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2023-10-08

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1篇

我國各族人民利用藥用動植物資源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中國有著“世界之最”的中草藥資源。目前,中醫藥發展正處在自身命運的十字路口,中藥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問題成為中醫藥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梢哉f,保護與利用和諧有度,中醫藥將會迎來可持續發展的春天;利用無度,保護不利,就可能成為中醫藥發展的最大障礙。

危機篇

▲現狀一:中藥資源消耗嚴重

“我國中藥資源蘊含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針對這一現象,中國工程院院士肖培根舉的例子耐人尋味:上世紀60年代,藏民用一斤蟲草僅可換得一包3毛錢的香煙。而現在一斤蟲草要3~5萬元才能買得到。肖培根直言,蟲草價格成幾何級飛漲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資源匱乏的心酸現狀。

與蟲草面臨同樣境遇的藥用動植物還有很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賽加羚羊、野馬、廈門文昌魚等4種野生動物資源幾近絕跡;藥用動物林麝、黑熊、馬鹿、大小靈貓、中國林蛙、蛤蚧等40個種類的資源顯著減少,其中麝香資源比20世紀50年代減少70%,虎骨、犀角等物種瀕危,已影響了近30種動物藥材的市場供應;藥用植物甘草、羌活、單葉蔓荊、肉蓯蓉、三葉半夏、紫草等100多種資源量普遍下降,影響60多個藥材品種的醫療用藥;峨嵋野蓮、八角蓮、凹葉厚樸、杜仲、野山參等30多種植物,因野生資源稀少而無法保證商品需求。川貝母、川黃連、麻黃等資源破壞嚴重。在三七主產地云南,近三十年來竟然找不到一株野生三七個體。

如果上面的例子僅僅是揭開了冰山一角的話,下面這一組數字也許更讓人們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在1992年公布的《中國植物紅皮書》中收載的398種瀕危植物中,藥用植物達l68種,占42%;我國目前共有169種藥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瀕危動植物國際公約》和《國家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在貿易和利用上受到相應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國處于瀕危狀態的近3000種植物中,用于中藥或具有藥用價值的約占60%~70%。

不合理的開發應用是引起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醫藥發展戰略課題組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每年消耗中藥材40萬噸以上,其中已經引種馴化栽培成功的只有400種,只占常用商品中藥材的1/3左右。在被開發利用的藥用植物資源中,約80%為野生藥材,只有不到20%的藥材被人工栽培??梢赃@樣說,長期以來,我國的中藥業一直在采用一種以“吃資源”換取低成本的生產方式。

▲現狀二:中藥基因資源面臨流失之厄 目前的高新技術還不能創造基因,只能在生物體之間轉移、復制或修飾基因。因此,基因資源已成為一種非常規的重要戰略資源,基因功能的研究(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也已成為后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最重要的前沿領域。

藥用植物多樣性基因資源存在于多種多樣的物種(品種)及其親緣植物中,包含了在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里積累下來的多種變異,是創造未來財富的源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但現實表明,我國的藥用植物基因資源卻有可能面臨流失的危險。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的馬小軍研究員不無擔心。

馬小軍認為,一方面,由于野生植物資源的破壞十分嚴重,已構成對基因資源的威脅。因為,物種的滅絕意味著其所攜帶的遺傳基因也將隨之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從種質資源中分離出的基因或者用種質資源育成的品種具有知識產權,因而世界各國均將研究重點放在種質資源的基因鑒定與分離方面,基因資源的爭奪已拉開序幕,具有專利注冊號的藥用植物基因或DNA片段也越來越多。而這些基因一旦被注冊,再對其進行研究就會頗感掣肘。馬小軍對1996~2002年的美國專利進行初步檢索,發現長春花、紅豆杉均有功能基因專利公開;而與P450有關的基因和核酸順序有40項之多,分別與植物脂肪酸羥基化、黃酮化合物羥基化、檸檬烯羥基化等多種羥基化反應有關;另外用基因工程方法改變花朵的顏色(花青素含量)的方法也申請了專利。

目前,在6種植物中有274條基因片段申請了專利注冊號,其中大部分與黃酮代謝有關。功能基因克隆注冊最多的幾個植物是長春花、青蒿、甘草和紅豆杉。注冊基因最多的國家是日本、中國、德國和美國。

▲現狀三:中藥無序開發破壞生態環境

肖培根指出,中藥資源的無序開發導致大面積植被被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內蒙古、新疆、寧夏的荒漠地區盛產甘草、麻黃、防風等固沙中藥。其中甘草的根莖深達8~l0米,可覆蓋6平方米土地,防風固沙作用極為顯著。由于管理無序,亂挖濫采,導致甘草空前浩劫,在寧夏同心甘草收獲季節,每天數千人上陣,每挖1公斤甘草就要破壞60平方米的植被,40多天破壞了800萬畝的草原,1.5萬畝草場千瘡百孔,造成草原嚴重沙化,損失難以估量。

更為可怕的是,中藥資源的無序開發與生態環境的破壞之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由于管理無序和過度開發,中藥材生態系統近年來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一個物種的消失會導致15~30個物種的危機。

另一方面,藥材原生環境被破壞,又加速了物種的滅絕。新疆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黃培教授對肉蓯蓉進行的一項研究就證明了這一點。近10年來,肉蓯蓉的價格上升400%~500%,每公斤干品抬升至60元左右。利益的驅使,使采藥者深入到藥源地濫采藥物,導致藥物資源急速枯竭。在強度采藥的同時,對生長于荒漠區的寄主植物梭梭也遭到了破壞?;哪畢^本已植物稀疏,植被受到侵害,對環境的庇護作用將更加衰微。而地區生態平衡態環境的惡化,又會使寄主植物生長更為艱難,從而間接影響了肉蓯蓉的生長繁殖。 機遇篇

▲事實一:我國中藥資源基礎好

肖培根指出,我國幅員遼闊,地跨寒、溫、熱三帶,蘊藏著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是世界上野生藥用植物種類最多、利用最早、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1975年開始,在中國藥材公司具體負責下,由8個部委局共同承擔,歷時10年進行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確認我國有中藥資源12807種,其中藥用植物11146種,野生藥材總蘊藏量為850萬噸,家種藥材年產量達30多萬噸。

我國野生藥用植物資源具有適應性強、分布廣等特點,許多名貴的、用途廣和藥用價值高的種類在我國都有分布,如人參、刺五加、三

七、川貝母、黃連、蟲草、七葉一枝花等。原來認為國內不產的馬錢子、胡黃連、訶子、安息香、沉香、阿魏等藥物,也在云南、廣西、新疆、西藏等省區有發現,并且資源豐富。世界上幾乎絕跡的珍貴藥用植物荷葉鐵線蕨也在四川省石柱縣等地發現了成片的資源。

▲事實二:世界對植物藥青睞度提高

近年來,由于“崇尚自然,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對天然藥物和天然保健品的社會需求日益增長。天然植物藥的市場年交易額近300億美元,而且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1997年美國中草藥的銷售額為37億美元,到2000年以后,預計增幅50%。2010年可達到2000億美元。以生物資源為基礎的天然藥物將成為未來10年全球制藥業實現繁榮的直接動因。巨大的利益將有可能將人們的目光引向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且有可能為資源保護提供必要的資金與科研支持。

▲事實三:珍稀瀕危中藥材替代研究得以加強

對于已瀕于滅絕的物種開展替代品研究,是有效保護的重要途徑。因此,有關單位在進行保護生物學研究的同時,開展了以優質栽培品取代野生植物、以資源豐富的物種取代瀕危物種、以再生性強的部分(如枝、葉)取代再生性弱的部分(如根)等研究。另外,人們還不斷從海洋生物中尋找藥材資源。如中科院在芋螺毒素結構與功能研究中,獲得了一種含25個氨基酸、3對二硫鍵的新芋螺毒素,該毒素具有強力鎮痛作用和較高的用藥安全性;第二軍醫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率先從鯊魚軟骨中分離到一種具有抗實體瘤生長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中科院海洋所將基因工程技術應用于藻類研究,開發出具有抑制腫瘤生物活性的藻蘭蛋白。

肖培根提出的植物親緣學也為替代藥材的尋找提供了好的方法。如衛矛種植物美登木具有較好的抗癌效果,但有效成分美登堿含量太低。人們又從同科屬植物巴呂納美登木以及同科植物波特衛矛中分離出美登堿,其得率約為美登木的60倍。以后,又從鼠李科塔克薩野咖啡中分離到美登堿類成分美登納新。

▲事實四: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合理利用藥用動植物資源的觀點已為政府部門、專業人士和普通百姓所重視。一些大型中成藥企業紛紛在其原料的地道藥材產區建立了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種植基地;長白山等地區還成立了中藥資源自然保護區,對珍稀瀕危藥材進行就地保護;肖培根等專家提出的在奧運森林公園中建立中國藥用植物園的建議也已被采納。

