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師的50個細節讀后感

2023-06-25

第一篇:教師的50個細節讀后感

《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讀后感

張曙光

課堂,是教師展示自身生命價值的舞臺;教學,是教師職業活動的主要存在形式。課堂中的一舉一動,教學中的一顰一笑,都傳遞著這樣或那樣的意義,有著不相同的意蘊。

暑期,我認真拜讀了鄭金洲老師寫的《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這本書的內容很直白,就像一面無形的鏡子,照出了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怎么去解決。

整本書分為七個板塊:“課堂教學特征,教學方法探索,教師的語言行為,課堂中的非語言行為,學生學習狀態,課堂突發事件以及課堂教學環境”。比較全面,細致地總結了教學中的各種教學情況,教學細節。這本書的主旨是把教育教學的細節把握經驗提煉出來,把細節蘊含的意義揭示出來。鄭老師認為真相在細節;力量在細節;魅力在細節;問題在細節;意義在細節。

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但在教學活動中一些“細枝末節”往往被我們忽略,不是我們不夠重視,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鄭老師通過自己平時的聽課,總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見的且容易被忽略的一些細節,而這些細節多為我們教師較為常見的教學行為,不論是在公開課上,還是在常規課中,一些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在這本書中,鄭老師用他獨特的見解進行分析,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我不禁聯想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從而思考自己教學中的利與弊,也讓我受益匪淺。 課堂教學各項活動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絲毫沒有雜亂的跡象,是很多老師追求的方向。也是我對課堂的首要要求。就是俗話說的“壓住堂”。但是鄭老師認為這樣的課堂使學生失去了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限制了學生的行為,教師是課堂的操控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 新課程所倡導的是“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主張的是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替代傳授、灌輸式的教學。真正落實這些教學理念、方式到實處,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其實就會或多或少的失去原有的“秩序”。而課堂的一些“無序”正是學生參與性與創造性的體現。課堂的一些“無序”也正是學生創造力的體現,往往會成為這堂課的亮點。

大多數教師,包括我自己,有時候都很反感學生課堂上的“無序”以及混亂的局面,總感覺面對學生端正坐好,兩眼望著自己的時候講課是最舒服的,學生的聽課效率也最高。但是,根據新課程理念,其實,課堂會出現的“雜亂”,其實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雜亂,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的雜亂。讓我信服這一觀點,并不是純粹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教學實踐。例如:上學期,我和張小勇老師所任教的四(六)班,在我們兩位男老師嚴格、認真的管理下,班紀班風比較良好,學生們成績也非常優異。 我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雜亂”的現象,這些“雜亂”現象的制造者是:“呂秋陽、徐教程、方向陽、于博文、徐源、江奇陽、張梓萌、周子航”等幾位聰明、活潑、能說會道的學生;這些學生愛思考問題、愛舉手回答問題、愛爭論問題----這樣,課堂上不免就出現了所謂的“雜亂”想象;也就是熱鬧現象。但是,有時擔心過于熱鬧,會影響課堂紀律,也怕被領導看見造成誤會---某某老師課堂紀律太差了。因此,趕快壓抑學生情緒,草草收場了。留下了一丟丟的遺憾。

有時候老師們會開玩笑說,學生們頭腦靈活的班級課上一般都比較亂,而學生比較呆板的班級就是老師心中認可的乖學生。雖然只是句玩笑話,但的確是教學中比較常見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用更加成熟的心態接受學生課堂上適當的“雜亂”,并積極引導學生在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調動自己的學習主動性,開闊思維,在集體探索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細節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蘊含智慧;看似簡單,而簡單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學生,充滿智慧,對教育教學有著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顧的教師才能去主動創設、積極捕捉與有效開掘這些精妙的細節,方可于“細微之處見精神”!

第二篇:《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讀后感心得體會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華東師范大學鄭金洲教授撰寫的《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鄭教授的《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從 “課堂教學特征”、“教學方法探索”、“教師的語言”、“課堂中的非語言行為”、“學生學習狀態”、“課堂突發事件”、“課堂教學環境”、“我對課堂教學變革的總體認識” 八個方面闡述了一名教育專家深入一線的教育的感悟與建議,且提出了良好的建設性意見,值得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借鑒。哲人老子曾說過:“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在許多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細節是全局成敗的關鍵。教學細節雖小,有時毫不起眼,卻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課都離不開的閃光點,教師也正是通過對眾多細節的把握去影響學生,這樣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第一,關于教師拖堂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教師由于種種原因,當堂的教學任務沒有作結,或者為了要讓學生多聽一些知識點、多讀幾遍課文,多感受一些課堂的精彩,常常會拖堂幾分鐘,甚至到上課鈴響還不想離去。正如鄭教授在書中所說的:“拖堂的幾分鐘,也許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這種‘多余的精彩’恐怕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真正能聽得進的東西也非常有限。”課間十分鐘,學生喝水、上廁所、準備下節課,讓緊張的身心得到松弛,以便以良好的狀態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我們試想想,一臺好的機器要想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那只有勞逸結合,何況是正在成長的小學生。作為教師,自己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調控課堂教學的節奏,合理安排教學的時間節點,既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又有可能促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二,板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鄭教授在書中說:“板書是學習的工具,教學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臺,它要為教學服務,為學生學習服務。”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對自己板書的呈現方式進行精心設計。一個優秀的板書設計,能夠把學生帶進一種妙趣橫生的境界,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隨著老師板書的引導,踴躍舉手發言,教學任務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順利完成,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作為小學語文教師 ,我認為要求學生一味地拼命記答案,抄寫板書,不但起不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而且還會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限制學生的思維,死讀書,讀死書。在課堂上,學生看似回答流利,卻丟失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缺失了思維碰撞的火花。

