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道德行為養成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1

道德行為養成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孩子的心田是一塊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你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你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你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才此,班主任往往十分重視養成教育。班級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案例一

案例描述:

阿迪力.吐爾洪、4年級的學生、今年11歲,一天到晚總是馬馬虎虎,做事毛手毛腳,丟三落四的,每天上學總要把一些學習用具遺落在家里,作業有時也忘了做,要不就是遺漏題目;平時挺聰明的,一到考試總因為馬虎,錯好多題;在家做些事也是磕磕碰碰,父母、老師怎么提醒也沒有明顯的成效。

案例評析:

孩子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是行為習慣較差的表現,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問題,口頭表達能力差,在家里和學校都不能有條不紊的學習。在加上父母忙,也管不著他。因而,使得父母和他缺乏溝通,父母對他的關愛也就非常少,他整天放學回家后,就和小伙伴在家隨便玩耍,有時父母回家看見他在玩,或未完成作業(其實是不會做)就指責他,因而久而久之使得他的性格內向,獨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針對這些情況班主任采取了以下幾點措略。

教育措略。

1.方法指導,同學互助結對子

首先,針對經常漏做、不做作業或忘帶作業等現象給予方法指導,讓學生自備一個作業記錄本,記下各科作業,同桌間互相檢查簽名。還指導做完每一項作業后及時打鉤并將作業放在一個專門的袋子中。其次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榜樣作用,因為孩子都是處于同一個年齡層次的,他們之間有著一種同齡人之間互相影響的巨大力量,充分利用好同學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幫助,而且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長期在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學生影響下,他也能從中學到一些好的行為習慣,改掉自身的陋習,因此我安排了這學生與附近的小伙伴一起做作業或加入一個學習小組,這樣學習小組成員可以及時提醒該生做作業,在他需要時還可以給他幫助。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地了解他的作業情況,這樣可以按照交作業的及時程度給予他鼓勵或獎勵。這個方法很好,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他基本能及時地交作業,拖拉作業現象也明顯減少,因為每當他控制不住自己要出去玩時,就有其他小朋友來提醒他還有哪些作業還沒有完成。

2.及時與家長溝通

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家校聯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這學生的很多不良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形成,都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關,所以及時與家長溝通是整個養成教育的重要一環,首先我和家長聯系,針對孩學生具有的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形成進行原因分析,讓家長知道自己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該如何做,然后和家長制定了一些方案:如1.讓家長每天花一定的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有關學?;蛏钪械男∈?,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和信任度。2.對孩子的作業進行及時的檢查和指導,如果碰到孩子和家長都不會的問題要及時地與任課老師或班主任溝通,這樣提高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如果碰到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情況,要先溝通,再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教育,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就以武力解決。3.在家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對孩子在金錢方面的觀念進行教育,通過父母的榜樣作用或言行讓孩子明白,只有勤勞、誠實的孩子才受人喜歡。在學校中碰到孩子有沒完成作業情況,及時和家長溝通,確定是否真的是忘在家里或是其他原因沒有完成,不讓他的撒謊形成空間。

3.以人為本,付出師愛,做好榜樣

作為一個教師,都應“以人為本”,尊重每一位學生。即便這個學生現在讓你很頭疼,我們在教育時也應該“動之于情,曉之于理”: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認識并改正錯誤。同時作為班主任,要身體力行,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行為中去,即要求學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對于課堂上,講錯的知識,在同學面前要勇于承認;答應同學們的事,一定辦到,做個誠實守信的好老師。如果老師以身作則,學生就會模仿,并下定決心去做好,同時還能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融洽師生關系,增強老師的威信,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教育效果:

經過輔導,我發現該學生比以前開朗多了,現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潑多了,特別是通過與同齡伙伴交住,進步非常明顯,他在平等,自由地發表各自的見解的伙伴交往中,他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評價能力和集體觀念,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戲中他學會和同伴相處,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的習慣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約,幫助而自覺改正,這使得他的個性得到完善,性格也變得開朗了許多,其次是家長和老師的積極配合,通過家長和老師對他表揚,不約束他,現在作業能自覺完成,課堂上也能遵守紀律了。他有進步就給予肯定,這樣他的性格就相應的外向起來。使他變得自信,變得靈活多了,而且成績也有了進步。

案例二 案例描述:

學生塔依爾.居買、11歲、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好動,反應訣,但自身有很多壞毛病,如:上學經常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不注意聽講,搗亂別的學生等.老師、家長都反映地是一個"調皮大王".學習成績一直很差,每次測驗都不及格.上課不遵守紀律,坐不了幾分鐘就動兵凳、搖頭晃腦,甚至有時還把桌子弄翻了.影向別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課余時間愛欺負其他同學;書寫不認真;在家任性、沖動,稍有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母親根本管不了他. 案例分析:

該同學雖然好動、精力不集中、任性、學習成績很差.這主要是由于家長沒有時間管他,在學校里也是"人見人恨"的學生,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甚至不再管他.但該同學頭腦聰.明、精力充沛,也有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欲望.如有時他表現好了或是認真做對了一道題,只要老師及時表揚鼓勵,他就會保持比較長的時間表現良好. 采取的措施:

對這樣的學生老師需要傾注愛心、關心和耐心.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入手,多關心他的學習與生活,拉近地與教師的距離,要耐心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能急于求成,要時時關心、時時指點,有進步就表揚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及時鼓勵他的每一次良好表現有進步時就給予肯定,讓他嘗到學習成功的甜頭.多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你進步了,很好"、"你做得很好很認真,同學們都應向你學習."、"你的回答太好了"等等.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訓練就使他變“ 你能行 ”為“ 我能行”

教育效果:

通過幾個月的努力,現在同學們都覺得他鄉變了個人似的,上課聽課認真了,坐得住了,精力集中了,同學愿意與他一起學習了,學習成績 基本上達到合格了,并且勞動也非常積極。在家也變成一個好孩子了.這是老師和家長都期盼的.面對該生教有的成功,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塔依爾.居買這樣的學生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心緒,正確的評價自己,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一點點感受大家給她的善意,通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自信自強.

