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的機遇與挑戰

2022-08-02

第一篇:我國的機遇與挑戰

當代我國外交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今社會,世界經濟與科技迅猛發展,國際局勢正在變化和調整,快速崛起的中國日益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因素,中國的外交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但是,面對如此復雜的局勢,中國外交又面臨著很多問題與挑戰

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數年,世界經濟保持溫和復蘇勢頭,總體上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經濟開始逐漸步入正軌,但世界經濟依然在繼續調整之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很多,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還未取得令人滿意的實質性進展。

與此同時,國際力量板塊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地位下滑,中國、印度、巴西等一批新興國家加速興起,不僅充當了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引擎,甚至成為西方解危脫困和解決問題的借助對象。如二十國峰會地位的凸顯,也反映了這一變化。新舊力量的相互擠壓碰撞,令國與國之間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為應對這種局面,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各大國都在對外戰略和政策方面做出新的調整。比如美國主辦G20金融峰會;為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強迫中國人民幣升值;采用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確保美國的經濟利益;更注重推動多邊外交。而其它各大國鑒于這些變化,也紛紛調整各自的對外戰略。如英國繼日本之后,也提出了要與美國建立“不盲從的”同盟關系。這些對外戰略的調整,無疑為世界局勢增加新的變數。

在國際和地區安全方面,當前安全形勢總體上仍然保持緩和,雖然目前大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義、核擴散、陸海邊界、能源、糧食、互聯網糾紛、氣候災害等所引發的問題明顯增加,成為考驗中國外交應對能力的重大挑戰。

在這些背景下,中國成功抵御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量進一步上升。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政治舞臺上也有不俗表現。但是,隨著中國地位和影響的迅速增大,各種外部阻力與壓力也隨之增加。“中國威脅論”不斷出現。一些大國對我國明顯的戰略敵意和惡意中傷,使我國面臨更多的麻煩和事端。如近期南海主權爭端表面化和復雜化,美國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中國的崛起也引起一些周邊國家的疑慮和防范心態,使我國周邊環境出現不穩定因素。象釣魚島等問題上,與日本等國的爭端都呈現加劇之勢。而且,隨著國際對我國的期待大大上升,這要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這使我國壓力明顯加大,我們必須學會平衡。

面對我國國際地位變化和國際形勢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我國以更主動的姿態展開全方位外交,積極活躍在國際舞臺上。如積極開展峰會外交、世博奧運外交;穩定和發展同主要大國、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的關系;積極承擔國際義務,維護了總體有利的外部環境, 發揮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國一定要正確認識當前國際形勢,預測未來的變數,增強憂患意識,調整外交策略,我相信我們祖國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第二篇:我國發展面臨怎樣的國際機遇與挑戰

院系: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

專業:

班級:

姓名:

學號: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 12—02艾政陽12070114022

3當今社會,中國作為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或多或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經濟、科學、政治、教育等問題,在世界上每一個舉動都會引來世界各地的眼球,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如何積極的去應對,采取怎樣的措施是至關重要的,充分把握每一次的機遇,不斷挑戰,不斷創新,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作為一個有著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如何應對國際形勢,如何抓住機遇,如何利用一次次挑戰壯大自己,如何讓全世界人們敬仰中國,是我們新一代青年人值得思考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新一屆的領導人,在未來的中國,中國會更加繁榮富強,昌盛。

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

(一)發展需求勁頭足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于迅速提升的狀況。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占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

(二)發展基礎較好

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

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

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

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

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一)兩個基本情況

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

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后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于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

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于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征,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于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會發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問題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于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F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占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于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F代服務業發展滯后,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后。

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于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占62.3%,農村中的赤字縣占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后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F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

重大歷史任務,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

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十一五”時期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既有諸多有利條件,也有不少制約因素;機遇和挑戰并存,從總體上看是機遇大于挑戰,有利于我國發展。

有利條件主要是:

(1)維護和平,促進發展,謀求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當今時代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于我們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

(2)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互相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有利于我們用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資金、技術、資源和全球市場。

(3) 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有利于我們發揮后發優勢,推動我國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我國發展也面臨不少制約因素和嚴峻挑戰。

首先,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占優勢對我國的壓力將長期存在。

其次,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在更加重視與我國發展經貿關系的同時,一些國家同我們在經貿領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別是近