所以,在板書的整體設計上,在遵循邏輯思維結構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留白”意識,給學生留下空白,留下更多思索的機會、易懂的歡快是我們教師應該注意,也是應該學習的。

第三,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問題。鄭教授列舉的“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均衡”、“高高舉手的孩子獲準回答問題的幾率高”、“課堂上的沉默”、“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廉價的掌聲”、“無精打采的‘老師好’”、“與聽課老師的‘互動’”、“閉不上眼睛的學生”……,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問題”,但可以看出教師對課堂的調控,師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積極性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均衡”“高高舉手的孩子獲準回答問題的幾率高”……這是關注整體不夠的具體表現。“課堂上的沉默”“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廉價的掌聲”……這是平時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存在一定的問題,“課堂上的沉默”是允許的,可能學生正在進行深入思考。“課堂上的異口同聲”說明可能大部分同學真正會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廉價的掌聲”,其真正起到激勵作用的程度值得思考。“無精打采的‘老師好’”,這要么是這類教師的課程學生不喜歡,或這類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問題,讓學生在開課伊始就無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們作為教者一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控課堂,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上好課,我們需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不要把老師當作是權威,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民主的環境,師生平等才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學生。這就需要教師以民主教學作風去組織教與學活動。這種教學作風,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內在動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有利于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與反饋,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滿足感。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敢于質疑問難,勇于大膽創新,樂于發表意見。其次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及時了解當代小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點 , 淡化教師作為教育者的角色痕跡 , 重視師生間的非正式交往和非語言交流。在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過程中,要善于發揮“情感效應”的作用,教師積極的教學情感,是開啟學生智力和美好心靈的鑰匙,是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動力,更是建立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梢允菇虒W活動別開生面,生機盎然。

第四,教師能沉著對待課堂上的偶發事件。鄭教授在文中列舉的“飛進教室的蝴蝶”、“電源插頭掉了”、“坐在地上的女孩子”……文中的三個案例,無一不令我們深思。“飛進教室的蝴蝶”這個事例講的是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此時一只蝴蝶飛進教室,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機智扭轉了學生的注意力,將課堂秩序恢復正常;而“電源插頭掉了”的事例卻反映了教師的機智與能力的欠缺,致使耽誤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難以有效完成;“坐在地上的女孩子”的教師,則從了解學生做起,找到了小女孩的頑跡所在,順勢引導,教育是成功的。從這些案例中,我們不難悟出:沉著對待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教師智慧的表現。

這樣突發的課堂事件,正是考驗我們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智慧,反映教師的機敏與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正如鄭金洲教授所說‘課堂對教學智慧的挑戰是巨大的,一個教師窮其智慧有時也難以應對來自于課堂上的壓力與挑戰’。那么我們教師如何應對課堂上這些突發的事件呢?我想我們教師還是要廣讀書,多聽課,多積累實踐智慧的范例,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巧能力,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學智慧。

以上從幾個方面談了我的一些看法,對于其它的一些細節問題,也非常值得我們教師細致體會和借鑒。讀了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我們課堂要關注的不僅僅是這50個細節,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要多觀察、

第三篇: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

課堂,是教師展示自身生命價值的舞臺;教學,是教師職業活動的主要存在形式。課堂中的一舉一動,教學中的一顰一笑,都傳遞著這樣或那樣的意義,有著各不相同的意蘊。鄭金洲教授,以一個專業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聽課、評課的親身經歷,透視了課堂上教師的言行舉止、學生的身心表現,并將這些細節加以理論闡釋和學理說明。教育君辛苦編出本文,僅是對鄭教授《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一個專業研究者的聽課雜記》一書的大概展現,以期給大家以幫助。如果希望更深入研究的,教育君建議您購買鄭金洲教授的專著來認真研讀,收獲肯定是這篇小文無法比擬的。

一、課堂教學特征

1、并非井然有序的課堂

近來讀美國學者阿布拉漢姆森和福雷徳曼寫的一本書,書名叫《完美的混亂:無序中隱藏的優點》。書中的一些觀點對我頗有啟發。他們認為:適度混亂的人、機構和系統,經常比組織性高的群體更有效率,更具恢復能力,并且創造性更強,總之更加高效。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適度“雜亂”效率高。在我看來,這一理論也適用于說明我們的某些課堂。當下課堂上已經出現了有益的“雜亂”,我們要允許這些“雜亂”的存在。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進一步探討什么樣的雜亂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雜亂的類型、動因到底是什么,我們教師在“雜亂”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也許這樣的研究,會使“雜亂”變得“清晰”,“無序”變得“透明”。