為了加強對野生中藥材的管理,除《野生動物保護法》外,我國還頒布了《野生藥材資源管理條例》,列出了76種重點加強管理的野生動植物藥材。同時加強了對珍貴動物藥材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如大量使用水牛角、人工牛黃、人工麝香,以緩解對野生資源的壓力。

2004年,肖培根、秦伯益等14位醫藥衛生界的院士申請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現代中藥系統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希望在對我國民族醫藥工業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中藥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

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2篇

巴中中藥材種植現狀與發展

一、 調查時間:2012年7月——2012年8月

二、 調查地點: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

三、 概述: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幅員面積12325平方公里,轄三縣一區。全市具有丘陵、中山、低山等地貌,最低海拔208m,最高海拔2507m,地形多樣,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1℃,年平均降雨量1117.9mm,年平均日照462.1小時,無霜期長達272天。土地植被保護較好,有利于中藥材的生產和種植。巴中市共有植物類藥材1500余種,動物類藥材50余種,礦石及其他類藥材20余種,中藥材品種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國家規定的364種重點中藥材中,巴州區內有280種,中國藥典收集的580個主要品種之中,巴中有316種,中國藥典收載的珍稀瀕危動植物藥名錄中巴中就有36種,通常收購經營的400余種中藥材巴中就有280種,中藥材年蘊藏量近6萬噸。其中,大宗常用中藥材80余種,名貴中藥材10余種,稀少中藥材80余種。巴中素有“藥材之鄉”、“生物基因庫”的美稱,主要盛產金銀花、川明參、銀耳、杜仲、天麻、虎杖、梔子、豬苓等上千種中藥材,其中通江銀耳、南江金銀花聞名全國。 近年來,巴中市中藥產業持續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成為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項具有較強發展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戰略性產業。

四、中藥材種植與開發前景:

中藥是我國人民長期以來防病、治病、保健的物質,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基礎。隨著中藥飲片、中成藥用量的不斷增加,對中藥材的需求量也必將大幅度上升,很多中成藥生產企業大力發展原料藥材生產基地,以滿足企業的需要。我國中成藥生產企業較多,所需原料藥材絕大多數靠從市場購進,因此,發展既與市場需求接軌,又能形成產業規模的中藥材生產基地,是發展我市經濟,幫助農民增收的重大項目。

五、中藥材種植的現狀:

我市中藥材大多數品種是以野生為主,自古就有百姓上山采藥的傳統習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上山采藥的人是越來越多,很多品種都能形成批量上市銷售。據調查,全市一年采收野生中藥材大約上千噸,如天麻、夏枯草、霪羊合、烏貝子等。由于采挖過度,使野生的中藥材資源逐漸匱乏。

雖然我市采收野生中藥材占據了中藥材市場的一定份額,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市內外中藥材市場的需求,還必須種植大量成片的中藥材以滿足中藥材市場的需求。這樣就促使在我市形成了無數中藥材成片種植基地。據調查,2011年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單品種中藥材基地主要有:川明參、金銀花、梔子、虎杖、豬苓、銀耳、杜仲等。其中巴州區漁溪鎮積累了川明參種植的豐富經驗,常年種植5000畝,產量約2000噸以上,帶動該片區農戶規?;N植總面積近1萬畝,年產川明參3000多噸,實現產值近2000萬元。南江縣大河鎮、興馬鄉、赤溪鄉等歷年盛產金銀花,種植20萬畝,投產8萬畝,年產金銀花300多萬公斤,實現產值1億多元。巴州區平梁鄉青包山村建有梔子種植基地400畝,年產梔子約5萬斤,產值近10萬元,帶動該片區農戶規?;N植總面積達2000畝,實現產值30多萬元。巴州區南陽鄉成片種植虎杖約60畝,年產虎杖2萬斤,產值約10萬元。南江縣沙壩鄉草壩村建有豬苓種植基地700畝,現還未投產。南江縣的“三木”藥材每年產量也有上百噸。前幾年,巴中市的中藥生產加工初具規模。全市有中藥生產企業一家,中藥飲片加工企業三家,以普瑞藥業和正華藥業為代表的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被列為全市重點培育的“十大龍頭”企業和“20戶”億元企業。正華藥業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五戶“五億元”企業之一。普瑞藥業和科倫藥業于2011年分別通過國家GMP、GSP認證,普瑞藥業形成了年處理原生藥材500噸、生產固體制劑5.1億片(袋、粒)的規模??苽?、百順、百順三家中藥飲片加工企業年加工中藥飲片700多個品種近100萬公斤。

據調查,2011巴中市中藥材產值突破4億元。今年,政府明確提出大力培育地道中藥材,發展生物制藥產業,打造“秦巴藥鄉”品牌。巴中出臺了《巴藥發展行動計劃》,力爭建成川東北規模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重要的中藥生產加工基地和秦巴中藥物流集散中心。預計到2015年,全市新增中藥材重點品種面積20萬畝,實現年產值20億元以上。

六、巴中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中藥產業發展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從總體上看,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優勢品種不明顯,存在“三低四缺”,即生產水平低、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低;缺乏品牌優勢、缺乏規模優勢、缺乏市場優勢、缺乏生產優勢等。

一是缺乏科學規劃,生產管理粗放。我市中藥材品種多,但自然存量少,在中藥材品種引種、選育上和發展布局上,缺乏總體規劃和科學論證,在藥材栽培上缺乏技術支撐,種植方式零星分散,生產管理粗放,單產低,質量差,效益低。

二是規?;潭鹊?,地道藥材產量不大。雖然野生中藥材品種不少,但大多生長在荒山野嶺,山高路遠,生長分散,不便于采收,加上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除少數品種外幾乎無人采摘。一些珍貴的資源品種不能得到充分保護,優質中藥材缺乏種植推廣?,F有的集中種植規模也較小,多為農戶分散種植,品種雜亂,產量較小。

三是標準化程度低,中藥材品質不高。在我市,國家《中藥材質量管理規范》(GAP)推進緩慢,藥材質量難以保證。如南江金銀花雖已有一定規模,但由于品種基源復雜,未進入《中國藥典》,屬地方傳統的藥食兩用品種,使用范圍受到一定的局限。目前,我市還沒有一個地道藥材品種或在全國叫得響的知名地產藥材品種。少數種植基地雖初具規模,但管理跟不上,離GAP規范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四是產業化程度低,中藥材產業效益不高。由于技術人員缺乏,加之生產工藝和設施設備相對落后,中藥材生產加工附加值低,難以形成品牌優勢,市場競爭力不強。

五是龍頭帶動弱。中藥材生產水平低、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低,缺乏大企業、大資本、高技術的有效介入,尚未引入全國知名的大企業來巴開發,缺少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的拉動。全市唯一1家通過GMP認證的藥品生產企業和3家中藥飲片加工廠,由于企業規模小、改制不徹底、資金投入不足,生產加工能力不強,對中藥原材吞吐量小,中藥材產業發展帶動力量弱。

六是市場信息缺。企業和藥農對市內外、省內外和國內外的中藥材資源狀況、天然藥物工程技術最新成果、中藥產業技術水平、大型知名生產企業的需求等,缺乏整體資訊資料,獲取的信息往往不全面、不準確、不詳實,增加了中藥材種植的盲目性。一些經營藥材的個體戶獲取的信息更窄,收購資金有限,受眼前利益驅動,能賺錢的就收購,數量多了就壓價,起不了市場的導向作用,更談不上帶動作用,甚至出現“爛市”、“缺市”現象。

七是發展速度慢。盡管我區中藥材產業發展起步早,歷史悠久,但是近幾年來,周邊市和外省發展步伐加快,發展勢頭咄咄逼人,如果再不奮起直追,我們的資源優勢將會喪失貽盡,這塊藥材富集地將會因為沒有市場準入證而被淘汰,將直接影響到我市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步伐,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七、中藥材種植的幾點建議:

一是抓規劃制定,合理產業布局。根據國家、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巴中現有產業基礎、地域特點、自然環境和市場條件,找準巴中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搞好種植規劃和加工企業規劃,大力推進特色優勢中藥材產業發展,搞好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產業鏈延伸,努力形成差別化競爭的產業集聚與區域分工發展布局。

二是抓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要把中藥材生產作為產業來抓,以中藥優質種源繁育、野生資源開發、人工種植技術為重點,充分利用新農村示范片、農業產業園區、連片扶貧開發項目區等優勢區域,集中發展適宜品種,搞好規范化、規?;N植。

三是抓加工流通,提升產業效益。大力扶持中藥材加工企業,通過技改投入,逐步提升企業加工水平。同時,要狠抓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發展“公司(藥材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支持藥農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藥農經紀人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建立以銷定產的產銷體系,逐步形成中藥材生產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四是抓招商引資,打造產業集群。著眼招大引強,積極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搞好中藥材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要重點依靠招商引資來增加生物醫藥產業投入和新藥材、新藥品的開發。要積極爭取國家對中藥材基地建設的投入和國家扶持農業的多種專項資金,打捆使用,發揮財政資金的集成效能和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形成生物醫藥產業聚集規模效應,打造中藥材產業發展集群。