一個時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圍繞人民幣匯率、紡織品出口、知識產權、能源資源等方面的外部壓力加大,今后這些方面的貿易摩擦還會繼續出現。

第三,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許多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近些年來石油等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這些都對我國經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四,“十一五”時期,世界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但是近年來油價持續攀升,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未來世界經濟仍有可能發生較大波動,從而可能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對外貿易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從外部環境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范圍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步伐繼續加快。從國內情況看,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對外貿易作為聯系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必將不斷取得新的發展。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依然面臨著挑戰。主要是:世界經濟發展有較多不確定因素,石油價格攀升,地區沖突和恐怖活動不斷,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增多,發達國家仍然限制高新技術輸往中國。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增大,粗放型增長方式有待改變。

21世紀的今天,中國已經走過了數千年的風霜,經得起考驗,耐得起磨練,無論發生什么樣的變故,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中國!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一個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富強國家,今天,面對變動的國際形式和不和平的國際關系,中國依然矗立在東方之巔,這條中華巨龍一直蓬勃發展,面對一切不利條件,沖破枷鎖,把握時機,未來的中國更會佇立在世界的巔峰!

第三篇:我國政府采購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面臨的挑戰:

1. 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政府采購法規建設還不完善: 一是立法層次低。除 《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外,我國現行的政府采購法規均是只具有指導意義的部門規章,法律的嚴肅性及約束性明顯不足。二是立法不統一。各地在實行政府采購制度時,針對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特點, 分別擬定了一些辦法和規定, 實施的范圍、內容和方法存在較大差異。三是政策法規不配套。中央和地方政府負責采購的主管部門雖然頒布了具體的采購方法、措施和規定,但系統差、不配套,很多應該頒布和出臺的措施仍未出臺,如供應商的市場準入、采購人員的從業資格、采購貨款的支付、采購招標的具體實施等都沒有明確的準則, 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采購的健康、規范發展。 2. 管理體制的缺陷

就目前而言,招投標市場政府采購法規建設和管理體制已明顯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制約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障礙。

1. 政府采購管理體制改革還不夠深入。采購人、執行機構與監管機構的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部分采購當事人依法采購意識不強,違規實施政府采購的現象不容忽視。 2. 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各部門對于行業人的招投標活動集管理、監督和執法職能于一身,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既是相關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加劇了部門保護和行業壟斷,致使招投標領域的腐敗行為時有發生。

3.市場競爭機制不完善

1. 市場秩序混亂。對招投標市場主體的行業準入把關不嚴,缺少長遠的規劃布局,形成“招標公司”林立的無序競爭狀況,違法違規的現象時有發生。

2. 目前, 全國性的政府采購市場還沒真正形成, 政府所需的物資和服務主要由各地各部門分散采購, 這既不能實現批量采購的價格效應, 其采購方式又難以規范, 而且還容易導致地方保護主義、貪污腐敗等, 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也難以真正得到貫徹執行。另外, 隨著國際貿易在政府采購中的滲透, 以及世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政府采購已成為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標志之一。美國、日本、歐盟成員國、加拿大、韓國等24 個國家, 就對外開放政府采購已簽署了#政府采購協議∃, 世界貿易組織也將其作為規定政府采購各方面權利義務的國際框架。但到目前為止, 我國還沒有開放政府采購市場, 沒有簽定《政府采購協議》, 而且美國、加拿大以及一些歐盟國家一直要求將我國必須加入《政府采購協議》作為入關的必備條件之一。事實上,許多外國產品已進入我國的政府采購領域( 如政府機關購置的汽車、辦公設備等) , 一定程度上已對我國的民族工業造成實質損害或損害威脅, 但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和各國供應商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行為的相關法律。

