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農業環境監測現狀

2023-04-15

第一篇:我國農業環境監測現狀

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與對策

班級:水利工程姓名:王鵬學號:28號

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加強法制建設、普及環境教育、調整產業結構、改善基礎設施、推廣科學技術等方面加大力度,從而進一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證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生態環境又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興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農業生產力,就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功不可沒。但是,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形勢還相當嚴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1987年2月,布蘭特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長篇報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1991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與荷蘭政府聯合召開了“農業與環境國際會議”,通過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續發展與鄉村發展宣言。聯合國糧農組織把農業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是指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的農業;是一種能夠永續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的遺傳資源的農業;是一種環境永不退化、技術使用恰當、經濟能夠維持、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1994年7月,《中國21世紀議程》把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確定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業投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持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農業用水資源匱乏、土地鹽堿化和農田污染等,嚴重地阻礙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它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所倡導的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首先,導致農業資源總量的減少和質量下降。水土是農業的基礎,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喪失,使土地變得貧瘠甚至荒廢;蠶食耕地,可以說直接剝奪了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空間;農業水資源被污染,影響了農業灌溉,破壞了農業生態。對森林的濫砍濫伐、對草地的盲目開墾,使森林、草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能力減弱,也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工業“三廢”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過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農業耕地發生大面積板結,致使土壤生態系統功能失調。

其次,導致自然災難頻繁發生,對農業生產危害程度加劇。森林、草地的減少,使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庫、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庫庫容減小、湖泊蓄洪面積減少,加劇了洪災。土地沙化,使沙塵暴越來越頻繁??梢哉f,如果目前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不能徹底改變,中國自然災害頻率加快,受災、成災面積不斷擴大的趨勢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農業生物多樣性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農產品質量下降,人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維護它的平衡極為重要,保持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維護農業生態平衡的基礎,是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多年來,由于農業生態環境被破壞,使得許多地區自然資源調節功能弱化,生物多樣性逐漸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變和化肥、農藥等在農產品中的大量殘留,使一些本來應給人體增加營養的農產品變成了攜毒品。農產品質量等級下降,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也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造成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們的觀念落后,傳統觀念、習慣以及錯誤的認識致使人們環保意識淡漠,無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設落后;政府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不夠完善和成熟;生態農業和節約農業發展不夠等。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必須根據造成環境問題的各種原因采取相應對策,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法制建設,普及環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現階段我國已經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國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環境保護法律、13部資源管理法律。同時,國務院還制定頒布了有關環境與資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規。這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既要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也要加快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環境的強大輿論。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要做到嚴格執法,強化法律監督。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研究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嚴格執行生態環境的有關法律法規。

同時,在法律進行完善的另一面,還要提高廣大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這就要求大力開展環境教育,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全民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方面,政府必須在各方面強調農業環境的重要性,積極支持發展生態環保農業,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通過各種渠道向人們宣傳環保的重要性,激發人們從事環保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必須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改變“戰天斗地”、“人定勝天”的傳統觀念,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對人們有計劃地進行環保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2.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立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結構的調整要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根據比較優勢原則來進行,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差異較大,不同地區憑借自己的優勢,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結構趨同、供過于求、浪費資源,而且又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西部山區適當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發展特色農業,既可以發揮區域優勢,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中部和東北地區積極發揮固有的糧食優勢,多生產糧食,保持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證糧食安全。這樣不同的地區各有所長,實現優勢互補,

既提高了經濟效益,滿足了市場,又實現了生態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產布局。

3.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條件和基礎設施

通過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把現代科學成果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我國長期存在的過度開墾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嚴重,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實施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的生態建設工程。

同時,由于近些年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使得我國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為了切實保護耕地,穩定耕地面積,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通過制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對耕地進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經濟、法律、技術等措施,切實保護能適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耕地數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資源資訊管理系統,開展土地資源的詳查工作。

4.大力發展科技,積極推廣科學技術及技術服務,有效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貢獻率不到50%,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僅為40%左右,氮肥利用率僅為35%,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僅為17%左右。

“十一五”期間,我國應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圍繞國家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三大任務,大力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優勢農產品核心生產、加工技術攻關。加大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力度。加強已有先進、成熟技術的中試、熟化、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創新推廣機制,促進科技與農業經濟緊密結合,提高農業技術的推廣率和轉化率。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科研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農業科技新機制。最終使我國農業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綜合生產能力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曉東.可持續發展思想概述[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5,(6):1-5.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環境保護21世紀議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

[3]李錦順.城鄉社會斷裂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5,(2):28-32.

[4]張玉林,顧金土.環境污染背景下的“三農問題”[J].戰略與管理,2003,(3):63-72.