2、并非環環相扣的課堂

“環環相扣”的教學思維,一定程度上是線性思維的反應,是用單線演進的思維看待教學中各行為環節,認為各環節是一次呈現的,不會反復,也不需要反復;不會錯亂,也不應錯亂。這樣的思維有其合理性的成分,它使得教學過程如同機器生產各個工作環節一樣,前后工序相連,每道工序各司其事,教學向預定的目標“義無反顧”地行進。但也有其不合理的成分,在教學的重心是教師,教學的關鍵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情況下,上述教學進程可以“進退有據”,較為得當,而當教學重心下移,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主動權的時候,單一的演進序列就會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

3、并非行云流水的課堂

行云流水般的課堂其實是一種非常態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蹣跚,時而雀躍,時而深思,教師在課堂上并非得心應手,遇事應對自如,遇難逢兇化吉,而總是有本領的恐慌感,才是課堂的常態。

4、并非設計嚴密的課堂

這樣的設計沒有“留白”,沒有“縫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課堂上學生的行為也變得循規蹈矩,在教師的引導下亦步亦趨。在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就需要寬視野、大設計。也就是,設計從教學目標與重點著眼,從教學總體著眼,對教學作出整體安排和統籌規劃。

5、并非人人稱道的課堂

對課堂設計思路、實際教學行為有看法上的歧異,可能恰恰體現了這堂課的價值所在。沒有了人人稱道的課堂,不是一件壞事,反倒是課堂教學的進步,至少是課堂教學認識上的進步。有缺陷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才是活生生的課堂,才是新課程指導下“轉型”過程中的課堂。

二、教學方法探索

1、無需舉手,自由發言

三條基本原則:女生優先,男同學要謙讓女同學;前排優先,當前后排同學同時站起來時,后排同學應該謙讓前排同學(因為前排同學往往看不到后排同學與他同時站起來了,但是,后面一個機會就應讓給后排同學,如果他愿意發言的話);經常發言的同學應謙讓較少發言的同學,課堂秩序力求做到不亂。

2、零散的提問

一般說來,課堂上的提問從智慧含量來說,大致有四類:記憶性問題,通過回憶相關知識可以回答的問題;理解性問題,需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或者說明事物與事物關系的問題;應用性問題,將學習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評價性問題,對所學知識進行評判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四類問題,包含的智慧有低到高,不斷深入。

3、熱鬧的角色扮演

如果角色扮演離開了教學的特定目標以及教育教學的具體要求,那么,它就只具有手段的意義了。沒有目標,失卻了內容,單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能活躍課堂氣氛,也失去了針對性和實效性。新課程絕不是離開內容、離開知識結構、離開知識授受來談課程的,它要求改變的是課程的承載方式以及內容的展現形態。

4、捂住對方嘴巴的“討論”

一次在小學聽課,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老師布置了討論任務,學生開始分小組討論。討論中,學生爭相發言。一個小朋友為了爭得發言的機會,用手捂住了另外一位小朋友的嘴,以便自己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被捂住嘴巴的那位同學,急乎乎地要把對方的手拉開,也想說出自己的想法。老師沒有注意到這一場景,討論仍然“熱烈”地進行著。上述場景的出現,反映出的是學生并沒有掌握的討論的要求,還不知道如何參與討論,不懂得如何分享他人經驗。“教學”這個詞語在中國表達的含義與西方有著顯著區別,那就是既包含“教”,也指代“學”,是教與學的統一體。“教學”的這個含義不能總停留在表面上,在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加以體現。討論方法的開展,不能遺漏掉教學的另一方——“學生”。

5、學生忙討論,教師忙板書

學生如何形成討論的習慣,如何真正與他人分享,如何學會與他人合作,如何與他人交換思想,如何說服他人等,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在學生討論中存在。如果失去了教師的指導,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流于形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的,學生學習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是在師生交往中進行的。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學習要保持同步狀態,而不是異步狀態。南轅北轍的教與學,兩相錯位的教與學,是沒有對話、缺乏共生的教與學,也是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教與學。

6、沒有學習伙伴的學生

“自主擇伴,結對學習”的初衷,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互助中習得知識,在合作中掌握技能,在分享中提升本領。但在實施中,確實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很多學生的學習伙伴并不是同桌,都需要離開座位,找到自己“心儀”的伙伴,而這個過程往往將教學實踐拖長,伙伴相見,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也確實會出現個別同學沒有伙伴的狀態。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階段,需要加以考慮,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7、眼花繚亂的多媒體

整合是渾然一體,整合是兩相融和,整合是彼此協調,當今的課堂還沒有做到這點。什么時候才是真正達到整合,那就是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多媒體存在,沒有覺得多媒體多余,沒有為多媒體過多吸引自身的注意力,沒有覺得課堂知識與多媒體不相一致的時候。換句話說,是讓多媒體回歸其“手段”特性,而任何手段都是為目的服務的,是服從于目的的。

8、沒有板書的課堂

板書展現教學的整體架構,體現本節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是教師所關心同時也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對知識整體認識所需要的。

9、拖堂的幾分鐘

作為管理者最應該掌握的三種能力分別是:信息溝通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團隊建設能力。時間管理的藝術,同樣是教學的藝術;時間統籌的能力,同樣是教學的能力。