3. 二是存在著大量的不公平競爭現象。受地方、部門利益機制的驅動, 一些地方政府常常強制本地區的支出單位購買本地區產品, 大型工程也由本地區自行承擔, 基本不進行價格與質量的比較。行業采購也存在這類問題, 利用權力搞不公平競爭。因此, 購買質次價高產品甚至被騙的現象屢屢發生。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現象的存在, 不利于政府購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務, 阻礙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不利于企業在競爭中成長, 也不利于培養名牌產品和扶持重點國有企業。三是決策透明度不高, 存在著腐敗現象。雖然#辦法∃中有關招投標的規定與#招標投標法∃是一致的, 但單位采購最終還是由少數行政領導作出購買決定; 在商品、服務購置的價格談判中, 往往是個人因素起決定作用; 在確定工程承包時, 也常常是搞假投標、人情標。由于購買決策方式很不透明, 因而出現了大量的權錢交易、人情交易, 在商品購置和工程承包活動中, 貪污、受賄、損公肥私現象時有發生。另外, 在采購環節, 也存在大量的% 回扣&和% 折扣&現象, 這不僅使公共財產和政府資金受到損失, 損害了公共利益, 同時也嚴重地損壞了政府形象。 4.企業監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不良行為破壞了我國市場經濟秩序,對我國市場經濟運行制度帶來負面影響。盡管隨著招投標市場的各項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制度和監督制約機制,但仍存在的規范性文件卻欠缺控權意識和保障相對人權益的理念,常常無節制地為本單位、本部門設定權力和沒有商量地為他人預定義務。沒有把社會公共利益和招投標市場擺在應有的位置,沒有充分注意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能否健康發展,甚至出現“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的不良傾向。從現實情況看,有的文件制定行政部門受到利益驅動,背離依法行政目標,造成規范性文件與上位法的規定和精神宗旨不一致,政出多門,相互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應該引起人們關注,不良行為往往發生在采購環節,就是具有采購決策權的人員和部門利用手中的權力,接受供應商的賄賂,從而在采購價格、數量上對供應商采取特殊的態度。這是嚴重違反公平、公正的原則,阻礙招投標市場統一,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形象,降低了行政機關的辦事效率。

2.具體表現:

1.招標人(采購人)方面。一是招標文件編制質量不高。特別是對較復雜采購項目的技術參數不能提出統

一、規范的標準,影響供應商在同等條件下的公平競爭。隨著政府采購范圍的不斷擴大,領域的拓展以及品目的增多,在標書的制定與操作上面臨的挑戰不斷增加。加之,國家在標書的規范制定上沒有統一的范本和標準也是造成政府采購不良行為的主要。二是應當進入市場交易的項目,而沒有進入市場交易的不依法提供(采購)必須提供的材料的;在招標公告、資格審查、招標文件編制等環節提出不合理要求,排斥和限制潛在投標人的;無正當理由的,不在有效期內確認需求。三是干擾、妨礙評標委員會評審或者在評標時發布傾向性意見。不按照招標結果發放中標通知書或簽訂合同和不按照依法簽訂的合同履約及不按合同約定對招標(采購)項目進行驗收。

2.投標人(供應商)方面。一是投標報價高于或低于合理幅度,被評標委員會認定為廢標,存在串通投標或惡意低價中標嫌疑的。政府采購項目,中標價格高于市場平均價格。采取不正當手段影響和干擾評標委員會評審,謀取中標的行為。二是在投標有效期截止時間前,撤回投標文件的;中標通知書發出后,不按規定提交履約保證金,不與招標人簽訂合同的;在中標通知書發出后,放棄中標資格。不按招標文件,投標文件以及簽訂的合同履行合同的行為。三是拒絕接受或阻撓招投標監督管理部門依法進行監督檢查,并在投標過程中,弄虛作假,串通投標,允許他人以本單位名義投標或以他人名義投標的;惡意投訴,虛假投訴影響投標工作正常進行等。

3.中介機構及從業人員方面。(1)與招標人或投標人相互串通,搞假招標、陪標、圍標、串標或因保密制度不健全,造成泄密的行為,使招標活動無法進行;在招標活動中有失公正或因失誤失職,造成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2)以他人名義或允許他人以本單位名義承接業務或轉包所承接業務;同時接受招標人和投標人或兩個以上投標人對同一工程項目的工程咨詢的。(3)泄露標底技術經濟秘密的,編寫的工程量清單和控制價存在重大誤差,工程造價咨詢成果未經注冊造價工程師簽字蓋章或簽署行為存在弄虛作假。

4、評標專家方面。一是已接受邀請的評標專家,未按規定時間參與評審,影響評標工作正常進行;在評標工作中有明顯傾向或歧視現象;應當申請回避,不申請回避,擅離職守,影響評標程序正常進行,請他人代為參加評審工作。二是違反法律規定,向外界透露有關評標情況及其他信息,評審過程中發現違法違規行為不及時報告,不在評標報告中記載,不能夠客觀公正履行評審職責。三是以評標專家成員名義從事有損招標中心形象的其他活動,弄虛作假獲得從事評審工作條件,私下接觸投標人,收受利害關系人的財物或其他好處的行為。 3.解決對策

