方人強調效率和實用主義價值觀,在實際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中國人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會更多,越名貴,越奇特的菜會越顯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卻往往要說“今天沒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類的話。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未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宴席,主人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的話。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議論令人作嘔之事,會千方百計采用含蓄文雅的詞來代替代。

7.手機:在吃西餐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你要先跟大家說“對不起”然后起身出去聽電話。這一條吃中餐的時候也適用,在用餐的時候聽電話走到哪里都是讓人唾棄的。而中國人對此細節并不太在意,有的人甚至放下筷子就開始聊手機,且有些人還不太在意時間的長,一聊甚至超過半小時。

8.對酒的飲用。西餐桌上最后一道菜往往是酒,如波爾圖的葡萄牙紅葡萄酒。就往往是倒在右手邊的杯子里,然后再把瓶子傳給你旁邊的人。這是女客會起身去客廳,留下男士多喝一會兒酒,吸煙和交談。當女士們起身時,男士們也應起立,表示尊重,當女士們離開后回座。不久男士們也應該到客廳和女士們在一起。中國,酒卻成了第一道菜,甚至有的人從開始就喝到最后,而主人也必須不斷地給客人倒酒也表示熱情,有的甚至來一個“不醉不歸”“不醉不罷休”的目的。西餐桌上的人們酒由你自己定,喝多少倒多少,主人也充分尊重你的選擇。

在此,中國的特色吃法—火鍋。也是一種淵源流傳的東方文化。涮羊肉以及與之相關似的四川麻辣火鍋,廣東海鮮火鍋之所以廣泛受人喜愛,一在其鮮嫩熱,吃起來自在,二來它把烹調的主要部分移到了餐桌上,讓人們邊吃便體驗這趣味的烹調。吃火鍋時大家各抒己見,是一種感情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種心與心的相融相通,用現在最流行的話來說“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禮儀文化又是構成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又離不開飲食對象的差異。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中國人的食物以植物為主菜,這就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而西方國家的飲食特點是:節省時間,且營養好。所以他們吃飯講究低聲細語,用餐時也很講究營養的平衡。

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其中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方面,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人民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地透露著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如:中國,吃的形式后面蘊藏著一種豐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義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這一轉化成對社會心理的一種調節,有許多學者將中國人的這種特有的“民以食為天”的觀念稱之為“泛食主義”的文化傾向,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餐飲文化及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注重菜的種類和數量,很少考慮飯菜的營養性。飲食的美性追求雖然壓倒了理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補充。所以現在的中餐已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性,健康性和烹飪的科學性,餐桌禮儀也趨向文明性,科學性。兩種文化間也不存在誰先進誰落后,未來的世界里,兩種文化也將不斷融合,貫通。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范文第4篇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文明的民族。西方社會, 經過中世紀的黑暗, 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 并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 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當今世界,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 國際商貿活動的日益頻繁, 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些國際商務談判中, 中國代表和對象國代表頻頻會有會餐的必要。我們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 也會受到外國友人的邀請去一同進餐。本文通過對中國餐桌禮儀和西方餐桌禮儀進行比較, 旨在更深了解中西餐桌禮儀差異, 以便順利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二、從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看中西文化沖突

(一) 中西宴客觀念的差異

易中天先生曾經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對中西文化進行了精妙闡釋: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 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則是“個體意識”。所以西方人即使請客吃飯, 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中國文化則認為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意志, 中國人請客吃飯, 重在飯菜本身, 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豐富多彩。

西方人的飲食觀念不同于中國人, 林語堂先生說:“英美人僅以‘吃’為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 只要他們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的結識, 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 其他皆再不足道中。”

(二) 中西宴客禮儀的差異

1. 桌位安排的差異

中國人在宴請賓朋時, 往往采用圓桌。不單是在不同位置擺放的圓桌有尊卑的區別, 每張圓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兩桌組成的小型宴請通常是兩桌橫排或兩桌豎排的形式。當兩桌橫排時, 面對正門右邊的桌子是主桌;當兩桌豎排時, 離正門最遠的那張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數桌所組成的宴請除了注意“門面定位”、“以右為尊”、“以遠為上”等規則外, 還應兼顧其他各桌離主桌的遠近。通常, 距離主桌越近, 桌次越高;距離主桌越遠, 桌次越低。比如在婚禮當中, 越靠近婚禮的主席臺的桌子桌次越高, 娘家人或單位領導一般就安排在正對主席臺的桌子, 以顯示對他們的尊重。