教育啟示

學生不管是好的行為習慣還是不良的行為習慣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對于好的我們要給予表揚,并發揚光大,讓其作為其他小朋友的榜樣,同時還要從他的身上借鑒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對于不好的行為習慣,那肯定要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去觀察,找到原因后,根據不同孩子的氣質特點、性格、家庭教育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幫助,讓他逐步形成好的行為習慣。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具有很好的可塑性的。

道德行為養成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未來的旅游從業人員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學校必須重視職業道德養成教育,拓展教育途徑,運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服務意識,為旅游服務行業培養和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生;職業道德養成教育;途徑;方法

一、拓展教育途徑,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一)情感教育——保證。中職生正值青春期,他們的情感具有閉鎖性、動蕩性和沖動性特點。所以,學校及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疏導化解學生的心結,讓他們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對學生違規行為和消極情緒,要有寬容、理解,引導學生順暢表達,合理宣泄。同時教會學生善于識別自己的情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生活學習中以平和的心態與人交往。

(二)課堂教育——前提。職業道德行為習慣養成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把握,課堂教育是形成職業信念、職業理想和職業行為的前提。在職業道德教育課上,結合旅游從業人員實際學習職業道德的原則、規范、養成等內容,使學生從理論上理解和把握職業道德的意義和內容,增強學生對職業道德的理性認識。在專業技能訓練中,教師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講清職業崗位規范,嚴格要求學生規范操作,讓學生直觀地接受職業道德教育,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三)活動教育——載體。學校針對學生心理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職業道德滲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促進學生職業道德內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實”的目標,開展“文明行為周周練”活動,把學生文明行為細化為一個個生動活潑的主題,貫徹到每周每日的常規工作中,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科學評價——關鍵。學校改變過去以成績衡量學生品德優劣的一元評價方式,建立多元的健全的評價機制,實行“七證”齊發制度,學生在學習期間要分別獲得普通話水平等級證、英語口語合格證、計算機水平測試等級證、文化及專業理論合格證、專業技能等級證、綜合品行合格證及畢業證。每個學生只有順利通過各階段的學業考核,取得前六證,方可通過畢業鑒定從而獲得畢業證。參與評價的主體有學生、教師、家長及企業。通過評價與測評,學生知道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自己比別人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不足等,從而養成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習慣。

(五)崗位教育——試金石。學生畢業后,要走上工作崗位,如何讓他們能從容地處理好復雜的社會關系,展示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形象,崗位教育是未雨綢繆的好辦法。為有效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學校除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外,還有計劃安排學生到酒店、旅行社頂崗實習等,讓學生在具體的職業活動中檢驗能否把內心形成的職業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外化為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能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否愛崗敬業。讓學生在職業活動中見賢思齊,逐漸適應工作環境,熟悉業務技能,增強職業意識,提高職業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二、運用多種方法,促進職業道德養成

(一)個案/案例教育。為全面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學校建立了學生操行檔案和誠信檔案,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考核方案,尤其對“問題”學生,實行個案管理。個案材料一式數份,班主任及各管理處室都有備份,“聯網”互動,綜合評定,全員管理,形成合力。個案管理要求點上防范和突破,而案例教育則是指在面上實施職業道德教育時以案例分析作為有效手段。實踐證明,適時而恰當的案例教育對學生觸動很大,影響至深。如邀請行業專家作專題報告,旅游服務專業畢業生談人生成長史及創業之星作創業“艱難起步”體會等。這些生動鮮活的案例,勝過空頭說教千萬倍,其感染力可以穿越時空,有的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

(二)激勵/賞識教育。職校學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心理失衡和行為偏差等問題。挫敗、迷茫、動力缺乏癥及各種不健康情緒使不少學生大失青春少年應有的意氣風發。面對這群“迷途羔羊”,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品德優良的,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教師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不經意的夸獎,對學生來說都會產生巨大的動力。學校把就業創業成功畢業生照片和事跡張貼在教學樓、實訓室墻壁上,以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踏實工作。有不少學生非常羨慕他們,并以他們為榜樣,暗下決心也要做創業明星和就業明星。有的學生對老師說,畢業后爭取學校教學樓的走廊里也有自己的照片。今天他們以學校為榮,明天讓學校以他們為榮。

(三)明示/暗示教育。明示法是直接外顯地通過教育者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而發生影響的方法。暗示法則是間接內隱地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而發生影響的方法。在我們以前的教育中,運用明示法偏多,忽視了暗示法的作用,教育效果不明顯。為此,學校根據學生心理實際,把枯燥無味的《中學生行為規范》《一日常規》《職中生行為十不準》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訣和生動有趣的文明禮儀“三字經”,并編印成冊,人手一份。學生非常感興趣,很快就記住了,在吟誦之余對自己的行為起到暗示和調節作用。學校還把旅游從業人員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廉潔自律等道德品質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旅游課程的教學之中,貫穿于旅游實踐操作之中,讓學生在實踐性教學中受鍛煉、受教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四)服務/創業體驗教育。學校創業一條街中的學苑賓館、四方旅行社、茶社、糕點店等已成為旅游專業學生創業的“孵化器”。在教師的指導下,一、二年級學生工學結合,在服務中養成全心全意為旅游者服務的職業意識、責任心、道德義務感。三年級學生直接參與酒店的經營和管理。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真正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學校還聘請了企業技術骨干來校指導,讓學生知道要學什么和怎樣學,教師知道該教什么和怎樣教。充分利用職業學校與企業資源,融合企業文化,讓學生在對客服務中養成“賓客至上、服務第一”的職業意識,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責任編輯:章躍一)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moral education; path; method

