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管理理論思想論文范文

2023-09-23

管理理論思想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統經濟管理思想 現代經濟管理思想 相關性

一、引言

經濟管理屬于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學科,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學科知識,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系統性的管理方法,可以利用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對管理知識體系進行完善。在我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在很早以前,就孕育出了現代經濟管理的種子,對于現代經濟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需要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

二、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概述

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包括了農業、金融、經濟、政治等,屬于傳統社會體系下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系統性工程,具體來講,可以將其分為社會資源管理和自然資源管理兩種類型。伴隨著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科學的經濟管理變得尤其重要,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看似已經落后,即將被現代化經濟管理思想所取代,但是實際上,其對于現代經濟管理的影響和啟示是非常顯著的。經濟管理需要堅持科學理論的支撐,同時也需要實踐經驗的指導,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才能夠確保經濟管理作用的充分發揮。早在上世紀初,我國就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經濟管理學科體系,并且伴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步,經濟管理思想也在不斷創新。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逐漸出現了一些不足和問題,現代化的經濟管理思想開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其與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之間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對現代化經濟管理思想進行研究時,不能脫離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基礎。

三、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現代經濟管理的影響

1.對于農業活動的影響。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直接影響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農業體現出幾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一是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二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三是分散式發展,對于自然條件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比較重視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獲取經驗,二是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所采用的手段??茖W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在現代化的管理條件下,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選擇相應的經濟作物,例如,東北地區土壤肥沃,適合種植玉米、大豆、辣椒等,南方地區降水豐富,溫度適中,適合種植茶葉、水稻、花卉等。在開展農業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夠促進農業產量和質量的不斷提高,推動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梢哉f,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生產管理經驗,是促進農業平穩發展的重要基礎。

2.對于貨幣金融的影響。通常來講,對于經濟活動的管理需要從需求、供給和管理三個方面同時進行,在這種情況下,金融與貨幣是需要放在一起進行考慮的問題。無論是供求關系管理還是貨幣金融管理,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同時也存在于整體之中,相輔相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就采取了相應的貨幣管理措施,以維護中央政權的利益。而之后,伴隨著朝代的更替,對于是否應該禁止私自制造貨幣,政府部門的態度搖擺不定,至明末清初,銀鈔取代了真金白銀和紙幣,成為主要流通貨幣,才逐漸趨于穩定。通過對貨幣管理情況的研究和總結,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形成了正確的貨幣管理體系,并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現代人眼中,買車買房通常都會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甚至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電腦、手機等都可以通過分期付款購買,使得人們能夠提前享受更加優質的生活。為了避免不合理的高利貸,對社會經濟的不合理發展進行約束,政府部門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有效預防和規避各種問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3.對于供求活動的影響。社會環境分工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單一的針對某個行業進行強化,因為這樣可能會影響經濟的均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導致產業結構失衡。而在經濟活動中,供求活動是最為典型的特征,可以通過對資源的合理分配,實現對生產經營活動的有效調節。就目前而言,想要做好物品的合理流通,需要保證輸入與輸出的均衡性,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同樣,生產管理不能僅僅采用單一的模式和方法,而是應該從實際需求出發,采取適當的放任或者干涉措施,以實現強國富國或者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目的。例如,最近幾年,我國政府部門對于房地產事業采取的就是放任和干預的政策,房價持續上漲帶動了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而在房地產趨于飽和的現在,政府部門又通過適當的敢于,對房價進行了有效控制,使得其能夠趨于穩定。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了社會經濟的活力,推動了社會的穩步發展。

4.對于政治經濟的影響。政府部門是政治經濟管理的主體,而想要確保管理的有效性,離不開社會公眾的大力支持,尤其如果想要進一步提升管理的快捷性,需要借助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獲取優勢資源。從國家的角度分析,政治與經濟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政治管理活動主要包括了人口資源管理、軍力資源管理以及經濟財力資源管理等,其對于治理國家意義重大。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實現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濟建設事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也為公共事業的規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F階段,稅收是我國一項重要國策,主要目的是實現對于人民資產的再次分配,同時也可以為國家提供穩定的財政收入。在拓展財政收入渠道的同時,政府部門還需要對經濟支出進行合理控制,實現“開源節流”,減少資金的浪費,確保在開展整治經濟管理活動時,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5.對于企業管理的影響。市場經濟環境下,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管理活動也在隨之不斷創新。遵循科學的管理方法,對管理進行持續的完善與創新,是企業管理學的基本內容,也是企業開展經濟管理活動的主要參照。對于任何企業而言,只有能夠合理運用企業管理學的相關知識,才能切實保證企業的生產效率,促進經濟效益的持續提升。應該認識到,現代企業經濟管理活動實現的基礎是傳統經濟管理思想,鄧小平依托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提出了現代化經濟管理思想,通過轉變思想認識的方式,實現經濟管理的科學化,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這一點通過改革開放得到了有效證實。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應該立足自身發展環境,做好分析、概括和總結,構建起全新的、更加適合現代經濟發展要求的管理體系,對企業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積極引入信息化技術,推動企業的更快更好發展。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相應的機遇,也離不開有力的挑戰,必須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創新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四、結語

總而言之,傳統經濟思想是在長期的生產管理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對于現代經濟管理影響巨大,需要正確認識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分析其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做好積極的創新和完善,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逐步形成現代化經濟管理思想,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盛賢.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實踐的啟示[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5):164.

[2]劉冰.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的影響分析[J].中國商論,2016,(5):61-64.

[3]李皆染.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實踐的啟示[J].財經界(學術版),2011,(7):49,51.

[4]江海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現代經濟管理的影響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2,(24):13-14.

[5]陽兵.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現代經濟管理的促進作用分析[J].商情,2013,(49):56.

管理理論思想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鞏固意識形態管理權旨在通過科學地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強化管理主體對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掌控力,進而達到維護階級統治和實現階級利益的目的。新形勢下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的鞏固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幸福。鞏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必須創新意識形態管理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夯實陣地建設,注重隊伍建設。

關鍵詞:意識形態管理權; 理念創新; 頂層設計; 陣地建設; 隊伍建設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齊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力前行的關鍵時刻,黨中央召開了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會議中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學界目前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的研究已經有了相當成果,但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意識形態管理權及其鞏固的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中,意識形態是社會上層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自覺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經濟政治利益的系統化的思想觀念體系,是這個階級或社會集團政治理想、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理論表達”[1]。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經濟、法律、哲學、倫理、歷史、文學、宗教等大多數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學說或意識形式都屬于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范疇。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高度關注是人類社會自進入階級時代以來的普世狀態。一般而言,意識形態工作涵蓋了意識形態理論的構建和創新、傳播和轉化、交流和斗爭三個方面。其中,意識形態理論的建構和創新是理論傳播和轉化、交流和斗爭的基礎和源泉;意識形態的傳播及其轉化為社會成員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其行為提供指導,又是理論建構和創新、交流和斗爭的價值旨歸,同時又使理論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和完善;意識形態的交流和斗爭從另一方面推動理論的構建和創新、傳播和轉化。只有這三個方面相互配合和協調,才能更好地發揮意識形態的功能。

“意識形態工作”、“宣傳思想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關系密切:“宣傳思想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別稱,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疊加和融合[2],“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3]很明顯,“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已經內在地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而“意識形態工作”又包含著“思想政治工作”。

法國學者亨利·法約爾認為,管理是在所有的人類組織(無論家庭、企業,抑或政府)之中都存在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這五項元素組成。[4]中國學者芮杰明認為,管理是對組織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達到組織既定目標與責任的動態創造性活動。[5]因此,我們可以將“意識形態管理”定義為: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階層及其政治代表(在現代國家中通常為政黨或政黨聯盟),為實現自身的特定利益,運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對意識形態領域內外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高效地促進理論的構建和創新、傳播和轉化、交流和斗爭,進而達到意識形態工作目的和任務的創造性活動過程。而“意識形態管理權”簡單地說,就是對意識形態進行管理和用意識形態管理人,并使這兩個方面有機結合的權力。掌握和運用意識形態管理權的主體是一定社會的統治階級及其政治代表,在我國具體就表現為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治代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國家政權機關,具體而言主要有三類:一是黨和國家機關體制內的各級意識形態職能部門,如:黨委宣傳部,政府的文化教育部門、新聞出版廣電部門等;二是非意識形態職能部門的各種思想管理機構,如:各級機關中的黨組織及其政工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部隊中的黨委及其所屬的政工宣傳部門等;三是實際上承擔著國家意識形態生產和管理職能并具有國家背景的各種科研機構和各類院校。運用意識形態管理權的指向對象則有三個層面:一是對思想的管理,即對意識形態領域內紛繁復雜的思想觀念、政治理論和道德規范的管理;二是對物的管理,即對意識形態領域內外各種物質資源的管理,包括意識形態管理體制內的機構設施、運行制度及相關資產等;三是對人的管理,包括對意識形態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各種大眾傳媒的從業人員和社會成員的管理。鞏固意識形態管理權旨在通過科學地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強化管理主體對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掌控力,進而達到維護階級統治和實現階級利益的目的。因此,新形勢下鞏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具有不容忽視的當代價值。

