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關于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建議(上)

2022-09-14

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能源原材料產業、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是我國由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跨越的關鍵時期。建設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對“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持續發展, 特制定本規劃建議。

一、“十二五”發展情況

“十二五”時期, 面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形勢和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的外部環境, 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積極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迎難而上、銳意進取, 大力推進“調結構、轉方式”, 全行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為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預計2010~2015年, 石油和化工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資產、投資、利潤、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9.2%、12.5%、14.0%、3.8%、2.8%。其中, 2015年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14萬億元, 比2010年增長55.2%;稅金總額達到1.02萬億元, 占全國工業稅收比重的11.9%左右, 位列工業行業之首。石油產量、天然氣產量和原油加工量分別居世界第四、第六和第二位, 無機原料、乙烯、甲醇、化肥、農藥、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重要大宗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

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競爭力不斷提高,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化集團、中國化工、延長石油在世界500強排名不斷提升;湖北宜化、天津渤?;?、上海華誼、云南云天化等大型地方企業的化工板塊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500億元。2014年, 大型石油和化工企業達到864家, 比2010年增長1.66倍。

(二) 油氣供應保障進一步增強

“十二五”期間, 按照穩定東部、加快西部、發展南方、開拓海域的原則, 油氣勘探開發取得顯著成績, 儲量保持高基值增長, 原油產量穩定發展, 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 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到2015年, 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65億噸以上, 產量穩定在2億噸左右;新增常規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3.5萬億立方米, 產量超過1300億立方米。非常規油氣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國頁巖氣產量50億立方米, 煤層氣產量44億立方米。

油氣管網和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已基本建成國內原油、成品油骨干管網。截至2015年, 已建成油氣管道總里程約10.5萬千米, 其中天然氣管道6.4萬千米, 原油管道1.8萬千米, 成品油管道2.3萬千米, 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的油氣通道。已建成LNG接收站11座, 總產能4080萬噸/年, 在建LNG接收站5座, 總產能1600萬噸/年。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萬立方米、商業儲備達到×××萬立方米。

(三) 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區域布局進一步改善。石化產業基地和化工園區迅速發展。已建成4個2000萬噸級煉油基地 (茂名、寧波、大連、上海) 、1個200萬噸級乙烯基地 (上海) 、8個100萬噸級乙烯基地 (天津、南京、寧波、茂名、大慶、獨山子、撫順、惠州) , 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石化產業集聚區;建成環渤海灣堿業、云貴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鉀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寧東、陜北等現代煤化工基地?;@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產業集聚能力持續提升, 全國石油和化工企業入園率約45%。

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二五期間, 我國成品油質量升級步伐顯著加快, 2014年起全面執行國Ⅳ汽油標準, 2015年起全面執行國Ⅳ柴油標準, 北京、上海以及江蘇、廣東等地區已提前實施國Ⅴ標準;2016年1月起供應國Ⅴ標準車用汽、柴油的區域, 由原定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重點城市擴大到整個東部地區11個省市。LNG等清潔燃料供應量快速增長, 2014年進口量達到1989.07萬噸 (約合278億立方米) , 占進口天然氣總量的45.72%。高濃度化肥比例進一步提高, 高濃度氮肥尿素產量在氮肥中的比例達到67.6%, 比2010年提高2.2個百分點;高濃度磷復肥在磷肥中的比例達到90.8%, 比2010年提高8.5個百分點。農藥產品結構繼續得到調整, 殺蟲劑在農藥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31.9%下降至2014年的21%, 除草劑比重則由45%上升至70%, 進一步提高了對農業生產需求的滿足度。高毒農藥的替代取得巨大成績, 除個別品種外, 高毒農藥已基本實現了低毒化替代, 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殺蟲劑市場占有率超過97%。水性涂料、綠色助劑、膠粘劑所占比例不斷提升。輪胎中子午線輪胎產量比例由87.2%進一步提高到90.9%。離子膜法燒堿產能比例由84.3%提高到95.7%。高性能樹脂、石油基特種橡膠、合成纖維單體的自給率分別由2010年的57%、45%和49%提高到2014年的63%、53%和70%。有機化學原料、專用化學品、涂 (顏) 料及農藥等行業經濟增速和貢獻率居行業前列, 2014年合計對整個化工行業的貢獻率達53.6%。

原料路線多元化取得顯著進步。“十二五”期間, 多套煤制烯烴裝置投產, 丙烷脫氫制丙烯工藝得到快速發展, 大大促進了我國烯烴原料的多元化。2014年, 煤 (甲醇) 制烯烴產能在乙烯總產能中的比例達到10%, 非石油基丙烯 (煤/甲醇制丙烯、丙烷脫氫制丙烯) 產能在丙烯中的比例達到24%。合成氨生產中以非無煙煤為原料的產能所占比重達到24%, 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以無煙煤為原料的產能占比下降了16個百分點。

淘汰落后產能取得積極進展。“十二五”期間, 在國家政策引導及市場機制作用下, 一批工藝裝備落后或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裝置陸續退出市場。據統計, 2011~2015年, 全國煉油能力退出約4000萬噸, 電石退出產能達811萬噸, 燒堿退出產能905萬噸, 聚氯乙烯退出產能608萬噸, 尿素退出產能超過1500萬噸。