第二篇:農業的重要性及我國農業現狀分析

摘要:農業是人類“母親產業”,是人類抵御自然威脅和賴以生存的根本。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開始于農業,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只有在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會有第三產業的發展。本文通過對農業的多功能性和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介紹來反映農業的重要性,并從農業生產規模、生產方式、生產技術和產業化四個角度來分析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關鍵詞:農業;重要性;現狀分析

一、農業的重要性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1978年開始的以市場化為取向的農村改革,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性轉折點,不僅突破傳統體制的束縛,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跡,而且帶動和促進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既可能受到國際市場的不利沖擊,同時也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影響。

(一)農業的多功能性

1、糧食安全功能。一個國家的農業在糧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糧食這一特殊的商品外,還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證一定的糧食自給水平,減少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擔憂,增加糧食安全的保障感,確保國家宏觀戰略的實現。對于面臨糧食短缺和購買力不足的國家,農業生產具有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特殊功能

2、環境功能。農業的直接環境收益包括,通過管理土壤和植物減少污染,通過多種植物輪作增加生物量和養分固定量,通過控制土壤侵蝕技術,提高生態系統的彈性等。

3、經濟功能。農業除了與其他部門一樣具有提供產品和就業機會等傳統的經濟功能外,還具有其他經濟方面的非商品產出功能,如:保障勞動力就業、經濟緩沖作用、保持國土空間上的平衡發展、促進社會公平等功能

4、社會功能。由于農業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點,農業不僅為農村居民提供了謀生手段和就業機會,而且還為他們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場所,有助于形成和維持農村生活模式及農村社區活力,具有減少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保持社會穩定。

(二)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

農業是人類“母親產業”,遠在人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農業就已經是人類抵御自然威脅和賴以生存的根本,農業養活并發展了人類,沒有農業就沒有人類的一切,更不會有人類的現代文明。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開始于農業,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只有在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會有第三產業的發展??梢?,農業是當之無愧的“母親產業”。農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國民經濟的基礎”。

1、從經濟角度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為,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左右著國民經濟全局的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重工業中的橡膠工業、化學工業(如硝酸甘油的生產)等所用的原料來自農業;輕工業中的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皮革工業、煙酒業等所用的原料也來自農業。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農村既是重工業商品的廣闊市場,也是輕工業商品的廣闊市場。農業是國家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農業以上繳農業稅的方式直接國家積累資金,還通過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間接地為國賓積累了相當多的資金。農業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日益增多,這些剩余勞動力被充實到了國民經濟的其他勞動部門。農業也是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在出口商品構成上,工業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農業在商品出口創匯方面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2、從社會角度看,農業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是安定天下的產業。農業能否穩定發展,能事提供與人們生活水準逐漸提高這一基本趨勢相適應的農、副產品,關系到社會的安定。“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突出地表現在糧食的生產上。如果農業不能提供糧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會安定,生產就不能發展,國家將失去自立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是安定天下的產業。

3、從政治角度看,農業是國家自立的基礎。我國的自立能力相當程度上取決于農業的發展。如果農、副產品不能保持自給,過多依賴進口,必將受制于人。一旦國際政局變化,勢必陷入被動,甚至危及國家安全。因此,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堅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

4、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看,20世紀后半葉我國廣大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農副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后,農業仍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不興,無從談百業之興,農民不富,難保國泰民安。13億人口的中國,如果農業發展上不去,恐怕誰也不敢打保票,中國人不會餓肚子。面對國際競爭,中國民族工業的底牌,是背靠農村這個巨大的國內市場,沒有農民增收作支撐,擴大內需戰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紙上談兵,中國經濟遲早會有逆水行舟,不進反退的風險。我們同樣也難以想像,未來中國能夠在城鄉二元化、工商業發達農業羸弱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強國之夢。“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中國經濟發展遠景規劃,如果讓農業拖了后腿,最終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中央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又進一步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農業發展順利,增長速度加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也快。農業生產倒退,發展速度減慢,就會給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帶來損害。農業發展制約著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我國必須將農業放在整個經濟工作首位,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強。

二、我國農業現狀分析

(一)農業生產規模的現狀

在人口增長的壓力下,中國需要擴大農業產出來滿足對農產品需求的增長。農業產出的增加可以通過擴大耕地面積實現,也可以通過改進農業技術、培育優良品種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來實現。由于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農業資源占有率低,而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逐漸形成了通過增加勞動力投入換取農業高產量的發展模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承包制度,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投入

增加,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力。同時,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利用農業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節約和有效利用土地、淡水資源等,促進了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但是,近幾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生產率水平落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系統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十分突出,如果再延續粗放型農業增長方式,中國將會面臨更加嚴重的資源危機和生態環境危機,農業將陷入危險的境地。所以,應盡快實現農業經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農業生產方式的現狀

中國目前大多數地方仍然是精耕細作的小農經營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發達地區。這是中國上個世紀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無可否認,這種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這種模式因為其經營的靈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經營走向困難。

市場經濟的特點是物價受價值規律的影響。這就要求農業的經營策略要全局考慮,制定合理的生產結構,并能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及時改變生產的品種和數量,經得起市場的跌宕起伏。而小農經濟經營模式下經營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據目前市場行情來決定生產什么,而且產品非常單一,結構很不合理。這樣可能在短期內收益會比較明顯,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產,該產品的市場很快出現飽和,價格迅速下降,收獲不到好的收益后農民們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經營新的目前市場上走俏的產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轉營的怪圈(其實轉營也不一定就能獲得好的收益,因為農業的生產周期通常比較長,等到轉營后有產品產出是時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了)。這嚴重影響了本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長期還會影響生產者生產的積極性。在我們家鄉,農民每年差不多都是在相同的時間種相同的作物,一般不以市場需求作標準,所以每年的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都只能低價賣出,因為通過傳統種植技術,差不多同時成熟的農產品都大量上市。還有農戶一般都要喂養母豬靠賣崽豬賺錢,最開始很多人都喂有母豬,但后來因供過于求,仔豬只能賤賣,因此許多人就放棄喂母豬賺錢了,但后來豬價又迅速上漲,因此很多人都是在不停追逐市場中卻賺不了多少錢。