第一,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的鞏固事關黨的前途命運。毛澤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盵6]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來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雄辯地證明,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傳家寶和一大傳統政治優勢,在黨的事業中居于極端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巨大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所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和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和嚴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和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和使命意識的增強以及新形勢下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的加強,都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的鞏固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幸福。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毀滅?!盵7]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問題逐漸凸顯出來。而且蘇聯亡黨亡國的慘痛教訓也警示我們:“美國,還有西方其他一些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搞和平演變。美國現在有一種提法:打一場無硝煙的世界大戰?!盵8]從而“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9]。我國維護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使命任重道遠。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全面展開的今天,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作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推進無疑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發揮重要的思想引領、精神激勵、輿論推動和文化支撐作用。

二、當前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的掌控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從總體上看,黨對整個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掌控是相當有力的,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依舊是我國的興國之魂,它們深深浸染并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始終引領紛繁復雜的各種社會思潮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始終維持著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基本安全和有序狀態。但一段時間以來,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的掌控仍然存在或潛伏著問題。

1.意識形態管理部門層面的失語失職問題

在管理理念上,一些意識形態管理部門中暗涌著一種“只重中心工作、不重精神文明”的錯誤思想傾向,使精神文明建設陷入“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而且對“經濟”和“物質”的片面強調造成了社會上“一切向錢看齊”的實用主義和拜金主義等價值觀念的滋生和蔓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一些學者未能很好地以問題和人民為導向,而是專注于“經院學問”,其空中樓閣般的理論內容和“不接地氣”的話語表述無法引起群眾的興趣。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的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也未能得到應有的批判和澄清。在管理手段上,一些管理部門對傳播中的錯誤思想觀點不是采取疏導的方式,而是僅僅采取簡單的封堵的方式,致使人民群眾對意識形態工作產生抵觸情緒。而且一些宣傳思想工作者動輒以高高在上、居高臨下教育人的姿態出現,容易激起部分群眾的逆反心理。相關部門對外宣傳通報工作的不及時,也成為了大大小小群體性事件爆發的重要因素。此外,意識形態管理部門中工作人員的權威性也由于一些官員、學者的貪污腐敗、學術造假、生活作風不檢點等被消解。

2.大眾傳媒層面的缺位錯位問題

大眾傳媒是傳播社會主流聲音的主要窗口,是黨和人民群眾的“眼睛”和“喉舌”。但在現實中,本應站在意識形態工作一線的某些黨報黨刊非但不能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而還熱衷于所謂的“新聞自由”,把宣傳思想工作的黨性與人民性割裂開來,認為新聞報道要考慮一個“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話”的問題,而且對一些明顯違反法律和政策的“過激言論”和“異質思維”持過度的包容態度。有的媒體則抓住民主政治建設中亟待完善的一些問題不放,以反證西方政治制度的合理性。還有的媒體不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熱衷于曝光社會上的黑暗面,宣揚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文化”,各種為了奪人眼球而人為制造的“焦點”和“熱點”頻頻出現。與此同時,我國意識形態管理部門對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而異軍突起的新興媒體重視不夠、準備不足,對互聯網絡尤其在博客、微博、微信、網絡論壇、帖吧等領域的輿論引導和宣傳力度不夠,進而導致在現實社會中花了很大力氣才塑造起來的宣傳成果在網絡虛擬社會中頃刻間就被解構。

3.社會層面的局部混亂問題

意識形態工作做得如何,最終檢驗標準還是落腳于對現實社會的改造程度上。從目前的社會現實看,文化市場雖然顯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但卻隱藏著深刻危機。例如:西方的價值觀念伴隨著先進技術和資本以及管理理論傳入我國,加上我國社會深刻轉型和國人生活節奏急劇加快,從而使追求個人的感官刺激、逃避崇高深刻、拒絕精神審美的文化消費主義思潮洶涌而至,極大地侵蝕了我國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和道德規范。潛藏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也打著文化復古主義的旗號死灰復燃,與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文化遙相呼應,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在文化市場中,各種文化產品的質量良莠不齊,文化企業對自身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也難以把握。一些公共文化娛樂場所及其周邊區域淪為賣淫嫖娼、制黃販黃、吸毒販毒、賭博傳銷的溫床和主要場所。信仰宗教的黨員和群眾的數量也呈增長之勢。在社會思潮領域,近年來喧囂一時的“普世價值”和“憲政民主思潮”都是以擺脫意識形態束縛之名來行擺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束縛”之實。在網絡虛擬社會,各種暴力、色情、虛假信息蜂擁而來,全社會對網絡法制化管理的呼聲愈見高漲。

產生上述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的流失現象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在社會思想領域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體制不健全和運行秩序不協調制約著國人經濟道德的提升;貧富分化問題導致社會成員的凝聚力降低;市場經濟的趨利性使人們的個人主義思想增強、功利主義傾向嚴重。第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敵對勢力憑借經濟、科技優勢和國際話語霸權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圖謀未曾改變,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步伐從未放緩。第三,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流、交融和交鋒,尤其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在當代已經衍生出了經濟領域的新自由主義,政治領域的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和“憲政思潮”,歷史文化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這些都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了一定沖擊。第四,網絡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社會主流聲音的傳播普及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又為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平臺,由網絡所傳播的有害信息對黨的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添置了諸多障礙。第五,意識形態管理工作在理念和體制、輿論宣傳陣地和隊伍建設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三、新形勢下鞏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的重要著力點

1.創新意識形態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科學化水平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黨的意識形態管理權的鞏固必須創新意識形態管理工作,而管理理念的創新是最為首要的,在新形勢下,要不斷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管理工作新局面。

堅持中心工作與極端重要工作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0]物質匱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瘠、道德墮落更不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關乎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方向問題,為中心工作的推進凝聚社會共識和力量;意識形態工作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念,為中心工作的發展提供價值引領和支撐;意識形態工作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旨歸,為中心工作的深化贏得主動權和話語權。因此,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兩手抓兩手硬。

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11]環顧世界,唯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代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潮流。因此,鞏固黨的意識形態管理權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的要求落到實處,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必須將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融入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中,融入到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工作中,融入到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澄清大是大非問題、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工作中。

堅持建設與斗爭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同時也必須幫助干部群眾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的問題上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12]因而,鞏固意識形態工作的管理權就必須壯大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轉型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必須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樹立底線思維,旗幟鮮明地對黨員和群眾中違反黨紀國法的錯誤思想言論展開批評和引導。

2.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統籌協調、運轉高效的意識形態管理體制

目前在黨和國家層面承擔我國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機構主要有: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央宣傳部、文化部、教育部、中央黨校、中國社科院等。從這些機構設置看,黨的意識形態管理工作似乎還未站在維護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來構建一套統籌協調、運轉高效的意識形態管理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習近平在《說明》中也指出:“當前,我國面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而我們的安全工作體制機制還不能適應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個強有力的平臺統籌國家安全工作?!盵13]無論是對外應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的“西化”、“分化”政治圖謀以維護國家安全,還是對內應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和網絡社會的興起以維護政治安全,都要求把鞏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納入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和職能之中。

構建意識形態大管理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還必須全黨動手。[14]因此,各級黨委首先要負起政治領導責任,加強對意識形態管理工作中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戰略性任務的統籌指導,不斷提高意識形態管理水平。宣傳思想工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要胸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大局,把握當今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和中長期趨勢,著眼于黨和國家正在面臨的和即將面臨的各種重大現實問題,增強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主動性、把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要著力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共同負責、黨政工青婦齊抓共管、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管理格局。還要建立健全政工干部和業務干部“一崗兩責”的工作模式,克服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兩張皮”情況,促進意識形態工作與各項業務工作良性互動局面的形成。

3.夯實陣地建設,鞏固老陣地、收復已失陣地、拓展新陣地

意識形態陣地,指意識形態工作開展的基本途徑和活動平臺。依據意識形態內容的不同來劃分,主要有理論陣地、輿論陣地、文化陣地。[15]在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陣地的管理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對傳統陣地的掌握力減弱或有所喪失。二是新陣地我們未能占領或未能有效占領。因此,各級黨校、干部學院、社會科學院、高校和各單位的理論學習中心組等都要修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史國史這門必修課,成為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黨的光榮歷史的重要陣地。大眾傳媒的宣傳報道要堅持正確導向,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文藝創作和各類公共文化場所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不斷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以保障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發展權益。管理部門要充分重視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下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變量”的現實,正確認識網絡的產生和發展,堅定網絡社會可管可控可引的信心;要培養網絡理論工作和寫作隊伍,創造和傳播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思想理論和網絡文藝作品;要有意識地培育網絡“意見領袖”,引導網絡輿論朝著理性健康的方向發展;要積極推進網絡法制化建設,建立健全網媒從業人員準入制度,逐步實現網絡實名制,深入開展網絡掃黃打非工作,依法打擊網絡造謠傳謠等惡劣行為;要不斷從網絡思想輿論管理實踐中凝練管理藝術,充分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號召全社會共同維護和改善網絡輿論生態。