西餐中一般使用長桌。在正式宴會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離主桌的位置遠近而定, 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貴;在同一桌上, 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

2. 餐具使用的禮儀差異

(1) 中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1) 筷子。中餐最重要的餐具是筷子。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地放在飯碗的右側, 餐后一定要整齊地并列放在飯碗的正中。

(2) 勺子。勺子主要是用來喝湯的, 有時也可以用來取形狀比較小的菜, 比如花生米或松仁玉米等。用勺子取食物時, 不要過滿, 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3) 盤子。盤子主要用來盛食物的, 根據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狀不同而大小形狀各異。中式的盤子各式各樣, 有大一點的冷盤, 專門用于拼涼菜;有魚盤, 其形態細長, 用來盛魚;有稍微小一點的盤子, 為食碟, 一般放在碗的左邊, 用來暫放從公用菜盤里取來享用的菜肴。

(4) 水杯。水杯主要用來盛放茶水、汽水、果汁等飲料。陶瓷質地的一般用來盛放茶水, 玻璃質地的可用于盛放飲料、果汁。

(2) 西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1) 餐具擺放和取用原則。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于中間, 左叉右刀, 刀尖向上, 刀口向內, 盤前橫匙, 主食靠左, 餐具靠右, 其余用具酌情擺放。

餐具的取用應由外及內, 切用時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邊切邊用;也可右手拿刀, 左手拿叉, 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湯匙和杯子, 用叉子把食物送到嘴里, 而不要把盤碗端起來食用。

(2) 餐具的使用方法。Ⅰ刀叉的使用原則:使用刀叉進餐時, 刀用來切割食物, 叉用來送食物入口。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 應擺成“八”字型, 分別放置餐盤邊上用餐結束后。將叉子的背面向上, 刀刃向內與叉子并攏, 平行放置于餐盤上, 表示用餐結束。Ⅱ餐匙的使用原則:通常, 餐匙可以分為兩種, 個頭較大的是湯匙, 擺放在右側最外端, 與刀并齊擺放;個頭較小的是甜品匙, 橫擺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

3. 中西餐上菜順序的差異

中餐上菜順序是:先上涼菜、飲料和酒, 后上熱菜, 再上主食, 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會上桌數很多時, 各桌的每一道菜應同時上。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 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賓后主, 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 應使雞鴨魚頭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體上有以下幾種:一是把大盤菜端上, 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著菜盤逐一給每位分讓;三是用小碟盛放, 每人一份。西餐的上菜順序是:頭盤—湯—副菜—主菜—蔬菜類菜肴—甜品—咖啡或茶。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 也稱為開胃品。開胃品的內容一般有冷頭盤或熱頭盤之分, 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等。因為是要開胃, 所以開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風味, 味道以咸和酸為主, 而且數量較少, 質量較高。與中餐有極大不同的是, 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四類。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 也稱為副菜。通常水產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酥盒菜肴品均稱為副菜。因為魚類等菜肴的肉質鮮嫩, 比較容易消化, 所以放在肉類菜肴的前面, 叫法上也和肉類菜肴主菜有區別。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 也稱為主菜。肉類菜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類菜肴可以安排在肉類菜肴之后, 也可以與肉類菜肴同時上桌, 所以可以算為一道菜, 或稱之為一種配菜。蔬菜類菜肴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 可以算作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 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 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飲料, 咖啡或茶??Х纫话阋犹呛偷逃? 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4. 用餐過程中的禮儀差異

中餐的取食原則:菜品需由主賓先取;取菜時, 不要取得太多。敬酒要先給尊者、長者、職務高者敬酒。多人一桌用餐, 取菜應注意相互禮讓, 依次而行, 取用適量;夠不著的菜切忌起身或離座去取;吃面喝湯時不要發出“呼嚕聲”。西餐的取食原則:進餐時刀叉盡量不要發出聲響;就餐時盡量少說話, 飯后吃甜點時才是聊天時間;喝湯時不要發出聲;吃面包時, 先用刀將其切成兩半, 然后用手撕成塊吃;吃意大利面時應用叉子慢慢將面條卷起來送入口中;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 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幾瓣, 再用刀去掉皮、核, 用叉子叉著吃。應注意的事項:不要用自己的餐具為他人夾菜;不要將盤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右手拿叉子吃。