10、溜走的“教育性滲透”良機

這個場景中蘊含的問題,就是教師沒有捕捉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良機。而是讓這個機會在自己的指尖悄悄滑落了。教育性滲透,既體現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在分析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基礎上的有意設計,也體現在教學實施階段課堂上出現一些隨機事件時教師對其中“教育性”因素的把握與運用。滲透是不露痕跡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整合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是兩相融通、相得益彰的。滲透得當,學生無意獲得的思想規范意識就強;整合妥帖,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習得知識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

三、教師的語言行為

1、這個問題回答得不完整

一個人思考問題時常會有其局限性,這是與其成長背景、已有經驗、思維水平、認知特點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對問題的分析中,這種局限性反映出的是他思維的真實狀態、認識的起始水平。如果教師能夠引導他分析自身認識的局限、思維的障礙,進而得出正確的答案,學生藉此就有可能獲得一定的進步,就會在深化認識中提升自己的解題水平,在多向思維中超越自己的現有狀態。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的駐足停留,對學生問題回答不準確原因的即時判斷與分析,不僅會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而且也會為后續教學提供支撐。

2、這個問題回答得對不對

對不對,對;好不好,好。這樣的互動有了互動的形式,問答連貫,相互激發,話語碰撞,但互動的實質性內容不多,含有的智慧性成分有限;這樣的互動有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氛圍的營造與烘托上,但效果恐怕不夠明顯、突出,可以說是一種低效的互動。

3、這個問題你怎么看

激勵學生面對一個問題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案,不固守答案,在思維的發散中產生創新火花。創新教育也好,教育創新也罷,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在多樣性中滋生創新,在差異中孕育創意,在個別中培植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既給了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也使得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對該問題的認識。無論是尋找多種答案,還是對既有答案進行評論,都是促使學生圍繞問題談出自己的觀點,在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現有問題之間架設起橋梁,從而將自己的認知結構激活。創新是在一點一滴中培養起來的,教師這樣的問話就此意義上講,有著激發創新的要素在里面。

4、這個問題同學們聽懂了嗎

課堂上,不一定讓學生“聽懂”,而是應該經由學生之間的相互智慧碰撞、經過學生自身的思考探索“弄懂”,不一定由教師發出是否聽懂的質詢,從學生的面部表情、實際活動狀態、思維深刻程度等也可以給出相應判斷。這一定是另一種更好的選擇。

5、誰來回答一下這位同學的問題

將解決問題的權力讓渡給其他同學,充分利用來自于學生自身的資源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反應出的是將自己的姿態放低,將學生的潛在資源轉化為教學的實際資源,讓學生在互幫互學中共同成長。學會合作,是當今我們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加強團隊建設,是當今我們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基本導向。在課堂上,給學生合作與分享留有較大空間,不僅解決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而且也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幫助他人的意識,與人相處的技能與技巧。

6、把這個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好嗎

要認識到學生回答問題的重要性,要調節好不同學生的參與狀態和比例,用自己協調者的角色統籌安排好課堂中不同學生的應答。課堂公平是所有教育公平中最細微的,可能也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部分(至少進同一所學校后是如此)。公平調節的杠桿在教師,有些學生應答機會多了,就需要適當減少;有些學生應答機會少了,就需要積極鼓勵,促使其大膽對問題作出回答,不斷增加其應答的體驗和獲得認可的機會,逐漸使其由課堂“邊緣人”的狀態中擺脫出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權力”杠桿調節“冷熱不均”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強化。從這個意義上,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今天,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教師需要賦予學生哪些先前沒有的相對缺失的權利。

7、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現在回答不上來

第一,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并不見得都由教師來回答,學生也可以成為問題的解答者甚至是評判者。

第二,面對學生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越來越難以勝任回答的職責,需要考慮其他方式來應對這種情況。

第三,如果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總是以這種方式來處理,久而久之,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身的教學權威形象,甚至有可能造成學生在課堂上爭相提問并比試看誰難得住教師的現象。

所以,需要探尋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需要分析學生問題提出的背景、立場、角度、緣由,并將其作為后續教學資源加以有效利用。

8、你在想什么呢

一味的指責,能換來學生注意力的真正轉移嗎?諷刺挖苦能使得學生煥發學習的動機嗎?

9、連某某都已經舉手了

這種心理感受不會讓他有成就感,反而在與其他同學的對比和參照中體會到更多的挫敗感。教師的這句漫不經心的話,可能使其回答問題的勇氣受到挫折,使其剛剛產生的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大幅度降低,使其進一步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進而停留在教師以為的他不優秀的行列。這句話中,教師的認識和看法會有意無意影響其他同學對這位同學的認識和看法。教師的言行,關乎學生的成長。課堂上的言行,更是起著引導性的作用。教師不可不慎啊。

10、同學們課上不許(不要、不能)

