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金融發展探究論文范文

2023-09-16

農村金融發展探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國金融業發展迅速,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的體現。即使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表現出了強大的抗沖擊能力,一直在穩步的增長,尤其是在11年以后,可以說發展速度迅猛。目前也保持平穩前進的發展速度。但是我國農村的金融業發展卻令人擔憂,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與我國金融整體發展不一致,產生了發展不均衡現象。本文就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且有的放矢的給出了可行性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金融;農村;銀行;市場規律;金融機構

一、我國金融整體發展的可喜成果:

首先,通過長時間的總結,我國對金融發展掌握了穩速發展的辦法,采取了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金融業發展都產生著不小的沖擊,這是不得不承認的問題,在面對這種沖擊的時候,采用宏觀調控政策,采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的方法,讓金融危機對經濟的發展速度影響大幅度降低,能夠保證平穩運行,經濟與金融得以穩步并較為迅速的發展。其次,我國經濟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這就促進了人們的消費,而不斷的消費就是讓貨幣快速流通的過程,也側面的促進了金融行業的發展。

再次,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人員多,勞動力資源供給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國經濟行業發展的又一有利因素。

二、農村金融發展滯后因素分析:

2.1農村的金融市場被銀行所忽視:農村的大規模銀行網點減少,金融資源共擊率低,這與農村最初經濟資源發展不佳有著一定原因。銀行在我國政策改革下,走進了商業模式,那么銀行就要考慮獲取相應的利益與利潤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所以銀行把目光投放在發展速度快的城市,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這種現象的產生,對于農村加快將金融發展造成了困難。農村的第二、第三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它們發展的同時也需要相應的金融資源與金融該服務??墒窍啾容^城市的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農村的發展還并不成熟,風險性較大,這也讓銀行對金融資源支撐產生了顧慮。形成了一種矛盾體。這一問題需要解決。

2.2農村習慣于民間借貸方式:我們可以嚴謹的稱之為民間金融,這種金融的產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為農村的居民由于生活或者投資產生了巨大的金融資源獲取需求,但是銀行與國家的金融供給并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或者說,有些需求不符合國家的金融供給要求。但是民間金融對于借貸的原因關注度下,金融資源提供量大。能夠滿足農民的金融需求。所以這種形式長期存在。但是這種民間金融形勢也存在著不小的弊端。很多民間金融的借貸是私人方式,由于利息很高從而進行借貸。這些借貸方式并不標準,過高的借貸利息限制了農民再次借貸的能力和還款的能力。同時私人之間的借貸又沒有得到國家的允許,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保護,會造成許多糾紛。同時這種私人的借貸長期發展也會影響國家經濟政策的正常實行。

2.3金融機構少:目前現存的農村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信用合作社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農村金融合作組織,但是由于各地的信用合作社產權結構不清晰,名義上屬于在信用合作社擁有股份的全體成員,但是長期以來相當多的農村信用社背離了合作金融的原則,背離了為互助、合作,為農民服務的建立初衷,大部分農村信用社又不斷向“集體所有、國家所有”靠攏,具有明顯的“官辦”色彩。合作社股東不僅享受不到貸款的優先權和優惠權、以及股金分紅權,反而還要接受比基準利率高得多的貸款;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管理制度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干部是任命制而非選舉制。因此失去了農村的信任和支持。

三、建議與對策:

3.1完善民進金融管理制度

在傳統小農經濟模式為主的農村,由于沒有完善的市場環境,商業信貸的風險較高,正規的金融機構不愿進入農村市場,在這一狀況難以根本改變的條件下,要滿足農村對金融服務不斷擴大的需求,應該在加強引導、監督并納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適當給予民間金融發展空間,以發揮其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補充和輔助作用。民間金融的市場空間實際上取決于正規金融的市場空間,因為實際的金融需求是由經濟活動所決定的,正規金融無法滿足的需求,必然轉向民間金融或非正規金融。盡管現在的法律政策對民間金融仍然采取相對嚴厲的態度,但在法律禁止和正規金融已經占據的市場之間,民間金融仍然有廣闊的空間。應認識到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互補作用。有條件地允許民間金融的合法化,為發展農民自主參與的各種民間金融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

3.2小額信貸更廣泛走入農村金融行業:我國已經明確允許小額度信貸的發展,并出臺了相應的指導意見。那么小額信貸在國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條文下,更利于在農村發揮金融資源支持的作用。讓小額信貸走入農村,滿足村民需要,提供大量資金,同時降低私人借貸的利息額度,讓村民提供具有更強的長期借貸能力和償還能力。

參考文獻:

[1]金融發展是貧困減緩的原因嗎?——來自中國的證據[J].崔艷娟,孫剛.金融研究.2012(11)

[2]農村金融對減少貧困的作用研究[J].丁志國,譚伶俐,趙晶.農業經濟問題.2011(11)

[3]金融發展與農村反貧困:基于內生視角的分析框架[J].胡衛東.金融與經濟.2011(09)

[4]金融發展能減少城鄉收入差距嗎?——來自中國的證據[J].葉志強,陳習定,張順明.金融研究.2011(02)

[5]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貧困減少的經驗研究[J].陳銀娥,師文明.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6]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貧困減少的實證研究[J].楊小玲.金融教學與研究.2009(06)

[7]金融發展與貧困減緩關系的文獻綜述[J].朱燕玲,鄧佳.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8(12)

農村金融發展探究論文范文第2篇

一、中西部村鎮銀行發展現狀

村鎮銀行作為一個新生的金融機構,是國家為解決地方金融競爭不充分,著力支持地方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的大背景下設立的。國家為加快中西部經濟發展,在中西部設立了多家村鎮銀行;經過多年的發展,業務與規模有了較大的發展。截至2013年,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071家,其中開業987家、籌建84家。目前,村鎮銀行已遍及全國31個省份,覆蓋1083縣(市),占縣(市)總數的576%;組建的1071家村鎮銀行中,中西部省份達665家,占621%。

二、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由于村鎮銀行處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普遍比較差,貸款戶的信用意識和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逃、廢、賴債等情況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風險比較高;也面臨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導致操作風險高的問題,這使得中西部村鎮銀行面臨的風險更高、業務發展相對更慢。從不同區域間貸款質量來看,也印證了中西部地區的村鎮銀行風險相對較高。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8月,西部地區村鎮銀行不良貸款比率最高,不良貸款比率為019%;中部地區次之,為018%;東部地區村鎮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最低,僅為003%。從出現不良貸款的村鎮銀行占銀行總數的比例來看,西部地區村鎮銀行中出現不良貸款的比例最高,為2857%;中部地區次之,為1458%;東部地區最低,為1039%。從普遍情況來看,中西部村鎮銀行主要面臨以下的問題與困境:

(一)信用環境欠佳。經濟是金融機構賴以存在的基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后,一些村鎮銀行的所在地甚至為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中西部地區的信用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人們信用觀念普遍較弱,經濟生活中的信用缺失現象仍然存在,社會信用體系未能健全,不良欠貸事件時有發生,社會信用環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銀行發放貸款的質量。

(二)缺少有效抵押擔保。部分涉農企業及農戶無合格、有價值的抵押物,辦理抵押貸款時缺少抵押物,農村住房和宅基地又不適用于抵押;條件的限制使許多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很難得到信貸支持。

(三)品牌、認知度低,收入結構單一。一是社會公信力不足。由于村鎮銀行成立時間短、網點少,客戶基礎相對薄弱,社會認知度較低,與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相比,轄內居民對村鎮銀行的認可程度大打折扣,對村鎮銀行的安全性和信譽度普遍持懷疑或觀望態度,導致村鎮銀行儲蓄存款占各項存款比重較低。二是村鎮銀行的收入結構非常單一,且信貸業務仍以資本占用較高的大額對公貸款為主,資本占用少的零售業務發展滯后。