1. 加強政府采購法制化建設, 推進政府采購規范化管理現階段, 我國應充分借鑒國際經驗, 制訂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以《政府采購法》 為主體、包括各項配套法規的法律體系。一是抓緊制定出臺#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 及相關制度辦法, 為全面推進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提供更加明確的指導意見, 為規范政府采購活動提供更加具體的法律規定。同時, 地方應加強政府采購立法調研工作, 盡快頒布貫徹執行政府采購法的地方實施條例, 使政府采購法規更具地方特色, 更有針對性。二是作為政府采購的具體實施單位, 如集中采購機構、采購人和供應商,也應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 制定本單位的管理制度,從而使政府采購工作真正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

2. 加快政府采購管理體制建設。政府采購機構分別設置,管理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離,是建立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客觀要求。各級政府要積極穩妥地推進這項改革,病科學地界定監督管理職能和執行職能。政府部門要專設履行政府采購管理職能的機構,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切實做好政府采購的政策制定,預算編制,資金支付的審核,信息管理,評審專家庫建設,供應商投訴處理,集中采購機構業績考核等監管工作。政府采購中心要按照“功能完備,設施配套,運作規范,服務一流”的要求,高標準建設政府采購活動場所,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路子,全力提供依法采購工作平臺,接受采購人委托,認真組織實施政府集中采購目錄中的項目采購,嚴格執行集中采購操作規程,堅持政府采購供應商準入制度,確保采購活動的公開,公平,公正,高效。

3. 強化市場機制,發揮市場作用。

1. 建立完善招投標機制, 實現% 陽光交易&政府采購之所以被稱為% 陽光交易&, 相當程度上源于公開招投標制度的推行。在實施政府采購過程中應做到: 一要公開

辦事程序。對于招標公告發布、資格預審、開標、評標、定標的全過程, 招標采購單位要做到簡捷公開, 手續齊備, 程序合法, 并接受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審計機關和監察機關的監督。二要公開招標信息。招標采購單位應廣泛利用網絡、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發布招標公告信息, 包括招標項目的技術、數量、名稱及性質、投標人的資質要求、招標文件要求、投標及開標的時間和地點等, 都應盡量詳盡、公開, 給潛在投標人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三要公開評標辦法、評分標準和評委成員名單。招標采購人在招標文件中或在開標前要將評標辦法、評分標準告知投標人, 評標委員會的組成成員要嚴格遵照公示和回避慣 例。四要公開中標結果。招標采購單位的中標供應商確定后,應在財政部門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上公告中標結果,包括招標采購項目名稱、中標供應商名單、評標委員會成員名單、招標采購單位的名稱和電話。只有這樣, 才能真正體現招投標的合法性及權威性, 更好地發揮% 陽光交易& 的作用

2. 規范制作政府采購招標文件,增強政府采購活動的公正性。政府采購招標文件是政府采購項目評標的主要依據,直接關系到政府采購活動是否公正、公平和潛在供應商的響應程度。要確保采購人或政府采購代理機構在招標文件制作中杜絕限制性不合理條款,保證政府采購活動的公正性。一要規范技術需求。在技術參數中,不得有傾向性,排他性條款。二要規范資質要求。資質審查不宜把注冊資金,經營業績及特有的技術指標作為限制條款,特殊項目可以作為評分因素,但要限制標準,充分體現公正與競爭。

3、 加強合同簽訂和履約驗收管理。一是統一規范合同文本。針對合同文本標準不一,條款不細等問題,要在總結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政府采購法》、《合同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制定規范合同文本。二是建立采購合同履約驗收監管機制。驗收的內容和方式、驗收程序等,確保采購項目按照招標文件和合同規定的標準、質量進行驗收。