(三)農業生產技術的現狀

中國目前大多數農業生產還停留在粗獷的低級階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導致中

國農業面臨以下尷尬局面。

1、農業產品的產量不穩定,經營者靠天吃飯。農產品的產量受天氣、氣候的影響很大,而目前經營者的技術不足以趨利避害從而達到穩產,往往就是風調雨順是年份產量好,收入相對就高,反正不然。大年的時候所有的經營者都獲得大豐收,但是供大于求,價格上不去。小年時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經營者辛苦一年下來,除去大量的化肥、農藥等的投入后,最終能落入經營者口袋中的錢就不多。普遍的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每年的旱災或水災都要導致大量減產。其次,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中國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還很低,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那就更是如此,生產率自然就難以跟那些農業發達國家的相提并論。生產率低帶來的問題就是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還有,由于生產技術粗糙,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使得我們的農產品在質量上也得不到保證,從農產品農藥超標的報道的頻率就可見一斑。在市場經濟前提下,產品性價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產品占有市場份額的多少。

2、農產品的存儲和保鮮的技術問題。這影響了產品市場的開拓,銷量難上新突破。普通農戶的新鮮農產品只能在就近的鄉鎮低價售出,卻不能在外地缺少該類產品并具有好價的市場出售。

(四)農業產業化的現狀

1、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往往只顧大量盲目的生產,而不參與生產完成后的銷售問題,造成產銷脫節。這樣生產者就不能及時的掌握市場的信息,根據市場細微的變化來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有時候產品的滯銷不是因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營銷策略的問題。對于我們家鄉傳統農業來說,普通農戶基本上都只是生產者,而不進行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2、傳統的經營者經常忽略品牌形象的樹立。一個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無形資產,是銷售量的一個好的保證。然而農產品市場上還難找到很受消費者青睞在消費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農產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現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沒有把好質量關,從而導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況。

3、中國農產品市場上交易多數都是初級產品,沒有注重產品的價值的進一步挖掘——缺少對產品的深加工。對產品的深加工不僅可以提升產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產品的多樣性、拓寬市場、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和適應性。

參考文獻:

[1]徐佩華,試論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農業考古,2006.6;

[2]隋華杰,在WTO條件下我國農業現狀分析與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7.10;

[3] 薛興利、李秉龍,[M],農業經濟學,2009.[4]竇祥勝、陳天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措施[J],北京市農業管理干

部學院學報.2001.04.

第三篇: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

摘要:設施農業是隨著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而發展起來的新型產業,是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集約型農業轉變的有效方式。近年來,中國設施農業雖然得到了很大發展,但仍存在很多問題。本文概述了國內外設施農業的現狀,提出了我國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條件,對中國設施農業的發展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展望。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現狀;發展對策;發展趨勢 1 國內外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1.1 國外設施農業的發展現狀

在國外,20 世紀下半葉設施農業真正作為一種產業得到大規模和迅猛的發展,隨著各國在設施農業上的投入和補貼增多,設施農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世界上廣泛應用溫室進行設施栽培,目前全世界溫室面積達60萬公頃。荷蘭擁有大量連棟溫室l~2萬公頃,是世界擁有最多、最先進的玻璃溫室的國家,已研制出先進的設施環境智能控制系統,可根據作物對環境的不同需求,由計算機對設施內的環境因子,如溫、光、水、氣、肥等,進行全面有效的自動監測與調控,使設施土壤連作障礙不再是影響作物生長的限制因子[1]。日本是世界上溫室面積最大,而又集中發展塑料溫室的國家,塑料溫室面積占溫室總面積的96%,其先進的溫室配套設施和綜合環境調控技術處于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在組培環境調控和封閉式育苗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發達國家的設施農業已具備了技術成套、設施設備完善、生產比較規范、產量穩定、質量保證性強等特點,并在向高層次、高科技和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已形成了全新的技術體系。[2] 1.2 國內設施農業的發展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設施農業基礎差、起步晚,但發展歷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種類型,其結構由簡單到復雜,功能由單一到綜合,管理由粗放到集約。

我國設施農業目前發展和應用較多的主要是塑料大棚、日光溫室及連棟溫室,也有少量的先進工程技術的智能溫室,其中日光溫室發展迅速,其面積已超過溫室總面積的60%[3]。目前,我國以蔬菜栽培為主體的設施園藝面積按絕對面積計算為世界第一。

我國設施農業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不僅試驗研究出比較適合我國氣候條件與國情的園藝設施,而且在保護地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無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在溫室主體結構的建造方面,不僅國產化水平較高,而且產品的質量也有很大提高,并形成了多種類型、性能各異、用途廣泛的配套設施體系,如加溫與保溫設施、降溫設施、遮陽設施及灌溉設施等。因此我國設施設備的總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需要和技術進步,設施栽培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專業品種的培育受到重視,設施栽培作物的總產和單產大幅度上升,設施農業在我國已被廣泛應用于大田作物、水產養殖、畜禽飼養、蔬菜、林果、花卉等農業諸多領域[7],栽培作物的品種不斷擴大和豐富,不但提高了經濟效益,也促進了農民增收。 2 發展問題