五是抓部門統籌,形成發展合力。要明確部門職責,強化工作分工,形成合力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格局。農業部門要搞好中藥材的規范化、規?;N植,林業部門要加強野生中藥材、木本中藥材的管理,經信委要加強對中藥材加工企業的規范發展,招商部門要大力引進實力強的大企業落戶巴中,藥監、衛生等部門要強化質量監管,完善質量體系標準,提升我市中藥材的品質。

六是抓人才培養,強化產業支撐。把人才作為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予以高度重視,像尋求資本、技術一樣,積極引進中藥材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大力培養一批中藥材產業鏈各個環節上的專業人才,充分調動專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加強對藥農技術培訓,提高藥材質量和產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藥農的收入。

七是要科學論證,合理篩選,確定大宗地產中藥材品種。要根據中藥材資源狀況和《藥典》藥物含量指標,研究預測市場需求前景,認真篩選,確定立縣強市的中藥材大宗地產品種。從全區情況看,應定位在金銀花、川明參、丹參、桔梗、紅花、虎杖、木瓜、桅子、芍藥、白芷、天麻、杜仲、黃柏、銀杏、厚樸、玄參、淫羊藿、豬苓、川芎、玄胡等品種;聘請有關中醫藥專家、環保專家、土壤氣候專家進行考察論證,形成可行性論證報告和相關權威資料,作為爭取項目、建立基地、招商引資的重要依據;要按照“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的原則,加強地域專業化種植基地建設。根據確定的重點品種的生長條件要求、農民種植習慣等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建立集中連片基地,形成規模種植帶。引導農民規范化、科學化種植,提高集約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避免盲目發展、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

八是要加大投入,嚴格監控,實施地道藥材品種保護。中藥材的生產講求品種優良、產品地道和無污染。這實際上是對整個藥材生產的宏觀要求,單個的藥農和藥材企業都很難滿足這些要求,只有政府才能擔當這個任務。政府應該投入一定的科研資金和人力對我區的中藥材品種認真排查、保存和選育,防止藥材品種滅絕和污染;嚴格監控藥材種植地的周邊環境,防止藥材在生產過程中遭受農藥和重金屬污染,以及藥材生產對周邊環境和植被的破壞;積極推廣藥材種植技術,防止由于藥農的種植和采摘方法不當造成品質退化和經濟損失。 九是農企合作,退耕還藥,走好公司加農戶的經營路子。“退耕還林”政策是我市發展中藥材的絕好機會。應將退耕還林規劃與中藥材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在坡比25度以上的還林坡地和荒山荒坡重點發展多年生大宗地產木本藥材,如杜仲、黃柏、棗皮、木瓜、厚樸、桅子等。積極開展和認真監督“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既可以避免藥農的盲目生產,又可以防止公司欺詐和無辜刁難藥農。鼓勵扶持醫藥企業與農戶簽定種、管、購經營合同,發展基地,把農戶利益和藥企利益聯結在一起,確保資金、技術、信息、服務到位。

十是專兼結合,注重培養,抓好中藥材人才隊伍建設。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方向是走以現代生物技術、化學技術、中醫藥理論和基因技術為主導的高科技企業,要把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作為中藥材產業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加快中藥材經營、銷售和研發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咨詢關系,掌握中醫藥最新發展的動態,避免生產種植和企業擴張的盲目性;把原醫藥公司、醫院和民間的老藥工組織起來,建立業務指導和技術服務機構,對全區中藥材種植、技術、經營、管理等獻計拿策、指導服務;招聘中醫藥專業大中專生到政府管理部門和生產經營企業,培養新型專業人才和后繼人才隊伍;注重培養和選拔專業型領導干部,搞好中藥材基地鄉(鎮)村干部的業務和管理知識培訓,把中藥材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作為黨員干部學習的重要內容;鼓勵組建名老中醫門診部,對場地租用、費稅繳納等出臺優惠政策,當成一種社會公共事業來辦,既解決群眾看病難,又弘揚了傳統中醫事業,有利于促進中藥的發展和中藥材種植。

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3篇

中藥產業是我國的民族傳統產業, 是我國醫藥經濟中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又是當今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 國內外醫藥市場的迅速變化和發展, 給中藥產業帶來機遇和挑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 中藥材已走出國門向世界擴展, 綠色、毒副作用小等特點讓出口行情看好。隨著科技進步, 傳統的中醫藥理論和現代技術不斷融合, 市場需求逐年增長, 野生天然藥材遠遠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當前, 許多地區將中藥產業作為結構調整和行業轉換的一大方向, 作為后續支柱產業、高新產業或戰略產業來培育和扶持。各級政府和國內外投資界發展中藥產業的熱情持續高漲, 我國中藥產業已形成初具規模的群體產業體系。所以, 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抓住機遇, 創新思維, 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 既是對人類的貢獻, 也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可靠路徑, 更是潼南區支持特色效益農業生產發展的具體體現。

1 發展優勢

1.1 地區優勢

潼南位于重慶西北部, 東鄰合川、南接大足、西連安岳、北靠遂寧, 是中國革命先驅楊公、共和國第四任國家主席楊尚昆的故鄉。幅員1583 km2, 轄20個鎮、2個街道, 人口100萬。渝遂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和國道“319”、省道“205”穿境而過, 距重慶50min、成都100 min車程。境內地貌屬盆地淺丘, 涪、瓊兩江穿境而過, 水電資源藏量14萬k W, 天然氣儲量3000億m3以上。是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 是重慶主城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近年來, 潼南區立足實際, 以特色效益為核心,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加快建設西部綠色菜都, 蔬菜、油菜、檸檬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市第一, 實現農業總產值67.82億元,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2元。共有各類農機具32萬臺 (套) , 農機總動力63萬k W, 農業機械化率達到56%。

1.2 資源與自然條件優勢

潼南區地處北緯30°附近, 地形地貌屬川中丘陵地貌區, 地貌主要有方山丘陵、饅頭狀丘陵、坪狀高丘和河成階地地貌, 以方山丘、饅頭狀丘陵為主。其中中部低丘陵占幅員的44.3%, 北部中丘陵占幅員的28.2%, 沿江平壩地占幅員的17.0%, 南部中深丘陵占幅員的10.5%。

境內群丘起伏, 土田庶衍, 山澤彌望, 坡地梯土重疊, 溝谷水田交錯, 土壤類型主要有紫色土、黃壤、石質土、砂土和潮土, 以紫色土在境內分布最廣, 其具有礦物成分復雜、養分含量豐富等特點, p H值在4.6~8.5, 適合多種中藥材種植。

自然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 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 各月空氣相對濕度在75%~88%;夏無酷熱、冬無嚴寒, 無霜期長, 少冰雪, 多云霧, 年平均日照數為1228.4 h, 日照率27.7%, 被劃為全國低日照區之一, 海拔多在250~500 m, 年平均氣溫17.9℃, 年均降水量980 mm, 非常適宜中藥材正常生長發育。

據資料顯示, 潼南區野生中藥材品種多達295種, 這與本區丘陵荒坡眾多, 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植被覆蓋率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其中代表性藥材及中藥行業用量較大的品種有:杜仲、川黃柏、枳殼、黃精、金銀花、丹參、白芷、川芎、白芨、石斛、附子、半夏、金錢草、瓜蔞、蜈蚣、烏梢蛇等, 均為中藥生產企業和中藥飲片的主要品種, 銷售市場前景廣闊, 發展潛力大。

2 發展現狀

最近4年以來, 按照2011年《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的文件要求, 潼南區中藥材產業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 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截至2016年上半年, 全區中藥材栽培總面積2163 hm2, 種類16個, 產量1.32萬t, 創產值8958.9萬元, 其中, 丹參、金銀花、白芷、枳殼、黃精和黃柏的種植面積分別為133, 113, 73, 133, 313, 783 hm2。區內有較大規模的種植基地5個, 專業從事中藥材種植的企業與合作社30余家, 從業人員360余人, 主要分布在太安、崇龕、雙江、小渡、田家、米心和桂林街道等鎮 (街) , 其他鎮街有零星分布。