餐桌上交談禮儀也有差異。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是中西餐桌禮儀最根本差異。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絕, 相互讓菜、勸酒, 盡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無論菜肴多么豐盛, 主人也會習慣性地說幾句“沒什么好吃的, 隨便吃點”或“粗茶淡飯, 不成敬意, 多多包涵”等客套話。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地切割自己的盤中餐。主人一般也會說一句“Help yourself, please”。西方盛宴一般有四至五道菜, 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為最佳。如果在家里, 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 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 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豐盛的宴席, 主人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的話。對中西主人的餐桌話語進行推理, 很容易得出:中國人遵循了“貶己尊人”的原則, 而西方人強調效率和實用主義價值觀。

另外, 在西方國家不要問“吃飯了嗎”“晚飯吃的啥”等我國習慣的問候語。“您吃飯了嗎”容易使人莫名其妙, 甚至會出現誤會。如在英國, 你若問人吃飯沒有, 其含義是你有意請對方吃飯;這對于未婚男女, 則表明你有意約會對方。

三、結語

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精髓之處。各種文化均是平等的, 沒有優劣之分。從以上對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分析, 我們可以發現兩種文化各自的優點。在當今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大形勢下, 了解了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 將二者合理有機地融合, 方能建立適合我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 消除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產生的誤解, 對我國精神物質文明的發展和國人在國外生活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摘要:當今世界,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 國際商貿活動的日益頻繁, 跨國交際日益增多,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本文通過對中國餐桌禮儀和西方餐桌禮儀進行比較, 旨在更深了解中西餐桌禮儀差異, 以便順利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餐桌禮儀,差異

參考文獻

[1]胡文仲,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7.

[2]金正昆.禮儀金說Ⅰ[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5.

[3]王小梅.不可不知的1000個禮儀常識[M].中央翻譯出版社, 2008.9.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范文第5篇

1 英國貴族莊園里的餐桌景象

2010年推出的英國古典時代電視劇《唐頓莊園》, 以英王喬治五世時代的英國社會為大背景, 講述了發生在約克郡一個貴族莊園內, 上至貴族下至仆人身上的一系列故事。劇中人物衣飾華麗, 餐桌用具更是精美, 展現了20世紀初英國田園風情。

劇中對餐食的描述可以說是該劇風靡五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英國貴族的傳統, 餐桌服務包括了兩個時間段, 第一個時間段在開餐之前, 管家及一眾男仆需要確保餐具擺放精準, 餐巾按場合或座次折疊, 鮮花擺放在適合的位置, 蠟燭調整到恰如其分的亮度。第二個時間段在開餐之后, 主人及客人上桌后, 仆人對每一位用餐者提供從酒水到餐食到調味料的細致的服務, 以保證用餐的順利進行。

在英國貴族家庭中, 飲食是體現家族和個人社會地位及品位的重要途徑;而餐具, 是最直接的展現;因此, 他們每日所用的四頓飯, 餐食和餐具是有所區別。用餐時的各種儀態, 直接體現了以嚴謹優雅著稱的英國文化。

2 中國家庭的餐桌風情

李安導演的電影《飲食男女》講述了90年代臺北都會中, 一朱姓人家的故事。因為老父親是退休的廚師, 所以他家以吃飯來維系感情, 每件重要的家事都是發生在餐桌之上。片中演員表現自然, 劇情連貫, 菜肴制作精美, 曾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的三次提名, 深受中外電影界的好評。

劇中對于飲食的描述也是該片自上映以來一直飽受關注的理由之一。從原材料的選用, 到烹調方法的選擇, 到吃飯時的規矩, 都真實再現了飲食在中國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根據中國人的習慣, 晚餐是一日三頓中最重要的一餐, 體現在兩個時間段, 第一個時間段是在于晚餐的準備時間, 由于需要滿足全家人的胃口, 劇中老爸在午餐過后就開始著手準備晚餐所需, 歷時3-4小時, 不可謂不精心。第二個時間段在于吃飯的過程, 全家人聚在一起, 由小及大, 一一打招呼, 開始享用晚餐, 邊吃邊聊, 直接展現了中國的文化特點。

3 中英餐桌禮儀的文化差異

本文將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感性與理性以及個體本位與群體性三個方面來分析中英餐桌禮儀的文化差異。