(四) 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時期, 全行業積極開展研發合作與協同攻關, 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截至2015年, 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95項、行業科學技術獎1324項。其中, “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業化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水平井鉆完井多段壓裂增產關鍵技術”、“深海高穩性圓筒型鉆探儲油平臺的關鍵設計與制造技術”、“羅布泊鹽湖年產120萬噸硫酸鉀成套技術開發”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F代煤化工技術繼續保持全球領先, 開發了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爐、航天粉煤加壓氣化爐、水煤漿水冷壁清華氣化爐等一系列先進煤氣化技術裝備, 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陸續建成, 并實現商業化穩定運營, 其中“甲醇制取低碳烯烴 (DMTO) 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行業裝備制造自主化水平持續提升, 12000米特深井石油鉆機、大口徑高鋼級螺旋縫埋弧焊鋼管、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煉油全流程技術、乙烯成套技術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千萬噸級煉油裝置國產化率超過95%、百萬噸級乙烯裝置國產化率超過80%。圍繞化工新材料、新型農產品、化學品安全、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制修訂標準2000余項, 化工行業標準累計達6200余項, 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約100項, 為淘汰落后產能,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支撐。

(五)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

在全國率先建立能效領跑者發布制度, 涌現出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石化園區和企業。2011~2015年, 全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1.0%。重點耗能產品單位能耗目標全部完成, 其中乙烯下降9.1%、合成氨下降4.9%、燒堿 (30%離子膜) 下降9.3%、電石下降9.6%。行業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 2014年COD、氨氮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5%和2.2%。石油和化工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 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 一大批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的環保技術在行業內得到廣泛的運用, 2014年氯堿行業低汞觸媒普及率達到50%, 磷石膏綜合利用率提高到30%, 綠色發展日益成為行業共識。

(六) 對外合作成果顯著

“十二五”時期, 石油和化工企業積極走出去、引進來, 行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海外油氣開采業務在復雜局面下實現穩定增長, 與資源國和國際石油公司的戰略合作不斷深化。2014年,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公司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達到13363萬噸油當量, 比2010年增長一倍多。截至2014年, 我國已有20余個鉀肥項目在海外10個國家運作, 其中加拿大7個、老撾9個、剛果3個。輪胎行業在天然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重點布局, 投資建設多家工廠。2011~2014年全行業累計吸引外商投資達5504億元 (包括港澳臺) , 跨國企業積極拓展在華業務, 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 布局高新技術產業, 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優勢。2014年, 全行業進出口總額達到6755億美元, 比2010年增長47.2%, 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5.7%, 在全球石油和化工貿易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 進口額4787億美元, 出口額1968億美元, 分別比2010年增長47.5%、46.5%。預計2015年全行業進出口額5336億美元。

“十二五”期間, 無論行業經濟總量還是發展質量都有較大的進步, 但是, 與發達國家相比, 發展水平整體仍然不高。由于長期粗放式發展, 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 嚴重影響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一是產能結構性過剩矛盾突出。傳統產業 (產品) 如煉油、氮肥、磷肥、氯堿、純堿、輪胎、電石等產能過剩嚴重, 而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部分高端產品發展落后, 仍需大量進口。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萍纪度氩蛔? 效率較低, 科技體制機制不適應創新發展的需要, 技術研發落后, 行業整體競爭力不高, 尤其是技術導向型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更為明顯。三是要素成本上升較快, 企業效益大幅下滑。我國勞動力、能源資源成本大幅攀升, 大大增加了企業成本, 削弱了企業競爭力。四是安全環保形勢嚴峻。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行業環保問題日益突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污染物排放指標中, 氨氮、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減排目標預計將無法完成, 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二、“十三五”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 行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嚴峻復雜, 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相互交織, 增長潛力和下行壓力同時并存, 新的增長動力日益積累與金融危機慣性影響相互作用, 多種矛盾聚合發展, 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增多。行業發展進入“新常態”, 增速由高速向中速轉換, 增長動力由要素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 發展方式由粗放式規模擴張向集約式綠色低碳轉換。

從國際看, 世界經濟雖然步入復蘇通道, 但受制于深層次結構性失衡, 復蘇步伐艱難緩慢, 面臨較長時期深度調整, 不確定性增加, 各種風險與挑戰交織, 各國政府面臨不同經濟政策的艱難選擇。特別是全球市場需求總體偏弱, 國際原油和大宗原材料價格低迷, 受地緣政治沖突影響, 走向和變動趨勢更加不易把握, 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進一步深度融合, 外部經濟環境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影響將進一步加大。

從國內看, 我國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 將較長時期保持向好, 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 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政策的實施, 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全面實施, 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平穩增長, 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預計我國城鎮化率將從2014年的約54.8%提高到2020年的60%以上, 將有超過6000萬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居民, 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將比2010年翻一番, 社會整體消費能力持續提升, 新的市場需求, 包括建筑、公共設施、鐵路、道路等基礎設施的需求, 以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設備、日用化學品等需求, 為石油和化工行業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市場空間。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化, 國企改革、石油天然氣改革、價格改革、市場準入改革等措施陸續出臺,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 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不斷提高, 必將大大激發企業活力, 帶來新的發展動力。

由于受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影響, 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在新常態下, 石油和化工傳統制造業投資趨于飽和, 出口增速放緩, 擴大出口難度加大, 投資與出口對行業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新興產業發展趨勢較好, 但規模還比較小, 整體帶動作用較弱。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進入新的增長動力孕育和傳統增長動力減弱并存的轉型階段, “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速將由改革開放近40年的兩位數轉變為個位數, 行業發展面臨著新的重大挑戰:

(一) 市場需求增速下降, 國際油價在較低價位震蕩

隨著排浪式消費減弱, 以及人口增速、結構等變化, 受住房、汽車、電子、農業、輕工等消費變化影響, 石油和化工產品下游消費明顯放緩, 石油和化工產品市場需求減弱, 增速下降并趨于平穩。特別是傳統大宗石油和化工產品市場需求, 在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快速增長后, 增速將明顯放緩, 預計“十三五”期間, 我國大宗石油和化工產品消費將保持中低速平穩增長態勢。成品油、烯烴、芳烴、合成材料、化肥、農藥、無機酸、無機堿等大宗產品市場需求增速比“十二五”將明顯下降??紤]油品替代、電動汽車發展等因素, 預計國內成品油消費年均增速將從2010-2014年期間的5.4%下降到3%左右。其中, 汽油年均增速由10.2%降至6%左右, 2020年消費量約1.5億噸;煤油需求增速將由7.7%降至6.4%左右, 2020年消費量約3650萬噸;柴油年均增速由2.6%降至0.4%左右, 預計2017年左右柴油消費達到1.75億噸, 2020年需求將降至1.7億噸。預計乙烯消費年均增速將從5.9%降至4.3%, 丙烯從6.6%降至5.3%。

隨著全球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和北美頁巖油、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 國際原油市場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轉折性變化, 供應轉向總體寬松, 國際油價2014年下半年以來大幅下挫, 持續低位運行。預計“十三五”期間, 世界石油供應總體繼續保持寬松, 在石油消費低速增長情況下, 世界石油市場仍將供過于求, 繼續對國際油價構成壓力。綜合33家國際國內機構對油價的預測, “十三五”期間國際油價受多種因素影響, 不確定性依然較大, 樂觀分析, 2017年前后可能出現恢復性上漲, 但2020年前國際油價總體在較低位震蕩, 在沒有實施大規模刺激經濟政策的情況下, 石化產品和化工產品價格也將在中低位運行, 石油和化工企業的盈利和投資都會受到較大影響。

(二) 結構性矛盾凸顯, 科技創新瓶頸制約日益增強

在行業產能過剩的同時, 還面臨著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當前, 傳統產業產能擴張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 一些行業落后產能淘汰不下來, 新增產能得不到有效控制, 部分行業甚至有進一步加劇趨勢, 而高端化工產品需求則仍將保持較高增速, 部分產品依賴進口。例如, 煉油行業2014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7.6億噸/年, 加工量5.03億噸, 平均產能利用率為66%, 4年累計下降16.9個百分點;成品油 (汽煤柴潤) 表觀消費量3.1億噸, 對應原油加工量約4.56億噸, 能力超過需求3億噸, 能力消費比167%, 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預計“十三五”期間, 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仍十分突出, 其中汽油、煤油和柴油供過于求約4500萬噸/年, 燒堿、純堿、尿素、磷銨、電石、PTA、甲醇、醋酸、聚氯乙烯等化工產品也都面臨較大過剩壓力。2014年, 我國化工新材料消費近40%需要進口, 特別是電子化學品、功能性膜材料等對外依存度高達50%左右。

企業競爭力不強、傳統產能過剩嚴重、高端精細化學品依賴進口、安全環保水平不高等我國與發達經濟體石油和化工行業的重大差距, 除體制因素外, 歸根結底在于科技創新的落后和制約。多年來, 我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普遍不高, 技術創新人才缺乏, 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企業內部也沒有建立起全方位、高效率、與客戶需求緊密相連的創新體系和機制, 行業許多關鍵技術裝備依賴進口, 與跨國公司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工程化能力較弱, 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 難以對行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化發展形成有力支撐。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十三五”時期,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 誰搶到先機誰就能夠占據競爭制高點, 對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既是重大機遇, 也是重大挑戰, 對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出了更高和更加緊迫的要求, 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將更加凸顯。

(三) 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 安全生產社會訴求日益提高

我國是石油和化工生產和消費大國, 需要大量進口原油、天然氣、天然橡膠、硫磺、鉀肥等, 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2014年, 我國原油凈進口量達到3.1億噸, 為世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 石油對外依存度已接近60%;天然氣凈進口571億立方米, 對外依存度達到32.4%。預計到2020年, 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分別增至67%左右和40%以上, 對國家能源安全帶來挑戰。同時, 環境約束日趨嚴峻, 部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難下, 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預計2015年全行業能源消費總量達到5.5億噸標煤, 位居工業行業第二, “三廢”排放量也位居工業行業前列, CO2排放量較大。在我國對國際社會作出節能減排承諾和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愛, “十三五”時期行業節能減排的壓力越來越大。

近年來, 在資源消耗和減排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 行業安全生產形勢也十分嚴峻, 一些化工企業發生了多起危險化學品爆炸、泄漏、污染等重特大安全事故, 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也給石化行業帶來較大的負面效應。頻發的事故使公眾對化工企業信息公開、危險化學品管理、風險控制及行業監管提出更多的訴求和更加嚴苛的要求。石化項目建設和公眾對安全環境的期待出現嚴重反差, 解決好石化基地和社區協調發展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隨著安全環保法律法規日趨完善, 對違法違規行為懲罰力度越來越大, 化工行業實現安全發展、綠色發展任重道遠。

(四) 要素成本上升較快, 國際競爭更趨激烈

要素成本上升過快是制造業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近年來, 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勞動力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原材料成本等都在上升, 特別是財務費用大幅上漲, 對企業運營造成很大壓力。2014年,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1年的頂點下降了560萬, 有效勞動力供給減少, 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國制造業工資普遍達到3000~4000元/人, 遠高于東南亞等國, 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石油和化工行業百元收入成本達到84.4元, 比2010年增加3.5元, 增長4.3%;管理費用4620.7億元, 比2011年增長29.1%, 年均增長8.9%;財務費用1764.8億元, 比2011年增長86.1%, 年均增長23.0%。此外, 較高的稅費和社會負擔等也加大了石油和化工企業的經營壓力。需求下滑和成本上升使企業“兩頭受壓”, 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比較優勢日益削弱。