4.注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優的意識形態管理工作人才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建設好一批批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意識形態工作隊伍。首先必須把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隊伍建設擺在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地位,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拔尖人才的重點扶持,造就一批政治堅定、學貫中西、勇于創新、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家;加強對嶄露頭角的學術新秀的重點培養,造就一批具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熟悉中國國情、具有創造活力的中青年理論人才和各學科各專業的領軍人物;加強對任職于外事部門中的杰出理論人才的重點栽培,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精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掌握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和各國的基本情況、善于在國際舞臺上維護我國形象和權益的外向型理論人才。

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部門工作要強起來,首先是領導干部要強起來。[16]因此,要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的原則,加強對宣傳思想部門領導干部(尤其是新干部、年輕干部)和把關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看家本領,運用并引導人們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和解決實際問題。宣傳思想文化部門的工作者在面對那些抹黑黨和政府、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歪曲黨史國史和丑化歷史上早已定論的領導人形象的言論時,要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給予實際行動上的亮劍反擊,敢于充當沖鋒陷陣的戰士。要把那些確實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修養、黨性強、群眾路線堅持得好的干部,充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隊伍中和領導崗位上來,確保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權和管理權牢牢掌握在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的人手里。

參考文獻

[1] 鄭永廷,任志鋒.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和主導權研究[J].教學與研究,2013(7):46-51.

[2][3]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4.

[4] [法]法約爾.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10.

[5] 芮明杰.管理學:現代的觀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6] 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M].學習出版社,2000:2.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5.

[8][9]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5-326,311.

[10][11][12][14][16]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8-21(01).

[13]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EB/O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ldhd/2013-11/15/content_2528186.htm,2013-11-15.

[15] 馮侖.關于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J].理論月刊,1987(6):41-45.

[責任編輯:龐 達]

管理理論思想論文范文第3篇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以及有關社會科學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標志。它對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起著奠基作用。

為了正確地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講授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政治教師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性質、特點決定的,它貫穿于這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決定著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方向和質量。而舉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教學中巧用事例,可以使比較抽象難懂的基本概念、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的理解接受。同時舉例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一項教學藝術。為了更好地發揮舉例在教學過程的作用,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筆者認為在舉事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所舉事例必須具有教育意義

學習思想品德最終是要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達到教育目的。因而在選擇事例材料時,一定要注意事例材料本身的教育意義。有教育意義的正反事例要多舉一些,而那些有負面影響的事例材料就不提。這就需要政治教師針對學生年齡及心理因素多加考慮。如某村的數百名村民在少數人的煽動下在當地中學校外操場上建了一座廟。學校先是與建廟者交涉,后又與村委會交涉,無濟于事。廟建成了,一些學生受其影響,無心念書,甚至曠課看熱鬧。我們只能鼓勵學生拿起法律武器來爭取自己的政治權利,而對于學校為什么會這樣無能為力就不能提出來,原因太復雜且負面影響很大。

(二)所舉事例必須與理論知識點相結合

教學中所舉事例是為理論服務的。因此,應將所舉事例與所要說明的理論知識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不應是為了舉例而舉例。教師對所舉事例必須講清講透,尤其是介紹材料之后,要加以歸納、總結、評說,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明白教師為什么要舉這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怎樣說明相關知識的,這樣才能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列舉鄧亞萍事例,教師就應該引導“鄧亞萍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靠的是什么”,最后總結出當然靠的是她艱苦的拼搏和超人的付出,但更得益于她良好的心理素質,雖然身矮,但有戰勝自己,想信自己能實現愿望的心理,讓學生感悟自信在一個人成功中的重要意義。這樣,就使事例與所學理論知識點相結合,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這樣的事例不是單純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以活躍課堂氣氛,千萬不能只把重點放在對事例材料的敘述過程上,因為這樣做表面上來看,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也興趣盎然,但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聽故事,而是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解決實際問題。那種缺乏必要的引導分析、總結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是教師誤人子弟的做法。

(三)所舉事例必須真實并且具有典型性

真實的事例具有說服力,典型性反映本質,印象深。使用具有說服力的典型性的材料,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反映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既能使學生較為全面清晰的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屬性,又便于學生確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實質。不論是典型的國事、家事、大事、小事,都應確有其人,確有其事,決不能胡編亂造、道聽途說,經不起推敲,并且違背思想政治課的科學性和嚴肅性。真實的事例很好選擇,只要是確有此人,確有此事就行,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不太容易掌握。要精心選材,力求簡潔而又能說明問題的本質,也就是說能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材料就是典型的。如初一《思想品德》中做誠信的人,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這方面的正反事例就很多。經過精心選材,筆者選擇了謝延信的事跡。謝延信為了一句話,誠實守信,伺候癱瘓的岳父、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內弟,一諾千金,大孝至愛。

(四)所舉事例要接近于我們的生活

為什么選擇謝延信的事例,因為它不僅空間上接近我們,而且時間上也接近我們,也就是說接近于我們的生活。所舉事例一定要新鮮,最好是近期發生的,貼近時代的新知識、新信息,不能是陳舊的材料。陳舊的材料學生已經失去興趣,具有新鮮感的材料才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再者教師要關注學生身邊的事例,也就是說要離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近一些,離他們心理近一些,這樣學生就感到可親可近。謝延信的典型事例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近期謝延信又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標兵,這也是此事例典型的根本原因。

總之,所舉事例應該注意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如它的趣味性、知識性等也應多加考慮。不管所舉事例如何真實典型,又如何接近我們的生活,首先它必須具有教育意義,沒有教育意義則失去教育之功效,其次它必須與所學的理論知識點相結合,如果不結合,它也是孤掌難鳴,起不到教育的意義,因此所舉事例應注意這幾個方面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

管理理論思想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人類逐步走入了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一次新舊教育管理體制的碰撞,也是一種在促進學校管理理念與實際工作過程中,結合時代發展特色與趨勢為基礎的有機轉型。因此,學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有效優化學校機能要素、合理配置學校教育資源,以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與科學有序的管理措施,為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創建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從而達到提升學校管理水平與育人目標的目的。本文就以中小學學校管理方式為基礎,探討堅持以人為本的策略對學校管理的重要性與有利有益之處。

【關鍵詞】 中小學管理 堅持以人為本 校園管理策略 重要性與優勢

“以人為本”,旨在強調人的本性特征,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各種合理化需求為目標,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與尊嚴。在現代化的教育改革進程中,利用有效的人本教育思想與管理理念:首先,有利于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競爭積極性,使學校管理者不僅僅依靠行政命令、規章制度和各種強硬措施來進行學校的行政管理與人員管理,而是創造一個平等、自由、民主、寬松、和諧、團結的人際環境;其次,忠實“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不斷用其優化學校內部的管理機制,制定和實施正確的管理政策及措施,為教師創建一個安心、舒心、熱心、盡心的育人環境,激勵學生樂意、愿意、有意、得意地完成學習任務,最終使中小學的育人之責和管理之任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思想上發揮最佳的效果。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建構實質性校園管理

筆者認為,傳統的校園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空泛性,它是以一種具有強大約束力的管理形式存在的,教師與學生每天似乎都在相同的校園活動中度過。就其本質而言,這是一種嚴肅、謹慎的校園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充分發揮規章制度的作用,以達到約束教師與學生日常的行為規范的目的。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超前共享力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校園管理模式很難與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接軌,這對學校吸取時代特色,從而對增進校園內部教育與管理機制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中小學為更有效地改善管理機制、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優化校園管理理念,以建構實質性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為基礎,并結合科學、有效的管理決策為校園管理文化“改頭換面”。那么,這樣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現代化的推進讓我們越來越關注人的主體功能作用,而中小學教育是學生基礎性教育的開端,掌控著為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但是,學生在校園中以群體形式生存,其普遍性特征是學校管理的主體方向,而更要認清的是,每個學生也都是以單個個體存在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異同性,這才是學校管理的難點之處。

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就是從本質上認識到了這種情況的存在,要求學校重視學生以個體特性存在的主體功能,在日常校園管理中著眼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思想上對他們進行實質性的教育與管理,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空泛概念式的管理。

以中小學的思想品德課程管理為例,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程主要以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為主。這樣的方式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但是學生是否認識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義、是否吸收了課堂上教師對素質道德知識的傳授等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思想品德課程完善學生思想情操的目的。

而新課改下,學校對思想品德課程管理也應注入“以人為本”的新鮮血液,以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能動性為主,運用合理、創新式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的身體與思維都“動起來”,有利于學校對思想品德課程完善的實質性管理,學校對教師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的實質性管理,學校對學生課堂高效學習效率的實質性管理。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創建有針對性的校園管理