靈芝的室內栽培試驗與推廣已初見成效, 擁有專業從事靈芝生產的企業1家, 年可生產菌包3萬袋, 收獲靈芝干品2000 kg、孢子粉150 kg。重慶康迪藥業有限公司于2005年在潼南區工業園區建成投產, 該廠規模、設施設備及現代化程度在西南片區處于領先地位, 是重慶市規模最大的、最先通過“GMP”認證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 目前加工產品有900多種, 有覆蓋全國18個省市的營銷網絡。重慶寬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獨立取得中藥材外貿出口資質, 種植的中藥材多花雞頭黃精經藥檢所鑒定各項指標已全部達到出口標準。公司現租賃藥材種植基地133 hm2, 已種植白芷20 hm2、黃精13.33 hm2、白芨3.33 hm2、瓜蔞16.67hm2、香桂20萬株, 同時, 公司已為小渡、臥佛、雙江、崇龕、柏梓、上和、桂林、壽橋9個鎮街的藥材種植企業提供了種苗和簽訂了中藥材回收合同, 目前9個鎮街道已簽訂種植533 hm2。潼南區山里來黃柏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潼南區率先試驗推廣黃柏、黃精和瓜蔞的套種模式, 現已在雙江、臥佛、崇龕、龍形、桂林等鎮鄉示范推廣200 hm2, 年可生產黃柏種苗100萬株, 均無償提供給潼南區內熱愛中藥材返鄉民工、創業大學生和貧困戶創業致富。

3 存在的問題

3.1 種植零散、規模小、種類雜

潼南區的中藥材多以小規模零星種植, 基本沒有統一的規劃布局, 這給產業的做大做強造成阻礙。雖有一定數量的規模經營農戶, 但整體規模小, 且仍以各家各戶的小規模經營農戶為主, 生產還是處于小規模、低水平、低效益的庭院經濟狀態, 即使是有一定規模經營戶, 也存在有種類多、品種雜、規模不一、“小而全”、專業化程度低, 規模效益不明顯, 市場競爭力不強, 季節性、結構性余缺相當突出等問題。

3.2 技術力量薄弱, 種植技術落后

從業人員大都文化水平較低, 接受新技術、新科技能力不足, 多是依靠經驗種植, 田間管理較為粗放。加之專業技術人員匱乏, 少量的專業技術人員由于理論與實踐跟不上產業的快速發展, 難以開展中藥材生產的技術培訓、技術推廣與技術指導, 使整個行業的技術、服務處于較低水平, 從而導致產量和質量都不高, 阻礙產業的發展。

3.3 加工企業匱乏, 產品附加值低

各種植基地和種植戶多采取老式的烘干、曬干等方法對產品進行處理, 不僅效率低, 而且殘損率高, 不能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 同時很不利于產業的發展和品牌的創建。

3.4 行業組織有待進一步加強、規范與提高

目前, 中藥材產業的中介服務組織已注冊成立, 但仍存在組織松散, 規模小, 實力弱, 有名無實, 不能施行有效行業管理, 作用不明顯, 政府支持有限等問題, 有待進一步規范完善;同時, 仍需加強引導, 強化各類服務體系建設, 以利充分發揮對分散農戶的引導、組織和服務功能。

4 發展思路

潼南區在重慶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倡導下, 中藥材種植產業有了快速的發展, 但從種植品種、龍頭企業參與程度、市場對接情況及經濟效益等方面情況分析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以我們掌握的市場需求情況看, 有必要加以引導和調整, 以期獲得更好的收益。

4.1 以政府相關部門、重點企業、藥材生產合作社、種植大戶共同組建中藥材種植及深加工的產業聯盟

目前, 潼南區農業、林業、扶貧等部門都有一些扶植資金, 但基本上是各司其職、各行其是, 沒有形成合力;中藥龍頭企業雖然有積極性, 但資金有限、品種有限;藥材種植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苦于找不到適銷對路的品種, 盲目種、碰運氣銷售。應盡快建立政府有關部門、龍頭企業、種植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參與的中藥材種植深加工產業聯盟, 用市場化的手段把幾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 有序地使用資金, 打造幾個優勢道地品種, 創出本區藥材資源的品牌。

4.2 發揮中藥材種植聯盟優勢, 以商招商

潼南區知名藥企有康迪藥業、寬田農業公司, 這些企業都有自己的藥材基地, 已經在當地形成一定的優勢, 特別是黃柏、黃精、白芨等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在潼南區可以大力發展??梢酝ㄟ^龍頭企業吸引國內大的中藥企業到潼南來建立中藥材基地, 以商招商, 實現藥材基地共建共享;關鍵是做好前期工作, 摸清國內重點中藥企業的需求, 把潼南的藥材資源嫁接到全國。

4.3 利用好發展的歷史機遇, 在綠色崛起中發展潼南的中藥材產業

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綠色經濟, 而中藥產業是符合這一重大歷史機遇的, 中藥是典型的連接一、二、三產業的健康產業, 作為國內新興旅游農業區我們要主動出擊, 盯住知名的中藥企業和科研單位, 在潼南建立知名專家實驗室、中試生產基地, 把潼南的資源優勢變成大品牌優勢, 在人民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等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4 因地制宜, 積極探索發展潼南區中藥材種植特色與模式

根據潼南區中藥材資源現狀和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 潼南區中藥材產業發展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開展好前期調查研究, 大膽探索、謹慎求證, 遵循“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原則, 做好科學論證和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潼南區山坡地資源較為豐富而大多處于閑置狀態這一現狀, 發展道地中藥材, 利用果園發展林下種植, 既能保護生態, 又可獲得效益。在已經發展起來的這16個種類基礎上, 遴選出適宜本地種植的品種, 請業界專家實地考察, 求證可行性, 篩選質量穩定, 市場風險小、經濟效益好、種植管理粗放的大宗藥材, 減少在品種選育種植方面的盲目性。中藥材種植是農業特色產業, 應將該產業納入優勢農產品推進工程, 與退耕還林、生態環境建設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 鼓勵發展杜仲、厚樸、黃柏、枳殼、銀杏、辣木等高大喬木的種植, 實現林藥并茂、藥材兩用, 既綠化山川、美化環境、改善生態, 又可成為農村經濟搖錢樹。同時, 積極推廣立體種植技術, 因地制宜發展林藥、糧藥套種技術, 采取農作物間套種藥材、藥材間套種其他藥材, 利用田邊土角、荒山荒地見縫插針種植木本、草本、藤本藥材, 提高土地利用率, 實現增產增收。

綜合分析潼南區的自然資源條件, 結合提出的發展思路, 建議未來可大力發展川黃柏、黃精、白芨、石斛、瓜蔞和枳殼等, 適度發展丹參和附子, 保護性發展半夏和金錢草, 使中藥材產業發展規范化、市場化、多樣化。

摘要:截至2016年上半年, 重慶市潼南區中藥材栽培總面積2163 hm2, 種類16個, 產量1.32萬t, 創產值8958.9萬元。黃柏、黃精、丹參、枳殼、金銀花、白芷種植面積較大。區內有較大規模的種植基地5個, 專業從事中藥材種植的企業與合作社30余家, 從業人員360余人, 主要分布在太安、崇龕、雙江、小渡、田家、米心和桂林街道等鎮 (街) 。分析發展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思路:以政府相關部門、重點企業、藥材生產合作社、種植大戶共同組建中藥材種植及深加工的產業聯盟;發揮中藥材種植聯盟優勢, 以商招商;利用好發展的歷史機遇, 在綠色崛起中發展潼南的中藥材產業;因地制宜, 積極探索發展潼南區中藥材種植特色與模式。建議未來可大力發展川黃柏、黃精、白芨、石斛、瓜蔞和枳殼等, 適度發展丹參和附子, 保護性發展半夏和金錢草, 使中藥材產業發展規范化、市場化、多樣化。

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4篇

推進生物藥業產業化,是市委、市政府從臨滄實際出發,為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臨滄地處北回歸線兩側,幅員遼闊,海拔高差大,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生物藥村豐富。實施生物藥業產業化戰略,對于推動我市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保護藥用植物資源,保護瀕危野生藥用植物種類,實現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強化臨滄在全省生物藥業現代化中的地位,實現臨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臨滄地區生物藥業產業化發展的意見(臨發[2004]25號文)及臨滄市實際,提出我市生物藥業產業化基地實施方案,旨在指導我市生物藥材種植的有序發展,提高我市生物藥材在省內外中草藥市場的占有率,使其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推動我市天然制藥業向支柱產業方向發展。

一、現有條件及存在問題 (一)現有條件

種植條件:我區地處北回歸線兩側,幅員遼闊、海拔高差大。由于地型、地貌、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境內生物藥材資源豐富。

資源條件:據1986—1989年全區中藥資源普查,主要中草藥514種。其中,植物類藥448種,分屬121個科,328個屬;動物類藥44個科61種;另有5種屬礦物類藥。有167種曾被列為全國重點普查品種。藥物資源分布面積約占全區國土面積的80%以上。經綜合測算,僅其中165種天然藥材的年總產量達888.95噸。永德的柯子產量居全國之首,最高年產曾達70萬千克。

技術條件:經過多年的努力,初步擁有一支藥品生產、管理、檢驗的技術隊伍。

產業化開發條件:臨滄市目前有1戶藥品生產企業,2戶藥材加工企業,形成了廣福藥業為主,勐永藥業公司和雙江植化廠為輔的制藥企業生產體系,目前,共擁有36個獲得藥品文號的產品,分為10種劑型。其中復方雞血藤膏為全國獨家生產品種,復方首烏膏為全省獨家生產品種。 (二)臨滄生物藥材種植現狀

