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初中教育改革論文范文

2023-09-26

農村初中教育改革論文范文第1篇

內蒙古地區雙語教育是當前內蒙古民族教育研究的一項極其重要課題。根據內蒙古地區的實際情況,雙語教育主要是指民族學生進行漢語、蒙語雙語文教育。下邊談一談關于內蒙古地區雙語教育問題,請各位學者、專家給予指正。

第一、內蒙古地區雙語教育現狀

內蒙古地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以漢族為多數,由多民族所組成的蒙古族自治區。全區居民共有44種民族成份,除蒙古族人口在1.000以,上的民族還有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自治旗少數民族和回族、滿族、朝鮮族、錫伯等民族。其中除了有朝鮮族是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文字,其余少數民族基本上都用漢語或蒙語。

在當前,內蒙古地區雙語教育是以蒙語為主加授漢語或以漢語為主加授蒙語兩種類型。蒙語授課為主的學校(包括其它少數民族學校)是各類課程都用蒙語授課,只是加授漢語。在這類學校里使用的漢語文教材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所編寫出版的漢語文課本(乙種冊),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加授。

目前,在全區各類課用蒙語授課的學校的確不少。全區少數民族幼兒園有122所,在園幼兒70530人,其中蒙古族幼兒57996人,蒙語授課幼兒有32240人;全區少數民族小學3216所,在校少數民族小學生438310人,蒙語授課學生有5179356人;少數民族中學有383所,少數民族中學生有217620人,其中蒙文授課中學生10萬人。

在內蒙古自治區101所普通中專中,設有蒙語授課專業和民族班的學校共38所,30個專業,在校少數民族中專生11875人(中師4544人、中技7241人),其中蒙古族學生10402人,蒙語授課生6730人。

內蒙古自治區19所普通高等學校中,共設置專業9種,其中蒙語授課專業23種,分布在10所高等院校。

內蒙古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在校生8410人,占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的25.8%。其中,蒙古族學生7364人,蒙語授課學生3684人,占蒙古族學生的50%。

內蒙有少數民族研究生129人,其中蒙古族學生124人,蒙語授課45人。

全區成人高等院校共有少數民族學生3833人,其中蒙生3275人,其中蒙語授課學生865人。內蒙古自治區共有少數民族農職業中學37所,在校少數民族學生25559人,(初中16028人,高中9531人)其中蒙語授課學生966人。

綜上所述,內蒙古自治區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少數民族學生776166人,其中蒙語授課學生391135人(摘自《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基本經驗和當前主要問題》民族教育研究1991年第一期)。各類課程用蒙語授課,漢語從小學三年級加授的學校,目標是使學生高中畢業時,培養成基本上蒙漢兼通的人才。這種類型蒙古族學校分布的特點是: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半農半牧地區或純牧區的旗、蘇木以及城鎮。各類課程用蒙語授課,只是加授漢語,在這樣學校里,受過雙語教育的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好。比如哲盟1979年至1991年全盟共有10549學生考入大學,其中蒙古族學生6050人,占全盟錄取學生總數的57.4%,其中用蒙語授課的學生共有4126人,被錄取學生總數的占68.2%,這類學校的畢業生不僅被大學錄取的多,因蒙語文成績高,漢語文水平也較高。所以,不但在內蒙古地區的高等學校里被錄取得多,而且有不少學生考上了外省市的大學。這些被錄取的學生,不但能用蒙語授課,而且同樣還能漢語授課,這類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符合內蒙古農村、牧區廣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也符合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為此深受內蒙古地區的廣大人民的歡迎。

內蒙古地區的雙語教育制的第二種類型是以漢語授各類課程,只是從小學三年級加授蒙語。其使用的教材,也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所編寫的蒙古語文(乙種冊)課本。

這種以漢語為主加授蒙語類型學校的學生全區共有15480人。在這類學校里,雙語教育實際效果不太好。與上述類型學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下面概括說明:

1.從在校生的學習成績來看,這類學校在校的學習成績不太均勻,而且總的成績也不太高。他們也從小學三年級加授蒙語,但蒙語成績較差。小學畢業,升入中學后,有的學生只會詞造句,有些學生還是拼音識字、剛剛入門。有些還不識元音字母。升入高中后,還是不會讀課文,既使會讀也不解其義。