4. 是建立制度,強化監管。制度是社會經濟運轉過程中人們普遍適用,共同遵守的辦事規則和行為準則,它的作用是規范不良行為,抑制社會經濟生活運行中的任意性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一些公共政策中的制度缺位,不盡完善,是導致招投標市場秩序和經濟生活混亂。建立健全招投標市場的制度,才能抑制、約束不良行為在管理中的任意性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因而有效地長遠地保證政府采購、建設工程等市場規范有序,健康的發展。一要建立約束招標人制度。取消招標人推薦權,實行專家評委資格預審制,對所有符合資格預審條件的投標人均可參加投標;限制招標人參加評標,原則上招標人代表不得參加評標,從而有效地規范了招標人的行為。二要完善評標制度。堅持“建設工程項目有效最低價中標、出讓和租賃項目有效最高價中標”的評標原則,實行工程量清單計價招標,開標前公示最高限價,技術標符合性評審等制度,從根本上防止了投標人串標哄抬標價,招標項目成本大幅降低,減少了人為因素對項目交易結果的影響。三要建立備案審查制度。對發包方案,招標公告,投標人的身份資格、招標文件、施工合同等進行備案審查。四要建立統一市場網站。擴大招投信息覆蓋面,暢通招投標信息披露和反饋的渠道。五要完善專家庫制度。為滿足招投標業務擴容的需要,招投標市場建立開放共享,跨地區和跨行業的專家,引進了評標專家微機管理系統,實現了專家評委隨機自動抽取和電腦語音通知,保證了專家抽取的客觀公正。六要跟蹤監督。加強對各類進場交易活動的全程跟蹤監督,將開標、評標過程進行了全程錄像,接受執紀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監督檢查,從而有效減少了項目招投標過程中違規違法和失誤現象的發生。同時,還要擴大社會監督,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人士及社會各界人士中聘請招投標特邀監督員,對重大招投標項目實行開標,評標現場監督,加大監督力度,規范權力運行,從源頭上有效預防和遏制了腐敗行為。

第四篇:我國工業化轉型升級的機遇與挑戰

一、當前我國工業化的現狀及問題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工業建成了包括由完整的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國防科技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組成的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500多個行業門類齊全。近年來,工業增加值占我國GDP的比重連續保持在4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帶主要貢獻力量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和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重要載體。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我國工業產品已有200多種。在家電、服裝、紡織品、日用工業品、微機等領域,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廠。

然而,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是產品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以上,一些高技術含量的關鍵設備基本上依靠進口;每年的發明專利數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二是資源耗費嚴重。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人均消費的能源只相當于日本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七分之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有機污水排放量已占世界第1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于美國占世界第2位。即使國際社會不就環境問題向我國施壓,我國自身的環境容量也難以持續容忍這樣大的污染排放。三是處于國際分工末端??鐕井a業轉移一定程度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偏差和外部依賴,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數額占8成以上,傳統勞動密集型商品出

1 口中機電產品占到79.8%。

二、原因分析

1、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產業結構不優,產業層次較低。一是工業技術研發投入強度低。2009年, 我國全部制造業研發強度為4%左右,其中制造業100強 研發強度為4.59%,而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韓國在2002年左右就已經超過了7.0%,最高的日本已經達到10.1%。二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技術和產品少。彩電、手機、臺式電腦等產品產量世界第一,但關鍵芯片依賴進口;手機、計算機、數控機床等產品必須向外國專利持有者支付相當于售價20%-40%不等的費用。三是高端加工技術和工藝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如我國熱處理與表面改良技術與先進國家間的差距在15-20年以上;精密形成技術方面,如國外已可生產重量公差1%以內的轎車連桿,我國只能做到3%左右。

2、發展方式粗放,以規模擴張為主,過度消耗能源資源。一是工業依靠規模擴張的基本發展路徑沒變。近年來,石化、有色金屬、水泥等行業投資年均增長30%左右,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熱潮,多種工業產業產能過剩。二是資源能源過度消耗。我國GDP和工業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均不到10%,但消耗的標準煤、鋼材和水泥卻分別約占世界消耗量的30%、26%和50%,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強度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生產要素過度消耗。如土地利用,美國每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的投資量是我國的3倍,德國是我國7倍,日

2 本和英國則高出我國數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持續30多年的人口紅利即將走到盡頭,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將逐步成為歷史。四是環境污染嚴重。2007年,我國的二氧化硫和有機污水排放已居世界首位,2009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又躍居世界第一位。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環境污染強度大的重化工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的態勢并據更大的比重,勢必進一步加大資源環境壓力。