道德行為養成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社會新轉型時期,大學生的文明行為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對于文明、文明行為、大學生文明行為,不少學者給予了較為深入的調查研究和理論分析。但是當代大學生的文明行為到底有哪些內容,尚沒有清晰地界定和解讀,本文試圖對文明行為、大學生文明行為的內容進行分析,這對于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增強文明修養以及進行文明意識的教育、培育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

“文明”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成果的積淀,也是人的行為和精神狀態的具體表現,是每個人點頭或彈指瞬間流露出的內在學識和文化修養,是個人風度和魅力的體現。文明程度是人類進化的標尺,是民族優劣的標志。分析大學生文明行為,無論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對大學生內涵修養的培育、品德境界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深刻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指導價值。

一、文明與文明行為

社會文明,從簡單點的層次理解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邏輯,這種邏輯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價值取向和運作社會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個要素構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整體,這就是社會文明。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養的人,文明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成果的積淀,也是人的行為和精神狀態的具體表現。我們認為,文明在現代社會中,就是與文化結合緊密的一種現代物質文明趨于發達條件下精神生活的現代化,包括對新事物、新技術、新思想、新思維、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的內化并能轉化為個體、群體、組織,甚至國家民族的理念、精神等方面的表現形式和活動形態。文明行為,是符合所在社會經濟條件下衍生的社會文化、社會政治相吻合的在社會意識形態占主流地位的個人、群體、組織、地區、國家、民族的活動形式和表現方式。行為是人類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及具體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不同的個人或群體,在社會文化制度、個人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或對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動反應。人的行為可分為外顯和內在行為。外顯行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觀察到的行為,如言談舉止;而內在行為則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觀察到的行為,如意識、思維活動等,即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觀察人的外顯行為,進一步推測其內在行為。我們通過對大學生在校園中不文明行為的觀察和調研,發現有許多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在圖書館、教室搶占位子而人不到;食堂買飯時插隊;離開教室時不帶走垃圾;上課時遲到、早退、曠課、逃課;在圖書館閱覽室隨意講話講臟話;上課時手機鈴聲響起等。為什么在高等學府中會產生如此不文明的行為?許多研究者都談了客觀環境與條件,主觀上的內在動因等等,但是我們應該從行為產生的本質上來認識。一般來說,人的行為由五個基本要素構成,即行為主體、行為客體、行為環境、行為手段和行為結果。行為主體:人,具體而言是指具有認知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人;行為客體:人的行為目標指向所涉及的對象,既包括人也包括其他事物;行為環境:行為主體與客體發生聯系的客觀環境;行為手段:行為主體作用于客體時所應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為結果:行為主體預想的行為與實際完成行為之間相符的程度。從這些行為產生的結構因素和發展過程,我們完全可以根據高校大學生的存在現狀找到有力的、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略。

二、青年大學生文明行為內容界定

那么,大學生的文明行為應該有哪些基本內容呢?如何進行分類標準的界定?目前對此尚無太多的分析。因為高等學府是“生產思想”的地方,她所確立的培養目標,要求對培養對象有較高的文明水準和文明境界,所以就不能簡單地從零散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道德方面去考量。我們閱讀到的大量文章都是講社會生活文明行為,對文明行為的內容的理解有失偏頗。筆者認為,大學生文明行為的主要分類標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類型:①政治文明行為: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在改造社會、完善自身的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所有積極的政治成果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政治進步狀態。政治文明由政治主體文明、政治關系文明、政治行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識文明等方面構成。大學生政治文明行為的表現主要是政治參與、政治意識、政治觀點、政治立場、政治水平、政治敏感度、政策水平等方面符合當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②利益文明行為:國家、集體、個人利益分配之主次分明和統籌兼顧,合理合法獲取利益,體現自身價值,遵循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原則,降成本、講效率、講公平、講公正,摒棄見利忘義、急功近利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之行為;③道德文明行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道德發展綱要》的規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標準是清楚的,宣傳教育力度要增加;④習俗文明行為:入境問俗,移風易俗,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倡導新的符合社會規范的觀念,適應特定區位的文化習慣;⑤宗教文明行為:信教自由,對宗教教義、宗教禁忌等要尊重,但必須符合我國民族政策,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明宗教行為;⑥禮儀文明行為:精神風貌之禮、言行之禮、儀式之禮等方面眾所議定、眾所習用的規則和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按照等級相稱律、約定俗成律、時空有序律和客隨主便律等禮儀規律要求大學生自身;⑦組織文明行為:非國家性組織的規章制度、機構、紀律等方面,對該組織的成員來說是需要遵守的,而且組織的文化、理念、宗旨、作風、發展哲學等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最終都要在組織中得到全面的貫徹執行;⑨娛樂文明行為:休閑文化,休閑產業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組織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其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覷?;謴蜕硇慕】?、增強社會團結、娛樂中存在創造性元素、探討禮儀倫理規律,甚至可以將娛樂文化上升到一個國家的國民性的高度來認識。⑨網絡文明行為:在網絡活動中應該遵循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各種規則、制度等活動形式和行為規范。