(四)產品缺乏、結算手段少、網點少。一是網絡結算手段落后。村鎮銀行由于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差及成本控制等因素影響,網絡結算手段一直處于落后狀態,除少數批量設立的村鎮銀行使用母行統一品牌借記卡、開通了網銀業務外,其他村鎮銀行均未開通借記卡或網銀業務,滯后的網絡結算體系和高額的運營費用也是影響村鎮銀行業務發展和服務“三農”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由于多數村鎮銀行只是在縣城有一二個網點,部分村鎮銀行ATM機沒有開通自動存款功能,跨行取款費用較高,讓客戶感到不便。三是村鎮銀行“服務三農、服務中小”的定位落實得不夠到位,產品特色還不夠鮮明,更不用說形成特色產品體系。

(五)缺乏專業化的經營隊伍。一是村鎮銀行核心高管一般由大股東委派,但由于處于異地較偏遠地區,對高管人員吸引力不大。二是中層骨干難招,由于村鎮銀行認同度較底,很難從國有大行招聘到富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中層骨干。三是基層員工以應屆生為主,這些畢業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農村金融工作的經驗。這樣使得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專業化的經營隊伍,進而影響村鎮銀行競爭力。

(六)IT信息系統建設滯后??萍夹畔鹇园l展的支撐作用和力度還相對滯后,村鎮銀行技術支持遠遠落后于其它農村金融機構。目前,在異地結算、大小額支付、信用卡、網上銀行、區域通存通兌、柜面通等功能的實現存在不少的困難。同時,各類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滯后,現有系統不能有力地支撐業務發展、產品創新和專業服務,無法為精細化管理、優質化服務及可持續發展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

三、對策和建議——以湘西長行村鎮銀行為例

針對上述中西部村鎮銀行面臨的一些典型問題,各村鎮銀行也是積極探索促發展穩增長的對策和路徑;雖然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類似,但每一家村鎮都會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做出一些應對措施。下面以一家典型的中西部村鎮銀行——湘西長行村鎮銀行作為案例來分析。

湘西長行村鎮銀行作為全國第一家地市級村鎮銀行,成立于2010年12月16日,設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長沙銀行、吉首市自來水公司等8家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湘西長行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是“服務三農、服務中小、服務居民”,做城鄉居民理財的好幫手、做支農的主力軍、做中小企業的好伙伴。截止2014年7月31日,全行各項存款時點數21億元,貸款時點10億元,資產總額236億元,報表利潤2573萬元。

雖然湘西長行村鎮銀行面臨著一些挑戰與問題,但也面臨許多的機遇。一是在2010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進入其中的地區,是湖南省湘西地區開發的重點地區和扶貧攻堅的主戰場。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湘西州視察后,國家和省里將更加關注、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湘西自治州將進入全面高速時代,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發展內生動力日趨增強。二是監管部門要求并允許湘西長行村鎮銀行盡快在全州縣域布設網點,深耕縣域市場,加大金融對三農的支持、服務力度。這將會極大地拓展湘西長行村鎮銀行的業務范圍和規模,并對提升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和群眾口碑有著積極作用。

湘西長行村鎮銀行根據湘西州經濟發展狀況,結合自身特點,具體采取了以下發展措施:

(一)創新開發、引進金融新產品。根據湘西州各縣市區域特點,著力推動金融產品創新。一是支持特色農業發展。根據湘西州各縣市區域特點,著力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積極拓展農副產品種植、養殖和流通行業等涉農信貸,重點支持州級以上農、林業產業化企業,以及種植、養殖及副產品加工、林木育苗、糧食類批發零售業等。二是緊跟市場、大膽創新,針對湘西州稅銀企三方協作推出了“稅貸直通車”業務,該業務對湘西州內納稅信用等級較高的優質中小企業,按照其在稅務部門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等各項稅種的金額,給予一定信用額度的授信。三是引進小微信貸技術,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力度。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在2014年三季度設立了小微信貸中心,引進主發起行長沙銀行的“長湘貸”產品,推出了“吉湘貸”微貸產品;借助德國法蘭克福微貸技術,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服務力度,支持湘西州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二)加大網點籌建力度。針對湘西長行村鎮銀行營業網點不足,特別是對縣市、鄉鎮設立網點偏少的問題,2014年,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加大網點籌建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網點建設,年內完成四個縣級網點建設,確保在2014年實現對湘西州域的全覆蓋。同時,以網點籌建為契機,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實現湘西長行村鎮銀業務發展、品牌推廣等多贏目標,發揮網點建設的綜合效應。

(三)加強公司治理。一是積極履職,在新一屆董事會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經驗,積極做好全行總體經營戰略、重大政策掌控,確保全行穩健持續發展。二是有效督導,董事會于今年設立了風險管理,薪酬、提名及關聯交易,戰略發展及審計三個專門委員會,明確并完善了各委員會的職能;董事會辦公室督導經營層積極落實董事會批準的各項戰略、政策、制度的執行,及各階段重點工作的推進,確保實現全行工作目標。三是根據全行的經營規模與發展情況,契合實際,合理規劃與完善全行的組織架構,進一步做好公司治理工作。

(四)實施人才興行戰略。一是構建人才戰略文化。強調企業要依靠優秀的人才和優秀的員工而獲得持續發展,員工能夠伴隨企業的成長而成長;強調既要注重業務發展,更要注重“人”的發展;強調要以發展的業績來鼓舞人,以成長的前景來吸引人,以真誠的關懷來凝聚人,以安定的保障來激勵人。二是探索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啟動了中層正職、副職后備人才選拔,同時實施中層副職人才交流鍛煉計劃,將現有中層副職送至一線支行學習鍛煉,提高后備干部實務能力,帶動全行后備人才培養的整體推進,形成良好人才使用環境和氛圍。三是加強青年人才培養。湘西長行村鎮銀行成立了青年人才培養工程小組,在全行的青年員工中選拔一定人數優秀青年員工納入青年人才培養工程,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團委、工會等部門共同參與,具體組織和實施青年人才的培養工程。四是重點開展員工培訓工作。湘西長行村鎮銀行擬定了分層次、分序列、分重點地員工培訓計劃,并將有序實施培訓計劃,力求讓所有的干部員工都能享受學習、享受成長,促進全員素質的提高。五是加強履職考核。在董事會的領導與要求下,全行逐步建立起分層級的履職考核體系,即董事會對經營班子、經營班子對總行部室(支行)、部室(支行)再對員工個人考核。在考核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借助KPI與360度考核模式客觀、公平性,有效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全行各級的工作效率,促進積極履職,為全行總體經營戰略落實、穩健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五)加強IT建設。在依托主發起行長沙銀行大力支持的基礎上,湘西長行村鎮銀行進一步加大了資金與人力投入,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體系。一是科學規劃。湘西長行村鎮銀行清晰規劃未來科技建設方案,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科技需求與制定財務預算。二是分步實施。湘西長行村鎮銀行根據主發起行設計的發展規劃,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先后成功上線存取款一體機、二代支付系統、新柜面、新驗印等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村鎮銀行的信息科技服務水平。三是派駐專人至主發起行長沙銀行,根據湘西長行村鎮銀行自身業務需要參與項目研發。四是安全運營。繼續加強系統的日常維護和災備工作,擬定應急預案,確保全行系統正常運行。

(六)加強風險管理與防范。風險管理是質量效益的屏障,是業務發展的前提,湘西長行村鎮銀行的風險管理戰略要實現審慎經營、穩健經營、依法經營,一是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對行業發展進行研究,指導全行風險控制工作,做好風險偏好設定,切實防范政策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二是建設董事會、經營層、支行三個層面的風險控制組織架構體系,明確相應的職能職責,以保證各個環節對風險的有效防范。三是完善風險管理辦法,制定合理的流程和授權授信機制,統一管理、統一評級、統一授信和統一放貸。

四是信貸風險管理方面抓好五個環節,即抓好貸前調查、抓

好五級分類動態管理、抓好審貸環節、抓好貸后管理和抓好實時處置。五是建立明確責任追究制度和獎懲制度,以綜合創利為標準對支行與客戶經理進行風險扣除,責任量化到人;成立責任追究委員會,加強責任追究工作。