在要素成本不斷攀升的同時, 美、歐、日、韓、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石化企業都把我國作為目標市場, 優先考慮、加大布局, 隨著中東、北美等低成本地區石化產能的陸續釋放, 全球石化產品貿易流向發生重大變化, 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特別是美國頁巖氣大規模開發應用和中東廉價的乙烷資源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 對我國石化企業帶來很大挑戰。在國際貿易中, 各國紛紛出臺措施鞏固國內市場、擴大對外出口, 國際競爭愈演愈烈, 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部分貿易大國強化貿易救濟調查執法, 加大對本國產業的保護力度, 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傳統保護手段仍被頻繁應用, 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等技術性貿易壁壘花樣翻新。“十三五”時期, 我國將與各國簽訂更多的多邊、雙邊貿易協定, 國內石化市場將進一步開放, 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面臨巨大挑戰。

(五) 新業態和新技術的發展帶來較大不確定性

以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快推進, 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 既為傳統制造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 促進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 已成為各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培育競爭優勢的共同選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制造蓬勃興起, 生產制造方式發生顛覆式改變, 產品研發生產周期大大縮短, 各種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快速興起, 正在深刻改變全球制造業版圖和競爭格局。新能源汽車、石墨烯、核能等新技術的不斷進步, 將對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綜合判斷, “十三五”時期, 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仍處于重要發展機遇期, 也面臨著諸多矛盾疊加的嚴峻挑戰。市場需求放緩、資源環境約束、傳統產能過剩、成本上漲過快、產品價格下降等因素, 決定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將面臨經濟增速換擋、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要走出一條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為新動力、以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途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邁出我國由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跨越的堅實步伐。

三、“十三五”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以提質增效為中心, 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 堅持深化改革, 堅持擴大開放,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 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占據世界技術制高點的關鍵核心技術, 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較高美譽度的知名品牌, 建設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 培育一批業務精湛、朝氣蓬勃的創新型高層次領軍人才, 不斷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邁出從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跨越的堅實步伐。

(二) 發展思路

1.優化結構, 持續增長。堅持把“調結構”和“穩增長”作為“十三五”行業發展的兩大主要任務。積極推進石化基地和化工園區建設, 嚴格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定位, 優化產業布局, 進一步穩定油氣供給, 促進油氣消費。大力提高石化化工產品質量, 促進行業向產業鏈中高端躍進。深入挖掘下游潛在市場, 培育新的增長點。實施調結構三年行動計劃, 促進行業平穩發展。

2.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堅持把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行業實施的兩大發展戰略。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 以市場為導向, 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搶占一批技術制高點。實施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 推進安全生產、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 通過建設“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 實現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優化存量, 做強增量。堅持把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十三五”行業發展的兩大主攻方向。積極化解原油加工、氮肥、氯堿、純堿等傳統產業過剩產能, 實施技術改造, 推進兼并重組, 促進優化升級, 提升發展質量和競爭力, 進一步形成和發揮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生物質燃料和生物化工、生產性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做好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 培育新的增長點, 建立行業競爭新優勢。

4.深化改革, 促進開放。堅持把深化改革和促進開放作為“十三五”行業發展的兩大重要支撐。深化油氣行業管理體制、危險化學品行業監管體制、油氣資源價格機制、標準化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 破除制約行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機遇, 加強產業國際合作, 構建成熟的海外生產基地和強大的國際銷售網絡, 全面提升行業對外開放水平。

(三) 發展目標

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以及向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跨越的總體要求, 行業“十三五”發展目標是:

1.經濟總量平穩增長。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7%左右, 到2020年達到18.7萬億元。

2.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有效緩解, 化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明顯提高, 產品精細化率較大提升, 行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增強。

3.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蒲型度胝既袠I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達到1.2%。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日益完善, 重點突破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成套裝備, 搶占一批科技創新制高點, 建成一批國家級研發平臺, 形成轉型升級的新動力和新優勢。

4.綠色發展方式初步形成。到2020年, 萬元增加值能源消耗、CO2排放量和用水量均比“十二五”末降低10%, 重點產品單位綜合能耗顯著下降?;瘜W需氧量 (COD) 、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6%、6%、8%、8%, 重點行業排污強度下降30%以上, 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削減30%以上, 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5.品牌質量穩步提升。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進一步普及, 企業品牌管理體系普遍建立。行業標準化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團體標準”試點順利實施, 行業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

6.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企業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明顯提升。

四、提高石油天然氣保障能力

加大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 加快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 保持原油產量持續穩定, 增加天然氣有效供應, 實施節約替代,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增強能源保障能力。

(一) 加強石油勘探開發

堅持“穩定東部、發展西部、加快海上”發展方針, 鞏固老油田, 開發新油田, 加快海上油田開發, 支持低品位資源開發, 實現國內油氣長期穩產。石油勘探立足大盆地, 尋找規模儲量, 油田開發圍繞新油田有效開發和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兩條主線, 鼓勵低品位資源開發。

東部地區鞏固發展以大慶油田為主的松遼盆地4000萬噸級和以勝利油田為主的渤海灣5000萬噸級原油生產基地。

中部地區穩定以長慶油田、延長油田為主的鄂爾多斯4000萬噸級原油生產基地。

西部地區加快建設以新疆、塔里木、塔河油田為主的新疆地區3000萬噸級原油生產基地。

海域按“做強渤海、拓展南海、加快東海、探索黃海”的原則, 建成5000萬噸級海上原油生產基地, 成為重要的石油戰略接替區。

“十三五”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億噸, 到2020年, 國內原油產量保持在2億噸以上, 進口原油4億噸。

(二) 提升天然氣資源供給

加快常規天然氣增產步伐。按照“突出中西部、加快近海、拓展深海”方針, 力爭年均探明地質儲量5500億立方米以上。

陸上常規天然氣以四川、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以及東部深層為勘探重點, 做好已探明未開發儲量和新增探明儲量開發評價和目標區優選建產工作。加大開發配套技術攻關與應用, 形成系統配套、高效、低成本技術體系。強化已開發氣田穩產, 增加國內有效供應。