2.在這類學校里,學生的蒙古語文成績不但太低,而且其它各類課的成績也是低下。

3.從這類學校里畢業升入高等院校的學生較少。這類學校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多數民族雜居的地區一呼市、包頭等城市和盟、旗(縣)所在地。

4.這類學校的學生來源主要來自缺乏民族語言環境的蒙古族孩子或附近沒有蒙古族學校的地區,以及,在漢族學校升不了學的學生。

從上述幾個特點的分析來看,這類學校畢業的學生,雖然從民族學?;驈拿褡灏喈厴I,但其實對蒙語不但不會說,而且不懂,所以根本談不上蒙漢兼通。

總之,內蒙古地區雙語教育現狀是蒙古族學生以及民族語為基礎加授漢語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第二、在雙語教育中母語的作用

母語教育是最有效、最方便、最容易理解、最有利的教育。1981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巴黎召開以母語為教育工具的專家會議。各國專家一致認為:“母語是入門教育和取得成功的關鍵,是進行掃盲教育,掃除愚昧歧視和貧窮的有力工具,對振興民族具有潛在的催化作用?!保ā吨袊贁得褡褰逃龑W概論》第282頁),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發展、以及繼承歷史遺產,其主要利用和依靠本民族的語言文字。

母語是每一個民族的交際語,是消滅文盲、繼承本民族文化科學遺產的最重要工具。無論那一個民族,母語是表達本民族感情最深、最清楚、最準確。母語是不僅發展民族文化、為人民服務、實現四化的動力,而且也是雙語教育和兩種語以上教育的必不可少基礎。

母語教育教學質量如何,直接影響著雙語的教育教學質量。心理語言學家證明,母語的教育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會產生“遷移”作用。(中央民族學院教務處主辦1987年3月教育簡訊張偉的《語言與雙語學》一文),母語的水平越高,對漢語的學習越方便,速度也越快。用母語進行教育,對孩子的心理有秩序地發展、增強其接受外界事物以及求知欲望,都起很大作用。

有些人認為,在內蒙古地區的城鎮,蒙古語蒙文用處不大,使用范圍狹窄,特別在當前,改革開放,商品社會蒙古語文根本用不上,主要使用漢語文,所以少數民族直接學漢語文,就更省力、省事。這種說法,其實不僅不符合內蒙古實際和特點,而且也違背了社會主義時代的特點,違背了黨的民族政策的。內蒙古自治是蒙古族最集中的地域,蒙古族的自治區,蒙古族是主體民族,使用蒙古語言文字是受法律保證的。從蒙語本身特點來看,蒙古語是較先進的,據史書記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蒙古語言文字不僅對本民族文化、科學的發展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對內蒙古各族人民的文化、科學的發展,乃至中國文化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正因為如此,培養內蒙古地區經濟、文化科學的促進和發展的人才,必有蒙漢兼備或蒙漢兼通的人才。為了達到和完成這個目標,首先必須學好蒙古語文,在這個基礎上學習其它語,即要學好漢語文,才能成為蒙漢兼通的人才。

第三、對雙語教育的解析和幾點粗淺建議

根據近幾年的調查,內蒙古地區的蒙漢雙語教育已普及和穩定了。而農村半農牧以及純牧區、交通不便的邊境偏僻地方與城鎮、交通方便地方的雙語教育類型教學方法有所不同。

農村半農牧以及純牧區,交通不便,邊境偏僻地方的雙語教育的類型基本上是蒙語為主加授漢語。換言之,蒙古族聚居的蒙古族孩子首先在學好蒙古語的基礎上,從三年級加授漢語,從宏觀上看,受這種類型雙語教育的學生蒙語文成績好、漢語文成績略低。這種類型學校畢業的五年級學生的漢語成績是相當于漢族學校漢語授課生的小學三年級程度或略高些。初中畢業時,漢語程度相當于漢族學校漢語授課生小學五年畢業學生的程度或略高些。高中畢業時,漢語文程度相當于漢族學校初中畢業生的漢語文程度或略高些。

蒙語為主加授漢語學生的蒙文程度來看,由于不同地區而蒙語文程度也不同。純牧區、偏僻地區的孩子的蒙語表達較清晰、流利而且動聽,蒙文程度也高些。半農半牧區的孩子說話有些不如純牧區孩子。城鎮、交通方便地區的蒙古族孩子的蒙語說話能力更差。