3.1 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們對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持有三種觀點, 即征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或者臣服于自然。中英兩國對于食材選擇的差異, 恰好正面回答了兩國在對待人與自然問題的不同。

電影《飲食男女》的重頭戲是宴請梁伯母的一場, 在全家人的見證下, 老朱與錦榮公布戀情。作為全片的高潮所在, 一共呈現了九道菜, 分別是風味拼盤、涼拌蜇皮、炸響鈴、干貝芥菜心、火爆雙脆、松鼠魚、冰糖元寶、菊花鍋、雞包翅, 分別采用了鹵、拌、炸、煨煮、爆炒、燉、涮燙、蒸等烹調方法。在中式廚房中, 廚師利用以上高溫烹調方法, 讓生冷的食物變得熱氣騰騰, 使食物得到消毒殺菌、口感變好。這九道菜中, “兩冷七熱, 四干三湯, ”選用的食材以植物性為主, 以陸生動物為主, 充分利用食材, 以不浪費為原則。中式菜肴的食材選用考慮季節, 自然食材的選擇呈現出多樣化, 多以植物性食料為主, 特別是對黃豆的利用, 豆漿、豆皮、豆腐等, 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中國人對于食材的選擇和利用, 表達了樸素的世界觀, 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類才得以長久, 世代相傳。

如果要舉辦一次《唐頓莊園》式的晚宴, 常常以一款湯開始, 湯中配以蔬菜和奶酪;頭盤以海鮮菜肴為佳, 因為超低的蛋白質含量;之后上場的是主菜, 一道畜肉, 一道禽肉, 第三道是小型禽肉用以搭配甜品, 最后便是甜點和冰淇淋。這樣的進餐順序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英國人在廚藝方面并非如傳說得那么腹黑。在食材的選擇上, 他們比較偏好海鮮, 如貝類海鮮, 如魚。英國人對于魚的喜愛, 從風靡全球的小食“炸魚條和土豆條”就可以看出端倪, 不但英國人愛吃, 甚至英聯邦國家紛紛點贊這一小吃。因為海島, 蔬菜品種相對偏少, 香草類食料取代了傳統的植物性食料, 被大量使用。這種不懼自然, 為生存而抗爭, 恰如其分地坦露了英國人性格中的野性, 為了能夠活下去, 要征服自然。

3.2 感性與理性

感性是生而具有的判別外界事物的一種能力, 它是純粹的發自內心的對待外界事物的一種態度。相對而言, 理性是后天養成的能力, 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處理會經過全面的思考和評判, 是基于正常的思維結果的行為。

筷子與刀叉是劇中人物在餐桌上最明顯也是最基本的差異。據史實考證研究, 筷子的發明和使用始于新石器時代, 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前, 它的出現, 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 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 往往將肉燒熟, 割下來就吃。刀叉作為餐具傳入歐洲要追溯到10世紀, 而英國人普遍使用刀叉的時間更晚, 一直要到18世紀才開始。刀叉和筷子, 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 還影響了兩國人民的生活觀念??曜舆\用的原則是中正, 和諧, 幾千年來就形成了“無過無不及”的“致中和”的中華民族心理和傳統文化特征。左手叉右手刀的用餐習慣, 衍生出西方人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和獨立生活的生活習慣。餐具的合并簡化, 說明中國文化發展中抽象性與實用性的對立協調發展, 而英國人至今恪守歐洲的餐具使用原則, 龐雜繁復, 顯示他國飲食文化在理性和精確中探索。

《飲食男女》中的老朱因為味覺的喪失, 必須找人試對味后才有勇氣上菜, 所做菜肴秉承了中菜的一貫特色, 追求“色香味形”, 是中華民族對“和”的內涵的追求在飲食上體現?!秴问洗呵铩け疚丁酚涊d:“調和之事, 必以甘、酸、苦、辛、咸, 先后多少, 其齊甚微, 皆有自起?!笨梢娬{味一事的重要, 此外還要調香、色、形, 把日常飲食活動提高到審美的境界。在《唐頓莊園》的下層世界中, 廚房空間顯得特別令人過目難忘, 因為眾多的器皿和烹飪器具。英國人對待飲食屬于理性的觀念, 注重保持菜肴本身的自然屬性和營養價值, 食材的量必須精確, 用準確無誤的量詞來準確地表述。食物分開烹制, 調味料也是分開調制, 在餐桌現吃現加, 鄭重體現了“分”的特點。