生物藥材人工馴化、引種種植迅速發展,野生動物人工飼養和培植名貴中藥材試驗取得較大進展。目前,雙江縣已完成葉下珠、珍珠露水草、板藍根、除蟲菊、青蒿、燈盞細辛、苦良姜等26畝生物藥材試驗示范種植任務,正組織實施30畝南藥苗圃園建設項目,已種植葉下珠5.4畝,苦良姜6畝,何首烏0.1畝,燈盞細辛6畝,神衰果扦插育苗1.2萬株(可提供面上種植400畝);云縣建成300畝板藍根示范種植基地,50畝紅花、桔梗、白術、大棗、苦良姜等示范種植基地,試驗種植2畝西藏遠志名貴中藥材;永德縣建成試驗示范種植苦良姜基地102畝;耿馬縣試驗示范種植生物藥材10多個品種、共500多畝;臨滄縣人工種植龍膽草400多畝;鳳慶縣人工種植紅花、杜仲等中藥材1200多畝;鎮康、滄源縣也廣泛開展了多種生物藥材人工試驗種植。野生動物人工飼養,人工培植牛黃、鹿茸,人工飼養毒蛇提取蛇毒等試驗、示范項目逐步實施。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生物藥材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缺乏足夠的重視,宏觀規劃和指導嚴重滯后

全市生物藥材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沒有統一的規劃和目標,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亂采亂伐現象十分突出,無計劃掠奪性采挖,已使一些寶貴的野生中藥材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破壞較為嚴重。對生物藥材的人工馴化種植、野生動物人工飼養宏觀指導不夠,技術跟不上,投入嚴重不足。大宗中藥材品種人工種植剛剛起步,栽培技術研究推廣不夠,生產管理粗放,單產低,質量差的現象較為普遍。對珍貴的種質資源保護和優質中藥材的人工栽培還缺乏統一的組織和協調,一些珍稀瀕危藥材代用品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對道地藥材的研究和開發還不充分。

2、基礎研究有待加強

全市沒有一家專門從事研究生物制藥業的科研機構,僅有的一個民族醫藥研究所,也因投入不足等條件的限制,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加上民族藥自身的復雜性,目前,基礎研究剛剛起步,民族藥作用的本質、作用機理、中藥藥性理論等豐富的內涵有待探索整理。產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缺乏規范可靠的科學數據,從原材料到產品缺乏可控的質量標準,野生馴化、種苗繁殖、栽培、藥用范圍等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全區野生天然生物藥業特別是名貴天然生物藥業的研究開發和天然生物藥業的引種試驗示范種植及人工馴化種植工作較薄弱。

3、藥材市場需要開拓

在藥材市場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參與國際藥市的競爭已是大勢所趨,但我市生物藥業發展對此還準備不足,缺乏相應的對策,導致秩序混亂,產品質量缺乏保障,影響了我市生物藥材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份額和形象。市內藥材市場、藥材信息體系建設尚處于空白。

4、生物藥材資源豐富,藥材基地建設滯后

臨滄地區制藥廠改制組建云南廣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建成先進現代的生產車間,廣福藥業將成為全市生物藥產業的重要龍頭企業。公司規劃在3—5年內全面考查本地區適宜種植各類中藥材的土地,建設自己的GAP規范種植藥材基地,但目前尚未納入行動規劃。公司原料來源主要靠野生資源。雖然雙江縣天然植物化工原料有限公司開發了天然成品藥原料生產,但規模小,科技含量低,規模經濟效益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生物藥業發展面臨極大的資源挑戰。

3、生物制藥業專業人才缺乏,科研工作十分滯后

全市專門從事中醫藥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僅有中醫師87人,中藥師37人,執業藥師8人。制藥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更是缺乏。廣福藥業是我區重要生物制藥龍頭企業,然而,公司120名員工中,制藥類工程人員只有20人,職業藥師只有5人。藥材初加工、藥材營銷方面的專業人員也不多。

4、招商引資力度不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地方財政投入、信貸投入、社會投入開發生物制藥業的資金較少,對外開放水平較低,招商引資力度不大,嚴重制約了全區生物制藥業的鞏固和發展。目前,全區招商引資僅有廣福藥業一戶,這與我市建設生物藥業大區極不適應。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云藥產業的決定》和臨滄地區委行署關于加快臨滄地區生物藥業發展的有關精神,抓住全球天然藥業興起和國內中藥現代化的歷史機遇,利用資源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依托現代技術,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科技為先導,以加強生物藥材資源保護開發和產業化基地建設為基礎,以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物藥業為重點,實現中藥材種植基地化、規范化、制藥企業現代化、藥品生產標準化、現代中藥產品國際化,推進全區生物制藥產業走向規范化、特色化、規?;?、產業化的發展路子,努力將生物制藥產業培育成全區繼蔗糖、茶葉、水電三大支柱產業后的又一重要產業。 (二)發展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合理布局,基地化建設,規范化、規?;l展,集約化經營。

2、堅持技術創新原則。運用先進技術、先進設備與先進工藝研究開發新藥品、新劑型,改造傳統工藝。

3、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4、堅持規范化、標準化生產經營原則。實行GAP認證、GMP認證、GSP認證。

5、堅持開放式開發原則。“公司+基地+農戶”、“公司+科研+基地”等多種產業化發展模式。

6、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護與開發并重,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總體目標和計劃進度

(一)總體目標:

到2015年,全區建成中藥材基地面積10萬畝,其中,GAP基地2—3個,面積2萬畝。建成GMP制藥企業數量3—5個。建立起GSP營銷網絡,實現總產值10億元,創利稅2億元,占全區GDP量20%。

(二)計劃進度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2005年至2007年)。為做大做強臨滄藥業全面打好基礎。實施規范化、標準化的藥材種植、加工、研發和營銷。2007年,建成中藥材基地面積2萬畝,GMP制藥企業數量1個,初步建立GSP營銷網絡,實現總產值2億元,創利稅5000萬元,占全區GDP10%。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2008年至2011年)。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生物藥業成為臨滄地區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011年,建成中藥材基地面積6萬畝,其中,GAP基地1—2個,面積5000—10000萬畝。建成GMP制藥企業數量2—3個,建立GSP營銷網絡,實現總產值6億元,創利稅1.2億元,占全區GDP15%。 第三階段:穩步提高階段(2012年至2015年) 基本完成臨滄生物藥業的現代化進程。2015年,建成中藥材基地面積10萬畝,其中,GAP基地2—3個,面積20000畝。建成GMP制藥企業數量3—5個,建立和完善GSP營銷網絡,實現總產值10億元,創利稅2億元,占全區GDP20%。

四、項目的實施方式、步驟及布局

(一)實施方式

1、充分利用我市現有的科研設備和力量,以現有條件較好的科研機構、教學單位為主,組建中藥材組培、栽培、信息研究開發體系,為生物藥材人工種植基地建設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按中藥材質量標準和種植技術規模,逐步建立技術規范化、生產規?;膬炠|中藥材生產基地,提高中藥材質量,為生物藥業提供優質原料。

3、“基地”建設由市政府有關部門組成的基地建設領導小組進行宏觀指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組織、協調,重點種植區的縣、鄉政府作為項目實施保證單位,組織、協調、檢查、督促項目實施,種植企業、公司作為項目牽頭單位,主抓種子(苗)基地建設,帶動種植區農戶種植。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研發機構為依托、政府引導扶持的運行機制。 1. 實施步驟

1、2005年—2015年完成組培中心、臨翔區生物藥材種苗示范種植基地、鳳慶生物藥材種苗示范種植基地、雙江生物藥材種苗示范種植基地、滄源藥物園;優質種子(苗)基地、示范基地1650畝;

2、2005--2015年,全市規范化、規?;N植無公害藥材10萬畝,爭取培育出2—3個以民族、道地藥材種植和初加工為主體、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集團。 2. 布局

表一 臨滄市生物藥材種植2005—2015年計劃表

表二 臨滄市種子(苗)基地、示范基地布局計劃表

表三 臨滄市生物藥材種植區域、品種布局

五、主要措施

1、成立生物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由主管農業或科技工作的副市長任組長,各成員單位局長任副組長,負責基地開發建設的領導協調。成立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處理基地領導小組交辦的任務及日常工作,為基地建設提供政策、人才、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成立專家顧問組,對基地建設、發展、規劃、方向等重大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

2、選擇品種,建立種子(苗)基地:各種植區要以本地特色資源為基礎,以選擇道地藥材、民族藥材品種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建立中藥材種子(苗)基地、示范基地,在臨滄市藥材適生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藥材種植區域,引導、帶動廣大農戶發展中藥材種植。