從民族方面看,蒙古民族學本民族語和其它民族學蒙語,也有所差距,具體地說,達斡爾語與蒙古語有些相似之處,達斡爾族學蒙語、說話音調基本準確。鄂溫克語是屬于通古斯一滿洲語系。他們語言里也有與蒙語相同之處,但與達斡爾族相比還有些差距。既然如此,根據調查,這些少數民族對蒙語不但學得好,而且蒙語的程度比漢語還是高。其主要原因如下:

1.用蒙語授各類課程只有加授漢語類型的蒙族學校的學習]蒙語環境較好,而學習漢語文環境條件卻較差。在這類學校學生上漢語課時,如果不用蒙語協助的話,學生對漢語理解也困難。比如呼盟鄂溫克族自治旗布力稚特蒙古族小學和輝蘇木鄂溫克族試驗小學主要由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孩子所組成。輝蘇木試驗小學456名學生的117名是鄂溫克族、60名達斡爾族、279名蒙古族。本學校有57名教師,其中23名蒙古族、29名達斡爾族,5名鄂溫克族。這些學生來自牧區,蒙語環境條件好,

2.蒙市族學校學生學習漢語的要求不太強烈,因為聚居在牧區的少數民族的日常交流思想的共同語是蒙語或者本民族語,基本不使用漢語也能交流思想。所以蒙古族學校的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不高、迫切性不強。家長的學習漢語的要求也不緊迫。

3.當前漢語文教師的漢語文水平不高,教學方法欠缺、信息流通不夠。教漢語的教師基本沒有畢業于漢語專業的。即便有也是極少數。所以這類學校的漢語文教師隊伍沒有建設完備。

4.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漢語和蒙語是兩種不同語系的語言,各有各自的特點。蒙語是屬于阿爾泰語系,是徹底的拼音字母語,掌握起來既方便又快。漢語是漢藏語系,字、詞、句字必須得背熟。因此掌握起來比較難些,也慢些。所以農村牧區、偏僻地區的蒙古族學校的學生漢語文程度的提高自然較慢。

城鎮或者交通方便地區及盟、旗(縣)所在地的蒙古族學?;旧鲜且陨鲜龅膬煞N類型進行雙語教育。當前根據這兩種類型雙語教育的存在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粗淺的建議:

一、雙語教育的類型(模式)

根據內蒙古地區雙語教育的實際情況,城鎮蒙古族學校蒙族孩子的雙語教育應先學好本民族語的基礎上加授漢語或其它語是有好處的。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的雙語教學情況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每年有40%的學生升入高等院校。從心理學的分析,兒童到4歲半已經掌握了語言規則,5-6歲掌握說話規則。掌握好本民族語規律的基礎上加授其它語效果肯定會好的。只有在學好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加授漢語文才能達到培養出蒙漢兼通人才的目標。但是有些蒙古族學校放棄了本民族語或母語,先學好第二語即漢語的基礎上加授了蒙語,是顛倒了母語與第二種語言的位置,同時違背了心理學的規律。因此進行這種類型的雙語教育,既學不好雙語,又效果欠缺,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要真正培養好蒙漢兼通的人才,可以把農村、牧區、半農半牧區以及交通不便偏僻地區的孩子,從二年級加授漢語或再提前一些不妨先搞試點。因為這些地區學習蒙語條件好,但其學習漢語是對培養蒙漢兼備和兼通的人才,很有必要。

對于城鎮或交通較便利的地區及盟(縣)、蘇木(鄉)所在地學校的蒙古族孩子必須注意具備學習蒙語,的環境條件,并可以試驗加授漢語,從三年級起再推遲一點。

二、關于雙語教材問題

在教育教學問題上,內蒙古地區雙語教材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雙語教育教材的聯系面廣。其目標方向、知識性、科學性、工具性等等都要認真考慮。

目前,蒙古族學校的蒙文班,加授漢語的教材與城鎮、農村、牧區沒有區別”這不太符合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的大范圍內雜居、小范圍內聚居的實際情況,由于使用蒙語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半農半牧區或純牧區,幅員遼闊的邊境地區。因此與漢族雜居少甚至基本不雜居的地區同用一種教材。應根據這些地區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漢語的特點編寫新的教材。如小學五年畢業的漢語文教材必須編寫蒙漢相結合的教材。尤其是編寫小學第一冊教材時,必須加強漢語文拼讀、注意速成。初中階段編寫時,用蒙文譯編生字、詞、典故、聯詞以外還得全部直接用漢語編寫,并且進一步重視和加強讀寫能力。