3.3 個體本位與群體性

游修齡教授在《筷子與刀叉》一書中提到, 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 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文化表現的千萬種形式體現的卻是文化的思想內核。

以“和”為中心的中國社會, 家庭是基本單元, 血緣關系成為了維系家庭和宗族的紐帶, 然后延伸為國、延伸為社稷。在中國, 人的社會關系表現為個人、家庭、國家的統一, 強調“有國才有家”的國家利益為重。用餐時, 聚而食之, 如同《飲食男女》中朱家的餐廳, 多用大圓桌, 食物成為了一桌子的中心所在, 采用“共享”的模式, 這樣一桌人既可以共同享用美食, 也能相互敬酒、勸菜, 高聲談笑, 互相交流情感。這樣的餐桌文化說明中國文化的思想核心在于群體性。

位于英倫三島的大英帝國, 從十九世紀完成了工業革命, 形成了以工業為主, 農業、商業并重的經濟格局。進行平等交換作為商業原則促進了個體為核心的文化精神, 突出了個人價值。分餐制成為了社會發展的自然選擇, 吃飯時閉嘴咀嚼, 不要發出聲音。進餐過程中可與左右客人輕聲交談, 出于不打擾別人也不想被別人打擾的目的, 音量保持在雙方可以聽見的程度。餐桌上的表現實在地展現了個體本位的思想核心。

在正式的宴席中座次的安排, 也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核?!讹嬍衬信分醒缯埩翰笗r, 使用了八仙桌, 主賓及年長者坐上座, 正對著門, 主人家或陪客坐下座, 其他人按順序坐偏座。按照中國傳統, 以左為尊。而唐頓家中, 選用馬蹄形桌子宴客, 女主人是主角, 與男主人分坐兩端, 男女穿插安排座位, 以右為尊。

4 結語

隨著中國社會的進一步開放,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沖出亞洲, 前往西方社會, 也有很多西方人不遠萬里, 來到中國, 學習與經商。文化的差異會導致價值觀的差異, 面對不同的文化, 學習并適應, 總好過抗拒并歧視。世界正是因為各色不同的文化文明的并存才格外的美麗耀眼。

參考文獻

[1]丁萍.大學生禮儀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0.

[2]徐興海.食品文化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9.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范文第6篇

摘 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不同的商務禮儀,隨著國際間商務交往活動的頻繁和密切,了解各國間商務禮儀的差異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商務活動的實際效果,因此本文強調不同國家商務禮儀的異同對于國際商務談判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商務禮儀是人們在商務活動長期形成的一種慣用形式和行為準則,這些準則又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務禮儀行為上的差異。了解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有助于我們在同西方在商務談判中的合作與交流,有助于我們樹立在國際上的形象,本文將以商務談判為例從打招呼、時間觀念、贈送禮品等三個方面論述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禮儀;商務談判;影響

商務禮儀是長期以來人們在商務活動中形成的一種行為準則。不同國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以及民族主義等的差異,商務禮儀也是既有國際性,又有民族性,隨著國際貿易和對外交往日益繁榮,國內企業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際不可避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際不可避免。因此,對于從事國際商務交際的人員來說,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們掌握中西商務禮儀的有關內容,差異和要求,以促進商務談判的順利進行。

對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點,梁啟超在有名的《勸學篇》里面講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痹诙Y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沒有按禮儀規范實施,便不夠紳士風度,而中國禮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行為人的語言、舉止本身具有話語意義,同時,行為的客體還需從行為人的語言行動中去“悟”出一些東西。

培根曾經說過: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一定能贏得好的名譽。這正如西班牙的伊麗莎白所說:“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書?!痹谏虅栈顒又幸獙懞眠@份“推薦書”,僅有流行外語是完全不夠的,還必須了解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

一、打招呼差異

商務會面談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對方的稱呼習慣,初次見面就會出現問題。中國文化講究“上下有別”“長幼有序”,習慣根據職業、官銜、輩分等稱謂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對方的職務,地位和彼此的關系。而西方平等觀念比較強,稱呼規則簡單,除了對某些特定人士稱呼,一般很少用頭銜稱呼別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務活動場合下,西方人以Mr.稱呼男士,以Miss或Ms稱呼女士。一般情況下會直呼其名以示親切、平等。與西方熟人之間如果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尊稱為“Mr某某”會讓對方誤認為你試圖與他人保持距離。