雖然我國的設施農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水平,但仍與發達國家有一段差距,存在一系列問題。 2.1 科技含量低

發達國家發展工廠化農業采取的是“高投入、高產出”的高科技路線,而我國由于技術和經濟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術體系。溫室結構簡易,環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經驗,與數量化和指標化生產管理的要求相差甚遠;溫室種植品種也大多是從常規品種 中篩選出來的,還沒有專用型、系列化的溫室栽培品種,設施條件下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

2.2 設施水平低下

從統計數字上看,我國設施栽培面積很大,但設施裝備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設施仍以簡易型為主,有些僅具簡單的防雨、保溫功能,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溫、采光性能差,作業空間小,不便于機械操作,更談不上對設施內的溫、光、水、肥等環境因子的綜合調控。[4]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比較落后的農村經濟狀況和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體設施水平較低,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2.3 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

我國設施農業機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機械化作業水平低,生產仍以人力為主,勞動強度大?,F有的產品機型不多,且多為借用已有的陸地用小型耕耘機械。機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約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

2.4 運行管理水平較低

現代設施農業具有市場、高技術和企業化3個特點,是硬件設施和軟件技術的統一體。當硬件設施建成后,軟件技術將起到主導作用。設施農業發達的國家除了擁有先進的硬件設施,還需要有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完全與市場相適應的運行管理機制。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這種管理機制,仍然以經驗的和粗放的管理手段為主。硬件設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資在短時期內建成,而后期管理和運作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預期目標的。

此外,我國設施農業目前還存在著如土地利用率低、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不太明顯等諸多問題?,F代設施農業的優勢是要靠現代工業管理和生產手段才能充分得以展示。 3 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對策

我國設施農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應學習與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針對我國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以促進我國設施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3.1 強化政府在設施農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由于設施農業是向人們提供大量無污染綠色農產品的最理想的種植和養殖方式,能大幅度提高單產,從根本上提高產品質量,有利促進了可持續農業發展。因此,政府應該在考慮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時,應注意優先發展設施農業項目,根據各地綜合自然條件和經濟水平,明確設施農業近期和遠期發展規劃和投入機制,確定發展重點和規模,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政府首先要制定和落實優惠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勵部門、企業和個人創辦設施農業項目。帶動和吸引對設施農業項目的投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創造寬松環境,發展設施農業[5]。

3.2 提高設施自動化控制水平

目前,國內現有的溫室大都處于人工控制或半自動控制狀態,為提高控制、作業精度和生產率,必須努力提高溫室自動化控制水平,推動設施農業的發展。

3.3加強設施農業的科學技術研究

加強科學技術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設施農業科技含量。首先要研究開發適宜不同地區、不同生態類型的新型系列溫室及相關設施,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和設計水平。其次要研發設施配套技術和裝備,包括溫室覆蓋新型材料、小型農用機械,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研究開發溫室各種先進技術,比如節水灌溉技術、增溫節能技術,降低消耗,節約成本。

4 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趨勢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設施農業的發展趨勢是提高水平和檔次, 逐步實現規范化、標準化和系統化, 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技術和設施體系, 重視現有技術和成果的推廣應用, 形成高新技術產業, 實現大規模商品化生產。

4.1 設施農業與現代工業技術進一步結合, 提高硬件質量, 增強配套能力

我國設施農業要在建筑結構工程、材料工程和節水節能工程方面進一步發展, 在提高主體結構質量的同時, 還要不斷增強配套能力。 4.2 設施與設施農業產品生產向標準化發展

包括溫室及配套設施性能、結構、設計、安裝、建設、使用標準, 設施栽培工藝與生產技術規程標準, 產品質量與監測技術標準等。 4.3 繼續加強采后加工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

包括采后清洗、分級、預冷、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過程的工藝技術及配套設施和裝備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4.4 設施農業與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結合

設施農業與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結合, 以實現光、溫、水、肥、氣等因素的自動監控和作業機械的自動化控制等。 4.5 設施農業與信息技術結合

建立以產品、技術和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網絡化管理、模式化運行和遠程服務等。

4.6 設施農業與生物技術結合

開發出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耐貯藏和高產的溫室作物新品種, 全面提高溫室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利用生物制劑、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等專用生產資料, 向精確農業方向發展, 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健康食品[6] 。 參考文獻:

[1] 安國民, 徐世艷, 趙化春. 國外設施農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J] . 現代化農業, 2004( 12) : 34-36. [2] 閆世霞. 我國設施農業現狀分析[ J] . 北方園藝, 2001( 6) : 4-5. [3]周瑩,王雙.設施農業發展研究進展.現代農業科技[J].2010(1):257-258,261. [4] 李亞敏,商慶芳,田豐存,等.我國設施農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河北農業科學,2007,11(4):120-121,124. [5]何芬, 馬承偉.中國設施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3):462-465. [6] 馬承偉,苗香雯.農業生物環境工程[M1.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4-5.