(七)加強企業文化、品牌建設。一是積極探索開展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對于湘西長行村鎮銀行而言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現實非常迫切的重要任務。湘西長行村鎮銀行發展到今天,在嚴格制度管理的同時,尤其需要用文化來統領全行上下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和諧發展。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在工作實踐中,認真總結提煉、深入探索豐富企業文化內涵;編撰了員工手冊、文化理念手冊、服務規范手冊,組建了籃球隊、合唱團、管樂團等文化團隊,最終要形成湘西長行村鎮銀行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充實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努力提升品牌形象。湘西長行村鎮銀行根據“服務中小、服務三農、服務居民”定位,在各市、縣舉辦“小微金融”大講堂、“金融知識進萬家”等活動,普及金融知識,幫助企業、居民正確、安全、高效地使用金融產品;并在電視、電臺、報刊、網站等強勢主流媒體上刊登各項宣傳信息,擴大了在社會各界的影響;積極協助參與團省委、州委舉辦的青年創業大賽,舉辦高端經濟論壇,給企業、居民提供優質、高效的融資融智服務。

四、總結

中西部的村鎮銀行雖然目前面臨一些問題與困境,但只要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中,加快改革發展,推出適應當地的金融產品,真正做到支農支小,做出特色,一定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農村金融發展探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運用基尼系數、對數離差均值和泰爾指數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進行測度。結果表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主要表現為省際差異,尤其是東部地區的省際差異,但三大區域間的差距正在呈現快速上升態勢。然后利用基于回歸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對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因素進行分解,結果表明,各地區城市化水平是形成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最主要原因;城市化、農村經濟效率、法律環境和信用擴大了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省際個體效應、農村經濟規??s小了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不平等指數;影響因素;差異分解

收稿日期:2014-03-12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編號:GD13CYJ13、GD12XYJ04);廣東海洋大學校級引導項目。

作者簡介:孟兆娟(1978—),女,遼寧朝陽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金融發展理論研究。E-mail:mzj0218@163.com。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金融資產迅速膨脹,1978年農村存款只有320.4億元人民幣,至2010年以名義價格計算的農村存款總額已達到76 324.01億元人民幣,短短30多年的時間擴張了238倍;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在不同地區間是不平衡的。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失衡將加劇農村經濟發展區域失衡,采用現代統計指標體系精確度量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導致區域差異形成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學者較為關注我國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但鮮有文獻分析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黎翠梅等利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分析了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1];溫濤等對農村金融效率的區域差異進行了動態比較和分析[2-3]。但到目前為止,尚缺乏系統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量化研究成果,也沒有厘清可能的影響因素。中國農村金融發展是否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哪些因素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具有區域差異,這些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貢獻度有多大,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首先利用不平等指數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進行測度,并以回歸方程為基礎,用Fields提出的分解方法對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因素進行分解,定量分析各種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距的貢獻度[4]。

1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測度

1.1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不平等指數及分解

測度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必須選擇合適的指標度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Goldsmith提出用一國金融資產總額與實物形式的國民財富市場總值之比,即金融相關率(FIR)度量金融發展水平[5]。McKinnon提出衡量一國金融發展的貨幣化比率指標:M2/GDP,簡稱為麥氏指標[6]。與戈氏指標相比,麥氏指標著重反映了一國貨幣金融體系的支付中介和動員儲蓄職能,而戈氏指標對整體金融發展規模的度量更為全面。鑒于非貨幣金融工具在現實生活中日益重要,僅僅考慮麥氏指標難免片面。除了上述2個指標外,還有學者提出用非貨幣金融深度指標、PRIVATE和PRIVY等指標度量金融發展;但在實證研究中,囿于數據的可得性,用戈式指標和麥式指標度量金融發展水平最為普遍。

借鑒已有成果并考慮數據的可得性,用農村金融相關率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金融相關率以農村地區貸款余額與該地區GDP的比值代表。雖然農村金融相關率的完整表達式應是農村金融資產總額與農村GDP之比,農村金融資產總額應包括農村現金流通量、農村存貸款余額、農業股票市值及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但因農村現金流通量、農業股票市值及農業保險保費的省際數據難以全部獲得,且相對于農村存貸款總額而言,農村貸款的可獲性及其相對規模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更有意義。本研究采用農村地區貸款余額與該地區GDP的比值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

借鑒李敬等的方法,使用基尼系數、對數離差均值和泰爾指數測算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7]。指數值越小,表明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距越小。選用這3個不平等指標的原因主要有2點:(1)在一般條件下它們之間不存在單調變換關系,可以用來相互檢驗測度結果的穩健性;(2)它們滿足絕大部分不平等測度公理,尤其是庇古·道爾頓轉移公理[8]。

2.2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測度

東中西三大區域的劃分采用國家統計局的標準,樣本區間為2006—2010年,各?。ㄊ?、區)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根據銀監會網站農村金融服務圖集的相關數據計算而來。農村金融發展不平等指數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從農村金融發展的省際差異看,3種指數顯示出來的變動趨勢相似,農村金融發展的省際差異呈先縮小后擴大的趨勢。自2008年以來,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距逐漸加劇。

進一步利用泰爾指數的可分解特性,將全國總體的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按照三大區域進行分解,分解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知,農村金融發展的三大區域間差距相對較小,三大區域內差異相對較大,三大區域內差異能解釋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80%以上。從2006年以來的動態變化看,

我國各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的不平等指數

年份基尼系數對數離差均值泰爾指數20060.230 60.033 00.103 920070.224 80.084 80.093 320080.195 20.061 50.064 920090.217 50.075 10.080 320100.218 40.076 90.079 9注:根據銀監會網站農村金融服務圖集中的相關數據計算。

三大區域間差距呈逐年上升趨勢,三大區域內差距呈逐年下降趨勢,三大區域內差距對總體區域差異的貢獻度已經從2006年的96.79%下降至2010年的81.47%。

中國農村金融泰爾指數的分解結果

年份區域間差距區域內差距區域內差距的

貢獻(%)20060.003 30.100 696.7920070.009 90.083 489.3920080.006 80.058 189.5620090.014 50.065 982.0120100.014 80.065 181.48注:根據銀監會網站農村金融服務圖集中的相關數據計算。

進一步計算出三大區域內部的省際差異(圖1)。從圖1可知,東部農村金融發展的省際差異最大,除2007年外,東部的省際差異顯著大于中、西部地區。中部農村金融發展省際差異最小且基本處于穩定狀態。西部農村金融發展省際差異介于東部和中部之間。分析表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主要表現為省際差異,尤其是東部地區的省際差異,但三大區域間的差距正在呈現快速上升態勢。

2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及分解

關注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還需要深入分析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才能有針對性采取措施防止區域差距擴大。Fields提出的基于回歸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能將不平等分解為各個影響因素的貢獻[4]。本研究采用這種方法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及其貢獻。

2.1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

2.1.1農村經濟基礎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金融上層建筑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為金融歸根結底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農村經濟基礎對農村金融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兩方面:(1)支付創立農村金融體系所需要的大量固定成本,使農村金融發展成為可能。Greenwood 等認為只有經濟發展達到“門檻水平”時,建立復雜的金融中介體系才有凈收益[9]。從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供給來看,只有當個人收入達到“門檻水平”時,經濟個體才有機會進入金融市場;復雜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只有在個人收入普遍提高時才會擁有潛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不會憑空出現,只有經濟社會和個人能夠支付得起高昂的構建成本和使用成本時,才有產生的可能和生存空間。越復雜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對經濟社會和個人的“門檻財富”要求越高。(2)伴隨經濟發展,將逐漸產生對各種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的需求,經濟發展使金融發展成為必要。調劑資金余缺的需求,催生了最初的金融中介機構。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在更大范圍內籌集資金、分散風險,因而股票、債券等金融市場相繼出現。金融機構規避風險的需求,使衍生金融產品得以產生。