四川盆地堅持以尋求大發現為中心, 立足下古生界-震旦系、中下三疊統-二疊系礁灘為重點勘探開發領域, 深化基礎研究, 精細目標評價, 科學論證部署, 實現規模增儲和持續上產。鄂爾多斯盆地以古生界為重點, 依托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 積極開展滾動勘探和前期評價, 準備產能建設接替區;已開發氣田通過井間接替和井網加密確保穩產。

塔里木盆地以克拉蘇構造帶為中心, 立足庫車、塔中、塔北、塔西南為重點勘探開發領域, 整體部署, 分批評價, 落實規模增儲上產目標區。

預計2020年三大氣區產量1175億立方米, 占常規氣產量的73%。

海域天然氣開發按照“加強渤海, 加快東海、拓展南海”的思路, 東海海域以西湖凹陷、麗水凹陷為重點, 加快推進平北、黃巖、寧波等新氣田開發, 力爭建成百億方產能生產基地, 南海北部強化鶯歌海盆地東方區、樂東區中深層, 加大珠江口盆地番禹-流花、白云、荔灣凹陷和瓊東南盆地陵水凹陷勘探開發力度。加快南海中南部勘探, 立足自主開發, 積極推進合作開發, 推動共同開發。預計“十三五”新增探明儲量1000億立方米, 天然氣產量250~350億立方米。

非常規天然氣重點突破頁巖氣和煤層氣。頁巖氣以南方海相為勘探重點, 加快四川長寧-威遠、重慶涪陵、云南昭通、陜西延安等國家級示范區建設, 推廣應用水平井、“工廠化”作業模式, 全面突破海相頁巖氣效益開發技術, 實現產量大幅增長;探索海陸過度相和陸相頁巖氣勘探開發潛力, 尋找新的核心區, 為進一步上產奠定基礎。

煤層氣立足沁水盆地南部、鄂爾多斯東緣兩大已開發煤層氣產業基地, 加強綜合地質精細研究, 提高單井產量, 實現規模效益開發;加快蜀南、黑龍江東部、二連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煤層氣勘探評價, 爭取形成有序接替的煤層氣有利目標區, 擴大資源后備陣地。

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北凍土帶、南海北部陸坡海域和東海海域, 一方面, 針對重點目標實施鉆探, 優選一批勘探遠景目標區;另一方面, 加強基礎研究工作, 重點放在開發技術及環境控制等方面技術難題攻關, 超前做好技術儲備。

預計“十三五”年均新增探明天然氣儲量8900億立方米;到2020年, 常規天然氣 (含致密氣) 產量1700億立方米, 頁巖氣產量達到200~300億立方米, 煤層氣 (地面抽采) 產量150億立方米。

(三) 加快油氣管網和基礎設施建設

穩步推進原油管道建設。建設連接國外資源和國內市場的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等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及國內骨干管網。完善儲運設施和調控手段, 逐步形成資源多元、安全穩定、經濟高效的供應和運輸體系。同時, 重視成品油中轉庫、儲備庫的合理布局和適時建設, 調節成品油產、運、銷之間的不平衡, 實現平穩和安全供應。到“十三五”末, 累計建成原油管道總長度3萬千米, 成品油管道總長度近3.5萬千米。

繼續完善原油進口通道。西北通道繼續完善中哈原油管道增輸及國內配套管道, 適應原油資源運輸需要。西南通道完善中緬原油管道及配套設施。東北通道建設中俄原油管道二線 (漠大二線) 、鐵大復線 (長興島支線) , 解決現有及其他煉廠進口俄油供應。海上進口通道配合中俄東方石化項目, 建設天津港-東方石化原油管道。

大力推進國家石油戰略儲備能力建設。在現有原油儲備布局的基礎上, 重點在西北、東北、西南和沿海地區擴建國家戰略儲備庫;規劃建設遼寧錦州、黑龍江加格達奇、云南楚雄、廣東惠州、山東煙臺、山東日照、安徽懷寧、海南儋州等原油儲備庫, 庫容合計3400萬立方米。

加快成品油管道建設。以煉油布局、市場分布為導向, 優化運輸方式及流向, 整體規劃、適度超前、分步實施。重點配合新建煉廠成品油外運需要, 配套建設成品油支線管道, 提高成品油管輸效益, 構建較為完善合理的成品油管道運輸體系。東北區域建成錦州-朝陽-赤峰管道。華北區域建成洛陽-三門峽-運城-臨汾、鄭州-開封-商丘、臨汾-孝義-晉中、太原-忻州、大同-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門峽-西安、東營港-東營石化、濰坊港-山東?;艿赖瘸善酚凸艿?。長三角區域規劃建設連云港-徐州-商丘、臺州-麗水-衢州等成品油管道。東南沿海及西南區域隨廣東石化投產, 配套建成揭陽-惠州-東莞和揭陽-漳州-廈門等管道, 建成佛山-肇慶、廣州-韶關等成品油管道;配套中科一體化工程成品油出廠, 規劃建設中科-湛江-北海成品油管道等。華中區域建成武漢-咸寧、荊門-襄陽-十堰、荊門-宜昌-巴東等成品油管道;依托蘭鄭長管道, 建設江西支線 (長沙-南昌) 。

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建設。天然氣管網建設堅持“以資源為基礎, 市場為導向, 整體規劃, 分步實施, 遠近結合, 適度超前”為原則, 重點加快區域管網、聯絡線及配套管網建設, 鼓勵互聯互通, 建設儲氣庫、煤層氣和頁巖氣外輸管道。