三、青年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延展價值

我們分析當代大學生文明行為的分類標準和內容,就是為了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不能簡單理解為日常生活行為。但是這些文明行為的標準還是比較模糊的,在操作方面還缺乏實踐性。大學生文明行為習慣是需要養成的,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尚需21天的重復和歷練,何況這九種文明行為的內容。特別是內在行為的養成,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接受新的事物,培養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帶有創造性的思維定勢,這就需要我們在分析產生不文明行為的內在動因之后,采取相對應的對策和措施。著眼于大學生不文明行為矯正對策的探討,把具有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轉化成高等院??晒┎僮鞯姆桨?,并全面貫徹到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中去,這就是一項系統工程了。試圖為切實改變大學生不文明現象的發生,增強大學生文明素養提出活動載體和文法性的規范。例如:大學生文明公約——文明禮儀篇:儀容舉止,恰當莊重;衣著打扮,樸素大方;遇見師長,主動問好;路遇求助,熱情幫助;公共場合,慎言慎行;志趣高潔,精神健康;潔行垂范,語言文雅。文明學風篇:篤誠治學,忌膚淺浮躁;追求卓越,忌固步自封;弘揚學術,忌淺薄無知;嚴謹求證,忌抄襲作弊;虛心求教,忌狂妄自大;刻苦認真,忌弄虛作假;好學敏思,忌得過且過。文明教室篇:文明禮貌,忌言語粗俗;尊重師長,忌旁若無人;保持整潔,忌亂扔垃圾;按時作息,忌遲到早退;專注聽教,忌私語走神;勤擦黑板,忌亂帖亂畫;遵守秩序,忌占座夾塞。

加強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每個個體文明意識的提高。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學校德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的協調發展,努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丁立平,胡兵,范茜.五因素人格模式與大學生人格健全發展[J].現代大學教育.2002,(3)

[2]田愛民,胡濱,董偉英.論當前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3]于忠漢.怎樣培養大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J].現代教育科學.1997,(11)

作者簡介:呂俊濤(1960-),男,陜西周至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播管理。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項目,項目名稱:大學生文明行為與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研究。項目編號:SZZD10001;2010年陜西師大重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青年學》課程教學內容、手段與技術改革研究

道德行為養成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一、農村初中學生行為習慣現狀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的人生中較為重要的階段, 是良好行為的養成階段。農村初中生在家庭、學校等方面都面臨著特殊的問題, 為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契機, 一旦得不到重視就會肆意發展, 甚至給人的一生帶來災難。

在對現階段農村初中生進行相關調查的基礎上, 我們發現目前較多的初中生具有較強的自理能力, 具有一系列優秀的品質, 但是生活習慣方面卻存在著較多的問題, 比如不夠自愛, 在學習上缺乏目標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影響了初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在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 我們發現家庭因素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是最大的, 這就要求在對學生進行優秀行為習慣的培養時, 必須要重視家庭發揮的重要作用, 學校和家長一起加強對習慣養成的重視程度, 號召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風氣。同時還應該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 發揮能動作用和主動性, 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二、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

1、加強習慣培養重要性的認識

1) 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

我國的習慣養成教育有著久遠的歷史, 古往今來若干的國內外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對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輩子的影響, 而農村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實現自身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2) 抓好習慣養成教育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精神的落實

新時期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四有公民, 青少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青少年的發展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只有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才能促進全社會范圍內精神文明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提高,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3) 加強具體規范的制定

要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就必須要制定詳細的規范, 同時在規范的基礎上加強老師和學校對學生的監督, 也促進學生之間進行互相監督, 包括生活、學習等若干方面, 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成為優秀的初中生。

4) 從實際情況出發, 加強習慣養成教育

實踐中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現階段我國在這方面存在的重要問題就是忽視了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初中生正處于自身發展的青春期, 尤其是農村留守學生數目不斷增多, 只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措施,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模式。

2、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要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要想實現農村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就必須從兩個方面下手進行努力, 第一是學校積極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 在活動中落實理論和思想;第二就是培養學生真正把良好的行為當做一種習慣, 具體情況如下:

1) 學校組織相關活動, 在活動中加強行為的規范。比如較為簡單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前朗誦, 內容主要涉及到日常的行為規范準則, 還可以利用校園媒體如廣播等形式, 進行行為規范的傳頌。同時要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還應該落實到實踐中去,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 在鍛煉和實踐中加強行為的培養, 在這個過程中, 老師還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引導作用。

2) 培養學生把良好的行為作為一種習慣, 就必須要使得學生培養起興趣, 促進相關行為的養成, 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發揮激勵作用, 比如在課堂上比賽誰能先拿出書本。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激發興趣, 同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學生和教師在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中發揮的作用

1) 教師的主導作用

農村初中生具有較強的模仿特性, 而身邊的老師就是模仿的首要對象, 這就決定著教師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著學生的行為養成, 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示范作用, 這就要求要是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 培養學生的自覺性

學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主體, 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要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的特點, 主動向老師以及身邊積極的因素進行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的同時, 還應該學會堅持, 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應用并且在實踐中落實,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長久的良好習慣, 并對自身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 農村初中生要想培養起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就必須要學校和家庭兩方面共同進行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自身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只有從思想上加強重視, 并且在實踐中加強落實, 才會有利于初中生的發展。

摘要: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為了培養習慣?!睂τ诔踔猩鷣碚f, 學校教育需要起到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作用, 還必須要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除去對學校提出的相關要求, 學生還必須要堅持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 從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對行為進行規范, 從而真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參考文獻

道德行為養成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網絡道德是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必須遵循的倫理規范,不同網絡道德行為的體現需要網絡技術的支撐。而掌握網絡技術對于大學生個人來說又是一種技術接受的過程,因此從技術接受的角度研究大學生網絡道德養成非常具有參考價值。本研究在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現狀的基礎上,以技術接受模型為基礎,構建研究的理論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設,利用回歸分析驗證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最后對結果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技術接受模型; 網絡道德; 養成教育