三、漢語文教師隊伍問題

目前,對內蒙古地區雙語教育的漢語文教師的調查了解到全區漢語文教師隊伍基本尚未健全。很不適應實際的要求。中小學漢語文教師不僅數量少,素質低、學歷低,而且大部分漢語文教師不是這個專業的人,這些教師的漢語文程度低,不會準確讀出四聲,問題很嚴重,如把《箱(xiang)、詳(xiang)、想(xiang)、相(xiang),讀成箱(xiang)或相(xiang)》,讀起來,沒有漢語文的味道。這什么必須培養通曉蒙語的蒙古族教師進修2-3年漢語專業的訓練,盡快培養出一支蒙漢兼備和蒙漢兼通的教師隊伍來。小學和初中教師必須有蒙漢兼備和蒙漢兼通的教師,高中教師也要即懂蒙語文,又要有較高的漢語水平。因為升入高中的學生的漢語文程度,相當可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較高,寫作能力也相當不錯。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要高。這樣才能適應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人才要求,成為內蒙古廣大人民所歡迎的蒙漢兼備和蒙漢兼通的人才。

通過上述實際的分析,如果普及內蒙古地區雙語或兩種語以上的教育,必須從內蒙古地區實際出發,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加強和重視民族語言文字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蒙漢雙語的教育。

參考資料

1.布赫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第113貞)

2.《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從書》(蒙古族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339頁和577頁)。

3.《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基本經驗和當前主要問題》(民族教育研究1991年第一期)。

4.孫若窮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教育概論》(1990年《中國勞動出版社》)。

5.(《中國少數民族雙語研究》論文集199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戴慶廈、馬學良教授的《我國民族地區雙語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和馬學良教授的(《論雙語與雙語教學》1985年9月第20頁、21頁)。

農村初中教育改革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就農村中學在實施新課程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認真分析制約新課程改革實行的諸多因素。在調查研究農村中學化學教學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針對性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農村中學 化學 困難 對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各地中學化學課程已陸續使用新教材?,F行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確定的課程性質、理念和目標,有很多突出的優點,深受廣大師生的贊譽。特別是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基本實驗技能,提高綜合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然而,新課程改革在帶給廣大師生諸多便利的同時,原本隱藏在舊課程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也接踵而至。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和教師從更高層次提高學生能力,教學目標也發展為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展開的三維目標——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投入更多財力、物力和人力。許多農村中學在化學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筆者深入到我市的子洲、佳縣、吳堡、綏德等縣的許多鄉鎮中學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了不少問題和困難?,F做簡要分析如下:

1.問題和困難

(1)教學觀念守舊,教學模式換湯不換藥

新教材要求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情景創設中體驗化學教學的形式多樣和化學世界的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然而,有些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新課程改革的主要思想。他們所實行的教學方法不過是換湯不換藥。一是把“滿堂灌”變為“滿堂問”。如面向全體學生提問題,讓學生回答“是不是”、“對不對”等。其實,這種僅僅讓學生對是非作簡單判斷的提問,根本無法激活學生積極思維。還有的教師認為多提問就是體現新課標的精神,于是一節課提問不下幾十次,有問有答,課堂氣氛非?;钴S,但仔細分析,這些泛泛的提問和回答,不僅無法啟迪學生的思維,而且還會鈍化學生的思維,教學效率更低。二是搞“小組討論”秀。有的教師認為多讓學生分組討論,就是體現課標要求,出現了課堂教學討論泛化。

(2)資金欠缺,硬件設施落后制約新課程的實施

新課程改革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這要求學校支持多媒體教學,開放學生探究實驗,開發遠程教育。然而,調查中發現,由于學校條件較差,資金欠缺,相當一部分學校還沒有遠程教育設備和多媒體器材,即使有的學校已經具備,但由于設備數量有限,部分學校的計算機使用僅限于上級有關部門的檢查用。另外,大部分農村中學的實驗條件仍較差,多數學校沒有實驗準備室,大多數學校缺少實驗器材和藥品,有的學校甚至不能保證開足教材規定的演示實驗所需,更不用談學生實驗。農村學校資金欠缺,硬件設施落后大大制約著新課程的實施。