3、做好技術人才引進、技術培訓工作:做好中藥才栽培加工科技人才的招聘、引進及交流活動,使其人盡其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通過院校合作方式,與國內藥科大學(藥學院)及研究所密切協作,采取請進來、派出去等形式有計劃地培訓中藥材栽培加工所需的各類科技人才,對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重點鄉(鎮)、重點種植農戶的有關人員有計劃的進行藥材栽培技術培訓。

4、開展攻關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對生物藥材栽培加工技術的研究資料進行整理,并對共同性、關鍵性技術和環節進行研究,積極開展瀕危野生中藥材的生態生物學特征、野生變家種的關鍵技術研究,提供我市生物藥材品種規范化的栽培、加工系列技術。

5、推行GAP規范和SOP規程:GAP:(Guideline for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即為: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中藥材種植種子(苗)、示范基地必須執行GAP規范,空氣環境執行“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3095-82的二級標準;灌溉水質執行“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GB5084-92;土壤環境質量執行GB15618-1995二級標準。并要申報GAP認證。中藥材大面積種植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推行“無公害”種植。“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是鑒定中藥材質量的重要指標,研制推廣專用有機肥,開發生物農藥,施用中藥材殺蟲劑十分必要,也是推行“無公害”種植的基本要求

6、政策、資金保障:充分利用國家、省有關產業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信貸政策上給予的優惠和傾斜,制定和完善臨滄市若干相關政策,堅持政策驅動,對生物藥材種植種(子)苗基地建設、示范基地建設、重點企業培育、科技合作、技術引進、中藥材產業人才培養與引進等方面予以特殊的優惠政策。各部門要加強對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的扶持,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以工貸賑、民族地區發展資金、退耕還林(藥)等部門資金也要向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項目傾斜。藥材種植重點縣、鄉農科人員要擴大業務范圍,做好技術指導服務,鼓勵和引導企業和農民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中藥材生產的規模和質量,保護中藥材優良品種資源。

7、加大宣傳力度:生物藥材種植基地建設是臨滄培植生物制藥產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經濟收入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政府有關單位應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宣傳媒介要有計劃地傾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信息網絡、廣告宣傳欄等宣傳媒介,自上而下為臨滄市生物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形成上下合力和達成共識,正確導向,推動我市中藥材種植健康、穩定、有序、快速發展。

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報告范文第5篇

一、xx市生態農業建設現狀

xx市地處皖東、江淮之間,是典型的丘陵地貌?,F轄天

長、明光2市(縣級),定遠、鳳陽、來安、全椒4縣和南譙、瑯琊2區,180個鄉鎮,2249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431萬,其中農業人口332萬,占77。國土總面積1.33萬平方公里,其中低山3155平方公里,占23.7%;丘陵8644平方公里,占64.9%;平原471平方公里,占3.5%;圩區739平方公里,占5.5%;湖泊319平方公里,占2.4%。全市耕地面積600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84萬畝,占64%;有效灌溉面積480萬畝,占80%;旱澇保收面積360萬畝,占60%。

作為長三角經濟區域的邊緣,南京都市圈的組成部分,xx市具有承東啟西、銜南接北的獨特區位優勢。京滬、淮南和籌建中的寧西鐵路、京滬高速鐵路穿境而過,以合寧、合徐和建設中的蚌寧高速公路及諸多國道、省道為骨干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內河航道直通長江、淮河,距南京、合肥機場分別為60公里和110公里,交通便捷。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程控電話、移動電話覆蓋全市,供電、供水、供氣能力不斷擴大,各類金融機構可直接辦理外匯業務。

(一)生態環境狀況

xx市氣候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夏熱冬寒,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常年平均氣溫14.8℃-15.4℃,1月份氣溫最低,平均0.9℃-1.9℃,極端最低氣溫達-23.8℃;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8℃,極端最高氣溫達41.5℃。全市歷年平均降水日數112天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左右,時間分布上春雨適中、夏雨集中、秋冬少雨,地域分布上南部略高于北部。常年無霜期218天左右,初霜出現在11月初,終霜在3月底4月初。

我市土壤共分淋溶、初育、半水成、人為四個土綱和水稻土、黃棕壤、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石質土、砂漿黑土8個土類。耕地土層深厚,大部分深度在1米左右,土壤較為肥沃,平均養分為有機質1.7

7、氮0.

11、磷0.0

4、鉀1.65,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境內河流縱橫,共有淮河、滁河、白塔河等河流37條,高郵湖、沂湖、洋湖、女山湖、七里湖、花園湖、高塘湖等分布各地。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庫1059座,總庫容30億立方米;塘壩12萬座,總庫容7億立方米。

全市共有林業用地250萬畝(其中有林地21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8,活立木蓄積量800萬立方米。

全市共有水面面積220萬畝,其中可養水面204萬畝;草場面積300萬畝,其中天然連片草場80萬畝。

(二)農業及農村社會經濟狀況

全市農作物總播面積在1250萬畝左右,復種指數達205%;年飼養生豬500多萬頭、羊120多萬只、禽1億只;養殖水面面積達115萬畝。盛產水稻、小麥、玉米、山芋、油菜、花生、棉花、茶葉、畜禽、魚蟹等多種農產品,歷史上是長江北岸著名的魚米之鄉,有“安徽糧倉”之稱,是我國大型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優質油菜產業帶主產區、出口水產品養殖示范區、菜藍子基地和定遠豬商品生產基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常年糧食總產65億斤、油料8億斤、棉花36萬擔,肉類總產35萬噸,水產品22萬噸,是傳統的農業大市。2002年,人均糧食、油料、肉類、水產品產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2002年全市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達816萬畝,占總播面積的66,其中小麥優質化率達76.3、油菜優質化率達86.

4、水稻優質化率達76。畜牧業上大力引進推廣三元雜交豬,使之已占生豬飼養量的48以上。同時調整畜禽結構,耗糧型的豬禽與食草型的牛羊之比已由8:2調整到了7.5:2.5。全市名特優新水產養殖面積達到68.54萬畝,占養殖總面積60。

全市通過承擔“星火計劃”、“成果推廣計劃”、“豐收計劃”、“沃土計劃”、“重點農技推廣計劃”、等,以及種子工程、水稻旱育稀植、麥油高產攻關、白色工程、畜牧進位工程、漁業致富工程、菜籃子工程、生態家園示范工程等重點項目,大力推廣農產品無公害、標準化、保優栽培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農作物平衡施肥及秸稈還田綜合利用技術,畜禽標準化養殖和疫病程序免疫技術,優質水產品健康養殖和蟹鱖混養技術,農業減災和救災配套技術等,適用技術組裝配套能力逐步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農牧漁業增產增收。“九五”以來,全市共取得省、市兩級農業成果50多項,獲獎成果30多項,其中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引進推廣獲省農村科技特等獎(第三完成單位)、優質水稻豐產栽培技術推廣獲農業部“豐收

計劃”二等獎、雜交油菜“皖油9號”獲省、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蟹鱖混養技術推廣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2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7.5億元,其中農業產值61.8億元、占52.7;林業產值1.7億元、占1.4;牧業產值36億元、占30.6;漁業產值18億元、占15.3。

農民人均全年純收入2228元

,其中農業收入1332.5元、占59.8,養殖業(畜牧、水產)純收入275.2元、占12.3,林業收入6.6元、占0.3,其他及勞務收入623.7元、占28.5。

全市農機總動力325萬千瓦,農業機械化作業綜合水平達到72。農業信息網絡基本形成,實現了電腦入鄉。全市已有500多個網絡用戶終端,注冊開通農業部全國農村供求信息聯播系統“一站通”130個,年均信息利用量近萬條,促成網上交易額在千萬元以上。已有6個縣(市、區)開通了農技“110”信息咨詢服務電話,明光市還組織開展了央視農業頻道(七套)進村入戶工作。

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市小城鎮已初顯規模,基本實現了積聚和輻射效應,較好地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目前,全市小城鎮個數為86個,鎮區人口66.3萬人,占農村人口19.5,鎮區二三產業從業人口31.9萬人,占農村從業人口的17.2;鎮區占地面積已達3萬公頃、各類集貿市場250個;鎮區企業已占各類企業的46.9,鎮區企業從業人員已占鄉村各類企業從業人員45。全市共有農村中小企業74527個(其中農產品加工企業6443家,年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3443家),年營業總收入316.1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8.8億元,上交稅金5.38億元。其中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達276個,年營業收入達58.7億元,主要代表企業有天大集團(2003年實現營業收入達12.2億元,入庫稅金3342萬元)、鳳陽水泥總廠、全椒富爵集團、鳳陽大廟裴氏石英砂集團、定遠三河石膏礦、南譙區烏衣優質米廠、明光市元盛紙業、來安華萃食品公司等。目前,全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達65.4萬人,其中跨省41.5萬人。