2.1.2法律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法律對金融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促進金融發展方面,執法效率比法律條文更為重要[10]。良好的法律環境可以為私有產權提供有效保護、增強消費者參與金融市場的信心,因而能夠促進金融規模擴大、金融效率提高[11]。隨著市場化進程逐漸推進,法律因素對金融發展的影響將越來越重要。

2.1.3政治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政治也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及利益集團的力量可能成為促進或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因素。政府過多干預農村資源配置,會弱化農村金融體系配置資源功能的發揮。農村金融發展還受到利益集團的影響。Rajan等指出,金融發展降低產業進入門檻,加劇市場競爭,削弱既得利益集團的壟斷利潤,因而受到利益集團的千方百計阻撓[12]。即使金融發展具有“帕累托改進”的性質,但只要這種阻撓行為帶來的收益增加大于阻撓的代價,他們就會選擇將阻撓活動一直進行下去。江春等發現金融利益集團的力量對金融發展有著顯著穩定的負面作用,即使控制了一國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傳統以及地理稟賦等因素,結果仍然是顯著而穩定的[13]。

2.1.4社會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蔣水冰將影響金融發展的社會因素分為信用及城市化水平2個方面[14]。提高信用水平能緩解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能夠提高金融市場的參與率,有利于增加金融規模、提高金融效率。城市化水平提高對金融發展也有影響,城市化所帶來的人口聚集、企業聚集、資本聚集要求金融業提供更大規模、更為復雜的金融服務,如對金融產品需求的擴大、風險的規避等,從而促進了金融的創新與發展[15]。

2.2基于回歸方程的分解方法

采用Fields提出的基于回歸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首先需要估計農村金融發展的回歸方程。設農村金融發展的回歸方程為:

Y=α^+β^1X1+β^2X2+…+βkXk^+ε^。(1)

式中:α^和ε^分別代表常數項和殘差項,β^j是回歸系數,Xj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的變量,包括經濟、政治、法律和社會等4個方面的變量。Fields證明在Shorrocks提出的6個假設條件滿足的情況下[16],變量xj對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影響(相對貢獻率)均為:

Sj=COV(β^jXj,Y)σ2(Y)=β^jσ(Xj)Corr(Xj,Y)σ(Y)。(2)

式中:β^j∈(α^,β^1,…,βn^,1),Xj∈(1,X1,X2,…,Xn,ε^),COV代表協方差,Corr為相關系數,σ2和σ為方差和標準差。如果某個因素由多個變量表示,則該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距的貢獻等于各變量貢獻的加總。如果Sj>0,說明這種因素起著擴大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距的作用;如果Sj<0,說明Xj這種因素起著縮小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距的作用;如果Sj=0,說明Xj這種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距沒有影響。

2.2.1農村金融發展回歸方程的得出分析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因素,必須綜合考慮上述各種因素。農村經濟發展不僅包括農村經濟增長,也包括農村經濟效率提高。為檢驗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選取農村經濟規模和農村經濟效率2個變量進行分析。以農村人均GDP代表農村經濟規模,農村人均GDP等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與農村人口比值;選取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代表農村經濟效率,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等于第一產業增加值與第一產業就業人口之比。為檢驗法律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采用萬人擁有律師數衡量各地區法律環境。一個地區律師從業人數占比越高,說明該地區對私有產權的保護力量越強,也說明該地區對于專業法律人士的需求越高,表明該地區整體的法律環境可能更為完善。從政府干預和利益集團2個角度檢驗政治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用財政支出與GDP的比值代表政府干預經濟社會生活的程度;用農村信用社(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在農業貸款和農戶貸款中的份額代表農村金融市場中的利益集團力量。從信用和城市化2個方面檢驗社會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以農村貸款中不良貸款比率代表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信用水平;以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代表城市化水平。

根據數據的可得性,采用26個省區2006—2010年數據。東部包括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山東9個省區,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區,西部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陜西、青海、寧夏、新疆、西藏、重慶9個省區。相關數據全部來自于銀監會網站農村金融服務圖集、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區統計年鑒及中國律師年鑒。因變量是農村金融發展水平(njsh),自變量包括農村經濟規模(jjgm)、農村經濟效率(jjxl)、法律環境(fl)、政府干預(zz)、利益集團(lyjt)、信用(xy)和城市化(csh)7個變量。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表3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變量均值方差最小值最大值農村經濟規模(元/人)7 933.093 03 505.493 01 898.423 018 734.090 0農村經濟效率(元/人)12 176.210 05 729.866 02 339.620 031 446.280 0法律環境(人/萬人)6.490 515.822 80.055 883.225 7政府干預0.217 90.163 80.08301.085 9利益集團0.566 40.183 000.929 9信用0.152 90.127 20.008 50.626 0城市化0.473 80.148 30.214 40.888 9注:根據銀監會網站農村金融服務圖集、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各?。ㄊ?、區)統計年鑒及中國律師年鑒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到。

對于面板數據模型,首先必須判斷該模型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利用Hausman檢驗,計算出 χ2(5)=17.44,伴隨概率為0.014 8,說明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結果

變量系數P值t統計量jjgm-0.007 40.000***-3.97jjxl0.001 40.062*1.89fl1.738 80.006***2.84zz-10.825 30.782-0.28lyjt-8.328 70.524-0.64xy-58.430 90.049**-1.99csh229.176 70.004***2.92_cons-11.832 50.716-0.37調整后的R20.556 0F統計量3.46樣本量130注:***、**、*分別表示在1%、5%、10%水平下差異顯著。表5同。

從表4可知,只有政府干預和利益集團不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的顯著性變量,刪除這2個變量后,重新進行回歸,發現調整后的R2和F統計量都有所提高,說明政府干預和利益集團這2個變量確實對農村金融發展沒有顯著影響。修正后的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估計結果看,農村經濟規模差異極顯著,樣本期內農村經濟規模對農村金融發展的提高具有負向作用。農村經濟效率差異顯著,樣本期內農村經濟效率的提高能夠促使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提高。法律環境因素差異極顯著,樣本期內法律環境的改善能夠提高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理論預期的結果一致。信用也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的顯著性因素,在5%的統計水平下顯著。信用變量的系數為負,說明不良貸款比重越高的地區,貸款在農村經濟總量中的相對規模越小,與理論分析的邏輯一致。城市化水平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也符合理論預期,樣本期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顯著提高農村金融發展程度,該變量在1%水平顯著。

在固定效應模型中,共同截距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沒有任何影響,因而用于分解的回歸方程不包括共同截距。對于截面虛擬變量,可以看做是省際的個體效應,這種個體效應不隨時間改變,因而可用回歸得到的26個?。ㄊ?、區)的截面虛擬變量(表6)構造一個新的變量id,id代表省際個體效

固定效應模型的修正結果

變量系數P值t統計量jjgm-0.007 60.000***-4.12jjxl0.001 50.049**1.99fl1.660 50.006***2.78xy-58.599 60.038**-2.10csh234.898 00.003***3.06_cons-20.471 10.491-0.69

截面虛擬變量的回歸系數

地區回歸系數地區回歸系數北京-191.079 6山西-16.995 5天津-63.317 9吉林-2.685 3遼寧-15.867 1黑龍江-17.794 4上海-125.639 9安徽-13.541 0浙江-9.738 5江西9.332 3江蘇-21.096 8河南12.769 2福建-19.069 5湖北22.317 8廣東-34.452 4湖南-18.400 2山東2.909 3四川-25.702 4貴州-6.032 5寧夏9.874 3云南5.466 1新疆29.100 8陜西8.100 9西藏-1.394 3青海-9.208 8重慶-40.094 1調整后的R20.562 8F統計量4.82樣本量130

應的影響,其系數為1[7]。經過上述處理,最終得出用于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分解的回歸方程為:

njshj=-0.0076jjgmj+0.001 5jjxlj+1.660 5flj-58.599 6xyj+234.898 0cshj+idj。(3)