變“不許”為溫文爾雅的提示,變“不要”為體貼入微的導引,變“不能”為循循善誘的教誨,在今天尤為重要。

11、教參上也是這樣寫的

這是一句非常蒼白的、毫無智慧也不講道理的話,顯示出來的不是教師的權威,而是教師的無能。

12、誰來總結(評價)一下剛才各位同學的觀點

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自主表達和發表意見的機會,對問題作出批判性分析。教師讓學生盡可能充分地發表意見、質疑問難,是在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外部世界,運用自己的視野去分析所面臨的各種復雜場景,無疑對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有一定的幫助。教師讓同學對其他人的觀點作出評析,更是促使這些同學用分析、甄別、判斷、評論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認識,通過更為復雜的智慧活動學會批判地認識外部世界,進而形成“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談不談”的創新品質。由學生來完成這些教學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把學生身上所具有的教學資源從潛在的狀態上升到顯性狀態,從個體狀態上升到群體共有的狀態,從散亂狀態上升到整合狀態。

13、同學們緊張嗎

情緒緊張的是教師。緩解緊張情緒的方法很多,通過詢問學生是否緊張將緊張情緒加以轉移,是其中一種。此外,老師在上公開課時,還可以通過其他多種方法緩解緊張心理,如深呼吸、在講課時注意多用手勢輔助言語、講課前在頭腦中呈現美麗的自然風景、做好充分準備等。方式方法有很多,不見得只有詢問學生是否緊張一種方式。如果學生真緊張的話,也可以讓他們閉上眼睛稍加休息,或回憶最近的一次愉悅的活動經歷等來緩解。

14、楊老師對某位同學問題回答的復述

對這種復述,我把它理解為對這位同學的一種難得的正面評價;對這種復述,我把它理解為對其他同學的一種帶有藝術性的負面評價。這種復述所具有的評價含義是潛在的,是用一種隱蔽的方式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進行批判。在不露痕跡之間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表揚或批評,在無聲無息之間讓學生體味到老師倡導的方向。

四、課堂中的非語言行為

1、教師的手勢

傳播學告訴我們,人與人在進行面對面溝通的時候,言語傳遞信息占30%,非言語傳遞信息占70%,也就是說,非語言傳遞的信息要遠多于言語傳遞的信息。非語言包括語氣語調、面部表情、身體姿態、手勢、服飾、空間距離等,手勢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借助于手勢可以強調某些言語信息,可以體現自己的某些態度和情感,可以增強自己言語的說服力。

2、教師的行走路線

一位教師在課上始終站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圍著講桌轉的話,常常意味著這堂課主要是突出教師講解,是以講述為主要教學方法,教師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言語是否到位,板書是否工整,甚至是以教師自己為中心的。一位教師自己不停地在教室內游走,很少在講臺上出現的話,常常意味著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在課上的活動情況,關注自己與學生的深層次交流。

3、用手擦黑板的老師

課堂上沒有無足輕重的行為,每種行為都有寓意,學生也可能習得這種寓意,進而將其作為自身行為參照。因此,教師需要事先對相關的課堂行為進行籌劃,盡可能將所有影響學生認知的行為納入到教學設計之中,使其充分體現教育教學意義。只有做到事先謀劃,才能避免課上行為的不當。

4、指向學生腦袋的教鞭

至少是少了點對學生的尊重。每位同學都有其姓名,姓名作為一個人獨特的生命的價值的體現與活生生的個體緊密聯系在一起,它有著特殊的含義,承載著這個同學特定的成長背景、生活閱歷、個性特征等。

至少是少了點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還需要貫徹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體現在師生交往的具體行為上。

至少少了點教師專業的特有品質。作為專業化了的教師,應該在非常短的時間里熟悉自己服務的對象,準確地叫出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名字,如果沒有這樣的一些基本功作為后盾,所說的專業化似乎也就成為空談了。

5、你來回答問題

叫出學生的名字,不僅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也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與重視。一個人的名字是一個人的標志,在這個名字里,體現著這位同學不同于其他同學的特質,也是這位同學把自己看作獨立于他人的重要特征。閱讀哈弗大學的某位教授關于案例教學的論述時,他提到,作為教師如果不能準確地叫出班級里每位同學的名字,是不可原諒的。

五、學生學習狀態

1、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

自主互助教學模式

在孩子們輪番走到臺前的時候,老師一直靜靜地關注著、思考著,她沒有要求學生走到講臺前講解,也沒有打斷孩子們對問題的輪番講解,只是在有的同學講解或思考出現短暫障礙時,才說上一兩句話。從課堂狀態看,教師好像是被“邊緣化”了,但正是這種“邊緣化”,使得學生脫穎而出了,學生可以從各自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出發,大膽地陳述自己的見解,坦誠地說出自己解題時犯的錯誤。

2、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

美國教育學家弗蘭德斯在20世紀60年代發明了課堂教學師生互動觀察量表,在量表中羅列了十個師生互動項目,其中教師支配的行為有7項:講述、提問、發出指令、情感支持、批評、表揚、利用學生回答形成后續教學行為;學生支配的行為有2項:應答、主動發問;師生共享的行為有1項:沉默。

應答中,問題的提出者是教師;發問中,問題的提出者是學生。前者是以教師主動為表征的,后者是以以學生主動為表征的。應答中,問題多來自于教材或教參的預設;發問中,問題多來自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前者表現的是知識掌握的要求,后者表現的是學生自身的智慧和學識。應答中,問題常有預定的答案,答案是給定了的;發問中,問題的答案是未定的,有時甚至是無解的問題。前者教師胸有成竹,后者教師難以測度掌控。