傳統的中小學管理組織模式呈“金字塔”狀,管理者處于塔尖,學生處于塔底。這種管理模式的優點在于責任主體明確,進行層級管理將使得各項任務得到有效分解與落實。但是,在如此的校園管理方式之中,學生在學校中是受支配的被動管理方,學校的管理是以學生普遍性特點為支撐的,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內在潛質、弱化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因此,中小學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提升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與接受能力,靈活使用管理手段,以最大、最優的程度發揮校園管理的積極作用。其優勢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學生的主體功能作用得到了重視,有助于學校管理效率的提升,逐步形成規范化的管理模式。

第二,根據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強有力的針對性管理,以多層面、多角度的方式看待不同學生的發展,有助于顯現學生自身的突出本質與獨特技能,為中小學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好個性化鋪墊。

例如,張三同學雖然學習成績不佳,但卻是一個善于溝通且具有較強管理能力的孩子。如果在傳統管理模式下,教師一般喜歡學習好而乖巧的學生,所以張三同學可能不會得到教師的“青睞”與“重用”。但是,當學校管理認真貫徹并落實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與教育思想,針對張三同學的優勢與特性,給予他充分的鼓勵與肯定,讓他的才能得以發揮的同時,也將促進他努力奮進的學習積極性。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營造全員出動的校園管理

傳統的中小學校園管理中一般施行“硬著陸”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指管理者(校長等)對被管理者(教師、學生甚至學生家長)直接進行上下級之間指令式的要求與約束,這種管理方法是所有學校管理慣用的管理手段。然而,學校是育人之地,過于武斷而強硬的管理措施將會產生不良效果,結合現實實例來看,近年來學生不服學校管理,進而以違反校園規章制度為樂趣的現象很多,還有學生家長與學校矛盾激化的現象也頻頻發生。

因此,校園管理必須進行有效的整改與調節,堅持“以人為本”管理策略的優勢,放低學校管理者的姿態,尊重與學校持有關系的學生、教師、學生家長等人群,合理聚集他們對學校管理的意見與建議,營造全員出動的校園管理模式。

首先,學校的任何規章制度或要求都應清楚地讓學生、學生家長知曉,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為學校內部與學生家庭的溝通與協作建造和諧的氛圍。

其次,學校管理者必須尊重學生與教師在學校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于學校即將開展的活動或構思,充分汲取師生的想法與觀念,以人本思想不斷提升學校社會服務型綜合組織的能力。

再者,給予學生機會讓他們參與到學校管理獻計獻策中來,也有利于開發他們的思維,增強他們的主觀思考能力與敢于表達能力,對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是有利有益的。

例如,學校領導為有針對性地緊跟時代步伐,增加了學校計算機課程的教育力度,學校領導將此提案或以會議形式或以校內公示形式告知學生與教師,耐心接受師生的意見、建議或批評,并根據這些想法改進課程設計、科目安排等等,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貫穿到學校管理的各個角落。

四、結語

21世紀,無時無刻不揮發著“以人為本”、“科學教育”的時代氣息,中小學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打破了陳舊的管理理念,開拓了新型教育思路,是倡導更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措施的過程,也是學校管理體制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創新之路,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教師與學生的內在潛能,提高了學校綜合實力的競爭能力,推動了學??缭绞降陌l展。

因此,中小學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有利于迎合時代教育發展特色與教育發展趨向,在不斷探索與創新中逐步追求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凝聚教師向心力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彰顯新形勢下和諧共融、互尊互愛、科學決策的教育理念,有效充實人本管理思想,有助于將校園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作為教育未來發展的風向標;有利于為學校構建一種“以人為本”的校園管理文化,令學生在和諧、友愛的教育環境中蓬勃上進,讓教師在溫暖、人性的工作氛圍中創新教學,以達到不斷促進我國教育水平提高與管理方法進步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王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D].內蒙古大學,2012(05).

[2] 章浩.高中教師管理中踐行人本管理思想的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04).

[3] 卜志國,李文芹,崔興凱.堅持“以人文本”構建高校教學管理新模式[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06).

管理理論思想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以生態系統為基礎進行海洋綜合管理是現代海洋法的發展方向和大勢所趨。美國和歐盟的實踐經驗說明,立法對于海洋綜合管理的實現不可或缺,海洋綜合管理法主要調整海洋管理關系,是一個多層次、嵌套式的復雜體系,具有框架性、操作性、激勵性、參與性、適應性等特點。我國海洋管理現行立法貌似形式齊備,實則嚴重殘缺,必須針對八方面問題進行系統改造。

關鍵詞:海洋綜合管理;美國《海岸帶管理法》;歐盟《海洋戰略框架指令》

文獻標識碼:A

海洋的整體性、流動性與海洋管理的分散性、局部性之間的矛盾是現代海洋治理的根本癥結,“海岸帶綜合管理”和“生態系統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學界以往探討多為對策性論述,對法治建設常有隔靴搔癢之感。本文從美國和歐盟相關立法實踐經驗人手,總結海洋綜合管理法的特點,并據此審視我國立法之不足,以為我國海洋法治的推進提供借鑒。

一、美國《海岸帶管理法》及相關立法

美國不僅是有著廣闊海域和豐富資源的海洋大國,更是善于運用法律手段治理海洋的法治強國。1972年的《海岸帶管理法》是美國海洋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海洋綜合管理法。

長久以來,美國的海洋管理權集中于沿海各州,州根據地方立法對轄區內領海海域及相關事務進行管理?!俺伺c海洋相關的國家安全、外交、海洋運輸和漁業由聯邦政府主導外,其余權力都由州政府掌握?!痹谶@種體制下,各州傾向于從經濟利益最大化角度鼓勵海洋開發,較少考慮海洋生態整體,導致嚴重環境問題。二戰結束后,隨著海洋開發浪潮的興起,各州許可或縱容的開發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日趨嚴重,引發公眾不滿,要求聯邦加強干預的呼聲漸起。1953年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水下土地法》《外大陸架土地法》授予聯邦對3海里海域之外的水一下土地的管理權,為聯邦直接干預海洋經濟事務提供了法律依據。20世紀60年代后期,在一系列海洋環境事件的影響下,為應對公眾有關加強海洋保護的呼吁,約翰遜總統簽署《海洋資源和工程開發法令》,成立了斯特拉特頓委員會(Strardons Committee)對美國的海洋政策進行全面檢討。委員會提出名為《我們的國家與海洋》的報告,認為州和地方的管理不足以實現對海岸帶的保護和明智利用,呼吁在聯邦層面對海洋進行綜合管理?!逗0稁Ч芾矸ā芳词窃诖吮尘跋庐a生的。該法自制定后歷經4次修改,至今仍是美國海洋管理的法律基石。

《海岸帶管理法》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推行由聯邦撥款資助、各州具體實施的“海岸帶管理計劃”在聯邦與州之間建立合作關系,以此協調海洋管理和開發活動,實現對海洋的綜合管理和一體化保護,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確立國家海岸帶管理基本政策和目標。陔法第1451條開篇指出海岸帶的重要價值及有效管理的重要意義,列舉了海岸帶面臨的主要問題,指出鼓勵各州與聯邦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超越部門局限進行決策和管理是海岸帶保護的關鍵。第1452條明確美國海岸帶管理的政策日標,詳細列舉了管理計劃必備的10方面內容,并提出“鼓勵特殊區域管理”“公眾參與和協作執法”“信息、科技合作”和“關注潛在問題”四大重點領域。

第二,明確適用范圍,界定相關術語。第1453條把“海岸帶”界定為“相互影響且鄰近沿海各州海岸線的海岸水體和濱海濕地”,并對該法的重要概念,如“海岸水體…‘沿海州…‘海岸能源活動”“管理規劃”“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等作出了具體界定。

第二,建立“海岸帶管理汁劃”制度體系。第1454條要求把州管理計劃提交部長審批。第1455條對聯邦如何支持并監管計劃實施作出了詳細規定,包括資金的分配、合格計劃的強制性要求、計劃的修正等。第1455a條和1455b條分別就“海岸資源改善計劃”和“海岸水體保護計劃”作出了特別規定。

笫四,確立“聯邦一致性”。第1456條就聯邦行為與州管理計劃之間的協調作出了細致規定。根據該條,商務部長在履職過程中應與“其它有權益的聯邦機構協商、合作,并盡最大可能地調整其行動”;在批準州計劃之前必須充分考慮受影響的聯邦機構的意見。而計劃一旦獲得批準,將對聯邦機構產生約束,不僅其從事的開發活動或項目要“盡最大可能貫徹執行獲批的州管理汁劃的實施政策”,而且在審批相關許可以及實施其它援助項目時也要與獲批的州計劃保持一致。該條并設立“上訴”制度以解決因“聯邦一致性”條款產生的糾紛。