按照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的供氣格局, 依托西北、西南、東北、海上四大戰略通道, 建成以西氣東輸系統、陜京線系統、中緬線、中貴線、川氣東送系統、中俄東線系統、沿海通道為骨架的“四橫三縱”主干管網格局, 基本覆蓋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中南、西南、西北、中西部、東北等八大消費區域, 形成氣源多元化、管道網絡化、氣庫配套化、調度靈活的輸配氣系統。

按照“以地下儲氣庫為主, 氣田和LNG調峰為輔, 可中斷用戶為補充”的原則, 構建多層次天然氣儲備調峰體系。根據全國各消費區域資源流向和需求增長情況, 以市場實際需要為導向, 在天然氣需求量大、應急調峰能力要求高的沿海地區, 在優先擴大已建LNG接收站儲存能力的基礎上, 適時新建LNG接收站, 優化沿海LNG接收站布局。

預計“十三五”期間, 新建天然氣管道4萬千米, 2020年總里程達到10.7萬千米, 干線輸氣能力從2800億立方米/年提高到4150億立方米/年;新建和擴建LNG接收站21座, 2020年接收能力達到8780萬噸/年;新建儲氣庫7座, 累計建成儲氣庫27座, 形成工作氣量168億立方米, 約占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的4.6%。

(四) 實施節約替代和提高能效

提高環保標準和車用燃油經濟性標準, 推行區域差別化能源政策。轉變能源消費理念, 強化節能意識、發展節能產品、推廣節能技術、倡導節能型生活方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天然氣等清潔替代能源;擴大交通燃油替代規模, 加快發展純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和船舶、混合動力汽車和船舶, 支持非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技術研發和示范, 鼓勵瓦斯、地溝油、有毒有害排放物等的回收利用。應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高效利用天然氣, 采取增加伴生氣回注、油氣混輸技術、伴生氣凝液回收技術等措施加強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茖W合理安排油氣田生產自用氣, 減少油氣田放空排放, 提高天然氣商品率, 增加外供商品氣量。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優化大口徑長輸管道燃氣輪機運行方式, 降低燃氣消耗。推廣車、船用LNG燃料。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電驅。到2020年, 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以內, 努力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提高到9%左右。

五、優化石化產業結構

按照規?;?、園區化、上下游一體化的思路, 推動石化行業升級改造, 優化產業布局、原料和產品結構, 實現高效、安全、集約發展。

(一) 優化產業布局

按照國家石化產業布局規劃方案要求, 有序推進大連長興島、唐山曹妃甸、上海漕涇、江蘇連云港、浙江寧波、福建古雷、廣東惠州等東部沿海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建設, 新建煉化項目一律進入基地, 原則上不再新增布點。完善中俄、中緬、中哈陸上原油進口通道配套石化項目布局, 實現石油化工產業安全、環保、集聚發展。實施大煉油與烯烴、芳烴一體化布局, 按照“宜烯則烯, 宜芳則芳”的原則, 優化產品結構, 增強綜合競爭力。

(二) 控制煉油能力過快增長

根據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情況, 合理規劃煉油能力建設, 控制產能過快增長。嚴格限制新增煉油布點, 嚴格控制新增煉油能力, 優先支持現有優勢企業填平補齊、挖潛改造, 完善煉化一體化配套能力, 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依托陸上原油進口通道適度新建煉油能力, 實現進口原油就近加工。實施使用進口原油企業資質審核, 給予地方煉油企業一定數量的進口原油資源配置, 加強稅收節能安全環保方面的監管, 加快淘汰油品質量和環保排放不達標、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小型煉油裝置。預計到2020年, 新增煉油能力1.5億噸, 淘汰落后煉油產能5000萬噸, 全國煉油能力總計約8.6億噸。

(三) 優化原料結構

依托煉油企業技術改造和新增大煉油項目, 合理安排大型石腦油裂解制乙烯項目建設。加快現有乙烯裝置的升級改造, 降低石腦油、輕柴油、加氫尾油等高品位原料在乙烯原料中的比重, 利用煉廠輕質資源、回收干氣、副產液化石油氣及進口輕烴等優質資源作原料, 提高乙烯原料的輕烴比例。加強乙烯副產C4、C5、C9等綜合利用, 形成經濟規模, 突出產品特色。適當發展丙烷脫氫制丙烯, 豐富丙烯原料來源。加快芳烴發展, 依托現有煉化一體化裝置及配套基礎設施, 整合和優化芳烴資源, 合理布局對二甲苯項目。適度發展煤 (甲醇) 制烯烴、芳烴, 實現原料來源多元化。完善和提升纖維素制乙醇、煤制乙醇工藝, 增強產品競爭力。優先發展苯乙烯、雙酚A等國內缺口較大的基礎有機化工原料和高端有機化工產品。

預計到2020年, 全國乙烯產能達到3200萬噸/年, 產量約3000萬噸, 其中煤 (甲醇) 制乙烯所占比例達到20%~25%, 對二甲苯產能2200萬噸/年, 產量約1870萬噸。

(四) 促進產品高端化發展

加快油品質量升級, 健全油品質量標準體系, 完善硫磺回收、煙氣脫硫脫硝、制氫等配套措施, 確保2016年底汽油全部達到國Ⅴ標準, 2017年柴油達到國Ⅴ標準。

合成樹脂重點發展專用料和高端牌號, 開發新型聚合技術和高效催化劑, 加快大宗產品生產裝置的升級改造, 降低消耗和排放。聚烯烴樹脂加快發展雙向拉伸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新型內給電子體聚丙烯、茂金屬聚丙烯等高端產品, 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吸水樹脂、導電樹脂、可降解聚合物的研發應用??刂贫”较鹉z、順丁橡膠等大宗合成橡膠的產能無序擴張, 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的合成橡膠新品種和新牌號。合成纖維通過全產業鏈優化, 提高通用型纖維的質量, 開發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品種, 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和多纖材料。