[作者簡介] 張景生(1962—),男,山東泰安人。教授,主要從事教育信息化、網絡教育研究。E-mail:478743207@qq.com。

引 言

網絡應用的普及使得青少年的網絡道德危機問題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在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社會、學校和家庭多關注于在學生中普及網絡法律知識和有關規定,制定網絡行為規范,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和心理輔導,加強對學生上網的管理和網絡防火墻管理,凈化網絡環境,等等。[1]但是這些研究的著眼點在于網絡道德知識的傳授和習得,卻忽略了養成教育才是德育的根基這樣一個基本的前提。[2]從養成教育的角度來看,網絡道德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這些基本的網絡行為規范,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這些行為規范的指導下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因此,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的養成成為網絡時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很多學者基于理性行為理論(TRA)和計劃行為(TPB)對網絡道德行為在經驗層面展開實證研究,[3]但是TRA和TPB模型雖然在預測行為意向和行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信息技術的采用研究中卻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理論中提出的主觀準則對采納行為的影響還沒有在實證研究中得到充分證實。[4]由于網絡道德行為是主體在接受和使用網絡技術的過程中產生的,而網絡技術是一種具體的信息技術,這樣基于TRA和TPB研究網絡道德行為,其科學性就會受到影響。而戴維斯(Davis,1989)提出的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簡稱TAM)是運用理性行為理論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接受時所提出的一個模型,是在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很多人的研究都為該模型提供了實證支持。[5]因此,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研究網絡道德行為將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學性。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技術接受模型揭示影響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的因素,構建影響因素模型。這對于提高網絡道德教育的成效,促進網絡技術的有效應用,豐富技術哲學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

技術接受模型的綜合模型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技術接受模型是運用理性行為理論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接受時所提出的一個模型。1989年,Davis提出了最早的技術接受模型,其最初目的是對計算機廣泛接受的決定性因素作一個解釋說明,用來預測和解釋用戶在面對新技術時的態度和行為。最早的技術接受模型指出,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是影響用戶接受技術的兩個關鍵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反映一個人認為使用一個具體的技術系統對他工作業績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反映一個人認為容易使用一個具體的技術系統的程度。后期的研究對TAM模型不斷豐富與修改,Venkatesh 和Bala 提出的技術接受和使用的綜合模型便是其中之一。如圖1所示,綜合模型認為用戶對系統的使用行為是由行為意向決定的,而行為意向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決定。感知有用性還受到感知易用性的影響,同時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受用戶個人差異、系統特征、社群影響和便利條件等外部變量的影響。

二、研究模型的構建

對網絡道德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是學界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美國學者Leonard等人在理性行為理論和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用社會環境、信仰體系、個人價值觀、個人環境、職業環境、法律環境、商業環境和后果等變量來解釋主體的網絡道德行為與態度,并用主體的感知行為控制、自我強度、控制信念、個人特征、感知重要性、組織道德氛圍和情景等因素來解釋網絡道德行為意向,并構建出了網絡道德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6]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鑒,但是該研究把環境因素分得過細,而且模型所提出的信仰體系、職業環境、法律環境等因素更多的是影響道德行為的因素。而網絡道德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對人們通過網絡而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的倫理準則,是調節網絡主體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因此,網絡道德行為影響因素模型的構建需要考慮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差異性?;谶@些考慮,本研究通過文獻研究、理論反思和訪談,根據技術接受模型的綜合模型得出如圖2所示的網絡道德行為影響因素模型。

從圖2可以看出,這個模型的核心仍然是技術接受模型,即行為意向決定行為,而行為意向又受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響。根據技術接受模型的綜合模型,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受用戶個人差異、系統特征、社群影響和便利條件等外部變量的影響。本研究從性別、年級兩個方面研究個人差異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響,把便利條件具體化為上網條件,通過網絡道德氛圍研究社群影響。由于網絡道德行為是主體在應用網絡的過程中產生的,有很多學者已經指出網絡自身的一些特性會影響到主體的網絡道德行為,因此本研究在構建系統模型時,就沒有考慮系統特征。

三、研究假設的形成

在形成研究假設之前需對相關概念作簡單界定。本研究中的網絡道德行為按照課題組前期成果徐恩芹《信息技術價值觀與網絡道德行為關系的實證研究》中界定的網絡道德行為的結構框架,包括:網絡信息公開與安全中的道德、網絡知識產權中的道德、網絡言論自由與責任中的道德和網絡技術與情感中的道德。另外,關于圖2研究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更多地側重于各種網絡道德行為發生的時候主體對這種行為的感知。對于感知有用性來說,更多指的是發生網絡道德行為時主體感覺有用的程度,如方便鏈接到很多交友網站涉及的網絡技術與情感中的道德行為;可以免費獲得論文、軟件等涉及的網絡知識產權中的道德行為等。對于感知易用性來說,更多指的是發生網絡道德行為時主體感覺容易使用的程度,如網絡中更容易與人交流涉及的網絡言論自由與責任中的道德行為等。

主體的網絡道德行為是由網絡道德行為意向決定的,而根據本研究的模型可以看出,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決定,感知有用性還受到感知易用性的影響,同時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又同時受性別、年級、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等外部變量的影響。根據這些分析,可以形成如下研究假設。

H1:性別因素對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響;

H2:年級因素對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響;

H3:網絡道德氛圍對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響,并通過感知有用性影響網絡道德行為意向;

H4:上網條件對感知的有用性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并通過感知有用性影響網絡道德行為意向;

H5:性別因素對感知易用性有直接的影響;

H6:年級因素對感知易用性有直接的影響;

H7:網絡道德氛圍對感知的易用性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并通過感知易用性影響網絡道德行為意向;

H8:上網條件對感知的易用性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并通過感知易用性影響網絡道德行為意向。