(3)化學教師身兼數職,新課程實行困難重重

在筆者調查的三十多所農村中學中,沒有一所學校擁有全職化學實驗師——這個職務由化學教師全權代理,實驗的準備工作大大減少了教師備課時間;多數學校的化學老師還兼任物理和生物老師,這樣一來,很多老師平均每天都有2~3節新課;再加上目前學校社會對教師和學生評價體系的一成不變,極大地挫傷了教師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熱情。新課程改革失去了搖桿吶喊的旗手,在踐行過程中步履維艱。

2.建議和對策

(1)改善教師待遇,加強教師教育進修以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教師是教學行為的引導者,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必須先改善教師待遇,保障化學教師的身體健康,才能使之更好的服務學校和社會。因此學校應該聘請專職的實驗師和物理、生物教師,以

減輕化學教師的工作量;提高化學教師的薪餉待遇?;瘜W教師經常接觸有毒的藥品,按國家規定,應當享受特殊的健康補貼待遇。但據筆者所知,不僅農村中學,許多城鎮中學也沒有兌現。另外,還應積極派遣教師參加課改培訓,學習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研究新課程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策略和手段等,重新建構自身教育理念。

(2)建立城市農村“一幫一”,建議政府加強農村地區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的重點在于縮短城鄉差距,除了學校和老師自身努力外,還需要社會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目前較可行的一種辦法是實行城市農村“一幫一”,即一所城市中學與一所農村中學形成固定“搭檔”,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如,榆林市蘇州中學、子洲縣馬蹄溝鎮的張家港希望中學,就是“一幫一”的實例。在調研中筆者發現,有些城市中學除了為“搭檔”無償開設假期教師深造和提供一些必需的化學教學資源包,還會定期派遣支教教師到農村中學服務。

解決農村中學在應對新課程教學時遇到的困難,還需強化政府行為,加強農村地區教育投入。希望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對農村中學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應有計劃地對農村中學配置部分遠程教育及計算機等多媒體器材和圖書資料,為農村中學開設標準化學實驗室,安排農村中學教師外出學習進修,幫助搭建“一幫一”,盡快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

(3)重視化學與生活聯系,幫助學生建構自主學習體系

新課改強調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因此,教學設計要盡量貼近生活,許多學生實驗藥品也都建議使用生活廢棄物代替。例如,講到自然固氮時,教師可以舉“雷雨發莊稼”的實例,既能貼近學生生活完成教學,又能在情感上啟迪學生通過努力改變現實生活。

新教材重視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利于揭示化學科學的奧秘,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體驗了探究,還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效果僅靠簡單的“授受”模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到的。這正符合了新課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的重要理念。

當然,要實現新課程改革,僅靠教師和學生的努力還遠遠不夠。要解決現實問題,還得進一步完善現行教育的評價體系。如果社會和學校都能在重視學生考分的同時也注重學生能力,真正實現新課改也將事半功倍。

3.結語

農村中學實施化學新課程改革要擺脫形式化的命運,在培養21世紀全面發展人才中扮演重要角色,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此前,國務院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采取這一重大舉措重點支持西部地區中小學教育,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這為農村中學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作為化學新課程改革的踐行者,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放大目前化學教學模式中的優勢,縮小劣勢部分,揚長避短,為全面落實化學新課改精神奉獻微薄之力。

總之,我們要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并將它們內化為真正的教育觀念,且付諸于實際行動。上述幾點思考并不成熟,我們期待廣大師生躋身化學課程改革,共同完善新課改事業。

參考文獻:

[1]徐延宇.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管理分析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1(7):3-5.

[2]陳為詞,吳歧廷.制約農村初中化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與教研對策[J].化

學教育.2010(2):30-32.

[3]王祖浩,韋斯林.新時期化學學科教育轉型研究的思考[J].化學教學.2008

(11):1-4.

[4][美]保羅·埃金等著,王維城等譯.課堂教學策略[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11.

[5]黃恭福,黃利華.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與管理[J].化學教育.2009.30(1):23-26.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區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農村初中教育改革論文范文第3篇

初中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其著眼點在于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如何在初中學生中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呢?

1 把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與時代發展相結合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我國已經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筆者認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也必須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與時代的發展合拍。只有這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才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才能在時代的前進過程中永不褪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如何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呢?