六、促進傳統化工行業提升優化

按照優化存量、做強增量的思路,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控制基礎化工原料和傳統精細化工產品產能擴張, 優化產品結構, 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 降低消耗和成本, 培育競爭新優勢。

(一) 嚴格控制過剩產能

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新建氮肥、磷肥、電石、氯堿、純堿、黃磷等項目應遵循等量或減量置換的原則, 控制產能擴張。原則上不再新增硫鐵礦制酸和硫磺制酸裝置, 就近利用冶煉煙氣新建硫酸產能。限制新建普通型號的轎車子午胎和載重子午胎、硫酸法鈦白粉、鉛鉻黃、氧化鐵系顏料、溶劑型涂料、含異氰脲酸三縮水甘油酯 (TGIC) 的粉末涂料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以外的染料、染料中間體、有機顏料、印染助劑等生產裝置。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探索建立落后產能退出長效機制, 通過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水價, 以及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和差別污水處理費、排污費等差別化政策, 提高落后產能使用能源、資源、環境等要素成本, 倒逼落后產能主動退出。

促進兼并重組。充分發揮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和倒逼機制, 引導企業開展并購重組, 壓縮過剩產能, 促進轉型轉產, 建成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大型企業集團, 提高傳統化工行業產業集中度。

預計到2020年, 氮肥新增產能700萬噸, 淘汰產能650萬噸, 到2020年總產能6050萬噸。磷肥淘汰落后產能100萬噸, 2020年產能控制在2400萬噸左右, 平均產能利用率達到80%。合理推進鉀肥開發, 2020年鉀肥產量達到800萬噸, 進口穩定在800萬噸左右。氯堿行業燒堿和聚氯乙烯產能基本保持穩定, 開工率分別提升到85%和80%以上, 其中電石法聚氯乙烯產能占比下降到75%左右。純堿產能控制在3200萬噸以內,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水循環利用率。輪胎產量6.49億條, 比2014年增長15.5%, 輪胎子午化率95%, 前十大輪胎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集中度由44.8%提高到51.1%。

(二) 實施技術升級改造

圍繞原料優化、節能降耗等領域實施技術改造, 提高企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開展無煙煤和氣頭氮肥企業煤頭原料路線改造, 適當保留承擔天然氣調峰任務的優質氣頭氮肥產能。開展膠磷礦浮選, 完善中低品位磷礦制酸技術, 提高中低品位磷礦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推進氧熱法電石生產工藝產業化, 利用電石爐氣和乙炔聯產有機化工產品。全面推廣低汞觸媒, 加快研發無汞觸媒, 降低環境約束。促進氯堿化工與現代煤化工配套發展, 建設“煤制烯烴—聚氯乙烯”一體化示范項目。推廣氯化銨直接施肥和井下循環制純堿技術, 增加造粒量。開發煤電廠煙氣回收二氧化硫制酸等新工藝, 提高天然氣田和大型煉廠硫回收率, 推進硫資源來源多元化。加強鹽湖鹵水中鋰、硼、鎂等資源的開發利用, 提高低品位資源、伴生資源、副產物的利用效率。

加快技術升級, 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延伸氮肥企業產業鏈, 多聯產合成油品、混合醇、芳烴等高附加值產品。加快發展民用航空子午胎、綠色轎車胎、農用子午胎等高性能輪胎產品, 以及低滾動阻力炭黑、超高強和特高強鋼絲簾線、白炭黑分散劑等配套產品, 提高汽車原配輪胎的市場比重。積極發展阻燃輸送帶、大傾角輸送帶等具有特殊功能的輸送帶產品。開發水性化、高固體化、無溶劑化防腐涂料, 環保內墻乳膠漆和功能性外墻涂料, 粉末汽車涂料, 環境友好型木器涂料, 航空發動機用耐高溫涂料等高端涂料產品, 及數碼噴墨印花、顯示屏、太陽能電池敏化劑用的高端染 (顏) 料產品發展電子級、醫藥級等精細化、功能化。提高基礎無機化工產品質量品級, 向電子級、醫藥級、食品級方向發展。

七、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培育石油和化工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積極推進化工新材料與新能源、現代軌道交通、汽車、航空航天、國防、建筑等領域的協同發展, 做好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 推進生物化工及生物質燃料規?;瘧?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促進產業價值鏈向高端轉移。

(一) 優先發展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樹脂圍繞汽車、現代軌道交通、航空航天以及電子信息等領域輕量化、高強度、耐高溫、減震、密封等方面的要求, 提升聚甲醛、PET/PBT樹脂、聚苯硫醚、尼龍、聚酰亞胺等工程塑料工業技術, 加快開發長碳鏈尼龍、耐高溫尼龍、非結晶型共聚酯 (PETG) 、高性能聚甲醛改性產品等高端產品, 加強應用研究。在產業化示范工程帶動下, 加快推進聚碳酸酯國產化, 實現生產能力穩步增長, 加強非光氣法技術研發。加快推進PEEN (聚醚醚腈) 、PEN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PCT (聚對苯二甲酸1, 4-環己烷二甲酯) 等特種工程塑料品種的產業化。加快發展己二腈、CHDM (1, 4-環己烷二甲醇) 等關鍵配套單體、工程塑料合金和3D打印材料, 發展具有增強、增韌、耐熱、免噴涂、微孔發泡、低VOC的改性尼龍、PC/ABS、聚甲醛、改性聚丙烯等產品。加快無鹵阻燃、抑煙低毒阻燃生產技術開發, 提升產品安全環保性能。積極與汽車、建筑、軍工等領域在標準、認證和制件開發等方面加強對接與合作, 共同研制在線改性產品, 生產專用料。加快發展高碳α-烯烴共聚聚乙烯、茂金屬催化聚乙烯和聚丙烯, 配套發展己烯-1、辛烯-1等高碳α-烯烴共聚單體, 推進高性能聚烯烴產業化。