四、實證分析

為了檢驗上述各研究假設是否成立,需要開展具體的實證研究。根據研究的具體過程,實證研究的過程包括調查問卷的編制、問卷發放與回收、數據統計與分析等三個階段。

(一)調查問卷的編制

本研究確定以所選學校在校大學生為總體,從中抽取樣本開展實證分析,所以,研究模型的構建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年級、家庭城鄉分布和最早接觸網絡的時間等因素。徐恩芹(2012)的前期研究成果《信息技術價值觀與網絡道德養成的相關性研究》顯示,學生的家庭城鄉分布和最早接觸網絡的時間與網絡道德行為無顯著相關,而信息技術價值觀會直接影響網絡道德行為。因此問卷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這些實際情況。

為確保問卷的質量,課題組還對研究模型的理論構件進行操作化處理,即確定了每個層面的測量指標。本研究測量項目主要來自于自編項目,以相關理論為基礎采用小組討論方式進行確定。小組人員全部是本課題研究人員,為了保證題項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每次討論都由主持人詳細介紹每個層面,并對討論內容進行記錄整理,然后生成題項,最后再對題項進行修正反饋。

最后形成的問卷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獨生子女情況等;第二部分是技術接受模型的核心部分,其中感知有用性設計了3個題項,感知易用性4個題項,網絡道德行為意向6個題項;第三部分主要是針對網絡道德氛圍和和上網條件兩個外部變量,各設計了3個題項。問卷的第一部分為選擇題,第二和第三部分采用Likert5分計分。

(二)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階段研究選擇了山東、江蘇、湖南等省6所高校的學生進行調查,其中包括1所教育部直屬高校、3所省屬高校、2所高職院校,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89份,有效問卷482份。

(三)數據統計與分析

1. 問卷效度和信度檢驗

對于全部有效問卷,所得數據利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首先進行項目分析,結果表明,所有題項決斷值(CR)均達顯著,具有一定的鑒別度。接下來對問卷的每部分變量進行了信度檢驗,本研究的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數),各部分的信度分析如表1所示。根據統計學原理,只要α系數大于0.7就說明具有良好信度,本問卷各變量α系數都大于0.7,因此可以說具有良好的信度。

另外,從研究問卷題項的設計、發放一直到回收統計,訪談一直沒有中斷,其中包括課題組成員對校外專家和學生的集體訪談,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問卷的內容效度。

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問卷全部數據經過分析,結果顯示本次調查的學生中,男生占38.9%,女生61.1%;一年級學生占27.4%,二年級學生占37.3%,三年級學生占24.2%,四年級學生占11.1%;56.7%的學生擁有個人電腦,43.3%的學生沒有個人電腦。本次調查男女學生比例相差不大,各年級也都有分布,樣本選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較為合理。

另外,本研究五個部分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本次調查的大學生群體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得分都較高,超過了4分,這說明目前大學生的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處于較好的層次上。對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來說,得分也超過了4分。只有網絡道德行為意向得分稍低,為3.1934,而本次研究所設定的網絡道德行為意向都是正向的,即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的意向。從五個部分的描述性統計來看,網絡道德行為意向得分稍低,因此下一步利用回歸分析來測定外部變量與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的影響關系。

3. 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一個自變量的線性結合,以能簡單說明一組預測變量與效標變量間的關系。本研究通過回歸分析對變量的關系以及其密切程度進行考察,并通過各變量間回歸線性的分析對提出的8個假設進行逐一驗證。本研究假設模型需要通過多元回歸分析預測法進行驗證,多元回歸分析是指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變量與一個因變量的相關分析,并建立預測模型進行預測的方法。

(1)回歸分析指標

本研究回歸分析涉及的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兩個。

判定系數R:其系數值在0~1之間,數值越接近1表明變量間的線性關系越密切,反之,越接近0表示變量間的關系越不密切。

序列相關:是指不同編號的樣本值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本研究借助Durbin-Watson來檢驗假設模型的序列關系。當DW越接近2時,表示相關系數越接近0,不存在序列相關現象;當DW越接近0時,表示相關系數越接近1,存在正相關的序列現象;當DW越接近4時,表示相關系數越接近-1,存在負相關的序列現象。

(2)回歸分析

① 感知有用性的回歸分析

以感知有用性為因變量,以性別、年級、網絡道德氛圍、上網條件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表3和表4。

表3 感知有用性回歸的模型概述(b)

a Predictors: (Constant),上網條件,性別,年級, 網絡道德氛圍

從表3可得DW值為1.966,非常接近于2,表明該回歸中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由表4可以看出,性別和年級與感知有用性的顯著值分別為0.010和0.000,達到顯著,說明性別與年級對感知有用性有直接影響,因此H1和H2成立。但是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與感知有用性的顯著值都大于0.05,說明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對感知有用性沒有顯著影響,因此H3和H4部分不成立。

表4 感知有用性回歸的系數矩陣(a)

a Dependent Variable:感知有用性

②感知易用性的回歸分析

以感知易用性為因變量,以性別、年級、網絡道德氛圍、上網條件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表5和表6。

表5 感知易用性回歸的模型概述(b)

a Predictors: (Constant), 上網條件, 性別,年級, 網絡道德氛圍

從表5可得DW值為1.925,非常接近于2,表明該回歸中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從表6可以看出,性別與年級對感知易用性的顯著值都大于0.05,說明不存在顯著影響,因此H5和H6不成立。另外,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對感知易用性的顯著值分別為0.000和0.009,呈現顯著,說明存在顯著影響,因此H7和H8部分成立。

表6 感知易用性回歸的系數矩陣 (a)

a Dependent Variable:感知易用性

③ 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的回歸分析

以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為因變量,以性別、年級、網絡道德氛圍、上網條件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表7和表8。

從表7可得DW值為1.950,非常接近于2,表明該回歸中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從表8中可以看出,性別與年級對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的顯著值都大于0.005,說明不呈現顯著影響,因此性別與年級對網絡道德行為意向沒有顯著影響。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對價值行為意向的顯著值分別為0.002和0.000,達顯著,因此H3和H4部分成立。