1)教師自己要加強學習,學習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學習時政,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看世界、看問題的方式方法,學習中國、世界發展簡史,學習科學發展觀。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認清形勢,堅定信念;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在思想上堅定,在政治上保證,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踐行;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適應新形勢下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才能滿足學生學習成長的需要。

2)要把學到的東西加以運用,就是去實踐。理論方式方法,畢竟是觀念的東西,內在的東西,還必須運用,要外化,付諸行動,只有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檢驗,去得到實踐的洗禮,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才能為社會主義培養具有堅定信念,永遠跟黨走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運用于教育教學之中,才能檢驗,才能提高。這就是在實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要把時代發展的內容與相關課題相結合,不斷地、不失時機地將其導入里面,使學生有意識地去關注時政,并參與時政,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自己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學會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增強其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2 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課程資源

初中農村校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的特點,筆者認為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把握時代脈搏,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還要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時政材料,如認真研讀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學生時事政治報》《半月談》《參考消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這樣既擴展學生知識面,又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引導其進行市場調查、社會調查,并鼓勵他們根據調查結果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意見。在校園內舉辦一系列活動,如舉行“法律知識知多少”的競賽、舉辦安全講座、演講比賽、創建平安校園手抄報比賽、政治小論文征文評選活動等,讓學生從生活中、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感悟人生的真諦,找到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支撐點,這正是新課標的德育目標。

中學各學科之間是融會貫通的,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科間的交叉。因此思品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忌把思品課講成純政治理論,應將各學科相關知識綜合起來講解。在這種綜合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通過各學科知識來理解思品教材的知識點,又用思品課的辯證思維方式指導其他學科的學習。

3 豐富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和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靈活、多樣、新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辯證的思想觀點方法、良好的個性品質、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等。好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既能有效地傳授知識,又具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力量。

1)利用啟發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啟發學生學會學習,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2)使用音像教材,借助現代化的視聽設備,將縝密的思維過程、鮮明的人物形象,具體的社會活動通過音響、畫面、色彩等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并且聲畫同步,情景交融,圖文并茂,比文字教材更易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3)利用分工合的教學方法,教學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在班級中總會形成一定的人際關系,交織著友愛與競爭的氣氛。相互幫助、分工合作的教學方法,將會助長學生的情誼,形成團結、友好、協作的良好的社會道德特性。例如學生通過收集、交流有關的典型材料,開展具體化的演講、討論、表演小品、歌唱等活動讓學生在分工合作的情況下完成。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李釗莊鎮中學)

農村初中教育改革論文范文第4篇

1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感恩氛圍

從《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中,可以看出環境對物對人成長的重要性。 校園布置讓“每一個角落都述說著感恩”,從教學樓的標語、圖片,到宣傳櫥窗里張貼的展版,甚至雕塑,都緊緊圍繞“感恩”這個主題精心設計。 如標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等,學生們整天目睹這些蘊含著濃郁的感恩情感的標語,久而久之,就會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

2創新課堂教學,滲透感恩教育

課堂是我們實施教育的主渠道,不僅肩負著傳播知識的重任,更是承擔教育學生做人的使命。 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各學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覺地、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知恩教育。 如:初中語文《背影》記述年邁的父親在歲禍不單行之時,還確強忍著悲痛去寬慰與關心兒子,表現出父愛之濃;思想品德課《相親相愛一家人》這一單元時,通過講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故事,表達了他報國之情。 所以老師要創新課堂教學,結合初中生可塑性強的年齡特征,將感恩教育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學科教學當中,讓感恩教育和學科教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我們的課堂教學體現古語“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蘊涵的道理。

3舉辦主題活動,培育感恩之心

學校、年級、班級舉辦的感恩教育主題活動,要根據初中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以及認知水平來設計。 第一階段知恩教育,如設計一些問題:你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 假如沒有父母你將會怎樣? 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首先知道父母之恩,進而知道老師之恩、社會之恩等。 在第二階段感恩教育,如,通過“感恩”演講、 “感恩 ”故事主題活動 ,讓學生對自身進行一次感恩的洗禮 ; 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小品、相聲、課本劇、歌舞等,將文化藝術融入“感恩”活動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從中得到熏陶,懷著感恩去生活去學習,感受生活的美好。

4實施因材施教,增強責任心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脾氣、家庭背景、人際關系、學習方式、接受能力、思維特點都會因人而異。 怎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責”?一是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世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學生是獨一無二的。 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必須對學生有全方位的了解。 二是設計有效的教育方法。 學生的有個性差異,教育方法也必須因人而異,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三是引起共鳴的教育內容。 有時代感, 切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育內容, 才能夠讓學生入心入肺,激起學生心靈的漣漪。四是抓住有利的教育時機。善于觀察, 善于發現,甚至有預見性,捕捉一個個有利的教育時機,對學生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 我們作為教育者, 根據初中生的個性差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讓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從而增強學生的感恩責任。