預計到2020年, 工程塑料國內自給率達到70%以上, 高端聚烯烴自給率接近70%, 基礎較好的特種聚酯類工程塑料實現凈出口。

聚氨酯突破脂肪族異氰酸酯、高端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環保功能性聚醚、聚氨酯樹脂基復合材料、聚氨酯泡沫穩定劑新品種、硅改性聚氨酯密封膠等生產技術;加快開發特種聚醚、水性、無溶劑型聚氨酯樹脂, 人造板用聚氨酯無醛黏合劑, 全水/化學環保型聚氨酯發泡劑等環保產品, 加大聚氨酯產品在建筑節能領域的推廣應用力度。

到2020年, 聚氨酯重要基本原料、助劑、主要類型產品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綠色環保、低碳高效的聚氨酯材料工業新體系。

氟硅材料合理有效控制螢石等稀缺氟資源開發, 加快伴生氟資源和回收氟資源的開發利用;推進苯基有機硅單體產業化進程。重點發展高端氟、硅聚合物 (氟、硅樹脂, 氟、硅橡膠) 、含氟功能性膜材料和高品質含氟、硅精細化學品 (高純電子化學品、含氟、硅表面活性劑、含氟、硅中間體等) , 在品質和品種上向系列化、差異化、高質化、復合化、專用化方向發展;加大氟、硅改性新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 降低使用成本。加快發展低溫室效應的ODS (消耗臭氧層物質) 替代品。推進硅橡膠在部分領域替代乙丙橡膠、順丁橡膠、丁苯橡膠;推進有機硅在建筑、紡織等傳統領域的應用, 重點開發在LED、光伏組件、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業以及3D打印、可穿戴設備、移動能源等新興領域的應用。

到2020年, 氟硅樹脂實現自給有余, 并有較高比例出口, 由主要出口螢石資源和工業硅等初級加工產品向出口氟硅樹脂等深加工產品升級。

高性能橡膠加快提升傳統大宗膠種產品質量, 發展溶聚丁苯橡膠和稀土順丁橡膠;進一步優化異戊二烯生產工藝, 實現大規模生產, 加快異戊橡膠對天然橡膠的替代;以應用技術開發和市場需求為導向, 加快新產品市場開拓, 積極開發鹵化丁基、氫化丁腈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膠和聚烯烴、聚酯、聚氨酯等新型熱塑性彈性體;探索不同橡膠品種的共交聯技術, 通過發展復合橡膠提高橡膠材料的性價比。

高性能纖維重點發展高強和高模碳纖維、對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等高端產品。重點突破國產T300級、T700級碳纖維的低成本、連續穩定、規?;a技術, 加快T800級、T1000級產業化突破, 努力提升國產裝備的設計制造和二次改造升級能力, 實現裝備的自主保障。加快發展纖維級聚苯硫醚、生物法丙二醇和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樹脂等配套原料。加快高性能纖維為骨架的樹脂基復合材料的發展。通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建筑、體育等下游市場的應用牽引, 形成一定數量、穩定發展的高性能生產—應用產業鏈, 做大做強高性能纖維產業。預計到2020年, 碳纖維國內自給率達到60%, 芳綸全部自給。

功能性膜材料離子交換膜重點開發面向化工、冶金、生物工程等領域的高性能分離膜, 提高氯堿工業用離子膜膜電阻和跨膜電壓等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促進燃料電池膜及工業用高性能雙極膜裝備實現產業化;針對酸堿回收, 開發低成本高性能的滲析和電滲析設備并實現產業化應用。光電膜領域, 強化鋰電池隔膜的研制開發和技術升級改造, 實現中高端隔膜材料國產化;加快液流電池隔膜材料國產化進度;圍繞太陽能光伏產業, 開發雙向薄膜, 提升EVA膜性能。氣體分離膜加快推進CO2等酸性氣體分離膜、空氣中PM2.5分離膜以及富氮、富氧、脫濕、氫和有機蒸氣回收等分離膜的產業化。積極開發特種分離膜, 促進工業廢水、廢液中資源的回收再利用。重視膜原料及配方的研究, 積極研制新型膜用基礎材料和高性能、抗污染、抑菌等新型功能膜材料。到2020年, 功能性膜材料國內自給率達到70%左右 (按面積計算) , 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電子化學品重點發展為集成電路、平板顯示器、新能源電池、印制電路板等領域配套的電子化學品。集成電路用電子化學品重點發展248nm和193nm級光刻膠、PPT級高純試劑和氣體、聚酰亞胺和液體環氧封裝材料。印制電路板用電子化學品重點發展特種環氧樹脂、聚酰亞胺樹脂、雙馬來酰亞胺改性三嗪樹脂、熱固性聚苯醚樹脂、聚氰酸酯樹脂等為剛性板配套的特種樹脂, 以及為柔性板配套的聚酰亞胺薄膜、特種聚酯薄膜以及導電涂料等;平板顯示器用電子化學品重點發展高檔TFT (薄膜晶體管) 液晶材料和TFT-LCD (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 用偏光片等, 以及等離子體顯示器用大屏幕彩色熒光粉。新能源電池配套的電子化學品重點發展聚氟乙烯 (PVF) 背板膜和含氟質子交換膜。到2020年, 電子化學品按重量和銷售額計的國內自給率分別達到66%和62%。

預計到2020年, 化工新材料整體自給率提高到80%以上。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新常態下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一篇:醫療軟件公司聚焦戰略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淺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