表7 網絡道德行為意向回歸的模型概述(b)

a Predictors:(Constant), 上網條件,性別,年級,網絡道德氛圍

表8 網絡道德行為意向回歸的系數矩陣 (a)

a Dependent Variable:網絡道德行為意向

④研究模型的修正

由技術接受模型的綜合模型(見圖1)及本研究的研究模型(見圖2)可以看出,外部變量中的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是通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來影響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的,但是通過研究假設的驗證數據來看,這兩者對網絡道德行為意向有直接影響。另外,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外部變量中性別和年級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顯著影響,但是通過數據驗證來看,性別和年級只對感知有用性有顯著影響,對感知易用性沒有顯著影響。

圖3 修正后的模型

通過以上分析,本研究構建的模型,需要修正的地方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外部變量上網條件和網絡道德氛圍會直接影響網絡道德行為意向;

二是外部變量性別和年級只對感知有用性有顯著影響,對感知易用性沒有顯著影響。

經過修正以后的模型如圖3所示。

五、研究結論與思考

根據前面的分析,說明了本研究提出的各研究假設的成立與否,各研究假設的具體檢驗情況如表8所示。

表8 研究假設的檢驗情況

研究假設檢驗的具體分析如下。

(1)性別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的影響。

從數據的回歸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性別僅與感知易用性有顯著相關,與感知有用性、網絡道德行為意向沒有呈現顯著相關。從實際情況來看,男女學生的技術素養有些差異,這種技術素養的差異體現在網絡道德行為范疇中就會表現出對感知易用性的顯著差異。與學生訪談中也發現在網絡知識產權范疇內,男生會明顯覺得更容易從網上搜尋合適的作品或者作業、搜尋合適的收費軟件進行破解使用等;在網絡言論與自由范疇內,男生也會更容易地進入論壇隨意發表言論等。

(2)年級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的影響。

不同年級僅與感知易用性有顯著相關,與感知有用性、網絡道德行為意向沒有呈現顯著相關。這也很容易理解,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學生的技術素養會進一步提高,因此對于網絡道德行為范疇中所涉及的網絡技術會更加熟練,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

(3)網絡道德氛圍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的影響。

對于網絡道德氛圍來說,除了對感知有用性沒有呈現顯著差異之外,對于感知易用性和網絡道德行為意向都呈現顯著差異。本研究中的網絡道德氛圍包括學校網絡道德規范、與網絡道德相關的制度、行為準則等,從數據結果來看意味著良好的網絡道德氛圍會有利于感知易用性和價值行為意向,從而會促進學生網絡行為中道德的養成。從訪談中也可以發現,網絡道德規范整體氛圍比較好的班級和網絡道德制度準則相對完善的班級中,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會明顯改善。

(4)上網條件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網絡道德行為意向的影響。

對于上網條件來說,除了對感知有用性沒有呈現顯著差異之外,對于感知易用性和網絡道德行為意向都呈現顯著差異。本研究的上網條件包括學生擁有個人電腦、手機等上網工具,從訪談來看,擁有這些上網工具的學生有更多機會涉及網絡道德行為范疇,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網絡道德規范,因此良好的資源是利于促進學生網絡行為中道德養成的基礎。

(5)討論

根據技術接受模型的思路,本研究列出研究的假設模型和框架,并對這些研究假設一一進行了驗證,從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可以根據技術接受模型的思路對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養成進行培養,即通過培養學生對網絡道德行為范疇所涉及的網絡技術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入手,并進一步改善其網絡道德行為價值意向,就能夠促進良好網絡道德的養成。

根據課題前期研究成果,信息技術價值觀從元結構上分為三個緯度,即價值判斷、價值態度與價值行為,這與網絡道德中價值行為意向培養的思路一致;另外影響信息技術價值觀的外部因素與技術接受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與感知易用性的思路一致。這樣后續的研究就非常明確地顯示了出來,即個人信息技術價值觀會影響到網絡道德養成,從而課題的申報意圖——信息技術價值觀與網絡道德的養成就順理成章。因此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價值觀視野下的網絡道德教育養成成為課題組今后研究的重要課題,后續研究中將通過專題輔導、案例講座等形式培養學生信息技術價值觀,從個人技術接受的角度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

[參考文獻]

[1] 張茂聰,王培峰.網絡交往倫理: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新視域[J].教育研究,2007,(7):66~70.

[2] 關鴻羽.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養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7.

[3] 黃少華,劉賽,袁夢遙.國外網絡道德行為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72~79.

[4] 理性行為理論[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04767.htm.

[5] 高芙蓉.信息技術接受模型研究的新進展[J].情報雜志,2010,(6):170~176.

[6] Leoanrd,L.N.K., Timothy,P.C. & Kreie,J.. What Influences IT Ethical Behavior Intentions——Planned Behavior,Reasoned Action, Perceived Importance,o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1):143~158.

[7] 閆秀紅.基于價值選擇視域的技術接受模型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10):33~37.

[8] 張景生.淺論教育技術價值觀[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26~28.

[9] 崔志蕊.科學技術價值觀研究綜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2):45~46.