3、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機會的不均衡

我們常常討論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均衡發展這樣的問題,其實,課堂上的不均衡也值得我們思考和分析。這樣的不均衡是隱性的,對學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4、高高舉手的孩子獲準回答問題的幾率高

這是關注整體不夠的具體表現。

5、課堂上的沉默

學生不回答問題,可能是由于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給與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有限,學習習慣處在靜聽的狀態,習慣于接受既定的答案。

學生不回答問題,可能是由于礙于面子,擔心自己回答不出來引發其他同學嘲笑。

學生不回答問題,可能是由于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太大。

6、課堂上的異口同聲

說明可能大部分同學真正會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

7、廉價的掌聲

心理學家詹姆斯曾說過,一個人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學習,只能發揮自身20%—30%的才能,而在有激勵的環境下學習,最多可發揮自身70%—80%的才能。

真誠發出“你真棒”贊美言論,真心地為同學的回答喝彩,真實地呈現出對同學回答問題的贊賞,我們都由衷地歡迎,學生也會感受到這種表揚所具有的神奇的力量。

虛假的掌聲,廉價的喝彩,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微笑,只能漸漸降低表揚的力量。當贊美沒有魅力,表揚沒有激勵作用的時候,課堂上留下的就是沒有內容的掌聲,沒有意義的歡呼聲,沒有任何內涵的笑聲了!

8、無精打采的“老師好”

要么是這類教師的課程學生不喜歡,或這類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問題,讓學生在開課伊始就無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們作為教者一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控課堂,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與聽課老師“互動”

課堂應盡量保持其常態,聽課者不應成為課堂中的“動態生成”要素,要讓學生在常態課堂體現常態行為。如果課堂失去了以往的狀態,那么,也就意味著無論是教師的行為還是學生的行為,都失去了慣常的表現,這樣的課堂行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評判的意義。按常態方式,處理常態課堂,對其他老師才具有示范意義。

10、閉不上眼睛的學生

老師說:“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遍課文。”伴隨著舒緩的音樂,老師聲情并茂地讀起了舒婷的《致橡樹》。學生有的瞇著眼,有的一會把眼閉上,一會睜開;有的把雙手蒙在眼上;有的干脆將書蓋在自己臉上??吹竭@樣的場景,你會想到什么呢?一是學生在眾目睽睽之下很難閉上眼睛去聆聽教師的朗讀。二是教師為什么沒有讓學生去朗讀,而是由自己越俎代庖呢?三是師生在詩文的理解和解讀上并沒有實現同步共進。這樣的場景背后,隱含的是教師對個人行為的高度關注,以及對學生行為關注程度不夠。教學中仍把自己當作重心和中心,沒有真正實現教學重心下移,沒有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沒有將學生的感受、體驗當作自己教學設計的支點。

六、課堂突發事件

1、飛進教室的蝴蝶

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此時一只蝴蝶飛進教室,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如何機智扭轉學生的注意力,將課堂秩序恢復正常?

課堂上沒有哪一個問題的解決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大量的問題是兩難性的,是進也難退也難左右為難的。上述問題也是如此,假如我們認為這樣就解決問題了,沒有發現隱含的其他問題的話,那么解決問題的水平也就局限在“不誠實”的水平上了。課上大量問題是“按下葫蘆起來瓢的”,老師既要看到葫蘆,也要看到瓢,尤其是要看到正在浮上來的“瓢”。認識到“瓢”的存在,才有可能認識到要進一步解決“瓢”的問題;如果認識不到它的存在,也就談不上問題的解決了,教師解決問題的水平就有可能永遠局限在“葫蘆”的水平上。

2、電源插頭掉了

鄭教授在書中所舉的事例反映了教師的機智與能力的欠缺,致使耽誤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難以有效完成。

3、坐在地上的女孩子

“坐在地上的女孩子”的教師,則從了解學生做起,找到了小女孩的頑跡所在,順勢引導,教育是成功的。從這些案例中,我們不難悟出:沉著對待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教師智慧的表現。

七、課堂教學環境

1、“靠邊站”的講桌

原因之一:講桌靠邊移后,教師站在學生面前少了一種依靠,大多數教師會感到不自在,要改變這種不習慣的狀況,勢必導致教師盡量縮短站在學生面前滔滔不絕地講授的時間,并且在學生中間尋找較為緩和、能平衡心態的位置。這樣一來,教師就會無意識地走到學生中間去了。

原因之二:講桌靠邊移后,教師沒有了高高在上的心理,在課堂上沒有了批改作業的位置,不得不走到學生旁邊批改作業,無意之中增加了個別輔導學生的時間。這樣,就為增進師生情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原因之三:講桌靠邊移后,似乎拆除了師生間交流的障礙物,師生間雙邊互動隨意了許多,教師和學生都減輕了心理壓力,有利于師生間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使課堂效益得到了提高。