1997年,我市開始實施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五年來,共開挖、整修塘壩6800面,改造中低產田25萬畝,新增蓄水能力8000多萬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0多萬畝,新建供水設施300多處,打井2455眼,解決和改善了27萬人的人畜飲水困難,以女山湖灌區節水改造和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為主的水利骨干工程穩步推進。共完成“綠色長廊”線路和林帶建設2050公里、村莊集鎮綠化3468畝,低產林改造1.5萬畝,小流域和荒山荒坡治理28萬畝,新造經果林4.9萬畝,發展生態林5000多畝,退耕地造林30萬畝,生態防護林體系雛形已初步形成。共修建鄉、村道路53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45公里,柏油路面78公里、砂石路面400多公里。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糧油、畜牧、水產、林業、蔬菜五大優勢產業。全市已建各類產業化組織439個,從業人員5萬多人,帶動農戶40多萬戶,其中龍頭企業161個(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6個、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67個),中介組織207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1個、專業農協150多個),有6家企業被列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4家企業被列入市級重點龍頭企業。

以綠色食品開發為突破口,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全市已開發和申報了15個地方特色產品、7個無公害農產品、24個綠色食品和11個安徽省名牌農產品。初步建立了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和生豬定點屠宰制度,確保城鄉群眾吃上“放心菜”和“放心肉”。制定了《滁菊》、《優質秈稻栽培技術規程》、《蟹鱖混養技術規范》等近10項農業地方標準,對23萬畝水稻、5000畝菊花、3000畝蔬菜基地實行了生產監控,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

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目前,市、縣兩級都建立了農業綜合執法機構,組建了有近300人的執法隊伍,認真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工作,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2004年,我市被評為全省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先進單位和全省唯一的市級全國先進集體。

1999年,我市來安縣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0年,我市各地全面實施農村稅費改革,當時農業稅總額是3.02億元,人均稅負90元。此后,全市通過調整農業稅計稅面積和糧食常產、農業稅改征農業特產稅稅,全市農業稅總額下降為2.7個億元。2004年,根據中央1號文件精神,農業稅下調2.2個百分點,取消農業稅附加,我市核減農業稅及附加1.1億元,目前全市尚有農業稅1.57億元,人均稅負51元。全市以各種形式流轉土地面積67.8萬畝,其中耕地流轉35.8萬畝。2002年我市啟動化解村級債務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到2003年底,全市化債9324萬元,目前尚有村級債務3.5億元,爭取用5-8年時完成村級債務化解工作。

全市已建成戶用沼氣池8000口,占農戶數的1。以沼氣為紐帶,聯動種植、畜禽、水產等產業,開發“水上養鵝鴨,水里養魚蝦”的“塘口經濟”,初步形成了“豬-沼-漁”、“豬-沼-菜”、“豬-沼-果”等立體種養模式,從而減少了畜禽糞便對環境的影響。2002年,我市全椒縣順利通過國家級農業生態示范縣驗收。積極推動生態示范區建設,全市已建成生態示范村6個,其中全椒縣汊河村、天長市蒲西村、南譙區長洼村、定遠縣耿巷村先后被授予全省百佳生態村。

農業科技隊伍和勞動力素質逐步提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全市有180個鄉鎮設立了基層農技站、農經站、畜牧獸醫站、水產站等,農、牧、漁等專業科技人員5000多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300多人,高級職稱230多人,中級職稱1500多人。農業從業人員中,聘用鄉鎮農技(經)員500多人、村級農技員1400多人、畜禽防疫員1900多人,科技示范戶8.2萬戶,綠色證書持有人數1萬多人。開展了農民技術職稱評審工作,已評審出農民高級技師27人、農民技師184人、農民助理技師682人、農民技術員2251人。建立鄉鎮科協227個,村級科普組織1413個,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200多個。

二、xx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

1、水資源短缺,干旱災害比較頻繁。我市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3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為791立方米,只有全國的30,全省的60。據氣象部門統計,我市干旱約兩年一遇,遠遠高于全國和全省的發生頻率。

2、土地利用不盡合理,耕地質量水平總體下降。全市8.36萬畝的坡林地由于種植糧油和開發不當,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耕地由于重用輕養,掠奪性經營,生產力普遍下降,全市土壤有機質和鉀素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低水平,氮、磷含量中等偏高,土壤養分失調;耕層變淺,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物理性狀惡化。

3、農田化學投入品增加,農地土壤污染嚴重。2002年,我市耕地化肥施用量為42.8千克/畝,超過全國、全省施用水平,不僅成為河流、水庫富營養化的重要污染源,而且對地下水硝酸鹽污染日趨嚴重。高毒、高殘留農藥的時有施用,造成面源污染較為嚴重。隨著保護地栽培中的微膜使用,農田殘膜污染日益擴大,加劇了農田物理性狀的惡化,削弱了農田的抗旱能力。

4、農業結構不盡合理,調整進程波動性大。近幾年,我市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種植業比重有所下降,畜牧、漁業發展加快,但與農業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相比,就自身資源稟賦條件而言,養殖業發展仍顯滯后,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國家糧食政策的影響,在種植業內部,糧經種植面積有些年份波動較大,甚至出現大的反復。我市農業優質品種推廣覆蓋面較大,但生產經營方式較為落后,總體上以傳統分散的一家一戶生產為主,規模經營不夠,生產組織、產銷銜接等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農業整體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加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發展與我市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不相適應,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5、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進程有待加快。我市各類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和產業化經營發展較快,但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不強,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運作不規范,與農戶的銜接不夠緊密,不能實現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6、農民收入增幅減緩,持續增收缺乏后勁。由于受各種自然災害、市場因素和科技素質的影響,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增幅下降,少數受災嚴重和純糧種植戶的收入出現減少。

三、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根據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原理,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進步為推動力,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按照資源優化配置、循環再生利用的原則,在大力加強生態建設、改善農田生產條件的同時,充分發揮區位和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結構,實施農業生產區域化、品種優質化、經營規?;?、加工專業化和產品無害化戰略,促進農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二)目標

本規劃分為三期,即近期2004-2007年、中期2008-2015年、遠期2016-2020年。用10-20年的時間,使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基本治理,建立起穩定的農田生態體系,形成完善的農業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基本實現經濟發達、環境優美、文明富裕的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市。

1、近期目標(2004-2007年)

通過4年建設,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農業經濟結構比較合理,資源綜合利用顯著提高,形成一批科技水平相對較高的生態農業產業,推進生產區域化、品種優質化、經營規?;?、加工專業化和產品無害化。初步建立生態農業執法監督機制,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明顯提高。

具體指標:林木覆蓋率從現在的16.7提高到20;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在農業結構中的比例由52.5:30.6:15.5調整為50:32.5:16;節水型有效灌溉面積由現在占耕地面積的80增長到83;農業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提高10和12。

2、中期目標(2008-2015年)

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產業化工程項目,開辟較多的新興產業生長點和經濟增長點,構建區域化生產、優質化品種、規?;洜I、專業化加工和無害化產品的生態農業格局,基本形成生態農業產業化。生態環境問題初步得到遏制,生態農業市建設處于全省先進水平。

具體指標:林木覆蓋率從現在的20提高到25;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在農業結構中的比例由50:32.5:16調整為42:38:18;節水型有效灌溉面積由現在占耕地面積的80增長到88;農業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提高15和18。

3、遠期目標(2016-2020年)

到2020年,生態農業建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農民(基地)-高附加值加工企業-大市場”三者緊密、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實體,生態農業產業化已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經濟發達,農民富裕,景觀秀美,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統一。

四、生態農業建設中優先實施的重點工程

(一)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工程

組織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采取“一個產業、一項工程、一個協會、一批龍頭企業、一片示范基地”的舉措,盡快把優質糧食、優質油料、畜牧、漁業、蔬菜等農業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加快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重點在水稻主產區建設200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在小麥主產區建設10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在南部地區建設200萬畝“雙低”油菜生產基地,在江淮分水嶺地區建設100萬畝優質花生基地,在滁菊原產地保護區建設1萬畝滁菊生產基地,在城市中、遠郊和傳統蔬菜產區建設100萬畝商品蔬菜生產基地,在沿湖地區建設50萬畝河蟹養殖出口示范基地,規劃建立一批畜禽養殖小區。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

全面組織實施國家“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和省“食品放心工程”,推行保健栽培、清潔生產、健康養殖和生物防治,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市本級近年內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重點扶持天長市建設全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市、明光市和全椒縣建設全省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定遠縣建設全省無公害商品豬生產示范基地。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和農業投入品管理,嚴肅查處使用違禁農藥和獸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引進示范與環境相容性農藥及減少用藥量的安全高效精確施藥技術,爭取到2007年降低高毒農藥使用量20個百分點,農作物綜合防治率達95以上。堅持并不斷擴大畜禽定點屠宰,逐步在全市農貿市場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菜籃子”產品檢驗檢測,杜絕有毒有害農產品流入市場。積極鼓勵申報、創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品牌,2007年全市無公害農產品品牌達到30個、綠色食品品牌達到50個、有機食品品牌達到2個。2008-2020年,全面建設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基本實現無害化。