道德行為養成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十八大提出新的四化要求, 即“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 就必須以現代化的人才為基礎, 其核心實際上是現代人才的培養問題。很難想象會有不適應現代生活的人群能夠實現現代化建設。要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建設人才需要從娃娃抓起, 其中文明的行為習慣無疑是最容易而且最明顯反映出培養效果的, 而且也是成本最低和收益最好的。實現現代化, 不僅是物質形態上的現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 最關鍵的是要有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能, 更要有現代的文明生活習慣, 其具體表現就是人的日常行為習慣。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 講禮節、講禮貌、和善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禮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 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良好的禮儀修養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 又必然體現著新時期社會道德規范發展方向。我們認為, 在小學階段這一為社會化打基礎的特定階段, 由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培養目標, 決定了它是一個人道德品質與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時期, 因此也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

當前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 我們在展望美好未來的同時, 也必須著眼當下, 從小事做起, 從細節做起, 使我們的精神建設跟上物質建設的步伐, 反映我們時代的精神風貌。具體地說, 就是要從娃娃抓起, 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以使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樣復興。

那么, 應該如何來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首先, 文明是一種需要培養的習慣

英國哲學家弗·培根在《隨筆集》中曾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稘h書·賈誼傳》有云:“少成若天性, 習慣成自然。”說的是從小培養怎樣的習慣, 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近代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些話都在描述一種經驗事實, 即人自幼就應該通過良好的教育, 去養成一種好的習慣。

荀子曾說過:“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 誠哉斯言!文明是人區別于野獸的重要特征, 而文明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是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一般認為, 在培養的方法和途徑上, 家庭教育是奠基石, 學校教育是主渠道, 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 三者的結合最終形成了個體的獨特思想形態。

其次, 文明表現在細節上

小學生文明素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文明行為習慣問題, 具體表現在語言、行為、儀表等方面。目前, 由于每家基本上只有一個小孩, 溺愛問題比較顯著, 小學生中的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小學生文明行為素養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不良家庭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自身存在問題, 社會不良文明行為習慣和不良文化的影響。

家庭方面:現在的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 許多家庭過分追求孩子的學業成績, 有的家長則對孩子一味放縱, 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道德約束和道德教育。由于文革而造成的文化斷層, 至今其惡劣影響還在, 新的道德風尚還未確立, 致使小學生的某些行為必然帶上不文明的特征。

社會上不良社會風氣、大眾傳媒和網絡負面效應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F在的小學生視野開闊, 信息量大, 但小學生又缺乏辨別是非能力, 難以正確處理復雜現象, 這就可能帶來行為偏差。

我們認為, 對小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搖籃, 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的發生地。個人無論從生理形成、心理發展以及技能的學習和積累上, 都要緊密地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他們的言行對青少年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關心孩子們的成長, 培養他們優良的道德品質, 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提高, 這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結合家庭情況, 學??梢猿浞终{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學校教育的積極性, 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學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學生。如定期組織有針對性的家教報告。如: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輔導孩子的學習等等, 在聽后可以要求家長聯系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進行家庭教育交流會, 對于方法好, 有見解的家長學??蛇m當給予獎勵, 可在??习l表, 鼓勵更多的家長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 并在與孩子的溝通和教育中共同進步。

反過來, 學生在學校里養成良好文明行為習慣后, 會對自己的家庭產生一定影響, 進而對社區和整個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其實, 對諸多不文明現象, 不管是社區還是社會都有一定的認識, 如果由可愛的孩子們來帶頭去改變更容易讓人接受。有誰能說這不是小學學校對社會的一種獨特貢獻呢?

2. 充分發揮學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學校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繼續, 集中表現為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學校教育應主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 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認識。這是道德教育的起點, 又是實現道德教育其他環節的基礎和前提。

(2) 幫助小學生樹立和堅定道德信念。小學生有了堅定的道德信念, 也就有了精神支柱, 他們不僅能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評價他人行為和自己行為的是非善惡, 而且還能堅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履行各種道德義務, 完成各種道德使命。

教師在學校教育中, 可以結合品德課, 用“理論-模仿-實踐-反饋”的模式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

明白理論是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和哪些行為是不恰當的, 使學生明白規則以及按規則行事;模仿是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對規則進行演練;實踐即在現實生活中去實施規則;反饋即對小學生已經發生了的行為進行評價。這一模式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并且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

小學《品德與生活 (社會) 》學科是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的有效途徑。品德課教師必須利用這一有效平臺, 巧妙的象“春雨潛入夜”一樣“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從而完成道德教育。如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 (社會) 學科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向文明》第二課《社會文明大家談》第一課時《社會文明面面觀》中, 教師可以結合社會上的文明和不文明現象對學生進行文明素養的培養, 用“天安門口香糖”事件和現實生活中的不文明現象來闡明文明素養對人個修養、社會進步、國家形象的影響和作用, 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自動形成“我一定要做一個文明人”的信念。模仿和實踐環節則能起到加強和提高認識的作用, 反饋環節則能起到鞏固的功效。

(3) 促使小學生形成道德習慣。學習更重要的是為了行動。把道德意識轉化為小學生的道德習慣, 這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傊? 加強對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是提高中學生道德素質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強對小學生的道德教育, 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 才能積極地促進他們潛能、思維、創造力的發揮, 才能真正落實“以德治國”的戰略, 才能真正把他們培養成為“四有”新人。

3. 整合德育資源, 形成教育合力。

(1) 家庭和學?;? 形成合力。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 切實加強教師家訪工作組織管理, 教師要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 特別要重視與后進生家長聯系, 取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 從而充分調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學校教育的積極性, 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學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學生。

(2)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加深和拓寬認識, 鞏固良好行為習慣。學校適時與村委聯系, 爭取他們的關心和支持, 挖掘校外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如:組織學生開展敬老扶幼、綠色環保等社會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走出校園, 走進農村參加社會實踐, 在實踐中同學們既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鍛煉。

我們相信, 通過上述的一些措施和手段, 必然能夠使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作用更加顯著。

摘要: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 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禮儀, 傳統上注重公共形象。小學生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 又是新時期社會道德規范發展方向的體現者。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關鍵時期, 因此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養文明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應該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上一篇: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論文范文下一篇:控制工程機械制造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