第五,建立專項基金,進行技術援助和宣傳教育。第1456a條建市“海岸管理基金”,用于建設示范項目、應對意外事件、表彰優秀機構及援助調查研究。第1456b條對符合“海岸帶改善日標”的項目進行資助。第1456C條為符合州計劃的開發和執法活動提供“技術援助”。第I456d條資助實施“海岸及河口土地保護計劃”。第1460條設立“沃爾特B·瓊斯海岸管理優秀獎”,表彰為海岸管理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政府和研究人員。第1461條授權建立“國家級河口調研保護區系統”進行調查研究和公眾教育。第1463b條授權建立“國家海岸資源調查和開發協會”,對海洋和海岸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并實施教育及示范工程。

第六,確立“公眾聽證”程序。第1457條對該法所要求的所有公眾聽證的具體程序及準備材料作出了規定。

第七,建立市查監督機制。第1458條要求部長對各州計劃的實施進行持續審查,作出評估,在州實施不力時暫停經濟援助,甚至撤銷計劃;要求評估過程應公開進行,確保公眾參與。第1459條對各項撥款或經濟援助的公開、備案和審計作出了規定。第1462條要求部長每兩年就該法的實施情況向國會提交報告。第1463條授權部長制定執法所必要的規章制度。第1464條對資金總額、撥款限制、資金用途及州的歸還義務等撥款相關具體事務作出了規定。第1465條規定了爭議處理的申訴程序。

《海岸帶管理法》“實質性地增加了聯邦政府刈海岸帶管理的介入程度”,使打破行政區隔、從國家整體角度對海洋進行統一管理成為可能,其缺憾在于仍然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海洋法中沒有生態系統方法的運用,而是因為其把這方面功能交由下位的《區域海洋管理法》來承擔?!秴^域海洋管理法》是對依據生態邊界劃分的具有特殊性和相對獨立性的特定海洋區域進行綜合管理的立法。相對于全國通用的一般法,《區域海洋管理法》是儀適用于特殊地區的特別法,其適用范圍相對較小,治理目標更加明確,可以根據海區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是生態系統方法在海洋法領域的典型體現。由于海區是按照生態系統邊界劃分的,往往跨越傳統的行政轄區,對傳統海洋管理體制構成沖擊,故既需要中央立法的統一協調,又需要地方立法的配合支持,體系更為復雜。代表性立法如針對五大湖地區的《五大湖環境恢復法案》、針對切薩匹克灣的《切薩匹克灣協定》以及針對舊金山灣的McAteer-Petris法案和TheSuisun Marsh Protection法案等。它們的主要內容是確立由聯邦與地方共同參與的專門化的管理體制,對海區相關事務進行統一決策和綜合管理,協調各方行動,并通過政府資助的各類具體項目進行專項治理。

二、歐盟《海洋戰略框架指令》及相關立法

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2個瀕臨海洋,其中10個是島國或者半島國家,彼此之間既有基于海洋生態整體的共同利益,又有競相開發各自海域的內在競爭,協調難度可想而知。因此,“盡管實施綜合海岸帶管理的必要性廣為認可,但歐洲范圍內的反應主要是碎片化的”。贏到進入21世紀以來,情況才有實質性改觀。2008年6月,經過多年醞釀和磋商,歐盟委員會通過了《海洋戰略框架指令》(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為歐盟各國的海洋管理提供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統一框架,成為在歐盟層面開展海洋綜合管理的法律依據和主要工具,在歐盟海洋政策中占據核心地位。

《指令》的主要目標是在歐盟層面建立一個協調成員國共同行動的綜合法律框架,以從整體}二保護海洋作為一個姍姍來遲的法律產物,其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既借鑒了美國海岸帶綜合管理的先進經驗,義貫徹了先進的生態系統方法,是當今海洋綜合管理立法的典范。

《指令》用了將近1/3的篇幅,在《序言》中詳盡闡述了該法的背景、目的、基本思路和關鍵設置,為更好地理解正文內容打下思想基礎。

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總則》主要對指令的目的、范圍及相關術語作出了解釋和界定。第1條明確《指令》的目的是為實現“良好環境狀態”而建立便于成員國采取措施的制度框架。第2條對《指令》適用的地理空間和事項范圍作出了界定。第3條對海洋水域、海洋區域、海洋戰略、良好環境狀況、環境目標、區域合作等關鍵術語作出了界定。第4條把歐盟海域劃分為波羅的海、東北大西洋、地中海、黑海四大“海區”及更詳細的“亞海區”,并將之作為成員國履行海洋管理職權所必須考慮的因素。第5條要求各成員國就其海洋水域制定一個整體性海洋戰略,并提出具體要求及完成時限。第6條對成員國之間在亞海區、海區、歐盟乃至國際層面的環保合作作出了原則性規定。第7條要求各國確定本國實施指令及進行國際合作的主管部門并報送歐盟委員會。

第二章《海洋戰略:編制》把編制工作按流程劃分為“初步評估”“確定良好環境狀態”“確立環保目標”“制定監測方案”“通知和委員會評估”五個部分,并作出具體規定。第8條要求成員國根據所在海區或亞海區情況對管轄海域的基本功能和特點、主要壓力和影響、經濟社會成本等進行初步評估。第9條要求成員國在已有評估基礎上對其海洋水域進行描述,確定一套關于“良好環境狀態”的具體指標。第10條要求成員國建立一套針對其海域的全面的環保目標及相關指標,以為海洋環境改善提供指導。第11條要求成員國建立和實施協調監測方案,對海洋環境狀況保持持續評估。第12條要求成員國將前述文件提交委員會,由委員會對其能否構成滿足指令要求的框架作出評估,并考慮與海區或亞海區整體框架的一致性。

第三章《海洋戰略:措施方案》要求各國就海洋戰略的實施制定措施方案。第13條從10個方面就方案制定作出了規定,要求成員國在前述評估基礎上,參照確定的環境目標設計具體措施,并在考慮和整合其他相關立法規定的基礎上形成“措施方案”。該方案應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充分考慮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協助管理部門以綜合的方式追求其目標,在經濟、技術上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向成員國公開。第14條列出r成員國難以獨力解決或短期內難以解決的“例外”情形及其處理步驟。第15條規定了需要在共同體層面統一解決的問題的處理。第16條就方案的提交、評估及指導修改做出了規定。

第四章是《更新、報告和公眾信息》。第17條要求成員國及時更新其海洋戰略,每隔六年對戰略的基本要素進行檢討和回顧,并及時提交委員會。第18條要求成員國在措施方案公開或更新的3年內向委員會提交中期報告,說明該計劃的實施情況。第19條要求成員國采取措施,確保公眾參與指令執行,在初步環境評估,確定良好環境狀態、環保目標、監測方案和措施方案等重要環節公開信息并征求公眾意見,保障公眾環境信息權。第20條要求委員會在收到所有措施方案兩年內發布初次評估報告,之后每6年發布一次跟進報告,說明指令的實施狀況、效果、問題、疑難解答及改進建議等。第21條要求委員會在2014年之前就海洋保護區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報告。第22條就指令實施的歐盟資助作出了原則性規定。第23條要求歐盟委員會在2023年7月15日前檢查指令,作出必要修改。

第五章《最后條款》規定了技術適用、監督管理委員會、文本交流、生效等技術問題。

《指令》以經歐盟委員會批準由各國編制和具體實施的“海洋戰略”及其“措施方案”為工具,把分散的、原本屬于各國主權自由決定的海洋管理活動納入統一框架,施加共同要求,明確各自任務并建立實施監督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歐盟海洋管理的一體化。同時,《指令》以實現“良好環境狀態”為目標,以生態系統為基礎進行區域劃分,要求根據生態變化進行適應性管理,充分運用了生態系統方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基于生態系統方法的海洋綜合管理規則”。

除《指令》這一適用于歐盟海洋整體的一般法外,歐盟成員國之間針對跨國海域制定的區域海洋公約也成為歐盟海洋管理的重要依據。目前,歐盟范圍內各典型海區都已制定了專門的區域公約,如針對北海的《奧斯陸巴黎公約》、針對波羅的海的《赫爾辛基公約》、針對地中海的《巴塞羅那公約》、針對黑海的《布加勒斯特公約》等。這些公約的主要內容在于打破國家疆域界限確立海區綜合管理體制,根據海區生態系統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和統一行動策略,包括針對多種污染源進行防治、將防治范圍拓寬至陸域和流域、進行環境監測和技術合作、執行區域性綜合防治計劃等。當然,《指令》本身對各國公民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要想真正把《指令》的要求轉化為對海洋開發活動具有直接約束力的現實規則,符成員國還須根據《指令》及區域海洋公約的要求對國內法律進行立、改、廢,這些國內法也因而成為歐盟海洋綜合管理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從歐美經驗看海洋綜合管理法的特點

雖然時空不同、內容有別,但歐美海洋綜合管理立法實踐中還是存在很多共通經驗,體現了海洋綜合管理立法的特點,對于我們理解綜合管理和生態系統方法在海洋法中的實現,建設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洋綜合管理法治體系具有重要啟發。