3、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導致工業競爭力不足。由于政府和國有企業仍然是資源分配的主導者,工業經濟的整體效率很難再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導致了國有企業效率低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和效率提高動力基本來自非國有部門,國有部門不但增長緩慢,而且效率有下降的趨勢,以至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整個國有企業部門陷入了盈不抵虧的困境。另一方面導致非國有經濟很難發揮效率優勢。由于沒有完善的法律,各級政府仍擁有分配重要經濟資源的巨大權力,在國有企業壟斷資源配臵的情況下,非國有經濟效率優勢很難發揮,導致整個工業經濟效率低下。

4、從企業組織結構來看,大企業大集團發展不足。單位企業資源占有量小,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低,產業鏈上下游協作不暢,難以形成有效的規模效應。1998-2006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數量從1998年的2.34萬增加到2006年的3.29萬,但是在工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卻從14.2%下降至10.9%。如2010年,國內排名前10位鋼鐵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產能的比例為48.2%,而日本、美國、俄羅斯前三名的產

3 量就分別為68%、46%和61%。

三、對策建議

當前,推進我國工業化轉型升級的總體思路應該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從規模擴張向創新發展轉變、從投資拉動向需求拉動轉變、從過度消耗能源資源的粗放發展方式向注重效率、質量和效益的可持續方式轉變。

1、進一步完善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要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二要制定完善鼓勵工業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三要明確工業自主創新主要方向,抓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集中力量突破制約工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四要優化企業創新服務環境,推動形成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

2、加速推進工業由粗放發展向綠色發展轉變。一要加快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大力倡導節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二要把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放在突出的位臵,鼓勵采取新技術、新工藝和先進的經濟技術標準改造現有企業。三要實行嚴格的資源管理和環境容量管理制度,修訂完善技術標準,推廣應用節能降耗技術,淘汰落后技術和裝備。四要積極推動重大工業節能項目,推動重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加強產品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資源的開發。

3、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優化工業發展環境,形成工業企業良性競爭格局。一方面建立推進產業升級的法律

4 體系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改造的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行業發展目標、規范行業管理活動,支持企業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實現政府管理和服務 “四個轉變”,即從以項目審批為主向以規劃引導為主轉變、從以政策管理為主向以政府服務為主轉變、從以對企業經費補助為主向創新跨越的獎勵為主轉變、從以單個項目支持為主向行業共性項目支持為主轉變。

4、在堅持市場化的前提下,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企業。建立健全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培育政策體系,鼓勵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實現資源、人才、資金、技術向優勢企業集中,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打造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抓好重要配套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提升產業聚集發展水平。

5

第五篇:我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研究

我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研究 首先提到一個問題,何為城鎮化?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

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向城鎮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向城鎮

二、三產業的轉移。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于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和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等六項主要任務。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然而,我國的城鎮化目前也面臨著巨大機遇,同時,也存在著諸多挑戰。

1 我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

1.1 我國的城鎮化仍將加速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國家逐步放寬了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限制。許多農民離開土地尋找新的生計。一部分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一部分農民走進城市,成為建設城市、服務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鎮化進入“鄉鎮企業帶動”的發展階段。二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為適應農村富余勞動力大規??绲貐^流動,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允許農民進入城鎮務工經商,戶籍制度的壁壘開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穩定就業和住所的農業人口可按當地規定在就業地或居住地登記戶籍。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涌人城市就業,城鎮化進入“流動就業推動”的發展階段。

雖然目前我國經濟面臨一些困難,但經濟運行和通貨膨脹率都保持在預期變化區間內。隨著宏觀調控措施的進一步落實,可以預期,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預計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5%;到2020年,可達到60%左右。即從2011年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增幅將達到近10個百分點,城鎮

化水平穩步運行在30%到70%的快速發展區間。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非農產業的推進,城鄉區域差距的縮小。我國城鎮化發展動力將進一步增強。

1.2 我國城鎮化發展方式將加快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但發展方式粗放,且發展質量不高。一是城鎮建設過度擴張。在城鎮化開發中,部分地區盲目擴大建設規模,低密度開發,分散型建設。土地城鎮化遠快于人口城鎮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過快增長。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斷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長遠快于戶籍人口,城市管理壓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拉大。大多數在城鎮落戶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難以享受就業地的基本公共服務,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參加社會保險的比率低,醫療、養老及子女教育等問題難以解決。