(三)生態家園富民工程

以畜禽養殖業為主體,以農村戶用沼氣為紐帶,聯動種植、畜禽、水產等產業,在吸收傳統農業經驗和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實施豬(羊、牛)—沼—糧(菜、魚、果、菌)模式。2007年,發展戶用沼氣池3萬口,實施面積4.2萬畝;2015年,發展戶用沼氣池10萬口,實施面積30萬畝。

(四)節水、旱作及“五早”集約栽培工程

節水農業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種可用水資源,采取水利、農業、管理等技術措施,使區域內有限的水資源達到總體利用率最高、效益最佳。包括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技術、輸水系統、田間灌溉、農藝、化學節水增產技術等。旱作農業生產技術主要是通過各種農藝、覆蓋、生物、工程和農業化學等方面的技術的綜合運用,協調配合土、肥、水、光和熱之間的關系,在充分利用雨水的措施上做文章,提高對降水的利用率。包括糧經肥草分帶種植、地膜覆蓋集雨增墑、秸稈覆蓋保持性耕作及抗旱保水劑應用等技術。“五早”集約栽培是我市從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抗災避災的農業增產增收技術體系。采用保護地栽培措施,靈活地推行預留帶、“五早套”、“套五早”間作、套種技術,充分利用早春溫光資源,發展春種糧經作物,達到提早收獲上市、提前騰茬復種、多熟高產高效的目的,實現了由對抗性農業向適應性農業的轉變。到2007年,推廣各類節水和旱作農業技術200萬畝,“五早”集約栽培面積200萬畝;2015年,區域內農作物分帶種植和水資源利用更趨合理。

(五)立體農業開發工程

根據各種農作物、畜禽水產動物、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開發利用時、空、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潛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把種植業、養殖業乃至相關的加工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多物種共處、多層次配置、多級質能循環利用的體系,實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和立體種養的高產高效集約生產方式,推廣油/瓜-稻、麥/瓜/豆、林‖糧、果林‖牧草—鴨(鵝)—魚、林‖經—畜—食用菌—糧(菜)、稻 燈 鴨、稻田養魚(蝦、蟹)、蟹鱖混養等立體種養模式。2007年,推廣各類高效立體種養模式20個,面積100萬畝;2015年,發展到150萬畝。

(六)農牧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培肥地力工程

農牧業廢棄物主要是指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其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可作為資源進行綜合循環利用,達到“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的技術目標。農作物秸稈經過青貯、堿化或微生物處理,可作為畜禽飼料過腹還田;畜禽糞便既是沼氣的主要原料,又可以進行堆肥處理和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產,減少了對農田和環境的直接污染。通過工程、農作和包括農牧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生物措施,進行綜合改良,增加有機肥料投入,平衡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物質能量循環,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到2007年,農牧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土壤有機質含量由目前1.7提高到2.0;2015年,農牧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2.5。

(七)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工程

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龍頭企業建設為突破口,從優勢主導產業入手,推進公司連基地帶農戶、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增強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力量,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循環軌道,農業綜合效益顯著提高。立足發揮本地資源優勢,按照優勢產品產業化、特色產品規?;?、大宗產品優質化的思路,走特色 規模 檔次 鏈條增效益的路子。培育本地主導產業,加強生產基地建設,積極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龍頭企業產業升級,實施GMP(良好的生產操作規范)、HACCP(有害分析關鍵控制點)、ISO9000(國際產品質量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標準)體系,實現工業的文明生產、生態良性循環,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到2007年,發展10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50個市級龍頭企業;2015年,力爭發展1-2個國家級龍頭企業,25個省級龍頭企業,100個市級龍頭企業。

(八)江淮分水嶺生態升級綜合治理工程

在鞏固“四把工程”綜合治理成果基礎上,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原理,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因地制宜,圍繞開發和發展現代草牧業、小果類、雜糧花生類、有機茶、園林草業、生態畜禽魚等,進行江淮分水嶺生態升級綜合治理。到2007年,區域內農業發展水平達到全省及周邊地區中等水平;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農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長7.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適應性調整,農業生產初步實現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規?;a;通過消滅荒山還林、還草、還果,鄉鎮、村莊、水邊路邊、田間綠化,使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完成灌區節水改造等骨干工程,有效灌溉面積提高13。2015年,在實現第一步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現區域治理總體目標任務。

(九)觀光旅游生態農業建設工程

觀光旅游生態農業是利用農業自然景觀和農村自然環境、農耕和農村文化,吸引游客觀賞、品嘗、購物、習作、體驗、休閑、度假、科普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產業。它是農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延伸和滲透,是城市郊區農業由傳統的生產型向現代都市型農業轉變的一部分,是新時期農業結構調整、縮小城鄉差別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形式。觀光旅游生態農業以城市消費者為市場,以參與為特點,利用農村空間、農業生產和觀光休閑活動,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經過改造提高,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要。我市要結合瑯琊山森林公園、鳳陽韭山洞、全椒黃栗樹水庫、神山寺、來安白鷺島、天長釜山臥龍公園、定遠泉塢山溫泉度假村、明光女山湖漁業旅游觀光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等整體開發規劃,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公園、度假農莊或休閑農場。

(十)生態農業信息管理工程

利用現有計算機技術,建立實用的市域生態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包括比較全面的數據庫系統,并具有數據庫、生態農業全息評價、預測、統計模型管理、圖形管理等功能,避免僅憑個人經驗及有限信息決策造成的失誤,為生態農業的實施和管理決策提供了有用的輔助工具。主要建設重點是專家決策支持系統與精準農業技術服務,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綜合的信息服務支撐。到2007年,初步建立上下貫通、橫向相聯、功能擴展、操作便捷的覆蓋全布的農村經濟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和專家決策支持系統,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窗口服務,為企業宣傳、產品交易提供無時空限制的廣闊虛擬平臺,信息用戶終端達到900個;2015年,信息用戶終端達到2000個。

五、生態農業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實施的領導,強化管理

生態農業是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協調統一。該項工作應切實擺到了黨委和政府的議事日程。必須制定與發展目標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從激勵群眾和保護生態環境兩個方面規范生態農業建設,使之在法制軌道上健康發展。它包括:

(1)建立目標責任制,強化各級領導的責任。生態農業建設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建立有權威的組織管理機構,為此,要成立以市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生態農業市建設領導小組,完善目標責任制,強化各級領導的責任。

(2)組建生態農業辦公室,建立完善規劃實施的協調監督管理機構。

(二)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執法力度

包括建立生態環境建設補償機制、建立農民投勞補償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性的可持續發展法規體系,加強執法,并在規劃期內逐步提高環境質量標準。

加強農藥、化肥、農膜等使用管理,嚴格執行控制使用農藥,禁止使用劇毒農藥,研制、生產和推廣無公害生物農藥。

針對農業企業主體各方面的權利與義務,使其合法經營受到法律的約束與保護。

完善契約或合同。要以契約、合同的形式,把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責任、義務、權利、利益確定下來,并堅持雙方履約守信。

(三)加大規劃實施的投入力度

由于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經濟效益差,尤其是近期效益差,資金籌集的難度大,需要有較多的政府投入。除國家重點扶持環?;A設施建設外,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規劃區生態環境建設誘導資金、設專項資金,以吸引和帶動國內外其他資金的投入。

制定優惠的投資政策,開發多元投入渠道,逐步推廣以法律為基礎,以效益為機制,采取各種承包經營方式,引導城市企業和居民參加生態環境建設。

完善法律法規和還貸制度,以政府和企業投入為連接點,引導銀行投入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如可能,要通過宣傳,擴大規劃的影響,積極尋找有益的國際援助。

根據項目需求和特點采取不同的撥款方式(無償贈款、低息貸款、農民小額貸款、資金獎勵、企業承包等)。

(四)加大科技投入

根據各生態農業建設分區不同生態環境條件和特點,研究、篩選、培育和引進相適宜的優良樹、灌木和草種,合理調整動植物種群結構和優化動植物群落結構。通過試驗,開展示范,加以推廣。

在條件允許的地方,開展規劃區水土資源調查、監測和管理的工作。對氣象、病蟲害、自然和人為災害,對農用化學物質的使用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調查、監測、預警,建立規劃區生態環境整治的現代化管理系統。

(五)搞好試點,穩步推廣

在規劃區內的不同生態經濟分區,依據先易后難的原則,建立不同類型的生態工程建設示范區特別是高科技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通過技術引導,典型示范,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六)宣傳教育,加大公眾參與力度

1、系統地組織開展規劃區干部專門培訓

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水平,是實施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應當有系統地、分期分批地組織規劃區內的干部,進行專門培訓,以轉變觀念,提高實施規劃的自覺性。

2、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公眾參與規劃區建設的積極性

以生態農業建設試驗區建設為樣板,通過技術培訓,引導農民特別是婦女、青年及農民企業家,積極參與有益的產業開發及生態環境建設等公益事業。

3、引導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上一篇:天保工程二期實施時間范文下一篇:淘寶店鋪運營系統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