第一,立法對于海洋綜合管理的實現不可或缺。海洋綜合管理涉及主體眾多,內容繁雜,且多與公權力行使有關,要想獲得普遍遵守和高效實施,立法保障必不可少。法律可用一種穩定的、制度化的方式明確國家海洋管理的政策戰略,確定具體目標,設計制度框架,建立管理體制,分配權力、責任,劃撥公共資金,協調統一行動,解決爭議沖突,并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刈‘于這些內容,除非一定級別的立法,任何政策、汁劃、命令、決定都難當此任。另外,立法過程作為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利益相關者可公開博弈的開放平臺,本身即為良好的普法渠道和公眾參與途徑,對于贏得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持以促進制度良好實施也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海洋綜合管理法是一個多層次、“嵌套式”的復雜體系。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嵌套式結構,任何具體海域既足相對獨立的特殊系統,需要被特別對待,又是更大尺度的海洋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必須顧及對其它海域及海洋生態整體的影響。因此,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法也應當是一個由不同層級、范圍的諸多立法組成的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嵌套體系,而非任何單一或幾部主要立法所能涵蓋。就美國來說,《海岸帶管理法》所致力解決的是全同層次的海洋管理一體化問題,對于各海區(尤其跨州的)特殊性問題的處理則鞭長莫及,只能由海區法加以補充。歐盟海洋管理法律體系更包含了全歐盟指向的《指令》、地區性的區域公約和各國國內法等多個層次,其中,每一上位層次的立法都為下一層次提供民基于本層次生態系統需要的指引和約束,而每一下位層次的立法都作出了基于本層次生態系統需要的靈活變通和細化補充。

第三,海洋綜合管理法主要解決海洋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問題。盡管保護和維持海洋環境的良好狀態是海洋管理的根本目標,但海洋綜合管理法通常并不隨接規范具體的海洋開發活動,而是通過規范海洋管理活動米間接實現。海洋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才是海洋綜合管理法的直接調整對象,具體包括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國家機構與地方的關系、國家機構之間的關系、地方之間的關系乃至國家之間的關系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海洋綜合管理法是建立在已有海洋管理法體系之上的。海洋開發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綜合管理法出現之前,多數現代國家早已建立了由諸多行業、部門和地力‘政府組成的錯綜復雜的海洋管理體系,基本覆蓋了海洋領域的方方面面,制定了各種針對具體開發活動的行為規則。但由于部門體制的局限,這些孤立看來均合法合理的規則共同作用的結果卻是海洋生態系統整體的日益惡化,因而不得不通過立法來“綜合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說,海洋綜合管理法并非通常意義上的“管理法”,而是“管理管理者之法”,理順海洋管理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把處于分散狀態的海洋管理權納入統一框架,通過制度機制確保其科學配置、高效行使是海洋綜合管理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內容,也是其區別于傳統海洋管理法的本質特征所在

第四,海洋綜合管理法具有“框架性”??蚣苄宰阆鄬τ谔峁┚唧w行為準則的傳統“實體法”而言的作為一種具有“指引”功能的社會規范,法律的主要內容是提供行為規則,傳統法學理論更把“行為模式”視為法律規則構成的核心。然而,在海洋綜合管理法中卻不易找到具體的“行為模式”。占據立法主要篇幅的,是對原則性目標的描述和相關程序性規定。如《海洋綜合管理法》只對合格管理計劃的構成要素以及如何制定、審批這種計劃作出了規定,至于汁劃的具體內容和措施則由各州自主決定?!吨噶睢犯恰霸噲D建立個由成員國管理海洋利用的動態進程框架,而小足,套固定不變、條款詳細的實質性法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前述調整對象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一方面,海洋綜合管理法的適用主體是各種海洋管理者甚至主權者,其均擁有基于各種法律淵源的合法管理權,綜合管理法通常只能“協調”其關系而難以直接發號施令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無論從海洋區域的多樣性還是海洋事務的復雜性來看,良好的海洋管理都需要管理者根據現實情況加以靈活應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難以建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規則。法律所應當做的,是為海洋管理權的行使設定目標、指出方向并劃定邊界,在邊界范圍以內,管理者有相當的自主空問。此,海洋綜合管理法主要是一種框架法,通過制度框架和決策機制為管理者判斷、協調和安排海洋開發活動提供程序性指引,通過對管理過程的控制來避免壞結果或實現好結果,其本身并不提供實質規則。對此,Lowry指出:“CZMA對過程的強調是刻意的,意在鼓勵一種適應性、經驗性的國家計劃設計方法?!盚um-phrey等則認為,在海洋綜合管理中,“歐盟的角色應當是提供一個協調各種依據共享視角開發海岸帶的行動的綜合性制度框架”。

第五,海洋綜合管理法須提供足夠的實施“激勵”。海洋綜合管理法著眼生態系統整體,從共同利益出發設計機制框架,其價值正當性毋庸置疑,但僅此并不足以保證其獲得良好實施。盡管海洋管理者通常以維護公益為己任的“監管者”面目出現,但根據公共選擇理論,“趨利避害”仍然是決定任何組織之行為選擇的基本法則。而在海洋存在大量被稱為公海的白由空間(因而可以爭搶資源)且各海域由流動的海水聯結為一體(因而可以轉移污染)的情況下,各海洋管理者(無論國家、地區還是行業部門)不會自動遏止其最大化利用海洋的沖動,除非有相應機制的“激勵”。尤其在海洋開發活動與具體管理者(無論國家、州/省還是更低層級的地方政府及各涉海部門)利益關系重大而“框架法”義注定籠統從而為之留有大量自主空間的情況下,海洋綜合管理法要想獲得重視和認真實施,就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措施,否則,極易淪為一紙空文。在此方面,美國《海岸帶管理法》體現尤為明顯,其對依法制定海岸管理計劃并經聯邦審批通過的州所提供的巨額資助成為刺激各州參與計劃的最直接因素,效果顯著。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已有29個州(包括五大湖區的州)和5個地區參與海岸帶管理計劃,覆蓋了99%的海岸線。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盟的《指令》理念更加先進、體系更加完整,但由于激勵不足而實效大打折扣。當然,激勵手段絕不僅限于金錢,技術援助、權力下放、榮譽表彰、政治地位等都具有良好刺激作用。而對實施情況的檢查、評估,管理過程的信息公開,以及必要的責任懲罰如扣發援助、追回撥款、吊銷許可、收回權力等“負激勵”,效果也相當顯著,并因而成為綜合管理法的重要內容。

第六,海洋綜合管理法的內容必須明確、具體、可操作?!翱蚣苄浴辈⒉灰馕吨Q缶C合管理法只能是抽象理念和目標的堆砌,只能由管理者憑自我意愿自由發揮,而只是說其不對并非其核心任務的海洋管理的具體內容作實質規定。對于其核心任務,也即對海洋管理權力行使過程的規范,相關規定必須明確、具體、可操作。事實上,無論《海岸帶管理法》還是《指令》,其具體制度都規定得非常詳盡,如各類計劃所應包含的要素、實施的具體步驟、不同情況下的變通處理等,并均以相當篇幅對重要法律概念作出詳細界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者在對管理者進行授權的同時也對“目標”的完成提出了明確的時限要求,從而避免了純粹授權條款容易陷入拖延的弊端。對于立法的實施范圍、關鍵術語、計劃編制的技術細節等,立法也都有明確規定。之所以如此,根本上還是因為各涉海管理者具有爭權諉過、拖延履職的“本性”,非細致規定不足以約束和督促其行動。

第七,海洋綜合管理法強調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是海洋綜合管理取得成功的關鍵,前者把海洋管理活動置于公眾視野之下,公眾的查閱、核實、比對、評說具有巨大的監督作用;后者則使社會公眾尤其是“利益相關者”直接參與管理過程,表達意見和建議,能夠有效彌補部門管理的局限——無論從跳出部門利益本位還是彌補執法能力方面,對執法活動起到規范和輔助功能。由此,公開、透明的行政程序和廣泛的公眾參與也成為海洋綜合管理法的固有內容?!逗0稁Ч芾矸ā泛汀吨噶睢穾缀踉诿恳粋€重要環節都有此方面的明確要求,并另作??钜幎?。事實上《指令》本身就是公眾參與的成果,其從醞釀到出臺,都有諸多環保組織全程參與,在日標設定、評估方法的采用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八,海洋綜合管理法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變動性是海洋管理的特點和難點之一。海洋生態狀況的動態性、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性、科學技術的進步性、價值觀念的變遷都決定了海洋管理不能一成不變,必須與時俱進,適時修正。由此,海洋綜合管理法也充滿彈性和變化,不僅立法本身需要不斷修改,而且.立法中也要建立專門的適應性機制,其典型如對海洋管理計劃的定期檢查和更新。這種檢查和更新,不是像通常法律修改那樣等到出現明顯問題甚至引起社會反彈之后再進行,而是定期化、常規化的。例如,《指令》明確要求成員國每隔6年對其海洋戰略進行檢視和更新,并要求措施方案必須隨著海區面臨問題的實質性變化作相應修正。而對海洋戰略具有指針意義的“良好環境狀態”既不是客觀恒定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指標,并可隨外部因素的變化予以修正。