2.2.2影響因素的分解結果利用公式(3)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進行分解,分解結果如表7所示。從表7可知,城市化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最顯著因素,貢獻率是51.29%。說明省際的城市化差異是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擴大的因素。法律環境是擴大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第二大影響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貢獻度是34.64%。省際個體效應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第三大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貢獻度是-29%,從貢獻率的符號可知省際個體效應的差異是縮小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因素。信用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第四大因素,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貢獻度是11.04%。從貢獻度符號可知,信用的省際差異是擴大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因素。農村經濟規模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第五大因素,貢獻度是-11.1%,貢獻度符號為負,說明農村經濟規模的省際差異縮小了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農村經濟效率是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第六大因素,貢獻度是9.59%,從貢獻度符號可知,農村經濟效率的省際差異是擴大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因素。殘差的貢獻度是3355%,說明模型不能解釋的區域差異是33.55%。模型能夠解釋的區域差異占66.45%,說明模型設定是比較有效。

3結論及建議

本研究采用3種不平等指數和基于回歸方程的分解方

影響因素的分解結果

影響因素idjjgmjjxlxycshfl殘差項貢獻率(%)-29-11.19.5911.0451.2934.6433.55

法,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通過分析形成如下主要結論:

3.1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

主要表現為省際行政區域間的差異,三大經濟區域間的差異較小,但三大區域間的差距正在呈現快速上升態勢。實現農村金融區域協調發展,僅僅關注三大區域間的差異是不夠的?,F存的諸多研究集中于探討如何通過向中西部注入資金及優惠政策向中西部傾斜,以此促進農村金融區域協調發展。本研究表明,縮小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應該更加關注省際間的差異,因其貢獻了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的絕大部分。

3.2城市化是制約農村金融區域協調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根據《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34.17%(按非農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數計算),但在全國31個?。ㄊ?、區)中位列前3位的上海、北京、天津的城市化率分別高達88.86%、78.71%和61.11%,這凸顯出城市化的省際差異十分嚴重。切實有效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省份的城市化水平,有助于提高這些地區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縮小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但這絕不等同于急功近利地盲目提高落后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而應該是一項兼顧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和經濟發展規律的系統工程。

3.3法律環境因素是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失衡的第二大因素

為縮小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應注重提高落后省份法治水平并改善執法環境。提高落后省份的執法效率和質量、加強農村金融監管并增強投資者保護力度,將有助于提高落后省區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實現農村金融區域協調發展。

3.4解決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失衡問題,還應關注省際個體效應

盡管落后地區在地理環境及資源稟賦方面先天不足,但可通過改善這些省區的基礎設施及提高巿場化進程等措施,用后天努力來彌補先天不足。

3.5高度重視信用等非正式機制對縮小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失衡的作用

守信觀念差的地區,必將遭致農村金融機構的“用腳投票”,加劇農村金融資源外流。為緩解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失衡,就需要逐步提高農村金融發展落后省區居民的誠實守信意識。如何有效構建激勵相容的信用獎懲制度是關鍵所在。還應注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信貸擔保機制及保險制度,尤其應不斷發展并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3.6農村經濟發展差異也是制約農村金融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

縮小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差異,不應僅僅關注農村經濟量的發展,更應關注質的提高。穩步提高經濟落后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能有效遏制農村金融資源外流,提高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村金融發展區域失衡也將起到一定的糾偏作用。

參考文獻:

[1]黎翠梅,武薔薇.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比較分析[J]. 財經論叢,2010(11):42-49.

[2]溫 濤,熊德平.“十五”期間各地區農村資金配置效率比較[J]. 統計研究,2008,25(4):82-89.

[3]黎翠梅,曹建珍. 中國農村金融效率區域差異的動態分析與綜合評價[J]. 農業技術經濟,2012(3):4-12.

[4]Fields G S. 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and its change:a new method,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2003,22(3):1-38.

[5]Goldsmith W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6]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7]李敬,冉光和,孫曉鐸. 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度量與變動趨勢分析[J]. 當代財經,2008(3):34-40.

[8]瞿晶,姚先國. 城鎮居民收入不平等分解研究[J]. 統計研究,2011,28(11):50-55.

[9]Greenwood J,Jovanovic B. Fubabcu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10]Pistor K,Raiser M,Gelfer S. Law and fi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0,8(2):325-368.

[11]Porta R L,Silanes L D,Shleifer A F,et al. Law and fin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1113-1155.

[12]Rajan R G,Zingales I. The great reversals: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50.

[13]江春,許立成. 金融發展的政治經濟學[J]. 財經問題研究,2007(8):43-47.

[14]蔣水冰. 我國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2010:57-58.

[15]饒華春. 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城市化進程[J]. 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09(4):42-45.

[16]Shorrocks F A.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s[J]. Econometrica,1982,50(1):193-211.

農村金融發展探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步形成,歐債危機的產生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農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沖擊,當前需要建立健全內控機制,促使農村金融能夠在歐債危機的大環境下獲取全面協調發展,對農村金融機構會產生重要的意義,歐債危機下我國農村金融內控制度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理念,不斷加強制度的執行力度,對農村金融風險控制和科學發展產生重要的意義,歐債危機的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需要建立完善的內控制度,促使農村經濟和諧發展。

[關鍵詞]歐債危機 內控策略 農村金融

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需要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健全內控機制,從多方面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促使農村金融更好的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我國農村金融已經建立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農村金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造了有效的途徑。農村金融制度改革過程中需要強化內控機制,防范和化解各種經營風險,確保金融市場的和諧穩定,農村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是推動農村經濟水平提升的重要方法,對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內控機制建設主要問題分析

1.歐債危機下存在農村金融內控制度不嚴密問題

歐債危機下金融市場存在不穩定的問題,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國農村金融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存在無序性問題,因此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完善內控制度,才能促使農村金融順利度過歐債危機的關鍵時期。我國農村金融內控制度缺乏響應的立法程序,因此行內的規章制度制定比較隨意,導致很多制度無法真正發揮效能作用,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很多制度沒有經過全面的推敲、論證,制度出臺具有隨意性的特點,對農村應對歐債危機產生了負面影響,當前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金融內控制度,內控制度執行過程中需要根據外界狀況不斷修訂,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

2.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制度作用力較弱

內控懲罰和制度培訓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因素導致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制度作用力弱,當前情況下需要解決制度培訓力不強的問題,農村金融發展沒有有效的保障措施,對內控制度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管理者和每個員工都要對內控制度熟知,對提升制度的執行力度具有重要意義。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如果員工不能正確的理解內控制度,對金融內部規則不能全面把握的情況下,對制度的執行策略會產生影響,很難產生自律效果。其次農村金融內控機制不能全面執行,導致違規懲戒不能全面執行到位,導致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很多違規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制度作用效力逐步減弱,對自己查處農村金融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各種違規事件產生很大的問題,很多事件無法進行全面有效的內控,對應對歐債危機對農村金融沖擊產生不利的影響。最后是我國農村金融監督機構設置不合理,很多職能部門身兼數職無法對金融政策全面的把握,同時制度監督工作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實,歐債危機下農產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金融活力也受到影響,導致制度執行的積極性下降,很多職能部門既是教練員又是裁判員,因此懲罰力度不能執行到位,導致農村金融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多的負面影響。

3.歐債危機下內控缺乏優化機制

歐債危機下內控管理激勵機制缺失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因素,內控考核指標過于籠統,導致很多策略無法全面而系統的執行,對企業發展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過程中存在很多監督方面的問題,如果不能對政策進行全面有效的監控,那么很多問題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決,歐債危機背景下農村的很多金融政策受到很多因素的約束,導致很多政策不能強制執行,對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歐債危機下內控制度對優秀員工的激勵不夠,導致很多員工被動的接受相關制度,對金融市場自主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隨著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加快,農村金融市場越來越復雜,需要從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二、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內控建設的措施