目前,單純依靠粗放式消耗土地資源、大規模農村富余勞動力廉價供給和依靠非均等化公共服務壓低成本推進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因此,必須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推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1.3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將加快完善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一定程度與體制不健全和機制不完善有關。從土地城鎮化看。推進城鎮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制度障礙,部分農村居民的土地財產權利受到侵犯。從人口城鎮化看。2億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沒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個新的特殊群體。若管理不當會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現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時間,隨著改革的深化,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也將不斷改革和創新。

改革的主要任務:一是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征用補償辦法,提高征地補償標準。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承包地和宅基地帶來的財產權益。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交易市場,促進農村集體土地的公平流轉,使農村集體土地出讓與國有土地出讓同權同價。二是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分離戶籍制與福利待遇的聯系,逐步把有穩定勞動關系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及其家屬轉為城市居民,讓更多的農村轉移人口。特別是新生代的農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三是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在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子女

教育、社會保障、醫療服務、住房租購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權益。

此外,還要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社會管理、行政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探索中國特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梢灶A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環境將更加寬松。必將為我國的城市發展帶來重要歷史機遇。

2 我國城鎮化面臨的挑戰

2.1 資源消耗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城鎮的形成發展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其發展依賴于良好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深刻影響著自然環境。城鎮化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主要是由于城鎮的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資源以及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自然環境的凈化能力而引起的。

隨著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可利用資源的相機減少,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尖銳。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或消耗行為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城鎮的土地和淡水兩大資源的直接占用或消耗所占的比重還不高,但在人類生態系統直接或間接誘發的物質消費法則下,全國城鎮化發展使用的土地資源占用比例達到20%以上,淡水資源的占用比例達到30%以上。

其次,盡管能源和礦產兩類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只存在于點、線的空間形式,但其資源消費的80%及以上都發生在城鎮系統范圍之內。

第三,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和礦產資源消耗水平的快速提升,國家城鎮化發育的環境基礎損耗或被占用程度也發生著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存在于“面狀”形式(如二氧化碳排放和酸雨),而且存在于“條帶狀”或“線狀”(如河流污染)以及“點狀”(如工業和城鎮固體廢棄物排放,以及采掘業的地貌環境破壞)形式。

因此,城鎮化的物質消費需求使得整個國家的資源環境基礎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2.2 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發展

城市是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內涵和發動機,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和促進器,二者相互促進,理想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

工業化與城鎮化適度同步推進,二者協調發展。我國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國長期實行重工業化優先發展的戰略。而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較少,再加上戶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為地限制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向非農產業轉移,所以盡管工業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業勞動力卻增加不多,工業化進程并沒有帶來相應的農民非農業和城鎮化。

城鎮化過程也是非農化的過程,城鎮不僅是第二產業的聚集地,同時也是第三產業的聚集地,城鎮化不僅是農民轉向工業就業,也是農民轉向服務業就業。綜合衡量,我國城鎮化水平不僅滯后于工業化,還滯后于非農業化水平。

2.3 城鎮化發展帶來的糧食問題

農民大量離開原耕種土地,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糧食進口率逐漸增高,使得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這不利于中國國家發展和政局穩定。如果中國高層進一步關注農村勞動力不足問題,借助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農村土地資源,辦集約化大農業,實現中國農業的規?;蜋C械化,這樣城市化就有利于農村大發展,也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反過來,農村的現代化的發展,會剩余更多的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會進一步促進城市建設發展。

2.4 .部分大城市快速發展出現了“城市病”的跡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發展效率,但也因此產生更多能耗,交通、水電氣熱等供應壓力不斷增大,尤其是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過大和過度集中,將出現“城市病”。我國城市的版圖正在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不斷延伸。

當城市數量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后,人們卻驚愕地發現,本應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著越來越多的問題。“生活在大城市還有多少幸福感?”這樣的討論已成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的熱門話題,因為大城市生活中的種種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罷不能的心結。“城市病”是隨著城市擴張與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特殊病癥。但它像幽靈般始終驅之不散,不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時也影響并制約城市的發展,加重社會管理成本,使城市發展處于兩難境地。

中國城鎮化發展長期滯后于經濟發展速度,這導致我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焖俚某擎偦赡軙е?ldquo;城市病”,所以只能走漸進式發展道路。城市發展規

劃師們應該要正確分析我們城鎮化目前面臨的發展與機遇,合理規劃城市發展道路,因地制宜,合理結合資源優勢,從體制上突破創新,合理規劃城鎮化進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文登數學考研講義下一篇:我國創新金融工具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