第四篇:我國農業旅游現狀及發展對策

我國農業旅游資源現狀及對策

農業旅游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產品,并為游客提供特色服務的旅游業的統稱,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農業旅游等。

發展農業旅游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間,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愿望。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而轉向追求精神享受,觀光,旅游、度假活動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數越來越多。一些傳統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滿為患,人聲噪雜。旅游農業的出現,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們對寧靜、清新環境和回歸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于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等目標。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發展旅游農業,有助于擴大農業經營范圍,促進農用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調整,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又可以農業旅游為龍頭,帶動餐飲、交通運輸、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3)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旅游為招徠游客,除了在景點范圍內營造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景觀場所外,必須綠化、美化周圍地區的田園和道路,維護農業與農村自然景觀,改善城鄉環境質量。

農業旅游的特點

開發農業旅游,要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農村資源,興辦休閑旅游事業,然后逐步過渡到旅、農、工、貿綜合發展,從而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地域上尋找并創造出城市旅游點無法與之媲美的農業旅游景觀特色。根據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為了在農業旅游系統中建立不同門類的子系統,從而建設各具特色、內容多樣、輕松愉快的不同農業旅游模式,我們就要研究農業旅游的基本特點。一般認為農業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農業特性 旅游農業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開發其旅游功能的,旅游農業的引人入勝主要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在開發旅游功能的過程中,可能局部地改變原來的農業生產結構,但農業生產仍是旅游農業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農業的過度開發,避免破壞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2)生態特性。

旅游農業的發展的目標之一是調整人和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旅游農業的興旺也要得益于寧靜優美的生態環境、天然的自然景觀以及純樸的鄉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開發建設旅游農業過程中,盡可能不破壞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工作用,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娛樂特性。

旅游農業除了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外,還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娛樂性,否則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娛樂性主要體現在觀光、農業體驗、民俗活動和自然探險等富有農村農業和自然風光特色的游樂活動中,而人工游樂設施則適可而止。 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

綜觀目前國外農業旅游的發展情況,根據農業旅游的性質、定位、經營等方面的特點,農業旅游發展模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傳統觀光型農業旅游。

主要以不為都市人所熟悉的農業生產過程為賣點,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萊、賞花、采茶,享盡田園樂趣。如法國農

村的葡萄園和釀酒作坊,游客不僅可以參觀和參與釀造葡萄酒的全過程,而且還可以在作坊里品嘗,并可以將自己釀好的酒帶走,向親朋好友炫耀,其樂趣當然與在商場購買酒不一樣。而日本興起了務農旅游,東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為契機,組織都市人去農村體驗農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區還組織游客參加捕撈虹鱒魚和海帶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動,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2)都市科技型農業旅游。

以高科技為重要特征,在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產基地,既可以為城市提供部分時鮮農產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觀光收入,兼顧了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興建了10個農業科技公園,在公園里不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種植,而且還精心布局一些名優花卉,觀賞魚,珍稀動物的觀賞,名貴蔬菜和水果的生產,同時也相應建有娛樂場所,養魚池由縱橫交錯的水道組成,并配有循環處理系統。菜園由新穎別致的栽培池組成,由計算機控制養分,游人漫步其中不僅可以心曠神怡,還可以大飽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

(3)休閑度假型農業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農業資源,如森林、牧場、果園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開展農業體驗、自然生態領略、垂釣、野味品嘗,住宿、度假、游樂等各種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活動。如澳大利亞人則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駕車,帶上小孩,選一個離家不遠的牧場小住幾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們則可了解都市里無法見識的牧場生活。而美國的莊園主在蘋果、梨子、葡萄、西瓜之類的瓜果快熟的時候,就在報刊上登廣告,招攬游客去農場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熱烈響應,紛紛根據廣告上的示意地圖開車前往,水果隨便吃,累了可以在樹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鮮空氣,聆聽鳥兒的歌唱,直到太陽西斜,人們還可以在農舍小住一夜,品嘗農莊主人準備的別有格調的晚餐,享受到一個別致的假期。

農業旅游開發分析、現狀

我國各地的農業旅游開發主要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目前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游客參與率和回游率比較高的農業旅游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游;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采摘旅游和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游等幾個方面。

農業旅游開發類型農業旅游的迅速發展,逐漸呈現出產業的規?;彤a品的多樣化。國外一些與農業旅游相關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農業旅游)、Farm Tourism (農莊旅游)、Green Tourism(綠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遠鄉村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圍區域的旅游) 等。

綜合國內農業旅游的現狀和其它學者的研究成果,農業旅游基本類型歸納為以下幾類:

①以綠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型農業旅游。②以農莊或農場旅游為主,包括休閑農莊,觀光果園,茶園、花園,休閑漁場,農業教育園,農業科普示范園等,體現休閑、娛樂和增長見識為主題農業旅游。③以鄉村民俗、鄉村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鄉土文化為主題的農業旅游。④以康體療養和健身娛樂為主題的康樂型農業旅游。

農業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農業旅游層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亂

目前部分學者將農業旅游等同于農業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為農業觀光旅游,嚴重地降低了農業旅游的豐富性,掩蓋了農業旅游所包含的其他類型。許多農業旅游景區多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多數農業旅游產品未能真正體現農業旅游的各個層面,有的甚至歪曲了農業旅游的內涵,影響了產品的吸引力。

(2)各自為政

在農業旅游開發和經營中普遍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資源與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農業旅游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的現象。在農業旅游開發中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開發以及對農業旅游文化狹義和片面的理解,忽視了對農村其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缺乏規劃和策劃