2、“留白”的板書

板書是學習的工具,教學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臺,它要為教學服務,為學生學習服務。如果板書的“雜亂”有助于學生學習活動深入的話,教師就應該將“雜亂”進行到底;如果“工整”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應該將“工整”擺到次要的位置。

3、教室里丁當作響的椅子

無論是組織討論,還是開展課堂其他非講授活動,對于自己來說,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類似椅子產生的噪聲之類,也應該進入到自身的視野當中來,要把如何避免噪聲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課堂的討論等活動,并不只是局限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這樣簡單。與討論等相關聯的一切環境因素、生態條件,都應該是教學組織與設計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忽略了這些貌似不值一提的細節問題,教學活動的效果就有可能打折扣。

第四篇:人一生要注意的50個細節:

01.不要為自己找任何借口

再妙的借口對于事情本身也沒有用處。許多人之所以屢遭失敗,就是因為一直在尋找醫學專用自己的借口。

02.不要放過零碎時間

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珍惜每一分鐘。<達爾文>

03.不要到處抱怨

抱怨的人不見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歡迎。

04.不要輕易許諾

誠信是實現你的許諾,智慧則是不隨便許諾。

05.要相信事情還會有轉機

只要你相信事情還會有專機,只要你在樂觀的心態下繼續奮斗下去,成功就離你不遠了。

06.分段實現大目標

在現實中,我們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廢,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因為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確切的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

07.遇事多考慮3分鐘

“有許多我自認為對的事,一經實地試驗,就會發現錯誤百出。因此我對于任何事情,都不感過早做十分肯定的決定,而是要在權衡后才去做”。 <愛迪生>

08.不要輕易責備別人

很多時候,求全責備會適得其反,而寬容卻能達到目的。

09.不談論隱私

了解別人的隱私是一件危險的事,再別說去談論、傳播了。

10.提醒別人錯誤時要講究藝術

假如你想引起一場另人終生難忘的怨恨,只要發表一點刻薄的批評即可。

11.記住他人的名字

一般人對自己的名字比對地球上所有的名字之和還要趕興趣。記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輕易的叫出來,等于給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贊美。

12.把花環戴在對方頭上

假如他沒有一種德行,就假裝他有吧。 <莎士比亞>

13.主動工作

那些被認為一夜成名的人,其實在成名以前已經默默無聞地努力工作了很長時間。

14.學會說“對不起”

“對不起”這三個字看起來簡單,可是它的效用,不是別的字所能比擬的。這三個字,能使頑固者點頭,能使怒氣消減,甚至能化敵為友。

15.不要為小事而憂慮

人生不如意事很多,憂慮在所難免。但人們切不可沉溺于憂慮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應盡快調整心態,采取積極的行動來改變自己遭到改變的生活。

16.應景穿衣

穿衣服不能只求漂亮,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穿衣規則。

17.過去的事不要全讓人知道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埋藏記憶的小島,永不向人打開。 <羅曼·羅蘭>

18.允許別人比你好

嫉妒是心靈的毒瘤。<艾 青>

19.不要輕易損傷別人的“自我意識”

如果你總是維護了別人的“自我意識”,他就會覺得在你那里獲得了尊嚴,他就會樂于與你交往,順從你的意愿。

20.微笑后面的巨大財富

所有人都希望別人用微笑去迎接他,而不是橫眉豎眼,否則會阻礙心靈的溝通和思想的交流。

21.不要打超級報告

通常打越級報告是一種危險的行為,會產生眾多不良后果,往往容易傷害到自己。

22.學會感恩

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感恩。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國家給了我們和平,別人給了我們幫助······這些你都在心理感激過嗎?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你才能體味到人生的幸福。

23.給別人說話的機會

上帝造人的時候,為什么只給人一張嘴,卻給人兩個耳朵呢?——那是為了讓我們少說多聽。

24.發脾氣時一定要考慮到后果

憤怒使別人遭殃,但受傷最大的是自己。 <列夫·托爾斯態>

25.切忌喋喋不休

在所有阻礙家庭幸福與毀滅愛情的因素中,喋喋不休是最致命的。

26.主動與老板溝通

主動與老板溝通,一方面會促進上司對你的了解,另一方面會讓上司感到你對他的尊重。當機會來臨時,上司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你了。

27.主動去做老板沒有交代的事

在現代職場里,有兩種人永遠無法取得成功:一種人是只做老板交代的事情,另一種人是做不好老板交代的事情。

28.不要和上司爭功

被別人比下去是很另人惱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過,這對你往往會有不利影響。

29.別搶老板的“風頭”

30.適時替老板打圓場

適時替老板打圓場,使他得到心靈上的安慰,會另他把你看作知心人。

31.不要和朋友斤斤計較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所以交朋友時不應該斤斤計較彼此之間的差距,要以誠相待,取長補短。

32.給朋友一個面子

放下自己的面子,給朋友一個面子,你會受益匪淺。

33.拒絕別人要講求藝術

拒絕他人,是一種應變的藝術。

34.開玩笑要注意分寸

玩笑是生活的調味品,但開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掘。

35.不為自己的錯誤做任何的辯解

一個人作錯了一件事,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老老實實認錯,而不是去為自己辯護。這是做人的美德,也是為人處事的最高深的學問。