四、我國現行海洋管理法的不足與完善方向

歐美經驗既揭示了海洋綜合管理法的特征和規律,也為客觀評價我國立法提供了依據和參考。從以上八點來看,我國現行海洋管理相關立法的不足一目了然:

第一,法治化水平不足。國家在宏觀戰略層面對海岸帶綜合管理和生態系統方法的認可已經相當明確,并很早就開始了探索實踐,但法治建沒進展緩慢,制度保障供給不足,嚴重制約了海洋綜合管理的開展。自20世紀80年代國家海岸帶管理立法因多方阻力而擱淺以來,國家層面的海洋綜合管理法至今付之闕如。儀有的兒部地方立法級別低、范圍窄,影響有限?,F有比較“成功”的海洋綜合管理實踐主要是個別省市在國際資金支持下開展的試點性質的示范項目,在資金來源、動力機制、適用范圍、持續時間等方面均有特殊性,不易復制;由于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框架,存在政策小清、II標不明等問題,現有體制的局限也決定了向全國推廣的困難。個別省份在省級層面探索的制度建設,在缺乏國家法支持的情況下,其力度也有限

第二,法律層次單一。當前我國海洋管理法律體系,嚴格按行政級別和轄區劃分,中央層面只有全國通用的一般法,如《海洋環境保護法》及相關法規;地方層面則嚴格按轄區劃界,各省市根據地方情況各行其是,生態整體性無從體現。婦孺皆知的東海、黃海、南海、渤海至今只是地理概念,沒有對癥下藥的“海區法”,其惡果尤以渤海為甚。作為一個生態脆弱、近乎封閉且地處最重要經濟帶之一的特殊海域,全國通用的一般制度對渤海保護無濟于事,必須特別立法,綜合治理。雖然在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和強烈呼吁下,國家通過相關部委牽頭地方政府共同實施的治理項目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綜合管理”,但主要還是依據政策文件,沒有立法支撐,權威性,穩定性都不足,效果不容樂觀。\"當年聲勢浩大、被寄予厚望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在實施一個周期后即黯然收場,取而代之的《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雖然從文本意義上似乎更加科學,但缺乏法律支持,也難有積極作為,渤海環境并未改觀學界有關盡快制定渤海特別法的呼聲不絕于耳,但至今未被納入立法日程。

第三,缺乏對管理者的管理。當年導致醞釀中的“海岸帶管理法”胎死腹中的最有力理由是認為現行法的適川范圍已經覆蓋了“海岸帶”的各個部分,再行立法將導致重復、交叉,這實乃對海洋綜合管理法的誤解。如前所述,海洋綜合管理法的適用主體是海洋管理者而非開發者,舊的是協調海洋權力關系以實現綜合治理,故盡管空間范圍可能與傳統立法重合,但內容和功能并不重復。當前我國海洋管理法律體系雖然貌似完備,海洋、海域、海島、漁業資源等獨立要素都有相應立法,但都是以規制海洋開發者為主的“管理法”,未有專門調整海洋管理關系的立法,無論數量如何眾多,都只是“半壁江山”而已,在體系結構上是嚴重殘缺的。

第四,缺乏框架性規定。當年反對制定“海岸帶管理法”的另一重要理由是“對管理海岸帶的管理部門如何建立、權屬如何分配和海岸帶管理范圍如何劃分等問題尚不知從何下手”這種擔憂也足傳統法律思維的產物。其實,對海岸帶進行綜合管理并不必然要另起爐灶,新設管理部門,爭搶已有部門的地盤和權力,海洋綜合管理法的內容和旨趣也不在就海洋管理重定實體規則。海洋綜合管理所需要的,足為協調管理者之問的關系、規范海洋管理權力行使提供平臺和機制,這主要是由框架性規定來實現的,也是我國現行涉海立法所普遍缺乏的。實際上,當前海洋治理中的“九龍難治水”困境,根源并不在于管理者太多,而是因為有約束力、協調性的框架和機制太少

第五,激勵性不足。我國立法向來不注重激勵機制建設,管理者被視為公共利益的當然代表,有依法行政的“天職”,當然更不需要。因此,在確定管理體制及分配相應權責時,立法往往只是單純授權同時也意味著施加義務和責任),基本不考慮激勵問題偶有規定,也是懲罰嚴重違法者的“負激勵”,利益誘導性質的“正激勵”幾近缺失。當然,從理淪上說,以問責為核心的“負激勵”也可以起到相當效果,但就政治體制的現實來看,其實現殊為不易。再加上各地各部門開發海洋的強烈沖動和內在競爭、海洋洋的廣闊性與流動性、海洋事務的復雜性與技術性等因素綜合來看,現行法對管理者的實際激勵效應是很輕微的,除非有發生重大事故之虞,否則管理者難有多少積極性

第六,內容籠統,不夠具體、明確,可操作性不強多數海洋立法規定原則、條文籠統,往往只是慨括授權,至于權力行使的具體細節、操作流程則語焉不詳,留下大量不確定空間,實踐中只能由執法者自我摸索,或者通過內部工作規定來解決。這導致管理權行使的隨意性,并加劇了權責不清的混亂——既然法律規定不明,那么有利益時“積極”行使,沒利益時消極推諉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與歐美法如同施工圖般的細致度相比,我國更像是計劃提綱。

第七,決策和管理過程由管理者主導和包辦,信息公開不夠,公眾參與不足。相比于一般領域,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對于海洋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海洋管理法的實際狀況卻恰恰相反,比一般環境領域尚有不足?!伴L期以米,我們有意無意地將海洋管理理解為海洋行政管理,或是國家對海洋事務的管理各類企事業單位,相關紺織、個人在內的公眾卻被視為規制和管理的對象,并非作為海洋管理的主體使其參與政策決定或行使權利?!碑斍岸鄶瞪婧A⒎ǘ紱]有建立有關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專門制度?!董h境信息公開暫行辦法》《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等專項立法作為環保部門制定的規章也難適用于海洋部門。當前海洋管理和執法活動基本處于部門主導的封閉狀態,更加劇了“部門主義”。

第八,缺乏適應性規定。各類制度規定往往“一刀切”,缺乏靈活變通,沒有明確的自查和更新機制,不合時宜的法律制度無法得到及時修正??傊?,盡管從數量和范圍上來看,我國現行海洋管理法律體系似乎已頗為完備,但從綜合管理角度來看,其實質上是相當落后而殘缺的。近年來,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我國海洋環境急劇惡化、海洋資源加速耗竭、海洋生態瀕臨崩潰邊緣,雖經多方努力但遲遲未見好轉,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一落后法律體系的結果。要想扭轉這一局面,就必須以“綜合管理”和“生態系統方法”為指導,圍繞以上八方面問題作出系統改造和全面提升,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海洋綜合管理法律體系。對此,本文將另文詳述,在此不論。

管理理論思想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是個體發展和完善自己主觀世界的思想道德活動,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或原則。作為相對獨立的思想道德活動,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自己的運動發展規律,也因之具有獨特的研究論域。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學科依據、結構、過程和效益等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論域的基本構成。

關鍵詞:個體;自我建設;思想道德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即個體建設自己的思想道德。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是個體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是個體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層。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質的存在方式。研究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構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理論體系,理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相關研究——個體道德研究以及自我教育研究基本上是把個體道德的自我修養或自我德育不是作為本體而是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或重要方法來研究的。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不只是從方法層面上研究即研究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方法,而是確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本體地位,對其進行根本性和整體性的研究。下面,筆者試圖從學科依據、結構、過程以及效益等方探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

一、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學科依據

對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往往牽涉諸多學科,需要從多學科、多視角進行審視和探索。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理論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人學、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這些學科的理論知識、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理論構建提供理論依據和立論基礎。

1. 唯物辯證發展觀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哲學依據。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念和發展理論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普遍事實和基本趨勢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的。唯物辯證發展觀關于發展是事物的進化,發展的動力在于事物的矛盾,發展是事物自己運動的理論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哲學依據:個體思想道德不是天賦的,個體思想道德的發展需要不斷建設,尤其需要通過自我建設來促進發展。

2.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人學依據。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精辟、深邃的人學觀點,諸如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特性等。其中,馬克思的關于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①,人“始終是主體”②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人學思想,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人學依據:個體需要自我建設思想道德,個體能夠自我建設思想道德,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3. 自律理論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倫理學依據。自律即道德主體認同并自覺踐行社會道德規范;自律的形成離不開道德教育,也離不開道德主體的自我修養;自律反映著人們的道德水平,自律是個體道德水平的尺度。這些理論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倫理學依據: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具有價值坐標,必須以思想道德引導為先導,并且可以個體對價值坐標的認識和自覺履行程度為尺度評判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水平。