由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粗制濫造,許多農業旅游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當前,不顧長遠,有的農業旅游開發本身就是一種破壞。此外部分鄉村在開發農業旅游時,人工痕跡過于明顯,農村旅社建成高樓大廈,城市化傾向嚴重,影響農業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匱乏

由于農業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上,針對農業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農業旅游操作中,許多農業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和由當地農民擔任。農業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農業旅游的迅速發展與低素質農業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相矛盾,農業旅游處于粗放經營,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物循環中,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旅游業的發展。

(5)開發產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國內農業旅游多集中開發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游產品,而對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開發重視不夠。農業旅游的開發過分地依賴農業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國還存在農業旅游產品雷同多,缺少特色產品,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現象。

(6)振興農村經濟的貢獻有限

振興農村經濟的貢獻有限 由于我國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諸多原因,致使我國農業旅游開發較為成功的區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圍,甚至就在城市中開辟農業旅游項目,農業旅游在振興偏遠地區農村經濟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目前我國的農業旅游多以專項旅游產品出現,如觀光果園、觀光茶園、高科技農藝園、多功能花卉園、休閑漁場等,與其它景區和自然資源結合程度不夠,旅游從業人員中農村人員偏少,旅游收益主體不以農民為主。而發達國家開發農業旅游主要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偏遠地區農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開發為主,農戶為參與主體,旅游收入只是對當地農民收入的一種補充,這與我國的農業旅游有較大的區別。

農業旅游的開發程序

農業旅游開發是運用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對鄉村的自然旅游資源、社會文化旅游資源、公共投資、技術與人力資源、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等旅游產業要素及相關社會經濟資源優化配置,使潛在的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產生經濟價值及其它多種價值,或對已被部分利用資源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加強,從而提高旅游資源綜合價值的過程。農業旅游開發是在特定的農村環境中進行的,開發過程及開發后的經營都將對農村社會、經濟和環境都將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因而農業旅

游的開發始終要與農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聯系在一起,要使當地農民在旅游開發中受益。

旅游開發項目構思拙劣或項目匆匆上馬,都可能導致開發失敗(McKercher,2001)。缺少專門機構指導旅游開發會帶來濫用建設資金的問題(Prideaux,2002)。目前我國農村以家庭為生產經營主體,農村的經濟組織、行政管理組織和社會管理組織在不斷地弱化,如果不進行廣泛的動員則無法自行組織起來。因此對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業旅游開發需要建立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旅游開發指導委員會,其職能主要是對整個開發行動進行組織、協調和溝通。這一組織一般由村里有號召力并熱心旅游事業的干部組成,并能獲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和認可,是廣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結合國內外農業旅游開發的成功經驗,本文提出了開發農業旅游按以下七個步驟進行。農業旅游的開發程序

社區利益→第一步:擬議旅游開發項目

第二步:項目影響因子的識別←-

↓ 開發指導委員會與社區居民雙向溝通

第三步:社區咨詢以獲得支持――

第四步:項目可行性研究 ←專家就目標市場、經濟狀況進行分析

第五步:項目修訂 ←評估專家報告

第六步:籌集開發資金 ←投資機構項目權衡

第七步:項目實施

建立以上農業旅游開發程序是因為:

首先,農業旅游開發要充分考慮社區利益,并在“資源+市場”開發導向下擬議旅游項目,既立足于資源優勢,同時又考慮到旅游市場的需求。對現有的農業旅游資源的賦存情況、文化內涵以及開發條件進行分析論證,在資源優化配置基礎上,擬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項目。

開發農業旅游項目通常能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并使當地居民受益,但同時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開發農業旅游會直接和間接引起當地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對開發項目的影響因子進行識別,為定性定量地預測和解釋影響的程度提供基礎數據,目的是提出增進有益影響的建議,制定消除與緩解有害或負面影響的對策。這些影響因子包括人口影響因子、社區內和機構內的各種關系因子、個人和家庭層次上的影響因子、社區基礎設施需求因子、經濟條件變化因子等。各種因子又可細分為不同的內容,要根據農業旅游資源狀況、農業旅游項目和鄉村所處的區位條件等內容進行調整。農業旅游開發項目社會經濟影響評價的因子

人口影響因子 人口自然改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入流出;季節性旅游者變化;農村家庭的遷入遷出;年齡、性別、民族組成的變化

社區內和機構內的各種關系因子 形成對擬議開發的態度;村民受益差異;行政聯系的影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方面的不公平;改變就業機會;社會治安狀況個人和家庭層次上的影響因子 擾亂日常生產生活的方式;鄰里聯系的變化;造成民族習俗、觀念、宗教活動的差異;家庭結構的變化

社區基礎設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區基礎設施變化;土地的獲取和支配條件變化;社區公共服務條件的變化;對已有資源的影響;休閑和文體活動變化

經濟條件變化因子 就業人數、類型、收入的季節性變化;部分地塊價值變化;個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農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財政收支;擬議開發旅游項目的投入和產出;新增基礎設施、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