二、時間觀念差異

守時是商務交往中的重要禮儀之一,但是,中西方對“守時”的理解,對時間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異。

在中國,人們通常認為提前一些赴約是禮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則被認為是不合禮儀的,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時間觀念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西方國家,請人吃飯或參加商務談判活動都要事先通知,臨時的邀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怠慢,不管多誘人基本上都會被拒絕,在中國現代商務交往中,邀請與會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預約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鐘對方也會接受和歡迎。中西方時間觀念的差異還表現在談話方式上,中國人在商務談判,經商中,喜歡感情投資,在交談中不急于進入主題,謙虛,往往采取間接的方式,保持選擇的靈活性,有時讓西方人摸不著頭腦,被西方人認為是缺乏準備、表達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國人卻認為西方人的直接與簡潔帶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這些時間觀念的差異,商務活動往往無法順利開展。

三、送禮方式差異

送禮是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外商務人士都講究送禮以增進友誼。然而,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禮品選擇與饋贈禮儀上卻各有千秋。在中國,雖然嘴上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钡珔s認為禮品越貴重越能達到增進感情的目的,以促進談判的順利達成。西方商務人士也講究送禮以增進友誼,但他們比起禮品價值更看中禮品包含的意義。他們講求的是文化格調與藝術品位,及浪漫的情調。

四、商務禮儀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跨文化商務活動一定要適應當地文化,遵守國際商務合作契約和交際禮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經營者或合作者的商務禮儀,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務禮儀差異,為商務談判的順利達成奠定基礎。

所謂商務談判,是指談判雙方為實現某種商品獲勞務的交易協商,對多種交易條件進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對商務談判的進程與效果存在重要的影響,在圓滿的商務談判活動中,遵守談判未必是談判取得成功的決定條件,如果違背了談判中的禮儀,卻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對達成協議造成威脅,因此,在談判中,要嚴格遵守談判中的禮儀。

(一)商務談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促成商務談判的成功

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揚,所以商務人員時刻注意禮儀,即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個商務人員,在與他人接觸的商務活動中,了解其言談舉止,打招呼方式,禮貌禮節等禮儀都是決定著商務談判順利達成的關鍵之一。

(二)了解商務禮儀是妥善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的需要,也是商務談判排除各種阻礙,各種矛盾,達成協議的關鍵

在日常的商務談判中,任何一個商務談判的對象的行為習慣都與它所處的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風俗,商務習慣和語言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若想在商務談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要求每個參與談判的人對不同的國家民族的文化,習俗,商業習慣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在制定談判策略和商務接待中因人而異,避免犯忌。時間觀念對商務談判也有重要的影響,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影響著人們的交際效果,一定的行為又反映一定的時間觀,傳送關于時間觀的某種信息。因此,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時,都應該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努力避免由于時間觀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與障礙,了解中西方的時間觀念的差異,有利于中西方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隨著跨文化意識的深入,中西方已經意識到當觀念不同時,雙方應該本身以相互尊重,入鄉隨俗為原則。同時,我們也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饋贈禮物是從古代傳下來的社會傳統,由于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有不同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送禮物的時候因國而異,有所選擇,如果對對方所在國家的商務禮儀不了解,贈送不恰當的禮物很可能對談判的最終結果造成嚴重的影響,會讓對方覺得得不到應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戶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給商務談判帶來負面影響。

五、小結

總之,隨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深入,商業競爭日趨激烈??鐕浑H日趨增多,在長期的國際往來商務活動中,商務打招呼方式,時間觀念,贈送禮品等應用十分廣泛,商務禮儀貫穿了整個商務活動過程,由于中西方商務禮儀差異的影響,在談判桌上各自的談判作風表現出很大的不同,了解并熟悉商務禮儀有助于我們開展中外交流,經貿合作,友好往來,對于開拓國際市場大有裨益,在國際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商務活動也越來越國際化,商務禮儀也不再局限于中國,我們要學的不僅是和國內人員談判的禮儀,還要學習國際禮儀,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在商場上克服某些方面的弱點,積極駕馭談判過程,促成談判順利達成。

參考文獻:

[1]王敏.論中西利益差異對國際商務談的影響[M].實踐與探索,2006.

[2]楊群祥,鄭承志.商務談判[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張波.中西商務禮儀差異淺思[J].對外經貿實務,2011.

上一篇:中石化安全生產管理范文下一篇:中小學體育教學現狀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