4. 自主學習理論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教育學依據。目前,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空前繁榮,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自主學習理論關于自主學習過程③以及自主學習策略④等思想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教育學依據:要深刻把握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本質,遵循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要掌握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尤其是微觀過程,周密安排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環節;要高度重視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策略,善于綜合運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各種策略。

5. 自我發展理論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心理學依據。盧文格認為,道德發展、社會化、性格結構和認知發展等錯綜交織構成自我發展⑤。自我發展理論關于自我發展動因以及自我發展階段等思想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心理學依據: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有著自身的動因,需要對各種動因進行考察;應該以人的主體性發展的程度為主要標準來確定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階段。

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結構

研究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結構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事物的結構是由事物的要素以及要素的聯結組合而成的。筆者以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坐標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三個基本要素。研究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結構即是研究此三個基本要素及其聯結。

1.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是指為滿足社會的和自己的思想道德的需要,依據一定的價值坐標,自己建設自己的思想道德,使自己進入理想的思想道德境界,進而使自己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道德活動的個體。按年齡、職業、文化層次和政治面貌等不同標準,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具有特殊的主體性,即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特性,其表現為:內在超越性,自覺主動性,自主選擇性,勇于創造性等特性。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結構中處于主體地位。主體地位決定了它的主體作用,即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者,具體表現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發動者,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定向者,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調控者。

2.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對象,即個體自己的思想道德。按存在狀態、素質狀態和層次狀態等不同標準,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的基本特性是客體性。從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的本原性質方面來看,其客體性表現為:客觀性與主觀性統一,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差異性與共同性統一。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客體關系中,客體是受動的一方。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的作用只能通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的活動去把握,必須通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的活動來實現。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提供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信息源,決定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的策略,發展和完善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

3.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坐標。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是典型的價值活動,必須建立價值坐標以確定活動方向。一般而言,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坐標應是統治思想。統治思想是統治階級的主流思想,是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集中體現為社會主導意識形態。按本質特征和表現形式等不同標準,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坐標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在階級社會里,統治思想的基本特性表現為:階級性,現實性,滲透性,相對獨立性。統治思想作為觀念上層建筑,在上層建筑中處于統治地位,對社會起著團結、統一的“旗幟”⑥作用。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統治思想處于價值坐標地位,起著價值標準作用。價值標準作用主要表現為:價值定向作用,價值動力作用,價值調控作用。

4.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要素的聯結。根據作用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系統的力的不同(外界的與自身的力),筆者認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要素有三種聯結方式:壓力聯結、動力聯結和激發力聯結。壓力聯結,是指通過外在實施并對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各要素產生強制性力量作用而聯結起來的方式。壓力聯結包括垂直縱向壓力聯結和橫向競爭壓力聯結。垂直縱向壓力聯結,是指從上到下強制對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各要素的聯結方式,或者說強行要求個體自我建設思想道德。橫向競爭壓力聯結,是指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成員,在競爭壓力的作用下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各要素聯結起來的方式。動力聯結,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自身內部動力促成的各要素聯結方式。這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的主體性的本質表現和必然產物。激發力聯結,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激勵性環境產生的激發力促成的各要素聯結方式。壓力聯結、動力聯結和激發力聯結這三種要素聯結方式,并不是自成一體、截然分開的。一般情況下,壓力、動力、激發力共同作用,形成強大的合力,推動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順利進行。

三、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實際過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總是表現為若干環節和一定形式,總是呈現出具體的矛盾運動以及矛盾運動變化的規律。為此,我們從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環節、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形式、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矛盾、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等方面來探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

1.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環節。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是一個前后連貫、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相互關聯的各個階段,實質上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所必須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這里稱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環節。根據各階段工作任務和性質的不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分為五個基本環節:起始環節——實態分析,基礎環節——目標設置,中間環節——策略制定,關鍵環節——調控執行和終結環節——總結評估。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這五個環節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銜接,并在運行過程中交叉遞進,共同促進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順利進行。

2.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形式。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與其它事物發展過程不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具有自己獨特的形式。所謂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形式,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樣式。它不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階段,也不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方法,而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一些類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形式復雜多樣,但基本形式有三種:順應式,表現為:順應自我建設規律,順應統治思想的內容,順應自我建設主體的合理需要,順應自我建設主體的思想道德水平等;改善式,表現為:改善自我建設主體能力,改善自我建設策略,改善自我建設情景等;創造式,表現為:思想道德理論創造,思想道德實踐創造等。當然,順應式、改善式和創造式這三種形式只是相對的。順應式里有改善式和創造式,改善式中有順應式和創造式,創造式里有順應式和改善式。自我建設主體在進行自我建設過程中,必須根據建設情況善于轉換建設形式以及綜合各種建設形式。

3.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矛盾??疾熳晕宜枷氲赖陆ㄔO的過程,必須揭示它本身的內在矛盾,揭示自我建設主體怎樣在自己內在矛盾基礎上形成自己、否定自己和發展自己。那么,什么樣的矛盾才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內在矛盾呢?筆者以為,其一,它是自我建設過程內部必然存在的;其二,它存在于自我建設過程最簡單的起點之中,包括在概念的本性之中;其三,它又是能動的,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一個因素;其四,它本身又有相對獨立性,從而能夠形成自己,進而發展自己。從整個自我建設過程的發展來看,符合這些條件的內在矛盾是:自我建設客體與自我建設主體之間的矛盾;自我建設主體與統治思想之間的矛盾;自我建設客體與統治思想之間的矛盾。

4.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規律,就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諸要素、諸成分之間的本質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是一個體系,主要呈現為這樣三條規律:(1)個體思想道德統治思想化規律。所謂個體思想道德統治思想化,就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必須以統治思想為價值坐標,用統治思想來建設和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或者說個體思想道德必須向統治思想發展、靠近以至一致。(2)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與思想道德引導辯證統一規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與思想道德引導緊密相連,沒有離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參與的思想道德引導,也沒有獨立于思想道德引導之外的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二者共處一體,所可能有的只是在某一個時期活動重心不同而已。(3)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自我生成規律。即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劇作者,也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劇中人。

四、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效益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是實現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目的,同時展現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正價值。追求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還是評價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水平和程度的重要依據??梢?,對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的研究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重要內容??傮w看來,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具有真理效益、善性效益和美感效益等三種效益。

1.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理效益。沒有對世界“是什么”的認識,就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善和美的判斷。真理是把握世界的基礎,也是善性和美感的前提。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首先體現為真理效益。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個體學習統治思想,認同統治思想,信奉統治思想,實踐統治思想,以建設、形成個體思想道德。個體思想道德中的理論、觀點、思想、看法、意見等是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能不能對對客觀世界進行正確反映,這里就存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理效益問題。筆者把個體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形成的對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理論、觀點、思想、看法、意見的追求即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理論、觀點、思想、看法、意見的獲得即對真理的獲得,稱作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理效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理效益包括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真理的獲得兩方面效益。

2.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善性效益。真理與善性是緊密聯系著的,沒有真理就沒有善性,若沒有善性,真理也不能成為對人類有益的力量。真理必須寓于善性之中,愛因斯坦說得好,“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道士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雹咭虼?,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追求真理效益,也追求善性效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善性效益是從德性效益來談的。筆者把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形成的道德品質以及道德品質對個體的精神完善的有益結果稱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善性效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必然具有善性效益。這是由統治思想中具有豐富的道德、倫理內容所決定的。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善性效益,主要表現在健全義務觀念,形成道德良心,熱愛自身榮譽以及增進內心幸福上。

3.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美感效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真理效益,具有善性效益,而且具有美感效益。也只有真理效益、善性效益和美感效益三者的和諧統一,才能實現個體思想道德全面發展,進入最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個體學習統治思想、認同統治思想、信奉統治思想、實踐統治思想,是否具有美感,如是否具有真理美、是否具有善性美、是否具有實踐美等,這里就存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美感效益問題。筆者把個體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產生的具有肯定性和魅力性統一的有益效果稱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美感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美感效益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或結果的客觀實在而不是主觀感受,準確地說,它不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所經歷的主觀的美的感受。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美感效益主要表現為具有真理美、善性美以及實踐美。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既是思想道德理論發展的要求,也是思想道德實踐發展的要求,根本地說,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我們期待著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深入和突破。

注釋:

①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30頁。

③④ 龐維國:《自主學習》,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2-82、95-123頁。

⑤ 簡•盧文格:《自我的發展》,韋子木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⑥ 宋惠昌:《當代意識形態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頁。

⑦ 海倫•杜卡斯、巴納希•霍夫曼編《愛因斯坦談人生》, 高志凱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頁。

(責任編輯劉龍伏)

上一篇:網絡與教育探討論文范文下一篇:農業機械化發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