36.每天反省五分鐘

那個名叫“失敗”的媽媽,其實不一定生的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為“反省”的爸爸。 <張曉風>

37.及時原諒別人的錯誤

包容他人,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種方式。

38.談論對方趕興趣的話題

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歌德>

39.贊美要具體而有新意

只評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兩個月。 <馬克·吐溫>

40.不要和朋友爭口邊的勝利

少了面紅耳赤的爭論,只會使對方互相尊重,從而增進友誼。

41.多用“我們這個詞”

用“我們”代替“我”,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

42.把握和領導談話的細節

領導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你的命運、前途,和領導講話若出了錯,無疑會影響今后的發展。所以和上級講話時應注意細節,不能口無遮攔。

43.去看事情的另一面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里有許許多多的美好事物,許許多多的快樂,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發現。而要發現它們,關鍵在自己。

44.對別人的意見要尊重

當你的意見與他人產生分歧時,你是自以為是,還是考慮一下他人的想法?答案顯而易見。

45.把握和領導談話的細節

一個人的成功15%靠能力,85%靠人際關系。 <卡耐基>

46.守時

守時是最大的禮貌。<路易十四>

47.在任何時候都留有余地

給他人留有余地,給缺憾留有余地,實際上都是給自己留有余地。

48.低調做人

低調做人是你一生的財富,它可以讓你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他人的敵意,從而為自己的成功創造良好的環境。

49.不要讓“非能力”因素打敗你

很多人的失敗,并不是輸在他能力不夠,而是輸在能力之外的事情上。如果你是上班一族,注意別讓能力之外的因素影響你的前程。

50.永遠學習新東西

流水不腐,戶戶樞不蠹。這句古話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長上。你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東西,才能保持思維的靈動,也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第五篇:《教師禮儀的99個細節》讀后感

學校為了加強對青年老師的培養,提高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特在暑假來臨之際組織全校青年教師參加了座談會。會議上為我們分發了教科室為我們精心挑選的書籍,并要求我們每月至少閱讀

一、兩本好書。至此在學校形成了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濃厚氛圍。

在暑期我讀了呂艷芝老師的《教師禮儀的99個細節》,這本書系統的講解了教師禮儀中若干個對教育教學和言傳身教十分重視而我們平時又比較容易忽視得問題,從教師的素養、形象、語言、儀表、交際、細節等各個方面對教師禮儀進行了詮釋,使我對教師禮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知道禮儀的概念是尊重別人尊重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方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在禮儀推廣和普及中,扮演著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的角色。而我作為教師真的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對我們的重要性,也由此才發現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這些,那么我們即使不能成為完美的教師,最起碼也能算得上是一名優雅的教師了。在此我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后感:

一、書中談到要做儀表得體的教師。

儀表得體包括多重方面,本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適合教師的服飾。在這個內容里面呂艷芝老師分別具體介紹了幾套適合男教師和女教師的服飾,包括款式、顏色、面料等都有要求。

比如說女教師的裙子長度就很有講究:“既不要短于膝蓋上一拳,也不要長于小腿肚的中部”;又比如男教師服飾西裝扣子系法的講究:“穿雙排扣西裝時,要做到有幾個扣眼就要系幾??圩?。穿單排扣西裝時,要記得最下面的一??圩硬灰?,單排、三??鄣奈餮b還可以只系中間一??圩?。” ……當然,在本書中類似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相信有興趣的老師還可以細細研究一番。

看似簡單的生活技能,在呂艷芝老師的書中都變得有講究起來,這些細節我們可能在生活中并未注意過,可正是這些細微的儀表,讓我們在學生中產生了不同的印象。

二、教師與人溝通時應該靈活運用文明用語。 一句簡單的問候語,可以使雙方的距離拉近;一種謙遜的應答,會使對方增進對我們的好感;一個溫馨的道別,會使對方能經常想起我們。一些簡單的文明用語,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書中提到在人際交往中,經常使用的文明用于包括:問候、迎送、請托、致謝、應答、贊賞、祝賀、道歉八大類用語。呂艷芝老師還為這八大類分別舉了例子:“您好!”、“歡迎!”“這是我的榮幸。”等等,其實這些禮儀用語都是我們比較實用的,可為什么在工作中卻很少聽見呢?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中國自古以來都被稱為禮儀之邦,作為培育新一代的我們,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傳承這種美德呢?

我發現在學校,老師們喜歡用方言進行交流,所以這些禮儀用語讓人聽上去覺得別扭。所以我認為在學校教師不管是課堂上還是私底下,交流溝通時都應該使用普通話。

三、我們要做“為人師表”的教師。

教師為人師表,在學校里能影響學生的發展,能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與人打交道的規則和方法,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師為人師表,在社會上能為建設一個文明、和諧的國家添磚加瓦。

教師的為人師表是一件大事,同時也是一件小事。是大事,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文明。是小事,因為它需要全體教師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禮儀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中、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我想這本書更適合放在案頭,時刻提醒我們,是否該穿上優雅的禮儀外衣?看來,要想成為知性儒雅的老師,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沙市六中 劉燦 2016年9月7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it技術人員轉正申請書下一篇:公文中的12種標點錯誤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