其二,農業旅游開發是一個雙向信息反饋的過程,主要通過農業旅游開發指導委員會將旅游的影響告知社區居民,并作出解釋,將其意見和建議綜合考慮,盡量擴大有益的影響,消除或減少負面影響。人口影響因子、社區內和機構內的各種關系因子、社區基礎設施需求因子的變化影響地方農村財政收支和經濟發展,最終結果是導致當地的居民的生活質量發生變化。因此應把各因子變化對社區居民的的綜合影響信息傳遞給社區居民,以獲得公眾對項目開發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證農業旅游開發項目滿足社區公眾的需求和符合社區居民的利益,但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需聘請有關專家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專家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擬議旅游項目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對建設方案預期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比較論證,從而評價方案的可行性,為投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這一步中對旅游市場和對經濟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證待開發的旅游項目在經濟上可行,在市場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結合專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對項目進行修訂。通過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團對項目可行性研究進行評審,參加評審對象擴大到旅游開發指導委員會成員,以及與旅游項目實施相關的社區代表。這樣既能保證項目的科學性,又能得到社區居民的支持,以減少實施過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籌集開發資金,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誰投資、誰受益”的方針,鼓勵多種形式的資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資源入股、資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資,以勞動力轉化為股份。對于所在村的上級行政部門,則可采用旅游扶貧,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為旅游業初期發展注入資金,以奠定農業旅游開發的基礎。以項目換土地、土地作價或土地使用權都可以作為籌資方式。在現行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優化投資環境,給予投資者一定優惠政策以調動外來投資者的積極性。順利籌集到資金后,即可以實施旅游項目開發。

總的來講,本開發模式能比較充分地體現“社區事務,社區參與”的思想,并廣泛征求專家意見,保證項目的科學性。從項目的籌劃到實施的各階段社區居民均有參與的機會,這有利于獲得社區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減少開發工作中的阻力。農業旅游的開發措施

(一)增強農業旅游的文化內涵

在農業旅游開發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農業旅游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游開發項目。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內涵建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農業旅游產品的品味和檔次。加強農業旅游的文化內涵挖掘有利于改變目前我國農業旅游產品結構雷同、檔次低的狀況。在農業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農業旅游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較高的藝術格調。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對農業旅游的開發,要注意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農業旅游的投資商在開發中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因而對農業旅游開發要加強科學引導和專業指導,強化經營的特色和差異性,突出農村的天然、純樸、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然、閑情和野趣,努力展現農業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導,聯合經營,共樹品牌

目前全國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氣發展農業旅游,爭奪客源的競爭非常激烈。農業旅游要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實現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創立品牌,增加市場競爭力,走規?;彤a業化的道路,實現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

(四)農業旅游的開發要做好幾個結合

1.農業旅游開發要與其它旅游開發相結合

農業旅游不能理解為是一種純粹的農業資源開發,而要與區域內其它旅游資源和旅游景點的開發結合起來,借助已有旅游景點的吸引力,爭取客源,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

2. 與農村扶貧相結合

據估算我國農村目前大約有1.5億剩余勞動力,到2010年還將至少新增勞動力6350萬人左右。從中短期看,我國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開發農業旅游可增加旅游就業機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城市的壓力。

3. 農業旅游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

2001年我國的小城鎮已突破2萬個,城鎮化率達37.66%,最近10年期間,我國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鎮約800個,10年中有1億農村人口落戶小城鎮。農業旅游開發可能牽涉到移民問題,小城鎮是比較理想的接納場所。農業旅游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小城鎮的建設要按旅游城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小城鎮本身就成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鎮發展鄉鎮企業、旅游商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游紀念品的生產等。

4.與資源保護和打造生態個性相結合

在農業旅游開發中要注意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問題,防止旅游開發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加強與生態資源的有機結合,堅持在旅游資源開發中“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給予長期的政策、經濟和技術支持

國家要對農業旅游業長期的政策、經濟和技術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許多研究表明一般農業旅游很難帶來高收益,因此國家除給農業旅游開發長期的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外,還要制定對農業旅游開發傾向性的政策,并將農業旅游的開發納入到各級旅游總體開發規劃中。

(六)加強社區參與和對農民的培訓引導

農業旅游開發要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游業成為鄉村社區重要的產業。在農業旅游開發中農民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把農業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區參與力度,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工作,激發農民辦旅游的積極性和提高農民辦旅游的能力,努力開拓農業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廣大農民真正受益。

總之發展農業旅游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重點,維護鄉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規范化、規?;推放苹惑w化的道路,實現農業旅游產業化的基本目標,最終實現農業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第五篇: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成因與對策

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構建支農保護體系

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5%的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要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業保險發展步伐,構建強有力的“三農”保護傘。然而,作為一種分散農業風險、補償農業損失、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促進農民

增收機制的農業保險,卻成逐年萎縮狀態,與農村、農業發展的要求極不相稱。

現狀:農業保險蹤影難覓

在我國,農業保險多年來一直徘徊不前。

農業保險幾起幾落:建國初期,國家即開設了農業保險,設計了多個險種,后因種種原因,于70年代停止了該項業務。1982年,本著為農業生產服務、為國家和農民分憂的指導思想,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決定恢復辦理農業保險業務。1996年,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組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后,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承接了原人保公司的農業保險業務。

自1982年我國恢復農業保險以來,先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經營農業保險,之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產保險公司開始經營兵團系統內部的農業保險,到80年代后期,民政部門開辦農村救災保險。其他經營主體也或多或少地做過嘗試,但由于經營虧損嚴重,都相繼退出了農業保險領域。目前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就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產保險公司。