5家、校、社會聯手,弘揚感恩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們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把感恩美德發揚光大,是每個家庭、每所學校、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一是多渠道創建溝通交流教育的平臺。如,大規模的有:建立感恩教育基地、樹立感恩教育的典型、召開感恩教育大會,小規模的有:家長會、班級Q群、微信群等。 家長會讓家長讓學生感悟父母的關愛; 二是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感恩教育的載體。 中國傳統節日很多,盡管風俗各異,但很多節日都蘊含著感恩教育。 如:春節時,接受長輩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 并表示感謝;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 三是希望各種媒體對“感恩”傾力關注。 媒體的作用以及影響力是巨大無比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 如果媒體關注母親節、父親節像關注情人節、 雙十一之類的節日一樣, 感恩美德就得到弘揚,正能量就得到傳播。

感恩,是人類美好的情感,是人類美好的優良傳統,是人類心靈的燈塔。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村留守學生日益增多,農村傳統文化日益荒蕪, 初中生的感恩教育需要教師用適當的方法點拔學生,培養學生擁有感恩意識、感恩責任、感恩美德,讓他們心存感恩,知恩圖報。

摘要: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農村留守學生日益增多,對農村初中生傳統美德的教育迫在眉睫。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脾氣、家庭背景、人際關系、學習方式、接受能力、思維特點都會因人而異。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學校、家庭、社會要發揮自身的教育功能,聯手打造教育平臺,創新教育方法和途徑,使農村初中生的感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農村初中教育改革論文范文第5篇

1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開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激發下, 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喚起求知欲。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內容多渠道地變換思路, 用科學的、新穎的, 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 多為學生提供新鮮感, 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例如, 筆者在教學句子時, 有些句型很難說, 筆者就針對重點句子設計很多不同形式的活動, 力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能用學到的句子進行流利的交流。如在教授“Are

these…?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這類句子時, 學生很

難正確地表達出來, 筆者先利用多媒體呈現圖片, 讓學生利用新學習的句子反復練習。在練習時, 筆者用的都是像“鉛筆盒、鋼筆、蘋果、梨、香蕉”等簡單的單詞圖片, 便于學生說出句子。這種方式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且還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

2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使課堂具有融洽的氛圍, 雙方都心情舒暢, 有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師應該主動積極的與學生交朋友, 這是搞好教學的先決條件。此外, 課堂上師生還應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 教師講課如同演員進入角色, 學生如身臨其境, 并保持旺盛的精力, 高漲的情緒, 造成課堂間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 師生之間形成感情上的共鳴。

3 創建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教學模式

3.1 樹立學生開口說英語的信心

這要求教師創建愉快、生動、友好、和諧的課堂氣氛,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 學生才敢開口, 想開口。在充滿教師熱情、愛護和期待的課堂上, 學生才會對自己更自信。教師的言行要親切, 有感染力, 使每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敢說英語。同時要正確對待學生的語言錯誤, 告訴學生, 錯誤的出現是前進中的問題, 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逐漸減少失誤。對于學生所犯的語言錯誤, 只要不影響正常交際的順利進行, 教師應采取寬容的態度, 這樣才能減輕學生運用英語時犯錯誤的心理壓力, 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教師的作用不是“滿堂灌”, 而是啟發、誘導、點播, 打開思路, 千方百計地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消除被動學習的心理負擔, 使之輕松自如地邁向成功。

3.2 設置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方法主要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和英語交際的應用能力為教學的重要任務。初中生處于少年期, 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 英語教學也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著手, 改革英語課堂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在現代科技條件下, 充分利用電教設備, 教師運用錄音和圖像, 使課堂具有藝術感染力, 能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逼真效果, 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使英語學習煥發出無窮的樂趣。

3.3 加強交際教學, 培養交際能力

語言是交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 交際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加速言語技能的培養, 使學生不僅注重語言形式, 而且注重語言功能, 注重思想內容、背景知識、篇章結構與文體風格, 培養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使語言的輸出不僅要合乎語法而且要貼切得體。在這種科學方法的指導下, 教師啟迪思路, 指點方法, 學生不僅能透徹地掌握有關知識, 鍛煉用英語交往的能力, 還能弘揚獨創精神, 增強自信心, 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4 提高初中英語教師的素質