1.嚴格規范各種制度程序

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從源頭上加強內控制度建設,提升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市場的綜合競爭力,為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需要擁有一套規范的制度建設程序,農村金融需要規范各種立法程序,同時需要明確立法的權限,提升立法的水平,對規范農村金融市場,提升農村金融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內控制度需要按照相關的要求進行修訂和完善,對各種處理模式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升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的整體發展水平。農村金融立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需要貫徹,對金融制度建設進行全面有效的論證,通過對三道論證程序的全方位處理,可以提升金融市場的動力,為應對歐債危機的沖擊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當前需要從合格論證、風險論證、法律論證三個角度出發,提升歐債危機的整體應對水平。

2.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內控需要加強文化建設

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內控文化建設不可忽視,通過提升對員工內控管理認知程度,優化金融管理機制,提升農村金融市場整體管理水平,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撐。農村金融內控文化建設是內控長效管理機制順利實施的一項重要措施,從農村金融機構近幾年開展的專項內控制度活動看,很多情況下沒有高度重視內控文化建設,導致內控機制不能得到全面的應用,對農村金融市場繁榮穩定、應對歐債危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當前的情況看,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強內控教育制度建設,積極開展內控制度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學習培訓方式提升從業人員掌握內控制度的水平,從業人員全面掌握內控制度,可以更好的利用制度解決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產生的各種問題,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員工對每個內控制度必須學習,每個員工必須全面讀懂內控制度,其次需要繼續加強員工素質教育,不斷提升農村金融機構員工的職業道德,從思想文化上促使員工能夠規范實施金融政策,強調按章辦事,科學應對歐債危機對金融市場的沖擊,員工需要根據市場具體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3.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需要加強違規懲治力度

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內控制度建設需要保持威懾性和嚴肅性,對于金融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各種違規行為需要嚴肅處理,保證內控制度在管理上能夠更加科學有效,解決內控制度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軟弱無力的局面,為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振興農村金融市場創造積極的環境,農村金融市場監管過程中需要對各種違規行為進行整體分析,把各種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農村金融市場的軟實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金融市場環境。歐債危機的背景下農村金融需要加強檢查力度,農村金融結構的內控監督管理需要做到科學合理嚴肅,對各種違法證據需要做到檢查有力、執行有效,為金融市場營造良好的氛圍。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市場需要按照風險論證、法律論證、合規論證的模式推進各項工作,提升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水平。其次是實行稽核執法集中模式,通過對金融內控機制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的稽查,可以發現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對穩定農村金融市場具有很大的作用。歐債危機本身已經沖擊農村金融市場,當前金融機構只有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才能把歐債危機對農村金融的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農村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水平。內控制度的執行情況需要及時有效的反饋,對各種信息進行客觀公正的分析,避免業務部門自批自查過程中產生的尷尬局面,為嚴懲各種違規行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完善的內部審計機構,通過機構的轉型升級實現服務理念轉變,把各種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金融機構應對風險的能力。

4.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需要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

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發展需要建立長效風險管理機制,從戰略角度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應對國際市場環境的能力,只有加強內控制度建設才能形成長效的內控能力,對歐債危機下提升農村金融市場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金融的長期保障,因此農村金融內控機制建設對應對市場風險具有很大的作用,歐債危機的背景下農村金融市場的風險加大,金融機制建設過程中需要擁有科學發展的理念,樹立良好的制度建設理念,提升應對市場風險的基本能力。長期風險控制管理機制建立對農村金融市場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一方面需要從內控管理角度把握農村金融質量和規模的平衡點,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主營業務結構的預期波動性、合理性等內容納入績效考核的范疇,從業務結構角度分析農村金融的經營風險,保證企業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農村金融市場穩定創造積極的條件。農村金融市場的全面發展,需要加強內控制度建設提升其綜合競爭力,其次需要在內控管理方面進行全面核算,解決績效考核過程中產生的亂、散、險等方面的問題,保證經營管理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歐債危機下農村金融市場需要進一步規范,在發展中完善內控制度,從而能夠更加準確的確定目標市場,最終能夠從風險與效益角度進行市場配比,提升農村金融市場應對歐債危機風險的能力。

農村金融發展探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利用1985-2006年河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的統計數據,對河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河北省農村金融發展長期對農民收入有促進作用,但農村金融發展效率不是農民收入增長的原因。本文在此基礎上,對實證結果給出解釋并提出了簡要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金融效率;農民收入

一、引言

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點,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然而,在有關研究農民收入的相關文獻中,很少有學者考慮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更多的學者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進行了研究。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初始收入分配外生于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且通過金融市場融資需要支付某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支付的固定成本的假設下,建立了一個動態模型來討論經濟增長、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系,得出了金融發展和收入差距服務“庫茲涅茨效應”的“U”型關系。Thorsterbeck, Ross Levine和Nor-manLoayza(2000)研究發現,金融部門的發展和人均真實GDP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且主要通過對全要素生產率起作用來影響經濟發展。在國內,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影響的研究較少。溫濤、冉光和、熊德平(2005)利用實證分析,指出中國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正向作用關系直接替代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與我國經濟發展的事實并不相符。許崇正、高希武(2005)運用單因素簡單最小二乘法(OLS)并逐步加入相關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的方法研究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的支持,指出信貸投資未能很好地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處于極其低效的狀態。也有不同的結論,如王虎、范從來(2006)利用協整檢驗的方法研究了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機制,指出金融機構信貸的擴張雖然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但同時也會拉大城鄉收入差距。

通過對國內文獻的回顧可以看出,相關的研究都是側重于我國金融發展水平和全國整體農村情況,均基于對我國整體的研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不同。由于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金融發展水平遠高于農村,但城市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要遠小于農村金融的影響。另外,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因經濟基礎的差異,金融支持對不同地區的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同樣存在很大差異。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河北省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為研究對象,通過對1985-2006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考察兩者之間的關系,為河北省的農村金融改革和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性結論。

二、模型設定、數據說明與研究方法

(一)計量模型

考慮到河北農村樣本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該模型是由美國數學家柯布和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來的,該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為:

Q=ALαKβ

其中Q為產量,L和K分別為勞動和資本投入量,A表示技術和結構等因素。 α,β為參數,0<α,β<1。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為基礎,引入財政支農(NC),農村產業結構(INS),農村金融發展效率(FX)和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來解釋農民人均純收入(NI)。其方程可表示為:

NI=A(NC)α(INS)β(FX)λ(RFIR)γ

兩邊取對數得:

LnNI=C+αLnNC+βLnINS+λLnFX+γ LnRFIR+ζ

其中,C為常數項,α,β,λ,γ為回歸系數,ζ為殘差項。LnNI、LnNC、LnINS、LnFX、LnRFIR分別代表農民人均純收入、財政政策支農、農村產業結構、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和農村金融相關率。

(二)指標選擇與數據說明

1.農民人均純收入(NI)。該指標反應了河北省農民的人均收入情況,用河北省經濟統計年鑒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數據來表示。該指標扣除了農村居民的各項費用和稅金,可以直接用于投資、消費儲蓄的收入,較真實的反應了農民的實際收入和購買力水平。所以用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衡量農民收入情況。

2.國家財政支農(NC)。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支農力度不斷加大,推出各種惠農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和扶持力度,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本文把財政支農因素作為一個變量加入模型中。用各年度河北省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與河北省農村總人口數的比值來衡量國家政策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

3.農村產業結構(INS):如圖1所示,農村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逐年降低,說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二、三產業所帶來的產值不斷增加,同時也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圖1中可以看出,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隨著產值的降低而下降。在農民收入結構中,非農業收入比重持續增加,是推動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大致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為當地鄉鎮企業、運輸及服務等相關行業。另一個方向是全國各大中城市,進城務工。后者與農村金融發展相關性不大,暫不考慮。由于非農產業的發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直接關系,所以本文用農村非農產業總產值與農村GDP的比值來衡量農村產業結構指標,表示非農產業和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4.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國際上通常采用戈氏指標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戈氏指標是指某一時點上現存金融資產總額與國民財富——實物資產總額加上對外資產之比,人們將其簡化為金融資產總量與GDP之比。考慮到河北的農村資本市場又極其微弱,在農村地區最基本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貸款,因此本研究選擇河北農村金融資產主要為:農村流通現金和農村存款。用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RFIR等農村金融資產與農村GDP的比值。