農險業務日漸萎縮:1993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8.29億元,占當年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3.58;1997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為15.4億元,占財產保險保費的1.41,比1993年下降2.17個百分點;2000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為5.26億元,占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比重僅為0.9,比1997年又下降了0.51個百分點。到2002年,全國各類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3000多億元,農業保險總收入只有4.8億元左右,僅占到全年保費收入的0.16,比上一年下降20,是20年來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另外,在保費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時,農業保險的險種數目也在不斷減少,由最多時候的60多個險種,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個。

原因:“三高”令人避而遠之

高賠付:保險公司傷腦筋。目前國內開辦農業保險并形成一定規模的,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新疆兵團財產保險公司。人保保險公司只提供的數據表明,農業保險賠付率一直居高不下。1993年高達116,這意味著收上來的保費全部賠給客戶還不夠。中國人保江西省分公司自1982年開辦農業保險至2002年,僅有3年的賠付率低于70,有6年的賠付率在70—100之間,其余12年的賠付率平均在100以上。由于入不敷出,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各商業保險公司對開辦農業保險避而遠之,也就不難理解了。

高費率:農民負擔有點重。農業風險的加劇,農民迫切希望農險“保護傘”能為其生產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保險保障。然而隨著本來基礎就不好的農業保險的萎縮,大多數農民面臨的是高費率或無處投保的尷尬。農險費率居高不下,主要是風險發生的概率大、賠付率過高。通常是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地區急于投保,比如近幾年持續干旱的北方地區和容易發生洪澇的南方地區。而一些旱澇保收的地區看到保費這么貴,就不愿意參加保險。這樣,保險“投保越多、費用越低、保障越足”的“大數法則”就難以正常發揮。農民想投保,但交不起錢;農民能接受的,保險公司又賠不起。高賠付導致了農險的高保費,而高保費又令更多的農民買不起保險,農業保險就這樣走入了日漸萎縮的“怪圈”。

高風險:農民保險兩尷尬。專家們分析認為,長期以來,我國農戶生活在“靠天吃飯”的陰影下,產生了一種思維定式——“老天爺才是收成好壞的決定因素”,人是違背不得的。對保險存在嚴重的僥幸心理。認為買保險是加重“負擔”,能免則免。“急時抱不了佛腳”卻又怨天尤人。

此外,由于地方財力與經濟環境的差異,各地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認識與支持存在較大區別,使得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困難重重。在一些對農業保險認識不到位的地方,以農民自愿參保為主,發生災害和疫情時,保險公司愛莫能助;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將農業保險視為亂收費,既挫傷了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也極大地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出路:加快改革發展步伐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發展農業保險,被認為對平抑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村防災防損能力以及災后恢復能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對一方面農業災害頻繁、高賠付率使保險公司對農業險避而遠之,另一方面高保費和農民的低收入使農民缺乏投保積極性的尷尬現狀,中國的農業保險應該怎么辦?

一要把農業保險納入法制化軌道。要盡快制定和頒布《農業保險法》,對農業保險的經營目的、性質、經營原則、組織形式、承保范圍、保險費率

、保險責任以及相關機構對農業保險的監管作出明確的規定,明確農業保險的地位,并借助于稅收杠桿的財政積累來補貼農業保險,將實現社會穩定作為首要目標。要明確農業保險的政策性,以法律形式規范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參與主體、受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明確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中應發揮的作用和職能,從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上,保證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健全

。

二要建立農業保險政策性業務、商業化運行的模式。由于農業保險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對增進消費者福利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作用,但它本身經濟效率低下,商業保險公司不愿經營或無力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應先試點,再逐步推廣。作為政府,應該出資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像過去建立政策性銀行一樣,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同時,允許商業性保險公司開展農險業務,但要接受其業務指導和資金幫助,經營行為必須符合農險經營的有關政策和法規。由于農業保險的特殊性及其在保證農業穩定經營和可持續發展乃至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穩定發展中的作用,國家和政府應承擔起保障農業保險健康發展的責任,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政策扶持,如對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的經營費用進行補貼,實行稅收減免,以彌補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虧損,鼓勵其積極經營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險供給。另一方面,對農業保險投保人即農民給予保費補貼,增強其對農業保險的投保購買能力,以增加其農業保險需求。

三要建立農業巨災專項風險基金。巨災專項風險基金是用以應付特大災害發生而積累的專項基金,用于發生巨災時的大額保險賠付。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自然災害,每年都會因洪澇災害、病蟲災害、干旱等災害遭受巨大損失,巨災專項風險基金確實是解決當前問題的一個有效措施和手段。建立解決農業巨災保險基金的應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國家采取財政補貼和財政撥款方式建立專項基金;二是各級地方政府每年拿出部分支農資金和救災款,??顚S?,充實后備;三是由建立的政策性保險機構發行債券和以國家投資為主,企業、社會團體等參股方式籌集風險專項基金。

四要構建農業再保險體系。由于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和農業保險經營難度大、賠付率高等特點,農業保險承擔風險責任的能力和賠付能力有限。在此情況下必須通過再保險方式,在更大范圍內分散風險,分攤損失。在我國農業風險頻繁發生的情況下,農業再保險就顯得更為重要。農業保險主管部門應充分調動國內外再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使國內中外再保險公司跟進研究利用再保險機制,制定農業再保險分保方案,分散農業保險經營風險,支持農業保險業務穩健發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目標下一篇: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有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