4.1 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

教師的思想素質中職業道德的核心, 教師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如何, 是直接關系著我國能否培養一代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問題, 作為一個人民教師, 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4.2 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

教書是育人的根本, 教好書是一個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這就要要求教師既具有一專多能的專業知識技能, 又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 教師要達到博學多才, 必須在精通本學科知識技能的基礎上, 要養成勤奮好學的習慣, 廣泛涉獵古今中外文學經典和科學技術知識, 了解最新信息, 搜集積累資料。

4.3 加強教師的教育素質

不少教師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教師英語水平偏低, 英語課上母語占較大比重, 發音不準, 而新式的英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以往高, 特別要求教師本身要具有較強的聽說能力。否則, 無法治愈學生的“聾啞病”。學校應十分重視教師在職進修提高, 尤其是口語訓練, 努力使老師們做到發音準確, 口語流暢, 能用流利的英語組織教學進行一般交際。

農村初中教育改革論文范文第6篇

一、農村初中學生行為習慣現狀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的人生中較為重要的階段, 是良好行為的養成階段。農村初中生在家庭、學校等方面都面臨著特殊的問題, 為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契機, 一旦得不到重視就會肆意發展, 甚至給人的一生帶來災難。

在對現階段農村初中生進行相關調查的基礎上, 我們發現目前較多的初中生具有較強的自理能力, 具有一系列優秀的品質, 但是生活習慣方面卻存在著較多的問題, 比如不夠自愛, 在學習上缺乏目標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影響了初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在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 我們發現家庭因素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是最大的, 這就要求在對學生進行優秀行為習慣的培養時, 必須要重視家庭發揮的重要作用, 學校和家長一起加強對習慣養成的重視程度, 號召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風氣。同時還應該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 發揮能動作用和主動性, 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二、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

1、加強習慣培養重要性的認識

1) 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

我國的習慣養成教育有著久遠的歷史, 古往今來若干的國內外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對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輩子的影響, 而農村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實現自身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2) 抓好習慣養成教育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精神的落實

新時期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四有公民, 青少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青少年的發展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只有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才能促進全社會范圍內精神文明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提高,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3) 加強具體規范的制定

要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就必須要制定詳細的規范, 同時在規范的基礎上加強老師和學校對學生的監督, 也促進學生之間進行互相監督, 包括生活、學習等若干方面, 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成為優秀的初中生。

4) 從實際情況出發, 加強習慣養成教育

實踐中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現階段我國在這方面存在的重要問題就是忽視了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初中生正處于自身發展的青春期, 尤其是農村留守學生數目不斷增多, 只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措施,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模式。

2、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要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要想實現農村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就必須從兩個方面下手進行努力, 第一是學校積極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 在活動中落實理論和思想;第二就是培養學生真正把良好的行為當做一種習慣, 具體情況如下:

1) 學校組織相關活動, 在活動中加強行為的規范。比如較為簡單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前朗誦, 內容主要涉及到日常的行為規范準則, 還可以利用校園媒體如廣播等形式, 進行行為規范的傳頌。同時要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還應該落實到實踐中去,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 在鍛煉和實踐中加強行為的培養, 在這個過程中, 老師還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引導作用。

2) 培養學生把良好的行為作為一種習慣, 就必須要使得學生培養起興趣, 促進相關行為的養成, 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發揮激勵作用, 比如在課堂上比賽誰能先拿出書本。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激發興趣, 同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學生和教師在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中發揮的作用

1) 教師的主導作用

農村初中生具有較強的模仿特性, 而身邊的老師就是模仿的首要對象, 這就決定著教師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著學生的行為養成, 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示范作用, 這就要求要是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 培養學生的自覺性

學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主體, 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要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的特點, 主動向老師以及身邊積極的因素進行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的同時, 還應該學會堅持, 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應用并且在實踐中落實,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長久的良好習慣, 并對自身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 農村初中生要想培養起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就必須要學校和家庭兩方面共同進行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自身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只有從思想上加強重視, 并且在實踐中加強落實, 才會有利于初中生的發展。

摘要: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為了培養習慣?!睂τ诔踔猩鷣碚f, 學校教育需要起到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作用, 還必須要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除去對學校提出的相關要求, 學生還必須要堅持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 從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對行為進行規范, 從而真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參考文獻

上一篇:仿真系統機械工程論文范文下一篇:IT企業服務營銷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