5.農村金融發展效率(FX)。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是指農村金融中介將農村儲蓄轉化為農村貸款的效率。用農村存款余額與金融機構對農業和鄉鎮企業的貸款余額之比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反應了金融機構對農村的支持程度。該指標越大,說明金融中介把資金投向農村市場的越多,對農民收入增長越有利。

本文的數據均來自1985-2007《河北省經濟統計年鑒》、1995-2007《河北省農村統計年鑒》。

(三)分析方法

首先,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的現象,本文利用單位根檢驗法,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對于非平穩性的變量進行處理,使之成為平穩的時間序列。如果變量是單整的,將對相關變量進行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 Test)確定農村金融相關率與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如果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還需通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在此基礎上進行VAR模型的脈沖響應,以確定各因素對農民收入動態影響。

三、實證分析過程及結果說明

(一)單位根檢驗

對于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協整關系、因果關系及建立VAR模型的前提是所有變量服從同階單位根過程。本文用Eviews5.0軟件對各變量的原始數據和一階差分進行ADF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所有變量的原始數據都是非平穩的。LnNI、LnNC、LnINS、LnFX、LnRFIR的一階差分均(分別用ΔLnNI、ΔLnNC、ΔLnINS、ΔLnFX、ΔLnRFIR表示) 在5%的顯著水平下都是平穩的,因此,所有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即服從I(1)過程。

(二)協整檢驗

協整理論是指在非平穩的時間序列中,如果存在一個平穩的線性組合,則這組數列是協整的,即這些序列之間存在的長期穩定的關系。由于上述變量都是一階平穩的,所以我們利用Johansen檢驗來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并進一步確定協整方程及相關變量的符號。因Johansen檢驗是基于VAR風險值模型的多重協整檢驗方法,所以根據SC準則確定LnNI 與 LnNC、LnINS、LnFX和LnRFIR的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為1。在此基礎上,得到協整檢驗的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協整方程顯示,農村產業結構、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農村金融相關率與農民收入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進一步考察方程可發現,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最大。農村非農產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1%,則農民收入增加3,35%。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給農民帶來收入的增加要遠大于第一產業。這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相吻合。

但是,財政支農與農民收入呈負相關的關系,即財政支農不僅沒有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反而阻礙了收入的增長。與預期目標相反。因河北省為農業大省,長期以來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農業,而支農資金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小,且增長的速度小于財政收入。1994-2006年期間,財政收入中的農牧業稅和耕地占用稅平均增幅25%,而財政支農的平均增長率為21.9%。在此期間,農牧業稅和耕地占用稅的總額平均每年比支農的財政多42617.85萬元。與此同時,財政間接支持多與直接支持加上涉農事業費支出比例過高,使農民并沒有直接在財政支農中獲得收益,反而增加了負擔。此結果與王虎、范從來(2006)的結論相反,可能與地方產業結構差異有關。近幾年,國家取消息農業稅,增加了對農民直接財政補貼,這將有利于今后農民收入的增長。

另外,通過對LnNI與LnFX、LnRFIR三個變量做協整檢驗,發現在1985-2006年的區間內,變量之間并不存在長期的關系。而且進一步檢驗發現LnNI與LnFX、LnNI與LnRFIR都不存在長期的關系。

(三)Granger因果檢驗

由于LnNI與LnFX、LnRFIR三個變量不存在協整關系,需進一步能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度下,農村金融相關率與農民收入增長互為格蘭杰因果。農業存款和現金的增長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反過來,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農村金融相關率,促進了農村金融發展。

另一方面,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沒有成為農民收入增加的格蘭杰原因,與前面協整方程的結果不一致。說明農村金融發展效率低下,沒能直接推動農民收入的增長。其原因主要是農村金融中介機構把農村存款投向了城市,而農村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首先,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城市使農村資金供血不足,金融發展效率低下。如圖2所示,長期以來,河北省農村信用社存貸比逐年增加。近幾年農信社存款余額是貸款余額的1.5倍以上,其差額部分大部分投向了城市,農信社并沒有給“社員”提供針對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金融服務。在農村分布廣泛的郵政儲蓄在農村地區只吸收存款,并不對農戶和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實際上,郵政儲蓄沒有給農村市場注入資金,反而從農村地區抽走大量資金流向城市。其次,貸款難的問題普遍存在,農民貸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滿足。由于中低收入的農民收入低和抵押品缺乏導致農民的一些低收入家庭由于償還能力不足和還款來源不穩定,一般無法獲得貸款。另外,鄉鎮一級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存在大量的“人情”貸、“關系”貸。使得那些有真正資金需求而沒有“人情”“關系”的農民得不到貸款。

為了進一步考察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的原因的關系,我們通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的方法來分析。為了防止VAR模型因變量順序變化帶來脈沖響應的不同,我們采取檢驗兩個變量關系的一般沖擊反應。結果如圖3所示。圖2 農民收入與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農村金融相關率對沖擊的動態反應

由圖3可看出:(1)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正向沖擊,短期內對農民收入影響很少,在滯后4期以后,這種沖擊使農收入增長得到改善,并且作用是長期的。(2)農村金融相關率的正向沖擊一開始會使農民收入惡化,但是,在滯后3期以后就被正向效應所替代。這種正向效應在滯后6期達到頂點。VAR分析結果說明了,河北省農村金融發展長期內對農民收入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結論

實證結果顯示:1985-2006年期間河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存在正相關的關系,長期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但是,由于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低下沒有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原因。另外,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與農民收入呈正相關關系,證實了非農產業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但財政支農對農民收入產生了負效用。這種情況會隨著國家取消農業稅和對農民直接補貼的增加而改變。

可以看出,今后應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滿足農民的多層次金融需求。以金融的發展促進農業、貿易、工業的綜合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最終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笑萍.中國新農村建設籌資政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10)。

[2]楊雯.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因果關系研究. [J].財會研究,2007(11):74-75。

[3]王虎,范從來.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影響機制的研究.[J].經濟科學,2006(6):11-21。

[4]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 2005(9):30-41。

[5]劉旦.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增長.[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29):44-45。

[6]田衛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改革[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4)。

(責任編輯 秦亞麗)

農村金融發展探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運用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結合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和經濟的實際情況,采取1981~2008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向量自回歸檢驗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某種關系,實證檢驗結果顯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保持一種長期穩定關系,農村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農村金融的介入激發了農村經濟增長的潛力,收入是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是人均收入并不是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農村投資產出比長期保持一個較低的水平,這種低水平狀態表明了農村金融發展的薄弱,投資產出比與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投資量在產出量得比重太小,沒有對經濟產生影響;農村中的貸存比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農村儲蓄的資金更多流向了農村貸款。因此,在發展農村金融時,應該更加注重農村制度的改革,鼓勵和支持民間金融的發展,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和形式多樣化,多渠道促進農村貸款量的增加,有效地促進農村金融體系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帕加諾模型;金融發展;經濟增長;農村金融;農村經濟

研究經濟長期增長和金融部門發展水平之間的聯系,實證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模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面關系的這一結論最先由戈德史密斯通過多國的金融發展數據統計得出。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程度,金融發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影響著經濟的增長[1]。在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數據大多是以一個國家或是地區的視角進行采集的[2,3]。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既不同于我國整個金融發展水平也不等同于其他國家的金融發展程度,因此,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和處理。農村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市場化和金融化日益發展的今天,金融作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潤滑劑,在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發展農村經濟,必須使農村金融率先發展起來,以支持農村經濟的增長。

一、模型設計及數據說明

(一)實證模型分析

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中最經典的就是AK模型,但是AK模型沒有把金融因素單獨表現出,而是把金融因素與制度因素,包涵在技術進步、知識進步和資源因素上面。帕加諾模型是將金融因素加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模型,該模型以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假設經濟增長率是總資本存量的增函數,只要存在技術的因素,那么投入資本量的增加,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可以根據帕加諾的觀點,得出內生增長模型的以下形式[4]4042:

上式方程中,s=S/Y,表示儲蓄率。方程加入了金融中介作用的因素,就很清楚地表達了一國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率是由一國的儲蓄率、社會邊際資本生產率和儲蓄投資轉換率作用的[5]342357。儲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機構聚集金融資源的能力。金融市場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和搜尋信息處理信息的成本,通過信號作用可給儲蓄者和投資者一個更好的收益,可以使稀缺的資金在社會上得到合理的優化配置。儲蓄投資轉化率反映的是金融市場資金運用的效率,比值越高說明金融市場的效率越高,類似于資金周轉率,速度越高,越促進經濟的增長。農村金融發展提高儲蓄投資轉化率進而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儲蓄投資轉化率θt反映的是銀行或金融體系發揮金融中介功能的效率,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提高資本積累的效率,這種效率又能提高儲蓄者的收益,兩方面推動經濟增長。另外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向金融部門,提高了金融部門的競爭程度和經營效率,降低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6]251,252,而金融市場交易成本的降低又可以推動經濟的增長。

因此,本文將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的金融發展分為三個機制,即儲蓄率、社會邊際生產率以及儲蓄投資轉化率。

根據以上的分析,結果我國農村經濟增長狀況的具體情況,對影響經濟增長的金融因素作以下分析:

1.儲蓄率s的影響因素。影響儲蓄率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實際利率水平、居民消費偏好、物價水平以及居民謹慎動機程度等。農村地區居民儲蓄意愿不同于城市居民儲蓄意愿,加上農村數據的可獲取性,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該理論認為決定人們儲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后來,新古典學派認為基準利率的變動也是影響儲蓄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選取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來反映農村居民的儲蓄水平,所以農村金融市場中儲蓄的影響因素可以表示為:

本文所采取的變量均為相對量指標,即比率指標,采用這樣一種形式是因為這種指標可以表現出一種相對彈性的變化,也能反映出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從統計角度出發,相對比率也能消除多重共線性對方程的影響,得出的統計結果更能解釋實際情況。

(二)數據說明

對于指標的選取,涉及到的指標有農村第一產值,第一產業包括了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選取第一產業產值作為反映農村經濟增長總量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對農村經濟增長總量的大致估計,并且第一產業與農民收入密切相關,可以很好地反映農村真實經濟增長情況,本文采用農村經濟增長率的形式表示;一年期定期利率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相關數據;資本產出率比值使用投資比農村第一產值表示,農業投資理論上等于農業固定投資、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農業更新改造投資與農業貸款之和。

由于農村投資數據不易收集,簡單用其中一部分可能會使數據失去經濟意義,但是投資量因素在金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計算,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占農業投資90%以上的份額[8]33,34。所以,用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占農村GDP比重表示邊際資本產值率。全部數據來自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等。各指標數據見表1。

二、實證分析

(一)實證檢驗

1.平穩性檢驗。由于大多時間序列數據都是非平穩的,具有時間趨勢的,在對時間序列進行實證分析中,其前提是每個時間序列必須是平穩的。因此在對農村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各變量之間進行實證的一個前提就是先進行平穩性檢驗,消除“偽回歸”結果[9]。對以上變量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通過檢驗發現各變量的原序列的ADF值均大于5%臨界值,說明變量是非平穩性的,而經過一階差分后,各變量的ADF檢驗都是平穩性的,即這些變量均是一階單整過程I(1),可以采用協整方法進行檢驗。

2.協整檢驗。由ADF檢驗可以知道,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變量均為非平穩的一階單整I(1)過程。但這四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協整過程,即存在某種平穩的線性組合,這種組合可以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穩定的關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但由于Johansen協整是一種基于VAR模型的檢驗方法,因此在進行協整檢驗前,應該首先確定VAR模型的結構,通過對AIC的觀察,我們采取滯后2階的VAR模型,采用無趨勢項但有截距項的向量自回歸VAR(2)協整方程進行協整檢驗。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由上面協整方程可以得出,農村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中的人均收入和儲蓄投資比呈正向關系,與農村金融發展中的基準利率和社會邊際投資生產率成負相關關系,人均收入是儲蓄率的函數,因此儲蓄率的增加可以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基準利率是儲蓄率的函數,理論上講,儲蓄利率越高,人們更愿意將持有的貨幣放入銀行以獲取收益,因此,基準利率與儲蓄率是正向關系,但是從實證中發現,基準利率并沒有在農村儲蓄中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是微弱的負相關關系。說明農村居民將貨幣放入銀行的主要因素并不取決于基準利率,這也與農村利率被嚴重管制造成低利率現象有關,也與農戶儲蓄傾向以及社會習慣有關,農戶儲蓄在相當程度上是為了求得資金上的穩定保值,儲蓄不具有利率彈性[10];農村中社會邊際資本生產率沒有促進經濟增長,這可能是由于農村投資的低效率所致。本文對投資的數據選取為我國農村固定投資資產,這種投資主要應用于農村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屬于公共產品,只能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貸存比與農村經濟增長有著長期穩定的關系,說明銀行機構在農村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關系,金融發展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農村每年的經濟增長率的時間序列可以看出,農村經濟每年都保持了平穩發展,農村金融的引入激發了農村經濟增長的潛力,收入是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是人均收入并不是金融發展的主要函數,它是金融發展的基本因素,只有收入增大了,才會提高儲蓄率和投資量。國家一年期的定期利率的變化對農村經濟影響并不大,真正要使農村借貸市場發展起來,首先要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農村借貸的門檻,放松農村利率管制,針對民間金融的借貸行為,要合理引導和扶持,民間金融的存在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農村投資產出比的時間序列保持一個較低的水平(平均投資產出率為0.09),這種低水平首先表明農村金融發展的薄弱,微弱的力量不可能促進經濟增長。在實證中可以看出,投資產出比與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投資量在產出量中的比重太小,沒有對經濟產生影響。在以后的農村金融發展中,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資,使資金向更有效的產業流動,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農村中的貸存比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說明農村儲蓄的資金更多流向了農村貸款,但也有一部分資金流向到城市地區,其原因是在城市地區投資比在農村地區投資所承擔的風險更小而收益更大。在以后的農村金融發展中,可通過對農戶或農村企業進行信用擔保、聯合擔保等方式降低投資資金的風險,使更多的資金流向農村地區,促進經濟增長。

為了使農村金融發展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就必須對農村金融進行改革。為此,建議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以促進農村金融發展:一是加快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進程,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在允許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發展的同時,鼓勵和支持民間金融的發展,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形式的多樣化,多渠道促進農村貸款量的增加,有效促進農村金融體系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提高農村金融機構運行效率,促使農村儲蓄更好地為農村地區資金提供支持,扭轉由于農村金融體系效率低下所造成的農村資金配置效率下降的趨勢,減少農村資金的流失,保證有足夠的流動資金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三是加強對農村投資力度,建立擔保、保險公司,分散農村經濟發展風險。擔保、保險機制在農村的建立是農村有更多資金支持的前提,并且擔保、保險等防范風險的機制在農村建立本身就是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壯大、加強農村經濟市場力量。

參考文獻:

[1] 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4(5):2431.

[2]應樞廷.農村金融深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34.

[3]田杰,陶建平.農村金融排除的空間差異及其收斂性分析——來自中國1728個縣(市)的數據[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1(12):97102.

[4]張旭梅.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5]Pagano,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b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342357.

[6]王廣謙.中國經濟增長新階段與金融發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7]王振山.金融效率論——金融資源配置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8]李剛.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9]安翔.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經濟問題,2005(10):4951.

[10]張兵,朱建華,賈洪剛.農業信貸規模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560.

上一篇:房地產營銷策略的論文范文下一篇:中國臺灣職業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